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学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类比;内涵;拓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56-2
1 概念类比,揭示内涵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类比就是一种相似。”把两个数学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从而推出这两个数学对象的其他一些属性也有相似的地方,这是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数学学习,需掌握非常多的概念,有些还很抽象,为了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新的概念,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教学。如在讲授《空间几何体》时,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给出如下几个问题:
①沿某一方向移动一个点,形成什么图形?
②沿不同于直线的方向移动一条直线,形成什么图
形?
③沿垂直方向移动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形成什么图形?由此,学生很容易得出空间几何体的结构形状并生成:点线面体的运动变化观。
对于结构上存在相似特征点的两个数学概念,它们的性质也多是存在一些共性的。如在学习“二面角”中的相关内容时,笔者先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平面角”中的相关内容,再逐渐引导学生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点。见表1:
“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的类比往往是遵循从“点到线、线到面、边长到面积、面积到体积、线线角到二面角、三角形到四面体”,这样,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通过类比,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可以独立地获取知识,将知识系统地归纳在一起,产生深刻的印象。
2 公式类比,深化记忆
对于数学而言,除却众多的概念外,还有很多的公式。学生经常会产生“张冠李戴”的现象。为此,可通过类比的应用,帮助学生分析公式的结构,便于学生记忆。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内容时,通过等差数列的性质公式,类比得出等比数列的相关性质公式,见表2:
又如在“双曲线”教学中,可以将“椭圆”和“双曲线”知识相结合,可以将两者的方程、对称性、焦点、离心率、准线、渐进性方程、曲线上点M处的切线方程相类比,通过这些知识可以将“椭圆”与“双曲线”之间的各种知识系统化。“椭圆”与“双曲线”之间本身就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学生在记忆时可以将两者相结合记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记忆,让他们在吸收知识的时候更加全面,记忆更加牢固。这样,既深化了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习惯。
3 解法类比,拓展思路
解题思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学生在解题时,常受到以前接触过的问题所启发而产生解题思路。因此应要求学生先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寻找其中的规律,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例1:设函数f(x)=,求f(-4)+f(-3)+…+f(0)+…+f(5)的值。
解:类比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可得
可见,通过类比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新旧类比,拓宽视野
在讲授新知识时,经常联系旧知识,创造条件进行类比,扩展学生的思路,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养成类比推理的习惯。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既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新知识,还能使旧知识得到巩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四面体的性质”时,可类比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得出类似的结论。见表3:
5 特征类比,探索规律
数学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具有相同的条件、结论或问题形式等各种对象。通过类比,能使学生认识对象的数学特征,引导探索一般结论,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达到追根溯源的目的。
如在讲完“基本不等式:如果a>0,b>0,那么≥,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这一内容时,可类比推理:如果a>0,b>0,c>0,那么≥,当且仅当a=b=c时等号成立。然后再引导学生结合上两个结论相似的条件和结论,进一步类比推理:如果a1>0,a2>0,…,an>0,那么≥,当且仅当a1=a2=…=an时等号成立。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关键词】小学数学 鼓励 差异性 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采用鼓励式教学,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小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此,小学教师在进行鼓励教育时,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小学高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采用不同的鼓励方法。本文就小学高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采用的鼓励方式差异性进行重点比较研究。
1.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处于生理发展黄金期,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身体发育速度快,精力旺盛,处于活泼好动的状态。但是由于年龄偏小,小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同时缺乏耐心,很难专注于某一事物。在数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数学,枯燥的数字、公式很容易让小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在这个阶段,教师在小学数学授课时,需要改变教学理念,营造一个有利于小学生爱上数学的教学氛围[1]。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意识逐渐加强,在低年级,小学生的情感意识比较弱,但是到了高年级,小学生的情感意识已经开始稳定。小学生的自尊意识、团队意识、荣誉意识逐渐建立,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即使是采用相同的激励教育,其方式方法都应当不同。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才能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质量。
2.小学高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鼓励差异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当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改变教学理念和思路,采用鼓励教育,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的激励学生,让小学生高效的学习数学。教师可以采用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鼓励教育,同时在采用时又具有一定的做法差异性。
2.1表扬鼓励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数学逻辑性强、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小学生刚接触数学教学,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同时,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情感意识逐渐加强,需要得到外界的肯定与表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小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的给与表扬,不断的激励他们前进。
但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当给予区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应当多表扬,帮助小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只要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取得一点进步就应该表扬,这样才能让小学生充满动力,继续努力。但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当注意表扬的频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也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如果教师经常性的表扬,甚至是一件很简单的知识获取也能获得教师的表扬,容易让小学生产生自满心理,不利于小学生更加踏实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2.2榜样鼓励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认识到榜样鼓励的重要性,在同学中树立学习努力、态度端正的榜样,可以带动其他学生主动向榜样看齐,自觉转变学习态度与方法。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树立榜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树立与维护良好的课堂风气;2)稳定学生的整体学习劲头;3)课堂教学效率将明显提升。但是在树立榜样时也是需要注意一些问题的,例如:榜样不需要明确指出是某人;在班级内树立整体的正确指导思想,为榜样树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尽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3]。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应将榜样鼓励作为促进整体学习氛围改善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榜样鼓励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其根本目的是明确学生的学习思想、端正学习态度。由于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较为成熟,多数学生可以正确看待榜样的作用与影响,而在低年级学生中应用榜样鼓励时,则要注意避免学生出现盲目攀比或自卑心理,而忽略了教学的根本目标。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榜样鼓励是一把“双刃剑”,无论是对于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的学生,教师都要准确把握榜样鼓励的“尺度”。
2.3参与鼓励
在新课程标注中提出,教学活动中应突出师生的共同参与,即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模式,避免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著名教育学家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中,强调“自我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等基本思想,这与参与鼓励的基本思想是完全吻合的[4]。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参与鼓励,期现实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参与鼓励可以适当扩大范围,即在课内、课外的相关教学活动中均可适当应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则要以保证课堂秩序、保障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基础,适当应用参与鼓励。对于部分低年级学生而言,由于受到天性的影响,不善于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则要善于进行思想疏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对于转变较为明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既是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个途径。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强,教学应对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进行适当鼓励,从而带动其他学生共同参与。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高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应用表扬鼓励、榜样鼓励、参与鼓励,从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在明确鼓励差异性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及先进的教学思想,合力把控各项鼓励的实际应用模式。
【参考文献】
[1]徐红梅.浅论鼓励教育法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2,83:173.
[2]代成林.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2:118-119.
有几支铅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说一说,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2.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地列式计算.
3.让学生能够说出生活中加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地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哑剧
(一)教师谈话:老师给你们演一个哑剧想看吗?谁知道什么叫哑剧?对,老师不说话,你们看完后,你说一说我演了什么,好吗?
(二)教师表演:左手拿2支笔,右手拿3支笔,做合起来的动作.
(三)教师提问:
1.谁说一说我演了什么?最后问大家一个什么问题?
(左手拿2支笔,右手拿3支笔,把它们合起来一共有几支笔?)
2.谁会列式计算?(板书:2+3=53+2=5)
3.谁再带大家读一遍算式?
4.2、3、5分别表示什么?
5.“+”表示什么?(“+”表示和起来的意思)
(四)小结:只要是把两部分合起来就要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加法.
(板书:加法的初步认识)
二、活动二:摆一摆
(一)教师在黑板上左边摆1个桃子,右边摆3个桃子.
教师提问:一共有几个?说一说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1+3=4,一共有4个.(板书:1+3=4)
教师提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3+1=4,一共有4个.(板书:3+1=4)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对,你喜欢哪个就用哪个.
(二)学生动手摆
教师:请你也摆一摆,说说1、3、4各表示什么?为什么用加法?
(三)出示图片:摆桃子
三、活动三:理解图意(一)教师:再看一个哑剧愿意吗?想一想这里有什么数学问题?
1.出示图片:汽车图
2.你能根据你看到的来编一道题?你会列式吗?
(二)再来看看这幅小鸟图,自己想一想图的意思,在书上写出算式.
1.出示图片:小鸟图
2.集体讨论小鸟图的图意.为什么用加法?
四、活动四:自编哑剧
教师:刚才你看了好几个哑剧了,你想不想自己也编一个哑剧呢?
1.出示图片:计算
请你挑出一道你喜欢的算式,然后根据这个算式编一个哑剧.自己想好了再和同桌说说好吗?
2.谁愿意说说你编的哑剧?其他同学认真听发言同学编的对不对、好不好,如果不对应该怎样改一改.
五、活动五:寻找生活中的加法问题
教师:刚才大家编的哑剧都是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而且都是用加法计算的.这说明在我们的身边、家中、教室中有很多的加法问题.不信,咱们一起到小明家去看看吧!
1.出示图片:生活图片
请同学们4人一组说一说、算一算在这幅图中,有哪些加法问题,怎样列式?
2.集体讨论.比一比哪组找到的多.
六、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对加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并能看图说图意,并能列式计算,而且发现了生活中
的加法问题.那你们说加法重要不重要?所以我们更要学好加法.
教案点评:
本课用学生感兴趣的哑剧贯穿全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注意到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设计从易到难、从形象到具体、从动到静,具有很强的层次感,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探究活动
套圈
游戏目的
1.帮助学生提高简单加法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游戏材料
1.用细铁丝制成直径为15厘米的圆圈10个;
2.用硬纸板画成不同形状的小动物四种,剪下来用铁丝支撑好.
游戏程序
1.分组,每3位学生为一组.
2.在地上画一条直线,将用铁丝撑好的4个动物模型放在离直线3米远的地方.
(一)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思考方法.
(二)通过分析数量间的相依关系,进一步建立和理解“同样多”的概念,正确地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比较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和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数量关系.
难点:分清楚较大数是由和较小数同样多的部分与比较小数多的部分组成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
教师把5朵黄花贴在黑板上.
师:这些黄花多,还是少?
大部分学生会感到不知如何回答,请优秀的学生说一说.学生可能这样答:只有一种花,无法比较多少,再贴一种花,就知道黄花多,还是少了.
表扬这位同学回答得好之后,教师在黄花的下面贴8朵红花.
师:现在说一说黄花多,还是少.
生:黄花少,红花多.
师:再表述的准确一些,应该怎样说?
生:红花比黄花多,黄花比红花少.
师:比较多少时,应该说清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2.操作.
请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和圆.按要求在课桌上摆.
师: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6个.请用手势把三角形和圆同样多的部分表示出来.再把三角形比圆多的部分表示出来.
比多________个.
算式:________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5,通过动手操作建立“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概念.
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摆,其余学生在课桌上摆.教师行间巡视.
师:第一行摆4个圆,第二行摆三角形,要比圆多两个怎样摆?
生:先摆与圆同样多的4个三角形,使它们一一对应,再摆比圆多的2个三角形.
师:第二行摆了几个三角形?
生:第二行摆了6个三角形.
师:三角形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哪两部分?
生:三角形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和圆同样多的4个,另一部分是比圆多的2个.
摆完后指名学生叙述摆的过程,教师完成板书: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
第二行摆6个.
2.教学例6.
师:今天我们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板书课题)学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谁比谁多”和“多几”是什么意思.
板书:例6有黄花5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多少朵?
(1)审题.
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画批,贴出下面的实物图.边讲边把条件和问号在图上补充完整)
(2)分析.
师:红花只是3朵吗?
生:不是.
师:纸条盖着的红花是几朵?
生:纸条盖着的红花是5朵.(老师
揭开盖着的纸条,露出与黄花同样多的5朵红花)
师:红花比黄花多3朵是什么意思?红花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生:红花的朵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与黄花同样多的5朵,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3朵.
师:现在要求红花有多少朵?怎样求?
生:把和黄花同样多的5朵红花与比黄花多的3朵红花合起来,就是红花的朵数.
(3)解答.
师:要求红花有多少朵用什么方法解答?
生:用加法.
师:怎样列式?(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生:
5+3=8(朵)
口答:红花有8朵.
师:算式中的5,3,8分别表示什么?
生:5表示和黄花同样多的5朵红花,3表示比黄花多的3朵红花,8表示红花有8朵.
(4)归纳.
师:这个算式表示比5朵多3朵的数是8朵.
请几名同学说一遍,每个同学自己小声说一遍.
师:求比5多3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就是把“同样多”的5,与比它多的3加起来.
(5)巩固.
师:求比7多5的数是多少?怎样计算?
生:7+5=12
师:求比20多18的数是多少?怎样计算?
生:20+18=38
(三)巩固反馈
1.出示投影,在老师的指导下半独立完成.
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再请一个同学完整地把图意叙述一遍.明确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哪种狗多?从哪句话知道的?
生:花狗多.从“花狗比黑狗多4只”知道的.
师:花狗的只数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生:一部分是和黑狗同样多的7只,另一部分是比黑狗多的4只.
师:怎样计算花狗的只数?
全体学生做在书上.
指名说7,4,11分别表示什么?
2.独立练习.
小民家有2只公鸡,母鸡比公鸡多11只.有多少只母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答:有________只母鸡.
师:这道题哪句话最重要?怎样想?(提示到此,让学生先说思考过程,再解答)
3.提高练习.
(1)看图编题:
(2)小明做8朵花,小红比小明多做4朵,________?(先补充问题,再解答)
(3)有小白兔6只,________,小黑免有多少只?(根据算式口头补充缺少的条件,再解答.)
6+=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同样多”、“多几”两个概念和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理解“红花比黄花多3朵”这句话的意思.
首先,在复习准备阶段,通过设问“这些黄花多,还是少?”引起学生注意力,进而探究要比较多或少,必须知道谁与谁比.从而加深对“同样多”和“多几”的理解.
其次,通过动手操作和直观图,着重说明较大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和小数同样多,另一部分比小数多.要求较大的数,就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这样做既突出了重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形成.
【摘要】教学活动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统一。教学预设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是教学的预设和准备。这不仅要明确教学目标,更要从学生出发,指向尊重学生,发展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学情前测与分析,才能真正看清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预案,以实现有效、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 学情前测;小学数学;教学预设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098-02
一、深度解读教材,设计学情前测
教材内容是教学设计的“原材料”。教师不仅要读懂、读透教材,还要了解编者的意图和知识的结构体系。《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的内容。它不仅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更是今后学习乘法计算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具备了一定的估算能力。但是与之前已经学过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相比,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学习重点是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书写位置的问题。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不是单单把方法机械地告诉学生,要让学生由内而外地学习,在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掌握两位数乘两位的笔算方法。
小学三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材例题创设了一个图文结合的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通过图文的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从而探索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怎么探索呢?“探索”二字,看似有时代感实则是要解决一个“怎么学”的问题,是教学预设的重要依据。学习是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知识体系的,学生的认知是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预设时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知识的逻辑起点,二是学生的现实起点。
为了准确把握学习起点,课前进行学情前测。学情前测是研究学生在学习新知前的学情。它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等进行的、可以帮助教师更合理地设计教学提供依据的课前测试。常用的学情前测方法有谈话法、调查法、习题检测法,等等。笔者选择了习题检测法。
前测试题主要分为三大内容,一是与本课相关的旧知复习,二是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得出算理,三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算法,见表1。
前测试题在授课前利用十几分钟发至学生独立完成。在汇总学情前测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预设。对学生前测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设计时重点关注。
二、分析前测情况,突破教学难点
学情前测分析见表2。
从前测看,班级里47人对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已经基本掌握,基本都达到了学习内容的逻辑起点。对于今天的新知24×13的计算,有38.3%的学生能图文结合,利用已有知识得出正确答案,还有17.02%的学生有了一些想法,能进行分一分。但接着怎么算还是有很大困难,没有一个人能列出完整的竖式。有30%的学生能根之前想法直接写得数,有1名学生已经猜出了第一步的计算方法,但是他们对于计算的顺序和过程到底如何还是一片空白。
通过学情前测的分析,将面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无一人会解答的难题。如何来突破这一难点,笔者确定了教学预设的整体思路:以旧引新、以形象到抽象、以扶带放。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牢牢把握主题图,从图开始圈一圈、分一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今天的新问题。
如图:
学生经历分的过程,可以得到解决的方法:24×2=48,24×10=240,48+240=288,这样分的过程帮助学生构建了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也启发了学生思维的关键。但这仅仅解决了探索过程中的第一环,对于本课的难点,学生一无所知的笔算,怎么去突破呢?答案就在这里,这第一步就是突破难点的钥匙。现在钥匙在手,解决笔算的问题就有理可循了。
基于学情前测,学生对于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是一张白纸。大胆让学生探索,还是细碎缜密地引导学生小步快跑?笔者想以扶带放的方式更能让学生把知识内化。因此在这里笔者是这样预设的:
问题1:第一步算什么?问题2:看看图,这一步算的是什么?通过老师的引导示范第一步的计算顺序和书写方法。同时找到计算是的钥匙,联系刚刚解决的问题。有了这一步“扶”,再进行第二步计算的自主探索。自主探究是有效探究的一个平台,学生在拿到了探索大门的钥匙,有了学习经验之后,通过观察、思考、猜测,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寻找和发现数学规律。
三、指向有效教学,创造性地学习
怎样学得更好更优,这是指向课堂教学的发展性目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观察、思考、探究习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经验的过程。
在教学预设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征,巧妙预设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不同方法。让学生有不同选择的机会,在思考和交流中获得发展。这个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预设中笔者设计了学生自主探究笔算方法的环节,也预设到学生会得出这样三个竖式:
撇开正确与否不说,这三个竖式都是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自主探究出来的,是他们通过数学思考创造出的结果。学生有了个性化的探究、体验,打开了自己的思路。但是有些结果脱离了目标轨迹,需要教师再围绕数学教学的目标进行调控,这就是开与合,扶与放。
>> 中美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比较与研究 美国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研究 高等学校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研究 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高等学校教育之项目 环境教育融入高等学校教育浅析 基于线性回归模型的高等学校教育成本预测研究 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来源管理问题研究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及成本分担研究的反思 高等学校教育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评价研究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差异性的实证研究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研究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设置研究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研究 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研讨 高等学校教育资金筹集与管理 浅析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评估 论高等学校教育成本(1) 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张子珍.中国经济区域划分演变及评价[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6):89~92.
[3] 刘万年.高校教育技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电化教育研究,2000,(5):13~18.
[4] 郑琼.M大学教育技术中心绩效改进个案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5] 普林斯顿大学信息技术中心Center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olicy[EB/0L]..
[16] 刘臻.从美国大学看高校信息化中的深化应用和改革创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1):4~6.
[17] 李逢庆,桑新民.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CIO角色研究及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9,((l):25~29.
[18] 刘臻.从美国大学看高校信息化中的深化应用和改革创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1):4~6.
[19] [23] 安婧.美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对我国高校的启示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0.
[20] 汪建华,韦笑.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校园信息化发展与实践之探析[J].中国教育信化,2011,(7):14~17.
一、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拥有不可忽视的优越性
1.兴趣养成,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就必须重视如何改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多媒体计算机优良的视听功能把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起来,信息技术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可以把语文教学信息的知识以全方位、整体化地形象呈现给学生,使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加深了学生的求知欲。传统的静态书本教材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课件转变为动态教材,其利用声音、图像、视频等方式丰富和扩展了教材的文本知识,为学生展现了生动、丰富、活泼的教学情景。
2.个性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是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学科,这个时代是一个倡导、发展和尊重个性的时代,如何创设促进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呢?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到了完美实现。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应利用信息技术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可通过协作、会话、交流等过程,互相提供信息,自由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在《航天飞机》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了解航天飞机的特点、作用之后,进行情境创设。课文中讲述的银色飞机第一次见到航天飞机时是什么情况?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银色飞机,想象是什么样的庞然大物猛窜上来?然后让学生分工合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达成资源共享,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爱上自主学习。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增长、发展创造力的根本动力和灵魂就是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陈旧的课堂教学局限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展,而通过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结合语文学科,可以生动、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之前笔者所提到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在学生融入文字、图像和音乐之后,继而迸发创新的火花,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坚持适量、适当的原则
1.过度使用信息技术阻碍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使学生产生了依赖的思想
学生可以通过教材的语言文字体验作者的感情,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将文本转化为图像,在一定程度上,会局限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文中用优美、生动的文字描述了南沙群岛的美丽风景,学生阅读这些文字时,会闭上眼睛浮想联翩,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是,许多教师却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关于南沙群岛风景的图片和影像,并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使学生“视觉暂留”在美丽的图片和影像中,产生“思维定格”。同时,因为只顾看媒体演示,忽视了对于教材文本的直接阅读,使学生体会不到作者语言文字上的精妙之处。
2.分不清主次关系,本末倒置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整合的目的是提升教学的质效。对于信息技术,很多教师只是为了使用而使用,而忽略信息技术的使用程度和方式不能喧宾夺主,使其在教学活动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停地点击鼠标,只顾着展现其花费很多的精力、时间制作的精美课件,因画面不停地变换,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些动感、美丽、精彩的画面上,而忘记认真品味揣摩教材的语言文字、朗读感悟教材原想表达的意境,就会颠倒了信息技术和语文学习的主次地位。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必要性;对策
就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而言,创新是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因此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数学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其课程的开展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将起到明显的提升作用,同时数学学科教育的开展也是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追求真理、探索精神和个人综合能力的发展也将起到十分有效的提升作用。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具备很多方面的必要性。
(一)学生思维个性化缺失导致小学数学教育得不到发展
学生个性化的缺失也是现代数学教育得不到有效发展的重要原因,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由于传统教育中长期认为教师都是正确的,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个性更是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和展示,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成为了学习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并在教学制度的压制下,沦为分数和考试的机器[1]。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小学数学教育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因为学生的自利得不到充分发挥,想要让其进行创新必然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二)教师话语权的独断性对学生的创新意识造成了不良影响
教师教学工作中的权威性是学生创新意识缺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话语往往不容挑战,具有绝对性,没有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进行重视和关注,这也是传统教育理念的落后性。这种思想导致师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着不平等的关系和话语约束,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长期在这种环境进行学习,学生的才智也将得不到有效发展,个性化将被扼杀,所以创新意识的发展更是难以得到完善[2]。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教育体制的形成是一项比较漫长、复杂的工作,因此想要对其进行有效改善和发展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那么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怎样扬长避短,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到发挥呢?
(一)创设更为宽松的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创新热情进行激发
要想将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在其中所发挥的指导作用绝对不能忽视。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教师要尽可能的将课堂教学变得更为丰富、有趣,从而让学生在这种和谐的课堂背景下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中。在对数学思想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体验到追求真理的快乐,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进行完善。在课堂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抛出问题,让学生在经过充分思考后对其进行解答[3]。当出现不同意见的时候,还可以适当的开展小型辩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身的观点和想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教师的距离感将会大大减少,对于建立起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将起到重要的强化作用。
(二)通过提出相应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学习过程中,质疑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其不仅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起到有效激发。在这个基础上,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过程中应该具备强烈的目的性和探究性,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问题的情境中,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究。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掌握,以便对学生的质疑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激发,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收获更好的能力[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创新是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因此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数学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其课程的开展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将起到明显的提升作用,同时数学学科教育的开展也是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在小学教学阶段,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笛Ы淌ξ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基本的掌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也是民族的希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创新精神不断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吕雪娟.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研版),2014,35(4):359-359.
[2]彭飞.试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及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速读(中旬),2016,29(4):15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