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岳飞满江红全文范文

岳飞满江红全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岳飞满江红全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岳飞满江红全文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9―0111―01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中学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它不仅在学科德育工作中,而且在整个中学德育工作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坚持永恒性,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学生

永恒性是指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进行的那些永不过时永远“年轻”的德育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德育思想的永恒性。这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已得到充分体现,教材自始至终贯彻了“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内容;二是与此有关的高尚的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的永恒性。它的坚持与否取决于教师下功夫钻研课本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通常注重充实与课本有关的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并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其他学生。例如,在讲授“热爱人民的传统美德陶冶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时,提到岳飞这个名字,我就想:岳飞在抗金前线写成的《满江红》一词不就是千百年来陶冶一代又一代人们心灵的好教材吗?于是,我将该词全文抄给学生,并让他们齐声朗诵。激昂的情绪、高尚的内容、优美的诗句,加上铿锵有力的朗诵节奏,使学生深深体会到了岳飞在为国为民作出奉献乃至牺牲时表现出来的冲天豪气,也使学生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劝诫下,更加珍惜光阴,更加增添努力学习的紧迫意识。

二、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学生

趣味性是对过去那种单纯的灌输式、训导式、说教式德育教学模式的摒弃,是一种适应时展、符合初中学生思想实际的迫切需要和战略选择的教法。

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例如,在讲到“勤劳、俭朴与幸福的关系”时,我非常形象地举起左手说:“勤劳是幸福的左手”,又举起右手说:“俭朴是幸福的右手”。这样一来,直观感增强了,学生们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懂得了幸福来自于“双手”――勤劳和俭朴的深刻内涵。

三、坚持图解式,以真实感人的事迹教育学生

图解式是指为增强一定的基本德育思想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借助于一些相关的能产生极具德育效果的图片来解释、说明的一种方式方法。图解式德育方法在社会上被广泛地运用。人们常见的报刊、杂志和企事业单位宣传专栏上的图片及其说明,就是进行基本德育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正因为此方法能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能见度高的“活材料”,又由一定的权威部门,因而它产生的德育效果就很有说服力,也很能扣人心弦。

我尝试着将此法引入到教学中。例如,在讲授第三课“为人民服务,就要维护人民利益,同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时,我选取一张带有说明文章的图片,文题为“青春化作永恒”(《半月谈》,介绍了年仅25岁的邵述衡同志,为避免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毫不犹豫地抱走被犯罪分子扔在本厂车间里正滋滋冒烟的炸药包而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这次不是由我来讲解,而是请班上一位普通话讲得好的学生来念此图片上的文字说明。念文章的学生音调低沉、伤感,俨然是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使全班学生为之动容,为之心颤。

四、坚持示范性,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学生

第2篇:岳飞满江红全文范文

一、坚持永恒性,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

永恒性是指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进行的那些永不过时永远“年轻”的德育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德育思想的永恒性。这在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已得到充分体现,教材自始至终贯彻了“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内容;二是与此有关的高尚的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的永恒性。它的坚持与否取决于政治教师下功夫钻研课本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通常注重充实与课本有关的高尚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并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例如:在讲授第三课“热爱人民的传统美德陶冶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时提到岳飞这个名字,我就想:岳飞在抗金前线写成的《满江红》一词不就是千百年来陶冶一代又一代人们心灵的好教材吗?于是,我将该词全文抄给学生们,并让他们齐声朗诵。激昂的情绪、高尚的内容、优美的诗句,加上铿锵有力的朗诵节奏,使同学们深深体会到了岳飞在为国为民作出奉献乃至牺牲时表现出来的冲天豪气,也使他们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劝诫下,更加珍惜光阴,更加增添努力学习的紧迫意识。在讲授第十课“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时,我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一文,撷其片段抄给学生们。照样是学生们充满激情和豪迈的朗诵,尤其是那句“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使祖国的未来与青少年休戚相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为祖国勤奋学习”的思想,在初一学生们纯净的心田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渗透”。

初一《思想政治》(上册)第138页讲“集体主义是高尚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时,引用了雷锋同志1958年6月7日日记的前半部分。四个“如果”,排比跟进,对于增强集体主义思想的文学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意义重大。但雷锋同志在日记的后半部分又是怎样讲的,教材没有引用,可同学们想知道。于是,我就“满足”他们这种求知欲望,将雷锋日记全文抄写在黑板上。和前两次一样,当学生们以其深含感情齐声朗诵时,对集体主义这一高尚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可见,此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们在倍受鼓舞、情绪饱满中受到一次次神圣而壮严的德育熏陶和德育洗礼。这需要两方面的积极性,即“教师”课下有益的“实”和“学生”课上激昂的“诵”的高度统一。

二、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

趣味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受教育者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动机,教师运用的为其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基本德育手段。实践证明,它是对过去那种单纯的灌输式、训导式、说教式德育教学模式的摒弃,是一种适应时展、符合初一学生思想实际的迫切需要和战略选择。

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例如:在讲授第六课“爱护公物要落实在行动上,就要从爱护桌椅这样的小事做起”时,我举反例:“前几天,在初二(1)班教室举行1996年度国家会计资格考试。我是监考老师。考试前,一名考生告诉我:‘老师,我的桌面上有个大洞,不好在上面答题。’我一看(伸长脖子,向某张桌子张望,同时,用手围成一个圆圈状),情况属实,不得已,只好给她调换了一张桌子。当时我就想(作眉头紧锁、满脸愤慨样):那位凿洞之人,为了便于偷看而留下的‘杰作’,真是后患无穷啊!”同学们听了看了,就能心领神会:看来,爱护桌椅事情虽小,意义却重大!讲到勤劳、俭朴与幸福的关系时,我非常形象地举起左手:“勤劳是幸福的左手”;又举起右手:“俭朴是幸福的右手”。这样一来,直观感增强了,同学们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懂得了幸福来自于“双手”——勤劳和俭朴的深刻内涵。

在讲授第一课最后一节“小小年纪也可以与犯罪作斗争”时,我把同学们带入这样的模拟情境中:假如,我们的教室是一辆行驶在荒山野岭中的长途客车。这时,冷不丁冲进来一名手持凶器欲行劫持的犯罪分子(我站在教室门口,装出一脸凶像,大喝一声:“交钱!”)。此情此景,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一学生当然没有见过,我就因势利导,结合课本内容,字正腔圆、正气凛然地宣布:团结起来,勇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令人感动的是,不久发生在该年级的一次被劫持事件中,唯独这个班的学生,在没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勇于斗争,硬是用桌椅将门死死抵住,把三名学生模样的犯罪分子挡在门外,从而避免了一场劫难。

可见,此教学方法的积极意义在于:使学生们在愉快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引导,其结果是,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材有关德育思想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三、坚持图解式,以真实感人的事迹教育人

图解式是指为增强一定的基本德育思想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借助于一些相关的能产生极具德育效果的图片来解释、说明的一种方式方法。图解式德育方法在社会上被广泛地运用。人们常见的报刊、杂志和企事业单位宣传专栏上的图片及其说明,就是进行基本德育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正因为此方法能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能见度高的“活材料”,又由一定的权威部门,因而它产生的德育效果就很有说服力,也很能扣人心弦。

我尝试着将此法引入到教学中。例如:在讲授第一课“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时,我出示了一张从《半月谈》(1995年第14期)上裁剪的图片。先将它在学生间互相传阅,然后我讲解:图片上,一个巴掌大的岛礁孤零零且顽强地耸立于大海之上。有两名年轻的背上挂着救生衣的战士,手握钢枪,神色庄重地分别站在半米来高的中国碑两侧。看着学生们惊奇、似懂非懂的样子,我加以说明:“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两位年轻的战士做到了……”;又加以引导:“同学们,我们该怎么办?”同学们齐声响亮地回答:“向他们学习!”在讲授第七课“珍惜受教育的权利”时,我指着一张图片(《人民日报》,1995年8月30日)介绍说:图片上,四个农民正用三根长长的竹竿,支撑濒临倒塌的土房子。房子的外壁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再穷不能穷学校,再苦不能苦教育”14个大字。学生们对此理解比较肤浅,我则进一步启发他们:“别的地方教育现状‘如此’,难道我们不应该……”还没等我说完,学生们异口同声地接上:“珍惜受教育的权利。”

在讲授第三课“为人民服务,就要维护人民利益,同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时,我选取一张带有说明文章的图片,文题为“青春化作永恒”(《半月谈》,1995年第16期),介绍了年仅25岁的邵述衡同志,为避免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毫不犹豫地抱走被犯罪分子扔在本厂车间里正滋滋冒烟的炸药包而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这回不是由我来讲解,而是请班上一位普通话讲的好的同学来念此图片上的说明文章。那位念文章的同学音调低沉、伤感,俨然是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使全班同学为之动容,为之心颤。

可见,教师借助于这些富有德育效果的图片及其说明文章,经过适当的讲解,从而使《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基本德育思想与现实生活中活灵活现的人和事有机结合起来,这对于提高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和德育说服力,有着很大的补益。四、坚持示范性,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示范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一定的德育思想积极能动地影响、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显示出与之相关的榜样的一种德育特点。它分为无声和有声两种。前者,注重身教,以“润物细无声”的静止形态,体现在教师上课时的情态、言行及衣着等上;后者,则注重言传,将课本中的德育思想人格化。我的做法是: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

例如:在讲授第六课“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地培养和锻炼起来的”这一内容时,我就将自己去年五月份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南京一日游”活动的经历讲给学生们听。令他们佩服的是,我此行随身只带了10元钱。中午吃饭、门票等项开支花得仅剩下2元钱。但在教师自由活动期间,我还是坚持去参观了中华门和南京长江大桥。最后,余下0.3元,连乘返回的公交车费都不够。这时,我断然决定:走!从南京长江大桥桥南开始,东问问、西问问,硬是穿“城”而过,把脚都走麻了。终于提前一小时赶到了我校指定的候车地点——汉府街。学生们听得入迷,我乘机“解惑”,用了八个字:“不要依赖,磨练意志”,并将此经历命题为:意志的胜利。事后,据一名叫丁维维的同学反馈回来的信息,他的父母非常支持我的这种教育方法。

在讲第四课“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时,我结合课本上有关“良好的集体能够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向学生们讲述了我在上大学期间于本班(1991年全国先进集体)开展的一次打雪仗活动中的“光荣史”。我们班总人数100人,为开展此项活动,分成两方。由于某种原因,我方在活动中被打得“一蹶不振”。可我不服,就径自采用了偷袭战法,将对方两名同学打个措手不及。还没等我高兴起来,对方立刻集合了三四十名同学呈半月形向我猛冲猛打过来,一如战场气势,我吓得撒腿就跑。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瞪大眼睛、专心致志、唯恐漏听的样子,我故意停顿一会儿。待学生们的心思从故事情节中回到课堂上来,我才若有所思,惋惜地说:“当时,我是多么盼望着我方其他成员能给予我有力的支援啊!”然后再把马克思那句“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的名言往黑板上一抄,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就会在学生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3篇:岳飞满江红全文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 从点入手; 有效

追求高效的阅读课堂,是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那么如何让短短的四十分钟妙趣横生而又富有实效,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几点入手。

一、找准切入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学生在读文时,不仅要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能体悟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好的教学往往会找到文本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即关键的字眼、词眼、句子、段落等去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品读、感悟,促使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内核,从而提高课堂实效。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我先问学生:“你们看看‘蒸’字,从这个字你们想到了什么(大屏幕显示“蒸”字,是蓝色的)?”学生说:“‘蒸’和‘热’一样,下面有四点底,我感到很热。”“我想到了热气腾腾的样子。”“蒸菜的时候热气很烫的。”于是我引导:“是啊,太阳多大呀,小鱼越来越难受,我们一起来看看‘蒸’字的变化(大屏幕显示的“蒸”字变成红色),现在你就是这条小鱼,你能说出它的感受吗?”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我很痛苦。”“我快热得受不了了。”“我想我会死的。”……舒缓的音乐响起,我又问:“此时你会怎样想?想说什么?”“我多想回到大海去呀!那里有清凉的海水。”“我多想回到妈妈身边。”“谁来救救我呀!”……于是学生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入情入境地读着,他们的表情、语调、心灵完全沉浸在对小鱼的同情之中,有的孩子眼中甚至闪烁着泪花。

由此可知,阅读教学中宜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交流、感悟,在这种读读思思议议中,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切出一个高效的阅读课堂。

二、抓住兴奋点

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言语智慧、培育精神人格的过程。抓住文本的兴奋点,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是提升学生言语智慧、培育精神人格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把“了不起”作为语言文字品味的一个兴奋点。课伊始,我让学生读课题,说说其中的哪个词紧扣自己的心弦?之后我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从课文的哪些描写看出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找出文中感动自己的句子仔细体会,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写上批注。接下来让学生相互交流,仔细品读表现“了不起”的句子,而后师生抓住重点句子、关键词语反复品读。学生围绕文本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细节 ,扣住一个个传神的词语,品出语言的精妙,品出“了不起”的情感。整堂课我围绕兴奋点引领学生在动情处圈点、标画、批注,在感人处读、思、议、写,整个课堂精彩纷呈,一个个“了不起”的情景,一声声“了不起”的话语,浸润着孩子的心田。

教学时,抓住兴奋点走进文本,品味文本精美的语言文字,可以让学生触摸到作者的内心情感,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还可以在揣摩、咀嚼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获得美感,培养语感。

三、着眼兴趣点

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主要体现在兴趣、爱好方面,这些个性差异决定了他们在阅读内容,阅读方式,尤其是对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上的需求不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考虑“我应该讲些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们对这些知识有兴趣”, 让学生愿学、乐学。如田东英老师执教《鸟的天堂》一文时,始终采用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运用灵活多变的形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获得感悟。课伊始,田老师用字幕导入巴金老人的《旅途随笔》中的语句,播放鸟的天堂的实景,再给镜头配上解说词。课中,田老师通过师生共同作画、诵诗来品味大榕树的静态美,而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拓展说话来品味众鸟欢乐的动态美。课近尾声,田老师当记者,学生当榕树爷爷进行采访,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回归整体认识,升华情感。整堂课田老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入手,以灵活多变的形式紧扣文本又超越文本,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味盎然,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教学效果显著。

阅读教学中,我们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巧妙地设计教学,创造出的是情趣横生而又富有实效的阅读课堂。

四、紧扣动情点

作者动情缀文,学生读文动情,这就决定了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间的桥梁。要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进而得到自我体验,很重要的一点是老师在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动情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她抓住文本的动情点——敬畏生命,引导学生多方交流。首先老师从孩子们所熟悉的婴儿的哭声引入,让学生阅读全文,而后用一个词来概括自己最直观的感受,接着老师简介作者,又让学生读课文,并要求学生标画感人之处,写上批注。在交流后,老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再让学生品读词句,并通过朗读把情感表达出来,此时老师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边悟边读,有时让学生摸着心跳来读,有时让学生自豪地告诉同桌,有时让学生认真地告诉听课老师:“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最后还配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朗读。在一遍遍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信念根植于学生心中。

在阅读教学中,扣紧文本的动情点,在交流、感悟中,让学生体悟文本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情随文迁,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富有实效的。

五、拓展延伸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果能抓住文本有价值的“延伸点”进行拓展,将会把课文知识引向纵深处,更好地解读文本。如有位老师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在一番品读感悟之后,课近尾声之时,老师和学生一起扮演文中的父与子在河边钓鱼,师生为放不放掉鲈鱼争论不休,在一番激烈的唇枪舌战中,文本深刻的启示在老师巧妙的拓展中让学生感悟,并深深刻印在孩子们心中。在这里,老师很有创意的抓住“道德”这一延伸点进行有效拓展,让学生明白道德抉择是那么简单,可实践道德却很艰难,要放弃个人的利益。又如我在教学《清澈的湖水》一文时,抓住“环保”这一延伸点进行拓展写话,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去拓展延伸,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内化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揭示和彰显文本的主旨,使文本有创意地走向深度和广度。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更鲜活,更具有生命力。

六、形成整合点

教学活动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和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老师不仅要善于放开,也要善于收拢,不仅要发散,也要善于整合。教师要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具有一种围绕规定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过程整体性和结构性的强烈意识。如王自文老师用一节课的时间教学古诗《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他把这两首似乎不相关联的诗歌置于南宋这一特定的背景之下,纳入“忧国忧民”的主题之中,一下子提升了文本的意蕴价值,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同时他还补充了陆游的《示儿》,岳飞的《满江红》等诗词,经过与多个文本的交融与碰撞,达到“举一反三”,多角度地有创意地解读文本的目的。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得到有机的融合。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