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会计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第1篇:会计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 会计专业;会计实践;教学质量

据笔者走访调查,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工作几年,还难以胜任一般性的实务工作。用人单位均认为:这些毕业生只是“半成品”,还需“再加工”。学校方面对此也感到压力巨大。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等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存在诸多急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现阶段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状况

(一)会计学专业专科层次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会计学专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应用性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的教学过程看,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尤其是在实践技能方面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存在着以下问题:

1. 在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受过去计划经济及其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计划上,仍然偏重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太少,理论性教学课时偏多。

2. 在会计实践技能的训练方式上,基本上采用封闭式的训练方式,造成会计专业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既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又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 现有教师队伍的现状,使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是:“双师”型教师偏少,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自身就没有参加过会计实践,动手能力较差,无法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有的学校的毕业生,三年的实习经费每人只有100多元,根本不能适应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二)会计学专业本科层次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会计学本科生的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思想观念上,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几乎完全忽略了实践性教学。有的学校,在第一至第七学期的教学中,基本上不安排学生的实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而是将实践性教学集中在第八学期,而且是“放羊式”的,使得本科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大大减弱。虽然有的学校也开展了会计模拟实验,但由于会计模拟实验室数量偏少,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实验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模拟资料“过于真实”或“过于虚假”,影响了会计模拟实验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在选择模拟实验资料时,过于强调“真实”,将某一企业某一时期的会计资料毫无遗漏地照抄照搬,缺乏代表性。有些学校的会计实验资料与实际相差较远,完全靠几个教师凭空编造出一个虚假的企业和一些缺乏客观依据的业务,其结果必然造成“模拟实验就是会计作业的翻版”的现象,缺乏真实感,使学生失去兴趣。

2. 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忽视会计监督。目前的会计模拟实验基本上都是要求学生完成“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即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再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最后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省缺了“审核、监督”这一重要环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非在学生,而是由于老师在准备模拟资料时,就没有设计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供学生选择,使学生从观念上就没有或淡化了这一重要的审核工作。

3. 偏重于手工模拟,忽视了计算机模拟。目前,大多数企业均已全部或部分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成为会计人员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但好多学校在会计模拟实验方面,还停留在手工模拟阶段,应用计算机模拟实验的较少,学生工作后,仍然要经过较长的适应期,才能胜任本职工作。

4. 过分夸大模拟实验的作用,忽视了社会实践的积极意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会计教学的组成内容,二者缺一不可。在实践环节,由于时间短、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少、实习单位容纳人员有限以及实习经费紧张等原因,学校完全靠模拟实验来代替在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动手训练。事实证明,再先进的实验室也难以完全“模拟”出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真情实景”,完全取消会计社会实践,不利于会计教学质量的提高。

5. 模拟实验的指导完全由会计专业的教师担任,其指导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因为他们中间有些教师对具体的业务环境也未亲身经历或经验不足,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来应付教学,教师的水平不高,要想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谈何容易!

二、提高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目前的现状,我们认为,提高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修改现行的教学计划,增大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比例

会计学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实际动手能力较高的专业。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建议修订现行的教学计划,将学生实践性教学时间较大幅度的增加;将原来的“放羊式”校外实习改为校内“仿真模拟实验”和社会调研相结合;在会计专业本科各门主干课中均增加10%左右的实践性教学时间,要从时间和内容上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训练。特别是专科学生的实践性教学时间一定要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一比一(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比)的基本要求,否则,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还是无法保证。

(二)加强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专业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位教育思想家曾说过:“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首先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水平,笔者建议,对于会计实践经验少的老师应轮换着到厂矿企业的财会部门去实习、调研,以丰富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传、帮、带”活动,让有会计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帮助经验相对缺乏的年轻教师,使他们尽快的成长起来,以适应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以便将来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

应试点“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做法是:为了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尽快的转化为服务于社会的一种能力,学校应定期从有关厂矿企业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一线”财会人员,来学校给学生讲授会计实验课,同时,利用寒暑假时间让学生深入厂矿企业的财会部门调研实习,实习结束,每位学生将自己的收获以调查报告形式在同学之间交流,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2篇:会计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会计实践课程在普通高校、高职高专等学校都有开设,但由于办学层次、培养目标等的不同,各类院校的会计实验课程体系也有差异。我们认为要开好会计实验课程关键在于明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会计实验教学体系。

一、职技高师院校会计实验教学现状

1.实践课程比例较小,和普通高等院校的相比职业性特色不鲜明

重视实践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一般高等院校的主要区别。从几所目前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这一特点并不明显。普通高等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重约为10%,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财务会计实训、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略高,但一般不超过15%,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课程实训、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综合实训等。可以说和一般高等院校相比较,实践环节学分比例稍高,内容较多一些,但总体来看,差别并不明显,特色并不鲜明。

2.缺乏创新性实验,未能和一般高职高专的会计实验课程相区别

除强调动手能力外,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高职高专学校的重要区别。目前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会计实践侧重于技能训练,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创新性实验少,未能体现和一般高职高专学校的会计实验课程的区别。

3.实践课程内容单一,未能和中等职业学校会计实验课程的衔接

职业中学希望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培养的毕业生能迅速上岗,但一些职中开设的技能型基础实训,如:出纳岗位实训、点钞技能、珠算技术等并未包含在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学生缺乏相关技能训练,因而在实习时或毕业后无法胜任职中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

二、构建适应职业教育师资人才培养目标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面向职教、服务职教,是主要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课程设置,既不能按一般师范院校来要求,也不能单纯采用普通大学院校的课程然后加上教育学课程;同时,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其教育不是单纯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技能训练。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必须探索不同的模式,才能为中等职业学校提供合格的教师。

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应具有“职业技术性+师范性”的特性,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职业技术性”体现为突出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师范性”体现在重视师范技能的培养;同时还应体现本科教育的属性特征,强调教学内容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造性。这是与一般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高专学校不同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应构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应包含巩固理论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培养综合素质的内容,既具有一定涵盖面,又有一定深度;不仅有验证性、认知性实验项目,还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既有培养操作技能的实验项目,又有培养综合能力的实验项目。最终建立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衔接紧密的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1.整合课程内容,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实施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其中一个关键在于合理地整合实践教学的内容,形成多层次的、各层次目标明确的体系。

根据实践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可以分为单项实验、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创新实践,分别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课程应用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单项实验是针对某一专业课程的单一知识点或单一方法、技能所设置的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该类实验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单一知识点的认识或进行单一方法、技能的训练;综合实验是针对若干个知识点或多项方法、技能所设置的实验,可分为课程性综合实验(综合的是同一课程的不同知识点或方法、技能)、专业性综合实验(综合的是同一专业的不同知识点或方法、技能),组织学生进行该类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创新实践,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内容涉及较广,包括跨专业的综合实验、进入社会的专业实习、参加科研项目、撰写调查报告和毕业论文等。

明确实践教学体系内各相关课程的定位、分工与协作,避免重复或疏漏,避免在每门课程中安排大量的实训,事倍而功半。如《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两门课程。《会计学基础》是会计专业的启蒙课程,实验更多是认知性的。学生刚接触专业课程,对于某些理论知识,感觉很抽象,难以理解,但是通过会计实验,自己亲自动手操作,很多知识就变得很直观,便于理解。会计学基础的实训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日常的会计核算流程,理解会计报表数据来源,增强对会计的感性认识;《中级财务会计》实训则主要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报告的编制方法;再如,《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有交叉的内容,但每门课程的实训侧重点应该不同。《成本会计》侧重的是核算,实训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以及成本核算的整个体系、流程。《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侧重的预测、决策、计划(预算),实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但《管理会计》侧重于点,即某一方面的决策,而《财务管理》则是进行全面分析,涉及事前预决策和事后分析。

2.课内与课外结合,在第二课堂中增加基础的实训环节,与职中的教学计划相衔接

一些职中开设的技能型基础实训,如:出纳岗位实训、点钞技能、珠算技术等这一类实训课程不太适合开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可以采取第二课堂的形式,聘请校外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训练或通过比赛的形式使学生得到相关技能训练,以便在实习时或毕业后能马上上岗,胜任职中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

3.充实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专业与专业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和高职高专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侧重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根本区别。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要充实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专业与专业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与专业结合是指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实验(综合的是主修专业与相关专业的不同知识点或方法、技能),如企业行为模拟――ERP沙盘训练,需要综合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金融、税收、企业管理、统计和公共关系等相关知识。实验时可以打破自然班界限,将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合编组,学生按专业背景进行角色分工,组成模拟公司或市场组织进行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

校内与校外结合是除了建立校内实验教学体系外,学生还需要走出校门到社会上进行实习,包括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要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教育实习基地主要是职业中学,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定期派学生进行教育实习,使学生教学技能和担任班主任的能力得到锻炼;专业实习主要可以选择每年1-4月到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进行,因这段时间是公司、单位年度报表审计的高峰期,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大量的审计助理,学生可以到会计师事务所参加报表审计、税务审计等工作。通过实习可以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得到锻炼。

第3篇:会计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45-01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要以企业岗位用人标准为指导,强调会计专业的职业性,突出目标岗位能力,突出服务对象;采用“倒推法”,设置财会相关专业的标准,以工作过程为课程模块,以实训项目为课程内容,以最新技术为课程视野,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以‘双师’教师为课程主导,依据会计及相关岗位要求,按照岗位模块组织教学,使学生明确会计岗位设置,掌握各岗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真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缩短学校所学知识与就业实践的距离,从而为实现零培训就业打下基础。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按照会计岗位技能的要求,进行模块化教学和实践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以会计专业的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然后将课程内容按照教材章、节或者按照课程内容的归类分解成若干模块,通过模块教学的实施,把抽象的会计知识分解成为单项技能训练,再把每一项专业技能模块科学地排列起来,形成各自的教学流程图,使学生易于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

教学内容应注重课程的职业性,课程设置侧重学生实习和试验训练,将理论和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实训中引进企业真实的会计资料,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手工会计核算,完成手工核算后再通过计算机完成全盘账务的上机操作,然后将手工会计核算过程和电算化会计过程进行比较,相互校验。既巩固了手工账务处理知识,又掌握了电算化会计的内容,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实用性会计专门人才创造条件。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中,应改革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电化教学与手工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实务操作相结合,促进教学实效的全面提高。

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课内实训等形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项目为载体,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在实训教学中广泛采用任务驱动法、实验步骤演示法、角色扮演法和现场教学体验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手段上,广泛应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扩大课堂信息量,通过动画演示,提高学习兴趣,将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紧密联系起来,师生实现随时互动。教师在网上习题、网上答疑、在线考试、在线课堂,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网络技术和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改变传统考核方式,考评的内容力求全面系统,既要兼顾论知识,也要注重实际操作技能,考试评价方式力求合理有效,加大平时考评所占比重,综合考查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采用口试、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调查报告、小论文、会计模拟实训、证书考试等方式,使评价结果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综合素质。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双师型”队伍

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保障,技能型人才培养除了要求教师不断学习、自觉更新知识,具有较高水平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当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高校应鼓励教师定期到校企合作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不影响学校工作的前提下,通过兼职丰富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参与企业课题研究等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社会需求;通过教师参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合作与交流。适当加大兼职教师聘任力度,聘请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会计信息化专业人员,到学校举办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或承担一些课程的讲授,组建一支由社会同行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样既可拓宽师生视野,又可促进师资队伍结构的不断优化,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理论水平较高与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高专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课堂实训、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引进品牌知名度较高的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作为教学软件,引进他们的认证考试体系,积极推进实施“双证书教育”,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技能提高的拓展空间,按工学交替模式进行用人单位和学校的合作,增加学生在企业培训的时间,让学生有效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共同打造会计专业人才。学校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与职业教育特点相适应的学习制度,灵活分段安排教学和实习,使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顶岗实习有机结合,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总之,会计信息化的的突飞猛进必将对会计的发展及会计教学产生重大影响。高职高专院校必须立足院校实际,面向会计及相关岗位,加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改革,以适应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

作者单位:鄂东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22.

第4篇:会计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应用本科会计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 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会计学是人们对会计工作的方法理论的科学概括和经验总结,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会计专业多以传统的学科教育形式,在本科院校出现。学科教育的毕业生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但岗位技能不强,这给强调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的应用本科教育带来了契机,也引发我们的思考:如何设置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何确保各各实践教学环节有效衔接,充分体现应用本科教育技能性和运用性特征?

一、应用本科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

应用本科教育是相对于学科教育而言的一个高等教育类别,同传统的学科本科相比较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特征 。在培养方案的设置上,更加鲜明地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并且试图与相关职业能力的养成有机结合,并且为毕业生后续专业拓展奠定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职业技能,构建学生的职业素养。

基于以上考虑,应用本科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掌握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具备现代经济环境下的会计、税收知识;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相关经济信息处理,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咨询机构从事会计、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是相对于会计理论教学体系而言的,它是指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培养计划时,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和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的教学体系。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的科学合理程度对于应用本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养成基本的职业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并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协调、合理搭接,成为达成会计专业培养的有力保证。

二、应用本科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一)应用本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

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应锁定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实践教学体系目标的确定由学校、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教育研究专家共同制定完成。校外专家提供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应用能力的标准;校内教学管理机构及专家、专业教师结合校外专家提供的标准和要求,制定符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学生的实践教学。具体为:通过专业实践锻炼,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具备会计以及相关、相近专业从业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有效应用能力、专业技能熟练操作技巧以及创新、拓展能力。

(二)应用本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块

1、公共认知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具备高等文化程度;具备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寻找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树立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和勤奋进取的负责态度,锻炼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和健康的体魄,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生教育做好必备的文化基础及身心素质准备。该课程模块可包括思维锻炼、体育、信息技术、法律、职业道德、文学修养、实用英语等课程。

2、学科基础课模块: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金融学学等。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财务、会计和其他经济管理岗位群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是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相关实践能力做准备的基础性学科平台。达成培养学生职业发展潜力的需要,保证本科适应性的要求。

3、柔性专业方向模块[含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模块]:该课程模块可以依据相关专业核心内容以及国家各级各类职业资格考试配置课程套餐,供学生自由选择。

4、综合素质教育模块: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公共关系、社交礼仪、办公自动化、美学、心理健康、中外文学名著赏析、中外名曲赏析等。该模块为开发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素质教育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应用本科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为达到校内养成专业技能的目标,我们设计了专业认识、课程实习、综合模拟实习、校外实习、社会实践五个实践教学环节。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来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1、专业认识。应用本科学生来源于高中和三校生。大部分学生没有任何专业体验。专业认识课程的导入从学生入学开始,根据学生对专业认知程度的加深逐步展开。目的是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直观感受,认识会计工作中的岗位设置,使学生逐步认识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职业界对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树立专业思想,培养专业兴趣。可采用

方式有:骋请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公司业务能力较强的会计师、会计理论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学前专业教育;选定具有代表性的会计主体,将其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配备、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会计工作程序拍成录像片作为学生入学时专业认识教学片。

2、课程实习。课程实习是阶段性的会计实习,是结合课程特点进行的实习。课程实习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的学习方法,通过实践活动来反思、理解抽象复杂的理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教学实施进程选定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筹划等核心专业能力养成的课程,结合理论教学进度适时适度开展课程实习。

3、综合模拟实习。综合模拟实习是通过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选定的模拟教材,由学生完成从建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编制会计报表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财务分析、财务管理、审计等课程的实习。

(1)综合模拟实习方式。手工模拟实习与电算化模拟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两种方式,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不能相互替代。手工实习是基础,使学生掌握各种会计核算方法逻辑关系,电算化实习是手工实习的发展,适用未来职业的需要。

(2)综合模拟实习中会计业务处理阶段,可采取全程模拟实习和岗位模拟实习两种方式。全程式模拟实习:每一名学生自始至终独立完成选定企业一个月的所有会计核算业务。目的是了解会计分工,加深对会计核算程序的理解。

岗位式模拟实习:设置会计岗位,按岗位分工进行实习,承担岗位职责,独立解决问题。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每一岗位的工作内容及各岗位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校外实习。学生走出学校,了解会计工作的环境。校外实习的两种方式,一是毕业前夕,由学生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实习。二是由学校创建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会计实习、实训中心,组织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学生通过校外实习,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感受实作。

5、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社会工作经验的积累,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感受激竟争。

每个阶段结束后都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实习实训感知、阶段性专业论文,并进行交流。旨在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济.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4(06)

[2]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教育厅关于遴选部分省属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试办高职本科的实施意见(讨论稿)[R].2007(10)

第5篇:会计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项目库;会计实践教学;构建

随着会计的职能由“核算”到“管理”的变化,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成为现代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还要求具有规划、预测、决策及创新等综合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高学生实践应用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构建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会计专业的一个重要课题.

1基于项目库平台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现有校内的实践教学一般是在所有理论教学完成后,在学生毕业的在最后一年或一学期进行一些校内会计模拟实验或校外实习,在此之前,尽管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专业课程,但学生甚至都没有见过具体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各种账簿等,对具体的业务账务流程一知半解.毕业前短期内进行一些综合性模拟实验教学,这不遵循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培养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的要求相距太远.基于项目库平台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提出建立实验项目库,项目库里有各专业课程对应的章节性单项实验项目或单元实验项目、也有分课程的综合性实验项目,还有专业和学科性的综合性的集成实验项目,这种多层次多梯度的实验项目库可以满足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以此项目库为平台,可以开展和专业课程同步的实验教学,也可以进行高层次的综合性集成实验项目,还可以满足毕业实习项目要求,大大有益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基于项目库平台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点在于项目库这个平台的建立,其建立的成功与否,是否遵循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直接关系着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及综合能力的高低.项目库是由很多实验项目构成的,它是开展会计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项目库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1)围绕理论课程,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则,围绕理论课程,建立起由章节性单项实验项目、课程性综合实验项目、专业性综合实验项目和学科性综合实验项目四个层次组成的校内模拟实验项目和校外实践项目组成的项目库.(2)体现既重视应用能力培养、又开拓创新能力的原则.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项目库既要有训练单项会计基本技能的实验项目、又要有培养会计专业技能的综合性实验项目,还要有在此基础上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的创新性实验项目,体现了对会计人才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拓.(3)项目丰富多样,具有可选择性原则.无论是何种实验项目,都有多个实验项目资料可供实验教师和学生选择,避免所有学生都进行同一个实验项目.项目的丰富多样性,既便于教师分组实验教学,也便于学生根据教学重点或自身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自行选择实验项目,进行针对性训练.另外,实验项目库要与时俱进,根据理论知识的最新变化,及时进行更新与升级.(4)既包括校内模拟实验项目,又有校外社会实践项目.校内模拟实验的最终目的就是将校内所学灵活、熟练运用于实际当中.校外社会实践项目可以检验校内教学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促进校内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完善.

2基于项目库平台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基于项目库平台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利用项目库资源,将实践教学的具体实验项目,合理安排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这就构成了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根据理论教学进度安排以及应用能力发展规律,基于项目库平台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四层次”:

2.1校内模拟实验部分

2.1.1课程章节性单元实验项目该类实验教学一般是伴随着理论教学开展的,目的是加强对理论课程中某个章节重点知识的认知和掌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第一步.比如在《基础会计》理论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利用项目库中的实验项目,开展理论教学同时进行实践教学,可以进行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实验,然后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并进行审核的实验,再进行开设和登记会计账簿实验,还有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实验,以及结账和错账更正实验、最后进行编制会计报表的实验等,这些单项实验均随同理论课进行,让学生切实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在《统计学》课程中,根据理论课程教学进度分阶段开展调查问卷设计、数据收集、数据整理与显示、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实验.在《成本会计》课程中,根据理论教学可以开展分配要素费用实验、归集与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实验;再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的实验;还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实验.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可以单独分子系统开展系统管理实验、总账系统实验、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实验、供应链管理、工资管理实验、UFO报表管理等实验项目.对《财务管理》课程,可以按教学进度分步进行融资规模、融资方式、融资结构决策实验;项目投资决策实验、证券投资决策实验、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实验、存货决策、财务预算实验、财务报表分析实验.在《审计学》课程中,分阶段开展制定审计计划实验;货币资金审计实验以及四大循环审计实验;最后出具审计报告实验.

2.1.2课程综合性实验项目经过第一阶段课程章节性单元实验项目的教学之后,学生掌握了有关一些单一知识点的基本应用方法后,再开设课程综合性实验项目,使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某一专业课程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专业课程性实验项目可以根据《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在该课程理论教学和配套的章节性实验教学全部完成之后,开设专业课程综合性实验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业务,从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开始,直到编制会计报表,使学生完整系统地掌握整个会计循环,形成对会计工作流程的初步、整体的认识.开展《会计电算化》实验,将启用的其他子系统与总账系统统一起来,完成一整套电算化处理,这样既进行手工方式处理,又进行电算化处理,使学生会计核算技能得到有效的巩固和提高.

2.1.3专业综合性实验项目专业综合性实验是指将同一专业的多门主干课程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加以综合运用的实验,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实验将专业主干课程的知识、方法和技能融通与整合,形成系统、完整、全面的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体系.在所有的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和前两阶段实验教学之后,开设《会计专业综合模拟实验》,从原始凭证的取得、填制及审核开始,到编制会计报表,并进行财务分析和会计报告审计,完成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业务处理、财务分析、审计等工作,涉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分析》、《审计学》等课程.完成了手工方式处理之后,再利用相关软件进行会计电算化处理、财务分析及计算机审计等,并将手工处理与电算化处理结果进行比较,让学生从多方面扎实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2.1.4学科综合性实验项目现代企业需要具有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不仅要扎实掌握会计专业技能,还要熟悉相关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学科综合性实验是指将会计专业与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相关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能融会贯通组成的集成实验,使学生获得一个有机整合的、彼此关联的方法、技能体系,培养其综合思维与创新能力.《ERP沙盘模拟实验项目》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实验,它模拟真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财务角度透视了仿真企业整体运营过程,实验内容涉及企业战略及目标的制定、财务预算的编制、市场预测、资金需求计划及筹资、物料需求计划与采购、市场营销、新产品的研发与认证、生产能力规划、固定资产的投资与改造、生产管理、业绩评价与股利分配、财务分析、人力资源的管理等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的内容,在实验时均要予以综合考虑和平衡规划,为实现企业目标,实验人员必须全力配合,由此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想象思维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该实验项目一般是将实物沙盘和ERP管理软件结合运用,利用ERP管理软件对模拟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动态管理和实时控制,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融合.该实验项目通常以分组对抗性的形式进行,增加了该实验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也更加接近企业实际环境,提升学生知识体系构建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2.2校外社会实践部分

该部分包括社会专题实践项目和社会综合实习.社会专题实践项目是指定具体的实践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社会实践,可以组织会计学专业学生下基层开展专题调查活动,并撰写专题调查报告.社会综合实习是深入到企业,进行真实的企业会计工作.

3实施基于项目库平台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

3.1多样化的实验场所

现在大多数老师和学生都认为要进行实验教学,一定要有一个专门的固定的实验室,实验教学一定要在实验室集中进行,因为实验室的有限性,这种传统思想会减少实验教学的开设.基于项目库平台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要求转变思想,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条件,可以根据课程和实验项目特点,随理论课程同步在教室进行,或学生自己在寝室、自习室分散进行,也可以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只有那些需要实验教具才能完成的实验项目才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实验室.

3.2灵活多变的实验教学时间安排

现有校内模拟实验都是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在校集中统一进行.由于受教学时间安排的局限,实验效果也大打折扣.基于项目库平台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可根据实验项目特点,可以要求学生在某一时间段内,在课余时间或课堂与理论课同步完成;也可以安排在假期由学生自主完成(如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等);还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中完成等形式.这样充分利用了“课外”时间,摆脱了课时的限制,能够极大地提升实验效果.

3.3创新独特的实验教学方式

现有校内实验教学方法一般主要是通过教师的面对面指导,让学生在实验室集中完成,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消化和吸收知识,甚至由于时间过紧,只知道照着老师的指导来完成实验任务,根本来不及消化和吸收,更别说思考了.改革后的实验教学体系,要求变革教学方式,改变教师的“主导”地位,根据实验项目特点采用独特的适宜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实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先研究讨论,老师再集中分析答疑;对于实验中个别存在的问题,可个别答疑辅导.答疑辅导方式可以是面对面式、电话答疑、网络在线答疑与辅导等方式,随时随地进行教学,做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综合素质及能力.

参考文献:

〔1〕鞠成晓.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当代会计,2015(5):68-69.

〔2〕杨惠,张更生.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J].凯里学院学报,2015(2):173-176.

〔3〕汤健.论构建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实践教学体系[J].财会月刊,2011(33):96-98.

〔4〕李勤.应用型会计本科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财会月刊,2010(21):106-108.

〔5〕赵秀芳.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J].财会通讯,2011(16):34-36.

第6篇:会计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论文摘要:中职教育主要培养学生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专业技能,成为应用型人才。提高中职统计学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当前中职统计学教学质量整体不高的现状,谈一谈中职统计学教学改革。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也是就业教育。它是为学生将来从事特定职业岗位的需要进行相关知识、技能技巧的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各中职学校都以中职教育这一培养目标为导向,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素质的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统计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建立经济知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关于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据的学科。但该课程体系严密、内容丰富、概念抽象、计算复杂,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学习中兴趣不大,觉得统计学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上,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统计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讲解,密切联系实际、立足于应用,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统计知识,分析和处理有关经济问题。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过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上需要愈来愈多的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统计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能够运用现代统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目前在统计学教学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于老师在教室让学生想像着如何开机床的道理是一样的,以至于学生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都偏低。 

2.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统计学教学仍然是以教师在教室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启发式”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都无异于纸上谈兵。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发展与变化,案例多年来一层不变,教会了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应用知识。 

在教学手段上,统计教学至今还没有与现代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学中幻灯、多媒体、网络等电化教学手段运用太少。 

3.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虽然这种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由于考试内容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主要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较少,甚至教师课堂讲课本,学生课后背课本,其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途径 

1.合理设置课程,调整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是老师唱主角,讲课满堂灌,学生除了记笔记之外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虽然很多,但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象的却很少,更不要说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选择和侧重,突出重点,让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自学,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统计学与数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息息相关,让学生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对专业技能要有真实的帮助。在课本方面应有所侧重,比如会计专业的统计学课本中应增加更多财务方面的统计应用知识,市场营销专业的统计课本侧重市场调查分析的案例。在例题中学生遇到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问题,可以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其他有关课程,从而扩大知识领域,丰富知识内涵,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注意将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训练与实践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传授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本班作为样本采集的对象,由教师设计模拟课题,学生在设计调查方案的基础上,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在校园内正式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调查方法的选择,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计算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熟悉工作程序,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效果很好。 

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也要多注重课本知识在学生身边事物的应用分析,举例子也要切记用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真实案例做为导入内容,这样才会拉近学生与统计之间的距离,认识到学习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深刻意义。 

3.考核方式也要改变 

传统的统计学考核方式主要围绕书本知识在理论和方法上做文章,从教学到考核以“书”为本,考试一过关,好像就认为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具备了统计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其实不然,因为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的统计素质和能力很难通过笔试考出来。统计学从内容上主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当然这两部分内容各有侧重。 

(1)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这部分可笔试进行,但要注重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为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2)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1)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是统计的经常性工作,无论在政府机关,还是在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开展调查,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调查的结果往往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反映,调查报告既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反映他们的专业水平。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让他们对调查工作亲身感受,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2)计算机操作。统计学教学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理论外,还要求学生会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统计电算化教学,应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适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如统计图表的绘制、统计指标的计算、统计软件的使用等。因此,在考核中必然要体现这一环节,并把它作为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 

三、结束语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运用适合中职学生自身素质特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科学的考核方式,才能真正改变目前职业学校统计学教学的现状,使学生真正学好统计这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参考文献: 

[1]王新华, 刘红红. 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4) 

[2]梁雁. 关于统计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 科技信息, 2010,(23) 

第7篇:会计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摘要:科学的课程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充分的保障作用,本文探讨了基于双创能力提高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优化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实施,提高学生双创能力,并能提高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水平。

关键词:教学质量 会计学专业 实践课程体系 持续渐进

一、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的界定

(一)双创能力的含义

双创能力即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双创能力教育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创新型发展战略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是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之上,不断有新的认识,能够求疑难和存异,总结和归纳,使成果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创业是指学生在良好的技能基础之上,能够具备从事工商企业活动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创造者的活动。创新是实现创业的重要基础和技能素质。

(二)基于双创能力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的内涵

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把双创能力的培养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让实践教育与理论课充分融合和渗透,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入手,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以合理性、可行性为原则,把实践教学课程按难易程度和职业技能的递进性分为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双创和发展能力四个阶段来设置实践课程;让各门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并保证做到内容真实、情境真实、评价与考核全面、监督严格而又具弹性,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把双创教育植根于专业课程之中,让双创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为充分就业奠定基础。

(三)构建基于双创能力的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的意义

1.提高会计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并有效实施,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而非只是理论化的感观认识。

2.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基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载体,更是理论转化为实践、提高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源泉。

3.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符合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在上学期间,就能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尽快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变。

二、当前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实践课程内容少。一般学校会计专业设置的实训课程往往只有基础会计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等几门课程,这些实践课程所训练的专业技能仅仅只是会计专业技能的一部分,不能涵盖会计专业技能的全部,而不经过综合性的实训课程的训练,学生将很难树立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能力。二是课程内容和模式仿真效果差。多数实训课程只是把书本和练习册上的练习题拿来做,实践内容多是以简单案例的文字形式出现,无实践基础,缺少形象化感知,不能真实展现企业情境和具体业务。三是实践课程之间缺少联系,系统性不够。实践教学应是一个系统工程,但现有的实践课程设置,仅局限于几门课程且大都安排在本门课程的理论课结束以后的最后几个学时里(课内实验),而且课程之间孤立、无交叉,这违背了会计学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四是不能突出岗位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岗位和双创能力需要在专业条件和环境下练习,流于形式不能提高。五是实践课程安排“班型大,人数多”。由于应用型院校近几年扩招,会计专业学生人数激多,按大班型、大群体开课和实施,影响实习效果。六是实践课程实施效果不明显。原因有三:学生人数多,差别大,难协调;缺乏实施方案;缺乏稳定的指导和有效监控,涉及主体配合不够,实践教学走过场。七是评价和考核方式过于教条,多半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而企业、学生、实习团队不参与。

三、基于教学质量提高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重构

(一)“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既强调专业性又强调创新性,是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发展技能的综合体现,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设置和实施,贯穿于全部学年。具体如图1所示。实践课程体系构成呈阶梯渐进式向前推进,按大学四年,每一年培养能力和目标不同,分为四个阶段:基于岗位需求的基础技能(第一年,包括基本会计技术、熟悉会计岗位分工、企业管理和财务流程认识、计算机操作、撰写与交流能力等)、基于专业知识的核心技能(第二年,包括中级财务知识与实务技能、各专业方向技能、单项强化能力、发现与发挥特长等)、基于行业特征的综合技能(第三年,包括专业综合技能、创新与拓展能力、熟知创业法规等)、基于社会环境“双创能力”(第四年,包括论文撰写能力、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综合就业能力、实现就业目标);每个阶段的课程活动均在表中列示。双创教育不能游离于专业课程之外,而是各项专业课程的应用、拓展、创新等,并服务于社会活动。

(二)会计学专业持续渐进式实践课程体系的“八个”特征

1.实践实训的目标清晰。把培养“双创能力”作为提高职业能力的重点,把专业实践课程与双创能力融通。双创能力作为就业能力的重要构成,应予重点培养。

2.以“循环渐进”的形式贯穿于专业实践全过程。从专业教学第一门课开始,实训即介入其中。各项训练持续推进,根据各阶段课程内容、难易程度、目标不同,设置不同的实践实习内容和实施步骤、方法,直至全部学习阶段结束。

3.实践形式多样。根据实践实训内容及其教学要求灵活安排,实训项目可以是某门课程的一部分、单独一项讲座、单项或综合竞赛、一门课程、一项考核等,可以在课堂、校内实训实验室、校外企业,也可把企业专业人才请进课堂等。

4.实践过程具有层次性。即注重阶段性,从分析学生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入手,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由浅入深进行,去制定计划和目标、内容和进程。

5.注重实施的有效性。每个阶段的实践实训项目都有明细目标、详细内容、考核标准、实施方法,并与相关专业技能鉴定标准或与企业认证接轨,保证实践活动与实际融通。

6.情境真实。实验实训的环境要加强仿真性,如实验室财务处室化布置、纳税大厅建设、模拟银行等,努力达到企业和相关部门的真实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责和任务,激发兴趣。

7.内容真实。指学生的实训材料都必须取材于真实的经济业务,使用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等,学生只有接触到真实材料,才会在未来工作中得心应手,树立业务处理和职业判断的思维和习惯、做法。

8.考核和评价立体、全面。要求教师和相关主体(企业、实训组长、部门领导等)多个评价主体给出学生成绩,包括操作结果考核、工作态度考核、协作与表达能力考核、创新能力的考核,更体现实践课程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监督过程严格而且灵活。

四、基于教学质量提高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的实施

(一)采取“师导生创”制

确立“师”和“生”的双主体地位,“师”在于导,“生”在创。每个实践实训课程都安排指导教师,且教师要具备双师能力,也可让企业管理者担任,把教师安排在实训室、校内外实践基地等,和学生一同实习和调研、实践,并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激励,使师生在双创氛围中学习和研究,师生的双创能力共同提高。

(二)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化

主要有课、赛、讲、仿、企、写、思、考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实训活动。(1)校内专项模式:财经法规、企业财务专题、成本与审计实训、创业论坛、会计上岗证、会计师职称考试培训等;(2)会计实验实训室模式:点钞与假币识别、单项专业实习、会计软件应用、企业沙盘等;(3)校内公司模式:基础会计与财务流程实训、 办税与税收实务等;(4)校外企业:创业计划书和撰写调查报告和论文、企业创办规划与实地考察、社会实践、资本筹划等;(5)校内与校外结合:出纳业务、单项学科竞赛、综合学科竞赛、会计综合实验、创新创业项目大赛、ERP软件应用、就业指导训练等。

(三)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

(1)设立校内外“大学生创业政策”商务与咨询免费平台(网站)。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创业就业信息,熟悉政策法规。(2)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并引入管理模式,将企业管理模式与制度引入学校,营造企业的职业文化氛围,做到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交替授课,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结合。(3)建立校内“创业园”。要充分利用应用型院校场地优势,把闲置的校园厂房、教室利用起来,提供场地及仿真岗位锻炼,让那些有着强烈愿望、有一定创业能力的优秀大学生有用武之地,通过实践,熟悉工商税务知识,寻找项目,同时,邀请投资者进入创业园,帮助学生寻找投资人和创业机会,形成一个产业链模式,即便不会立刻成功,也为将来创业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安排时间

点钞与假币识别、单项模式实习、社会实践、企业调研、企业沙盘模拟等的时间安排为1周左右(或6―12学时);创业计划书和撰写报告、企业创办规划与实地考察、创业资本筹划等时间为2―3周;计算机操作技术、ERP软件应用等时间为3―5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时间为14―16周;基础会计实训、财务建账与会计科目设置、会计工作上岗证20学时;出纳业务、财经法规、企业财务专题、就业指导训练、职业生涯规划、成本会计实训、审计实训等6―12学时;其他可利用业余时间机动安排。

(五)学生接受双创教育的辐射面和受益面要广

保证80%的学生成为双创教育的孵化对象,60%的学生在大三中至少参加过双创活动,30%的学生成为双创活动的骨干,至少20%的学生在大四时,具备独立创业或与他人合作创业的能力与条件,或创业成功,或有创新项目受企业认可和应用。

(六)推行“全方位”人才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

积极推行“职业化导向”的考核,要对不同的实践项目赋予不同的成绩权重。评价主体为任课教师、校内外导师、部门和团队领导、学生自评和互评;考评内容为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操作、撰写与总结、参与协作、质疑与创新能力等,“以评促建”不仅保证日常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取得实践课程建设的长足发展。合理的考评方式必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上所述,教学质量的提高置身于不断改进和更新的循环体系之中,在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实践课程体系,逐层搭建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双创能力的持续改进式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能够摆脱会计专业枯燥的理论学习,让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化和实践化,提高实践工作能力,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刘小廷.论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视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02).

2.刘金斌,胡世强,杨明娜.基于能力导向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以成都市“会计学”特色专业为例[J].商业会计,2014,(08).

第8篇:会计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技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140-03

在我国目前乃至将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除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因为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用人单位的培训成本。据《中华财会网》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现阶段各行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应具备能力的调查排序依次是:实际操作能力90%,协调能力42%,创造能力14%,交际能力和善辩能力8%。能容忍会计专业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最长时间依次为:3个月40%,6个月以内34%,1年以内24%。

相比较用人单位的要求,现行的会计职业教育存在着多方面的缺陷,尤其是高等职业学校的财会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着一系列亟待克服的弊病,其突出表现在:思想上不重视;时间上难以保证;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一些重要的教学设施设备缺乏;等等。这些原因导致了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性教学经常难以达到预定效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顺应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客观变化,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课程教学必须从社会需求角度出发,突出和强化实践训练,更为注重实践性环节的教学。

1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技能教学应遵循的总体指导思想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财会专业实践技能教学应该能够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样才能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具体来说,应首先在教学计划中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各种实践性技能教学活动,根据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从基础到专业、从单项到综合、从校内模拟到校外实习、从平时的经常性实践操作到毕业前的企业综合实习,进行系统配套、环环相扣的实践技能训练,力争做到能让学生将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之中。基于上述教育目标,笔者在总结相关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访谈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同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摸索出了一套较为实际可行的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路:第一,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实践教学应以行业企业会计岗位特点为基本出发点,同时严格遵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财务制度,使实践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第二,产学结合,进一步加强会计专业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要坚持产学结合的专业建设方向,学校与企业应相互沟通,一方面将企业的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请进课堂,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社会实践,边实践边学习。采用“订单式”、“委托式”等多种培养方式,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第三,重构课程体系。应将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作为主线,突出实践教学,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原则。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彻底改变理论与实践教学分离的传统教学方式,做到课程体系设置与实际工作紧密衔接,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紧密衔接。第四,质能并举,以能力为本位,兼顾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方案时,应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析,围绕所需能力形成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2 提升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技能教学水平的举措

2.1 提升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技能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多种实践教学形式综合运用,强化实践活动

财会工作是一项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及社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这也是财会专业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笔者所调查的两所高职院校曾尝试将几种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进行综合运用,实践证明效果较为显著。

(1)参观见习。为了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学校可根据课程进度有针对性地选择若干企业作为见习联系点,并和这些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其后根据学生专业素质,优差搭配,划分见习小组,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企业去参观见习。在见习的同时辅之以观看相关企业的录像资料并展开讨论。通过此环节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企业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财会核算与管理方法、流程的理解。

(2)专业实践报告会。专业实践报告会也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普遍偏小,缺乏社会阅历。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时机,聘请富有经验的财会人员给他们介绍业务操作方法与技巧,以增强学生对企业财会工作的感性认识。

选择报告人时可以邀请在财务岗位上做得比较优秀的本校毕业生,也可以是在读的优秀实习生,还可以是知名企业的财务负责人或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深会计师。通过这些报告会的形式,学生可以在与报告人的充分交流中加深对财会工作的了解。

(3)会计模拟实习。会计模拟实习是学生在学习了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之后,进一步掌握会计技能和方法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以模拟企业为背景,演练会计业务处理技能。它能创造良好的直观条件和实践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仿真的环境中从事账务处理工作,增加真实感,缩短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的距离。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对全盘账务处理流程的把握能力,也能使学生对会计分工及分工的权限职责有详细的了解。此外,还能了解不同工作之间的衔接关系,及不同部门和单位之间的业务联系。

为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思考,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内容,并通过操作验证实验的合理性,在实验中不断修订实验方案,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模拟实习易于组织,又便于集中辅导,已经成为财会专业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4)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学习。在会计信息处理系统的普及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处理、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显示出了无法替代的优势。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及相关应用软件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可在学生学完《会计电算化》理论课程后,安排学生进行手工财会模拟实习。与此同时,让学生操作应用“用友”或“金蝶”会计电算化软件,一方面将电算化的理论知识与大众化的应用软件相结合,缩短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软件比较手工操作下的会计核算流程,并将两方面处理的结果进行核对验证,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会计技能。

(5)校企结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如何提高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在校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随

着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这个问题找到了新的答案。无论从培养“与财会岗位‘零距离’人才”的要求来看,还是从增强教师实践知识以及丰富案例取材的角度来看,开展校企协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都是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是整个专业教学的最终环节,是学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工作的桥梁,是从学校教学顺利地过渡到实际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组织好学生毕业前下企业顶岗实习,可使学生的财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一次系统、全面的检验和提升。当然,如何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的校外实习得到充足的保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2.2 提升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技能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保障机制――高度重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重构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在课程体系的深化改革中,财会专业的实践教学指导关键在于专业教师。教师不仅要精通理论,更要能贴近经济生活,大量吸收与现实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新知识、新科技,并将之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接受财会专业最前沿的知识,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地融入社会并适应财会工作。然而,高职院校现有的财会教师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水平较高,而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课堂教学往往只能“纸上谈兵”,存在“讲不透、道不明、练不实”的问题,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针对这一状况,高职院校要把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水平高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办学的第一要务。

(1)立足校内,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个人基本素质。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岗前培训、外语培训、电脑培训、在职进修、委托企业培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出国留学或考察等多种途径,帮助教师提高个人基本素质和水平。对那些非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及厂矿企业调入的教师,应要求他们参加“新教师教学技能”岗前培训,并且要通过有关考试获得相关的证书;新分配来校的师范类毕业生除了应参加必要的岗前培训外,还要重点学习操作技能,并设法取得会计上岗证和会计资格职称证书。其中,对那些没有财会实践工作经历的教师,还应分期分批派遣他们去企业实习,进行顶岗锻炼,让他们参与企业财会工作的具体操作过程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应不惜拿出优厚的待遇,聘请知名企业的高级会计师、财务总监、资深审计经理来担当技能训练的兼职教师。这样做,一方面弥补了学校技能课教师的不足,提升了专业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保持了学校师资结构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3)面向企业,招贤纳士。高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为此,高职院校应主动出击,深入到企业招贤纳士,让那些有一定理论水平,更有熟练操作技能的“财会高手”充实到教学第一线来。事实证明,那些“财会高手”由于有实践经验,教学中能较好地把书本理论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照本宣科,不空谈原理,讲课形象生动,包含信息量大,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2.3 提升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技能教学水平的质量保证――教学计划的修订与教材的开发和管理

高职院校应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建立以职业综合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安排上,实践教学课一般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40%,必须安排相应的基础技能训练环节及模拟操作课程等。即使是理论教学,也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围绕培养能力来进行教学,同时结合必要的技能训练。专业教学在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确定课程内容时,不能像传统的本科院校那样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而要根据未来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删繁就简,摒弃落后、陈旧的内容,增加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实用的最新技术。

教材质量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市场上关于财会实践课程的教学及参考资料很多,有些资料基本不适应学生的实际,有些资料需要整合后才能使用,这样就有必要强化本校实践教材的开发。一般来讲,高职教材应强调实用性、灵活多样性的特点,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支持教师编写一批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高质量的好教材。

第9篇:会计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一、校企合作模式描述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在合作中校企双方实现互利双赢,即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熟悉职业规范、动手实践操作,能够切实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又能使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优势实现互补,资源达到共享。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先后与江西恒通外贸进出口公司、新邦物流有限公司、南昌市港航管理处等二十余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初期,校企合作内容基本局限于实训基地的建立、定期请企业相关工作人员进校对学生开展有关知识讲座等等,学生去企业进行实习往往只是停留在见习层面,有的甚至变成了参观游览。再因为会计资料是单位的商业秘密,它涉及到单位以及各个方面的经济利益,务必保证不能出错,这个特殊性使会计专业学生很难见到真实而全面的会计资料,更谈不上参与到企业实际的会计工作中去。因为接触不到真实的会计资料,更谈不上对经济业务进行有效处理,对整个会计工作流程只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了解与认识,没有切身体验,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实习效果大打折扣,有的甚至没有任何效果。在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下,校企双方没有就会计人才的培养形成一套有机融合的培养及管理机制,合作企业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过程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为了让校企合作做到真正的无缝对接,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学校合作发展理事会的指导下,组建了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财务科长、主办会计、出纳、校友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的管理工程系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研究制定校企合作运行中的重大事项,明确双方的责、权、利,针对具体问题及有关事项,明确落实责任部门、制定解决办法和措施。在管理工程系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的大力推动下,学院与361度、帝牌男装等十几家知名企业合作,共同搭建了学生自主创业平台,建立了E通电商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由学院提供经营场所,校企共投入数百万元建成,为学生量身订做了包括培训平台、O2O实体店体验销售平台、E通交院第一销售平台、电商平台、微店平台、快递服务平台、物流服务平台、企业支持平台等平台。学生在进行专业实训时,可借助创业孵化基地搭建的电子商务营销、O2O经营实体店、微店销售等创业平台,直接从事产品营销活动。在从事产品营销活动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资源,系统地体验如何下达产品订单、所订货物运输、到达货物验收、分拣、入库储存、库存盘点、出库发货、快递单据传递、建账、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收入费用的结算、利润核算等一系列业务。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校企双方根据典型的会计工作任务以及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的设置模式,围绕会计职业活动的各项工作任务或项目组成教学模块,并在各教学模块中融入相应的素质养成、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专业能力训练、相关证书考试,并形成一体化,构建基于工作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重新确定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好与会计工作岗位相一致的、能突出会计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模块,将每一教学任务模块细化为一个个可操作的子任务,巧妙地将会计相关知识和技能蕴含于任务之中。教学过程以电商超市的经营管理活动、工作过程为切入点,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企业环境和会计工作业务流程之中,学生在经营管理电商超市的同时学习相关的会计知识,实现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与会计技能的完美结合,掌握相应的会计职业能力。校企双方将现有的会计专业教学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根据会计工作实践过程,共同开发建设了《基础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等五门优质核心课程,编写了五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讲义,开发了相关课程资源库。表1以《管理会计》课程为例,阐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三、校企共同打造具有三师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校企双方研究制订师资培养方案,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企业专家工作站、教师工作站为平台,通过校企互聘、进修培训、国内外研修交流等措施,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团结合作的 专业讲师、实训技师、职业导师三师素质教学团队。到目前为止,该教学团队有全国交通职业专业带头人2名,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高校专业带头人1名、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5%,外聘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兼职教师10名。在基地运行过程中,专业教师及企业行家担任课程讲授,并参与指导学生开展电商超市经营管理整个过程业务。

(一)注重学习,使教师成为会计知识传播的讲师

注重加强教师的后续学习和教育,促使教师不断更新与拓宽自身的专业知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迅猛发展,随之会产生大量的新型经济业务,以及我国的会计理论与实务迅速与国际会计接轨、法制经济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出现了一系列财务会计的概念、原则及实务环节核算方法的改变。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及时掌握有关法律法规、会计准则的变化,采用新的规定对会计实务中相应的内容进行讲解。为了达到教师知识不断更新的要求,除了教师自身主动地不断进行学习外,学院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研讨学习班。近年来,共选派三名老师赴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学习先进职教理念,拓宽国际视野;选派十余名教师参加国内会计职教能力培训,让教师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邀请行业专家到学校举办专业讲座,把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文化带进校园,拓展教师的思维,开阔教师的视野。

(二)注重实践,使教师成为会计技能传授的技师

作为专业教师,不仅要熟知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及发展方向,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应该是教学实践的能手。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一方面学院鼓励教师甚至为教师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兼职,定期去校企合作单位开展有关社会实践活动,使专业教师了解企业,不断提高实践技能。例如专业带头人、系主任在江西省公路运输管理局、江西省交通会计学会兼职;多名骨干老师分别兼任江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财务总监、江西交苑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会计、院财务处会计等职务。另一方面学院聘请合作单位的各级管理人员,如企业经理、财务总监、会计人员,走进教室、走进课堂、走近学生、走进教学环节,进行现身说法和言传身教。其中,合作企业的总会计师、财务总监等高层管理人员,定期来校为师生进行专业讲座,企业会计人员则担任指导每周一上午的会计技能专项实训教学任务,同时学院财务处长、会计、出纳为兼课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与学院专业教师相比,企业工作人员,因为其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会计案例、教学教材素材可信手拈来,能够对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真实丰富生动的教学案例,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进行有效激发,大大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让理论与实践实现巧妙过渡,帮助学生掌握会计知识的精髓,从实践中不断体验到创业的艰辛和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地适应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教学目标。

(三)注重沟通,使教师成为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导师

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学生职业意识的养成离不开职业指导师的指引。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学院要求每位教师都应熟知自己所从事的教学专业,当前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并将这需求不断地渗透到日常的每一项教学环节中去。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就业前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提升其就业竞争力,要求每位专兼职教师,每人结对帮扶几名学生,通过谈心、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帮助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有客观准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形成良好的择业心理,面对形势严峻的就业形势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又不能失去良好的就业信心。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立足现实,量体裁衣。教育学生必须要转变就业思想,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健康的择业心理。第二,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我,掌握自我推销技巧;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性格。第三,帮助学生做好面试前的准备工作,告诉学生面试求职应注意的问题。可适当开展面试的有关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临场经验。指导学生如何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去了解会计职业的性质、地位、功能、作用,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一般要求与期望。

四、课程考核方法

在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框架下,设立由系部领导、各教研室主任、企业人员共同组成的质量监控工作组,负责对常规教学及实习实训教学工作进行督导。

1.考核方式。建立开放式、全程化的考核评价体系,重视会计技能实践操作。课程考核打破传统的闭卷标准化考试的考核方式,由演讲、讨论会、课堂中案例分析时的表现、上交的实践报告等形式综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