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集体经济运营模式范文

集体经济运营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集体经济运营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集体经济运营模式

第1篇:集体经济运营模式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年金 ESOP信托基金模式 养老问题

一、中小企业年金发展受阻的原因分析

(一)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过高,抑制“第二支柱”的发展

第一支柱提供的养老保障水平过高从而削弱了企业建立年金的必要性。在较高的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压力下多数中小企业已无力发展自己的年金计划。

(二)财务成本较高

企业年金计入了企业成本,且这部分成本不能全部在税前扣除。如果企业提取年金比例超过税收优惠比例,负担就会进一步加深。

(三)受托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首先,受托人在双层关系中具有核心地位,但是在中小企业的实际中往往会出现职能缺位现象。其次在实践中存在着管理者同时行使委托人和受托人的职责的情形,这就导致了委托人、受托人之间的相互牵制机制的失效,就为管理者提供了舞弊的机会。

二、创新方案设计―― “ESOP信托基金”模式

我国的中小企业覆盖面广,类型众多。对于处在创业阶段、急需良好的管理人、技术人员作为创业支撑的中小企业,以及知识密集型、需要核心知识团队的中小企业,将以激励为主要目的的“ESOP信托基金”模式作为一种创新设计,具体操作流程:

(一)成立、设置或委托ESOP信托基金会

ESOP信托基金会是一个可以控制企业股份的独立合法实体,它掌握着年金计划的所有资产,并负责基金的管理运作和员工股份购买。其受托管理人可以由银行或信托公司担任。基金会通过购买企业股份的资金向本企业投生产性资金周转(实际以股份换取现金流),随后企业缴费给ESOP信托基金,并在被后者用于偿还银行债务时,这部分资金才被偿还。

(二)融资和偿还贷款

1、公司提供担保,ESOP信托基金会出面,以实行ESOP为名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

国家应对实行ESOP与年金计划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出台相关规定调节降低信托基金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放宽实行ESOP与年金计划相结合的企业的贷款条件。

2、ESOP信托基金会运用贷款购买本企业的股份

这部分股份放置在暂时账户中并锁定,购买股份置于暂时账户至贷款还清前的这一段时期称为锁定期。在锁定期间,暂时账户由ESOP信托基金会进行管理。同时这部分股份也作为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担保品。在锁定期间内,暂时账户中股份每年的红利用来偿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本金和利息,国家可以对这部分红利给予免税或减税税收政策。同时,企业也要从员工当期工资中按比例扣除一部分资金用于归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本金和利息。

三、员工确定未来分发的股份份额并分发

在股份的分发上应重点体现激励的作用。股权作为对公司所有权并据以获得分红的凭据,员工退休后享有的这种权利,可以为其提供较高的养老保障。为体现激励性质,下面提出以综合系数法作为股份分发方法的设计:

(1)首先将员工按工龄层次分段,并制定每一个年龄段内的股份分发额,采用超额累进股份分发模式。

设企业依据工龄为员工分配的股份比例占ESOP信托基金所拥有企业股份总额的X,可以得到:

[X=][m (Y

m+a*(Y-p) (p≤Y≤q)

m+a*q+b*(Y-q) (Y.>q)]

注:m为企业为向员工分发股份数额占ESOP信托基金拥有企业股份总额比例的基值,即工龄为0时也应得到的那部分股份数额;

p、q为股份分发工龄分界点;

Y为员工的工龄;

a、b为不同的工龄段所对应的中小企业股份分发数额占比。

(2)将员工按岗位类别分段,并对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绩效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

设企业依据工作岗位和员工工作绩效,中小企业向员工分发股份数额为Z元。

Z=w*v

注:v为根据工作岗位和员工工作绩效综合确定的中小企业向员工分发股份数额占ESOP信托基金所拥有企业股份总额的比例;

w为ESOP信托基金所拥有企业股份总额。

企业向员工分发股份数额为:Q=X+Z

四、投票权利

已经分配到股份的员工以个人名义行使表决权,未分配到员工手中的股份,由信托基金会代为行使表决权。

第2篇:集体经济运营模式范文

1.社区股份合作制模式

社区股份合作制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集体资产不可分割的前提下,按照合作制原则,借鉴股份制形式,把原来共同所有的社区集体财产部分或全部折股量化到个人,实行社区成员个人持股,以明确社区成员对集体资产的管理和利益分配。

2.合作制模式

合作社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与公司型企业相比有着本质区别。股份公司制度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建立在企业利润基础上的资本联合。然而合作社是为了给社员提供交易上所需的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合作社的盈余,一部分用于公共服务,大部分要根据社员与合作社发生的交易额的多少实行按股分红与按交易额分红。

3.公司制模式

公司制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产物,是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组织形式。目前公司制主要有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几种形式。由于“城中村”集体资产的公有性质,独资企业和合伙制企业显然不适应“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改革,公司其制度上的优点,在改制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和采用。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指若干投资者以认购股票的方式,联合并组织起来,以股份的形式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的企业制度。

通过三种模式的比较可以发现,城市化进程中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的目标模式合作制、公司制和社区股份合作制各有优势。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一体化程度较高、市场潜力大、政府引导扶持力度大的地区,可以考虑合作制,加大“农民+合作社+公司”这一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力度和范围,鼓励农民进行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有利于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而在那些比较富裕,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因为股东比较多和资产的数额比较大,所以推行公司制比较适合,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能够完全打破封闭状态,经济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在城市化进程中,已列入城市建设规范范围之内的农村可以考虑社区股份合作制,将集体经济的运营和公共管理逐步分离,社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由股份合作社转向社区委员会。各地在选择改革模式时还要因地制宜反复研讨。

4.维护农民利益

实现了村民共享自己资产以及收益的增值增加,保障农村居民能够实现持续增收,形成农民真正所有、人人按份享有的良性局面,保证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资产的占有权、管理权、监督权和收益权,实现了集体资产由共同共有到按股共有的转变,既维护了农民的民利和经济利益,又有利于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广大村民支持、理解和拥护改革。

5.对资产的管理实现了有效的强化

改革后成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从而建立了更为科学、更为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避免了集体资产被侵占、挪用、浪费,从体制源头上预防和杜绝了农村干部违法违纪行为。此外,通过清产核资,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及债权、债务情况一目了然,百姓心底有了数,有利于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6.有效地促进了农民群众观念的转变

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不仅是一场制度改革,更是一个不断解放农民思想的过程,农民群众作为改革的主体,在改革中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逐步提高了产业化经营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市场应对水平,转变了经济的理念,在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接受市场经济主体的组织形式,逐渐成为懂市场、会管理、能经营的新型农民。

7.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安定和谐

第3篇:集体经济运营模式范文

集体经济薄弱村在农村中占有较大比重,是发展村级经济、增加村级收入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山东省日照市的实际,笔者认为,经济薄弱村的集体经济要实现较快发展,必须从解决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按照启动内部活力与优化发展环境相结合的总体思路,遵循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积极探索有效的实现形式和途径。 (一)按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需要,建设好村党支部班子。首先必须把村党支部班子建设好。一是确立新的用人标准。选拔任用经济薄弱村干部,要把是否具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过硬本领作为重要标准,决不能因村的经济总量不大而降低对干部的要求。对那些创业精神强、有胆识、有魄力的人,要不拘一格,大胆选拔,放手使用,为他们施展抱负和才干提供广阔的舞台;对那些有事业心、工作勤恳,但因历史遗留问题多、集体债务包袱重而造成信心不足的干部,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工作,重点在帮助“换脑筋、树信心、增本领”上下功夫,激励他们振作精神,轻装前进;对少数事业心差、缺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能力的村干部,要克服论资排辈、平衡照顾和姑息迁就的思想,果断地将他们调出班子。二是完善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按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要求,完善农村干部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把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村级负债的化解等目标作为重点内容,纳入村“两委”班子及成员的任期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奖惩,与个人的政治、经济待遇挂钩,形成“发展集体经济光荣、发展集体经济有功”的良好政策和舆论导向,激励干部奋发创业。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干部任期制,对经济薄弱村的支部班子成员,只要基本素质好,有实干精神,在其任期内一般不要做大的调整,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三是强化教育培训。要按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要求,实施好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工程”,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本领。

(二)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因地制宜选准发展路子。一是发展模式与目标要切合实际。经济薄弱村情况千差万别,发展集体经济不应该、也不可能搞成一个模式,而应该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切不可急于求成,脱离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条件。在项目的选择上,做到扬长避短,只要能增加集体收入,适宜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适合什么形式就采取什么形式,不搞“一刀切”;在规模的确定上,不能一味地贪大,搞大“呼隆”;在发展速度上,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二是要拓宽思路,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要适应农村经济成分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新情况,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可以发展以集体资产入股、合作经营为主要特征的股份合作经济。集体可以以资源、场地、资金等方式入股,也可以对原有的集体工副业项目进行股份制改造,增强集体经济活力。三是多种形式搞好资产运营。根据不同类型资产的特点,按照“资源性资产抓开发、经营性资产抓增值、非经营性资产抓保值、福利性资产抓保护”的基本思路,搞好现有资产的运营,不断提高集体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可以通过开发“四荒”,拍卖使用权,村集体土地入股、租赁等形式,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搞以地生财、资源开发增收;通过建立集体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对集体的厂房、仓库、房屋、小型水利设施等进行租赁或承包经营,盘活存量农村经营管理!"##$%&''''"产;通过兴办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成立合作经济组织,创办服务实体,开展中介服务,兴办科技示范园区,搞服务创收。可以围绕土地开发、农产品加工、村办企业改造等,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借外力拉动集体经济发展。四是坚持发展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相统一。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活跃一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民营经济提供的税收,是乡村集体收入的基本来源之一。经济薄弱村要把民营经济视为村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又坚定不移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把富民和强村紧密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

(三)落实配套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启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活力。目前,不论从资金、技术、财政、税收、人才等具体政策的“倾斜度”看,从宏观政策的系统配套程度看,还是从落实政策的力度看,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迫切要求相比,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必须抓住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制定出一整套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政策,为集体经济发展创造积极条件。如在资金方面,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贷款政策和办法,尽量满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合理需求;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利用各项扶贫资金和贴息贷款积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税收方面,用足用活国家在农产品种、养、加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区分不同情况,对村级集体项目实行税收减征、免征、缓征、抵扣、分成。在土地政策方面,鼓励村集体参与土地整理、村庄改造和整治,增加有效土地面积;允许以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兴办合作企业。在人才技术方面,各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部门和单位,要加强联合与协作,从课题研究、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技术推广、成果转让、信息中介服务等方面,优先扶持集体经济的发展;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和转业军人到经济薄弱村工作。在落实鼓励和扶持政策的同时,对那些集体经济特别薄弱、尤其是集体“空壳”和债务包袱沉重的村,应根据帮扶难度大小,分别列入市、区县、乡镇重点管理范围,落实责任单位,进行集中攻坚,分期分批改变经济薄弱的状况。从日照市帮扶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情况看,比较有效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部门单位一对一包扶,“以输血促造血”。在帮助选准路子的基础上,积极提供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等帮助。"2001*年,市委通过开展“双包一联”,组织市直90个部门单位结对帮扶集体经济最薄弱的90个贫困后进村。又排出*102"个全市重点管理的集体经济薄弱村,由区县每名县处级领导带一个部门靠上,实行结对帮扶,形成了帮扶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强大合力。二是强村一对一“联姻”,以强带弱促发展。鼓励和提倡班子战斗力强、经济基础好的强村与集体经济薄弱村结成帮扶对子。条件具备的,由强村党支部书记直接兼任弱村党支部书记,利用强村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联合兴办效益农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来料加工,帮助弱村加快集体经济发展步伐。

(四)强化村级集体经济管理机制创新,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主要应抓好两点:一是创新领导体制。要根据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项目发展现状和村班子素质状况,帮助村班子建立适合本村实际的经济工作领导体制,重点解决好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的决策盲目、责权不清、缺乏约束等问题,确保集体经济项目按市场化要求运作,实现责、权、利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内在活力。一些经济强村在改革村级经济建设领导体制上进行的探索比较早,值得经济薄弱村借鉴。二是规范财务管理机制。要针对村级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规范财务管理,加强民主监督和审计监督,不断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对集体资产,无论是土地、果园等资源,农机、水利设施等固定资产,还是企业实体,凡是不再由集体直接经营的,都要合理确定集体与承包、租赁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加强承包、租赁合同的动态管理,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和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集体原有的积累和新形成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应建立健全使用、租赁和折旧制度,保证不断增值。对借改革之机侵吞集体资产的,要坚决追回;对贪污、浪费、挪用集体资产的,要依法严惩,防止集体资产流失。日照市近几年实行了集体山场等资源竞标发包、村务大事民主公决、村会计职业化管理等创新性举措,对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版权所有

(五)逐步化解村级不良债务,切实减轻村级集体负担。目前,村级不良债务不仅成为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而且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大隐患。应采取综合措施,努力从根本上解决村级不良债务问题。对前几年因教育“双基”达标、道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农民从中受益的项目形成的债务,要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逐步化解;对村办企业形成的债务,要通过深化改革、盘活存量资产等办法,积极稳妥地予以化解;对因垫付提留统筹所形成的债务,要做好群众工作,分步补交。同时应该看到,要堵住村级不良债务的“源头”,必须把这项工作与加强乡镇党委建设、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结合起来。严禁各种形式的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行为。坚决取消违背群众意愿的各种达标升级活动。各级扶持村集体兴办的各种生产经营项目,一般不得要求村集体提供配套资金或举债建设。

第4篇:集体经济运营模式范文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增收途径的选择必须面对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地区有差异。2012年底,全市村集体收入7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还有121个,占总村数的13.5%,主要集中在金坛市、溧阳市和新北区的辖市(区),集体收入增长缓慢,经济发展不快,村集体基本没有积累,村级公共事业建设比较落后。二是村情有不同。各地所辖的行政村由于区位位置、地理环境、当地经济氛围等不同,村级收入和集体实力也参差不齐,所选择的增收途径不尽相同。三是增收有难度。行政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增收途径,在后续发展中还是有一定困难的。首先是启动困难,村级项目不是受用地限制,就是受规划限制,许多项目因此搁置。其次是资金难筹,项目投资大,动辄成百上千万元,大部分村筹资困难。其三建后难租,有相当一部分村集体的项目建成后出租相对困难,而且租金不高,较难收回成本。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应深入挖掘自身优势,因村制宜,选准路子,创新发展模式,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发展“道路”。一是路径要选对。其一物业资产租赁。城区、中心镇区等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的村,可以大力发展物业经济,通过构建物业、经营资产等方式,增加村级收入,培育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点。其二集体资源开发。在土地、山林、生态等资源比较丰富的村,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或高效农业,提高集体资源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其三合作互助增收。鼓励村集体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户开展合作生产和联合经营,在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技术、销售等方面服务的同时,增加村集体服务性收入。其四抱团资本运作。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股份市场化的“抱团发展”,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镇为单位组建经济实体,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统一经营、产权独立、收益归村”的形式,实现村集体联合发展,共同富裕。其五异地谋求发展。鼓励自身土地资源紧缺,但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可以采取“走出去”战略,跨地区兴建标准厂房和物业设施,打破地域限制,拓展运作空间。二是镇级要牵头。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主体在村、主责在镇”,正因为村级增收有各方面的难度,镇(涉农街道)要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各镇(涉农街道)要积极落实市级和辖市(区)的政策办法,俯下身子,主动为村集体的优质增收项目解决用地、规划、资金筹措和承租上的难题。要敢闯敢试,以镇为单位统一发展物业和经营资产,避免分散无序的发展模式,扩大项目的规模效益,较好地解决发展集体经济缺项目、缺资金、势单力薄等问题。强化政府引导,跳出地域局限,打破行政界限,以各镇(涉农街道)为单位,组建股份合作联社、集团公司等联合性经济实体,采取抱团发展和资本合作形式,进行城市化等各项建设。

二、减轻负担问题

2010-2012年全市村级支出情况分别为3.82亿元、4.0亿元和4.71亿元,村均42.5万元、44.5万元和52.4万元,村级负担日益加重,少数村甚至入不敷出。一是公益事业建设负担很重。村庄环境整治、垃圾集中处理、河道清淤、道路硬化、绿化美化、便民惠民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村级投入大量的资金。2012年全市村级在环境整治和修建道路上共支出4.08亿元,村均支出45万元,是村级支出的大项。二是社会保障性支出逐年增多。如农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供养等,都要村级承担一定的资金,人口较多的村每年需要承担10万-20万元左右。三是非生产性开支居高不下。主要是管理费用、报刊征订、办公经费和办公条件改善等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向农村推进后,农村居民正逐步向市民角色转变,但政府公共财政还有相当一部分未覆盖到农村。村级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环境整治等仍需要村级大量投入。一是严禁各种形式的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取消不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达标检查活动,减少村级无实质性意义的费用开支。二是村级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必须坚持量力而行。严禁举债进行非生产性投入,严禁各级平调、移用村级所拥有的资金和资产,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坚决杜绝村级新增不良债务。三是尽力减少村级负担范围,本应由各级政府承担的项目,不能转嫁到村级头上;进一步加强对规范村级负担的督查,对市以下增加村级负担的各项规定要进行全面清理。总之,要通过各种有效举措减轻村级负担,确保正常运转。

三、内部管理问题

从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和运营的实际操作过程来看,其管理主体基本上由村“两委”班子成员组成。经营管理制度不健全,集体资源、固定资产承包租赁合同不规范;财务管理执行公开透明度不到位;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理财意识不强,开支随意性较大;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变动频繁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真实存在。要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新机制,利用现代化网络,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逐步实现“三资”管理制度化、运营规范化、决策民主化、手段信息化,提高村级集体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一是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财务运行监督,执行预决算制度、财务审批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村会计制度等多项管理制度。通过加强管理、抑制非正常开支来发展和巩固集体经济。二是加强合同管理。明确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主体。对鱼塘、经济林、荒山、荒坡等资源发包以及集体资产租赁,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开招标经营,确保集体收益稳步增长。三是加强民主监督。农村集体“三资”经营管理的重大事项一律实行民主决策,村民主理财小组要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转变。广泛开展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执行好干部责任审计、干部离任审计和专项审计等制度。四是加强信息化监管。发挥好“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作用,进一步亮明集体“三资”家底,透明“三资”运作,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状况实行业务管理、过程监控、查询分析和动态预警,有力保障农村集体“三资”保值增值和安全运行,切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改革放活问题

在工业化、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征地和拆迁使村级资产性、资源性收入大幅减少。如何抓住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机遇,更好地融入城市,让股份合作经济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金)资本化、资本股份化、股份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已成为村级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新课题。一是大胆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发展社区股份合作社,鼓励组建以镇为单位的股份合作联社,联合经营,增加收益;发展农地股份合作社,积极鼓励村集体以资产投入、设施投入和服务等组建农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增加收益;发展劳务合作社,在发展合作社同时,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开展互助合作,组织开展村集体之间的合作生产和联合经营,在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技术、销售等方面服务的同时,增加村集体服务性收入。二是加快探索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集体资产产权交易市场,通过公开拍卖、招标、招租、发包等市场运作方式,有效配置农村集体资产、合作社股权等,规范村级集体经营性、资源性、非经营性资产的购置、处置和交易等行为。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改造升级为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推动涉及农村集体和农业生产领域中相关的产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交易,对各类农村生产要素发挥集聚与整合、信息披露、价格发现、规范交易行为等市场功能,为各类农村生产要素交易和各类涉农企业市场化融资提供服务,盘活农村资源,促进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实现农村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五、基层组织建设问题

第5篇:集体经济运营模式范文

一、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带来的突出问题

1.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导致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单薄。由于没有属于村级集体支配和运用的财力,一些村级组织的运转举步维艰:村级组织没钱办事,村干部误工补贴难以兑现,一些村集体的公共开支要村干部先行垫上却长期不能报销,影响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一些村干部无心于村级组织工作,村级组织难以承担起组织和带领全体村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据调查,在遂昌全县390个村中,只有142个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持续在1万元以上,仅占全县行政村数的36.4%,而大多数村还处于“空壳村”状态。

2.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导致村级基层组织堡垒作用削弱。在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和的条件下,大部分村民凭借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和自身的聪明勤奋先富了起来;然而一些村由于忽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导致原有的集体经济萎缩衰退,村集体入不敷出,村级组织的功能弱化,威信下降。调查发现,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扶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如康庄工程、农民饮用水工程等,在一些村难以实施;一些村的村级事务由先富起来的小老板直接影响和操纵,少数小老板采用以一次性支持村集体经济1~2万元的做法,公开要求村支书、主任推举他当选人民代表或村干部。而这些经济薄弱村的当家人也放弃原则、网开一面。这些小老板以此变相贿选的手段捞取政治资本后,便寻求更大的投机逐利机会。这一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和担忧:这样的村组织战斗力何在,如何担当得起带领全体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

3.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导致村集体公益事业无力兴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村级组织承担起大量村级集体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调研发现,一些村级组织没有经费来源,根本无钱进行村集体公益事业,如村内道路改善、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村级集体资源的开发等建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象较为突出,村民怨声载道,村两委干部威信难以树立;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公共资金缺乏,村两委也难以有效地组织带领农村贫困人口发展经济、脱贫致富,以致村级基层组织凝聚力下降,群众集体观念越来越淡化。

由此看出,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给农村基层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令人担忧,村级集体经济处境窘困,已经严重影响了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利于农村基层工作水平的提升,妨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把解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问题,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来抓。

二、村级集体经济难以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

一是思想认识有偏差。一些村干部和群众只考虑个人和家庭经济发展,不关心、不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一些村干部和群众缺乏艰苦创业精神,认为兴业办厂的资源、资金、门路都缺乏,畏难情绪严重。二是基础条件较差。一些山村偏远、交通闭塞,对外联系和交流不便;一些村将几乎所有的耕地、山林分包到户经营,导致村集体缺乏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村集体固定经营性收入项目少,无稳定的经济来源。三是私心杂念作怪,能力素质不高。部分基层干部工作避重就轻,只知当家用钱,不知当家理财;一些村干部头脑中搞政绩、形象工程的思想严重,不顾财力实际,热衷于上马能看得见、摸得着、马上能出形象的公建项目,只重视养“不下蛋的公鸡”(指的是只投入或只消耗不产出的事项),不重视养“会下蛋的母鸡”(指的是少投入或少消耗能带来持续产出的事项);一些村干部在换届选举过程中,为了取得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信任,承诺上任后,为村里办几件实事,便不顾村集体经济的实际,借钱搞建设、兑承诺;部分干部觉得借钱搞建设(反正后人会还)比费尽心思抓集体经济建设来得容易,既省心又省力,他们这样做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四是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村集体生产缺乏有效的保值增值、管好用活的机制,一些村集体茶园、山林等资产长期或无人管理,白白闲置,或被长期占用而未向村集体上缴租金,对上级下拨的项目款和补助款自领自用、财务收支票据长期不做账、招待费等非生产性开支过多等。五是村级基层组织力量薄弱。一些村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村干部文化程度不高,年龄结构欠佳,思想观念陈旧,创业创新意识不强,发展经济的本领不强。六是上级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一些部门和干部认识有偏差,缺乏长远观点,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只强调发展千家万户,忽视发展村集体经济,缺少深入、系统研究,缺少政策支持,缺乏工作力度,终使问题久拖不决。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基本思路

必须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增加村民个人收入结合起来,走强村富民之路。农村经济发展,既要富农户,又要强集体,两者不可偏废。我县云峰镇长濂村,在发展集体经济中,通过组建长濂经济开发公司和长濂旅游发展公司,建设标准厂房出租,搞旅游开发经营,把村民的山林、田地和古旧物品等资产评估后作为股份入股,每年给入股的村民分红,既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又带动了村民致富。

必须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增加村集体实际收入结合起来,走“育养母鸡”之路。集中力量发展能够带来实际收益的“造血型”集体经济建设项目,即“多养母鸡、少养公鸡”,或用力“养母鸡”,量力“养公鸡”,坚决制止为了提高集体一时收入而将村集体资产一卖了之的“杀鸡取卵式”的短期行为,通过“养母鸡”来逐步建立村级集体经济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通过“养母鸡”来逐步积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力,为村级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如口乡根竹口村,通过盘活资产、出租经营,有了稳定的集体收入后,村集体出钱建起了垃圾箱,聘请了卫生保洁员,而且每年给村民搞福利,公益事业红红火火。现任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很高,村支书、村主任在换届选举中再次当选。该乡石仓村没有集体统管山,而农户村民山林较多,由于缺乏劳动力,多处于荒弃状态,村两委从农户手中返租倒包山林进行统一开发经营,既增加了农户收入,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十几万元。

必须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发挥当地比较优势结合起来,走因地制宜发展之路。全县各村在交通区位、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等方面情况不一,因此,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时,不能一哄而起,套用一个模式,而必须立足当地实际,以项目开发为载体,充分发挥当地比较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如柘岱口乡毛阳村,地处海拔800多米的高山,近年来,随着毛阳毛峰茶叶在市场上逐渐走俏,该村把村集体所有的茶园改造后承包给村民种茶叶,每年都能收取一笔稳定的承包款。

必须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管理结合起来,走发展与管理并重之路。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时期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积极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开展资本经营,发展社会化服务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和规范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完善积累机制,落实各项财务公开制度和监督机制,实行科学民主决策,严格控制新增债务,积极清理化解历史债务,确保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确保村级集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如我县三仁畲族乡十三都村,通过加强对村里闲置的校舍资产管理,理清各种关系后进行盘活,招租搞休闲旅游开发,使村集体也有了一笔稳定可观的租金收入。

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措施

1.找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利用当地资源的发展路子。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土地经营型,走以地生财的路子。对地处城镇及郊区的村,县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政策,引导、扶持村集体利用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或村留用地,兴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职工生活服务设施、休闲娱乐设施等二、三产业设施,或通过开展物业租赁经营等方式,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增加集体收入;对地处山区的村,可对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资源,实行村集体单独或吸收其它资金参股方式开发,开发后采取集体统一经营或承包经营。对农户无能力开发的承包地、山林等,村集体经济组织可采用反租承包或合股经营的形式进行开发,所得收益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按一定比例分成;还可通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村庄整治等工程,增加归村集体所有的有效土地,用于发展种养业,稳定增加村集体收入。二是资本运营型,走盘活集体资产的路子。对村集体闲置的会堂、厂房、祠堂、五保户房产和废弃的学校等设施和村集体货币资产,采取公开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盘活,建立资产有偿使用制度,使村集体存量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村集体收入。三是资源开发型,走靠资源开发增收的路子。充分挖掘村域内的山、林、水、矿产、风景等自然资源潜力,由村集体单独或吸收其它资金参股进行开发,开发后采取集体统一经营或承包经营,以增加村集体收入。如三仁乡际上村,一直以来没有稳定的集体收入,但有一块面积达二三十亩的集体荒山。经联系,一家单位与其结对扶持了3万元资金,前年春天种上了毛竹,该村支书高兴地说,再过二、三年,村集体每年便有2万元左右稳定的收入了,村里办公益事业和干部误工报酬就有了资金来源和保障。四是项目兴业型,走企业强村的路子。积极鼓励和支持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村兴办企业,由企业独资或与其它企业合作搞项目开发,进行市场化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五是有偿服务型,走依靠服务创收的路子。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有偿社会化服务,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实体,为农户及时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技术质询等服务,或开展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中介服务,或兴办农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开展购销服务,适当收取服务费用,增加村集体收入。

2.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我县专门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采取“扶两头,带中间,先富帮后富”的办法。一头继续扶持贫困村,加大帮扶力度,计划从2007年起,连续用5年时间,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母鸡项目”,同时,整合各有关部门扶持农村的资金,捏指成拳,捆绑支持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建设,重点帮助经济薄弱村尽快增强“造血”功能,使其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壮大;一头扶强,鼓励集体经济较好的村发展二、三产业,做大做强,继续走在前列。先富帮后富,即通过扶持富村项目来帮助带动穷村脱贫。县里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的政策出台后,各村两委想项目、议项目、包装项目、争取项目的积极性高涨。为避免一哄而上、工作劳而无功,我县正积极稳妥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开发模式的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的试点,今年计划扶持30个左右空壳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积累经验,探索路子,在此基础上稳步推开。

3.管好用活村级集体资产。第一,要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积累机制。凡是集体项目都要落实责任制,及时收缴承包金或租赁费,按照交足国家的(税),留够集体的(各种提留),剩下都是自己的(收益)分配原则,把该收的钱收起来。农户长期放弃管理、粗放经营甚至荒芜的承包项目,由集体收回后,实行招投标承包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对于承包到户的大田,也要按统一标准收取承包金。对属于集体的山地、水面等资源,一律实行有偿使用。第二,加强资产核资,盘活集体存量资产,构筑资产增值机制。要突破传统的实物形态为主的管理模式,积极实行集体资产以价值形态为主的管理办法。把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来运作,如新农村规划后的旧房用地及宅基地是村集体的一笔较大资产,要根据有关政策处理好,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管好土地征用补偿费,严禁乱支滥用。规定和完善非农用地有偿使用制度。使用集体房屋和集体公益设施的,收取一定的使用费和公益事业费。第三,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健全财务制度,实行财务公开与民主监督;同时,要强化开支审批、收支预决算、财务审计监管工作,把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纳入法制轨道,使其健康发展。

第6篇:集体经济运营模式范文

关键词:贵州 农经网 概况 市场环境 主要做法

一、背景

(一)贵州农经网情况

自2000年贵州省政府安排部署贵州农经网建设以来,一是建立起覆盖全省有效的信息采集与服务体系,纵向为1个省级中心(已完全落实地方编制和运行经费)、9个市级分中心、87个县级服务中心、1452个乡镇服务站和35000余个村级服务点,横向为1000余个各级涉农部门、200余个农贸市场、500余家涉农企业和10000余个种养大户,专兼职信息员1.5万余人。二是建成较大规模的涉农信息网络平台,贵州农经网日平均更新信息10000余条,信息总量达8000万余条,连续多年获评“中国农业网站100强”;实施“万村千乡”网页工程,建成乡镇(街道)、村(社区)网页21126个,覆盖100%乡镇和行政村。三是创建了“多位一体”农村信息传播服务模式,集成互联网、声讯、短信、微信、电子屏、数字电视、信息大篷车等为一体的信息传播服务体系,覆盖了80以上的农村人口,有效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2013年省政府以贵州农经网为基础成功申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贵州农经网以此为契机,申报建立“贵州省农村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省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施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承接“淘宝・贵州馆”运营,入驻商家6780家,累计交易额13.1亿元;建立了省内自有和唯一的农特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淘黔宝”,主推全省地标产品、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和民族工艺品。依托于众多服务农业农村的信息应用系统,贵州农经网2016年建成了贵州农经云,农经云是“云上贵州”的一个建设部分。贵州农经网通过对农经云本身体系的构架,大数据应用中心的构建,以及整个涉及农业农村数据全面的收集、整理、挖掘和对外开放共享,服务于农村发展、服务于农业生产、服务于农民生活。

(二)市场环境

随着贵州铁路交通迈入“高铁时代”,县县实现通高速,贵州交通里程碑式的突破促进着贵州经济高速发展。2015年全省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691.66亿元,同比增长11.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91.36亿元,同比增长11.7%,城镇、乡村消费同步高速增长。同时,我国正在形成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他微型金融组织共同组成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功能互补、相互协作。另外,贵州省通信和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较好。贵州省4G用户突破1000万户,电话普及率突破100部/百人,宽带接入用户达到391万户,10550个自然村通电话,9952个行政村通宽带,基本实现通信网络全覆盖。

1.农村金融。在整体市场环境较好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服务存在一定的空缺。贵州农村金融网点覆盖不足,存取款难,贷款难,融资成本高。在各项政策的影响下,农村地区获得贷款支持的农户数量有所增加,但农户的信贷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农村征信体系缺失一直是横在农村金融中的一个难点,农村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突出。目前,只有27%的农户能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40%以上有金融需求的农户难以获得贷款。开展更加精准的金融服务,服务“三农”,把更多的金融资金、资本引入农村,引入农业,助力三农发展。存在一定的市场机遇。

2.农产品上行。贵州省农村商品流通、网络、规划滞后,布局不合理;农村商品流通的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低,流通成本高;农村商品流通网点数量不足,基础设施比较简陋。农产品名牌少、档次不高,缺少有整合和带动作用的地域性强势品牌;有些销路较好的农产品,却没有自己的品牌。以贵州农经网为品牌带动,规模化集约化开展农产品经营外销成为可能。

3.工业品下乡。工业品下乡过程中经销环节多、价格高。尤其是大宗工业品因经销费用大,下乡存在一定的难度。引入比如汽车等大宗工业品下乡网上销售,开展金融信用分期贷款支付,存在一定市场商机。

4.便民服务。在农村,机票火车票、酒店代订,水电费代缴,日常农业保险购买都极为不便,开展相关服务也成为可能。

5.村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仍然不强,可处置、经营的资产总量不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无经营收益或收益较低的村社占多数,集体经济“空壳村”普遍存在。利用村集体经济开展相关业务。既使集体经济脱壳,又依托村委会天然公信力开展相关业务,具有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做法

1.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原则,以助农增收为目标,以贵州农经网现有网络平台及延伸到县的服务体系为主要载体,以村级集体经济为运营主体,整合村委会现有设备、服务场所、工作人员,开展以行政村为基础的大数据村域经济服务社(农村金融服务站)建设。利用贵州农经网农经云大数据平台,构建全省大数据农村现代综合服务体系。

2.具体做法是通过战略协同贵阳银行,由贵阳银行投入金融终端设备,利用贵州农经网的品牌影响力融通各县级政府签约推进建设,引入企业开展服务社建设和运营,形成互惠的合作模式。每个服务社配置POS机、自助金融终端机、保险柜、电脑、打印机、点钞机、摄像头等价值4.56万元设备;村委按照一处场所、一条网线、一套办公桌椅、一块门^、一个管理人员等“五个一”的标准配置。服务社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乡村旅游服务、气象防灾减灾、科技服务、便民服务、大数据应用服务与村级集体经济融合发展,服务通过相关业务实现生存发展,通过产业培育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促进农业经营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村社会治理方式的全面转变。

3.依托大数据村域经济服务社(农村金融服务站)渠道体系和贵州农经云、在建的服务社应用管理系统等网络平台,搭建业务平台,开展管理和运营。业务平台整合叠加第三方公司业务,沉淀数据资源,开展大数据应用服务。大数据村域经济服务社和农村金融服务站的有机结合,构建了一个遍布全省乡村、覆盖全体村民的最后一公里渠道服务体系。服务社作为服务三农的最贴近村民的机构,创新金融信贷产品,降低信贷门槛,简化信贷程序,通过农户基本信息加上农户交易及消费数据等增信数据,对农户进行“画像”,完成信用评级及信用额度授信工作,实现贷款从抵押文化向信用文化的转变。整合各方资源,兼顾各方利益.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创新金融服务,助力农业农村发展。

4.依托贵州农经网承担建设贵州农经云、在建的服务社应用管理系统等网络平台,以大数据村域经济服务社(农村金融服务站)为渠道,搭建业务平台。运营的商业模式是“平台+第三方业务”,业务平台整合叠加第三方公司业务,沉淀数据资源,开展大数据应用服务。以大数据村域经济服务社(农村金融服务站)应用管理系统、淘黔宝商城、贵州农经网应用系统、第三方应用管理系统为核心集成的大数据应用管理平台,是众多数据的沉淀池,也是大数据金融信用产品的生成平台。大数据村域经济服务社和农村金融服务站的有机结合,构建了一个遍布全省乡村、覆盖全体村民的“最后一公里”渠道服务体系。服务社作为服务三农的最贴近村民的机构,创新金融信贷产品,降低信贷门槛,简化信贷程序,通过农户基本信息加上农户交易及消费数据等增信数据,对农户进行“画像”,完成信用评级及信用额度授信工作,实现贷款从抵押文化向信用文化的转变。依托贵州农经网公信力,整合各方资源,兼顾各方利益,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创新金融服务,最终形成融合农产品供应、金融支持的服务平台。助力农业农村发展。力争建成中国权威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成为国内领先的“互联网+现代农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大数据+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商。

三、实践情况

第7篇:集体经济运营模式范文

1.1现有经营项目及状态

1.1.1獭兔养殖基地。2007年投产,社员14人,总资产15万元,带动农户164户,2011年销售獭兔2800只获利12.6万元。1.1.2众帮育肥牛基地。2008年投产,社员代表5人,社员55人,存栏58头牛,总资产65万元,2011年出栏120头牛获利12万元。1.1.3杂粮种植基地。2009年投产,种植面积约33.07hm2,种植品种有玉米、谷子、绿豆等11种,社员12户。1.1.4红番茄种植基地。2010年投产,种植面积45.2hm2,参与农户91户。1.1.5砖厂。社员代表5人,社员39人,总资产85万元,2011年销售总量15万块获利4.5万元。1.1.6红联农机合作社。2010年投产,有农机设备32台套,社员代表7人,社员53人,总资产80万元,2011年耕种作业约5333.3hm2获利16万元。

1.2运营管理结构

1.2.1各项目基地独立运营,单独核算。胜利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的5个项目基地,均为独立运营,每个项目独立设账,单独核算、自负盈亏。在每个项目的入股金额由村民自愿选择,可在一个项目或多个项目上入股。1.2.2分层入股、分级管理。如育肥牛养殖基地,社员代表5人,由这5人选举出基地负责人,共同民主决定项目中一切事宜,并辐射社员55人,社员将股金分别交给社员代表,有社员代表代为经营。育肥牛养殖基地、獭兔养殖基地、砖厂、红联农机合作社都是这种运营方式。1.2.3公司+合作社+农户。红番茄种植基地的运营模式就是“公司+合作社+农户”,由呼伦贝尔市天瑞成番茄制品公司、胜利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共同签订番茄种植订购合同。共签订合同91份,种植面积45.2hm2,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并以每吨400元的价格统一收购。1.2.4园区管理、统种统销。胜利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杂粮种植基地在“莫旗现代农业项目区”内,12户股民约31.27hm2耕地实现了连片规模种植,适应了大型农机具、喷灌设备作业,并采取统购、统种、统收、统销来节约成本增加收入。

1.3收益分配和风险承担

胜利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分配的原则是:单个项目核算,按劳取酬,按股分红。风险承担原则:单个项目核算,按股金比例承担。

2胜利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2.1艰辛而幸福的创业阶段

2007年10月29日村支部书记张伟与6位村民组建了“胜利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3.5万元建立了“獭兔养殖基地”,用简易兔社养了60只獭兔,经过半年的饲养,就发展到了800只,股民见到了效益。2008年4月村民纷纷要求入股,但獭兔市场极其不稳定,市场风险高,过多的资金进入会带来更大的风险,经验失败会戳伤村民的投资创业的热情。这时支部书记、理事长张伟对养獭兔项目的成功和村民积极参加合作社而感到欣慰,同时也被市场的高风险而苦恼着,村民的投资入股的热情成为一个强大的压力,只能苦苦的寻找能让村民在较低市场风险中尽快致富的好方法。

2.2创新合作社运营方式,总结运营经验

2008年4月村民新入股资金达到32万元,怎么分配利用这笔资金成了最大的难题,这个时候理事长张伟想到了不能把全部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在扩大养獭兔基地规模的同时开创新项目,创建“育肥牛养殖基地”。

2.3二次创新入股方式,统一意见增大发展动力

针对意见难统一、管理混乱的问题,多次召开社员大会进行民主讨论,寻找能够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方向逐渐清晰,只有把决策权完全的交给村里精英们才能使合作社中的各个项目发展壮大起来。集中管理权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集中股权才是集中管理权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育肥牛养殖基地”、砖厂2个项目分别选出5名精英社员为社员代表,其他社员将股份合并或入股到自己信任的社员代表名下,由社员代表代替行使经营权。这个方法不但解决了意见难统一、管理混乱的问题,还增加了社员数量,增加了入股资金。使现在的育肥牛养殖基地的总资产达到65万元,社员55人,2011年出栏120头牛获利12万元;砖厂总的资产到85万元,社员39人,2011年销售总量130万块获利12万元。

2.4运营方式多样化,不同的项目选择不同的运营方式

獭兔项目、育肥牛项目、砖厂的成功运营大大地增强了村民入社致富的信心,也极大地刺激了村民投资入股的热情。2009年春,村党支部、村委会为了加快种植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向旗政府争取到了约333.33hm2的“现代农业项目区”,项目区内12家股民共33.07hm2土地入股,经营玉米、谷子、绿豆等11种杂粮,组成了“杂粮生产基地”,促进了土地合作,使零散土地连片经营,适合了大型农机具、大型喷灌设备作业,通过统购、统种、统收、统售、节约了劳动力和成本,增加了经济收入。

3胜利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经验

3.1村党支部加合作社特有的号召力和领导力

3.1.1村党支部加合作社能赢得村民的信任。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和发展最需要的就是村民的信任。村民的信任才能投资入股,获得资金支持,共同创业。村党支部书记及其支部成员是村民最为信任的人,他们牵头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满足了这一需要。

3.1.2合作社的发展能够站在全村发展的高度去思考。村里的领导者也就是合作社的领导者,思想上、理念上是同一关系。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就是村子的发展壮大,村民的利益的最大化成为领导者的终极目标,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村民共同致富载体。

3.1.3各项事务的开展能够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村内公益事业、合作社的项目发展可以统筹规划,并能够得到村民的支持,村内事务和合作社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种状态是村民自治方式在变化,村民从“被治”到“要治”的转变。村书记张伟说:“现在我们村社员都主动组织会议,讨论各项事务,开始‘请’我去参加会了”。扭转了村里的开会难、议事难、决策难、执行难的困境。

3.2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好形式,是集体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它是由分散经营的单个农户,共同投资而成的经济实体。它以分散的产权为基础,以互经营为特征,以社会化服务为内容,与集体经济有着很强的内在关系。3.2.1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有制经济的低级形式。3.2.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配原则体现了按劳分配。劳动者物质利益的实现,是公有制在经济上得以实现的最重要表现。作为集体经济重要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劳动者物质利益实现的主要形式是按劳分配。3.2.3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领社员共同致富的。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是集体经济的根本目标。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服务本社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民办、民营、民受益,这符合集体经济特点。

3.3分层入股、分级管理让农民看得懂、信得过

3.3.1条理清楚、横纵分明让农民看得懂。每个项目独立运营、单独核算,赔了赚了让农民能够一眼看得清楚,又可以在不同的项目上自愿入股,哪个赔哪个赚风险自担让农民看得明白。3.3.2自己选人、民主决策让农民信得过。农民把辛苦的血汗钱交了给自己信得过的人,共同决策资金使用,项目运营。信任贯穿在整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过程,成为高效运营的基础。

3.4多项目、多形式的经营来灵活应对多变的市场

第8篇:集体经济运营模式范文

近年来如皋农村“三大合作”快速发展,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946家,合作联社24家、农地股份合作社305个、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23个,有效地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搬经镇土山村、丁堰镇刘海村等村通过建立果蔬专业合作社,不断加强合作社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益,在确保农户保底收益的基础上,每年增加集体收入20多万元。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北街道)志勇村抢抓扬启高速等重点工程经过该村的机会,吸引本村能人范存建投资数千万元,盘活取土坑水面100多亩,成立了“南通市黑沙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养殖乌渔为主,年销售近一个亿,利润达200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80多万元。

二、发展资源开发型经济

通过开发集体有效资源,走集体、农民互利之路。据统计,全市332个村,共盘活经营性资产4700多万元,盘活村组集体土地27023.5亩,水面27852.7亩,新增集体收入1100多万元,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吴窑镇立新社区将集体拥有的国有河堤岸边资源对外发包,年收入10多万元。东陈镇万富社区利用建造高速公路在社区留下600多亩废塘,引进嘉定客商与本村能人合股建设淡水白鲳养殖场,增加村营收入近20万元。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北街道)花园桥社区发展多个农业项目累计流转土地3379亩,达到总面积的81%,其中属于社区集体所有的路、渠、沟、塘等公共面积241亩,每年村集体可获收入24.1万元。

三、发展资产经营型经济

充分利用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规划的优势,通过盘活闲置场地、集体闲置货币资金,找准市场需求点,开展资产经营,实现资产增值。如城街道城南社区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物业经济,使资金向资产转化,资产再产生收益,从而确保资金、资产的保值、增值。利用集体积累4238万元购置经营性资产10905平方米,年租金收入达183.9万元,实现了组组有资产、年年有收益、户户有分配、人人有享受的目标。磨头镇磨头社区以186万元的价格整体购买占地12亩的金磨综合市场产权,由居委会统一管理经营,村级集体年实现收入70多万元。

四、发展物业带动型经济

通过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强化村级物业管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搬经镇湖刘社区大力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现已形成入住300多户的农民集中居住区,通过小区物业管理及房屋出租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0多万元。搬经镇中心社区在农民集中居住推进过程中,社区统一对外发包代建,将小区的服务配套用房对外发包,既保证项目的整体推进,又为集体增加收入50多万元。

五、发展服务创收型经济

第9篇:集体经济运营模式范文

一、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截止2011年底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基本情况:全市332个行政村(居),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额8367万元,村平25.2万元,其中5万元以下(不含5万元)的村数76个,占总村数的22.9%;5—20万元60个,占18.1%;20—30万元146个,占44%;30—50万元23个,占6.9%;50万元以上的村27个,占8.1%。当年收不抵支的村数为102个,占31%;收支平衡的村数为13个,占4%;收支盈余的217个,占65%。当前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地区发展呈现不平衡性。从我市的经济区域看,沿江、沿靖地区(虹桥、滨江、济川办、广陵、曲霞、张桥)历史上交通地理位置优越,受苏南经济的辐射作用大,村级集体经济以工业经济为主,经济发展速度快。该区6个乡镇,2011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4409万元,平均每村33万元;中北部地区(姚王、河失、新街、根思、宣堡)5个乡镇,传统的多种经营生产基础较好,村级集体经济以发展多种经营为主。2011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2032万元,平均每村23万元;东部高沙土地区(珊瑚、分界、黄桥、古溪、元竹)5个乡镇,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农业生产条件比较差,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工业空白村比例大,2011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1926万元,平均每村17.5万元。二是经济薄弱村仍占一定比例。从我市2011年底统计资料看,我市332个村中,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在5万元以下(不含5万元)的村还有76个,占总村数的22.9%;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5--10万元的村数40个,占总村数的12.05%;在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中,还有8个村几乎无任何经营性收入。三是发展制约因素存在类同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是: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思想认识不足,有怕苦畏难情绪。有的认为前几年企业改制过程中,大部分集体企业改为个体私营,集体经济发展已走到尽头;有的认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缺项目,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集体资产流失现象严重,集体经济发展缺乏“原动力”。同时行政村合并后,村干部减少,工作压力加大,疲于应付各个阶段中心工作,没有精力抓村级经济的发展等等。

二、全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根据全市各地不同的资源条件,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资源开发型。一是开发土地资源,挖掘土地潜力。土地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最重要的资源,不少村都直接掌握着土地总面积5%以下的预留地,用于开发房地产、兴办企业、建设市场等,一般的村发包、承租给“能人”种植经济作物等。宣堡镇郭寨村2009年5月,经村“两委会”讨论通过,利用疏浚工程对村内一条杂草丛生的废沟进行了填埋,复垦土地近8亩,招引经济能人李忠京来村投资兴业,成立泰兴市鑫晖电光源材料有限公司,交纳承租金20000元。二是开发水面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宣堡镇郭寨村2010年3月对村部前面的废沟(宣南中沟)重新疏浚、整理,引进长江水,让死水变活,招引水产专家刘希华承包进行水产养殖,建设垂钓休闲中心,村委会每年收取租金25000元。三是土地入股,村企共建。姚王镇桑木村通过村企共建,将原租赁给华鹏美雅特装饰材料(泰兴)有限公司的老厂房和部分土地,以入股的形式交企业经营,重新签订协议,企业以股份分红和支持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形式每年上缴村集体120万元。

2、中介服务型。村级组织通过为群众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后勤保障服务,法律法规服务、会计服务、资金或贷款担保服务等,积极参与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构造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集体收入。我市黄桥镇双桥村自2007年开始,坚持走结构调整、农业招商之路,成功创建黄桥镇现代农业园区。园区所有用工都由村组织的“帮工队”帮助联络、协调。常年在园区打工的60岁以上人员489人,每天工作8小时,月平均工资800元。仅此一项,该村农民可增加收入460多万元,全村人均增收1300多元。用工高峰期,“帮工队”还帮助从周边乡镇组织人员,村“帮工队”与用工业主协商一致,收取每人每天1元钱组织费,全年村集体增加收入17.6万元。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又增加了服务功能。广陵镇兴宁村由村“两委会”牵头成立了兴盈葡萄专业合作社、香艿芋专业合作社、兴民果业土地股份合作社、兴宁社区股份合作社等4个农民合作组织,同时引进能人成立利群獭兔专业合作社。该村专业合作社成员总数达495个,带动非成员农户974户,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产值达1687万元,盈利38万元。在葡萄和香艿芋销售上,变“家家户户摆摊设点、无序采摘”为“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统一、有计划采摘、销售”的做法,2011年合作社统一销售葡萄360吨、香艿芋230吨,在确保农民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合作社获取0.2元/公斤差价,共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1.8万元。

3、工业主导型。坚定不移地深化村级集体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改革产权制度,通过合资、合作、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积极吸引外资、民资和社会闲散资金参资入股,扩大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把集体资金优先投向发展有前景、经济效益较好、负债率低的优势企业,培植和扶持企业上规模、上等级,增强竞争能力。滨江镇殷石村拥有集体企业8家,2011年,村集体可支配收入572万元,其中集体资产发包、租赁收入135.8万元,土地租赁收入35.7万元,利息收入50多万元,工程服务费20多万元,其他收入200多万元。为了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优良环境,村里制订了“三心”服务制度:一是“诚心”,凡到殷石村新办企业的客户,村里负责水、电、有线电视、电话以及硬质道路“四通一平”;二是“热心”,只要企业有困难,“两委会”一班人第一时间、无条件上门服务;三是“放心”,要求村干部严格执行工作纪律,除合同约定的费用外,不向企业摊派一分钱,不到企业吃一顿饭,不到企业报一张票。目前,该村工业园共租用土地63.2亩,新建厂房178间,引进企业14家。张桥镇西桥村轧辊厂系村办集体企业,近年来,村经联社持续加大企业投入力度,多层面、多渠道为企业筹措资金,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该村已组建西桥集团,2011年轧辊厂实现利税近300万元,为西桥村新农村建设贡献192万元。

4、资产营运型。村级集体将闲置的厂房、猪舍、机械设备和公用设施等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通过出售、租赁或合股经营等多种形式招引能人、富人尽快盘活,从而扩大经济总量,增加集体收入。虹桥镇六圩村原村办企业江苏少女之春集团公司,由于诸多原因,经济效益下滑,已不能作为村级经济的支柱。经村民代表会议多次讨论,决定对企业实施改制,盘活集体资产。利用“少女之春”商标资源和闲置资产,吸引能人租赁承包。村“两委会”通过市场调研,对原企业设备及相关资源综合评估,出台了详细的招标方案并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先后招引12家企业,村集体每年可收取租赁费和管理费近70万元。曲霞镇李圩村在村办企业改制过程中考虑了今后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仅将企业的机器设备进行了处置,厂房、土地仍保留集体性质,预留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空间。近几年,该村将集体资产定期进行招标、招租,稳定了该村的集体经济收入,目前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25万元。

5、三产流通型。近城郊、近集镇、近交通要塞的村组,立足区位优势,积极兴办各种三产项目,有的多渠道、多形式兴办专业市场、特色市场和农贸市场,有的兴办各种综合专业商店,集体通过收取适当的摊位费、中介服务费、仓储费等,增加村集体收入,有的由能人牵头,村集体以土地、房屋、设备、牌誉入股,兴办三产实体,通过收取年租金等增加村集体收入。我市河失镇河头居委会原集体企业银花商贸公司由于经营不善,企业倒闭,该企业100多万元的债务成了居委会沉重的包袱。通过多方论证、协商,采取零资产出售、债务由购买方负责偿还的方式,经公开招投标盘活该资产。2011年8月,该居委会引进社会能人陈平将闲置厂房改建成银花大酒店,并新建垂钓休闲中心,居委会每年获得13万元的收入。另外,该居委会还将原河头自然村闲置多年的塔吊和厂房对外出租,每年增加集体收入2万元。

6、土地流转型。不少村探索出了加快流转土地,促进村集体增收的新途径。积极招引能人流转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分界镇赵庄村一次性流转土地113.15亩,由如皋能人黄玉兵搞苗木栽培,其中农户97.32亩,村集体预留田地15.83亩,每亩土地租赁费1200元,合同时间15年,该村每年可增收1.9万元。湖头村利用集体预留土地、河面113亩,2011年11月通过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功对外发包,村集体获得每年13万元的稳定租金收入。

三、推进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1、切实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全面开展村集体“三资”清理,摸清底数,登记造册,建立“三资”台帐,实行市乡联网管理。村集体资产资源一律由乡镇(街道)农经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统一发包,提高资源发包收入。积极鼓励村集体规划内的非农建设用地或开发价值高的其他集体土地,依法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参与企业经营,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土地资源清查,在加快推进农户承包土地有序流转,以计税面积与农户签订补偿协议的基础上,合理主张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对路道、水面、沟渠、河坡等资源的经营权。强化资产营运,村级集体将闲置的房屋、机械设备和公用设施等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通过租赁或合股经营等多种形式招引能人尽快盘活,增加集体收入。

2、积极推进合作组织建设。村级组织通过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群众提供信息、技术、后勤保障、法律法规、会计、资金或贷款担保等服务,积极参与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集体收入。在近城郊、近集镇、近交通要道的村组,立足区位优势,积极兴办专业市场、特色农贸市场和各种综合专业商店等三产项目,通过收取适当的摊位费、中介服务费、仓储费等,或由能人牵头,村集体以土地、房屋、设备或无形资产入股,兴办三产实体,通过收取年租金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组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和资产经营公司,努力实现更多的收益分配、股金分红和投资收益。

3、大力发展村级主导经济。正确处理好家庭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专业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所有制形式与实现形式、发展集体经济与个体私营经济的关系。在所有制结构上,围绕村级集体增收,积极发展集体直接经营、股份经营、合作经营等多种实现形式;在经营形式上,坚持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进行市场运作;在产业模式上,坚持一、二、三产业哪种产业符合实际,就发展哪种产业,不搞一刀切。要根据村级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税收、用电、用地、用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提供各种高效优质的服务,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努力拓宽筹资渠道,通过吸引外资、招募内资,将本地自然资源、项目资源与他人的资金、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优化组合,开辟新的集体增收项目。深化村级集体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改革产权制度,通过合资、合作、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积极吸引外资、民资和社会闲散资金参资入股,扩大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4、建立公共财政支持机制。市、乡镇(街道)共同出资,设立村级集体增收专项基金,市级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乡镇(街道)财政按照一定比例配套投入,重点扶持76个村级经营性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主要用于经济薄弱村发展经济或统一开展资本运作和市场运作,培育村级经济的“造血”功能。新建工业标准厂房统一发放集体资产产权证,实行“村级所有、市各园区或乡镇(街道)工业集聚区经营、收益保底、按股分配”的运营机制。

5、建立税收奖补机制。村级组织招商引资到市、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工业和三产聚集区的项目,企业新增税收的乡镇(街道)留成部分,按不低于50%的比例由乡镇(街道)奖补到村。对市核定的村级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重点扶持,两年内实行全额奖补。同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要积极鼓励、引导农户利用闲置资源开展全民创业,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培植税源经济,从而获得更多的税收分成,增加集体收入。

6、减免村级投入有关规费。凡村级建设标准厂房,涉及市级及以下所有规费一律减免(详见附件)。土地出让收益部分,作为村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建设资金,全额用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土地复垦开发,优先列入占补平衡项目库,市级实行定额补助,除实施成本外,全额留于村级使用;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对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优先列入增减挂钩项目库,乡镇(街道)留用的30%指标部分,置换至乡镇(街道)工业集聚区或集镇所在地,用于工业项目建设或集镇商业开发,土地收益部分对村级实行定额补助,每亩补助2万元。

7、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各级金融机构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项目要优先提供金融服务,简化审批手续,实行利率优惠。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规范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开展农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允许村集体经济组织参股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投放村级集体的贷款享受金融部门同等财政补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