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资源价值范文

生态资源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资源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资源价值

第1篇:生态资源价值范文

生态旅游是不同于大众化旅游的一种保护环境的持续发展模式[1],它是从生态学的理论出发,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强调资源保护,维持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提高资源和环境的管理水平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资源的开发潜力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是否适合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因此,科学评价生态旅游资源,对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进行了研究,周文丽依据生态旅游资源特征,运用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了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指标测度及评判方法[2],邱云美基于价值工程法对浙江丽水生态旅游资源各评价因素和因子的重要性进行分析[3]。 

本文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价值工程法对重庆市部分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定性和定量综合评价,为重庆市未来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性对策与建议。 

1 重庆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根据生态旅游的特征,结合《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4]等相关评价标准,我们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选取资源价值条件,生态环境条件,旅游开发条件三种重要因素进行指标体系构建,其他影响因素忽略不计。其中资源价值条件包括资源种类与规模等6个评价因子,生态环境条件包括地质地貌等5各评价因子,旅游开发条件包括客源市场4个评价因子,如图1所示。 

2 生态旅游资源价值工程模型 

2.1 价值工程方法介绍 

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简称VE)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又称价值管理[5]。将价值工程法的原理应用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中,有利于旅游地规划与发展的资金的合理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达到最优化的,同时还是一种侧重旅游资源功能的定量化评价方法。价值工程中的“价值”是指某地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功能价值与旅游发展应具备条件的相对关系,作为一种评价旅游资源价值的尺度,用价值系数公式来定量化比较[3]: 

式中,V为价值系数,即旅游资源功能和价值之比。F为功能,即旅游资源所具有的用途;C是旅游资源的成本。 

如果价值系数值为1,即资源因子正好满足生态旅游开发条件,功能与价值平衡;如果价值系数大于1,则说明资源因子是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功能大于价值;若价值系数小于1,表示该资源因子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劣势资源,有待进一步完善,功能小于价值。 

2.2 价值工程法基本流程 

价值工程法的一般程序如下: 

①首先,对影响生态旅游资源的因素进行分解,建立生态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②对各项因素的分解因子在生态旅游资源价值中的重要性进行模糊打分,各因子按照不同等级打分,将各因子得分汇总,得出每一类影响因素的重要性;③计算各因子的功能评分系数和标准分数。公式如下[6]功能评价系数=某类因素得分/各类因素得分之和各类因素的标准分数=功能评价系数×100;④最后,将计算的标准分按比重分配给每个因子,从而得到各因子的标准得分。进一步对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功能进行评价。 

2.3 重庆市主要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分析 

对上述构建的基于价值工程法的评价体系,我们选取五个重庆主要生态旅游景点,有针对性的设计了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调查问卷,面向专家、普通游客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81份。问卷中采用模糊计分的方法,各因子按照“极好”、“好”、“较好”、“一般”、“差”划分5个级别分别赋予8-10、6-8、4-6、2-4、0-2的分值,然后根据各因子得分和权重,得到旅游区综合评价得分。 

景点1:武隆喀斯特旅游区(天生三桥、仙女山、芙蓉洞);景点2:酉阳桃花源景区;景点3:南川区金佛山景区;景点4:江北区铁山坪森林公园;景点5:长寿区长寿湖景区。 

通过价值系数分析,重庆生态旅游资源价值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2篇:生态资源价值范文

而如今,大自然的一次次报复无情地把我的希望拉向深渊。引起大自然报复的,竟然是我的人类同伴。人类一次次地摧残着大自然。近两年来,全球发生了许多重大的自然灾害。

在我国辽阔的地域,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为引发的灾害逐渐增多,由于乱砍滥伐,使森林锐减,原先茂密的树林变成了光秃秃的一片,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每年数千人至数万人的死亡数目,损失人民币约1000--2500亿元,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这对群众和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威胁。

2002年欧洲两次遭遇洪水,造成了32亿美元的损失。美国发生的龙卷风造成的损失达15亿美元。席卷加勒比海和美国的''莉莉''飓风导致损失6.5亿美元。而引发这灾难的罪魁祸首是人类。

1934年5月11日凌晨,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黑色风暴。整整持续了3天3夜,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3400米的巨大黑色风暴带。那场面另人触目惊心。风暴所经过的地方,溪水断流,水井干涸,田地龟裂,庄稼枯萎,千千万万人流离失所。

这是大自然对人类得惩罚,由于开发者对土地资源的不断开垦,森林的不断砍伐,致使土壤风蚀严重,连续不断的干旱,更加显示了土地沙漠化现像。在高空气流的作用下,尘粒沙土被卷起,股股尘埃升入高空才形成这次的黑色风暴。

这是一次另人深思的灾难,人类的肆无忌惮引发了大自然的报复。树木是人类的保护屏障,臭氧层是一层保护膜,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空气是我们不可缺少的……而人类有没有想过,没有了它们,人类将面临怎样的生存危机?有时我不得不思考,科技的飞速发展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它虽然让我们过上了舒适的生活,但却摧残了生态平衡,造成了生物链的中断。

第3篇:生态资源价值范文

    论文摘要:伴随着经济增长和工业化,人类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以往较为丰富的生态资本变得日益稀缺,阻碍着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各国纷纷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希望由此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进行生态资本价值核算,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其目的就是使人们正确地看待经济增长成本,注意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只注意到了对社会经济的正面效应,没有反映负面效应所造成的影响,从而使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陷入到一个环境恶化、资源缺乏、生态失衡和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之中。因此,改革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资源环境进行核算,走“绿色发展”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经济活动离不开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生态资本三者共同作用。“绿色发展”就是以“绿色GDP”为发展目标,从现行的GDP中扣除资源环境成本和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服务费用,在保障生态资本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更多地以人力资本代替资源资本和环境资本,提高物质和能源的使用效率,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低能耗、低污染。

    1生态资本内涵

    1.1生态资本定义

    生态资本是相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实物资本与金融资本)而言的,表现为生态系统所有的资源生态潜力、环境自净能力、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整体有用性等生态质量因素的总和,是具有生态价值的资本。生态资本按空间构成关系可分为三类:(1)地质资本,包括矿物资源和化石资源;(2)地理资本,包括土壤资源、水力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3)星际资本,包括光能和风能。而应纳入生态资本价值核算体系的只包括地质资本和地理资本这两种数量有限的资源。

    1.2生态资本的特征

    生态资本作为参与经济活动的要素之一,同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生态资本的特征也具有二重性:一是具有生态资本的本质属性,具有自然生态功能,遵循自然生态规律,表现为生态资本的使用价值;二是具有资本的共同属性,即以保值增值为目的,遵循市场供求与竞争规律,表现为生态资本的价值。

    但是,生态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生态资本具备其它资本所不具有的特征:(1)整体增值性。资本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或盈利最大化,由于生态资本受到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制约,保持生态系统内各因子的平衡协调,是实现生态系统整体价值最大化或盈利最大化的前提;(2)长期受益性。通过合理利用生态资本,其使用价值与价值将不会永久丧失。并且,可再生资源还能依靠其自生的累积性,使生态资本自动增值,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3)双重竞争性。生态系统各因子是在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中得到发展的,遵循共生、相生相克等自然生态竞争规律;同时,生态资本又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存在着市场竞争,遵循市场竞争规律;(4)开放性与融合性。生态资本既具有生态环境系统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又具有一般资本的融合性与扩张性,生态资本经营可以采用产权主体多元化、利益共同体等方式;(5)极值性。生态资本能够承载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经济功能的需求,但是,生态资本对人类的需求并不是无限满足的,其承载力具有一定的极值,超过极值进行开发和利用,将会导致资源环境的退化;(6)不动性与逃逸性。生态资本既具有资源环境的空间固定性,又具有一般资本规避风险的逃逸性。低回报率的生态资本会转移地域或变换形态,流动到回报率较高的领域,引起生态资本的资本功能性逃逸;(7)替代性与转化性。在一定条件下,生态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之间能够相互替代或相互转化;(8)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严格的区域性。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的组合和匹配都不一样,而“因地制宜”是合理使用生态资本的一项基本原则。

    2生态资本价值理论

    生态系统依照其是否凝结人的劳动可分为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我国目前的经济价值核算体系不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价值核算,导致生态资本价值被低估和人类对资源环境需求的过度膨胀,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自然生态系统是否具有价值在理论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劳动价值理论、效用价值理论、要素价值理论和供求价值理论等主要价值理论都对此有着不同的认识。

    2.1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广泛地应用于价值的确认和计量中。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劳动是衡量物品是否具有价值的唯一标准。如果生态资本具有价值,该价值就是物化在资源和环境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人们的抽象劳动与生态系统相结合,生态系统就具有价值;相反,当某一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和环境没有投入抽象劳动时,该生态系统也就不具有价值。而生态资本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生态资本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在实际中,不管人们是否承认没有投入人类劳动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否具有价值,该生态系统都是客观存在的,发挥着具体的生态服务功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化,没有投入劳动的生态系统或部分投入劳动的生态系统同样具有价值的观点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是,劳动价值理论在生态资本价值计量方面存在着困难。

    2.2效用价值理论

    效用价值论认为价值就是人们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效用是价值的源泉。自然生态系统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求,具有价值。但是,效用价值理论具有较强的主观随意性,它仅能为生态系统的存在价值、选择价值的确定和计量提供可行的方案。

    2.3要素价值理论

    要素价值理论认为自然生态系统等非劳动要素与劳动要素一样共同创造价值并参与到价值分配中,所以自然生态系统同样也具有价值。但是要素价值理论模糊了劳动创造价值这一科学定义。

    2.4供求价值理论

    供求价值理论认为有需求的东西就具有价格,供求决定价值,供求关系是价值规律的内涵。该理论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稀缺的资源,通过市场可使得其价值能够充分得以体现,在价值确认和计量上具有可行性。

    总的来说,自然生态系统也具有价值,并且与人工生态系统一起组成生态资本,参与到价值创造的经济活动中去。

    3生态资本价值核算方法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将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了一套资源环境与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SEEA)。该体系能准确地表现资源和环境在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并以最简明的经济指标反映可持续发展的本质。SEEA核算法通过把资源和环境账户作为SNA(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体系)的卫星账户,然后与核心账户(货币型账户)对接形成一体化核算。由于资源和环境是物质型账户,需要先将环境账户和资源账户转换为货币型账户。目前生态资本价值的核算方法有以下六种。

    3.1补偿价值法

    补偿价值法根据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凝结抽象劳动后的资源环境具有价值,从补偿角度看生态资本价值(w)包括三部分:

    W=C+V+m

    式中,C、V、m分别为补偿、保护与建设某项资源环境所投入的物化劳动价值、活劳动价值和活动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该法以实际投入的补偿支出计量资源环境的两大价值,应用了历史成本属性,可靠性较高但相关性不足。同时,没有收入劳动的资源环境与少量投入劳动的资源环境同样也具有价值的观点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对这部分资源与环境不进行计量的话,资源环境总价值易被低估,造成资源环境的滥用。因此,补偿价值法主要适用于资源环境补偿增值的计量。

    3.2总经济价值法

    总经济价值法根据效用价值理论,将资源环境价值(TEV)按效用不同分为两大类:使用价值(uv)和非使用价值(NUV,又称存在价值);又将UV细分为直接使用价值(DUV)、间接使用价值(IUV)与选择价值(OV)。其计量关系为:

    TEV=UV+NUV=(DUV+IUV+OV)+NUV

    式中,DUV是指资源环境直接满足人们生产和消费需要的价值,表现为物质功能,可直接根据市场价值法计量;IUV不直接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但可为生产和消费创造必要条件,表现为环境容量和舒适性功能,可采用生产函数法、损失规避法、预防支出法等计量;OV是人们愿意保护现有资源环境以备未来使用的支付意愿,相当于消费者为一项未使用的资源环境所愿意支付的保险金,表现为资源环境的自行维持功能;NUV为人类对资源环境的永久享用价值与资源环境潜在功能价值的合理评估。目前DUV与IUV可应用于历史成本、现行市价等属性进行直接或间接计量,比较可靠;OV与NUV均仅能采用价值评估法进行计量,计量的主观性强,可靠性低。因此,企业在进行资源环境价值核算时,只要同时符合可定义性、可靠性与相关性要求,企业就应将其拥有的或控制的资源环境确认为自然资产,并同时确认相应的生态资本。

    3.3租金或预期收益资本化法

    租金或预期收益资本化法根据地租理论和财务管理理论,将预期的资源环境在未来一定年限内产生的两大价值(即预期的租金或收益)按社会贴现率折现后的现值作为资源环境价值。其计量公式为:

    V=V1+V2

    V1=qRo/r

第4篇:生态资源价值范文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207-03

关于生态经济学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间的关系。很多西方哲学家认为人类群体的增加被视作环境的一部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思想家Aldo Leopold(1949)和Rachel Carson (1962)认为自然世界不是无限的,人类群体可能诱导不可逆转的改变,影响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性。对于整个自然系统的健康,Lovelock(1979)的Gaia 概念强调了所有自然系统和人类责任(作为自然系统的一部分)的互联性。同时,引出了技术乐观(technological optimism),认为技术能使能源和资源有限增长,而相反的思想技术悲观(technological pessimism)认为,技术带来的能源限制将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停滞的概念[1]。因此,经常在实际操作中,生态经济学让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联合解决此问题。生态经济学中最关键的是研究其价值问题。

1.生态价值的概念、特性、实现、分类和意义。生态价值的概念。生态价值是指以地球生物圈作为生命维持系统或人类生存系统的价值或称生存价值,它是自然界物质生产过程创造的价值 。它可以理解为“ 生态的价值(value of ecology)”和“ 生态性价值(value foe ecology)”,前者指生态所具有的价值,后者指具有生态属性的价值或“对于生态的价值”。客体对主体的单向关系的价值观认为,它是生命现象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和满足需要的关系。它是指包括人在内的整个大自然系统(生物圈)内在的生态平衡价值,没有合适的调控机制的情感不可能有很高的智商,而情感的调节和控制恰恰是意志的主要功能。同时它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的产物,随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状况的变化,其内涵和处延是不断发生变化的。社会资源中的价值都和环境决策问题密不可分,其中一个是立足于社会哲学方面,而另一个则是基于环境和自然的经济资源。但是,价值对于生态而言,生态价值则被布朗(1993年)定义为:一个人或社会团体的道德标准,是在生活中重要的有价值的通常被接受或个人坚持的判断标准。公众评论的价值比较倾向于人们认为重要的事情的范围。一些生态特征对于当地社会可能没有价值,但是对广大的生态循环以及人类生存却贡献了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学者都对生态价值进行了界定,但无论何种方式的界定,都表现了生态价值是自然和社会系统的共同财富。自然既为人类提供了生态价值也为人类获取生态价值做了限定,过度开发和利用生态价值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生态价值的内容。从人和其他生物与环境的要素来看,生态价值包括的内容为:一是生态价值具体表现为自然环境及其要素的自在价值、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二是人和其他生命对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即生命体的生态价值。从生态系统整体与要素的关系来看,生态价值也包括:生态系统要素对系统整体的生态价值,简称生态要素的生态价值;生态系统整体对系统要素的生态价值,简称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的特性。主要为主体整体性、全球连锁性、矛盾复杂性、时间持续性、客观存在性、战略紧迫性、二元性。其二元性表现在价值中包括土地资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土地资本价值和由土地物质供求决定的土地物质的虚假社会价值。尤其是市场供需状况对生态价值存在明显的影响。由于人类对资源需求的增长使资源的稀缺性表现更加突出,当一种物品处于短缺状况,并具有使用价值,才有市场价值。

生态价值的表现形式包括:包括生态的经济价值、生态的伦理价值和生态的功能价值三个方面。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生态价值也可以有以下主要表现形式:可直接用货币度量的一般等价物,即价格;以及简洁形式表现的差级收入方式。同时,生态价值具有资源价值、环境价值、认识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生命维持价值和社会政治价值等主要形态。其中,生态的经济价值是目前人类可持续发展背景下重点考虑的内容。生态价值的经济性体现在它与人类之间有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首先,生态本身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其次,生态的破坏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再次,是消除污染恢复生态能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充足的后劲 ;第四,生态的经济价值显效的周期较长,因而常为急功近利、狭隘自私者所不顾;第五,人类对生态的开发利用程度和生态对人类经济的利用程度的把握具有很大的难度 。

生态价值的实现。生态价值真正得以实现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矛盾的解决。只有真正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中的关系,才能真正得以实现生态价值。它从两个方面实现:一方面是使生态价值所拥有的诸种价值形态,真正于人有益,对人发挥作用,满足人的价值需求;另一方面是满足生态客体由于人的生态利益而提出的客观价值要求,使之发挥正常作用。同时,社会的生态化(按照生态规律的要求设计社会生产、生活 结构,调整人与自然、人与人及社会中各种关系)也是生态价值的实现途径。

生态价值的分类。在传统的价值分类中,生态价值时常归隐于“物质价值”、“自然价值”、“经济价值”、“生理需要”价值、“ 综合价值”等等之中,但这些分类都无法刻画出生态价值的独有特性和存在形态。而目前的研究表明,生态价值可具体分为环境的生态价值、生命体的生态价值、生态要素的生态价值、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四类。

生态价值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上,它有利于完善和发展我们原有的理论; 丰富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克服经济发展目标的片面性,对若干经济学概念和经济指标赋予新的内容。在实践中,一方面有利于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提高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认识到对生态经济系统投入的劳动既可以使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改善,也可以因人类利用不当,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使生态价值下降甚至丧失。自然资源是劳动借以创造经济价值的财富,所以,正确估计和评价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有利于正确认识生态系统对人类的重要性; 有利于制订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生态资源利用政策,防止生态遭受破坏。

生态价值论为合理制定自然资源的价格,建立合理的比价体系,实现自然资源商品化和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提供了客观依据。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进行既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又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根据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出人的整个文明程度。 生态价值论的建立应该是实现人类的整个文明的契机和环节。

2.生态经济价值。生态系统能够为人类提供多重的利益,因此我们将其看作是一种自然资源,人们利用的是生物资源的直接和间接利用价值[9]。以森林为例,其直接利用价值包括果实、木材和其他林产品所提供的价值,间接利用价值主要是它所提供生态服务的价值[9]。生态系统同时可以调节河流量,这是其效益的异地实现,即以河流为通道,在空间上转移,在转移过程中逐渐形成可利用价值。

3.生态资本价值:生态资本作为一种资本固然是具有价值的,但其存在形式的多样性、作用范围的广泛性以及作用途径的复杂性,使其价值必然具有特殊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加之研究者认识视角的不同,关于生态资本价值的表现形式及其表现层次就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格局 。Krutilla早在1967年就定义了自然环境价值并首次将“存在价值”引入主流经济学,认为生态资本的存在价值是独立于人们对它进行使用的价值,提出要考虑生态资本在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价值分配,为定量评估生态资本价值奠定了理论基础。1999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发表了《投资科学:认识和利用美国自然资本》的长篇报告,报告详细分析了美国自然环境的现状和质量、自然财富的存量和流量、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及由此引起的危害,在此基础上对美国自然资本的价值概括为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物种多样性的价值、遗传多样性的价值、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和生物多样性的美学价值。

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

一直以来,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国际上没有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理论和方法。尽管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先后有包括美国、中国、加拿大、日本、 瑞典、挪威、 法国、德国等超过45个国家在内的政府和国际组织或研究机构,开展了自然资源核算理论和方法及实施方案的研究和探索。中国部分学者也对资源的核算理论、核算方法、 核算技术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Costanza(1997)等人发表《世界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的价值》,对全球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分17种进行赋值计算,这一研究是首次对全球生态资本的经济价值进行确认和评估,虽然计算结果高得令人难以置信,但它让人们认识到了生态资本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同时,Westman(1997)提出了“自然的服务”(nature’s services)的概念及其价值评估问题(Westman,1997);Daily 主编的《自然的服务——社会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依赖》的出版都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1992年,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iam.R 最早提出了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模型,并在1996年被Wackenagel 完善成为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

1.生态系统服务类型。Constanza 等学者(1997)将全球生物圈分为远洋、海湾、海草/海藻、珊瑚礁、大陆架、热带森林、温带/北方森林、草原/牧场、潮汐带/红树林、沼泽/洪泛平原、湖泊/河流、沙漠、苔原、冰川/岩石、农田、城市等16 个生态系统类型,并将生态系统服务分为17个类型,是目前最有影响的对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的研究结果。最近的一些研究均以此生态系统服务分类方案开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

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使得生态系统服务(特别是其生态效益)具有无偿性和外部性,使全人类受益,自然生态系统不仅可以同时提供多项服务,而且是最有效、最廉价、最持久的生态服务的提供系统,其生态服务并不能由技术轻易地取代。

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构成。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构成的分析和科学分类是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的基础。生态系统服务取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基本等同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自1989年来,Peace、Mcneely和 Turner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将其分类,该研究构成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研究的基础。首先,Peace提出了环境资源的总经济价值理论,该理论认为环境资源的总经济价值包括利用价值(直接利用价值和间接利用价值)、存在价值和选择价值(包括个人将来的利用价值、其他人将来的利用价值和子孙后代将来的利用价值)。其次,McNeely 等将生物资源的价值分为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直接价值又分为消耗性利用价值、生产性利用价值;间接价值又分为非消耗性利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再次,Turner在论述湿地的效益及其管理时,将湿地效益的总经济价值分为利用价值(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和选择价值)和非利用价值(存在价值和遗产价值)。第四,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划分、Barbier的环境经济价值分类、Serageldin 等(1994)的环境的经济价值分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环境资产的经济价值分类、以及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类,都以上述分类为基础且基本相同。因此,生态系统服务的总经济价值(TEV)包括利用价值(UV)和非利用价值(NUV)两部分,利用价值包括直接利用价值(DUV,直接实物价值和直接服务价值)、间接利用价值(IUV,即生态功能价值)和选择价值(OV,即潜在利用价值),非利用价值包括遗产价值(BV)和存在价值(EV)。

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1.生态价值是指生态系统及其各组成部分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以及其作为生命维持系统和人类生存系统所具有的价值。生态价值是价值体系中的最高价值,是人类全部社会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其价值量是难以估量的。

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于自然资本的价值评估是生态环境分析中的难点,相比对其进行的定性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定量研究显得更为活跃,尽管现有的各种评估方法都有其一定的局限,但仍然有各种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相继推出,如直接假设法、间接假设法、直接观察法、间接观察法等。

因此,国内外的学者对其作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很多计量生态价值的方法,根据文献,有关生态价值计量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以下三种:(1)价值计量法。以资源的多种效益所承担的社会价值量,或以它所造成的土地级差收益、社会必要劳动的减少作为计量值,并以货币形式表达。可归为此类的有:相关替代法、估计法、加权推比法、再生产费用法、效益价值分解法、消耗法、补偿法和级差地租计算法等。(2)效益计量法。不考虑资源生产中所投入的必要劳动量,而是以资源各种效能所形成的社会劳动的减少,作为效益计量值,并换算为货币当量。这种方法目前在国内外采用的较为普遍。即首先计算出各种效益的等效物及等效调整系数,然后计算随时间变化的各种效益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作用效果,再根据不同的效益,在各年度的作用空间和作用强度,借助于等效物和调整系数,计算出各年度的资源价值的货币当量。(3)效能计量法。以人为手段所得到的相应自然资源效能的结果来作为该资源计量的依据。具体计量内容可分为实物量和货币当量。对其有形产品由它所分担的价值确定,无形产品用可比价格计量。

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的意义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确估计和评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利于正确认识生态系统对人类的重要性;有利于制订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生态资源利用政策,防止生态遭受破坏。

参考文献:

[1] ROBERT COSTANZA(1998),“WHAT IS ECOLOGICAL ECONOMICS?”Coastal and Encironmental Pohy Program,Center forEnvironmental and Estuarine Studies.University o/ MaTland,Solomons.MD 20688-0035 (0:S.A.)

[2] Robert Costanza,Ralph d’ Arge,Rudolf de Groot alt,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Vol.387(1987),253-260.

[3] Pearce,D.W.1995.Blueprint 4:Capturing Global Environmental Value.London:Earth scan.

[4] Turner,R.K.,C.J.M.Jeroen,B.van den,T.Soderqvist,et al.2000.Ecological-economic analysis ofwetlands:scientific integration formanagement and policy.Ecological Economics,35 (1):7-23.

[5] Barbier,E.B.1994.Valuing environmental functions:tropical wetlands.Land Economics,70:155-173.

[6] Kondratyev,K.Y.1998.Multidimensional Global Change.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 Ltd,Loomis,J.) P.Kent,L.Strange,et al.2000.Measuring the total economic value of restoring ecosystem services in an impaired river basin:results from a contingentvaluation survey.Ecological Economics,33(1):103-117.

[7] 赵海月.论生态价值的特性、形态与实现[J].电子科技大学:社科报,1999,(3).

[8] 金卓,王晶,孔卫英.生态价值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理论月刊,2011,(9).

[9] 王伟,陆健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与简直评估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5,(11).

[10] 孙能利,巩钱文,张俊飚.山东省农业生态价值测算及其贡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7).

[11] 严立冬,陈光炬,刘加林,邓远建.生态资本构成要素解析——基于生态经济学文献的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5).

第5篇:生态资源价值范文

【摘要】旅游资源开发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导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降低,这一点应受到充分重视。文章针对以上两个方面问题进行相关研究与理论探讨,提出包括自然环境价值与生态环境风险损失在内的旅游资源开发损益评估方程。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对资源开发风险进行先期评估,提前预防,尽量减少其开发损失,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资源环境经济价值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风险损失损益分析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它对于生态环境社会等方面的消极影响逐渐暴露出来。如何对开发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使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是目前首要研究的问题。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价值,生态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基础,科学技术能影响生态服务功能,但不能完全替代。

旅游行为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旅游行为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耗损和地方特色的消失。当前,对于旅游业这两方面的作用,人们往往注意前者而忽视后者,认为其是无烟产业,投资少、见效快、产出高,而旅游消费又是一种精神消费过程,旅游资源不存在枯竭问题。实际上,过度开展旅游活动、不合理开发和游客的大量涌入,也会排出废物、污染环境、消耗资源。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自然资源破坏、旅游资源破坏、生态破坏、社会污染。

一、自然生态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1、自然生态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

人们的思维惯性认为,自然生态区如果没有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它的存在就是没有价值的,甚至某些专业旅游人士也存在这样的看法。原因在于:虽然它的存在有其自身价值,但这种价值并没有通过货币形式体现出来,或只体现其中的一部分价值可以通过货币形式得以体现,而一旦进行旅游资源开发,门票收入、住宿收入、出售纪念品的收入等等大量的资金收益,让人们看到资源开发后形成旅游区带来的利益,进一步认识到开发的价值。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使人们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候,一味只重视开发后的经济收益,忽略资源的固有价值。导致对资源的野蛮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在旅游开发的时候要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考虑在内。

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通过一系列方法可以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如印度加尔各达农业大学德斯教授就曾经对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进行了计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以累计计算,产生氧气的价值约为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它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价值约196000美元。

根据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方法可分为两类:(1)替代市场技术法。它以“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价方法很多,包括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旅行费用法和享乐价格法等等。(2)模拟市场技术法。又称假设市场技术法,它以支付意愿和净支付意愿来表达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其评价方法为条件价值法。目前,常用的方法为条件价值法、费用支出法和市场价值法。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风险损失评估

1、旅游资源开发风险评估步骤与方法

(1)充分了解旅游资源开发地区自然和环境的基本状况,包括地质构造、气候、土壤、河湖分布、植被分布、社区分布等等。社会经济状况调查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旅游开发项目的社会经济调查围绕项目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人群健康以及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展开。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情况、毗邻的工矿企业等。具体包括区域总人口、城乡比例、人口密度、人均耕地与水资源、收入水平与主要来源、居住特点与村镇分布、占地拆迁问题及安置办法、区域社会文化特点,有无特别风俗、教育普及程度、人口文化素质、人文景观与历史文化保护目标。

(2)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可能影响的地区范围。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可能影响的地区范围包括开发活动的直接影响范围和间接影响范围。按照程序,可分为调查范围、分析范围和影响范围。按照受影响因子的性质,可分为植被、动物、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不同因子相应的调查与评价范围。一般确定此范围所考虑的因素是:地表水系特征、道路交通状况、地形地貌特征、生态特征、旅游开发项目特征等。可以把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及其影响范围分为三级,如表1所示。

(3)风险识别。逐项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可能产生的对自然环境社会因子各方面的影响,综合分析风险种类及风险发生概率。历史记录法——历史上许多类型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不断重演,如一定频率的暴雨、洪水都有出现期。通过查阅区域的地方志可了解当地历史上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及灾害事件,再根据区域旅游开发活动的现状,分析历史环境破坏在当前条件下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损失。成因分析法——对于自然环境破坏不仅可分析发生原因,还可以找出其发生的规律,揭示其发生的可能性及时空分布。预测法——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区域旅游开发的性质和强度,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

(4)风险估算。不同的风险种类具有不同的风险估算方法,应用这些方法,分析各种风险可能产生的损失,最后进行加和,得到总的风险损失,

(5)风险评价。对风险损失严重程度进行评价,计算规避风险可能付出的代价,进行全面动态综合比较,以确定具体的旅游资源开发活动是否应在这些可能产生风险的地方有所规避,或进行先期预防,并制定风险规避防范对策与建议。其中主要包括:主要对象——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主要目的——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解决优美和持续性问题,为旅游资源开发区域长远发展利益服务。评价因子——生物及其生境,污染的生态效应,根据旅游开发活动影响性质、强度和环境特点来筛选。评价方法——重生态分析和保护措施,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综合分析评价。工作解度——阐明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和后果。评估生态风险损失,采取有效措施使生态环境功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措施——合理利用资源、寻求保护、恢复途径和补偿、建设方案及替代方案。评价标准——法定标准、背景与本底、类比及其它、具有研究性质。

三、旅游资源开发的损益分析

通常,在对旅游资源开发收益情况进行分析时,一般考虑开发的费效比问题,即开发后产生的经济收益与开发所需的资金及日常维护费用之间的差值,而忽略生态环境的价值,低估环境破坏的社会成本。产生这种现象,原因在于在市场中环境的社会价值通常得不到正确的反映,造成市场失效。这主要由于以下因素导致:第一,由于很难制定资源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正如空气一样。第二,有些从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可以市场化,而其它的则不能,比如森林、木材可以市场化,由分水岭保护而产生的环境服务则不能市场化。因此,一些非市场的收益经常被忽视。第三,公共可取性资源导致它们可以被所有人开发。如开发者并没有认识到森林资源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导致大量开采。

第6篇:生态资源价值范文

【关键词】生态效益 森林价值

一、森林生态效益及其价值的基本内容

(一)森林生态效益概念和种类

森林生态效益,是指在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影响所及范围内,对人类有益的全部效益。于振伟等认为森林生态效益,是指在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影响所及范围内,对人类有益的全部效益,它包括森林生态系统中生命系统的效益、环境系统的效益、生命系统与环境相统一的整体提供的整体效益以及由上述客体存在而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所有效益;郎奎建等(2000)把森林生态效益定义为:森林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对生命和环境组成地球生物圈提供直接和间接的有利人类的,具有使用价值和“公共商品”特征的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小气候、净化大气等公益效能。森林的生态效益往往不能直接用货币的形式来计量,但可以通过间接的形式来计量,因而人们也将森林的生态效益称为间接经济效益或间接利用价值。

本文认为森林生态效益是指森林资源具有的生态效用性和森林生态功能被社会利用产生的效果性的效益总和。森林生态效益具体包括森林涵养水源、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固碳持氧、净化大气、消除噪声、减轻水旱灾、保护野生生物、增加旅游效益等多个方面。候元兆等根据国家“九五”攻关专题“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效益观测与效益评价技术研究”文本,界定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抑制风沙、改善小气候、吸收二氧化碳、净化大气、减轻水旱灾害、消除噪声、游憩资源、野生生物保护十种生态效益。

(二)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概念

森林资源总价值等于它的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及存在价值之和。森林直接使用价值主要指它的木材价值,由市场直接计量。后面三种属于非直接使用价值,它们基本上是市场失灵的。存在价值主要是由生物种群生存权定义的价值,这种在生存权意义上的价值是不能经济计量的,至于选择价值更不好进行经济计量。所以从目前来讲森林资源总价值主要由它的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构成。本文中所指的森林生态效益价值主要是森林资源中具有间接使用价值特征的森林生态服务价值。

二、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研究的意义

森林具有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随着人类对生态需求的不断增加,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不断提高,并大大超过森林直接经济效益。开展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助于提高社会公众对森林重要性的认识。森林生态功能是强大和多方面的。森林生态效益经济计量的实现,可以将森林具有的生态效益以货币量形式公诸于社会,巨大的效益转化成具体的货币数量,这可使人们对森林生态效益及其产生的对环境的巨大影响作用的认识更具体、更形象,同时也更具说服力,从而进一步引发社会公众对生态建设状况的关注,培养他们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并引导他们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林业和生态建设。

(2)有助于运用经济手段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森林生态效益具有显著的外部经济性,价值补偿无法通过正常的市场途径得以完全实现,森林所有者缺乏保护经营的经济动力,从而制约了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影响了生态环境建设。为达到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补偿,以解决森林的外部效应和市场失灵问题。因此开展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研究,是运用经济手段特别是通过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

(3)有助于建立综合的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系统。对森林等自然资源进行核算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自然资源核算的研究和试验,在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中应建立资源核算的理论,新的核算体系将成为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和保护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开展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研究,也是建立综合的经济与环境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有助于构建具有良好结构和功能的森林生态体系。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研究也是实施林业建设的重要工作基础。只有在确认了森林生态系统带给人类的价值高于林业建设的投入时,人们才会认识到林业建设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只有充分认识不同类型森林的结构、功能及其效益,才能根据不同的社会需要和经营目的实施林业建设,构建具有良好结构和功能的森林生态体系。因此,开展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研究,认识不同森林类型的价值,对更好地指导人们参与林业建设、构建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我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于振伟,陈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林业企业,2003(3).

第7篇:生态资源价值范文

关键词:湖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补偿标准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0-2710-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0.063

Abstract: For realizing accurate compensation and determining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s, the service value of products in ecological regions needs to be understood. Based on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theory and focusing on status of different ecological service products in Hubei province, the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was measured, for providing guidance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t concluded that the assessment result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could be used as the upper limited reference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calculating the actu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the willingness-to-pay and sharing mechanism in ecological product service regions should be also considered. In Hubei province, the path of combining market mechanism with policies and social governance should be actively explored. Specifically,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eaturing “different categories, regions and grad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calculate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in practice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Key words: Hubei province;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compensation standard

1 湖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1.1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为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国家在汉江流域开展了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其中,汉江流域是全国惟一的试点流域,在襄阳、宜昌、荆门、武汉、鄂州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是全国试点较多的省份[1]。

2013年,湖北省湿地面积共144.5万hm2,其中湿地自然保护区16个,5个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62个,其中39个是国家级湿地公园。湖北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鱼类176种、底栖动物86种、浮游生物213种。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主要由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两部分构成。

湖北省湿地的直接使用价值主要表现为湿地的用途价值,主要包括:①湿地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各种生态产品,如木材、药材、肉类产品、泥炭、砂石、芦苇;②湿地水资源可用于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在丰水期湖泊还是水运的通道和介质;③湿地独特的自然景观成为重要的观光休闲地,为人类提供舒适。具体物质生产的价值量计算结果见表1。

湖北省湿地的间接使用价值表现为它的功能价值,主要包括:①蓄水,调节洪峰,滞后洪水过程,减少洪水造成的财产损失和生命损失;②湿地植物固碳放氧,调节空气中的CO2和O2的平衡;③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④为生物提供栖息地,保存生物物种资源,以供科学研究,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湖北省湿地提供的各项间接使用价值量见表2。

根据以上估算,湖北省2013年每公顷湿地提供的生态系统产品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价值总量约为22 961亿元。

湖北省湿地生态补偿量的计算主要包括3个内容:①湿地生态服务价值损失量;②湿地污水治理成本及其相关费用;③人工湿地部分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量。运用直接市场价格法、炭税法和造林成本法、疾病费用法等对湖北省湿地的生态补偿量定量评估,结果见表3。

综上,湖北省湿地的生态补偿量是湿地损失的经济价值总量、水体治理费用和人工湿地生态服务价值三者之和。湖北省湿地的生态补偿量约为354.26亿元,其中湿地损失的经济总量是333.56亿元,湿地水体治理费用是20.57亿元,人工湿地的鸟损价值量是1 270万元。

1.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湖北省生态林业建设在全国生态林业体系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据统计,2013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仍有36 903.02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20.5%。全省水土流失地域广泛,主要集中在鄂西山地的三峡库区、清江流域、丹江库区,以及大别山、幕阜山、桐柏山和大洪山地区。

基于成本和收益角度,进行湖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经济收益包括林产品收益、非林产品收益等。主要根据森林面积分别乘以林产品单位面积的年产价值、非林产品单位面积的年产价值加权得到。从收益角度,通过相同或近似产品法和直接产品评价法得出各地区林业生产总值(表4、表5)。

森林提供的大多数生态服务如水文调节、水土保持和碳汇等具有公共物品的基本属性[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Y/T 1712-2008),森林生态收益核算方法见表6。

1)涵养水源。按照总拦蓄水量=(降雨量-蒸发量)×森林拦蓄降水面积计算,其中湖北省森林拦蓄降水面积包括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和苗圃地,为8 098 500 hm2。根据测定,湖北省境内平均降水量800~600 mm,林区蒸散量占年总降水量的60%。则计算的总拦蓄水量为51.8×109 m3。森林拦蓄水的价值,相当于等容量水库的价值,核算价格用水库拦蓄1 m3水的建造成本。目前,中国单位库容造价为5.48元/m3。因此,湖北省森林拦蓄降水的价值为2 838.64亿元。目前湖北省生活用水的价格1.96元/m3(以武汉市为例),净化水的量为51.8×109 m3,计算的森林净化水质的价值为1 015.28亿元。根据湖北省2014年统计年鉴,湖北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 338亿m3,其中年洪水径流量为1 712亿m3。按照湖北省能够防洪的森林总面积24 405 hm2[1],土地防洪费20元/m2计算,湖北省防洪的总价值为48.81亿元。综上,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的价值至少为3 902.73亿元。

2)保育土壤。依据土壤研究可知,无林地土壤中等程度的年侵蚀深度为15~35 mm,年侵蚀模数为150~350 m3/hm2。本研究以无林地土壤侵蚀模数的年平均值(200 m3/hm2)来估计湖北省减少的土壤侵蚀量。湖北省林业用地的平均收益为500.3元/hm2,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量为404.547万hm2。计算得出湖北省减少土地废弃的经济价值约为20.239 5亿元。湖北省因森林防护而减少的土地损失的面积约为22 785.89 hm2,按照平均林地价格2 459.9元/hm2计算,森林减少土地损失的价值为0.560 5亿元。湖北省森林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1%,其中全氮含量平均为0.094%,全磷含量为0.071%,全钾含量为2.9%,总量分布为60 970 t、56 300 t、314 498 t,而尿素、磷酸二铵和氯化钾的市场售价分别为1 900元/t、2 200元/t和1 400元/t。计算可得森林减少的氮、磷、钾养分损失的价值为6.80亿元。综上所述,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土壤价值为27.60亿元。

3)固碳供氧。按照碳储量=森林生物量×容积密度×含碳率[2]计算,湖北省森林生物总量约为248.206万t,阔叶林的容积密度约为21.62 t/hm2,针叶林的容积密度约19.31 t/hm2,针阔混交林取两者均值,含碳率取0.5,则湖北省碳储量为7 619.304万t。从而得到CO2量为27万t,处理1 t CO2价格按100元计算,则湖北省森林固碳供氧价值为279.37亿元。

4)净化空气与森林防护。按照净化空气服务价值=林地面积×滞尘能力×单位滞尘价格计算,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主要以阔叶林、针叶林以及针阔混交林为主,面积分别为400 483 hm2, 552 968 hm2, 660 425 hm2。阔叶林的滞尘能力为10.11 t/hm2,针叶林为33.20 t/hm2,针阔混交林的滞尘能力取两者平均值。阻滞降尘的价格采用0.56元/kg计算[3]。因此,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净化空气的服务价值为205.57亿元。

由于缺乏相应的数据,保守的用森林保护稻田天敌的效益代替农业的增产效益,则湖北省每年至少因森林保护引起的农业增产价值为112.61亿元。

5)森林休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2013年,湖北省行政区域内森林公园接待游客人次达到650万,带来了约6亿元的旅游收入,而创造的社会效益则达到49.77亿元。在此,如果用社会产出代表森林游憩的价值,湖北省森林游憩价值为49.77亿元。森林生物多样性的间接经济价值主要体现为机会成本,2013年湖北省森林生物多样性的间接经济价值约为59.36亿元。

结合上述生态服务价值的计算结果,湖北省2013年森林生态服务价值汇总见表7。

以上以湿地和森林为对象,测算了湖北省主要生态产品提供的生态价值,表明湖北省生态系统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特别是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调节的生态服务功能需要被重点保护。

1.3 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和补偿

湖北省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主要矿产种类有铁矿、铜矿、磷矿等,2011年湖北省共有铁矿储量6.05亿t,铜矿96.58万t,磷矿7.70亿t。2011年湖北省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贵重金属矿、冶金辅助原材料、化工原料非金属矿和其他采矿业创造的产值为172.86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64.00亿元(表8)。以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的矿种来看,铁矿、钒矿、钛矿、磷矿、盐矿、灰岩矿等湖北省优势矿种2011年销售收入99.16亿元。这些矿山企业是当前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的重要来源。

根据矿产资源补偿费的计算公式:征收金额=矿产品销售收入×补偿费率×开采回采率系数,补偿费率以2%计算,开采回采率系数需要由地方政府会同地质矿产管理部门根据开采方案进行核算,这里以1来估算,可得铁矿、钒矿、钛矿、磷矿、盐矿、灰岩矿等湖北省优势矿种应征收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为1.98亿元。与同期实收年均1个亿相比,缺口并不大。

自实施《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管理办法》以来,设立了专项经费,累计征收保证金19亿元,为全省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来源,但是,目前已经完成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仅36项,占全省矿山地质灾害总数的5.48%,恢复治理面积600多hm2,占全省需治理面积的4%左右。在颁布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湖北省将全面推行保证金制度,实施高标准的提取准则。因此,需要更多的配套资金支持上述政策。

2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补偿标准确立――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例

湖北省十堰市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水源区之一,以汉江、丹江为主要河流,有215条河流的流域面积超过100 km2,21条河流超过1 000 km2,水资源总量超过388亿m3,占全流域比重为66.7%。全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为3 741 m3/人,高于全国人均水平值[4]。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供给的强大后盾。受水区为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4省(市)。

2.1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价值

根据谢高地提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5,6]和研究区单位面积农田食物生产生态服务价值,可得研究区各种土地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单位价值。

1)应界定水源区为受水区提供的生态服务种类。只有在扣除林冠截留和林地蒸散后(根据陈东立的研究,林冠截留率的平均值为24.95%[9],林地蒸散率因计量复杂,暂定为0),其他四类生态系统(森林、草地、农田、湿地)提供的“水源涵养”生态服务才形成了水源区的水资源量,从而通过调水工程使受水区获得清洁水源。

2)确定受水区意愿支付水平。公众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认知水平和意愿支付水平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而发展的,它与恩格尔系数(受水区加权平均0.33)有大致的对应关系。

3)确立生态补偿标准中央和地方的分摊机制。根据王国栋[10]的建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央与地方生态补偿资金分摊比例应确定为4∶6。

2.2 生态补偿上限与实际补偿标准

根据上述调整过程,以2010年得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生态补偿上限标准为46.12亿元/年。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中线工程一期工程调水总量为95亿m3,其中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分别为38亿m3、35亿m3、10亿m3、12亿m3,计算出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4省(市)生态补偿上限标准的分摊额度分别为11.07亿元/年、10.21亿元/年、2.91亿元/年和3.49亿元/年。

进一步来看,以2010年的现有生态系统土地面积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前的2002年比较,水源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显著下降,减少了125.38亿元。其中尤以森林生态价值的下降为显著特征(表11)。因此,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当前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并没有扭转生态效益下降的趋势,原因除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缺口外(2009年中央财政17.88亿元,缺口28亿元),关键是地方政府和农户的积极性不高。在国外的生态补偿实践中,生态补偿标准亦根据当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实际值确定,若水源区当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上升,则补偿标准随之上升;若水源区当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补偿标准也会下降。可见,适时监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量,确立生态补偿标准能提升水源区政府和公众保护生态系统、保护水源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

3 结论与启示

要破解湖北省当前生态补偿的现实困境,就必须理清生态补偿核算思路,加快重点领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进程,明确生态补偿核心任务,确定实现路径,加强平台建设和能力提升,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全面深化湖北省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当成立专门机构,在科学测算生态价值和补偿标准的基础上,提高湖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偿的呼声,积极响应陕西、河南水源地的诉求,吸引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倾斜力度。

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点,湖北省必须尽快推进武陵山和秦巴山生态林(含神农架林区)生态补偿试点,争取纳入国家规划的“笼子”。

参考文献:

[1] 熊春茂,陈 敏,朱白丹.湖北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水利,2012(11):31-33.

[2] 沈浩然.建立完善恩施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J].清江论坛,2011(2):68-70.

[3] 韩秋萍,张修玉,许振成,等.珠三角生态屏障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以韶关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2):430-434.

[4] 周 晨,丁晓辉,李国平,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视角[J].资源科学,2015,37(4):792-804.

[5] 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89-196.

[6] 谢高地,甄 霖,鲁春霞,等.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消费和价值化[J].资源科学,2008,30(1):93-99.

[7] 侯 鹏,王 桥,王昌佐,等.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效应[J].地理研究,2011,30(11):2092-2098.

[8] 李 疲李晓东,海米提・依米提.基于LUCC的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1,13(6):122-127.

第8篇:生态资源价值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项目;经济价值;实践

近年来持续升温的旅游产品――生态旅游项目,日益得到消费者的青睐。究其原因可归纳为消费者对旅游产品使用价值的重新定位、旅游产品的差异化。伴随着各地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系列印有人工痕迹的景区对外开放。不难看出,这些生态旅游项目不仅未能体现其内在经济价值;在实践中也在功利意识的作用下,忽略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义。

众所周知,旅游资源开发应满足可持续性的要求,而“可持续性”又需形成区域植根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旅游项目在实践中充分挖掘其经济价值,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生态旅游项目的经济价值分析

生态旅游项目所依存的载体应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包括山、水、动植物等,都是存在于项目开发前的客体。因此,生态旅游项目首先拥有的便是“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然而,在经过人为的规划并赋予人文气息后,则又拥有了“人文资源的经济价值”。

第一,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包括林木、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的区域特性,构成了各地生态旅游项目的差异性。这就意味着,在产品差异化打造的过程中,自然资源已天然形成了一系列差异化的尺度。生态旅游产品的消费者,也往往在自身新奇性、探究性等内心驱使下慕名前往。从而,该旅游项目的经济价值便逐步显现出来。与此同时,植根于区域地理、地貌特性的生态旅游项目,又能形成经济价值的扩散作用。具体而言,推动了当地自然资源的经济商品化发展。

第二,人文资源的经济价值。众所周知,一个完善的生产旅游项目,除了以核心产品为基础的同时,还需具有辅助产品和辅助设施。辅助产品可以理解为与生态旅游项目有关的人造品;而辅助设施,则是面向消费者而修建的交通和娱乐休闲设施等。由此可见,对生态旅游项目中人文资源的塑造,将在方便消费者的功能基础上,不断扩大项目的品牌影响力。不难理解,当某生态旅游资源无法面对消费者而开放,那它将永远处于自然存在状态而无经济价值可言。

二、生态旅游项目的实践

生态旅游项目在实际打造中,也应充分挖掘其中的两类经济价值。从目前所反馈的情况来看,有关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还关注不够。为此,笔者以“福建省沙县天湖森林公园”项目为例展开阐述。

第一,针对自然资源经济价值开发的实践。以公园内的植物景观资源为考察对象:公园内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水松;有号称“公孙树”的古朴、典雅的银杏;有芬芳清香的桔园;有游鱼幽幽的鱼塘……其间曲径通幽、林荫蔽日、潺潺流水,构成一幅幅天然画卷。

具体而言,在公园生态资源开发时,应充分保护以上自然景观的自然特征,并在旅游项目的多元要素建构中,突出该地的植物、动物、水体等景观的特色与优势。这样一来,在多元要素的支撑下,便能广泛吸引源于各种消费偏好的消费者,从而充分释放出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

第二,针对人文资源经济价值开发的实践。人文资源的经济价值依赖于项目辅助产品及设施的支撑。这就意味着,公园若要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还需在人文资源的支撑下使他们身临其境。为此,还应在交通、住宿、休闲娱乐等诸多环节下功夫。如其中最负盛名的有天湖净寺,全寺人员几乎是女尼,堪称沙县“女儿国”,寺院南西北三面群山环抱,东面开阔,寺院藏经阁中珍藏着各种佛教经典达万余册,为全国佛教10个培圳基地之一,享誉海内外,集理佛、培训、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沙县社会风俗受千百年古越文化、中原文化长期交融的影响熏陶,形成具有闽西北特色的民俗及小吃风情。在此基础上,还应增强消费者与当地文化的一种互动性,如与依托沙县小吃在外的影响力,以小吃文化为主题,以生态休闲为特色,与中国(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紧密结合,着力打造闽中最大、最集中的特色餐饮、旅游休闲集散地。

本文以福建省沙县天湖森林公园为例,对围绕二元经济价值的开发实践进行了阐述,所提出的本质观念对于其他生态旅游项目的打造,同样具有抛砖引玉之用。

三、小结

旅游资源开发应满足可持续性的要求,而“可持续性”又需形成区域植根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旅游项目在实践中充分挖掘其经济价值。生态旅游项目应充分释放自身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经济价值,从而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具体的开发实践。

生态旅游项目不仅需体现其内在的经济价值;在实践中还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态势。这一态势,将有力推动经济价值与实践的契合。

参考文献:

1.高天宇.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策划[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1(2).

2.张欣.乡村生态旅游项目的BOT模式运作对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影响[J].改革与战略,2010(11).

第9篇:生态资源价值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评估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型态,是推动现代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的有效形式。近年来,休闲农业悄然兴起,并逐步成为各地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之一。现阶段,已有不少成功的实例,但是该领域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与国外相比,特别是在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方法研究方面差距还很大,尚不能完全胜任指导实践的重任。

一、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的一般特征

与传统大众旅游资源不同,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突出休闲农业旅游环境质量的重要性。从经济和社会、自然生态发展的角度分析,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外部性。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外部性体现在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与环境的生态功能上,这种外部经济的公益效能是其外部特征。二是社会性。部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可以直接产生生物产品,具有经济价值和个体性,但是在其实现个体价值的过程中发挥的生态环境效益远远大于前者,而且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目的是对其资源和环境效能的可持续利用,可视其为社会价值。三是生态敏感性。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敏感和脆弱的生态系统,特有的生境养育着珍稀动植物资源,是自然遗产存留和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的重要区域。其生态系统内部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运移对生态系统退化恢复意义重大。四公共物品属性。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侧重的是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环境,其生态和环境服务属于人类共有的公共财产,无法通过市场确定其经济价值。

二、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研究的意义

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决定了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核算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有利于旅游开发投资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有利于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保护、规范与可持续发展。目前,国际上资源与环境价值货币化核算的理论和评价方法多建立在效用理论、资源稀缺论、福利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基础之上。国内对旅游价值经济价值的研究也已有所深入,多是将可供游憩的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作为一种环境物品,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通过替代价值或间接评估得到,而且以森林资源的游憩价值研究较多,对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货币化核算方法尚未涉及。主要原因是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估核算理论和社会需求的相对滞后。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并非独立存在的,确切地说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所具有的一种游憩功能,很难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从区域范围内的自然资源或环境中单独剥离出来。由于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至少在形态上是一种环境资源,具有不可分割、非竞争性、难以排他消费的公共物品特征。因此,不宜用传统的商业资产评估方法,进行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随着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经济-环境一体化国民经济绿色核算体系的倡导以及世界性休闲农业旅游的潮流,对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与环境的货币化核算有必要进行全面的研究。

三、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一,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界定。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从形态上与区域景观类型及其环境,是休闲农业旅游景观资源和环境资源的综合体,从本质上休闲农业旅游景观资源是其环境资源的组成部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提供游憩功能的同时,无形中提供了环境享受功能。因此,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价值包含了其游憩价值(经营性)和环境价值(非经营性)。非经营性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属于社会公共财产,具有无排他险和不可分割性。它需要通过可经营性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产生旅游吸引力,要依靠社会资金维持发展。经营性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为社会准公共财产,在提供公共生态功能同时,提供旅游服务功能,包括有形的景观、无形的环境,具有无排他性。由于经营权一经营大众有偿分享使用权的权利可以分离,因此其具有部分可分割性。如可进行旅游观光活动的试验区,国家、集体的经济林,农业用地、荒山的承包权等。无论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是否可经营,都具有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option value)。使用价值可理解为有差别,有人指的是直接服务价值,这里指的是直接使用资源的实物生产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指的是不消耗资源,间接使用资源的服务价值,包括了旅游等多功能使用价值;选择价值指为确保未来仍可使用的一种保险支出,意指消费者对某种游憩资源的未来需求不太确定。非使用价值,包括遗赠价值、存在价值。人们对于某一游憩资源,愿意支付若干代价以保护该资源,让未来世代也得享有资源所产生的各种劳务,则民众为此一目的而愿付出之代价总和可称为遗赠价值;某些游憩资源具有独特的景观,或为许多野生动物之庇护和栖息之所,或因该资源具有国际性或民族性的特殊意义,所以,民众如果知道此一资源获得适当保护而存在,便能得到相当程度的满足,民众因此心理的满足而愿意付出之代价总和称为存在价值。

第二,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货币化理论和方法主要来源于环境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与环境影响评价理论(EIA: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并随公共产品理论、福利经济学中的消费者剩余和个人偏好等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美国未来资源研究所(RFF)、伦敦环境经济中心(LEEC)、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CED)等为该领域研究其做出重要贡献。20世纪60年代以前,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的一部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货币化理论主要是成本效益分析理论(Cost-Benefit Analysis,CBA),其思想来源于Julse Dupuit在《论公共工程效益的衡量》(1984)中提出的“消费者剩余”的概念。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旅游与环境冲突问题的日益严重,John Krutilla在《美国经济评论》(1967)上发表了自然保护的再认识,提出了“舒适性资源的经济价值理论”,认为出于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不确定性等原因,需要对一些稀有的珍奇的景观和生态等舒适性资源进行保护,在可再生限度内严格控制使用,特别是提出了舒适性资源的“唯一性”、“真实性”、“不确定性”、“不可逆”等重要概念,这为后来旅游资源的货币价值评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70年代以后,随着福利经济学对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非市场化商品与环境等公共产品价值的思考,旅游资源货币价值评价逐步形成理论体系。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approach,TCA)在旅游资源货币价值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80年代后,享乐定价法(hedonic price approach,HPA)得到广泛应用。90年代以来,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在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货币化评价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同时也受到不同方面的冲击和责难,主要集中在CVM理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等方面。

四、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价方法选择

目前,旅游资源货币价值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替代市场技术评价法。它用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旅游资源的货币价值,具体有旅行费用法、机会成本法、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享乐定价法等,主要适合无市场交换但有市场价格部分的评价。二是模拟市场技术评价法。它以支付意愿来表达旅游资源的货币价值,目前主要是条件价值法。休闲农业旅游与生态系统和环境密切相关,通常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被作为一种环境物品进行价值评估,通过将生态资源作为一种资产进行评估,并纳入旅游资源开发的成本一效益体系,避免对资源的无序开发、无偿使用和资源浪费。但无论是对生态资源的游憩功能进行经济价值评估核算还是对基于生态资源环境的生态系统功能评估核算,目前国内外其代表性的评估方法有以下几类:政策性评估、生产性评估、消费性评估、替代性评估、间接性评估、直接性评估。评估方法为实际市场评估法、旅行费用法、条件价值法、影子价格法以及机会成本法等,从本质上是通过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影子价格、公众(包括游客等)的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的,从方法上也是上述几种方法的变种或组合。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直接价值可以通过估计生物生产量计算得到,包括游憩价值环境享受价值在内的间接使用价值可以采用上述评估方法或者上述方法的组合估算,非使用价值可以根据其表现形式,如珍稀动植物生境、科学研究、生态系统永续等与其直接价值融合评估,因为,资源与环境的价值不是独立的几部分,而是互有重叠的。以下是对游憩价值的两种主要评估方法:

第一,旅行费用法。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是基于西方现代经济学的效用价值理论和消费者剩余理论的一个方法,旅行费用法是利用游客与旅行目的地之间相关行业的市场消费行为来评估风景区(旅行目的地)的旅游价值,同时考虑旅行时间的机会成本,建立需求函数测算消费者剩余。但是旅行费用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需求函数自变量的范围界定,费用是旅行总费用、区域费用还是游憩费用,由什么组成;二是时间的机会成本的比例选取,休闲农业旅游区别于大众化旅游,其时间的机会成本增加;三是游客的当前支付意愿与资源价值的关系,不同游客的支付意愿和资源价值的关系;四是对于没有游客的风景秀丽之地,就没有旅行费用,但肯定有支付意愿,采用该方法时需要变通;五是计算结果代表的消费者剩余,往往是旅游价值总量的一部分,造成实际价值偏低。一般适用于短途旅行或游憩目的地评估。

第二,条件价值法。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lue Method,CVM),属于直接性经济评价方法,从消费者的角度通过一系列的条件假设,通过问卷、调查、投标等方式获得消费者的WTP(Willingness To Pay),通过数据处理综合得到所有消费者的WTP,即该区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游憩值。常见的方法有:自愿支付法(Willingness To Pay)、调查法(Survey Method)、直接询问法或假定价值法(Hypothetical Valuation Metho)。该方法是基于自愿支付是商品价值的唯一合理表达这一认识的。该方法存在的问题:如何确定所有游客或者潜在游客的支付意愿;资源环境价值的支付意愿的游客范围如何确定;现在评估价值与未来评估价值、资源环境实际价值之间的关系等等;对CVM理论和应用的有效性问题,用个人意愿偏好的直接调查法易出现阿罗“不可能定理”描述的公共产品投票悖论现象,因为个人在无法影响他人意愿偏好的情况下,受决策退出自由和无须承担责任的影响,易出现“搭便车”行为,有意夸大或减少对某种旅游资源的支付意愿,因而难以显示整体的真实支付意愿,旅游资源的货币价值也就难以评估。

综上,任何方法都只是在当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对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的一种估价,多是通过支付意愿、心理价格、旅游费用、游客调查等基础数据实现的。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经济价值评价有三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一是数据基础问题: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评价需要包括社会经济、生活、人口、资源、发展等在内的大量数据,数据的现实性、准确性、可用性甚至选用什么样的数据都会影响评价核算的结果;二是未来的价值的评价问题:采用未来价值为基础的经济价值核算可能比较准确;三是包括3S在内的新技术应用问题:所有的模型中都需要大量的空间数据支撑,通过空间拓扑分析、属性分析可以较好的展示景点、景区、景域之间的空间关系,叠合社会经济生活等基础数据,利于大量游客各种数据的分析与处理。随着计算机数理统计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日益成熟,在其他领域已经有不少成功应用范例。在旅游资源评价与核算中,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综合分析与利用,对旅游资源价值核算与评价的准确度将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李朝阳,田明中.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构建[J].地理研,2006(3).

2、王建军,郑进军.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信息系统的开发[J].旅游学刊,2004(1).

3、袁书琪.试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类型和评价体系[J].生态学杂志,2004(2).

4、翟辅东,肖曾艳.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的概念和应用[J].旅游学刊,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