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范文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第1篇: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有效;合作;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32-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拓展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是推进主体学习的有效方式,更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

1.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采用任务学习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以学习任务为中心,将任务落实到小组,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并把完成任务的情况记入小组集体成绩。这种学习活动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紧密联系,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

1.1课前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工具书;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这与一般的课前的预习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可以让学生独立预习找出学习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如学习《驿路梨花》时,可以围绕"无私奉献爱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也在增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在布置预习时要求学生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比如,预习《中国石拱桥》时,让小组成员实地观察石拱桥,并通过信息的搜集后,进行整理归纳有关桥的种类和形式等;还可以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每次确定一个内容,让小组成员在组员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课堂上和同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营造课前合作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

1.2课中小组合作学习。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拿来较厚的纸共同剪出不同形状的桥,从中理解"拱桥"的意思,还比较出了"拱形桥"承受力较大的优点;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赵州桥的形状,并陈述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的理由,从而理解"各有"的意思,也为进一步体会石拱桥的优点提供了直观和体验。又如,综合学习课《话说家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展示搜集的有关家乡的资料、自己办的手抄报,介绍家乡的情况;也可以在小组合作中派代表上台展示图片并介绍家乡的人文景观,畅想家乡未来的设想。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比如,举行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竞赛等,以增强小组之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地评价小组团体表现,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的成绩的组成部分。

1.3课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注意指导课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如,布置小组成员之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进行课文内容的复述的练习和体验,检查书面作业等。教师既要鼓动学生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学习。

2.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2.1精心备课,优化课堂设计。教师的备课质量对于教学有效性有着显著的影响、课堂应该是教师引导下的互动过程,是靠师生的合作来完成的。所以要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师必先提高课前设计。备课过程中,教师应首先了解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细致缜密地设计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备课确保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从而确保整个教学过程的高效率、高质量。

2.2善用教学手段,有效创设情境。语文的教学本质在于让学生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感情内涵,只有在情感上打动学生,才能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达成共鸣。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善于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引入作者创作作品时的背景里,情景再现,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可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同学们展示济南冬天的美景,再现课文情境,使学生更容易想象和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济南的冬天"。同时,铺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的过程,教师不妨在展示多媒体课件的同时,就课文内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进行课文的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准确地把握了学习要点和学习方向,课堂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第2篇: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范文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很多。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本县课改精神,采用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同质结对和异质帮扶组建原则。每小组6人,编为1~6号,其中1、2号为优生类,3、4号为中等生,5、6号为后进生,同时考虑性别、性格、兴趣、智力等特点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各组的组员实力基本相当,组与组之间的综合水平基本平衡。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以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导向,以设疑、常识、引导、体验、比较、探究为基本方式,讲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学习这一形式,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并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帮助。

教育学生学会共同生活是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课题。小组合作学习是将小组成员的个人与集体紧紧地联系起来。这样,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使小组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和谐的氛围中。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的认识;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现代社会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小组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团体成绩为基本评价依据,因而,合作与交往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推动因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在活动前,教师必须对小组各成员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发挥自己作为组员的作用。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以往课堂上的“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和单向的刻板教学方式为学生间互动、师生间互动的多元和多向的信息交流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词典,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等。与一般的课前预习有所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过独立预习找出学习的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也可在预习时要求学习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如预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让小组成员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整理和归纳有关桥的种类和形状等;还可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每次确定一个内容,让小组成员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课堂上采用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自然融入到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语境或情境,这样便于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开展合作交流。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拿来较厚的纸共同搭出不同形状的桥,学生从中不仅理解了“拱形”的意思,还比较出了“拱形桥”承受力较大的优点。还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赵州桥的形状,并陈述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的理由。由此,学生理解了“各有”的意思,也为进一步体会石拱桥的优点提供了直观的体验。

小组活动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比如,举行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竞赛等,增强了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评价各小组的团体成绩,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成绩的组成部分。

此外,教师也要注意指导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例如布置小组组员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进行课文内容复述的练习和检查书面作业等。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为了完成小组任务,小组成员利用课外时间分头查阅资料和互相讨论。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语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小组交流时,教师要发挥好导学的作用,并适时地引进竞争机制,对学生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这种以任务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制订了柔性的学习目标,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主动发展的教学原则。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师生一道探讨,形成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

第3篇: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探究体验 学习方式 策略

“探究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那种纯粹以应试为目的学习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和新的教育对象的发展需要,因而尽快建立起新型课堂学习方式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同时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体验,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正是在这种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习方式,它强调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1情境激发

“探究-体验”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探究一体验”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2活动拓展

活动性是“探究体验”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由于体验极具个体性、亲历性、创造性、情感性,因而教师应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自由创造空间。“探究一体验”常常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为基础,活动往往成为体验载体。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初中生好动、求知欲旺盛、渴望亲身实践的心理特点,适时地、有目的地、有指导地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探究,强化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个性。“探究体验”式学习中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课堂活动,二是课外活动。在上《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两篇文章时,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缺乏感性的认识,对桥之美更是缺乏感受,因而对课文的探究也显得苍白和概念化。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学习态度,提高写作说明文的兴趣和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我布置了一个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寻找一座或几座你最熟悉或喜欢的桥,用照相机将它拍下来,并附上300字左右的说明性文字。学生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两星期后,学生上交的作品异彩纷呈。尽管拍摄技巧犹显粗糙稚嫩,说明性的文字也不够准确,但每一份作业都做得很细心很精致,因为它是学生对生活用心体验的结果。我还为此专门出了一期“桥之美”的学习园地。学生反响积极。

3问题引领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传统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多停留于内容主旨、层次结构、表达方式、人物性格、写作方法、修辞知识等;“探究体验”式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心理特点出发,注重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探究性问题,积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体验感悟。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依这条思路充分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4读写内化

第4篇: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高效语文课堂 学生参与 自主参与

长期以来,新课改中的“三个为主”原则得不到充分贯彻。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总是站在“教”这个角度去设计每一个环节,试图用自己的“教”去代替学生的“学”,来应付学生的“考”,而从不置换一下角色,把自己当做学生来想一想:“这篇课文我要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学得更快?……”这种教学忽略学生的主动参与,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一味加大课堂上的训练量,将课文拆成零散部件,不加品味地读、填、问、抄、背;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巨大挑战,如何确保语文课堂的高效呢?

以下是对关注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几点认识。

一、激发兴趣,掀起学生参与的热潮

被喻为“科学巨人”的牛顿在苹果树下看书时,由一个苹果成熟落下而引发了思考。试想一个苹果掉下来是一件怪事吗?不,它很常见。谁也没有去注意它,因为我们觉得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它不掉下来难道飞上去吗?正是牛顿对这个我们不在意的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继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活动强有力的动机之一,它能调动起人的生命力,使大家热衷于自己的事业而乐此不疲。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课之计在于引”。良好的开端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亲切的感觉,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精彩的导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的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驱动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可以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讲故事、游戏等手段,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如,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学当中,我让学生在不同时空听雨的声音,深入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各个角落去采集雨声,用录音机录下来,有条件的用照相机拍出雨的图片,在小组穿行活动中展示,播放雨声的录音,然后由录制同学描述真实情景,并以诗画相配,唤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感情共鸣,激发了所有学生参与和表现的热情。再如执教《竞选州长》一课时,我用故事导入:马克・吐温发表《竞选州长》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便恶意攻击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的防弹轿车的钢板最坚固,我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笑着回击说:“我认为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么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够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故事引起同学们的笑声,我又乘兴提出:“马克・吐温语言特色就是幽默、辛辣,你能从《竞选州长》中找出这种特点吗?”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立马调动起来了,整个课堂一片哗然,收到前所未有效果。这正验证了孔老夫子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参与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模式不仅要讲授语文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生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口、动脑锻炼。通过读,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材料;通过记,消化吸收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等知识要素;通过思,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师给学生引路架桥,学生学会自己走路过桥。方法上,可让学生互问互答,取长补短,或改由学生问老师,共同切磋学习。

如:北宋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文眼”入手,学生在进行《伤仲永》的阅读教学中首先质疑: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读懂课文后回答:“伤”是“哀伤、叹息”。后又自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反复阅读后答:一个神童因“不受之人”,最终“泯然众人”。这样一来二去使阅读教学更有的放矢,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很好的自学目的。

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先精心设问,让学生“碰壁”、“遇险”;接着组织课中评议,并适时点拨,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理解,理解再读,品评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动积累、运用语言。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引而不发,跃如也。”教师们不妨大胆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留足够时间让学生先想、多想。这样能使学生掌握很多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能力,锻炼自己。

三、巧设环节,树立学生参与的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体验了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穷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这一愿望,使他们常常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

如在学习《秋词》一诗后,我引导学生逐步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抓字眼――解诗题;想意境――明诗意;反复读――悟诗情。此环节适合各个层次的学习,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且都能在课堂上利用这个机会获得成功的愉悦。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依据目标设计有层次、多形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循序迁移。如教完《中国石拱桥》一文后,我让优生全文仿写,中等生和后进生进行段落仿写,结果人人都能完成当堂练习的任务,我也能当堂评议。课后,我还布置学生去图书室查阅有关石拱桥的资料,学生对石拱桥有了更深入详尽的了解。又如,让学生走上讲台也是一种成功的体验。

语文老师要把握好教学设计的尺度、梯度和深度,让课堂设计层次分明,富有针对性,让各个层面的同学都有思考的余地;课后拓展练习,作业有分层,让各个层面的同学都能找到他能做和想做的,给他们创造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的作用是创造一种使学生能够自由会话的环境和气氛,但是学生个体的能动性也是有差异的,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活泼开朗,善于表现自己;有的学生比较胆小内向,不愿表演和发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平台,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地“火”起来,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主动地去寻求发展、不断地完善自我。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效语文课堂不再是封闭式的知识集中训练营,而是学生自我参与和谐发展的阵地。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式学习,思维才能得以飞扬,灵感才能得以激发,自我潜能才能得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我们的课堂才会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黄振中,王世堪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6:32.

第5篇: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范文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恰当、灵活地运用这种现代技术,就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极其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有助于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如教学《爱莲说》,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精美的富有动感的莲花图片打到投影仪上,展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场景,再配上古典音乐,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给接下来的授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如,学习《中国石拱桥》一课时,学生对“一道拱圈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不理解。对此,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赵州桥的构造,就能使学生明白,每道拱圈都是单独砌筑的,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承受重压,28道拱圈形成合力,如果某一道拱圈损坏了,可以部分施工维修,不影响整个桥身安全。教学中通过有关投影片的穿插运用,学生就能根据直观的形象化难为易,很快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再如,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播放边塞雪花漫天飘舞的景象后,教师可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诗歌。学生心中有了景,朗读过程中会进一步去想象,去发挥。通过反复品味,涵咏咀嚼,学生就会深切地感受到这首诗歌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昂扬乐观的精神。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运用媒体技术,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和感悟。

二、抓好语文教师的备课环节

做到每节课心中有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课程标准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不足,更有甚者个别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用现成的教学设计,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这就影响了教师课堂驾驭能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因此,我认为,教师在备课前,首先要学课程标准,研究课本,明确这一节课在全册教材的地位和任务;然后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好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课堂提问。而且,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采用科学合理的、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

三、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个亮点

多表扬学生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被别人发现,被别人肯定。一句赏识性的话,一个平时表现的奖励分,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个亮点,肯定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多给学生一句鼓励的话,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并适时给予积分奖励。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对每一位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有积分奖励。即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但他敢于起来回答问题,就可以得到鼓励分。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语文课上无对错,只要你敢站起来回答问题就是好样的!”所以,在我的课上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从而使他们对课堂学习更感兴趣。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宽容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打造和谐、优质高效的课堂。

四、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从任务和和问题出发,让学生探究学习,在探究实践中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如,在《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中,针对本课的重点———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苏州园林给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感受诉诸笔端?学生通过思考、小组讨论基本达成共识。之后,教师再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一处景观设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真正实现语文高效课堂。

五、结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第6篇: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政治课; 改革创新; 学习; 反思; 实践

转眼间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现在是对课程改革的新鲜、热情渐渐退去而需冷静反思问题、积累经验、面对现实的时候了。回忆最初的教改,还是从生搬硬套、七拼八凑创教法开始的。期间,我精心设计让学生自读《中学生实事政治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课程改革的一方面),不想却走入了放任自流的误区;我挖空心思、分析利弊组建的学习小组,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带来了小组长的唯我独尊;欢声笑语一节课或讨论活动一节课结果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教育是复杂的,由于缺乏经验、方法不当,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个性鲜明的教育对象令我束手无策。一次次的幻想,一次次的失败。从此我再也不敢有一点的骄傲与傲气,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重新在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中广采博取、含英咀华。

进行一番辨证的思考,得出结论:我之所以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患得患失、疑虑重重、教学如此不成熟,原因就是能力不强、底气不足。只有学习才是唯一的出路。

一、学习,赋予了我创新的灵气

学习是教师成长的唯一出路。画家张大千说:“欲脱俗气生灵气,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多学习,第三是有系统的学习。”从那时起,《给教师们的建议》、《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名师是如何炼成的》等一批教育名著摆在了我的案头。同时,我还立足专业,阅读了《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法》、《思想品德课教学》等几本教育专著,还与老师们共同学习了《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怎样教》、《新课程导航》等几本课改论著。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确实,在不断的学习中,不经意就可以感觉到,我在课堂上的语言不再苍白无力,面对学生各式各样的问题,总能说出令他们满意的答案,设计教学不再单项思维,阅读真的能使我们站在心灵的高处。

那是几年前的一个午后,我随意翻看着一本《教育理论与实践》,当读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句话时,我的心猛然有一种强烈的震动,我曾在光盘上看过上海特级教师梁教师的《中国石拱桥》一课,里面有这样一个片断浮现在我面前:陈老师在让学习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能准确的画出两个小拱的位置。一时间学生兴致盎然、跃跃欲试,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就是它了――活动。活动就是课堂教学的智慧之花,我的心一下子开朗起来了,教材本身设计有许多小活动,像“说一说”、“你知道吗?告诉我们”、“探究与实践”就是课堂的点缀;另外在学习法律常识时,可以开一次“模拟小法庭”,设计一次正规的“选举村长”。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愉快教学、以弘扬民族精神为题的班会、听歌曲表达情感,各式各样的活动慢慢地融入了我的课堂。

二、反思,增强我的业务能力

博采众长,增长见识。课改几年来,我们几位同学科的教师经常在一起碰碰头或是闲谈,内容都是政治教学。有时谈教学进度,有时是教学体会,或是把对教学的独特感受说出来。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互相讨教、分享经验、共同提高。就像我们其中一位教师说的那样:“在相互讨论中,思维最容易撞击出耀眼的火花,启发灵感。”

学而不思则罔。我开始重视写教学反思,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理念和方法,调整自己心态,修正教学曲线,优化学习过程。在这一年里,我的论文《在学生面前露一手》、《拿什么来激活政治课堂》评为县级优秀论文,《恩师挚友知心人》在“教师的风采”征文中荣获一等奖,教学个案《我看到了雷锋》被编入《教学实践》一书。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与钻研中,我的业务能力明显增强,设计教学已经能够优中选优、独具个性,我的课进步的很快。

三、实践,为我插上了创新的翅膀

两年来的学习,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大量的有用信息。但是,“没有把别人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改造、扬弃、整合和升华为自己的精神修养,也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实践出真知,关键还是在课堂教学上见真功。

1.坚持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学设计我喜欢别出心裁、独辟蹊径,在设计教学时,我从不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别人问题导入新课,我可能会设计案例或是读一段实事政治热点新闻;别人让学生自主阅读、感知教材,我可能会设计小组阅读或分段阅读。我还经常设计师生共同做的游戏,组织进行社会调查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第7篇: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范文

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种新的技术手段、方式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讲授内容,追求“省时”“高效”的课堂目标,确有明显的优势,亦为沉寂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清新的风”。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确实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取代的优势。把多媒体引入语文课堂,可以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学习内容情景交融,授课教师妙语连珠,加上多媒体出奇制胜,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高。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一旦被激发,就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情感就成了学习的催化剂。

1.乐曲导入,调动情感

在新课开启时,可以播放一段与课文情感相一致的音乐,以音乐描绘出的丰富的情感内容去唤醒学生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爱或恨……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定下一个感情基调。如教学《伟大的悲剧》时,我先放一段班得瑞《静静的雪》,同时多媒体出示南极冰封的奇景,然后教师在音乐与图片中介绍了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当年为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而进行激烈的竞争。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在极为广阔的空间里流动,利用音乐既渲染了课堂气氛,又创设了情境,最后教师很自然的导入课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上那片冰雪大陆,一起来感受英雄们一步一步走向悲剧的最后日子”。

2.播放范读,唤起美感

由于听觉形象和美感之间是构成直接的情感呼应关系,所以听觉往往是可以直接地唤起美感。教师用录音机播放语音标准且富有感情的课文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当学生的情弦被拨动起来后,对课文真切的美感体验就油然而生了。如教学《春》我先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想,使他们驰骋想象文中美丽的景物:花、草、雨……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文中的画面美,进入情境之中了。

3.动画设计,引导课文讲解的层层深入

在讲解《喂,出来》一课时,小说人物繁多,且出场时间各有不同。将多媒体设计成动画形式,一个小人,又一个小人依次出现,由学生来还原小说相关人物和相关情节,既形象有趣,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在交际过程中,说比写更直接、更快捷、更有效,因此,说比写显得更重要。然而,在应试教育指挥才下,“说”也被无情地忽略了。而媒体则为“说”提供了广阔的战场使其“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再一次为语文课堂增添了思想的声音。

1.结合教材,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配音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多为经典名篇,它们大多拍摄过电影、电视,从中选取所需要的片断通过多媒体电脑播放出来,先让学生欣赏一遍,后隐去其声音,让学生分角色配音,学生往往情绪高涨,争先恐后。例如《威尼斯商人》的经典段落就被学生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

2.结合音乐画面,配解说词

说明文大多介绍科普知识,因少文采,读起来往往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也往往没精打彩,如果改为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配解说词,那效果就截然不同了。我在教《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课文时都选择了这一方法。首先全面阅读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利用科教片,通过电脑截取有用片断,删去声音,让学生结合画面配解说词,这样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得饶有兴趣,不仅掌握了科普知识,而且“说”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3.组织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前的演讲

学生单一的进行演讲,往往会因为语言表达的某些缺点而变得自卑,继而不愿意在人前表达自我。如果加上多媒体,便会有一些辅助的帮助,让孩子找到一些可以闪亮发光的特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如一个说话有点大舌头的孩子,将演讲的内容定为《永远的迈克・杰克逊》,多媒体适时的引入杰克逊的经典歌曲和演唱会片段,让同学们在经典中和他一起怀念故人。情感的渲染弱化了表达的瑕疵,这个孩子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重拾自信。

三、巧用多媒体,加快记忆,提高效率

中学语文课有许多优美的篇章,有些是需要学生熟读背诵的,利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加快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

《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先生著名的一首诗,诗人以新奇的想象,融天上地上为一体,描画出令人神往的仙境,寄托自己的理想。在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一边播放音频,一边播放图片。首先让学生对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背诵时,利用文本,给学生展示出重点词语,让学生对照试背,最后,让学生对照图片,加深印象。这样,短短的几分钟,全班同学都能够将诗背下来,比平时记忆力提高很多,节省了不少时间。

课堂上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背诵提示。比如《关雎》《蒹葭》的背诵中,反复咏叹出现较多,如果将有变化的字出现在多媒体当中,学生会清晰地分辨,然后的背诵原文。

四、利用多媒体,扩大教学容量,丰富学生的知识

语文课向来以其知识涉及面广、内涵丰富见长,引入多媒体教学之后,这一优势更加突出。

第8篇: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教学质量

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学涵盖的知识点越来越多,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了主要的教学目标。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升语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一、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怎样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打造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开展有效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轻松的、自由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对课堂教学进行变革的时候,应该避免教学内容与语文教学大纲的相互背离,为语文教学带来消极的影响。为了避免出现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灵活的手段,利用现有的资源,找到合适的方式进行初中语文教学。

(二)如何解决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的教学环境已经不相适应,为了打造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需要对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二、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在课前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语文是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当今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忽略和轻视,在无形中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他们对语文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与热情,有的甚至认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多余的学科。若想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就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里所说的课前准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是指教师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讲,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将语文学习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学生端正学习的态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会被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也会提高。

2.在课中采取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随着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逐渐的运用到多媒体教学中,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声音、图片、文字、结合在一起,转变教学方式,创设良好的氛围,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知识,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进行刺激,强化学生的记忆,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课文的时候,文中涉及大量的建筑名词,需要学生对文中的建筑细节、整体框架进行想象,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利用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构建形象化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这几节课的时候,应该查阅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量,引领学生走进中国传统的建筑世界,丰富学生的知识体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3.在课后,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巩固。从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来讲,教材的中的知识非常重要,但是课外的知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课外的知识,扎实学生的基本功,提升知识的灵活性与科学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进行课后巩固,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发散思维,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二)营造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

在新课程改革下,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给与学生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愿意与教师交流自己内心的想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理清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思路,有助于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在一节课开始的时候,采取故事、演讲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气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例如,在学习《孔乙己》的时候,组织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揣摩,体会人物的性格,对人物进行表演,这样有利于语文教师更好的进行教学,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对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模式进行创新。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般,创新课堂教学的导入模式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具有趣味性,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更快地投入到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结合语文课程内容,找到合理的方式进行导入。例如在学习《“神州”五号飞船航天员出政记》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应该在上课之前就搜集相关资料,有关太空的视频等等,为学生播放,让学生感受太空与宇宙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对课文有全面的掌握,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因此,为了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就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找到语文教学的突破口

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针对当前语文教学,需要总结初中语文的教学资源,合理的分析学生学习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的时候,如果教室里有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就应该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对朱自清的生平、济南冬天的特点进行分析,在教学中穿插播放多媒体的幻灯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多个角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建设良好的氛围。假如有的学校条件不好,教师可以请美术教师画出来济南冬天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语文教师还要寻找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为了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特点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将束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逐u排除,逐步提升语文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抓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对语文教学的新模式进行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促进语文教学效率不断提高。例如在学习《羚羊木雕》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笔者认为,在新的形势下进行教学,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进行反思,结合重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与讨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引导,理解学生课文知识背后的人文价值,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四)鼓励学生进行主探究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学生探究精神与合作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的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优化课堂教学质量,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与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不要再将知识强硬的灌输给学生,改变课堂教学中角色的氛围,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例如在学习《范进中举》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应该讲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读课文资料、文章内容、文章思想进行了解,进行探索。教师在学生讨论的时候,应该为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你认为这个故事是真的么?你为什么这么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何在呢?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找出学生学习思维上的不同,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自己内心的感悟,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精神。

总而言之,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在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小瑞.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初探[J].现代阅读,2013,(02).

[2]蔡先凤.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与探索现代阅读[J].现代阅读,2012,(21).

[3]蒋义清.初中语文积累之我见[J].新西部,2011,(03).

[4]周建新.五勤――初中语文必须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J].才智,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