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废物循环利用范文

废物循环利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废物循环利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废物循环利用

第1篇:废物循环利用范文

1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建筑废弃物数量较多,但综合利用率较低。建筑废弃物多以填埋、焚烧等传统方式进行处理,这不仅占用了土地资源,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事实上,很多建筑废弃物都具备了二次资源潜力。通过回收、处理、再利用,在满足环保需求的同时,也可为建筑行业创造出二次经济效益[1]。相关研究表明,超过90%的建筑废弃物通过转化技术,均可生成再生资源。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而我国在这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应给予重视。

2 建筑废弃物的危害性分析

建筑废弃物具备了广泛性、模糊性、滞后性的特征,正是由于上述特点导致忽视了其管理,使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破坏,具体危害如下所示[2]:

2.1 水环境污染

建筑废弃物在堆放或填埋过程中,会受到雨水、地表水或地下水冲刷作用而渗出污水,会对地下水或地表水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这些污水当中存在大量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元素,若未得到有效处理,排入河流当中,甚至会影响到生活用水质量。

2.2 大气污染

建筑废弃物堆放时,会受到环境作用,导致部分有机物分解产生毒害性气体,部分建筑废弃物甚至会发出恶臭味。另外,建筑废弃物还会产生粉尘,会影响空气质量。

2.3 占用土地资源

建筑废弃物会占据大量土地资源,并会给土壤环境带来破坏作用,改变土质,影响植物生长。

3 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理念分析

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理念与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相关需求不谋而合。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体现,与直接填埋、焚烧处理相比,循环利用可做到“再利用,在循环,减量化。”通过循环利用,可对建筑垃圾进行分流,避免了建筑垃圾带来的二次污染。除末端回收利用外,控制源头也是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例如,选择性拆除便是一种有效的源头控制技术[3]。通过利用该技术可让部分建筑物料如木框架、金属部件等保持原状,以获取直接利用资源。同时,在建筑物拆除期间,会先对有害组件进行预处理,避免有害组件与其他物料混淆,从而为相关资源后续利用提供较好的条件。不同类型的建筑废弃物,可进行分类回收利用。例如,废弃金属可回炉进行熔炼,得到二次产品;废弃玻璃可作为玻璃纤维加工的原材料;废弃木料则可用作制造刨花板、纤维板等;部分惰性组分物料经过加工处理后,可将其转变为基础填料、再生骨料等。总之,建筑废弃物并不是单纯的垃圾,通过回收循环利用,可使其产生新的价值,实现“变废为宝”。

4 建筑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策略分析

4.1 企业内部循环利用

建筑企业对废弃物进行内部循环利用,可为企业带来潜在效益。从企业发展层面来看,企业所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循环利用与之并不违背。当然,建筑企业要实现废弃物内部循环利用,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但所产出的效益却是巨大的。部分传统建筑材料完全可以直接循环利用,如木材、砖瓦等,通过适当筛选便可获取二次利用价值。当然,在筛选过程中,应重视这些材料的质量控制,避免其影响整体建筑质量。相对于木材、砖瓦而言,混凝土在现代建筑施工中用量更大,且质量不易降低。通过循环使用混凝土,可为建筑企业节约大量成本,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4.2 加强建筑废物宏观管理

从宏观上来看,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视为一项政府行为,并对相关管理制度、法律法规等进行完善,用以引导建筑行业,并约束建筑企业行为[4]。同时,要求建筑企业本身应具备资源化利用能力或让其借助第三方机构对建筑废弃物进行资源处理,以促进建筑废物管理规范化。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回收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对废弃物进行有效分类是其循环利用的基础,对此应该进行重点建设。另外,政府部门可采取经济制约的方式对建筑废弃物排放进行约束,并起到督促性作用。根据建筑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理成本及项目盈利等内容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和收费办法[5]。所获取的费用用于建筑废弃物处理。地方建筑废弃物处理费用应当设立专户,所获取的专款用于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建设。收费主体由政府向建筑废弃物处理企业手中转移,改变现行的政企合一的收费体制。为了让经营者与排放者双方利益达到平衡,可由政府来制定收费政策、收费价格以及收费机制。通过合理收费,可激发建筑企业减少排放量的积极性。同时,还可将增加收取的费用补贴到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上来,使建筑垃圾产业化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4.3 加强建筑可循环材料研发

为了进一步促进建筑废气物循环再利用,并实现高度循环利用,应加强建筑可循环材料研发,从根本上为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提供支持。通过对建筑材料进行创新,使其在保证功能属性的前提下,具备更好的循环利用性,提升其潜在应用价值。建筑施工过程中,在保证建筑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可循环建筑材料。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应该加大建筑可循环材料市场推广,使其逐渐普及,为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奠定基础,让建筑产品对环境、生态具有更好的亲和性,达到节约材料、能源,降低生态环境污染的目的。

4.4 构建建筑废弃物信息管理平台

根据建筑废弃物的全寿命周期过程,构建出系统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其中包含了城市建筑垃圾管理信息平台与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以相关政策为引导,鼓励建筑企业及建筑废弃物处理企业参与到平台建设中,并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以形成企业战略伙伴。平台由行业协会管理。通过对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以便于行政监管,并为建筑企业提供有效的咨询服务。借助该信息平台,还可推广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相关知识。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与行业协会及媒体机构进行合作,定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人们都认识到建筑废弃物是一种良好的再生资源,以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同时,借助平台宣传并推广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为更多的建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让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取得成效性。

第2篇:废物循环利用范文

关键词 烟田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土壤保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 TS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202-02

烟叶原料作为烟草行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和根本,受到行业内外的高度重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卷烟消费市场对烟叶制品“安全性、高香性、低害性”的追求,烟叶原料市场对其产区环境、香型特点、风格特色、等级结构、等级纯度、外观商品性、内在协调性等都有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市场需求导向的变化最直接的传导就是烟叶产品品质的提升,具体而言就是等级结构、把(捆)内纯度、成熟度与化学成分协调性的提升,而这些质量特色的优化提升最根本的是烟叶标准化生产与GAP管理技术的精益体现、精准落实。目前,在整个大农业控制化肥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控制调节剂滥用、追求绿色有机生产模式的背景下,烟叶清洁生产技术要求备受推崇,安全、低害、生态、有机、醇香、协调等生产理念或概念已经不新鲜了。因此,在基于自然环境下土壤系统上栽培优质特色烟叶,如何将田间优势转化产品质量优势非常重要,这致使烟田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指标的改善和营养元素循环成为研究的热点,烟田土壤培育的重要性在市场、技术和管理变化的“新常态”下日益凸显。

1 烟田营养利用的传统模式利弊分析

传统生产模式下,大农业生产和烟叶生产一般都是“无机肥、高投入、高产出、高残留、高污染、直线型”的营养利用模式,每年施用大量的无机肥料、速效养分、速效农药,致使土壤系统发生了酸化、盐渍化、板结、微生物结构失调、次生病虫害频发等问题。产量虽然明显提高,但成本投入也相应增加,同时土壤变差带来的次生问题和发育隐患明显叠加,其综合效益降低,利润空间变小。据测算,全国烟草种植产业肥料的使用情况如表1所示。

众所周知,烟区发展由于规模化、职业化、专业化,烟农很少饲养大型家畜,致使农家有机肥料肥源非常紧缺,因此表1中的肥料均为商品肥料数据。商品肥料还是以无机化肥为主,有机肥、生物肥比例相对较低,这对土壤结构改善、生理生化指标提升只有较大的负面促进作用。近些年,烟区烟叶质量提升进入了瓶颈期,而市场对优质高等级结构烟叶的需求持续旺盛,迫使烟区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烟田土壤环境改良,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引导下清洁生产成为产区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将烟区废弃有机物循环利用与土壤保育工作结合起来,开发成先进适用技术成为基层烟草科技工作者努力的热点方向。

2 烟田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模式构建

烟田环境是一个开放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主要有动物(地上地下害虫)、植物(烟株、杂草、废弃烟株组织)、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烟株寄生微生物)、无机有机营养(无机盐、有机酸等)和人类添加物(地膜、非烟受控物质等),这些废弃物绝大多数可以进入循环系统重复利用而变为资源,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根据近些年全国烟区发展中的有益探索,可以对烟田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模式构建归纳,具体如图1所示。

3 烟田废弃物循环利用对土壤保育工作的促进与推动

人类利用资源的历史,就是技术优化与突破的历史,同时也是产业化高水平提升的历史。烟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的工作思路里面融入了很多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和技术理念,让“废物”变成“宝贝”,中间过程尽最大可能实现零污染、零排放,过程可循环,产品质量高,资源利用好。烟草农业发展到今天,“一基四化”的巨量投入和普遍建设,给烟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和改善,产业发展的生产组织化程度、技术标准化程度、管理高效化程度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下一步甚至目前发力的重点就是如何“以烟为主”继续提升烟农综合素质、继续扩大烟农增收水平、继续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条、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1-2]。

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烟区及周围农村区域产生的废弃有机物资源非常多,但是能够通过合理模式将其循环到土壤系统维持碳循环平衡的技术探索成果的却不多。诸如图1模式,能将烟草、环保、农业、科技、扶贫、综合治理等部门的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在基地镇、基地村引进技术工艺、购置设施设备、建好厂房园区、配套扶持办法,抓好示范点、带动一大片,既能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废弃物综合利用、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促进区域和谐发展,又能扶持产业、促进就业、精准扶贫、农民增收,更重要的是改良土壤、改善结构、培肥地力、清洁生产、提高产量、提升质量。农村环保、农田污染、土壤退化是目前烟区和周围农业区域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抓住废弃物循环利用这一枚关键棋子,促使整个科技产业链条转动起来,提升整个农村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的良好状态水平,意义非常重大[3-5]。

4 建议

要做好烟田及周围环境的废弃物循环利用,推动整个“土壤-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良好运转,有以下建议:一是要有“四大意识”,即产业发展环保先行意识、产品质量与清洁生产高度关联意识、资源利用依靠科技进步意识、系统发展与责任担当意识,要努力完成一个“被动宣教―主动认可―积极参与―自觉践行”的意识提升的蜕变,关注长远、持续、健康发展从关爱环境、关爱土壤做起。二是要建“四大平台”,即项目结合与融资鼓励平台、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平台、管理创新与标准化生产平台、特色产业与市场销售保障平台,要完成废弃物循环利用与区域产业的紧密结合,解决好原料来源、产品质量、市场销售、综合效益等问题,寻找一条自我突破、自我提升、互惠互利、特色发展的道路。三是要做“四大循环”,即烟叶生产―废弃物―有机肥―提高烟叶质量的循环、廉价原料―优质工艺―环保产品―生态品质的循环、环保理念―技术推动―项目结合―特色产业的循环、政策启动―示范带动―平台推动―效益撬动的循环,用理念、技术、产品和产业的循环赋予清洁生产、生态发展、资源利用持续健康提升的新生命[6-7]。

5 结语

“天蓝、水绿、村美、民富”是生态文明的标志。烟区环境下能够真正做到农业资源无废弃、有机无机能循环、依托科技有产业、发展产业能就业、就近从业能致富、清洁生产有特色、产品质量有保障、循环模式能永续、健康乐业提素质、依靠技能再创新,创新保障土更肥、民更富、家更美,这就是废弃物循环利用与土壤保育的技术愿景和实践意义[8-17]。

6 参考文献

[1] 王建安,翟新,华,等.浅谈烤烟基本烟田废弃物的综合利用[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4):138-142.

[2] 杜鸿波.陕南山地烟叶生产循环经济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3(26):439-440.

[3] 陈岗,董继翠,王跃金,等.利用烟田废弃生物质生产生物有机肥的可行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5):159-160.

[4] 东方烟草报.中国烟草2015年发展报告(网络资料)[EB/OL].[2016-06-30].http://.

[5] 顾骅珊.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探讨:以浙江嘉兴为例[J].生态经济,2009(1):82-84.

[6] 彭靖里,马敏象,吴绍情,等.论烟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及发展前景[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1(8):18-20.

[7] 朱荣誉,于学玲,史劲松.烟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9(3):25-27.

[8] 唐莉娜,陈顺辉.循环农业:现代烟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中国烟草学报,2009(5):58-61.

[9] 陈素云.现代烟草循环农业园区运行模式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22-24.

[10] 孙翠英.规范烟田操作 防止土壤污染[J].河南农业,2012(12):48-49.

[11] 陈素云,吴一平.现代烟草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2012(6):74-80.

[12] 邱寿丰.循环经济规划的生态效率方法及应用[D].上海:同济大学,2007.

[13] 王锡春,李小慧,郭军,等.烟叶复烤废弃物烟梗灰在烤烟生产上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22):256-262.

[14] 李放.烤烟茎杆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及其堆肥化利用的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7.

[15] 李素兰.烤烟茎杆与城市泔水堆肥化利用的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7.

第3篇:废物循环利用范文

关键词:工业污废水、处理、循环再利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 X7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 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现代化建设中, 如何解决好水的问题, 也同样是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问题。

一、工业污废水处理方法

工业污水的处理方法一般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以及生物处理法。因为工业生产的目的不同,所以产生废水的成分也不同,大致上,我们分为医药农药废水、食品工业废水、造纸印染工业废水以及冶金能源废水等。

1、医药农药废水的处理方法

随着医药农药工业的迅速发展,医农药废水对环境的污染也日渐严重。医农药废水具有浓度高,成分复杂,盐度高,毒性大等特点。存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质。这些物质很多难以生化降解,那么,我们可以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内电解法、湿式氧化法、催化氧化法和混凝沉淀法等处理方法来降低农医药生产中废水污染物的浓度。提高回收利用率,力求达到无害化。当然,研究低毒,低残留,高效的新型农医药,才是药物发展的关键方向。多生产使用微生物农医药,禁止含有有机物农医药,才能根本上防止农医药废水的污染。

2、食品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

食品工业废水的特点是悬浮物以及有机物质含量高,容易腐败,夹带病毒有很强的耗氧性。虽然没有太大的毒性,但可使水体富营养化,促使水中的有机物发臭,腐烂,导致水生动物感染以及死亡。

食品工业废水因为其用料广泛,成品种类繁多,因此废水的水量以及水质都有很大的差异。总要有固态污染物,例如果皮,菜叶,肉沫;悬浮物质,例如油脂,淀粉,蛋白质;溶解的酸碱盐等有机物;病菌病毒物质。

一般食品废水污染物可以生化降解,也可采用两级生物滤池或者两级曝气池,或多级生物转盘,或联合使用两种生物处理装置也可采用厌氧—需氧串联的生物处理系统来处理。

3、造纸印染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

造纸工业所产生的废水含有水量大,种类多,有机污染物高等特点。其中制浆产生的废水污染最为严重。造纸中,排出的污水主要有纤维,无机盐,色素,酸碱物质,填料以及胶料。我们可以通过气浮或沉淀法,燃烧法,物化与生化处理相结合,污泥处置与综合利用等方法来回收白水中的纤维性固体物质,黑水中的氢氧化钠、硫酸钠以及废水中的悬浮固体。治理造纸业造成的工业废水污染以及提高其白水利用率。此外,国内外也有采用电渗透、反渗透、超过滤等处理方法。

印染工业每年需消耗近亿吨的工艺用软化水。印染工业的废水具有有机物含量高,水质变化大,色度高等特点。有易生物降解,有难生物降解等等,处理方式方法不尽相同。常用的方法有物理化学法以及生物法。物理化学法常用吸附法来使废水中的物质吸附在固体表面而去除的方法,例如使用活性炭等。还有膜分离法,萃取法等等。化学处理法有化学絮凝法,例如无机混凝剂等。还有氧化法以及电化学法。生物法分为好氧处理法,厌氧处理法,厌氧好氧联合处理法以及高效降解菌法。

印染工业应当注重防治结合的原则,通过能源控制,使能源与水利能得到综合利用,循环利用,降低污染以及生产成本。

4、冶金能源废水的处理方法

冶金以及能源工业产业很多,因此废水排出量种类繁多,污染量大。冷却水,除尘水,煤气烟气洗涤废水,冲渣废水以及酸碱废水等成为冶金工业产生废水的主要来源。其中,冷却废水占用冶金废水总量的70%。

冶金能源废水,包括炼制金属以及发电新能源等产生的污染性废水。其中,火电能源产生废水量最为其高。

一般,我们经常使用以下方法来解决冶金以及能源废水的处理。

隔滤法:

隔滤法也称过滤法、栅栏法、筛滤法等等。顾名思义,其以阻隔的方式拦截废水中粗大的悬浮颗粒固体。起到过滤拦截的作用以及吸附,沉淀等作用。

中和处理法:

通过酸碱中和的理论,有效的调节污水的PH 值,使其达到综合的目标。总体应用于其酸碱性废水的处理。

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在有溶解氧的情况下,连续地培养活性污泥,然后利用其吸附氧化以及凝聚作用,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从而净化废水。当然,随着水资源的匮乏,以及回收废水显得日渐重要。以城市排放污水作为冷却水等等的技术已经相继应用在各个能源电厂以及冶金事业单位中。

二、工业污废水循环再利用

1、回用方式

污水回用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 即分散回用和相对集中回用。分散回用是指在单个或某几个建筑物( 如宾馆、综合楼、工厂等) 中设置中水系统, 将自身排出的污水经处理后再回用。相对集中回用是指以全市为区域, 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出水, 再作适当深度处理, 送入城市中水管网, 分配到各个用户。分散回用最大的优点是可根据不同的回用对象, 不同的水质要求,确定灵活的处理工艺, 节约费用; 另外, 就地回用可以大大节约输水管线。而集中回用, 主要是可提高规模效益, 便于宏观管理。

目前, 国内一些试用过中水的城市, 北京、青岛、大连、广州、深圳等地基本上是以单个建筑物设置中水回用系统为主。采取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中水系统从服务范围可分为以下三类:

(1)建筑中水系统, 是在大型建筑物或建筑群中建立的中水系统。建筑中水系统多收集杂排水, 处理站一般设在裙房或地下室, 中水作为冲厕、洗车、道路保洁、绿化等使用。

(2)区域中水系统, 是在建筑小区或院校、机关大院内建立的中水系统。小区中水可采用多种原水类型( 就近污水处理厂出水、工业相对洁净排水、小区内杂排水、生活污水、雨水等) 。

针对雨水系统, 通过建筑屋面、绿地、路面、运动场地、停车场等对雨水进行收集。对于屋面雨水可以采用以下处理工艺流程:屋面雨水滤网初期雨水弃流景观水面。而当对水质有较高的要求时, 应增加如下的深度处理措施: 混凝、混凝过滤、浮选、生物工艺、深度过滤。此外, 回用雨水应设有消毒工艺, 最常见的为氯化消毒。这样处理工艺流程就变为: 屋面雨水滤网初期雨水弃流蓄水池自然沉淀混凝过滤消毒供水调节池。对于路面径流, 因其水质较之屋面雨水更差, 应进行实地雨水水质调研, 在上述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深度处理以达到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同时, 可以考虑通过绿地植被对雨水水质进行净化。

(3)城市中水系统, 我国称污水回用系统, 是在整个城市规划区内建立的污水回用系统。城市污水回用系统以生活污水为原水, 经过污水处理, 再进行深度处理, 回用于城市工业冷却、城市河湖补水和城市清洁道路绿化等用水。

以上三种类型, 第一种和第二种即为分散回用方式, 第三种属于相对集中回用方式。

2、分散回用规划

单独循环方式是指在单体建筑物中建立污水处理和回用设施, 将单体建筑物产生的一部分污水处理后作为中水进行循环利用。这种方式不需要在建筑物外建立污水管道, 容易实施, 但其处理费用较高。如在小区内、工厂内等, 均可以采取这种回用方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 小区或工厂污水排放也随之增加, 利用大型污水管道截流至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建立大型污水管道截流工程投资大、工期长。现有的市政管网大部分还远远没有达到这种截流要求。因此, 现有的住宅生活小区或工厂自建生活污水站, 处理生活污水达标后, 排放至市政管网或回用是解决现有污水排放和污水资源回收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3、集中回用规划

城市中水系统主要由各个污水处理厂构成, 每个污水处理厂根据所在地区、污水来源等方式的不同, 处理后得到的中水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另外, 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将直接影响回用水水质。不同的污水处理厂, 污水再生回用的处理工艺流程除受回用水水质标准影响外, 还主要受处理规模、各污水厂的出水水质等影响。因此, 其处理程度和再生水用户的不同, 回用工艺流程一般也不相同。

参考文献:

[1] 沈宏.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 山西建筑. 2008(24)

第4篇:废物循环利用范文

[关键词]快递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废弃物回收产业;财政政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139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国家政策方面的扶持,以推动产业进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快递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行业属于节能环保的新兴产业,要想扶持该产业,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不仅需要企业出力,更需要政府进行财政政策的扶持。

1快递包装废弃物回收产业现状

快递包装本质上是一种物流包装,指的是快递物品在递送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包装物、辅助物等。包装废弃物是指以可回收利用的纸、木、塑料、金属、玻璃等为原材料的包装物及辅助材料,当包装与包装商品分离时,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包装价值,最后被丢弃。这里的包装物和任何包装材料包括消费者包装或初次包装,零售给最终用户或消费者带回家的包装,组合包装或二次包装。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里约宣言》中,针对可持续发展有作出阐述:“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相处,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后世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根据调查显示,包装废弃物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仅次于水质污染、海洋湖泊污染和空气污染,已处于第四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共同性原则、坚持性原则、公平性原则。生态环境要与人类实现共同发展。发展不能着眼于眼前的利益而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同时必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以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实现与本代人的公平发展和保障后代人的权利。所以解决由快递包装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越发显得重要,而且在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也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对政策依赖性强,但是,关于快递包装废弃物回收产业刚刚起步,政策导向较弱,纸板和塑料实际回收率不到10%,包装物的总体回收率不到20%,未达到应有的规模。而在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综合利用多种财政补贴方式等财政措施,使得纸板类包装物回收平均利用率达45%左右,其中德国瓦楞废纸的回收率已到90%以上,每年美国回收包装废弃物的收益达到40亿美元。在2016年10月13日国家邮政局出台的《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建立快递业包装治理体系,并推动将快递包装物纳入资源回收政策支持范畴,同时将资源回收、加强环境保护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充分发挥财政的积极作用,实现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提高快递包装废弃物循环效率,促进行业的发展。

2快f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财政问题

21财政投入政策不完善

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2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将节能环保产业分为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三个方面。国家非常重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财政投入总量越来越大(见下表)。但是,发达国家对环保投资的比例一般占GDP的2%以上,其中日本则高达4%。

“十二五”期间,全国财政节能环保支出共计1257万亿元,占GDP比重233%;预计在“十三五”期间环保投入比重将提高到GDP的3%,财政资金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由于快递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属于刚发展的新兴环保产业,所以财政投入规模小。而且在财政投入结构中不论是从横向还是纵向都存在不合理。从横向来看,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的《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16》,显示我国再生资源回收量逐年减少。财政扶持力度虽不断加强,但我国的资源回收区域大,种类多,难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重点投资,更不用说近年来兴起的快递包装废弃物循环行业。从纵向来看,产业中各个环节如确定包装废弃物区域、多种回收渠道、包装资源分类、再加工等,投入重点都不相同,且财政资金在每个环节中使用效率较低,难以达到预计目标。

22财政补贴政策不合理

“十二五”期间,我国从“收废行业”转向“利废行业”,扩大了财政补贴政策范围,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下游生产企业进行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国内循环经济的发展。但与同行业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相比,快递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财政补贴政策存在内容不全面、重点不突出、手段不得力等问题。主要表现在:①行业的财政政策较少,由于是新兴起的产业,政策多参照同行业的补贴政策标准(企业废旧物资购销数量进行补贴和依据回收企业废旧物资的销售额进行补贴),容易出现要求不明、准则不清、界限模糊等问题;②财政补贴范围窄,覆盖面少,财政补贴主要以主体进行分类,而且集中于流通领域,生产领域划分不清晰,在各个环节、类别的补贴较少;③财政补贴方式单一,在循环利用行业中多采用暗补形式,即财政补贴资金通过流通渠道间接地进行财政补贴,而不直接以财政拨入的方式进行,财政资金不透明。

第5篇:废物循环利用范文

关键词 循环经济;废物管理;社会自我管制;延伸生产者责任 ;优先事项

中图分类号 F037;DF4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5-0143-0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化解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是一种按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人类经济系统与环境和谐发展,目标是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区别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线性流程,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经济活动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型流程,以资源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为特征,以减量化、再利用和再生利用为原则。资源节约和废物循环利用构成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1]。目前德国的废物再生利用率居世界首位,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物再生利用率达50%以上,其中某些废物种类的再生利用率更高,如包装物(77%)、电池(72%)、书写纸(87%)。德国绿点组织DSD创建的绿点标志已经在22个欧洲国家使用,以DSD为核心组建的“欧洲包装物再生利用组织”(PRO EUROPE),在实施欧盟包装物指令、消除成员国贸易障碍方面日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与德国先进的废物管理立法和公共政策密不可分。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当局积极探索废物管理的新途径,完成了从末端治理向循环经济的范式转换。笔者试图从德国的废物管理法律框架的建立为切入点,分析其制度特色和环境政策内涵,以期有益于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建设。

1 德国废物管理法律框架的建立

1.1 1972年《废物处理法》

20世纪70年代早期,约5万个垃圾场遍布德国,多数都是位于城郊的未经管理和控制的生活垃圾和商业垃圾的倾倒地点。由于垃圾渗漏对作为饮用水源的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政府不得不考虑政策调整,1972年制定了《废物处理法》,主要目的是关闭无人管理的垃圾场,代之以集中的地方政府严密监管的垃圾场,此举成功地把垃圾填埋场压缩到300个。

1.2 1986年《废物防止与管理法》

大型废物处理厂的运行产生废气废水,废物的长途运输也会引起不利的环境损害。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增长,焚烧、填埋方式和新建处理厂受到民意强有力的抵制。德国政府环境政策的指导思想不得不从扩大末端治理能力转向注重源头削减和循环利用。相应的在立法中确立了废物预防和再生利用优先于废物处理的原则;规定了石油企业向消费者回收废油,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处理的义务――这是著名的“延伸生产者责任”的雏形。

1.3 1991年《防止和再生利用包装废物条例》及其修正案

1990年,德国政府制定了一个针对一次性聚乙烯饮料瓶的押金法。因为多数的德国饮料包装都是可重复充填的,所以该法主要影响的是进口产品制造商的利益,因此欧洲国家的几个产品制造商联合向欧盟委员会投诉押金法构成隐蔽的贸易壁垒。欧盟委员会支持了外国制造商,裁定德国针对单一产品、材料适用押金制违法。陷于被动的德国决策者迫切感到制定综合性包装物管理法的必要性。

1991年6月12日生效的《防止和再生利用包装废物条例》,设定了雄心勃勃的包装物强制性循环利用的系列目标,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计划到1994年1月回收全部包装废料的50%,第二阶段是计划到1995年6月,回收80%的包装废料,收集设施必须对被收集回的大部分材料进行循环利用。

该条例的最显著的特征,是要求把包装投入市场流通的制造者、包装者、经销者承担回收和循环利用责任,从而大大减轻了地方政府处理废物的负担,还规定制造商和经销商有权委托第三方替代履行回收利用义务。该条例1998年修正案,为处理包装废物设定了严格的先后顺序,首要的是预防、减少包装废物产生;其次是旧包装应当重复使用或再生利用;只有不能预防、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的包装废物才可以填埋和焚烧处理。

1.4 1994年《资源闭合循环和废物管理法》

经济手段的失败是德国走向循环经济之路的一个诱因。20世纪90年代早期,德国政府也曾尝试通过向生产者收费的经济手段来解决废物处理问题,目的是增加末端治理的成本,抑制废物产生量和鼓励循环利用。但是该法案遭到产业界特别是可能需要支付巨额费用的利益集团的强烈抵制,因而最终被迫放弃了这一做法。

1992年在里约举行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加快了德国转向循环经济的步伐。德国环境部长Klaus Tpfer选择资源节约作为废物管理的新突破点,提出了资源闭合循环的概念,意即资源历经生产、销售、消费环节后作为二次原料继续利用,始终处于闭合的经济循环中,以替代主要的原生资源。

1994年德国颁布了废物管理的综合性立法《资源闭合循环和废物管理法》,该法经过两年的过渡期后于1996年生效。主要内容有:

(1)采用了与欧盟废物指令相一致的广义的废物定义。废物指该法附件一所列的所有类型的持有者放弃、打算放弃或被要求报废的动产。一般而言,非经生产过程有目的制造出来的,或者产品生命周期终结时未能及时确定下一步具体用途的物质都视为废物。

(2)申明立法目的是提升资源闭合循环的废物管理、节约自然资源、确保废物处理与环境协调。

(3)规定废物的生产者、持有者和废物管理各方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应履行的基本义务。

1991年《防止和再生利用包装废物条例》和1994年《资源闭合循环和废物管理法》开风气之先,是循环经济立法的基石。德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废物管理法律制度。其他相关立法还有:《商业废物条例》、《报废汽车条例》、《污水污泥条例》、《废木材条例》、《电池条例》、《废电子、电器设备法》、《居住区废物存储和生物废物处理设施条例》、《垃圾填埋条例》等。

2 德国废物管理立法的制度特色

2.1 “与环境相协调”的环境政策导向

建设资源闭合型循环经济社会,首先必须彻底改变“用过就丢弃”的毫无节制的消费至上理念。在德国废物管理的立法和实践中,处处体现崇尚环境友好、生态有益、可持续消费的制度定位。

《资源闭合循环和废物管理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指出,立法目的是追求循环经济、资源保护和与环境协调的废物处理。并设定废物管理的严格的先后顺序:防止产生―再利用―处置(Avoid-recover-disposal)。废物管理的原则、要求及其变通都是以最小化对环境和生态的不利影响为依归。另外,在循环利用时,物质循环和能量回收两种方式何者优先,也取决于何者更与环境协调。《包装废物条例》第一条也宣称以避免、减少包装废物对环境的影响为立法目的。

2.2 “延伸生产者责任”――废物管理政策的关键机制

“延伸生产者责任”(EPR)是瑞典教授Thomas Lindhqvist在1990年给瑞典环境部的一个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来的,是通过使产品生产者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尤其是回收、循环利用、最终处置负责,达到减少产品的总体环境影响的环境目标的一种策略。

“延伸生产者责任”使得传统的生产者责任向前、向后延伸。除了损害赔偿外,还包括承担产品回收、循环利用、最终处置的成本以及直接参与产品或产品环境影响的管理、提供所制造产品的环境特性信息等义务。

德国最早在废物管理立法上实践了延伸生产者责任,卓有成效地将全新的生产者责任概念融入它的《包装废物条例》、《资源闭合循环和废物管理法》等立法中,并以“产品责任”概括之,使生产者责任内容得以进一步具体化:

(1)设计、制造、销售的产品必须满足可重复使用、经久耐用、使用后能够安全地再生利用或以环境安全的方式处理的要求。

(2)在产品制造过程优先使用再生废料或二级原材料。

(3)标明产品包含的污染物。

(4)通过产品标签告知重复使用、再生利用的接收、押金支付安排等信息。

(5)接受回收的物品和使用后的残余废物,并进行再生利用或处理。

传统的产品责任是指缺陷产品致人损害时生产者、销售者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是一种侵权的民事责任。解决的是“在消费者、零售商和生产者之间有效分摊产品故障及伤害的风险。” 德国废物管理法上的产品责任[2],不同于传统的产品责任,不是违反民事义务的法律后果。主要关注产品环境风险的负担,是解决废物危机、实现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的手段。具有法定性和行政强制性,相关规定的违反构成行政违法。EPR的落实是资源闭合循环废物管理的关键。

2.3 政府与民间社会分工合作的废物管理体制

德国的废物管理体制实现了生产者、经营者、生产者责任组织、废物再生利用和处理产业、消费者、地方政府回收利用机构、主管当局之间的分工合作和互动。

(1)政府主管当局被授权制订有关条例规章,制定回收和循环利用的标准并强制执行;要对废物循环的全过程实施监管,确保消费者便利地送回废物;政府有责任提供信息咨询服务、通过政府采购引领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产品和再生材料消费行为;鼓励企业开发创新性的替代包装材料以及分类、循环利用废料的先进技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2)生产者和经营者对自己投入流通的产品承担EPR。

(3)消费者的责任是协助义务人收集和循环利用废物,不能随意丢弃废物。此外还包括承担包含在价格中的回收利用成本。德国立法鼓励消费者通过选择环境友好产品为资源闭合循环创造需求,从而影响生产者行为。

(4)生产者责任组织是由生产者建立和治理的、处理与EPR有关的执行目标的个别责任的共同体,是基于自愿或基于立法组建的、非营利的第三方组织。当生产者个别履行回收利用和押金-返还义务不经济、不可行时,生产者责任组织可以提供替代履行的协助。

德国当局通过给予事实上的经济利益、法律程序上的便利、免除不利益,积极诱导社会自我管制。既节约了管制成本,又提高了管制效率。

2.4 生产者责任组织的成功运作

德国的《资源闭合循环和废物管理法》和《包装废物条例》等都规定允许委托第三方代为履行产品责任。企业通过加入生产者责任组织得以免除产品责任。1990年9月28日,来自包装材料和消费者产品产业的95个公司组成了德国的生产者责任组织――Dual System Deutschland AG,简称DSD。DSD是一个提供包装废物回收利用服务的公司,基本定位是代为履行EPR,与项目中的所有参与者――生产者、销售者、废物管理产业、地方政府公平合作。

DSD拥有绿点(green dot)标志。希望加入DSD项目的生产者、经销商通过付费取得在其包装材料上使用绿点标志的许可。由绿点系统回收和再生利用包装废物,免除个别企业的履行义务。DSD并不自行建立分类和再生利用企业,而是与专业的废物收集、循环利用、处理企业订立合同,委托代为履行义务。目前DSD的合作伙伴已达到700多家。伴随欧盟一体化的努力,绿点标志目前已经被22个欧洲国家接受和使用。

德国政府对DSD的运营实施监管,从维护公共利益出发设定了某些限制,并对其与原有收集系统的衔接做了必要的协调安排。包括:

(1)设立全国性的赔偿基金。

(2)设定常规的收集明细表,收集箱的设置要便于消费者利用。

(3)整合DSD与州和地方的公共废物收集体系,使之一体化。

(4)强制达到法定的包装物收集和循环利用目标等。

DSD的实践表明,生产者责任组织以其组织能力和规模经济优势可以显著降低成本、筹集资金、采用先进技术、与政府和公众沟通,是生产者个别履行EPR的高效替代方式。

2.5 立法设定包装物回收、循环利用的目标和时间表

在包装废物管理方面,德国法并不直接禁止某些包装物如一次性饮料包装的使用,仅规定生产者、销售者负有回收利用责任,迫使企业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风险,给企业、消费者以充分的自我选择自由。同时,德国立法为各类包装废物的回收利用规定了法定的达标率和时间表,以增强强制性。

在《包装废物条例》中,每年各类包装废物的循环利用率,按重量计都要达到以下标准(1999年1月1日以后):玻璃75%,马口铁70%,铝60%,纸(纸板)70%,复合材料60%,塑料60%。

2.6 一次性饮料包装的强制性押金制度

德国的环境政策素以严格、强硬闻名,面对欧盟其他成员国不断的“贸易保护”指控,它依然坚定不移地实施一次性饮料包装押金制度。2005年德国《包装废物条例》第三修正案颁行,宣布自2005年5月28日起,对非生态有益的矿泉水、啤酒和充碳酸汽软饮料的一次性饮料包装征收押金;自2006年5月1日起,押金制扩展适用到一切对生态不友好的一次性饮料包装,而生态友好的一次性饮料包装,如纸盒和聚乙烯包装等则免于适用。

押金-返还制度本身糅合了政府管制和市场机制双重因素。旨在以价格机制鼓励使用可重复填充的饮料包装,减少一次性包装的使用和随意丢弃一次性饮料包装物的行为。据统计,在实施强制性押金的第一年,可重复填充使用的饮料包装的市场份额上升了10%。

3 德国经验的启示

3.1 循环经济立法应以“与环境协调”为政策定位

发展循环经济就要更新观念,倡导绿色设计、绿色消费、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摒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废物管理中,需要强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相对于无害化处理的优先地位,“减量”不仅意味着最小化废物产生量,还意味着经由安全有效的废物管理,最小化不利的环境影响。废物管理的政策选择不以生产、消费、处理过程废物产生量的多寡为唯一标准,同时应考虑废物的环境影响。宏观和微观的环境决策都要追求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最小化,把“与环境协调的”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3.2 建立政府与民间社会分工合作的合作管制体制

企业的经营产生大气污染、水污染和有害废物,个体消费决策也是外部性的根源。环境管制是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的主要对策,但管制的成本是庞大的,也并非总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是同等重要的。”[3]

台湾学者詹镇荣指出,为克服管制失灵,现代国家尝试以“合作管制”代替公权力直接命令与禁止的单方高权手段成为一种潮流。即将部分国家责任分配于私人和社会,令其自我管制。这种社会自我管制具有自愿性和公益取向性,国家只提供正面或负面的诱因,私人保留是否为自我管制的选择自由,目的在于透过私人实现公益。但是,社会自我管制有其局限,必须为私人经济主体的自由决定设定最低限的法律规范框架约束,国家保留在自我管制失灵、公益目标无法达成时,采取积极矫正措施和直接介入的权力。

德国建立合作管制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方面,实行社会自我管制,鼓励自愿履行和生产者责任组织代为履行EPR,可以减少单纯的命令强制手段,节约管制成本,避免政府过度干预。

另一方面,要通过适当的强制为社会自我管制设限。如果纯粹依靠自我管制,就难以杜绝搭便车现象和无效率的结果,此乃环境问题的外部性使然。

以德国的生产者责任组织DSD为例,过去它一直受到搭便车的困扰――参与绿点计划是自愿的,一些公司冒用绿点标志而不付费,甚至一度导致DSD发生财务危机。所以,1997年《包装废物条例》修正时加强了管制,要求不参与绿点项目的企业报告产生的废包装数量,并且其废物处理须经独立的第三方审计证明;授权DSD将未经许可使用绿点标志的企业诉上法庭。此举使得DSD系统得以维持良性运转。

此外,在法律中规定附期限的明确目标,才能为生产者履行EPR提供一种清晰的界定和有效的约束。只有立法才能保证任何收集、分类、循环利用的目标和时限的约束力。在废物管理方面,依靠企业自愿履行只有在符合成本收益或至少是有竞争利益才是可行的,没有适度强制,私人和企业一般不会情愿承担循环利用的成本。有些国家对废旧电池、废旧汽车实行自愿回收利用后,回收率逐年下降,最后不得不重新实行强制回收就是一个教训。

3.3 推进科技进步、发展环保产业是循环经济的支撑点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雄厚的财力和先进科学技术支持,要考虑现有经济技术的承载力。有美国学者指出,德国政府在某些时期不切实际的强制性回收利用目标制造了巨大的供需脱节,而供应并不能自动产生需求。就铝、铁而言,因为原材料价值高和相对低的处理成本,回收利用较可行,然而,像塑料废物,回收利用面临高的经济技术障碍,不考虑处理能力的决策,容易造成产供销的断裂。[4]

德国非常注重经济成长和环境管理中的技术贡献因素,鼓励新材料以及废物再生利用的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不是简单否定塑料包装的使用,而是通过科技创新突破瓶颈因素,不断提高资源化比例,降低再生利用成本,使废物处理能力的短缺得以缓解,废物产业得以可持续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回收利用目标要求,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废物产生量不断降低,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环保产业蓬勃发展的良性循环。

3.4 循环经济的优先事项仍需深入研究

强制性押金制合法性之争的关键,在于是否认同reuse相对于recycling的优先位阶。

德国法上肯定了reuse对recycling的价值优位。《包装废物条例》规定,如果全国可重复使用的饮料包装的份额连续两年低于72%,对一次性饮料包装实施的强制押金就会生效。由于临界点被突破,2003年1月1日,德国宣布强制性押金制开始实施,德国环境部长宣称,不如此则可重复充填使用的饮料包装市场就会崩溃。

欧盟委员会则指控这一制度构成对进口饮料的歧视。此前德国已经遭遇两起类似的诉讼。22个欧洲国家组成的欧洲包装物回收利用组织PRO EUROPE在一份声明中也表明了对德国押金制的反对立场。他们认为,现行一体化包装废物的收集、循环利用的体系,已经实现了包括饮料包装在内的包装废物的高效收集、循环利用。在此背景下德国强制押金制的采用,缺乏环境和经济的正当性,会造成三个方面的不利影响。

(1)负面的环境影响。实施押金返还,势必需要另外建立独立于现行体系的收集制度,增加运输燃料消耗、交通拥堵和CO2排放。而从保护环境的视角,可重复使用的包装是否优越于可再生利用的一次性包装也是值得怀疑的。

(2)负面的经济影响。独立运转于其它包装废物回收利用体系之外的押金-返还系统,必然增加生产者的开支,最终导致产品涨价,还会对现有的回收利用系统构成威胁。

(3)阻碍了欧盟内部货物自由流动。对使用一次性包装的国外饮料产品构成歧视。

PRO EUROPE的声明揭示了环境政策的两难选择:一次性使用的饮料包装虽节约运输成本但增加了资源消耗和废物总量,可反复充填的饮料包装虽可节约资源、反复使用,但是清洗和运输也需要消耗资源,两种选择都有其价值合理性和弊端,谁更“与环境协调”?

笔者以为,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reuse 是否绝对优先于recycling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无论如何,环境政策保持谨慎是必要的,对个案的成本-收益分析在此应当存有一席之地。

4 结 语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00年全球环境展望概览》中预言,“下个世纪对决策者的挑战是制定适当政策鼓励经济生产部门以更有效、更合理、更负责任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鼓励消费者支持和要求这种改革,这样全世界人民就能更公平地使用资源。” 21世纪的环境政策和立法应当体现生态价值的回归,以“与环境协调”为出发点,在政府和民间社会之间建立一种互动的新型合作关系,提升环境管理的效能,公平分担环境费用及分享其惠益,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冯之浚.论循环经济[J].中国软科学, 2004, (10) : 2~4. [Feng Zhijun. On Circular Economy[J]. China Soft Science,2004, (10) : 2~4]

[2][美]罗伯特・考特, 托马斯・尤伦. 法和经济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580. [Robert Cooter, Thomas Ulen. Law and Economics [M]. Shanghai:Shanghai People's Press, 1994. 580. ]

第6篇:废物循环利用范文

1.法律措施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并制定出相关法律的国家.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导致垃圾的大量排放,使垃圾的处理问题日益突出.1972年,德国联邦政府颁布了《联邦废物管理法》,将各种废物的收集和处置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该项法律的颁布改变了西德人的生活习惯,一般生活垃圾,塑料容器以及纸类等开始被分门别类地回收。随着西德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1986年联邦政府制定了“避免产生废物、废物再利用及安全处理原则”,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废物的认识从“怎样处理”上升到了“怎样避免产生”的高度。德国循环经济理念的导人体现在1991年颁布的包装废物管理条例》中,该条例根据“污染者负担原则”,明确了商品生产和流通业对包装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的义务。

1992年德国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1994年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清除法》,后经过数次修改,于1996年10月以((循环经济·废物管理法》正式生效。该法使世界环境保护运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由过去的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提出“本法律的目的是促进循环经济,保护自然资源,确保废物按有利于环境的方式进行清除”;确立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即任何生产过程首先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废物的产生,对于无法避免而产生的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和废纸、旧电池、旧汽车等,要求尽量采取循环利用的措施,以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规定了产品制造者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的责任,对于某些特定的产品,只有明确了回收的可能性后,才允许投放市场。

日本是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的国家,也是国际上较早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发达国家之一。其所有的相关法律文件,集中体现为“三个要素、一个目标”,即减少废物,旧物品再使用,资源再利用,最终实现资源循环型社会的目标。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健全,可以分成三个层面,基础层面是《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废物处理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这两部综合性法律;第三层面是(《容器包装再利用法》、((家用电器再利用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食品循环再利用法》及((绿色采购法》五部专业性法规。1991年制订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完善了汽车及家电循环利用的判定标准以及事先评估、信息交流等体系。1993年颁布的环境基本法》中增加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循环利用等内容,并将此作为国民的义务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1994年政府又根据该基本法制定了(环境基本计划》,决定将建设循环型社会作为环境政策的长期目标之一来实施,并把实现低环境负荷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体系作为目标。日本把2000年定义为“循环型社会元年”,不仅新制订了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食品循环再利用法》、《绿色采购法》,还修订了《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并更名为《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I修订了1970年制定的(《废物处理法》,加强了控制废物产生和不正当处理的措施.?,002年制定了《汽车循环利用法》,在此基础上,又于2003年3月制定了建设循环型社会的长期指导方针《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计划》。

2.经济措施

税收创度。日本的“再循环利用设备特别补偿办法”规定:对废纸和废饮料瓶类制品再商品化设备制造业、生态水泥制造设备、废家电再生处理设备除按一般规定给予退税之外,还按商品价格的25%进行特别退税。对废塑料制品再商品化设备制造业、建筑废物再生处理装置、废木材破碎及再生处理装置,除按一般规定给予退税之外,还按商品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美国亚利桑纳州规定,企业分期付款购买再生资源及环保设施可减税(销售税)10%;在美国康奈狄克州,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除可获得低息风险资本小额商业贷款以外,州级企业所得税、设备销售税及财产税也可相应减免.荷兰政府的目标是在10年内把全国废物产生量减少90%,其措施除了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外,对产生废物的人和企业都要征税,采用清洁生产或建立污染控制设备的企业,其投资可按1年折旧(通常折旧期限为10年).丹麦率先实行了“绿色税”制度,对生产原材料征收材料税以促进少用原生材料、多利用再生资源。德国已经开始征收生态税,对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外的能源都要征收生态税,间接产品也不例外,例如1升汽油的价格为1.7马克,再加6芬尼的生态税。

共瓜侧度。美国于1995年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对那些把绿色化学原理与化学品的设计、制造、使用相结合的突出化学技术进行奖励,充分体现了美国对环境保护方面创新性工业研究成果的重视。日本的许多城市实行了资源回收奖励制度,对社区、学校集体回收旧报纸、旧包装箱的行为给予一定的奖励,以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回收可再利用的资源。近年来,欧洲不少城市采取了付费交投包装废物的办法,这是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办事,受环境意识和经济利益的双重驱使,许多消费者乐于这样做。

绿色采劝翻度。日本的《绿色采购法》规定,国家机关必须率先采购环境负荷小的产品。其目的是通过不断扩大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来提高资源再生产品企业的知名度,以促进企业扩大生产量,降低成本、降低价格、最终形成资源再生产品的良性循环。现在日本各行政机关纷纷制定了绿色采购方针,有166种物品被定为政府优先选择购买物品,其中以100%废纸为原料、白色度不足70%的复印纸被定为最优先购买物品,到2001年,政府特定购买物品的采购比例已达到了92.6%。美国各州也陆续制定了再生资源产品政府优先购买的有关政策法规,通过行政干预各级政府的购买行为,促进政府优先采购再生资源产品,同时规定审计机关有权对政府各部门购买再生产品情况进行检查,对未能按规定购买的行为将处以罚金。

收费侧度。日本颁布的《家用电器再利用法》规定,制造商和进口商对制造、进口的家用电器有回收、再商品化的义务,并规定了4种废旧家电的处理费,其中每台电冰箱为4600日元,每台空调器为3500日元,每台洗衣机为2400日元。生活垃圾收费是减少城市生活垃圾数量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对每袋生活垃圾的收费增加1.5美元,城市垃圾总量可减少18%.现在,日本的3250个市、区、村中收取生活垃圾处理费的为2535个,收取工业废物处理费的为2833个,有效改善了日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德国的《包装废物管理条例》颁布以后,从1991年到1995年,制造商们为了减少处理包装废物所付的费用,纷纷将包装减少到最低限度,全国包装废物的总产生量减少了12%01991年,德国成立了进行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的DSD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在1997年的包装废物回收率为89%,循环利用率高达86%。相当于从每一个德国公民手中回收废物73.7公斤。循环经济使德国在GDP增长两倍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了近75%0

3.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主要包括理念的确立、研究人员的培养、各类人群的教育等。生态环境理念的确立和带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培养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几年来,日本政府积极开展对基础研究人员的培养和教育,促成各学术团体和研究型机构业务的开展,并从科学技术研究基金中拨出专项基金鼓励科研机构进行废物处理及3R化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

各类人群的宣传教育重点是充分发挥社团法人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通过广泛的宜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生态环境意识,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推动绿色消费的进行。从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运动到21世纪的循环经济,世界上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已经经历了三个历祖第一是以政府命令为主导,通过行政手段的方式来实现污染控制;第二是基于市场手段的经济刺激作用,注重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和技术创造力来实现废物的处惫第三是在进一步完善政府和企业作用的基础上要求实行信息公开,其实质是实现了公众监督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

日本特别注重公众的参与。1998年笔者曾在大宫市参加过一次由非政府组织发起,东京大学小林教授做的市民环境家计薄讲座。讲座强调了家庭参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禽要做到的几个方面:有计划的购买食品,在食品有效期内用完,适量烹饪,不剩饭。自备购物袋,利用简易包装,购买简易包装产品;协助地方公共团体和商店、回收团体进行资源性废物的分类回收,争取每人每天从家庭排放的垃圾且比上一年度减少15%。名古屋市的非政府组织还发动市民开展义务收集公共垃圾活动,并发放介绍垃圾分类处理和再生利用的宣传小册子,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废旧资源回收和垃圾减量工作。

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特别注重将正确处理垃圾的知识纳人各级学校教育中,从学生抓起,让每个人从小就充分意识到正确处理垃圾的重要性。作为一个移民城市,蒙特利尔市特别注意制作多国文字并适应不同阶层人员的宣传材料。所制作的宣传品既有趣味性,又有持久性,宣传品的载体形式多样,使人每天看得见记得住。

4.技术措施

循环经济主要是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引导各行业推广3R技术、清洁生产和废物资源化。日本北九州市的生态型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效果得益于3R化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短短的二十几年时间,通过高新技术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实施清洁生产运动,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了经济利润和环境改善的双重目标。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四年后不仅减少了84%的污染物排放,还取得了2125亿日元的经济效益。现在北九州市不仅摘掉了闻名于世的重污染工业区的帽子,而且城市的工业生产总值增长了6倍。

日本东京电力株式会社和财团法人千叶县都市公社联合在千叶县的幕张新都心高新技术开发区投资约69亿日元,建成了地表水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并于1990年4月开始投人使用。该技术利用污水处理厂排水水温夏季约为250C、冬季约为17℃且比较稳定的特点,将污水处理厂排水中蓄积的热能通过蓄热式热泵系统为49万平方米的区域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空调源。在每年提供1290亿大卡热量、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减排了6800吨二氧化碳、2.9吨氮氧化物。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符合循环经济3R原则并能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热泵空调技术在建设日本的循环型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环境产业化”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绿色高新技术支持。

5.市场措施

市场措施主要是通过健全可循环利用资源的交换、收集及回收利用市场来完成。日本的废物交换情报网络系统非常发达。在日本既有社团法人机构的“循环经济研究会”每周定期发表有关循环经济方面的信息,同时各地的有关部门也相继建立起废物交换情报网络系统,日本的各市区村几乎都有专门发行二手货信息的报纸及时向市民信息并组织旧货调剂交易,以利于市民进行资源循环再利用。这样的社会中介机构可以使市民、企业、政府形成一体,通过沟通信息、调剂余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7篇:废物循环利用范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居民水平得到了一个跳跃式的上升,而在整个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各种资源的消耗也在不断增加,这导致了废弃物的排放量不断上升,比如我国目前的很多城市长期遭受雾霾。这主要的原因就是城市发展进程较快,而在城市的废物处理系统没有跟上城市化的进程,导致城市的生态环境严重失衡,使得城市与自然形成冲突,因此,生态城市的概念被提出。生态城市的建设,是指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在生态城市中,居民的生活理念是与自然和谐共赢,城市的废弃物也能得到很好的处理,甚至能够参与到整个自然界的循环,帮助建立更好的循环体系,因此生态概念的提出侧面地反映了人们追求一个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

2废物循环利用体系

环境工程是指在生态环境中比较喜欢的工程项目,它主要的作用是帮助城市建设过程中处理废弃物,包括废水废物、工业残渣。同时对整个城市的循环系统进行统合式处理,将问题汇合一起分析过后,提出一个系统而又全面的解决方案,帮助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更好地达到生态平衡。在现代环境工程建设过程中,首当其冲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建设一套完善的废物循环利用体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居民所产生的生活垃圾是非常多的,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也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工业废渣,因此生态环境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如何处理废物,如何将废物有效地进行循环利用。首先环境工程在废物循环利用方面,第一个要做到的是对废物进行分类,对可回收利用的废物进行再次回收利用,再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分类标准,进行特定的垃圾收集,对不可收集的物品进行高温处理,再将废气进行达标处理后排放到大气,同时对于可回收的利用集中回收运输,到工厂进行二次循环使用,避免了有害物质流入大自然。其次对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污水排放,主要是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体系,对原有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规范现代企业排污标准,对于存在偷排漏排的企业根据相关法律进行查处。相关部门也可以对此成立巡查组,对企业的污水排放进行定期地巡查。

3节能减排技术与城市绿化建设

在建设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节能减排的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比如我国在建国初期多使用的是白炽灯,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电气技术不断涌现,人们对于照明设施的选择也从白炽灯转向了更为省电和高效的灯管。而节能减排技术在照明方面的应用使得节能灯被发明出来,相比较传统的白炽灯和灯管节能灯消耗电量更少,更加安全,在这一方面创造了不小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对落实开展生态城市的建设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在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企业可以由政府牵头进行资源倾斜,大力地开发相关节能减排技术,在得到经济效益的同时,承担企业相应的社会责任。最后在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城市的景观绿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相比较以上的节能减排技术和废物循环利用体系,绿化环境的建设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同时绿化植被的增加对于城市控制空气标准有巨大的帮助,而绿化建设也是城市居民最能够直观感受到的。因此生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绿化工程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而对于现代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绿化工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政府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一套行而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同时在政策上对于一些绿化企业进行相应的补贴,帮助绿化企业能够高质量地完成项目。

第8篇:废物循环利用范文

关键词:零废弃;零填埋;零废弃层次结构;零废物国际联盟

Study on the Concept, Principle and Hierarchy Management of “Zero Waste”

Abstract: Garbage disposal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In the first stage, garbage were directly thrown away; in the second stage, garbage are reclaimed before being thrown away; and in the third stage, they are engineered for reuse, to realize “zero waste”. Therefore, garbage indicates those non-reclaimable and worthless articles.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many countries/regions have se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rget based on “zero waste” and “zero landfill” concepts. For example, Beijing launched the domestic garbage “zero waste” pilot program in 2010. The article introduced the concept, principle and hierarchy management of“zero waste”, aimed at offering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omoting “zero waste” practice in China.

Key words: zero waste; zero landfill; hierarchy of zero waste; Zero Waste International Alliance

一、“零废弃”概念的提出及延伸

Zero Waste(简写为ZW),常被译为零废物、零废弃物、零废弃、零垃圾、零填埋和零浪费等。

“零废物”一词首次是以一家公司的名称出现,公司名为“零废物系统公司”(Zero Waste Systems Inc.),由一位从耶鲁毕业的化学博士,保罗?帕尔默(Paul Palmer)在1972年创建,直至1981年停止运营,主要从事化学品的回收和再利用。此后,“零废弃物”概念便被作为城市垃圾管理和垃圾减量的终极目标,而城市“垃圾零填埋(Zero Waste to landfill)”或“零填埋”,是相对于以往的低级、低效、浪费的垃圾处理方式而言的。

“零废弃”是指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可以作为其他产业的原料加以利用,实现生活垃圾循环再利用的最大化。2006年,保罗?帕尔默成立了零废弃研究所(Zero Waste Institute),一个非盈利机构,主要从事在工业和商业领域运用“零废弃”原理实现垃圾减量,出版和发表环境影响报告和零废弃影响报告。

“零垃圾”是从垃圾全分类角度,充分回收其中的资源物质,以资源化利用为基本理念,实施垃圾源头减量和源头分类的资源零浪费、物质零废弃的发展模式。

“零浪费”是从设计角度,尽可能减少工业产品产生的边角料,如服装设计中减少因裁剪产生的碎布料,已成为时尚界最新的环保手段。消除浪费的方法是在新款衣服裁剪中,调整衣袖、口袋和衣领的设计,使一切面料裁剪和设计做到恰到好处。“零浪费”作为一种理念,鼓励产品在设计时,从资源的生命周期角度,使所有产品都重复使用,不产生或最大限度减少垃圾的产生。

因此,零废弃、零废物,是指没有任何浪费,无垃圾产生,没有任何东西被扔掉或被填埋。但不幸的是垃圾一直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成为困扰人们生活的环境问题。近年来,各国纷纷提出建设“零填埋”和“零废弃”城市(如美国的洛杉矶、奥克兰、纽约)、“零废弃”社会(如苏格兰)、“零废弃”经济(如温哥华、英国)的发展目标,从可持续发展层面提出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和减少填埋的目标和措施。

二、“零废弃”概念的定义

2002年零废物国际联盟(Zero Waste International Alliance,简写为ZWIA)成立,其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标准以指导“零废物”战略在全球的发展。2004年11月29日,零废物国际联盟首次通过了“零废物”概念的定义,2009年8月12日该联盟对“零废物”概念进行了修订。

零废物国际联盟对“零废物”概念定义如下:零废物是一个目标,该目标是以道德、经济、高效、有远见地引导人们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通过设计使废弃物成为供其它人使用的资源,实现可持续的自然循环。

零废物意味着对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的管理,系统性地避免、减少有害垃圾和物质的产生,避免垃圾填埋和焚烧,以实现保护和再利用所有的资源,最终减少垃圾对土地、水、空气的污染,造成对地球、人类、动物健康的威胁。

ZWIA提出的“零废物”概念,旨在倡导减少所有污染物的排放。如果一种产品不能重复使用、修复和循环再利用,那么就应该限制其生产,或重新设计,或停止销售。

三、“零废弃”原则

2005年4月5日,ZWIA规划小组指导和评价当前和未来零废物经营企业在政策制订和经营活动方面应遵循的主要原则。“零废弃”原则是评价企业是否实现“零废弃”承诺的基础,这些原则有助于员工、投资者、消费者、供应商、政策制订者和公众更好地评价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

1. 3 项基本承诺

(1)承诺确保企业标准与社会、环境和经济活动标准的一致性;

(2)承诺企业拥有清晰的会计和报告系统,从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出发,企业以最高道德标准开展经营活动;

(3)企业每年环境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该报告披露企业政策实施情况,包括向企业员工、消费者和社区披露企业的生产、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

2. 预防为主

在新产品开发和生产前,为避免产品和生产过程产生浪费和有害物质,企业应遵循预防原则,所设计的新产品应可重复使用、可维修、可持续循环利用或堆肥。购买重复使用、可再生利用、可堆肥的原材料。

3. 零垃圾填埋或焚烧

将90%的填埋或焚烧固体垃圾进行再利用,垃圾填埋量低于10%。

4. 生产者承担产品和包装的回收责任

企业承担所生产产品和包装回收的资金和必要的支持,也应要求供应商这样做。企业与再使用者、循环利用者、堆肥经营者合作,或实施新的系统有效地利用回收的产品和包装。

5. 防止污染和减少浪费

重新设计企业的供应、生产和分销系统,以减少自然资源的使用,消除浪费。通过不断地评估和修订企业的管理体系和政策,防止环境污染和材料浪费。

6. 最高和最佳利用

企业要不断地评价市场和指导废旧产品和包装的再利用是否遵循了最高和最佳的层次利用原则,包括:以产品原貌重复使用(二次使用);改变用途的产品重复利用;产品部分重复利用;材料的重复利用;在闭环系统下,原材料的可持续再生资源利用。

四、“零废弃层次结构”管理

2013年3月20日,ZWIA在其召开的董事会上,第一次通过了“零废弃最高和最佳利用的层次结构”(Zero Waste Hierarchy of Highest and Best Uses)。

零废弃层次结构从高到低分为预防、重复使用、再生利用、能源化利用和填埋等 5 个层级(图 1)。零废弃层次结构管理的目的为:预防垃圾产生,通过产品的重复使用实现“零废弃”;如果不能重复使用,则进行资源的再生利用,达到“零焚烧”;如果不能再使用和资源再生利用,则进行焚烧发电,被能源化利用,以缩小垃圾的体积,实现“零填埋”;对于不能被焚烧、必须填埋的,要将填埋量降至最少。

1. 预防(Prevention)

在零废弃层次结构管理中,预防产生废弃物是优先顺序最高的管理方式,从源头控制废弃物产生量也是最彻底、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源头减量作为第一优先原则,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进而降低垃圾处理费用。废弃物减量涉及产品的设计、制造及包装运输环节,包括节约材料、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减少消费、减少包装及设计经久耐用的产品等。

2. 重复使用(Re-use)

重复使用是第二优先原则,是在废弃物分类回收基础上保留其原有的价值和功能的重复使用及二次利用,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3. 再生利用(Recycling)

对于不能重复利用的,进行再制造、资源再生利用,可以节约资源,减少原生资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的填埋量。

4. 能源化利用(Recovery)

废弃物焚烧是将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用焚烧方式发电,产生再生能源,减小废弃物的体积,最终减少填埋量。焚烧时不要将固体垃圾如轮胎、电子产品混合焚烧,因为这些物品在高温下焚烧会挥发重金属和产生二英,污染环境。

5. 填埋(Disposal)

对不得不填埋的废弃物,应尽量减少其产生量,填埋是废弃物处理的最后一步,只有在提取了所有可回收物,消除有害物质后方可被填埋。因此,零废弃层次结构管理体系的核心是减少消费,产品的再使用、再循环、再制造,零填埋和零焚烧,实现从摇篮到摇篮全生命周期“零废弃”管理。

五、“零废弃”目标实现的途径

1. “零废弃”提倡3R’s

只有在垃圾减量、产品被重复使用、资源循环利用后再回到资源,没有垃圾被填埋才可被称为“零废弃”。因此,“零废弃”=Reduce+Reuse+Recycle,即减少产生、物尽其用和循环利用。

2. “零废弃”是一个远景

从国家、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各国提出“零废弃”更多是作为环境管理的一个远景和目标。“零废弃”在垃圾减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分类,实现物质的充分利用。例如,2002年新西兰提出,整个国家在2020年实现“零填埋”,中期目标是在 3 年内垃圾减量50%,5 年内垃圾减量达到80%;2009年苏格兰提出“零废弃”计划,目标是到2025年废物利用率提高到70%,填埋量降低到5%;2009年美国三藩市提出“零废弃”战略,目标是将垃圾的资源利用率从2000年的50%提高至2010年的75%,2020年则达到100%,最终实现三藩市垃圾“零填埋”。

3. “零废弃”要求生产者责任的延伸

为实现“零废弃”的目标,各国纷纷出台法律法规,要求生产者的责任延伸,主要包括:(1)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导致垃圾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设计的问题,因此要求生产者在产品设计、原材料选取和生产过程中考虑产品废弃后如何进行回收和利用,以降低废弃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最大程度地资源化利用废弃产品;(2)清洁生产。生产过程中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不对环境造成污染等;(3)生产者责任外延。要求生产者对其生产的、在消费后废弃的产品承担回收、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责任。

4. “零废弃”对消费者行为的改变

各国在提出“零废弃”战略目标的同时,在消费者中开展垃圾减量运动,鼓励消费者尽量重复使用、维修、翻新所消费过的产品等,使其被充分使用。比如自2012年10月1日起,美国三藩市强制施行“购物袋附加费”条例,要求消费者购物时尽量自备袋子,并停止使用塑料袋,所有付费购物袋应是用可堆肥、可回收材料生产的。

第9篇:废物循环利用范文

关键词:钢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在钢铁工业固体废弃物实际的处理加工过程中,通过不断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处置措施,针对各类固体废物的特性,制定切实有效的利用途径,积极开展固体废物深加工处理,最大限度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利用附加值。从我国钢铁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现状来看,钢铁工业固体废的综合利用可以实现环境保护与钢铁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双赢。

1钢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1.1循环经济下的钢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

钢铁工业要想实现经济的循环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全面认识到钢铁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重要性,钢铁工业从业人员要树立起良好的资源循环利用观念,努力将固体废物转化为新的能源和资源,缓解社会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压力,促进社会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1]。循环经济下的钢铁工业,要致力于实现钢铁废物的无害化、资源化以及减量化,要积极改善钢铁固体废物的处理方式。首先在源头上降低废物的排放量,要注重钢铁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在加工处理过程中减轻环境的污染,利用过程中避免产生二次污染。钢铁行业要积极建立起和谐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体系,有效将钢铁固体废物资源化,使固体废物作为二次资源和能源重新投入到钢铁产品生产中,形成物质流动的良性生产链条[2]。通过将钢铁固体废物的综合循环利用,使其成为新的能源和资源,这样既能减轻社会对各项资源的消耗,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又能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进步。

1.2节能减排下的钢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

要想实现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就必须努力开展钢铁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不断持续改进工艺技术,强化生产组织管理,采取无费、低费等清洁生产方案,降低原燃、辅料消耗,提高资源重复利用率,从源头减少各类钢铁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在对于各类钢铁固体废物的综合处理利用上,钢铁企业要注重处理加工过程的能源消耗,减轻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例如,在我国鞍钢首创的钢渣微粉工艺技术项目,已经完全实现了钢渣的“零排放”放,有效避免了污染物的排放。

1.3钢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现状

在当前我国的钢铁行业中,存在着众多种类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了高炉渣、钢渣、铁矿废石、含铁尘泥以及化铁炉渣等[3]。对于它们的综合利用现状是能够有效处理加工的固体废物进行循环利用,无法进行加工利用的,就必须对其采取合理的处置措施,在处置过程中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占用地的使用。在我国钢铁产品生产实践过程中,对于高炉渣的综合利用,我国的技术较为成熟完善,大量的高炉矿渣被加工处理成道渣,投入到道路建设工程中。同时还被应用到农业领域以及玻璃制造领域中,不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钢渣的综合利用上,我国各项处理加工技术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在其中某些方面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冶炼渣的综合利用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2钢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途径

2.1高炉渣的综合利用

钢铁工业在高炉渣的综合利用上,可以通过应用水淬技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有效生产出矿渣水泥、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可以作为公路、铁路以及机场上道渣进行铺设作业。与此同时,也可以生产为具备隔音和隔热等功能的矿渣棉,合理运用在铁路道路铺设上,降低噪音、减轻震动。高炉渣当前的综合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矿渣水泥生产。通过将高炉渣制备成水渣,然后以石灰、石膏以及水泥熟料等作为激发剂,成功的生产出不同性能的水泥。同时,通过将高炉渣处理成粉状混入水泥中,能进一步提升水泥的性能,保持水泥原有的强度。在我国五大品种水泥生产过程中,有两类水泥都需要应用到高炉矿渣这种活性混合材料。(2)筑路工程铺设。将高炉矿渣粉碎后成为道渣,能够合理的铺设在各个道路工程上,同时也能用作于沥青的生产应用。众所周知,铁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消音和减轻振动工作,通过将高炉矿渣制成的道渣铺设在铁路上,能最大化的吸收噪音,减轻振动。同时,采用高炉矿渣作为主要原料铺成的沥青路,能有效防止在雨天路面过于湿滑,提高了道路的耐磨性。

2.2钢渣的综合利用

在当前的钢铁工业中,钢渣普遍经过破碎、磁选等工艺实现对钢铁废物的回收利用,钢渣在加工处理后可以有效成为化铁炉、转炉以及高炉等的烧结溶剂,利用渣中有益成分,节省石灰石、白云石、萤石等的消耗,从而重新投入到钢铁生产领域。钢渣的综合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制作钢渣水泥。由于在钢渣中富含硅酸二钙、铁酸钙等矿物质,这部分活性矿物质作为硅酸盐水泥熟料的重要成分。钢渣水泥的主要原料为粒化高炉渣和钢渣,钢渣水泥能有效降低社会石灰石资源的消耗,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在生产钢渣水泥过程中,通过混入不同的掺和料制作出不同强度的钢渣水泥。(2)补充土壤肥力,改善农业土壤环境。由于钢渣富含了大量硅、钙以及其他微量元素,这些化学物质能有效改良土壤,还能不断补充农田土壤的肥力,改善农作物的生产环境。钢渣中含有P,Si,Ca,Mg等具有肥效价值的化学元素,可以生产磷肥、硅肥、钙镁磷肥以及酸性土壤改良剂等。钢渣因其含有的CaO和酸性土壤的中和反应,能在很长时期内缓慢进行,且钢渣自身含有肥效元素,所以钢渣作为土壤改良剂比传统的石灰改良土壤效果更好。

2.3含铁尘泥的利用

含铁尘泥其全铁含量(TFe)一般在30%~70%。当前我国钢铁工业中对含铁尘泥利用最普遍的方法为烧结法,它通过将含铁尘泥用管道泵打到烧结混合料中进行混合,从而实现了含铁尘泥的循环利用。其次,可采用磁选、浮选、重选、反浮选等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对尘泥中的铁、碳、有色金属等有用物质进行回收,有效地回收二次资源与能源,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除尘灰的利用

在钢铁固体废物除灰尘的利用上,为了有效解决在运输过程造成的污染问题,可以通过将其直接返回烧结原料厂进行循环利用。同时,除灰尘可作为冷压球团的原料,烘烤后送入转炉高位料仓,可作为转炉炼钢的冷却剂,加入膨润土和粘结剂、弯头脱水器,混合后制成球团。还可以通过两级磁选、浮选等工艺来对除尘灰进行“去锌提铁提碳”处理,最后剩余的除尘灰尾泥作为建筑材料使用。

3结语

钢铁冶炼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固体废物,已经严重威胁到社会大众的生活环境。钢铁行业只有充分认识到固废物综合利用的重要性,综合利用高炉渣、钢渣、含铁尘泥、除尘灰,对钢铁固体废物实现资源节约与高效的循环处置利用,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排放,不断推动着整个行业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瑞,程芳琴.冶金工业固体废物钢渣的综合利用[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0(11).

[2]朱桂林,郝以党,孙树杉.钢铁渣“零排放”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J].2010年全国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