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消费金融风险政策范文

消费金融风险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费金融风险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消费金融风险政策

第1篇:消费金融风险政策范文

关键词:财政金融风险;财政收支新旧动能转换

中图分类号:F8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20)10(b)-042-03

1研究背景

青岛市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仍是经济发展工作的中心。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瞬息多变,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青岛市仍然会面临各种各样未知的难题,导致某些领域风险的加速释放,尤其是财政金融风险。财政、金融风险既有自身的风险,也有二者相互融合所形成的特有风险,格外值得关注。为了使青岛市顺利平稳度过新旧动能转换的特殊时期,对财政金融风险实时监控,探究原因,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控制、规避风险,实现青岛市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有新、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

2青岛市财政金融风险分析

根据表1整理的数据不难发现,从整体来看,青岛市经济保持运行平稳,消费、进出口增长率逐年提高,民生指标不断优化。但近三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7.4%、7.5%、6.5%,说明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增幅高于其存款余额的增幅,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财政支出逐年增加,债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2.1财政收入增长放缓

通过表1可知,对近三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数据整理发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放缓。而且第一、第三产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特别是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但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也非常突出。结合青岛市实施新产业的稳步发展,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有效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但受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并且在调整过程中也会面对各种突发的新问题,所有这些都会使得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放缓。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面对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新产业尚未成熟,必然出现税收增长放缓甚至税收减少的现象,从而影响财政收入的增速。

2.2财政支出逐年增长,债务负担不断加重

由表1可知,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03亿元,增长3.4%;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61.2亿元,增长11.3%,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76.6亿元,增长0.99%,增速明显。如前所述,在新旧动能转换下,青岛市不断探索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善,制度的创新,政务水平、一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就业以及城乡社区事务方面的提高,同时加强对教育、科学技术等的大力扶持,所有这些都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就目前而言,青岛市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使得财政支出的压力不断增加。

财政支出数额呈增长的趋势,债务规模不断加大,从表1看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收入增长明显,还本付息的数额也在增长,这说明政府的偿债能力受到严峻考验。所有的问题都会对落实稳中求进的发展策略产生影响,会引起系统性的风险。

2.3政府风险管控能力尚待提高

如前文所述,财政风险、金融风险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如果未能对财政、金融职能划分清楚,会使得财政、金融部门预算缺乏有效地制约,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相互作用的同时,财政、金融本身的风险也不可小觑,政府必须提高风险监管能力,才能将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保护财政金融安全。

2.4创新驱动机制有待加强

青岛市依托海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在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是,青岛的不足也显而易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政府对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优惠政策、科技创新能力等还不足以吸引已有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青岛,难以形成产业优势,本地的高新技术企业也难以生存发展下去。技术创新供给不足,驻青高校科研能力有待加强,研究成果转化能力薄弱,高端引领产业的顶级人才的缺失不能满足科技的发展与创新。创新资源统筹配置有待加强,协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新旧动能转换时期有效降低财政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青島市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财政金融风险,只有从源头上化解风险才能使青岛市顺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3.1实现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财政收入增长,缩小财政收支缺口,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1.1实施产业结构升级,培育结构优势

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将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产业相结合,创建新的业态与模式,实现智能化的制造。结合青岛的地理优势,有效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质的飞跃。通过宏观调控和产业优化升级相结合,实现经济的全面稳定增长。同时继续加快青岛市优势产业迈出国门的步伐,与国际优势产能强强合作,有效解决产业升级中遇到的问题。

3.1.2优化互联网消费,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促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兴消费的发展,切实有效满足消费需求的增长,将互联网与医疗、高科技产品、养老、娱乐、教育等行业相结合,向消费者提供新兴服务。与此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乡村市场的发展,使农村居民消费潜力不断释放。通过互联网消费为居民提供多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进而实现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3.2合理使用财政资金,优化财政支出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特殊时期,市政府一方面把财政资金用于实现增实效、去产能的关键产业、项目上,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多手段、全方位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实施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的成本,同时规范政府各项服务性收费,真真切切地减轻企业负担。

3.3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和政策支持

政府做好定位,做到真正放权。政府一方面在监管和服务上下硬功,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同时完善并且将有关维护民间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政策落到实处,为加大民间资本的投资力度创造良好的财政金融体制。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提升政府政策的功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高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的能力。

3.4鼓励创新,实现创新成果的转换

为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落户地方,政府应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以及相应的服务,加大扶持力度,使得研发力量加快聚集。同时,为驻青高校的科研发展增活力、强动力,产、学、研相结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有效实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技术进步。

第2篇:消费金融风险政策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 风险 对策

一、房地产金融风险概述

房地产金融,指为房地产的开发、建设、交易、经营和消费服务的金融活动。从服务对象上划分,它包括为房地产业的房地产开发、建设、交易、经营等活动服务的“房地产业金融”和为居民的住宅建造、购买、维修、装饰、消费等活动服务的“住宅金融”两个主要部分;从服务内容上划分,它包括房地产资金融通、房地产资金转账结算、房地产保险、房地产信托等业务,其中房地产资金融通业务是房地产金融的主要业务。房地产金融风险,指经营房地产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或客观环境变化等原因导致其资产、收益或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就房地产资金融通业务而言,房地产金融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和房地产金融中的其它风险。

二、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1.房地产融资体系不健全,制度安排缺失。长期以来,我国房地产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是该行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证券、信托机构等涉足很少,其融资量不足房地产市场资金需求量的1%。在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基本上不存在二级市场,不能将异质的抵押品转换为流动性较强的金融产品,使得房地产市场与整个金融市场无法有机结合。

2.房地产业对银行信贷依存度过高。我国房地产开发商普遍规模较小、资质偏低、权益性资本不足。房地产金融与房地产业相互依存,两者的风险具有共生性,我国的房地产业对银行信贷的高度依赖性使这种共生特征愈加突出。限制房地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频出,银行将会因客户的大量违约而陷入资金流动性困境。

3.房地产融资机构风险意识淡薄。由于缺乏有效的房地产融资监管措施和手段,加之商业银行产权形式、治理结构、经营机制、内控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受眼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大好”的迷惑,为争夺市场份额,房地产融资机构极易形成市场冲动,盲目扩张房地产信贷规模。

4.房地产融资风险管理技术过于简单。我国房地产风险度量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先进技术差距较大,不利于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微观处置。

5.房地产业和房地产融资的宏观调控政策传导不畅。一些地方政府管理行为不规范,为搞“形象工程”,甚至为解决财政困难而盲目推动房地产业发展,使土地价格虚高,造成房地产成本大幅上升,开发商最终将高额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抑制了有效需求。转轨过程中宏观调控政策的非稳定性所造成的冲击波,往往使处于市场最前沿的金融机构遭受重创,出现疼在房地产业却伤在金融机构的现象。

三、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防范,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因此,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考虑。

1.实行融资渠道多元化,积极推动房地产贷款证券化

当前,我国房地产融资渠道仍然比较单一,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仍以银行贷款为主,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多元化房地产融资机制,将目前集中的银行贷款融资转化到银行贷款、房地产信托、住房资产证券化等多种融资渠道模式,以构建房地产业多元化融资体系,这是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必由之路。

2.建立宏观信用风险预警和控制系统,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建立全国性的房地产企业及个人信用档案系统,以利于金融机构能较为客观地判断借款人的信用度,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借款人给予不同的贷款条件。这个系统还可对个人借款者就业和收入变动以及财产增减情况实行动态监控和追踪调查,对个人信用度进行评定打分,便于金融机构分析、预测贷款风险类别与概率,对违约行为将会产生威慑作用,促使借款人按约履行合同。

3.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管理模式

如何有效的发展土地市场,制定适合发展形势的土地制度方面的政策,是预防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目前的土地储备制度,在规范土地市场、增加政府土地收益等方面效果明显,但其负面效应对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加大中央银行的监管力度

对于国家而言,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家必须加强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有效控制房地产金融风险,引导房地产金融机构有序竞争,保证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中央银行应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提高自身研究判断的准确性,建立房地产风险预警体系,实行房地产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发出预报,果断采取相应措施,对金融机构进行调控和引导,加大监管力度。

5.完善房地产金融的法律环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任何经济活动都应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房地产金融尤其必要,应建立健全与房地产贷款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加大住房信贷投入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基础。一是针对在房地产资金筹集、融通、借贷各环节的经营行为中出现的问题,修改现行的法律法规,确定房地产信贷的法律地位;二是建立健全有关房地产信贷的法律法规;三是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对于提供假资料、假资信、骗取贷款的开发商或个人,应立即停止贷款,并追讨已贷款项。

6.建立个人及房地产企业信用制度,健全信息传递机制

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个人及企业信用的信息零碎、不充分,信息不对称等现象,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及企业的信用制度,以经济法律的手段对个人及企业的行为形成外部约束,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第3篇:消费金融风险政策范文

1.1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调整经济结构

我国经济制度已经完全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经济本身的特征,即金融风险的不可避免性,成为目前经济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国家对重要经济命脉的掌控虽然能够减少或者延迟金融风险的来临,但市场经济机构的健康程度才是规避金融风险的关键,经济结构越健全,流通于市场中的货币就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支付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就越低。市场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为我国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提供方向,产业结构的平衡发展是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宏观调控效果是规避金融风险的第一个策略。我国目前采取的产业集中转移策略就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一种表现,2010年,国务院了中西部低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见书,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这是政府运用货币政策的同时综合运用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谋求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用以防范金融风险的策略;提升人民币购买力,促进消费,是我国采取的第二项金融风险防范和规避策略,具体表现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不断协调资源配置,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的方向,引导社会消费能力提升上。例如,国家对节能减排的电器、车辆给予一定的补助和优惠政策,引导公民的消费方向和消费水平、加大社会保障的资源投入力度,使公民更愿意将财富用于社会保险购买、控制房价,按照房地产经营状况以及银行承接的房屋贷款情况不断调整公民购房标准,刺激刚需。

1.2加强对金融行业活动的监管

金融风险的产生于金融行业自身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金融行业的系统性特征决定了一旦业内某一家或几家大型银行、信托机构发生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则直接引发区域或全国性的金融危机,由于国家间的金融贸易往来,金融危机会扩展到全球。除了经济结构失衡导致了金融风险之外,银行监管的失控、漏洞和无力,使银行投机活动乘虚而入,成为引发危机的导火索。这意味着,加强对金融行业活动的监管,是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关键。内部控制是防范化解银行风险的根本。在目前操作风险突现的情况下强化内部控制是银行业自身采取的必要的防范措施。一是在完全识别风险的条件下根据业务处理过程的风险环节建立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起制度防线;二是建立从上而下且相对独立的内部控制机构,使其能完全行使监督权力,以达到必要的监督效果;三是加强对违规行为的处罚,达到处分一人、警示一片的效果;四是加强后续检查,把日常业务操作和日常业务监督纳入检查范围,使检查制度化、经常化。金融行业的活动面向全社会,因此,除了内部控制之外,加强政府对金融行业的管理以及建立社会监督系统也是极为必要的。国家可以通过完善金融法律和法规、进行不定期的会计信息检查等方法,进一步控制金融行业中的违规行为;而公民则可以通过银行信息举报、银行信誉评估等方式,进行金融活动监督。

1.3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金融是依附于商品经济的一种产业,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经济发展的结构、发展规模和经济发展的阶段决定了金融业的业务结构、总体规模和先进程度。所以,一个平稳、健康的国民经济环境对于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显得尤为重要。公民参与社会金融行业的发展,为金融风险规避筑起一道坚实的堡垒,来源于社会的资金被集中利用,进而形成社会闲散资金的价值再创造,从而提高国家资金储备量,使国家能够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经济结构调整。因此,丰富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技术、完善金融服务是进行金融风险防御的有效策略,我国各商业银行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网络金融的发展也为现代金融服务的进步提供支持,公民通过各种理财产品的购买,不仅能够满足自身的财富增值需要,还能够拥有更多的资金满足生活的需要,进而形成了国内经济环境的平衡发展,这是金融行业主动采取措施规避风险、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举措;全球化经济局势的确立使经济环境发展面临了来自于国外资本注入的挑战,同时,国外资本注入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股动力。平衡国际贸易的收支,使全球化经济局势成为我国经济环境发展的有利背景,是目前改善国家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之一,我国目前采取的措施包括向国外进行产业投资,如石油业的跨国发展等,还包括了国外资金技术引进条件的优化,如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这些行为都为国际间的金融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我国经济环境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

1.4提高金融行业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

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不同国家造成的影响完全不一样,最近一次金融危机使西方国家普遍遭受了严重的打击,而美国、德国在金融危机中却能够迅速脱身,在经济结构、金融行业活动监管、经济环境区别不大的情况下,这些国家在金融危机中能够迅速恢复,最大程度上减免了风险,有赖于国内金融行业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的提高。相较于其他国家,美国和德国的金融行业发展更为科学,为我国防范和控制金融危机提供借鉴,即,通过市场经济行为和一定的国家政策促进银行自身进行改革,从而适应银行规律和银行全球化趋势,这是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的基础。我国金融行业的改革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加快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使国有银行在金融行业的发展当中占据绝对的领导地位,并借鉴商业银行的组织模式,以科学的、民主化的管理模式促进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行为改革,这样的改革措施能够使国有银行迅速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使银行内部的管理者、理财工作人员等充分发挥自身工作的积极性,促进银行自身实力的提升;第二,加强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发展银行自身对金融危机的研究能力,通过经济学研究的参与,为金融风险规避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建议,进而从金融行业自身运营过程的调节,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

2.在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中应注意的问题

尽管金融业和经济具有系统性特征,但在同一时期爆发的金融危机,在不同区域造成的影响不一致,能够对金融危机进行主动防范和迅速处理的国家、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其前提都是对金融风险形成了客观的认识。因此,要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无论是政府还是金融行业、企业,都应该主动掌握与其相关的资料,为风险预期提供依据;此外,金融风险在不同区域的表现形式不一样,风险的危害也不一样,金融行业以及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采用合适的防范措施,合理利用资源,有的放矢地应对风险。

3.结语

第4篇:消费金融风险政策范文

(一)金融风险的内涵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动脉。对于金融经营,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学好如何去控制风险,规制金融风险隐患。金融风险可以分为市场风险、制度风险、机构风险等等,但在我国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传统体制的影响以及监管失效导致的违规。

(二)地方债务问题越发显著

引起地方债务问题的原因。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激增、潜在风险较大等问题也逐步暴露,但是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与欧美经济体的债务危机有根本的不同。发达国家的债务困局是发达经济体长期实行高福利、赤字财政政策以及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所造成的,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分权制下财税体制的弊端。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却与愈演愈烈的欧美债务危机有着相同的现实背景。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后,各国政府用强力度的财政扩张政策刺激经济,导致2010年以来世界各主要经济体财政风险急剧上升。我国以地方融资平台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迅速扩张也是在2008年以后。2009年和2010年,我国新增银行贷款大量流向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2009年地方政府债务由2008年底的5.56万亿元急速增至9万亿元;2010年,即使基础设施项目贷款收缩,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仍增长了18.86% 。

我国地方债务的潜在风险。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一方面,2008 年、2009 年发放的银行贷款集中到期,另外由于控制房价之后,土地出让金减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款来源减少,后续贷款则一方面监管严格控制,另一方面银行动力也不大。我们了解到银行 2009 年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时候利率是下浮 10%的,现在把资金贷给企业,可以上浮 30%甚至到 50%,所以银行自己现在也没有太大动力给平台贷款 。平台现在贷款没有,发债也受阻,靠借新还旧来缓和风险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应当值得关注,这是第二个风险。能否解决地方债务问题关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因为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至少带来三个严重的后遗症:一是中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空间受到限制,松不得也紧不得;二是不可避免对私人消费和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三是不断出现负面消息对资本市场造成冲击。

二、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新形势下完善金融监管的必要性。金融监管是对国家与金融市场、政府与金融企业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随着现代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际金融业正向全球化和自由化发展,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些都对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金融业的监管一直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各国都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本国国情的金融监管模式。我国如何建立和完善适应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金融监管体系,已成为金融体制改革必须面对的现实 。

国内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和事实的混业经营,突出表现为银行业、信托业、证券业、保险业之间的业务划分日益模糊,这种变化使得现行监管体制所隐含的问题日益突出。在金融业务界限日益迷糊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必须明确的知道实现金融混业经营,一般需要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金融机构必须具备有效的内控约束机制和较强的风险意识;二是金融监管能力较强,有完备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和较高的金融监管效率。

金融风险防范的意义。金融风险一旦发生,带来的损失金额往往比一般风险造成的损失大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这是因为货币资金的筹集与经营,不但涉及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而且还涉及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即涉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所以,金融风险的存在与发生,无疑是对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威胁。而金融风险防范的实施,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而且能在金融风险发生后减少它带来的经济损失,从而减少金融风险损失给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带来的波及效应和不良后果,最终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 关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规范地方债券市场。在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信用评级缺失的情况下,如何通过一揽子方案设计以及配套措施建设控制地方债违约风险是自行发债面临的最大问题。首先,建立和完善地方债券市场。在试点推进过程中要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和监督机制,对发行模式和偿付机制进行科学设计,对发债规模和资金运用等进行严格限制。通过试点最终是要探索建立规范的地方债券市场,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从发行、担保、审批、交易、回购、偿还等各个环节制定详细的运行和操作规则,同时逐步放开地方债的投资对象,从机构投资者逐步扩展到个人投资者。其次,彻底完成商业银行的去财政化。要切断地方政府与银行的潜在利益链条,通过修订《预算法》、《担保法》、《商业银行法》等规范地方商业银行运作,实行真正意义上政企分开的股份制运作机制,在推行地方债的过程中,防范债务主要由银行认购等现象的发生,借此真正完成商业银行的去财政化 。

稳定地方财政 避免信用违约。地方政府债务核心是加强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财税体制改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核心是加强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财税体制改革。允许地方政府发债面临着平衡地方政府收支这一根本性难题,这也是地方债务问题产生的根源。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矛盾。因此,必须通过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失衡问题,为地方政府提供未来可持续的新收入来源。如果中国经济周期在下滑,地方政府债务立刻会成为大问题;如果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就不会成为大问题;因此,要想杜绝政府债务危机,还是要稳定经济,稳定周期,不宜于让经济周期发生剧烈波动。地方债务问题直接影响经济环境稳定性,市场信用的稳定性一旦被破坏,会使得原本萎靡的实体经济雪上加霜。

动态的调整监管维度。加强金融监管,要完善监管规则,努力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实践表明,监管者及时发现金融市场发展中的风险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市场的变化往往领先于监管者的应对举措。因此,银行、证券、保险各监管部门要增强调控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及时研究和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妥善处理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要在发展中不断扩大监管的维度,快速地完善监管的内容。这是目前转轨时期,多变的市场对监管机构的客观要求。

(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11)

参考文献

[1] 李芸. 金融风险概述[J].财经之窗, 2011,(02).

[2] 张捷. 地方债务问题剖析[J].财经时报. 2012,(06).

[3] 魏佳宁. 防范金融风险 推动金融改革[J]. 金融时报. 2011,(05).

第5篇:消费金融风险政策范文

近年来中国总体债务率上升,汇率承压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前景担忧加大。然而最近政策和基本面出现积极进展,包括决策重心从保增长转向防范金融风险和资产泡沫,加大对服务业对外开放,以及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劲复苏,有助于中国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在2027年步入高收入国家之列。

近年来,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主要顾虑:一、是否有能力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二、是否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中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较低。中国的债务已从2007年占GDP的147%快速上升到2016年的279%,导致投资者担心类似于美国2008年和亚洲1997年-1998年的金融危机会在中国重演。然而,特定的宏观因素和政策选择使得这一可能性较低。

第一,中国举债的主要融资来源是国内储蓄,且债务往往是为投资而非消费服务。第二,中国在国际上处于债权国地位,对海外投资净值占GDP的14.7%,有助于抗冲击。第三,中国常年维持巨额经常账户盈余和外汇储备,且并未面临严重的通胀压力,即便银行系统当中存在坏账,有能力通过对市场注入资金,维持国内流动性平稳来避免金融冲击。

其次,在增长放缓之下,中国2027年仍能成为高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是人力、资本和生产率。随着中国人口老化和劳动力数量萎缩,储蓄率下降,投资和生产率的增速都将不可避免有所下滑,然而,只要不爆发系统性金融危机,我们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测算,经济增速将放慢至2021年-2025年的4.6%和2026年-2030年的3.1%,并在2027年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标准(人均GDP超过12,500美元)。

而过去30年里,人口2000万以上的国家中仅有韩国和波兰曾走出中等收入陷阱。随着经济发展走向成熟,我们预计消费和服务业将在GDP中占更大的比重,从目前的53%和52%提升至2030年的67%和60%。

审慎的债务管理和持续的结构性改革是迈向高收入之路的关键,中国迈向高收入经济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成功的关键将取决于:一、管理债务增长,避免对经济造成负面冲击,;二,进行重大结构性改革以应对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国有企业高负债和外部环境转变。可喜的是,这两方面近期均有所进展。

目前中国政府对经济放缓表现出一定的容忍,并审慎管理债务。中国政府的政策重心逐渐转移。持续追求高于潜在增速的GDP增长目标,是过去一段时期导致中国债务水平飙升,生产率下降,泡沫风险上升的原因。

近期中国政府的举措显示,政策重心正从保增长,转向防范金融风险和资产泡沫。据彭博去年12月23日的报道,决策层表示只要保持就业稳定,6.5%不必成为经济增速目标的底线。同时,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更为“中性”的强调,以及近期央行的紧缩措施,都验证了对于减缓债赵鏊佟⒐芸嘏菽风险的努力。我们预期央行将继续偏紧的货币政策,收紧银行间利率来推动去杠杆,并通过宏观审慎评估等举措控制广义信贷增速。

中国通缩风险正在降低。容忍更低的增长目标,有望降低经济对于信贷拉动的投资模式的依赖,为压缩旧工业部门的投资、淘汰过剩产能提供了空间。同时,我们认为,2017年全球经济将迎来难得的复苏,外部需求的回暖也有利于改善中国贸易品部门的产能利用率,因而工业部门的通缩压力有望根本上得到减缓。尽管今年二季度之后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可能由于基数效应而有所下滑,但此后两年有望保持在低通胀,而不会重现2012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高达-2%至-6%的深度通缩。

此外,中国债务增速有望受控。审慎的货币政策有望使得今明两年广义信贷的增速比2016年放慢。而通缩压力的缓解使得名义GDP增速预计从去年的8%上升至今年的9.4%。两者结合,杠杆占GDP比率上升的速度将得到显著控制。

第6篇:消费金融风险政策范文

关键词:金融风险;因子分析;对策

一、数据收集与分析模型

金融风险是指在资金融通和货币资金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影响,使资金收益者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有蒙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金融风险分为宏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金融风险两个层次。宏观金融风险是国家或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风险,主要产生于宏观经济因素,包括金融体系风险、外债风险、国家风险,以及货币当局实行不适合的汇率政策或货币政策等产生的金融制度风险。本文主要研究宏观金融风险。结合我国当前金融风险的特殊性和统计数据索取的可能性,本文建立了包括宏微观两个层次共12个监测指标组成的金融风险预警监测指标体系(见表1)。本文选取1992-2007年的相关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模型分析金融风险(见表2)

二、对我国金融风险因子分析的实证研究

(一)我国金融风险因子得分

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几个指标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并建立变量相关数距阵R,然后计算出R的特征根和贡献率。本文按照累计方差率达到85%的原则选取了3个因子(见表3)。这些因子的解释能力分别占所有变量总方差的45.308%、23.453%、19.309%,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8.070%。说明这三个主因子代表了绝大部分信息,能够充分反映原数据大部分信息。

为便于对每个因子载荷作合理的解释,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使得每个因子负荷的平方按列向0或1两极分化,以排除噪音干扰的作用,得到正交旋转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正交旋转后,从众多指标变量中提取的3个公共因子分别反映的是中国金融风险状况3个方面主要特征:公因子1在进出口/GDP、外债负债率、外债偿债率、外债债务率、外债/GDP等5个指标变量上有大于0.7的载荷量,该因子主要反映的是国际收支状况和外债偿还能力,其贡献率最大为45.308%,可命名为对外经济风险;公因子2在GDP增长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利润率、短期外债/外汇储备上有较大相关性,反映的是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及银行的资产质量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其方差贡献率为23.453%,可命名为国内金融体系风险。公因子3在M2的增长率、CPI指数、股票市价总值/GDP上载荷值较大,反映的是国内经济泡运行中的泡沫型风险,其方差贡献率为19.309%,可命名为经济泡沫型风险。

由回归计算出因子得分,再按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比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年度金融风险的综合得分F,具体结果见表5。

F=(45.308*fact-1+23.453*fact-2+19.309*fact-3)/88.070

(二)基于因子得分对我国金融风险进行分析

1、对外经济联系状况与金融风险的发生高度相关。如果对外经济中存在着进出口结构失衡、外债负担严重以及外汇储备相对较少等问题,即使国内金融风险程度不是很高,也有可能发生输入型的金融危机。

2、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结构失衡、相互拖欠和通货膨胀等,一旦失控就会引发金融风险恶化。在公共因子F2上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利润率、短期外债/外汇储备、GDP增长率上的载荷较大。我国国有银行系统大量不良债务的积累以及前几年形成的股市泡沫,是引发金融系统风险的重大隐患。针对这种情况,1998年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以充实商业银行资本金,随后又积极推动商业银行上市融资,使之达到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2000年,由政府组建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全价收购了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等。所以在2000年以后F2的得分也逐步有所提高,风险有所好转。

3、经济泡沫型风险是我国金融风险发生的又一重要原因。1994年的得分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我国股市发展刚刚起步,运行监管机制不健全、投机现象严重。此后十年,股市泡沫风险有所缓和,但从发展趋势看,由于中国股市规模在高速扩张,所以应警惕股市泡沫成分的过快增加。

4、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对外经济开放程度不断增加,对外贸易顺差持续增长,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导致我国输入型经济风险不断上升,表现在2001-2007年间F1上的得分逐年减小。此外,得益于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三年连续下滑,2007年F1有所回升并进入合理的范围内。

三、对策建议

为防范、化解和规避我国面临的金融风险,维持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处理好资本市场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首先,金融对外开放和放开资本项目必须适时、稳妥、有序。其次,加强对隐性外债的监控包括跟踪监测外债风险指标,关注外债依存度、偿债率以及长期外债的结构变化,严格确认境外发债主体的资格,加强对境内机构借用中长期外国货款的管理。最后,控制外资流入,优化外资结构。

第二,强化金融监管,防止金融危机,保障金融安全。首先,对三大监管主体履行职责的法定程序和法定期限进行明确规定,形成对监管机构严格的监督制约和约束机制。其次,监管模式要由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过渡。应当按业务种类而不是按企业类别来建立新的混业监管框架。最后,进一步强化金融内控机制,健全金融机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信息透明度,使之成为金融监管机关发挥作用的微观约束基础。

第三,建立我国金融风险的转移体系。一方面,探索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方式转移金融存量风险,弥补监管当局对金融风险监管的不足。当金融机构倒闭时,由存款保险基金对存款人的损失给与一定补偿。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建立国际合作性的多边担保机构,在出现偿债困难使债权银行陷入困境时,利用其“搭桥贷款”或缓冲贷款,帮助银行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王顺.金融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宋清华,李志辉.金融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第7篇:消费金融风险政策范文

由于电子金融的运作依附于计算机,因此任何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故障都会给电子金融带来风险。此外由于电子金融的交易数据储存在计算机内,黑客,和窃取银行业、客户数据的网络犯罪也就悄然滋生。这些为电子金融增加了风险。同时网络诈骗也成为危害电子金融安全的一大症结。另外计算机病毒也会造成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的损失,危害到电子金融的安全。此外对于一些外部的技术支持的选用会造成电子金融核心技术外露,给电子金融带来风险。

电子金融宏观风险

电子金融的出现给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和其独立性带来了威胁,同时也削弱了中央银行的控制力,其存在的基础也受到动摇。电子货币的出现促使很多金融机构加入电子货币发行的行列,这对央行的铸币税收造成严重的影响。使得央行依靠垄断钱币发行的收入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央行的对立性和控制力。此外电子金融的出现也在不断改变货币供应量的定义,使货币的供给和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电子金融的产生减少了人们因交易动机产生的交易成本,货币的需求量下降。同时电子货币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也加速了货币的流通速度。不难看出,电子金融特别是电子货币给货币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电子金融不仅削弱中央银行的地位,还给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带来困难。

电子金融风险的防范策略

对于电子金融风险的防范首先要从技术下手,要做好计算机的软硬件风险控制,购买正版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做好软硬件的维护确保运作的正常化。保证计算机房的安全运行,设置网络防火墙,对进出企业的网络进行控制和检查,做好数据信息的管理,严格控制数据库的访问、修改权限。实行严格的用户加密机制和数据保密措施。建立董事会、监事会、风险评估委员会等必要的咨询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完善监督机制,确保决策程序建立的民主性、科学性。此外要综合考量用户需求,可以采取网络问卷调查或售后服务等形式根据用户需要设置服务品种,建立有效的用户评价体系,赋予客户电子金融服务机制的监督权,要建立文件的经营作风和良好的客户应急处理机制,解决客服的问题,提高电子金融的信誉,此外要明确责任范围,有效的避免法律风险。要明确金融机构的产权,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稽查审计机制,保证内部稽查审计部门的独立权威性,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进行定期的电子金融检查,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账目审查,保证业务正常开展,降低电子金融风险。

第8篇:消费金融风险政策范文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70;F062.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1

引言

所谓的“供给侧”,其实就是从供给方面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理论。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我国政府相对过去需求侧改革提出的新的经济调控政策,是引导企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举措。所以,各地方政府和企业还应该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的必要性有所认识,并且积极进行改革中的风险的防范,以便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风险分析

就目前来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一直将确保就业市场稳定作为重要管理指标。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去产能”政策的实施,就容易影响就业市场的稳定性。因为,“去产能”政策的实施要求进行国内过剩产能问题的化解,需要完成“僵尸企业”的处置,因此将会给企业所在地的就业市场带来较大冲击。就实际情况而言,国内的钢铁、化工、煤炭和船舶等行业都是容纳大量就业人数的行业,但是这些行业同时也都是产能过剩的行业。从全国范围来看,2016年全国钢铁生产企业超过了500家,其中有400多家为民营企业,产能普遍低于300万吨。随着钢铁产能利用率的下降,这些企业都将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所以供给侧改革需要使低效率和高能耗的钢铁企业停闭。但这样一来,职工的就业或安置问题就将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风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容易导致企业和政府承担一定的金融风险。就目前来看,房地产、钢铁等制造行业都属于资金密集行业,拥有着较高的负债率。在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将得到不断扩大。但在经济增长速度减慢的情况下,这些行业也将产生财务风险。而对于供应链金融来讲,这些企业是核心企业,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上下游的企业运营受到影响,继而导致所有相关企业的银行贷款出现问题[1]。此外,某些地区的地方政府拥有着较高的负债,一些市级和县级政府的负债率甚至高达100%。在供给侧改革实施的情况下,这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过去积累的巨大金融风险将得到释放,从而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事实破产”状况。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积极发挥社会托底的正向作用

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职工就业压力,国家相关部门还要制定相应的民生政策,以便使社会托底的正向作用得到发挥。具体来讲,就是从民生角度进行“僵尸企业”的处置,从而通过多兼并重组和少破产清算的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继而使因贯彻供给侧改革而失业的职工人数得到减少。其次,在落实供给侧改革工作时,当地政府需要对“去产能”政策实施对当地就业市场的冲击给予更多的重视,并且进行相应的配套措施的实施,从而使职工的安置工作能够得到落实。需要注意的是,当地政府不能为实现“去产能”达标忽视了广大职工的利益,以免影响改革的顺利实施。因此,政府还要为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制定配套的民生政策,从而确保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加快推进产业转型

为化解供给侧改革带来的金融风险,国家还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一方面,需要使传统产业得到升级,以便带动国内消费结构的升级。具体来讲,就是政府需要制定政策推动传统产业实现产品技术升级和管理水平提升。而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提供更好的服务,则能够给消费市场带来一定的刺激,继而使市场对高档次产品的需求得到扩大。另一方面,在实施“去库存”政策时,政府需要引导各行业管理者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市场潜在需求的挖掘,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和行业的升级改造提供科学的依据[2]。以房地产行业为例,通过从网络收集有关住房讨论的数据,就可以根据个人住房偏好、房屋内部设计等内容进行不同年龄段、地区和性别客户的消费能力和需求的挖掘,从而有针对的提品和服务,继而使行业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三)实现全面的风险管控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各地区政府和企业还应该顺应改革,并且全面实施风险管控策略,以确保各地区经济和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对于当地政府来讲,还应该从战略、市场、安全、环境和法律等多个方面对政府和当地企业承担的金融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防范。对于企业来讲,还要围绕自身总体经营目标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而通过制定科学的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策略,并且建立先进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则能够为化解金融风险提供合理的方法[3]。此外,企业也需要积极探索降低成本和减少过剩产能的方法,从而在市场中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继而使企业的风险得到自然而然的化解。

三、结论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无疑会导致企业个体和一些地方政府承担一定的风险。如果无法及时进行这些风险的管控,则容易导致个体风险演变成全国性风险,从而导致非系统性风险上升为系统性风险。而“去杠杆”政策的实施,正是为了对这样的金融风险进行防范。因此,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讲,还应该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风险有更为深入的认识,以便寻求途径进行风险的化解和防范。

参考文献:

[1]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02:12-17.

第9篇:消费金融风险政策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 金融风险 风险防范

一、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现状

(一)银行是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高发主体

银行是房产地开发的主要资金供给者,而且往往是唯一的供给主体。银行几乎参与了整个房地产项目从开发到交付使用的整过程,整个房地产开发有60%的资金是来自于银行的,比如购买土地,楼盘开发,流动资金到消费购房按揭,银行都在扮演着资金供给者的角色,因此这也使银行存在着结构性的风险。一个方面,由于银行较低的信贷门槛和融资成本会诱使房地产商利用信贷杠杆效用进行高负债经营,这样既会增加房产商的财务风险,也容易出现违约付款现象;另一个方面,投资过热会造就过高的市场风险,一旦投资泡沫破灭,房价就会急剧下降,导致作为抵押物的房产也会跟着掉价。

(二)企业和个人出现违约付款危险

在房地产市场运行的过程中,有时候由于种种原因会出现楼盘销售滞销情况导致资金回笼周期变长,使开发商的资金流动出现困境而经营不善,严重亏损,最终导致破产倒闭,或是消费者个人出现收入减少、死亡等原因无力偿还贷款,这些都会给金融市场带来一定的风险。更有些不良的开发商为了能套取银行贷款,帮助消费者制造假的贷款资料、贷款信息帮助其获得银行的贷款,再将获取的贷款挪作其他用处,导致抵押物只不过是一纸空字,其中也不乏一些骗取贷款后携款潜逃。在住房贷款办理中,由于我国目前个人信用制度建设还不健全,无法对贷款人做全面深入的了解,这也会是风险发生因素之一。

(三)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够,房地产金融市场法律法规不完善

国家在对房地产进行调控的时候,由于对房地产市场的了解和研究不够深入,往往出现调控不到位、不及时的情况。而且,宏观调控没有一个有效且有连续性的操作机制,只是在房价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再进行调控,对房地产的监控比较缺乏。另一方面,没有建立健全专业的房地产金融市场法律制度和风险分析管理机构。

(四)银行贷款的发放存在操作性风险

这些年房地产行业持续高速增加,高收益性也日益显现,从而诱使大批银行的资金涌入到房地产市场,由于可供贷款的选择性多了,有些开发商会故意拖欠银行贷款,银行为了加快资金的回笼周期,不得不开出较低门槛的条件,违规操作放低贷款标准,从而进一步导致市场竞争的恶化。另外,银行信贷人员风险意识不高,对于借贷人的审核不够客观全面,银行也未建立相关预警控制机制。

二、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成因

(一)房地产开发商资金不足,只能大部分靠向银行借贷

目前,房地产开发商所需的土地购置和开发资金基本上有60%是来自于银行的贷款。一旦开发项目出现波动情况,开发商就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导致偿还能力出现问题,房地产投资风险和融资信用风险都会转嫁到商业银行的信用贷款,蒙受损失的还是银行机构。现阶段,开发商的贷款基本是以抵押的形式发放的,银行对抵押物的评价往往是来自评估机构的评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不能完全反应抵押物的真正价值。另外,土地价格的不稳定性,这也增加了土地购置和信用贷款的隐形风险。

(二)房地产投资增长过快,市场消耗不及时

最近几年,开发商投入开发的资金一直都在增加,但是销售的面积跟不上开发面积的速度,导致大量现房的积压闲置。这些都会成为出现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隐患。在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的过程中,房价可以存在一定的合理上涨,但一旦超出合理范围就会就会产生泡沫,而泡沫一旦出现破灭,则作为资金供给者的商业银行会成为损失的最终承担者。

(三)房地产市场混乱,房地产金融业务缺乏良好的运行环境

由于我国实施土地出让协议制度,会导致出现一些政府官员和开发商相互勾结的情况,使土地的规划管理不能得到优化配置。另一方面由于信用制度体系的缺乏,在房地产金融市场,有些信用主体的骗贷行为严重影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再者是资金投资结构不合理,跟现阶段居民的收入相比较,经济适用房建设的投入比例明显偏低,而商品房库存量依然是高居不下。

三、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积极推动房地产贷款证券化

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银行的信贷贷款依然是其主要的融资渠道,融资渠道单一,风险也相对比较集中。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将目前集中的银行信贷融资转化到商业机构贷款、房地产信托、住房资产证券化等多种融资渠道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这在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方面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操作:建立房地产开发建设基金;培育住房抵押二级市场,试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促进市场的流通;在做好防范措施的前提下,可以引入外资到房地产市场;继续推进发展住房公积金贷款。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促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促进二级市场流通性,进行融资渠道的创新,能够从根本上做到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

(二)加强信贷资格审核评估工作

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在提供信贷金融业务服务时,作为银行信贷部的工作人员必须树立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坚持职业操守,做好信贷资格的审核评估中调查、审查、管理的工作,及时分析并发现信贷业务的客户风险和经营风险。贷款发放前,做好借款人身份信息和项目相关资料的审查工作,重点要审查好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信用记录,项目的可行性和抗风险性。做审查工作的时候,应到其公司进行现场的勘察工作。贷款发放后,要及时跟踪调查借款人资金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跟进所发放资金的使用方向是否合理合法,及时掌握和控制项目的相关动态,以防挪用资金导致出现影响项目和企业的运作,最终导致无法正常还贷。除此之外,银行机构还需建立和完善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分析和监测的体系,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提高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认识和预测能力,同时要加强房地产市场产业政策的研究,制定适当的房地产信贷政策,全方位提高银行把握风险、防范风险的能力。

(三)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大央行监管力度

房地产金融行业的稳定,对于整个金融行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国家维护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有效防范控制房地产风险,引导金融机构有序竞争房地产资金信贷市场,维护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央行须加大力度调查和分析房地产市场,提高对市场发展前景判断的正确性,实行房地产信息披露机制,及时预警房地产金融可能出现的风险,采取及时有效的手段对市场进行干预调控,加大监管力度。

(四)完善和健全房地产金融法律制度

为了给房地产金融市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确立其法律地位,制定适合房地产金融发展的政策,引导其走向有序高效的发展道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肯定房地产的发展给国民经济带来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到房地产金融存在的问题,只有正确分析和认识了解房地产金融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形成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应策略,才能维护房地产和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文永琴. 浅谈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与防范[J]. 时代经贸,2010(08):134.

[2]陈灿皇. 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 经济论坛,2011(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