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戏剧教育的起源范文

戏剧教育的起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戏剧教育的起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戏剧教育的起源

第1篇:戏剧教育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校园戏剧;社团;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68-02

一、戏剧的概念

戏剧是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戏剧有四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演员”是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须具备扮演的能力,戏剧与其他艺术类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扮演了,透过演员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才得以伸张,如果抛弃了演员的扮演,那么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戏剧。戏剧的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形式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别,不同文化所产生的戏剧形式往往拥有独特的传统和程式,比如西方戏剧、中国戏曲、印度梵剧、日本能乐、歌舞伎等。现代的戏剧观念强调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统一表现,以实现综合的艺术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员、舞台、道具、灯光、音效、服装、化妆,以及剧本、导演等的一切总称,也包括台上演出与台下互动的关系(一般称为”观演关系”)。在中国台湾地区,戏剧是一个范围较广的词语,如舞台剧、电视剧、电影等以剧本为核心进行表演的演剧形式都统称为戏剧。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或称之为剧本。

二、戏剧的起源

中国戏剧起源于戏曲。“戏曲”一词,首见于元人陶宗仪《辍耕录》,云:“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浑、词说”,明人称戏剧常用“北曲、南曲、传奇、乐府”,一直到王国维直承陶宗仪之说,用“戏曲”一词来泛指中国传统戏剧。中国戏剧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汉代的巫祇仪式,但到宋代南戏的发展才有了完备的戏剧文本创作,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戏剧剧本是南宋时的《张协状元》。元代时以大都、平阳和杭州为中心,元杂剧大放异彩。明代的昆曲经过发展,修正使得传奇剧本也成为一种新的主流文学形式。随后昆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宫廷皇室的喜爱,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获得官方肯定的戏剧艺术,故称“雅”;而以各地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广受民间喜爱,则称“花”。于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争”,实际上是戏曲共同繁荣的局面。这丰富了戏曲艺术的门类,也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西方戏剧的曙光,普遍认为是古希腊悲剧,而古希腊悲剧则是源于古希腊城邦的蒂厄尼索斯(Dionysus)的崇拜仪式。在祭典中,人们扮演蒂厄尼索斯,唱“戴神颂”,跳“羊人舞”(羊是代表蒂厄尼索斯的动物)。古希腊悲剧都是诗剧,严谨古雅、庄重大气。西方戏剧起源于祭酒神的颂歌,源头明确;其次,西方戏剧起源于酒神祭典,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神秘的、幻想的、悲剧性的基因多;再次,西方戏剧是从歌舞演变而来,即由歌舞逐渐演变为故事表演。

三、校园戏剧的功能

校园戏剧的功能应主要侧重于对当代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戏剧是大学生美育工程的一个重要途径。如黄岳杰通过其多年来指导校园戏剧的实践经验认识到,“研究校园戏剧应侧重于它对教育改革的促动,侧重于它对审美教育的深化,侧重于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戏剧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方式,在艺术形式上无论如何前卫、先锋,但都起着重要的教育功能,校园戏剧培养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以话剧表演的形式用正确的思想影响人,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

四、校园戏剧类社团的发展现状

戏剧类社团在高校的发展现状。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同学们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学校活动,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友范围,丰富内心世界。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新的变化,大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它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渠道,又是高校共青团育人的有效途径;它受到不同年级、不同学历、不同年龄学生的欢迎,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校风、学风的表现形式,对于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形成学校的历史传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戏剧类社团是艺术类社团的一种形式,它具有更专门、更特殊的特点,目前戏剧类社团主要分作两类:一是话剧类,话剧社团或自编自导自演,或请老师辅导定期开展活动,间或还和专业学习结合在一起,将各专业的优势与话剧结合在一起,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二是戏曲类,它们以弘扬民族传统戏曲为己任,定期开展活动,绝大部分参与的学生是从头学起,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断夯实戏曲基础。戏剧艺术作为高校艺术型社团的典型代表,加强学生戏剧社团的建设,强化指导与管理,使其真正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渠道,成为学生发展与稳定的积极力量,也必将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的突破口,能真正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目前我国高校发展比较前沿的戏剧社团有中国海洋大学的海鸥剧社,湖南农业大学的虹剧社,复旦大学的燕园剧社、麦田剧社,上海交大的阳光剧社,上海师大的楼兰剧社等。

五、戏剧类社团的作用

第2篇:戏剧教育的起源范文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音乐剧( Musical)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音乐剧”又被称为“音乐喜剧”,它是将简单的剧情为基本、以音乐为全剧灵魂,并伴以富有表现性的舞蹈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表达主题的一门戏剧表演艺术。初中阶段音乐课堂教育以美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音乐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开发智力、升华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来加强音乐课堂教学,将音乐剧这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艺术融合进初中音乐课堂,通过参与音乐剧表演和创作的方式,使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培养和增强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这对于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音乐剧;审美能力;初中音乐;课堂教学

一、我国初中阶段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音乐教育究其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培养高尚完美的人,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其具有丰富的情感、良好的品德和创造精神。而目前,我国初中教育阶段偏重文化课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音乐美育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初中阶段教育必须重视音乐美育,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但是如何在有限教学时间内,使初中生对艺术门类有广泛了解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正是我们所要思考和探讨的。

二、何为音乐剧

音乐剧( Musical)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 “音乐剧”又被称为“音乐喜剧”,它是将简单的剧情作为基本、以音乐为全剧灵魂,并伴以富有表现性的舞蹈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表达主题的一门戏剧表演艺术。比较著名的音乐剧有被称为“世界四大名剧”的《猫》《歌剧魅影》《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皆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例如优美经典的歌曲“Memory”就出自劳埃德·韦伯创作的《猫》。

音乐剧按表演形式可分为以剧情为主的叙事音乐剧、音乐喜剧;按表现手段可分为戏剧导向音乐剧、舞蹈导向音乐剧、音乐导向音乐剧;按音乐剧流派可分为古典音乐剧流派、小歌剧流派、浪漫主义流派、后现代流派等。音乐剧也以其雅俗共赏、感官视听一应俱全的特点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当我们将音乐剧视为一个整体的时候,其构成元素囊括了几乎绝大多数的艺术种类,它涉及到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幽默艺术、杂技、魔术等。所以说音乐剧是对艺术的再综合。

三、欣赏精彩剧情,培养学生体验美的能力

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心理、生理的快速发育期,也是接受音乐教育、增进音乐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初中生观察力、注意力都有了一定进步,思维能力也能够逐步以逻辑抽象思维发展为主,认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为通过音乐剧学习音乐及相关知识提供了重要前提。如改编自法国作家雨果同名小说的音乐剧《悲惨世界》,剧本为学生们展现了以冉阿让、方汀和囚犯、众乞丐、工农、为代表的社会最底层的残酷生活,并揭示了社会偏见、人性善恶等深刻的思想内涵。学生可通过欣赏音乐剧,充分体验感知剧中珂赛特、艾潘妮和马吕斯三位青年所表现的青春之美、爱情之美、自由之美;以安卓拉为代表的青年学生为实现革命而献身所体现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理想;以及主角冉阿让救人于危难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些内容皆在音乐剧中得到了最生动、最感人、最彻底的艺术表现。

四,表演经典片段,提升学生表达美的能力

音乐剧融戏剧、音乐、歌舞于一身,极富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并经常运用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和乐器编制,可使用通俗唱法演唱,歌词也多简洁通俗,难度并不大,初中生可以选择经典片段练习并演唱。我们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时,学生们都被剧中女主角玛利亚和孩子们演唱的《Do-Re-Mi》那真挚热烈的情感和优美流畅的旋律深深打动了,他们不仅跟着剧中人物一起轻轻哼唱,还在课后从网上下载《Do-Re-Mi》的英文歌词、歌谱学习演唱。

大多数音乐剧都是歌舞相伴的,因此在音乐剧中,仅次于音乐的第二大构成元素就是舞蹈。作为形象生动、灵活传神的舞台表演艺术,舞蹈能够营造舞台气氛、推动剧情发展、升华主题思想。《猫》中群猫月下起舞就是很好的学习片段,通过表演,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听觉享受,更能将音乐情绪起伏变化通过肢体动作表达出来,达到音乐“联觉”提高的目的,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的发展。

五、改编音乐剧本,拓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提出要“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教师通过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创造编排简单的音乐剧,将艺术体验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从而使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提升,音乐的审美视野得到拓展,并且在音乐剧创造和表演过程中,学生的集体意识及合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音乐是横跨世界的语言,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当代初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手段,通过音乐剧的欣赏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正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种趋势,其在培养具有创造性和鉴赏力的合格人才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

[2]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13号令)[S].

[3]廖向红音乐剧《悲惨世界》创作艺术特征分析[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1,(3)

第3篇:戏剧教育的起源范文

有的学者认为,人由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的模仿。有些舞蹈还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

也有学者认为,在艺术的起源中,模仿虽然重要、但还不是真正的起因,艺术的起因是"游戏的冲动",游戏是自白的人性的表现。游戏也是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的标志。这里的的游欢,是指人的审美需求,即以假象为快乐。如人模仿动物的舞蹈、就是通过这种假象的游戏来获得快乐和宣泄自己的情感。

还有学者认为,由于原始人的思维分不清主客观的界线、认为一切自然物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灵魂的,由此而产生了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巫术祭祀等,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舞蹈,甚至舞蹈是巫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因此,有人断言"一切跳舞原来都是宗教的"。

不少学者从原始人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约事情,而舞蹈是择偶、求婚和进行情爱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认为舞蹈起源于活动。而有的学者,认为舞蹈不仅表现人的情爱,人们的各种激越的情感,人们生活中有重大意义的情感和活动,都会用舞蹈来表观。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

我国有很多学者主张舞蹈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因为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劳动创造了人自身,是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现狩措和种植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占有最大的比重。

我们认为以上各种舞蹈起源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措、农耕)、、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种类

艺术,是由各个不同的艺术品种所组成的。作为艺术之一的舞蹈,同样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它也是由各个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所组成的。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舞蹈。

生活舞蹈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习俗舞蹈,又可称为节庆、仪式舞蹈,是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观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

宗教、祭祀舞蹈,是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过去人们用以表示对先祖的怀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和赐福。

社交舞蹈,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舞蹈活动。一般多指在舞会中跳的各种交际舞。另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各种节日所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多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会交往、自由选择配偶的社交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是各民族的社交舞蹈。

自娱舞蹈,是人们以自娱自乐为唯一目的的舞蹈活动。用舞蹈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

体育舞蹈,是舞蹈和体育相结合,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舞蹈新品种。如各种健身舞、韵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上舞蹈、街舞HI-HOP,以及我国传统武术中的舞剑、舞刀和象征模拟各种动物、特定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戏等均是。

教育舞蹈,是指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审美教育的舞蹈活动,以及开设的舞蹈课程,用来陶冶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加强礼仪,以及增进身心健康、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艺术舞蹈,是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由于艺术舞蹈品种繁多,根据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二类。

第一类、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

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欧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

民间舞蹈: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现代舞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当时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当代舞蹈(新创作舞蹈):即不同于上述三种风格的新风格的舞蹈,它常常是根据表现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不拘一格,借鉴和吸收各舞蹈流派的各种风格、各种舞蹈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从而创作出不同于已经形成的各种舞蹈风格的具有独特新风格的舞蹈。

芭蕾舞:是一种经过宫廷的职业舞蹈家提炼加工、高度程式化的剧场舞蹈。"芭蕾"这个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其最初的意思只是以腿、脚为运动部位的动作总称。法国宫廷的舞蹈大师们为了重建古希秸融诗歌、音乐和舞蹈于一体的戏剧理想,创造出了"芭蕾"这样一种融舞蹈动作、哑剧手势、面部表情、戏剧服装、音乐伴奏、文学台本、舞台灯光和布景等多种成份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剧形式,在西方剧场舞蹈艺术中占统治地位达300余年,至今已历四个多世纪。1958年北京舞蹈学校建立引进俄罗斯芭蕾至今也已四十多年。转第二类,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区分,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

独舞,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双人舞,由两个人表演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现人物的关系。

三人舞,由三个人合作表演完成一个主题的舞。根据其内容可分为表现单一情绪和表观一定情节,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戏剧矛盾冲突等三种不同的类别。

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称为群舞。一般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结或塑造群体的形象。通过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变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组舞,由若干段舞蹈组成的比较大型的舞蹈作品。其中各个舞蹈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又都统一在共同的主题和完整的艺术构思之中。

歌舞,是一种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既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能表观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

第4篇:戏剧教育的起源范文

舞蹈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清晨,在城市的街心公园,一群群的中老年人、有的随着锣鼓点在扭"秧歌"、有的跟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跳"迪斯科"、还有的人在优美的旋律中跳着自编的"健身舞";晚间,在剧场可以欣赏到舞蹈或舞剧作品的演出、也可以到舞厅或联欢会去跳交谊舞;节日期间还可以在一些公园等旅游点举力的"游园花会"看到各地的民间舞蹈表演;如果有兴趣和需要、你还可以到各种舞蹈训练班学习芭蕾舞、民间舞、国标舞……来提高自己的舞艺。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舞蹈?我们将怎么回答呢?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另外,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许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等。所以,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另外,由于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二、舞蹈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有哪些共同性?又有哪些区别?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大家族,它的成员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但是艺术的反映和表现、不是一般的概念的抽象的反映和表现,而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和审美的反映和表观。所谓审美的反映和表现、就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对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根据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予以创造性的反映和表观。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创造了各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的主要区别就是各有其独自的物质载体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文学的物质载体是语言、文字;美术的物质载体是纸张、画布、颜料、油彩,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色彩、线条、构图和造型;音乐的物质载体是声音;戏剧的物质载体是人们在舞台上的行动(表演活动),除舞剧外,主要以语言、歌唱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电影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的表演通过科学技术的方法摄制在胶片上,用电光在银幕上放映出来;曲艺的物质载体是一至二、三人在舞台上的表演、其主要表现手段是说和唱。杂技和舞蹈有着共同的物质载体--人的身体是其主要的艺术表现工具,多数杂技品种和舞蹈一样,是以人体的动作、姿态造型和构图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段。杂技也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员也塑造一定的角色,但是它不像舞蹈那样着重表现人物情感的发展过程,一般不具有情节事件,而是通过高难度的技巧表演,表现出一种概括性的勇敢、坚毅、智慧的品格力量。因此,杂技具有更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艺性,舞蹈演员要具备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高难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如果在舞蹈作品中,以手段作为目的、演员高超的技艺不以反映生活、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为其存在的前提,或是不以舞蹈内容出发采选取相应的舞蹈动作技巧,而是以展示演员所掌握的舞蹈技巧能力出发,那就会使舞蹈作品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脱节,或是缺乏艺术的完整性,而陷于失败,舞蹈演员的技艺本身也就沦入了杂技性的技巧表演,而丧失了舞蹈艺术的基本品格。

三、舞蹈的起源--舞蹈艺术是从哪里来的?

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的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以后由各种声音发展成为语言和音调以后,才相继产生了诗歌和音乐。在劳动中,由于制造工具,人的手逐渐变得灵巧起夹,又诞生了绘画和雕刻。随着人类的进化,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水平的提高,曲艺、小说、戏剧等艺术才相继被创造出来。那么,舞蹈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它的源头来自哪里呢?

我国古代和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说,人类是从天帝那里学来的舞蹈、或是人类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启发才创造出舞蹈来。我们知道,古代的先民,对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像现代的人分得那样清楚。那时的人们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对于人类作出大较大贡献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现在,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神都是人根据自己的影象为基础,经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是神创造了舞蹈,归根结底也就是我们人创造了舞蹈。那么,人又是如何创造了舞蹈呢?

有的学者认为,人由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的模仿。有些舞蹈还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

也有学者认为,在艺术的起源中,模仿虽然重要、但还不是真正的起因,艺术的起因是"游戏的冲动",游戏是自白的人性的表现。游戏也是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的标志。这里的的游欢,是指人的审美需求,即以假象为快乐。如人模仿动物的舞蹈、就是通过这种假象的游戏来获得快乐和宣泄自己的情感。

还有学者认为,由于原始人的思维分不清主客观的界线、认为一切自然物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灵魂的,由此而产生了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巫术祭祀等,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舞蹈,甚至舞蹈是巫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因此,有人断言"一切跳舞原来都是宗教的"。

不少学者从原始人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约事情,而舞蹈是择偶、求婚和进行情爱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认为舞蹈起源于活动。而有的学者,认为舞蹈不仅表现人的情爱,人们的各种激越的情感,人们生活中有重大意义的情感和活动,都会用舞蹈来表观。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

我国有很多学者主张舞蹈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因为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劳动创造了人自身,是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现狩措和种植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占有最大的比重。

我们认为以上各种舞蹈起源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措、农耕)、、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四、舞蹈有哪些种类?

艺术,是由各个不同的艺术品种所组成的。作为艺术之一的舞蹈,同样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它也是由各个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所组成的。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舞蹈。

生活舞蹈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习俗舞蹈,又可称为节庆、仪式舞蹈,是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观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

宗教、祭祀舞蹈,是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过去人们用以表示对先祖的怀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和赐福。

社交舞蹈,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舞蹈活动。一般多指在舞会中跳的各种交际舞。另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各种节日所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多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会交往、自由选择配偶的社交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是各民族的社交舞蹈。

自娱舞蹈,是人们以自娱自乐为唯一目的的舞蹈活动。用舞蹈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

体育舞蹈,是舞蹈和体育相结合,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舞蹈新品种。如各种健身舞、韵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上舞蹈,以及我国传统武术中的舞剑、舞刀和象征模拟各种动物、特定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戏等均是。

教育舞蹈,是指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审美教育的舞蹈活动,以及开设的舞蹈课程,用来陶冶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加强礼仪,以及增进身心健康、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艺术舞蹈,是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由于艺术舞蹈品种繁多,根据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

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欧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

民间舞蹈: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现代舞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当时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当代舞蹈(新创作舞蹈):即不同于上述三种风格的新风格的舞蹈,它常常是根据表现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不拘一格,借鉴和吸收各舞蹈流派的各种风格、各种舞蹈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从而创作出不同于已经形成的各种舞蹈风格的具有独特新风格的舞蹈。

芭蕾舞:是一种经过宫廷的职业舞蹈家提炼加工、高度程式化的剧场舞蹈。"芭蕾"这个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其最初的意思只是以腿、脚为运动部位的动作总称。法国宫廷的舞蹈大师们为了重建古希秸融诗歌、音乐和舞蹈于一体的戏剧理想,创造出了"芭蕾"这样一种融舞蹈动作、哑剧手势、面部表情、戏剧服装、音乐伴奏、文学台本、舞台灯光和布景等多种成份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剧形式,在西方剧场舞蹈艺术中占统治地位达300余年,至今已历四个多世纪。1958年北京舞蹈学校建立引进俄罗斯芭蕾至今也已四十多年。

第二类,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区分,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

独舞,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双人舞,由两个人表演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现人物的关系。

三人舞,由三个人合作表演完成一个主题的舞。根据其内容可分为表现单一情绪和表观一定情节,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戏剧矛盾冲突等三种不同的类别。

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称为群舞。一般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结或塑造群体的形象。通过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变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组舞,由若干段舞蹈组成的比较大型的舞蹈作品。其中各个舞蹈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又都统一在共同的主题和完整的艺术构思之中。

歌舞,是一种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既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能表观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

歌舞剧,是一种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来展观戏剧性内容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舞剧,以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并综合了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作品。

五、舞蹈欣赏

第5篇:戏剧教育的起源范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3-0018-02

收稿日期:2011-11-04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2011B651)

作者简介:张青民(1979-),男,山西新绛人,讲师,硕士,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雅斯贝尔斯说过:“人们为了寻求生命的答案,总是通过各种实践去不断变换身心自由释然的游戏,这种不断超越以求更新的活动可以说是倾听生命律动的行为。”[1]教学就是这样一种实践活动。教学以“培养人”为质的规定性,理应关注人的生命,让人舒展生命,体验生命,享受生命。然而,现实教学的繁重和无趣却压抑和遮蔽了人的生命,教师“感受不到因从事这一职业而带来的内在尊严与快乐的满足”[2],学生也感受不到由学习自身带来的乐趣。在一定意义上说,对教学表演性的漠视是造成教师厌教和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何为表演性 从最普遍的意义即从人类生活和生存的意义上看,表演是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之一,它是作为生命存在者的人对某种角色存在的主动承担,是其通过对角色的表现和显示而实现的以使他人确信为目的的自我投射和自我呈现,并最终达成的自身敞露[3]13。表演性是指表演的内在品质,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超越

超越源于人的生理和物理属性。人类具有自然表现的天性,表演既是以此为基础的,又是对自然表现的超越。初生婴儿的啼哭只是一种生理反映,但当儿童发现自己的这种自发活动会对周围人产生某种效果时,便开始有目的地重复这种以往纯粹是盲目的活动,用啼哭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安慰。此时,原先那种本能的、自发的和无目的的啼哭转而变为一种用来表达某种交往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远比本能的自然表现要更为精微和奇妙。

2.愉悦

愉悦是表演的原初品质。我国著名话剧导演王贵在他的《我的戏梦》中写道:“演戏是玩耍,是游戏,戏要好玩才好看,这不是戏谑,也不是单为话剧艺术的过分严肃和沉重而发出的感慨。纵看人类戏剧文化的长河,我歪打正着地发现,戏剧的本质就是游戏,只不过成人造的游戏稍有些不同于儿童的游戏罢了。戏剧的单一属性是愉悦性。我坚持戏要好玩些。”[4]

3.角色

人在表演中生活和生存。表演是存在者存在的基本状态,人的存在始终是承担着某种角色的存在。只要人生命存在着,就在以角色为核心主动呈现着和敞露着。角色是表演的轴心,表演者按照角色期待和规则来寻求自我表现,并在不同的角色承担中实现责任和义务的承担,这是人性获得的标志之一,也是超越而来的重要成果。如果追根溯源,所有的表演都可以在表演者身上找寻到他“角色”的根源,这种角色(这是一种角色结构,而不一定是某种单一的角色)成为他之所以如此表演的理由和依据。

4.生成

在表演中,表演通过对角色的理解,达到对自我的理解、对他人的理解和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理解,进而达到对人本身的理解。同时,表演又是对话,是自我与自我的对话、自我与角色的对话、自我与他人的对话乃至自我与世界的对话。所以,表演中表演者与观看者都会对所表现的内容与信息进行发现、整理、重组、加工、探索甚至创造。这是一个从本能到理性的过渡与超越,其根本的要义是“生成性”。

二、教学为何具有表演性 1.表演是教学的源头之一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5]。如前所述,角色是表演的核心,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是“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他们的交往行为转化为一种角色行为,在交往中以角色为依据,在行为中分别满足各自的角色期待,由于遵循角色规范,他们的交往行为因此就具有了表演性,其过程是一方做出表演,向另一方投射某种信息,目的在于使对方发生某种预期的影响和改变;另一方则被要求接受和理解这些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感等。前者是作为教师的表演者,后者是作为学生的观看者。这里的“信息”就是表演的内容,它同时被转化为教育内容。显然,通过交往,表演与教育原型发生了关系,这一关系可以概括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表演性的交往活动,教育行为是人类一种特殊性的表演[3]170。

2.表演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

一些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超越认识论的范畴,从本体论的角度论证表演与人的关系。他们认为,人具有表演的本质,表演是人存在的方式。达尔文从进化论的角度证明,情感的表现来自于自然本能的先天遗传和进化环境。他相信,人类已经使用的大多数情感表现方式,都可以在其生物性的刺激和反应活动中找到痕迹。戈夫曼在其《日常生活中的表演》中首次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论证了表演是本体的普遍存在状态。邓晓芒在《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中,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探析了“人生即表演”这个隐喻性话题,他最终的结论是“人生即艺术,即创造,亦即表演――表演艺术是最本原的艺术”。

3.表演是教育生活的存在状态

教育生活之所以被隐喻为“表演”,是因为首先学校即是剧场。学校具有剧场所有的基本元素,学校的教室、操场等场所都具备了剧场的基本功能;学校中的人(教师和学生)成为表演者和观看者;学校中的一切表演活动都是以“角色”及其扮演为核心的。所以,教育就在这样的剧场内进行,这种以完成教育目的为使命的剧场,可以称之为“学校剧场”。其次,教育活动具有戏剧性。生命发展本身具有戏剧性,它反映的是人与事件、人与环境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学校剧场中进行的教育活动与戏剧表演活动一样,他们是对生命形式和表达的观照。

4.人的发展需要教学具有表演性

人的生命发展需要教学具有表演性。人是由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构成的完整生命存在。对于人的自然本质,尼采作过这样的描述:“自然的本质要象征性地表现自己,必须有一个新的象征世界,要使整个躯体都获得象征意义,包括频频运动手足的丰富舞姿。然后,其他的象征能力成长了,寓于节奏、动力与和声的音乐的象征力量突然汹涌澎湃。为了充分调动全部象征能力,人必须达到那种自弃境界,而要通过上述能力象征地表达出境界来。”[6]人性的这种本质通过“表演欲”的形式显示出来,这种表演的欲望,也就是展示或显示自己的需要,是人的主体性的需要。人表演的天性需要教学具有表演性,天性是自然性在生命中的体现,是生命的自然造化,教学应当尊重人的天性,遵循生命的自然发展规律,正像罗素所说:“教育在于培养本能,而不是压抑本能。”[7]

人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发展需要教学具有表演性。通过习得文化使自然人向完整的精神人转变,人文化的过程同样需要教学具有表演性。教学具有表演性能满足人愉悦的需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有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人为了生存,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人在工作之后,为了消除疲劳,必须进行娱乐享受,这是人精神上的恢复与休息,是自我实现的基础。教学的表演性能满足人超越的需求。人是超越性的存在,超越性是生命本性的需要。西美尔认为,生命过程是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教学具有表演性能满足人体验的需求。生命需要体验,体验是主体把握自身和外部世界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教学的表演性能使人以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具有表演性能满足人表演的需求。表演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行为,是人存在的基本状态。杜威就认为,人具有表现性的冲动,这是人得以发展的基础。总之,教学具有表演性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愉悦、超越、体验和表演的本能需求。

三、教学表演性的意蕴 1.教学是对人生命关怀和引领的活动

关怀包含期待、责任和引领。教学应关怀生命的整体性,教学不再以认知为唯一目标,必须关注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人的理性和非理性,关注人的认知和非认知。教学应关怀生命的独特性,教学不再强求完全趋同和整齐划一,它强调每个生命的独特性、不可重复性和不可置换性。教学应引领人的生命意义,教学要帮助人认识生命的可贵性和可能性,实现生命的超越。

2.教学是一种愉悦的活动

教学作为“为我性”和“我为性”的统一的精神生活,它是师生生命历程的一种方式,应充满着人文关怀和生命情趣,应使师生不断地创造和表现自己,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感情,共同体验,共同创造,共同见证成长,共享教学幸福[8]。

3.教学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活动

人的生成和发展从自我开始,而且始终围绕这个“自我”。蒙田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但必须经过中介才能认识自身”[9]。自我发展高级阶段之所以能成为可能,有赖于教育的介入和影响,尤其是学校教育的促进作用。在自我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具体的人的生命处在被建构、塑造和生成的境遇,这样的自我是有待于通过系统的课程与教学设置来建构的自我,是有待于教育活动或教育行为锤炼的自我。这样,教育者们通过自己的表演把学生送上自我发现和发展的大道,而学生也在学校教育中努力完成“自我整合”,从而创生新的生命意义,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和更新。

4.教学是一种“视野融合”的对话活动

教学具有对话的品质,教学的表演性要求教学中的对话是“视野融合”的对话。“视野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关于“理解的逻辑”。在他看来,理解就是视野融合,视野融合就是理解,所以,理解与对话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教学中师生双方要努力与对方达成视野融合,理解对方,同时在对方中理解自己。“视野融合”的对话还是一种彻底开放的对话,要求理解者的视野呈现开放性的运动状态,视野的融合永无止境,而对于理解的对象来说,它具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第6篇:戏剧教育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戏曲课堂 校本课程 具象 支架 方法

2008年2月,教育部发出了《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通知》,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中,并在已修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有关京剧教学的内容。然而,笔者以为,相对于第一国剧――京剧,地方戏曲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与传承的危机,很多地方戏曲艺术面临着“戏院门前车马少,场内座位空席多”的现实。地方戏曲是我国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是地方精神财富的象征,更有必要加强保护与传承。通过实践与打磨,笔者所在学校对地方课程中的戏曲教学提出了“具象・支架・方法”三种策略,并力图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种对路的教学模型。“具象”侧重于文化的载体剖析,“支架”关注课堂教学架构,“方法”指向于学生学习的活动。本文试以《江南戏曲奇葩――越剧》教学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一、具象:戏曲文化的别样解读

具象是与抽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透过具体的形象承载体直接或间接地传达其主旨。笔者以为,文化最终是需要各种具象化表现形式予以体现的。

板块一:感受越剧语言文化

(一)教师吟唱引起源

(二)学越剧语言,体会语言文化之独特

我合(ě)不拢笑口(kǜ)将喜讯(xìn)接;

数(sù)遍了指头(dǚ)把佳期(jì)待(dèi);

总算是(si)东园桃树(si)西园柳(lǚ);

今日(sè)移向一处(cì)栽(zēi)。

板块二:感受越剧表演文化

(一)搭配角色,了解行当之别

1.穿戴服饰,欣赏扮相之美(了解行头)。

2.配一配,用人物图片和行当进行搭配。

(二)学简单动作,体会动作之潇洒(四幅动作定格照)

(三)学唱“金玉良缘”,体会乐曲之优美(借助iPad进行指导)

板块三:感受越剧流派文化

(一)对比范唱,识别流派之别(对比徐派、尹派唱腔)

(二)欣赏剧照,初识流派之丰富

尾声:追溯源头,激发探究之心

(一)聆听“的笃班”时期的乐曲,感受乐曲之淳朴(随机出示笃鼓、尺板)

(二)小结,激发探究之心

戏曲文化是起源、发展、舞台、角色、流派等艺术文化的综合体。在《江南戏曲奇葩――越剧》的教学中,该向学生传递越剧哪些方面的文化,用什么样的方式易于学生接受这一文化?笔者进行了慎重的取舍。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最终,将文化的传播分解为起源文化、表演文化、流派文化三大板块。对这三大板块的文化,是这样进行具象化处理的:在起源文化中,笔者以为越剧语言的学习及原始越剧的聆听是起源文化具象化的载体,因此,在这节课的第一板块和最后的板块中设计了这两个内容的学习,也实现了从起源开始又回归起源的设计思路;在表演文化中,将角色形象(行当、行头、动作)以及曲目学习作为具象表现,实现舞台形象的建构;在流派文化中,重点对徐派和尹派不同的唱腔特点进行了具象化,使学生体会到流派的含义。

文化不是靠语言表达的,也不需要灌输式地传授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将地方戏曲课程中抽象的文化进行具象化处理,对于小学的课堂教学特别适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本堂课的演绎,将文化这一高深的虚幻概念拉到了学生能够轻松感知的范畴。

二、支架:教学设计的别样架构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中一种较为成熟的模式。其基本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在《江南戏曲奇葩――越剧》的设计中,让学生初步学会唱越剧,感受越剧的表演文化继而辨别流派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对于几乎没有接触过越剧的学生来说,这又是一个有难度系数的目标。为此,笔者将这个目标进行了分解设计,具体如下。

首先整堂课的视频资源的使用。从课前的初步感受调节气氛到课中少儿视频的兴趣激发到学唱的唱段都采用了同一曲目“金玉良缘”选段,学生在反复循环地聆听中对这个曲目有了初步的感受。

其次,笔者把感受越剧表演文化这一目标细化成了四个具体化的任务,进行分步处理,大致搭建了四个支架。

【案例1】

师:老师刚才唱的是哪种地方戏曲呀?

生:越剧。

师:是啊,越剧是咱们浙江的地方戏曲,你知道越剧是用什么方言演唱的?

生:嵊州方言。

师:为什么会用嵊州的方言演唱呢?

生:因为越剧最早起源地就在嵊州。

师:哦,原来这跟它的起源有关哪。越剧的语言学起来可有意思了,咱们同学也可以来学一学。你瞧,老师还给它标上了很特别的拼音,你来试着念一念。

在第一板块的学习越剧语言中,既是对越剧起源文化的一种深化,又是为减轻后面学唱难度搭建的第一个支架。

【案例2】

师:刚才视频中朱老师的徒儿表演的就是小生行当,她在里边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生:贾宝玉。

师:她的装扮有什么特点?

生:她穿着很高的鞋子。

师:朱老师把她穿的鞋子也带来了(展示),这个在戏曲中叫靴鞋。还有其他特点吗?

生:衣服也很特别,长长的。

师:你们瞧,这就是贾宝玉穿的衣服,谁来穿一穿。

……

将贾宝玉的服装进行穿戴,让学生感受到贾宝玉的小生形象,为学生构建所学唱段的角色文化意识,这是第二个支架。

【案例3】

师:在进行表演前,你们先跟着我的徒儿学几个专业动作。(四幅动作定格照)

对动作的分解学习,既达到让所有学生动起来的目的,也是为学唱更加传神搭建的第三个支架。

最后一个支架是穿着校服的少儿的教唱,既拉近了越剧与学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越剧不仅仅在舞台上那么遥远,它也在我们身边的小伙伴中流传,让学生心理上接受越剧。

三、方法:活动设计的别样聚焦

所有内容的确定,所有资源的选择,所有方法的使用,一定是以学生为出发点进行考虑的。因此,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每一个文化点的传播都需要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并且通过针对性的方法的使用,使活动达到最大的效能。

每一个板块的设计,每一处文化的传播,笔者都关注到了一种方法的指导。在课的伊始到结束的上下课行礼问好上,打破常规的问好方式,在一作揖一鞠躬间带领学生走进越剧的世界。

【案例4】

学越剧语言,体会语言文化之独特:

我合(ě)不拢笑口(kǜ)将喜讯(xìn)接;

数(sù)遍了指头(dǚ)把佳期(jì)待(dèi);

总算是(si)东园桃树(si)西园柳(lǚ);

今日(sè)移向一处(cì)栽(zēi)。

第一板块是对嵊州方言文化的感知,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嵊州方言乃至江浙方言独特之处,笔者给一些特殊读音的字标注拼音,学生在听、练、说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到江浙方言中没有翘舌音等这些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运用拼音的方法是一个创新,从课堂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学生借助这一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初步学会了嵊州的方言,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案例5】

感受越剧表演文化

(一)搭配角色,了解行当之别

1.穿戴服饰,欣赏扮相之美(了解行头)。

2.配一配,用人物图片和行当进行搭配。

(二)学简单动作,体会动作之潇洒(四幅动作定格照)

(三)学唱“金玉良缘”,体会乐曲之优美(借助iPad进行指导)

第二板块感受越剧表演文化,笔者设想落实的点有这几个:了解行当、行头、动作、演唱,每一个点,都将方法渗透到活动中。在给行当搭配的环节中,借助简单提示语将人物图片与行当名称进行动手配一配的方法,对比京剧与越剧大花脸形象,一个粗犷一个秀气,体会到戏曲人物行当的装扮上南北文化的差异;识别行头采用的方法是穿穿、戴戴、挂挂;学习动作运用了四幅定格照的方法让全体学生学习比较规范的小生动作,将贾宝玉这一小生形象直观地显现出来;学唱环节引进了微课,运用iPad这一工具实现小组内的学习。

【案例6】

师:大伙儿唱得这么开心,我忍不住还想再来唱一句,“林妹妹,今天是从古到今天上人间,是第一件称心满意的事啊――妹妹啊――”(尹派唱腔)我唱的这句跟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唱的那句后半段是唱的,这句都是念出来的。

生:好像这句比较低?

师:什么比较低?

生:就是前面很高的,这句好像从喉咙里唱出的。

师:哦,前面那句音高很高,而后面这句用上了气息,感觉声音很沉稳。音高上有不同。还有吗?

生:……

师:你发现节奏上有没有区别?

生:一个很快,一个很慢。

师:同学们,这就是越剧的流派,刚才我们唱的高昂一些的是徐派,是由徐玉兰老师创立的,醇厚柔和一些的呢是尹派,由尹桂芳老师创立。在越剧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老一辈的越剧人,她们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形成了不同的唱腔,创立了不同的流派。

在第三板块了解流派文化中,采用的是对比的方法,用同一唱段的不同唱法,让学生谈谈不同之处,引出这就是流派之别,不需要大段的概念解释,只要这样轻轻一拨,流派的概念就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印象。

对于越剧传承的处理,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借助与学生同龄的教师的徒儿作为助教,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学生一种越剧就在我们身边的意识:老艺术家、教师甚至同龄人都喜爱越剧传承越剧。

总之,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始终以学生的认知为起点,以学生的特点为依据,让学生在玩玩学学中,快乐地走进了越剧世界,传承了地方文化。

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地方戏曲进课堂”要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需要有课程规划,即“课程纲要”。课程纲要是一种规定时间内的课程计划,包含课时安排、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式、课程评价等要素。其次,要使课程更丰厚,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是不够的,那么对于戏曲文化的传播,戏曲艺术的传承,还可以做什么?还需要丰富哪些课程内容?这些也需要做进一步思考。另外,就“具象、支架、方法”三条策略的具体操作而言,也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我们知道,地方课程中的文化,其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在教学中如果像本课一样,对起源与发展的内容弱化处理是否符合地方课程的课程理念,也有待商榷。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Z] .2015-03-26.

[2]陈文兵.“戏剧进课堂”的教学实践模式建[J].当代戏剧,2009(5).

[3]高卫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具象化与概念化传播效果分析――以跨国公司的“问题”广告传播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6).

第7篇:戏剧教育的起源范文

>> 英语教学与区域性文化资源的整合 浅析连云港区域性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把秀山建设成为武陵山腹地区域性文化中心的思考 区域性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及其发展路径 浅析区域性杂志的区域特点 论安徽民间音乐文化的区域性传承 浅谈音乐文化的区域性传承 印度的性文化 区域性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的设计及施工特点 浅论我国区域性行政管理的特点与改革 142株鲍曼不动杆菌区域性分布及耐药特点的分析 根性文化的芦笙 古着的性文化 越南“要命”的性文化 印度,圣洁的性文化 由《金瓶梅》中寡妇再嫁看晚明女性文化的民俗特点 论地域性文化与少数民族首饰美学特点的形成 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区域性地产行业媒介传播与经营理念及文化定位的研究 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之“柳子文化”板块。

② 此表根据(美)周锡瑞《》的起源中表2“山东举人分布情况表”稍作变动而来,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转引自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页。

③ 此表根据(美)周锡瑞《》的起源中表3“大运河沿岸各县的举人数”改造而来,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转引自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7页。

④ 资料来源:2008年10月11日与田庄赵连仲(77岁)交谈所得,四本手抄本现在赵连仲老人处珍藏。

⑤ 由于是卷下,故严格的按照《戏谱杂集》目次记录之,本书目次是从第九个剧目开始的。

⑥ 笔者于2008年10月9号在德州市夏津县做田野调查时所得。

⑦ 笔者于2008年10月9日下午摄于临清市田庄乡吹腔戏老艺人赵连仲家中。

⑧ 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8页。

⑨ 王福润(1884-1969),巨野县人士,柳子戏演员,擅演小生。

⑩ 李文远(1896-1976),柳子戏演员,原籍邹平,后迁汶上南站区何楼。在济宁、汶上、曲阜、泗水等地演唱三十余年。

[11] 王传明(1904-1982),荷泽市郓城县人士,柳子戏乐师,工三弦、笛,会弹唱柳子戏曲牌三百余支。何善芳(1917年生),定陶人士,十三岁入科班学戏,擅演文武小生。

[12] 张春雷,原名张兴然,曹县人士,柳子戏演员。擅演红脸、花脸。尤擅演张飞戏,在鲁西南有“活张飞”之称。

[13] 郑兰亭(1920-1994),定陶人士,柳子戏演员,主攻青衣花旦。20世纪50年代初,与其他柳子戏艺人组成郓城工农剧社,后随团调省,成立山东省柳子剧团。

[14] 苗悦芹(1889-1966),嘉祥县人士,柳子戏演员,初习小生,后攻丑行。1960年任职于菏泽戏曲学校和菏泽专区柳子戏剧团教师,口述曲牌300余支,由庞礼记谱整理,共计九册。

B15 黄遵宪(1932年生),荷泽市郓城县人士,主攻文武生。1956年主演《孙安动本》,饰演孙安。

B16 杨汉春,荷泽市郓城县人士,柳子戏演员,擅演青衣。

B17 何丽丽《山东柳子戏音乐文化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B18 [美]周锡瑞《的起源》,第50页,转引自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2页。

B19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230,《兖州府风俗考》,转引自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2页。

B20 一部分剧目来自于2008年2月10日中午访尹成省,并见到其手抄的部分剧目。一部分来自于在沂南村与剧团人员的聊天所得。一部分是近年春节演出剧目。

参考文献:

[1]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的历史趋势及特点[J].东岳论丛,2008,(3):47.

[2]纪根垠.柳子戏简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3]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高志超(主编).运河名城临清[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0.19-20

[5]山东省柳子剧团编.柳子戏音乐曲牌大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6]马建中.山东地方戏曲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20.

[7]马建中.山东戏曲论稿[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0.60.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handong Liuzi Drama

HE Li-li1,2

(1. School of Music,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59;

2. School of Musicology, 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Shanghai 200031)

Abstract:Liuzi drama mainly spread in Shandong section of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Various culture factors of areas around the Grand Canal impacted much upon western Shandong plain, forming characteristics combining humanity and military of Liuzi drama. Historically speaking, humanistic culture always prospered in western and southwestern Shandong regions where plays of Liuzi drama were brought up. Meantime, an ingenuous and straightforward style well developed in such drama could not be dissociated with advocating of martial arts in the area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第8篇:戏剧教育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沙画艺术;中小学;美术教育;理论研究;实践

沙画是用沙子作为表现形式的一种直观性艺术。沙画的艺术根据画者的绘画能力重点突出所要表达的故事,通过音乐的节奏来展现在人们眼中。把沙画这门美妙的艺术深入到中小学美术课堂中,相信会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精彩,让学生从玩中领悟到学习的快乐。

一、沙画艺术的起源与课堂应用

1.沙画艺术的最早起源

沙画这门艺术看起来貌似简单,但是想要理解其深层的含义得追溯到坛城沙画中去。坛城沙画是一种宗教艺术形式,是流传于藏传佛教中的一种在平台上或正方圆形板子上的绘画表现形式。那时候的沙画特点是工整,表现得对称、平整、均衡,不像现代的沙画具有独特的创意模式,但坛城沙画是引领现代沙画不可替代的先驱。

2.沙画创意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用沙画引领美术课堂,相信会使学生在从其他课堂的枯燥乏味中跳出来。沙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从波涛汹涌的山河到缓缓的流水,从滴滴答答的钟表到寂静思考的人脑,从一个背影严肃的老师到可爱慈祥的母亲。要让每一幅画都富于创造性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画者大脑的快速运转及丰富的创意。美术课堂最重要的就是创意,创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创意不仅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也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沙画课堂满足了创意课堂所需的要求及教学内容。沙画的创意灵活多样,令学生有足够的好奇心,能够培养他们的大脑思维能力。课堂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和现代化课堂教学的新颖性,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变得更具富有创造力。

二、沙画艺术对中小学生的积极影响

1.沙画课堂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沙画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感观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沙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书写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不仅能带给学生心理上的好奇,而且能使他们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与自信感,为未来的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2.沙画学习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小学生的能力处于刚刚发展阶段,对社会的认识很容易受到周围各种新鲜事物的影响。正确的观念引导,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思维模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沙画学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沙画课堂使学生的生活变得充实,这种新颖的艺术形式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模式,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独立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趋增强势,情绪也很不稳定,沙画学习可以使他们浮躁的内心得到平静,文学功底得到升华。当学生独立完成一部沙画作品时,会有很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既丰富了文化知识,自我意识思维能力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成熟发展。学生有能力在创作中寻找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鼓励学生独自创作出作品,独自去探索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从求知和探索中获得自我的成就感。

三、中小学教育中沙画艺术传播途径的研究

1.构建崭新的学习氛围

国外的创意研究在当代已经达到领先的水平,但是沙画在美术教学中还是没有立足之地;国内虽说都会设置美术课,但是并没有重视上去,好多美术课堂变成了数语外的第二课堂,沙画课堂更是少之又少。沙画艺术不仅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同时也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自己的意识状态下自由地创作。儿童喜欢通过触摸事物来学习新知识,而不是简单地在书本上凭空想象地去学习,沙画恰好满足了这一要求。

2.沙画艺术在课堂中的可持续发展

沙画的创作还需要一项重要的素质就是绘画能力,因为有了绘画功底,才可以把所要表达的事物完美地表现出来。因此,沙画不是人们眼中简单的简笔画,沙画创造的佼佼者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绘画高度才可以引领下一代的发展。

现代沙画这门新兴的艺术形式在许多行业里都是新鲜的,又可以提升企事业的知名度。如,把沙画运用到广告中去,在新颖的创意下吸引大家的眼球,使得产品受到广泛的关注。

沙画还可以表达一系列的材质纹理。如,用沙画表现出水墨的效果,使画面更加自然,更具有中国风的味道,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对中国画的了解。

同时,教师在讲述沙画创作的同时可以教会学生对待人生的态度,让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更加深刻,让他们知道时间的重要性。沙画艺术就如人生一样,瞬间快速地从手缝中流走。我们在完成唯美画面的那一瞬间,后面就有只无情的大手把它瞬间地毁灭,人生应该把握好每一个瞬间。

参考文献:

[1]郑啸.人生如画[M].老年教育(长者家园),2009,(04):24.

[2]王履玮.沙画,一位空间的叙述者――《战神・1948》舞美创作笔记[M].上海戏剧,2009,(11):13-14.

[3]杜义盛.神秘的印第安沙画[M].世界文化,2002,(01):18-19.

第9篇:戏剧教育的起源范文

【摘 要】“小品”以它独特的魅力绽放在中国大地,以幽默滑稽的表演形式得到了老百姓的喜欢和认可,它以简单短小的内容来表达一件发生在人们周围的小事,让大家在取悦的同时,从中得到一些感悟。

【关键词】小品;浅谈

“小品”自产生时起,就和社会现实有着难以割舍的血缘关系,它以精彩的喜剧内容,惟妙惟肖的讽刺艺术,以及生动传神的表演形式,对社会现实作了多方面的描写和揭示。在今天,“小品”这种源于现实的艺术,已是家喻户晓,同时又受到老百姓的喜爱。每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中,小品已经是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如果看不到小品,就好像缺少了什么。那么什么样的观众喜爱看,而且有市场,有生命了的作品?我觉得,这个作品不单单需要再现现实,更需要多方面的艺术综合。下面谈点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小品”顾名思义是小的艺术品。小品的名称大致起源于艺术学校和演艺团体。在美术界,一幅简洁的单纯的小作品称为小品。它本身没有复杂的内涵,只反映事物的一个侧面或现象,表现形式较单一。如国画小品,版画小品,油画小品。在演艺界组合,通过形体和语言表现一个比较简单的场面或艺术形象的单人表演和组合表演,也称为“小品”小品最早是演艺界考试学员艺术素质和基本功的面试项目,一般由录取单位老师现场出题,应试者当场表演。大约在八十年代初,由于春节晚会的媒介,小品作为独立的节目参与到演出中,因其活泼,诙谐的表演形式倍受观众的喜爱,形成一枝独秀的场面。较早的小品演出是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其滑稽幽默的形象动作,获得了广大观众的高度赞赏和认可。其后,赵本三,巩汉林,黄宏,黄晓娟,宋丹丹,郭达,蔡明,范伟等一大批明星脱颖而出。使小品这个新的演出形式空前火爆,它的题材丰富多样,其反应社会现象的深度和广度及表演形式也越趋多样化。从此小品成为文艺舞台上不可缺少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那么小品的特点是什么?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短小精悍,情节简单。这是小品与其它艺术作品和艺术表现形式最基本的区别。“小品’”属于文化快餐。它是一盘精美的小菜,而不是什么火锅大烩菜。2:幽默风趣滑稽可笑。小品是笑的艺术,好的小品大多有足够的笑料,让人们在笑声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3:雅俗共赏题材广泛。下品反映的小题材小事件源于基层和老百姓中间,人世冷暖,世间百态都是小品描写的对象,很多素材可以通过小品这种形式在舞台上得到升华。4:贴近生活角度新颖,语言精练感染力强。这是小品创作的基本要求。只有贴近生活的作品,才是喜闻乐见,百姓欢迎的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适度夸张内容典型,这是小品成功的要领。5:内涵哲理,透过表面现象,讽刺一些不合理的事物,揭示一定的哲理,寓教于乐。这既是小品的本意也是人民群众对小品的期待和要求。

一个作品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在于剧本的好坏。要演好小品,必须有好的小品剧本,正如唱红一首歌曲一样,必须要有好的歌词和好的曲调。近年来,随着小品的走红,不少从事创作的新老同志加入到小品的创作的行列,有些业余爱好者也积极写本参与。但是,往往由于把握不好小品的特点和尺度,小品脚本写的不够到位,演出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演艺界一些小品“大腕”也常常为没有一个好的本子苦恼、如何写好一个小品剧本?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努力。1: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贴近生活,在老百姓中找灵感,用独特的视角去表现某一件小事。如黄宏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赵本三的《买车》《卖拐》等等。都是在生活中发掘出老百姓所熟悉的凡人小事,通过演员鲜活的表演使得观众捧腹大笑,回味无穷。2题材宜小不宜大,要大题小做,不要小题大做,切忌包罗万象和搞“高大全”一个小品最好只反映一件事物的侧面。而内涵丰富,说理充分的题材,是电视系列剧或长篇小说的表 现形式,不要混为一谈。3:要有笑料和“包袱”语言要生动,幽默,诙谐,小品最宝贵的,最具代表性的是语言的生动有趣,妙语连珠。要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切忌平铺直入。有时一个借用语能使观众开怀大笑。如宋丹丹的“一颗洁白的门牙去年也光荣下岗啦,赵本山说的那句。和老伴和好了,后来就涛声依旧啦。都是很形象的借用语言的范例。4不要把小品写成相声和小戏剧,要突出小品的特点。有些小品作者用心良苦,立意也不错,总把小品写的很有思想性,对人有教育意义。但表演效果适得其反,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戏剧和小品区分开来。那么小品与相声,话剧,折子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于:相声是说,学,逗, 唱,重在”说“一般不用道具,不化妆,而小品不仅用道具,要化妆,而且重在…演。通过表演获得效果。说的多演的少,容易使人视为相声,光演不说,成了哑剧。小品与话剧,折子戏的相同点是:在形式上短小,情节不复杂,都具有,戏剧性或喜剧性。区别在于内容上,话剧,戏剧的内涵丰富,时空较长,说教成份较多,思想性较突出,有的看后给人以沉重感和悲痛感,甚至催人泪下。而小品则不必有较多的内涵和思想性,只要将具体事物的一面表现得活灵活现即可。不少观众反映,小品不欢迎眼泪,只欢迎逗笑,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说,戏剧是社会生活的一幅画或镜子,小品则是一幅漫画,是一个 “哈哈镜”它的特点是用“笑”和夸张的语言反映事物,折射事物。如果说戏剧是剧情和角色的台词直接感染人,使人们受到正面教育的话,小品则既不属于正面教育,也不属于反面教育,它是用一种“启发式”的形象思维激活人的感官,使人们从笑声中受到感悟。综上所述,我个人的看法是:小品的形式适宜讽刺,辛辣的题材,不适宜正面或直面教育的内容。一个小品脚本优劣高低的标准是什么,应是能让人看了哈哈大笑是小品的第一个评判标准,其次,才是题材,内容,语言,思考等艺术和政治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