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工业风的设计特点范文

现代工业风的设计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工业风的设计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工业风的设计特点

第1篇:现代工业风的设计特点范文

按照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制订的“五个统筹”的战略部署,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以党的正式文件的形式将“探索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措施予以确定下来,同时于2003年3月1日正式实行的《农业法》也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农业保险的地位和发展模式。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加入WTO的新形势下,需要我们对农业保险的经营环境重新分析,对保险制度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供给的模式进行再探索。

一、新形势下,对农业保险经营环境的再认识

由于传统农业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生产规模小、低投入、低效益、粗放经营,缺乏与其它部门进行劳动交换的动力和能力,而且农业风险复杂,保险经营技术要求高,农业经营成本高、效益低,因此农业保险供求出现“双冷现象”,即供给不足,需求乏力。由于在农业领域缺乏商业保险制度生存的环境和土壤,即使其被强制配置在农业领域,也是缺乏效率和效益的,是一种职能的错位,一旦保险公司向商业化转变,传统的农业保险必然衰落。而今天,在农业加速转型和市场开放的新形势下,农业保险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发展新空间,具体表现为:

(一)农业风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风险集中性增加。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将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专业化得到发展,因此现代农业对知识、资本、技术等要素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如温室、孵化车间、良种、胚胎等大量采用,这种集约型的增长方式也使风险更为集中、损失强度加大,高价值农产品生产者所承担的风险愈来愈大,迫切需要农业保险的支持,以化解农业经营风险,安心生产,稳定经营。

另一方面,农业风险的关联度增强。由于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发展,农业产业链延伸,在此趋势下,农业的传统内涵得到拓展,农业保险的服务空间延伸到农业三次产业链条,农业风险已经不仅仅与农业生产过程本身的风险有关,农业相关部门(如加工、储运)风险的变化也会使农业生产波动,带来损失风险,同样,农业风险的发生也会给农业加工、服务等部门带来冲击。

(二)农业风险的承担主体发生了变化。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农民集生产者、投资者和经营者等职能于一身,几乎是农业风险的唯一承担者,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下,多种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使农业的投资、经营、生产职能发生了分离,出现了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趋势,承担风险的主体不仅有传统的农民,还有集体经济组织、专业户、农场、企业;不仅有生产链条上的利益主体,产前、产后诸环节都可能对农业风险具有可保利益,而且随着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引入农业,也在逐步改变农业风险承担主体的风险管理观念,强化保险意识,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强烈需求。可见,新形势下,农业保险具有服务对象多元化、保险需求多元化、支付能力强的特点。

(三)农业风险因素发生了改变。由于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广泛运用,农业的组织性增强,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传统的农业风险因素在发生改变,不仅使农业对自然的依赖性降低,如机械化养殖场、大棚等车间型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增强了保险公司对某些传统风险的控制能力,可以将原来一些不可保的风险纳入保险责任范围;同时,高新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很多新的不可知的风险因素,农业成为风险投资的一个重要领域,给保险公司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其扩大经营范围、改善经营技术。

(四)农业风险管理要求发生了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和相对封闭的生产环境下,农业风险管理一般主要通过家族、集体经济组织互助合作以及政府救济等方式来解决,是小范围、低水平、不固定的,不适应社会化的扩大再生产需要。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实行农业风险的社会化、专业化管理,要稳定地供给,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我国加入WTO的形势下,农业风险必须立足全球经济范围、从维护本国经济(尤其是农业)效率与国防安全的角度出发,运用符合WT0规则的方式和手段来进行管理,其中农业保险是一项被允许和被普遍采用的制度安排。

二、新形势下,对农业保险功能与作用的再思考

在我国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竞争的大背景下,农业保险除了传统的对农业生产实施事前和事后经济补偿、稳定农民收入等功能外,新形势下,农业保险的功能和作用还在拓展和延伸。

(一)可以改善农业和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地位。有农业保险作保障,农业生产趋于稳定,经营者的收益保障程度提高,这种状况有利于改善农业和经营主体的经济地位,从而改善其信贷地位,便于其获得贷款,引导农业金融资本流人,促进农业生产扩大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和降低农业资金融通成本。

(二)可以促进农业金融体系的稳定。农业保险不仅是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经营者利益的有力手段,由于它对农业资金融通起到配套保障作用,因此还是一国农业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关系到一国农业金融体系的完整性和稳健性。

(三)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与其它产业、农村与城市具有高度联动性,农业生产的发展会直接带动农业产前、产后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可以直接促进对工业品、服务的消费,因此农业保险可以通过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来促进农业相关产业的稳定和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四)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业是母体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占总人口70%以上农民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农业、农村和农民不仅直接关系到本部门的产业发展、就业增长和区域稳定,还是拉动内需的核心力量,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通过农业保险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五)可以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农业保险稳定了农业投资收益,会促进社会增加对现代农业的投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提升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实力。如我国目前对农业保险需求最强烈的就是创汇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由于其很多都是“订单农业”,一旦发生风险事故损失而导致其不能按期交货,投资者、生产者不仅要承受投入资本、劳动的损失,还有可能要交纳违约金等,参与农业保险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其损失。

(六)是政府进行农业支持和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农业支持和保护的有力工具。2002年底修订的《农业法》再次将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作为促进农业投入、加强农业支持保护的重要措施。WTO协议将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自然灾害保险和农民收入相关的收入保险称做“绿箱 (Green box)”政策,不予限制,许多WTO成员国家都利用这一规则,积极开办农业保险。基于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探索利用保险机制来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方式。

三、新形势下,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再探索

农业是一个准公共部门,农业保险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因此,建立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需要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从世界范围来看,建立有政府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必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必须实行由政府直接经营和管理的模式。虽然国家在法律上和党的文件中已经明确指出“要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当前有关成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的呼声很高,但笔者认为,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由国家直接经营不是唯一的出路,更不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表现,在国际上也乏有成功的先例。在发展农业保险的过程中,同样需要重视效率和效用,简单地采用成立政策性保险公司的方式,不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甚至还可能出现新的和官商作风,导致效率低下,最终制约和阻碍农业保险功能的发挥。应在认真分析我国农业发展新形势和农业保险的功能与作用后,充分利用和发挥政府与市场两方面的优势,将政策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高效率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一)坚持一个原则。在社会资源配置日益市场化和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形势下,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设计要坚持与市场机制紧密结合的原则,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制度的效率,尤其是要注意加强对于功能日益强大的资本市场的利用,发挥资本市场资金融通的功能,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农业灾害补偿资金,通过资本市场分散农业经营的风险,将农业灾害损失向国内外投资者转移。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农业风险转移和保险资本运作,可以促进农业保险资金流动性和收益性的结合。

(二)遵循一种思路。我国正在进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根据公共财政理论,政府对某一产业的直接投资和经营通常是低效率的,因此,在能够采用“私产品”供应的领域应尽量避免采用“公产品”供给。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的最好方法是通过制度和政策工具,包括一些转移支付的形式,而具体功能应由市场中介来实现和完成,农业保险则是政府行为和市场功能结合的一个较好载体。

(三)借鉴两种模式。在农业保险制度安排方面,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做得比较好、有代表性的两种模式是美国模式和毛里求斯模式。

美国20世纪30年代开办农业保险,其模式经历了由私营公司试办到政府主办,再到政府退出、由商业保险公司为主的曲折阶段。目前,农业保险的管理机构是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与风险管理局属于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主要负责全国性险种条款制订、费率厘定、业务指导和检查,开发维护软件,预测农产晶价格等,为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经营管理费补贴和再保险;此外,政府还给予免税和法律支持。虽然政府对商业保险公司的补贴占到全部保费的40%,但是政府仍认为这是比救灾计划和政府直接经营更经济的做法。

毛里求斯的糖业保险基金被国际公认为是一项成功的农业保险模式,该模式具有四大鲜明特点:一是费率厘定科学化。为防止风险不均质而导致逆选择,设计了有100个档次的费率体系,高度差异化的费率体系能激励生产者努力耕作,以改善自己的费率档次,从而达到少支付保费又能获得较大保障的目的;二是效率高。因为该基金只承保一种作物,业务简单,单证费用低,而且计算机管理程度高、人员少,因此效率很高,它的费用率仅占保费收入的7%(多数国家为15%—20%);三是商业化运作。虽然政府在基金建立初期承担了工作人员的工资,而且政府要求强制投保,但目前该基金从原保险到再保险完全采用商业方式来运作;四是投资收益高。基金的投资收入约为业务费用的 150%,投资收入的50%用于基金积累,能够相应减少农民的保费负担,增强基金抗巨灾的能力。

(四)实施我国农业保险的“三阶段推进战略”。借鉴美国、毛里求斯、法国、智利和加拿大等国家的经验,新形势下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应充分重视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要利用市场化的方式和市场这个阵地来促进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由于我国地理差异性大,农业风险复杂,资本市场还欠发达,新形势下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安排可以采用“三阶段推进”的战略:

1.初期采用商业的方式。当前可以建立商业性的专业农业保险公司,或者在已有的财产保险公司中选择 1—2家公司,为财政几种重要农产品(如小麦、奶牛等)的保险业务。农业保险业务单独建帐、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政府分险种和区域支付相当于经济管理费补贴的费,并立法强制保险,给予免税支持,还要对业务的地域、费率、险种、补贴、巨灾再保险等作出明确规定。财政部提供标准化保单,制订费率,并负责业务督察。

第2篇:现代工业风的设计特点范文

关键词: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模式比较;中国选择

一、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模式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基于本国国情的全面改造,相继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的转变,虽然所走的道路不同,但总体上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现代化模式主要有三种:资源丰裕型的美国现代农业模式、资源短缺型的日本现代农业模式和资源适中型的西欧现代农业模式。以上三种模式说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农业建设究竟采取哪种模式,走什么样的道路,主要取决于该国的土地、劳动力和工业化发展水平。人少地多的国家,主要通过生产工具的改革和机械技术的发展来提高效率;人多地少的国家则通过劳动集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来提高单产。日本经济学家早见次雄和美国经济学家费农・拉坦在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进行了概括总结。

(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攻方向的美国模式

美国模式是指在人少地多、劳动力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和低价的能源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以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推行的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主的农业现代化模式。美国地广人稀,人均土地资源丰富,这一资源禀赋特征使得机械相对价格长期下降,而劳动力相对价格不断上升,促使农场主不得不用机械动力替代人畜力,这种替代包含着农业机械技术的不断改进。因此,美国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首先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功率拖拉机、多功能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使得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机械化水平最高、人均经营耕地面积最多的农业大国。以1990年为例,人均耕地73.75公顷,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农机150马力以上。同时随着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美国农业不仅农机数量急剧增加,而且性能不断提高,设计和制造出适应精细作业要求的农业机械,如谷物联合收割机由牵引式改为自走式,在拖拉机和其他机械上采用发动机涡轮增压、液压传动、电子监控、自动控制等新技术。此外,美国政府为提升农业现代化的质量水平,还采取了其他一些对策措施。如重视发展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推进农业的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产业化运营和社会化服务,实行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等。

(二)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攻方向的日本模式

日本的资源禀赋特征与美国等正好相反,人多地少,土地供给缺乏弹性,土地价格与工资价格同步上升,土地和机械替代人力无利可图,所以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突出特点就是把农业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农用工业,增加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致力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推行的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的农业现代化模式。日本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首先是化肥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化肥价格稳定下降,使土壤资源耗竭能够快速有效得到补偿,从而突破土地资源稀缺的束缚。之后生物科技的发展又为日本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新的契机,日本通过生物技术全面改良农作物品种,从而实现了土地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使日本的农业现代化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面。同时,日本由于土地资源的限制,广泛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并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有效地改善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条件,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在日本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成功,日本政府建立了一套科学严格的科技推广制度。日本农业在生物、化学科技进步的推动下,通过小型农机具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为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国家创立了一种农业现代化的成功模式。

(三)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的西欧模式

西欧一些国家既不像美国那样劳动力短缺,也不像日本那样耕地短缺,因此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既重视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齐头并进,把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推行的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的农业现代化模式。通过这种模式逐步实现了本国的农业现代化。典型的有英国、法国、德国等。

英国在建设现代农业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首先在立法方面,英国于1947年实施了战后第一个农业法,在此后的30年里,多次颁布了鼓励、确保农业发展的法令,用法律的手段保护和支持农业。政府还制订了一系列保护农产品的价格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对本国生产的各类农牧产品(如谷物、马铃薯、甜菜等)都规定了最低保证价格。如果这些农产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实际销售价格低于最低保证价格时,销售价格与最低保证价格的差额则由政府补贴。同时,政府制订政策促进农业土地规模化、产业化的形成。为发挥规模效益、诱导规模经营,英国政府制订了鼓励农场向大型化、规模化发展的法令,愿意合并的小农场可提供50%的所需费用,愿意放弃农业经营的小农场主可获得2000英镑以下的补助或领取终生养老金。政府除对农业进行直接投资外,还对农业基本建设(如土地改良、田间供排水设施)和自然条件差的山区提供补助金。英国每个地区都设有不同类型的信贷机构从事农业信贷业务,它们以土地或房屋为担保,对购买或改良农田进行农场建筑等提供贷款;购买农业机械和农场建筑物的农民可以使用短、中、长期贷款等三种形式。

法国农业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矛盾是人多地少、土地分散和农场经营规模小,不利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阻碍农业生产率和商品率的提高,给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此法国政府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制订了诸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例如法国的法律规定了土地的“不可分割”原则,即农场主的土地不得由一个以上的子女继承。同时还采取一系列加速土地集中、扩大农场经营规模的措施,国家建立了“土地整治与农村安置公司”,通过贷款从私人手中购买土地,整治后以较低的价格卖给农民,特别是卖给中等规模的农民。政府支持中农的目的是促使生产力低下的小农离开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通过国家的直接干预,控制了土地的收购和转卖,改善了农场结构。政府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兴建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农业科研与教育推广事业、提供农业信贷、组织与协调全国性的农业服务活动等。同时法国政府还高度重视农业教育、职业培训、技术开发研究在内的农业智力投资。法国法律规定,相当于高中一年级或二年级的“农业职业能力证书”和“农业职业文凭”的持有者只能在农场或农业企业中当雇工,只有具有高中二年级以上学历的“农业技师证书”持有者才有资格独立经营农场。

二、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一)促进土地连片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因地制宜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

目前我国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是以小农户经营为基础,家庭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尽管这与美国、日本农业生产一样,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基本农业经营形式,但我国的家庭经营规模太小。我们可借鉴美国、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连片集中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即政府通过补偿和培训方式鼓励农民到城市谋生,允许和鼓励到城市务工和经商的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当地的种植大户并收取一定的转包费或租金作为补偿,或者将土地入股发展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也可借鉴法国的经验,组建土地整治公司,将低产田和荒芜的土地集中成片,整治成标准农场后出租给有经营能力和一定经营规模的农民。推广和使用农业机械,改变我国人力、畜力为农业生产主要动力的局面。扶持发展国有的农用工业,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对于不同经营规模的农场和农户所使用的农机具的自动化、智能化,要采取两种模式,面对组织联合经营的大型农场应借鉴美国模式发展大型现代化农机具。开发和生产适应家庭小规模生产的小型、自动化程度高的农业生产设备和农机具,为土地的精耕细作创造条件。此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条件,乡村道路、农电、农田排灌和农业市场等设施的建设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将科技进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

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在遗传育种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农业机械技术以及海洋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并在农业生产领域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农业的经营成本,并使农业生产布局结构出现重大调整。而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一亩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耕地的质量也不高,一类和二类耕地只占耕地总面积的20%左右,中低产田则占到80%左右。而且,由于滥砍滥伐、过度放牧、滥用化肥及人为因素的破坏,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因此需要保护和改良土壤,优化农作物品种,提高土地生产率,促使农业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推广体系,确保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有足够经费投入,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换利用。并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同时,重视发展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三)支持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着力构建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

发达国家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农产品协会的发展。政府通过合作社立法、财政扶持、税收减免、贷款优惠、技术援助等政策工具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个体农户和家庭农场主在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或同一农业经营服务项目上通过合作社自愿联合起来,形成了具有较高组织效力的现代农业经济组织,代表农民以大型供货商的身份在市场上跟客商谈判,给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各种社会化服务,从而改变了农民的弱势地位,有效地促进了的农业规模经营,增强了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发达国家遵循资源禀赋条件,以区域优势布局为先导,以专业化生产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着力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如美国形成了玉米、小麦、棉花、畜产品等竞争力极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日本形成了以大米、苹果、花卉、畜产品等为支柱的具有明显资源禀赋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荷兰形成了以畜牧业、园艺产业等为特色的具有显著出口创汇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

(四)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民的职业化

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必须依靠大量高素质并掌握了先进农业科技知识的从业人员。发达国家对农业、农村教育都非常重视,通过正规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培养出了大量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而且使农民的整体素质普遍提高。美国的农场主大多是大学毕业生,日本农民都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法国农村60%以上的青年具有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毕业水平。而我国农民80%是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也未进行过任何职业培训,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首先要建立包括高等、中等农业教育和农民职业培训为主的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要特别注重对现有农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通过法律等手段确保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其次应借鉴法国经验,通过制订相关法律,规定农民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取得合格证书,才能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贷款,取得经营农业的资格。现代农业建设需要从外部引入大量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需要工业的支持和城市的带动,在农民身份化规定下,非农出身的人难以进入农业产业,意味着农业对工业和城市资源的拒斥,意味着农业现代化将在封闭的体系中进行,因此政府应特别关爱农民,使农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农民与其他职业者一样享有进入和退出自由。美国诺贝尔奖得主舒尔茨认为:“在解释农业生产的增长量和增长率的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最不重要,物质资本的质的差别相当重要,而农民能力的差别是最重要的”。因此,全面提高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农民职业化尤为重要。

三、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模式选择

我国地域辽阔,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各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同时各地的科学技术水平、农业生产者的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不尽相同。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实现形式就必须根据不同的地域采取不同的模式。

(一)东部地区的集约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东部地区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以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五省为例。2009年,五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4倍、1.55倍、1.34倍、1.30倍和1.19倍。东部地区仅占国土面积的13.5%,耕地面积占全国的31%,其中高产稳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较好。但由于人口众多,这一地区的人均农业资源远少于其他地区。同时,东部地区也是我国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大量耕地转为非农业用地,农业生产所剩空间越来越小。但地方政府乃至村级组织的财政能力以及相应的以工补农能力强,农业的工业化、商品化、标准化水平高,技术推广与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善,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种、质量、档次等也有更高的要求,农业在整体上已经向现代农业迈进。因此,东部地区适宜采用集约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即以优质种苗、特色蔬菜、优质花卉、名优水果、优质家禽和特种水产为重点,以优质农产品加工出口创汇为目标,大力发展以资本集约和技术集约为主的安全、无污染的现代外向型农业。

(二)城郊地区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大中城市郊区人口密集、土地紧缺,但农业生产条件好、物质装备程度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强。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布局优化和拓宽农业功能等方式,大力发展城郊都市农业,做好城市农副产品如蔬菜、牛奶和水果的供应,同时大力发展高质量、高品位、高附加值、无污染、多样化、观赏性、功能化的农产品,以为城市的中高收入阶层服务。如上海市发展现代农业,以丰富城市居民“菜篮子”为目标,在不断提升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农业的布局结构,综合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在种植、养殖和加工等领域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开发出更新周期短、产品质量好的绿色安全农产品,大大提高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适应都市农业的特点,积极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农产品采摘、农事教育、生产体验和“农家乐”旅游等第三产业,使城郊农业成为生产、教育和旅游相结合的现代都市产业。

(三)中部地区的产业化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中部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9.7%,其中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6%。中部地区河流纵横,平原众多,气候适宜,雨量适中,平原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基本配套,是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产品的主要产区。近年来,中部地区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产业化型的发展之路。主要有“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以及混合型的“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对推动中部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产业化型的现代农业模式,不仅实现了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而且通过引进技术、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践证明,产业化型的农业发展模式是符合我国中部实际的现代农业模式。

(四)西部地区的特色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西部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56.8%,其中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3%,人均耕地2.1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是东部的2倍。西部地区有林地10.4亿亩,占全国的36%,草地22.5亿亩,占全国的55.9%。光热资源,也是全国日照时数最长的地区。说明西部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优势在于资源的独特性,必须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发展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性的名、优、新、特农产品,走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具体应是:西北农业区(包括新疆、宁夏、陕西、甘肃等),应重点发展旱作节水高效农业、草地畜牧业和以果品、棉花、蔬菜、甜菜、油菜、畜产品为主的储运、保鲜及深加工产业。西南农业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应重点发展草食型畜牧业,推行混农林业轮作制,大力发展优势经济作物、特种林果产业和以农副产品、林特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青藏牧业区(包括青海、等),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畜牧、水产(淡水养殖)及中药材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开发藏药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以形成具有西部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郑有贵,李成贵.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2、邓汉慧,邓璇.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7(9).

3、李滋睿,屈冬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政策需求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9).

第3篇:现代工业风的设计特点范文

关键词:农牧民;人口转移;城镇化;社会保障制度

中图分类号:F32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056-03、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口布局调整对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工作的影响

(一)以社会、经济、生态政策等为先导进行的人口转移、城镇化所造成的人口布局调整

城镇化发展战略是三农问题提出以来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内蒙古农村牧区较早是在阿拉善盟等地,围绕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调整,围绕生态建设的目标,启动了自治区人口布局调整的世纪性战略。截至目前,自治区各盟市先后开展了围封转移,生态移民;通过城镇化推进劳动力转移;工业移民;新城镇建设移民;划区轮牧后牧民重新安置;教育布局调整带来的人口被动转移等等;在国家、自治区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态政策下,以人口转移和人口的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的人口布局调整已经在自治区全面展开。

“十一五”以来,伴随着和谐社会建设,内蒙古各地又将人口布局调整纳入各盟市的未来发展规划,而且不仅是在社会发展规划中有所体现,在几乎所有的产业规划中,如物流发展规划、农牧业发展规划、商业发展规划、 工业发展规划、教育发展规划、科技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等,均将人口布局调整作为一项内容,或者将上述所涉及领域的发展与人口布局调整紧密联系起来。这也预示着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自治区还将进一步面临人口的大规模迁移。

笔者2009年1月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就人口转移规划等问题进行了相关调研。鄂托克旗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产业涵盖了现代工业、现代农牧业和草原畜牧业,工业占全旗经济比重达到70%以上,少数民族占农牧民比例较高。2008年底鄂托克旗以全旗已有的各项规划为基础,针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要求,整合制定了《鄂托克旗统筹城乡发展规划(2009―2020)》。在该规划中,鄂托克旗计划“通过农牧业产业化转移、城镇二、三产业就业转移等方式,大力度向三镇转移农牧民,优化城乡人口结构和三次产业人员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与人力资源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鄂托克旗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中还就转移人口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其中提出了“结合土地、草牧场确权和户籍制度改革,按照公平原则,以是否拥有土地草牧场使用权以及居民的居住地为考量标准,建立居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由此增加的个人承担缴费差额由旗财政承担”。规划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

鄂托克旗人口转移规划是较为成熟、完整的体系。但从农牧民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实际需求来说,该规划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牧区人口转移规划对人口布局调整所产生影响,继而对社会保障工作的影响等认识不够全面。

1.被转移人口原住居地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被忽视。这种忽视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原住居的转移人口被排除在某些社会保障项 目之外。如《鄂旗规划(2009―2020)》中规定“自愿放弃土地、草牧场使用权的农牧民,享受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次,原住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尚属落后,未转移人口在该地区的生产、生活存在许多不便,收入和消费水平较差,这些未转移人口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需求不仅体现在保障水平的提高上,还需要专门设计制定新的社会保障项目。

2.被转移人口在新住居地面临许多生活不确定因素,有些农牧民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但由于现有的移民政策多为生态性移民,被转移出来的农牧民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不能回到原住居地。许多被转移农牧民除了农牧业生产技能外,没有其他职业技能,因而很难在新的住居地找到工作,成为失业者。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应当把职业教育保障、失业保障等列为重要的保障内容,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些转移人口的不适应性。

3.被转移人口迁移到的地区不一定是经济发展、社会基础设施等都较好的地区,不一定能够为转移人口提供充足的就业和发展机会。甚至很多转移安排都是权宜之计,没有考虑农牧民的长远发展需要。这些离开故土、失去土地保障的农牧民未来的生活风险远远高于他人。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享受社会保障项目等对这些人口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4.许多转移人口为非自愿性转移,如教育布局调整带来的人口被动转移。教育布局调整总的发展思路是正确的,通过学校的撤并、集中,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教师队伍优化,教育经费应用效率集中;但同时还带来其他问题,如学生管理难度增大、学生上学不方便,为教育开支的相关费用增大,教育支出提前货币化等。教育性支出是农牧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中较大的一块,如何缓解农牧民教育性支出困难是为农牧民减负的一项有效措施。在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应当把教育保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另外,为照顾外出求学的子女,一些家长跟随孩子到学校所在地生活。这样使一部分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转移出来,从而加重了农牧民家庭农牧业生产的工作繁重程度,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牧民家庭收入。这种类型转移带来的农牧民生活支出差额应当由政府分担一部分,应当在教育保障中予以解决。

5.不同区域的人口布局调整使得区域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各存在不同的问题。如社会保险项目要以参保户缴纳的保险金为基金基础。显然原住居地由于人们收入水平不高,大量人口被转移,缴纳保险金的能力较弱,这样的社会保险基金账户难以维持。因此,需要社会保险基金在全社会层次的统筹。

(二)人口自然流动、迁移导致人口布局调整

人口的自然流动、迁移是指人口自愿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另一行政管辖区内暂住、滞留、活动或长期居住。内蒙古现有的人口流动、迁移方向主要是由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不发达地区向较为发达地区迁移、流动。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流动、迁移人口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流动人口大多数为农牧民。在锡盟、呼盟等地进行的相关调查发现有45.5%的家庭都存在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现象,尤其是年青人基本都居住在城镇从事着长期或短期的各种职业,而且外出打工的人数正在扩大。 1998年内蒙古牧区外出劳动力不到5万人,到2007年时达到30万人。

人口自然流动所导致的人口布局调整对社会保障工作之间的关系状况有以下两点:

1.人口自然流动频繁对目前灵活性不足的社会保障设计模式提出挑战。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以户籍为基础,流动人口不能享受流入地的社会保障项目,原流出地的社会保障项目也无法惠及流出人口。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快速、频繁流动。如果不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灵活性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将会名存实亡。

2.人口自然流动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等较为发达地区流动,流出地剩余人口则以老、弱年为主。这样的流动方式使区域间的发展两极化趋势日益加重。流出地居民的生产困难,面临更大的生活风险,因而对社会保障项目的需求更为迫切。流出地的社会保障工作偏重于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

3.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以流动人口的所享受医疗卫生保障为例。流动人口没有享受医疗保险保障,患病后不就诊,应住院未住院、住院后提前出院、选择低廉的自我医疗措施普遍存在。如流动人群的因私人接生造成的大出血、感染、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另外,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如传染病监测、预防、健康教育等难以享受,这些弱势人群的医疗保障和救助问题尚未解决。

二、政策建议

无论是人口的自然流动还是政策引导的人口迁移,其转移的根源在于原住居地的生产、生活、生态等条件相对落后。这种落后的造成 有政府的一部分责任。如政府长期的二元政策,使城乡之间的差距拉大;如政府在特定历史时期实施的部分政策、项目使农牧区的生态环境恶化。从经济学上讲,这就是政府行为对农牧民生产、生活造成了负外部效应,政府应当为这种负的外部效应买单。其中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为,对现有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创新、改革,把那些长期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人们收纳进来。

(一)打破城乡分割,建立城乡整合的社会保障制度

基于以上农村牧区人口布局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农村牧区亟待建立起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在建立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辅之以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从而打破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快发展,失地农牧民产生、农村牧区的劳动力向城镇地区转移速度加快。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和乡村的界限早已模糊了,大量农牧民成为城镇的生活者和建设者。而且与他们相联系的、目前仍生活在农村牧区的亲人未来向城镇迁移的可能性也非常大。这些人目前仍无法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机会。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则更为突出。因此笔者认为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或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手术”,要建立统一的体系。这里的统一并不是指各地的具体做法完全一致,而是指整个系统的互通性,赋予每个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和自由流动的权利。

(二)社会保障体系模式设计注重灵活性

当前,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最大的障碍是流动人口的高度流动性。因此,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设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个人账户。在个人账户模式下,流动人口所缴纳的社会保障基金均以个人账户的形式存在,当流动人口需要流动时,其个人账户应该跟随他一起流动。从操作的角度来看,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可行的。主要原因为:第一,在设立个人账户时,由于个人账户与流动人口是一一对应关系,且能随个人的流动而灵活流动,在推行过程中容易被流动人口所接受;第二,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最终将覆盖所有人口,实行的也将是个人账户模式,直接建立流动人口的个人账户模式后,待时机成熟个人账户基金可以与城市(或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金合并统筹使用。

(三)社会保障体系制度设计全面化

目前,流动人口大部分从事着粗、重、脏、累、苦等高危险性工作,生存环境和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导致流动人口工伤事故多发。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对流动人口是一种职业风险的分散机制。因此,内蒙古应该建立一个以工伤和医疗为切入点,然后结合失业、养老等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模式。从资金来源上看,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要以国家的财力作为强有力的后盾,随着内蒙古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所投入的资金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内蒙古当前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和个人。

1.工伤保险体系的构建。目前,内蒙古部分流动人口集中在劳动强度大、风险高等工作环境比较恶劣的行业工作,他们很容易患上各种职业病,还有可能发生工伤事故。在流动人口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情况下,一旦发生工伤事故或者染上职业病,流动人口很难得到相应的抚恤和救助。因此,应尽快强制推行和建立流动人口工伤保险制度,以有效分散和化解流动人口所遭受的职业风险。在当前形势下,可以采取企业或者雇主责任制模式,由企业缴纳工伤保险基金,存入职工的个人账户。政府在流动人口工伤保险中的责任主要是加强流动人口工伤保险的立法工作和制度设计,规定不同工种的最低保险金,强制企业或者雇主缴纳职工失业保险基金。

2.医疗保险体系的构建。构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制度,该模式的基本做法是流动人口不建立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只参加住院医疗保险,门诊费用自付,住院费用按照一定的比例由统筹基金支付,住院医疗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按照本市上一年月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进行缴纳。在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上,流动人口的流入为当地企业和政府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根据“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企业和地方政府应成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基金的缴付主体。

3.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完善养老保险的配套制度建设,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建立方便合理的社会养老保险跨省区转移机制。如果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全国统筹,统一管理,可以建立便于跨地区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机制,流动人口不论转移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凭卡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则将根本解决因流动人口因其流动性而造成的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转接的问题。

4.建立必要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援制度。社会救助方面,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正视部分流动人口对社会救助的现实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将他们逐步纳入其中。要注意将保险和救助联动起来,缓解他们的贫困程度,减轻政府将来的救助负担和成本,以及可能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冲击。社会福利方面,当前应以落实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为重点。住房保障方面,应在推进以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建设中,考虑到流动人口对住房的迫切需求,以及他们通过自身能力无法达到“居者有其屋”的现实,通过合适途径将流动人口纳入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享受范围,不断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使他们能够在城市安居乐业,其中一部分人顺应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在城市稳定下来。

参考文献:

[1]陶然,徐志刚.城市化、农地制度与迁移人口社会保障―― 一个转轨中发展的大国视角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5,(12).

[2]孙学力.内蒙古牧区人口迁移流动分析[J].北方经济,2006,(3).

[3]郭翠荣,陈静.人口结构、社会保障与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以发达国家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5).

[4]俞文政,曲福田,谭淑豪,叶奕.环境约束下牧区人口和种群持续增长模型研究[J].生态环境,2007,(1).

[5]曹正民,苏云.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的公共政策思考[J].西北人口,2007,(5).

[6]张展新,高文书,侯慧丽.城乡分割、区域分割与城市外来人口社会保障缺失――来自上海等五城市的证据[J].中国人口科学, 2007,(6).

The Population Transfe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afeguard System in Inner Mongolia

LIU Xiao-yan

(Inner Mongoli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Inner Mongolia,Hohhot 010010, China)

第4篇:现代工业风的设计特点范文

解放思想是一个过程,解放思想是经济腾飞的强大动力。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我们解放思想,什么时候我们发展就会比较快。什么时候解放思想走在前列,什么时候我们的工业经济发展也会走在前列。20*年,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努力克服资源要素短缺、环境约束加剧、生产成本攀升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等困难,工业经济呈现规模总量稳步增长、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工业经济总量突破千亿,“五年翻两番”再造工程圆满完成任务,运河镇、塘栖镇、余杭经济开发区工业产值超百亿,崇贤、仁和、余杭、闲林、良渚、瓶窑等镇乡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实施工业经济再造工程五年来,全区上下合心、合力、合拍发展工业的氛围日趋浓厚,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在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2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31.46亿元,对全区GDP贡献率达到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金28.64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43.5%,解决就业32.87万人,比上年增加1.99万人。企业结构由小变大,规模以上企业产值905.6亿元,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62家,华立、诺贝尔、鼎胜实业、华鼎、西湖汽车零部件等企业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行列;布局结构由分散趋集聚,工业功能区产值占全区总量的55%;行业结构由偏轻转适重,规模以上重工业产值比重接近六成;创新能力由弱变强,科技综合实力2006年上升到全省第6位,首次超过滨江。

成绩令人可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处在深入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重要时期,处在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现代工业转变的关键阶段。特别是我们的行政管理部门,从思想到行动,从体制到机制,还存在不少的障碍。部分的企业家,思想准备还不够充分,观念还有待于更新。所以,加快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实现“三高三倍增”目标,我们必须进一步打破常规,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创业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工业破千亿是新起点,必须破除小进即满的自满思想,树立永不松懈、永不停步的进取精神。工业经济五年翻番突破千亿,各级党员干部功不可没,特别是企业家贡献巨大。但是,成绩越大,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赞誉越多,越要增强居安思危的意识。我区工业经济尽管突破千亿,但下一轮的工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长期以来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将进一步凸显。一是增长方式粗放。前几年粗放的土地开发模式,单位土地产出效益低,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不高。随着国家继续实行严格的宏观调控,工业发展加快与土地供应制约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小。二是产业层次偏低。我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主要是“缺重少新”。长期以来依赖低成本、低价格参与市场竞争,研发设计、品牌经营两端在外,产品附加值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高。三是自主创新体系薄弱。中小企业创新意识比较淡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欠缺,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不强,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由于众多制约因素影响,我区工业投资增长减速,宏观调控累积效应已经显现出来,近两年工业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维持在20%左右,去年已经很明显,是“高开低走”。而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我们的工业经济总量是属于“轻量级”的,萧山区20*年工业总产值3155亿元,在工业经济的强大支撑下,今年提出了20*年“冲千亿、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千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的目标,其发展水平已遥遥领先于我区。对我区来说,既有标兵危机,也有追兵危机,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我们必须进一步树立忧患意识。工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竞争力强。增强综合实力,巩固强区地位,离不开工业的主体作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工业的反哺和支撑;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民生,也离不开工业创造的物质财富基础;建设最适宜居住的“美丽之洲”,工业更是重点领域,更是主力军。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工业破千亿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但工业破千亿也是我们新的起点,新的起跑线。全区上下要破除自满松懈思想,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不断强化危机忧患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克难攻坚,积极进取,化差距为压力、化压力为动力、化动力为成绩。

三年三倍增是硬任务,必须破除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树立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宏观调控仍将不断加强的形势下,在发展空间逐渐受限的现实条件下,“三年三倍增”不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即可达成的目标,不是依照常规发展模式、沿袭发展老路可以完成的目标,而是需要全区上下开拓创新、倾力而为才能实现的跨越式发展目标,需要全区上下扎扎实实工作才能完成的实打实的目标、硬碰硬的任务。首战告捷则节节胜利,一步被动则步步被动。今年是实现“三年三倍增”目标的第一年,“第一炮”打得响不响,开局好不好,对于今后两年的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必须倾注全力做好这第一年的工作,全年工业增长必须达到30%以上的目标,我们必须自断后路、破釜沉舟、志在必得。最近,我们到一些镇乡和开发区调研,目标都定在增长26%—30%左右,认为这样能完成基本任务了,能完成自己的三分三了。如果大家都是把目标定在增长26%—30%,全区的目标就很可能完不成。只要一个镇乡有缺口,整个“三高三倍增”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大家必须要有超越目标的精神。制订目标不能沿袭传统的惯性思维,要根据“三高三倍增”倒排,这样的目标才会有动力、有压力,每个镇乡的发展目标都必须是增长30%以上。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今世界工业发展,“创新”是最突出的特点:一是技术创新成为重要动力。工业技术创新步伐的加快,推动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提升。二是产业融合带来新机遇。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向其它产业渗透,形成了许多新的业态,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经营两端延伸,市场营销和服务的增资作用明显提高。三是制度管理创新注入新活力。适应网络经济、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借助资本市场,以产权制度、激励制度为基础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方式越来越具有竞争力,建设创新型企业进程加快。四是发展模式创新步入新轨道。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倡导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模式,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已成为工业发展的一大热点。面对跨越式的发展目标和世界工业新的发展趋势,我们只有突破常规,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思路,创造新方法,在工作理念、政策举措、体制机制上全面创新,才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

干部执行力是强保障,必须破除怕担风险的畏难思想,树立迎难而上、敢于负责的拼搏精神。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执行凝聚着心血和责任,体现着作风和意志,反映着能力和水平。执行力的强弱决定工作成效的大小。应当说,过去的一年余杭取得一个很好的成绩,对全区上下的执行力作出了很好的诠释,特别是公交一体化、西溪湿地三期前期征拆迁、崇贤地区环境整治等重大工作的出色完成,都是全区上下同心同力,坚定到位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的结果。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执而不谋、谋而不行、行而无力、力而无果”现象还继续存在,遇到困难就绕道走,为什么会有160多个项目几年了仍然不能着地?就是因为没有克难攻坚的精神,没有敢于顶真、敢于主持公道、敢于推进项目的勇气。通过去年抓干部执行力,有了新的起色,但这种现象依然存在,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当前一些难题得不到有效破解,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执行力不强,缺乏敢闯、敢试、敢冒风险、敢担责任的气魄和勇气。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实现“三高三倍增”目标,是区委、区政府自加压力提出的高目标和高要求,是对全区执行力提出的新挑战。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展现一抓到底的执着精神,敢于负责的认真态度,身先士卒的示范作用,切实提高执行能力,确保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加快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必须以非常之势抓投入

发展是硬道理,投入也是硬道理。今天的投入是明天的产出,没有大投入就不会有大产出,更不会有大发展。保持我区工业经济高速高效高质运行,投入是基础。少投入多产出是好事,但我们的工业经济要发展,当今“三驾马车”投入还是第一位。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投入增长大大超过沿海地区,江苏省投入增长大大超过浙江,说明抓投入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很重要的举措。今年是我区全面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的第一年,不狠抓工业投入,“三高三倍增”目标就难以实现,客会成为一句空话。相比于周边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萧山、慈溪、绍兴、鄞州等地,近几年来我区工业投入总量不大、增幅不快,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乏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面对自加压力的工作目标,我们抓工业投入的势头只能增不能减,抓工业投入的劲头只能鼓不能泄。20*年,我们的投入目标一定要高,全区工业生产性投入目标为100亿元,这100亿元是投入的底线,一分也不能少。区经发局要尽快将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各镇乡街道和开发区要迎难而上,强攻投入,不折不扣地完成。

抓投入必须抓项目,要树立争强争先的决心,大力推进项目建设。项目是投入的基石,大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引擎”。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靠大项目张扬优势、配置资源、加快发展,靠大项目调整结构、培植后劲、涵养财源。近年来,随着诺贝尔墙地砖、华鼎服装、西湖汽车零部件、钱江压缩机等一批大项目的顺利建成,我区亿元企业队伍不断壮大,这些企业也成为了我区工业发展的领头雁。正是这些大项目的建设,我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总量不断做大。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基本前提是招好商、招高商、招大商。实践证明,被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其后果往往是若干年后拿出更多的资金去解决后遗症。我们一定要变被动招商为主动招商,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做好大中选强、好中择优的文章,瞄准资本密集型项目、技术高端型项目,更多地引进跨国大企业、国内大企业,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高层次人才。要立志在引进大项目上有新突破,全年引进世界500强或全国民营企业500强2家以上。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关键因素是坚持开放创新。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走向深入,迫切需要我们提高在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水平。如何以创新的思路、创新的做法更好地开展招商选资工作,考量着我们各级各部门驾驭经济的能力。黄湖镇是一个西部镇,不具备明显的区位优势,为什么能引进一批好外资项目,根本原因就在于创新。要创新招商模式。深入开展敲门招商、驻点招商,改变过去“坐等招商”局面,主动出击找好商。积极推广中介招商、专业招商的成功经验,走宽招商路子。要创新招商机制。招商部门要统筹协调、整合招商资源,切实改变过去招商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局面。经发、科技等部门要严格执行项目评估制度,以亩产论英雄,以单位能耗论英雄,严把项目质量关。同时,要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对成功引进世界500强或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根本要求是加快项目推进。继续按照“储备项目抓前期、开工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产”的要求,力争鼎胜铝业、春风摩托等51个重点续建项目竣工投产,阿里巴巴、杭锅等35个新建项目开工建设。要排出一批重大推进项目,进一步明确责任、明确时限,将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各镇乡、街道和开发区,切实加以推进。要加大征地拆迁力度,帮助项目业主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加快项目推进保驾护航。同时,要重视项目储备,区经发局要尽快排出一批重点储备项目,国土、建设等部门积极配合,努力为项目落地创造条件。

抓投入必须抓存量,要树立克难攻坚的志气,大力盘活存量资源。盘活存量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存量资产既是难点,也是资源和优势。20*年,在将167个已供未动项目列入了镇乡街道年度考核任务后,盘活存量成效明显。至年底,除20个项目因规划调整等客观因素无法推进外,其余147个项目均已动工建设,动工面积达3780.6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将继续实行严格的宏观调控政策,土地供应越来越紧张,新增工业用地将十分有限,迫切需要我们继续发扬不畏艰难、克难攻坚的作风,进一步加大盘活存量土地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盘活存量资源的范围不仅只是已供未动土地,还要向闲置土地、空闲土地、废弃矿山延伸,向闲置厂房、待招商的标准厂房延伸,全年力争盘活土地1500亩以上。各镇乡、街道、开发区要眼睛向内、挖掘潜力,动态掌握宜工存量土地和闲置厂房,积极对外招商,努力引进新的项目,形成新的增量。在利用闲置、存量资源招商时,既要把好引进项目的评审关,严格项目准入,还要对项目建设后期的管理进行规范,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实行项目建设全程控制与管理,努力做到不产生新的存量。存量资产的形成,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以往项目落实和推进过程中疏予督查。去年督查成效明显,但大部分项目还在建设期内,还未竣工投产。今年,要继续执行好项目督查制度,已动未竣工建设项目督点要向竣工投产延伸,项目推进情况要纳入到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中。各镇乡、街道、开发区要有打硬仗、攻堡垒的精神,敢于“做难人”、敢于“动真格”,敦促企业加快设备投入,杜绝竣工项目“空壳”现象,确保项目及早投产见效。

三、加快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必须以非常之策抓工业园区和工业功能区

优质的发展平台,可以更好地承接项目,可以更好地实现要素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筑、环境共保。目前,沿海一带的经济强县(市、区),几乎都凭借大面积海涂优势,相继规划建设了一批大型工业园区,空间得到拓展,产业得到积聚,大项目纷纷落地,工业经济飞速发展。而我区镇乡工业功能区发展空间普遍偏紧,整合工业功能区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坚持大手笔构思、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运作、大力度实施,全力打造东中西三大工业高地,我区才能加速推动企业集聚、产业集群,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保持优势。

必须以空间布局集聚化、资源利用集约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为目标,加快构筑新的战略支点。东中西三大“工业高地”是我区今后工业发展的重点战略支点,力争通过几年的开发建设,使三大工业高地成为我区投资环境最优、发展空间最大、经济增长最快的工业主阵地。一是要抓紧编制工业空间布局规划。尽快出台“三大高地”控制性详规,力争控制性详规一步到位。东部工业高地控制性详规由余杭经济开发区规划提升领导小组牵头,西部工业高地控制性详规由余杭组团和仓前镇牵头,中部工业高地由仁和镇和区经发局牵头,三个控制性详规要在6月底前提交区委、区政府讨论。同时要抓住临港作业区的优势,打造好临港产业集群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二是要建立健全功能区开发机制。尽快明确余杭组团创新基地、仁和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开发主体,成立专门领导班子,负责园区的整体开发和建设,仁和镇要加快盘出1000亩矿山工业用地,拓展发展空间。在安排用地指标时,将优先安排工业园区用地指标,并向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集中。同时要完善利益和政策协调机制,调动余杭组团、瓶窑组团内各镇乡发展积极性,合力建设现代工业发展新高地。要加快明确各园区的产业定位,余杭经济开发区“传统、装备、高新”三者合一,余杭组团创新基地突出高新技术产业,仁和着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同时在发展条件较好的镇乡,择优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建立项目落地统筹协调机制,认真执行500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统筹协调落地制度,按照产业集群、错位发展原则安排项目落地,加速推进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做十亿企业、百亿行业,做百亿企业、千亿行业。三是要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快城市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建设步伐,加快推进“一副三组团”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抓紧建设余杭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工程,启动乔司60万吨污水处理厂前期工作,续建良渚、余杭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加快建设崇贤污水处理厂和黄湖、径山综合污水处理工程及收集管网系统,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覆盖面,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电源电网建设,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积极建设集中供热系统,推行热电联产。

必须以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为方向,加快构筑新的产业优势。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漫长、从不间断的过程,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是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的主线。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一方面要继续抓好企业技术改造工程。鼓励企业推进基础装备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快“腾笼换鸟”,推动能级提升。出口退税下调、人民币升值,特别是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多米诺效应触发,广东上千家鞋厂倒闭。这无不传递着一个信号,依靠低附加值、低利润、低技术含量的加工型企业加速失去竞争优势,此类企业已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否加快“腾笼换鸟”、脱胎换骨,实现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考验。全区上下要牢固树立超前意识,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下决心淘汰一批污染高、消耗高、规模小、经济效益差的“腰痛”企业。同时,要加强与“困难”企业的对接,努力牵线搭桥,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尽快制定出台扶持政策,鼓励优质企业通过合并、兼并、转让等途径取得“半闲置”土地资源,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目前,杭州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和景气指数分别为161.6、173.5,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大行业,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阿里巴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8年前,这家公司还仅是一家拥有50万元资本、18名员工的毫不起眼的小公司,在去年香港上市后,总市值达257亿美元,一跃成为我省总市值最高、亚洲第二的互联网公司。目前,阿里巴巴“淘宝城”项目已正式落户我区,余杭已成为杭州打造“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按照重点突破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软件服务业、电子信息、生物、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中,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同样,新型装备制造业具有高投资密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消耗的特点,我们要把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努力推进杭锅等一批产业升级影响大、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装备制造业项目,要在专用设备、成套设备和重大装备生产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今年,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项目投资额要占全区投入总额的60%以上。

四、加快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必须以非常之举抓创新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提升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基点。谁在这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赢得主动权。近年来,我区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创新体系不断健全,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从工业领域来看,普遍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性、关键性、系统性的共性和核心技术,普遍缺乏新工艺、新产品、新制造流程,这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区工业经济长远发展的软肋。特别是工业企业的研发力量比较薄弱,研发经费不足,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们必须以创新为先导,增强工业发展原创力,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

一是着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向创新驱动型发展转变。技术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推进技术创新,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历年来,我区技术改造不足是软肋,设备、技术投入仅占投资总额40%左右,利用先进设备、技术和工艺改造的项目更少,投入结构影响投入产出强度,全区投入产出率只有1:2。为扭转这一局面,今年装备、技术投入必须达到全区工业生产性投入的50%以上。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闻名于世的瑞士手表制造企业虽然大部分都是平均60人左右的小型企业,但他们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以专业化的工艺、多样化的功能、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以及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击败了美国、日本等强劲对手,独占世界钟表业的鳌头。经发、科技等部门要认真实施好行业龙头培育工程和“1356”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大力实施行业龙头企业技术赶超计划,抓好示范试点,加快培育一批技术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大幅度提高我区自主创新能力。全年力争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实现零的突破。要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区域创新体系。技术成果有市场,才有生命力。目前已建成的国家光学仪器工程研究中心余杭产业化基地、上海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余杭分中心、浙江香港科技大学先进制造研究所、浙江理工大学现代数码纺织技术与创新产业化基地四大工业创新平台,要加强与本地企业技术需求对接。科技部门要积极为科研院所与企业牵线搭桥,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关键技术攻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要主动与杭州主城联动,依托主城环境优势,实施技术全球化配置,向外借脑、借力,扶持建设一批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使之成为服务企业和提升产业的重要支撑。要加快建设以知识产权为重点的创新体系。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实现引进技术、模仿加工向自主创新转变,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工商、质监等部门要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着力提高企业创新创牌能力,鼓励企业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参与标准化制订,掌握更多的优质知识产权,大力培育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品牌,努力扭转我区大品牌不多的不利局面。

二是着力推动发展模式创新,加快向集约发展型经济转变。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既是我们党对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规律的把握,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加快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着重抓好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用能监测、污染源排放,强制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对污染高、消耗高、经济效益差的企业,环保、经发、国土、建设、安监等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积极运用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坚决加以淘汰,实施关停并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225”试点示范工程,力争全年完成1个园区、5个企业循环经济试点,20个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试点,提前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积极推行能源评估制度,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进入投资领域,努力形成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的发展新格局。全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4.5%。要积极推进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是一种新的产业创新方式,也是一种竞争力。戴尔公司虽然没有个人电脑方面的核心技术,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行业龙头,戴尔的竞争力在于整合了全球对应的物流体系并进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因此,要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实施产业链“向右走”,大力培育新兴行业,大力发展“销售在余杭、利润在余杭、研发在余杭、高端核心在余杭”的总部经济,积极发展工业设计、品牌策划、广告制作等创意产业,努力培育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信息咨询等行业,努力为工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是着力推动管理制度创新,加快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着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当前资本融资逐步成为社会融资最重要的方式,资本扩张成为经济扩张的最主要手段,资本增值成为财富增加的最有效途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企业上市直接融资的重要性,切实把它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的重要突破口,牢牢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积极争取在国内外上市。杭州提出新一轮企业上市“五年倍增”计划,力争三年完成。区发改局要扎实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在杭州市上市企业中占据与余杭工业经济地位相适应的一席之地,努力打造“余杭板块”。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着力推进企业发展壮大。大企业大集团是龙头骨干,中型企业是潜力股,小企业是苗头,我区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而且是民营企业。因此,我们要坚持“抓大不放小”,既要抓“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也要抓“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大企业要有梦想、有激情、有社会责任,立大志,下决心,干大事,创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小企业不能妄自菲薄,要有做大做强的志气、决心和气魄。应当看到,绝大多数大企业是由小企业发展壮大起来的,华立、老板创业之初也只是30多人的竹器厂和7个人的五金厂,娃哈哈集团1987年起家的时候只是一个十几个人的校办企业,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当年也是从车库里小打小闹起家的。对于大中型企业,区委、区政府已经出台了“235”培育工程,区经发局要选择优势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对于小企业,要树立“小企业、大作用,小企业、大文章,小企业、大发展”的观念,制定好小企业的扶持政策,积极引导传统家庭工业向现代企业转变,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方向发展,力争成为行业内某一产品的“隐形冠军”,并引导微小企业早日上规模、上台阶,不断壮大我区中小企业梯队群。

五、加快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必须以非常之力抓环境

环境具有吸引力,也是生产力。企业家是候鸟,国内国际没有边界。如何更好地优化环境,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我们要以一流的环境,引一流的企业家,办一流的企业,创一流的业绩。杭州市这几年的实践已充分证明,环境对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性。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生产要素聚集的洼地、人才向往的高地、商务成本降低的盆地和经济效益提高的福地。哪里的发展环境好,哪里就会聚集更多的生产要素,焕发更强的经济活力。因此,抓环境就是抓生产力,优化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始终坚持“环境立区”战略,始终坚持软硬环境一起抓,不断优化工业发展环境,激发全社会加快工业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开创工业经济发展新局面。

一要切实加强工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只有进一步加快发展,才能保持区域竞争力;只有进一步加快发展,才能重塑工业强区新形象;只有进一步加快发展,才能实现余杭工业新跨越。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都要从全局高度,把发展工业摆到突出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咬定“三高三倍增”目标不放松,今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0%增幅必须要确保。会后,区经发局要抓紧分解任务,余杭经济开发区和塘栖、余杭、仁和、仓前、瓶窑等工业重镇要勇挑重担,自加压力,多作贡献。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在春节前召开的行业龙头座谈会上,各企业对20*年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企业有信心,我们就有信心,区委、区政府对今天来参加会议的企业更是寄予了厚望。《关于实现工业经济“三高三倍增”目标的考核奖励办法》已经出台,各级各部门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制度为保障,认真实施好局际协调制度、重大项目联系制度、项目督查制度、长效服务机制和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开发区办事不出园区,进一步简化办事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努力营造关心工业、支持工业、发展工业的浓厚氛围。

二要着力构建工业发展的人才队伍。人才是推进工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要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加快创新人才集聚,努力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我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证和人才支撑。一是打造优秀的企业家队伍。要大力实施优秀企业家培育工程,用好每年1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认真选拔一批企业家到国内外名企名校培训考察,不断增强企业家的科学决策和经营管理能力。二是打造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加快培养造就创新领军人才和高层次技术研发人才团队,支持企业建立高学历学生研习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参与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同时,企业也要积极探索股权、期权等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打造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举办好工业战线管理队伍培训班,加大对工业经营管理队伍的知识、业务培训力度,造就一批适应时代要求、懂经济、会管理的行家里手。

三要加大工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区委已经制定出台工业强区扶持政策意见,财政扶持资金向公共平台集中、向优质大项目集中、向优势大企业集中,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新闻媒体单位要开展专题宣传,鼓励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技术开发、技术改造、设备进口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工业创新重点产业、企业和项目进行重点支持。要强化生产要素保障,全区用地指标要向工业产业项目特别是工业重大项目倾斜。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优化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切实保障高新技术项目、重点装备制造项目及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项目的用地需求。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挖潜节地”,实施一批“零增地”技改项目,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要壮大信用担保行业,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要积极探索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为推进中小企业创业投资提供资金保障。

四要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城市与产业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城市化程度越高,工业化进程越快。与周边先进发达地区相比,我区的城市化进程是制约二产、三产发展的“短腿”。我们要始终坚持城市化工业化“两轮驱动”战略,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余杭创业。要抓好交通建设。进一步完善对外交通和内部区域交通网络,形成综合性、立体化、网络型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要抓好港口建设。加快推进仁和、崇贤、临平三大运河港口作业区建设进度,为发展港口经济和物流产业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要抓好环境整治。大力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全面开展“清洁绿化健康文明”行动,努力改善城乡环境。突出抓好重点区域环境和重点污染企业的综合整治,下决心关停并转迁企业32家,其中崇贤地区22家。

第5篇:现代工业风的设计特点范文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回顾

“”时期,我市物流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围绕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企业规范等重点工作,在物流园区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具体表现在:

1.物流园区建设进展顺利。

东部生活资料物流园区、西部生产资料物流园区、青藏物流园区、医药物流园区、粮油物流园区、再生资源物流园区等物流园区建设进展顺利;空港国际物流中心以及酒钢宏顺钢材物流配送中心已初具规模,集办公、培训、会展、文化、运输、服务为一体的国际物流新城项目加快实施。

2.物流企业得到较大发展。

全市现有物流企业382家,其中规模以上物流企业13家,超过5000万元的有4家,涉及铁路、公路、航空和海运等领域。培育了西部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西北销售公司、储备物资管理局五三四处、海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货运集散中心、天奇物流有限公司等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知名度的骨干企业10家,已形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企业群体。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物流企业的步伐。依托的区位、交通和信息的综合优势,鼓励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在设立分公司、区域分拨中心、配送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和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生产、流通企业开展联合协作,形成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要求的第三方物流网络,提升带动我市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引进了上海佳吉快运、九州通医药物流、闽兴建材物流等3家知名物流企业。全市现有各类总部企业18家,直营连锁店374个,加盟连锁店584个,专业电子商务公司22家。

3.物流业全面发展。

市域物流全面发展,物流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7%,物流成本由2000年的20%下降到目前的19%。物流业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第三方物流在物流业务中的比重达到20%。全市物流业水平已经得到大大提升,基本形成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物流中转枢纽的物流业发展格局。物流业务已覆盖全国34个省、市,大部分物流业务以青海、宁夏、新疆和本省各地、州、县为主。各类物流企业营业额达到1100亿元,经营面积约5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约10.9万人。

4.成功申报为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

年成为全国流通领域物流示范城市,为我市打造“五大物流通道”,加快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也为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大力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促进流通领域物流快速、协调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逐步形成“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把建设成为全国性的物流中心城市。

(二)发展环境

1.从国家政策环境看,物流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年国务院颁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被列为全国9大物流区域、10大物流通道和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为建设辐射西北、通达全国、面向中亚地区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提供了新的机遇。年初,商务部将列为全国46个物流示范城市,确定了物流的重点发展目标:城市统一配送、农村商贸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年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商贸物流中心。物流业作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国家已经推出的多项利好政策。全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内产业转移,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地区间产业分工协作,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这些都对物流服务水平提出了更多更高的市场需求,必将推动物流业的繁荣发展。全市物流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基础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必将迎来新一轮增长。

2.从省市发展战略看,物流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五个大幅度提升”的奋斗目标。实行综合配套改革,借鉴其他经济区的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项目、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进一步做大做强石化、有色冶金、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把建设成西北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我国西部重要的区域经济增长极。“都市经济圈”和再造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将有力推动区域发展格局的战略调整,大市场、大流通进程的加快,不但有助于区域经济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发展,而且还有助于发挥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将建成带动全省、服务西北、辐射全国的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区域物流中心,以及面向中亚、欧洲的国际物流基地。

3.从产业发展趋势看,物流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物流外包趋势加快,有利于提升物流业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十二五”时期,我市各类工商企业将物流业务委托给专业物流公司的步伐日益加快,物流外包市场不断培育和发展,自有物流的比例进一步降低,为我市加快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提高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创造难得的机遇。

4.从全市经济发展趋势看,物流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按照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创储业、配送业及打造综合主体交通动输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将是我市物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伴随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辐射带动功能的日益增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公路集装箱节点站和铁路西货场快迁建等重大项目的建成,我市物流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强化,物流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流资源相对分散,物流成本较高。

各类物流资源处于分散和低效运行状态,缺乏有效整合,一些应从企业内部剥离出来交给第三方企业经营的物流服务依然滞留在企业内部,影响整个物流市场的需求,导致物流产业难以形成经济规模和效率优势,规模化程度不高,造成运输和仓储成本较高。

2.物流企业规模较小,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与国内其他重要节点城市相比,我市物流企业存在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运输组织多、小、散、弱,工商企业供应链管理没有实现一体化。一部分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还没有有效展开。物流运营总体水平不高,管理思想和信息化管理手段较为落后。

3.物流教育滞后,物流人才短缺。

我市物流从业人员虽已具规模,但大多数是从交通运输专业、管理专业、工程专业等转行过来,真正懂得物流科学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存在较大缺口,物流企业经理、物流策划人员和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严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现代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

4.物流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现代物流需要的行业市场准入、行业规范、融资制度、人才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经营秩序等管理调控措施尚不配套;支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兼容性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和政策环境平台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为适应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加以引导。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部署和省委“中心带动”区域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市委“1355”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再造”战略要求,依托市的地域和交通优势,以建设全国性物流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培育物流市场和物流主体,强化主要商品物流建设,推进物流中心建设,转变物流发展方式,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市的综合竞争力,为市和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物流服务。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原则。

按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和经济一体化的区域发展战略,统筹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制止盲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规划的引导作用,做好县区之间、部门之间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的协调和衔接,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坚持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做好物流基础设施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发展。

2.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强调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企业发展物流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制定好、实施好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推动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加强组织协调工作,制定规范性文件,全力搞好物流基础设施的选址、建设规模、设施配置、技术要求等,在投资、税收、行业准入、市场准入、行业标准、公平竞争等方面制定可行的政策,为市物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3.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原则。

优先建设关系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物流基础设施和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重要商品物流设施,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和交通运输平台。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建设应坚持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正确引导现代物流业发展,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4.系统整合、优化配置原则。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打破行政隶属和所有制的束缚,突出系统整合理念,促进不同隶属、不同所有制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利用物流存量资源,通过改造、提升,完善物流服务功能,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优化增量资源方面,要坚持统筹规划,引导社会资本向规划区域集中,坚持节约用地、节约用能、节约用水的原则,走集约式、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增强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培育需求、服务社会原则。

加快培育市场主体,鼓励物流企业的兼并、重组,引导资金、管理、人才等要素向有规模、有效益、有档次的大型物流企业集中,重点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物流企业;信贷政策、用工制度、发展环境方面,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增强中小企业的活力,形成结构合理、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引导工业和流通企业,分离物流业务,交由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促进物流需求快速增长,推进物流企业快速成长。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的物流服务,推动物流服务的现代化和合理化,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6.积极引进、创新合作原则。

利用中央在科研院所及高等学校的创新资源,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物流业发展的中心环节;紧跟世界物流业发展的潮流,积极引进和吸收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市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市城市物流,放到都市经济圈甚至更大的范围内统筹,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往来与合作,畅通城际间物流通道,促进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以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建设为核心,以培育龙头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为支撑,以构建东部生活资料集散基地、西部生产资料流转基地、北部仓储物流、现代物流大通道和全国物流节点城市为目标,以陇海、新、青、青藏、成渝等主干铁路和西乌、西拉等国家光缆主干线等完善的交通通信系统为载体,依托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和城市空间拓展,特别是“三区”(新区、高新区、经济区)开发,加快老城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出城入园,老城、新区互动发展,重点建设以和平为中心,西起东岗,东至定远,以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粮油物流中心等项目为支撑,依托现有生活资料批发市场,打造东部生活资料物流片区;以七里河、安宁、西固三区为重点,以国际物流产业园、青藏物流园区、新华图书物流园、九州通医药物流中心、海钢材物流等项目为支撑,打造西部生产资料物流片区;以新区为中心,以省商贸物流示范园、空港国际物流中心、现代汽车物流产业园等项目为支撑,打造直接服务现代工业的北部仓储物流片区。逐步形成以航空、高速公路网、铁路网和城市轨道交通为骨架的立体大物流体系,把建成现代化、综合型、多功能的辐射西北、通达全国、面向中亚地区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

2.具体目标。

到“十二五”末,形成快捷、高效、布局合理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资源共享、开放安全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六个大型的综合性物流园区和五个专业化的物流中心,物流及第三方物流带动企业达到20家,引进国际或省外知名物流企业5家,物流成本降至15%左右,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30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为30%,物流产业产值从占GDP的7%提高到15%,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增强。(1)建成通达全国、面向中亚的区域性物流中心。依托省资源条件和我市区位交通优势,借助西北地区交通枢纽城市的有利条件,把我市建成现代化、综合型、多功能的辐射西北、通达全国、面向中亚地区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2)建成辐射全省、面向西北的商业批发配送中心。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重点建设和完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配送中心,使我市成为面辐射全省、面向西北的商业批发配送中心。(3)建成都市经济圈的物流核心城市。根据全省发展规划,都市经济圈将按“一心两圈五带”的雏形模式发展,我市作为经济圈的核心城市,物流中心地位明显,物资的采购、供应、配送、运输、储存等环节均形成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物流网络体系。通过综合运输网络和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使我市成为辐射周边地区的物流核心城市。

三、发展战略

“十二五”期间,全市物流空间布局结构是:构建一个物流网络系统,打造六大物流通道,建设六大物流园区,形成五大物流中心,即“1665”布局。

(一)构建一个物流网络系统构建以为中心,以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和服务区域内大中城市为节点,以交通运输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为基础的、服务全省、辐射周边地域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二)打造六大物流通道

——东通道。以陇海铁路和柳沟河

——巉口高速公路为主通道,配合正在建设的天定高速公路,形成与省内东部地区和我国东部联系的东通道。

——南通道。以渝铁路建设为重点,配合临高速公路,形成连接陇南,与我国西南地区联系的南部通道。——西通道。以青铁路和西出口高速公路为通道,形成连接、,与、和相联系、直通中亚的西通道。

——西北通道。以新二线建设为重点、配合新线,包括规划建设的乌铁路二线、至张掖高铁专线,形成连接我国西北地域的西北通道。

——东北通道。以高速公路和包铁路为重点,配合城乡公路的建设,形成连接都市经济圈,通达和,通向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北通道。

——全域快速通道。以交通枢纽和8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筹划建设外环高速公路和城市轻轨,配合市域道路的改建,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形成快速、通畅的市内物流配送通道。

(三)建设六大物流园区

根据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物流聚集辐射程度以及物流发展布局,建成生活资料物流园区、生产资料物流园区、仓储物流园区、邮政物流园区、汽车物流园区和农资物流园区等六大物流园区。

1.生活资料物流园区。

充分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利用地处东出口的区位优势和现有的公路和铁路网,重点建设以和平为中心,西起东岗、东至定远,以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粮油物流中心等为支撑,依托现有生活资料批发市场和物流企业,打造东部生活资料料物流园区。功能定位为及周边地区的生活资料货物集散中转、仓储配送、货运、空运快递、物流信息管理及服务等领域的区域性生活资料流转基地。

2.生产资料物流园区。

市区西部有比较畅通的铁路和公路网,可直通南滨河快速路,生产资料市场密集,分布有众多的物流企业,积极依托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和物流企业,重点建设以七里河、安宁、西固三区为重点,以国际物流产业园、青藏物流园区、新华图书物流园、九州通医药物流中心、海钢材物流等项目为支撑,打造西部生产资料物流园区。功能定位为生产资料的集散地、中转地、交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货运、物流信息管理及服务,形成连接生产资料生产企业、服务、辐射周边的生产资料流转基地。

3.仓储物流园区。

结合新城区规划和生产生活需要,围绕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建设以新区为中心,以省商贸物流示范园、空港国际物流中心、现代汽车物流产业园等项目为支撑,打造直接服务现代工业的北部仓储物流园区,使其成为现代化、综合型、多功能的区域性仓储物流基地。

4.邮政物流园区。

依托市内邮政网点资源丰富,网络健全的优势和现有的邮政仓储配送系统,支持和鼓励邮政企业作为高新区彭家坪园区主要物流服务企业,建成邮政物流园区。功能定位为仓储、运输、配送和代收货款等速递物流服务。邮政企业依托自身优势,利用商函、名址信息、运输配送网络、金融等资源,为全市和周边地区的企业提供数据库商函、物流配送、对公业务、金融、农资配送等服务。

5.汽车物流园区。

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汽车物流园区,依托北滨河路快速物流通道和铁路货运枢纽,建设能够容纳40家品牌汽车4S店,集大型汽车综合展示馆和多功能服务、二手车交易、汽车配件批发交易、汽车专用检测为一体的汽车物流园区。园区具有汽车及配件的储存、交易、配送、检测、维修等经常业务,还具有西北地区汽车产业风向标和汽车生活新乐园的重要功能。

6.农资物流园区。

依托省供销农资公司和市内其他农资分销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利用东岗供销物流中心的铁路专用线优势,规划在东岗建设农资物流园区,形成全市农资配送网络体系,成为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农资集货、运输、储存、分拣、配货、包装等物流服务一体化的重要结点。

(四)形成五大物流配送中心

按照专业化、规模化服务思路,遵照整合与新建并举原则,规划建设五个专业化物流中心。

1.农副产品物流中心。

依托中国粮油市场、西部粮油市场、张苏滩蔬菜瓜果批发市和粮油市场,重新整合市场资源,按照“整合、搬迁、改造、提升城区蔬菜、瓜果、水产、粮油、副食品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思路,充分利用城区之间的距离和公路、铁路等方面运输的便利条件,在大青山建设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建成以经营蔬菜、瓜果、肉类、水产品和副食品等农副产品为主,业务涵盖及周边地区的集交易展示、仓储加工、物流配送、检疫检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最大、西北一流、全国知名的大型农副产品交易配送物流中心。以市焦家湾粮库为基础,实施资产重组,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市场融资等方式,建成全省最大、年粮食吞吐量15亿斤、交易额25亿元的现代化粮油物流中心。

2.钢材物流中心。

依托酒钢榆中基地和酒钢宏顺钢材物流中心,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利用铁路和公路运输的便利条件,建设钢材物流中心。功能定位为钢材的批发、交易、储存、中转、集运、配送、加工和钢材物流信息服务,建成立足,服务西北的,具有电子商务交易功能的专业型钢材物流基地。

3.空港国际物流中心。

依托空港产业园区建设和通达中川机场的高速公路网络,以空港国际物流中心为主体,形成空港国际物流中心。中心集航空货物中转,国际货物监管与运输,国内货物配送为一体,并配备最先进的GPS系统全方位跟踪货物,实现货物24小时配送。中心将建设成为全省贵重物品空转空、空对地航空快递为主的货物快速流转重要物流基地。

4.集装箱物流中心。

铁路中心在西固区规划建设西北最大的集装箱中心站,集装箱物流中心依托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集装箱运输的集货、中转、配送、转运中心。积极发展多式联运业务,发展货运业务,构建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平台,以实现物流运输的标准化、快速化,提升物流服务水平。5.石化物流中心。依托西固石化工业基地和“”规划的石化物流中心项目,充分利用市的资源、区位和交通优势,整合现有资源,建成以石化产品交易、配送和信息服务为主要功能的专业性物流中心。

(五)构建新区物流发展体系

1.加快发展保税物流体系建设。

重点实施空港物流产业园、新城区汽车物流产业园规划建设,率先推进新城区现代物流业发展。重点建设新区国际物流中心和保税物流港区。建设成为西北地区空港物流中心的核心经济功能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区;国际保税物流运营、加工、转口区。通过新区保税港区一系列政策优惠、制度创新,吸引国际大型航运物流运营商、加工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落实国家对保税港区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的功能定位,提升在全国航运中心国际竞争力。

2.依托“空港”战略资源,推进物流集聚带建设。

针对“空港物流园区”定位,新区应依托空港资源,推动物流中心、空港物流园区、空港加工区物流园区等具有国际物流服务功能的园区建设。建设汽车物流园、钢材物流园、建材物流园、图书物流园、医药物流园、五金机电物流园、货运仓储物流园、工资产品物流园等“园区”,打造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西部地区国际经济交流的平台、新的增长极和助推器。

3.促进区域性物流园区的建设,提升新区辐射能力。

新区作为沟通全省和西北地区物流中心,建设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服务,辐射整个区域的空港物流中心园区体系,加强与西部省市的合作,用3——5年的时间,逐步建成与西北地区各经济中心城市联系紧密的物流体系。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建设专业性物流园区。依托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建设一批为产业集群服务的物流园区,重点建设化工物流园区为石油化工区的重化工业提供仓储配送、集散中转、生产配送、流通加工、展示交易等物流服务;建设为企业服务的以大企业为龙头,以高校及科研机构为支撑,开展区域物流创新的工业性试验大型物流园区;建设服务于行业或企业物流技术集成和产业化的,具有试点、推广和示范作用的物流技术集成园区。

4.进一步完善新区物流业的布局。

依托我市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以区域省际物流作为发展定位,以区域国际物流作为发展目标,以配送物流作为支撑平台,坚持现代仓储、配送加工、多式联运、商品批发展示和信息服务“五位一体”的,集货站、货场、仓储、转运站等设施于一体的仓储中心、采购中心、配送中心和信息网络服务中心“四大类”物流中心区。“十二五”期间把新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综合型、多功能的集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的,以服装服饰、高原夏菜、医药食品、家具家电等生活资料消费品,以及冶金、建材、石化机械、汽车等生产资料为主,服务于省际区域、西北区域,辐射全国的物流中心。

四、发展重点

(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物流设施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设施,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发挥政府发挥主导功能,对交通运输、物流园区等重大的物流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三方共同实施。在道路、通信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参与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除政府直接投资外,还可采用多种融资方式进行建设。着力突出物流通道网络建设、交通物流枢纽建设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1.物流通道网络建设。

是西北陆地交通的主要枢纽,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注重铁路、公路的有效衔接,注重铁路、公路一体化。物流通道网络建设应整合现有物流通道资源,结合交通规划,积极规划新的物流通道。——入海通道。入海通道是连结国际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贸易物资的运输需要强有力的入海通道的支持。我市处于西部内陆地区,入海通道主要利用目前现有的铁路和公路以及航空运输能力,构筑畅通的“铁路——海运”和“公路——海运”模式。陇海铁路是较为理想的入海通道。依托北编组站的建设,构成公路——铁路——海上的陆港物流通道。重点发展国际综合货运,包括报关、承运等综合性的业务,以保证入海通道畅通。——内陆通道。内陆通道主要利用现有的新、青铁路直达域外,新建的渝铁路将是物资进出我国西南地区、连结东南亚的物流通道。公路经过的109、212、213、309、312、316、025、045国道,运营里程达2.5万公里,对拓展运输网规模、畅通内外物流通道、提高货物运输能力,适应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十二五”积极筹划向北直达蒙古的通道建设。——都市经济圈通道。统筹都市经济圈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特色产业一体化发展、园区建设一体化推进,需要快速物流通道,规划建设至银城际间快速通道,形成连接两市的快捷交通通道,构筑外联内接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区域内交通互连互通,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奠定良好的交通基础条件。尽快完成连接两市的——银、——中川快速公路通道和——中川高速铁路、——银客运专线前期工作。改扩建连接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新区的道路,以缩短物流的空间距离。实施农村公路的建设,完成市政府确定的800公里建设任务和全市所有行政村和60%自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的目标,为农副产品和农资及生活资料物流的集散、配送打好基础。——城区配送通道。城区配送主要指市域内的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和西固区的物流配送。我市主要有三条横贯东西的大通道,其中以南、北滨河路为两条主要的物流通道。市内城区配送通道网络布局应在现有道路的基础上,加大道路改造的力度,形成“五纵两中轴”的路网格局。五纵,即北山快速路、北滨河快速路、南滨河路、西固路——西津路——东岗路和南山快速路;两中轴,即城关区以皋路为中轴的对称路网和规划新城中以世纪大桥所在道路为中轴的东西对称路网。城区物流通道网络建设,筹划建设城市轻轨和水上通道,在分散客流的同时,增加物资运输能力。

2.物流交通枢纽建设。

(1)公路物流枢纽。一是搞好干线公路网建设,提高全市物流业区域配送能力,降低运输成本;二是搞好公路主枢纽站场建设,改造提升老汽车站功能,使其成为全省一流的大型客运中转站,重点建设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货运场站;三是加快完善物流园区交通设施,重点抓好物流园区主干道建设,使物流园区集疏运通道与交通网络有效衔接;四是加快农村公路网建设,在全市实施农村路网改造工程,完善农业物流配送的交通网络平台;五是搞好城市快速运输网络建设,提高城市物流配送效率,形成由向外呈放射状、东西横贯、南北纵跨的公路快速运输大通道。(2)铁路物流枢纽。加强地方与铁路部门间的协调,结合物流园区的布局,合理规划调整铁路货运场站布局,特别是新高速铁路车站的布局配合铁路部门建设好沙井驿铁路编组站,形成“南客北货”的格局,加快建立公铁快捷货运网络体系,重点建设公铁联运集装箱场站和大宗生产资料货运场站。(3)航空物流枢纽。航空运输网络以中川机场为主,形成干、支线机场相结合的空港体系,同时考虑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快运公司的需要,开通国际货运业务,开辟货运航线,增加货运航班。

3.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在物流活动中具有主导性作用,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本质要求。

(1)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加快建设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运营单位,并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信息平台功能包括公共物流信息、会员服务、在线交易、数据交换、智能配送、GPS货物跟踪、物流供应链管理等,为物流企业和社会提供各项服务。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开发、逐步完善的要求,由政府分步骤、分层次、分部门组织实施。按照“谁经营谁投资、谁使用谁交费”的原则,由社会各方共同出资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信息中心、电子商务平台数据处理中心以及CA认证中心等物流网络信息平台的关键基础设施,由政府投资建设;宽带网络系统与EDI通讯平台等公共基础性网络设施建设,按照市场化要求,由网络运营商投资建设与经营;物流园区内的二级物流信息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由物流园区开发商投资建设;支撑物流公共信息正常运转的行业物流信息和基础数据分别由经贸、交通、贸易、公安、工商、银行、保险、海关、税务、商检、规划、土地资源等政府相关部门提供。——行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的行业物流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是支持物流公共信息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重点建设和完善全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中的区域物流管理服务系统、公路货运综合信息系统、铁路货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航空货运综合信息系统和商贸流通综合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加快整合信息网络资源,集中银行、保险、税务、工商、海关等信息系统,加快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两大系统。——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加快物流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引导和培育几家成长性强、带动力强的骨干物流企业,建设好内部信息系统,积极应用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无线射频技术、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服务中心等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带动全市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同时要引导工商企业积极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和操作系统,加快开发应用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电子商务订货和销售时点信息系统,更好地为生产和销售服务。

(2)流通网络平台建设。

构建流通网络平台的基本思路打造“区域业中心城”为目标,依托现有商贸流通资源优势,按照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的思路,有规划、有重点、分步骤地整合改造现有商贸资源,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分销等现代流通方式的运用,打造现代物流发展的流通网络平台,大力提升交易手段,使市尽快成为区域性的商品采购交易中心,带动全市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改造提升批发交易市场。依托物流园区建设,对我市批发市场进行合理调整布局,引导交易方式由现货交易向“展示交易、物流配送”方向转变。鼓励引导批发市场的经营者利用自身资金和信息资源等优势,投资相关加工业,实现由单纯流通经营向生产流通配套经营模式的转变。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商贸、金融、信息咨询、国际商务等高层次服务业,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交易方式先进、功能配套、管理规范、秩序优良、环境优美、效益良好的专业采购交易中心群体,为企业展示和交易商品提供舞台。通过整合业户的营销网络,构筑起辐射全国的流通网络平台,增强市场的集聚扩散能力。——加快发展现代经营业态。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商业国际化、现代化经营方式,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对传统零售业进行改造、创新和发展。引进国内外大型商业集团来兴办大型超市、连锁商业和集购物、娱乐、饮食、休闲等于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推进和完善直销、、售后服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经营方式,培育从事分销业态的企业联盟;跟踪国际商业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发展新的商业经营业态,进一步巩固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地位。——建立和完善农村服务网络体系。在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充分发挥城市经济的辐射作用,在全市全面实施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工程,培育和发展一批为农村服务的专业化商贸物流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市农村商贸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

(二)培育物流市场和物流主体

1.培育物流需求,规范物流市场。

发展物流关键在于物流需求的开发。从我市的全社会货运量及货物周转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基本情况三个方面与全国同类城市对比分析看出,我市的物流需求总量较小,规模较小。培育物流需求,一是保持国民经济稳步增长,以发挥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二是加快商贸市场的发展,扩大消费需求量;三是引导工商企业分离物流业务;四是使第三方物流企业尽快形成规模,以低成本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到2015年,实现物流需求规模达到12384万吨。制定物流行业准入、行业运营、服务规范等相关政策,打破物流市场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保证物流过程顺畅。加大物流市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不正当竞争和欺诈行为,维护物流市场秩序。

2.培养现代物流企业。

放宽市场准入,取消对物流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入物流领域。促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外贸、批发、零售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物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运输、仓储、配送、货运、多式联运等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扩大经营规模,努力培育一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按照一体化、信息化、标准化要求,帮助物流企业提高信息化和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服务功能。支持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做大做强,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物流企业进入,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进的物流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大力扶持管理基础好、规模实力强的物流企业,在人才、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开展重点物流企业的评选和培育。凡在我市注册经营、依法纳税的物流企业,不分所有制和隶属关系,均可申报我市重点物流企业。重点物流企业按照“企业申报、专家评估、政府决策”的方式确定,具体认定工作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商务局等有关部门进行。对入选的重点物流企业给予支持,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培养出10家左右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大型骨干物流企业。

3.引进知名物流企业,扩大物流领域对外开放。

加强各物流区域、各物流园区、各物流中心的相互协作,实现物流设施、信息资源共享,以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效益。争取更多的境外物流企业在设立分支机构,建立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物流企业、采购中心,吸引外资投向市的物流领域。鼓励有条件的省内物流企业“走出去”,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通过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营造良好的物流发展环境,引进一批国内外先进物流企业和先进的物流运行系统,带动市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三)主要商品的物流建设

1.生产资料物流建设——钢铁物流。

按照第三方物流运作要求,发展一体化服务,鼓励钢铁冶炼的加工企业从原料到产品物流相关业务剥离,建立具有交易功能、仓储运转、加工配送、信息分析处理、融资、对外贸易和综合服务功能的钢铁物流基地。集中抓好钢铁物流中心的建设,重点实施酒钢物流和海物流的改扩建。——矿产资源物流。提高煤炭、冶炼等矿产资源的传送、装卸自动化水平,改善堆场条件,提高货站装卸能力。大力发展煤、矿资源物流服务体系。鼓励大型企业组建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整合资源,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健全矿产资源的物流信息系统。——建材物流。以专业性较强的大型物流企业为支撑,推进建材物流企业与大型仓储式建材超市的联合,带动建材零售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

2.生活资料物流建设。

生活资料物流主要建设和培育商贸业物流,鼓励商贸物流企业配送中心建设,发展连锁超市、便民店、专营店、专卖店等多种商业形态,积极引导商贸企业采用共同配送的模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装备,逐步构建安全、快捷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应抓好东部生活资料物流园区的改建工作,形成新的物流能力。以大型贸易市场为载体,促进家具、鞋业、纸业、装饰、食品等大宗商品物流的发展。

3.农产品物流建设。

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作为重点。鲜活农产品物流,重点建设和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保鲜等冷链物流设施,解决鲜活农产品损失严重、附加值低问题。坚持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高原夏菜在经营环境、技术方面都颇具优势,实施蔬菜保鲜库、恒温库的建设和整合,提高货物吞吐量,形成冷链物流网络,保证冷藏的需求。土特产和粮油物流体系网络应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还应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促进农产品市场建设管理标准化、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逐步解决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环境差、交易设施简陋、交易手段落后、农产品污染严重、农产品流通中质量得不到保障等问题,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全面升级。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约束,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到餐桌的安全对接。形成以农产品品储藏、加工、交易、运输、配送等功能为主的物流服务体系。

4.特殊资料物流建设——集装箱物流。

建设集装箱物流中心,强化集装箱运输节点,推进集装箱标准化,形成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配合。——大件物流。以市场为基础,培育大件物流市场主体,突破制约重装产业快速发展的物流瓶颈。完善交通运输条件,在公路、桥梁、河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充分考虑大件运输的需要,根据大件货物的特殊要求选择并建设完善最佳运输路线。

(四)物流中心建设

1.物流园区建设。

主要对六大物流园区和五大物流中心改建或新建。一是重点规划实施国际物流产业园的规划和建设,二是整合现有资源,建设东部生活资料物流园区和西部生产资料物流园区,将东部生活资料物流园区列为“双百市场”项目,在土地审批、专项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三是物流中心建设以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和集装箱物流中心为重点,按照规划部署,2012年交付运营。

2.物流通道建设。

重点规划和建设集装箱节点站、货运编组站、公路物流中心、公路运输集装箱中转站等交通设施项目。

3.物流信息化建设。

在现有的公共信息平台的基础上,重点将物流公共信息查询系统、物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物流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和物流信息公用平台建设等作为提升物流现代水平的项目,争取纳入国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

(五)转变物流增长方式

1.以培育大型企业为重点,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

促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等行业进行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鼓励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整合供应链,加快物流业社会化和专业化进程;吸引大型外资跨国物流、货代企业进驻我市,建立地区总部和采购中心;鼓励传统物流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跨国、跨所有制的大型专业物流企业;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物流领域,增强行业活力;规范物流市场经营秩序,鼓励公平竞争,打击和遏制恶性竞争。

2.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广先进物流技术应用。

充分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切实提高物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现代物流技术和装备,推进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进程,提高物流企业整体运作和管理水平,满足多层次服务需求。引导企业推广应用机械化、自动化的装卸、搬运、传送、分拣设备以及自动分拣系统(ASS)、计算机控制系统、电子识别系统(EPC)、无线射频技术(RFID)、电子订货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先进物流技术;鼓励运输服务方式创新,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建立物流信息系统,支持建立全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大力推进管理创新。

3.发展绿色物流和循环经济,有效提高资源利用。

坚持节约用地、用能、用水原则,通过科技手段和管理创新,走集约式、内涵式发展道路。按照无污染、低能耗、更安全的要求,进一步规范物流作业流程、提高物流效率。制定物流环保标准,鼓励企业实施绿色运输管理、绿色包装管理、绿色流通加工,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推动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废弃物回收的逆向物流,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支撑。

4.发展新型运输服务方式。

鼓励创新运输服务方式,解决由于运输方式落后和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带来的多次搬倒、多次拆装等问题。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散货运输、航空快递运输。推广应用厢式货车、集装箱车辆,开发使用专用车辆。优化交通组织,提高运输速度和效率,降低成本和减少浪费。鼓励物流企业采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条码印刷等专用物流技术装备,提升物流装备技术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物流体系的构建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政府物流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与中央之间、市与区县之间的协调配合,通过制度创新,加强对现代物流业的统筹管理。充分发挥统一领导、全面规划、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的职能作用,做好的物流中心及园区建设、重大物流招商引资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并在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二)加大对现代物流业发展投入建立以金融机构、企业和民间资本为主体、政府扶持为辅助、市场化运作、多渠道投入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投资体制。充分发挥银行投资主渠道作用,加强银企沟通与合作,引导和促进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加大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运用政府扶持、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引导国际资本和各类民间资本向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域聚集。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优势产业、新兴领域和薄弱环节,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对已设立的现代物流业各行业的财政扶持资金,应由分散变为集中,实行通盘考虑、统筹使用。对纳入规划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重点资金支持;对具有示范效应、核心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在其信息化提升、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予以适当支持。

(三)加快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建设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推进行业协会组织按市场化原则组建的步伐,加快协会的职能转换进程。进一步发挥其在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其行业服务、行业自律以及维护行业合法权益的职能。通过推广物流行业标准、教育培训、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等工作,为政府管理、企业运作和行业发展提供服务。整顿和规范物流市场秩序,促进行业自律,优化物流业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