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化设计的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成本;住宅工业化;价值链
1、引言
工业化住宅作为绿色住宅、节能住宅的典范,其建造、使用过程中的众多优点被政府、企业所看好,并在众多试点城市进行建造推广。我国的住宅工业化虽然开始较早,但发展的限制因素较多。房地产企业作为推动住宅工业化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对成本比较敏感,现阶段建造工业化住宅所带来的成本增量是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众多地产公司不想涉足工业化住宅建设的原因之一。
价值链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来的,他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所有的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每种产品都要经历从最初的原材料投入到到达终端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工业化住宅也是如此,运用价值链的进行工业化住宅的成本管理,有利于对工程进行全过程的成本管控,找出导致成本增加的关键环节,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本文旨在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工业化住宅的成本价值链,找出增量成本的成本动因,分析导致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对工业化住宅的成本控制要点提出相关建议。
2、基于价值链的工业化住宅的成本分析
工业化住宅项目的成本价值链分析
房地产企业的产品概念通过设计单位的设计成果体现,工业化住宅施工从设计阶段开始到工程竣工验收为止的价值链,如图一所示。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企业价值链理论,工业化住宅的建造过程中由于增加了预制部件而使价值链条中的基本活动及辅助活动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工业化住宅项目的成本构成与传统项目的成本构成基本一致,差异主要由预制构件的使用对基本活动的影响,包括对行业价值链结构的影响,对企业内部组织体系、工作流程的改变以及工业化住宅设计、部件生产加工及现场装配等方面引起的费用增加。
工业化住宅的增量成本分析
通过工业化住宅的价值链成本分析可以发现,工业化建造方式的成本增量主要体现在设计费用、预制混凝土构件成本以及部件现场施工费用上。
设计阶段的成本增量
设计阶段工作主要包括咨询调研、方案设计、工程设计(施工图设计)、精装修设计以及专项设计。工业化住宅的设计深度要求达到能够在工厂生产出满足质量、安全规范要求的部品部件。而现阶段由于工业化住宅的设计比传统设计在构造、图纸、技术审查等方面要复杂的多,且无相关标准、规范,引起了这一部分费用的增加。
预制部件的成本增量
预制混凝土构件成本增加主要是因为外墙板、楼梯、阳台、梁、楼板、柱预制等引起的在部件加工、采购、运输等方面的成本增加。尤其是外墙部分,传统的外墙多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现场砌筑,而预制墙体在配筋、混凝土用量上都与传统墙体有较大差异,同时钢模板费用摊销以及人工、蒸养、材料运输等也带来的费用增加。
现场施工的成本增量
工业化的部件施工中采用的大型施工机械为特种机械,塔吊台班及进出场费用较一般施工用塔吊要高,当采用预制混凝土外墙时使用的密封胶及防水胶条单价较高。同样的,部件组装对安装预制构件的工人技术要求较高,人工单价、机械台班费及材料费用的增加均提高了工业化住宅的成本。对于现浇部位的施工,由于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的接头部位的配筋要求比较高,随着预制程度的增加成本有所上升,但是到了一定节点后,大量预制构件的使用,使现浇部位与预制构件接头点的数量大大降低,从而产生了同一项目上预制构件使用的规模化效应。
3、工业化住宅成本控制的建议
加强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传统建造方式下,设计阶段往往难于对总成本进行全面的把控。工业化住宅可实现成本控制工作提前介入,在方案设计阶段即可完成相关成本测算工作,保证设计成果的质量。在设计上要求减少构件的种类,构件的生产要考虑到运输条件及现场施工吊装的需求,合理减少运输成本及安装费用,优化构件的钢筋含量。设计的产品要满足消费者居住的舒适度和美观要求。
进行产业的整合,调整产业布局。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或者进行企业并购、产业扩张等方式来实现产业的整合,组建住宅产业化联盟,使各单位形成一条完整的工业化住宅产业链,进行优势互补。大型的制造业企业和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可以率先采取订单式生产模式进行标准部件的生产,通过产业链的整合使工业化住宅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办法,加强海内外交流。做好总包、构件厂及设计院的协调工作,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形成规范化的工业化项目现场施工的管理流程,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运用率。加强与海内外的交流合作,引进吸收先进管理经验。住宅产业化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可吸收其先进管理经验,加快我国住宅产业化升级步伐。
选择支持力度大的地方进行试点,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协作。工业化住宅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鉴于现阶段工业化住宅还处于初步发展期,开发成本较高,开发企业可以选择支持力度较大且当地有较强加工实力的制造业企业的地方进行工业化住宅的生产,对于已经出台住宅工业化的相关标准、规范及激励措施,积极响应。因为住宅产业链的形成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庞大的经济问题,通过政策引导可推进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如利用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来构建成熟的工业化住宅社会系统。
以市场为主导,分步推进工业化住宅。企业要综合考虑客户需求、成本效益、社会资源和政策因素,以人为本,以解决阶段性问题为目标,分步推进住宅工业化的发展。根据工业化项目与传统项目的不同之处针对性的研究实施方法和具体要求,将工业化项目划分为准备、前期、实施三个阶段,积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住宅产业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标准化设计;装配式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尽快实现建筑工业化已成为广大建筑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标准化设计是建筑工业化的核心,为了达到系列化、规模化生产的目的,必须重视准化设计手法的推广与完善。
1建筑工业化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先行。但是长期以来,分散的建筑手工业生产模式无法跟上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步伐,要想改变目前这种相对落后的状况,必须明确工业化生产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快建筑产业发展步伐的关键所在。
1.1建筑工业化的特点
建筑工业化从根本上来说属于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即充分利用现代工业手段、现代工业组织、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对建筑工业化生产中的全部过程的生产要素进行集成和系统性的整合,进而实现建筑设计的标准化、构件生产工业化、住宅部品系列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修一体化以及生产经营社会化,形成有序的工厂流水作业,从而不断的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和效率,同时还能降低成本和能耗。建筑工业化与以往的建筑设计和生产方式完全不同,相较传统的建筑生产方式,其主要特点和突出特征就是实现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一体化。
1.2建筑工业化的内容
(如图1所示)建筑工业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管理科学化。(1)设计标准化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目标的前提,指的是从同一设计配件入手,对配件类型进行尽可能的减少,进而形成单元或者整个房屋的标准设计。(2)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是建筑工业化的手段,指的是构配件生产集中在共产进行,不断的实现商品化。(3)施工机械化是建筑工业化的核心,指的是利用机械代替传统的繁重的体力劳动,利用机械在施工现场进行构件和配件的安装。(4)管理科学化是建筑工业化的保证,指的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避免因为主观臆断或者仅凭经验对其进行管理。
2建筑设计标准化
建筑设计标准化,是将建筑构件的类型、规格、质量、材料、尺度等统一标准,将其中建造量大、使用面积广、共性多、通用性强的建筑构配件及零部件、设备装置或建筑单元,经过综合研究编制成配套的标准设计图,进而汇编成建筑设计标准图集。标准化设计的基础是采用统一的建筑模数,减少建筑构配件的类型和规格,提高通用性。建筑设计标准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建筑设计的标准,包括制定各种法规、规范、标准、定额与指标。②建筑的标准设计,根据建筑设计的标准,设计通用的构件和配件、单元和房屋。标准化设计可借助国家或地区通用的标准构配件图集来实现,设计者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选择标准的构配件,避免重复劳动,构配件生产厂家和施工单位也可针对标准构配件的应用情况组织生产和施工,形成规模效益。建筑设计标准化是为了促进最佳的全面经济管理,为有序地推行建筑工业化而制定的一套统一措施和规定。建筑设计标准化的目的是合理利用原材料,促进构配件的通用性和互换性,实现建筑工业化,以取得最佳经济效果。建筑设计标准化要求建立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其中包括建筑构配件、零部件、制品、材料、工程和卫生技术设备以及建筑物和它的各部位的统一参数,从而实现产品的通用化、系列化。建筑设计标准化工作还要求提高建筑多样化的水平,以满足各种功能的要求。
2.1标准构件、配件设计
由国家或地区编制一般建筑常用的构件和配件图供设计单位选用,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2.2整个房屋或单元的标准设计
由国家或地方编制整个房屋或单元的的设计图供设计单位选用。整个房屋的设计图,经地基验算后可据以建造房屋。单元标准设计,经过设计单位用若干单元拼成一个符合要求的组合体,成为一栋房屋的设计图。图2为某住宅以一户为定型单元的布置。
2.3外墙标准化设计
外墙标准化设计,设置统一的建筑外圈构件梁高;设置形状及其宽度相近的外墙;采用统一的窗户大小。对端头外墙构件进行合理的使用,有效的减少构件的类别。在实际操作中尽可能的利用二维外墙构件,尽量避免采用三维外墙构件,二维外墙构件不管是在模具成本还是在运输成本上都优于三维构件。如果确实需要采用三维构件,应该尽可能的选用二维构件分解或者简单的三维构件代替。
2.4预制楼板设计
预制楼板设计,根据结构的特征,采用统一的尺寸对房间的开间和进深进行设计。平面布置时尽可能的将降板的功能区集中布置,楼板等构件形状布置应该尽量的方正,并且应该有一边低于2.5m。根据实际工程的要求选择合理的项目应用,比如跨度相等、柱网规整的住宅公寓、商务公寓或者酒店项目最适合大规模使用预制叠合楼板。建筑设计标准化的作用是对工程项目规模、内容、建造标准进行控制;保证项目的安全性和预期的使用功能;提供设计所必要的指标、定额、计算方法和构造措施;为降低工程造价、控制工程投资提供方法和依据;减少设计工作量、提高设计效率;促进建筑工业化、装配化,加快建设速度。
3案例分析
3.1工程概况
某保障性住房总建筑面积为21万m2,住宅地上为6~21层,最高的建筑高度为58.6m,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决定该项目住宅楼地上部分全部采用建筑标准化设计,构配件生产工厂化的建造方式,对各住宅楼加强区以上采用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四预制一叠合方式,对外墙板、阳台板、空调板和楼梯板进行预制,对楼板进行叠合。
3.2建筑标准化设计
建筑工业化必须充分的进行标准化设计,才能够保证在生产和安装过程中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建筑标准化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3.2.1户型标准化
该保障性住房全部采用小户型,一居室建筑面积为40m2左右,两居室建筑面积为60m2左右。经分析和研究,一居室设计为一种户型,一共2316套;两居室设计为三种户型,一共684套。户型的标准化设计能够进一步保证预制构件模具的重复利用率,有效的降低预制构件的生产成本,为该项目的工业化建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3.2.2厨卫标准化
厨房和卫生间高度标准化,总户数中90%的厨房和卫生间采用同一种模块。厨房分成三种,见图3,厨房的开间统一为1.6m,为橱柜的标准化提供了条件。卫生间分成四种,见图4。
3.2.3管井标准化
为了确保住户的私密性,管井设计借鉴酒店设计,将管井布置在户外走廊中,利用房间凹口统一设置,经过管井标准化设计归纳成一种尺寸,不但方便且经济,能够对设备管道的安装效率进行有效的提高,实现了户内无立管,为户内楼板的工业化提供便利。
3.2.4预制构件标准化
结合建筑单体平面和立面进行预制构件的拆分和优化,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合理确定预制率和预制构件范围。预制构件的设计必须关注以下三点:①预制构件吊点的数量、位置和起吊方式必须合理,确保在制作和吊装阶段能够满足受力要求;②做好预制构件的设计验算;③预制构件上必须预留好机电设备预埋管线和线盒、预留孔洞,要求预留位置精确,如果构件性能存在削弱的情况,必须采取针对性的强化措施。只有保证方案阶段预制构件标准化设计工作到位,才能够保证预制构件的少规格和多组合。
4结语
建筑设计标准化是建筑工业化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对整个建筑工程的建设效率和经济效益进行提升,从而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人工消耗,提高施工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大大改善国内人居面积小的现状,满足现代城市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龙玉峰,丁宏,焦杨.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设计研究[J].混凝土世界,2012(4):48~52.
[2]刘东卫,奥茂谦仁,张密,等.公共租赁住房标准化设计与部品化建造的技术研究———北京公共租赁住房示范工程•众美光合原著项目的建设实践[J].中国住宅设施,2012(5):15~21.
[3]孙英.标准化设计工业化建造:优质高效建设保障房[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2(19):98~100.
1内装部品体系的发展基础
1.1部品专用体系和通用体系日本住宅公团在兴建公共住宅的同时,带动了同一规格部品的批量生产,使住宅标准化部品进行批量化生产成为了可能。1959年,日本制定了KJ(KokyoJutaku)规格部品认证制度,但由于KJ部品的尺寸、材料只能由公团规定,使得生产单一规格的部品厂商之间不存在良性竞争,因而KJ部品在1970年代逐步淡出视线。作为推动部品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日本建设省成立了(财)住宅部品开发中心,制定了BL(BetterLiving)优良住宅部品认定制度,并于1974年开发BL部品。从KJ部品向BL部品的发展,是一个从“大量少品种”向“少量多品种”生产的转变过程,也是一个从部品开发到部品集成的过程,并最终指向系列化部品产业化的发展。“少量多品种”避免了批量生产下同一种部品的一味复现,各种类型的部品在通用化的体制内可以灵活的更换。相比之下,KJ规格部品认证制度可以被看作是部品的专用体系,由日本住宅公团制定生产标准、选用类型,并应用于公团住宅建设中。BL优良住宅部品认证制度则是一种部品的通用体系,只是提出了通用部件要求的最低标准。民间厂家可以变通的自行设计、研发符合要求的多样化适用部品。这种通用体系的构建,完善了日本住宅工业化和住宅部品产业化的发展,公共住宅得以全面实施部品化。
1.2多样化内装部品体系日本战后的批量建设在持续了30年之后,住宅需求由注重数量转向了注重质量。随着日本住宅系统研发的深入,住宅部品产业化趋向成熟。BL认证部品的普及,使得部品的规格化、标准化以及基本性能方面都得到了全面提高。从1973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81年的日本KEP开发,彻底转变了既定的单一模式,更为强调研究住宅部品生产的合理化和产业化,以通用体系部品间的组合实现灵活可变的居住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解决居住者多样化的居住要求成为了突出问题。日本公营集合住宅于1976年开发的NPS体系,是一种为解决SPH不足而建立的多样化公共住宅标准设计,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SPH是针对套型的标准化设计,而NPS是标准设计体系。因此,从SPH到NPS的进化发展,也是一个从“大量少品种”向“少量多品种”标准设计的转变过程。日本部品产业化的稳步发展为日本住宅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也为逐渐开始CHS体系研究打开了新的契机。作为原日本建设省(现国土交通省)为了提高居住水平和振兴住宅相关产业的重要研究内容,1980年开始的CHS在结合了KEP高效的供给形式和NPS多样化的居住方式的基础上,逐步成为了综合性开发的住宅体系。在结合了KEP高效的供给形式和NPS多样化的居住方式的基础上,逐步成为了综合性开发的住宅体系。这种新住宅建筑体系目的是为了提高住宅的耐久性和社会性;同时也为部品产业化搭建了优质平台,便于内装部品的灵活更换,最终实现住宅长寿化。其具有高耐久性的建造方式,灵活可变的居住方式,以及维修管理系统,也预示了公共住宅将向可持续发展型的SI住宅升级换代。
1.3可持续内装部品体系如果将CHS住宅体系作为日本住宅建设系统式开发的基础性成果,那么KSI则是走向成熟的标志性成果。基于20世纪末全球范围内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日本住宅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日本在1997年提出了“环境共生住宅”“资源循环型住宅”的绿色理念,KSI住宅应运而生。KSI住宅秉承了分离体系,但在住宅设计理念、技术研发、部品集成等方面有了全新升级。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在集合住宅建设项目中全面推广和实施了KSI住宅技术。KSI体系明确了支撑体和填充体的分离。其支撑体部分强调主体结构的耐久性,满足资源循环型社会的长寿化建设要求,而其填充体部分强调内装和设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满足居住者可能产生的多样化需求。KSI创造了可持续居住环境的最成熟体系,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2四大内装部品体系的构建
2.1KEP开放性体系KEP(KodanExperimentalHousingProject)国家统筹试验性住宅计划(1973-1981),日本住宅公团开发的“由工厂生产的开放式部品形成的住宅供应系统”,以实现住宅部品生产合理化为目标,彰显了住宅的多样性、可变性和互换性。KEP构建了开放性的住宅建筑体系,改变了程式化的住宅供应方式;并以住宅工业化技术手段作为技术保障,开发适用于该体系下的通用性部品,满足居住者对住宅灵活性与适应性的需求。
2.1.1KEP的居住者参与机制KEP的重要思路就是让居住者参与到设计环节和建造过程之中,改变住宅被全权控制在规范流程之内的模式,将灵活可变的居住空间交由居住者自己决定。在住宅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对套内可变空间的塑造,因此将整个住宅设计和建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表1)。
2.1.2KEP的目录式选择KEP目录式住宅设计系列(KEPSystemCatalogue)的中心思想是向居住者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可变居住空间,通过不同部品的组合实现住宅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图3)。KEP作为住宅建筑体系的研究,实现将主体预制化、内装板式化、水相关部分整体化等各种技术集成综合开发,形成了一种菜单式的选择模式,从而通过部品完成内装、通过目录实现设计。此外,KEP对住宅部品群的分割方法、界面衔接、成立条件等技术组合都做了有意义的研究。KEP中所有的部品设计需要遵守结构体和设备体中相应的尺寸模数关系,同时着重部品和接口专向设计,保证部品的通用性、互换性和兼容性。KEP提出住宅部品的分割规则,即对部品群(整体卫浴、集成厨房、系统收纳等)实行统一的规格标准,工厂预制、现场装配。部品群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改变了早期住宅工业化封闭的体系,建立了住宅内装部品生产的开放系统,也促进了与之相应的住宅产业同步发展。
2.2NPS新标准体系NPS(NewPlanningSystem)新标准设计体系,日本统称为“公共住宅设计计划标准”,是能够适应设计多样化的新系列。NPS实施的意义在于为创造灵活性与适应性的居住空间提供了方法准则,并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考虑到工业化时代的生产方式,NPS通过结构主体系统和设备系统分离,既可以维持一定的框架,又形成可自由变换的多样性居住空间。结构体的标准化是新标准设计体系建立的基础,即基本结构平面标准化。内装部品的标准化则是促进综合性标准设计系统的构建。
2.2.1NPS的面积系列分类NPS设计以长期居住为前提考虑套型的设计,由按照套型分类转变成按照面积系列分类(表2),以不同的面积系列对应居住者多样化居住要求,同时不同的面积类型也反映出了不同的套型构成。
2.2.2NPS的系列化平面设计NPS的主要特征是形成系列化平面,通过不同的面积类型选择与组合模式,实现住宅总体布局上、住栋设计上的多样化,以及在套内空间上也有一定的突破。采用“比例标准化”,居住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平面大小。具体而言,在住栋设计方面,NPS根据不同的建设条件,统一套型进深,实现了把不同套型拼接起来的混合住栋(图4)。在套内空间设计方面,采用了灵活可变的隔断,如轻质隔墙、柔性遮挡、隔断家具等,大大提高了套内空间的自由度。
2.3CHS综合性体系CHS(CenturyHousingSystem)百年住宅体系,是为居住者持续提供舒适的居住生活而建立的,包含设计建造、生产供给、维护管理等全过程在内的综合性住宅建设体系。CHS的意义在于通过确保住宅的功能耐久性和物理耐久性,实现长寿化的百年住宅建设目标(图5)。其中,前者指住宅在功能上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是满足成长中家庭需求变化的发展条件;后者针对住宅主体的寿命,耐久性高的结构主体是社会资产的构成基础。两者同步推进,才能真正实现CHS百年住宅建设的构想。
2.3.1CHS的设计原则日本在1988年,围绕CHS开始了“百年住宅建设系统认定事业”,一直持续到今天,并为此制定了《百年住宅建设系统认定基准》。这项基准给出的六项基本原则,在明确住宅的必要性能和促进住宅长寿化上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除此之外,国内外研究中还有一些对CHS的概括,例如CHS基本条件[1]、CHS设计六要素[2]等(表3)。这些概括总结之间存在彼此重叠的内容,但恰恰说明了CHS的重要性。CHS就是要在住宅设计之初就预见性地提供可变居住空间以应对成长中的家庭变化(图6)。
2.3.2CHS的部品群划分在CHS众多的原则、要点中,将部品群按照耐用年限划分,并采用优先滞后的原则进行连接是其独有的思想。在不损伤住宅本体的前提下进行部品更换,这就需要部品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更换其中某一个临近使用年限的部品时,不至于影响到其他耐久年限较长的部品。早期的工业化住宅只考虑到主体结构层面的标准化,而CHS则是同时协调主体结构部品群和内装部品群的尺寸、定位、相互关联。通过模数化设计与系列化设计,建立统一的协调模数网格体系,实现结构、部品、设备之间的有机结合。针对“部品群耐用性等级”,CHS划分了5种类型,耐用年限分别为04型3~6年,08型6~12年,15型12~25年,30型25~50年,60型50~100年。建立不同耐用年限的部品群可以降低住宅改建的成本和难度,也使得住宅的居住性能得到长效保证,大大延长了住宅的寿命。
2.4KSI适应性体系KSI(KikouSkeletonInfill)机构型SI住宅,是日本UR都市机构将SI住宅理论应用于公共住宅工业化生产实践中,有效利用资源,减少建筑废弃物,其绿色营造、生产、再生方式实现了公共住宅的可持续发展[3]。支撑体S(Skeleton)由住宅的结构主体、共用设备组成,具有100年以上的耐久性,提高了住宅在全生命期内的资产价值。填充体 I(Infill)由各内装部品和设备组成,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了住宅在全生命期内的使用价值。
2.4.1KSI的长寿化理念KSI体系秉承长寿化住宅建设理念(图7)。第一,实现真正的百年住宅建设。KSI综合开发出长期耐久性住宅,将日本之前50年的耐久年限全面提升到100年。因为建筑生命周期延长,相应的节约建设成本、降低能源消耗、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优势得以更好展现。第二,延续对可变居住空间的推广。通过促进相关部品产业发展,全面提高产业层次,更好的实现空间灵活性与适应性。第三,创造了可持续居住环境。有利于延续城市历史文化、构建街区独特风貌,使居住者在物质(满足居住)和精神(美好回忆)两方面得到保障。
2.4.2KSI的内装部品体系集成KSI体系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在KEP、NPS、CHS体系的研究成果之上,对内装部品进行了全面升级,更为强调适应性的开发,形成了健全的内装部品体系集成(图8)。KSI适应性内装部品体系的不断健全,为居住者自主参与设计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现实基础,使其可以决定居住单元的内部分隔、甚至是立面造型。居住者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爱好进行灵活的空间划分、内装布置,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个性化的住宅设计。
3内装部品体系的实践
3.1内装部品体系的综合实践KSI住宅实验楼于1998年建于日本UR都市机构的住宅技术研究所内,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KSI住宅。KSI住宅实验楼总建筑面积约为500m2,建筑主体结构中采用了无承重墙的纯钢架结构,使用高品质混凝土,对柱、梁、板进行了优化配置,不仅增强了结构体的耐久性,而且提升了填充体的可更新性。KSI住宅实验楼内的4个套型各具特色,且各有侧重点的进行了不同材料、技术、工法塑造可变空间的实验,其中三个是供部品企业研究开发,一个(203室)是由UR都市机构自主研发(表4、图9、10)。KSI住宅实验楼通过将SI体系的分离技术与高度集成的现代化建材和工法相结合,实现可变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截至目前,研究所仍然对这栋住宅进行着持续研究,从而探索能够满足居住者各类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新集合住宅形式。
3.2内装部品体系的实践价值内装部品开发逐渐主导住宅设计策略。日本的住宅部品开发并不是以某个通用的住宅标准为前提,而是将住宅部品作为住宅组成要素进行开发。因此在设计之初,摆脱了传统设计思路中首先要对建筑功能与形式的推敲,取而代之的是充分考虑内装部品对住宅面貌与品质产生的影响。适应性内装部品体系迎合可持续性发展。作为KEP、NPS、CHS体系的发展,SI适应性内装部品体系综合了绿色低碳、低能耗的技术应用,成为了当今、乃至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建设高品质住宅的有效途径。只有把人们对居住的现实需求与整体的未来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升住宅的资产价值、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保证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4KEP到KSI的借鉴意义
纵观日本住宅建设从KEP到KSI的发展历程,对于我国的住宅设计与建设有很多有价值的启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所认识和学习到的不只是其各个时期具体的技术要点和实施手段,更应是推动其发展的内在因素、先进理念(图11)。符合可持续发展建设理念、以建设长寿化住宅为目标的适应性内装部品体系正引领新型住宅产业发展,这也预示着未来高品质住宅建设的方向。
4.1建筑主体和内装部品分离为必要前提采用新型工业化建造方式和技术集成,建设高效、设计及工艺精准、技术尖端的新型工业化住宅,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模式。建筑主体和内装部品的分离,是实现可变居住空间的前提,同时也是实现住宅全生命周期最大价值的条件。坚持将SI体系整体性实施于项目建设全过程,合理确定设计发展方向和技术实施重点,从而真正提高结构主体耐久性和内部空间的灵活适应性,为实现建筑可持续建设提供现实保障。
4.2嵌入式部品群的建立为控制实施手段开发高度整合的部品群,以大幅提升部品的附加价值。部品群建立的目的就是通过部件级的标准化,达到部品的多样化,是部品库优化的重要途径。随着时展,部品库的规模越来越庞大,需要我们有效地采取控制手段,控制主要的部品群种类,如整体卫浴、集成厨房、系统收纳等,将这几种大类别的部品群以模块形式整体嵌入住宅中。部品群简化了设计和订购的流程,增加了其流动性能,提高了部品群整体稳定性,更为重要的是为居住者提供了丰富的组合选择。
【关键词】两化融合 经济转型 缙云县
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不断推进,信息化将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动力。当前,缙云县委、县政府己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全县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1.利用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能级
通过实施重点传统行业的两化深度融合行动计划,重点抓好机械装备(带锯床、工模具、缝纫机、铸造、金属材料)、汽车配件、建材、照明电器四大支柱行业的设计研发、内部管理、生产过程、品牌营销等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全面推进传统工艺装备的自动化改造、管理服务的网络化创新和关键产品的智能化升级,在带锯床、工模具、缝纫机、铸造、金属材料等重点产业形成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的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一机械装备业。围绕“永武缙五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和“缙云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两个省级示范基地,以缙云工业园区和壶镇镇为核心,以锯力煌锯床、晨龙锯床、伟业锯床、得力锯床制造等企业为重点,全面推进装备智能化,大力发展集成化、一体化、成套化的生产装备和流水线,加快推进“机器换人”,以精细化控制装备各环节运行,促进生产节能减排,提高工艺水平。
――汽摩配件。针对汽车零部件及休闲(滑板、摩托)登山、滑雪等各类户外休闲运动和竞赛运动用品开发,以涛涛集团、金棒运动器材、万众汽配等企业为重点,以生产智能化为切入点,通过推进生产装备的信息技术改造以引进新型智能化装各,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和精细管理。广泛利用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DCS(分布式控制系统)、嵌入式软件等技术,对生产线进行自动控制;加快推进RFID(射频识别)等物联网技术和机器人在冲压、焊接、组装等环节的应用,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推进MES(制造执行系统)在龙头企业的应用,对生产过程各环节进行数据采集和跟踪,并与ERP(企业资源管理计划)等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加速生产和管理的信息系统集成。
――建材行业。以宇星实业、山雁金属制品、广欣金属制品、冠富实业、红狮水泥等企业为重点,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强化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企业生产过程在线监测预警和自动控制,推广集散控制,现场总线控制等技术,通过建立自动信息化平台,将生产一线的实验数据及时有效反馈和分析,掌握生产过程中的物理特性和所需要的生产技术要点,实时指导和控制生产一线,强化对能源资源的实时监测、精确控制和集约利用,促进建材行业向生态工业转变。
――电器行业。以山蒲照明电器、金陵电光源、长虹电光源、天煌实业、松洋电器等企业为重点,对生产设备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采用数控机床和柔性制造系统(FMS)、加工中心、机械手、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提高生产制造自动化水平,推广应用制造执行系统(MES)、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系统(FCS)等实现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和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
2.推动信息化与生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建立缙云县研发中心工业设计分中心。引导工业企业加大设计创新投入,支持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搭建实用、高效的工业设计基础数据库、资源信息库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企业争创省级、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著名工业设计机构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或联络点。
一、冷弯薄壁型钢低层房屋体系
(一)功能与用途
主要用于城市的别墅和住宅、中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居民住宅、流动性强的军队营房、民政方面抗灾救灾的重建居所等,范围广泛。
(二)技术要点
1.由冷弯薄壁型钢构件和轻型板材如石膏板、OSB板(定向刨花板)、彩钢板等组成,共同作为承重和围护结构。
2.实行工厂化生产,制造为冷加工,工业化程度高。
3.现场安装全部为螺钉连接,现场湿作业没有或很少,安装速度快、施工周期短。
4.本体系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可抵御9度地震)。
5.可按不同文化和建筑风格要求进行设计,外型美观。
6.钢材可以100%回收,其它材料可以80%回收。
7.承重构件壁厚小于2mm,构件轻,对施工机具要求低,施工便捷。
8.结构用钢量35kg/m2左右。
9.经济跨度6~9m。
10.墙体隔音:可达60dB。
11.用料少,运输效率高。
12.搬迁容易,使真正意义上的搬家成为可能。
13.应用技术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2
《低层冷弯薄壁型钢建筑房屋技术规程》(初稿)
二、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体系
(一)功能与用途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可用于厂房、仓库、超市、体育馆、候车室、文化娱乐设施、贸易市场、流动性强的军队营房、民政方面抗灾救灾的重建居所、应急医疗场所等,范围广泛。
(二)技术要点
1.承重和围护系统全部采用钢结构,构件截面随内力大小变化,采用变截面实腹形式。屋面和墙面采用压型钢板,檩条和墙架采用大截面小厚度冷弯薄壁型钢,自重很轻。
2.实行工厂化生产,工业化程度高。现场安装全部为螺栓连接,现场湿作业没有或很少,安装速度快、施工周期短。
3.抗震性能好(可抵御9度大震)。
4.构件轻,采用铰接柱脚,对施工机具要求低,施工便捷。
5.单跨跨度12~36m,最大可达72m,常用柱距6~9m。
6.结构综合用钢量约30~40kg/m2左右。
7.钢材可以100%回收。
8.用料少,运输效率高。
9.扩长及拆迁容易,可多次重复使用。
10.外形美观有现代化感,适用性广泛。
11.制作及安装所要求的技术门槛较低,便于迅速大面积推广使用。
12.应用技术标准:《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2
三、建筑垃圾制砖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主要用于建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
(二)技术要点
1.可消纳处置建筑垃圾,减少建筑垃圾露天堆放或填埋对周围的土壤和大气产生的污染。
2.能够将建筑垃圾制成符合工程设计和施工要求的标准砖、多孔砖(达到MU10的抗压强度),用于当地的建设工程,节省建材的消耗。
3.生产过程中掺入一定量的粉煤灰,减少了粉煤灰的排放量,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
四、小区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一)用途
小区生活污水的净化处理与排放
(二)功能介绍
1.曝气设备:曝气过程中使混合液中活性污泥始终保持悬浮状态,不至产生沉淀,一般应使池中平均水流速度在0.25m/s左右。应结合工艺要求(如池型、水深、有无脱氮要求等)综合考虑对曝气设备的选型。
2.滗水设备:具有升降平稳、排水均匀、自动化程度高、价格低廉等优点。滗水设备分为三类:即浮球式、套筒式和虹吸式。
3.格栅:格栅的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1)根据污水种类、流量、代表性杂物种类和大小来确定;
2)在小型污水站中设置一道格栅即可,栅条的间隙应为10-15mm;
3)过栅速度:污水在栅前渠道内的流速应控制在0.4-0.8m/s;
4)格栅有效过水面积按流速0.6-1.0m/s计算,格栅的倾角应为45°~75°;
5)格栅必须设置工作台,台面应高出栅前最高水位0.5mm,台上应设安全和冲洗设施;
6)格栅间应设置机器通风设备,常用的有轴流排风扇;
7)格栅的耙齿、链节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为了防止腐蚀生锈,一般选用高强度的塑料或不锈钢制成,其链轴也采用不锈钢;
4.填料:
1)填料蜂窝状填料,材质为玻璃钢及塑料;
2)波纹板状填料,用硬聚氯乙稀平板和波纹板相隔粘接而成;
3)改性软性填料,也称软性纤维状填料;
关键词:现代建筑;装饰施工;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管理的现实意义。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综合载体的建筑及其室内环境,其构建与发展影响到现实生活中各个行业的发展。从某种角度来讲,知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室内设计的发展,与此同时,生产技术的发展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建筑装饰的发展和创新。而创新思维的发展,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人们的审美观念,并最终影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主要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居住的空间的个性特征上。对建筑的装饰设计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对生活居住的需求,这也顺应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和提高。而且还在继承和发扬发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加强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使得人们的审美上升到一个高度,同时,也促进了人类的前进和发展,因此,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管理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管理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管理的理论意义具体表现在:一,深化和充实了建筑室内装饰理论研究,强化了建筑装饰研究的重点,丰富了建筑装饰研究的内容。二,引入了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并有效地结合建筑装饰的研究,拓展和丰富了建筑施工技术的理论基础。因此,可以说,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的管理,促进多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应用,一方面可以加强对本专业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还加强各个学科领域的融会贯通,同时,这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管理还有其重要的方法意义。对于指导建筑装饰施工的理论就是建筑装饰施工的方法,从某种角度上讲,它们是构成建筑思想的一个完整理论。实现了建筑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也就实现了建筑装饰施工设计理念的创新,从而实现了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的创新。在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管理中,要不断地研究和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健全和完善当前的设计方法,避免由于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重复工作。但是也不是对技术的盲目活用,要结合实际情况,从而实现其建筑装饰的最终价值。所以,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管理还有其重要的方法意义。
二、进入工业化的建筑装饰
建筑装饰行业一直采用工制方式作业,从而导致行业整体上存在着滞后现象,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和发展。因此,必须要改善这种传统的作业方式,才能通过实现行业建筑装饰的全面工业化来解决这个问题。
实现施工的工业化需要改善的几点简单的问题:①要求对于现场零件的乎工加工不可能实现,所有的装饰零件都必须要在工厂进行加工,待加工完毕方可进入现场,直接进行安装。②对各种需调配产品的实行成品化供应。例如抹灰工程就可根据不同地区的干湿级别进行统一工业化成品的生产。③施工现场要做的工作只有装配工作,将现场完全作为一个装配车间。④操作工人原来的工作属于复合式劳动,而现在的目的是药将安装过程进行流水化施工,把原本的复合式劳动给单一化,单一化的劳动被严密地组织和衔接起来,工人们就可以在流水线上进行简单的重复劳动,减少有效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⑤同一个小区中有很多完全相同的楼座,这样的建筑叫做同类建筑,这样的同类建筑可以复制式施工,在装饰上用的不是零件的部件就可以进行批量的生产,在现场进行安装的流水线,也同样的进行全盘复制。
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必定会对建筑装饰行业的生产效率带来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可以让产品的质量达到一个新的层次,让它的质量更好,更高。基本可以预见,实现建筑装饰的全面工业化是这项行业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同时,在实现建筑装饰行业的全面工业化时还应当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1非材料的加工问题:装饰非标准零件的工厂化是工业化施工最卞要的问题,全面工厂化加工在各类机械加工技术上都有所涉及,它不仅仅只归属于建筑专业,很多原来是乎工制作的非标准零件都必须要变成工厂化加工的零件。想要做到这样的效果装饰,施工人员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机械加工知识,需要突破机械加工知识和技术上的障碍。另外,目前市场也会带来比较大的阻碍,因为装饰全面工业化现在仅仅处于刚起步的阶段,非标准材料的装饰市场还没有完善,所以,在实施工程中需要从头开始,这无形中就加大了非材料加工实施的困难度。(2尺寸误差问题:在建筑施工当中,质量允许范围的误差是一厘米内;而在装饰上,质量所允许的范围误差是以毫米计算的,两者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同时,建筑误差对装饰工程的影响非常的大,但是由于建筑施工中不可避免会有误差,这就导致儿乎所有的图面尺寸和实际的尺寸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这样使得那些明明是标准规格的材料组成的饰面,却变成了非标准饰面,这就需要对那些误差过大的材料进行一次加工,这无形中就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三、浅谈现代建筑施工技术
1、装饰施工图
从装饰施工的过程来看,装饰施工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主要的技术指导。根据建筑装饰原理,建筑装饰的方法确定以后,就要按照实际的情况画出装饰效果图。装饰效果图要通过严格的检查,确保它的全面性以及适用性。检查效果图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必须全面的思考现代装饰设计的企业有没有相应的设计资格,保证施工的水平;必须按照标准准则保证装饰设计完全的达到的节能性、环保性,消防性和计划性等要求;必须保证现代装饰设计不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尤其是对那些改变建筑主题的负载结构以及增加建筑物局部荷载的设计,必须经过初始建筑结构设计企业对结构安全性的全面的检查,确保产品的安全使用;确保施工图选用的所有材料都能达到现代装饰工程设计概念的标准;确保选择的材料种类和质量完全的达到国家对于建筑装饰施工工艺规定的所有标准;确保现代装饰施工技术达到质量水准等等。在装饰施工的过程中,努力做好以上几点,才能够保证整个建筑装饰施工工艺达到品质和质量双重要求。
2、建筑装饰施工
确保建筑装饰的效果和原理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建筑装饰施工,它是建筑装饰成果的最好的体现。为了保证它顺利的开展,真正在装饰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关注下面几点:
保证现代建筑装饰施工企业有相应的施工资格;建筑装饰施工企业一定要有目的性的对工作采取编制,而且一定要通过相对应的检查及批准;建筑装饰施工企业要确保每个工作人员都有上岗资格证书,保证其持证上岗,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施工企业一定要根据施工步骤一步一步的施工,不能随便的更改设计图,比如改变负荷的结构和主体,私自拆改管道等的线路等等,同时保证设备管线的安装和装饰工艺和谐一致的实施建筑装饰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制作好装饰材料的样本等等。
3、严格的控制装饰施工的质量
对建筑装饰施工的质量控制由施工管理来完成。第一、建筑装饰施工目标管理制度势在必行,防止出现建筑施工项目的管理工作以包代管;第二、工程刚开始,一定先把项目的利润和项目规划的成本仔细的算出来,保证装饰施工工程在计划成本下,达到工期的目标以及质量的标准;第三、提高施工过程中材料、工人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管理力度,确保产品的质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生活的品质的要求也在慢慢的提高,在满足人们要求的前提下,建筑装饰企业不仅要做好装饰的美观,而且要建筑装饰品的质量和安全,这就要求建筑装饰企业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水平和道德素质,完善建筑装饰的全过程,做到以上的全部要求。
参考文献
[1]宋金良.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管理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06:91.
[2]涂小波.房屋建筑的装饰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4,04:178+180.
关键词:成品住宅;一体化;产业链;前期阶段
中图分类号:F29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12-0287-04
1传统住宅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传统住宅产业链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掌握土地和资本的房地产企业居于整个产业链的主导地位。从项目总体策划、立项审批、规划设计、开工准备、全面施工、验收交付许可到登记入住的各阶段,均为单线推进模式,形成以房地产企业为核心进行配套生产的产业链。传统住宅建设依托劳动与资本密集,势必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相背离,其发展后劲因而受到严重牵绊。具体而言,传统住宅产业链存在以下问题。
1.1产业链价值分布不合理
中国现行的土地供给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地主导着住宅产业价值链,因此地方政府掌握土地资源,以及房地产企业掌握资本,控制了产业链的主要利益,导致产业链中利益分配不均,未能赋予产业链各价值主体公平竞争的平台,进而影响了新技术、新材料、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在产业项目中的实施。
1.2产业链环脱节
科技密集型程度较低,以及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垄断资源、资本,传统住宅产业链各价值主体呈现粗放经营与合作的关系,导致产业链关系孤立割裂,未能形成平等参与、优势互补、高效沟通与互惠合作的一体化关系模式。
1.2.1房地产开发粗放竞争
作为获得资金、土地便能运营的房地产企业,一般不具备项目规划能力,因而只能委托设计院进行规划设计。通常规划设计环节占据整个项目成本的70%,这就导致传统住宅产业链中没有技术支撑的房地产企业,无力培养自身的规划设计能力,只得凭借拿地环节进行粗放竞争,以此确保自己的利益主体地位。
1.2.2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业
由于传统住宅建设多为现场手工作业,加之产业链各环节各自为政、衔接互济不够紧密,导致工人劳动强度加大,生产、经营呈分散状态,因而拉长了建设周期、降低了生产效率。同时,因设计、施工、部品选择与运输的责任部门缺少实时沟通与工作对接,又导致相互推诿、权责不明,因此建设质量难以控制,监管耗费成本巨大。
1.2.3建材业标准化、系列化、部品化水平较低
现场手工作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导致传统住宅产业链中部品、建材的工业化生产水平较低,因此影响了住宅产业化的基础――部品与建材的标准化、规格化与系列化。这无疑导致资源浪费、劳动效率降低、工程质量堪忧,进而影响产业链环的衔接与住宅产业的规模化效应。
1.2.4未形成供、产、销一体的“链"状参与主体
传统住宅产业链的供、产、销关系为:房地产企业拿地委托设计院完成规划设计通过工程招投标选择施工企业由施工企业整合原材料供应商、建材经销商、设备供应商等承担施工任务完成施工并交付给房地产企业房地产企业通过销售或自行销售给最终客户由物业管理公司负责维护住宅产品。
由此可知,这种生产组织形式的参与主体,涉及众多部门和人员,各自拥有独立的经营目标、技术理念和利益关系,众口难调很难建构合作纽带,生产经营的一体化模式因此较难实现。此外,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工作割裂,大量半成品的“毛坯房”上市交易,致使购房后还需进行二次装修,这不仅增加了环境负担,不符合低碳环保的大势所趋,同时,亦不利于建材、部品的标准化、工业化生产体系的建构。
2成品住宅产业链的重构原则
“成品住宅”(finished housing)是指套内所有功能空间的固定面铺装或涂饰、管线及终端安装、厨房和卫生间的基本设施等全部完成,已具备基本使用功能的住房。成品住宅开发建设应强调以“成品”为目标,采用一体化开发建设管理方式,使各生产要素完美组合,减少中间环节、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工厂化生产提高构配件质量与生产能力,从而节约建设成本、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发掘其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商品”。成品住宅的产业链建构原则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以终端用户需求为导向
2.1.1立足顾客现实需要和潜在需求
成品住宅从土地获取管理、项目总体策划、设计任务书的制定、建筑设计、室内设计、部品选样、项目施工、材料设备的供应、竣工验收、入住总结到售后服务等各环节,均以终端客户的需求和消费为中心,以产品的服务功能为重点,综合技术推动型和需求拉动型的优点而形成产业链;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重构产业链各价值主体的生产组织形式与工作对接的关系,真正实现“以客户为本”的产业链建构主旨。
2.1.2搭建用户参与设计的开放平台
“以客户为本”的建构主旨还表现在:在成品住宅的产业链中介入用户参与设计、监控的过程。为此,以信息系统为支撑搭建用户参与的平台实属必要。例如,在前期规划设计阶段,利用BIM互动性与及时反馈性的可视化特性,可使客户更加直观、快捷地了解项目全过程。同时其强大的模拟功能辅以造价控制环节,亦可方便客户把握节能、日照、热传导与紧急疏散情况,进而有效控制成本,深化客户的自主参与程度。此外,通过类似的信息平台收集用户的需求信息,进而优化方案,亦有助于改善产业链环之间的协作关系,以期高效生产出市场接受度高的产品。
2.2建构信息共享的平台打通全产业链
2.2.1优化设计方案
信息化的集成环境可为成品住宅的产业链建设提供较准确的模型。其信息平台的优化性在于:将“多种项目设计方案和投资回报分析结合起来,从而实时的计算出设计变化带来的投资回报变化,找出最优方案”,从而有利于参与主体客户的决策。与此同时,对于施工难度较大的异形设计,亦可藉此信息平台优化设计施工方案,以期减少工程量、压低工程造价,为客户赢得更多的价值回报。
2.2.2 链接工作接口
传统住宅产业链环脱节的重要导因就在于各专业之间沟通不到位。据统计,仅仅由于项目成员之间的数据互通性较弱而产生的额外成本,就降低了建筑工程6%左右的效益。例如,由于建筑施工与室内装修割裂,时常出现建筑主体结构妨碍管道设备的布置的问题。为此,变更原初设计方案,导致资源与劳动力的浪费,人为拉长了建设工期。信息化的集成环境因其模拟、预演与协调功能,可在“专业之间与专业内部进行碰撞检验,并即时生成数据,以供施工参考”,因而成为打通住宅全产业链、提升项目效益、进行全过程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平台。
2.2.3 高效传递信息
信息化的集成环境可通过交互窗口修改三维模型,其即视性、互动性与反馈性为设计、建造、运营信息的传达提供较大便利。同时,其完备的构件信息亦为自动生产加工提供了技术条件。此外,通过4D模拟可预演施工过程,采用5D模型辅以成本控制,皆体现了信息化集成环境可动态、高效传达信息的优势。
2.3建构工业化生产平台
2.3.1缩短建设周期
由于工业化生产平台藉由标准化、规模化、系统化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取代分散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其中的住宅部品、建材皆在工厂流水线上产生,故通用化、系列化、集约化程度较高,加之现场装配式施工方式,因而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与此同时,亦较少受制于天气情况,建设工期大大缩短。
2.3.2提高工作成效
一方面,对传统住宅的产业链进行分解、重组和优化,密切成品住宅的产业链接口,提高各工种之间的信息沟通成效,深化客户的自主参与层级,可显著提高工作效率且质量可控;另一方面,工业化生产方式带来的标准化、规格化的部品、建材,亦有利于成品住宅的规模化生产与社会化营销,从而推动成品住宅的产业化进程。
2.3.3减少资源浪费
勘察、设计、施工、项目管理、监理、部品、材料、设备等的全产业链生产组织形式,可减少在设计、施工、材料部品的选样、供应等环节中,因工作对接问题与无效益变更导致的资本浪费与能源消耗。此外,工业化生产平台采用污水再生利用和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实现施工养护用水的循环利用, 可显著节水节能。另外,标准化、通用化、现场装配式的工业集中生产方式,亦可降低建筑主材与辅材的损耗。
3成品住宅前期阶段的一体化产业链建设
成品住宅是一项涉及获得土地、开发、设计、施工、监理、材料、设备和用户等众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一体化则指在信息化集成环境与工业化生产方式基础上,以为用户提供优良的成品住宅和优质服务为目标,将获得土地、投资开发、设计施工、构配件生产、部品设备生产供应、施工、销售及售后服务等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成品住宅产供销一体化。在此,以产品设计中的人、机、环境关系为研究成品住宅建设一体化的切入点。具体而言,即成品住宅开发建设各环节均以用户需求为基础,进而,传承中国古代造物模件化技术与多元样式兼容的营构模式,以成品住宅的部件化、标准化生产为出发点,根据消费者品质需求的不同,探索个性化菜单装修模式与大众化标准式装修模式,实现工业化与人性化、通用化与个性化、批量化与多样化的共赢。同时,建构以产业链核心企业为成员的企业集团,整合资金、资源、技术优势,注重成品住宅推广应用过程中的集成化、低碳环保与智能化技术。
根据成品住宅一体化产业链的构成及相关因素,可将产业链系统分为土地获得管理、项目投资开发、项目设计与项目报批等前期阶段,土建安装、样板房施工等中期阶段,以及住宅销售与服务等后期阶段。其中,投资开发定位的正确性以及设计构思、设计成果等前期阶段,直接影响成品住宅一体化产业链建设成果与项目实施结果,因此,拟重点阐述成品住宅前期阶段的一体化产业链建设情况。
3.1土地获得管理
3.1.1土地信息收集
收集土地信息的目的在于,藉由政府、专业网站和主流报纸为公司拍地、融资、调整土地价格、了解区域土地情况、分析市场竞争等提供参考。一般而言,由集团营销企划部通过报纸、土地储备中心处、人员来电、约访等途径收集、整理土地信息。在地块公示后,确定重点意向地块,报送公司主管、领导审批。之后对获批地块进行审核并进行现场勘查,在此基础上,将勘查资料整理成文报送公司管理层。经公司管理层研讨后,由企划部组织完成“意向地块可行性研究报告”。负责这一环节的职能部门为公司营销企划部与公司管理层,必要时需与国土部门交涉。
3.1.2意向地块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制定详细实施计划,通过具体数据和量化的衡量标准、责任分配,动态预测、分析市场、消费者与竞争对手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可降低企业投资风险,提高决策成功率。通常来说,意向地块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涵盖城市发展与房地产市场整体概述、周边情况分析及重点个案研究,区域楼盘目标客户分析、经济测算等内容。
由营销企划部设定可行性研究计划、组织市场调研、定位分析产品,而后提交设计部。设计部进行项目规划设计和初步分析,提交采购部与审计部。由采购部和审计部对产品进行初步成本测算,并制定初步销售计划和销售价格,提交财务部。财务部对投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评估,总结评估结论提交公司管理层审核、决策。此环节涉及职能部门为营销企划部、设计部、采购部、审计部、财务部、公司管理层。
3.1.3土地竞拍管理
土地竞拍旨在:①控制各城市短长期的土地供应总量;②逐年增加经适房用地的供应;③对商品房用地进行招标或挂牌出让,并确定出让价高限,以防地价飙升;④将一次性收取土地出让金改为收取土地租金。具体流程包括准备履约保证金、参加挂牌、准备投标拍卖所需文件,与拍卖人、招标人、土地管理部门、挂牌人等签约,以及备份同摘牌、投标、拍卖相关的资料。该环节由土地管理部门控制。
3.2项目投资开发
3.2.1制定“项目经营计划书”
作为项目经营的纲领性文件,计划书涉及经营业绩、客户维度,包括成本、设计、工程、入住、物业的内部维度,以及学习与发展。制定项目经营计划书首先需就项目位置、现状、配套设施情况、规划设计条件、技术经济指标等进行简要分析与介绍。集团应对总利润要求、总投资要求、峰值资金、人员配置、总开发周期、品牌建设、团队建设等提出总体量化要求。制定项目开发中关键节点的行动计划和各部门、各专业的详细进度计划。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陈述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制定应对方案。最后,对上述内容分类列表汇总。该环节在获得土地后一个月内进行,由公司管理层和各职能部门负责。
3.2.2编写“项目前期市场研究报告”
“项目前期市场研究报告”是项目策划与编制“产品建议书”的参考。营销企划部需系统收集、整理、记录、分析成品住宅地产市场、营销、产品等方面的信息,以期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为市场定位和公司决策提供依据。在地产市场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项目市场、项目客户、产品概念、规划设计、建筑室内设计细节与标准、配套设计、社区服务、户型面积配比、项目价格等入手进行定位。最后,依据项目投资开发周期、销售周期、经济收益调整定位,以寻求用户与项目的平衡点。
3.2.3撰写“产品建议书”
以用户为导向,探讨项目的市场受众面,进行项目市场定位与产品建议,是撰写“产品建议书”的目的所在。获得土地后,营销企划部市场主管负责制定编写工作计划,计划报送营销总监并通过后,由营销企划部、市场部人员与相关部门进行协商与沟通,并就目标客户群、项目主题、形态、建设指标等深入调研,而后提交市场调研报告。同时,营销企划部组织编写“初步产品建议书”,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建议书提交公司管理层审批通过后,由设计部开始项目初步规划设计,审计部、财务部测算成本、财务指标实施,营销企划部综合各部门意见,组织编写“产品建议书”。再次提交管理层审批、论证。经由董事长、集团总部论证通过后即可实施。此环节涉及职能部门较多,包括营销企划部、项目部、审计部、财务部,以及公司、集团管理层等。
3.3项目设计与建材、部品选样
3.3.1制定工作计划
此环节在产品建议书确定之后与概念设计之前的一周开始,由规划设计部负责制定有关项目内容、工期、起始时间、需其他部门配合事项等内容的工作计划,并交由规划总监与公司管理层的总经理审批。
3.3.2设计招标
招标文件旨在阐明部品、建材的采购或工程性质,通报招标程序将依据的规则和秩序,是投标商编制投标文件的基础,也是采购人与中标商签订合同的基础。
设计招标环节涉及四大流程:①编制招标书。由规划设计部负责制定计划,报送公司管理层审批。招标书通常包括:方案招标书、施工图设计招标书、景观设计招标书。方案照标书在产品建议书完成一周后提交,施工图设计招标书在扩初阶段根据扩初深度提交。景观设计招标书在规划方案确定后一周内提交。②实施招标流程。由规划设计部负责实施,公司管理层总经理委托的招标小组评标,相关表单报送公司管理层审批。③编制设计任务书。设计任务书包括方案设计任务书、景观设计任务书、施工图设计任务书。一般由规划设计部负责编制任务书,在招标确定后一周内开始。方案设计任务书需对项目名称、用地概况、设计依据、总体控制性指标等进行明确说明;要依据用户需求定位户型与面积匹配;指明具体的经济技术指标、总体规划要求、住宅户型设计要求、建筑形式、功能、车位比例要求等;提出技术控制要点与提交成果的形式、要求;出示设计时间节点。景观设计任务书除项目简介、定位与设计时间节点外,需重点就景观设计原则、规划技术经济控制指标、景观设计要求、方案设计提交成果形式与内容、景观施工图纸内容等提出具体要求。施工图设计任务书需对总图设计、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室内装修设计与标准等提出具体要求。④签订合同。由规划设计部负责合同的谈判和起草,并交由相关部门流转审批,一般在招标确定后一周内开始。
3.3.3方案设计与建材、部品选样
一体化产业链的建构理念,使得成品住宅方案设计阶段,即要考虑从住宅构件、部品的设计生产,住宅建造施工,住宅使用、改造直至废弃回收等各个阶段,积极通过新技术来提高效率、降低能耗,从而求得经济和环境关系的平衡与优化。
成品住宅的方案设计阶段包括以下环节:在投资部、销售部的市场调研基础上进行建筑、景观、住宅室内风格定位;规划设计部提出概念方案的同时,装修设计与主案设计师介入,从住宅的长寿化发展、用户的标准化与个性化需求角度入手,优化户型、预留可调整的空间,提供可供用户自主选择与搭配的菜单式装修方案;在户型定稿前,由装修设计师结合系统设备、土建各方做最后优化,完成成品住宅户型设计方案及施工图;方案设计完成的同时,设计单位提交材料、部品和设备清单,财务部进行成本估算;设计师通过信息平台与一站式建材、部品超市选择材料、部品样板,提交技术部确认(销售部、成本部、工程部参与),并由技术部、设计部确定材料设备供应商。
由上述流程可知,在方案设计与建材、部品选样的过程中,立足用户需求,借助信息化集成环境与一站式采购,建筑师、室内设计师、销售部、财务部、工程部、材料供应商等搭建了紧密的工作接口,建构起互助合作、优势互补的一体化产业链。
3.3.4方案论证、评审
方案论证内容主要为:审核项目定位,会审专业规范、技术要点、设计指标、设计风格、物业管理、成本控制等,以此为确定中选方案提供依据。
方案论证对象包括:规划、建筑、施工图与景观方案。其中,规划、建筑与景观方案由规划设计部负责组织论证后,填报论证表并报送相关部门审批。施工图方案由项目部负责组织图纸会审,填报会审意见并报送相关部门审批。
3.4项目报批
此阶段在整套施工图出图前即可进行。
3.4.1办理项目立项手续
首先,将土地成交确认书和土地储备中心地产经营科提供的资料,提交行政审批中心发改委立项。继而,将环境影响报告书提交环保局审批,获得项目审批意见。最后,携带材料至行政服务中心发改委窗口办理立项手续。
3.4.2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首先,至规划局窗口获得“选址规划意见书”,至测绘院获地形与管线图,至规划局获得红线图与规划设计要点,并转交设计院,从设计院处获得建筑设计方案。复归规划局审批,获取建筑设计方案审定意见书。在相关部门签署意见后,至规划局窗口办理用地规划许可证。
3.4.3办理土地证
携带土地登记申请书、土地登记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土地登记委托书及委托人身份证明书等,土地权属证明文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选址意见书、规划红线图、总平图等,至国土局办理。
3.4.4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首先,将施工图交由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审图机构审查,获得“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批准书”等相关支撑文件;继而,至规划局申请规划放线,同时,环保局进行环保评估,审核通过后至规划局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3.4.5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招投标,选定监理施工单位后,至城建档案馆进行施工合同备案,至房管局进行白蚁预防登记,至质监站进行质监、安检备案。备齐相关材料后,即可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3.4.6办理预售证
首先,办理预售住房价格批复,至地名委员会办理小区命名审批。携带项目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地址、编号证明,办理住房预售面积审查,至产权处报送相关报建资料供审查,最后,联络公司工程部协助产权处进行现场勘查,无异议后即可获得预售证。
4结语
到目前为止,江苏成品住宅仍低于住宅年开发量的40%,与发达国家成品住宅开发量的80%以上相去甚远,究其原因在于:产品质量问题影响购房成本与用户消费观念的转型。因此,立足终端用户需求与信息化集成环境,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等尚需积累成品住宅建设经验,强化获得土地、投资开发、设计施工、构配件生产、部品设备生产供应、施工、销售及售后服务等产业链的衔接力度与合作机制,提升住宅部品、建材的标准化、通用化与工业化生产水平,才能推动成品住宅的产业化进程,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里,梳理前期阶段一体化产业链的流程,或可为成品住宅投资开发、设计、管理体系的规模化、一体化建构,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彭加亮.房地产开发6大关键节点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房地产开发前期阶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3]罗红旭.基于产业链理论的我国住宅产业化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3.
[4]曹四海.浅谈菜单式全装修住宅[J].安徽建筑,2002(4),12.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PC技术,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现状
住宅产业化是建筑行业中关于住宅建造方式的一次变革,它主要通过部品生产的工厂化来提高生产效率与构件质量,降低资源的消耗与污染的排放,从而实现住宅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绿色建筑的要求。自从2006年住建部正式下发《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试行办法》以来,全国已经先后建立了27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同时,全国有近300多个国家示范工程项目正在实施,有近260多个住宅小区通过了性能认定。这表明,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通过项目引领和示范,正在积极有效地向前推进[1]。下面本文将从推动因素、制约因素、主要技术体系和发展前景几个方面对住宅产业化进行阐述。
2 推动因素
住宅产业化是应社会需求而产生,并反过来对社会产生影响。它的起步、发展都取决于社会层面上的几个推动因素,下面我将从消费者、企业、政府三方面来介绍。
1) 消费者需求
住宅产业的主要功能是为公民提供作为生存、活动的重要空间的住宅产品,消费者群体是住宅产业化技术的终端,是技术产出的最终使用者。消费者群体的需求是住宅产业化技术发展的最大动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a)住宅数量。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对城市基础设施带来很大压力,产生持续甚至刚性的住房需求。我国目前城市人口6.17亿,预计2020年将达到8.22亿。按照目前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2 m2来计算,新增城市人口的住宅需求面积将达到45亿m2。从根本上来说,我国的住宅供应处于短缺状态,刺激了对住宅产业化技术发展的需求。
b)住宅质量。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人类的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消费者对住宅产品的要求不仅体现在施工质量水平,还体现在对住宅的面积、户型、结构布局、装饰风格、设备易用性的要求。因此,住宅产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较为明显。
综上所述,消费者群体对于住宅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的需求程度决定了住宅产业化技术的发展程度。在传统的粗放型的住宅生产方式不能满足现代消费者群体的需要时,住宅产业化技术的发展成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唯一途径。
2) 企业需求。
住宅产业的产业链分布于不同的企业,住宅开发、设计、施工分别由房地产企业、建筑设计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因此,这里讲的企业指上述几种与住宅生产相关的企业。企业作为承担了生产与技术创新责任的社会经济体,对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住宅企业以追逐利润为基本目的,必须不断满足用户需求,提高自身在行业内的竞争力,才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当企业认为技术创新的成本低于采用新技术后能够降低的成本时(如节省的人力成本、维修成本),企业就产生了技术创新的动力。住宅企业对住宅产业化技术创新的根本需求来自经济驱动。
3) 政府需求。
政府是为了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管理组织。政府与消费者和企业不同,它并非是住宅产业化技术创新的主体、也非技术的直接受益者。政府行为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且多发生在公共领域。在住宅产业的公共利益方面,传统的粗放式住宅生产方式资源、能源消耗大、产生建筑垃圾多、环境污染严重,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损失。政府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住宅产业化技术的需求,政府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 制约因素
住宅产业化不但受到很多因素的推动,同样,它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下面我将就消费者与企业、政策与标准两个方面来剖析住宅产业化的制约因素。
1) 消费者与企业制约。
消费者对住宅产业化技术的制约主要在观念与经济两个方面。目前,相当多的消费者对与住宅产业化技术存在不解和疑虑;经济方面,当一项新技术未能达到消费者个体经济实现的目的,消费者通常对这种技术缺乏兴趣,进而否定这种技术,因此,脱离消费者的经济能力而发展工业化住宅是不可行的。然而企业的经济实现与消费者的经济实现存在尖锐的矛盾,成本高成为阻碍住宅企业进行住宅产业化技术创新的最大阻力。经过调查统计, 采用PC技术的房屋建造成本将比传统技术提高400元/m2左右,这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导致的
a)大批量生产难以实现。
目前,我国的工业化住宅还处于试验阶段,市场规模小且零散。住宅产业集团并未形成,单个企业的工业化住宅生产规模难以提高,阻碍了工业化住宅成本的降低。
b)部品与构配件生产线缺乏。
虽然我国拥有住宅产业化所需的设计与建造技术,但却缺乏工业化住宅的构配件与部品生产线。目前工业化住宅的构配件主要依赖于进口,成本十分高。
c)我国劳动力价格不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我国的建筑业吸纳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住宅产业化技术发展的是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工业化生产,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在现阶段劳动力价格仍然十分低的社会状况下,工业化住宅难与传统住宅在成本上进行竞争。
2)政策与标准制约。住宅产业的设计标准、安装标准、部品标准、认证体系是住宅产业化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住宅标准是政府对住宅产业化技术评价与选择的手段。而我国目前住宅产业化标准、认证体系仍然滞后于社会需求和住宅产业市场的发展。此外,由于缺乏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技术、金融政策,住宅产业化的产业链尚未建立,企业进行住宅产业化技术创新的机会成本增大。处于住宅产业链核心的房地产企业对发展住宅产业化缺乏兴趣[2]。
4 主要技术体系
经过各个先行企业的探索,目前我国住宅产业化形成了多种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框架内交外挂体系、PCF体系、预制剪力墙结构体系、全预制墙体体系等。其中梁柱均预制的体系PC率高,但施工要求也相应高,房间内有柱角,不利于房间布局;内交外挂体系外墙无渗漏,施工速度快,但框架结构,房间内有柱角,不利于房间布局;PCF体系有利于房间布局,但施工难度大,成本高;暗柱现浇、墙板预制体系施工难度相对于PCF较低,PC率高;夹芯保温预制墙体体系墙体保温一体化,材料利用率高;全预制墙体体系PC率高,但施工难度大,现有规范不支持。
针对不同结构,需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但是,由于我国的PC技术刚刚处于探索阶段,很多相应的规范标准还不具备或不成熟,所以后续需要国家与企业加大研究力度,来探究出安全可靠、施工方便、成本相对较低的技术方案[3]。
5 发展前景
发展住宅产业化,是我国住宅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口红利的降低,采取建造效率高、资源消耗少的PC技术,将有巨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前文介绍,目前的几种技术体系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些弊病,还需要探究新的工艺或改良现有工艺。随着政府的后续鼓励性政策出台,以及龙头企业的贯彻推行,住宅产业化必将取代原来的生产方式,为我国建设行业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4]。
【参考文献】
[1] 齐骥. 抓住机遇全面加快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在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 住宅产业, 2012.5
[2] 王晨. SST视角下的住宅产业化制约因素分析[J]. 山西焦煤科技, 2009.5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建筑设计;节能减排;要点分析
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发展的非常迅速,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优秀的建筑,使得广大群众的生活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不过我们在看到其发展带来的优势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它导致的负面影响,即能源耗损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对于社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然而要想应对上述问题就要做好设计工作,在设计中合理的融入绿色建筑的理念,确保能源耗损率降低。所谓的绿色建筑,具体来讲指的是使用无公害的材料开展建设活动,确保建筑更能够体现环保特点。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坚信此设计将会成为设计行业的主流,对于行业发展来讲有着非常关键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1绿色建筑设计的主要任务
众所周知,我们的生活以及工作都离不开建筑。所以,绿色设计的关键设计点就在于确保群众的身心健康。在该设计理念里,我们将重点放到确保室内的空气新鲜,确保隔音性好,确保辐射低,以此来保护建筑使用人。在具体的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使用的材料都应该是没有毒害的,不会影响人体健康的。该设计要求使用的各种材料和原料等都不应该存在污染性,以免影响人体健康。在设计的时候必须确保通风口布局恰当,以此来确保室内的空气能够很好的流通,提升群众的身心舒适度。除此之外,还要确保用水的品质良好,在设计的时候尽量使用直饮水。确保采光设计合理,结合建筑实际规定,尽可能的扩大采光范围,确保人们可以享受到阳光带来的温暖,增加建筑的亮度,确保视觉感受良好,而且通过使用自然光,还能够降低灯具等的使用率,降低电耗,也能够起到节能的作用。绿色设计对建筑的一些细微之处进行了合理的调整,通过使用吸声物质来降低噪声,确保群众拥有良好的生活氛围。
2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2.1能够明显降低能源耗损量
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必须将成本以及品质和环境等多方面的要素考虑到内,在确保使用功能不受影响的基础之上,还应该尽量的降低能源耗损率,降低污染。为了实现降耗目的,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设计人员必须要认真分析建筑布局以及使用的物质等。
2.2可以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我们注重建筑的整体意识,将使用人和周边的生态以及气候等要素都融入到设计理念之中,确保建筑符合群众的日常习惯。它不但关注建筑主体方面的设计,同时还注重建筑和附近环境的协调,旨在打造完美的生活氛围。
3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3.1节约能源原则
我们之所以开展绿色设计,其最为关键的目的就是节能。这就表示着设计工作者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以节能为首要原则。为了实现节能目的,就要避免浪费现象出现,提升资源使用率,弃用落后材料,使用新型能源。
3.2保护环境原则
对于建筑设计工作来讲,其基础原则是保护生态环境。为了防止建设工作影响到生态健康,在开展工作之前,设计人员就必须深入到场地之中勘察数据,在法律条框之下制定设计内容,同时,设计人员还要和环保工作者保持联系,咨询意见,以此来确保设计品质符合规定。
3.3降低污染原则
过去的建筑行业本身的污染较为严重,扬尘等现象的出现几率非常高。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在开展绿色设计的时候就要将降低污染当成是关键原则。在开展建设活动的时候,设计工作者要选择质量优秀的去污体系,保证建筑中的空气流通顺畅,防止烟尘等问题出现。同时,还应该控制建筑玻璃的角度,避免光污染问题。
4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
4.1从节约资源能源、有效利用出发
从设计节能和使用节能两个方面,大力推行节能、低碳、环保的绿色策略,第一个方面主要指的是在建筑设计阶段即全面贯彻节能、低耗、低排放的思路,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计手段;第二个方面则在于建筑使用运营阶段,进行有效的能源管理和再利用,促使绿色建筑迈向智能化和生态化。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能源等新能源技术的运用。使用水能、风力、地热、太阳能等自然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是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的重要手段,同时这些新能源的使用有效减轻了传统能源需求的压力,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从项目立项选址开始,充分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充分分析建筑对土地、环境资源的影响,在合理选址保护环境地基础上尽量充分地利用有限资源。
4.2充分考虑结构形式对建筑物的影响
建筑结构的设计中,基于绿色建筑的节能原则应选用低耗轻质的结构体系,常见的轻质结构体系主要有:轻钢网架结构、壳结构、格构板式轻型建筑等,同时也包含近年来新出现的例如张拉膜结构、预应力穹顶结构等。以灵便持久的角度来看待,建筑的结构应该具有较好的可变性能。曾经有人说过,只有那种容易改变的建筑才能够拥有更为长久的使用时间和使用频率。结构灵便的建筑,能够适应各种不一样的功能,其改造的频率明显降低,能够节省资金,降低耗损。总的来讲,可变性的存在确保了建筑拥有强大的升级空间,这样的结构系统才是可持续的。基于材料和结构系统的性能发挥来说,任何一个结构体系在理论上都是存在一个临界点的。当结构方案超过临界点时,结构支撑体系就会失效,材料就会破坏,结构就会坍塌。而当这个临界点未达到时,就会导致材料性能的浪费系统或构件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因此,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发挥结构效能也是绿色建筑设计中应该抓住的要点之一。结构构件的工业化和标准化。当我们迎来工业4.0的浪潮时,建筑行业也随之发生着巨大改变。结构构件的标准化及工业化,使得我们可以更环保更节能地进行建设,大量拼装式建筑的出现和标准化预制部件的使用,代表着建筑结构体系设计,正式进入了绿色时代。
4.3促进建筑使用寿命的进一步延长
使用持久耐用的材料。要想增加建筑的使用时间,最关键的方法就是选择持久耐用的材料。此举能够避免经常更换材料,实现节能目的。虽说此类材料的成本较之于常见的材料要高一些,不过从长久来看,能够降低维护所需的资金,不但给消费者创造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获取了投资人的认可。选择合理的设计手法。设计人员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不应该使用和过去的建筑一样的材料。这主要在于过去的建筑设计工作中未融入节能理念。所以,设计工作者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必须合理转变之前的设计手法,灵活使用各种材料,在切实提升使用率的同时,还要致力于降低材料损失,降低成本。
4.4降低环境负荷
在开展绿色设计工作的时候,要确保建筑对附近的环境造成影响最低。具体来讲,要保证建筑带来的各种固体物质以及污水等污染物质得到合理的处置,尽量降低对生态的负面影响。第一,使用对环境影响轻微的材料。在开展建设工作的时候会耗费许多的能源,而且还会引发严重的污染。因此为了避免负面现象,建筑人员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尽量选择对生态影响轻微的材料,比如常见的生态水泥等。第二,使用正确的施工措施。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认真分析施工导致的污染,在开展造型设计工作以及材料选择等工作的时候都要确保施工方便,同时还要尽量降低能耗,确保对环境的影响小。
5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可知,在开展建筑设计工作的时候合理融入绿色理念,不但能够提升建筑本身的舒适程度,而且最主要的是能够实现节约能源的目的。具体来讲,在建筑中使用没有毒副作用的材料,降低了污染现象的发生几率,而且在设计的时候,很多细节都能够被完善,使得废弃物质的排放总量变少,明显节省了资源,带动了行业的永续发展。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之内,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绿色设计理念,打造完美居住环境。我们坚信在广大建筑同行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国家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高裴,胡文佳.绿色建筑设计要点分析[J].科技资讯,2010(21).
[2]汪洁.论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04).
[3]乔世军,何林.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与节能技术应用[J].城市建筑,2008(10).
[4]郭洋.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要点浅述[J].建材与装饰,2016(04):116-117.
[5]滕达峰.浅析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要点[J].江西建材,2015(20):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