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学毕业综合实践报告范文

会计学毕业综合实践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学毕业综合实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学毕业综合实践报告

第1篇:会计学毕业综合实践报告范文

一、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现状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或环节、实现条件以及教学评价等因素构成。目前多数高校将“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中工作技能教育层面中的一门必修课(4学分),与会计专业其他课程相比较,该课程近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改革显得不足,尤其是缺乏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随意性较大,使得该门课程应具备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作用受到质疑。

(一)教学理念不明确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新理念,越来越多的课程教学中开始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通常是采用课下指导的方式,并且通常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忙于就业联系工作,教师难于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到位,谈不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由于无暇顾及论文,常采取临时突击应付了事的态度,使得论文写作成了一种形式,更谈不上在论文写作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得该课程由于教学理念不明确导致师生关系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教学环节不规范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即教学环节,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与环节通常包括:选题、搜集整理资料及技术准备、制定进度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交流讨论、撰写论文初稿、思考讨论后的修改及定稿、进入论文答辩,并且在这些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贯穿其中。但由于该课程的教学环节通常采取课下指导的形式,再加上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师生沟通交流讨论的时间难以保证,使得某些教学环节被忽略或者越过,各环节的任务无法有质量地完成,最终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教学大纲缺失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课程进度、文献及参考书目、学生作业及评分标准等做出规定,是实现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多数高校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最后一门课程缺少教学大纲,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地根据学科发展、课程改革以及社会需要调整选题,不能合理根据预定的进度安排文献查阅整理、提纲拟定、论文撰写等指导以及与学生在各环节的交流讨论,不能有效地查看学生的完成进度及对学生各环节的表现做出评价,学生不了解该课程的具体要求,不能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好论文写作,只是一味地在指导教师的催促下被动地完成任务。

(四)教学评价标准不尽合理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中所特有的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目前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小组各自给出成绩,最后按比例给出最终综合成绩。尽管从选题、调研、搜集资料、论文撰写、修改到定稿、参加答辩,每一环节和过程都制定有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学生如果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就无法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书,不得不降低评定标准。在答辩资格取得和控制方面通常没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使得部分学生在论文写作时缺少压力和动力。同时也缺少对指导教师的考评办法,没有从努力程度、优秀论文等方面进行评价,也使得指导教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会计学毕业论文应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

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起源于18世纪德国哥廷根大学,现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中被广泛采用。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始尝试研讨课教学模式,并开展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如开设新生研讨课,帮助学生完成进入社会生活和学术生活的过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专业兴趣;一些专业老师也在自己的课程教学中,将研讨课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由于会计学毕业论文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没有专门的主讲教师,而是将学生分配给每一位指导教师,每一位指导教师都担任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但都没有将其视为一门需要独立完成的课程,忽视该门课程的质量和效果,缺乏探索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使得该门课程长期处于教学改革的边缘境地。尽管针对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下滑进行了原因和对策分析,但至今尚未真正从教学模式的改革上进行探讨。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与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有着很大程度的融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二者在教学理念上的契合研讨课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强调学生活动的目标、学生的动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的作用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推动者,这种教学理念符合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会计学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习作性的学术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师生之间需要经常互动研究和讨论,教师应当发挥好指导作用,做好选题、文献搜集整理、观点梳理、实地调研考察、论文写作方法等的指导,这种指导应当是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要求。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则具有固定的时间、具体确定的教学环节和要求,它不同于一般松散的学术讨论,更不同于随意性的课下辅导,这些具体而明确的规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种课程类型稳定下来并形成制度,对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和学生形成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能够真正地体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二者在教学内容上都具有拓展性的特点课程是否适合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课程,一般应考虑以下条件:适应一年级新生的知识背景,以入门级课程为主;以专题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组织载体,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研讨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帮助学生在一般原理的启发下理解具体的事物,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运用和拓展。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会计学毕业论文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它需要指导教师关注实际问题,具有选择和确定恰当问题的能力,即论文的选题。会计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可以有不同的渠道:指导教师对会计专业或与专业关系密切的跨学科的研究热点、前沿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或者将自己的在研课题分解成若干问题,或者将会计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等,确定为可供学生选择的论题;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课堂的专业课学习中发现的理论问题,或者是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题。在选题阶段,一般指导教师不宜直接给学生指定论文题目,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发现、归纳、整理自己的研究点,这一过程是学生对前期专业课程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指导教师将这些论题整理成大致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写进教学大纲供学生选择,这样一方面学生在选题时有一定的空间,挖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确定恰当的论文题目,另一方面也方便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理论动态以及会计实务的新变化,随时调整论题。

(三)二者在教学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研讨课教学模式具有完整而规范的实施流程,主要包括确定研讨主题、查阅文献资料、主题报告宣讲及课堂讨论交流、修改报告论文等,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强,可以结合不同课程的要求加以运用。与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相比较,二者有许多相同的环节,可以尝试将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规范流程科学地运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发挥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问题、合作研究、提高创新能力等功能,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在将研讨课教学模式应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学毕业论文实践性要求较高,要求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灵活地安排试验、参观、调查等教学活动,或聘请实务界人士进行座谈,让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往的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大都是在课下时间完成,使得论文指导工作随意性较强,论文质量难以保证。根据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可以将一部分论文指导工作安排在课堂时间来进行,如把实习调研、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形式来集中指导,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减少逐个学生指导的随意性,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主题报告宣讲、课堂讨论交流方式来进行,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合作,不断产生新的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真正实现教学和研究的融合,促进教学相长。

三、会计学毕业论文应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在将会计学毕业论文设置为一门专门的研讨课时,要注意与其他课程教学中采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不同,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征。

(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调整现有的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学期和时间上的安排,将其时间跨度安排在第七、八两个学期。在第七学期分配指导教师后,指导教师便可根据研讨课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首先,指导教师将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在课堂上集中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既是讲授者,又是指导者和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的提问,或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了解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应达到的要求。其次,学生确定好选题后,安排每个学生就其选题所作的资料搜集、观点梳理、文章结构等论文前期准备工作以主题宣讲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作为参与者、讨论者、提问者展开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不断地得到新的启发,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在第八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并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修改定稿等,可以和指导老师单独沟通交流。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以往论文指导和写作的仓促,也避免了与就业联系工作时间冲突,更重要的是在研讨课教学模式下,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更加规范,从而使毕业论文质量有了根本的保证。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对规范指导课程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特征,在编制教学大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应包括两部分,一是指导教师汇总的选题,学生可以在选题范围内确定论题;二是指导教师就各项指导内容安排专题讲座。(2)研讨课教学方法的说明。描述将研讨课教学模式融入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流程和环节,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这一过程,明确教师和学生彼此的权利和责任。(3)课程跨度时间较长。毕业论文的准备与写作有一个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教学大纲中要明确规定在各个时间段内需完成的任务,具体包括:在第七学期的课堂指导中,指导教师所进行的每次专题讲座的名称和进度,根据需要安排的参观调查、专家座谈的大概内容和进度,以及每个学生的主题宣讲进度;在第八学期,学生需要完成初稿、修改、定稿、答辩。(4)课程评价的过程性。由于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引入,使毕业论文的评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除了包括以往论文写作质量和答辩表现两部分成绩外,还加入了根据资料准备、课堂主题展示及观点陈述、课堂讨论、开题报告的完成等环节的诸多表现情况给予学生成绩评定。同时,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并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

(三)需要其他课程教学的合理配合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获得不能单靠这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来实现,而是需要本科阶段一系列的课程教学配合来共同实现。这就要求其他课程教学中也应进行多种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践,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具体做法:一是在一些知识体系完整而系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将适合研讨的内容由教师确定合适问题,引入研讨课的教学模式;二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同阶段递进式地设置若干专门的研讨课课程,如一年级的“会计学科概览”、二三年级的工作技能教育层面的某些模块课程选修课、四年级的“会计专题”等,让学生在这些不同的课程中,多次经历发现问题、研究收集、归纳整理、主题发言、交流讨论、书写报告及论文等过程,不仅能够体验到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逐渐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能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环节得到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强调的是,会计毕业论文还需要与“毕业实习”环节紧密配合,学生可以通过毕业实习熟悉企业情况,搜集论文数据,实现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的链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配备一名实践导师,由校外单位或学校实习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担任,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和论文写作期间遇到的一些实务问题,以弥补理论指导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

[本文系2013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引入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于卫兵:《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9期。

[2]宋光辉:《开设新生研讨课“教育与经济”的三点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4期。

[3]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4]唐轶:《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编辑熊年春)

第2篇:会计学毕业综合实践报告范文

会计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其中实践教学环节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实践教学大多已完成了手工系统向计算机系统、单机模拟实验向网络模拟实验的转变。这一转变对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却滋生出了新的问题,这使得高校迫切需要对会计学教学实践进行改革。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本科生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绝大多数本科生毕业后将在各行业的第一线从事实务工作,因此加强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部2007 年1 号文件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要求增加实践教学在总学分中的比重。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加强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显得更为必要。为了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了解会计实务中所需要的知识,笔者所在的课题组精心设计了调查表,对学校连续三届毕业生和一届应届毕业生做了一项统计调查,这些毕业生有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其他性质单位工作,在不同规模的用人单位中,有近一半的是大中型企业,近40%是小型企业,其他规模单位占10%左右。调查情况总结如下(见表1)。从表1 中可以看出,认为加强会计实践课程(包括校内外实习)的比重最高。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对于会计学专业来说,加强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二、会计学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一)会计信息化对于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会计信息化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管理提供充足而适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顺应时代的发展对传统会计进行改革的必然结果,是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为决策者提供可靠、实用的决策信息并能实时主动地报告财务信息的一个过程。

(二)会计学实践教学可以缩短学生融入社会的时间 从调查过程中可以看出,对于刚进入社会的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既需要做一个身份的转变,同时也需要做一次知识的过渡,而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恰恰就是这个知识过渡一个最好的试验和演练。近几年,在人才市场上,大部分用人单位在进行财经专业,特别是会计专业人才选择时,都要求应聘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并持有会计上岗证或其他职业资格证书。所以在高校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既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需求,又符合单位用人的需求,可以节约从学校到用人单位即社会的时间。

(三)实践教学可加强学校与会计实务界的联系,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 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学校就无法生存。随着改革的深入,外国办学渐入我国,加上许多民办学校的设立,教育资源的约束不断弱化,市场的需求与教育资源配置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校办得好坏,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及被培养者对社会贡献的程度为衡量标准的。会计教育培养的目标主要是为实务界输送合格的会计人才。而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其具备独立从事会计工作,并能胜任其他相近专业工作的能力,使会计学专业办学更加适应社会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有利于教师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相互促进,并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因此高校必须疏通会计人才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学校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在确立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才可以对学生入学条件、师资队伍、硬件配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现存的会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实现会计教学目标,学校才能得到长远发展。

(四)通过实践教学改革,能够正确定位社会培养会计人才的目标 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有利于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利于形成各专业及专业方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会计人才的供给者――会计教育部门以及高校能够根据企业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订立教育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在学校、企业和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才输入输出机制,这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深远意义。

三、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问题与不足

(一)校内实习缺乏新颖的内容和必要的技术 建立会计实验室是搞好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措施,这一点在教育界已达成共识。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会计实验室,会计实验教学的验证作用、学习作用、研究作用得到了一定发挥。但校内的会计实验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实践教学的应用层次较低,与社会需求难以接轨。目前许多高校的实践教学形式还处于校内模拟企业或校外跟岗进行某些会计核算工作这一水平,实践教学的应用层次基本处于会计工作的最基础层即会计核算层。会计职业的其他应用领域,如财务管理与分析、审计、投资与决策等还较少涉及。实践教学内容的涉及面较窄,学生缺乏运用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不同行业会计实务的适应能力训练,使得学生走出社会难以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实践教学的内容简单陈旧,难以根据社会需求迅速做出相应调整。目前在实践教学中,无论是课堂作业,或是模拟实都已经设计好了答案,且只有惟一解,脱离复杂万变的现实情况。而且一般实习环节所用资料也比较陈旧,没有根据社会需求及时更新,实践教学缺少能激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各种方法手段创造性地分析复杂现实问题并分别情况提出不同决策方案的内容。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是否有利于分析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是高等会计教育与中等会计教育的主要区别点之一。

(3)实践教学技术方法落后,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目前我国的会计实践教学基本是手工模拟作业或用会计核算软件去模拟和操作传统的手工会计业务,教学情景与实际会计职业环境尚有较大距离。教学内容反映信息化、网络化和综合分析的实践教学内容较少,这样学生就难以培养出对实践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4)高校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定位不够准确。各高校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更多的是考虑专业素质的培养,忽视了职业道德、人文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以致一些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其运行出现明显的缺陷。传统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侧重于基层业务数据的操作,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职业提出的要求,尤其是不能适应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必须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创新与发展。

(二)校外实习通常流于形式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进行实习,或建立一些零星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多数高校所采取的一种会计实践教学方法。但不少高校的会计实习流于形式。其原因是:(1)多数高校缺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因此,企业大多不愿意接收学生在本单位进行会计实习,使得各高校在校外设立实习基地的愿望难以实现。(2)由于很难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以致校外实习点多面广,教学管理难度大。临时找的实习企业,往往工作环境较差,办公场地、接纳实习人数均受限制,这样,指导教师只好将学生分散到多个企业去实习,给教学管理增加了困难,达不到实习的预期效果。(3)实习时间安排与理论教学脱节。从各校的教学组织来看,校外会计实习主要集中在学生全部专业课学习结束后进行,需要实习的内容较多。由于高校受实习经费的限制,往往安排的实习时间有限,再加上会计理论教学与实习时间上存在差异,使得学生很难及时解决书本上没有弄懂的问题,以致学生难以及时消化书本所学的知识。

(三)学生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认识根植于施教者的思想之中,理论教学主宰着教育教学的阵地,实践教学的空间有限。在被调研走访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有87%的人认为,在校会计专业课学了不少,但如果直接到岗位上从事会计工作,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学生对校外会计实习的兴趣不大。这是因为指导实习的会计人员存在不愿教授的心理,在带学生实习时不愿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得学生在实习单位很难接触到原始凭证等会计资料,只能看不能干,以致学生对校外的会计实习失去兴趣,从而失去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机会。

(四)高校会计老师缺乏扎实的指导经验 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师大部分是理论型的,据不完全统计,在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上工作过的教师不到10%,经常到企业参加会计实践的教师不足20%。近年来,随着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高校师资队伍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些院校因近几年突击进人,使教师出现了年轻化态势,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增多,但他们缺少专业实践和教学实践经验;而老教师又忙于评职晋级,教师社会实践缺少系统的参与和研究。多数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由理论授课教师兼任,教师实践指导意识不强,缺乏指导经验的积累。

四、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一)实践教学贯穿专业学习的始终,提高学生实践积极性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实践教学也不能仅限于毕业实习环节,而应该贯穿于专业主干课程的始终。从时间安排角度来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生每学年都应该去企业实习,实习并不意味着一定参与会计业务处理。在低年级时,学生可通过参观观摩或参加生产劳动了解生产流程,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感性认识;到高年级后,逐渐进入专业实习,这种专业实习既可以在校内实习基地完成,也可以在校外独立实习。从课程安排角度来说,从“基础会计”开始到“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会计专业主干课程,除了课堂教学外,应该安排一定的课时让学生进入实验室从事技能训练,以逐渐增加感性认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同时为下一步的理论学习奠定基础。

(二)加大集中性实践教学的力度,加强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会计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操作性非常强的专业,所以除了在教学中不断贯穿实践教学环节,还应该适当安排一些集中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鉴于此,我校对于集中性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在内容、时间和学分设置上做了一定的调整。

一是提高集中性实践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从表2中可以看出,整个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为30分,占整个专业总学分180分的1/6,可见学校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重视。

二是实践内容和形式丰富化。首先,实践教学不仅仅针对于专业实践能力,对于主要核心课程除了安排课内实践,还应单独进行集中性实践,进行一些专业技能训练,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第二,拓宽专业界限,培养学生对于相关领域知识的拓宽,如组织学生进行企业经营模拟,撰写企业创业计划书等。第三,注重学生身体体能、社会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可参见图1。

三是时间安排宽裕化。从图1不难看出,实践教学分散在整个大学四年期间,从一开始的入学教育,到每学期寒暑假期间的社会实习到最后的毕业生产实习,形成一整条实践实习的时间链,使学生在这条时间链上能够将理论和实际得到最佳的融合。

(三)设置综合考评指标体系,考核会计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更好地进行会计实践教学,学校会计学专业有必要设置专门用来考评会计实践教学的指标体系,并将其与其他会计学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和通修课程等一并纳入学生大学四年的成绩册中。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课内实践考核。主要是配合各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而进行的实务操作考核,可以设计适合于学生实务操作的案例和实践内容。在考核内容中,加大分析、创造能力方面的内容,并将实践成绩最终计入该专业课程成绩,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课内实践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是综合实训考核。在相关会计专业课程结束后进行模拟综合实训,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要求对整个实训过程进行监控和考核,提交实训过程材料,对实训作业与小结进行评价考核。在这个环节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具体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是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利用假期较长的时间,安排学生直接在实习基地或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参与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实务工作,应要求学生结合实习内容撰写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并接受实习单位签署实习鉴定。在实习的结束阶段,应按计划收回实践资料,由实习单位的财务主管和学院老师共同进行考核评价。

四是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在最后一学年,由学生选择会计专业方向的问题进行研究,结合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由论文指导老师进行选题及专业指导,根据论文的理论水平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定成绩。

五、结语

加强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的长期任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对人才培养意义重大,以能力培养为出发点设置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是应该深入思考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而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实施与运行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任务, 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也是一项需要花大气力做的事业。 因此,应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科学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

[本文系“财务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教高函〔2007〕2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改课题“《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N18800905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徐峰:《对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金融财经》2009年第4期。

第3篇:会计学毕业综合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 会计专业学位; 全日制; 培养改革

自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开展以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于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目前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四种类型:一是会计学术型研究生,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职人员都可以报考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求参加每年一月份的“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命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录取分数线由国家统一划定(自主划线招生单位除外),毕业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二是在职单证研究生,以招收从事会计或相关领域实际工作两年以上的在职人员为主,要求在职人员参加每年十月份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简称GCT联考)”,联考命题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录取分数线由各招生单位自己划定,毕业时只能获得硕士学位证书;三是在职双证研究生,以招收从事会计或相关领域实际工作两年以上的在职人员为主,但要求在职人员参加每年一月份的“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命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录取分数线由国家统一划定(自主划线招生单位除外),毕业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四是全日制双证研究生,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职人员都可以报考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求参加每年一月份的“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命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录取分数线由国家统一划定,毕业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相对于会计学术型研究生、在职单证研究生和在职双证研究生,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双证研究生在招生对象、培养目标、就业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需要我们在研究生招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一、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特征分析

相对于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和在职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研究生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刘成立和陈淑玲,2011):

(一)生源不同

从2009年开始的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来看,学生主要来自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而且生源绝大部分是学术型硕士落榜考生的调剂,受考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收费较高限制了部分优秀学生的报考,因而生源质量相对不如学术型硕士。相对于在职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专业硕士完全没有工作经验,只是从书本中学到了有关的理论,而对实务缺乏了解。

(二)培养目标不同

根据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培养方案,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会计职业,培养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会计实务,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而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会计学理论,系统掌握会计学基本技能与方法,熟悉相关法规,能够运用会计学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进行会计研究和处理会计实务,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及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的高级专门人才。很明显两者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

(三)就业渠道不同

与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很多就业于高等院校或进一步攻读博士研究生不同,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主渠道是实务部门,即各单位的财务会计部门,很少有研究生会进行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如果是在职不脱产攻读研究生,无论是单证的还是双证的,都只能算作“定向或委托培养硕士生”,毕业后需要回定向或委托单位(即现有单位)就业,无法通过双向选择方式进行工作的选择,这是在职与全日制研究生一个很重大的区别。

二、招生方面的改革

2011年8月,教育部的《关于做好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继续推动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要加快评价方式改革,把对考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作为改革的重点。2012年管理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实行综合能力考试的试点扩大了会计等共7个专业学位,并且在初试中取消政治科目,即会计等专业学位硕士思想政治理论考试由招生单位在复试中进行,在初试中只考核英语和管理类综合能力,其中英语100分,管理类综合能力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数学基础、逻辑推理和写作,共200分。相对于以前的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初试,取消了思想政治理论和会计学考试,更加关注了对考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有利于选拔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但笔者认为在初试中还要进行两方面的改革:一是增加会计学基本知识的考查,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会计实务,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如果在初试中不考会计知识,只考英语和管理类综合能力,很多英语专业或数学基础、逻辑推理和写作等方面能力较强的考生在初试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在培养时可能存在很大的困难,不利于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因而建议在初试中增加专业课的考查;二是适当降低英语的分值或取消英语的考试,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即拥有在会计实务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进行研究探索,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到英语的可能性较小,因而建议适当降低英语的分值或取消英语的考试,或者把英语考查放在复试中进行,给招生单位更大的自。

三、培养方案的改革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精神,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了《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如下几点:(1)鼓励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并逐步增加在教学中使用案例的比例;(2)开辟第二课堂,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3)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包括考试、作业、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撰写专题报告等;(4)成立导师组或实行双导师制,发挥集体培养作用,并适当吸收企业与政府部门中相关人员参加论文指导工作;(5)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40学分,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习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6)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体现专业学位特点,突出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论文形式上可以是研究报告、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等。

笔者认为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应进行如下方面的改革:一是积极吸收实务部门人员参与全日制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课程体系设计,根据社会的需求制定适当的培养方案,引入企业、行业等实际部门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评价,保障人才培养和职业需求紧密结合。实务部门人员应参加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计划的制定、论文选题与开题、课程学习与考核以及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二是适当减少总学分要求,目前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不少于40学分,远高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学分要求,而学习年限短于学术型研究生,一般只有2年。很多学校在安排具体的培养方案时,一般把学生的上课时间安排在第一学年内完成,第二学年的上学期安排实践课、下学期进行学位论文的写作,这就必然造成第一学年课程过于沉重、学生疲于上课的情形,不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的学校甚至为了迎合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培养方案,而把每学分的学时减少为10学时,因此建议减少总学分要求;三是加强学位论文方面的改革,真正发挥双导师制的集体培养作用。要根据学生在校外导师单位实习的情况,由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共同确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以解决在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为研究的导向。通过论文写作,不仅能提高科研工作水平,而且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郑冬梅,2009)。

四、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改革

在减少总学分的基础上,要大量减少核心课,适量增加专业实践课。现有的培养方案要求核心课要达到22学分,笔者认为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课程体系方面应进行如下几方面的改革:一是适当降低专业学位研究生外语的要求,建议改为选修课,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二是由于在初试中已取消思想政治理论的考试,政治课的学习也可以在日常的管理中得到体现,不必列为必修课;三是在专业课设置方面,可以将每门专业必修课的学分降为2学分,减少理论知识方面的内容;四是原有方案要求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习实践,但实践课的学分只有6学分,建议学校应加大相关实物操作层面的培养,加大实习力度,增强竞争力,将学分增加到10学分,即每两个星期的实习为1学分;五是课程设置要与执(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而与会计密切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较简单,主要考虑注册会计师考试,建议应根据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科目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以使学生在毕业时获得相关资格。

为加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设,我国已出版了国家会计学院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系列教材,如《财务会计理论》等教材,笔者认为需要在下列方面进行改革:一是目前出版的教材多数是在2009年以前编写的,针对的对象是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会计专业人员,但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有很多教材并没有根据授课对象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应进行全面的修订;二是《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指出,鼓励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并逐步增加在教学中使用案例的比例,但已出版的教材偏重理论的较多,介绍案例的较少,应进一步加强MPAcc案例课程建设;三是有一些课程并没有相应的教材,而是借鉴了学术型研究生或本科生的教材,由于本科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专业型研究生,因而可能达不到培养目标,需要进行相应教材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恒,胡体琴.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第4篇:会计学毕业综合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会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会计学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在当今市场经济日趋发展的形势下,为公司经营及商务活动的管理者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为流动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的同时,也为政府了解企业运营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有效的参考。正是由于此,各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素质的提高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就近几年会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不甚乐观。从用人公司的反映来看会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上远未达到用人单位的期望值。在现阶段,我国工商业界对会计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依次为:实际操作能力90%、协调能力42%、财务管理40%、计算机应用40%、外语30%、生产管理52%,此外认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应为:财税金融60%、财务管理50%、计算机和外语50%、企业管理52%。由此可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向着科技和管理知识兼备、具有多元化结构知识层次和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因此,传统的会计教学方式需要适时代而变,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管理的需要,更好地培养出专业技术过硬、实践能力够强的复合型人才。

首先,各高校的要转变会计教学理念。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以思想观念的变革为先导。这具有指导性意义,正确的理论方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的开展。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思路要符合当下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同时要依各高校教学特点进行改革,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挥各自优势,不能盲目跟风。以培养具有自我特色的会计专业学生为重点,这样才能提高本科毕业生在供过于求的会计用人市场的竞争实力。

其次,完善会计教学课程体系,变革专业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专业师资队伍。

教学内容是学生接触学习会计知识的第一手资料,是获取会计知识的直接途径,因此高校有必要、有义务适时更换教材,使内容保持常新。或者,学校可依据在读学生特点自主编写教材。只有将最新颖、最前沿的会计知识教授与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水准。

教学方法是传授会计知识的重要途径,各高校要制定符合会计学内涵的教学方法。会计学是一项理论兼顾实践,尤以实践为主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加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因此,会计专业学生的实习培训要在校内建立形成一套完备健全的会计实践体系,例如模拟企业财务核算,以求贴近真实。会计专业的实习、实训,既是教学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展示自我的一个平台。

完善师资结构,教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一个好的师资队伍,才能确保会计知识教授的完备性和系统性。其一,高校加强对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以此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其二,充实教师的会计实践能力。由于教师从事的是教学工作,对实际操作缺少一定的了解,为保证会计教学不成为纸上谈兵,有必要提高教师自身对会计应用的认知。其三,各高校可以外聘一些有关单位的主管业务领导和具有丰富经验的财会人员来校兼职上课,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对未来职业发展的了解。

再次,我国高校的会计课程体系改革,有必要向欧美国家的会计教育借鉴学习,如此才能使我国的会计专业学生具备高水平,不至趋人之后。

通过中美两国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对比,其中不足可知一二。我国的会计课程设置大致包含三个方面:公共基础课(哲学、政治经济学、思想概论等政治思想类课程以及外语、高等数学、计算机等)、学科基础课(会计学基础、经济法、西方经济学等)、核心专业课(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一般专业课程(会计理论、外贸会计、西方财务会计等)。

而美国的会计教育专业课程前两年为基础课,第三年在学生选定专业方向后,开始学习本专业主课程。其中,异于我国的是在美国会计教学的基础课、专业课和相关课的学习过程中,选修课和必修课始终贯穿其中,即使是专业必修课,学生也可以从校科目表中选择学习。与美国大学相比,我国大学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主要区别:一是学生从入学时就划定为会计专业,自始至终按照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体系进行上课;二是在课程体系中必修课占绝大比重,即使是选修课,也大多是限定选修课。

美国课程设置是力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美国会计学会下属的Bedford委员会(“未来教育结构、内容、范围委员会”)的报告,“大学会计教育应强调技能培养,这是学生在离校之后进行终生学习所必须的,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学习、思考和具有创造性。”Bedford委员会在其报告中认为,“大学会计教育所涵盖的范围要宽,应包括人文学科、艺术、自然学科、通用信息系统等多个领域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例如哈佛大学商学院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的原理,在他们毕业时应该可以看懂诸如《科学》《自然》等这类科学杂志中的科普性质的文章。

第5篇:会计学毕业综合实践报告范文

一、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原则与基本思路

(一)设计原则 结合地方经济以及学校和专业发展实际,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以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尤其增加综合性实验。其次,加强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的设计,设计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尽可能与岗位需求能力相一致。第三,加强导师制教学模式下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使学生科研实践、兴趣和科技创新意识得到训练。第四,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培养管理型导向会计人才为目标,创新实训实习内容、实习组织模式与管理模式。最后,实践环节的设置既要遵循知识结构的前置因素,又要注重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

(二)基本思路 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环节、教学环境、师资队伍和管理制度等,应围绕培养目标,以实践环节和教学环境两方面为重点,构建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由课程实验与模拟实验相结合、手工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相融合、校内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锻炼相辅助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增加课堂实践课时。如“审计学”、“财务管理学”等增加课堂实践教学课时。二是增加专项模拟实训。将原来纯手工的综合模拟实训调整为“手工与计算机”相结合的方式;开设更为实用面向企业内部管理的“ERP沙盘模拟实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财务知识进行投融资决策的能力。三是增加专业调研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方向模块突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开设“管理型会计”和“外贸型会计”两个方向。为强化管理型特点,可增加战略成本管理、管理会计案例、财务管理案例等实践教学课程;“外贸型会计”方向可增加外贸单证等实践环节。

二、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设计

(一)会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节总体设计 专业实践环节的构建是一个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系统过程。根据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计学专业组对于专业能力培养的实施要求以及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校会计学专业的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校内实验教学园和社会实践教学园两大部分。其中校内模拟实验教学由课程模拟、专项模拟、综合模拟、ERP沙盘仿真模拟等分层递进式的实验教学体系构成;社会实践教学由认知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分层递进式社会实践活动构成,具体如图1所示。

(二)校内实验教学园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的主要特色体现在实践应用能力上。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计信息往往成为各企事业单位的商业机密,一些企事业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太愿意接纳实习实践的大学生,让大批量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会计、财务、审计等应用能力的全面锻炼基本不现实;而另一方面市场对会计人才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企业出于人力资源成本的考虑,对新进人员的培训适应期日益缩短,总是希望新进的人才能够很快进入正常工作状态。而且现代日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人际交往、开拓创新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实施会计模拟,即校内模拟实验教学。为培养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可开设课程模拟、专项模拟、综合模拟、ERP沙盘仿真模拟相联系,手工模拟与会计信息化模拟相结合的分层递进式的校内实验教学园。通过模拟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对相关专业知识和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同时在模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处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分层递进式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1)课程模拟实验。传统的专业理论课程多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实际动手的机会。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在专业理论课程中加入模拟实验教学板块,让学生在边学边练中进行主动式学习。如在《基础会计学》、《会计信息化》、《审计学》等课程中,针对实际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引入模拟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掌握会计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的手工处理和计算机软件处理程序,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中的“交互式引导”功能和“自动识别”功能,完成学生自主实习过程,以提高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专业理论课程中的模拟实验可培养学生对单项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

(2)会计模拟实训。在学生通过有关课程的模拟实验教学掌握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等基本业务处理程序后,可在教学中开设独立的专项模拟实验课程,该课程以一个业务较简单的企业的会计核算业务为背景,通过对会计业务的模拟实训,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小企业一个会计期间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工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将理论课程中所学的会计基础知识运用于实际,在实际操作中了解企业会计一般业务的处理程序与会计基本方法,掌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填制方法。专项模拟实验教学课程的开设与实施,让学生在模拟实验中将课程学习中的单项业务处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系统地完成一个企业各会计岗位的核算工作,可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基本的报账型会计应具备的素质。

(3)综合模拟实训。会计专业培养的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因此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仅是报账型的会计,还应该是能够进行会计工作组织与管理,能够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与控制的管理型会计人才。本实验教学课程以制造业经济活动为背景,学生在实验中按会计业务分工,分别担任不同的会计岗位角色――主管会计、出纳、车间成本核算、公司总成本核算、存货核算、销售核算、往来核算等,从原始凭证的取得、填制开始,到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编制会计报表,进而进行财务分析和有关会计核算资料的审计,循序渐进,完成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业务处理、财务分析、审计等业务工作。同时利用手工模拟实验的会计资料通过ERP财务管理一体化系统进行信息化处理,并将手工处理结果与信息化会计处理系统的结果相印证,学生从多方面掌握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

综合模拟实验分岗位设置、各岗位配合、手工与信息化会计核算相结合、会计核算与财务分析、审计相联系的实验教学方案,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现学生对知识由理性理解到感性把握的过渡,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时在实验中通过不同会计岗位之间的配合,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协调配合能力和团队精神。在综合模拟实验中,担任审核、管理岗位的会计经理等职务的学生要针对其他岗位填制的凭证、登记的账簿等进行审核、核对,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模拟企业还要完成对报表的分析等工作,锻炼学生的综合管理与分析能力。综合模拟实验让学生由简单的报账型会计提升为管理型会计。

(4)ERP沙盘仿真实验。课程模拟、专项模拟和综合模拟都是从会计专业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中会计岗位所涉及的工作内容来设计的,但对于培养具有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来说仍不够,因为企业的会计信息涉及到企业内外各方面利益者的利益,在企业会计信息的处理中,要考虑到企业内外环境的影响和企业各项预测、决策的影响,因此会计模拟实验教学还需要培养会计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人才的相互交流、相互配合的能力。为此在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体系中开设ERP沙盘仿真实验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

ERP沙盘仿真实验主要是构建仿真企业环境,模拟真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将实物沙盘和ERP管理软件的全面运用相结合。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利用ERP企业管理软件对仿真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利用ERP管理软件将模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经济业务融为一体,实现动态管理、实时控制,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实现企业资源(资金流、物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有效配置与协调。整个实验从财务角度透视了仿真企业整体运营过程。ERP沙盘仿真对抗实验实现了其实验目的从核算监督为主转向预测决策为主,实验内容涉及面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ERP沙盘模拟课程实验正是考虑企业整体战略的制定、产品的研发、设备的投资与改造、生产能力规划、物料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计划及成本、市场营销、财务指标分析、信息系统的建设及组织分工、人力资源的管理等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因此在进行ERP沙盘模拟课程实验时均要予以综合考虑平衡规划。学生在进行ERP沙盘模拟课程实验时,必须根据自己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实验的过程充分体现企业所有的部门为实现企业目标必须全力配合,由此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想象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三)社会实践教学园 为了进一步促进校内实验教学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效果,增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我院开展了认知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分层递进式社会实践活动。

(1)认知实习。为了培养学生对企业的组织和业务流程的认识,我院利用暑假时间带领学生到实际企、事业单位,去企业参观,了解有关会计和财务工作的岗位设置以及基本工作流程等情况,帮助建立学生对企业的直观认识。

(2)社会调查。根据专业教学特色,在导师制管理模式下结合第二课堂的学生科研课题的立项内容,利用实习教学基地的资源,采取学校联系、组织和学生自由联系组合的方式,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到实习教学基地和相关实际工作单位对有关会计和财务、审计等内容进行见习和调查了解,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解决对策,或对实际中的先进经验加以提炼总结,根据调查研究成果写出调查报告。

(3)专门实习。专门实习包括方向实习和毕业实习两部分,主要利用实习教学基地的资源,采取学校联系、组织和学生自由联系组合的方式完成相关的专业方向和综合实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校内外实践环节的结合 校内实验教学实验园和社会实践实验园“两园”结合,最终形成了由课程实验与模拟实验相结合、手工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相融合、校内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锻炼相辅助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外实践体系层层推进,与专业课程密切配套,形成四年一体化的专业培养体系(如图2、3),多方位立体式地实现了对会计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实践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和师资保障 为了保障社会实践的教学质量,近两年以来,我院建立了校政企合作平台――与政府的人才交流中心、财政局会计管理处等合作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先后与中兴会计师事务所、大统会计师事务所、宏泰会计师事务所等多家会计师事务所以及40余家企业单位签订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书,在科研课题、应用项目、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与实践教学基地保持友好的合作与协调。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我院定期召开教学实习基地师生座谈会,密切关注毕业生实习动态,做好教学实习基地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另外,我院还计划通过实践教学基地聘请在行业享有较高权威的企业总会计师、财务总监作兼职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开设专题报告和讲座,把企业实际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和教师,这不仅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校内会计教师素质的提高,同时还解决了实践教学的师资问题。

(二)专业实践管理制度的完善 为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不仅需要一批与实践教学目标相吻合的实习基地,更加需要有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完善的实验室建设规划和各项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等。对此,我院根据专业实践要求,专门制订了新的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评价办法,根据具体环节的不同属性与要求,采取现场答辩、操作技能评价、实验(实习)、报告、综合考试等组合考核形式评价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并落实到专业实践教学大纲中, 以此来监控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玉荣:《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第6期。

第6篇:会计学毕业综合实践报告范文

abstract: female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of accounting major meets great challenges,which are caused by traditional gender concept,large graduates number,contradiction between intellectual supply and demand,employment units’benefits consideration,and factors by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sig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vocational ability framework of accounting major from 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 level,potential ability level,and quality level using qualification model and iceberg theory.

key words: accounting majo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vocational ability; framework design                

〔摘要〕 高校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来自传统性别观念、毕业生数量攀升、人才需求矛盾、用人单位成本效益考虑及女生自身因素等方面。我们可以运用能力素质模型、冰山理论,从体现一般绩效水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层、体现杰出绩效水平的深藏能力层、体现女性特质的能力层三个层面,设计高校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框架结构。

〔关键词〕 会计学专业; 女大学生; 职业能力; 框架设计            

会计是通过设置账户、复式记账、会计报表等特有的方法,为组织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的管理活动。货币计量是其最明显的特征。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的计算工具还没有普遍得以应用之前,在我国算盘几乎就是会计的代名词。即便是广泛应用计算机、计算器等现代计算工具的今天,算盘在加减法计算方面仍然有其独特的优势。女性在拨打算珠、毕业论文账目登记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延续到现在,女性从事会计工作的人数比男性要多得多。

在校会计学专业大学生中,女生大约占 70%,“十个大学生就有一个是学会计的”( 1999 年 6 月 14 日,经济参考报) 。因此,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情况影响面很大。近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及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中国就业问题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受就业大环境、传统观念、用人单位成本效益考虑及女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大挑战。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特别是占较大比重的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问题,更是政府和社会的问题,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从长远看,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培养与兴旺。因此,提升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非常重要。本文力图分析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的现状及其原因,通过设计职业能力框架,提高其自身能力与素质,从而提升其就业能力。

 

一、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 一) 从调查数据看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统计数据表明,女大学生招生与在校人数几乎与男生各占一半。2010 年南开大学招收女生约占53. 1% ,2006 级复旦大学新生中女生约占 52. 3%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级新生近 1500 人,女生超过80% 。2008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收的 6076612 名本专科新生中,女生有 3321962 人,约占 54. 7%。女大学毕业生是我国优质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她们平等生存发展的利益,关系到数百万家庭的民生和社会的稳定。为了解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以及她们的需求和期望,2009 年,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主持并委托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开展了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

选取的调查样本较有代表性。从地域看被调查的女大学生,40%多来自北京高校,其余来自上海、天津、西安等大城市。其中 55. 3% 来自城市,44. 7%来自农村。从学校情况看,来自重点院校的被调查女大学生比例高于非重点院校。从学历层次看,被调查女大学生学历从大专到博士,其中 7 成是本科生。从所学专业来看,经济学类比例最高,占27. 4% ,其次是文学类 19. 2% ,再次为 法 学 类15. 4% ,工学类、理学类共占 24. 4%[1]。该调查从求职经历、求职感受、求职中遇到的困难、应对行动、创业难题、对就业政策的了解、需要的帮助等方面展开,该调查报告表明,56. 7%的被调查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91. 9% 的被调查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1]。

很明显,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调查包含在经济类专业 27. 4%中,是所调查专业中比例最高的。再按照教育部教育计划司 1999 年的资料,全国1032 所普通高校中,就有 488 所设有会计学专业;在全国 800 多个本科专业中,会计专业目前的招生人数是最多的,在校学生人数也是最多的; 还有 546所成人高校设置会计学专业; 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在校学生总计 560 多万人,而会计学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就有 53 万人( 见 1999 年 6 月 14 日《经济参考报》) 。因此可以推断,从专业来看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在调查中占有几乎最高的比重。也就是说,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在求职中较男性机会少,受歧视现象相当严重,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 二) 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原因分析         

-->              

 调查数据及现实情况表明,女大学生就业情况面临挑战,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原因主要在于传统性别观念影响、毕业生数量攀升、人才需求矛盾、用人单位成本效益考虑及女生自身因素等的影响。

1. 传统性别观念影响。我国传统观念中“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思想影响久远,虽然政府积极倡导男女平等,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但是在就业中性别歧视、重男轻女现象仍屡见不鲜,91. 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理工科女大学生“经常”感受歧视的比例最高[2]。就业机会较少,4 成被调查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生感觉更困难。

2. 毕业生数量增加。2009 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 611 万,2010 年 630 万人,2011 年为 660万人,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受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等的影响,经济滑坡,工业破产倒闭,失业率增加,就业岗位减少,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与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毕业生相对过剩。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占较大比重,其就业情况自然不令人乐观。

3. 人才需求矛盾。受“重商主义”的影响,有些学习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化工化学的学生不愿意到工业企业工作,形成工程技术人才缺乏,而会计学等一般层次经济管理人才存在较大剩余。

4. 用人单位追求经济利益。会计学专业岗位分工明确,女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很快面临结婚生子等特殊阶段,按照国家规定,女职工生育期间享受正常的工资待遇等,且由所在单位负担。很多用人单位考虑到经济利益,不愿承担由此增加的误工成本等,因此同样情况下不愿意接受女大学生。

5. 女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影响。尽管在校会计学女大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优于男生,且具有细心、安稳、坚韧等特质,但在大胆做事、开拓精神等方面一般不及男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框架设计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尽管造成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自身因素是最关键的、第一位的。因此,借鉴能力素质模型及注册会计师能力框架指南,结合女性特质,构建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框架,苦练内功,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是提升其就业能力的关键所在。

( 一) 能力素质模型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能力素质模型( competency model) 也称为胜任力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的总和。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大卫•麦可利兰( david mcclel-land) 博士。他将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能力素质,并进一步表述为:“能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杰出绩效水平和一般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包括知识( knowledge) 、技能 ( skill) 、自我概念 ( self - concept) 、特质( traits) 、动机( motives) 5 个层次。1973 年,麦可利兰提出素质冰山理论,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真正能够把优秀人员与一般人员区分开的是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因此,麦可利兰把不能区分优秀者与一般者的知识与技能部分,称为基准性素质( threshold competencies) ,也就是从事某项工作起码应该具备的素质;而把能够区分优秀者与一般者的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称 为 鉴 别 性 素 质 ( differentiation competencies)[3]。

( 二) 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框架设计                 

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框架是指其顺利完成会计工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和素质架构。依据能力素质模型和冰山模型及层次分析理念,借鉴国际经验及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能力框架指南,结合女性特质和会计学专业特点,构建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框架,包括三个层面,即体现一般工作绩效水平的会计基本知识技能层、体现杰出绩效水平的深藏能力层、体现女性特质的能力层。

1. 体现一般绩效水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层。体现一般工作绩效水平的会计的基本知识技能是胜任会计工作的专业能力,具体包括会计学及相关经济、金融、税收、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基准素质能力。上述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大学期间的课堂理论学习与课程实践来获得。只有很好地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将来的实践中运用自如,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科学高效地从事会计及相关工作,为决策层提供有用的信息。会计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只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掌握了会计等相关专业知识,再加上实践中的不断总结积累感悟,才能很好地胜任会计工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获得上述知识与技能的优劣程度,取决于自己的学习努力程度。实践表明,女大学生在校学习认真、刻苦、仔细,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2. 体现杰出绩效水平的深藏能力层。依据冰山理论,深藏能力往往隐藏不露,是拉开绩效档次和体现能力差距的较高能力层次。该层次的能力也是当前就业中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考察点,这些能力包括观察与记忆能力、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语言文字表达与总结提升能力、团结协作与创新能力等。

( 1) 观察与记忆能力。会计专业的观察能力是指全面、正确、深入地观察被核算对象的能力。观察能力是会计人员收集会计信息、获得对会计对象感性认识的基本心理素质,是保证顺利完成会计工作、取得会计业绩的重要心理因素。敏锐的观察力使会计人员能够利用表面上微不足道的线索取得显著的会计成果。记忆能力是对已经知道的

--> 东西能够记住,并在以后再现或在记忆重新呈现时能再认识的过程,包括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正确性和记忆的备用性。记忆是会计专业知识的仓库,它为思维提供原材料。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会计人员主要与数字打交道,会计人员在思考问题时所应用的数字等材料大都来自记忆,具有较好的记忆检索能力是优秀的会计人员必备的。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记忆力强、观察细心,在此方面较占优势。

( 2) 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根据工作任务,对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一般认为组织协调能力要包括组织能力、授权能力、冲突处理能力、激励下属能力等。沟通能力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通畅的能力。会计是为组织提供决策信息的、以资金为纽带的管理活动,业务内容涉及与本单位有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各部门与组织,既包括单位内部各部门,如计划、人事、生产、营销、后勤服务等,也包括单位外部的主管部门、银行、税务、审计等。单位内部的预决算、日常的财务工作与会计核算等,会计部门不可避免地与内部的部门发生业务联系,需要协调与沟通。本单位与上级主管部门、银行、税务、审计等部门,也存在较密切的业务指导与业务联系,更需要较高层次的组织协调与沟通。当然,会计部门内部各个不同岗位之间也需要沟通与协调,才能更好地做好会计工作。因此,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女大学生仅仅完成基本的会计核算工作是不够的,应该加强锻炼,提高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更重要的岗位,真正参与到单位的经济管理中。

( 3) 语言文字表达与总结提升能力。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它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书面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口头表达能力,就是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建议运用最生动、最有效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听者,对听者产生最理想的影响效果的一种能力。书面文字表达能力,就是将自己的思想,运用书面文字表达方式,使其系统化、科学化、条理化的一种能力。从事会计工作,需要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会计工作涉及面广,与内外部人员打交道多,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助于上述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的实现。另外,锻炼书面的表达能力有助于总结提升能力的培养。会计人员个人及单位工作情况的总结、工作经验的总结提炼、体现理论水平的工作论文的撰写等,都需要较好的书面总结提升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在竞争中非常占优势,往往成为很多年轻的会计人员很快得以晋升、提拔的制胜砝码。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在口头表达方面基础较好,稍微加强就能更好地胜任工作。在书面表达、总结提升方面,需要加强训练。所谓总结提升就是对以往的知识、工作、学习过程等进行梳理,从中吸取对于自身发展有益的信息与资源,从而在以后的发展中充分利用,达到提高学习、工作效率,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总结提升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长期有意识的培养获得的。根据从事会计专业相关职业的人员的经验描述,及时总结过去的资料、信息,对一段时间内的过程进行梳理提炼,形成书面文字或报告,对于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将来的职称晋升,尤其是高级职称的晋升是考评结合,除了考核工作业绩外,还要通过、课题研究等指标评价其综合水平。从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社会调研实践和已毕业大学生的反馈可以得出,总结提升能力对于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而言已经越来越重要了。作为基层会计从业人员,其主要任务是做好记账、算账、报账等日常会计核算工作。而作为财务主管、经理等管理人员,工作重点在于对下属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总结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反馈意见,同时为企业高层决策提供财务信息支持。由此可以看出,领导职务更注重总结和分析能力,工作内容侧重于分析和报告。一个会计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也在于运用自己丰富的财务知识和经验,在纷繁复杂的会计资料中提炼出企业决策相关且有用的信息,并以决策层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向上汇报,而对于此总结提升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 4) 团结协作与创新能力。

团结协作是日常工作基本规范之一,它要求员工在业务活动中,要互相支持、互相协作、互相配合,顾全大局,明确工作任务和共同目标,在工作中尊重他人,虚心诚恳,积极主动协同同事搞好各项业务等。任何组织都比较重视员工的团结协作精神,一项工作要很多人或很多部门共同完成,这需要大家的相互配合。会计工作岗位既分工明确,又相互联系、互相承接。从凭证制作到账簿登记,从成本计算到财产清查,直至会计报表,各环节密切相连,需要各岗位的会计人员通力配合、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提供准确、及时、有用的会计信息。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能力与总结提升能力密不可分。表面看起来,会计工作按照会计准则、规范等开展,会计部门是会计规范的执行部门,谈不上创新。其实,会计工作同样需要创新。会计专业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运用会计知识和理论,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高校会计学女大学生应积极整合所学知识,注重吸收不同学科的思想、方法,激发创新思维,培养锻炼创新能力。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经济中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需要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思辨式地看待问题。

 

3. 体现女性特质的能力层。

女性特质能力是能够体现女性特有魅力和优雅气质的素质。该能力层主要包括优雅的气质、稳健做事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女性的优雅气质指的是女性特有的一种风格内涵。美国著名剧作家罗伯特•费希尔曾经说过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女人的优雅是那种端庄稳重、落落大方、不紧不慢、不卑不亢、美丽谦和、睿智机敏、谈吐儒雅、清新悦目。拥有优雅气质的女性更容易获得有效的沟通、更容易组织协调和获得认可。女性的优雅气质往往通过自信、谈吐、妆容和着装等表现出来。

会计专业女大学生要培养个人的优雅气质,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不要忽视仪表,作为女性,在社交场合,必须注意仪表的端庄整洁; 不要自视清高; 不要斤斤计较; 不要惧怕显露真实情绪,不论什么样的喜怒哀乐、柔情蜜意,都不应加以隐藏; 保持幽默感; 仪态端庄,充满自信; 对别人给予信任和关心,热诚与关怀; 接受自己的面貌,每一个人在性格或外貌方面,都有其独特的气质和优点,要善于加以发挥。稳健做事能力主要体现在做事细心、认真、谨慎、一丝不苟。女性的生理及心理形成女性会计人员的细心、敏感、认真及负责的特质,女性天生比男人敏感,而具有细致的观察力。女性在情感的表达和感知方面,具有男性无法比拟的优势,女性直观能力强,对事物的观察更为细致、敏锐和准确。同时,女性还有超强持久的耐力和超前的想象力等优势。

另外,女性做事思考周密、谨

--> 慎,风险小。自我控制是指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一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有比较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但是更加需要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这样才能使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真正发挥作用。总之,女性善于言辞,沟通能力强; 她们善解人意,有丰富的情感以及对他人情感的感知力,待人接物讲求分寸,为人随和。此外,女性忠于家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庭、企业,工作认真执着,形成其定力较高、稳定性好的特质。上述特质是会计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优势。

 

三、结语                   

会计学专业是很多高校普遍设置的专业,女大学生占 70%[4],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依据能力素质模型、冰山理论设计的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框架结构,尚不尽完善。希望这一框架结构能在女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其自身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国妇联. 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r]. 2010. 8.

[2] 刘建秋,刘冬荣. 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及其培养途径研究[j]. 会计之友,2009,( 16) .

第7篇:会计学毕业综合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 高等院校; 会计教育; 改革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加入WTO后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高校原来的教育体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面对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育方法也必须相应地进行变革。只有不断地改革,高校会计教育才能适应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培养出大量符合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变革的专业技术人才。

会计教育的改革既要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要求,也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本着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创新教育为目标的基本思想,培养专业基础深厚、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德才兼备、能够胜任会计研究与会计业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成为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的总目标。

一、我国高校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高校会计教育相应地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会计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使高校会计教育的纵深发展受到较大的制约。目前我国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定位过高

高校的培养目标基本上是要求培养出的专业人才能在学校及研究机构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成为社会上的高级专业人才。事实上,会计的实践性、操作性很强,高级会计专业人才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丰富的社会经验及人际交往、沟通等能力。让社会与生活阅历都较低的大学生单纯通过大学四年的学校教育,就要求成为高级会计专业人才是较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毕业后需经过相当长的实践方能适应工作。高校过高的定位目标,导致学生偏重专业技术课,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学习,造成学生应变能力差,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

(二)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缺少创新

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学模式一成未变。在这种模式下,教学以具体专业为导向,将相应的专业知识灌输给学生,较少考虑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完全消化,是否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否能够运用这些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一般是将所有的知识灌输完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教学方法单一、手段落后

目前,很多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采用黑板加粉笔的形式,进行填鸭式教学。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大多数院校,上课时以讲授代替了问题讨论,在考试时以一些记忆性的问题和选择题代替了分析性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认为:会计纯粹是同数字打交道,而不是和人打交道。

(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交叉混杂

纵观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就会发现部分专业课程体系交叉,各自为政,没有考虑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课程内容重复出现。比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以及《成本会计》几门课程之间在内容上都有重叠,却又长期独立开设。结果是浪费了教学时数,收效却不大。

(五)专业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

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但实践教学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并且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将越来越大。然而,在当前会计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会计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训教材也很不完善。目前,许多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实验仍然停留在会计核算流程或某一行业的实务模拟操作上,而且大多安排在毕业前最后一学期进行,而此时,学生已学完理论知识一两年,且一部分学生已投入到求职的大潮中去了,实验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改革措施

(一)重树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将会计教育的重点转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其中既包括独立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也包括独立学习应用技术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材建设

在课程设置方面,首先应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在有限的课时内加大课程容量,使学生即使在一门课程中,也要力求知识的广博性。其次,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式上,还应注重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相结合,既涵盖会计经典理论,又涉及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冲击下的新经济理论。因而,国家有必要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对会计学专业的教材进行整合、重编,突出主干课程、重点内容,力避课程之间的交叉重复,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从而编出一套高质量、高水平的系列教材。

(三)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应以学生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起一种引导、启发的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可提高学生主动提问、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既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交流的能力。

(四)利用网络教学,改进教学手段

现代的会计教育不能局限于枯燥的课堂教学,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传统的黑板上教学变成声、图、光、文字同时显现的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既解决会计学专业课程中表格、报表板书难的问题,还能起到言简意赅、直观明了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在将基本会计原理介绍清楚之后,还可以借助于会计软件,将会计理论在实务中的应用进行模拟操作,起到立体教学的作用。

(五)加强实践性教学

由于会计学专业的多数课程都具有以理论为基础、以实务为主导、实践性强的课程性质,因此,在培养各种层次的会计人才中,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实践教学组织过程中,强化学生学习动手自主性,让学生以会计人员的身份在实训中独立发挥作用,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营造和谐工作环境的意识等综合能力素质,更主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在能力。

(六)改进毕业实习方法

在完成校内仿真实习的基础上,毕业前最后一学期应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在工作岗位上接受锻炼。经过在校仿真实习和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实现校内技能培养和市场需求零距离对接,让学生尽早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为使学生能在实习岗位上真正得到锻炼,学校应该做到:

1.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学校应有选择地与各行业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建立一个长久的实习基地。

2.加强毕业实习的管理与指导。学生到校外实习,学校应加强对毕业实习的指导与管理,不能把学生一放到实习基地就不管不问,应该给学生配指导教师,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

3.重视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是检验实习效果与实习质量的依据,其文字功底和基本格式是实验报告的外在质量表现,业务核算准确程度、经济信息的分析预测能力及其可信度是其内在质量。因此应认真辅导学生做好实结及实习报告的书写。实习结束后,要认真检查和考核实习报告,提出学生实习后的优缺点,并加以总结,使会计实践教学和会计实习的信息在学生之间实现交流与共享。

(七)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职业心理和良好的职业习惯

第8篇:会计学毕业综合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会计学教学;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77-03

近几年我们对全国三十多所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整理时发现,独立学院的培养方案与各自母体的雷同,课程体系90%以上相同,未能体现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所以本文旨在探讨独立学院办出自己的特色的途径。

一、研究的意义

1.促使改变独立学院目前办学雷同现象。杨磊认为独立学院的现实选择只能与“母体”错位,将“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构建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利用自身办学灵活的优势,主动适应我国产业布局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向外辐射[1]。

2、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办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柴玉华指出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在新型的办学机制下运行的依旧是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没有突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更没有展示出独立学院“新机制、新模式”的生命力和竞争力[2]。荆光辉、罗建文也分别撰文指出,目前独立学院培养方案“忽视了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3,4]。

2.有助于解决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多层次的需求不断升温。据有关资料显示,企业的高级专业岗位80%以上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随着一批本科院校纷纷向教学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转变,高等教育出现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空档,独立学院也因此找到了谋求错位发展的良机[5]。所以,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既解决了学生就业的问题,又为民营企业输送了合适的人才。

二、国内外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独立学院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评价,因此现就上述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现状分析。

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对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美国会计学会下属的“未来教育结构、内容、范围委员会”(又称Bedford委员会)的报告,“大学会计教育应强调技能培养,这是学生在离校之后进行终生学习所必须的,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学习、思考和具有创造性”[6]。美国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更注重沟通、表达等职业情商能力的培养[7]。我国大部分学者和企业经理认为独立学院的培养方案应定位为“应用型”。如杨丽霞认为独立学院会计学应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中小城市的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及各会计师事务所[8];张晨民认为,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层次、生源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在“应用+技能+素质”型上比较合适[9]。何艳则认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应体现出“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应用性”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定位在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第一线所急需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5]。

2.能力培养与课程体系。周宏认为会计职业能力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第二部分为技能,包括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灵活性等;第三部分为职业价值,包括职业道德、终生学习、政策水平等[10]。张锡侯主张应用型人才应在获得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提高解决已经发生的现实问题的能力,也要具备创新精神,但他的创新是把新发明、新知识、新技术加以应用或推广,转化为生产力,与学术型人才发明新知识、新技术的创新是不同的[11]。陈应侠认为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应压缩一些理论性强、难度大、深度高的课程,增加案例教学内容[12]。张晨民提出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一体化教学(通俗地说就是课堂搬进实训室,一边讲一边做)[9]。周莉则则提出两点:①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保证充足的实践课时(不少于32课时);②拓宽实践教学思路,采用课内单项实训与课外综合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课内单项实训就是在章节教学内容结束后安排与之匹配的单项实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从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到填制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等一系列会计工作的过程;课外综合实践则是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或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践,让学生在不断实训、实践中增强感性认识[13]。

3.培养质量评价。培养质量评价的手段主要是对校内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如刘书兰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反映,毕业生对实践性教学环节选择很重要和重要的分别占48%和32%,同时提出了要严格实习过程管理和成绩考核的建议[14]。

4.“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是一位毕生致力于教育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作出了非常可贵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独特精深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15]。”以上研究针对独立学院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评价方面已有了一定成果,但是没有学者就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时应具备哪些能力进行研究,提出的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不详细,课程模块及其权重不清楚,如何对独立学院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还没有定论,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针对上述几个问题探索独立学院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三、关于独立学院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的精髓,被广泛运用于各学科教育实践中。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及会计学应用性强的特性,会计专业教学应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识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把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实现三个转变,即从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习操作为中心转变。以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操作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知识与技能掌握更加牢固。但会计学的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做合一”,则要从会计学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模块设置、课程的重组、培养过程管理、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找出适合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内容如下:

1.基于“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的独立学院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是独立学院主要任务,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也要符合教学。同时独立学院所培养的不是“高、精、尖”研究型人才,而是应用型人才[16]。因此,独立学院会计学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时,应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会计行业人才的需要标准,结合独立学院自身优势来办学。

2.基于“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建立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会计学课程体系。首先,将会计学大部分专业课程设计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如《基础会计》的讲学中就可以一边讲理论,一边做会计凭证;《财务分析学》也可以一边讲理论,一边分析公司财务报表。使学生在讲授、实践中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独立学院和母体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不同,在专业设置上就不能完全照搬母体高校的课程设置,而且两类高校的生源情况不同[17]。例如,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差,但思维活跃,社交沟通能力强,因此必须对母体高校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适应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更好地进行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基于“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有别于一、二本会计学专业的培养过程管理。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应以实践能力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所以对学生的成绩考核不能只以考试成绩为准,应以其实际能力为主进行能力考核。唐湘华和周莉认为:一是在会计学专业考核内容上从“重书本”转向“重实操”,将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核例如学生对各种常用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实操能力;二是以“立体考核”替代“一考定论”,即从平时成绩(包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训成绩、课程论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五个方面考核评定学生成绩,使学生更注重过程学习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及教学质量的提高[13]。

4.基于“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独特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在充分调研独立学院本科会计学人才培养特点的基础上,建立独立学院独特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这个体系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监督机制。张晓林通过利用以下评价指标: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培养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进行评价。并提出构建完善的反馈制度。独立学院应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完善各类反馈制度,依次对教学质量、教学情况、学生情况等做出公正和及时的判断[18]。

参考文献:

[1]杨磊.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2,(26).

[2]柴玉华,王俊凤.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04).

[3]荆光辉,黄文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09).

[4]罗建文.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9,(04).

[5]何艳,王艳延,张婷婷.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J].职业时空,2012,(04).

[6]Albrecht,W.and R.Sack.Accounting Education charting the course through a Perilous future,Accounting education series 16,Sarasota,FL:Americi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2002.

[7]潘煜双.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性思考——兼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特色[J].会计之友,2010,(03).

[8]杨丽霞,石道金,王天东.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8,(01).

[9]张晨民,高静颖.独立学院“应用+技能+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06,(05).

[10]周宏,张巍,宗文龙,杨霁.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7,(04).

[11]张锡侯.我国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09).

[12]陈应侠.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以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09,(08)

[13]周莉,唐湘华.深化会计学教学教改助推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

[14]刘书兰.我国大学会计教育的思考与探究——基于会计毕业生的回访调查[J].财会通讯,2006,(09).

[15]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编:陶行知文集(修订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16]仲伟红.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J].神州,2012,(30).

[17]吴春红.针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的思考[J].科技视界,2012,(26).

第9篇:会计学毕业综合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 会计; 实践; 教学内容; 体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66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106- 02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以民办为主体的三本院校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会计学专业由于应用性强、就业范围广泛,所以被三本院校普遍作为重点发展的专业。但是,无论是教育教学投入、还是学生的学习基础,三本院校都与普通本科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三本院校的专业建设更加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能在会计中介机构、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会计学科作为一门应用型管理学科,其发展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完善,而且需要理论知识与实务工作相结合,所以,在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会计、财务、审计及工商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还要接受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方法与技巧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分析和处理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所以,作为三本院校,要想培养出有特色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必须在会计学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 三本院校会计学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三本院校的实践教学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在会计学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方面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1 实践教学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

目前,三本院校会计学实践教学内容一般是包括会计核算手工综合实验,部分有条件的院校会开设ERP沙盘实验,通常在本科教育的第五学期至第七学期开设。会计核算手工综合实验的内容主要是针对中小型工业企业某个完整月份的常规经济业务进行系统的手工账务处理,实验过程包括填制记账凭证、设置并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实验内容中的经济业务较为简单,涉税业务不够全面,完全不涉及审计实践的内容,而且通常只有手工实验部分,没有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实验;此外,在财务管理方面,没有针对重点内容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所以,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来看,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不能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1.2 实践教学内容与相关理论课程内容衔接不紧密

实践教学内容是对相关理论课程内容的应用,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相关课程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他们应用会计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针对理论课程的重点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巩固理论课程知识要点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但是,目前,作为三本院校来说,受制于投入成本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在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方面都很不完善,无法针对教学实际自行设计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所以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相关理论课程内容无法做到很好的衔接。

2 构建三本院校会计学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会计学科实践教学要能够全面训练学生未来从事会计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所以,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会计、审计、纳税管理和财务管理方法与技巧的基本训练,完善的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在该体系中,根据学生专业知识认知和掌握的基本过程,会计实践教学内容递进地分为基础技能实验和综合技能实验两个部分,基础技能实验的内容以单项专业课程的知识点为基础进行设计;综合技能实验的内容以会计学科所有专业课程知识点的交叉综合运用为基础进行设计。各项实验的具体内容如下。

2.1 财务会计专题实验内容

财务会计专题实验主要训练学生掌握重要会计项目和特殊业务的核算方法,计划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结束后开设。其具体内容包括原材料、固定资产的核算、租赁业务、投资业务、合并报表业务的核算等。

2.2 成本会计实验内容

成本会计实验主要训练学生掌握成本会计课程中各种特殊成本会计业务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是《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具体内容包括分步法成本核算、品种法成本核算、标准成本核算等。

2.3 纳税会计实验内容

纳税会计实验主要训练学生掌握涉税业务的纳税申报方法,计划在《税法》课程结束后开设。其具体内容包括税务登记和一般纳税人认定、增值税申报、消费税申报、营业税申报、企业所得税申报、个人所得税申报和其他小税种申报等。

2.4 审计实验

审计实验主要训练学生掌握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了解审计实务工作的基本要求,计划在《审计学》课程结束后开设。该实验借助审计实验室环境的仿真性和实验资料的真实性,通过所给的实验资料,完成从业务谈判、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审计风险、针对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结束审计工作等审计的全过程,具体包括审计业务的承接、编制审计计划、编制工作底稿、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执行进一步审计程序、分析程序、报表循环审计、完成审计工作、验资以及归档等内容。

2.5 财务管理实验

财务管理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参与财务管理活动中筹资方案、投资方案、利润分配方案、资本预算方案等的设计与评价,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计划在《财务管理》课程结束后开设。该实验包括筹资方案选择、可转换债券筹资分析、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资本预算的编制、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等内容。

2.6 会计手工综合实验

会计手工综合实验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会计学各专业课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会计核算工作的一门会计岗位仿真模拟实验课程,计划在学生大四学年完成各专业课程学习后开设。该课程模拟制造业企业在某一(或几个)会计期间的实际经济业务,进行加工、整理成实验资料,直观地再现一系列典型的企业会计业务,指导学生完成从建账、填列和审核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编制会计报告到财务指标计算与分析等全部会计工作的操作程序,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7 会计电算化综合实验

会计电算化综合实验是会计手工综合实验的延伸,主要训练学生利用电算化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能力。该课程借助电子计算机、商品化会计软件和会计手工综合实验的资料,在电子计算机中使用会计软件完成从建账、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编制会计报告到财务指标的计算与评价等全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该项实验与手工综合实验使用同一套实验资料,侧重于对会计电算化软件如用友、金蝶等操作方法的训练,计划在《会计手工综合实验》结束后开设。

2.8 ERP沙盘模拟实验

ERP沙盘模拟实验是针对企业经营与管理技术设计的角色体验的实验平台,是管理学科的综合实验,通过营造一种企业经营决策演练环境,培养学生对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力、对财务工作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该实验的模拟沙盘按照制造企业的职能部门划分了职能中心,包括战略中心、营销策划与销售中心、生产中心、物流中心和财务中心。各职能中心涵盖了企业运营的所有关键环节,包括战略规划、资金筹集、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生产组织、物资采购、设备投资与改造、财务核算与管理等几个部分。以它们为设计主线,把企业运营的内外部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则,由受训者组成6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模拟企业5~6年的经营,通过“学生参与—沙盘载体—模拟经营—对抗演练—教师评析—学生感悟”等一系列的实验环节,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集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于一身,使受训者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参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培养团队精神,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同时,也对企业资源的管理过程有一个实际体验。

在整个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基础技能实验属于单项课程实验,主要是针对各门相关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的实践环节,一般在该专业课程结束后进行;综合技能实验属于专业综合实验,主要是培养会计学专业职业综合技能的实践环节,实验内容涉及到会计学科的各门课程内容,一般在大四学年完成各专业课程学习后开设。通过基础技能实验和综合技能实验的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而且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未来工作的岗位适应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祖国峰.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1+1+1”模式探讨[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