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学目标范文

思想政治教学目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学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政治教学目标

第1篇:思想政治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智育与德育内在统一的显性德育课程,在新课改的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标做出了明确规定: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之中,作为三维目标中最重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往往被知识目标所掩盖,而这最终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是一些分高德低的人,这是思想政治学科的失败,更是我国教育的失败。

一、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1.考试升学压力

在中考、高考的考试制度下,社会评价体制往往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学有差的标准,加之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在这些观念下,难以明确、具体地测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被许多教师所忽视。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知识目标上,放在了如何拿高分上,考试升学这一目标成为最主要的目标。无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缺失与我国的教育评价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2.教师个人素质

新课改下,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但由于教育与实践的脱节,许多老教师思想固化,并不能跟上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仍旧采用原有的教学方式,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具有内隐性与抵抗性,一味“灌输式”教学极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对教学的抵触,不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有的教师本身对教材的把握度不够,在教学观念上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施认识不足,在教学的设计中,并未多花心思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这一目标之上,认为将知识点讲透就是目标的达成,这也导致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缺失。

3.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中不同教学对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民主有序的课堂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生成;而在专制的教学氛围中,虽然有时候课堂看上去井然有序,但并非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自然的,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并不感兴趣,更别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容易与教师产生共鸣,因此在价值观的引导上学生也更加容易被接受。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策略

1.提高教师素质

(1)以教材为基础,提高教学研究力。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教材的研究,特别是就思想政治学科本身时代性、发展性等特性而言,教师更应着眼教材,把握教材,从教材出发,剖析时代的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的知识培养,还要重视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深刻挖掘教材中隐含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根本,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

(2)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新课改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则应该教会学生回归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对知识、对人生的探索。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才会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养成自觉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2.健全社会评价体制

新课改下,教学评价更应多元化,在对学生知识考查的基础之上,更应注重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知识的学习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将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作为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改变现有体制下只看分数的现象。

3.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合力的作用

学校是学生主要的学习场所,是集中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地方,而家庭则是学生主要生活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具有直接的作用,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也需要家庭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教育方面,学校要与家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达成一致,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在学校和家庭所得到的认知是一致的。而这最终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全社会要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强有力的合力。

教书育人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的问题,中学思想政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忽视应引起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关注。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只有当三维目标都能实现时,思想政治课堂才能称作是真正的有效课堂,培养的学生也才会是健全人格的学生。

第2篇:思想政治教学目标范文

关 键 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3-00-04

科学的教学设计是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的前提。而科学的教学设计须以一定的知识分类理论为基础。20世纪50年代以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被广泛应用于课程教学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2001年,布卢姆的学生安德森组建团队对其分类体系进行了修正(以下称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不再将知识作为一个没有深度的平台,而是展开为一个维度,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将认知过程定名为认知操作维度,包括六种,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安德森假定每一个层次的认知操作都与每一种类的知识相互作用,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二维目标分类框架[1](见表1),从而为目标、教学、评估提供了操作性更强、精确性更高的参照体系。

其中,事实性知识指学生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问题所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包括术语知识、具体细节和要素的知识;概念性知识是指在一个更大的体系内共同产生作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类别或类目的知识、原理与概念的知识、理论模型与结构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如何做什么,研究方法和运用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标准,包括具体学科技能和算法的知识、具体学科技巧与方法的知识、确定何时运用适当程序的标准的知识;元认知知识是指一般认知知识和有关自己的认知的意识和知识,包括策略性知识、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自我知识。[2]

以下,笔者以“国家财政”(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第八课)一课为例,就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一、明确教学目标――以二维框架分析学习要求

在学校教育中,每一个具体学科对学习者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因此,我们进行教学设计首先必须研读课程标准,分析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从而明确学习要求,确定教学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国家财政”一课的内容目标为: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据此,我们将梳理了本课的学习内容(见下图):

布R姆认知目标新分类的二维框架列出了认知过程维度的6个类目。其中,记忆又称记住知识或识记,主要指要求学生知道相关基本概念、原理和内涵。理解是指从口头、书面和图画传播的教学信息中建构意义;运用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执行或使用某程序;分析是指把材料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确定各部分之间如何相互联系,以形成总体结构或达到目的;评价是依据标准或规格做出判断;创造是指将要素加以组合,以形成一致的或功能性的整体,将要素重新组织成为新的模式或结构。据此,我们对本课的学习要求进行了细化:

(1)记忆层次:识记财政、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财政的作用;

(2)理解层次: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具体获取渠道、理解财政的作用;

(3)运用层次:能够运用财政支出的有关知识对2016年全国财政收入(70570亿元)进行分配,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

(4)分析层次:能结合事例分析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作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5)评价层次:能够通过国家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分析理解国家财政的作用,并能辩证地看待财政收支和国家财政的作用;

(6)创造层次:能进行知识迁移,能从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的角度分析国家财政的作用,并能自主建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与国家财政的关系。

从上分析不难得出,“国家财政”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对国家财政的含义和内容的学习,能够理解国家财政收支的情况,进一步运用财政收支的知识分析财政的作用。由此可见,本课对学习者的期望: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国家财政的基本知识;能力水平方面,要求学生能结合事例分析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在感悟财政的作用中进一步通过实例分析得出影响财政的因素,并感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变化,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自豪感。

实际上,整个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教给学生结构更好、层次更高、价值更大的知识,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由于本课的学习任务主要集中于理解、分析和运用层次,属于记忆层次的事实性知识较少,且难度较低,因此,我们应该将知识建构作为基础,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能说出财政、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

(2)能结合事例分析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作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具体获取渠道,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4)知道财政支出的含义和具体用途,关心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的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5)理解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

二、明确学习任务――依知识类别分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只是确定了学习的最后结果(即终点目标),一般是一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之后预期学生的能力和倾向的变化。在这种以预期最后学习结果陈述的目标中,一般未对达到终点目标之前的先行条件进行分析,也未包括学生原有知识、技能或学习方法等起始状态的分析。因此,明确学习任务便成为关键。学习任务分析是在终点目标明确之后,完成后两项工作,即确定学生的起始状态和分析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行为倾向。我们根据学习要求展开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目前水平,明确学习任务。

“国家财政”一课学情分析如下:

(1)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参与、表达等意识和能力,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处处都可感受国家财政的作用,对本框知识性内容理解起来较容易。但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用性,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将是本节课的难点。

(2)高一(3)班生源素质较高。因此,授课可以让学生参与活动,感悟财政的作用,并可适当进行知R拓展,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加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尤其是学生的公民意识,引导学生关心国家财政,并进一步意识到财政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通过以上任务分析,本课的终点目标被细分为一系列彼此关联的子目标。“国家财政”一课突破重难点的总目标是财政的作用和财政政策的运用,以及影响财政的因素。为实现这一总目标,还需要提出如下子目标:

目标1:学生能够结合教材,说出财政、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含义,能说出财政收入的来源和财政支出的方向,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财政的实质和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

目标2:学生能够在初步了解财政收支的基础上分析财政收支关系的三种情况。

(注:目标1和2的行为动词分别是“说出”“了解”“分析”,名词短语是“财政”,因此,我们将这一目标归为记忆事实性知识和理解概念性知识类别。)

目标3: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结合课本财政支出的知识探究2016年财政预算的支出情况,分析财政的作用。

目标4:学生能够在感悟财政的作用中进一步通过实例分析出影响财政的因素,并感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变化,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自豪感。

(注:目标3和4的行为动词分别是“探究”“分析”,名词短语是“财政”,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理解、运用和分析概念性知识类别。)

三、选择教学策略――借二维框架设计教学流程

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认为,教学既有艺术性的一面,也有科学性的一面,但更倾向于将教学看成一种科学,认为“学有规律,教有优法”。也就是说,一旦学习类型及其发生的条件确定以后,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就基本确定了。我们立足前面的分析,借助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的二维框架,列出了“国家财政”课堂教学双向细目表(见表2)。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事实性知识学习不一定就停留在记忆或理解的水平上,它可以提升到评价与创造水平,而元认识知识学习也可以是记忆或理解水平。例如,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属于事实性知识,从而为学生其后的探究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 √

学生通过对2016年国家财政收入进行支出分配,不仅可以深化对财政收支的理解、还能进一步运用财政收支的知识分析财政的作用。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分析、思考和探究,调动学科知识得出结论,而这已经属于“评价和创造”的范畴。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努力提高学习的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尽可能让学生体会知识成长过程所蕴含的思维与方法,理解知识发展的内在必然性,进而学到有根的、活的、有血有肉的、充满智慧与创造、富有营养的知识;同时,加强元知识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自主建构知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使这些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后继的政治理论学习。

四、诊断教学效果――依目标陈述设计检测试题

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内在能力和倾向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可观察,也不能直接测量,但可以用外在的行为表现来推测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应用于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陈述中用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陈述了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对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的水平具有诊断功能。因此,在教学结束后,我们依据教学目标陈述,设计了教学结果测验题,它将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以“国家财政”为例,我们根据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针对教学目标陈述,设计了简单的测验题:

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今年要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政府加大投入,让更多大病患者减轻医疗负担。中央财政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160亿元,增长9.6%。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这表明财政( )

A.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B.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C.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D.主要功能是完善社会福利事业

此检测题根据“知识分类和教学目标”而设计。如目标3: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结合课本财政支出的知识探究2016年财政预算的支出情况,分析财政的作用。其行为动词分别为“探究”“分析”,名词短语是“财政”,该目标属于理解、运用和分析概念性知识类别。因此,本检测题与本课教学目标是完全对应的。如果学生能够顺利通过检测,说明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本课内容。

参考文献:

[1]罗伯特・J.马扎诺,约翰・S.肯德尔.教育目标的新分类学[M].高凌飚,吴有昌,苏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7.

第3篇:思想政治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策略

近年来,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但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堂还存在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产生着相应的不良影响。所以,相关人员与教师要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引进课堂中,要制定与生活相符合的教学目标,选取生活中的教学材料,安排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等,只有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堂贴近生活,大学生才能更好的对其进行学习,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家比较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开始逐步增阿基思想政治教育投入,并且通过相关人员的实践与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目前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兴趣,实际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具体问题分为以下几点:1.1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目前,一些高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没有意识到大学生自身素质提升的重要性,一味的追求理想主义,没有与实际生活更好的结合在一起。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认为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之后,在思想素质方面就应该没有瑕疵,人格相较于受教育前会更加健全。部分高校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也没有对大学生的个体进行的调查了解,只重视整体思想素质的提升,教学目标较为统一,不同素质的学生会接受到育方式,这样,会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思想素质发展不统一的现象,甚至造成严重后果。1.2过于知识化的教育内容目前,部分高校在选择教学内容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过于重视理论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为学生讲解书本知识,学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课程,而学生的实践课程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将思想政治知识应用在生活中。但是,实践课程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前最重要的内容,学生只有在生活中的思想素质提升了,才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1.3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社会工具目前,一些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种社会工具,只重视其社会价值,对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素质不够重视,在教学内容中,添加很多政治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过多政治因素的影响,思想素质处于畸形状态,学校与教师忽略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不仅无法更好的增强思想政治教学效率,还会使思想政治教学失去意义。

2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策略

近年来,国家已经开始加强对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在思想素质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无论是教育目标的设定,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有局限性,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产生着不利影响,所以,高校必须加强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具体策略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教学目标要与生活相关。高校教师在制定思想政治教学目标之前,要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并根据自身的了解,将不同思想水平的大学生划分为几个等级,按照不同等级为大学生制定教育目标,同时,教师要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调查了解,使教育目标与大学生实际生活贴近,这样,教育目标制定就可以由理想化转变为现实化,为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1]第二,将生活中的材料引进教学内容。教师要想促使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作用得到良好发挥,就要将生活中的材料引进教学课堂中,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哲学原理》中的课程时,要仔细搜集生活中的相关材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生活中的材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提升,可以充分的将生活化思想政治教学的作用发挥出来,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2]第三,重视学生社会实践。目前,一些高校只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大学生很少有到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不能更好的与社会生活相适应。所以,高校与教师应该加强对此问题的重视,为学生安排社会实践课程,例如:教师在讲解《思想道德修养》中的课程时,为学生安排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大学生与社会上的各个阶层人接触,在接触过程中,养成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良好品格。[3]第四,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作。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合作。高校在执行合作工作之前,要做出详细的计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加以宣传,要求社会与家庭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家庭中,家长要常常反映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教师可以与家长联合,采取有效方法对学生实施思想素质教育,对于社会,学校可以要求社会公告场所的负责人,将大学生在公告场所的监控视频拷贝,教师要根据学生在社会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或鼓励,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掌握更多大学生思想素质的信息,还可以更好的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处于良好状态。[4]

3结语

上述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活化教育的策略,只是部分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与家长还需要对这些策略加以创新,将教育评价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进而对国家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柏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探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2):102-107.

[2]冉育彭,章志荣,李丹虹等.“卓越计划”培养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探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4):42-46.

[3]葛英,温朦.高中思想政治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践策略探究[J].大观周刊,2011(5):69-70.

第4篇:思想政治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环境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26

1 前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及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需要不断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故而本文拟从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这三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进行探讨。

2 教学环境的改革与创新

所谓教学环境就是指学生在教学空间里面所有东西的整合,对学生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要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否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很难继续。

在对教学环境进行改革与创新过程中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第一,要坚持课堂中两个主体的原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多以学生被动学习为主,而两个主体的原则则修补了原有教学模式中的漏洞,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区别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自主性与实践意识的发展,进而实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标。第二,要坚持师生情感互动的原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并在充分了解其心理变化的基础上,依据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这样既能改善师生关系,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终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1]。

3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首先就需要构建和谐机制,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积极形成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教育的合力,促进三者关系的融合。其次,营造并利用校园文化,使学生与校园文化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让学生在良好的校风与学风中受到无形的感染,进而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第三,积极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要是以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为主要内容。

其次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吸引力,其方法总结起来有如下四点:第一,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理论水平。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较为特殊的学科,它具有科学性,同时也有政治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高瞻远瞩的理论体系,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在授课的时候能够广征博引,把握该学科的学科进展,使教学具有科学性。同时,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使用不同的教学理念,以使教学具有知识性、思想性、生动性及说服力。第二,要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是学生,其根本目的是从政治上、思想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成长为中心,积极推进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坚持教育、引导、激励学生,同时又要尊重、关心、帮助学生;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从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出发,坚持为学生服务,做到贴进生活、贴进实际、贴进学生,帮学生释疑解惑;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第三,不断修正教学方法和手段。一种合理的教学方法,一定是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生活,被学生所喜闻乐见。同时,还要符合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学生发展的身心规律。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早已不再适用,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要注重引导、启发、探究。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另外,要不断改革考查与考试的方法,一般来说可以采用口试、写读书报告、调研报告等方法进行[2]。第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平台。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可以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结合,促使课堂教育延伸到网络领域,利用互联网的数字化、多媒体化、实时性等技术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及方法手段的创新。

4 教学目标的改革与创新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总要求,它是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质量规格。对教学目标的改革与创新关乎社会人才的培养。所以接下来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观目标这三个方面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进行改革与创新,旨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知识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已经成为个人进步的必要资源,为了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使用效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科学进行知识管理及知识运用。知识管理是指对知识获得、知识应用及知识创造进行有效管理的活动,它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必须要时刻围绕此目标来开展。第二,能力目标。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个人的知识并不是通过传授而获得的,而是个体利用学习资源,并且在教师、同学以及其他伙伴的帮助下获得的。每个学习者都有着独特的认知结构以及对世界的看法、知识的理解,只有通过互相协作才能促进每个人能力的真正增长。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第三,价值观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教育,它既追求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同时在本质上它又是一种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是能够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它既要促使学生形成对政治知识及政治思想的认同,又要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将思想中的责任、正义等价值观外化为社会行为和社会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真正实现。

5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并促进其改革与创新,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更好实现和学生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飞.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12,(12):47-48.

[2]蔡建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之我见[J].黑河学刊,2013,(6):127.

第5篇:思想政治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 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016-02

从心理学角度看,导学式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政治视野。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乐于开动脑筋对它进行思考,教师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辨,课堂气氛会由此变得十分活跃,从而打破“满堂灌”的沉闷的教学格局。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生活化教学理念得以凸显,也取得了许多积极的实践成果。但是,生活化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甚至陷入一定的误区。剖析这些误区,不仅有助于我们明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标向,更有利于彰显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价值。

一、在教学实践中,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高中思想政治只注重生活忽略知识。生活化教学与理论学习并不矛盾,但实践中却出现过于追求生活化而对立于知识化的倾向。生活化必须建构在知识化的基础上,不能离开知识而片面地去谈生活化,更不能以生活化而牺牲知识化,否则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将会陷入形而上学。 2.把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停留在感性思维层面。生活化教学强调把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但有的教学却只停留在生活琐事层面,以致教学过于发散,学科主题迷失。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是个体日常生活经验的全方位简单重现,而是需要具有逻辑张力和思辨色彩的内容。

3.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化。有的教师滥用活动,每堂课都用,每个知识点学习都用,为活动而设计各种活动。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活动,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必须服务于教学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僵化的、教条式的,剥离了重要思想政治观点的活动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

二、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产生的原因

1.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认识不到位。生活化教学是教学方法的更新,不是让生活来代替教学,更不是教学本质的转变。有的教师将其简单地看作是一种纯粹的教学方法,必然会使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简单化、肤浅化。 2.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设计不科学。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重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不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简单地划上等号。不科学设计教学,难免使生活化教学陷入泛化的误区,不能正确处理生活化教学与实际生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也不能对复杂的生活内容进行筛选、提取而成为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

3.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实施不精细。有的教师通过生活化教学丰富了教学形式,但实施操作显得粗糙,尽管有的活动和情境比较热闹,却往往有“跑题”现象,致使教学变得浮躁、肤浅,重现象轻本质,重形式轻内容,重直观轻理性。生活化教学最终也就不可能出现整体性的有意义的互动,很难促进教学的有效生成,很难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误区的对策

1.更新教学理念,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提供持续的思想动力。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对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有着直接的指导和约束作用,教师只有对这一问题具备深刻与清醒的认识和理解,才能科学地处理生活化教学的一系列问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不是以掌握学科概念、学科知识为目的,而是以学科知识为支撑,以社会生活为主题和载体,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生活能力、培养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的。准确把握这点,有助于坚定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决心,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进而真正体现和贯彻“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学理念,提升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优化教学内容,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思想政治教学必须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保持对学生生活世界的适当超越。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应该是在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架设桥梁,对现实生活起着净化、指导和提升的作用。为此,教师必须针对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精雕细琢,创设一些生动形象、符合生活实际的案例,让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重归生活又引导生活,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生活化教学中,感受着经济、政治、文化、伦理、法律等各个模块知识理性思考的意义,更能找到应用知识的价值,进而促使学生积极感悟、体验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引导他们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能够对自己的未来生活进行规划、设计和全面负责。

第6篇:思想政治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必修课程,对培养、塑造、完善学生具有积极地意义。党的十明确指示:以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目标,其对各所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不容乐观。高校将注意力集中于思想政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价值方面,忽略了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人格魅力等人文关怀方面教育。由于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学生在德智、内外等方面的发展出现失衡现象。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一)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下,教师习惯以相关政策、文件等为参考标准制定教学目标、考核教学成效,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强制性的要求学生接受硬性条文[1]。教师在学生主体方面严重缺失人文关怀,其通过管理、评价等措施,对学生行为、成长那个过程进行规范。师生之间处于非平等地位,这严重违背了人文关怀精神。

(二)教学实践中情感关怀较为匮乏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具有非凡的意义。为更好地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编排大都体现出严谨、条理清晰等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高校教师高度重视教材的严谨性,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方面的教育,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抑制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漠视对大学生的情感关怀,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高校教师应明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做到关爱、尊重学生。通过确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能够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给予适宜的指导、监督,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我展示空间,以增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从而达成提升道德素质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教学活动时,教师首先请学生分享其所理解的优良道德传统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将教材中的优良传统与其熟知的经典事例有机结合进行分析、判断。这种凸显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教学有效性。

(二)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关怀学生

高校教师优化教学方法可从将灌输及引导相融合、温言讲解及严格执纪相融合、理论及实际相融合、言传身教相融合四个方面着手[2]。灌输及引导指的是教师既要明确的将某些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通过引导,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温言讲解及严格执纪指的是在传授知识时,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处理违纪时,要严肃对待。理论及实际相融合,教师应教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心理、生理等问题。言传身教指的是教师可以引用自身经验进行教导学生,更有说服力。

(三)完善教学体系,加强人文关怀力度

在进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研究当中,要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渠道作用,将教师的人格魅力充分的体现出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不断的学习和丰富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体现出浓厚的人文精神,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当前的教学目标相结合,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进行专业课授课的过程当中,要将教学的当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充分的挖掘出来,形成全方面与人的教学思想,针对专业学科的基本特点以及学科当中所蕴含的教学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分析。在授课时,也要将人文主义精神贯穿到教育教学当中。

(四)构建科学人文关怀体制,促进人文教育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是校党政干部、校共青团员干部以及教师等。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就必须要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部门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水平。只有不断地充实这些主体力量的人文素养,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才能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学生的基本权利,保护学生安全,承担起培养学生的重任。

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干力量的制度建设,包括人才选拔制度、激励制度、保障制度、申诉制度以及动态预警制度等[3]。加强人才选拔制度以及激励保障制度等能够有效地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积极性,构建申诉制度、动态预警制度以及学生心理健康制度能够将学生的意见和学生的情况及时的反馈出来,更加科学的进行教学。随着可续发展观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必须要顺应当前教育发展以及社会的潮流,实行人性化的教学,避免高校内部出现功利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营造和谐、具有强烈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也要加强家庭环境育人的理念,父母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人文关怀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极其重要。希冀,高校教师能够正视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并通过采取有效策略,以取得更显著的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1]熊英灼,李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4:114-117+133.

第7篇:思想政治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学; 问题

首先,要变教学目标设计的“片面性”为“全面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心理误区之一,就是做为施教主体的政治教师在教学目标追求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考分”,反映出教学目标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又表现为: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同化于社会上的错误认识――感到只要认真完成课堂45分钟,只要让学生的考试成绩理想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教师”,就是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备课上只注重于构思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在组织教学上仅敏感于学生知识理解掌握和成绩的差异;在对学生的评价观念上认为成绩优秀的就是“好学生”,平时关心学生大多是作业与成绩等等。显然,教师如果只倾注实现这一目标,存在上述教学心态,势必同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相悖,同教育心理学相违,也会同自身教学企盼相反。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是多方向的、深层次的,整体性的。如果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说教”“检查与考试”是非常片面的,显而易见,这是“折扣”的执行《大纲》,不利于《大纲》的真正落实。从教学过程本身而言,它既是复杂的师生智力活动过程,也是奥妙的师生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完美的课堂教学整体目标,应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前苏联著名教学论专家赞科夫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同时要得到一般发展。

限于智力开发显然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特殊的具有多重任务的思想政治课更是如此。事实上,政治课教学如果在目标上存在“单一性”“低标准”“小范围”,就自然地捆住教师的教育思想,限制了教学思路,就会阻碍学生各方面能力和个性心理的发展。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在目标上应注意“全面性”和“高要求”。

政治教师要在每堂课教学中想方设法努力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和心理素质水平得到提高:“高要求和全面性”的压力下促使自己的教学走向成熟、走向新的境界。

其次,要变教学心理氛围的“逆反性”为“相容性”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误区之二就是存在“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不仅存在于学生之中,而且在政治教师中也存在。教师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其职业、专业的不顺心;对教材“多变性”的反感;对教材理论与实际“差距”的茫然;对高考教学难度提高的困惑;对政治教师言行特殊要求的潜在压力等。

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又表现为对一些枯燥教材内容的乏味;对社会存在轻视政治科现象的认同;对为应试而大量背诵的厌倦;对教顺简单古板教学的失落感;对教师言行不合“理论要求”的不满;对教师教育要求的直接或间接抵触等等。上述师生逆反心理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成功的取得。为此,变师生对教学的“逆反性”为“相容性”就成为政治教师自我提高的一个客观要求。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克服自身的逆反心理,消除一些不正确的观念,立志于政治课教学事业,拿出勇气和信心排除心理障碍,“轻装”教学。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努力学习锤炼,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实现以精辟的政治理论说服学生;以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以良好的师表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政治课教学可亲、可近、可信,有兴趣、有作用、有收获,从而缩短学生与政治教师、学生与政治教材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的抵触、不顺心的心理状态,更好的保证思想政治课教学顺利健康、稳步的发展。

最后,变教学情感的“消极性”为“积极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心理误区之四,就是学生对政治课教学的“冷漠”,缺乏应有的学习愉悦与激情,表现为情感的“消极性”。这种消极性导致了教师上起课来“没劲”,学生学起课来“乏力”,教学空气沉闷,学生学习欲望低落,教学效果差。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自身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理论的阐述,本身就较为枯躁,为此,如果不消除学生情感上的“消极性”,实现朝“积极性”转化,必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事实上,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情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赞科夫说得好,“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靠多次地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但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自身对马列主义的笃信程度,对政治理论传授热情的高低,以及对政治课教学技巧的掌握驾驭水平直接牵动着学生的情感。政治教师若能坚信马列主义、思想的真理性,热情饱满地投入课堂,具有娴熟的艺术教学手段,就会激发学生对学生政治理论的强烈需求,产生对政治课的教学的兴趣、愉快、满意、欢乐等积极的教学情感,这种情感正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获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列宁同志也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第8篇:思想政治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教育界近年来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有效教学主要强调的是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目的是,一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从而更好地认识和适应社会。因此,要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学的德育功能,我们就必须高度重视、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结合有效教学的新理念,就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理解和认识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内涵

要明确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内涵,就要先对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正确的认识。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和学生个体成长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优的教学效果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这里所指的教学效果不单指课堂知识的获取,还包括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力乃至学习方法的诸多层面。教师注重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也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尽可能用少的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投入,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有所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变化及学生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而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学是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符合学生个体成长的规律,结合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特点,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投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发展的教学活动。只有正确理解和认识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学的内涵,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和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学。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只要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高中的思想政治知识是由一定的概念和原理构成的,具有较强的概括性、理论性和抽象性。如果教师只是就教材本身的知识点讲解,就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更加不愿意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创设积极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要贴近社会和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教师要把社会热点问题融入课堂教学,充实教学内容,摆脱枯燥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适时引入生活实例、影视作品、名人轶事、小品笑话等,增添内容的趣味性。创设教学情境使师生之间有效沟通和互动,学生逐渐产生学习的兴趣,感受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体会到学习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进而主动参与课堂,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向探究性、合作性学习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转变学习方式,由机械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启发者。教师要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通过对课程相关知识的自主探究,增强实践体验和感悟,激发学习兴趣。探究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特别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强化合作性学习,这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合作性学习是一种以合作互动性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重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并以课堂讨论的形式作为合作学习的有效载体。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通过不同的形式在课堂上讨论,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合作讨论的机会,在合作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在讨论中分享收获,促进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群体“因材施教”

学校教育应该以挖掘学生学习潜能为基础而展开,教师对每位同学应当做到“因材施教”,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亦当如此。在小班教学或者个别化教学中,因材施教不但重要而且必要,最关键的是具有可操作性。但是,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开展,教师同时面对四五十名甚至更多的学生,虽然“因材施教”仍然是重要的,但因为不具有可操作性而显得不再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种现象: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一种独特的学习风格,并期待得到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当我们面对几十位学生的时候,学生的组织性和群体性会慢慢展现出来。虽然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个性,但在特定群体中有着相近与相似的学习个性。因此,我们可以将学生学习潜力、认知风格、学习策略等分为不同的层次,这样教师课堂的“因材施教”就从适应个别学生转向适应特定层次的学生群体,而我们所希望的“因材施教”就会因为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被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当然,在对不同学生群体“因材施教”的过程中,要尊重个体差异,尽可能地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然要求。有效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而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无论是教育观念,还是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吸纳新知识,丰富个人知识储备,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发展新的职业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思想政治课教师还要成为具有“反思性的实践者”,课堂教学之后及时反思课堂教学。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再认识和再思考,并以此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如:反思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反思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否符合班级学生整体情况?课堂教学策略是否恰当?等等,才能不断开发和生成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从而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要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上文提到的几个方面之外,还要明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和评价功能。有效教学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能否理解与把握。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和目标性,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只有注重目标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进一步推动有效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培君.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有效性[J].思想理论教育,2010,(12):52-56.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N].2001年6月8日教基(2001)17号

[3]江万平.“研究型学习”与思想政治课的关系探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9):1-2.

[4]李焕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与行动[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6):109-111.

[5]王彩华.浅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策略[J].法制与社会,2010,(5):232-233.

第9篇:思想政治教学目标范文

首先,要变教学目标设计的“片面性”为“全面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心理误区之一,就是做为施教主体的政治教师在教学目标追求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考分”,反映出教学目标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又表现为: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同化于社会上的错误认识——感到只要认真完成课堂45分钟,只要让学生的考试成绩理想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教师”,就是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备课上只注重于构思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在组织教学上仅敏感于学生知识理解掌握和成绩的差异;在对学生的评价观念上认为成绩优秀的就是“好学生”,平时关心学生大多是作业与成绩等等。显然,教师如果只倾注实现这一目标,存在上述教学心态,势必同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相悖,同教育心理学相违,也会同自身教学企盼相反。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是多方向的、深层次的,整体性的。

政治教师要在每堂课教学中想方设法努力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和心理素质水平得到提高:“高要求和全面性”的压力下促使自己的教学走向成熟、走向新的境界。

其次,要变教学心理氛围的“逆反性”为“相容性”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误区之二就是存在“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不仅存在于学生之中,而且在政治教师中也存在。教师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其职业、专业的不顺心;对教材“多变性”的反感;对教材理论与实际“差距”的茫然;对高考教学难度提高的困惑;对政治教师言行特殊要求的潜在压力等。

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又表现为对一些枯燥教材内容的乏味;对社会存在轻视政治科现象的认同;对为应试而大量背诵的厌倦;对教顺简单古板教学的失落感;对教师言行不合“理论要求”的不满;对教师教育要求的直接或间接抵触等等。上述师生逆反心理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成功的取得。为此,变师生对教学的“逆反性”为“相容性”就成为政治教师自我提高的一个客观要求。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克服自身的逆反心理,消除一些不正确的观念,立志于政治课教学事业,拿出勇气和信心排除心理障碍,“轻装”教学。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努力学习锤炼,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实现以精辟的政治理论说服学生;以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以良好的师表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政治课教学可亲、可近、可信,有兴趣、有作用、有收获,从而缩短学生与政治教师、学生与政治教材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的抵触、不顺心的心理状态,更好的保证思想政治课教学顺利健康、稳步的发展。

第三,要变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单向性”为“多项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心理误区之三就是教学中的“民主”“平等”“和谐”师生教学的交往相当一部分处于“单向性”、“一言堂”。这种单向性突出的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由教师一灌到底,来不得学生的应有活动;二是教师听不进学生独立的、有益的、新颖的思想认识和观点看法,教师表现出对教材内容理解的绝对权威,教师没有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只是搞演说、发指令、提要求、查结果的监督人,以教师的“一言”“一行”淹没了活跃的学生思想和聪明才智。学生成为被动的吸收器。这种教学,学生感到压抑,教师也十分疲倦,缺乏活力与生机。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应做到师生交往的“多项性”。政治教师应明确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性,放下架子,改进教法,彻底改变“一言堂”的家长式教学,不断探索出符合师生多顶交流的好方法、好举措,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