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市场政策范文

金融市场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市场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市场政策

第1篇:金融市场政策范文

【关键词】政策性金融 综合开发性金融 市场化

一、引言

中国政策性金融市场化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性金融问题。国内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从实务角度的分析如石汝杰(1998)认为,农业政策性银行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筹资体系;马尽悦(2001)分析了粮食市场化对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影响与对策;余浩宇(2003)分析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对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影响;黎兆蕻、许革伟(2012)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农业发展银行的影响。从理论角度的分析如史美琪、郭小夏(2004)对我国政策性银行市场化行为的表现形式、产生机理、国际经验与合理评价;李静(2004)设计了农发行市场化运作程度的指标体系;程建伟(2006)从准公共产品和混业经营的角度进行分析了政策性银行的市场化运作。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但忽视了中国开发性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存在,没有将开发性金融纳入到政策性银行市场化的体系中来,这种彼此分割的研究方式影响了中国政策性银行市场化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

目前,中国政策性银行市场化实践出现了综合性开发性的金融特征,中国开发性金融理论已经形成,这些为人们重新理解相关问题提供了条件。本文尝试从综合性开发性金融视角对政策性银行市场化进行研究,分析政策性银行市场化的经济学内涵、金融学内涵、财政学和法学内涵,并提出综合性开发性金融的合理性和多种优化路径。

二、综合性开发性金融的形成、含义及特征

(一)综合性开发性金融的形成

中国政策性银行市场化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994~1998年之间,属于早期的政策性银行市场化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中国政策性银行经营绩效普遍较差,积累了大量不良资产,而且出现了政策性银行越界经营商业性业务的现象,一度遭到大型商业银行的非议。第二阶段是在1998年~2004年,是政策性银行市场化改革加快的阶段。主要围绕不良贷款展开的信贷改革,从内部管理到外部管理,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2002年左右,中国政策性银行逐渐摸索以债券市场融资逐渐取代了财政和中央银行贷款融资,形成了金融债为主的市场化筹资,此后这种方法沿袭至今。第三阶段是在2004年到2006年,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提出了开发性金融理论,并使之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市场绩效和社会绩效。这一阶段的国开行主要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而存在。第四阶段是2007年至今,国家开发银行正式转型为商业性银行,令2家银行保持政策性银行身份不变。按照这种思路,国家开发银行在推进商业化方面越来越像商业银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国开行中长期贷款在以市场化方式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和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转型的不彻底性促使其形成为综合性开发性金融,具备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功能并存的综合性特征。

(二)综合性开发性金融的含义和特征

1.综合性开发性金融的含义。所谓综合性的开发性金融,是在中国政策性银行市场化后形成的、以开发性金融形式存在的、综合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金融形态,它不只具有政策性金融的基本形式和功能,而且同时具备政策性和商业性的复合功能,它不仅包含政策性银行市场化自身纵向演化,而且包含一国包括财政金融体制环境下政策性银行面临的多重利益博弈,是特定条件下政策性银行市场化选择的结果。我们认为,中国政策性银行具有这种综合性开发性金融特征。

2.综合性开发性金融的特征。第一,时间维度的纵向功能演进多样性。从时间维度考察,在政策性银行市场化的进程中,政策性银行的形态和功能往往会出现纵向演化的特征,不同阶段出现了不同的基本形态:一般性的政策性金融、政策性的开发性金融、商业性开发性金融、一般性商业性金融。中国的政策性银行市场化也不例外。第二,空间维度横向功能分布多元化。从空间维度考察,横向多功能存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属于瓶颈领域,国开行最早进入,发挥出一般政策性银行的作用。随着国家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国开行开发性金融的作用日益显现,同时城市基础设施的成熟度日益提升,政策性银行的商业显现,相当多的商业性金融和国开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竞争,此时的国开行同时承担起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和商业性开发性金融的功能。因此,我们认为,对综合性开发性金融,因地制宜分析,承认其在中国环境下所具有的相当程度合理性。第三,系统维度多元功能并存性。从时空综合的系统性维度考察,中国政策性银行市场化综合了政策性银行功能的基本功能,在同一时空下的多功能并存状态。2007年以来的国开行发展实践就是典型范例,在坚持政策、开发性金融功能和商业性转型背景下,国开行的多功能复合型特征并存显而易见。第四,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中国综合性政策性银行的形成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一是特殊的法律和银行监管环境。中国传统上还没有完全形成依靠法律制度来规范银行运行,即便是商业银行法已经出台,但政策性银行市场化是在缺乏必要的专门政策性银行法律约束的情况下进行的。二是复杂的国家背景。转轨经济体制、中央集权的政府主导模式、国有为主的所有制经济、渐进性市场化改革等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特质,决定了中国政策性银行市场化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央政府决策、政策性银行自身决策和中国财政金融体制演化的影响。

三、对中国政策性银行市场化的重新审视

综合性开发性金融作为中国政策性银行市场化的结果,对政策性银行市场化本身有极大的启示作用。通过综合性开发性金融的多功能,折射出政策性银行市场化本身所具有的多重含义。本文通过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和法学等视角分析,对中国政策性银行市场化所表现的多功能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一)从经济学视角的审视

微观经济学指出,由于信息不对称、垄断和公共产品等问题,市场失灵现象较为普遍,这正是政府干预理论的微观基础。而凯恩斯理论则开辟了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理论基础。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了政府失灵问题,指出了政府失灵的原因和负面作用。因此,政策性银行市场化意味着政策性银行相对于政府应该有所区别,政策性银行应该充分发挥其银行机制的作用,在支持政府政策性目标的同时,依靠资金风险控制机制制约政府可能出现的负面作用。

纵观中国政策性银行市场化的进程,正好验证了市场化在平衡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方面的主要作用。正如陈元(2012)所说,政策性银行是在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寻求平衡。因此,我们认为,政策性银行市场化应该不仅是平衡政策性和商业性的途径,也是平衡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二者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二)从金融学视角的审视

1.政策性银行市场化应体现出“四性原则”。大多数情况下,政策性银行既是政府部门,也是银行部门,政策性银行机构具有市场和政府双重属性,其提供的金融产品自然应该具备准公共产品的特征,体现出政策性目标和盈利性目标的和谐统一。其一,政策性银行市场化具有明确的政策性目标作为前提。例如政策性银行无论怎么市场化,中国政策性银行不能脱离微观政策性意图而持续存在,应该对区域协调发展,城市化、新农村发展、中小企业发展、民生工程等是一些带有中长期意义的政策性重大问题重点支持。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政策性银行的主要任务是信贷方法的改革,消化大量的不良资产。2008年金融危机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则是配合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其二,政策性银行市场化基于其银行的根本属性,要求其必须按照银行商业化运行的原则运行。即既要贯彻商业性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三性原则”。又要政策性银行的市场化具有贯彻政策性目标的前提,因此,政策性银行市场化是“四性”原则的市场化。

2.政策性银行市场化体现出政策性金融体制演进的与时俱进。转轨国家的经济体制总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化之中。因此,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政策性银行面临的外部环境都会处于一种相对变化之中,政策性银行市场化则是政策性银行主动适应金融体制及其演化的进程,它以更加动态地机制弥补金融体系缺陷,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是整个国家金融体制市场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政策性银行市场化体现出金融市场资源的再配置。政策性银行市场化包括资金来源市场化和资金运用市场化,它同时体现在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以及其他金融市场等多个领域。从融资看,一方面,依托国家信用的支持,政策性银行可以通过债券市场发现金融债券进行融资,将大量的商业性资金转换为政策性资金,丰富了中长期信贷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化融资,既推动了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创新,又使政策性银行管理接受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双重约束,推动了政策性银行和债券市场的互动发展。

4.政策性银行市场化体现出全面金融创新的过程。政策性银行市场化是其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实施金融创新的过程。包括财政金融体制创新、金融市场体系创新、政策性金融机构服务创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创新等。其中,金融机构体系创新包括发展地方性政策性金融;金融管理创新包括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创新、政府投融资平台合作创新、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与金融的合作创新;金融工具创新包括基本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衍生品等。以国开行为例,各类金融创新不断出现。如三次信贷管理创新、政府投融资平台合作模式创新、积极引进德国微小贷款技术创新、参与债券市场金融产品创新、中非产业投资基金等金融创新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从公共财政视角的审视

公共财政理论认为,为例克服市场失灵问题,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之一是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军事等大量公共产品的提供。而政府是基于财政投融资体制来完成上述任务的,但是,财政收入的限制和财政投融资体制性缺陷往往是政府的公共财政资金的十分缺乏。单纯靠财政资金来完成大量的公共服务是不现实的,客观上需要有新的融资渠道对其进行支持。

显然,政策性银行可以帮助政府实现其政策性意图,政策性银行市场化则强调了政策性银行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了政策性银行和政府合作的基础是按照市场原则,这意味着,一方面,政策性银行绝不是政府的附属物,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坚持信贷资金支持财政的市场化原则,可以规避信贷资金财政化的弊端;另一方面,政府也应主动减少对政策性的直接干预,建立起和政策性银行对接的市场化合作模式,让政府实际上成为政策性银行的一个关键客户而不是管理者。

(四)从法律视角的审视

中国政策性银行专门立法滞后具有双重效应。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这句话对于政策性银行及其市场化来说同样成立。实践中,中国政策性银行专门立法的缺失一直是中国政策性银行监管制度性缺陷,而且依靠商业性银行监管办法管理政策性银行也存在管理错位。在此情况下,政策性银行市场化的约束相对较小,日益出现越界行为,客观上有利于政策性银行的盈利性,却日益造成对一般性商业银行的不公平竞争,这是应该加以限制的。但是,法律也并非总是完美的,由于政策性业务往往具有模糊性和易变性,因此,法律调整往往滞后于实际业务的发展,所以依靠立法来调整政策性银行行为也具有局限性。相反,尽管中国政策性银行专门立法滞后,但是中国政策性银行市场化调整是通过强势的政府主导和政策性银行合作来完成,法律缺失实际上给出了政策性银行更大的可操作空间,只要政策性市场化业务拓展不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公平竞争,政策性银行坚持市场化合作原则,这种市场化就可以推动政府行为的变化,这种市场化就可以理解为政策性金融在专门法律缺失下的一种市场自动适应机制。

四、主要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对政策性银行市场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认识:第一,作为政策性银行市场化的结果,综合性开发性金融具有相当的合理性。第二,政策性银行市场化的内涵是多重的。第三,要不断优化市场化运行模式。一是要真正建立分账管理和分类监管系统。二是要理性对待分账管理存在技术性和制度性难题,任何一刀切的做法都不利于政策性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不断完善法律监管体系,坚持政策性银行专门立法。四是坚持创新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在适应中创新和在创新中完善;促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量贷款管理风险控制和新增贷款创新融资安排创新相结合;应学习德国模式,开辟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的批发转零售合作模式,以分散过度集中的金融风险。五是尽快设计出相关的定量模型和政策性银行业务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分别为政策性银行市场化实践提供科学的评价工具和业务自动运行和调整机制。

参考文献

[1]史美琪,郭小夏.对我国政策性银行市场化行为的研究与思考[M].上海:上海综合经济,2004年第四期.

[2](美)斯蒂文.G.米得玛编,罗君丽等译,科斯经济学—法与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6月第一版.

[3]陈元.开发性金融的中国探索[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9月第一版.

[4]李静.政策性银行的市场化运作研究综述[J].安徽: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11月.

[5]白钦先,王伟.各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体制比较研究[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6]国家开发银行、财政部财政科研所联合课题组.开发性金融与健康财政的和谐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第2篇:金融市场政策范文

关键词: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公开市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国家宏观调控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几年来,作为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货币政策曾多次被搬上经济舞台,但是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货币政策的实施缺乏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为依托。本文通过对我国最近几年货币政策效果的分析,来透视我国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一、对我国近年来实施的货币政策及其效果的分析

近几年,俗称“三驾马车”的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原动力。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增长速度达23.1%,总额实现21 670亿美元;其中出口增长26%,达12210亿美元,进口增长20%,达9460亿美元,全年实现贸易顺差2750亿美元。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也逐月走高,农产品价格飙涨,直接导致消费物价指数(CPI)自3月份起涨幅连续9个月超过央行设定的3%警戒线;8月份后连续4个月超过6%,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大。股市行情更是波澜壮阔。沪深股指连创新高,总市值亦快速增长。两年前上证指数在1000点的时候,两市总市值不过3万亿元,仅两年,总市值增长10倍。针对当时这种经济形势,我国货币当局立即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仅2007年就加息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十次;2008年又四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到2008年5月20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提高到16.5%。2007年第六次加息时。存款基准利率已提高到4.14%,一年期基准贷款利率已提高到7.47%。然而,货币政策效果却不如人意:一方面,众所周知,股价与市场利率成反比。然而2007年我国屡次提高利率,股价不降反而不断飙升;另一方面。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反而不断恶化。到2008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1%;从2007年7月到2008年3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屡创新高,CPI已达8.3%。为什么我国经济膨胀的压力并没有在紧缩货币政策背景下得到缓解,反而有不断恶化的趋势,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二、从货币政策失效中探究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货币政策失效应从货币、外忙和资本三个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中找原因。

首先,从货币市场看,利率未能市场化,基准利率未得到妥善解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众所周知,货币政策正确而有效地实施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必须有畅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根据凯恩斯的货币传导机制原理,利率是关键;利率是资金的价格,由货币供求共同决定。紧缩性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应该首先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来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施以调节和影响;也就是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市场利率,然后引导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改变金融市场的融资条件,最终影响到实体经济领域,即引起企业和居民资产结构的调整以及投资和消费的变化,从而改变整个社会的产出和价格。但是央行的做法却是在没有充分运用货币政策主要工具的情况下直接调整存贷款利率,这无疑是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作为货币价格的利率。正是由于在货币政策中起着杠杆作用的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管制,并未市场化,才导致了货币政策的利率形成机制不完善,传导机制不畅通。

第3篇:金融市场政策范文

关键词:二元金融结构;非正规市场;政策传导机制;利率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d76X(2006)10-0050-05

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转型经济中也存在着二元金融结构,即正规市场和非正规市场的分割,而且非正规信贷市场已成为我国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估计,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非正规信贷总额在总信贷额中所占比重已经介于1/3-2/3之间。虽然目前难以获得关于非正规交易的全面准确的统计数据,但民间借贷、企业内部集资、企业出面的非法集资,企业间的高息拆借、私募基金等多样的非正规信贷形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经济转型时期民间资金之充裕和官方金融之不足。

在存在二元金融结构的情况下,资金市场上难以形成统一的价格,资金向更富有效率项目的流动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障碍。这将阻碍利率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影响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效。本文将就中国二元金融结构对利率政策传导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展开具体分析。

一、文献综述

在金融市场分割的情况下,利率政策的传导较为复杂,一般要经过官方市场利率变化官方市场存款额(信贷额)变化非正规市场存款额(信贷额)发生变化整个经济发生变化这一过程。因此,在评估利率政策最终所发挥的作用时,应首先弄清楚利率政策的具体传导机制,即对官方市场和非正规市场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居民资产组合(正规市场存款、非正规市场存款和现金等非生产性资产)的分布、两类市场之间的效率差别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由于经济学家们对非正规市场的运作效率和传导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他们在利率市场化能否发挥积极作用方面尚未形成一致意见。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的隐含假设就是非正规市场无效率论,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利率自由化可以消除二元金融结构,促进经济增长。而新结构主义者则认为非正规市场是有效率的,利率自由化可能导致经济在短期出现滞胀现象。这一观点引发了很多学者对二元金融结构下利率自由化的作用进行研究,如Tsiang、Hang、蒋硕杰、Gupta等。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即使经济中存在非正规市场,利率自由化政策对经济仍然具有扩张性效应。这说明二元金融结构下金融自由化仍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在有关文献中,蒋硕杰(1998)的利率理论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反衰退膨胀性政策,认为人为压低利率将导致私人储蓄率很低。人们将储蓄用于囤积商品、窖藏贵金属、持有不动产等,致使生产性资本减少。而银行在低储蓄情况下被迫实行的信贷配给则是非正规市场和金融腐败产生的重要原因。如图1,利率市场化之前政府规定的官方市场利率为i0

当政府放松对利率的管制,将限定的存款利率提高到i1(假定i1

蒋硕杰指出,银行利率的提高会排除许多低收益的项目,缩小正规市场和非正规市场利率之间的差距,降低金融市场分割的程度,从而使投资资金的分配更有效率。投资总量和投资效率的增加将会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作用。他还批评了利率上升必然引起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观点,认为减少计划消费为投资提供所需资金,或者是将窖藏商品、贵金属和外汇转换为生产资金的行为对通货膨胀仅有很小的影响。相反,由于投资活动的增加、特别是高效率投资活动的增加而增加的生产能力在较长的时期内是一种反通货膨胀的力量。

二、中国二元金融结构的利率特征

(一)资金供给曲线的特征

1.资金供给曲线的位置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见表1),1980年我国储蓄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而1997年则高20.4个百分点;我国储蓄率水平甚至高于日本、韩国等传统上储蓄率较高的国家。这说明在同等利率水平下,中国经济中的储蓄水平要高于其他国家。具体表现在图1中,就是SS,的位置相对靠右,这也意味着在管制利率情况下,OA的距离更大一些。

2.资金供给曲线的斜率

利率的高低代表储蓄收益的大小,因此利率和储蓄一般成正相关关系。而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储蓄的利率弹性一直比较小,无论利率如何变化,储蓄总量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如1980--2001年间有8年时间实际利率为负,及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连续8次调低名义存款利率,都没有改变储蓄上升的势头。从图2中储蓄、收入和实际利率的变化趋势及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储蓄和收入有较大的相关性(0.986),而和利率的相关性则非常小(0.324)。储蓄的利率弹性比较低说明流入中国银行系统的储蓄的供给曲线要陡得多,

我国储蓄供给曲线比较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抑制使中国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银行存款的替代品比较少,居民的投资机会受到很大限制。二是经济转型时期的不确定性增强压制了消费,增大了居民的储蓄偏好:一方面是失业、农产品相对过剩等方面的风险增大了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推行的教育、养老保险、住房和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改革增大了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这对居民的预防性储蓄意愿起到了推动作用。总之,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居民储蓄倾向的增强,而替代性金融产品的缺乏和居民对风险的回避导致储蓄成为最稳妥的投资渠道,利率变化对储蓄额的影响非常小。

(二)资金需求曲线的特征

从理论上讲,贷款需求量与市场利率之间呈反向变动关系,即利率越高,贷款需求量越低。在坐标图中,贷款的需求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由于政府行政权力在资源配置中的支配性作用导致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和经济中的利率软约束,银行信贷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很不灵敏。从图3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其中横轴为固定资产投资中资金来源为银行贷款的部分,它代表对银行信贷的需求;纵轴为实际利率。银行信贷的低利率弹性说明我国银行信贷的需求曲线比一般的发展中国家要陡峭。

(三)二元金融结构下的利率

1.官方市场利率

官方市场利率就是政府规定的利率水平。由于我国在制定利率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国有企业的利息负担,因此政府通常将名义利率定在比较低的水平。如1980--2001年这22年的时间里,名义利率平均为6.9%,实际利率平均低于1%,仅为0.895%。管制利率的低水平(即i。的位置比较低)说明我国金融压抑的程度比较深。

2.市场均衡利率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银行的储蓄供给曲线和信贷需求曲线都是比较陡的。因此资金供需曲线的交点(正点)决定的均衡利率水平相对较高,即图1中的位置相对较高。实际上,市场均衡利率只是一个理论分析工具,它是其他利率的参照物。

3.非正规市场利率

在对非正规市场利率水平进行理论分析时,可以考虑下述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均衡市场利率和非正规市场利率的关系。从图1中可以直观地看出,非正规市场的利率要高于均衡市场利率,相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我国的均衡市场利率比较高。

二是非正规市场的资金供求。在我国,与较低水平的利率管制相对应的是较大的资金供需缺口;同时,政府的行政性资金分配政策又使非国有企业在正规市场上难以获得资金,这导致居民对非正规市场资金的需求比较庞大。另一方面,中国政府较多的金融管制压制了非正规市场的资金供给。

三是风险升水。非正规市场上高利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风险升水。由于政府对违规金融活动的处罚比较重,再加上溢出到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资金的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官方金融市场的贷款,企业将这部分资金转手到非正规市场,不仅风险更大,其成本也更高。事实上,政府对非法金融的取缔行为并没有导致非正规市场的消失,相反,它增大了非正规金融行为的风险,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非正规市场的利率水平。

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说明中国非正规市场的借贷利率水平会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我国非正规市场的实际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周业安(1999)的研究表明,民间信贷的主要需求者是集体和私营企业,其中发达省份的贷款利率一般为年息36%,内地省份为年息20%左右;夏斌(2001)也调查了私募基金向客户支付的平均收益率,在被调查公司中,“不愿说”的公司占50%,支付的平均收益率在10%一15%之间的占38.5%,在15%一30%之间的占7.7%,在50%以上的占3.8%。上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不仅说明了非正规市场的利率之高(的位置很高),也说明了我国的官方市场利率和非正规市场利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的距离较大)。二元金融结构的这一特征对利率市场化的成效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中国二元金融结构和利率市场化

1.利率市场化的积极作用

从图1可以看出,二元金融结构下利率市场化改革仍然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利率的上升会提高投资的数量和质量。在我国,非正规金融市场吸收的资金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如私募基金)是用于股票和债券二级市场投资的非生产性资金,它们增大了证券市场的投机性和不稳定性。利率管制上限的提高可以使部分现金资产、非正规市场存款等非生产性资金流入官方金融市场,这不仅有利于生产性资金的增加,还有利于证券市场秩序的稳定。

另一方面,政府对利率管制的放松可以缩小正规市场和非正规市场之间的利率差距,从而使两个分割市场之间的套利变得相对容易。市场之间的资金流动又降低了金融市场的分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利率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和资金配置低效的局面。

2.二元金融结构的利率特征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效

根据前面对中国二元金融结构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可知资金供给和需求曲线都比较陡,正规市场和非正规市场之间的利率存在相当大的差异。金融市场的严重分割加大了资金跨越市场流动的难度;即使货币当局提高存款利率,所能吸引到的非正规市场的资金也会少于一般发展中国家,投资数量增加的幅度也比较小。由此可知,两个市场之间较大的利率差异阻碍了利率市场化政策在经济中的传导,这导致金融市场分割的现象难以消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投资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中国二元金融结构的另―个重要特征就是政府在资金分配中起支配性作用,从而导致利率对企业的“软约束”和资金需求对利率缺乏弹性。如果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只是简单地放松对利率的管制,而不是同时改变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那么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水平会大大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利率水平。而市场均衡利率的高企必将对企业生存、经济发展和经济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中国转型经济的二元金融结构对金融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非正规金融的存在使大量资金流出官方金融体系,忽略非正规金融的作用和影响可能导致金融信号失真,损害总体资金的分配效率,不利于国家控制资金的宏观规模和投向。另一方面,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并存的二元结构改变了利率政策的传导途径,对利率改革的成效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的利率弹性比较小,政府还对非法金融实施了严格管制,这决定了二元金融结构的重要特征:非正规市场的利率相对较高,且正规市场和非正规市场之间的利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此背景下,利率市场化改革虽然能够提高投资的数量和质量,但投资数量增加的幅度比较小。也就是说,二元金融结构下放松利率管制对投资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第4篇:金融市场政策范文

关键词:资本市场;金融风险;规避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6-0051-03

一、我国资本市场中存在的金融风险

(一)银行中长期存贷款市场的风险

1.利率和汇率风险。目前我国银行存款利率不仅比国外银行高,有时甚至比国内同期贷款利率高,出现存贷利率倒挂现象。当前比较突出的是一种不正常利率风险即银行同业以及其他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相互“挖墙脚”,竞相高息揽储。这种违规竞争,使利率风险大增。此外,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频繁,直接影响外汇资产的市场价值,使拥有大量外汇资产和经营外汇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面临高汇率风险。

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没有足够的现金清偿债务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很大,严重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会更大。在我国,人们总是将银行的命运与政府联系在一起,认为银行是国家的银行,政府不会让银行倒闭,不会出现流动性风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将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兼并、破产可能成为现实,所以应把流动性风险同其他风险一并重视并予以控制。

3.资金来源缺口。资金来源缺口大,仅靠财政有限的资金注入无疑是杯水车薪,而通过市场融资目前来看也没有好的途径。

4.不良资产。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育相对滞后,不良资产的价格发现与最终交易都是件难事,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发行债券融资,也不被市场看好。

(二)有价证券市场的风险

1.证券市场结构失衡,债券市场发展缓慢。由于政府对债券市场的严格管制,中国资本市场的债权融资所占比率低,尚不足股票融资的1/3,这和债券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占主导地位截然相反。而且中国企业债券的流通市场极不发达。

2.上市公司退出机制不健全。与国外完善的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相比,《中国公司法》和《证券法》虽规定了上市公司退出的标准,但在实际中出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缓冲即时摘牌带来社会冲击的考虑,实行了ST 和ST*制度。这一制度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特殊时期稳定了市场,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证券市场的淘汰功能。

3.上市公司国有股比重过大。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将股票市场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筹集资金、解脱困境的重要途径,按所有者性质将上市公司股份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并且规定国家股、法人股不得上市流通。以上原因导致了中国现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呈现出国有股高度集中且不可流通,可流通的社会公众股只占很少的比例。

二、资本市场开放政策规避金融风险的建议

(一) 银行中长期存贷款市场

1.构建和完善降低金融风险的外部体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主体,只有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才能从根本上化解金融风险。可以说,企业经济效益不高是形成金融机构不良信贷资产的主要因素,所以加快企业改革,尤其是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转轨建制,解决其经济效益低下问题,是提高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降低信贷风险的重要基础。

2.发行债券,置换贷款。选择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发行特种企业债券,即将一部分贷款转化为特种企业债券,通过向社会发行债券逐步收回贷款,转化一部分不良贷款。其优点是可行,缺点是受企业的吸引力限制,规模不大。

3.正确处理金融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在实现经济转型的同时,调整经济结构和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金融机构要支持国有企业搞好改革。银行要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支持国有企业搞好兼并重组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支持国有企业度过难关,这是当前金融工作的头等大事。因为只有国有企业活起来,经济效益提高了,才能缓解银行的压力,从根本上化解金融风险。

4.发挥市场功能拍卖债权。在国际上,贷款债权同其他类型债权相同,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即可以拍卖转让。这是国外化解和重组债务的一种通用方法。在我国,不允许银行投资,又不允许银行出售债权,那么就使银行除了冲销呆帐以外,根本没有其他转化已有风险资产的出路。所以,应首先允许银行拍卖债权,出售贷款。这可以同目前“抓大放小”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即向中外投资商特别是外商拍卖企业时,可以直接向外商拍卖一部分企业贷款的债权,使外商分担一部分应承担的投资风险。

5.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失业人员没有生活保障,社会就难以稳定,企业必须承担社会保障的任务。而企业的资产绝大部分是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负债,因此,实际上是银行间接挑起了社会保障这副重担。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才能把企业和银行从沉重的社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其实现自主经营、显现活力。

6.商业银行全面推行资产风险管理,督促金融机构降低资产风险,提高资产质量。建立银行信用评级制度。其内容包括资本评级,资产质量评级,资产流动性评级,赢利能力评级和管理质量评级等等。通过对银行进行信用评级,既可使中央银行全面、准确地掌握各银行经营状况,对不同信用等级的银行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也可强化银行对自身经营风险的识别与管理,督促其加强资产风险控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维护银行业的资金稳定,对投保银行的资产风险状况进行严密监督检查。

7.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使利率能真正反映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适当提高银行的资本金比率和呆账准备金比率并改善其流动性。提高流动性比率意味着银行应持有更多的易流通的政府债券和其他高等级债券,银行可以在二级市场卖出这些债券以增加新的流动性,或者它们在与其他银行进行流动易时可以以这些债券作为抵押。政府在其债券首次发行时,应给予银行更多的优先。

(二)有价证券市场

1.证券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在证券发行审批制度方面,应当逐步弱化行政审查职能,加强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审核作用与承销商的责任和推荐作用等,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向“标准控制”的方向推进。在证券发行定价机制方面,应当在保证证券市场整体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承销商的责任,并实现定价技术的不断完善。

2.完善上市公司退出机制。考虑到稳定市场的需要,中国应当积极发挥杠杆收购、管理层收购在“转为非上市公司”中的作用,并将其与“再次公开上市”制度相结合。

3.运用多种手段解决国有股比重大的问题。在增量方面,应当以“标准控制”为指导思想,允许、鼓励符合上市标准的民营企业上市,逐步稀释证券市场中国有股的比重;在存量方面,在进行国有股减持的同时,逐步放宽包括境外资本在内的各种资本入市的限制,以保证市场稳定。

4.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强化金融监管。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为实现利率市场化创造有利条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步伐,在规范证券市场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规模,为企业开辟多种融资渠道筹资渠道,并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保持必要的力度。加强宏观调控,在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低通胀率的同时,继续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保持合理的外贸顺差和充足的外汇储备,从而保持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国民经济的内外均衡,进一步增强我国抵御国际投机势力和国际金融风波冲击的能力。

5.减少银行对股市的风险暴露。近年来我国的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为股票市场的繁荣作出了贡献。银行资金进入股市有两个主要渠道:一是把钱借给了证券公司;二是把钱借给了参与股市的国有企业。银行和企业的国有属性以及我国在执法力度上的不够可能使银行和股市的关系趋于复杂化。而且,银行对股市的风险暴露已经把银行、证券公司、国有企业以及股票投资者的利益捆在了一起,所有这些人都想从高的股价中获利。这样的利益联盟便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它不仅会增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而且会妨碍政府实施有效的金融稳定政策。为增强我国银行业的稳健性,作为一项重要的银行监管政策和实践,银行需要减少其对股市及其他高风险金融工具的风险暴露。

6.选择部分商业银行上市,提高资本充足率和资信度。积极推进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上市,并通过资本市场实行上市银行、上市和非上市银行间的收购兼并,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提高资信度。

金融全球化是各国金融主体所从事的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的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资本市场的发展既给我国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也可以说我们的挑战大于机遇。因此,我国要健康地推进金融全球化,尽可能的规避资本市场中的金融风险。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银行中长期存贷款市场和有价证券市场的规范和治理,包括构建和完善降低金融风险的外部体制,发行债券、置换贷款,正确处理金融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发挥市场功能拍卖债权,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商业银行全面推行资产风险管理,督促金融机构降低资产风险,提高资产质量,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使利率能真正反映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适当提高银行的资本金比率和呆账准备金比率并改善其流动性等措施,采用积极渐进式的开放模式、制定科学灵活的金融开放政策的基础上,全力提升国内经济实力,健全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健全市场体系,转变监管方式,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为更好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规避金融风险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不在是一个投机性市场》[J].国际融资 2006年12月。

[2] 高煜,《市场经济:欧洲的发展与中国的改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1月。

[3] 吴晓求,《资本市场难题怎么解决》[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1年1月。

[4] 章和杰,《有效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一接轨

第5篇:金融市场政策范文

关键词:金融保险;市场开发;服务外包

一、重视我国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欧美市场的开发

现阶段,我们应该有效地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了解我国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的实际情况,看清欧美市场的现状。首先,欧美地区的经济较发达,所以相应的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起步较早,行业基础比较雄厚;其次,欧美地区的人力资源较我国的人力资源而言比较匮乏;最后,我们在积极地进行欧美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市场开发的时候,还可以学习其优秀的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的经验。可以说,开发欧美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的策略是一举两得。所以,重视欧美市场的发展战略和目标非常正确。

二、强化政府职能,有效地促进对外包服务商融资政策的支持

对于我国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问题,政府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及时有效地做好行业发展情况的研究工作,并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促进行业的发展,保护行业技术。政府可以引导我国的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企业进行有效的校企合作,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实习环境和机会,企业也可以利用高校开展技术研究工作以及员工的培训,打造再教育的基地。这样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达到双赢,共同促进我国的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发展。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政府对于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的监管力度必须到位。

三、加强对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人才专业素质的培养

现阶段从事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方面的人员很多都是半路出家,或者完全是自学完成。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理论的教育,所以目前我国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人才市场出现一种良莠不齐的现象。我们要积极地改变这种现象,需要积极做好学院的教育工作。目前我们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在校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人才教育想要发展好我国的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学院的教学工作非常重要。首先,我们需要从教学体系上重视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专业的教育。其次,目前我国的金融专业教学方式还比较落后,很多从事金融专业教育的学校没有选定合适的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的教材。所以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我国的金融专业基本上是一种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条件落后的教学情况。在这样的条件下,很难能培养出优秀的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的专业人才。另外给学生进行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理论方面的教学时,同时也需要有效地培养学生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流程的实践操作能力。2.现阶段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从业人员的再教育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人力资源的发展,不仅仅局限在校园内部金融保险服务专业学生的教育工作,还需要对已经从事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再教育。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在进步,已经从事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的工作人员,也需要进行不定时的培训和再教育。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即便是已经从业的人员,其行业素质的发展也不能间断。这就需要后期的再教育,以及培训工作。在这一点上,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对已就业职工再教育的重要性。而且,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所以加强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人员的再教育工作非常必要。其主要目的是,使从业人员能更好地为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

四、结论

不难发现,我国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这个行业,在我国的起步虽然晚,但是未来该行业在我国发展的前景不容估量。我们要积极解决现阶段我国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管是人力资源的建设,还是市场开发工作等,都要积极地改进。

参考文献:

[1]姜荣春.金融服务外包: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J].银行家,2010(2).

[2]李典.浅析金融保险开展外包市场竞争的策略[J].管理学家,2013(22).

[3]曾扬,张艳英.高职金融服务外包专业保险实务课程设置探讨[J].考试周刊,2012(93).

第6篇:金融市场政策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调控;效果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世界范围内各种资产价格都经历了较大幅度的下降,经济遭受到了剧烈冲击。我国经济各行业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但房地产业却是一个例外,2009年无论房价还是成交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整个市场呈现量价齐升的景象。有学者认为是刚性需求支撑了房价的上涨,也有学者认为是政府的政策对房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过高,其上涨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收入增长的速度,大部分中低收入家庭难以通过市场途径解决住房问题,而且房地产市场还存在土地的开发和使用不规范,房地产开发规模过大,投资结构不合理,房地产投机买卖行为盛行等一系列问题,这也引起了政府、学者和民众等各个阶层的广泛关注。房地产业因具有强烈的外部性,为规范房地产市场运行,促进其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国家队房地产市场进行过多次调控,从“国八条”、“国六条”到“国四条”,莫不显示了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决心,也对房地产市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最近又对房地产市场颁布了新的调控政策(“国十条”),其力度前所未有,其调控的效果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作为重要调控工具之一的金融政策,其历次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效果如何,这引起了笔者的强烈兴趣,如何保证金融政策宏观调控的效果,既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又能让广大老百姓“居者有其屋”,这既是实践中重大的现实问题,又是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

二、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的发展能带动建材业、建筑业、装修业物业管理、服务业等6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繁荣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和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由于我国房地产企业普遍实行高负债经营,尤其是银行存款,金融系统介入房地产活动已经达到很深的程度,但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和水平都有待提高。因此,从金融政策视角来研究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和政策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央行制定货币政策、强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起指导作用;二是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避免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三是可以为房地产供需双方即开发商和消费者提供分析工具,帮助其进行正确决策。此外,还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市场中介组织等其他市场参与者认清房地产市场的本质及行情,做出合理的决策。

十多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房地产市场日趋成熟。但总体上来看,我国房地产市场基本呈现非均衡发展的态势,这既包括总量上的非均衡,也包括结构上的非均衡。

房地产市场总量的非均衡一般表现为潜在的总需求大于有效需求,实际供给大于有效供给,即超额需求与超额供给同时存在,或称短缺与过剩同时并存。

首先,我国住宅市场的潜在需求巨大。现在我国处在承载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期,潜在的住房需求与居民的支付能力逐步提高。另外,我国消费结构升级也带来住宅市场潜在的巨大需求。国际经验表明,恩格尔系数下降至0.4-0.5之间时,住宅消费比重将增加至18%左右。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98年的44.1%下降至2009年的37.9%,这说明居民消费的重点已经转向住宅、教育等方面。消费结构的升级将大幅提高居民住宅的消费比例,增加住宅消费需求总量。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到2009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已达到22.8平方米,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居民目前的住房水平还很低。

其次,我国住宅有效需求不足和大量商品房空置的问题。上面的分析表明,我国住宅市场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市场中现身和潜在的购买者在今后数年内仍将维持一个庞大的队伍。然而,近几年住宅市场繁荣的表象下仍掩盖不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大量商品住宅楼闲置的局面仍然存在。一方面新楼盘不断开工,商品房供应持续增加,大量楼盘空置;另一方面是大多数的中低收入群体买不起住房,无房可住,几代同室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说明我国城镇居民住宅实际需求水平不高。居民实际需求水平不高,这主要体现在居高不下的商品房空置率和居民住房现状的不尽如人意。发展前景只反映了市场的潜在需求,大量闲置的住宅商品表明潜在的市场需求并没有向人们所预期的那样转化为现实的购买需求。

我国的商品房空置量高早已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如下表所示。我国每年的商品房空置面积的绝对数是相当大的,年均在7000万平米以上。

三、我国房地产市场金融调控政策取得的成效

房改以来我国房地产金融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多次金融调控政策的监督和指导下,房地产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04~2007年房地产行业对GDP的贡献近几年一直稳定在15%以上, 即使不再考虑上述统计和计算方法的漏出项, 房地产行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绝对支柱产业。在财政收入方面, 仅土地出让金和土地相关税收两项在2006年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已达到37.32%,成为地方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同时也要看到,作为近年来调控的主要目标――房地产价格,其快速上涨的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特别是2006年以后,房地产市场金融调控政策出台的频率越来越快,调控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如2007年,人民银行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6次加息,虽然房价涨幅趋缓,但就绝对额来看,房地产价格上升幅度还是很大的。据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四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2%。到2008年6月,房屋销售价格继续较快上涨,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2%。因此,从总体上看, 我国房地产金融调控政策虽然使房地产市场取得了较大发展,较好甚至是超额完成了其经济功能,但在其社会属性方面,房地产市场金融调控政策的效果还不尽人意。

四、我国房地产市场金融调控存在的问题

(一)调控中对房地产市场的区域性差异重视不够。中国经济格局呈现一定的区域性,房地产市场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一定的区域差异。但房地产市场金融调控政策大多是全国性的,往往是调控政策一出台,各地纷纷落实。没有充分调动各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进行自主调节的积极性,忽视了各地房地产市场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二)某些金融政策调控手段影响面过大而力度略显不足,易对整个宏观经济形势产生不利影响。如2004年4月人民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10月又调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7%,并在年内二度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这些措施对抑制房地产市场的过热有一定影响,但相对房地产市场的高额利润,这些影响显得微不足道,并没有抑制住房地产市场投资过热的势头。相反,由于资金成本的提高和货币供给的减少,使得其他行业市场萎缩和企业负担加重,对经济的整体影响过大。

(三)在对待市场不同需求上,制度设计仍显不够完善。为给房地产市场降温,国家通过提高购房的成本和门槛来抑制投机、投资需求,如多次针对住房贷款加息,并取消相应优惠利率等,这些措施都体现了金融政策的灵活运用和有区别地对待房地产市场的不同需求。但就实施效果来看,似乎不太理想。房地产市场上的投机者或投资者,其资金实力都比较雄厚,贷款成数的降低和利息支出的增加在高额的收益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并不能使市场的投机行为有所收敛。另一方面对普通购房者而言,对政策的敏感性比较强,实现购房或改善住房的难度加大。

参考文献:

[1] 杨代福.政策工具选择的网络分析-以近年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为例[J].新疆社会科学,2009,](04)

[2] 吴晓灵.对十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思考[J].中国金融.2008.

[3] 马君潞,武岳.金融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J].财经科学.2008,(02)

[4] 张锋.金融调控政策及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8,(04)

[5]Forecasts in Korea, An earlier version of the paper was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ian Real Estate Society in Beijing[J],2000,(07)

[6] A1exander Ludwig & Torsten Slok. The Impact of Stock Prices and House Prices on Consumption in OECD Countries[Z] .IMF Working Paper, 2001

第7篇:金融市场政策范文

摘 要 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的内在联系。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金融市场价格。由于金融市场参与者寻求从买卖证券,以获取利润,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不可避免的要时刻关注央行的一举一动。然而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也绝不是单行道。金融市场的价格反映了市场参与者的期望和对未来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的预期,而这些期望和预期正是中央银行在制定最佳未来的货币政策是所必须考虑在内的。

关键词 货币政策 金融市场

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金融市场价格,由于金融市场参与者寻求从买卖证券,以获取利润,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不可避免的要时刻关注央行的一举一动。然而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也绝不是单行道。金融市场的价格反映了市场参与者的期望和对未来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的预期,而这些期望和预期正是中央银行在制定最佳未来的货币政策是所必须考虑在内的。

一、央行货币政策如何影响金融市场

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应该是保持物价稳定。在一些国家,中央银行也会涉及到一些其他的目标,如充分就业,最大持续增长,稳定的利率和汇率等。为了满足这些目标,中央银行参与到金融市场中来。现在首先将重点放在第一部分的传导机制,即从货币政策工具到金融市场这一部分。

(一)债券价格和利率

短期利率仅能对实体经济产生很有限的直接影响。利率是决定储蓄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它对经济的影响通常有较长的到期日。为了影响经济,货币政策必须先从货币市场传导到资本市场。尽管目前的短期利率对长期债券的收益率有一定的影响,但它主要还是通过改变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来影响债券收益率。在实践中,由于未来短期利率走向的不确定性,造成时间变化的风险溢价。期限越长,当前的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之间的联系越弱。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央行往往发现很难引导较长期的利率水平到它认为最佳的货币政策水平上来。

(二)其他资产

除了债券和利率,货币政策也影响了股市。货币政策通过多种渠道影响股市,货币政策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首先,如果股票的价格使用股息贴现模型,那么货币政策影响的利率,通过贴现未来股息计算的股票价格会产生波动;利率也可能影响公司的国内资产的价值;通过汇率影响其外国资产和外币利润的价值;此外,货币政策会影响公司的融资成本,以及获得贷款的成本;中期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会影响企业的利润。

货币政策也影响商品价格。扩张性或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在中长期支持或削弱实体经济活动,从而影响商品的需求和价格。很显然的,这只能发生在大到足以影响全球对商品的需求动态的经济中。此外,某些商品的价格变化,可能是由于货币政策的影响使其反映了通胀预期的变化。

最后,货币政策会影响房价的上涨。在一般情况下,传输的货币政策,住房价格往往是粘性比其他金融资产大。这是因为房地产市场并不是很好的交易顺畅的市场。至少在理论上货币政策影响住房价格的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房地产,就像是长期债券,有一个很长的成熟,它返回的收益率,包括房屋,将积累几十年。由于货币政策的影响,必定会受未来收益的折现率的影响。此外,中期的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可能会影响需求,使房屋租赁价格变化从而影响房价。

二、金融市场怎样影响央行货币政策

正如本文在一开始提到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是不是单行道。金融市场的价格反映了市场预期,包括对未来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出口,以及可能的货币政策变化等。因此,金融市场与央行的紧密合作将是很自然的和适当的,中央银行也以此来评估市场价格中包含的信息。换句话说,市场预期可以而且应该影响货币政策的设置。

之前的评论也表明,央行实施可信,透明的政策,将能够使市场价格反映更多的央行自己对未来的预期。换句话说,不可信的央行政策将会使其对金融市场的作用下降,最终他们将不能反映各种市场参与者对经济及未来的预期,最终使货币政策失效。

假设有这样一个将通胀指数挂钩的债券市场的国家。原则上,这些债券反映了市场预期对未来几年通货膨胀的预期。现在,想象一下一个高度可靠和透明的央行确定的2%的通胀目标。如果这个特殊的中央银行的信誉是这样的,即不管短期内发生什么情况,从长远来看,通胀将保持稳固的锚定在2%,那么10年期通货膨胀指数挂钩的债券将永远反映了预期10年的2%的通胀率的。如果央行过多的关心市场预期,了解到市场对通胀预期的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能会偏离最佳的政策路径。在某些时候,市场会自动侦测的政策的错误。这样,在一个很特殊的时期,市场的反应可能将是一个突然的调整通胀预期,央行的信誉以及市场将受到代价高昂的损失。

这个例子讲的就是布林德(1998)所说的“狗追逐自己的尾巴”的故事:金融市场看,央行的指导下,央行看起来对金融市场的指导,双方暂时失去视力的潜在因素确定通货膨胀,即产出缺口在短期到中期内,货币增长,从长远来看。为了避免这种陷阱,央行应该审慎行事,来对待金融市场的预期,而金融市场为央行的最优货币政策路径的搜索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参考文献:

[1]Blinder.A.Central banking in theory and practice.The MIT Press.Cambridge.1998.

第8篇:金融市场政策范文

关键词:国际金融;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184-01

2011年全球金融市场险象环生。欧债危机向纵深发展,欧元区部分核心国家濒临险境;美国两党就债务上限争执不下,美国国家信用受损。此起彼伏的不稳定因素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经常性剧烈震荡,金融市场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明显上升,价格变化的波动幅度异常突出,严重削弱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欧盟、经合组织和联合国近来都相继下调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并对全球经济面临二次衰退发出警告。

一、国际金融市场定义

国际金融市场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活动的场所。此种活动包括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或非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在国际领域中,国际金融市场显得十分重要,商品与劳务的国际性转移,资本的国际性转移、黄金输出入、外汇的买卖以至于国际货币体系运转等各方面的国际经济交 往都离不开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上新的融资手段、投资机会和投资方式层出不穷,金融活动也凌驾于传统的实质经济之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二、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分析

1.欧美债务冲击金融市场

欧债危机的深化和泛化无疑是造成今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止的“主要推手”。今年第二季度希腊债务危机重现,虽然欧元区为化解危机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但因欧元区内部存在政治分歧,长效性的解决方案迟迟无法出台。市场出现抛售欧元区债务风潮,欧债危机迅速蔓延,作为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的意大利也成为欧债危机的“风暴眼”。欧债危机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在于欧元机制的先天缺陷。欧元区缺乏共同的财政政策及其核心国家对如何解决欧债存有分歧,导致危机解决方案迟迟无法出台。德国坚决反对在当前情况下推出欧元区共同债券,认为必须在建立共同财政政策的前提下才能推出欧元区债券。这令欧盟委员会正式抛出的在欧元区发行欧元债券的设想化为泡影。法国则一直推动欧洲央行更为果断地干预债券市场,并要求欧洲央行向欧洲救助基金提供资金。但德国坚持认为欧洲央行的主要任务是抗击通胀,欧洲央行扩大债券购买规模反而可能加剧通胀,危及欧洲央行的独立性,并削弱危机国家的改革意志。

2.美国经济持续低迷

纽约道-琼斯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9月份最低收盘点位已经回落到8283.70和1251.00点,考虑到这两个指数的历史高峰分别在11000和5500点之上,目前这样的水平确属低位。市场认为,美国攻击伊拉克会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美国经济本身,由于军费开支的沉重负担,经济复苏受影响在所难免。

3.全球金融市场不稳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金融稳定报告指出,2011年国际金融市场风险明显增大,其原因在于:系统性银行危机由美国传递至欧洲;欧元区边缘国家的债务危机加剧;核心先进经济体的中期债务负担加重;有关国家在财政整顿和调整方面难以达成政治共识。该组织表示,由于公共财政吃紧,政策制定者对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顾虑重重,而货币政策提供额外刺激措施的空间又很有限。因此,国际金融危机进入了一个更具政治意义的新阶段,国际金融市场或现长期波动,全球金融治理任重道远。

三、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策略

1.顺应国际金融监管潮流,改革国内金融监管制度

中国金融管制严格、政府对金融市场行政干预力度大,在市场准入和利率、汇率管制放松上还没有突破性的改革。当然,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比,目前的政府金融监管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放弃对银行贷款的总额控制,实行资产负债管理控制;对资本市场的监管也大多通过政策导向等程序来进行。但其中根本性的症结并没有消除,如政府在对金融市场进行“窗口式”指导过程中,依托于其对金融企业经营者任命权和对社会主流媒体的控制,而对金融市场施加超越于其权力的干预力度。加入WTO后,政府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国际金融监管的标准来实施其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不能对金融市场有过度的行政干预。

2.防范国际金融风险传递,加强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金融国际化发展在加快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金融风险在国际之间的传递速度加快、危害加深,而国家之间金融监管的不平衡和不协调更是使金融体系的稳定受到影响,为此建立国际合作的金融监管体系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和追求目标。中国加入WTO后,阻隔国际金融风险传递的屏障正在逐渐减小,寻求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和合作理应成为金融业稳定发展、防范国际系统风险的积极而有效的措施,参与建立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应是中国实施金融监管国际化的重要方式之一。金融监管国际化目前应做的工作包括:一是加紧对证券业进行适当的合作监管,建立与银行监管的巴塞尔协议相类似的国际性合作协议,防止金融交易从监管强的部门或地区向缺乏监管的部门和地区转移;二是对金融衍生工具和对冲基金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运作寻求监管的对称与合作;三是完善国际金融统计,加强会计与信息批露的国际合作与标准化。在参与这些活动中强化中国政府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和合作能力。

四、小结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金融市场功能不断深化以及金融市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等特征。抓住当前历史机遇,进一步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同时要采取合理的手段,避免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地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周荣芳.2008年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回顾及2009年展望[J].中国金融,2009(01).

[2]朱静芳.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与产品创新的几点思考[J].北方经济,2007(12).

第9篇:金融市场政策范文

【关键词】离岸金融市场;SWOT分析

一、概述

(一)内涵

离岸金融市场是指主要为非居民提供境外货币借贷或投资、贸易结算,外汇黄金买卖、保险服务及证券交易等金融业务和服务的一种国际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的出现,使信贷交易实现了国际化,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扩散创造了重要条件。有关离岸金融市场的理论研究是伴随着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而产生的。

(二)特点

1.业务活动很少受法规的管制,手续简便,低税或免税,效率较高。2.离岸金融市场由经营境外货币业务的全球性国际银行网络构成,被称为“境外银行”。3.离岸金融市场借贷货币是境外货币,借款人可以自由挑选货币种类。该市场上的借贷关系是外国放款人与外国借款人的关系,这种借贷关系几乎涉及世界上所有国家。4.离岸金融市场利率以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为标准。一般来说,其存款利率略高于国内金融市场,而放款利率又略低于国内金融市场,利差很小,更富有吸引力和竞争性。

二、起源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和东欧的一些国家为防止美国冻结其资产而将其巨额美元资产由美国转移至欧洲国家的银行账户,遂形成最初的欧洲美元。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元危机的频频爆发驱动各国利用离岸金融市场来稳定其储备价值的稳定,这时的离岸金融市场出现了市场币种多样化的特点。经过80年代美国国际银行设施和日本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的重大突破,到90年代离岸金融市场开始步入成熟期。

三、离岸金融市场的主要形式

根据离岸金融市场的市场运行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特点各有不同:

1.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

代表着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方向,和国内金融市场享有同等国民待遇,证券、外汇等金融市场几乎完全开放,资金出入境不受限制,所以这类离岸金融市场须具备较高金融发展基础和管理水平。

2.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

主要由政府推动,与国内金融市场基本分离,国际金融机构进入内外分离型离岸市场必须开设离岸业务专门账户,所有离岸交易都凭借该账户开展,金融机构在税收、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等方面没有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伦敦促使了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

3.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

完全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向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过渡的中间形式,国内部分学者也因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是过渡形式,将其归类于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之中。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同样设立离岸账户,将本国居民和非居民业务分开,但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引资需求,允许金融机构账户资金在一定限度内渗透。

四、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

(一)必要性

首先,是我国金融国际化的客观需要,顺应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在现有资本项目控制和人民币外汇管制条件下,建设离岸金融市场有助于维持金融体制现状,有助于弥补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不足,有助于加快我国金融发展和国际接轨。

其次,可以推动国内金融业的发展。我国金融业与国际金融业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在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做准备。

再者,可以为我国当前巨额的外汇储备减压,增强我国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但目前缺少消化外汇储备资产的有效渠道,这不仅给人民币造成很大的升值压力,建立我国离岸金融市场让中资银行开展离岸业务可以释放离岸业务在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方面的潜力,为外汇储备消肿,进而增加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最后,提高吸引外资的效率,减少外资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冲击。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在吸引外资方面不仅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外国投资者的投资环境需求,实现国内资本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完全对接,为国内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资金来源保障。

(二)可能性

对比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条件,我国具有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内外有利条件。从外部条件看,优越的国际环境为我国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经济重心逐渐向亚洲转移为我国构建离岸金融市场提供了新机遇。具体地,我国构建离岸金融市场是swot分析如下。

五、模式选择

结合国情,选择合适的离岸金融监管模式。实践中,国家应根据本国的金融业发展水平和金融监管水平来选择具体的运行模式。在这三种模式中笔者认为,我国目前应该采取的是内外分离型的市场运行模式。因为,内外分离型模式要求离岸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业务相分离,进入离岸市场的金融机构必须开设离岸业务专门账户,而所有的离岸金融交易必须在此账户内进行,而且必须是境外与境外的交易。可以看出,这种运行模式与与其相配套的监管模式既方便管理当局对国内业务、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分别加以监控,又可以有效地阻挡国际金融市场投机活动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从而也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离岸金融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