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公司管理制度范文

农业公司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公司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公司管理制度

第1篇:农业公司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事业发展;管理制度;主线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245-02

管理制度是以服务于内部管理为着力点而设计的,具有很强的环境依赖性。管理制度的变迁是与科技发展环境相适应的,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是事业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修订完善管理制度对全面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拟从我院不同阶段的事业发展特点来分析管理制度的变迁,以期探求“十二五”时期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创新,为科技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一、“九五”以来我院事业发展的主线

“九五”以后,我院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三农能力为主线,不断推进改革和发展。分析我院事业发展的过程,不同时期又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

(一)“九五”时期的探索改革发展

围绕国家提出的深化市场取向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要求,我院积极开展科技体制改革,坚持以科研为主体,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为两翼的发展战略。在科技开发上,鼓励专业所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领办、创办与合办等形式,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产业化力度,推进传统科研事业型向科技经营型转变,初步形成了事业体制和企业机制有机结合的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新体制。在科研工作上,在传统科研管理体制下,围绕高产、抗病、优质等要求,主要开展大宗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等研究。同时为进一步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多方筹措资金设立院科技开发基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十五”时期的改革发展

随着进入新世纪,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国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十五”期间,为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我院全面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坚持以增强科研实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在科研上,剥离研究所产品开发经营职能,合并专业相近、研究内容相似的研究室,通过整合重组,加快学科结构优化,组建了13个非营利性研究机构,增设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农业信息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性学科,逐步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不合理的学科格局,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科研机制。以剥离出来的经营性资产和分流出来的人员为基础,组建明天种业、江蔬种苗、苏科农化、南京天邦、瑞迪生、信息中心6个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三)“十一五”时期的建设发展

国家、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围绕新的农业科技创新需要,着力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和平台三大建设,统筹科技创新、科技产业、科技服务三大工作。在创新体系建设上,立项建设一批具有科技创新、产业带动、培训示范等功能的国家、省级基础性研究和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学基地系统化、链接式的平台群体。在学科建设上,在加强稻麦棉油猪等传统优势学科建设的同时,培育壮大了适应江苏特点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设施农业、规模养殖、循环农业、农产品安全与加工、农业信息六大新兴学科。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启动五大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围绕新兴学科、特色学科建设,加大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在科技服务工作上,积极转变科技服务思路,实施科技帮扶整村推进、高效农业示范、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等项目,推广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着力提高成果转化和服务三农能力。在产业发展上,通过资源整合重组,优化科技产业结构和布局,基本形成了种子种苗、兽用生物制品、无公害农业投入品和优质农产品加工等四大主导产业集群。

二、我院管理制度的变迁与完善

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是一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整体。管理决定科研产出、团队建设和服务水平,是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的重大基础。伴随事业的快速发展,我院的管理制度不断调整、健全和完善。综合分析我院的管理制度的变迁特点,总体表现为:“九五”时期为传统管理制度向新型管理制度转变的时期,“十五”时期为管理制度向规范化演变时期,“十一五”时期为管理制度向创新性演变时期。

(一)“九五”期间,传统管理制度向新型管理制度转变

这一时期,我院的主要工作仍处于传统的管理运行机制下,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适应“一体两翼”体制改革需要的新型管理体系逐步建立。为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制定了科技开发管理制度、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等,实施了科研与开发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更好地调动研究所的积极性,推进科技开发的稳步增长。为推进科研工作,制定了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科技成果管理办法等,鼓励科技人员申报课题,鼓励科技人员快出成果、出大成果。由于正处于计划经济下的发展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模式转变的初级阶段,此阶段管理制度更多的是禁令性、约束性和惩治性。如开发收入的“上缴”制度,人事管理中劳动纪律规定、职工请假规定等禁令性制度和违规后的惩治性措施,工程建设中严格按法依法办事制度和处罚制度等。

(二)“十五”时期,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推进改革发展

为改革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体化科技管理体制,我院逐步形成规范的分类管理体系,推动改革发展。一是实施企业、事业分开管理。制定院非营利性研究机构管理意见,明确研究所从事公益性研究的性质,明确实行项目组管理制度,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制定科技企业管理意见,构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相互约束制衡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了科技产业的发展。二是实行管理与服务分离。增立实业总公司等处室,剥离后勤保卫等机构,明确财务、基建、保卫等工作由院统一管理,减轻研究所管理负担,推进管理工作规范化。但由于处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管理制度更多地向规范性和激励性演变。如科研管理上,由原有的事业费拨款、按人头划拨经费转为按项目拨款。人事管理上,建立评聘分开、目标管理、竞争上岗的新机制,有效打破原有“大锅饭”分配结构,有力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三)“十一五”时期,健全管理制度,推进建设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我院奠定改革创新体制的优势,抢抓机遇,加强三大建设,提高三大能力的重要时期,也是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服务意识,实现创新管理的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管理制度更多地向完善性、创新性、服务性演变。进一步完善非营利性研究所管理运行机制,实现由原来院直接到项目组、个人转为院对所、所对内设机构、内设机构对职工的分级管理,明确由量转为量、质并重以及院宏观调控与微观监督相结合的分类管理制度机制,促进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基地管理办法,明确基地为驻基地研究所提供项目实施、土地管理、后勤保障服务的职责,切实保障研究所在基地开展工作。修订了科研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不断延伸管理环节,实现全过程创新管理。

三、“十二五”时期加强管理制度建设的建议

“十二五”时期,中国将进入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院围绕“出成果、出人才”为目标,加快科研转型,深化开放创新,加强科技协作,实现创新突破发展。在转型上,突出建设新兴学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突出探索新的增长点,健全产业发展体系;突出新型服务对象,建立科技服务新格局。在开放协作上,提倡跨学科、跨单位、跨国界的重大研究协作攻关,注重培育集成重大科技成果,注重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实施“五大科技创新人才计划”,优化人才队伍综合素质。

“十二五”期间是创新发展时期,为推动科技事业的可持续的创新发展需要,我院应按照现代管理手段,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度创新转型,促进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实现“以事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实现“禁令性管理”向“人性化管理和服务性管理”转变。一是创新成果管理机制。建立以科技生产力为标准的成果评价转化机制,引导科技人员按照产业技术体系要求开展工作。加强建立成果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实现重大成果产出规划的全过程监督管理。二是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修改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和考核评价办法,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学设置岗位,建立“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人事管理新制度,实现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最终建立规范的岗位管理新体制。三是创新科技协作机制。深入探索研究所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充分调动研究所、企业各方的积极性。建立科研、科技产业和科技服务一体化发展、专业所和农区所一盘棋的综合政策体系,增强全院整体发展的协调性、影响力和竞争力。四是加强管理服务创新。健全院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提升规范管理水平。加强信息宣传工作的管理创新,进一步扩大我院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努力营造科学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工作报告(1995—2010)[Z].

[2]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管理制度汇编(2000—2006)[Z].

第2篇:农业公司管理制度范文

----***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农业产业化工作汇报

    ******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始建于1956年,占地面积143000平方米,注册资本2000万元,现有员工300人,拥有年处理原料15万吨的预榨、浸出、精炼油车间、年加工10万吨小麦专用粉车间、年生产挂面2万吨和年筛选花生米3万吨的筛选车间各一座,年综合加工能力30万余吨。主要产品有:“***”牌系列花生油、调和油、玉米油、橄榄油、系列小麦粉、挂面及花生制品等5个系列60多个品种,是鲁东南地区最大的粮油食品加工基地。2005年被评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9年被授予国家花生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在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出口食品卫生注册,是国家重点扶持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首批放心粮油生产示范企业,***省粮食系统先进单位、***省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示范单位、***市技术研发中心,***市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金融系统AA级信用企业。“***”牌花生油、小麦粉双双荣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牌花生油还被评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名牌、***省著名商标等荣誉称号。

近几年来,公司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帮助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会议精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基础,以当地农业为依托,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含量,打造企业品牌,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滚动发展。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2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 3.2亿元,利税1436万元,比2001年分别增长了380%、365%和498%,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一、加强基地规范化建设,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

莒南县是花生之乡,以盛产花生闻名。但传统的种植方法,分散、品种不一,农药残留超标,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品质量的要求。因此,公司在县农业部门的帮助下,选择本县8个乡镇建立了花生、小麦优良品种种植基地16余万亩,涉及农户42800户。2005年,在省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小组的指导下,选择环境好无污染源的壮岗等镇建立绿卡行动花生基地95000亩。2009年,我们又在生态环境优美的坊前镇建立绿色花生基地23000亩,在相邸镇建立有机花生基地2000亩。为加强基地规范化建设,先后投入资金50多万元,进行修建水渠、村路等硬件建设。建立完善了《基地种植管理制度》、《栽培技术操作规程》、《种苗采购与使用管理制度》、《肥料管理使用管理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质量管理手册》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采用“四个统一”的管理策略:统一选种、统一种植、统一施肥、统一收购,推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其中绿色花生、有机花生基地,种苗是从县花生研究所购买未做任何处理的丰花一号,肥料采用腐熟圈肥、有机肥,病、虫害采用物理防治,人工除草,真正达到绿色、有机标准。公司每年聘请县农业局的专家到田间地头传授种植技术、举办培训班,发放操作手册,提高农民的科学意识与技术素质。还为基地用户每亩提供200元的资金补助,同时与各基地村签订了购销协议,根据农产品质量以高出市场价5-8%不等的价格进行收购,切实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其科学种植,增加农民收入,年平均每户收入增长2500多元。通过基地化建设,保证了公司产品加工原料供应和质量保证,增加农民收入,满足企业不同标准的生产和新产品的开发,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抓技改,重质量,着力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竞争力。

农产品加工业分布广,竞争强,利润低,市场波动大,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并发展成为龙头企业,必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因此,公司一直着力于技术研发、工艺改造、产品创新工作,全面提升产品质量。一是投入资金500万元,成立了市级技术研发中心,配备了先进的研发、检验设备,吸收引进多名研发技术人员,从事新产品的研发工作,仅去年一年开发研制了玉米色拉油精炼技术,浓香花生油香味提高技术,同时改造了炼油、面粉生产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产品出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特别是浓香压榨一级花生油,全部采用基地原料,专库存放,单独生产,其色泽金黄,清澈透亮,香味浓郁,无农药残留,先后曾被评为产品质量国家免检、无公害农产品、***名牌,2006年被认定为绿色食品,2010年被认定有机食品,进入各大、中城市的超市销售,倍受消费者的青睐,产品供不应求,仅此一项年增加企业收入300多万元。二是严格标准化生产。公司于2002年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4年通过出口食品卫生注册,2008年通过ISO22000食品安全体系认证,我们严格按照质量体系、卫生体系要求实施管理,组织生产,几年来,我公司的产品经国家、省、市、县等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抽查,产品合格率达100%。

三、抓营销,塑品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产品销售广不广,销路畅不畅,一看质量,二看价格,三看服务,四看宣传。为打造企业品牌,我们每年投入资金近200万元,在各省、市电视台、报纸报刊、公交车体、高速路牌等形式做宣传,塑造品牌,“家有***,幸福吉祥”成为家喻户晓的广告语。在广州、北京、济南、淄博等大中城市设立销售分公司,进行广泛宣传、销售,我们还通过参加国内、外大型的展览会,广交国内、外客商,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迈向世界。“***”牌花生油、面粉、花生米出口到欧洲、美洲、非洲东亚南等十几个国家,年实现创汇500多万美元。

四、扩规模,增效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不满足于现状,为了进一步发展以工带农,以农促工,加快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扩大企业生产规模。2009年,投资2000万元,开发研制利用花生粕制取花生蛋白短肽项目,现通过省科学鉴定。投资5000万元,在公司北新征土地50多亩,新建年产10万吨小麦专用粉项目,现已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现场审核。投产后年可新增生产能力10万吨,销售收入2亿元,利税15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60人。副产品花生粕、麸皮带动了当地饲料加工业、养殖业的发展,成为农村养殖必不可缺的原料基地,真正发挥出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

十年来,公司在国家、省、市、县农业政策扶持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帮助下,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生产规模比原来扩大2倍,经济效益翻了近4翻,年提高农民收入每户2500多元,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目的,带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持续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经济做出新的贡献!

 

第3篇:农业公司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企业 文化 管理制度 融合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就国内企业来讲,面临激烈竞争的同时应该积极的抓住挑战,以便于企业可以长久的发展,因此把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融合起来就显得特别重要。融合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不仅可以让企业管理理念得以更新也会在企业中创造积极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更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事实上,大多数中国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深入的分析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的处理。所以,对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进行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的管理制度

所谓的企业管理制度就是对企业管理活动进行组织的制度,包括企业的人事、生产等规章理制度。这些制度可以对员工的活动进行约束,以便于企业的管理工作得以实现,对企业规章制度来讲是硬性的约束,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它是一种准则去对公司员工的行为进行约束,更是一种手段让企业的管理得以实现。企业的管理制度对员工的行为可以进行很好的约束,以便于企业员工的个人活动开展的合理性得到保证,在维护个人利益的同时还能对企业的利益进行维护。要想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对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并进一步的科学化。

二、企业文化

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不断发展的时候慢慢形成的最高目标、价值观念、信念和规范的总和,并被企业的员工所承认和遵守。每一个企业的员工必须知道怎样做更有利于企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让员工在企业文化的潜移默化之下慢慢的成为一种习惯,最后成为员工的观念之一,一旦形成这种观念,就会促进员工对行为规范的遵守,进而形成企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企业的生存被企业管理制度直接的影响着,而企业文化则会给企业管理提供动力。企业文化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因此,企业在形成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发挥文化的主导作用,激励员工在企业管理框架下积极的服务于企业,以便于自身价值的实现。

三、企业文化与其管理制度的关系

其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制度的一部分。物质、活动、做法和精神等是企业文化的组成。同时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精神,外在表现和内在精神进行有效的融合之后便形成企业的管理制度。其二、企业管理制度是对企业文化的体现。企业中所有的员工都要对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遵循,这是企业价值的体现,也是企业经营的方式和风格。其三,企业文化的发展可以被管理制度所促进。企业文化表现的形式之一便是企业的管理制度,使用这种办法可以让企业中好的文化更好的被促进,并在企业中不断地传承,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促进企业的发展。其四,企业管理机制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后形成企业的文化,企业中氛围的营造、默契的形成都需要企业文化发挥作用,才能让这些目标得以实现。尤其是企业的规模比较大或者跨国公司沟通起来比较难,要想约束员工只能使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来实现。

四、企业文化与其管理制度的有效融合对策

(一)创造良好共生环境

第一点,我们应该选择高质量的人才。素质较高的员工对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容易接受,让企业的发展进一步的被促进。第二,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需要对员工进行培养使用,优秀的人才可以让企业的发展得到促进,毕竟优秀的人员很少,企业就需要在企业中进行培养,并努力的把这些员工留住。

(二)整合共生单元

就企业而言,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存在的情况有下面几种: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之间存在出入,它们二者存在方向上的差异,没有实现共生;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虽然处于共生状态下,但是其一致性有差异。要是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高度一致,存在共生的状态,企业追求和实现的是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较好的共生,之所以企业要对这种情况进行追求,主要原因是只有这样才会让企业的发展被进一步的促进。一个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给企业的发展注入力量,提供活力,最终让企业走向健康的发展之路,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则会给企业的发展“拖后腿”,让企业没有发展的动力。因此,必须对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优秀的企业文化进行整合,让他们高度的默契,保持共生。让企业的文化和管理制度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发挥良好的作用,让企业保持可持续的发展。

(三)建立特色企业文化

要想让企业中建立的文化有特色,主要措施有:第一,对企业的战略来讲,企业的文化尤为重要,因此就在企业中建立建立文化的时候要有选择的开展,不能不管实际情况,为了开展企业文化而开展企业文化。第二,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建立的企业文化才是有特色的,这样才能深入到企业的精髓并展现企业的精髓,在彰显个性的同时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第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企业文化要以中华文化为背景进行继承和发扬。见证企业历史的是企业的文化,是经过企业长时间的积累留下的历史产物,就和中华文化一样,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变成了当前我们全民族共同的文化。但是时代在发展,企业文化也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实际实际情况,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对自身的文化进行必要的改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企业要抓住时机,对自身的文化进行完善和发展,不仅要做到与时俱进,还要做到具有特色。

(四)在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培育企业文化丰富企业管理体制的内涵

其一,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对实践活动进行引导。管理是企业的生命,文化是管理的核心,企业文化的培育离不开员工的参与,这样才有利于在企业中形成统一的思想。这就要求企业要想想尽一切办法让广大的员工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并乐于参与,让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的发挥,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同时企业管理制度的形成又会反过来促进企业的文化建设。其二,为了让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增加,就需要在实践中对企业的精神进行培养,团队精神、企业文化不会自发的形成和建立,需要让企业的管理制度在实践中对员工进行“锻炼”,在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地增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会形成。

五、结束语

经过改革开放后,我国已经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就现在来讲,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同时也是它的文化主体,企业两个有效的管理手段是企业的文化和管理制度,两者对企业的发展而言是双向共生的。企业发展的时期不同,两者有不同的地位,重要性也有差别。每一个企业都应该紧密的结合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让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的管理制度可以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汇集企业中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企业增加活力的同时进一步的让企业的竞争力有效的提升,在激烈竞争环境中保持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陈娟.浅议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辨证关系的应用[J].甘肃农业.2012,02(09).

[2]王建中.从员工的动力机制看抓好企业文化理念和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有机结合[J].四川水力发电.2013,15(02).

[3]曹俊芝.企业管理的新视角―――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融合[J].经济师.2013,06.

第4篇:农业公司管理制度范文

一、基本情况

我市2008年建立市级储备粮早籼稻规模3000吨,承储企业湖南国家粮食储备库(全省72家骨干网络粮库之一)和湖南绿海粮油有限公司(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各承储1500吨。

二、具体做法

1、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确定地方储备粮规模

建立地方粮食储备是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事件的重要举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2008年4月全省储备粮管理工作会议要求建立县市级粮食储备,我们及时向市政府汇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建立3000吨市级粮食储备,同年6月份,市政府下发文件,明确规定:按照有关要求建立3000吨市级粮食储备,费用由同级财政负担,确保在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事件等特殊时期的粮食供应。

2、加强沟通协调,按期完成储备粮入库任务

市级储备粮规模确定后,我们及时与财政、农发行等部门联系沟通,反复协商,就市级储备粮贷款、费用补贴、储存地点及监督管理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报请市政府同意后实施。在入库工作中,我们严把质量关,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进行验收,与承储企业签订了代储合同,确保市级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按照市政府关于建立市级粮食储备的要求,我们于2008年6月将3000吨市级储备粮任务分解到湖南国家粮食储备库和湖南绿海粮油有限公司,并以市政府办公室文件下发督办通知,要求两个企业务于2008年底前完成市级储备粮入库任务。我们还对有市级储备粮落实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督查,至2008年底,两个企业全部完成了下达的3000吨地方储备粮入库任务。

第5篇:农业公司管理制度范文

一、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一)、抓好两个组织。一是抓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借鉴“广野模式”的成功经验,着眼进一步构筑农民进入市场、农户对接企业的桥梁和纽带,谋划建立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龙头企业基地2-3个,逐步构建龙头+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既解决群众的销售问题,又保证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选择部分种养典型村,进一步推广“村委会+协会”的运作模式;二是抓好农村经纪人组织。大力实施“经纪人工程”,根据产业特点,对水产经纪人、冬枣经纪人、苜蓿经纪人、粮棉经纪人等各类专业经纪人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在此基础上,以行业协会或各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依托,抓好全市经纪人队伍的规范和提高。年内,将规范壮大冬枣经纪人队伍作为工作重点,引导更多的冬枣经纪人加入到“天南地北闯市场”的大军之列。

(二)、做大四个产业。着眼特色产业富民,进一步做大做强以冬枣为主的特色产业规模。深度开发冬枣产业。继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培树林地承包大户、大片,扩展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年内新增冬枣标准化管理面积4万亩、绿色基地认证面积8万亩。巩固稳定苜蓿产业。进一步指导完善牧草收割收购服务体系,加快苜蓿精深加工的研发生产,促进牧草产业向纵深发展。发展壮大牛羊产业。依托牧草资源,以发展专业村、专业户为重点,年内肉牛奶牛饲养量分别达到8万头和2500头。改造提升海洋产业。大力发展“大吨位、钢壳船”,巩固和推进渔区捕捞业由近海向远海转移;加快水产品科技开发基地、无公害高效养殖基地和浅海及滩涂开发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工厂化养殖;加快鼎盛公司二期、鑫海公司等项目建设,推进海产品加工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移。力争年内对虾、南美白等海水养殖面积达到5万亩,育苗水体突破10万方。

(三)、建强龙头企业。将农业项目建设作为提升农业整体水平的载体和突破,以项目壮龙头,以龙头带特色,以特色促增收。一是加大与企业的联系、沟通,对全市20余家规模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项目建设全部建档立案,实行动态管理和季度通报,并适时召开企业经营、项目进展情况调度会,积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贷款贴息申报和争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重点,全力为企业争资金,争政策。年内完成05—年度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申报工作,并全力为入闱企业争取年年度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贷款贴息。三是加快推进新建、在建龙头项目进度。全力推进鑫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示范园项目、天天食品公司脆冬枣加工扩建项目、神农公司脆冬枣加工项目(开发区)、渤海奶牛、肉牛良繁项目等重点龙头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盘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提升龙头对特色产业的带动力。

二、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一)、继续深化村务公开。在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完善村务公开“四统一”。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村务公开的指导、检查力度,每季度采取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各乡镇的公开阵地、公开档案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公开阵地是否达标,公开内容是否达标。二是加大村务公开的通报力度,对公开阵地建设不达标的乡镇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改正。

(二)、强化村务民主管理。一是结合村委会换届,建立健全落实好11项民主管理制度。包括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民主理财制度、三资管理制度、村委会换届后工作移交制度、审计监督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工作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二是按照市委、市政府(70)号文要求,分三个阶段:示范带动、全面推进、攻坚补缺,使全市95%以上的村达到议事规范,制度落实的目标要求。

(三)、推进村级素质工程。第六届村委会选举结束后,要组织有关部门加大对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上突出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财经纪律、民主管理制度、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农村土地承包法等;培训人员主要是村支部成员、村委会成员、村理财小组、监督小组成员以及部分村民代表;培训方式上采取集中授课与分乡镇培训相结合。

三、妥善化解农村债务

按照沧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妥善化解农村债务的意见》,我市在11月份开始试点,年年将进入沧州市制定的三年偿还债务的攻坚阶段,要充分利用村两委班子换届的时机,重点抓好全市的农村财务清理整顿,化解老债务,严控新债务的发生,总结各乡镇化解债务的经验做法,协调各职能部门,制定出台有利于化解农村债务的规定和办法,确保实现年年偿债的目标。四、巩固减负监督成果

一是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对于取消农业税以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如何发展,职能如何转变做专题调研。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制度,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三是全面监督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村级报刊订阅限额制、涉农收费公示制及涉农负担案件追究制等四项制度的落实。

五、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一是规范土地流转工作。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使土地流转工作规范有序,并搞一次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专项调研。二是搞好二轮延包工作,对没有完成二轮延包的村,按照“成熟一个,完善一个”的原则,妥善解决遗留问题。三是做好农村工作。认真学习农村政策、法规,随时解答群众提出的关于农村政策方面的问题,设立群众来访登记簿,将来访事由、接待人员、处理结果进行登记、存档。

第6篇:农业公司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 现金管理平台 全面预算管理

引言

现金管理系统又称为CMP,是商业银行将收款、付款、账户管理、信息服务、投资、融资等产品进行有机结合,是银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现金流出、流入、结存管理,协助客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增加资金收益。现金管理是国际银行界一项比较成熟的金融服务业务,已成为海外主要银行面向优质企业支柱型中间业务。

银行现金管理平台是以集团客户为对象、以计算机技术为平台、以账户服务为核心、以多种产品组合为内容、以方便客户流动性管理为目的的银行综合服务。它涵盖了资金收付、资金归集、票据买卖、短期融资、信息监控等多项功能,有着银企系统对接,集团客户共享、多种服务组合、个性设置灵活等诸多优势。

我公司是一家以房地产开发为重点的具有一级开发资质的集团性房产公司,我们在多年项目经营管理的经验中,摸索出一套适合集团内部资金管理的方法。我们现在运用的是农业银行的现金管理平台,通过银行的现金管理平台,实现集团内各项目公司收入统一归集到集团公司,各公司的支出由集团公司统一审核后,在符合公司预算管理的情况下拨付资金的一种模式。

一、 现金管理平台的建立

首先我们利用农业银行的现金管理平台,每个项目公司都在农业银行的网点开立二个账户,其中“一个账户是收入户,另一个账户是支出户”,收入户只收款,不付款,每天收到的钱,自动实时归集到集团公司账户中去,每天项目公司需要付的款,由集团公司财务部审核以后,下拨到项目部的支出户中,项目部再进行支付。

集团的项目公司如有多余的资金,可以借给需要资金的其他公司,借款利率由集团根据每年的经营情况统一核定,在年终对项目公司进行考核时,对各项目公司的利润进行调整。实施了内部借款制度和现管平台后,集团公司减少了向银行贷款的次数和金额,提高了企业流动资金的收益率。

在集团公司内部建立并实施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公司的现管平台就是和全面预算体系相配套的内部管理制度。各公司的预算内支出,经集团公司审核后,从现管平台中下拨给各公司,各公司在收到集团下拨的资金后再支付给相关单位。同时我们在各公司的支出户上我们预留20万元的保底资金,以确保各项目公司的日常费用开支不受影响。

各项目公司每天收到的购房款,必须每天存入银行的收入户。在农行的现管平台中,对各收入户的资金我们设置的是实时转入到集团公司的账户中,这样就做到了每笔收入都会自动收到集团公司账户中去,在集团内部做到了统收统支。

二、现金管理平台的运行

在集团的现管平台中,我们建立了一个辅助账簿,这个账簿记录了各公司的收支情况,通过这个账簿,我们可以知道各项目公司在集团账簿中的现金余额,与各公司的支出预算比较,我们就能算出各公司的资金能留在集团账户中的天数,并把多余的资金转给暂时出现了资金缺口的集团内其他公司或利用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短期理财产品,这样就提高了流动资金的收益率。

借出资金的一方,可以把应收利息做成收入。借入资金的一方,可以把应付利息做成支出。借款利率参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由集团公司确定。

我们在日常运行中,把集团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和现管平台中的资金拨付管理结合起来,对各项目公司进行严格的资金管控,做到事事有预算,按预算支付工程款及费用。加强了公司对资金管控的能力,有效地降低了公司资金成本。

三、现金管理平台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经过两年多的运行,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了以下问题:

(一)各公司由于和当地银行之间有长期合作关系,各银行为了月末或季末保资金余额,使得月末、特别是季末资金不能及时归集到集团公司账户,这就给整个集团公司的资金流转提出了难题。

(二)个别项目公司不按集团制度,在支出未经集团审核的情况下对外付款,这不利于控制整个集团的成本、费用,不利于集团资金的运行,造成集团资金短缺,必须到银行去进行短期资金融资。

(三)集团的全面预算管理中的预计收入未能按时完成,但成本和费用照常支出,对集团的现金流带来负面影响,使集团资金池的流出量大于流入量,造成资金不足。

四、现管平台中出现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各公司内部的成本控制,做到符合预算的支出经审核后才能支付。全面预算管理是贯穿整个集团公司经营活动的主要内控制度,而我们实行的现金管理平台是这个制度中的一部份内容,目标都是增加公司收益,减少成本和费用支出,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收益,所以现金平台的管理制度必须在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带动下,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加强整个集团的全面预算管理,对没有完成预算收入的公司,不予付款或按比例减少下拨款项。项目开发进入到正常阶段的公司,要求其尽量做到收支平衡,若该公司在集团现管平台内没有资金余额了,集团公司一般情况不予拨款。

(三)采用提高内部借款利率的方式,加大集团内的借款成本,改变过去集团内部融资利率低的情况。做到有奖有罚,使各项目公司严格控制融资规模,加大各项目公司对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

第7篇:农业公司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优化方案;深入研究;人机结合;创新

在当今企业中,会计电算化已经有了一定的普及和应用。由于会计电算化并不是完全的一个自动化过程,因此一定会与会计人员有相应的联系,而在这个联系的过程中,往往就是企业的一个管理盲点,最容易出问题。因此,如何将会计电算化的效率提升到最高,让会计电算化由会计人员很好地掌握与控制,达到高效率,高准确性的目的,成为本文讨论的重点。在讨论两者的结合之前,首先要了解会计电算化这种新型的管理手段,同时了解其中的一些不足,从而对之进行改善,达到优化的目的。

一、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实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计算机已经完全替代了手工记账,而这种会计工作手段的改变,也对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会计电算化更好地实行,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成为一个首要问题。

当计算机入驻会计工作环境之后,许多工作方式都需要改变。比如在以前,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记账,填写报表,对账本进行统计等;在有了会计电算化之后,会计人员只需要按时将相关凭证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就可以自动完成记账、制作报表等工作。因此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而会计人员在有了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理工作,他们要对系统安全,记账的凭证与审核等进行内部控制,这就需要制定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中,要保障企业资金的安全性,确保企业各种经济活动的有效性,都需要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而这种制度相对以前也更加复杂了。只有是这种制度得到优化,才能够更好地实行计算机的应用。

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前文我们讨论了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不同的大小企业中,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也已经开始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但是,在改善内部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因此,下面就来讨论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对制度的建立不够重视,制度流于形式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应该与“企业内部”产生紧密的联系。因为不同的制度针对的是不同的企业,如果两个企业具有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程度的会计电算化发展,却采用相同的内部管理制度,那么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而在实际工作中,也确实存在这种问题。有一些企业中的领导或者是会计人员没有意识到一个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制度只是一种摆设,这样他们就很有可能在制定制度的时候照搬照抄,这样子就没有与企业自身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人员分配等做出相应的调整,那么制度出来的制度也没有办法有针对性的实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内部管理制度不能落实,可能会有很严重的后果。比如:系统瘫痪,数据丢失等问题。因此,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二)制度形成后相关部门对制度的检查落实力度不够

通过上一点的分析,我们看到企业对于制度的正确建立重视不够,这就会导致一些不利于企业发展的问题。因此企业需要认真建立制度。但是,建立了一个适合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并不一定就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因为, 许多企业即使建立了非常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管理制度,也没有很好地去实行,这是因为很多企业没有在制定制度后对相关制度的实行与否进行检查和落实。因此,重视制度建立却轻视制度检查与落实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而对制度检查落实的力度不够,是因为以下两个原因。一个是有些企业可能本身就不重视制度的建立,这种情况下自然也不会重视对制度的检查和落实。第二个原因是形成了恰当的内部管理制度,却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考核监督体系。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中的领导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考核和监督,这就会导致内部工作无法做好,间接导致了不当使用会计电算化,从而造成一些严重的后果。这种情况其实比制度没有建立好还要严重,因为在对制度进行考核和监督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了制度的实行,如果制度没有执行好,也没有被发现,那么这就会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存在于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优化方案

经过前文的讨论,我们首先看到了会计电算化对当今会计工作的重大改变,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其次看到了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就需要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来完善会计电算化,而前文我们又分析了现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不足之处,因此,最后我们重点来讨论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优化。

(一)要对员工开展有关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理论学习

之所以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还没有很好的展开,就是因为员工对于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转变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应该组织相关的理论学习来对员工进行教育,让员工了解到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他们职责的转变。在员工当中,对财务部门会计人员的管理最为重要。对他们进行教育,让他们更加了解当今制度的变化,充分增强他们对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的理解把握能力。

(二)内部管理制度中要明确不同会计人员的分工

在内部管理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不同职务的分离。计算机会计和手工会计具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都需要在进行经济业务时对可能造成欺诈和舞弊的行为进行分工,这样才能减小风险。因此,就需要建立一套具有职务划分的内部管理制度,而在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就应该在新型内部管理制度中添加专门针对于会计电算化的人员分工。比如,要根据会计电算化的特点增设监控和检查方面的人员,而可以减少或者合并记账的人员,同时也要对操作人员制定严格的规定,禁止越权操作、非法操作等行为。这样才能够确保会计电算化的正常运行。

(三)要加强对制度的监控和指导

在一个企业中,具有相关的管理部门,同时还有各级的财政和主管部门。这些部门都应该对内部管理制度做出一定的贡献。他们主要能做的就是加强对制度的监控,保证内部管理制度的正常运行,同时保证内部管理制度能够对会计电算化产生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管理部门看问题的角度是比较宏观的,因此我认为他们应该能够对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从而更好地令相关部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四、总结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看到了很多现今需要关注的问题。首先我们了解了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已经逐渐取代手动会计在企业中逐渐成长起来。但是,会计电算化毕竟是一种新兴的事物,因此它在企业中生存和发展时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之进行改善。一个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方法就是优化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因此我们首先对现今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进行了介绍,同时也提出了这其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之后就提出了相关的优化方案,一方面是对企业内部人员的管理,另一方面使企业内部不同管理部门也需要做一些事情,同时还要加大对制度本身的管理,从而让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得到更好的优化,从而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让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合喜,王吾.会计电算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武慧洁.浅析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J].中北大学学报,2006(6).

[3]罗文.建立健全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5(4).

[4]曹颖.浅析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J].现代物业,2008(6).

第8篇:农业公司管理制度范文

通过一定时期发展,美国农业保险法律逐渐趋于完善与健全,农业保险对农作物的扶持作用越来越明显,农作物抵御风险能力越来越强。《联邦农作物保险法》自1939年颁布以来,至1980年已经连续修改了12次之多。1994年,针对农作物连年赔付率过高问题,克林顿政府对该法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并颁布了《农作物保险改革法》,对新时期农业保险赔付与制度进行了完善,从而使农业保险法律体系得以完善与巩固。收入保险成为美国农村地区最受欢迎的险种,《农作物保险改革法》主要是以农民收入为赔偿依据,通过对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与经济水平进行充分分析,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与市场价格,从而有效支持美国农业发展。2000年,又出台了《农业风险保障法》,切实保障农民应对风险能力,提高其生产的积极性。截至2013年年末,美国农作物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82亿美元,是2007年的2.67倍,参保面积达到2.73亿英亩(1英亩≈0.405hm2),约占耕地面积66%。

二、美国农业保险运作模式

美国农业保险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完善,在政策研究、立法组织与机构设置等方面都形成了完整的组织体系,在发展上主要有3个运作层次。

(一)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RMA)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又称农作物风险管理局,是农业保险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全国农作物保险的经营与管理,制定全国农业保险险种条款,对保险产品审核并进行评估,建立农作物保险单、保险费收入及灾害损失等农业保险数据库,提高农作物抵御风险能力。建立农作物风险管理局主要是为了强化对农作物保险的管理与监督,使农业保险可以按照其预定轨道进行,同时便于立法机关对农业保险进行合理协调与沟通。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在全国分为10个办事处,每个办事处负责3个或4个州的农业保险业务。每个办事处根据其职责进行划分,通过对每个州农作物风险进行分析,确定农作物风险存在的影响因素,对其风险管理办法进行充分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农业保险计划责任额并进行分配,确保农业保险能够更好地支持农作物发展(图1)。此外,美国政府为各类农业保险机构提供再保险业务,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再保险体系,当保险公司面临巨大的赔付金额时,可以向政府申请信贷资金等,提高农业保险公司应对风险能力。

(二)私人农业保险公司美国私人农业保险公司是农业保险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农业保险负责具体业务的机构。美国私人农业保险公司在进行农业保险业务时,需要经过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审批同意,然后才可以进行农作物保险业务。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美国私人农业保险公司已经达到了17家,其中有7家专业经营农作物保险,1家专业经营畜牧业保险,其余的则是经营多种业务。它们都与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有一定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私人农业保险公司承诺遵守执行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各项规定,认真按照规定开展各项工作,通过各农业保险主体之间的相互协调来促进农业保险水平的提高(图2)。

(三)销售与核损人员美国农业保险机构的销售员与核损员是农业保险体系良性运行的第三个层次,也是具体的实际操作人员。其农业保险的具体业务都是通过保险人来实施的,农业保险的人大多都是独立的人,他们可以为多家保险公司业务,但是在农业保险业务上,只能为1家农业保险公司。农业核损员主要是在农作物发生损害时,负责对损失数量、损失价格、理赔金额进行核查检验。农业核损员在美国有着比较严格的规定,一般都需要在农作物保险公司进行2年的培训,培训合格之后才能够取得从业资格证,从而有效保障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美国农业保险制度发展启示

相对于美国农业保险而言,中国在农业保险发展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学习借鉴美国发展经验对于完善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强化对农业保险的财政扶持力度通过对美国农业保险发展制度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农业保险主要是以福利为取向的制度,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起主导性与决定性作用,财政资金的扶持成为美国农业保险获得发展的关键。中国农业保险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实行直接补贴与间接补贴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农业保险制度的发展。直接补贴主要是指对农民保费的补贴,以此来减少农民在农业保险方面的投入。间接补贴主要是通过贷款利率下浮、经营业务税收减免以及保险费用打折等方面来推进,有效减少农业保险机构的成本压力。中国虽然在2007年印发了《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管理方法》,但在地方扶持力度、补贴的地区范围及体制机制设计等方面还需完善。应当将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政府财政补贴原则的指引下,各保险机构要不以盈利为目的,促进粮食生产与农业增收,平衡地区之间的差异,形成农业保险政策性机制的长效化与动态化,真正让农民受益。

(二)合理设计经营管理制度合理的经营管理制度对于提高农业保险机构发展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当前的农业保险经营管理体制就是以私人保险业务为主的,政府在发展中主要是给予政策优惠并进行监管,私人保险公司运营充分参考市场化运作模式,使农业保险的市场覆盖范围越来越大。当前,中国农业保险模式正处于探索阶段,要充分立足本国国情,选择性地吸收美国农业保险的经营管理制度,实行多模式经营管理体制,鼓励更多的农业保险机构参与进来,让市场进行选择,使经营业绩良好的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服务市场。中国在农业保险的发展上可以借鉴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管理模式,负责制定全国性的农业保险政策、法律法规、总体部署及监管等,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设立全国性、地方性的农业保险服务公司,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强化对各农业保险机构的监督管理,真正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第9篇:农业公司管理制度范文

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经过两年多来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效。

一是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模式初具成型。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平台,实现对种植、养殖业等主要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产品上市前的质量管控。各级农业部门通过管理平台及时掌握、了解主要生产基地种植、养殖质量安全情况,为今后的监管与执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撑。

二是有效推进农产品生产企业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制度。可追溯体系建设初期,大部分企业不知道“可追溯”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存在着畏难情绪,主动申请加入可追溯系统管理的企业很少。通过实践,相关人员对如何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如何建立企业可追溯管理制度等问题,有了较好的理解和认知,并在实际工作中指导帮助其他同业人员开展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试点示范效果明显。

三是农业生产企业的效益和公信力提升。企业通过可追溯管理,消费者通过语音电话、短信、网页、手机等方式查询可追溯农产品,可追溯企业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识,企业的品牌效应逐步显现。部分可追溯企业产品在省外批发市场由于提供了可追溯管理与展示,可追溯产品不仅供不应求,且批发价格也明显高于其他企业同类产品,尝到了甜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福建省农业厅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方面采取了系列有力措施。

明确功能定位,统一系统建设。统一系统建设是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农业信息化手段统一架构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在功能定位上既考虑到省、市、县农产品监管机构工作需要,也要考虑到可追溯企业需求;既考虑帮助企业提升生产流程信息管理水平,也考虑方便社会群众终端查询需求的方便。整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集成在架构上主要包括7个子系统:一是政府监管平台。建立省、市、县可追溯政府监管平台,各级农业职能部门通过平台能够及时查看所辖企业农产品生产管理信息,及时掌握农产品生产企业使用农药、兽药等情况,根据预警系统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二是企业追溯管理系统。帮助并规范企业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福建省依据主导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开发了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生猪和家禽等六大产业的企业可追溯管理系统,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全程管理;三是终端查询系统。从方便消费者查询出发,全方位拓宽可追溯农产品消费者查询方式,消费者可通过短信(三大移动运营商)、电话语音查询、网页查询、手机终端扫描查询(专业软件和“我查查”软件均可实现)等方式在市场上查询到可追溯农产品相关生产及质量安全信息。四是网络培训系统。考虑到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不断推广和覆盖,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全省追溯系统,系统建立了可追溯培训录播平台,将全省集中培训的课程收录到录播平台,提供企业信息人员随时上网观看学习相关操作培训课程,熟悉用好追溯管理系统。五是可追溯电子商务系统。利用福建南安“世纪之村”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了福建省可追溯农产品电子商务专区,既帮助企业拓宽销售渠道,也提升了可追溯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六是可追溯企业站群系统。建立追溯企业“一企一网”网站平台,集中宣传并展示可追溯企业,推动提升可追溯企业品牌,提高可追溯企业社会认识度;七是中心数据库。数据库设在“数字福建”云平台服务器,利用云计算服务快速处理各种数据的录入、上传、查询及数据挖掘等工作。

统一技术规范,强化业务培训。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目前国内没有标准遵循,为避免全省各地可追溯系统建设五花八门,今后难以与农业部追溯系统对接,福建省在统一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在技术上实现了“四个统一”,即统一追溯码技术规范、统一数据传输接口、统一追溯标签、统一追溯终端设备参数。各产业追溯码数位统一设定16位,各产业追溯管理系统通过统一接口与省级平台对接,标签设置统一规格大小与内容信息,追溯终端相关设备统一设置了与系统兼容的技术参数。

从2011年开始,每年集中安排时间,统一组织开展可追溯专题培训,市、县(区)农业(畜牧兽医、茶叶)局工作人员、相关企业负责人和信息员参加。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管理平台的操作;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信息采集;农产品质量安全企业可追溯管理系统的操作;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管理系统管理与维护;条码打印机的安装与操作。

着力推广应用,不断拓宽覆盖面。示范推广是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又一重要内容。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福建省本着“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原则,主要抓好三个层面的示范推广工作:一是抓好省级层面示范推广工作。每年选择在10-15个县(市、区)开展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生猪和家禽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开展示范推广工作。二是带动开展市、县级层面示范推广工作。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年度考核评价机制,把可追溯示范推广工作列入各级农业部门考核评价重要内容。市、县各级积极采取措施,积极争取当地财政资金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项目建设,确保了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覆盖面不断拓宽,带动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加入全省农产品可追溯管理行列。三是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以“公司+农户”管理模式辐射带动农民建立可追溯管理制度,如:德化黑鸡产业合作总社,带动全县7家黑鸡专业合作分社按照总社要求开展可追溯管理,可追溯管理规模达到80多万羽,占全省70%以上;连城白鸭在连城县畜牧兽医部门的统一组织协调下,依托3家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农户”合作模式,在全县推广开展白鸭养殖可追溯管理,区域品牌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