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学经典案例及分析范文

金融学经典案例及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学经典案例及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学经典案例及分析

第1篇:金融学经典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经典投资理论;非现实性;金融投资学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4-0070-02

近十多年来,经典投资理论日益受到经验证据的挑战(实际上自它产生的第一天起就不断受到这种挑战)。经典理论流派内部的学者也在不断反省,一些人致力于不断完善经典理论,放宽它的假设条件,以使它接近现实。

一、经典投资理论的非现实性

1.经典投资理论的理论假设

事实上,如果经典理论(指自马可维茨以来,以完全信息、完全理性、完全竞争市场为基础的主流投资理论)所依赖的假设成立的话,其逻辑是无可挑剔的,假设对于理论研究的意义不容否认。但假设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放宽假设后,理论的基本逻辑仍然成立,对现实仍然具有解释力,这种假设是合理的并且是必要的;另一种则不同,如果取消这种假设,则事物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理论解释不了现实,这种假设是不合理的。以这种假设为基础的理论会将人们引向对世界的错误理解。

经典投资理论所依赖的假设正是第二种。经典投资理论一直是在与现实经验相抵触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彼得斯(Peters,1990)称经典理论为“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回到现实中,我们发现,如果去除经典理论所依据的一系列假定(如投资者具有无限理性分析与计算能力、信息完全、客观概率是可知的,从而不确定性可以简化为风险、投资者对信息的理解是即时的并且是一致的,投资者的决策过程是相互独立的,等等),市场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改变。这时市场就从线性变成了非线性,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在各个时期就会出现不一致,价格调整会出现滞后,价格对信息的反应会出现过度或不足,风险与收益之间的线性关系将不存在,系统性的误差可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并且由于现实中投资者可能不断地犯新错误(这是因为人们在新的不确定性面前,永远都是“无知”的),从而使系统性误差长期存在成为可能。总之,市场价格由需求与供给共同决定,依赖这一系列假设的经典理论对市场买进与卖出力量的分析与现实格格不入。

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在1993年底成立的时候,夏普称赞其为世界上学术水平最高的金融机构,因为它的研究人员队伍中有两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Morton和Scholes),还有25名博士。四年多以后,它破产了。事后夏普用LTCM失败的例子来说明市场的有效性。他认为,已经发生的这些事情“与我们所讲授的内容是非常一致的”,理由是没有人能获得40%的年收益率(LTCM曾有过这样的成绩)而不承担损失大量金钱的风险。

2.有效市场问题

真的是市场的有效性导致了LTCM的失败吗?这要看我们如何给有效市场下定义。如果把有效市场定义为没有人能长期获得超额利润而不承担风险,那么夏普对LTCM破产所发表的意见就没错。但根据最初的定义,有效市场是指市场价格时刻都是企业“内在价值”的无偏估计(这正是笃信经典投资理论的学者们心中的有效市场,也只有这种定义才能将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与帕累托效率联系起来)。

LTCM的投资分析家们正是认为市场在短期内可能存在价格偏离价值的现象,但长期内不会存在这种现象,即他们相信价格变化是收敛的而不是发散的,价格最终将向价值收敛。他们显然相信套利机会是可以计算的,只要市场出现了他们所认为的价格偏离价值的现象,利润就是确定的。但是,1998年8月21日,灾难来了,美国国库券价格出现了他们不能理解的“反常”波动,价格没有向他们所认为的价值回归。面对价格的“反常”波动,LTCM的操作员们目瞪口呆,当天他们损失了5亿美元。由此我们明白,是其对市场的错误理解(他们的资产价格模型是以线性市场为基础的,即他们相信市场收益率是正态分布的,考虑的是大量的“小变化”,他们没有考虑突发事件对资产价格的巨大影响,不理解市场对信息过分反应的可能性及后果)以及错误的操作策略(过高的杠杆比率,不顾风险)导致其失败而不是什么市场的有效性导致了这一结果。LTCM的损失源于国债价格“反常”的剧烈波动。对于国债交易而言,价格向价值收敛是可能的,但需要的时间却不是LTCM的分析家们所能预测的。这里的关键是,在无穷的不确定性面前,企业的“价值”如何确定呢?

3.不确定性问题

人们生活在一个未来不确定的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历史时间中,而时间是不可逆的,一旦把决定付诸行动,事情往往就会朝着始料未及的方向发展。所以,对历史时间中无穷尽经济活动过程的高度概括就是:未来是不可确知的,经济体系中充满着不确定性。

在经典世界中,由于投资者对信息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因此,风险与收益具有线性的均衡关系。如果这种关系得不到满足,市场将发生调整,直到这种线性关系得到满足,如CAPM是关于收益率―股票与市场协方差的线性关系模型,APT是关于收益率―因素敏感性的线性关系模型等。

而现实的情况是,信息是不完全的,投资者无法知道未来世界的全部可能状态,各种状态发生的概率更是不可知的,从而投资者实际上不能对企业价值作出无偏估计。在不确定性面前,真正的理性预期是无法实现的。此外,投资者的理性计算能力是有限的,投资者不能完全正确理解信息的全部内涵,即使能够也是需要时间的,因此,价格的调整不可能是瞬间完成的。现实市场上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机制是非线性的,特别是如果投资者的决策存在外部性,即独立决策的假设不成立,这时投资者有可能忽略自己的私人信息而追随他人,这种情况下价格变化就可能存在一种正反馈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内自我强化,从而使得价格在某些时候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但如果认为价格具有可靠的可预测性,则显然是错误的。有时趋势是明显的,有时则毫无方向。趋势是可能存在的,但却不是确定的,没有人能够用一个统一的模型将价格现象的复杂性全部包括进来。

4.完全理性问题

市场受信念的驱动,基于“真实价值”的“理性投资”也不过是市场信念的一种罢了。如果绝大多数市场参与者相信这种信念,并且企业的真实价值的确有可能计算出来,则市场可能变得有些像经典理论所描述的那样。问题是,面对信息不完全与不确定性,投资者真的会以这种方式行事吗?生存法则允许他们这样做吗?投资者都是理性的,他们总在既定的条件下谋求自己能够察觉的最好选择。投资者的差异在于知识、信息与理性计算能力的不同,现实市场中的投资者近似于一种连续分布,而不是“理性―非理性”这种两点分布,也就是说,人都是理性的,但不是经典学派所假定的完全理性。

二、金融投资学的新发展

经典理论的非现实性不言而喻,其根源就在于它所依赖的完全信息与完全理性假设。面对这种非现实性,学者们有不同的反应。一些人致力于完善经典理论,放宽某些假设条件,使它能更好地解释现实,Lintner、Ross、Famma、Stiglitz及Malkiel等许多人都在这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而另外一些金融学家则认识到经典投资理论与现实投资市场是两个世界,中间有一堵永远无法拆除的墙。如果要解释现实,人们需要全新的理论,而不是对原理论放宽假设条件。近年来,实验经济学、非线性经济学、混沌经济学、进化博弈论等新理论的发展以及心理学在决策行为方面的研究在相当程度上拆除了经典理论所依赖的两块基石:完全理性与完全信息。这些学说的发展促使人们对金融市场作重新思考,行为金融学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经典博弈论是对传统微观经济理论的一种改进,它加入了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不是像传统微观经济学假定个体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但它仍然以完全理性及完全信息为基础(后来发展到对非完全信息情形的分析)。而进化博弈论则是对经典博弈理论的改进,它抛弃了完全理性与完全信息假设,从现实出发,提出了许多解释人的行为的模型,对解释投资者行为有重要的启示。对完全理性与完全信息假设的放弃即意味着对经典投资理论的放弃,因为这是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一条直接与现实相连接的道路。

实验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界试图突破新古典框架的另一种尝试,它通过设计一些可控制的实验程序来研究人的经济行为,实际上也是为了说明人的复杂性,抛弃完全理性假设。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与心理学的进步分不开,心理学对人的决策行为的研究启发了金融学家们,加之现实市场出现的许多经典理论不能解释的“异象”,行为金融学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

学者们发现经典理论不能解释现实,原因正在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与经典理论所描述的格格不入。近年来,对超常波动现象、羊群效应等问题的研究实际上都可以算作行为金融学的一部分。非线性市场理论与这些新理论的实质也是相通的,它认为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机制是非线性的,即对同样的信息,投资者在不同时候反应可能是不一样的,价格变化与信息之间的线性关系不存在,这实际上也是人的有限理性造成的。

我们认为,虽然经典投资理论存在着非现实性,但金融投资学的新发展领域依然存在很多缺陷。迄今为止,理论还较为分散,在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方法与结合传统金融方法的道路上,也还没有太多的成功案例和标志性的产物,其提出的理论框架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实证数据的支持。因此,其理论的发展有待于进一步突破。

参考文献:

[1] 郑伟.有效市场、混沌市场与经典投资流派及其投资战略[J].国际金融研究,2000,(9).

[2] 唐礼智.国际直接投资经典理论评述及其衍生投资模式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第2篇:金融学经典案例及分析范文

Abstract "Currency Finance" is a core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 for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major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author's teaching experience of "Currency finance" with undergraduates, and expounds some explorations on the teaching of "currency finance" from three aspects: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design,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has a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following teaching process.

Keywords currency finance;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methods

1 课程介绍

“货币金融学”也叫“金融学”,属于金融学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在整个金融学专业中占据着统率性的位置。各大本科院校的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均有开设此门课程。金融学有两大分支:一个是宏观金融,以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和宏观经济学为代表,另一个是微观金融,以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等课程为代表。货币金融学是这两大分支的公共基础,概括了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的基础理论,它是一门以货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宏观经济等方面的理论为研究对象,集中讨论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体系中,货币与金融机构、金融体系以及宏观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般规律的这样一门学科。通过考察金融市场(例如,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和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运作,探寻货币在经济中的角色。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不仅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它还涉及经济中数万亿资金的流动,影响企业的利润、商品和服务的产出、影响世界各个国家的福利水平。

本门课程的任务在于让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货币、金融市场、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一般运动规律,培养学生具有能够综合运用这些基本理论知识来识别、阐明、分析、研究、探索当前全球金融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对高校人才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要求,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教学理念

货币金融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金融学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我们在教学理念上既强调学生对货币、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基本理论即对货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作用及其变化规律性的把握以及对基本知识的系统、全面掌握,也强调学生对货币政策方法、操作方法等应用技巧的掌握,并动态跟踪金融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及态势,注重理论与应用,知识与技能,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思考型学习,研究型学习以及实践探索型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3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面,可以通过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5个环节的教学安排,使“货币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达到了知识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1)理论教学,向学生系统讲授“货币金融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与此同时,注意及时吸收学科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以及国内外证券市场、金融机构最新的发展动态,并及时补充到理论课程教学中。

(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被频繁使用,每一章节的学习都来不开案例的引入,通过讲解案例,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了解、理解并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3)研究教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关知识的学术背景,并让学生通过?读中外文经典文献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搜集金融和相关数据,对课程中的实证问题进行数量验证,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4)实验教学,教授学生学会使用万得资讯等金融软件,开展综合模拟实验课程,上机训练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软件的能力,教授学生分析问题的一些实证分析方法,要求学生小组完成金融分析报告,加强团队合作能力、研究探索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让学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水平。

(5)实践教学:在校内理论知识学习、动手能力培养、研究与分析问题训练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到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单位参加课程实习,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教学效果。达到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手参与相关内容的工作,完成课程学习与工作就业的有效衔接。

4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方面,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教学模式的信息化与立体化。具体采取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教学、主题讨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够大大激发同学们的专业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显著增强课程教学的效果。

(1)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完善传统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全面推行多媒体教学,不仅使教学内容立体、形象、直观,还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教学互动,而且由于信息化网络的普及,可以将最新的金融事件视频、财经问题短篇以及学术研究进展等内容吸收进教学中,显著丰富了教学的信息量,使之促进教学效果。同时,教案全部上网,可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

(2)翻转课堂的运用。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尝试利用在线课堂进行课前学习,比如使用爱课程、慕课等多种自主学习平台在课前自学,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运用翻转课堂法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做引导和辅助并对课前自学内容进行练习,以此检验学生的课前自学效果。可以充分体现课程学习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

(3)运用案例教学方式辅助理论教学。选用的案例需要紧扣教学内容,既有经典案例,也有最新案例;需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典型性以及指导性,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更加深刻形象的了解所学理论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

(4)主?}讨论教学,有针对性的进行小组主题讨论。一般可以在安排讨论课的前一堂课,先给学生布置下节课将要讨论的话题,让学生课后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报告的完成。讨论课堂上,学生可以分组以PPT展开并讲解的方式进行话题分析报告的汇报。另外,在课堂知识点学习过程中间也可以抛出某个话题,让同学们思考后现场发言,表达自己的理解与观点。过程中,教师只是问题的引导者,学生是发言的主体。通过主题讨论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5)开展综合模拟实验教学。配合理论教学,使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学会阅读分析证券资讯,熟悉金融软件的基本操作,掌握金融数据的搜集方法,掌握金融问题研究的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方法,训练数量分析能力和研究报告的撰写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

(6)通过教学实践基地进行课程实习。学生所在的城市以及所在省份,有多家金融机构与学校建立着长期合作关系。在学期期末的适合,可以安排学生去这些机构部门进行实践实习。金融机构提供的实践教学平台,为本课程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社会感性认识空间,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实现课程学习与实际工作互相促进的良好态势。

第3篇:金融学经典案例及分析范文

    一、《证券投资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证券投资学》课程的特殊性在于内容的综合性和现实性。一般来说,《证券投资学》的授课对象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是在完成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务管理,以及财政、会计等课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进行《证券投资学》的学习,进而培养证券投资价值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这样一个课程设计顺序是符合逻辑要求的。而对非金融专业来说,由于证券投资学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加上先导课程学习不足,可能会造成逻辑链条的缺失,导致学生理解知识难度加大。

    (一)存在的问题第一,缺乏适用的教材。教材的质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关键意义。对教师而言,教材是授课的依据;对非金融专业学生而言,一本符合其专业知识结构,能看得懂、喜欢看、看得进去的《证券投资学》教材,既能拓宽视野,又能激发求知欲、提升学习兴趣。当前,以《证券投资学》或《证券投资分析》等为名称的教材琳琅满目,从教育部重点教材到一般高校自编教材,版本繁多。据统计,在亚马逊网站上“大学教材教辅及参考书”中搜索,《证券投资学》有127种,在当当网的“财经类教材”中有204种。但是,这些教材几乎都是国外投资理论的翻版,大多数重理论、轻实践,重公式推导、轻案例探讨,相互传抄现象严重,而对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未能给予足够重视。学生们使用这些教材学习后,仍然停留于对经典理论的理解层面,无法与我国证券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联系起来,理论与实践存在较严重的脱节现象。第二,课程设置不科学。《证券投资学》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迅速有效地把新内容整合到教学中去,同时又需要多门先修课程做支撑,如证券投资价值分析对数理统计知识的要求较高,需要综合运用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学、金融学、财务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为之提供支持。但不同专业对这些先修课程的开设与要求各不相同,有的作为必修课,有的作为专业选修或任选课,有的甚至不安排开课。学生普遍缺乏数理基础,数据处理技术薄弱,相关软件应用能力不高,从而制约了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有,投资课设置存在“多而全”的问题,内容重复严重,如《证券投资学》、《投资银行学》与《投资学》部分内容重复,由于课时有限,课程多必然会导致每门课程课时量的减少。第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证券投资学》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决定了必须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目前《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大多以课堂教学为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一直沿用的“粉笔+黑板”的模式在教学中有很大局限,如在处理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涉及的大量图表时就很难操作,而目前大量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虽然部分解决了这一问题,但画面包含的大量信息也加大了学生短时间内理解的困难。金融实验室是重要的手段,但目前普遍重视不够,专业教师缺失,课时受限,没有纳入专业教学体系,实验操作、模拟交易多流于形式,学生听课效率低。对非金融专业学生来说,特别需要证券投资的亲身体验和实地观摩。第四,考核方式单一。目前,《证券投资学》课程考试方式以闭卷为主。闭卷考试很容易导致学生养成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习惯,学生只要能够背出基本原理、经典理论即能够通过考试,却忽略了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而综合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恰恰是《证券投资学》的教学目的所在。因此,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与教学目的存在本质上的冲突。

    (二)面临的挑战目前,《证券投资学》课程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第一,金融研究的微观化趋势。[1]最近几十年来,金融学在微观层面上取得了长足进展,微观金融学已经成为金融学的两大分支之一,解决个人、企业、经济组织在资源配置和价格发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动态问题,和几乎所有金融实践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量成果直接应用到市场第一线。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规范化进程的加快,直接融资带动“微观金融”渗透到了证券投资的方方面面,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越来越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证券投资学》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体现出这种趋势。第二,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挑战同样紧迫。我国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创新涉及金融制度创新、组织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金融工具创新等方方面面,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各种含权的公司金融工具已经成为现实经济的组成部分。《证券投资学》课程设置和教学还没有充分体现这种趋势和内容要求,公司金融、金融工程、行为金融学等没有纳入课程体系,或仅仅作前沿理论介绍,这就造成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困难。因此,《证券投资学》的教材和内容迫切需要更新,应适当增加微观金融内容,加大衍生产品内容所占比重,从而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现实。

    二、《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为适应非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达到学生对综合性知识能贯通理解和提高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需要对《证券投资学》的教学进行深入改革,至少应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进行改进:

    (一)优化课程设置,选用恰当的教材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恰当的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第一,课程设置需要考虑每个专业的特点而有所侧重。适当删减一些不太重要的选修课,增加基础课(如统计学、金融学)的课时量,适当增加对公司金融、金融组织学、资产定价、家庭理财等选修课程的开设,有条件的还需加强金融计量学方面的课程,如金融时间序列分析、随机过程、金融工程学、行为金融学等,作为任选课程开设。在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对基础性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深入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第二,恰当教材的选择,需要考虑三个方面:教材是否能够反映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是否体现本学科的国际前沿;是否与学生的兴趣、专业知识背景、学习规律相一致。内容必须与学生培养目标一致,内容设计由浅入深,有利于学生的课外自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建议选用国外成熟的教科书,辅之以生动案例尤其是国内的案例分析教材,充实案例分析和实践模拟课的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合,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4篇:金融学经典案例及分析范文

一、《金融学》课程与后续专业课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金融学》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学习专业课提供理论基础。目前《金融学》课程与后续专业课衔接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1.在现行课程体系上,《金融学》课程偏重宏观金融理论,而后续专业课程多偏重微观金融方面,两者衔接性较差。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市场化要求金融的微观化,世界金融的运行效率逐渐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微观金融几乎和所有的实践工作联系在一起。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学专业秉承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教育思想,以至于在专业培养当中,无论何种类型本科高校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都是以宏观理论分析作为课堂教育的主体,这很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专业基础课过分注重宏观理论,不能和专业课衔接起来,就削弱了《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作用。

2.课程的知识面覆盖不够。主要是现在《金融学》教材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的介绍不够充分,特别是对“公司金融”和“投资学”方面,影响学生对后续金融专业课的学习。

3.现行《金融学》课程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方面并没有体现出其与其他专业必修课程的联系和衔接,而是单独针对本课程做出界定,缺少在学科体系方面的系统性,不能充分发挥《金融学》课程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统领和基础性作用。

4.现行《金融学》教学缺少实践和案例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有很多知识仅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学生会觉得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同样的理论拿到实际中去,就变得生动具体,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但现在的《金融学》教学单纯地把该课程看成是一本理论教科书,只注重对理论的传授,不注重对案例和实践的分析,以及对理论应用的引导,这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讲,适用性较差。

二、《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目标和原则

1.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应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理论应用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实现该目标,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据此系统化地研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2.教学改革的原则。(1)加强微观理论教学内容,注重宏微观理论的平衡发展。在《金融学》教学中,增加诸如公司财务、金融工程、资本市场、资产定价等微观理论的教学内容,坚持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提高理论教学的针对性,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具有专业性、技术性、拓展性的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课程内容设置要体现一定的前瞻性和差异性。一方面,《金融学》课程内容设置要尽量反映我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为适应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应当是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领域的宽口径模式,并结合国外的发展和国内的具体国情,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另一方面,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和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自主确定拓展性的内容,体现出和其他类型高校的差异。(3)加强实践教学活动,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1.在《金融学》课程中加大微观金融理论的比重。根据教育部2012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适应性,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要进一步微观化。作为专业基础课程,《金融学》应该首先体现出金融理论的变革,顺应微观化的趋势,增加微观金融方面的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这也是和后续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相衔接的要求。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出发,按照金融行业的实际需要传授相关知识,培养具备专业应用性和职业适应性的金融人才。

2.修订《金融学》教学大纲,确保和后续专业课相衔接。李健(2005)认为在教学大纲中包括“基础性教学内容”和“选择性教学内容”两大教学模块是比较科学的。[4]笔者认为,应将《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分成相对固定和可变两个部分,给基层教学单位和教师一定的自,以增强教学内容与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变化以及后续专业课调整的适应性。

3.改革《金融学》教学模式,注重在联系中创新。《金融学》教学模式的改革着重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和创新。通过改进现有的教学手段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达到提高适应性的目的。(1)改进案例教学模式。由于《金融学》课程内容偏重宏观理论,又由于高校教师大都缺乏实际从业经验,在讲述时难免会偏重理论的阐述、逻辑推理和引证。现代金融学强调实践应用和实证分析,需要开展“引导式”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国内外金融领域的经典案例和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金融事件作为案例的素材,加工整理之后形成由事件、问题、成因、解决措施及政策建议等多个部分组成的完整案例体系,通过课堂分组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散性、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目的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常见的实践教学环节有两种:一是课堂实践教学,即案例、课程作业、实验、实习(设计);二是专业实践教学,即实验实训、社会调查、校外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金融学实验室是模拟实践教学的主战场,可以使模拟教学成为联系理论与实际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第5篇:金融学经典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系列案例;金融风险管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52-02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学专业教育在中国有了蓬勃的发展。目前已经完成了规模扩张的阶段,进入了追求质量深化内涵的新阶段,只有如此才能满足中国金融市场迅速成长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本文拟从提高金融专业教育课堂效果的角度出发,以金融学专业的重要课程“金融风险管理”为例,探讨一下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在本课程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20世纪20年代初,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它是一种适合于管理专业教学特点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金融学专业的相关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宗旨是让学生站在金融业从业人员的角度,扮演金融机构管理者的角色,面对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环境,学会审时度势,进而作出合理的金融投资决策。

案例教学法虽然已经在国外大学的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并不一定意味着适合这些门类的所有课程。因为这些学科课程往往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构成。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该领域的知识框架和原理,案例教学法不太适合采用。更为关键的是金融风险管理在国内外高校中开设时间相对短暂,故很有必要根据《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内在特质,来分析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

国内学者陆春(2009)认为,考察某门课程案例教学法的适应性可以从十个方面的标准进行权衡考量,(1)学院自身建设,(2)教师数量,(3)案例教学课时占总学时的比重,(4)教师的知识结构,(5)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认知程度,(6)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7)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状况,(8)课程的性质目的,(9)理论知识占全部教学内容的比例,(10)教师的教学经验。邢小军等根据金融学专业的另外一门重要课程《国际投资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并结合实践教学法的特点,采用DELPHI法对陆春设计的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充实,形成了更加全面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判断此门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

我们认为,可以借鉴邢小军的指标体系,来判断金融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是否适用案例教学法。因为这两门课都属于金融学的专业方向课,相对其他金融类课程来说,课程产生的时间都不长。具体的指标标准分述如下:

(1)课程的教学目的。如果学生是科学型硕士或者更注重理论研究的话,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法的适用性较弱;如果是本科学生或者MBA学生,那么案例分析的适用性就较强。

(2)建立案例库的难易程度。如果课程无法建立数量充足的案例库,那么教师即使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案例教学法也只能勉强维持。

(3)课程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的比例。理论适合循循善诱地讲解,不适合案例讨论和实践模拟;故理论知识的比例越少,课程越有利于案例分析法的采用。

(4)教师的知识结构。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拥有更加广阔的知识储备,案例大多涉及金融管理决策问题,要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往往需要将金融学的各种专业课程的知识进行必要的综合。另外,案例分析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经验,要求教师拥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突况的处理能力。

(5)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学生肯定不能是一张白纸,学生必须事先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拥有一定的专业分析能力,才能够完全融入课堂讨论的氛围之中。

(6)教学工具的完备程度。电脑、投影仪等常规工具是最起码的要求,可能还需要有案例讨论室、网络链接、交互式教学工具等,否则案例分析的教学效果将很难体现出来。

(7)学校的政策支持程度。由于案例教学法明显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故高校的绩效考核政策倾斜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虽然在课堂上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的讲解工作量的确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但是在课前的准备设计的工作量将会成倍地上升,因而在工作量的计算方式上需要作出一定的倾斜。

(8)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偏好程度(喜好或厌恶的程度)。学生是教学的受众,所以学生的态度将会决定最终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学生喜欢、至少不厌恶抵制的前提下,才可能得到学生们最大程度的配合支持。

(9)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态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教师对新教学方法的了解程度及秉持的基本态度,会显著影响其采用的积极性与具体的使用效果。

(10)案例的真实性。真实性对教学效果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教学中应该尽量选用真实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得案例具有更高的吸引力,而且使其具有更高的说服力。

风险管理这个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以来,受到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前些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以及欧债危机,都对世界各国的金融从业人员乃至社会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愈来愈多的高校开设了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直接目的,就是让金融专业的学生近距离地感受金融风险,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处置各种金融风险。通过这门课的名称不难看出,尽管它有风险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但它最大部分内容还是属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这是该课程适用案例教学法最根本的原因所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金融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率市场化汇率浮动化,各类经济主体都即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各种风险事件以及微观、中观和宏观的金融危机接连不断,所有这些都给该课程提供了活生生的案例,为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层次选择相对适合的案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态度将是新的教学方法能否成功运用的关键因素。目前高等学校的教学对象都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赶上了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可以轻松方便地从网上获取,他们最缺乏的是分析问题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因而他们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比较厌倦,除了少部分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外,绝大多数同学都渴望通过课堂学习直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便毕业后能够迅速地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案例教学法恰好能满足学生对技能培训的需求。让他们身临其境,自己寻找各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接受灌输。

二、系列案例教学法的初步探索

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从采用单一的案例教学法起步,到目前主要采用了系列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稳步上升。

目前商学院一般课程教学中,往往在讲授一章内容时比较习惯地采用单一的案例,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课堂教学更容易组织,讲授的内容重点比较突出。我们认为采用系列案例教学法由浅入深,更符合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避免一开始就面临一个比较复杂的案例,学生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我们在进行每章内容教学时,往往同时提供三个案例,构成一个完整的案例系列,由导入案例、讲解案例和思考案例组成。

导入案例的主要作用。导入本章所要讲授的主题,一般要求短小精干,对时效性要求稍高,最好是选择近期发生的金融风险事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案例深入了解的兴趣和热情。在整个案例系列中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讲解案例在系列案例中居于核心地位,一般要求案例情节交代完整,与本章讨论的主题紧密相关,不一定是最新的但一定是最经典的。通过该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比较深刻理解某种决策方法如何运用的精髓。思考案例主要供学生课后巩固本章所学知识和技能,一般要求难度比讲解案例稍低,案例设计中尽量避免设计过多的陷阱,这样将保证大多数学生经过一番独立思考后都能找到答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定的成功感。思考案例在整个案例系列会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

我们在讲授债券市场风险管理这一章时,选取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导入案例选择的是欧洲债券危机事件,属于宏观层面的债券市场风险。选择这个案例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该事件是近几年国际金融市场的重大事件,虽然欧债危机的最黑暗时期已经过去,但导致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依然存在,仍然有关注研究的价值。二是它主要涉及到债券的信用风险问题,这是最常见的风险,在未来的金融实践中学生还会大量地面临此种风险,因而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搞清楚相关各方究竟如何来化解信用风险。讲解案例选择的是武汉钢铁集团2002年公司债券案例,属于微观层面的债券风险案例,主要引导学生着重分析发行主体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其避险措施的选择,结合当时的市场环境充分揭示公司债券面临的各种风险,充分理解债券条款设计的合理性。思考案例同样选择的是微观层面案例,超日太阳公司2014年债券价格急剧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学生深刻理解除了债务人直接违约外,由于债券发行人信用等级下降,也会给债券投资者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结论

通过上面的详细分析,我们认为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完全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丰富的国内外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实践提供了大量生动典型的案例;高等教育的教学对象也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同于以往时代的大学生,21世纪的学子更喜欢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环节。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成功与否,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我们以为,采取系列案例教学模式既遵循了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势。我们期待案例教学法在金融人才的培养中被更多地运用,结合其他先进教学法的采用,为实实在在地提高金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陆春.我院课程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9.

第6篇:金融学经典案例及分析范文

提升金融学专业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金融专门人才,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而教材就是这一环节的起始。目前在选择专业教材方面,任课的专业教师是教材第一选用人,因此在教材的选用过程中,任课专业教师在选择版本方面主观性比较大。一旦更换教师后,面临是否淘汰原定教材、是否另选版本等问题,选择余地较小。致使选用教材及版本的变动较小。有部分经典教材又没有后续版本,跟不上金融业发展要求的情况也有发生[3]。因此,从教材选择这一环节就应当体现出求新,求发展的观点,不能贪图备课方便,不想更换新、优教材。这方面可通过如下建议来推进:①引进多家出版社,通过出版社介绍对口书籍,申领样书以备使用,这样可以促使教师更好地吸收本领域新知识、新技术,同时为更好的选择教材提供途径。教材的使用,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国内的教材,要进行优化整合,提高本土教材的水平,同时,金融学领域,要不断引进国外优秀的教材,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实行纯英文原版教材,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②鼓励教师编纂教材,对自己的专业、自己讲授的内容更加清晰,同时自编教材也有助于教师后期发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授课经验,按照自己的思路,讲课笔记,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编写内部自己使用的教材。

2从教师反馈提升金融学专业教学质量

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是主体。就教学含义的实质而言,教师教和学生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教师怎样教,学生如何学,这个教与学之间的辨证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可以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所以,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关键核心就是“人”,需要以人为本。目前高校教学反馈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反馈,但是教师自身作为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本身对于教学的反馈途径较少。这主要体现在:①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较少,只能通过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答疑和作业环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但是,在现实教学中,课堂上有反应、课后会参与答疑和讨论的只是部分学生,教师对其他学生了解较少。甚至只能通过导员来间接接触,直接交流情况较为少见。②教师对于学生反馈情况了解不及时,学生的教学反馈意见通过层层环节才能转到任课教师手中,时效性较差。对此,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上教育以及最新兴起的“微课”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改进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一致,从而切实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从实验教学提升金融学专业教学质量

从高校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的角度来讲,应该联系到金融业行业背景,密切关注金融业改革动态和各种发展变化,不断推进金融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为此,金融学专业在实验教学上加大了力度,并将进一步改进实验教学:①建立金融实验室,购入了丰富的金融数据库资源,与强大的硬件资源一起,为学生实验环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金融专业相关软件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同学们对金融专业各个领域的知识,并锻炼了他们的专业技能。金融学专业与实际金融资本市场密切相关,在金融实验室中,通过先进的硬件资源,及时准确的传输资本市场的实时动态数据,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模拟操作,增强了他们的证券分析能力。每年的模拟炒股大赛,不但吸引本专业同学,还吸引外专业乃至其他学校同学参加。保险软件引入多项真实案例,丰富同学们的保险知识,并锻炼他们开发险种的能力。理财软件使得同学们能够分析个人理财情况,并出具相关理财报告。②加强了课堂教学中的实验环节,在多门课程中,新增了实验环节,使得同学们了解了课堂内容如何实际应用,并亲自动手操作,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并促使同学们课下进一步学习,并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实验环节,不仅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学到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原始创造力,金融学对学生的理性思考和逻辑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相关实验,可以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推演逻辑能力,并且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的兴趣。③在四周的教学实践环节,用整块的时间对同学进行某方面的实际操作训练,实训环节虽然不可能完全是真实的,但为了突出与现实接轨的特色,保证了综合业务实训的模拟仿真性好、实用性强。实训的内容与做法尽可能的贴近实际和现实情况,设置了“真实”的岗位和流程,设计严格执行“真实”的制度、规范、条例的方法,准备各类“真实性”的软件、数据、资料、合同、点钞纸等等。通过设计灵活的场景和要求,由学生自主的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地去完成训练任务。

4结论

第7篇:金融学经典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写作硕士论文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写作医学论文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2.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不少院校借鉴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经验,开设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很难泾渭分明,存在很多重复的部分。因此,笔者建议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另外,还要对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结合起来考虑,首先制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考虑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的财务管理内容为基础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使用,建议采用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的译本。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克服了学生的语言障碍,便于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国内翻译比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A.Brealey等著)。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缺少历史经验积累,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点力不从心。写作留学生论文再者,不同的财务主体,其财务活动有很大不同,强调在学校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不太现实。因此,在教学中还是着重利用案例教学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竞赛等手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

4.是否需要单独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针对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重术轻道”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毫无疑问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减少社会贪污舞弊、提高社会诚信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有教师建议开设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

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首先,任课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可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次,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这门课程中,可以对一些财务舞弊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基于以上考虑和安排,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专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主要参考文献

①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12

②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会计研究,2003;3

第8篇:金融学经典案例及分析范文

创新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目前,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得到提高、居民储蓄大幅增加,理财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市场需要越来越多的投资理财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一是现有证券期货公司由于业务范围扩大,需要的人才数量增加较快,尤其是有相关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二是由于大型企业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要求企业在扩大经营过程中又能够为企业提供证券期货投资方面服务的人才,此类人才的需求数量也较多;三是由于证券期货投资导致新出现的企业类型对人才的需求。在上述三类证券期货人才需求中,第一方面需求是主要的[3]。另外,随着居民的收入增加、保险意识的增强和保险业的快速发展,高层次的保险营销和管理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在大金融学的平台上开设投资理财方向、证券期货方向、保险方向是比较适时的。(二)课程开设突出特色一是加大英语、数学、西方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力度。扩招以来,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考研继续深造成了越来越多独立学院学生的选择,针对这种情况,增加上述课程的教学课时,有助于这部分学生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另外,强化英语口语训练,重点培养学生听说英语的能力,对于学生就业也是有较大的帮助。二是在课程结构上逐步形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架构、“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养体系,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4],从而构建出完整、系统的理论教学体系。除了专业主干课程外,还应增设若干与之相衔接的下游技术的模块化专业课程,还要广泛开设文化素质课程、职业技能系列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允许跨专业的其他专业课作为公共选修课,扩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三是学术课程和职业证书课程相结合。开设职业证书课程,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术教育,同时又选择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学生到毕业时可以拿到直接去岗位上就职的职业资格证书。供学生选择的专业证书考试培训课程主要有:金融专业英语证书、银行业从业资格认证、证券人员从业资格证书、期货从业资格证书、保险中介人从业资格证书、保荐人胜任能力考试、理财规划师等。(三)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要加强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搭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合的教学体系;以理论适度,突出应用为原则,加强课程与实践基地建设;注重学生对金融学、财务学等专业理论的学习及知识的融会贯通,强化英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使学生毕业后具备在银行、证券、信托投资、中介机构及一般工商企业的财务、营销和管理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素质和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1.增加实习课时、提高实习质量除了认识实习、专业课程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外,可以增设证书培训实习,按照学生所考证书分派到相应单位或部门进行实习。在实习质量的把握上,主要依据两个方面:一是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高校拥有比较雄厚的科研实力,具有知识创新和人才创新的优势;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的各金融机构具有完备的业务操作平台。因此,可充分发挥学校与金融机构各自优势,建立学校与金融机构“双向互助”的教学实践基地。一方面,学校要努力为金融机构提供各种优质的培训服务,帮助金融机构实施员上继续教育上程,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员上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和条件,使我们培养的金融人才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操作能力,并富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金融上作。二是加强学生实习管理。严格搞好实习动员和实结,实习过程要建立有效的跟踪指导机制。2.重视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实践等功能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通过对各种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金融学的许多课程实践性强、业务性强,非常适合于案例教学,如商业银行经营学、金融机构管理学、证券投资学、金融风险与管理,等等。3.推进金融实验室建设,开展模拟教学模拟教学法就是采用计算机虚拟取得技术,建立有关金融教学的实验室,模拟各种真实的金融交易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训练的场所,让学生在实验室熟悉有关课程的整套实际操作流程。通过实验室教学环节,既可加深学生对微观金融理论的理解,又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银行实务操作、证券交易、期货交易、外汇交易等的基本技能。搞好实验室模拟教学,主要是加强实验室建设,通过购买相关的应用软件,如银行业务、证券投资与外汇交易业务等方面的软件,建成具有模拟银行业务、模拟证券交易、模拟金融期货交易等功能的电子金融实验室[3]。4.加强学生非专业素养的培养实际上,应用性创新人才在进行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关系密切,这些非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要避免“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过分重视人的技术价值、工具价值,忽视人自我发展的价值,要从片面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转变为兼重综合素质[4]。另外,应用型人才所从事的大都是第一线的工作,很多工作需要集体协作才能完成的,需要团队的创造、合作。在高校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意识到一个团队存在的必要性,不断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协作中完成各种任务,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校内素质拓展训练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灵活开展,比如可以与科研工作相结合,结合专业特点,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积极性;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构思、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可以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多媒体制作竞赛、英语竞赛等综合性竞赛,通过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各类专项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可以与学生社团工作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等。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是促使本科生尽早介入科研活动。

加强创新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创新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配合。为此,一是要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老师既要有较深的理论科研水平,也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二是加强教材建设。在选择教材时突出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原则,要鼓励任课老师自己编写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的教材。三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实习或实习基地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确保人才培养的物质需要。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信息量和知识量。四是实行老师考评制度,老师的绩效工资要和专家考评、学生考评结果相结合。五是改变传统的封闭式办学方式,充分利用学校、社会两种资源,开辟校内、校外两个课堂,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实现开放式、多途径办学,并以此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5]。

本文作者:陈学军肖彦琛工作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第9篇:金融学经典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数学专业 金融数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金融业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并参与国际竞争,数学技术以其精确的描述,严密的推导在金融领域的作用日渐凸显。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学科与计算技术相融合,并服务于金融领域,形成了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金融数学。目前,金融数学已成为较活跃的前沿学科,并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际金融界的重要工具。金融数学专业方向旨在培养能够掌握现代金融衍生工具,可以对金融风险做定量分析的,既通晓金融学又懂得数学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样,不但能够增强数学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而且增加了数学学科的自我发展的实力。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对新兴学科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于2007年及时调整了专业发展方向,在数学系中设置金融数学专业方向,现今已有两届毕业生。

该文结合我专业在拓办金融数学方向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通过拓办金融数学方向教学改革的探索,笔者对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路进行梳理,总结出具有实践经验的一些成果,为数学专业拓展非师范专业方向的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示范

作用。

1 数学专业拓办金融数学方向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开设金融数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较少,相关人才的培养刚刚起步,在课程建设方面可借鉴的方法与经验很少。几年来,我数学专业在拓办金融数学方向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发现在课程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1 课程体系不完善,特色不鲜明

金融数学方向不但要学习数学专业课,还要学习经济金融方向的课程,除此之外还要学习交叉课程,但是,由于金融数学专业是在原有数学专业基础上形成并开设的,实践中往往只是单纯地进行数学专业基础课程及金融基础理论的教学,没有深层次地挖掘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造成了金融与数学的脱节,失去了金融数学专业方向应有的特色。

1.2 课程综合实践性不强

21世纪的经济发展进程中,我国金融行业急需一批具有创新思想和理念、实际应用与动手操作能力强并且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前瞻性分析视角的金融数学人才。但是,在金融数学方向实际的教学中,基本仍采用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导致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践经验、创新能力差,从而难以适应市场对该类型人才的需求。

2 数学专业拓办金融数学方向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文提到的金融数学方向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我数学专业拓办金融数学方向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完善课程体系

在金融数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中,构造有利于学生能力形成的专业知识结构,做到既体现数学专业办学特色、突出侧重金融领域应用的特点而形成的专业理论课,又注重学生应用能力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课程。

(1)强化数学基础课程设置: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计算分析能力,设置了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等数学课程,为培养应用型数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完善金融数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强化训练:在专业基础必修课中加入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数学等金融类课程,并要求学生必须修读;把专业限定选修课分为“经济学模块”与“金融数学模块”两个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其一修读,突出金融与数学交叉融合的特色,培养学生宽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

(3)强化实验与实践课程的应用性训练:在金融学应用性课程中推行实验教学和模拟教学,进一步强化数学建模、数学实验、财务会计、货币银行学等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以及财务软件、统计软件等实验课程的学习与应用。

2.2 优化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改革传统数学教育体系,使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数学教育的需求现状,我们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内容的整合与优化、组织模式研究以及实践性教学设计环节上。

2.2.1 整合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

在数学基础课的教学中,淡化理论色彩,强调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和基本数学思想的

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删减理论证明,将数学理论部分细化成“小模块”编排。科学地处理了教学内容的取舍并注意不断的更新。

例如,对《数学分析》教材的内容可整合成函数、极限、导数、积分、级数等五个模块内容,可使学生的思维更为连贯,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分析知识的建构。通过实际教学,将数学基础课的内容融入建模思想,打破传统的静态教学模式,更加利于学生对数学课程的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既压缩了教学课时,又扩充了知识内容,解决了教学课时减少与教学内容过多的教学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2 构建特色鲜明金融课程内容

人才培养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金融数学是应用数学工具去解决金融界提出的有关风险管理与度量、衍生产品定价以及投资效益优化等各问题。是以随机分析与偏微分方程为数学基础,计算数学为工具,应用建模把实际金融问题与数学科学联系起来,把金融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突出专业特色―数学在经济中应用。因此在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值计算的能力的同时,必须要逐步加深学生对现代金融市场基本概念及金融数学研究的前沿问题随机最优控制理论、鞅理论微分对策理论、智能化方法及实证方法、最优停时理论、突发事件的理解,以提高对金融实际的“感觉”和直观能力。我们金融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围绕这两个能力的培养来进行。

2.2.3 加强数学基础课与金融课程内容的联系

在数学基础课的教学中,可结合金融数学需要,重组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凸显数学基础课的核心理论和基本技能。可用金融案例替换数学教材中的其他学科案例,如在讲授数学分析理论课内容时,可以结合金融学问题,如在讲授极限内容时,可安排复利公式的探索、存储问题的分析、消费者决策等实践内容,既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更好的金融问题和数学的关系,进而初步建立起具有金融数学模型的思维方式。在授课过程中,还要注重金融课程与数学课程在授课顺序、课程内容等方面有机地衔接和融合。

2.2.4 构建多层次实训、实践教学内容

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数学与金融学实验教学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撰写课程小论文和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达到开阔学生的视野之目的;课堂教学中精选国内外金融领域的经典案例和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金融事件等,通过组织讨论或模拟实验等手段,来突出该课程的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注重增加金融学实验课的比重,增设如银行业务模拟等综合性、财务软件课程设计等设计性实验,实现实践内容多样化。

除了金融见习课程外,增设金融业务模拟实习。我们还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办学资源,加强与当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用人单位的广泛合作,使这些金融机构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和条件。推荐学生到金融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推行“双证制”。

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

3 结语

数学专业拓办金融数学方向是新生事物,金融数学方向课程建设方面的教学改革以及金融人才的培养还处于初级阶段,是一项需要长期研究并且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课题,我们要不懈地努力,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晓红,朱婧.金融数学[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4-5.

[2] 张友兰,周爱民.金融数学的研究与进展[J].高等数学研究,2004,7(4):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