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教育故事范文

儿童教育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教育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教育故事

第1篇:儿童教育故事范文

我在2011年担任七年级班主任时,遇到了这样的一个留守学生,原来这个学生小学五年级前跟随父母在广东上学,后来难以承受比较高的费用,六年级时回到本地的小学上学,就在回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束,祖辈的教育又很苍白,加上他又是从“大地方”回来的,见过一些世面,很快成了一个别具一格的留守学生。开始我对这个叫黄兵的学生估计不足,班级在他的影响下,很快就出现了混乱。我意识到自己遇到了棘手的问题,因为他是集成了问题学生和留守学生的集合体。

首先,我想到的是了解这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知已知彼,有的放矢,稳操胜券。我先与家长进行电话联系,了解了他在广东一到五年级的情况,在家长面前比较听话,但进入五年级后,与行为较差的同学经常进入网吧玩,还学会了说谎,性格也比较强,父母又忙碌于工作,没有很多时间进行教育,之前成绩尚可,在80分上下,后来不断下降,由于广东的上学费用较高,不得以让他回老家上学,回去后没有人管教,更加难管。了解这个情况后我又进行了家访,他家中有爷爷奶奶,但又有叔叔,要帮叔叔干活,带小孩,也没有空多管他,就在他回来读的六年级期间,学会了抽烟喝酒,赌博打架,东游西荡等坏行为,对他毫无办法。但是我还是觉得不能放弃。

第二步我与他进行沟通,希望他能改变自己的行为。向他了解他在广东的学习生活的一些情况,他爸爸妈妈的情况,回来后的学习生活情况,爷爷奶奶的情况,他都有那些朋友等等,从中找一些他好的方面赞扬了他,然后将他开学后来的表现进行对比,让他找出自己不对的地方,问他这样做是对还是错,让他认识错误。开始他话还是蛮多的,到后来知道老师的目的后,话也就不说了,态度也不是那么友好,只是口头上表示改正,心中还是很不情愿认错。我知道一下子要他改得很好,那是不可能的,也给他一个台阶下,表扬了他的坦诚,敢干承认错误,然后让他回去了。过后我平时注意观察他,一发现他有闪光点,先单独对他进行肯定,又在班上进行表扬,又当他的面向他父母表扬他,着实收敛了几周,班级也安定了不少,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他的本性不久后又表露了出来,先是爬墙外出上网吧,后来又参与打架,受到了学校处分,找他谈话他也没有好态度,有点我行我素的样子,照样与他的那些哥们逃课,抽烟,外出等,我一时也是没有好的办法,只有向他的父母汇报,他的父母也是没有办法。难度我真的要放弃对他的教育吗?我想来想去,心生一计:隔离孤立。

第三步将他进行隔离孤立。让班级上同学不理会他,这个容易做得到,他不在课堂时进行强调,不要与他过多的交往,平时不要理会他。由于他对班级造成了较坏的影响,所以这么一说,同学们都领会了。较难的是让他的死党不与他交往,因为他们都是臭味相投,彼此都有这样的习性,要达到这个目的不容易。首先从他死党的父母中入手,告诉他们这个学生的情况,请他们不要让他们的孩子与他交往,否则会带坏他们的孩子。这个做法好象有点不人道,但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结果并没有多大的用处,因为死党们的父母也是没有什么办法去管教他们的孩子,更不用说去管他们的交往了,我有点失望。最后只有使用离间计,达成这个目的。我布置一个比较了解他们,但又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的同学,将他们去干坏事秘密告诉给我。不久,这个同学将他们4个死党偷西瓜的事告诉了我,我就这个事情大作文章,先找他来问话,说他死党的那个那个说他主张偷别人的西瓜,现在被供出来了。我又通知了派出所的民警和种西瓜的主人来一起教育,又罚了一些钱,让他们受了一次惩罚,更重要的是离间他们几个,让他们相互孤立,不再彼此信任,当然自己从中不断挑拨,促成这桩并不是好事的事。孤立之后,没有了党翼,他安心多了,班上又没有同学太理会他,想外出又没有人一起,只有老老实实呆教室上课,虽然有时睡觉,但也比平时好多了,我也是多关注他,鼓励他,让他能保持下去,为了达到这个长效目的,我又想了趁热打铁的办法,使他形成一个自律的条约,并让全班同学进行监督。

第2篇:儿童教育故事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3-10岁,均为玩耍或行走跌倒受伤。伸直型16例,屈曲型7例,均为闭合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24h内者13例,3-7 d者10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氯胺酮麻醉,上止血。取肘外侧入路[1],骨膜下剥离,显露骨折断端,清除骨折端凝血块并牵开嵌压于骨折端的软组织;术者与助手先持续轻柔的牵引纠正骨折前后重叠移位,再纠正侧方和旋转移位;骨折端复位时遵循桡侧嵌插、尺侧稍分离、尺偏型矫枉过正或轻度桡偏、桡偏型不矫枉过正的原则[2]。复位时配合左手食指和拇指夹持、推顶作用,并触摸尺骨鹰嘴窝和冠状窝判定复位准确的情况后,伸屈活动肘关节观察恢复提携角后,利用左手拇指及其他各指推顶稳定维持骨折,持电钻克氏针从外上髁斜行45°向内上方钻入直径1.5-1.8 mm的克氏针,使针尖穿出对侧近端骨皮质约3 mm左右,内上髁穿针时注意触摸,避开尺神经沟,依照前法交叉钻入克氏针至对侧皮质,伸屈肘关节,检查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骨折部位稳定性,必要时可于外髁处再加一枚克氏针。直径2.0mm钻头于骨折近端外侧距骨折线2cm处前后方向钻孔,穿入一根一号强生爱惜康产品PDS-Ⅱ可吸收线,8字绕过外侧克氏针针尾加压固定,再次伸屈肘关节无异常后,剪断克氏针多余部分,针尾折弯留置皮下,注意内上髁折弯的针尾对尺神经的嵌压,放松止血带,确定无搏动性出血,桡动脉搏动良好,冲洗伤口,逐层关闭切口。石膏托固定于屈肘100位。

1.3 术后处理

术后使用抗生素3-5d预防感染,适当脱水消肿处理,石膏托固定于屈肘100位。早期开始右手右肩主动功能锻炼,两周后拆除石膏,行肘关节主被动屈伸锻炼。术后8-10周摄片检查骨折愈合后拔除克氏针。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达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切口均一期愈合。5例于三周后出现钉尾外露,给与拔除外露钢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个月。

所有病例骨折均一期愈合,根据李稔生等[3]肘关节术后功能评判标准评定疗效。优:肘屈伸受限<10°,肘内翻<5°。良:肘屈伸受限10°~20°,肘内翻6°~10°。可:肘屈伸受限21°~30°,肘内翻11°~15°。差:肘屈伸受限>30°,肘内翻>15°。 转贴于

本组结果:优18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5.6%。无一例出现骨折再移位和尺神经损伤。

3 讨论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对无移位或移位轻、患肢肿 胀轻者可行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但对于严重移位、肿胀明显或伴有神经损伤的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是必要的,不主张多次手法复位,不仅患儿痛苦大,更加重局部软组织的损伤,增加肘关节功能障碍的风险。手术时机应避开肿胀高峰期,肿胀重者须抬高患肢悬吊牵引,加强脱水治疗,待肿胀减轻后再手术[4]。

目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内固定以交叉克氏针较为常用。杨勇等[5]报道,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证实了改良张力带固定效果明显优于交叉克氏针,其稳定性能满足术后早期主动活动肘关节的生物力学需要。连洪凯[6]等证实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牢靠,并观察到应用张力带后由于外侧加压,使内侧稍有分离,纠正压缩缺损,防止肘内翻,可有效避免肢体重力及前臂旋转所导致的肘内翻的发生。作者认为: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符合肘关节生物力学要求,能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是较理想的方法。但二次手术取出钢丝时的创伤较大。采用可吸收线代替钢丝,免除二次取出,留于皮下的克氏针可局麻下轻易取出,减少了二次手术的创伤。可吸收线为爱惜康产品PDS-Ⅱ,其强度是同直径普通缝线的2.5倍,双股PDS-Ⅱ线其强度为普通缝线的5倍。术后4度为始强度的75%,6周为50%[7],可达到骨折固定的要求。显然,生物可吸收张力带可为病人早期功能锻炼提供足够的强度。随着骨折的逐渐愈合,骨的自身强度不断增加,而可吸收线逐渐被降解吸收,从时间上可完全满足骨折愈合过程。

因此,交叉克氏针加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既实现了内固定的稳定性,有利于骨折端的加压,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肘内翻的发生,又减少了二次手术的创伤,是一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参 考 文 献

[1]胥少汀.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424.

[2]徐英杰,张树伟,张子元,等.210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改进的探讨[J].中华骨科杂志,1998(8):463-466.

[3]李稔生,陆裕朴.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1982(5):264-267.

[4]钟泽莅,谭伦.小切口外侧入路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J].四川医学,2007(10):1158.

[5]杨勇,王建华,邵斌等.改良张力带钢丝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其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1):36.

第3篇:儿童教育故事范文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闭合治疗;石膏后托外固定;皮克氏针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726.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c)-160-02

肱骨髁上骨折指肱骨内外髁上方的肱骨远端骨折,好发于5~10岁儿童,占儿童肘部骨折的30%~40%[1]。其并发肘内翻的发生率高达50%,目前尚无一种公认的疗法能很好地解决肘内翻发生的问题[2]。我院收治此类骨折患儿248例,先采取闭合复位,然后随机采用石膏后托外固定或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方式治疗,现将其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骨折患儿248例,男142例,女106例;年龄2~13岁,平均6岁8个月。左侧96例,右侧152例;伸直型骨折224例,屈曲型24例;尺偏型165例,桡偏型83例;合并正中神经损伤4例,桡神经损伤5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无血管损伤症状;伤后至就诊时间为1~64 h,平均24 h。随机分为甲组与乙组,每组各124例,每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治疗方法

复位手法:5岁以下儿童不用麻醉,5~12岁均采用局部血肿内麻醉。患儿取仰卧位,伸直型骨折患肢微屈曲,两助手分别握其上臂和前臂,稍用力对抗牵引,术者双拇置伸侧(肘后)远端向肘前推,余指握抱近端向后拉,远端助手在牵引下徐徐屈肘,并使前臂旋后,则重叠、侧方、旋转等移位可得纠正,然后上肢屈肘90°位。屈曲型骨折一助手把住上臂,术者两拇指并列置于远端屈侧,余四指置于近端伸侧,稍牵引下采用加大成角再反折的手法,移位即可矫正。先矫正重迭移位,再回旋、侧方挤压分别矫正旋转侧方移位,最后行上肢屈肘60°~70°位。

甲组在复位基础上进行石膏托外固定:复位满意后,用石膏托外固定,石膏上至腋下、下至腕关节,宽度要包绕上肢内、后、外侧,以控制侧方移位,屈肘要大于90°,目测95~100°为宜。固定后立即塑形,一手按压骨折端,一手握前臂向桡侧略倾斜,同时使前臂保持旋后位。

乙组在复位基础上进行皮克氏针内固定:复位满意后,屈肘90°经X线机透视满意,分别用1枚直径0.8~1.2 mm克氏针从内外髁交叉进针,进针方向与肱骨干纵轴约60°,斜向钻出对侧骨皮质约2 mm。尺偏型骨折在克氏针钻入达骨折线时,助手用力将远骨折段外翻后继续进针。内上裸处进针避开尺神经。再次透视检查对位对线良好,克氏针尾在皮外折弯、剪断。被动屈伸肘关节,观察骨折稳定情况。术后上臂石膏托屈肘90°~100°,前臂中立位外固定。

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及软组织肿胀情况,一般3~4 d肿胀明显减轻即可出院。2周后去除石膏外固定,早期功能锻炼,4周后拔除克氏针。

1.3 疗效评定

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3],总分100分。优:≥90分,良:≥75分,可:≥60分,差: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P

2 结果

所有患儿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3~24个月,甲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82.6%,乙组为99.2%;乙组骨折愈合优良率明显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与甲组比较,P

3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肘部损伤之一,约占肘关节损伤的65%,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由于特殊的解剖结构,对于严重移位及不稳定骨折,单纯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难以达到满意效果,肱骨髁上部宽而扁薄,骨折复位后稳定性差,易出现再错位,早期处理不当容易引起Volkmann缺血性挛缩[4]、肘关节强直,造成终生残废,当骨折畸形愈合,致肘内翻,影响美观、功能,需二次手术矫正[5]。这是因为单纯石膏托固定难以维持良好的复位,肿胀消退后易向尺侧再移位,这就是复位后X线片显示尺偏移位已纠正,但在骨折愈合后仍可出现肘内翻的原因。还有该类骨折多数须在极度属肘位固定才稳定,伤后早期肿胀加上高度屈肘,极易压迫肢体远端血液循环,严重者导致Volkmann挛缩。

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皮克氏针内固定方式治疗明显优于石膏托外固定治疗方式, Steven等[6]在肱骨髁上骨折的模型上通过生物力学试验证明,经肱骨内外髁闭合复位克氏针骨固定可以获得良好的骨折固定,在内、外翻应力测试及旋转应力测试中,闭合复位克氏针骨固定均显出最佳的稳定性,经外侧固定法操作方便,并可减少术中术后神经损伤。交叉穿针固定牢固,避免了切开复位对软组织的损伤;不剥离骨膜,能保护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骨折愈合,不易发生肘内翻畸形;经皮穿克氏针符合微创手术要求;对开放伤口较小的开放性髁上骨折处理有明显优势,清创后既有效固定了骨折,又避免了扩创内固定造成污染区扩大,引起感染的风险。闭合复位克氏针骨固定损伤小,术后不留瘢痕,患儿痛苦少、住院时间短,且疗效好, 将越来越为广大患者及家属所接受。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430-431.

[2]李海波,田心义.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及肘内翻机理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6,12(2):78-81.

[3]蒋协远,王大伟.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0.

[4]Leksan I, Nikolic V, Mrcela T, et al.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humerus in children caused by traffic[J].CollAntropo,2007,3l(4):1009-1013.

[5]刘海东.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医学研究杂志,2009,38(7):133-134.

[6]Steven SL, Andrew T, Maha R, et al. Displaced pediatric supracondy-Larhumerus: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percutaneous pinning techniques[J].Jouurnal of Orthopedics,2002,22(4):440-443.

第4篇:儿童教育故事范文

[关键词] 水胶体;儿童血液病;氧气管道;皮肤损伤

[中图分类号] R7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5(b)-019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hydrocolloid dressing to prevent skin injury on fixing oxygen tube in children patient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 Methods 80 childre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 provided with oxygen inhalation therap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uly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egular fixed measure,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the hydrocolloid dressing to protect the skin and then fixed with tape.The incidence rate of skin injury i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skin injur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2.5%,which was lower than 32.5%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 Hydrocolloid;Children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Oxygen tube;Skin injury

在儿童血液病患者的治疗中会常规应用化疗药物,其用药后毒副作用强,对心肺功能随时会产生影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经常会应用管道进行氧气吸入治疗。由于患儿年龄普遍较小,对吸氧管的固定不配合,临床通常会选择胶布将吸氧管固定在脸颊处以防管道脱落,但传统胶布粘着力强,直接粘贴皮肤易造成过敏或皮肤表面损伤。水胶体敷料具有保护皮肤的作用,使用安全、简便。本研究选取本院的儿童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固定吸氧管时采用水胶体敷料进行护理,观察其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7月在本院血液科行吸氧治疗的80例儿童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2.0~7.5岁,平均(4.16±2.28)岁,其中2.0~5.0岁18例,5.0~7.5岁22例;白血病19例,淋巴瘤21例;吸氧时间:2~3 d 26例,3~5 d 14例。实验组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2.0~7.0岁,平均(4.16±2.26)岁,其中2.0~5.0岁16例,5.0~7.5岁24例;白血病22例,淋巴瘤18例;吸氧时间:2~3 d 29例,3~5 d 10例。两组均遵医嘱进行氧气吸入治疗以改善缺氧症状。两组的原发病、性别、年龄、吸氧管粘贴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遵循医嘱在进行吸氧治疗时,直接使用胶布将吸氧管粘贴在皮肤上,脱管后及时重新粘贴,直至遵循医嘱停止氧气吸入治疗时停用。实验组遵循医嘱在进行吸氧治疗时,先在需要固定吸氧管的位置粘贴水胶体敷料[3M亲水性敷料(人工皮),台湾明尼苏达矿业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31206]以保护局部皮肤,面积可略大于胶布粘贴范围,约1 cm×2 cm,然后将吸氧管用胶布固定在水胶体敷料上。每3~5天更换1次水胶体敷料,直至遵循医嘱停止氧气吸入时停用水胶体敷料。

1.3 观察指标

固定吸氧管后3~5 d内对两组脸颊的局部皮肤损伤情况进行动态观察并记录。

1.4 皮肤损伤判断标准

根据伤口损伤的深度,可将伤口分为以下4期。①Ⅰ期:皮肤完整,血管受损,出现指压不变白的红斑;②Ⅱ期:为表皮性损伤,损伤仅累及皮肤表皮层,未超过真皮层,表现为表皮剥脱或有水泡;③Ⅲ期:为真皮性损伤,损伤较深,达真皮层甚至皮下组织;④Ⅳ期:为全层性损伤,损伤深达筋膜、肌腱或肌层,常伴随血管、神经甚至骨骼的断裂。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皮肤损伤发生率的比较

实验组的皮肤损伤发生率为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皮肤损伤发生后的处理效果

对照组中,13例于吸氧治疗第2~3天内发生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其中10例于第2天出现指压不变白的红斑,保持局部清洁干燥8~12 h后消失;3例于第3天出现局部皮肤表皮剥脱,2例外涂莫匹罗星后3~5 d后愈合,1例使用水胶体敷料保护创面,3 d后愈合。实验组中,1例于吸氧治疗后第3天发生皮肤损伤,水胶体敷料下皮肤出现指压不变白的红斑,保持局部清洁干燥5 h后消失。

3 讨论

鼻导管吸氧是儿童血液病常见的无痛操作,可以改善患者因缺氧而引起的不适感,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改善缺氧症状,保护心肺功能。儿童血液病患者年龄小,好动或不配合时常需要用胶布将吸氧管固定在脸颊处,由于化疗药物及激素药物的应用,使得患者皮肤角质层变薄,血管通透性增强[1-2],再加上胶布的不透气性和粘合性容易造成局部皮肤损伤。本研究为避免在操作中出现其他因素而干扰实验结果,在实验前已经规定了固定吸氧管过程中胶布的粘贴部位、粘贴范围及摘取胶布的手法,均由经验丰富的责任护士操作,粘贴部位为鼻翼两侧外开一指,胶布使用面积约为1 cm×2 cm,摘取时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轻擦、轻撕。统一规范操作后,对照组的皮肤损伤发生率仍较高,为32.5%。

水胶体敷料富含水量,低敏,是由亲水性颗粒和疏水性聚合物组成的一种具有清创、保湿、镇痛效果的透明伤口敷料[3]。其作用机制是闭合敷料形成低氧环境,促进血液循环,抑制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抑制炎性细胞浸润和血小板黏附,从而减轻对血管内膜的损伤,预防炎性反应。多项研究[4-5]结果显示,水凝胶敷料对于静脉炎有积极的治疗和预防效果[6-7],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小静脉穿刺和套管针所致的静脉炎护理中。

本研究中,实验组出现1例Ⅰ期皮肤损伤,具体表现为出现指压不变白的红斑,未伴随疼痛感。对照组出现10例Ⅰ期皮肤损伤,具体表现为出现指压不变白的红斑,伴轻微疼痛感;3例出现Ⅱ期皮肤损伤,具体表现为皮肤局部表皮剥脱,伴较强疼痛感。

儿童血液病患者在进行氧气吸入治疗时由于患儿活动或不配合,常使用普通胶布固定吸氧管。在治疗结束后摘除胶布时尽管采取动作轻柔、固定皮肤等措施[8-11],但由于血液病患者特殊用药后皮肤角质层变薄及毛细血管脆弱易引起皮肤损伤,进而可能引发皮肤感染,所以Ⅰ期、Ⅱ期皮肤损伤时需积极处理以防合并感染[12-13]。本研究中,对照组10例发生Ⅰ期皮肤损伤,3例发生Ⅱ期皮肤损伤,增加了患者额外的痛苦和心理负担。在传统的预防感染过程中,护士需要使用莫匹罗星外涂,3次/d,额外增加了劳动量。与常规固定吸氧管方法相比,采用水胶体敷料进行局部皮肤保护的方法简便,经济实用。水胶体辅料一般可使用3~5 d,通常吸氧治疗期间只需更换1次[14-15]即可达到预防皮肤损伤发生的目的,易被护患双方接受。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对照组发生皮肤损伤后,会因为局部疼痛、瘙痒不适感出现抓挠,进而不配合涂抹药物,再加上患儿活泼好动易将药物涂抹到其他部位而使药物不能很好地作用于破损部位。水胶体敷料具有保护伤口并促进愈合的特点[16-17],将其粘贴于皮肤受损部位,既可以减轻疼痛感,又可以很好地保护局部皮肤,促进愈合。

综上所述,水胶体敷料能有效预防儿童血液病患者吸氧管固定时产生的皮肤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且水胶体敷料应用简单,安全,有效,无副作用,还可以促进已发生损伤的皮肤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詹秀兰,黎中良,曾雪玲.伤口护理新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7,22(4):74-76.

[2] 吴小玲,宋志芳,万群芳,等.水胶体敷料治疗压疮的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5):466-467.

[3] 李委.水胶体敷料预防血液病患儿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机械性静脉炎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3):3349-3352.

[4] 周徐慧,周加倩.水胶体敷料改善经鼻气管插管鼻部压疮的应用[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5,13(4):212-214,252.

[5] 杨卫云,吉玉娟,李扬.水胶体敷料在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渗漏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0):114-115.

[6] Roberts KT,Robinson KM,Stewart C,et al.An integrated mental health clinical rotation[J].J Nurs Educ,2009,48(8):454-459.

[7] Tjale AA,Bruce J.A concept analysis of holistic nursing care in paediatric nutsing[J].Curationis,2007,30(4):45-52.

[8] Baker J,Ajani JA.Proactive nurse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managing intensive chemotherapy regimen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ic cancer[J].Eur J Oncol Nurs,2008,12(3):227-232.

[9] 李凤英,曲靖,林琼芬.水胶体敷料治疗化学性静脉炎的疗效[J].包头医学,2013,37(1):46-48.

[10] 邵悦萍,陈文英,戴云珍.压疮预防及护理单研制和临床使用[J].护理研究,2005,19(9):831-832.

[11] 姜香云,马文元.透明溃疡贴预防骶尾褥疮的疗效观察 [J].浙江医学,2007,29(10):1104.

[12] 曾丽姣.压疮防治方法讨论[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6):66-67.

[13] 寇静.水胶体敷料在压疮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213-214.

[14] 王晓珍,贾颖必,张小鸥.水胶体敷料在预防婴幼儿直型留置针压疮中的效果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4, 26(9):1185-1187.

[15] 徐健,冀爱萍.湿性理论在治疗压疮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3):716-717.

[16] 仲崇晓,姜秀琴.水胶体透明贴在老年患者一期压疮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6):42-43.

第5篇:儿童教育故事范文

【关键词】儿童心理;观展者行为分析;大型综合展览展示馆;展示策划;陈列设计

在我国,儿童教育正在步入一个比拼学业成绩的怪圈。家长们过于关注各种培训班、补习班,而冷落了科技馆、博物馆、自然馆等儿童游乐学习的公共场所,其后果则是童真的扼杀和童年快乐的减少。相反在许多发达国家,社会和家长都充分认识到了对展览、展示对儿童的教育重要性。从1899年世界上第一座儿童博物馆――美国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的建立开始到现在,各国不断涌现优秀的儿童教育的博物馆、科技馆、自然馆等。美国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仅儿童博物馆就有几百所,这些博物馆几乎都将儿童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

就我国儿童教育的现状而言,注重发展大型综合展览展示馆中面向儿童教育的设计是十分欠缺的。大型综合展览展示馆的设计主要包括博物馆、科技馆、自然馆、艺术馆的展示设计,此外还包括儿童展览活动中心设计、展馆中亲子会展活动的策划等等。大型综合展览展示馆中的儿童教育不同于学校课堂知识输入试的教育,更多的是开发儿童的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大型综合展览展示馆中面向的儿童教育主要分为学前儿童(一般指0-6岁)和小学儿童(一般指6-12岁)两个阶段的儿童教育。一方面,大型综合展览展示馆因其特殊的功能性和知识性,容易给于儿童新奇多彩充满乐趣的学习拓展体验。另一方面,大型综合展览展示馆也是增进亲子关系很好的场所。儿童在家长的陪伴下观展或是一起参加会展活动都是增进家长与孩子感情有效的粘合剂。

1.面向儿童教育的展示陈列特点

1.1展示内容具有指导性和教育性

面向儿童展示陈列的目的是要通过自然科学、历史文化等的展出从而达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展示内容具有指导性和教育性是面向儿童教育展示内容的基本特点,展示从内容到方式各方面都应为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1.2展陈方式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

观展者主体为儿童这决定了展陈方式需要足够开放和提高互动性来引起儿童的兴趣和共鸣。只有加强儿童的主观参与性,通过一些互动场景建立提供拍照合影机会或组织互动游戏,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才能充分调动儿童观展的积极性。

1.3展陈空间的色彩具有丰富欢快且明亮的特点

根据儿童的色彩心理角度出发,展陈空间的色彩需要给儿童带来活泼、融洽、愉快的感受。儿童通常对色彩鲜艳、明度纯度相对高的色彩有较深的印象和感触,所以面向儿童的展陈空间通常都充满积极阳光温暖之感、具有色彩丰富且明亮的特点(如图表1)。北京蒲蒲兰绘本馆就是通过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彩的绒毯依次平铺,从而营造出一个充满童趣的梦幻彩虹世界。

1.4展示陈列符合情感体验设计的要求

情感体验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体现出人本因素中。在展示陈列中情感体验的建立,能够激发儿童对新鲜事物求知探索欲望,提高儿童对该展示空间的参与热情,是面向儿童教育的展陈设计的重要要求。在展示陈列中,随着情感体验在展陈设计中的融入,儿童容易被展览内容所吸引,感受整个展陈空间,达到忘我的境界,从而主动积极的投入到求知学习探索的观展活动中去。

图表1

2.研究儿童心理及家长观展行为促进大型综合展览展示馆的人性化设计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问答法、访谈法等系统的调研研究,得出一系列有关儿童教育方面儿童心理以及家长行为的调研结论,从而可以有效的根据儿童心理需求及家长教育行为对展示陈列进行有效的人性化的设计。

2.1在参观展览中儿童心理的调研分析

在调研中发现儿童的注意稳定性较差,集中于某一件事情或活动上的时间较短。一般来说,7―10岁的儿童可持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约20分钟,10―12岁的儿童约25分钟,12岁以上的约30分钟。低年级的儿童在观察时,往往只注意事物较突出的特征,如运动的,较大的,对比明显的部分。对一些具体的,活动的事物以及操作性的工作,注意容易集中和稳定。对于一些抽象的,单调的,刻板的对象注意力就容易分散。儿童注意的稳定性与集中性,与其年龄、兴趣、健康及情绪有关。根据调研结果得出,设计师可以适当在展会中活动上多设置一些充满期待感,多变化性的,趣味性的互动娱乐环节,帮助开阔儿童的思维和其兴趣。

另一方面,调研发现卡通形象等一些虚拟元素是深得儿童喜爱的。在展示陈列中多建立一些虚拟场景或者卡通形象可以有效的提升整个展示空间的灵动性。每个卡通形象都具有其自身的价值与内涵,展示陈列中一些积极向上充满寓意童话故事中的卡通形象的出现有助于激励儿童正面乐观的成长。例如日本漫画家宫崎骏先生笔下的龙猫、善意友好充满爱心,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克服软弱最终修炼成顶级战士,等等。

2.2在观展中家长行为及期望的调研分析

对于面向儿童的展览活动中,通常是需要成年人陪同前往的,而这之中家长无疑占据了监护陪同人群的主要部分。由此家长的观展期望及观展行为也是展示陈列的人性化设计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方面。

在调研中发现,多数带孩子观展的家长对展览活动所期望的、注重的还是活动或展览的教育性,其次是娱乐性(如图表2)。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面对年龄偏大儿童的观展家庭,需要展览具备的显性教育功能大一些,而面对拥有较小年龄儿童的家庭则更多的是注重一种从寓教于乐,通过游戏来启发孩子,拓展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在展陈设计和策划中同时注重娱乐性和亲子性也是十分必要的。优秀的展览活动应该是既受家长们的喜爱,又满足孩子们爱玩的天性,通过促进亲子之

间的感情,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图表2

3.面向儿童教育展示设计的具体研究

3.1科技馆、自然馆、博物馆、美术馆中儿童教育展示空间的设计

儿童时期的记忆是深刻的,又是最容易受启迪的,博物馆在陈列展示设计中更应注重引导孩子的兴趣,满足儿童的心理要求。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博物馆展示空间面向儿童的人性化设计。

(1)注重儿童友好型的空间设计

从空间尺度来讲,一方面,大体量的物品能够刺激儿童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科普类博物馆的大型实物展品是吸引儿童的关键,柏林技术博物馆和德意志博物馆中的飞机、船只、列车都是最受儿童喜爱的展品。另一方面,小尺度的空间可以给儿童一种安全感和亲切感。根据儿童领域相关理论:不同于成人的亲昵尺度为3m,儿童的亲昵尺度为1m;成人公共距离为3.75~8.00m,而儿童为1~3m。在空间营造上,高度为1m 左右的门洞可以为儿童提供亲切感。如犹太人博物馆为儿童专设的娱乐空间中,儿童入口的尺度基本上为成人入口尺度的一半。

在空间色彩方面,有研究表明儿童对色彩的偏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表现出由暖色调向冷色调推移的倾向。学前儿童在博物馆中需要感官刺激来激发他们对博物馆的兴趣,在注重儿童感性认知和主动参与的空间中,相关的色彩设计可多应用一些他们相对喜爱的红色和黄色。而年龄稍大一些的儿童则需要在博物馆参观中学到知识,在注重儿童思考学习知识和需要专人指导的空间中,相应的在一些针对大孩子的讲解展示空间中可多应用这个年龄段儿童偏爱的冷色调,如蓝色和绿色。此外,在一个博物馆内不同的展区使用不同的主题色彩也会丰富儿童的参观感受。

(2)注重丰富儿童的视听体验

在多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在展示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从而达到丰富的视听体验已是一种十分受人欢迎的展示方法。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视听设备儿童可以方便利用这些设备查询和了解博物馆展品的更多内容。这样的设备在可以较多的运用在自然科普类和专题历史类博物馆中。通过球形银幕、环形银幕、3D银幕等放映一些科普短片也是一种深受儿童喜爱的展示手法。

(3)“参与式”展示

“参与式”展示为儿童提供模型制作空间、加强触摸实践体验。“参与式”展示的出现,大幅改变了博物馆与观者的关系;传统禁止触摸、仅可观看的博物馆戒律被打破了,观众不仅可以自由自在的触碰、操作展示品。参与式的展示对于儿童观众的博物馆学习是具有正面影响和帮助的,透过展品在操做过程的趣味性及高参与性,能引发儿童学习的意愿与需求。博物馆展览中采用多种参与式展示形式,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展示效果,更有易于让孩子们沉浸于科学艺术氛围中。参与式展示形式主要包括观看式展示、倾听式展示、闻嗅式展示、互动式展示、体验式展示,使其参与度不断提升。参与式展品有时是以激发儿童的知性经验为主要目的,如:观看各种错视图案,尝试坐在不同材质的椅子上,观察流体流动的轨迹等。此类展示往往可以得到孩子更用心的体验和参与。在鄂尔多斯博物馆的互动体验区,儿童可以使用挖掘工具模拟考古,像考古学家一样对文物碎片进行编号、拼接、修复、组装;在陶艺区儿童可以亲手制作陶塑,将陶泥变成一个个艺术品,从而了解瓷器的制作过程。

3.2面向儿童的主题会展活动设计策划

除了博物馆、专卖店,一些临时的面向儿童的主题会展活动也是展示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些会展活动通常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定性和较强的活动性。例如动漫节、乐高积木展、几米漫画展、立体书展、Kitty猫纪念展等等。这些展览活动往往是家长与孩子周末的好去处,不但娱乐性强而且为家长与孩子提供了良好的亲子活动的机会,有助于增进孩子与父母的感情。

(1)空间布景

这些会展活动的临时性决定了它们通常是举办在一些已有建筑环境内,例如大型购物中心、图书馆、社区中心等。所有这些空间都是可以进行内部装饰、改造从而使其更个性化、更活泼、更容易得到儿童的喜爱。例如上海浦东嘉里中心的圣诞活动布景,为孩子们搭建出一个精美奇妙的精灵王国场景,孩子们可以穿梭在其中,钻进城堡里合影拍照。

(2)让儿童边学边玩的游戏活动

在面对儿童的会展活动中想要高度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讲故事和做游戏是最好的方法。讲故事可以让孩子和家长对展示主题更加熟悉。然后由故事转变为游戏,创造一个环境或任务增强孩子与家长的参与感和责任感。游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形式,也是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亲子关系的“推动者”。游戏不但能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也能加强他们的沟通能力,使他们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4 总结

城市公共空间中大型综合展览展示馆是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在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的过程中,儿童会用所有的感官来体验、认识和思考周围世界,另一方面儿童在参加会展游戏活动中也能使自己的肢体协调和运动能力得到锻炼。因此,城市公共空间中面向儿童的展示陈列设计,应该以满足儿童的需求为设计的出发点。只有以儿童的角度来规划空间、设计陈列道具,才能创造出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展示展览空间。

面向儿童教育的大型综合展览展示馆设计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话题,相关的理论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在运用儿童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亲子教育学等相关理论,结合国内外具有代表性案例的基础上,对面向儿童教育的展示陈列空间的设计做了初步的理论总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家长、儿童和社会对展示陈列空间的需求也会不断变化,存在的问题也会有所不同,设计方法和设计策略也要不断的改善。因此,面向儿童教育的大型综合展览展示馆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儿童的需求不断改进和创新的。

参考文献:

[1][加]安妮・萨瑟兰著 儿童经济[M]王树勇译 中信出版社2003.3.1

[2][西]西蒙・托伦茨・费尔南德斯.徐侃.古颖著 会展活动的创意与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3.10

[3]高维甄.亲子生活空间设计100[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3

第6篇:儿童教育故事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职能;儿童教育

博物馆,又称博物院,是收藏、研究、教育与传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实物资料或自然标本,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教育事业机构。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博物馆必须发挥它为社会所需要并为社会所承认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博物馆的社会职能。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它经过漫长的过程,由最初的保藏文物标本的单一职能,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多种社会职能。我国博物馆的职能主要是:保存珍贵文物和其他历史文化遗产、保存珍贵的自然标本,开展社会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我国旅游事业、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的开展。

一、我国博物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体系正在形成并不断完善,呈现出如日东升的活力和蓬勃发展的生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博物馆数量大幅度增长。截止2011年,全国备案的博物馆总数已达3589所,仅文物系统的就从1978年的349所发展到今天的2473所,其它行业国有博物馆581所,民办博物馆535所。第二,博物馆门类日益丰富。综合型、历史、军事、科技、艺术、名人、自然、地矿、产业、民族民俗等多种类型的博物馆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第三,办馆主体多元化。文物部门和其他行业部门等管理的国有博物馆仍占主流,集体、个人等民间力量兴办的博物馆方兴未艾,并且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第四,博物馆地域分布日趋广泛。过去博物馆基础薄弱的西部12省、区,目前已拥有各级、各类、各种所有制的博物馆近500所,改变了以往博物馆过多集中在东部、中部大中城市的不平衡局面。第五,上海博物馆等10多个大型博物馆基建工程的相继立项或开工建设,使得我国博物馆与世界发达国家博物馆在数量和规模方面的差距逐步缩短。

博物馆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方面,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首先要创新发展观念,要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具有本国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加强藏品收集保护。其次,要提高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制度化之中,加强文化产品开发,创新陈展内容,推进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工程。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直接面向社会和公众、展示博物馆水平的重要窗口。新颖的展示方式、传播手段,是博物馆增强吸引力和震撼力的重要方面,是博物馆实现宣传教育职能和展示学术成果的基本途径。最后,要加强博物馆科学研究和科技保护,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创新人才培养,把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作为博物馆改革和发展的大事来抓,要不断充实研究型人才和各种专业人才。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各项职能工作的不断深入,为社会公众提供“教育”与“服务”已成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业界已形成了“博物馆第一重要的是教育,事实上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服务基石”的基本共识。事实证明,博物馆所具有的公益性、社会性、终身性的施教特点,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终身教育实现全面对接。在全民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博物馆教育职能地位愈加显著的同时,儿童也成为博物馆的特殊参观群体之一。儿童教育作为在校教育、社会教育及终身教育的基础构成,已经不能单纯依靠学校和家庭来进行,它也需要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博物馆应积极关注儿童成长,适时转变教育观念,开辟专属空间,为广大儿童在馆内接受教育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氛围,提升自身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以健全博物馆教育体系,从而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承担起博物馆应有的社会责任。

二、博物馆与儿童教育的关系

童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个性完善、智力发展、语言学习以及潜能开发的关键阶段。近几十年来,发育心理学、认知学和神经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时期所受的教育对于人一生的发展具有独特而强大的影响。2011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0~14岁人口2.2245973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60%。“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儿童受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未来的群体素质、劳动效率、国民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发展。可以说,儿童教育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是国家战略的中心所在。

博物馆在整合教育资源、打造教育品牌的同时,还肩负着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的双重职能,并兼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终身教育等多种需求,而儿童教育正日益发展成为博物馆教育的中心任务。在21世纪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推动大学、中学、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紧迫。博物馆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具有美育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教育等特点,应当成为广大青少年提升思想道德、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审美情趣、提高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博物馆未成年人参观人次也由2005年的0.4亿人次增至目前的1.35亿人次,增长率高达238%。这充分表明,我国的博物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日益提高,博物馆事业也已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新形势下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动向,为博物馆教育指明了新的拓展方向,也为我们如何做好未来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在业余时间带孩子去海洋馆看海豚表演,到科技馆看航模飞天,在地质馆参观恐龙化石。许多父母认为,让孩子从小在博物馆这个历史文明的殿堂中徜徉,尽情探索,快乐成长,将来成为一个视野开阔的人。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内在要素的结构与表现方式,它依托博物馆各类教育资源,结合儿童群体的教育需求,通过各项主题鲜明的活动达到感悟、启迪的施教目的。我国当代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实行网络、多媒体互动

儿童教育是各项教育活动的中心。当儿童走进博物馆,其实并不是要让他们马上学会什么,可能仅仅是为了熏陶一种习惯。就博物馆儿童教育而言,我们对于儿童观众的研究还很不足,理论指导相对匮乏,对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育观念仍滞留在“施教”、“说教”的层面。实践证明,教育效果由受教育者吸收程度决定,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儿童观众的需求有充分的调查与认知。由于儿童群体的年龄跨度大,必须划定年龄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通过总体介绍、互动活动、教学体验等多形式的教育方法强化、巩固教育成效,进而推动博物馆儿童教育的良性发展。

当前,博物馆利用广阔的网络平台,借助展厅内的多媒体设备,专门针对儿童群体制作开发动画、游戏及网络互动产品已屡见不鲜。此外,不少博物馆的网站还设立了儿童版或儿童专区,在利用新技术活动信息、吸引儿童参与的同时,还提供了课件、视频、文物等资源的下载链接,为博物馆儿童教育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

(二)培养和引入专业人员,建立长效机制

博物馆专业教育人才的匮乏,是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的一大阻碍。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人才的因素。长期以来,博物馆业内人士甚至是教育工作者形成了这样的误区—-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就是讲解员。然而,博物馆进行讲解员招聘主要集中在外语、新闻、播音、文史等专业,而具有教育学专业背景的人员较少,儿童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是屈指可数,让这样的讲解员群体从事具体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显然不合时宜。上述情况的存在有博物馆现有管理体制、人才引进上的客观原因,但通过一些举措仍可改变这样尴尬的现状。比如,一方面从讲解员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通过参与各类社会教育活动尤其是儿童教育活动,积累一定的教育经验,实现从讲解员到教育员的深层转变,这要比单纯的招聘教育专业人才直接参与博物馆教育更有成效。另一方面,可以与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梳理,主动与教育专家、学校、教育机构开展教育合作,借助具有专业教育背景和丰富教育经验的人员和单位,共同组织、策划适合儿童群体、具有博物馆教育特色的活动项目,从而建立起与社会教育优势互补的儿童教育体系和长效机制,让他们在博物馆中耳闻目睹历史文明,积累知识和经验也将成为本能。这样一批“在博物馆中长大”的孩子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成为善于动脑、知识丰富、内心强大的人。随着博物馆的公益性不断增强,我国许多博物馆都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了自己的宣讲队,走入社区、走入工厂、走入学校,将博物馆内的知识无限地延伸到社会大众之中。

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博物馆应聘请专业人员负责儿童的参观工作,可以及时帮助解答一些问题。首先,这些专业人员应该熟悉儿童的教育目标与教育任务,具备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其次,他(她)们可以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履行自己的职责,保证其身心健康和进行智力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博物馆完全可以建立儿童教育的长效机制,做好家长联系工作,向家长宣传博物馆教育知识,争取家长的协助和配合。

(三)创办儿童博物馆,打造假期教育品牌

随着我国近年来对于儿童教育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家庭儿童教育支出越来越多,各类儿童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其中难免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为此,要求公益的、非营利性的博物馆投身儿童教育的社会呼声越来越高,博物馆单纯的儿童教育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儿童群体的需要。创办儿童博物馆,是发展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必经之路。“儿童博物馆”是指把以儿童为主的家庭单位作为观众对象,将馆内设施及物品依照儿童心智与能力来设置,并设有活动教室、游戏时间等供儿童互动、动手的时间和空间的博物馆。从这一定义上看,儿童博物馆主要为家庭观众、儿童观众提供服务,并以儿童作为服务的中心对象,是开展亲情教育、儿童教育的专属博物馆。

儿童群体有相对固定的假期,如寒暑假、各类节假日等。选择在儿童假期里开展儿童教育活动的形式受到了各个博物馆的重视,深受学校、家庭和儿童的青睐。坚持一年一度的假期儿童系列教育活动,给更多的孩子提供了快乐参与的机会,使“假期教育”这一品牌变成儿童流连忘返的欢乐海洋。

(四)陈列展览,开展亲子教育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展开各类教育推广活动的主要途径。为此,在最能体现本馆优势和特色的大型展览过程中,针对儿童教育的需求,在文化定位、内容和展示手段上,应结合本馆优势与当地历史特点,充分考虑中、小学历史教学对照与体验的需求。此外,为调动中、小学生参观兴趣,适度设计一批辅助未成年观众理解陈展的多媒体及相关知识查询系统,较好地体现“三贴近”的精神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的办展要求,使得儿童教育的陈列展览内涵和外延得到无限拓展。

博物馆在其固有的特点之中,应增加其亲子教育活动的空间和时间。适当增加儿童展线设计,不仅可以满足成人参观的需求,还满足了展览中亲子的互动和学习教育,同时也体现了对孩子作为参观主体的尊重和重视。有些展览不妨做些亲子教育宣传品,增加一些儿童参观博物馆的礼仪以及一些参观的提示信息。

(五)开展互动参与活动,配备儿童指南和读物

互动参与是一种双向教育,更能激发儿童的参与积极性。对于博物馆而言,开展互动参与活动需要有固定的空间、齐全的设备、专业的策划及辅导人员,在调动儿童参与兴趣的同时,还需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历史典故,相对于枯燥的书面文字和冷冰冰的文物展品而言,体验类教育活动为儿童留存的将是一份难忘的博物馆记忆。目前,博物馆开展的互动参与活动大多结合文物或民俗知识,以儿童与藏品或复制品零距离接触、制作各类文物模型、临摹描绘文物等为主。

博物馆内应当为儿童准备专门的展品介绍,包括与展品背景相关的图片、图书、海报、绘画等出版物,这些都是儿童教育的重要辅助物,需要配备齐全。从现有的博物馆儿童指南或阅读物上看,在突出博物馆文化特点的同时,图版卡通化、内容故事化、形式多样化已经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

四、结语

博物馆是儿童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适时转变教育观念、开辟专属空间,为广大儿童在博物馆内接受教育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氛围,创新自身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以健全博物馆教育体系,是博物馆应尽的社会责任。博物馆儿童教育服务不仅仅是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是时展、社会进步、教育变革的共同需要。

据统计,在美国有88%的博物馆提供从幼儿到少年的教育项目,70%的博物馆在过去的五年中增加了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服务,经常可以看到老师和学生在博物馆里感知历史、探索自然奥妙。相比较而言,我国儿童博物馆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借鉴国外创办儿童博物馆的优秀管理和活动策划经验,以期为我国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开辟更专业、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

综上所述,儿童教育对我国博物馆界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如何把这项工作做好,能够让儿童走进博物馆、喜欢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儿童成长生涯中的一部分,是我们新时期博物馆人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文化部文物局主编.中国博物馆学概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王宏均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刘玫.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策划与实施[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刘庆平,彭建.当代中国博物馆向何去[J].中国博物馆,2008,(3).

第7篇:儿童教育故事范文

巴学园的孩子们叫她大李,家长们喊她大李老师,我称她老李――我们说的是同一个人:李跃儿,巴学园的创办人。

巴学园汇聚了一群个性饱满的孩子,孩子们生活在自然、自由的世界,表现出最真淳的人性状态两岁半的探险家,3岁的哲学家,4岁的爱情公主,5岁的孩子王……但您别以为巴学园是一个放养天才的处所,它只是在此打开儿童的心灵,释放人性的光辉。在这里,只要不伤害他人,每个孩子的行动都是自由的,每个孩子的天性都得到尊重,正像李跃儿的教育理念“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削足适履不是巴学园的工作。

每个家长都以为自己最懂孩子,最爱孩子。然而,看了巴学园孩子的生活,也许家长们就不那么自信了,有些人会发现对孩子――哪怕自己的孩子一的无知以及无知的愚昧。 巴学园是一种什么样的儿童教育?为了真切感知李跃儿教育,我的摄制组在巴学园跟踪拍摄了一年,正在制作一部关于儿童的纪录片《成长的秘密》。这里我权做放映员,泄密几个镜头:

场景一:静静的午睡中,一位2岁半的小男孩悄悄溜到教室,发现筐里放着豆子。他谨慎地回头看看,发现李跃儿站在门口,便试探性往地板上丢了几颗,又小心翼翼地看一下大李,大李表情平静,他便又撒出一把,大李依然表情平静,于是他大把大把地把豆子撒在地板上,疯狂地在豆子上来回奔跑。待他跑够了,疯够了,大李邀请他一起把豆子收起来,放回筐里。

场景二:游戏结束了,大李告诉一位小男孩时间到了,必须把剪刀归位。他拒不放下剪刀,放声大哭。大李抓住剪刀,不抢不夺也不松手,只是一遍又一遍重复:游戏结束了,剪刀必须归位。僵持一刻钟后,小男孩放弃。依然哭泣,大李拥抱了小男孩。

场景三雪中巴学园,门口站着一位4岁女孩,拒不进屋――她在等一位小男孩,男孩不来她不进屋,这种情境已经坚持一年了。大李走来问道:“我可以陪你等吗?”小女孩摇摇头。雪越来越密,大李再次走过来,把自己的围巾给女孩围上,大李再次问她是否可以陪同,女孩点点头。雪还在飘,大李陪同小女孩等待,一直到男孩出现。

这些场景是每天发生在巴学园的平凡细节,它凝聚了李跃儿教育的理念耐心、原则和方法――这是爱的真实内涵。她尊重孩子的意志,呵护儿童的心灵,让他们感到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同时,她又耐心帮助孩子们建构原则,绝不漫无边际地放纵。李跃儿正以她的理念和行动改写着中国儿童的教育版图。

李跃儿何许人也?

镜头切回1999年,为寻找纪录片选题,我驾车畅游宁夏,在贺兰山下的小楼第一次见到李跃儿。李跃儿家中墙上悬挂的风景油画提醒她的画家身份,但她还是给了我惊奇,一见面就讲述她父母的陈年爱情故事,细节、情境极为逼真。看过她为儿童美术班上的课,当即确定她为纪录片的主人公――这个决定有些突然,出乎她、也出乎我本人的意料,她顺应儿童天性的教育理念、对待儿童的耐心与善意、调动气氛的才华触动了我的神经。这部纪录片便是后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沙湖画人》,沙湖边上的儿童写生成为影片的重要内容。此事定下以后,我们就带着帐篷去体验小沙湖,晚上明月当空,凉风如洗,卜居芦苇丛里的昆虫演奏着小夜曲。那一天正是中秋。

此后两年,我们依然漫不经心地通电话,偶尔也写信,安慰或诉说一些生活欢乐和担忧,直到有一天李跃儿告诉我她已辞去工作,专心从事儿童教育。我隐约感到,这个女人天才焕发的时刻来临了,一旦燃烧,没人能阻挡她升腾的生命火焰,正如罗曼・罗兰写到约翰・克里斯多夫“心里亮起一道神奇的光芒,命运之神叩门了”。

果然,很快,李跃儿的专著《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出版了,她创办了巴学园,并从贺兰山下移到北京,她的儿童教育理念从艺术家的直觉发展为一套完整的学说,她疯狂地工作、吸纳、释放,宛如穿上一双红舞鞋。当我从美国游荡一年回到北京,巴学园已经成为北京儿童教育圈里的顶级品牌。

第8篇:儿童教育故事范文

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世界就是人文的世界。人作为一种生命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一切教育的最终归宿。存在主义教育家奈勒称:“课程的全部重点必须从事物世界转移到人格世界。”[1]文化教育学的倡导者斯普朗格指出:“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2]可以说,教育旨向人的精神和谐发展与自由表达的内在价值的追求,而并非工具性、功利性的外在价值的实现。那种单一地注重外在的知识传授、专业培养和职业训练,但缺乏对学生的情感、品性、志趣等内在的精神世界进行全面观照的教育,无疑是教育的人文性缺失。教育是以观照和塑造人的精神为其根本的职责定位与价值取向的。

观照和塑造人之精神的教育是精神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普及的教育。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宇宙奥秘的探索与发现,可以由一部分人代替大部分人完成,但每一个个体的精神就不可能由他人替代。自我精神的构建与完善是每一代人、每一个人“份内”的事情。正如奥古斯丁所说,我们要坚信自己“内在的教师”,“我们去请教的不是滔滔不绝的演说家,而是守护在心中的真理”。[3]精神只能依赖精神的方式去生成,思想也只能依赖思想的过程去获得。任何人的心灵与人格的完满、和谐与自由不可能由他人的精神成就替代,任何人也只能代表他自己去感受、体验、理解、思考,所以照应和培育人之精神的教育便就是普及的、大众的、广泛的教育。

精神不仅是不可替代的,而且又是不可停歇的。人类的精神从人类有自我意识的表达即已发生,而个体的精神成长从个体的出生之日起也已开启。在人文领域,情感的力量远比逻辑的力量更强大。情感是重复的,停止意味着丧失;逻辑是历史地递进的,停止只是意味着保持。精神的陶冶和养育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心灵”的体认问题,而不是“头脑”的知道问题,而体认的过程是绵延的。正是因为精神成长的不可停歇性和绵延性,精神的教育就是终身的。因此,个体精神的历史贯穿了个体一生的成长历程,精神的教育伴随着个体精神成长的整个过程,是从人生之初就已经开始了的教育。所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或者学习什么“从孩子抓起”,其真正的教育内涵应该是精神的培育,是童年精神的涵养与解放,决不是作为外力强加的某种纯粹知识的识记或单一性技能的训练。儿童教育培育着儿童精神,也便意味着它在培育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精神及其根基。

儿童的精神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儿童也藉以这种精神的表达营造属于自己的文化世界。儿童的世界从来就应该是一个由游戏、童话、涂鸦、儿歌、梦想所编织起来的人文世界,这里自在地焕发着原初的生命激情,涌动着自由的创造冲动,弥漫着诗一样的天真与浪漫。儿童教育之培育精神的一切价值实现首先便有赖于儿童教育自身与儿童精神、童年文化的相互契合和融会。因此,儿童教育的首要职责和根本使命只能是呵护儿童心灵、善待儿童天性。蒙台梭利曾声称:“大自然为保护儿童免受成人经验的影响而给予儿童发展的内在教师以优先权。”[4]杜威则说:“低年级的特殊问题当然是要抓住儿童的自然冲动和本能。”[5]而维果斯基直接把儿童教育的成功视为“教师的大纲变成儿童自己的大纲的程度”[6];这些都是对教育之观照儿童精神之特质的不同注解。

儿童教育以尊重和顺应童年精神、呵护和善待童年文化为己任,教育对年幼的儿童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因为,越是年幼的儿童也就越远离由成人的逻辑规则与客观理性所编织起的文化世界,其精神的存在就越表现出朴素而自然的人文性特质,任何对于儿童精神的淡漠或无视行为,都极容易导致以成人理性为主导的现实文化对于儿童的精神及文化的侵蚀和干扰。于是,越是儿童的教育便越是必须学会去关注、接纳、理解、欣赏儿童独特的精神与文化。教育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儿童当成是儿童而不是成人。

在个体受教育的过程中,年龄越大越接近人才的成品,年龄越小也就越远离人才的成品,其发展的潜能或倾向也就越不可预测、不可支配。因此,无视儿童精神的独特存在,任何定向化、专业化、功利性的超前训练,都是对儿童无可限量的多种潜能或倾向的一种扼制或限定。儿童犹如幼芽,其主要任务首先应是当下的率性生长,而不是预先虚拟的结果。因此,如爱伦•凯所说,“人们没有权力可以为这个新生命制定法则,正像他们没有能力为天上的星辰指定运行轨道一样”,大人们所能做的就只是“须得完全走进儿童的思想和想象的世界里去才行”。[7]

理解、尊重与顺应儿童的精神特质,儿童教育自然就是对于儿童精神的弘扬与释放。在一定意义上,儿童精神的弘扬与释放就是对于童年精神进行全面启蒙和完整培育的最好诠释和注解。儿童精神起源并根植于儿童蒙昧、混沌的原初状态,而且个体精神成长的所有因子和未来发展的一切潜在的可能又都融聚、孕育、萌生于童年期的儿童精神。儿童精神乃是作为“人类心智的特殊构造,这一构造适于将人的各种能力结合起来,以利于实现人的最终使命”[8]。儿童教育自然便应是混沌初开、蒙昧始发的启蒙教育,为儿童走向开化、理智与成熟,以及不可预先明知的所有发展的可能,全面地提供或奠定自然、和谐而完整的早期体验和基础素质。过早地以成人预先为儿童圈定的“专业领域”或“发展方向”来教导或训练儿童,而缺乏对童年生命体验和人格素养的立体式关注,不仅是对于儿童自然而整体化的精神的人为肢解,也是对于儿童未来发展潜能的破坏性透支。

儿童精神融会着发自于主体内部的冲动、潜意识、需要、情感、愿望等因素,是主客融合的体认、感悟、觉解的过程。它充满着幻想、诗意、情趣、创造与灵感,是感性的、隐喻的、审美的、自由的。那么,弘扬与释放着儿童精神的教育教学过程,就是人与周围事物之间直观而感性的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是自我内部精神力量的自由展示与表达。这既是教育者的儿童精神的参与,也是受教育者的儿童精神的参与。进一步讲,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儿童精神的双向互动,相互感染,彼此产生共鸣,赢得和谐。

照应于儿童精神的形式特质,儿童精神的教育就是对于儿童精神的释放和童年文化的激活。儿童精神是自我中心化的、整体混沌的、潜意识化的、诗性逻辑的精神。顺应和尊重于这种独特存在的精神与文化的世界,儿童教育就是生活化及活动性的教育、生态化及陶冶性的教育、性情化和充满诗意的教育。

首先,儿童教育是一种生活化及活动性的教育。生活是真切的生活、经验的生活。在这里,主观情意世界与客观物理世界、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的科学逻辑界限统统为感性而实在的生存体验与实践过程所消解,并归于同一。于是,真正生活的过程便是主客融合的过程,是儿童精神的解放与施展的过程。儿童教育与儿童生活便应是统一或同一的。教育融于儿童的生活中,而儿童的生活也便是教育的过程。儿童一日生活的全部场景和所有环节处处蕴藏着教育的价值,同时,儿童的教育教学也无不以儿童直观感知着的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作为其合法的课程来源。当生活成为教育的过程,大自然与大社会便成为早期教育的“活教材”,课堂与书本便不过是生活的“摹本”而已。如果说儿童降生于斯、生存于斯的生活世界是逻辑与概念的科学世界的根基,或者说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抽象出来加以理论化、形式化的结果,那么,这种生活化的教育过程便绝非仅仅是顺应眼下的儿童精神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现状,而是儿童精神走向科学世界或理性世界的必由之路。

儿童教育生活化的形式表现应是其活动性。生活的过程乃是生命活动的过程,因此生活归根结底是不间断的具体活动的系列演示。对于儿童,活动是直观的、感性的、动态的活动。只有在这样的活动中,儿童的身体与冲动、感觉与动作、行为与意识、激情与幻想才融于一体,也只有活动才是儿童全身心投入的整体感知,乃至儿童主观自我与客观外界的联结与统一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儿童参与的活动便是儿童教育的基本过程与方式。正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具体活动中,在儿童的跳跃与欢唱、嬉戏与表演、涂鸦与手工、言说与倾听中,儿童教育才能勾勒出儿童生活的一幅幅生动画卷。可以说,活动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便是儿童教育与儿童发展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在活动中探索,在游戏中体验,是儿童把握世界和建构自我的基本方式;在“玩中学”或“做中学”是儿童教育教学的重要原则。无疑,那种剥夺了儿童自由活动的权利与机会而只是迫使儿童静坐的或静听的教育,必是压抑儿童天性、窒息儿童精神的教育。

其次,儿童教育应该是一种生态化及陶冶性的教育。儿童精神的独特存在让儿童自在地抵至一种主客融合、物我同一的生命境界,并呈现出儿童和世界存在的一种自然而和谐的一体化状态,即所谓“我在世界中,世界在我中”。儿童无意识地或者说不自觉地创造出了他独特的物质的与精神的、物理的与社会的、自然的与人为的文化系统,而且也只有这样的文化系统才是真正适宜于儿童的天性与精神特质的。为保障与呵护儿童自然而和谐的生活与成长,顺应于儿童精神及文化的一体化以及无意识化特征,从宏观上讲,儿童教育的过程必须要协调各方关系以形成整体的教育影响源或影响力的开放化、网络式、立体化构建,为儿童提供与营造一个生态化的成长背景与人文氛围,关注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组织,让儿童在不自觉的潜移默化的被陶冶、感化或熏染的过程中,实现其人格与性情圆满而完整的发展。

再次,儿童教育还须是一种释放主观性情而充溢着诗意的教育。自在地和潜意识化地以感性倾向见长或为主导的儿童精神,让儿童在处理自我与外界的关系过程中,不自觉地踏上了性情化的体验、觉解、感悟、象征或隐喻等为基本方法的人文认识路径。主客二分的、概念的、逻辑的、明晰的、实证的科学方法论只能是成人式的精神世界里的主导。儿童精神堪称是一种具有浓郁的审美意蕴的艺术精神、诗性精神。儿童精神赋予了儿童的生活与文化以独特的人文化取向和性情化的浪漫主义色彩。因此,儿童精神的教育的过程是充满童年情趣和诗意体验的过程。可以说,当儿童的那种浪漫主义的童话意识,天马行空的奇思怪想,轻松自在的玩笑幽默,泛灵主义的物理观念,荒诞不经的酒神逻辑,不加掩饰的快意恩仇,无拘无束的活泼天性,真正可以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一种自由表达并得到充分施展,那么儿童教育就具有了人文化特质。

强调儿童教育的人文化特质,也并非否认个体早期科学启蒙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只是在儿童那里科学已决然不是成人世界里的理性科学,而是“人文化”了的科学。儿童精神赋予外在的客观事物以儿童自我的情感、愿望、幻想与意识。于是,儿童眼中的科学已经契进了自我中心化的目的与意义,而被情意化、人格化、主观化。正所谓,儿童已经“把科学放进了自己的童话里”,并“注入了自己的理解、想象”。[9]因此,适宜于儿童的精神,即使是科学科目或科学知识的教育教学,也是一种人文性的精神体验或过程,所以需要采用一种人文化的精神方式或方法。认识青蛙成长的生物学现象,用“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拟人化的故事来开展;认识雪花的物理性状,通过数它的6个“花瓣”或6个“手臂”的隐喻来进行,即是一种人文化了的科学启蒙。

综上所述,观照儿童精神的儿童教育不是静坐中的说教,而是活动中的发现与尝试;不是现成知识的灌输,而是好奇与思考的激发;不是封闭式的集中训练,而是融入大自然的探索,融入大社会的主动实践;不是沉浸于符号和逻辑世界的推演,而是投身于活生生的生活世界的直观体验;不是外在规范的一味束缚或压抑,更应是内部情意愿望的抒发与表达;不寻求科学理性的精确解答,而更追求幻想冲动的释放和诗性情趣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奈勒.存在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12.

[2]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72.

[3]伊-劳伦斯.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29.

[4]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38.

[5]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93.

[6] 维果斯基.维果斯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79.

[7]爱伦・凯.儿童的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82、69.

[8]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327.

第9篇:儿童教育故事范文

【关键词】儿童教育 电视剧 影响

21世纪是媒介化的社会,媒介带给我们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转变。电视对儿童的深刻影响已经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指出,电视的出现导致了成人与儿童界限的模糊,童年在消逝。“电视改变了童年的生态,改变儿童的思维方式。”①根据《首都未成年人电视收视行为分析报告》,36.00%的未成年人从3岁开始看电视,15.61%从4岁开始看电视,18.65%从5岁开始看电视。这说明大部分未成年人在6岁之前就开始了电视收视生涯。电视成为当代儿童最为亲密的“伙伴”。②

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指出:“儿童之所以看电视,是因为电视对儿童有用”,③进入读图时代,视听语言的影响比读书更为直观,在儿童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儿童电视剧成为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外重要的辅助手段。

一、儿童需要的电视节目

按照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划分,童年期由四个阶段构成:0—3岁的婴儿期、4—6岁的儿童早期、7—12岁的儿童中晚期,以及13—16岁的少年早期。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对电视剧的需求各不相同。

(一)婴儿期

以传统电视观念而言,0—3岁的儿童并不在电视媒体的受众范围之内。但因为英国儿童电视剧《天线宝宝》的热播,改变了媒介之前的看法。自2003年,英国BBC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天线宝宝》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之后,这部片子就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热潮,全国40多家省级卫视陆续播出。

研究表明,1—3 岁的低幼儿对儿语化语言以及简单的动作有着极大的模仿欲。1岁以后,婴儿的视觉也基本与成人相同,对鲜艳色彩比较敏感,对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体积等特征有了准确的认识和延伸,更容易被节奏性强的欢快音乐所吸引。拉康在《形成“我”之功能的镜像阶段》中说,“婴儿出生后的6—18 个月是第一个重要转折点——镜像阶段,在这一阶段,婴儿首次在镜中看见并认出自己,这种镜前的自我识别从此打开了婴儿的想象世界。”《天线宝宝》这样的儿童电视剧正是抓住了第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促进了婴儿想象思维的发育。

(二)儿童早期

4—6岁的儿童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这一年龄段儿童的突出心理是认为万物都有灵性。适合儿童早期的电视剧题材主要以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和科幻故事为主。人物性格要简单,故事情节要简洁,故事表现孩子的童真、童趣,叙事艺术上表现出浪漫的色彩。

(三)儿童中晚期

在小学、初中时期,开始以自己的眼光衡量社会和他人。其通过学校、家庭的学习,以及与社会的交互式接触,习得更多生存的技能与方法。如儿童电视剧《家有儿女》用情景喜剧表现了三个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孩子的顽皮、对社会的不解,父母面对孩子如何处理问题,这一系列故事让电视机前的小观众学习了更多与社会相处的方法。

(四)青少年时期

身体和心理接近成人的青少年,以中学生为主体。其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更喜欢表现校园生活的轻松故事,而不喜欢太多的说教与引导。课余生活有更多科学含量的科幻故事也是放松的好方法。此外,由于处于青春萌发期,其对异性的关注和吸引是非常正常的现象。青少年电视剧应该在这一问题上适当表现、处理,正确引导,对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出正面引导。如《十六岁的花季》等表现校园生活的青少年电视剧目前较少。

二、我国儿童电视剧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影视作品没有分级制度,在电视剧方面更没有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儿童进行细分,因此,我国的儿童电视剧受众是粗放式的。在儿童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中,也存在角、过于说教刻板、故事叙述复杂等问题,具体情况如下:1.创作意图上的误区。并非所有涉及儿童的都是儿童电视剧。儿童电视剧应以儿童为主要人物,以生活或丰富的想象力为主要内容,符合儿童的欣赏习惯和理解水平。目前,一些儿童电视剧要么充满成人式的说教意味,要么将儿童想象得过于低幼,脱离儿童发展的实际。2.在儿童电视剧的创作题材上存在诸多误区。尽管当前的儿童电视剧仍处于边缘地位,但近些年的儿童电视剧总量还是有一定的发展。儿童电视剧的题材越来越宽泛,既有现实题材,又有童话、科幻、魔幻等内容;既有表现的故事,也有以中国功夫为切入点的儿童电视剧。虽说总体上题材宽泛了,但在具体操作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如科幻剧与魔幻剧,剧情颇为吸引人,但在少年儿童的正面引导上明显不足,儿童沉溺其中,起不到建立正确科学观与价值观的作用。3.在创作手法上,存在逻辑线索过于复杂、超出儿童审美能力的问题。越小的儿童保持注意力的时间越短,对复杂逻辑的理解能力越低,与成人剧相比,儿童剧更应考虑接受群体的审美能力。

从电视剧叙述结构理论来说,把几个故事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故事的叙述结构更适于儿童电视剧。从整体上来看,这种叙事结构注重对儿童生活的自然呈现,没有过于复杂的因果关系,更能贴近儿童的视角。

三、对儿童电视剧创作的建议

虽然近几年儿童电视剧的创作数量也有了大幅提高,但也只是勉强接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的儿童电视剧的产量应占全国电视剧总产量7%的标准。这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作品得不到或是很少得到播出的机会。此外,儿童电视剧精品数量仍然较少,儿童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及人物形象不多。为此,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儿童电视剧创作,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儿童电视剧创作首先要做到寓教于乐。如在“科幻”题材中,加入科学知识,在现实题材中,将文学、艺术、数学等知识融入到故事当中,将儿童电视剧变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2.在儿童电视剧中,要侧重表现童真、童趣、童心。表现真善美的内容,也要适当地表现社会现象,让儿童在与社会的交互式关系中习得生活技能和生存本领。3.由于电视剧的思维惯性,大多数儿童电视剧集数很多,过于复杂。儿童电视剧可以缩减不必要的情节,浓缩故事,精简集数,多出精品,让儿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注释:

①谭旭东.重绘中国儿童文学地图[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