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管理常用制度范文

企业管理常用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管理常用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管理常用制度

第1篇:企业管理常用制度范文

一、电力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主要内容

电力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必不可少的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标准化工作。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制定、执行和管理。它是对事物所作的应该达到的统一尺度和必须遵循的规定。如电能质量标准、工艺标准、操作规程、安全规程、检修维护规程以及管理上的工作程序,各种岗位责任制度等。

2.定额工作。指各类技术经济定额的制定、执行和管理,如劳动定额、物资定额、资金定额、成本费用定额、人员定额等。定额管理的关键在于制定先进企业的定额标准,常用的定额制定方法有:经验估算法、统计分析法、比较类推法、技术测定法等。

3.信息工作。指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料、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传输、存储。包括原始记录凭证、统计数据分析、技术经济特报、以及技术经济档案等。其中信息处理是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的关键,电力企业对信息处理要力求准确及时、经济、适用、高效。

4.计量工作。指测试、检查、化验分析等方面的计量技术和计量管理工作。

5.以责任为核心的规章制度。电力企业依据《电力工作、技术管理法规》的总体要求,逐步形成了"三规十制"。"三规"指安全规程、运行规程、检修规程。"十制"指岗位责任制度、运行管理制度、检修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含工作票、操作票制度)、技术培训制度、备品备件管理制度、燃料管理制度、技术档案与技术管理制度和合理化建议与技术改进管理制度,这些规程制度应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进行修正,充实和健全完善。

6.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人力资源与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并称为企业管理四大资源。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竞争。电力工作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电力企业就注重建立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施行一套吸引人才的独特制度,加强人才储备、开展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一系列组织和激励活动,使企业人力与物力保持最佳的结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企业不断地发展。

7.职工教育培训。对在职职工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和技术业务教育,采取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入学深

造等,提高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现代化管理对基础工作的要求

现代化管理使一项项零星的孤立的和具体的基础工作逐步形成体系。一是标准化工作体系,电力的各项工作都应该有严格的切实可行的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办事,才能建立良好的生产和工作秩序,为搞好管理的现代化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二是信息流通体系,包括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贮存和反馈。保证企业的信息流动渠道畅通,协调好上下左右内外关系,使各项标准贯彻落实。只要把标准化工作体系和信息流通体系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企业管理现代化建筑在坚实的基础上,为企业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激励等管理职能服务。

三、电力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几个特点

电力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就内容来看,有以下特点:①科学性。一是电力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要真正体现并反映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规律性;二是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先进性。电力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中各项指标的制定和修改,要坚持先进合理。要充分吸纳先进的管理思想,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各项指标体现出先进性的要求,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③先行性。电力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必须走在各项职能管理工作之前,为各项专项专业管理提供资料、准则、条件和手段。④日常性。电力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是任何时候开展任何业务时必不可少的工作,是电力企业管理各职能部门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⑤动态性。电力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建立之后,应当尽量维持其相对稳定性,但也要随着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以适应管理发展的实际需要。⑥群众性。电力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必须树立群众观念,必须依靠企业各方面人员广泛参与才能认真制定和执行。

四、加强电力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电力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是由电力业特殊的性质和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在电力企业管理活动中处于必不可少的重要地位。电力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电力企业建立正常生产秩序、工作秩序和有效的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手段,是改善企业素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它为企业各项专业管理提供必不可少的数据、信息、标准和资料,是企业管理人员正确执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员工的客观依据,它所提供的各项定额和实际资料是企业进行经济核算,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科学依据;电力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因此,要管理好现代化企业,必须首先搞好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重视和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是电力企业提高素质,向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2篇:企业管理常用制度范文

关键词:管理与理论;现代企业管理;新趋势

企业管理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载体,因此企业若要在如此复杂的生存环境中长久存活下去,必须做好企业管理工作。企业管理学自从1900年出现伊始至今,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保障系统的时代是管理学的第一个阶段,企业经营的主要模式是频繁救火,最常用的管理手段是检验;发展到第二阶段时,企业管理模式由防御性逐渐转变成为小步伐进攻型;现如今人们正处于第三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最大的特点是将管理当作利润中心驱动,具有战略性,以使客户超额满意为最终目标。

一、企业管理的概念

所谓企业管理是指企业管理机构或人员对于企业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及控制,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活动总称。在现代企业中,管理越来越能发挥其作用,无论身处哪个机构或组织,管理都显出出勃勃生气,如今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巨大,中国企业如果要在国际市场有立足之地就一定要加强管理的力度,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求得生存和发展。现代化管理的模式多种多样,亲情化、友情化、温情化、随机化及制度化的相继出现令很多企业制度杂乱不堪,做不到一视同仁,因此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制度的制定要与企业管理的理论相结合,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1]。

二、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重视企业战略管理。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对于企业的认知大不相同,传统理念认为企业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现念认为企业是一个开放式系统,企业与其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企业为了满足现代社会的生产经营需求,必须不断适应其复杂多变的环境。

(二)强调人文管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注重于对“物”的管理,现代管理制度注重“人”的管理。只有尊重每一位员工,尊重每一个员工创造的价值和贡献,大家的积极性才会大大提高,企业对于员工并不只是一个付出劳动领取酬劳维持生计的地方,企业对于员工要负有社会责任,并为员工提供技能培训以提高自身职业素养。

(三)系统化的管理思想。现代企业管理实行的是系统化管理,即将企业视为由一个或者多个关系紧密却又各不相同的因素组成的整体或系统。企业在完成目标的时候,仅仅考虑其中几个环节或者部门,最终的结果多半是以失败告终,而如果同时将各部门的关系实时联系起来,协同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目标那么一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构趋于多元化、弹性化。由于各企业发展方向不同,企业规模差异越来越多,导致企业结构逐渐走向多元化,企业正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彰显其存在的价值。职能式、分权式、矩阵式、模拟分权式及系统式是企业机构的五大基本类型,而多数大中型机构的企业其组织结构一般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混合体。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越来越趋向于精练、分工明确,达到管理幅度与管理效率及管理层次协调的最大化。70年代后期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各大企业逐步建立企业内部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传统的直线式领导逐渐转化为网络化管理。缩小了企业最高领导者与企业基层管理者之间的距离[2]。

(五)科学成果和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随着通信网络的普遍应用,现代企业管理改变了很多传统做法,渐渐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企业管理及科学管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想要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发展,适应环境是企业唯一可行之路。企业的应变能力对于企业在未来的生存能力来说至关重要,是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共同前进还是落后于时代渐渐被环境吞噬完全取决于企业本身。

(六)面向顾客的新原则。随着科技的进步,产品的种类日益丰富,顾客的选择空间也愈来愈大,商品的多样化、个性化使得市场的逐渐被顾客群体掌握,无论多么好的产品和服务都必须得到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认可才有立足之地。因此顾客至上的理论悄然而至,各企业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标都是想尽办法使顾客对自己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满意。美国彼得斯和奥斯汀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研究总结出:企业经营管理必须面对市场,而顾客作为市场的主体,是活生生的人,并不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数字。无论在哪个方面考量,顾客满意度都是决定企业经营管理成败的唯一标杆,只有了解顾客善于为顾客着想,才能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使其一直成为该企业的拥戴者。这才是企业能够长久存活于市场最好的办法[3]。

(七)强调民主化。进入新时代以来,民主一直是所有人的信仰,然而由于各个阶级的不同,民主化在很多方面被压制。现代企业管理推崇的理念是民主化,即尊重员工意愿、接纳员工意见、参与公司决策等,以各种奖励形式调动员工积极性,重视员工培训。领导者切勿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待员工,平时的相处中尽量将员工当作自己的亲人朋友,使员工感受到被爱护的感觉,而不是一件挣钱的工具。

三、结语

作为生存在新时代的企业,与时俱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而企业的管理与企业可以创造的效益息息相关,因此管理制度的改革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更新,否则势必被时代淘汰。

参考文献:

[1]刘春雷.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3.

第3篇:企业管理常用制度范文

关键词:激励理论;企业管理;重要性;应用策略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现代企业管理越来越科学化,各项管理制度也趋于完善,很多现代化的管理理论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激励理论是进行员工业绩评价的重要依据,是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得以高效发挥作用的基础,对企业的管理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激励理论来源于人的动机需要,通过激励可以将人的动机内化为实际行动来达到自身目标的实现。如果一个企业的发展缺失了激励理论的支撑,那么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就很难被调动起来,企业发展的稳定性也将会受到威胁,这非常不利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1]。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强化激励理论的应用对于提升企业管理质量,实现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

1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1.1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够使员工发挥更大的潜能。企业生产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能力很好的员工却一直没有一些才能不明显员工的工作业绩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员工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环境和激励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员工的能力再高,如果没有好的激励机制,也不可能让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到最大。因此,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1.2有利于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

企业对员工以及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肯定都是体现在员工的自身价值是否实现。将激励理论运用到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在工作的各个方面对员工进行鼓励,从而促进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过程需要激励理论作为支撑[2]。首先,企业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有努力进步的需要,体现在企业方面就是对员工薪资、地位的提升,同时企业的形象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其次,企业主动维护员工的工作环境,并为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促使员工工作技能和相关职能知识得意充实,进而更好的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

1.3有助于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人才的合理优化配置更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运用激励理论,有助于激发企业员工的潜能,更好地满足其具体的岗位要求,为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培养人才,进而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人才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3]。

1.4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良好的激励制度在满足员工实际需求,帮助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激励也是企业与员工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通过恰当的激励,能够使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升,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企业的经营发展当中,进而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和进步,促进企业目标的达成。

2激励模式

2.1物质激励模式

激励理论最常用的一种形式是物质激励模式。所谓物质激励是企业通过物质刺激的方式,鼓励员工工作,以实现员工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物质激励可以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两种形式。正激励包括工资发放、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包括扣工资、罚款等。在使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要将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但是还要注意物质激励的弊端,要在不同的阶段制定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激励措施,让激励机制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情感激励模式

激励理论的第二种表现形式是情感激励模式。所谓情感激励就是企业的管理者通过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感情交流,在尊重员工的基础上,使员工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的效率。我们都知道,在一种良好的工作状态下工作,人的思维就会变得开阔,工作效率就会提升,因此,我们要为企业员工创造一种良好的工作环境,实现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

2.3精神激励模式

激励理论的第三种表现形式是精神激励。所谓精神激励是指企业通过对员工工作中的突出表现给予一定的鼓励或肯定,满足员工在精神上的需求。一个人除了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外,还有一些心理需求。企业管理者要抓住员工内心的需求,对症下药,帮助员工实现其内心深处不被人发现和理解的东西,这样才能让员工对自己产生敬佩,进而员工才能真心实意的工作,采取这种精神激励的方式会促进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3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策略

3.1物质激励要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物质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物质需求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通过发放工资、奖金、福利等方式体现出来,以此来满足员工的基本生活和工作需要。精神需求是在物质需求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所产生的。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我们可以得知:人只有在温饱问题得到满足之后才能产生其他方面的需求,但是我们要知道,仅仅依靠物质激励是无法完全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因此,企业还必须制定完善的精神需求制度,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效结合起来,激发员工更大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促进企业管理的有效进行。

3.2要根据员工的实际需求及时更新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的制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及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对激励机制进行创新,在尊重员工基本利益的前提下,采用多层次、多轨道的方式进行。另外,企业在更新激励机制的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员工在企业组织结构图中所处的不同位置进行心理和行为需求的分析,采用不同层次的激励措施,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知度。此外,激励理论的制定要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关心到每一个员工的需求,提升员工的归属感。

3.3重视对激励的强化过程

企业利用激励理论对员工进行激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还需要为员工提供公平的工作环境。一些企业经常按照入职的先后顺序进行职位分配,在许多员工看来,这是不公平的。为此有许多能力强的新员工心存埋怨,工作懈怠,无法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而一些有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大都按照员工的工作能力进行职位分配,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还会设置相关奖励规定,为员工提供晋升的各种机会,这样的激励措施不仅可以稳定老员工,而且对新员工也是一种激励。在这样公平的环境中,每个员工都会将自己所有的能力展示出来,并且发挥最大潜能赢得企业的认可,不仅满足了自己的需求,而且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多收益。此外,企业管理者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以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标准,从企业员工的基本需求出发,不断强化对激励理论的认识,建立公平、公正、符合员工实际的激励制度,发挥激励理论的实际效用,促进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3.4完善考评激励制度

3.4.1建立成熟的考评激励制度

一个企业发展的成败与这个企业的考核制度息息相关。如果企业的考核制度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对整个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所以企业必须要建立健全考评制度:

3.4.2定期修改激励制度

企业的每一项制度都是在一定时期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来制定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企业自身的发展,这些激励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企业的发展,这就需要企业管理阶层根据不同阶段企业的发展需求,结合员工的自身情况来修改激励制度,为企业制度不断注入活力。

4结语

综上所述,激励理论是企业管理中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企业管理者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员工的基本需求,制定出符合本企业的激励理论,从而通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的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谢滨漫 单位:四川亨通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王静.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7:54-55.

第4篇:企业管理常用制度范文

一、企业偿债能力概述

企业成长能力也就是指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而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一般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企业偿债能力也直接关系着其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对企业偿债能力进行分析,能够给企业的管理者、投资者以及债券人提供决策依据,特别是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分析关系着众多股东的切身利益。而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来说,管理者需要对企业的偿债能力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企业外部市场情况的变化和企业内部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变化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可以说,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是财务分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偿债能力也直接反映出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偿债能力所主要分析的指标有现金流量、流动资产、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等相关指标数据,可以分析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同时,为了提高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当前一般还会引入动态偿债能力分析,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一些变化的因素,如市场变化因素、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等等[2]。经这些动态因素纳入到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中,可以提高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二、我国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偿债能力分析方法不当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方法不当是影响分析结果的重要因素,例如在指标的选取上,一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往往只注重定量的分析,依据资产负债表的历史数据选择相关的指标。然而由于企业所面临的市场情况和企业内部情况在不断发生变化,因而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中如果缺失了比率分析等定性分析,就很难保证分析结果的真实可靠性。例如,企业现有的不良资产随着企业技术的革新和市场的变化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良资产也会转化为现金或者良性资产,由此可以看出,在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方法不当方便,主要便是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和市场的动态变化情况[3]。另一方面,在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时,对于资金渠道的认定在当前主要为企业的资产变现能力,也就是根据资产负债表进行比对,这种方法在当前的企业经营中也有失客观性。例如,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资金来源渠道是很多的,无论是经营业务产生的现金,还是融资产生的现金,都是企业现金来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仅仅依据资产变现能力来分析偿债能力,那么就很难客观、真实的反映企业偿债能力。

2.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结果真实性不高

在进行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时,分析结果也会受到企业管理者人为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管理者处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往往会对财务数据进行粉饰,人为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这就使得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结果真实性大大降低。特别是在一些上市公司中,企业管理层有着较强的粉饰财报动机,为了获得更好的融资,得到投资者的支持,一些上市公司会粉饰财务数据,便如在资产的认定上,将不良资产转化为良性资产,或者通过关联交易降低资产负债率,以此提高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在影响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结果真实性方面,主要的影响因素便是人为因素,由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独立性并不高,受到管理层的影响较大,也缺乏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这就给财务造假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从动机分析来看,出现人为造假的企业多为上市公司,但是在一些非上市公司中也存在粉饰财务数据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些涉及到并购、重组的企业中,而一些中小企业为了获得融资支持,也往往会进行财务造假。

3.缺乏完善的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机制

从我国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的整体发展来看,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机制,企业管理层和领导者也缺乏对于企业偿债能力分析足够的重视,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缺失了偿债能力分析的职能。事实上,对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来说,企业偿债能力分析能够给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是企业在经营发展中作出正确决策的有效保障,并不仅仅是为了给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财务信息。而很多企业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而也就不重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积极进行偿债能力分析,很多企业甚至多年没有进行过偿债能力分析,关于企业的资产负债水平只是有一个静态的定量了解,缺乏对于企业偿债能力的动态分析。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无论是偿债能力分析方法方面的问题,还是人为因素对于偿债能力分析真实性的影响,都是缺乏完善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机制的具体表现。在财务管理中,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偿债能力分析意识,缺乏定期进行偿债能力分析的机制,而在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中也没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无法降低财务造假对于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的影响[4]。综合而言,这些问题不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缺乏完善的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机制,阻碍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4.完善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的策略

选择适宜的偿债能力分析方法

在进行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时,应当选择适宜的偿债能力分析方法,引入更加科学、更加先进的偿债能力分析理念,例如施行动态偿债能力分析。在偿债能力分析指标的选择上,应当更加全面,选择一些能够充分体现企业动态偿债能力的指标,例如比率分析。而在资产负债率分析方面,应当结合企业经营环境和企业内部的各种变化,如企业技术水平变化、管理水平变化、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等等。同时,在偿债能力指标选择上,对于表位项目也应当进行充分的补充,如在分析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过程中,应当重点考虑企业经营业务的变现能力,不应过于依赖企业的历史资产数据。并且应当充分分析企业的融资情况,如企业的融资成本,在这一方方面也应当考虑企业的信用状况,如果企业信用较高,那么能干活的银行贷款的支持就越大,继而就会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

5.提高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真实性

在提高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真实性方面,除了选择适宜的偿债能力分析方法,更加重要的就是应当防止企业管理层对于偿债能力分析的人为因素影响,也就是降低企业财务造假的可能性。针对一些上市公司通过粉饰财报虚假提高企业偿债能力的问题,应当在上市公司中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提高财务管理的独立性,通过这种完善的内控制度来确保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的真实性[5]。同时,可以在上市公司中成立由非执行懂事和中小股东组成的审计委员会,保障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和审计的独立性,这是提高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分析的基础。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也应当树立正确的企业经营理念,特别是在粉饰财报进行偿债能力造假方面,管理者应当了解,虚假的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并不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6.建立完善的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机制

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而言,完善的财务管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也有着重要作用。因而建立完善的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机制,对于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真实性和可靠性就有着重要作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当建立起定期的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机制,例如每个季度或者每年进行一次偿债能力分析。在偿债能力分析方法上,制定相应的制度,确保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的真实可靠性,同时,还应当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内控制度。从制度上对于企业偿债能力分析进行保障是必要的基础,在此之外也需要相应的监督机制,特别是在一些上市公司,应当充分发挥中小股东的监督作用,并且明确相应的责任人。

第5篇:企业管理常用制度范文

一、管理会计应用现状

就目前状况看,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效果还不很乐观。其主要问题在于:1、理论研究不够。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科学,我国会计界对它的研究尚未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仍停留在简单方法的介绍方面,忽视理论系统研究,缺乏对实用性、功能性和可操作性的追求;2、实际应用效果不太明显;3、会计人员适应性差。由于基层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会计管理仍停留在手工操作的初级阶段,加之企业高层管理者没有深刻理解现代管理会计知识,使得企业开展管理会计活动受到冷漠,甚至他们对管理会计的实用性和效益性还存在疑虑。

二、推行管理会计制度,完善企业管理

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的主要组成内容,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可以说,没有管理会计的有效运用,企业管理也将成为一纸空文。

(一)以“目标成本”为起点和核心,深入挖潜增效。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会计,在于管理会计既注重对成本的“数量管理”,也注重对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追踪分析,能够从源头上寻找到产生差异的数额及原因,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

(二)全方位进行成本控制。我们应充分运用量本利分析法、投资决策分析的回收期法等管理会计方法,认真推行责任会计制度,将企业成本控制与责任部门有效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目的。其中,责任会计制度的最大优点,就是将企业日常工作分权管理,使高层管理人员集中精力抓长远,各层管理人员在权限内,放开手脚搞管理,并通过绩效考核,发挥激励作用。责任会计制度建立模式没有固定形式,各有侧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l、科学地制定责任目标成本,分解成本指标。产品成本目标的确定,可以根据同行业先进水平确定,也可采取市场法来计算,即“售价―目标利润―税金费用”,并将产品质量、生产费用及数量、结构指标按照一般独立生产经营企业的常用方法逐级分解。

2、建立责任会计账簿,确定责任主体。为了及时、准确反映各责任单位或个别工作效率,在会计账簿及记账凭证上增设责任单位一栏。根据管理会计的要求,企业可以对“原辅材料”按实际采购量的目标成本记账。而对“生产成本”、“产品成本”则按计划(或标准)数量的目标成本进行记账。

3、定期报告,兑现奖罚。管理会计报告可以设计产品成本会计、责任单位成果计算报表、责任单位收支报表、责任中心绩效考评报告等专用表格,上面应记载目标数、实际数和差异数,这些报表既要与对外报表保持有机联系和对应关系,也要满足反映各责任单位经营管理的要求。会计人员应根据这些报表所反映的差异数,计算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及程度,做出奖罚评价意见报送单位高层主管。

第6篇:企业管理常用制度范文

摘 要 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已经不可逆转,中小企业在经济领域需要扮演一些重要角色,所以在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一直落后于大型企业,只有充分利用网络时代,加快管理方面的创新,才能真正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本文根椐网络经济时代,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网络时代 中小企业 经济领域 健康发展

前言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也是以灵活多变的经营发展方式,在更加激烈的市场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拓展相应的生存空间,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和大企业都是在网络环境中,是处于一个共同竞争层面,所以探讨网络经济时代,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挑战,真正实现企业的发展创新,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网络经济时代中小企业管理发展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发达工业化国家,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网络经济已经成为我国新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1999年,美国网络经济总额已经达到了5075亿美元,增加了大概230万人的就业机会,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在经济发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在国家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欧美、日本等国中小企业占的企业总数是超过99%,说明在网络革命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战略,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和成长作为产业技术发展政策的重点。

二、网络时代中小企业管理发展创新的趋势

网络经济时代,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呈现出很多新的发展趋势。未来中小企业的发展将呈现全新的发展模式。

(一)管理技术的发展创新

管理创新需要与网络信息技术完全融合,于是就出现很多企业管理软件,ERP和CRM就是其中的优秀的代表,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利用这些软件进行管理,可以帮助中小企业真正紧跟世界的管理思维,不断缩短大型公司在管理理念方面的差距,从而确保企业业务处理方面的能力,保证客户关系信息数据化处理,从而帮助企业实现相关的管理创新,并奠定基础。

虚拟化是计算术语当中最常用的词,引用到企业管理当中,其实质其实是借助外部的力量,真正整合内外部的资敌人,真正加强竞争优势,中小企业不具备经营所需要的开发研究、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和生产管理的核心能力,那么就需要通过将劣势虚拟化,借助外界的力量去替换不同的劣势,使之与企业的优势形成相互配合,通过优势互补,有效地集成优势资源,真正创造出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利益互补。

(二)管理组织方面的创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原本就灵活多变的管理组织需要有更强的适应性,首先表现在管理幅度更宽,管理的决策需要向客户慢慢靠近,也就是管理组织雇工平化,其内部横向的联系将会更多,按照相关的组织功能分工,慢慢实现“流程”和“网络”为导向的形成,形成功能团队和工作组部门的管理,也就是管理组织的网络化,所以只有通过信息技术,使不同中小企业之间能够按照相关的部门核心能力,形成专业的联系,共享其工作过程的控制和共同目的,也就是实现管理组织虚拟化。

(三)管理模式的创新

由于中小企业不具备经营所需要的开发研究、市场荣耀和生产管理等一系列的核心,所以必须要借助上下企业的密集多方向的联,采用互利和交互式的合作,进而共同追求相应的目标,有效地集成优势资源,对市场和经营快速反映,实现中小企业的快速配置、快速适应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这样中小企业可以不架建一个昂贵和耗时的设施,而是需要在原有的核心技术上,把各种合作企业真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赢利的供应链,节约投入,不断地加快管理的速度。

三、实现中小企业管理途径的创新

(一)实现控制到信息制度的转换

传统的中小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是实施战略发展,如果设计了详尽的管理控制制度,那么虽然制止了企业内群体和个人的机会主义,但是在另一个方面也限制了员的创造性。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所导致网络扁平化工作环境、虚拟经营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管理人员的控制能力,真正实现中小企业之间、企业内部之间、员工之间和上下级之间的信任。

(二)建立相对适宜的管理控制制度

网络时代中小企业扁平化和信息化等各种管理的发展新趋势,相对于传统的组织变革,那么就会出现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没有很大的优势,那么就需要更加严格地保证组织、决策和激励等机制的配合,从而有效地控制风险,主要包括对创新进度的控制、对创新实施的风险控制等等内容。

(三)建立信息化以客为上的企业诚信制度

网络时代,制度信任主要是以客为尊的管理理念,它是以电子商务发展战略为基础,降低网络交易当中的不确定性,规范化交易的制度,克服交易双方不信任感,同时可以为交易双方提供更多相互了解的信息,中小企业更需要注重电子商务环境下顾客所形成的重要作用,建立可以促进顾客信任的重要作用,建立相互促进的顾客信任制度。

四、结论

中小企业在接入互联网的时候,一方面是中小企业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所以中小企业通过互联网,弥补中小企业规模小、投入少,而且过于细分的弊病,中小企业战略优势最重要的是因为它是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核心,中小企业具有沉淀少、转向灵活的特点,那么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会表现出更加强大的适应力。

参考文献

[1]吴迎春.中小企业互联网技术发展新希望.人民日报.2011.10.

[2]成西.网络时代就在身边.恩施日报.2012.11.

第7篇:企业管理常用制度范文

关键词:供电企业;常态建设;六化三制;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U2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开展六制三化管理工作的意义

六化三制工作法的实施,实现了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的转变,工作成效用数据来说话,解决了人为拍板的管理弊端,文化落地实现从人的视觉感官开始,到促进思维认识的变化,再到促进行为规范、行为方式的变化。

二、实行“六化三制”管理工作的做法

工作内容指标化。企业管理部组织生技部、营销部、安保部等主管部将结合国一流标准、同业对标、综合评价指标制定局指标体系表,结合省市公司下达的目标值、国一流标准值、同业对标标准值制定了年度目标,将年度目标分解到月、到季,每月由指标管理单位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工作要求标准化。安装标准化管理系统,将常用法律法规、管理标准、管理制度、工作标准等录入标准化管理系统。企业管理部组织各单位根据本部门工作职责及国网公司和省市供电公司对各专业的管理要求,建立部门基础管理体系表,各专责人根据本岗位工作需要对本岗位应该具备的法律、法规、标准、制度、记录、报表进行自查,建立以岗位为单位的岗位调查表,明确了一个岗位做一项工作须依据何种标准、遵照什么流程、生成何种记录,从记录的填写频次、报送单位、报送时间进行了简化、统一、规范。

工作步骤程序化。年初制订覆盖全局所有业务的专业计划,每月制订月计划,每周制订周计划,计划制订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计划层层指导。同时,采取“工作计划与材料、费用计划相支撑”的原则,每月随月度工作计划报送费用计划、材料计划,确保了工作效率的提升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各单位依据下发的工作计划、费用计划、材料计划实施。检查考核采取专业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月由各专业管理单位对负责的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将考核报表报企业管理部,企业管理部以月工作计划为依据进行逐项落实考核,在半年度、年终由依据企业管理部组织各专业管理单位对全局各单位进行全面考核,110项指标完成情况做为主要考核依据。

工作考核数据化。企业管理部组织生技部、营销部、安保部等单位结合局原有的考核办法围绕同期比、目标值比、环比等方面制订目标考核细则,所有的工作考核围绕110项指标体系,以数据结果作为考核依据,实现考核工作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

工作管理信息化。对全局的应用系统进行了信息整合,各种应用系统与局主站网页进行链接,在局机关和基层供电所安装视频监控和视频会议系统,在局机关安装大楼广播系统和墙体电视系统,通过加大各管理系统实用化督查力度,现有的各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达到实用化。部分专业管理实现重大创新突破,如:材料计划实现了网上申批,生产管理实现了网上监控,作风纪律实现了系统监控,管理人员实现了在办公室监控基层工作。

文化建设目视化。在办公室结合专业悬挂管理目视图板,在局机关员工办公桌上放置员工提示卡,内容包括岗位职责、岗位履行工作、警示格言等。在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中,开展“作业现场安全看板管理”,利用工作现场的版面,召开班前会,粘贴工作票、操作票、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卡、各级人员到位签到卡。“作业现场安全看板”放在工作现场,时时提醒提高安全意识、按章工作,加强了现场安全管理,防止现场事故发生。

计划工作挂号制。企管部对正常月度工作建立台账,每月对完成的工作进行消除,对未完成的工作建立未完成工作库,并督促考核直至完成。

第8篇:企业管理常用制度范文

关键字:关联交易 盈余管理 动机 常用手段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087-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会计的重要性取决于它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然而一些上市公司违背公平原则,利用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扰乱市场秩序,极大地制约、危及了资本市场和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剖析盈余管理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为有效控制盈余管理行为提供策略和可行性建议,使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能够得到保护,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一、盈余管理的内、外部动因

(一)内部动因

内部动因是盈余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包括政治成本动因、契约动因、资本市场动因、避税动因等。

1.政治成本动因。对于一些容易引起媒体和消费者关注的垄断企业,通常处于政治成本的考虑,不敢以暴利的形式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继续维持国家对其的优惠政策或者是避免因为高盈利而被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盈余管理的政治成本动因包括行业监管和反托拉斯监管。企业的财务报告提供的数据一旦超过或者低于某一界限,就会受到行业等的监管,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企业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就会通过盈余管理使会计报表的信息符合规定的限制。

2.契约动因。会计数据经常用于各种契约,最为常见的有债务契约和管理人员报酬方案。债务人将资金投入公司制的企业后,只能按期取得固定的利息,如果公司盈利,剩余收益将归股东所有,与债权人无关;但是,一旦公司投资失败,企业破产时,股东只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不一定能够偿还全部债务,债权人为了保护自己,通常在债务合同中添加一些保护性条款,而这些保护性条款多数是以会计信息数据为基础的。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达到设定的保护性条款,就会粉饰报表,进行盈余管理;再者就是企业管理当局的报酬,一般也是基于会计报表信息的企业绩效,这也是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又一动机。

3.资本市场动因。资本市场动因是盈余管理研究的主要领域。资本市场动因的盈余管理包括首次发行股票时为了筹得更多的资金、管理当局为了获得较高股票发行价而进行的盈余管理,也包括管理当局为了满足《公司法》首发新股“公司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并可向股东支付股利"的有关规定。

4.避税动因。企业为了降低税负,减少现金流出,通常通过盈余管理减少会计报告对外披露的净收益;也有的上市公司利用不同地区税率的差异以及不同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不同,试图通过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将利润转入税费低的地区,以此来降低税负。

(二)外部动因

外部动因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主要包括会计准则的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和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等。

1.会计准则的不完善。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变化,新的情况、新的交易事项随时发生,而现有的会计准则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出现了会计准则的滞后性再加上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这加大了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同时也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

2.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和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基于委托理论的公司治理结构就决定了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人(企业管理当局)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往往会利用会计信息上的优势,选择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会计处理方式方法,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关联方关系的认定以及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

要对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就必须先对关联关系的认定有一个充分的把握,对关联方交易的类型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一)关联方关系的认定

关联方关系的存在是以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为前提条件的。在判断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时,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从一个企业的角度出发,与其存在关联方关系的各方包括:

1.该企业的母公司,不仅包括直接或间接地控制该企业的其他企业,也包括能够对该企业实施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单位等。

2.该企业的子公司,包括直接或间接地被该企业控制的其他企业,也包括直接或者间接地被该企业控制的企业、单位、基金等实体。

3.与该企业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其他企业。

4.对该企业实施共同控制的投资方。

5.对该企业施加重大影响的投资方。

6.该企业的合营企业。

7.该企业的联营企业。

8.该企业的主要投资者个人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

9.该企业或其母公司的关键管理人员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

10.该企业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其他企业。

(二)关联方交易的类型

存在关联方关系的情况下,关联方之间发生的交易为关联方交易,关联方的交易类型主要有:购买或销售商品,购买或销售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提供或接受劳务、担保,提供资金(贷款或股权投资)、租赁、,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转移、许可协议,代表企业或由企业代表另一方进行债务结算,关键管理人员薪酬。

(三)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

1.关联方之间特别商品购销与劳务提供。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原材料、产成品购销以及劳务的提供关联交易,有些关联交易的存在纯粹是为了盈余管理的需要,如果企业管理当局不进行盈余管理,这些关联交易根据实际的经济业务是没有必要存在的;再者就是即使有些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在关联方交易时其关联价格通常采用协议定价,有失公允性。

2.关联方之间扭曲的托管经营。托管经营作为资本经营的一种形式,在目前缺乏法规的证券市场上,却偏离了它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目的,成了关联方企业用来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比如为了增加上市公司的利润,母公司可以将其高盈利的资产以低廉的价格交由上市公司托管,而在托管协议中,母公司往往制定对上市公司有利的协议。

3.关联方之间不正常的资金拆借。关联方企业之间普遍存在着资金占用问题,一方面,公司将资金借给没有偿债能力的关联方,后声称由于关联方没有偿债能力,作为坏账处理,其实质是将资金由公司转入到了关联方;另一方面,可以收取资金占用费,也同样可以起到平摊利润的作用。

4.关联方之间不合理的费用负担转嫁。关联方通过费用负担转嫁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就是在上市公司经营不理想时,利用各项服务收费标准的弹性,改变费用分摊标准,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规范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过度盈余管理的措施

盈余管理有其积极的作用,也有其消极的作用。盈余也分为适度的盈余管理和过度的盈余管理,我们要规范的就是具有消极作用的过度盈余管理。通过分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和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规范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过度盈余管理。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是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前提和条件。应逐步完善现行的会计准则的规范建设,使其能够适应日趋复杂不断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使现行的会计规范更具可操作性,同时更应该完善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要求,使披露的信息更加充分。另外,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逐步完善股票发行、配股等法律法规,改变单一的评价指标。

(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和外部监督机制

既然盈余管理产生有其内部动因也有其外部动因,因此,笔者认为在规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时就要内外结合,既要完善内控控制体系,建立岗位责任制,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审计,又要通过外部监督机制的存在,迫使企业管理当局来减少盈余管理或者消除盈余管理。加大对盈余管理的处罚力度,使得其通过盈余管理所获得的收益远低于其盈余管理行为被发现后的惩罚金额,企业管理当局就会权衡盈余管理的风险成本和可能收益的大小,当成本大于其收益时,管理当局就会自觉放弃盈余管理的行为。

(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中虽然均设有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但是我国的独立董事基本上空有其名。我们要借鉴国外独立董事制度,发挥独立董事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督作用。我国的上市公司多数是“剥离”上市,上市公司与原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是“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这些都是法人治理结构中亟需完善的地方。

(四)加强中介机构的作用

我们既需要会计师事务所这样的中介机构来客观公正地实现审计业务,重点关注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也需要中介机构来披露管理方交易的定价原则、定价政策。关联方企业间的商品购销是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其进行的盈余管理归根到底就是关联交易的价格有失公允,关联交易定价原则、定价策略不当。因此,我们必须靠一个有说服力的第三方的专业中介结构来给出关联交易的定价原则,从而使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参考文献:

1.张景,傅伟,李莉.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浅析.前沿,2006(10)

2.季春.关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探讨.经济师,2008(8)

3.秦江萍,王怀栋.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透视.石河子大学学报,2003(9)

4.杨秋玲,马海鹰.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的常用手法及其防范.证券天地,2003(6)

5.沈烈.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术文库

6.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会计.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10(4)

第9篇:企业管理常用制度范文

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先进,计算机技术迅速地渗透到企业管理中去,在企业管理中摆脱了过去仅仅依靠管理理论、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的现状,企业在管理进程中将更加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在企业实际管理中的运用,计算机技术中多项技术被运用在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不论是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财务会计的管理,企业仓储物流的管理,企业销售运作的管理,都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电子信息处理,主要运用在机械工厂数据操作上,对企业机械机器的集中操作上。第二个阶段是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运用在企业管理部门,例如对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的筛查与员工日常工作的考勤等,都需要计算机系统中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第三个阶段是决策支持系统,主要运用在企业高层的管理部门,例如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高层对企业发展方向以及企业应对竞争对手的决策上的运用,就需要运用到计算机技术,其中比较常见的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成信息相关的表格、图谱、模型等,这种在企业战略决策上的管理得到了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就能够使企业的战略决策更加的精准有效,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企业管理层在战略决策上个人主观判断产生的错误,尽管现如今企业管理中战略决策仍然更加倾向于依靠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判断,但是仍然不能否认计算机技术对于企业战略决策判断的价值。

二、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在计算机技术日益渗透到企业管理中的大背景下,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管理的“排斥反应”更加明显,其中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这对于企业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需要更加深入,但是现实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员工并没有办法去适应计算机技术带来的改变,对计算机技术相关软件的操作并不熟练,这其中包括一些在专业技能上十分熟练的员工,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的深入,反倒没有帮助他们更加有效率地为企业服务,相反由于自身对计算机软件的重视不足,对计算机软件的认识不够制约了这些本在专业领域十分优秀的员工的发展。这是需要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值得反思的地方,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必须更加主动地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加有效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软件,同时也应当开展教育,引导企业员工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从意识上提高对计算机技术对于自身在企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许多企业在计算机上的技术并不成熟,这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存在着致命的威胁的。现如今,许多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料都储存在计算机中,企业员工缺少企业信息安全的重视,在企业信息安全意识上十分薄弱,这些在技术上的漏洞与认知上的疏忽,都让企业信息安全留有隐患。计算机软硬件配置不当同样制约着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有些企业为了提高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效率,盲目认为高配置等于高效率,大量购进一些价格昂贵的计算机软硬件对计算机进行配置,虽然投资很大,但是很多功能对企业实际情况来说是使用不到的,造成了闲置和浪费。还有一些企业为了节省经费,购买盗版软硬件设备进行安装使用,殊不知盗版软硬件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而且盗版的软硬是得不到售后的技术服务的,这样还要重新购买软硬件设备,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切不可贪小失大,应当从正规渠道购买正版的软硬件设备进行安装使用,而且要请教专业的技术人员购买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使得所购买的计算机软件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不至于浪费。而完善计算机管理制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完善的计算机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处理在使用计算机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一旦遇到问题可以根据一定的规范化流程进行处理,可大幅度减少计算机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计算机管理制度应当不断顺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进行更新扩展与完善,让每个员工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进行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将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使得办公自动化得以顺利的开展。企业应该保证企业内部计算机的安全性,有意识的提高每一个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每一台企业内部计算机应该通过身份识别才能进入,员工只能用个人专属的账号和密码进入到计算机内,且企业的所有计算机全部加入域,收回administrator权限和密码,只给予user权限,严格限制上网,上网需要严格的审批手续,同时,在服务器上安装监控软件来监督员工的行为,监控所有网络流量的动向,上级领导不仅可以监督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规范,防止员工在上班期间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站。还可以防止各种恶意行为,加强企业计算机的安全性。

三、对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建议

1.利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企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计算机技术管理企业并不能影响企业的信息安全。这就需要企业在利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企业时,充分考虑到信息安全相关技术。具体利用到以下手段确保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安全。首先就是加密技术信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内的数据、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保护网上传输的数据。数据加密技术主要分为数据传输加密和数据存储加密。数据传输加密技术主要是对传输中的数据流进行加密,常用的有链路加密、节点加密和端到端加密三种方式。通过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保证传输数据的完整性。一个数据加密系统包括加密算法、明文、密文以及密钥,密钥控制加密和解密过程,一个加密系统的全部安全性是基于密钥的,而不是基于算法,所以加密系统的密钥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在数据通信中使用最普遍的算法有DES算法、RSA算法和PGP算法。其次,确保企业管理信息安全的有效方法是利用好防火墙。防火墙的本义原是指古代人们房屋之间修建的那道墙,这道墙可以防止火灾发生的时候蔓延到别的房屋。防火墙技术是指隔离在本地网络与外界网络之间的一道防御系统的总称。在互联网上防火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网络安全模型,通过它可以隔离风险区域与安全区域的连接,同时不会妨碍人们对风险区域的访问。防火墙可以监控进出网络的通信量,仅让安全、核准了的信息进入,同时又抵制对企业构成威胁的数据。防火墙主要有包过滤防火墙、防火墙和双穴主机防火墙3种类型,并在计算机网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后一个方法确保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方法是入侵检测。随着网络安全风险系数不断提高,作为对防火墙及其有益的补充,IDS(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帮助网络系统快速发现攻击的发生,它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入侵检测系统是一种对网络活动进行实时监测的专用系统,该系统处于防火墙之后,可以和防火墙及路由器配合工作,用来检查一个LAN网段上的所有通信,记录和禁止网络活动,可以通过重新配置来禁止从防火墙外部进入的恶意流量。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快速分析或在主机上对用户进行审计分析,通过集中控制台来管理、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