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装设计说明范文

服装设计说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设计说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装设计说明

第1篇:服装设计说明范文

“设计过程”教学理念正是推行在整个服装设计教学中强调设计思维的重要性,填补“过程”中的空白,让学生从感觉服装、认识服装开始,最终到设计服装、创新服装,享受当中的每一个阶段。

是什么束缚了我们的脚步

为何我们的服装企业大多以来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为主?为何我们的服装市场品牌众多但产品大同小异、似曾相识?为何我们同一班级的学生除了享有共同的专业之外还享有相似的作业内容?是什么束缚了我们的服装设计师与初学者的脚步?

必须承认的是设计教学中的许多理念来自于纯艺术的教学经验,艺术与服装设计之间有许多相通的审美标准,注意艺术与设计之间的转换是设计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已注意到这点。但是,服装设计的法则可以来源于艺术,服装设计的起点却不应仅仅始于艺术,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整个世界的各个方面。如何将听到的、看到的、触到的、甚至闻到的转化为最终的服装,当中应经历怎样的过程,是现有服装设计教学少有涉及的。

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绘画、雕塑等艺术无需考虑的问题,如何使设计作品既能美化生活,又能体贴照顾人们的需要,将抽象的概念与具象的设计结合,是设计思维所能解决的问题,而非几条审美法则或工艺技能所能帮助。另外,服装发展到今天,从款式到色彩再到面料,都经历了历史性的变革,却终究离不开对人体的考量,离不开衣领、衣袖、裤腿等基本结构,这都是由服装的功能性决定的。如何在相对固定的服装元素中赋予服装特别的意义,服装设计创新的关键也是要通过灵活的设计思维来达到。由于思维的过程是独一无二的,也就赋予服装独一无二的生命力。因此,是时候反思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模式了,在提倡培养学生的美学、技能之外,应更加追求设计思维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如何寻找灵感,发现灵感后懂得如何将灵感转化为设计语言――服装设计的语言和设计说明的语言,在创作过程中慢慢经历每一步。服装专业的“设计过程”教学理念正是强调设计思维的重要性,重视服装设计创作的过程。与以往的设计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师对这类课程作业的评定不再局限于设计结果,学生在寻找灵感、搜索图文材料、构思草稿甚至拟定规划书时的表现也将作为重要参考。教师与学生一同目睹服装从轮廓到细节、从简单到丰盈、从思想碎片到设计整体的全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从侧面搭建服装设计与生活、艺术、科学等其它领域之间的桥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严谨设计。

服装设计过程教学的理念

“感”是创作的开端与经历,学生应经常触物生情,有“感”而发,在设计过程中感受服装、享受过程,“感”的过程奠定了感情基础与个性化因素;“合”是从感性的发散思维到理性的思维整理,“合”不是简单的拼凑与叠加,而是各种非服装元素转化为服装元素的过程;“设计过程”还包含语言表达与服装表达的参与,促使师生之间、合作者之间形成互动关系。这种服装设计过程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们不仅在工艺知识、技能学习与工具操作方面有理可循,而且在设计思维环节也有法可依。

“感”的体验

作为服装设计师,应该具备比常人更多的感性细胞,做到有感于物,有悟于心,因为创作灵感常常就隐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但是,感性思维的缺点是容易被理性的事物所干扰、修饰、掩盖,使得人们变得麻木,因此需要特意地训练服装设计初学者的感触、感觉、感想。强调服装设计创作中有“感”而发,不仅要求学生对服装材料有敏感的触觉,了解面料的种类、成分、质感等,还要动用其它感官从不同侧面介入对服装的分析。力求让设计的思维扩展开来。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红色使人联想到火焰、流血和革命;绿色使人联想到田园、宁静和生命;而蓝色则使人联想到严肃、淡漠和寒冷。尤其是有绘画基础的人,这种感觉更为强烈,这便是“通感”的作用。

通感又称通觉、联觉、移觉或连带感觉,是指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感觉挪移、转化、渗透、互通的心理过程,通感可以同时引起多种感官的活动。借助这一原理,让学生在设计初学中尝试通感的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设计敏感度。服装设计中存在许多通感的现象,例如对熟知时尚的人士提出几个设计细节的名词便可以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形象:黑色带边帽、印花深色T恤、皮质窄腿裤、摩托车风格,眼前马上浮现的便是“硬女郎”风格;然而宽边草帽、乳白色吊珠、吊带连衣裙,又立刻换作浪漫的“田园”风格。可见,服装要素的暗示、细节的衬托,会带给服装别样的风貌。这就需要对生活的观察与感受,也摆脱不了与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领域千丝万缕的关系。熟知服装的基础知识,对各种艺术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在创作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感”的体验可以从形态、材料和功能三方面着手。教师引导学生将形态、材料和功能的概念从服装中抽离出来,将三者之间、三者与服装之间的关系打散,这样,抽象与具象之间便可以更为自由的置换,根据学生自身的思维将元素重组,重组过程中,许多原有的概念引发与其他相关事物的联想,有助于赋予服装新的意义与设计起点。

首先,要加强对服装形态的感受。对此,每个人侧重点不同,有人注意的是服装顺应人体而表现出凹凸有致的线条;有人注意的是各个服装部件块面的拼接关系。曲线的轮廓与体贴、柔美等概念相同;块面拼接与机械、牢靠等概念相系。再联系与体贴、柔美或机械、牢靠等概念相关的其他事物,用以表现服装,如水纹的柔美和山石的坚硬,由此可以设计出独特的水形花纹或块面层次,这些服装表现都源于开始的概念联想。其次,还要加强对服装材料的感受。之所以说“服装材料”,而非“面料”,是因为材料的范围更广,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非传统材料也用于服装制作之中,打破了原有面料分类框架。而且,对面料的开发就应放远眼光、拓宽视野,例如PVC面料的广泛应用,正是来自于设计师对金属的迷恋。在此方面可以训练学生进行面料的二次加工,特别尝试用非服装用料进行改造,或利用现有面料模仿特殊效果,使其充分发挥想象力。

最后要加强对服装功能的感受。例如将美观、保护、体贴的概念从服装中脱离出来,可以发现他们并不仅仅用来形容服装的功能,地球、蜗牛壳、雨伞都给我们这种感受。许多仿生学服装、环保服装等就是从功能角度发现服装的创新点。我国在设计“飞天”航空服时,从灵活的角度出发,便借鉴虾的

构造,将肘部设计成节状结构,使得服装安全而不妨碍科研活动;还有新型泳衣的设计也是从速度的概念入手,研究鲨鱼成为海洋游泳高手的原因,根据其皮肤表面的鳞状结构研制出“鲨鱼皮”泳衣,从而帮助运动员有效提高泳速。

“感”的体验是在寻找设计理念与设计造型之间的结合点,也是发现灵感、发散思维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特点不是只有单一的解释和常规的定义,让他们的思维更为灵活,思路更加开拓。

“合”的能力

“感”的体验促使学生思维呈现出向四面发放扩散的状态,从各个角度去审视和挖掘服装的内涵。这一过程鼓励学生善于捕捉灵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平时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与新意。然而,思维应该有“放”也有“收”,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在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产生许多的构思之后,需要进行的是筛选和总结工作,对各种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充分了解它们的关联性,从中发现创意的闪光点,将思维的碎片与服装元素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设计,这就是“合”的过程。例如一个震动我们灵感神经的场景――一抹夕阳余辉使得缓慢转动中的一排排转经轮(一种用于祈福的宗教器物)散发出更为金黄的光芒,闪耀着神秘的经文,让人感受到藏传佛教的神秘,体会到时间在这片神圣土地上的流逝,宗教在此被寄予的殷切祝福与希望。然而如何将这种心灵感受转换到服装中呢?这就需要发挥“合”的能力,将灵感与掌握的服装知识相结合。在这一设计中,转经轮反射的光辉可以用金属感的面料织物表现;速度、时间流逝的概念可以是服装上流畅的分割线;闪耀的经文则可以被直接演化为图案,为服装增添浓烈的民族风韵。

“合”的过程中,首先要“合”得有技巧,设计师既要面面俱到,考虑周全,还要有主次之分,有突出也有忽略。就服装的三大要素而言,款式、色彩、面料,突出着重想要表现的部分,其他方面相应的轻描淡写。例如简洁的色彩可以体现复杂的款式结构;单一的面料可以突出繁缛的图案。第二,要“合”得有质量,这就要了解国际水平,关注流行趋势的动向,根据流行色、流行面料信息的对设计进行调整。例如要设计一系列表现“硬女郎”形象的服装,从电影《Batman Returns》的CatWoman、《Mr.&Mrs.Smith》的Angelina Jolie、Madonna演唱会、摇滚女歌手SiouxsieSioux的朋克形象中可以抽取黑色、白色、银灰色、金属色、深褐色、大红色等和对面料的粗略设定,再参照当下流行色、流行面料的趋势,对色彩进行调整、增加或删减,挑选流行的PVC、大眼网纱等面料,从而衬托“硬女郎”高贵而冷艳的风格。第三,要“合”得合理,根据消费群体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服装作相应的改变。

“说”的思考

“说”包含图形表达与语言表达。一方面,借用图形阐述设计理念,对创作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设计工作常常是团队性合作,需要面向同事、客户表达自己的设计观点,此时“说”就成为设计师必备的技能。语言表达是国内学生的弱项,原于刻板的教学模式,学生默默地完成作业,教师默默地批改作业,学生与教师只是机械的“收、发”关系。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既要改变学生的听课方式,也要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思维摩擦。

第2篇:服装设计说明范文

一、选题依据

(一) 设计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背景

也许很少人会把服装当成艺术,因为人们对日常生活总是熟视无睹,岂知,服装不仅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年轮,纪录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身体诉求,包装着人们的身体曲线。它是人类最温暖的记忆,可它却处于最边缘的记忆中。

随着科学与文明的进步,人类的艺术设计手段也在不断发展。信息时代,人类的文化传播方式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严格的行业之间的界限正在淡化。服装设计师的想象力迅速冲破意识形态的禁锢,以千姿百态的形式释放出来。新奇的、诡谲的、抽象的视觉形象,极端的色彩出现在令人诧异的对比中,于是不得不开始调整我们的眼睛以适应新的风景。服装设计既要有很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既然设计出来的衣服是要在生活中穿的,既要美观时尚,又要低调优雅,使服装永远不会落后,所以一个设计者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要忘掉自己是自己,而是在设计你所想表达的意向。当然,对于设计来说,最重要的不单是把握当下的流行趋势,而且要灵活运用我们本身固有的民族的或传统的特色,做出更具有意义的服装。

2.意义

通过对《那些年》这一主题的设计,来表达服装现阶段简单化的风格,看似简单大方,实则结构及分割都非常特别。运用挺括中不失柔软,朴实中又不失时尚的面料来表达本设计简单硬朗的效果。另外结合纹理的细节处理来增加服装古典的韵味,达到既有特色又不失时尚的目的,进而形成一系列简单而不失细节具有潜力的服装。

(二)研究内容所属领域、研究范围

本次设计围绕休闲装进行创意设计,对当下对休闲装的要求和所处的环境分析,结合现代休闲装的流行趋势及流行元素,完成创意设计。此次的消费人群主要为追求视觉、刺激、时尚、享受自然给于的多彩、美妙的生活,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的男女青年,研究领域强调设计理念和设计情感,突出设计,紧跟时尚,具有现代风格的创意设计作品。

本次的服装设计,来源于生活的灵感,却又比生活更具有艺术。采用分割、撞色,镂空的手法来表达创意理念,来满足青春时尚的消费者。

1.历史发展

服饰,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像饮食那样出于维系生命的本能,也不是像居住那样出于防身之必需,而是一开始就是一种带有浪漫色彩的文化创造。

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 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批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休闲化,休闲装的兴起及发展较为迅速。都市里的人们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心里、生理的压力都很大。压力越大,人们越是希望用更多的时间进行休闲消遣。利用各种方式来调节释放压力。休闲装的发展,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繁荣起来的。在日常生活中休闲装是针对正装而言的,即非正式服装。

休闲装,越来越成为现代都市生活的衣装。敏感的服装界,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名牌休闲装。由于休闲装概念广泛、内涵的丰富,它已被演绎成诸多风格、种类的日常装。青春风格的休闲装,通常设计新颖、造型简洁,有粗犷的形象,塑造强烈的个性。典雅型休闲装,追求绅士般的悠闲生活情趣,服饰轻松、高雅,富有情趣。

2.服装的作用

服装既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一个民族对服装来说,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形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升华。

(1)服装,过去、现在,将来仍将是心灵与外界对话的形式。 服装通过不同的设计语言塑造、润色和装饰着人类的生活。为了取暖和遮羞,人类的祖先开始用衣服来遮盖身体,但也就在那时,装饰作用也同时成了服装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群体里,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外界的压力都影响着人们对装饰方式的选择。今天,虽然人们穿戴衣物的基本原因还是为了取暖、消暑和遮羞,但更重要的原因已经是为了更好地装扮自己。因为人类是社会群体,服装也具有一种社会化特征。

(2)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不仅仅是思想开放了,更注重个性化,时代概念在整体服装上早已不再是一个虚有的名词。本系列服装给人一种个性、干练、时尚、简约、舒适的感觉。在反应国际流行趋势的同时,又蕴含了本民族的传统特色,像是那些年我们或稚嫩、或叛逆、或青涩、或成熟的青春时代,需要人们慢慢的去品味。

3.服装的功能

综合来说,服装有保健和装饰、工业用途三方面作用:

(1)保健:服装能保护人体,维持人体的热平衡,以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服装在穿着中要使人有舒适感,影响舒适的因素主要是用料中纤维性质、纱线规格、坯布组织结构、厚度以及缝制技术等。

(2)装饰:表现在服装的美观性,满足人们精神上美的享受。影响美观性的主要因素是纺织品的质地、色彩、花纹图案、坯布组织、形态保持性、悬垂性、弹性、防皱性、服装款式等。

(3)工业用途:防静电服装是防止衣服的静电积聚,用防静电织物为面料而缝制的,适用于对静电敏感场所或火灾或爆炸危险场所穿用。使用的防静电织物的制作工艺主要是在纺织时,大致等间隔或均匀地混入全部或部分使用金属或有机物的导电材料制成的防静电纤维或防静电合成纤维,或者两者混合交织而成。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及难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服装脱离了原本复杂的形式,变得越来越简约。无论是廓形上,还是设计上,都十分的大气,使男性变得更加阳刚,女性更加柔美。配上纹样的设计,来表现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时尚与文化艺术相结合,别有一番滋味。

1.此设计是按照社会或自然事物的剪影来创意,廓形比较夸张,结构分割的也十分的巧妙,表达出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概念。

2.运用面料再造,做出镂空的花样,露出的面料颜色与外部面料颜色相撞,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3.注重饰品的搭配与服装的整体风格相符合,细节设计与整体廓形相匹配,做到和谐统一,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重点与难点

要做出简约的服装,一定就不能就简单而做,否侧会显得十分笨重。在整个过程中,服装的廓形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面料的选择也就非常的重要,一旦选错面料,就会影响整个服装挺括的效果。在结构分割上要做的巧,做出的服装不仅要有创意时尚的感觉,而且要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内涵,要更加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情调。

通过对面料的二次再造手法,来表现镂空,在技术上就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还要在颜色上做出对比,撞色等,处理不好,便会变得非常的庸俗,所以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学会各种搭配,来表现这种设计的想法,使服装更加的协调与完美。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一)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资料分析。

2.市场调研法: 通过实地市场调研,寻找灵感来源,进而确定本次设计方向。

3.归纳总结法: 根据之前的资料和市场调查,总结归纳,得出设计方案。

4.对比法: 运用对比手法来强调突出本次设计的创新与新颖之处,突出设计亮点。

5.借鉴法:从采集来的资料中,借鉴与我本设计相关的设计点,进行创意设计。

(二)研究路线

1. 根据市场调研信息与最新流行趋势,提取相关流行元素与设计相结合,确定设计主题。

2. 依据设计主题,绘制设计草图,对服装进行初步创意设计。

3. 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绘制平面款式图、1:100样板及设计效果图。

4. 结合当今流行趋势、设计风格选择所需的色彩与面料,运用多种工艺手法进行面料再造设计,使其与服装造型紧密融合,打造出最具特色的创意服装。

5. 最后完成成衣制作,对服装整体进行协调,使服饰的搭配更加新颖、完整,成衣效果更加理想。

四、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条件

在书籍、电脑上查找与我设计相关资料,学校提供人台、平缝机、裁剪案台、熨斗等一些机械设备和一个宽敞的做作场地,在商场可实地购买一些与我设计所需的一些配饰品等。

(二)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此次制作中服装的廓形有些难于表达,而再加上镂空的设计,在有些特殊的部位的立体效果和结构设计往往很难表现效果图之上的感觉,就会使得整个服装显得熟气而呆板。再加上要运用撞色的手法来体现青春的潇洒与不羁,又增加了整个设计的难度,处理不当色彩的问题,就会让服装的整体变得不和谐,甚至失败。

(三)解决措施

在制作的时候,要注重时尚与文化的结合,细节方面一定要着重处理。颜色的搭配既然是撞色,要掌握颜色面积的合理度,不能随意的分配颜色块面。在制作过程中往往很难把握立体与平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及面料之间的配合程度,有的需要对面料进行二次处理来表现所需要的效果。最后,要选择合适的配饰来搭配服装,使整体的效果更加趋向于舒适美观。

五、预期要取得的成果及成果的学术或应用价值

(一)预期成果

1. 此次以《那些年》为主题的创意装制作3~5套,根据已确定方案采购面料、辅料,并结合设计主题进行创意装设计;

2. 完成设计说明、设计效果图、平面款式图、结构图、工艺流程图、以及设计报告书;

3.依据设计效果图制作成衣造型新颖、结构合理,工艺精细,服饰品搭配

完整,展现强烈的视觉效果、整体感强。

(二)应用价值

服装最初是人类用来取暖和遮盖作用的,在人类不断地进化与演变过程中随着经济与时代的发展,服装的应用价值也在不断的提升。在现代服装不再是一种只能穿着的衣服而已,而是作为一种时尚的艺术品,它的欣赏价值和文化底蕴,同样也是存在于的价值标准。

六、进度计划

(一)第一阶段

通过对休闲装的市场调研,撰写调研报告,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进行开题答辩。

(二) 第二阶段

1.根据自己的设计定位和市场调研,撰写设计过程与方案。

2.整理流行趋势,撰写设计构思与设计方案,并绘制草图、色彩稿、平面款式图、结构图、工艺流程图等。

3.制作服装设计静态展板并结合服装的款式和风格选择材料并进行整体制作和搭配。

(三) 第三阶段

服装的制作,根据自己所确定的方案采购面料、辅料并进行打板实裁(1:1)并完成服装的整体制作。

(四)第四阶段

试穿、彩排、服装动态展示,设计作品打印装订成册,撰写设计报告,多媒体演示制作。

(五)第五阶段

准备毕业答辩及进行毕业答辩

七、参考资料

[1]《服装美学》 华梅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年8月

[2]《服装手工工艺》 潘凝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7月

[3]《服装缝制工艺》 张明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6月

[4]《服装平面款式图设计》何仁娟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8月

[5]《图案设计》 文峰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年7月

[6]《服装打样与工艺制作》 石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1月

[7]《服装制板与放码》 潘凝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1月

第3篇:服装设计说明范文

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泉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台湾视觉传播艺术学会

二、承办单位

晋江市人民政府、泉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福建省工业设计行业技术开发基地

三、支持单位

中国工业报社、中国皮革协会、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泉州市工业设计协会和台湾成功大学规划与设计学院、台湾实践大学设计学院、台湾国立云林科技大学设计学院等境内外院校

四、大赛主题

海纳百川 智造生活

五、参赛对象

1.制造企业内部创意设计专业人员;

2.国内外创意设计机构的创意设计专业人员;

3.境内外院校创意设计专业老师、学生;

4.对设计和创意有兴趣和热情的各界社会人士。

六、参赛范围

与轻工产品(鞋类、食品、晴雨伞、包装印刷、户外用品、家居用品、旅游用品等)、纺织服装、建材装饰、装备机械、光电信息、海洋生物、高分子新材料等产业关联度较高,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要求,具有前瞻性的创意设计作品,重点鼓励基于低碳、绿色、环保设计理念的作品参赛。

七、作品要求

1.作品应为原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或其他权利;

2.作品应属本次大赛确定的参赛范围;

3.作品应充分考虑市场价值和可实现性;

4.曾经在其他工业设计大赛上获奖的作品不得参赛;

5.重点鼓励提供实物作品或实物模型作品参赛;

6.作品提交格式。

(1)3张能够展示参赛作品整体和关键细节的照片或效果图。背景颜色突出(最好为白色),须引人注意并具视觉冲击力。文档须存格式为.JPG,不大于2MB。

(2)一份6页以内的演示文稿(PPT),演示内容应包含作品主题、参赛作品整体和关键细节效果图、结构示意图、设计说明、创意说明,重点描述参赛作品的先导性、创新性、实用性、美学效果、人机工学、品质、环保性、经济性等。

(3)视频(可选):最多60 秒钟、最大10MB,格式仅为MOV, .WMV, .AVI, .SWF, 和.MPEG/.MPG。

(4)作品效果图版面内容应包括“2013年“海峡杯”福建(晋江)工业设计大赛”的标题、作品名称,但不得出现作者姓名及任何标记。

八、奖项设置

(一)奖项安排

大赛分专业组、业余组分别评选金奖、银奖、铜奖和入围作品:

1.专业组:

金奖1名,奖金30万元

银奖2名,奖金10万元

铜奖3名,奖金 5万元

优秀奖5名,奖金2万元

入围作品,奖金1万元

2.业余组:

金奖1名,奖金10万元

银奖2名,奖金5万元

铜奖3名,奖金2万元

优秀奖5名,奖金1万元

入围作品,奖金 5000元

同时,大赛组委会分别颁发金、银、铜、优秀奖奖杯和证书。对入围作品颁发大赛入围证书。

(二)配套奖励

1.设立3名参赛组织奖,对积极组织参赛并取得优秀成绩的单位或团体,由组委会颁发证书,并给予每个获奖单位或团体3万元资金奖励;

2.对受委托组团参赛的境内外社团组织、院校,且提交作品参赛人数在20人以上的,按1000元/人的标准,给予组团参赛费用补助;

3.入围作品中,对提供实物产品或实物模型参加终评展示的,按5000元/件给予实物产品或实物模型制作费用补贴。

九、时间安排

1.大赛申报:

截止日期为2013年7月15日;

2.作品初评:

7月下旬;

3.作品布展:

8月上旬通知经初评的入围作品寄送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并在晋江国际工业设计园展馆公开展示;

4.作品终评:

9月上旬组委会邀请境内外著名工业设计专家及有关行业专家组成评奖委员会对入围作品进行终评,并确定专业组、业余组得分前11名作品;

5.终评答辩:

9月中旬评奖委员会分别对专业组、业余组终评得分前11名作品进行答辩,并根据答辩结果确定获得金奖、银奖、铜奖和优秀奖作品。举办大赛成果对接活动,引导晋江企业与入围作品持有者进行成果交易对接、人才合作对接;

6.颁奖活动:

9月下旬大赛组委会在晋江举办工业设计高峰论坛、获奖作品成果对接签约等活动,邀请获奖作品个人或单位出席。

十、联系方式

地址:福建省晋江市青阳洪山文化创意园国际工业设计园一楼“2013年“海峡杯”福建(晋江)工业设计大赛组委会”

联系人:陈丽瓶、李志达

第4篇:服装设计说明范文

关键词 图形创意思维 平面构成 图案课程体系

当前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商品因创意思维的设计介入,从而使其文化内涵和商品的情趣得以提高,增加了商品的附加值。设计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图形创意是二维视觉认知的主体之一,平面构成与图案是其完成培养方案的两大课程支柱。二者以培养图形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视觉形式美法则的基础设计课程。

一、图形创意教育现状的反思

图形创意思维培养在设计教学中,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口号与效果不符其实。在此,笔者进行简单归纳:其一,教材中的案例与理论牵强附会。作为视觉艺术的一个门类,图片有最直接的说服力,但是平面构成和图案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即案例似乎与理论没有太大的联系,缺少经典案例的解读,一些平面构成的图形作品让人琢磨不透,把带有服饰图案的走秀模特植入其中,就是服饰图案的应用,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其二,创造思维的学习氛围缺乏。在教学中,学生准备素材的不足与注重模仿的思维方式固化,让其作品很多时候是一个临摹的过程,创造力不足。其三,作品表现手法的单一。图案与构成作业一直以打格、填充、平涂、勾线等手法为主,让作品的完成变成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实用性不大。

以上三点是对图形创意教学现状不足的反思,当然还存在其它方面的不足,就不一一列举。

二、对图形创意思维课程体系的建构的建议

建议将平面构成与图案两门课程作为图形创意思维设计的理论支柱,以主题设计为出发点,加大学生的自主能力,辅助电脑丝网印刷等新式教学手段,建构以平面构成与图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其一,以图形作为造型的基础训练。徐悲鸿曾说过: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对形体的把握以及能把设计理念转化成可见的视觉形象,离不开造型的基础能力,而素描的造型一般包括全因素素描和结构素描,重模仿轻表现。但是,图形是对形象的提炼和表现,完成这一转变,需要学生临摹体会,感受图形的用线、用色、骨骼、布局以及形式美法则。改变传统的用笔方式,用简约的图案来传达视觉形象。不可否认,也有一部分学生造型能力差,绘制图形潦草,而导致创意被粗糙的画面掩盖,这样以图形作为造型的基础训练的必要性更大。

其二,将多种表现手段应用到图形设计作品中。现代艺术设计的理论体系来源于20世纪初期德国的包豪斯建筑艺术设计学校,理论体系的精髓在传承中完善。但是,设计作品表现形式却非同日而语,需要中国年轻的设计师与时俱进。传统的作业是思维成型到展现于纸面的一个精细过程,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神和时间的投入。打格填色的重复过程可能会抑制学生的创造力,有瑕疵的作品想修改已不易。在此提出,可将电脑与手绘想结合,电脑较之手绘简单易行,电脑可绘制复杂而精细的作品,节约时间的同时作品易于存储或展示。另外,还可以开发其他辅助工具完成作品,将设计好的图形作品借助丝网版画工作室打印出来。例如,笔者所在的江西服装学院,学生将设计好的图案用丝网版转印在T恤衫上,用蜡染印在面料上。

其三,以故事的模式讲解优秀的图形设计作品。学生设计思维缺乏与知识的积累不无关系,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体会创意技巧,它是设计教学的一大重要目标。图形的三大要素点、线、面的重构与分解更多的是形式美法则的体现,不免让教师的授课落入空洞的说教。将一副优秀的设计作品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可增加学生的情趣。例如,讲解中国传统图案的由来和寓意可加深学生对图案的理解和记忆;在讲解发射时,可让学生联系现实中的发射现象,讨论现代交通堵塞原因得出城市以CBD为中心摊大饼圈层式轴线布局是罪魁祸首之一,体会发射的特点。

其四,大作业以主题式出现,同其它课程相联系,让作品有现实意义。将图案与平面构成联系起来,结合面料设计,把设计好的图形转化成服饰图案,突出于服装表面的图案,对面料进行二次处理的加型设计,如刺绣和马克笔手绘;另外一类是贯穿服装前后身的图案,这类图案的设计手法如同建筑设计。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主要是将服装的半成品摆放在人台上,服装以立体的形式出现,然后学生将设计好的图案构思,在这样的服装上实现。通过这种形式的图案设计训练,可以充分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能够学会充分考虑到服装图案的各种效果,使服装的正面、侧面和背面都能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全面提升服装设计的层次和水平。学生对服饰图案的理解也更为全面和深刻,能主动将在织物与艺术中学到的内容与服饰图案相结合,他们的服饰图案设计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而这方面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将来的成功与否。

三、课程设计示例

1、命题创作:《设计情侣装》,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最后用丝网印刷展示在T恤衫上;

2、作品完成步骤:第一步,图形设计草图,写出设计说明;第二步,在电脑软件上进行图形处理;第三步,将作品用丝网印刷展示在T恤衫上;

3、图形设计思维综合训练:展现男女穿着特色,体现独特的设计思维;

4、构成、图案、色彩练习:用点线面完成抽象的图形,借用经典图案,色彩的心理视觉。

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建立课程体系培养创新的设计人才,才是科学方法。创新和经验的积累最终目的是灵活运用于各种领域的设计当中,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科学建构的图形创意由潜至深、循序渐进的课题设计的训练方案,可有效的帮助学生打破局限从每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中获知解决问题的各种潜在因素,把握设计方案的多样性,鼓励用概念来发展技巧,冲破传统的习惯,对各种各样的主题思想,主动自觉地去寻求多样化的解决方案,灵活运用图形的表现方法,为学生个人创造性发展开辟一个新天地,将自己的设计注入生命!

参考文献:

[1]马高,王欣竹.现代图案教学[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2]詹姆斯·韦伯·扬.创意[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

第5篇:服装设计说明范文

关键词:协同创新;专业学术英语;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39-03

英语教学资源库就是给英语学习者提供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平台,不仅使英语学习形声并貌,情景交融,而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而且增加了学生选择的自由,这正是建立“有效性语言输入”的理想方式。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框架里,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是以英语为载体的。在大连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4+0”项目中,“服装设计”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全日制本科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要接受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教师全英文授课,阅读英语原版专业书籍与资料,用英语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在课堂上使用英语与同学和老师讨论专业问题,用英语撰写设计说明与论文。此外,课程的时间表、授课计划、命题考试、学分要求等等都以全英文形式呈现。因此,以学科内容英语材料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学术英语的学习成为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合作办学项目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英语学习基础薄弱,单纯依靠课堂上的学习显然无法完成如此高难度的英语学习任务。因此,课前准备、同步辅导、同伴互助、强化练习、自我测试都极为重要。可是,与通用英语不同,学术用途英语资源缺乏。幸运的是,“4+0”项目的合作方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派来了服装专业外教、艺术专业外教、英语模块的外教,他们利用国外渠道获取很多在国外使用的资料,南安普顿大学还为合作项目的学生建立了苹果电脑中心。有了这些软硬件条件,国际教育学院英语团队教师建立了一个模块式的学术英语资源库,构建了一个模拟交流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英语素材和语言环境,不仅方便合作项目中的教师和学生使用,还跟学校的同类专业实现了资源共享,提升了全校同类专业学生的学术英语水平。

一、学术英语资源库的建设原则

国际教育学院英语团队教师坚持“最需要的内容,最方便的获取,最经济的使用和最高效的学习”的原则,建设一个低成本、易维护、更新及时、安全有序、管理严密的学术英语共享资源库,以便更好地辅助专业学术英语教学。

1.围绕教学目标搜集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首先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按照学术英语针对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不同侧重点对资源进行分类,并根据知识点、技能训练等扩展资源,建成和学科内容相匹配的教学资源体系;然后在学科内容基础上拓展延伸,借助超链接的方式,任何知识点都能链接到网络上,适当拓展,满足那些想要更进一步提升学术交流能力的学习者的需求。

2.遵循经济适用原则组织高质、多样的资源。以实用为目的,不贪大、贪全,组织高质量、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以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方式呈现信息内容,提高学生自学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3.设立不同模块,构建自主训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台。教师建立网络电子学档,监督、检查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在学档中完成作业自评和任务互评,搭建包括课前调研、课内实践和课后发展的任务型学习模式。

4.进行资源描述、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帮助学习者更快速地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材料,在设计时要对资源进行完整并规范的元数据描述,以便符合用户搜索的习惯。同时,为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设计英语资源库的时候还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学习载体所支持的不同频资源格式。因此,在选择和制作视频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多种学习载体的不同需要,能进行不同格式间的自动转换,而无须学习者重新下载相关软件。还要让资源依据不同用户的不同操作而进行不同的反应,以确保资源的跨平台性,从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二、专业学术英语资源库的有效使用

国际教育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学术英语资源库的建设并投入使用以来对英语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有了系统并科学整合编排的资源库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相关资源,将资源库中的有关教学内容、和每周主题契合的拓展性材料和讨论题目等有机地组合在课件中,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件的调用、讲解、引导,来实现师生间的互动教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资源库与互联网、校园网共成一体,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而随时调整教学内容,这些不仅丰富了课堂内的教学内容,使教学空间得到无限延伸,而且还能使教学形式多样化,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2.应用于考试,使考核更加科学化与个性化。传统的英语考核中的形成性评价常因资源的匮乏而缺乏个性化特点。在这种情况下,资源库的建立便为教师的考核评价提供了丰富而广泛的资源。教师依据学生的特点,布置针对性的作业;或是基于相同的材料,却采用不同方式的进行评价;专业学术英语资源库的共享资源库中包括试题库,其中海量的学术英语测试资源为教师组卷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参考,为教师命题以及组织模拟考试与训练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3.应用于学生自主学习,提升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依托教务处组织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鼓励学生主体积极参与资源库的各项工作,包括内容的决策、收集、以及编辑与整理等工作,从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性。这样,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采集、分析、加工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还能够为实现自主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学生们只有共同合作才能圆满完成一个学习资料的收集、分析、整合和编辑上传的过程。与此同时,资源库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这不但延伸了课堂教学,还能使师生关系更加亲密,从而促进师生与生生间的合作与协商式学习。另外,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积极参与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能够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好习惯,使其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庞大的资源库中极其丰富的学习内容、非常方便的获取渠道,还为学生实现英语的持续性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十分有利于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三、专业学术英语资源库的严格管理

为了确保专业学术英语资源库高效使用与持续发展,英语团队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要制定科学而又严谨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来规范相关教学资源的准入和借用流程。具体有两个方面:

1.任命专门的有相关资格的资源库管理员。考虑到资源库的管理需要精密技术和大量时间与精力,学院配置一名英语教师担任专门的管理员,在苹果机房配备专用的电脑、闪盘、移动硬盘等专用的仪器设备,规定管理员负责收集各种资源,负责资源的拷贝、杀毒校验以及及时更新资源库等工作。

2.建纲立制。制定严格的资源库管理相关制度。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只有管理目标及管理人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相当严谨的规章制度来限定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义务、约束其资源的使用权限、限制外来人员(包括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所以,我们一定要紧紧结合资源库管理相关工作中的需要,制定出相应的“资源库管理员的岗位职责”、“资源采集和借用制度”、“库房教师与学生守则”、“卫生与安全防卫制度”等等一些规章制度。并根据这些规章制度来对资源库进行管理与规范,从而为资源库全面又深入地服务于教学而奠定基础。

在我国已经开始转变为“国际型国家”的今天,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各种英语学习网站、英语学习资源库比比皆是,但大都是以海量的信息为主要特征的大“杂烩”,导致学生需要花大量时间搜索、汇总,才能从结果中提炼出想要的学习资源。而本资源库建设遵循经济、适用、必需的原则,不是无边无际地提供信息,而是借助外方优质资源,结合学科特点和学术英语特性进行重新整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弥补课堂不足;以协同创新为导向,打造交流互动平台,提高学生协作互助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中外师生间的互动氛围。

参考文献:

[1]王玉玲.创建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探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7).

[2]周和平.英语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构想[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