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安全工程定义范文

安全工程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全工程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安全工程定义

第1篇:安全工程定义范文

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用户的急剧增长,我国信息系统的安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近几年来,不仅在我国,全球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而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个人和企业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国家的安全、社会的公共安全等。因此,不断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提高我国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十分迫切。针对严峻的信息系统安全现状,目前普遍采用的方式主要有物理隔离、防火墙的建设、访问者身份认证、加密等,但是仅从这些方面去考虑还远远无法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不断加强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方面的技术,不断提高信息安全风险的检测和评估是提高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

2SSE-CMM模型

2.1SSE-CMM模型的概述

SSE-CMM(SystemsSecurityEngineeringCapabilityMaturityModel)模型的中文全称是信息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该模型的主要任务就是评测和改进整个信息安全系统整个生命周期当中的安全工程活动,到目前为止,这个模型是信息系统安全工程领域当中可靠性较高的针对性模型。

2.2基于过程的SSE-CMM模型

基于过程的SSE-CMM模型是从成熟框架CMM模型发展而来的,SSE-CMM模型把信息系统中的安全工程划分成三种不同的过程,分别是风险过程、工程过程、信任度过程,SSE-CMM模型对这三个过程中的关键过程域以及其安全能力成熟度的等级进行了定义。在这个模型中,图b的横轴指的是这个信息系统安全工程的过程域,纵轴是11个过程域的5个能力成熟度等级。根据这个模型的框架对整个信息系统安全工程中的风险过程、工程过程、信任度过程都评定能力成熟度等级,此时得到的二维图便能够把信息系统工程队伍实施信息系统安全工程的能力成熟度形象的反映出来,也能间接的将信息系统安全工程的可信度反映出来。采用SSE-CMM模型对信息系统安全工程进行风险的评估,该模型所认定的安全风险事件包括了3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安全威胁、系统的脆弱性、风险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在SSE-CMM模型中,只有具备这三个要素才能称之为信息系统工程安全风险。SSE-CMM模型中的安全机制就是把信息系统中的工程安全风险控制在系统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SSE-CMM模型所定义的风险过程包括了评估威胁过程、评估系统脆弱性过程、评估风险事件的影响过程、评估系统安全风险过程。

3SSE-CMM模型的构建和应用

3.1SSE-CMM模型的构建

根据上述SSE-CMM模型的作用过程在信息系统安全工程中构建SSE-CMM模型的具体步骤如下所示。第一步,对信息系统的安全工程风险进行分析,进行工程的风险分析时,要从现行的信息系统工程的风险入手,然后采取科学、先进的风险分析方法进行风险的分析。第二步,要确定目标,及要明确信息系统安全工程所提出的系统安全要求,这个安全要求是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设计、建设、使用以及安全风险评估和监管的主要依据。第三步,对信息系统的二维视图进行描述,即需要明确的、简洁的对信息系统中的安全系统进行描述,谈后根据描述给出信息安全系统的拓扑图和边界的划分,边界的划分包括了系统的典型构造、系统的应用划分等,并对系统内的数据和需要保护的财产、系统的环境等进行描述。第四步,建立信息安全系统的基线。第五步,制定相关的信息安全系统构建策略,这些策略包括系统的物理安全策略、网络完全策略、系统应用安全策略等。第六步,对信息系统的安全工程建设进行整体的设计,其中设计是必须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系统的整体框架是全方位和综合性的,并增强每个层次和划分区域的安全防御能力,从而实现一体化的信息安全系统。

3.2SSE-CMM模型的应用原则

第一,安全需求的基线。包括了用户的安全需求、对系统安全具有影响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保证系统的安全需求与法律和政策中的保持一致,并且保证用户的需求与系统的安全需求保持一致。第二,安全输入的基线。第三,协同安全的基线。第四,安全管理的基线。在安全管理基线方面包括以下几点:一、要将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责任以文档化的形式传达给每位相关者;二、对于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有关的软件配置进行定义和管理;三、对用户和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控制和管理的培训和宣教。第五,安全保证参数的基线。包括确定安全保证的目标、制定相关的保证策略、对安全保证证据金属分析等。

4结语

第2篇:安全工程定义范文

1.1道路安全系统的内涵

道路安全系统,简而言之,就是对系统中的驾驶员、车辆和道路三者在系统中运行的状态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有可能出现的故障提出解决措施的系统工程。在此系统中,这三个因素之间必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这样才能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性,道路的安全性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这三个因素变动性非常大,所以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只能尽可能减小系统产生故障即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做好系统的维护工作。另外,关于道路安全系统这三个因素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驾驶员在系统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一方面所有的道路信息都是传递给驾驶员,由其作出反应的;另一方面,车辆是靠人来操控的,道路是不变的,所以,人自然成为协调二者的纽带和桥梁。其二,驾驶员是系统中最难改变的因素,因为车辆和道路这两个因素都是通过人来对系统产生影响的,即道路和车辆给道路安全问题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是通过物理上的力学影响,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影响人的行为而影响道路安全。其三,对于引起道路安全的因素,并不一定能通过改善此因素来找到解决道路安全问题的措施,最有效的也许是此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并且我们应该更注重对道路和车辆这些设施的改进,而不能仅仅提高驾驶员的水平。

1.2道路安全系统战略的概念

道路安全系统中的各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就产生了道路安全系统战略的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使得道路安全问题有了全面系统化的分析,有利于提前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并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在道路安全系统战略中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道路安全系统中相关因素的控制;提前进行交通事故的预防;制定一系列的道路人员行为准则规范;对发生交通事故伤亡率进行控制;在发生交通安全问题时开展紧急救援工作。通过对道路安全系统和道路安全系统战略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道路安全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很多因素都可能影响到系统的安全性,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各因素的影响,开展道路安全工程工作。

2道路安全工程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到,道路安全系统战略包含了很多内容,除此之外还涉及了如道路工程、经济学等其他众多学科内容,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关于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防治,再结合事故伤亡率和紧急救援等内容,我们又得出了道路安全工程的相关理论成果,道路安全工程的建设对道路安全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1道路安全工程的内涵

道路安全工程这一概念在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相关的理论定义还不够深入,结合了国外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得出,道路安全工程是从工程学的角度出发,对道路安全系统中的有关道路环境的因素进行研究,将研究的总结的交通信息结合道路环境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确定科学合理的有关道路维护和解决交通安全事故的有效措施,从而不仅能够减少道路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安全工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次的内容:首先,关于新路的规划和设计。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新路的规划和设计是否会带来安全隐患,同时也要对道路安全事故进行预防和控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另一方面,关于旧路的整治。对已有道路的整治工作也不能忽视,既要对已有道路进行改善来预防事故,又要对之前频发事故的道路进行整治来提高道路安全水平。

2.2道路安全工程对道路交通安全的作用

道路的安全系统中的各个因素中,道路与交通环境的因素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最直接,深入研究道路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具体措施对道路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道路安全工程在道路安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能够充分结合道路与交通环境的因素进行系统化的分析,虽然在过去交通治理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了道路交通安全问题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治理,但是却没能在实践中得到实施,道路安全工程的提出使得道路交通安全从规划设计到道路维护管理和事故安全处理都能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各有针对性的对道路安全事故进行预防和控制;其二,道路安全工程能够加强对道路安全事故的预防。传统的道路安全规划中只关注单个因素是否符合标准,而道路安全工程则是从事故预防到后期事故处理都进行协调统一,防患于未然。另外,道路安全工程还关注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频发的道路状况,将整治和预防有效结合。

3结束语

第3篇:安全工程定义范文

关键词:城市;交通;安全;工程;设计。

城市作为社会文明进步标志之一, 在国家政治、经济及文化诸多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可以说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社会进步和经济发达的重要参数所以大力发展城镇建设, 对城市进行合理而健康的规划和管理极为重要,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问题,贯穿于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设计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建造与安全运营的首要环节,设计单位及其广大设计人员,应如何面对轨道交通“安全问题”?本文就此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概念

1.1 定义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建造与安全运营的全部工作的总称。

1.2 安全工程的设计范围

安全工程贯穿于各设计研究阶段,这包括: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后续服务阶段。

1.3安全工程的设计内容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设计中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因设计不合理导致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施工和运营中发生安全事故,这就是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内容。对于下述安全事故,在设计时就应给予充分考虑,以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

1.3.1火灾

在火灾情况下,人员的伤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烧死烧伤;高温灼伤;缺氧窒息;烟气中毒;踩踏;不正确逃生方式造成的摔死、摔伤;引发其他并发症等。

1.3.2撞击

撞击事故,包括:车撞车;车撞物;车撞人。

车撞车:追尾事故或乘客列车与其他车辆相撞(当线路不封闭时)。

车撞物:列车与永久性物体相碰,如:在永久性建筑物及构筑物变形、断裂、松动、脱落时,侵入限界,未能及时处理,而导致与列车碰撞或剐蹭;列车与临时性物体相碰。

车撞人:列车与工作人员、乘客、闯入或穿越行车线路者、平交道口抢行者等相碰。

1.3.3电击

产生电击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触及电气设备的带电体(裸露或绝缘破坏);触及漏电电气设备的外壳(接触电位差超标);电缆金属屏蔽层感应电压超标等。

1.3.4踩踏

在发生突发客流、突发事件、自动扶梯失控等情形下,处理不当,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踩踏事故。产生突发客流的因素有:节假日(如北京清明节)、大型群众活动、恶劣气象等。

1.3.5人为袭击等

爆炸、纵火、毒气等。

1.3.6 建筑物垮塌

运营期间,车站、隧道、其他建筑物或构筑物发生垮塌

1.3.7 其他灾害

针对地震等地质灾害、透水、洪水、雨雪风雾、沙尘等,设计应考虑防震、防淹、防洪、防雷、防风等。

1.4 施工期间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施工安装期间,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如:结构开裂、坍塌以及建设项目周边环境出现沉降或坍塌等。施工不当或设计失误会导致这些事故的发生。

1.5设计期间

项目前期决策失误,虽不会直接威胁到人身安全,但会给项目带来财产损失或影响项目经济效益。 转贴于

二、安全工程的设计原则

主要原则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应以下述要求为目标,在正常使用时:

必须防止因乘客使用系统而造成对乘客的伤害与危险;必须防止系统对运营人员及其他人员的伤害与危险;必须防止运营设施及车辆遭受损害与损失。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和运营设备的选择,必须技术成熟、安全可靠、满足功能、维修方便、经济合理。乘客使用或操作的设备,必须易于识别,设置在便于触及的地方,并保证不当的操作或使用也不会导致系统发生危险。必须为残疾人、老人、孕妇及带领儿童的人在使用该系统时提供安全舒适的措施。应当在轨道线路、隧道及车站站台、站厅、疏散通道、出入口、通风亭、列车车厢内及其他运营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各类发光导向、疏散、提示、警告、限制、禁止等安全标志。对于起火风险大的设施必须加以围护,减少可能的火情蔓延;在对火情及有害燃烧气体与热量控制的基础上,应保障有效疏散措施;铺设在地下车站、隧道及车辆上的电缆应不含卤化物,并避免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一旦发生火灾,通风排烟系统应能进入火灾运行模式,以保障人员疏散或灭火。

三、防火设计的重点提示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各种灾害中,火灾是首位的。所谓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3.1火源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引起火灾的火源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了解这些火源,将有利于防火设计。

电气火灾:绝缘老化、违反用电规定、电气设备设计或安装不当、过负荷、电气短路等,都可能导致火灾;生活用火引燃:如烟头等引燃可燃物;生产用火引燃:如施工中由电焊、气割、打磨、切割等的火花或其他火种引燃可燃物;人为破坏纵火。

3.2火灾应急处置预案的编制

在系统投入试运行前,设计单位应协助业主单位编制火灾应急处置预案。

3.3建筑防火的设计要素

疏散通道、疏散门、安全出口、疏散用楼梯及自动扶梯、隧道联络通道的设置;疏散能力;设备及管理用房的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

3.4消防给水与灭火装置的设计要素

消防给水系统、灭火器配置、自动喷水(或喷雾)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

3.5防烟、排烟与事故通风系统的设计要素

机械防烟、排烟设施的设置、防烟、排烟系统与事故通风的功能、防烟分区的划分、设备的排烟能力、排烟设备的耐热能力、送风量的要求

3.6防灾用电、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的设计要素

消防用电的要求、应急照明的连续供电时间、应急照明的设置、疏散指示标志的设置

四、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工作,需要给与重点关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设计的重要性,使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更加系统化、程序化、规范化。为实现这个目的,只研究设计导则还不够,还应该建立一套安全工程的设计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第4篇:安全工程定义范文

1.1对安全工程(职业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

除了进一步考取研究生深造外,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绝大多数是到各类型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安全管理及相关工作。由于各学校行业背景不同,安全工程毕业生就业方向也不尽相同,总体来说主要分布在矿山、石油开采、化工生产、建筑施工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各行业,就业范围相对较广。本科教育的培养类型主要包括:学术性本科教育类型、专业性本科教育类型、职业实用本科教育类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网,对本科教育思想、模式、方法的再思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主要定位于专业性本科教育类型。这种本科教育主要作为最终学历教育进行,也考虑后续研究生教育的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运用高深知识进行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训练,培养社会各行业技术骨干和业务骨干。结合目前社会需求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基础条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安全工程专业下又分设劳动安全管理、公共安全管理以及职业卫生等3个方向。其中职业卫生方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两方面基础理论,具备事故伤亡损失和健康危害预防与控制基本技能,熟悉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的应用型人才。着力培养能够将职业健康危害的医学机理与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工程控制及个体防护手段有机结合的职业卫生专业人才。

1.2对安全工程(职业卫生)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而对职业卫生的管理也逐渐纳入企业安全管理的一部分。做好一名合格的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不仅需扎实的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及方法,而且要具有过硬的与本企业生产过程相应的安全生产技术与技能。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学生4年的培养方案可划分为校内学习和校外企业实训2个阶段。因此,可将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同样设置成2个阶段。其中,校内学习阶段主要是给学生打下一个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使其学习并熟练掌握安全管理理论及方法,通过校内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由学校负责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程的选择以满足基本的学分要求,一般通过3年时间完成;而企业实训阶段主要由企业为主导,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行到企业从事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实训过程中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相应的实训方案以及毕业设计等任务要求,在实训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与安全技术,参与企业安全管理实践,促使学生将前3年所学到的理论分析方法用于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安全管理方式方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促使学生培养基本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2“3+1”培养方案的设想

2.1实践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

“3+1”培养方案是“卓越计划”提出的一种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照“3+1”培养方案,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联合培训人才,本科4年时间里前3年进行专业基础及技能教育,最后1年根据行业生产特点进行专业化的实训实践。培养方案由企业和高校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重在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行业相关技术的全面了解。在实训过程中,企业将全程参与教学,指派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及方法的“实操性”,增强企业安全管理的经验。

2.2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优化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职业卫生方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安全科学、安全技术与管理以及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职业病危害辨识与控制等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备从事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检测、评价、工程设计、管理、教育培训、监察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对国内已加入“卓越计划”的安全工程专业相关院校的培养方案制订经验,结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职业卫生方向)的师资力量及实验、实践条件设计具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将课程体系设置为数学和自然科学类、人文和社会科学类、通用技术基础类、高级专业技术类、企业实践学习类5个课程体系模块。通过上述课程体系设计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卫生类课程的基础能力,并依托职业卫生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设计、实验、现场测试等实践机会,全面培养学生扎实的数、理、化、力学、职业病预防医学等基础理论能力、以及企业生产管理过程所必需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实行在企业现场授课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考虑了企业各生产环节中可能出现的事故灾难预防及应急工作的需要,设置了跨学科选修课程,确保学生具有多行业的灾害防控能力,以满足各类型企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

3导师负责制培养模式的构想

为了确保“卓越计划”中对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明确要求,高校应针对学生“3+1”培养方案有针对性的为学生个体(分组)配备2-3名导师,导师应包括在校专业教师及实训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相关人员构成。“双师型”教师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其自身的优势,使其在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双师型教师”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4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在为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指派导师过程中应侧重选择既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现场工作经验的高校“双师型”教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职业卫生方向)所安排的企业实践学习可划分为工程项目设计、实际操作技能锻炼、现场实践等3方面内容。作为学生导师,“双师型”教师应全程参与到学生培养方案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去,全面落实导师负责制。

3.1高校导师的条件

作为“卓越计划”的导师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外,更重要的是应具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目前国内有关“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基本满足学生导师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成为“卓越计划”导师应至少具备以下3方面素质及技能:(1)应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科研及工程实践能力和素质。(2)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所属行业发展动态,熟知本行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掌握行业发展变化,能够对本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提出有价值的建议。(3)具备较为成熟的社会沟通、交往、组织和协调能力,与行业企业有着广泛的交流,从事过一定数量的服务于行业企业的科研合作项目。

3.2指导方法

“双师型教师”作为导师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并结合学生自身特征等对学生大学4年学习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尤其在工程实践、实训阶段应重点把握学生进行工程项目的选题、深度、质量等3方面要素。其中在项目选题时首先要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参考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知识结构及内容,并在学生进行充分沟通的前提下,结合实训企业的基本生产特征,确定恰当的工程实训项目的工作任务及内容。另外,学生实训项目的任务及内容应有一定的深度,体现在实训工作量、工作内容复杂程度以与企业生产符合度等方面。实训工作量应既能保证学生实训工作时间安全充实,同时保证学生有时间对工作任务及实现方法进行深入思考、合理计划,而不是将所有时间用于赶进度而忽视的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因此,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在联合培养实习生的过程中要定期沟通交流,确保学生工作时间安排合理,当出现与工作安排不符合时应及时进行调整,避免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为了确定实训质量,导师应在项目选题阶段明确项目完成验收的量化指标,并明确阶段性工作任务成果指标要求。在企业实训过程中,学生应定期向导师汇报阶段性工作成果,导师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完成质量审核,并将审核结果作为学生最终实训成绩的判定依据。

3.3实践训练

企业类型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导师应优先选择那么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能代表国内生产水平的行业领先企业。同时,高校导师应与该企业相关部门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项目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高校导师与企业能够及时、高效地沟通,对学生的实训效果进行全程把关与监督。在设置学生实训任务内容时应从专业培养方向与企业生产实际2方面着手,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制订学生实训的总体任务及阶段性成果要求。学生在企业实训过程中,除了完成实训所要求的任务外,最重要的任务是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为了达到较高标准的工程实践类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高校导师及企业导师应自毕业论文选题、任务书的下达、开题报告、中期检查以至论文答辩等阶段进行跟踪指导,相互沟通交流确保论文工作达到“卓越计划”对工程类人才培养的标准。

4结论

第5篇:安全工程定义范文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建议;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1年。重庆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深刻分析水利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水利发展机遇,明确分解水利发展任务,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水利事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结合重庆农村饮水安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建议

1.建立责权明晰的工程管理体制参照水利部《关于加强村镇供水工程管理的意见》,水行政主管部门是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的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研究、制定农村人饮安全工程管理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情况实施指导和监督。

以国家和集体投资为主新建的乡(镇)集中供水工程和跨村工程产权归国家、集体所有。供水工程涉及用水协调、水处理技术相对比较复杂、供水保证率相对高、工程影响相对重要的问题。宜采用专业管理机构和用水户协会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水利部门的专业技术优势。保证工程长期稳定运行。

2.大力推广用水户全过程参与管理机制

农村供水应定义为“准公益性事业”。应通过明晰农村饮水工程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责任。坚持“责、权、利”相统一。应依据水利部颁布的《农村人畜饮水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强村镇供水工程管理的意见》制定健全的工程运行、维护、水费计收等管护规章制度。在农村饮水工程建后管理中应重视运用市场机制,遵循经济规律,建立灵活有效的农村饮水工程运行机制。但由于农村供水的“准公益性事业”性质,不宜完全推向社会。因此对于承包、租赁、拍卖等经营方式必须慎重。

国家投资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要大力推广用水户参与管理。包括公选管理机构负责人和管水员,实行民主监督和财务公开。由于缺乏操作性强的具体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条文规定,以及对基层参与程序与实际操作的理解随意性很大,成为推进用水户参与管理过程中重要的制约因素。建议加强有关配套政策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加快和推进用水户参与管理改革。

3.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饮水安全工程的水价应在政府主导下,按全部成本加微利定价,人饮工程中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应提取折旧,专款储存,以备工程老化后重新投资,减轻政府负担;对于农村特困户、孤寡老人等。应造册登记,相关部门拨专款,每月给予最基本的清洁卫生水定额补助。这样既保证工程的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又体现政府对农村特殊困难群众的关怀和保护。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农村饮水工程提供的是一种特殊商品。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消费市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追求的主要是社会效益但又要使工程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合理的水费计收制度是工程良性运行的保证。对于工程的运行,不管采用何种管理方式,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收取水费。要保证水的可持续利用。最终必须落实到工程建后费用的积累上来,只有落实了工程折旧费、工程管理费和工程的维修费用。才能真正使工程持久运行。

二、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保障措施的建议

1.建立稳定可靠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体系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面广量大、工程规模小。是农村基础设施“六小工程”建设内容之一。有很强的公益性,其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民群众,因此,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筹措需要中央政府大力扶持(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地方各级政府配套和受益群众自筹。所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筹措需多层次、多渠道投入,包括受益群众的投工投劳。建议通过以下渠道筹措资金:采取地方财政挤一点、社会各界筹一点、群众集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将老建扶贫、以工代赈、防病改水等涉农资金整合用于农饮工程资金配套;在政策允许和农民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动员受益农户筹资投劳;动员、激励集体组织和个人投资入股参与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即采取政府支持、政策鼓励、社会引资、群众筹措和投工投劳等多种方式扩大资金来源。

2.积极推广“三位一体”模式。强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后管理

在农村饮水工程的建后管理中,要积极推进“三位一体”模式,即将饮水工程、环境卫生、健康教育三项工作结合起来。要加强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改变只重视供水和相对忽视环境卫生的不协调局面。要积极引导和推进以农户为基础的节水措施和技术的使用,包括利用水费调节机制节约用水,推广节水技术,引导和支持合理的再生水循环利用和建立分质供水系统等。农村地区普遍缺乏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污水任意排放,没有采取必要的节水措施,存在用水浪费严重现象,即只供水,不节水,只排水,不治污。如不改变现有的用水观念和模式,大规模的供水意味着相应水环境污染和浪费,严重影响水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因此,农村应建立新的安全用水和环境卫生观念。即采取“供水一排水一治污”的综合管理模式,要开展相关研究,并在工程规划阶段就综合考虑。

3加强农村饮水工程的水源地保护

合理划定水源保护范围,禁止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开展任何污染水源的活动,完善落实保护措施,严格执行保护区周边地区的排污许可和总量控制制度,保护好现有的地表、地下水源,使水质不再遭受污染破坏。特别要加强对水源地周边设置排污口的管理。限制和禁止有害化肥的使用,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凡因采矿、建厂及其他人为因素引起水源变化、水质污染或工程损坏。造成群众饮水困难的,要按照“谁损坏,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限期由责任方解决问题,恢复供水。要建立健全水质监测体系。各县(市、区)成立水质监测中心,以规模较大的集中供水站为依托。分区域设立监测点。集中式供水工程中的清水池。应定期清洗,并经消毒后方可供水。供水设施要有相应的配套建筑物,水源井要密封。防止水源污染或人为投毒事件的发生,确保饮水安全。

4.建设完善的农村饮水安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以各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组建农村饮水工程维修组,配备必要的专业维修人员和设备,定期巡回服务和随时上门服务,为农村饮水工程提供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在信息服务方面,及时总结推广农村饮水工程管理经验,提供最新的科学技术信息服务:在水质检测方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县(市)卫生防疫部门建立水质检测体系,健全水质检测制度,组织乡镇农村饮水工程管理部门对各供水工程进行定期检查,定期进行水质取样分析,以保证各工程的安全供水;在管理人员方面,对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实行持证上岗,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在工程维护方面,组建专业维修队伍。配备维修设备及交通工具,对农村人饮项目出现的问题,提供及时的专业化服务。

参考文献:

[1]总书记、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关于农村饮水解困的重要批示和论述[J].中国水利,2004(21).

[2]李远华.基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求的农村水利发展重点分析[J].中国水利.2004(22).

第6篇:安全工程定义范文

实例1 保护瑞星不被关

很多病毒会通过修改注册表劫持项使得杀毒软件无法打开,保护注册表劫持项不被病毒修改也就避免了这个问题,这种自保的活瑞星可以自己搞定!

第一步:打开瑞星“全功能安全软件2009”或“瑞星杀毒软件2009”,依次选择“设置防御设置”。展开左侧的“防御设置”,点击“系统加固自定义级别”。

第二步:点击左侧的“注册表监控”,在右侧的规则列表中,选中“应用程序劫持项”(见图1),在下方的“触发规则时”选择“拒绝确定”。

第三步:点击左侧的“系统文件保护”在右侧的规则列表中,选中“hosts文件”。在下方的“触发规则时”选择“拒绝确定”。当然有正常程序要修改hosts时也无法实现,如果你对这个比较了解,可以选择为“提示”。这样设置后,当有病毒要进行修改注册表劫持项或系统的hosts文件时,就无法实现了。

实例2 保护系统必需功能

任务管理器和安全模式是我们用来保证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而很多木马病毒就是通过破坏这两个功能。保护这两个功能的正常运行也就非常有必要了。在“瑞星全功能安全软件2009”的“系统加固”功能自定义设置里有一个“注册表监控”设置,在这个设置里只要对“安全信息模式”和“自定义任务管理器”登录模式注册表程序进行保护就可以了。

第7篇:安全工程定义范文

关键词:性能化设计;处方式设计;消防设计;火灾模型

一、前言

如果说纳米技术使新材料的研究起到了革命性飞跃,那么也可以说性能化设计方法将开创消防科技的新局面。

消防设计目前有两种设计思想,一种是传统的“处方式设计方法”,其基于场所类型进行设计考虑;另一种是“性能化设计方法”,它立足于危害分析及火灾假想,对于解决超越法规或现行法规无法解决的复杂建筑的消防设计具有很大意义。

由于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方法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所以很快成为建筑防火的一种新理念,并将发展成为建筑防火技术领域里一个全球性发展潮流,受到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二、性能化消防设计的概念

性能化消防设计是建立在消防安全工程学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法,它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用途和内部可燃物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由设计者根据建筑的各个不同空间条件、功能条件及其它相关条件,自由选择为达到消防安全目的而应采取的各种防火措施,并将其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该建筑物的总体防火安全设计方案,然后用已开发出的工程学方法,对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定量的预测和评估,从而得到最优化的防火设计方案,为建筑结构提供最合理的防火保护。

与“处方式”设计相比较,性能化设计方案更关注是否能够实现“保证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不受火灾烟气影响”这一“目的”,而不是拘泥于满足规范要求的最低排烟量。性能化的消防设计方案通过科学的论证,能够提供比之处方式的消防规范更为安全的设计表现效果,比较起来,性能化设计方案具有设计成本有效性,设计选择多样性及设计效果更为优化性的特点。

性能化消防设计的两个关键点,第一是确认危害,第二是明确设计目标。具体来说,它针对建筑物的特点,建筑物内人员特点,建筑物内部操作方式,建筑物外部特征,消防灭火组织特点等。从而针对每种危害或者每个设计区域选择设计方法及评估方法。这种设计方法突破了传统设计针对建筑物结构类型、相应的层高及面积的限制,同时提供了更加灵活而有效的设计选择性。

性能化消防设计包括确立消防安全目标,建立可量化的性能要求,分析建筑物及内部情况,设定性能设计指标,建立火灾场景和设计火灾,选择工程分析计算方法和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安全评估,制定设计方案并编写设计报告等步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建筑物可能发生的火灾进行量化分析,并对典型火灾场景下火灾及烟气的发展蔓延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因此计算的工作量以及各类基础数据的需要量非常大,往往需要采用计算机火灾模拟软件等分析和计算工具。

三、性能化消防设计的流程

性能化设计利用火灾科学和消防安全工程建立设计指标,评估设计方案;并利用火灾危害分析和火灾风险评估建立从总体目标和功能目标到火灾场景等领域内所需要的参数。性能化的消防安全设计是一种可以对诸如非工程参数(如人在火灾中的行为和反应)进行定义的工程过程。

四、建筑物性能化消防设计的内容

建筑物的性能化消防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设计内容:一是保证建筑内人员安全疏散的性能设计,二是保证建筑构件耐火的性能设计。

人员安全疏散的性能设计是从建筑内人员安全方面进行考虑的,通过综合考虑各种火灾因素对人员逃生的影响,采用性能化的设计方法来保证建筑物内人员的火灾安全性,从而防止人员伤亡。其性能化的设计准则是:烟层下降高度和烟气浓度达到人不能忍耐的时间大于人员安全疏散所需的时间。

构件耐火的性能化设计是从建筑物的稳定性方面进行考虑的,通过分析建筑构件在火灾中的反应,采用性能化的设计方法来保证建筑物结构的火灾稳定性,从而防止建筑物的倒塌。其性能化设计准则是:火灾持续时间小于构件的耐火时间。

五、国内外性能化设计应用概况

自20世纪80年代英国提出了“以性能为基础的消防安全设计方法”(performance——basedfiresafetydesignmethod,以下简称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概念以来,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新西兰以及北欧等发达国家政府先后投入大量研究经费积极开展了消防性能化设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南非、埃及、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都纷纷开展了这方面研究工作。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行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应用,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英国于1985年颁布了第一部性能化防火规范,包括防火规范的性能化修改,新规范规定“必须建造一座安全的建筑”,但不详细确定应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新西兰1991年的建筑法案对建筑监督立法体系进了彻底调整,于1992年了性能化的《新西兰建筑规范》,新规范中保留了处方式的要求,并作为可接受的设计方法,于1993年强制执行。1993~1998年,继续开展了“消防安全性能评估方法的研究”,制定了性能化建筑消防安全框架;其中功能要求包括防止火灾的发生、安全疏散措施、防止倒塌、消防基础设施和通道要求以及防止火灾相互蔓延五部分。

瑞典于1994年了新的包含有性能化设计内容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澳大利亚于1996年颁布了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的《澳大利亚建筑设计规范(《BuildingCodeofAustralia》,简称"BCA"),并自1997年7月1日起,在各州政府陆续推行。

巴西于1999年颁布了新的《钢结构防火设计》和《对建筑构件耐火极限的要求》两部标准。这是南美首次制定的建筑标准,由SaoPaulo大学、Mi—nasGerais大学和OuroPreto大学编制。标准中引入了如时间计算方法与风险评估方法以及其他消防安全工程设计方法等性能化的新概念,允许建筑物的火灾安全根据其火灾荷载、建筑物高度、建筑总面积以及灭火设备的安装与否等条件确定,而对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不做要求。

日本政府于1998年6月对《建筑基准法》进行了修订,引入了一些有关性能化设计的内容,并于2000年6月施行;另外,还于2003年8月开始对《消防法》进行修订,计划于2005年施行。

加拿大于2001年了性能化的建筑规范和防火规范,其要求将以不同层次的目标形式表述。

美国也于2001年了《国际建筑性能规范》和《国际防火性能规范》。

目前,已有不少于13个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法国、英国、日本、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西班牙、瑞典和美国)采用或积极发展性能化规范和基于规范结构形式下建筑防火设计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中国也正在加紧性能化设计方法的研究和性能化设计规范的制定。公安部所属消防研究所承担了几项有关性能化设计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如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承担的“建筑物性能化防火设计技术导则”的研究和制定,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承担的“高层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安全评估技术研究”等。

六、推行性能化设计方法是一个逐步过程

尽管建筑物消防性能化设计方法有很多优点,作为性能化设计技术的基础一“火灾模型”在性能化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它们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还不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建筑设计师和建筑管理部门的人员都不太了解这种新的设计方法。

有人曾对美国、中国香港和澳大利亚的建筑管理人员在对待性能化设计和处方式设计在能否保证建筑消防安全,以及火灾模型是否足以支持性能化设计的态度进行了一个调查,并进行了比较。发现半数以上的管理人员认为性能化设计不能保证建筑的安全,三分之二以上的管理人员认为处方式设计能保证建筑的安全,以及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认为火灾模型不足以支持性能化设计。

世界各国几乎都存在着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建筑设计师和建筑管理人员对性能化设计技术还存在一个从初步认识、深入了解到最终肯定的意识转变过程。

另外,对于采用性能化方法设计的建筑,如何正确地评估其消防安全性方面也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难题有待解决。

七、展望

性能化消防设计已成为世界性建筑消防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发展将大大促进消防安全设计的科学化、合理化和成本效益的最优化,并将产生十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尽管目前还有许多人不太理解和排斥使用它,但我们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肯定性能化设计方法的行列中来。据日本方面的统计,采用性能化方法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正在逐年增加。

我国也应该加快性能化规范及配套技术的研究步伐,充分发挥性能设计的优越性。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促进性能化设计技术的发展:

(1)加强各种火灾预测模型和火灾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拓展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应用空间。

(2)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研究,规范材料性能参数,建立和完善消防数据库,提供准确的性能化指标,为性能化应用积累基础性数据。

(3)深入研究火灾规律、火灾情况下建筑内人员逃生规律和构件变化规律,为各种火灾模型的建立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并拓展计算机技术在消防中的应用。

(4)积极向建筑设计师和建筑管理人员介绍性能化设计方法,使他们从认识、理解并自觉接受性能化设计方法。

(5)出台可操作性强的性能化设计指南,使建筑设计师能尽快地掌握性能化设计方法的使用。

(6)制定性能化消防设计规范,为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应用提供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田玉敏.论“性能化”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法.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3,(7).

[2]肖学锋.发展性能化防火设计,迎接加入WTO的挑战.消防科学与技术,2002,(5).

[3]SFPE性能化消防分析和设计工程指南.

[4]倪照鹏.国外以性能为基础的建筑防火规范研究综述.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1,(10).

[5]国外建筑物性能化设计研究译文集.消防安全工程工作组编,2001.

[6]T.Tanaka.性能化消防案例设计标准和用于评估的FSE工具.国外建筑物性能化设计研究译文集.消防安全工程工作组编.

[7]卢兆明.香港性能化消防规范的应用情况.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2002.

第8篇:安全工程定义范文

入门

由于基础相对其他人较差,暑假便没有回家而是乖乖地去实验室打杂,以期待能多学点东西。面对扔给我的一沓电路图,我惆怅了。当一个师兄了解到我是跨专业过来的,对我说:如果不了解那些器件是干什么的,也看不出什么门道。你上21IC“器件搜索”里把这些器件的datasheet下载下来,了解了这些器件的功能后才能知道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从此,开始了我的电子探学之路,而21IC便是我的点金人。

解惑

慢慢的发现在21IC里可干的事情很多,于是注册了ID,进入了波涛汹涌的坛海中。由于是门外汉,在实验室中又不好意思问得太多。于是论坛就成了我出入最多的地方,即使是再简单的问题我也不担心没有人不给解答。有了空余时间就翻看技术版块的帖子,那是一段让我感觉非常快乐的时光,也是成长最快的一个阶段。

这还要感谢那些在论坛中无私奉献的人,他们对年轻人和初学者的关照和提拔着实让我感动颇深。也因此,在论坛中只要自己有时间并且能力范围之内便尽力的去解答。希望能够以此传承21IC的传统。

交友

曾经在2005年帮助一个即将毕业的本科生做了一个FPGA的小程序,在我看来没有什么。可能是对他帮助不小,时至今日我们仍旧保持着联系。对于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我也同样抱着感恩的心。在论坛里出入的人基本都是做电子行业的,经过那么三五次,便也就做了朋友。

在2008年,那个曾经被非整数分频器折磨许久的小刘也参加工作快三年了,在他的推荐下,我拿到了一个他们公司的一个关于FPGA的项目。这是第一个经过网友帮忙推荐,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项目。这也印证了那句古语“多个朋友,多条路”。

除了诸如maychang(21IC网友)和chunyang(21IC网友)等大众型亦师亦友超级坛友之外,我相信有很多人在论坛的技术版块中结交了更多的良师益友。想要在论坛交朋友不需要刻意,但须要积极的参与技术问题的讨论。

创业

在21IC里混迹多年,在2009年年底开始准备接手芯科,由此打算开始自己新的征程。21IC的“创业|外包|承接”版块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实现了自我的宣传,结交了更多的朋友。也在21IC这个版块拿下了两个在初期阶段的项目,虽然都谈了三四个月,不过对我们坚持这样的模式给予了重要的鼓励。

从自己进入电子行业开始,到开始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做兼职开发,再到自己利用团队的力量解决更多的问题,这一切都可以由21IC来串引交叉。也曾往返于其他的论坛和技术网站,但是最终还是流连于21IC。因为我在这里得到过、付出过,现在也在做着更多的期望。

第9篇:安全工程定义范文

关键词 虚拟现实 实验室 安全

一、“虚拟实验室”的优点

相对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虚拟实验室,不仅可以节约实践教学成本,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技术在实践教学中应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想比较传统实验室而言,虚拟实验室具有系统开放灵活,与计算机技术保持同步发展、价格低廉、开发与维护费用低、技术更新周期短、用户可定义仪器功能等优点。

在教学方面,虚拟实验室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立体化、多视角呈现教学内容

以往,教学信息多是以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呈现,学生受视角限制,缺乏立体感且略显单调、乏味,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三维仿真特性,我们可以讲教学内容以三维模型的方式进行立体化多视角地呈现,使学生以真实世界的感受完成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传统的实践教学在实验室进行,需要实验器材、设备等支持,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很大程度的限制。虚拟实验室彻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例如宇宙天体的形成需要几百万年,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完成呈现并中途改变。又例如,生物中的遗传定律,生活中用果蝇做实验往往需要数月,然而用虚拟现实技术,在一堂课中就可以实现。

(三)远离实验伤害,减低安全隐患

在传统的实践模式中,往往采用播放电视录像的方式来代替一些危险实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场景中完成,丰富感性认识,例如虚拟的化学实验。

(四)创设人性化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虚拟实验室交互性好,可操作性强,学生在虚拟现实环境中是一个主动观察者,他可以通过不断进行探索,分析、判断,完成真实实验完成不了的操作,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创造能力。

二、“虚拟实验室”的开发工具

构建“虚拟实验室”有多种方法,目前常用的实现构建技术有:JAVA 、ActiveX、VRML、QTVR、Flash等,这几种技术各有特点。其中,三维的虚拟实验室适宜用VRML技术开发,综合性能较好;二维的虚拟实验室适宜用Flash开发,综合性能比较好。

用这些技术构建虚拟实验室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用软件方法来模拟硬件设备的功能和实验的物理化学特性。他们具有下面的共同特性:

①与现实中的实验仪器的物理化学特性相一致。②很强的交互和实时反馈的能力。③能够多人合作实验的功能。

就供油安全工程教学来说,主要涉及化学、流体力学以及油库安全工程等多种学科,其中许多内容需要以实验的方式来示教,虚拟技术发挥空间巨大。

三、“体力学虚拟实验室”的开发

(一)实验内容

在“流体力学虚拟实验室”中可以完成“雷诺实验”、“静压强实验”、“能量方程实验”、“动量方程实验”、“文丘里流量计流量系数的测量实验”、“孔口管嘴出流实验”、“沿程阻力实验”、“局部阻力实验”等8个项目的实验项目。

(二)开发工具以及实现方法

1.针对不同的实验分析其机理、规律,建造数学模型,应用Flash自带的ActionScript编写程序。

2.应用Flash制作或手绘实验所需的各种仪器和设备模型,应用Flas技术完成流体摆动,各种状态流动的动画模型。

3.通过动画技术与交互代码的配合实现实验仪器功能的模拟和实验所需的各种效果。

4.应用ASP和Access数据库编写实验报告、自动评判程序以及教师调阅页面。

(三)操作流程

1.登陆实验网页选择实验。

2.学习实验相关原理及在线观看实验演示。

3.进行虚拟实验,在实验报告表单中记录数据、填写实验报告,回答问题。

4.系统自动评测实验结果,教师可以远程抽调学生的实验报告,了解情况予以评判。

5.实验结束,学生可以选择重做实验。

四、“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的开发

(一)实验内容

根据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将实验内容拆分为8个基本单元操作,包括分馏、熔点测定、简单回流、水蒸气蒸馏、萃取、柱色谱、减压蒸馏和电磁搅拌。其中每个基本单元均由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演示等构成,形成了适合教学的有机化学实验内容体系。

(二) 设计思想以及开发工具

该系统采用Powerpoint和VB作为主要开发工具。在课件部分,利用多媒体制作软件Powerpoint链接各章的重点难点,灵活运用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等手段,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虚拟实验室部分主要利用VB开发虚拟实验室平台,并完成该课程的主要实验内容。

五、总结

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虚拟技术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优势明显,虚拟实验室具有耗资少、配置灵活、交互能力强、仿真程度高等优点,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硬件设备相对短缺、实验课时和实验场地不够的问题,对于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促进实验室的开放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