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开发的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黑龙江;旅游资源;开发;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157-02
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经过资源调查和评价,并进行区位分析和市场预测,确立规划方案而动工实施,最终形成向游客开放的旅游产品的技术经济过程。我省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并且有着自己的特点。因此,在我省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资源开发中,要根据我省旅游资源的自身特点,来进行可持续开发。
一、我省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资源的开发原则
由于我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都极为丰富,以冰雪、森林、地质、湿地等自然旅游产业资源和多元的民族文化遗产构成了我省主要的旅游产业资源的框架。具有季节分明,以原生态为主的自然生态资源极为丰富,浓厚边疆的异域风情,移民文化和火山地质地貌等特征。
1.要对旅游资源内涵进行深层次把握
在人们的印象中,我省没有名山大川,奇峰异谷,也没有闻名于世的名胜古迹。缺乏对游客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资源。然后,现代旅游概念的提出,冲破了人们对旅游资源的狭隘认识,拓展了旅游业的视野。只要牢牢抓住“吸引力”这一旅游的本质属性,一些具有自己特点风格的自然景观、社会生活、地域文化都会挖掘出它们自身蕴藏的巨大魅力。旅游资源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广阔外延,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其范畴也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只要准确地把握住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内涵,就会发挥资源的优势,挖掘出其特有的旅游价值。
2.要准确把握我省旅游资源的主题特征
主题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围绕着主题,进行一系列的特异化、差异化的打造,它要求我们注重进行系统整体感打造,强调将整个旅游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主题化旅游开发。因此,我省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准确地把握我省旅游资源的主题特征,首先要对资源进行评估和分析,选取最能体现和代表旅游地特色者,作为进一步加工和凝练的对象,然后围绕着主题进行整体的规划和打造,树立旅游地鲜明的旅游形象。
3.要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旅游开发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容量上,适应旅游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社会风俗习惯和道德标准,不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消极影响,以便有利于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协调好利益关系,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尤其像我省这样自然状态旅游资源显著的地区,更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经历,改善旅游地居民的生活,保护旅游开发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动态满足旅游者日益增加的多样性需求,保持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满足当地居民长期的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
二、我省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开发的主要内容
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凭借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和交通条件,向旅游者提供其在旅游过程中所需求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的总和。旅游产品可以分为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三个组成部分。也可按行、食、住、游、购、娱六大要素进行分解。我省特色旅游产品开发要根据我省的具体资源情况、经济状况以及客源市场等因素,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开发。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挖掘特色产品和文化内涵
我省的冰雪资源、原生态的自然景观、特点鲜明的火山地质资源以及民族风情、民族风俗、民族文化等都是我省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资源。在实物形态的自然景观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注意无形的旅游资源开发,要根据各种资源的特点挖掘其特殊的内涵,把其极具自己特色的一面展现给游客。比如游客对冰雪旅游资源的那种北国风情的景观欣赏、冰雪运动的娱乐体验;对森林资源的那种原生态的猎奇探险、对自然的亲切体验等方面。同时,也要重视开发和突出该地区的建筑风格、艺术品位、文化情趣、审美风格、民族民俗、宗教文化、历史传说等人文旅游资源要素,并进行巧妙组合,从而形成鲜明的个性和浓厚的吸引力。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处理好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加强动与静的结合、新与旧的结合、自然与文化的融合,使之相得益彰,以满足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
(二)打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
要使我省的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就必须对我省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打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
1.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进行多元产品开发
充分利用资源的特点,加大开发力度,进行多元产品开发,改变单一的旅游产品结构。比如、在冰雪旅游产品开发上,即可开发冰雪观光游,也可开发冰雪体育游、冰雪娱乐游,还可以开发以冰雪为特点的北方民俗游;在对森林,火山地质资源产品开发上,在观光旅游开发的同时,可以开发探险游、相关的科学知识产品、一些互动项目等。
2.大力开发专项旅游产品
我省生态环境的原始性、线路的独特性和游客的自主性,使我省的旅游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说探险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绿色农业游、湿地游、边界游等等,以及针对广大知青的北大荒探亲游和闯关东风情游等,都是有着广阔市场前景的旅游产品。
3.加大民族文化游产品开发的力度
我省是一多民族的省份,虽然许多民族文化在人们的视角中已经逐渐淡化,但经过有意识的深度挖掘,重现民族文化特色,开发成文化旅游产品,会成为我省旅游市场中一股力量。
4.积极打造边界游和跨国旅游
我省和俄罗斯毗邻,这种地理优势,使我省可以积极打造边界游,在欣赏界江风光的同时,也领略异域风情。同时,也可以利用我省对俄罗斯的桥头堡作用,大力开展到俄罗斯的跨国观光旅游、商务旅游等。
(三)打造以旅游中心地为核心的空间优化结构
旅游中心地是旅游地区十分重要的一个空间组成要素,以中心地建成的旅游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整个旅游地的竞争力。这就要求,一方面需要知名度较高的旅游中心地来带动整个系统的运行,提高整个系统的档次。同时,由于旅游活动的多层次、多空间尺度,不同等级的旅游中心地产品构成形成旅游空间尺度上的协调。这样,不同等级的旅游中心地便形成了旅游中心地体系。根据我省的具体情况,以哈尔滨为核心旅游中心地,然后依据旅游城市和地区建立不同等级的旅游中心地,对旅游中心地的资源、设施和服务进行科学的开发和管理,形成一个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增强我省的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三、我省特色旅游产业资源产品开发线路的空间布局模式
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资源的特点是分布较散,进入性较差,服务设施不配套。因此,我省特色旅游产业资源产品开发线路的空间布局,应立足于我省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的特征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根据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和资源空间开发模式理论,突出重点,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坚持节点式和轴式相结合的旅游线路开发模式。主要是以中心旅游城市为核心,以重要旅游城市和地区为节点,以特色旅游资源、特色旅游热线和主要交通干线为纽带,形成一个放射状的空间旅游布局。
(一)以哈尔滨为核心旅游区域
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城市,是黑龙江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位于黑龙江省南部的中心地带,是通往全省各地的交通要道。近些年,哈尔滨以冬季的冰雪旅游和夏季的避暑旅游,在全国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而且,相对来说,旅游的服务等配套措施也相对完善。因此,哈尔滨既是旅游的目的地,也是旅游的中转地,以此来打造我省旅游核心旅游地,凭借其旅游的优势来带动全省的旅游发展。
(二)形成放射状的线路空间布局
我省特色旅游产业资源产品开发线路的空间布局,应根据我省的资源空间分布状况和交通特点,以哈尔滨为核心旅游城市,打造放射状的旅游线路布局模式。
1.打造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大兴安岭的旅游线路
这条旅游线路主要以大庆、齐齐哈尔、大兴安岭、北极村为第二级中心旅游区域,形成旅游节点,以交通为纽带,形成旅游线路。这条线路主要由大庆的湿地游和以铁人精神为主的红色旅游;以扎龙为主景区的齐齐哈尔湿地环保旅游;以大兴安岭为中心的森林自然景观游;以北极村为主的极地观光游。以及沿线一些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游等主要旅游项目。
2.打造哈尔滨――绥化――五大连池――黑河的旅游线路
这条线路的主要旅游区域是以绥化、五大连池、黑河为主要旅游区域,形成一条点线相连的旅游线路。主要有绥化的绿色农业生态游;五大连池的地质火山游;黑河的边疆风情光游。这条线路也是出国到俄罗斯旅游的重要通道。
3.打造哈尔滨――伊春森林绿色生态旅游
伊春市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素有“中国林都”之称,伊春市山清水秀,林茂石美,民风淳朴,环境优良。有多个国家森林公园。是人们融入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感受远古遗风、赴俄罗斯跨界旅游的理想胜地。
目前,“休闲旅游”在学界还没有统一定义,马惠娣认为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人在某一时段内所处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6]。刘群红指出,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7]。黄震方等认为,休闲与旅游活动的结合,是人们为了调节和愉悦身心或自我发展的需要而利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闲适状态的活动,既包括本地休闲活动,又包括异地休闲旅游活动[8]。西江千户苗寨拥有丰富的苗族文化旅游资源:服饰图案多变,内涵丰富,被誉为“无字的史书”;山区农耕饮食、生产方式独特;吊脚楼建筑具有极高的科学与文化价值;歌舞表演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民族生活饰品、手工品也极具艺术价值。因而,对具有享誉全国苗族民族文化资源、良好生态环境、迷人田园风光、气候宜人的西江千户苗族村寨具备乡村旅游开发的非常优越条件。目前,对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开发主要有3方面(表1)。一是村寨苗族文化景观及民俗文化为主体的旅游开发活动,包括了苗族物质文化景观与和非物质的民族习俗文化的旅游开发活动。物质文化景观开发主要对苗族吊脚楼房屋、村寨古街道、风雨桥、苗族文化博物馆、银饰、刺绣与腊染等手工艺品制作与销售等方面。其中通过对苗族吊脚楼民居房屋开发农家乐和旅馆数量最多,其次是银饰、刺绣与腊染等手工艺商店。非物质文化的旅游开发活动开展体现在苗族歌舞表演、饮食文化体验的农家乐、感受民族语言,以及参与、观赏体验苗族婚庆、苗年、吃新节、鼓藏节等节日活动。二是现代休闲娱乐设施的旅游活动开发,主要包括各类餐饮,酒吧、KTV、烧烤等休闲娱乐形式,以及小吃、土特产品商店等服务网点等。三是对由清澈穿寨而过的白水河、随着地形起伏变化上千户吊脚楼,与周围茂盛的森林植被构成一幅优美的苗岭山水田园风光景色的开发。总体而言,西江苗寨旅游资源开发具有由远到近、由表及里的特点。首先对山区环境与乡村聚落形态的开发,然后以河流沿岸及街道两侧为开发重点,开展观赏吊脚楼、休闲、歌舞表演等旅游活动,最后是通过在村民家中品尝苗族饮食、体验苗族吊脚木楼房,以及通过KTV、啤酒屋等形式进行休闲娱乐开发。
2旅游开发对西江苗族文化的影响及存在问题
2.1旅游开发对西江苗族文化的影响
西江苗寨旅游资源开发给社区经济发展带来动力,也对其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严重负面影响。(1)旅游开发活动对西江苗寨文化景观及习俗产生显著影响。通过访谈、调查可知,旅游活动对西江苗寨民族文化景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吊脚楼民居房屋,村民用水泥、钢筋等材料取代部分木材,并开设为餐馆等;服装,苗族服饰逐渐放弃了原有手工蜡染、绣花等工序,村民穿戴次数明显减少;饮食,为满足游客需求,大量用非本地原料,民族食品与菜做法与味道逐渐发生改变。苗族语言,与游客接触增多,使用本族语言时间显著减少,小孩对本族语言兴趣降低;民族歌舞,表演时间与内容形式等均为迎合游客而变化;婚俗,“游方”与“对歌”的恋爱方式基本消失,婚庆习俗也发生变化,过程比以前更简单化;农业生产,大量村民因参与旅游业或外出打工而放弃农业生产;自然生态环境,游客在田野观赏、照相、游玩等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与影响;环境污染,随旅客量剧增,噪声、光、尾气等污染逐渐严重。随着旅游快速发展,西江苗寨社区的社会环境发展巨大变化。民族文化随社会发展而变迁是一种必然,然而旅游开发是导致其加速发展变化的重要诱因,西江苗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出现“文化变质“现象已经越来越显著。(2)旅游开发对西江苗寨人口构成、村民思想与价值观念变化造成严重影响,致使其民族文化内涵变化。2011年西江苗寨每户约有1~2人员在外务工,按每户约1.3人在外务工,景区约1860人常年在外打工,约有34.2%的村民常年在外。景区商业网点约280家,约有400外来经商人员。
此外,在100多家的农家乐、大型酒店、西江风景区管理局及旅游发展公司等单位的外来工作人员共约200人。因此,在村寨常住外来人口共约有600人,约占西江苗寨常住人口的16.8%,而常年外出人员与外来常住人员约占景区常住总人口的68.9%,研究表明西江苗寨人口构成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外来人员的文化背景、文化层次、商业意识、价值观等与村民差异显著,他们长期与本地村民生活在一起,通过言行等方面,对当地村民生活习俗与思想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同时,长期外出打工村民以中青年为主体,他们接受新思想文化观念能力强,思想观念逐渐变化,他们是影响西江苗族文化变化的重要载体。村民是西江苗寨民族文化习俗发展变化的内生变量,通过对苗族文化缔造与传承者的影响,将从本质上对其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变化造成整体性影响。
2.2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西江苗寨景区旅游发展虽然已近30a,但近10a却是通过大量投资的快速发展阶段,其开发具有明显掠夺性经营资源的特征,产生许多问题与不足。(1)村寨以自然风光、文化景观的观光、观赏等旅游活动为主,民俗文化休闲、体验的旅游活动少,还处于休闲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旅游活动开发还停留在观、吃、游等的娱乐层次,游客在村寨内停留时间短,无法充分感受和领悟西江苗族的民俗风情。(2)缺乏对西江苗族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尚未形成民旅文化游纪念商业产品体系。西江苗族文化工艺品、纪念品、土特产品、饰品等开发程度低、类型较少。同时,外来经商人员比重大,带来其它景区“大众化”饰品、工艺品等,在对本地民族文化氛围及其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3)现代休闲娱乐活动类型不合理,与民族文化融合的休闲娱乐活动开发少,对苗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目前,西江苗寨已经有近50家的KTV、酒吧、啤酒屋、烧烤等现代休闲娱乐活动。这些现代休闲娱乐形式,与西江苗族村寨浓郁的民族文化生活方式、氛围极不协调,对村民的生活习俗造成强烈冲击,并有造成村寨苗族文化出现弱化与同质化的趋势。(4)利益分配体制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对村民激励措施略显不足。目前西江苗寨景区为村民提供收益途径与形式较少,仅有每年从门票总收入中提取15%以文化保护奖金。虽然,这样利益分配对村民在保护好村寨环境、民族文化景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村民积极参与村寨旅游活动。但总体来说,村民从景区中获得收入途径较少和收益占家庭总收入比重低,占景区总收入比重也还较少,影响到村民参与村寨景观与民俗文化的建设与保护的积极性。
3西江苗寨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协同发展
旅游开发是促进西江苗寨社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经济发展为村寨社区民族文化保护提供充分物质保障。同时,只有对西江苗族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才能保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1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协同发展原则
(1)保护性原则。西江苗寨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协同发展,首先要强调保护性原则。旅游开发过程,伴随大量景观改造、游客涌入等影响因素,必然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与影响。民族文化资源具有极强的脆弱性及不可重塑性,所以要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2)适度性原则。要实现旅游开发与西江苗族文化保护的协同发展,必须要坚持旅游开发适度性原则。必须防止西江苗族文化资源被过度开发,防止民族文化失去传承与发展的原生环境,必须保证西江苗族文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3)原真性原则。原真性原则是指保证西江族文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真实性。西江苗族文化原真性保护得好,其休闲旅游开发才会持续发展下去,才会真正发展成为具有显著吸引力的民族村寨景区。
3.2西江苗寨景区旅游开发的协同发展措施
(1)加强对苗族文化挖掘开发,促进观光旅游向文化体验的休闲旅游转变。目前,西江苗寨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层次还较低,且不合理。其旅游开发活动还处于观光、观赏、游览、吃喝等浅层次,缺乏让游客对苗族文化的深度参与体验的形式与途径,因而,迫切需要加强对苗族文化内涵与途径的开发。通过对民族歌舞形式、节气活动、服饰、语言等多方面进行深度挖掘,组织开展纺织、蜡染、刺绣、木工、首饰、银器加工、酿酒加工生产环节参与式体验活动,构建西江苗族民族文化艺术品体验学习活动节等大型传统工艺展示与传播途径,建立系列游客参与体验的民族服饰、银饰及其它工艺品制作的休闲娱乐旅游活动平台,从而建设成集民俗文化的体验、学习、娱乐休闲特色的民族文化村寨景区。(2)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产业体系,吸引村民回家就业,完善民族文化传承机制。西江苗族文化独特而浓郁,具备可深度开发的民族旅游产品极其丰富。通过对村寨民族文化传承人、政府、公司等构建起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产业体系,努力打造起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食品、服饰、手饰、工艺品、音像制品等旅游纪念商品。同时,制定系列措施,完善培养优秀文化传承人体系,吸引更多村民回到村寨就业与创业,促进村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增加苗族物质文化景观保护措施,加强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农耕文化开发。西江苗寨拥有类型多样的苗族文化景观,包括吊脚楼房屋、村寨古街道、风雨桥、银饰、苗族服装、刺绣与蜡染等。加强对民族文化景观保护制度的建设,增加保护文化景观措施,对于保证民族文化的原真性、完整性及延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西江苗族文化也是典型山区农耕文化,村寨优美山地自然风景对旅游者也具有强烈吸引力。加强村寨周边自然环境的建设与管理,构建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和谐统一的农耕文化村落,打造具有观光、体验、休闲、养身功能的景观系统,可有力促进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发展。(4)完善利益分配与激励制度,积极拓展村民参与形式与途径。村民是西江苗族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基础,保证村民愿意在村寨中生活、工作,并继续去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才是民族村寨存亡与发展的关键。因此只有在旅游开发中应该进一步完善利益分配政策与制度,优化激励机制,拓展村民参与村寨景区旅游开发的形式与途径,让村民参与村寨旅游活动中,获取利益有政策保障,才能促进村民积极参与村寨休闲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从而构建自然环境、民俗文化与人类活动和谐统一的村寨旅游景区。
4结论与讨论
关键词:文化生态旅游 敏感性 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人们对于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关注。它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年增长率为20%~25%,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也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生态旅游在有效地保护环境和发展地方经济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必须看到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高污染、高消耗”的现象。因此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充分尊重文化的敏感性特点。在旅游规划和旅游资源开发中注重文化敏感性分析,从而使旅游开发、居民正常生活和利益都得以保证最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
基于生态旅游所涵盖的内容,可分为基于自然基础上的生态旅游和基于文化基础上的生态旅游。基于自然基础上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偏重于旅游中所体现的环境伦理思想,既充分尊重自然界,谋求环境保护和提高环境伦理意识。基于文化基础上的生态旅游体现在旅游者、旅游地居民和旅游开发商之间的和谐关系,它是生态旅游产品的重要内容,并且蕴涵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
华侨大学的黄安民等人认为文化生态旅游可界定为以了解旅游目的地文化与历史知识、学习、研究、考察、欣赏特定的文化景观,促进区域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区域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使旅游者获得文化教益的一种专门层次的旅游活动。
笔者认为,文化生态旅游相对于旅游者来说,是其在旅游过程中的文化体验,当然这种体验是基于对文化的认知、尊重基础上的。相对于旅游开发者和旅游社会组织来说,是基于文化保护基础之上的,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吸引力,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产品。
文化生态旅游的敏感性特点
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鲁克洪在其《文化:概念的批评考察》中提出一个对于文化的综合性定义:“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形的和隐形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其所代表的价值关系,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文化在文化生态旅游中处于核心和中心的地位,但是文化极易受外来因素和内在变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文化生态旅游中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在文化层面上的交锋和冲突。
同时旅游地文化也要遵循文化现代化的原则和规律,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文化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文化在动态发展中所表现出的敏感性。文化生态旅游影响因子示意图见图2。
文化生态旅游敏感性的原因
(一)旅游者同旅游地居民间明显的文化梯度
一种表现为发达地区开发的旅游区居民的文化包容性和旅游者的文化趋同所产生的梯度。由于发达地区所代表的先进文化,如:城市景观、艺术、文化古迹等所表达的深厚文化底蕴,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移植中能够转化和吸收。从而这种文化梯度对于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是必不可少的。
另一种表现为欠发达地区的居民同来自发达地区旅游者间产生的文化梯度。一些地区在谋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往往会产生一些“主”“客”关系倒置的问题。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工艺和地方文化被肢解、演化甚至扭曲以迎合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在文化冲突和移植中,较为发达的文化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呈现出文化替代的态势。当地居民在文化取优的过程中逐渐抛弃和减少了原有的生活习惯、劳动方式和固有的民俗风情和礼仪。而代之以能够在短期内取得经济效益的生产、生活方式,如过度商业化的婚礼表演、节庆表演等。因为这种基于满足旅游者较为低层次旅游需求的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对于旅游者吸引力的持续性。文化的深层挖掘在表象的旅游开发中弱化,使其增加了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复制、粘贴的可能性。这可以认为是文化在旅游开发与利用中的高消耗。
旅游吸引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文化的内涵和可供利用的价值也在旅游发展中处于动态变化中。如果不能针对旅游需求加以引导和增强文化本身的生命力,文化旅游产品将在一种快餐式消费中逐渐丧失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也同生物一样,一旦消失,将不复存在。缺乏文化多样性的旅游将是旅游业发展的悲哀。同样,缺少了文化梯度也会丧失特色文化的吸引力,失去自身的价值。
(二)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在旅游需求层次的错位
借鉴美国学者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通常认为旅游者的需求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受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而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地居民的需求主要停留在较低层次需求的满足,主要表现为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会归属与爱的需要,追求的是自我条件的改善和生存状态的和谐。相对于欠发达地区旅游地居民对于吃、住、行等实际的物质生活需要来说,旅游者所追求的游、购、娱的需要是一种奢侈的精神需求。而伴随着旅游开发所出现的地价和物价的上升,直接的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物质生活。娱乐设施的大量建设,黄赌毒等现象的滋生所带来的社会治安的恶化。这也就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高污染”。同时也增加了当地居民对于安全方面的需要。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地方发展旅游的短视,培植了重经济、轻教育的思想。养成了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盲目攀比、模仿和懒惰的心理。也伴随着传统文化意识的丧失,民风退化。最为严重的就是对于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的漠视和抛弃。并且由于需求层次上的错位所带来的心理落差,也是一部分人自尊心丧失,从而导致心灵扭曲,产生对于外来旅游者的敌对和仇视。这些都将挫伤当地居民维持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的信心。在旅游开发中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显得尤其敏感。
(三)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在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中产生了旅游地居民、旅游开发者(投资个人或集体)、旅游者和旅游地社会团体(当地旅游机构,如旅行社,旅游饭店等)复合的临时互动关系。其中包括经济互动关系和文化互动关系。
1.经济互动关系。在图2中,数字1表示经济交流关系。主要表现在居民对其活动空间的让渡上,即当地居民牺牲自己一部分生活空间,让旅游开发者将其开发成为旅游活动的公共空间,从而换取一定的经济获益机会和就业机会;数字2表示经济合作关系;数字3表示经济依赖关系。这些社会团体的经营以当地居民为依托,其员工大多从本地雇佣,改变他们以前的职业,加入旅游服务行业之中;数字4表示购买关系;数字5表示旅游者与旅游开发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在旅游者在开发者所提供的场所中游览和娱乐的基础上的;数字6表示旅游者与旅游地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旅游过程中所需要的食、住、行服务来建立的。
由图2可知,文化成为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一部分。文化自身的发展过程同时受到市场规律的影响。因此应明确旅游地居民、旅游开发者、旅游者和旅游地社会团体各自的保护义务,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旅游开发的保证金制度。同时我们在旅游开发中注重创新和文化内涵的挖掘,使文化在发展中赋予新的含义和新的诠释方式。
2.文化互动关系。旅游者出游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动机就在于对异质文化的求索与猎奇心理。但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碰到一起必然会因为他们之间文化的差异而造成误解和冲突。在利益的博弈下,文化商品化、殖民化就相应出现了。同时在作为文化的魅力和影响也体现在对于旅游者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知的提高上。此时文化就显现出它的适应性来了,一般说来,人们的文化观念在一定的情况下是可以改造和重塑的。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之间的文化互动关系有三种表现形式,即文化冲突、文化认同和文化整合。这些表现形式与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有关,具体见图3。
由图3可知,旅游地居民、旅游开发者、旅游者和旅游地社会团体之间是一种合作共生关系。在旅游开发和发展过程中,我们所期望的是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即可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文化给予尊重,又可以使其遵循自身的发展轨迹融入现代社会,得到发展和完善。
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
文化生态旅游在规划与开发中要科学谨慎、适度有序的开发。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能够做到代际公平。在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保护。或者只是保护,留给后人。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旅游业是个资源型产业,有赖于自然的馈赠和社会遗产。与其它产业相比,旅游业被认为是与环境更为友好、和谐的产业。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包括旅游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需求的无限性,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满足这种需求以及资源和文化更新能力的有限性所构成的基本矛盾,是全球性的重大生态经济问题。因此在旅游开发中不仅要遵循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在自然、文化等方面的横向平衡性,还要坚持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纵向永续性的建设。在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中,不仅包括资源投资和经济投资,还要加强知识投资,增强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文化保护意识和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旅游地居民和旅游开发商不仅在文化旅游开发中,注重满足当代旅游者的文化需求,而且还要避免高消耗、高污染的现象发生。从而使优秀的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二)文化保护原则
文化是无形的,同时具有有形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于文化的保护,在于旅游者通过旅游行为增进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引导旅游者通过体验的方式与旅游地居民的沟通和交流,使旅游者在参与中体会,在体会中加深了解。比如说不仅了解当地人的歌舞、服饰,还要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语言文字等。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其目的是既要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又要有利于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又要有利于文化完整性的保护。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展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生态景观和特色文化。因此,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兼顾,保护第一的原则。建立文化核心保护区,从而严格限制文化核心保护区内的旅游人数和开发项目,尽量避免现代化设施的建设。并且在附近地区开发其他可替代性旅游项目,分散旅游者,减少旅游者在短期内的进入量。
(三)保护文化生态和社区居民利益原则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看到,旅游收入已经成为一些欠发达地区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时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依托于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和可持续性。因此文化生态旅游是生计手段的补充而不是主体,是当地经济发展的补充而不是主体。在文化旅游的开发中,不仅注重对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原生态保护。而且要使原有文化在继承中提高和发展。文化生态意味着文化的多样性、完整性。但并不是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在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中要确保社区的利益主体地位,以提高旅游地居民以生计为目的的利益分配。其中包括社区居民具有旅游资源使用的参与权利、参与旅游开发建设决策的权利、参与具体操作与管理的权利。只有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让旅游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传统习惯和权利得到尊重。才能提高当地居民保护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四)实时监控原则
记录和诠释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生态知识、传统价值观念和具体生产实践方式、生活方式。运用对当地文化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最低的监测指标,加强对会产生当地生态系统和文化系统的负面影响的控制和监督。控制文化和自然资本商品化的程度,增强对当地居民的传统文化、环境保护教育和基础教育。促使当地人参与到旅游开发和保护中来,从而在实践中实现对当地文化独特性的保护和传承。实现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开发者三者关系的和谐。
(五)法律保障原则
用法律的手段保障旅游地居民在土地利用、项目计划、雇佣和利益分配决策中的参与权。立法机关承认和支持旅游地居民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传统利用和对资源获取的权利。保护旅游地居民对独有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权利。对于旅游开发商关于文化的保护和尊重要在法律中加以强制并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不断制定和完善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控制旅游者行为,加强对旅游者行为的引导和监督。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验经济;旅游开发;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7-0163-02
体验经济正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我国旅游业也于近些年开始关注游客体验,并将体验用于指导旅游业的发展,如旅游服务的主题化、营销的体验化等。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成功的旅游开发,因此,为了迎合游客的体验诉求,应在体验导向下进行旅游开发。
一、体验经济的内涵
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在1999年合著的《体验经济》(The Experience Economy)一书中指出,人类正进入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第四个经济发展阶段,即体验经济阶段。在注重提升人的心理生活质量的时代,体验以其能为消费者创造难忘经历而成为一种独特的经济提供物,于是,体验经济就成为一种以产品和服务为手段,以为消费者提供体验为最终目的的经济形态。由此可知,体验经济是以关注消费者的心理感受为基点的经济类型,产品和服务只是为消费者提供体验的手段,是提供体验的必要条件。同时,由于心理感受的主观性,体验经济下的投入和支出并不一定成同比例增长。
二、游客体验对旅游开发的意义
(一)关注游客体验是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
谢彦君认为,旅游从根本上是一种以获得心理为主要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而且旅游者心理主要源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所以,旅游的本质属性就在于差异化体验中的精神享受。旅游方式不同,提供的体验类型不同,体验的深度也不同,如观光旅游只能为游客提供浅层的旅游体验,而参与类与互动类的旅游方式则能为游客提供深度体验。当今社会,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比重增加,并且注重接受产品时的感觉,消费者会主动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以发挥自我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新的社会诉求迫使卖方市场高度关注消费者的心理感受,所以,在旅游开发中,谁能为游客提供全面、深度的旅游体验,谁就能有效吸引游客。
(二)关注游客体验是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产品附加价值的保证
体验本身就是一种经济产出和价值来源,当它融入产品后就与其他构成因素一起提升了产品的价值,从而使产品更多地表现出多种价值的综合和叠加。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者是感性的,他们衡量旅游产品效用多少的标准不是旅游企业投入的多少,而是他们在消费旅游产品时获得的体验质量。所以,旅游企业在进行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如果能正确地了解旅游者的体验消费心理,就可以趋利避害,做到既能为旅游者提供较多、较好的体验,又不必付出昂贵的代价。
三、体验导向的旅游开发原则及策略
成功的旅游产品开发,是使产品能为游客带来最优的体验质量,即提供娱乐、教育、逃避和审美等多种体验价值;同时,为了使旅游产品获得强大的竞争力,除了在微观上赋予旅游产品以多种体验价值,在宏观上更应加强对各种体验载体(这里主要指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并且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总的指导原则,以保证旅游产品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一)提供多重体验价值
体验分为四大类:娱乐、教育、逃避和审美。娱乐体验是最主要的旅游体验之一,并且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渗透到游客体验的整个过程中。游客通过参与旅游活动使紧张的神经得以放松,达到愉悦身心、放松自我的目的。旅游是一种极为生动的教育方式。旅游者通过积极的参与,增长了见识、开扩了视野,使旅游者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下产生价值满足感,所以旅游能为旅游者带来教育体验价值。逃避体验也叫遁世体验,这种体验主要指旅游者通过摆脱惯常的束缚和压力后所获得的一种愉悦体验。而审美体验是指旅游者在自然或人工营造的体验中得到真实的审美刺激,进而融于其中获得愉悦。
让人感觉最丰富的体验必须同时涵盖四个方面,所以,开发的旅游产品只有集娱乐、教育、逃避和审美等多重体验价值于一身,即在一定时间中、特定地域内,围绕审美和愉悦等精神享受这个核心,为旅游者差异化体验和消费而提供的价值综合体,才能使旅游者获得最大的满足感。
(二)整合不同区域的体验载体
从协同论的观点来看,旅游业区域联合开发较之分散孤立的旅游开发,能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聚集互补效益,并且区域整合可以产生“资源共享、位势叠加”的综合效果。同样,旅游产品若要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则需对不同区域的体验载体进行整合。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制定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有了一个统筹规划后,才有更广阔的视野、更统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兼顾和协调不同区域的利益。在资源开发、线路设计、产业要素、产品结构、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旅游教育、交通与资讯建设等方面进行区域整合,实现优势互补与分工协作,形成整体合力与叠加效应。
其次,塑造统一的旅游体验形象。整合后的旅游产品和资源,除了要有一个统筹规划外,还应整合出一个既能反映区域特色,又能满足游客体验诉求的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体验形象,一是要以保持旅游产品的完整性为基本原则,必要时要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二是要杜绝资源上的雷同开发和产品上的同构竞争,通过优势互补与整合作用,产生倍增效应,提升区域的整体形象和旅游吸引力。
最后,构建互补的体验载体组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各个体验单元的发展潜力,使本地已经为市场所接受的旅游产品格局的潜能通过改造、建设等手段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更要强调区域的整体特色,协调好整体旅游发展的相关问题。在开发过程中须对各种体验载体进行整体设计、组合搭配,从而形成互补性强的体验载体群,以联合和合作的优势来构筑区域旅游的整体优势和竞争力。
(三)打造游客的可持续体验
为了使游客获得可持续体验,旅游开发必须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思想。虽然关注旅游产品的体验是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义是同时关注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三方的利益,使三者达到均衡发展状态,所以,只注重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应既使旅游者对旅游产品产生持续的需求,又要使旅游企业拥有持续的发展机会,同时,还要保证旅游目的地获得持续的、最优的综合利益。为此,可以从资源、环境和产业三方面入手,以保证旅游开发和游客体验的可持续性。
1.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可选择用体验打造旅游产品内涵,用生态旅游作为旅游发展模式。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对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有着特别保护责任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可以通过减轻环境压力,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保护旅游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平衡经济利益,实现代际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性,是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同时,注意利用各种手段打造旅游产品的体验价值,以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
2.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不仅要强调旅游资源的开发,同时,要加强旅游环境的建设,以期旅游开发整体质量的提高。旅游开发,不仅要加强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景点和旅游区旅游环境,提高接待能力和接待功能,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旅游接待水平。
[关键词]森林公园 开发模式 人才培养
森林公园旅游要经历较长时期的发展才能成为旅游者的目的地。如何对黑龙江省森林公园进行有效的开发,使其发挥最大的功能作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是旅游管理部门必须认真研究的大问题。
一、黑龙江省森林公园开发的原则
1.可持续旅游发展原则
以绿色休闲为主题的森林公园旅游,实质上属于生态旅游范畴。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为各行各业所接受。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保持其原始性、完整性和生态性。
2.市场导向发展原则
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为前提。所以,要加强市场调查,选准目标市场,开发适应旅游市场客观需求的旅游资源,建设符合市场要求的旅游项目。
3.协调发展原则
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一要坚持旅游业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二要保持旅游业与当地经济的协调,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三是经过开发的各旅游点要能够组成网络,相互补充,形成优势,避免相邻地区旅游项目的重复建设。
4.旅游精品发展原则
森林公园旅游的开发应具有精品意识和超前意识。森林公园旅游的开发要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创建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旅游形象,应加大广告投入,培育客源市场。在开发初期,要加大资金投入,精雕细刻,推出几个拳头产品,创立一批优、精产品。
5.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率并重的原则
在森林公园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就是要注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在对某个景点或景区开发之前要进行周密的调查和分析,认真论证投资效果,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社会效益原则就是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项目的安排既要有利于游客身心健康,丰富游客精神文化生活,陶冶游客情操,又要和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生态效益原则就是要把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做好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规划。
二、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旅游开发模式
森林公园根据距离城市远近的不同,可以分为近城郊型、远城郊型两种类型,开发过程中往往因距离中心城市导致信息不畅,因此,两种森林公园管理形式各不相同,产生不同的开发模式。
1.远城郊型
(1)区位及目标市场。具有良好的可进入性,以多个大中城市为目标市场。
(2)特点。该类型资源丰富而奇特,具有相当知名度,范围广泛。如镜泊湖国家森林公园。
(3)管理形式。由专门的森林公园管理部门管理或者由其他保护区等形式的部门管理。
2.近城郊型
(1)区位及目标市场。距大中城市较近,以一个大众城市为目标市场。
(2)特点。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好。如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
(3)管理形式。独立封闭的组织;集中管理,属性接近人工主题公园。
三、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的对策
森林公园旅游要长久繁荣发展,旅游产业要兴旺发达,就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思维,一种战略选择。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在全面系统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威胁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合理开发。
1.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开拓国内外客源
宣传促销的重要性勿庸置疑,因此促销成为森林旅游开发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确定宣传促销的重点后,要求各级旅游部门及旅游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其宣传要相互结合,各有侧重,注意总体形象,加强单项宣传力度。
森林公园在森林旅游开发的初期,一定要树立市场观念,重视市场,研究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分布特点来开发旅游产品。根据资源特色、地理区位及交通条件编排旅游线路。要在宣传上加大力度、推销自己,只有让人们懂得了森林旅游的价值,了解旅游条件、特色,并发生了兴趣,才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才会转换为较好的经济效益。
2.认真进行旅游资源评价和综合规划工作
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是形成黑龙江省特色森林公园的关键。在开发森林公园旅游之前,应认真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切实做好旅游资源的调查、分析和评价做好景区环境容量规划,提出旅游景区最大容纳量。在此基础上,根据各森林公园的特点和条件搞好开发与保护的综合规划,分析各项旅游项目对旅游地旅游环境影响,并做好环境监测工作。
由于特色旅游、生态旅游、参与旅游等愈来愈多为人们所喜爱,因而要适应旅游发展趋势,开发专项旅游线路,使旅游向多样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开发森林风景资源,发展森林旅游必须讲科学、重实效,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应该是重点开发、分步实施;由近及远、先易后难。
3.加强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建设
根据市场需求,建设适应于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高、中、低档比例协调的旅游接待和服务设施,建筑风格要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应当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并逐步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旅游产品,包括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而最基本的就是吃、住、行、游。故此,在森林旅游开发初期,一定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住宿、餐饮、邮电通讯设施等,以提供最基本的旅游产品,先满足游客最基本的需要。
4.加强旅游人才培养
实行优质服务,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培养大批的建设、市场管理、旅游营销、服务方面的技术骨干。尤其是森林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管理、建设、文物、地理、历史、文学等多学科的人才要加快培养,提高业务水平、服务质量。进行人员培训就是要培养适合市场经济,尤其是旅游市场的人才。
5.多方集资、加大资金投入
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在森林公园旅游发展之初,旅游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往往需要投入一定的先行资本。要拓宽引进资金渠道,广开财源,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可通过财政拨款、银行贷款、社会集资、引进外资、回笼资金等多种渠道解决,坚持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外资“六个”一起上,全方位筹集资金可有效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参考文献:
[1]孙静.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研究.商业经济,2004,(05).
关键词:工程旅游;开发;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大型工程的旅游开发实践很早时期在国内外都已出现,如我国的都江堰、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美国的金门大桥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大型工程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其旅游功能和价值及其开发的意义也随之增强,如北京奥运会设施“鸟巢”成为了北京新增的旅游热点。但理论界并没有在同一时期对其旅游价值与开发引起相同程度的关注,也没有对这一有相同性质对象物的主题性旅游进行归属与界定。
近年来,有学者对一些单体大型工程进行旅游开发研究,较早的是在工业遗址的旅游开发研究方面,如李开宇等以江西德兴铜矿为例对矿区工业旅游开发的研究。后有高踞关于人防工程开发模式的研究。最近出现了对于水利工程的旅游开发研究,以三峡水利工程旅游为最,如骆永菊在《三峡工程对长江三峡国际旅游黄金线的影响及深度开发对策》中,分析了三峡工程的开发价值及其提升长江三峡国际旅游黄金线经营开发水平的对策措施;李娟文等在《伟大工程建设事件旅游开发研究--以三峡工程建设为例》中,以三峡工程建设为例,在提出“伟大工程”概念并分析伟大工程建设的旅游吸引力后,总结其旅游开发的特点,并分析了在伟大工程建设事件旅游开发中应遵循的原则,尽管还是从具体的案例三峡工程旅游开发研究入手,但此文从宏观角度较全面地探讨了伟大工程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有对其他水利工程旅游进行开发研究或将水利工程旅游资源与其它资源进行结合开发的研究,如宋建平对于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旅游开发的研究,靖增群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旅游项目开发的研究;孙逸民认为三峡线的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要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等。
上述研究只是就大型工程的某些类别的旅游开发与利用进行了探讨,尤以水利工程为最,且研究大都停留在一般的理论探讨层面,远未进入全面系统与深层研究领域。湖南长株潭在推进三市一体化,实施“一化三基”发展战略和“两型”社会建设中,大型工程建设数量多,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但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研究。随着大型工程旅游开发实践的快速发展,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深入的研究将会成为大型工程旅游开发发展之急需。
二、长株潭大型工程旅游开发的意义分析
大型现代工程的旅游开发能充分体现工程的价值,完善其功能,节约社会资源;同时能提高城市或区域的旅游吸引力与竞争力,丰富旅游产品,提高旅游者体验。其开发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理论意义:以长株潭地区的现代大型工程旅游开发利用为例,兼及全国的大型现代工程的旅游开发,从跨学科的角度将普遍性与典型性相结合,提供了较新的研究方法,理论的研究还能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同时在旅游学科方面,能扩大旅游学研究的领域并丰富其内涵;在建筑学方面,有利于促使建筑学教学领域的拓宽,如建筑价值的认识,建筑设计理念等。
(2)实践意义:对充分认识和挖掘大型现代工程的价值,发挥现代大型工程的旅游功能,丰富旅游产品,节约社会资源,提升大型现代工程所在地的旅游吸引力,促进大型现代工程所在地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意义。尤其是对长株潭地区来说,大型现代工程的旅游开发,不仅能提高该区域旅游吸引力与竞争力,体现优秀旅游城市的魅力,还有利于推进该区域两型社会的建设。
三、长株潭地区工程旅游开发探讨
大型现代工程的旅游开发古已有之,且在大众旅游发展的今天,许多大型工程所在地已成为旅游热点。在长株潭一体化和两型社会建设中,兴建了大批房屋建筑工程,公路、铁路、民航机构、港口与航道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业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工程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对其开发不仅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还能推动该区域两型社会的建设。开发旅游必须改变观念,增强工程旅游发展意识,提高现代工程的旅游价值。
[摘 要]生态旅游是21世纪的一种旅游时尚,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旅游开发新趋势。在我国,生态旅游开发方兴未艾。一方面,旅游的
>> 江苏沿海生态旅游竞合战略与保障机制探讨 城市发展与生态旅游的探讨 生态旅游资源义务分担与利益分享机制研究 旅游权内涵解析及其保险保障机制探讨 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村民的利益保障机制研究 土地流转与农民利益保障机制的探究 “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保障机制形成 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探讨 对生态旅游开发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基于三大利益主体的喀纳斯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探讨浙江生态省建设与发展生态旅游的关系 农圣文化中的现代生态旅游观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探讨 大型超市农产品“农超对接”配送链组织与保障机制研究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论野三坡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机制与路径研究 探险旅游安全保障机制研究 探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 安徽大别山区生态旅游SWOT分析与发展模式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生态旅游与“三农”利益保障机制探讨 生态旅游与“三农”利益保障机制探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生态旅游是21世纪的一种旅游时尚,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旅游开发新趋势。在我国,生态旅游开发方兴未艾。一方面,旅游的扶贫效应日益显现;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也出现农民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由此造成了生态旅游发展与“三农”利益的不协调。本文依据“实现主体利益持续互动均衡”的原则,就关乎生态旅游成败和农民生计的土地补偿、利益分配、培训与就业、社区参与等问题,提出了建立“三农”利益保障机制的设想。[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扶贫;“三农”利益;保障机制[中图分类号]P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6―0069―04
[关键词]牟氏庄园 保护 旅游开发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290-01
引言
建筑文化遗产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遗存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东西。即包括历史遗迹与遗址等建筑实体,还包括这些建筑遗存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都是我国的瑰宝,值得我们共同来保护。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少建筑遗存出现过度开发,破坏严重等问题,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那么,如何实现建筑遗存合理开发与保护的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文物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山东栖霞市牟氏庄园为例,对保护与开发原则,保护与发展对策进行探讨,以期能对建筑遗存的旅游开发与保护有所帮助。
1 牟氏庄园简介
牟氏庄园为晚清胶东大地主,牟墨林及其家族所营建的住宅,位于山东省栖霞市城北古镇都村。庄园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共分为三组六个院落,480余间房屋,建筑面积达7860平方米。它是典型的北方合院式住宅,院落包括“日新堂”“宝善堂”“西忠来”“东忠来”“南忠来”“师古堂”。庄园从内到外,从材质到装饰都体现出清代与近代农业地主的相关审美情趣与生活方式。它汲取了我国北方民族建筑艺术风格中的优秀成果,规模恢宏,内涵深沉,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以及历史人文内涵。很多专家学者将其称为“六百年旺气之所在”“百年庄园之活化石”。1988年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牟氏庄园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
首先,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牟氏庄园建筑本身较为完整,房屋集中,整体环境与风貌未受到较大的破坏,但是庄园四周村落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尽管这些村落的整体意象较好。但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周边的环境脏乱差,仅存的部分老建筑破败不堪,面临消失的危险。其次,景区内的水电,防火等基础建设跟不上,导致居民生活品质差,民众参与和保护积极性不高。相关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与管理滞后,游客体验较差。再次,庄园旅游开发方向比较单一,局限在建筑与发展的展示方面,庄园内的优秀文化与资源还未被充分挖掘与利用。最后,当地旅游市场发育程度低,还未形成鲜明独特的旅游品牌。
3 牟氏庄园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主要原则
(一)旅游开发要以保护为根本原则
历史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二者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保护是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而旅游开发则是展示历史文化内涵,并获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手段,最总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与宣传历史遗存。因此,必须本着保护第一,适度,有序开发的原则进行保护与开发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对庄园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同时还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这是为保持当地旅游资源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景观环境,完整协调的发展。在开发利用庄园时必须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并分阶段循序可持续发展原则。这是为保持当地旅游资源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景观环境完整协调地发展。在开发利用庄园时,必须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并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发,且不能超出庄园的能力。这样在发展现时旅游的同时才不会危及今后的旅游事业发展。
(三)可操作性原则
伴随着时展旧街区的基础配套设施滞后,居民生活条件较差。这是引发建筑改造的主要原因。居民作为改造中的当事人,由于涉及到自身利益,他们的参与热情非常高,需要解决的问题与矛盾也尤为尖锐。因此,旅游开发与保护要注意方案的可操作性,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建筑风貌,还原居民生活真实环境,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牟氏庄园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建议
(一) 重视对庄园的保护与修复
庄园中的老房子充满了自然沧桑感,能让我们赏识建筑片段与细节,窥探当地的景观特色,乡土习俗与传统生活。因此,要重视对老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处理,针对不同类别建筑采取有针对性的修复措施,包括保存,保护,改造与更新几类。经专门考察鉴定,因为内部结构与外观完好的老建筑可归为第一类。一般通过严格保护手段,保存原样或稍加修缮,基本保存建筑原貌。内部结构完好,但外观,[含门窗]已破损的老房子归为第二类。参照当地建筑风格与手法,利用相关建材修复建筑外观【们,窗,墙体】等,以保持村落的原始景观,将失去原始风貌或风貌欠佳的老建筑归为第三类。需通过专门的修缮或改造使其与整个村落景观协调一致。通常要参照原有的格局进行加固,或者依照原来的风貌重新设计外形进行改建。对于风貌无存,或者在建筑风格与手法风貌和原始景观格格不入,破坏氛围的建筑应予以拆除,或者参照原始风貌进行重建。
(二)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尽管庄园周边的村落环境并不属于历史遗存的主体,但
它们在维持传统村镇聚落景观风貌方面的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们是庄园历史价值得以成立的土壤,是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有利因素。因此,要最大限度保存现有村落景观,不破坏现有格局与结构,包括建筑,街道等组成村落物质环境的基本要素。(1)建筑遗存:相关历史建筑,包括古树,桥梁・河道等;(2)街区肌理:主要指街巷格局・空间形态与尺度・重要景观与标志物;(3)风貌基调:包括建筑风格特点・色调・建筑尺度・道路铺装等。
(三)以市场为导向,延伸旅游产业连
旅游业是一个涉及到吃・住・行・购・娱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产业。旅游购物所依存的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已成为现代旅游业中是重要产业链条。同时。与餐饮・娱乐・游览共同组成了现代旅游经济的主要支撑点。牟氏庄园由于品牌效益尚未形成,旅游消费尚未形成真正的特色,收入来源仍以门票为主。因此,要加强对本地的民俗文化特色设计休闲娱乐活动,通过游客互动式参与,亲身体验当地传统文化。此外,庄园还应加强与烟台・威海・蓬莱等周边景区的联动合作,相互起到带动牵引作用。因为这些景区均在胶东地区,且都位于历史文化厚重的城市,在交通・发展主题方面有着很多的一致性与互补性。若对其进行整体包装,区域协调,那么可获得更好的市场效益。
(四) 材料与工艺的合理运用
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重视废旧材料的再利用。牟氏庄园和周边居民建筑所使用的建材以砖石为主。除了填充墙内所用的碎砖与其它建材外,青砖与窗下花岗石砌块虽然年代久远,但质量却非常好。我们在拆除老房子的时候,只要稍微留意,都可以将其在利用。通过原有的建材进行建筑改造与重建,能最大限度保持老建筑的原有风貌,并且能极大节约改造经费。这种做法正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由于制作青砖的土壤与开采出来的石头均为不可再生资源,若能坚持对废旧材料的合理利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另外,还应采用当地的建筑工艺来改造・重建老建筑,以彰显建筑特色。比如,墙体填充材料选用碎砖或用其他材料拼接而成。这充分体现出民居低调与谦逊的文人内涵,还能营造出乡村氛围。
总之,历史遗存保护与旅游开发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要处理得当,便能确保二者协调发展,不会引起恶劣后果。牟氏庄园作为栖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在保持建筑原有的风貌的前提下,坚持适度开发・合理利用,获得更好的综合效益,让牟氏庄园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1】 任璐・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平衡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5.36(11):247-247.
【2】 蒋慧,黄芳,传统民居进行旅游开发的理性思考【J】.经济地理。2007.27(2):347-349.
生态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运用科学定量的评价分析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对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充分体现湿地资源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应充分考虑艾比湖湿地特点及各个指标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较为完善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一)建立目标层次结构A层为总目标层,B层为综合评价层,C层为项目评价层,D层为因子评价层。(二)建立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确定权重系数与结果分析表-1中筛选的每个评价因子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具有不同的重要程度,需要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根据以已建立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两两相比较的矩阵,然后将其设计成问卷,邀请有关政治部门、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旅游者根据各自的认识对各因子之间的重要程度(即权重系数)做出回答(发放30份,收回25份)。根据层次分析法的计算原理,将计算过程在EXCEL中编写成计算程序,再运用计算机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计算出各因子的权重系数。从旅游资源评价系统B层排序结果来看,对于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个研究区域而言,在生态旅游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和保护条件、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条件三个影响因素之中,生态环境和保护条件的权重值远远大于其余两项的权重值。
这表明生态环境与保护条件在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中具有决定作用,环境保护观念的统一为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生态性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有利于生态性开发原则的贯彻。在旅游资源条件、开发建设条件二者在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比较中,可以看出生态旅游资源自身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比重也不是很高。这说明对于本研究区域的旅游开发,开发建设条件将起到较大的限制作用,在开发过程中需充分有效地利用当地已有的基础设施,扩大开发建设资金来源,以克服博州经济整体较为落后的现状。根据表-1的权重排序,采用专家打分法对每个因子进行赋值,赋值标准采用5级模糊标准,满分10分,从而得各景点的具体分值。
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处于资源可持续发展准备阶段(综合值为2.66分),距旅游可持续发展利用目标相差很远。制约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1)资源的生态环境脆弱,抗干扰能力较差,环境对人为活动较敏感,制约旅游开发的力度和规模。(2)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品种丰富度一般,内部自然环境舒适度较差,但原始性、稀有性程度较高,具有生态旅游开发的潜力。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尚没有设计和整合出丰富的旅游产品线路。(3)旅游软、硬件建设缺乏力度。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服务、娱乐设施几乎为空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4)该区域知名度较高,但主要是因其脆弱的生态环境而出名,其旅游价值尚没有被多数人认识到。同时,该地域旅游资源的整合较差,所在地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制约了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开发与发展。可见,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价值还未真正显现出来,应针对以上旅游业发展阻碍因素,使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利用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