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医疗保障制度对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体现制度公平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国家,由于国情不同、人权状况不同,以及历史和文化理念的差异,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对具有代表性的四种医疗保障制度进行简述和比较,并就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
国际比较;社会医疗保险;国家医疗保障;商业医疗保险;储蓄医疗保险
从整个国际社会来看,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一直是当今世界卫生发展中的热点。现有资料表明,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医疗保障制度有四种: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市场主导型医疗保险和储蓄型医疗保险。这在许多学者的文章中都有介绍。虽然各国由于经济状况、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别,所实行的医疗保障制度也有所不同,但判断一种医疗保障制度的优劣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制度结构与运行机制;(2)国家与市场作用;(3)效果评估。参照这些标准,本文试图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医疗保障制度以及我国医疗保障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
1制度结构与运行机制
由于各国医疗保障观念差异及政府作用不同,各模式的医疗保障制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英国政府实施的国民卫生服务体系覆盖了医疗保障的方方面面。1946年颁布的《国民卫生服务法》规定,无论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无论个人支付能力大小,都可以同样得到免费的全方位医疗服务。国民卫生服务体系内部,分为提供方与购买方。提供方包括医院和部分医院联合托管组织和制药公司(私有),购买方包括卫生行政当局(即医疗保险机构)和部分全科医生,两者分别掌握总经费的70%和30%。英国也有补充性的商业医疗保险,它们规模不大,在整个医疗保障体系中只起很小的补充作用(见表1)。
德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分为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两种。其中社会医疗保险强制实施,保险对象包括收入在一定限额以下的所有在职人口以及退休人口、失业者、农民等,包括投保者家属。该制度由三方供款,并实行自治,其医疗保险机构联合会、医疗保险签约医生及其联合会以及州医院协会均为自治机构。病人享受医疗服务,也需自负一定比例费用。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了90%以上的人口,再加上商业医疗保险制度,全国共有99.5%的人口享有医疗保障。
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和私营医疗保险的混合体。其中社会医疗保险又分为住院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两部分,分别采取强制实施与自愿实施的不同原则,对65岁以上老年人以及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实行保护。这两项计划的资金来源于各方的社会保险供款、政府补贴及基金投资收益等,一般由政府委托私营保险人具体实施。私营保险人通过与医疗供方签订合同,由后者提供医疗服务,私营保险人则负责接受费用单据并向政府保险机构索偿。商业医疗保险业可分为非营利性医疗保险组织和私营健康保险公司两大类。前者以蓝盾和蓝十字协会为代表,近些年还出现了医疗与保险机构合一的组织,如健康维持组织和优先提供者组织等。
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可分为强制医疗储蓄、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三个部分,各部分均由政府机构管理实施。第一部分是保健储蓄计划,是强制性中央公积金制度的组成部分。该制度覆盖所有在职人口,雇主、雇员双方按照工资的一定比例供款建立保健储蓄基金,用于支付投保人及其家庭成员的住院及部分门诊费用。第二部分是健保双全计划和增值健保双全计划。这两个计划旨在帮助解决参保者大病或慢性病的医疗费用。它们属于社会保险性质,但采用自愿参加原则。健保双全计划按照起付线和共付比例制,对投保者住院及部分门诊费用给予偿付。第三部分保健基金计划,由政府出资设立基金,对无力支付医疗费的穷人给予医疗补助。在新加坡,病人门诊医疗需自付50%的现金,其余由政府补贴。
2国家与市场作用
医疗服务和保险市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市场。由于医疗产品的异质性以及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医疗消费的数量和质量不是供求双方竞争的结果,而是主要取决于供方。考察医疗保障的上述四种模式可发现,英国与美国分别代表了国家干预力度最强与最弱的两极,而德国与新加坡则处于此坐标的中间。
英国政府在医疗保障方面承担了建立医疗制度、提供医疗费用、经办医疗机构、雇佣医务人员、提供医疗服务等一系列职能。与此对应,医疗市场机制在英国仅发挥了微不足道的作用。无论是民办医院还是商业医疗保险的市场份额都很小。美国政府在医疗保障方面作用要小得多。崇尚自由竞争的美国各级政府在医疗保障方面的主要职能是制订法律、法规,监督执行。政府虽为部分人口建立了医疗保障制度,但制度的具体实施则委托私营保险机构进行。因而,私营医疗保障机构占据了庞大的市场份额,在医疗保障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国医疗保障坚持国家、雇主、个人三方负担原则,国家在医疗保障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建立医疗保险制度框架、实施医疗保障宏观调控及提供医疗保险资金等方面。德国的私营医疗保险占有部分市场对强制性医疗保险起着补充作用。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较多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仅定位于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与不足。政府颁布法律建立强制性保健储蓄制度,直接实施医疗社会保险与医疗救助,并直接拥有部分医疗机构。
3效果评估
有关学者,根据效率、公平性、改革成效(适应性)政府责任和
基本框架5项绩效指标对英、德、美和新加坡四种代表性医疗保障制度进行评价(见表2)。结论为德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的总绩效最高,尤其是它的公平性、效率、政府责任指标。这在我们新一轮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中是值得借鉴的。
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些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卫生服务效率不高。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社区医疗服务,但是由于医疗资源和财源都由国家统一管理分配,以致造成难以实施全面而有效率的卫生服务。因此,在医疗覆盖方式、住院等待时间、医疗纠纷处理等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医师的积极性也不够高,总之,名义上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英国、瑞典等国家,卫生服务效率相对都较低。(2)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当前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关系是基于契约关系上按照医院或开业医师实际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数量来支付医疗报酬,这种制度本身就具有医疗费用可能无限上升的特点。而医疗费用上涨又不得不调整保险费比率或者提高国民就诊时分担医疗费用的金额,这是当前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的世界性难题。虽然像美国等国家实行了多种支付方式,包括采用诊断分类标准体系,但问题并无根本解决。
4对中国医疗保险的思考
4.1实现政府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
在新的医疗保障制度中,政府应加强医疗保障领域再分配的力度,切实承担起初级卫生保健及对贫困人口的医疗救济职能。后一职能可效仿新加坡保健基金的形式实施。医疗保险领域,应继续强化政府的立法及监管职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医疗服务领域的国家干预。中国传统的政府提供医疗服务的方式较好地保证了人民的医疗服务需求,英国目前的国民卫生服务制度也同样以较低的成本达到了较好的保障效果。因而,应当继续保证国家对医疗服务供给的主体地位,这恐怕比其他任何控制供方道德风险的方法都更有效。当然,应适当引入一些竞争性私营医疗机构,并鼓励国有医疗机构间展开竞争。同时,采用共同保险等形式,强化个人在社会医疗保险中的职责;改革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的费用偿付方式,采用按人头付费、总额预算以及按病种付费等科学有效的付费方式;大力发展商业医疗保险,以促进竞争,提高效率。
4.2增强制度设计的公平性
政府介入医疗保障制度范围大小、再分配力度强弱对于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性有重大影响。英德正是通过实施较大范围的国家干预较好地保证了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而政府再分配作用乏力,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调节的制度则很难保证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美国与新加坡就是很好的例子。这里我们需要借鉴社会医保的模式,既要让个人、社会与政府共同承担卫生保健的责任,也要从根本上解决卫生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首先是要解决公平性的问题,具体讲就是如何使全民都纳入到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之内。为此,必须切实解决政府的卫生保障经费投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宏坤,吴玉华,张福利.对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启示.医学与哲学,2002,23(5)
[2]和春雷.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48
[3]WHO数据.http://who.int/gho/publications/world_health_statistics/EN_WHS2013_Part3.pdf
一、收入不平等促进还是抑制经济增长的研究
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有的影响,经济学家多年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收入不平等为经济发展过程所必需,财富和收入的不平等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不平等不仅有悖于伦理和道德,且会阻碍经济增长。持第一种观点者认为,收入不平等与经济效率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1、不平等对生产性活动具有强大的刺激作用。由于认识努力、承担风险和创新是有报酬的,且可提高人的社会地位,人们就会更积极地从事这些活动。
2、不平等可增加用于投资的储蓄。由于只有相对富有的人才会将其收入中较大部分储蓄起来,因此,缩小收入不平等会减少储蓄和投资,使经济增长放慢,最终损害全社会的福利。
持第二种观点者认为,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或渠道如下:
1、政治经济考虑。转移支付或公共支出计划,以及相关的税收政策会抑制工作激励,扭曲经济决策,减少投资,从而减缓经济增长。
2、不平等会导致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这反过来导致次优的投资水平,从而使经济增长下降。
3、当资本市场不完善时,贫困家庭无法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导致生产率水平不高。综合以上,必然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效应。
综上所述,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收入不平等既可能促进经济增长,也可能阻碍经济增长两种相反效应都存在,究竟哪种效应更为显著,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定的经济政治条件。对经济落后且存在民族、种族、宗教问题的那些发展中国家来说,虽然收入不平等为资本积累和投资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激励,但是,这种好处与收入不平等所导致的社会矛盾、人口增长、投资、和消费不足等坏处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收入、土地和教育的不平等对发展中经济有极大的制约作用。
二、中国收入不平等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
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最显著的特点是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收入不平等现象也日益明显,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或部门差距迅速扩大。基尼系数通常是衡量收入分配差距是否适当的基本指标。采用基尼系数来衡量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中国80年代以来收入差距过大。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198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288,1995年已经上升到0.388,2004年为0.469。俞肖云、肖炎舜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计算出中国的基尼系数1995年为0.39,2000年为0.402,2005年为0.447,2008年为0.466,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一)中国收入不平等的具体表现
一是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逐渐拉大,1995年为2.75倍,2001年为3倍,2011年是3.4倍,差距在不断扩大。
二是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大。主要体现在垄断行业和竞争行业之间的差距。具体到各行业中,证券业、银行业、电力、煤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的职工平均工资一直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高收入行业群体。而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制造业属于低收入行业。2010年,证券业、银行业的平均工资与农林牧渔业的差距为12:1和4:1。
三是企业高管与普通职工的薪酬差距过大。据统计显示,2010年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平均值为66.8万元,比当年全国平均工资的18倍还多;而部分私营企业、简单劳动者的工资偏低。
(二)收入不平等对经济的消极影响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通常指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收入不平等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
1、收入差距扩大对社会公平和稳定的影响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经接近悬殊的程度,正在集聚社会矛盾。从国际经验看,基尼系数的警戒线为0.4,超过0.5,收入分配差距就比较悬殊。根据中国的情况,承受水平可能要高一些,但收入差距的程度很有可能被低估了,真实的基尼系数可能已经触及影响社会稳定的警戒线。有两个问题令人担忧:一是等到收入分配问题影响社会稳定时再采取措施,恐怕就来不及了。二是如果现在不改变收入分配格局,一旦强势利益集团形成,到时再想改变就很困难。中国国家发改委社会所去年底的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人员中对收入分配状况不满意的已经超过70%。
2、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增长结构的影响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这三驾马车中,消费需求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因为消费需求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最大;另外,从根本上说,投资需求不过是消费需求的一种引致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决定的;最后,所谓净出口本质上也是一种消费需求,一种来自国外部门的消费需求。消费不仅能够从需求方面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能够创造生产能力,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启动居民的消费需求。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mpc)与收入成反比,收入越高,mpc就越小,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却越来越少。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和两级分化(主要体现在基尼系数的扩大),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因此当收入差距扩大时,会使得整个社会消费总量减少。根据以往的居民消费调查资料可知,城镇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家庭消费倾向呈反比变化,具体为最低收入组消费倾向为0.957,最.高收入组消费倾向为0 659。再者,一般情况下,中国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都要高于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具体为10个百分点以上,有些年份甚至接近20%。因此,在社会高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如果收入差距扩大,意味着高收入阶层和城镇居民集中能够分配到更多的收入,如此一来,就会降低社会整体的消费倾向,最终造成社会整体需求的水平下降。相反,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份额只要微弱的提高,就可以增加数百亿的居民消费需求。
由于国内消费不足等因素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结构失衡。近十几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体现为:要拉动经济增长一扩大投资一国内消费不足,最终通过依靠扩大出口来
消化国内的产能,这就导致了投资规模和净出口总量的扩大,因而会形成投资拉动型或外贸拉动型或投资、外贸双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但由于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注定难以持续,且容易出现大的波动。
过大的收入差距,不仅影响社会整体的消费需求,而且会减少企业的投资需求。因为企业的投资需求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情况而变动的,两者呈正比关系,若消费者的需求增加,企业的投资需求也会增加,反之,企业的投资需求就会减少。总的来说,社会整体的消费需求水平下降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需求,而且这种负面影响还会产生成倍的放大效应。
3、收入差距扩大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良性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能够持续增长的基础。通过调整收入差距进而调整产业结构达到为经济增长注入持续活力的目的。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同收入群体的绝对收入水平影响到他们对商品的需求不同一商品需求结构的变化一产业结构的变化。
收入分配结构决定消费结构。在相对合理收入差距的社会里,会形成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低、中、高级消费品均有相应合理的需求结构。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需求可能会出现分化,最终走向两种极端,即收入较低的群体会把绝大部分收入花在生活必需品上,而收入较高的群体则倾向于层次较高的消费品或奢侈品。
一般情况下,奢侈品的生产需要较多的资金和较高的技术,而这些技术和资金又不是发展中国家自身拥有的,他们的消费偏好就会导致国内收入向外转移(或直接用于进口高档消费品,或用于向外国购买相关的技术和生产线)。这样会有不良的后果:一方面,会使本国出现贸易赤字,造成资本外流,资金的匮乏,会使得一些产业陷入困境,得不到发展;另一方面,一些市场有效需求并不大的产业却得到迅猛发展,造成产业结构脱离国情而过度升级。
三、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措施
从总体上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关系到公平与效率,又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是一项紧迫的、现实的任务,必须从促进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多个环节入手,进行系统研究和解决,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进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轨道。
(一)从促进形成合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要求出发,对财税体制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新一轮改革重点。当前中国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有向政府倾斜的趋势,生产税净额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在再分配中,政府从经常转移中获得的收入税和社会保险缴款等增长快于社会补助支出;在政府的支出结构中,也存在着偏重生产性投资的问题,对收入的调节作用相对弱化。从收入分配格局角度看,下一步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要通过完善体制机制,避免财政收入增长挤压居民收入增长空间,解决政府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支出不足影响居民消费的问题。
(二)以缩小城乡差距为重点。发挥城镇化在缩小收入差距和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进程,不仅要做到公共投入和公共服务真正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加快农村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而且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进城务工人员的平等就业制度,让农民工逐步成为稳定的城镇居民。
(三)在初次分配中兼顾效率与公平。让各种要素遵循市场原则取得收益。并加强对不合理因素的调节。
一是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制度。完善工资宏观调控指导体系,逐步在各类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并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劳动定额管理体制。
二是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调控,确定经营者与职工收入的合理比例,实施职工收入水平调控办法。加强对垄断行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管理。
三是完善资源产品定价机制。加快建立健全土地、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规范交易行为,保障所有者权益,限制各种不合理的高收入。
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三政治知识点归纳2021,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三政治知识点归纳1投资的选择
1、投资方式有哪几种?怎样投资才是科学的?
投资方式有:
(1)存款储蓄:特点是灵活方便,比较安全,收益低。(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是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和结算业务。)
(2)购买股票:高风险、高收益
(3)购买债券:稳健的投资
(4)购买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
(5)直接投资等。
注意:(1)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
(2)要注意投资的多样化,不应只局限在银行储蓄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带来了跟多的投资机会。
(3)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
(4)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2、储蓄存款的含义
储蓄存款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3、利息的含义与计算方法
利息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利息的计算方法: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利息所得×利息税率。
4.简述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分类、原则和作用?
主要业务:
(1)存款业务:这项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无此项业务,商业银行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基础开展其他业务。没有存款,就没有商业银行。
(2)贷款业务:贷款是指商业银行以一定的利率和期限向借款人提供货币资金,并要求偿还本金和利息的行为。它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
(3)结算业务: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位社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货币收支提供手段与工具的服务。银行对此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商业银行还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买卖外汇、保险、提供保管箱等其他服务。
分类:可划分为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者贷款。
原则:真实性、谨慎性、安全性
5、股票的含义和特点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股票的特点:股东的出资不可返还性,除非公司破产清盘或者将股票转售给第三人;股票可以在股票市场上流通买卖;股票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式。
6、债券的含义、分类和特点
债券是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债券的分类和特点:
区别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
发行主体国家(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公司(企业)
风险情况风险最小风险比政府债券高,比公司债券低风险最大
收益情况收益比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略高,低于其它债券收益高于政府债券,低于公司债券收益最高
7、商业保险的含义和种类
商业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商业保险的种类: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财产保险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近几年出现了诸如分红保险等新险种。分红保险在具有人寿保险的保障功能之外,还可以分配保险公司经营盈余,使投保人的资金保值增值。分红保险仍然属于人身保险。
8、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投资方式的比较
投资
方式特点
收益风险
储蓄
便捷的投资方式。可以获得利息,在这几种投资方式中收益最低。在这几种投资方式中风险最低。
债券
稳健的投资方式。可以获得利息,其中国债的收益略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风险高于储蓄。
股票高收益和高风险同在的投资方式。可以获得股息和红利以及购买股票的差价,但收益不稳定。风险较高。
商业保险
规避风险的投资方式。保险事故没有发生时,投保人的投资没有回报;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赔付的保险赔偿金就是投保人的投资回报。本身就是针对风险的投资。
9、投资理财产的原则
投资理财认清各种投资方式的特点,要考虑投资的收益,也要考虑投资的风险。
投资理财要根据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如家庭收入、节余、存款、消费等实际)和经济承受能力进行投资选择。
投资理财要注意投资渠道的多样化,各种投资要坚持适度原则。
投资理财要通过合法渠道进行投资,不合法的投资不能做。
高三政治知识点归纳2个人收入的分配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实行按劳分配的作用: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实行按劳分配,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
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作用: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4、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怎样实现二者的统一(如何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两者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第二,两者又是一对矛盾。提高效率必然牺牲一些公平或保证公平必须放弃一些效率。
如何: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③要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国家要对收入差距进行调节,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5、效率与公平的含义及意义
效率=产出/投入,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提高效率就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收入分配的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护公平有助于协调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有助于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6、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存在着矛盾。一定时期内,社会财富总量一定。个人收入分配中,用于激励效率的多了,用于体现公平的就少了。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实现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初次分配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在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高三政治知识点归纳3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的含义
为了履行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国家必须占有和消费一定的社会财富。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财政收入与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财政本质上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2、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财政收入的来源:税收收入——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利润收入——国家凭借投资者的身份获得利润,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中按规定上缴国家的部分,国家从参股企业中取得的股金分红收入。债务收入——包括内债(政府公债)和外债。其
他收入——统称为“费”。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收入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因此,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财政收入还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财政支出的含义及其种类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财政支出的种类: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5、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
财政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但财政收支是在动态中实现的,这种状态几乎不存在。
财政收支平衡有三种情况:收入等于支出;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赤字意味着要靠借债过日子,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6、财政的巨大作用有哪些?
(1)集中力量办大事:①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②通过对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促使经济平稳运行。
③通过对财政收支方向、结构的调控,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支持高科技研究开发,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2)人民生活有保障:①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②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③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高三政治知识点归纳4征税与纳税
1、税收的含义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入后,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的对象和税率,不经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变更。
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关系: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如果国家可以随意征税,没有标准,就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危及国家利益。
3、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个人所得额。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一我国居民来源于境内外的所得和非我国居民来源于我国境内的所得。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个人所得税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的计税办法。
个人所得税的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4、税收的作用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
税收是实施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5、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含义
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是实际或最终承担税款的的单位和个人。
当纳税人所缴税款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当纳税人通过一定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
6、为什么要依法纳税?怎样做到?
(1)原因:①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国家: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而国家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税收为物质基础。
③个人:根据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理,公民在享有国家提供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纳税人的利益。
因此,在我国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要求:①个人:增强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自觉依法诚信纳税,积极行使纳税人权利。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增强纳税人的义务意识: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②国家:完善税收和财政制度;加大稽查处罚力度,严惩违反税法的行为;规范税收征收管理,堵塞漏洞;加强税收宣传,教育人们要自觉依法纳税。
7、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哪些?(偷税、欠税、骗税、抗税)38、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怎么样建立?
(1)原因:重要性: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必要性: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2)要求:①国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②经济活动者:对生产者的要求,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道德水平,自觉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对消费者的要求,增强维权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遵守社会公德。
③社会: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④公民:规范行为规则。第四单 元面对市场经济
高三政治知识点归纳5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市场通过价格、供求及竞争等市场信号来配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资源。
2、市场调节的作用
市场价格涨落能及时、灵活反映供求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市场竞争促进生产者、经营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涉及公共安全的物品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弊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是指生产经营者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损害他人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市场调节的盲目性是指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而盲目作出经济决策。市场调节的滞后性是指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
后果:如果仅有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4、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通过制订和完善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等,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③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严厉打击扰乱市场健康运行的行为,加强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管理。④经济活动参与者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辅手段的作用,把“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结合起来。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国家宏观调控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但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更加强有力。
7、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1)市场调节的不足,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2)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3)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4)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经济发展活力。
8、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就业。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贸易政策等等。)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应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
(1)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它们都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发挥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可归结为一点,即优化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