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火星历险记范文

火星历险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火星历险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火星历险记范文

于是,在我和迈克斯的调停下,火星人和M57星球的人签订了和平建议书,火星人说:我们也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家园,不受其他星球人的控制和干扰,火星人把地球上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变回了原来的样子。

外星人再也不是一个谜了,其他星球的人一起和平相处,变成了一个和平外星世界。

M57星球的人说:“我们愿和你们结为朋友,希望了解你们地球和人类,希望把地球和人类的资料给我们看一看,我和迈克斯高兴了一会(迈克斯这时已变成了一个英俊的英国年轻人)决定用特殊的机器接通了联合国宇航总局的密线,希望得到总局的批准和同意。

第2篇:火星历险记范文

关键词:脱附 活性炭纤维 反应

工业化的发展造成了剧烈的能源消耗,同时对大气的污染也十分严重,近些年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使针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倍受关注。我国工业排放的废气主要以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硝酸根离子气体为主,这些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或会形成酸雨、硫化雾霾等现象。目前我国处理大气污染主要采取活性炭纤维技术,这是一种新型的吸附性纤维材料,它具有表面织孔纤维吸附力强,吸附量大、再生容易等特点。所以我国开展了针对活性炭纤维技术的大范围研究。

一、活性炭纤维的制备方法及性能

活性炭纤维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它的前身来自高性能碳纤维,并且由高性能碳纤维像粘胶基活性炭纤维、酚醛活性炭纤维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今天的活性炭纤维。在活性炭纤维发展的历程中,诞生了粘胶基、酚醛基、聚酰亚胺基等多种类型的活性炭纤维,这也使活性炭纤维的用途更加广泛。

活性炭纤维的生产原料主要由聚丙烯腈纤维、酚醛纤维、沥青纤维、聚乙烯醇纤维、粘胶纤维等人工纤维和天然纤维进行混合形成,不同活性炭纤维在应用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针对大气污染要使用正确的活性炭纤维,活性炭纤维最大特点在于吸附力强,它的最大吸附能力能够达到1000~1500m2/g,甚至2000m2/g以上,同时它的表面积很大,能够很好的完成吸脱,不容易被粉化出现二次污染,其物理性能能够适合大多数环境和温度下的压力,并且节能性很强。在化学性方面,能够在酸碱环境下使用,并且十分稳定,可以进行多次循环使用,其使用后材料可以被土壤进行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于低浓度气体的吸附能力更是优秀,这也使活性炭纤维成为了治理大气污染最为有效的法宝。

二、活性炭纤维的使用应用机理

活性炭纤维能够对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硝酸根离子气体进行有效的脱除,所以在我国的环境保护治理中被广泛的使用。以二氧化硫为例,活性炭纤维在氧气和蒸汽环境下能够完成对于二氧化硫的氧化脱硫。首先它对气体物质进行化学重组,使二氧化硫与水蒸汽反应变为硫酸,在使用洗涤的方法使硫被脱附出来,这种方法在于使用二氧化硫转变为三氧化硫,使二氧化硫被很快氧化。这种反应方法使水具备了双重作用,在水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三氧化硫和水合硫酸,这使活性炭纤维在去除 性上更加快速,整个去除过程如下:二氧化硫和水的吸附二氧化硫氧化形成吸附的三氧化硫三氧化硫的水合形成与硫酸,这一过程完成后可以通过水合的形式被洗脱,并且使活性炭纤维能够完成连续的吸附。这种反应机理需要二氧化硫被界定为能和气体、水蒸汽反应的物质,二氧化硫在转化的过程中水合硫酸最先被吸附,可以直接完成活性炭纤维表面全覆盖,这样就为水稀释水合硫酸提供了空位,使硫物质被近一步的脱附。在实际工业应用中我们发现,当废气中水的浓度越大,二氧化硫被转换的就越彻底,这也就证明,水量和二氧化硫转换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水也是活性炭纤维进行脱附的必备物质之一,有研究发现如果二氧化硫被水催化后,在经过活性炭纤维,就不需要进行更换,可以完成活性炭纤维的自行再生,同时对二氧化硫的去处能力将会得到更加显著的提高。并且这种研究直接被应用到室内的二氧化硫去除中。二氧化硫是室内装修过程中生成的主要有害气体之一,在去除这种物质使,需要保证室内的一定湿度,然后在使用空气过滤设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活性炭纤维对多种物质的去除率

有研究表明通过氟氧化物处理的活性炭纤维去除氨离子的效果十分有效。随着表面处理时间的延长,活性炭纤维的比表面积与微孔体积稍微有所减少。然而,氟氧化物处理的活性炭纤维使得活性炭纤维表面含氟和氧的极性官能团如C-F、C-O、COOH等增加,从而提高了活性炭纤维对氨的去除率。

使用活性炭纤维可以提高对苯废气的吸附率和活性炭纤维自身的再生。当活性炭纤维吸附后苯废气后,就可以与气体中的水蒸气进行反映,并且效果良好。同时在活性炭纤维过滤苯废气后可以直接通过过滤尘粒的同时吸附气体苯,结果表明,50%活性炭纤维对甲苯废气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并且对废气中的尘粒有较好的过滤效果。活性炭纤维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去除。活性炭纤维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有较好的吸附性能,而且可再生。在实验条件下,对活性炭纤维样品重复吸附和脱附,其吸附性能无明显降低。使用活性炭纤维吸附氯仿废气的研究中。活性炭纤维对氯仿有良好的吸附性,活性炭纤维再生后仍保持良好的吸附性能。使用活性炭纤维对氙吸附性能的研究。在活性炭纤维上负载适量的贵金属,可以显著提高活性炭纤维对氙的吸附性能。就目前看来活性炭纤维能够具备十分优良的脱硫脱氮性能所以在工业中可以广泛的应用到治理大气污染,以适应我国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四、结束语

活性炭纤维凭借良好的吸附作用已经在很多领域被广泛应用,小到家庭冰箱去味,大到治理大气污染,目前我国活性炭纤维技术十分成熟,已经形成了产业化生产,并且在工业上被广泛应用。但针对大气污染的质量还存在一定的漏洞,这是因为大气污染的控制性十分困难,需要对活性炭纤维进行技术上的改进,所以针对活性炭纤维科技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新型的活性炭纤维已经从纤维的种类、来源、活化机制等方面进行提高,并且提高了活性炭纤维的使用次数、活化机制、吸附效率等,随着活性炭纤维技术的研究,我国在大气治理方面将会得到更大的提高,使我们的天空更加的蓝,空气更加新鲜。

参考文献

[1]李永贵,赵苗,梁继选.国内活性炭纤维的应用研究与开发[J].纺织学报.2006年06期

[2]王建英,胡永琪,赵瑞红,李建军,康文通;活性炭纤维的制备及其在环保领域的研究应用[J].河北工业科技.2004年04期

第3篇:火星历险记范文

绘画凝结着时间和空间的形象,画家必须用自己所熟悉的技术创造出一个构成它自己存在的空间,以便他人可以从中看到生命的活生生的延续和成长,就像是一个真实的存在物。如何使一根线一笔色彩再从一张画面到能打动别人,那取决于绘画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线条、色彩、形体。

绘画艺术语言中的第一要素是线条,是最基本、最主要、最生动的部分。线条是绘画的骨骼和轮廓,更是绘画的气势与神韵之所在。正是在线条的运行与变化之中,形体与色彩融合一体又交相辉映,因此,在绘画艺术中,线条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是绘画艺术家从万千世界中提取出来的赋予了艺术生命的高度抽象化的艺术符号,也赋予了生命之“呼吸”。

不同形态的线条,往往引起人们不同的感知,如水平线使人感到平稳、安静;斜线使人感到烦躁与不稳定;曲线给人一种流畅柔和的感觉。而绘画都始于勾线,后来西方绘画虽然向以面为主体的造型发展,但凡是有所成就的画家仍然重视线条。“西画的线条是抚摸着的肉体,显露出凹凸、体贴轮廓与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象”(宗白华语)。和西画相比,在中国画中线条占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甚至被一些大师认为是中国画的根本。中国画一向坚持以线造型的原则,并赋予线条以内在的生命力和个性特征。有著名画家石涛把线条称作“画之法”,把“赋形”的手段归于“一画”。认为山川人物之秀丽、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均离不开勾画的“一画”,“自一以至万,自万以至一”,“亿万工笔画,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

色彩是绘画语言中最具覆盖力、最具表现力、最富情感力的部分。如果说线条是绘画的骨骼和神韵,那么色彩就是绘画丰腴的肌肤和饱含的情感,给已有的呼吸充实了血液,从而去转向一种真实。绘画艺术中的色彩是画家眼里的万千世界,更是画家胸臆中的情感,艺术家正是通过各种色彩的组合搭配和浓淡轻重的变化,使画面形成不同的色调。从客观上说,色彩是增强画面逼真感的重要手段;从主观上讲它又是传达作画者感情的重要手段。“色彩的美感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人的视觉对色彩有一种经验感受,不同的色彩往往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从而使人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这也说明色彩具有表情性和寓意性。审美时把这种联想分成两个层次,即具体联想与抽象联想。具体联想如从红色想到火,从白色想到雪,从蓝色想到天。抽象联想则是在具体联想基础上升华出的抽象观念,如绿色代表着生命、希望,黑色代表不幸、终止等。进一步则更为抽象,它唤起感觉,或冷或暖,或激越或舒缓,常重视描绘对象的真实感,强调绘画的模拟状物功能,看一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大画家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提香的《玛利亚》、库尔贝的杰作《石工》,运用古老技法,强调色彩为绘画的灵魂。现代主义画家认为色彩自身就存在主观色彩,把色彩的审美价值提至相当高度,如凡·高的《向日葵》突出了色彩的生动感和表现力。凡·高的画完全解放了绘画的整个灵魂,后来现代绘画中整个表现主义绘画流派,直接受到了感召。中国画的色彩在运用上主张“随类赋色”,比如自隋唐迄今,山水画多用石青色填色,所谓“青绿重彩,工细巧想”。这种赋色方法,一般不是为了客观地描绘对象,而主要是为追求画面的艺术效果。

绘画艺术语言中最具辩证关系的是形体,也最具隐喻倾向,因而也是最见功力的部分。在绘画艺术中,形体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形状”与“体量”。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它更主要的是一种关系,是一种寓意,一种倾向。它从宏观上、全局上设置辩证与统一的整体效果,这种效果不仅是外在的、直观的,更主要的是内在的、象征意义上的。构图的目的是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按一定的章法在画面上设置和处理表现对象的位置关系,把各种形象有机合成一个艺术整体。构图不是对客观事物的自然堆砌,而是艺术家自觉地通过运用实践形成的均衡、对比、同一、数比、节奏、韵律等基本规律。这些规律很大程度上来自人们的视觉习惯,比如向心式的构图,常常给人一种凝重、庄重、紧张的感觉;离心式结构则给人一种轻松、奔放、活泼的感觉,因此不同的构图必须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意向和艺术氛围。如果说色彩是“血液”,那么形体构成则是“骨架”。通过线条的“呼吸”,那么一幅完整的画面通过这些绘画语言走向真实。画面整体性的效果最终达到形体的写实性与象征性的融合、静态与动态的融合,达到了艺术家深层次审美取向的追求。

第4篇:火星历险记范文

关键词:资贷危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是美房地产市场上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次贷危机”是自2007年初开始,由于“次级债”大量逾期违约引发全面性的信用危机。特别是2008年,随着华尔街贝尔斯登、美林证券、雷曼兄弟公司、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五大投资银行的全军覆没,将危机推向了,已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在这场危机中,越来越多的国家、金融机构以及大型企业遭受重创,使世界经济陷入了衰退的时期。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金融创新的泛滥导致了信用的滥用,给社会经济埋下了祸根,引发了次贷危机。如何认识和应对这次危机,就成为我们金融内审工作者当前探讨、分析的热点问题。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机理

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和美国消费的过度膨胀。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全球形成了以美金为本位的信用货币体系,而美国则进入了无约束的美金泛滥时期。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除了以上大的宏观经济因素以外主要还有以下原因:

一是政府对经济运行缺乏必要的监管。美国一度放纵经济泛滥增长,在宏观层面对经济运行缺失必要的监管,甚至在某些领域没有实施监管。无政府状态是导致次贷危机的根本条件,由于对房贷市场缺失必要的监管,使其无限膨胀,形成了巨大经济泡沫。美国是世界经济,在当今全球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个巨型经济泡沫一旦破灭,势必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二是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十分脆弱。盲目追求扩张发展,追逐高额利润,忽略了风险管理,使次级抵押贷款标准降低,并一降再降,最终导致风险失控。

三是过度扩张金融衍生产品。在前几年美国楼市最火爆的时候,很多按揭公司为了扩张业务,牟取更高利率,介入了次级房贷业务,从而促使金融新产品无限度的不断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掩盖和隐藏了次级房贷的危害性。特别是次级房贷证券化,信贷违约掉期等不透明的复杂金融衍生产品的推波助澜,构筑了房地产市场空前的虚假繁荣。

四是金融机构对投资者缺乏尽职调查。由于高额利润的驱使和非常火爆的销售市场,使房地产开发商不顾社会实际需求状况,没有重视必要的市场调查,盲目扩张业务。很多金融机构也没有实施可行性的市场需求调研,在利润最大化的诱导下,忽略了对实体经济发展的真实需求及日益俱增的市场风险控制,不断推出新金融衍生产品,最终使这些金融业务纯粹变成了金钱游戏,与分散风险的初衷背道而驰,更加加剧了信用危机。

五是各个环节的信息披露不充分。特别是在贷款证券化过程中,信息传递链条过长,导致信息披露不全面,不准确,层层失真,包括发行人、承销商、资产管理人、信用评级机构和投资者很难获得足够真实的信息。

六是信用评级严重脱离实际,使评级结果不够真实、准确。在经济利益诱导下,信用评级机构受自身利益驱动,在主观上存在听任自然的不尽职尽责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房地产市场异常旺盛,使各类经济实体以往的经营业绩普遍向好,由此形成的风险管理模型和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所反映的是好时期的数据,数据具有片面性,提供的信用评级结果是虚假的,没有真实地反映经济实体机构的经营状况及本来面目,从而潜藏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界来说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国银行业应充分借鉴,特别是对我们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及内审工作来说,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有效控制金融风险是金融企业安全、高效、稳键经营的基本保障。金融业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流程设计等多方面的制度基础。次贷危机引发了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与以往历次危机相比,次贷危机的不确定性、扩散性、加速性更加明显。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趋势,加速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特别是世界经济结构及金融市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复杂关系,导致金融危机的全球化已成必然。近几年,我国工、农、中、建、交五个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工、中、建、交四个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后已在境内外成功上市。农业银行目前也已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正在积极准备上市。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已与国际接轨。如何加强风险管理,进行多元化经营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是我国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美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构建并发展了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体系,而在这次次贷危机中,美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却不堪一击,一筹莫展。面对当前的这次金融危机,我国金融业应当很好地进行反思和总结,我们既要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内控管理经验,也要从次贷危机中汲取深刻的教训。特别是在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要研究如何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屏弃陈旧落后的不适应国际化经营管理模式。要把国际金融业最成熟的风险管理理念与我国优秀的传统管理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风险管理和经营方略上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绝不能重蹈美国的覆辙。

(二)深刻研究和认识金融业务发展与金融产品创新。多年来,我国大型金融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的,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银行业的兴衰决定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命运。因此,我国金融业一直受到国家积极保护和高度监管。就目前金融危机影响来看,我国银行业受到全球金融动荡的冲击较小。但是,随着我国金融改革步伐及对外开放步骤的日益加快,与国际化接轨是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必然趋势,我们在看到内在优势与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还要看到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许多不足。我国金融业今后将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银行业必将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其经营模式或业务模式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格局,使银行业处于多元化的业务竞争当中。我国金融机构应及早与国际接轨,探索混业经营的内控管理和风险控制对策与措施,在综合化经营的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二是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产品必将得到大力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金融业务发展及金融衍生产品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为适应金融业务国际化需要,今后,我国必将加快金融创新及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金融创新导致的信用过度扩张。因此,我国应高度警觉和及早控制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所带来的风险。三是国家对金融业的监管模式及银行业务管理手段必将进行革新。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国家对金融业监管模式必将进行重大变革。在金融业内部应尽快探索和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内控管理及风险防范机制。

(三)亟待探索和提高风险管理技术。过去,我们总认为美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是最先进的,近些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学习和借鉴美国内控管理经验和模式,并引进了许多管理理念和内控管理方法。但经过这次金融危机来看,美国的风险管理技术和内控管理机制,并不是完善可靠的,还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尤其对风险隐患揭示和控制还缺乏必要的手段,以致引发了金融危机。同时,从世界各国来看,近年来,虽然国际风险管理技术大力发展,各国对风险管理都有所重视和加强,但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也未幸免于难。因此,必须改革和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在国际上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组织架构,以及建立适度有效的监管手段和标准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另外,我国要积极探索和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并能够适应国际金融一体化的风险管理技术,尽快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以确保在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轨道上健康稳健运行。

三、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面对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严峻形势,以及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要审时度势,应最大限度的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及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强化金融监管力度,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商业银行业务广泛涉及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和个人,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非常特殊、非常重要,对社会经济影响巨大。我们国家应借鉴美国次贷危机教训,研究和制定适合当前金融全球化模式的金融监管机制,进一步强化金融宏观调控,促进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力度,严防突发性、扩散性等重大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

(二)商业银行应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安全、高效、稳键经营的基本保障,商业银行应把风险控制当作首要任务。特别是要加强内控管理基础性工作,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要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使风险管理工作融人到银行业务的每个环节。特别是要调动员工参与并推进内控建设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完善内控制度,加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不仅是防范控制金融风险、保障业务稳健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提高经营效率、实现经营目标的一个重要保障。一是要在全体员工中树立内控优先的理念。内控理念是内控体系的灵魂,只有增强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认真主动地把内控理念贯彻落实到银行各项日常工作及每一个业务环节,才能提升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效率与效果。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内控制度是规范行为的准则,是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商业银行要按照“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超前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体系。要根据我国金融管理的基本法规,参照国际金融惯例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与风险管理机制。特别是要对重要业务及重点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制定出规范合理,适度有效的监督制约制度,以严防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三是要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切实发挥“三道防线”的功能。第一道防线是自控防线。要完善对各个业务操作环节的监督防控机制,注重对银行从业人员道德素质的修炼及制度观念的培养。第二道防线是互控防线。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构筑起对全部业务操作过程的监控体系。业务部门要配备专职或兼职检查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对该控制的风险点都能不疏不漏地进行有效监督。第三道防线是监控防线。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要对各个营业机构、重要岗位、重要环节实施现场或非现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和审计检查。

(四)发挥内审合规部门的功能。内审合规工作承担了监督、评价的职责。特别是对风险政策的执行情况、业务规章制度合规情况等评价,这对于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内审合规部门要坚持对各项经济指标完成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长期不懈地检查鉴证。不仅有问题要开展检查,没有问题也要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和纠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作到警钟长鸣,积极督促各部门把防范风险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

第5篇:火星历险记范文

关键词 非线性动力系统;交叉传染;Logistic 模型;货币危机

中图分类号 F830.9 文献标识码 A

A Dynamic Cross Contagion Model of Currency Crisis

ZHANG Yi, HUI Xiaofeng

(School of Management,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Heilongjiang 150001,China)

Abstract The increasing evidences have proved that the financial market is a multilevel 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 constituted by financial subsystems coupling with each other on extensive connections.Thus the nonlinear and complex properties of the system would transmit the contagion instantaneously while financial crisis erupt. In this paper we set up a dynamic differential model of currency crisis cross contagions between two countries by expanding the generalized Logistics model. According to the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Qualitative Theory, all kinds of possible singular point and the stable conditions were analyzed, and financial contagion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cases: controllable situation and uncontrollable situation.

Keywords nonlinear dynamic systems; cross contagion; Logistic model; currency crisis

1 引 言

自9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而每次危机都愈趋严重,更具有向其他地区蔓延的危险性。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的不断深入,传染效应越发突出,一国发生的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等迅速传染到其他国家,而受传染国家发生危机后,又会反作用于传染源国家。各种渠道的传染效应交织在一起,使金融危机的演化过程呈现出高度的系统性、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这使我们迫切地需要寻找出有效的方法来动态的刻画金融危机的演化过程,捕捉金融危机传染的证据,更好地建立金融危机的预警、跟踪和防范机制。

自从早期的经典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理论形成后,学者们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以进一步揭示货币危机传染的机制及路径。Olivier Loisel和Philippe Martin(2001)[1]提出了基于宏观经济变量的模型表明在一个完全垄断竞争部门中,政府为了提高全球贸易中的份额而有使本币贬值的激励,该模型同时表明贸易竞争越重要,越容易产生自发性投机危机。然而,区域合作模式虽然能增加参与国的福利,却会使彼此之间更具有贸易依赖性,一旦发生危机会导致危机传染效应更突出。Helmut Stix(2007)[2]研究了1992―1993年欧洲货币危机期间法国政府的干预效果并建立了马尔科夫转换模型来估测市场从平稳状态向危机状态转化的可能性。Li Gang,Pan Haomin和Jia Wei[3]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次贷危机的传染路径进行了研究,得出传染的主要路径有地理位置因素,G7团体,贸易关联因素及开放资本项目。Thijs Markwat等(2009)[4]构建了一个基于多元线性Logit回归排序模型,发现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股票市场崩盘后以骨牌效应的形式传染到东南亚各国,在利率、汇率等共同作用下形成金融危机。Kim(1999)[5]等通过韩国1997年金融危机以前的经济指标对金融危机预警系统进行训练与检验,发现使用人工神经网络预警韩国金融危机可以起到理想的效果。Phillips(2010)[6]用美国金融市场上的长期数据证实了金融泡沫从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蔓延到贷款市场引发美国次贷危机,再通过商品市场和汇率市场传染到其他国家的过程。

通过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总结,发现国内外关于金融危机传染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从实证的角度来检验金融危机传染效应,对金融危机传染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性及市场之间的交互影响现象解释不足,缺乏从数理的角度建立危机传染的模型来动态刻画金融危机的传染过程。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建立基于Logistic模型为基础的两个国家汇率价格交互影响模型,以期对危机传染做出新的解释。

2 模型

Logistic模型最早是应用于种群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经典数学模型[7]。近年来,其被大量引入到社会科学、心理学及经济学的研究中来。在文献[8]中,建立了一个基于Logistic模型的金融危机传染微分动力学方程,本文将其作为基础模型进行进一步扩展,原始模型如式(1)所示:

dxdt=γ1x[1-xk1+α1y],

dydt=γ2y[1-yk2+α2x]. (1)

对式(1)进行简单的扩展,可得到:

dxdt=γ1xk2α1-x-α2yk1-α2y,

dydt=γ2yk1α2-α1x-yk2-α1x. (2)

在本文中,考虑建立一个基于式(2)的货币危机在两个国家交叉传染的非线性微分动力学模型:

dxdt=γ1xk2α1-x-α2yk1+β1x-α2y,

dydt=γ2yk1α2-α1x-yk2-α1x+β2y. (3)

对模型中的变量解释为:

第6篇:火星历险记范文

关键词:教育管理;伦理性;现实生活;解决对策

现代教育管理既有一般管理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特性主要体现在其作为教育领域的一种动态管理活动,具有其他管理所不具有的教育性、复杂性、延续性、动态性和可控性等。

一、对现代教育管理伦理性的理解

教育管理从本质上说,就是教育管理者以社会基本原则和教育活动本身的规律性为要求而提供的一种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教育活动。所谓教育管理的伦理性就是指教育管理活动所具有的基本道义精神。

二、现代教育管理伦理性的具体体现

从大多数受教育者的不满中可以看出,当前我们的教育离正义和公正还有一段距离,也许可以这样理解:教育的危机已经慢慢转变为文化危机、伦理和道德危机以及价值观的危机。教育伦理在很多情况下处于两难境地,比如:如何以有限的精力关怀每一个学生、如何处理特殊和公平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没有确切的答案,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关爱、尽量公平,用自己认为合乎道德的方式教学。教育管理伦理性主要在以下三方面中得以体现。

1、教育过程中的信任缺失

什么是信任?国内学者指出,"信任是一种态度,相信某人的行为或周围的秩序符合自己的愿望。……它不是认识论上意义上的理解,它处在全知与无知之间,是不顾不确定性去相信"。国外学者对"信任"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信任具有两个属性:一是信任依赖于他人对自己的善意;二是信任他人时,自己不在乎是否收到了伤害。[1]

提起伦理,我们很自然的联想到道德。伦理道德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沟通交流的基石。然而,随着教育教学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有太多的虚假、不真实呈现在我们面前,导致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老师之间出现越来越多的猜忌。

教师因为信,才能生成威,继而生成学生对教师的敬畏之情。信任是合作的前提,教育本应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等整个教育系统的合作关系。没有了信任,一切都将于教育的初衷相背离,也正是因为在平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处理突发的教育教学情境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对教师、教师与教师等整个教育系统中出现的众多相互不信任的现象,所以才出现了现在的学生不好管、不敢管等教育问题。

2、教育过程中体罚学生

体罚一般被认为是教育系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丑陋、不文明行为,并且被社会给予了强烈的否定。即使在那些法律上默许对学生进行体罚的国家,体罚学生也受到了世界各界舆论善的谴责和伦理上的批判。比如:发生在2011年,广州一老师逼迫迟到的学生互扇耳光上百下。老师的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学生,更是违背了一名教师应有的最基本的关爱学生的职业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老师因为各种原因体罚学生或者变相体罚学生。对好学生进行表扬对差学生则另眼相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认定"坏学生"就该受到处罚,"好学生"就该受到表扬。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于一切,甚至老师和家长都把孩子的成绩作为衡量"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家长口中的"好孩子""坏孩子",以及老师嘴上的"好学生"、"差学生"根本就不应该简单的用好与坏将其明显划分开来。家长角度的好坏之分无非就是听话与否,老师视角的好差无非也就是成绩的优劣,每个人都是有多面性的,因此全面的了解起来是有难度且十分复杂的,这种划分是思维简单的表现。

3、教育过程中存在侵犯个人隐私问题

教育管理过程中的隐私问题一直是教育管理系统中的主要问题,随着法治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习惯用法律而不是道德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行使自己的话语权,这种现象值得赞许,但同时忽略了"人情",即道德、伦理、社会公德等。比如:校园里四处可见的监控。有了校园监控,学生的人身安全也相应有了保障,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忽略了自己的隐私?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每个人都无时不刻的在众多"电子眼"的监督下活动。又比如,某学校一老师因为家里的一些琐碎小事可能违背了道德,引起社会不好的反响而被学校开除,对于这种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公域和私域问题,是否应该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明确规定?

针对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这些违背伦理性的问题,教育管理系统需要及时发挥其随社会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动态性特征来改革相应的管理方法方式,找到有效地解决措施。

三、解决违背伦理性问题的几点措施

1、加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建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格局

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首先要从教职工入手。教师作为一种特殊职业,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其"育人"大于"教书"。学校里的主要关系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切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这两种角色的协调处理,只有在教职工中强化伦理教育,提高教职工的职业素养和基本的道德素质,才能使学生以教师为榜样学习和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或避免对学生体罚等破坏和谐的现象出现,才能建立起教师与学生彼此信任的关系,最终促进学校管理系统的稳定与发展。

2、强调社会公德和个人素养的重要性,重视伦理道德底线的提高

在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中,提及伦理性并不排除使用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它们是伦理的最低要求。即便如此,人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应该以伦理为视角去审视、观察和处理问题,要以最起码的良心作为底线,以道德作为准绳,不能无视社会基本要求,触犯道德底线。总而言之,教育教学活动中强调社会公德和个人素养的重要性,重视伦理道德底线的提高不仅是教育管理伦理性发展的要求,更是整个社会基本道德的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减少因为道德的缺失而造成的很多本可避免的教育事故。

3、建立并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更好的保护人权

针对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侵犯个人隐私问题,最好的解决措施是既有道德上的说服教育,又通过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个人行为,明确规定什么是公域什么是私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体现国家法律"保护人权"的思想。也许只有这样我们公民的法律意识才能逐渐伴随着道德一起得以强化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完美结合。

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情境、每一位教育对象、每一节教学内容都是不确定的,都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教师的讲述、演绎来完成的,所以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把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每一位老师的愉快工作、每一所学校能真正成为老师和学生的精神家园作为教育管理系统改进的方向和追求。所以,教育管理活动重视伦理道德精神的培养和发展,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和谐幸福的教育教学文化氛围中,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更深层的提升和进步,这才是教育管理活动最为基本和现实的追求。

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不仅要求教育管理者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政策要求等来制定决策,更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道德伦理判断和行为。教育管理者只有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更多的关注社会道德伦理,才能制定出既合情合法又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不断改进和发展的好政策。

参考文献:

[1]邓友超.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00.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第7篇:火星历险记范文

下面就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得合成现状和主要发展趋势做主要概述:

一、生产现状

磺酸盐表面活性剂按亲油基或磺化分为(一)石油磺酸盐(磺酸基在芳环或环烷上)(二)烷基芳基磺酸盐(磺酸基在芳环上)(三)烷基和烯基磺酸盐(四)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磺酸基在氧乙基链端)(五)多环芳环磺酸盐缩合物(磺酸基在芳环上)等。除此之外,还有烷基苯醚磺酸盐。目前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有三种:石油磺酸盐、烷基苯磺酸盐和烯烃磺酸盐。

1、石油磺酸盐和烷基苯基磺酸盐这两种传统的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质有大量的文献进行了报道。石油磺酸基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由富芳烃原油或馏分磺化得到的产物,烷基苯基磺酸盐包括烷基磺酸盐、烷基苯基磺酸盐、重烷基苯基磺酸盐等。在磺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中,以石油磺酸盐型最普遍。石油磺酸盐作为化学采油用剂具有表面活性高、原料易得、生产工艺简单、成本较低、配伍性好等特点,受到普遍关注,进入了先导性实验。烷基炭数为C14-C16的重烷基苯磺酸盐可与我国大多数油田的原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体系,因而成为重要的趋油用表面活性剂。

2、α-烯烃磺酸盐(AOS)它的主要成分是:烯烃磺酸盐和羧基磺酸盐,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α-烯烃磺酸盐就已经通过烯烃的磺化反应而工业化了,AOS与钙镁离子生成的盐仍然是一种较好地表面活性剂。AOS具有抗盐性好、油/水界面张力低、良好的起泡力和泡沫稳定性等特点,其生物降解性比烷基苯磺酸盐好,与烷基硫酸盐(AS)接近,因而对人体和环境温和,尤其适用于配制重垢低磷或无磷洗衣粉。此外,又由于AOS热稳定性好,乳化能力强,在工业清洁,石油开发及输送等领域具有相当可观的应用前景。

二、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表面活性剂市场呈现稳定而缓慢的增长趋势,根据国外一些大公司及专家的预测,未来表面活性剂工业的发展趋势主要是:1、提高表面剂的生物降解性。表面活性剂对环境生态的影响仍然是个重要问题,因此解决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性和毒性仍是今后一大课题,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表面活性剂生产和使用更加安全。2、大力开发和利用天然资源,开发和利用天然脂肪醇和棕榈油,糖类、淀粉松香及其衍生物为原材料制造表面活性剂,使其符合生态与环保要求。3、醇系表面活性剂需求量将持续增长,在家用洗涤剂中,醇系表面活性剂耗量大幅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洗涤剂新品种开发使其活性物含量增加;醇系表面活性剂的性能优越,天然油脂开发和利用提供充足和价格平稳的高炭醇资源。4、功能性和有效性将成为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动向。在家用洗涤剂与化妆品中要求提供温和性、低刺激、去污力好、相容性佳的表面活性剂,满足低温、硬水少用助剂要求的表面活性剂以及特种用途用表面活性剂等。5、表面活性剂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表面活性剂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其中包括在能源、新材料、生物、生命科学、分离、微电子技术、宇宙、海洋等领域的应用。

第8篇:火星历险记范文

一、商场市场火灾危险性分析

(一)营业厅的面积非常大,功能多元,结构复杂。近年来,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建筑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以及人们经营理念的改变,现代商场的建筑面积动辄上万平方米,甚至十几万,几十万平方米,面积非常大,而且功能多样,很多大型商场不仅限于购物,更多的是趋向于多元化,在商场内设置电影院,小吃城,儿童游乐场,电玩游戏厅,美容院等。超大的面积和复杂的结构,多元的功能,使得商场分区繁多,结构复杂,在商场内部各个功能区之间设置必要的隔墙、隔断,部分区域为了空气流通和采光,还要设置中庭,不熟悉的人在商场内很容易找不到出口。

(二)用电量大,致灾因素多。据统计,近些年80%的火灾事故都属于电气火灾。而现代商场市场中,用电设施设备非常多,照明、取暖、空调、电梯、室内外广告,有些还经营电器,电器设施的演示更需要大量的用电,大量的用电设施设备,都是可能引发火灾的危险源和致灾因素。

(三)可燃物种类繁多,数量大。商场经营的商品多为可燃物,如服装、鞋帽、箱包、装饰品、儿童玩具等,此外,很多商场的隔断、固定货架等装修也都是可燃材料,造成商场内可燃物种类繁多、数量大,形成了很大的火灾荷载。大多都陈列在货架和柜台上,立体堆积。

(四)火势蔓延迅速。正是因为商场营业厅的面积非常大,功能多元,结构复杂,可燃物品数量多,给火灾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商场内可燃物表面积大,加上商品的立体堆积和摆放形式的立体组合,商场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迅速向货架的上下层之间蔓延形成小区域的立体火灾,然后进入猛烈燃烧阶段,在本层迅速蔓延,继而通过楼梯间、中庭、管道井、自动扶梯等向上下层蔓延,形成大面积立体火灾。

(五)人员集中,疏散困难。商场内人员密集,由于建筑面积大,结构复杂,功能多元,再加上顾客平时惯用扶梯、电梯,对用于安全疏散的楼梯等安全出口不熟悉,加之有些商场出入口不明显,通道狭窄,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导致人员惊慌混乱,找不到安全出口,或是大量人员同时涌向扶梯、电梯附近的安全出口,导致拥挤踩伤致死事故。

(六)产生大量有毒及高温烟气,不利疏散及扑救。据统计,火场中大约80%的亡人都与高温烟气有关系。大型商场内商品种类繁多,大量的棉、毛、化纤织物、橡胶制品、塑料制品及高分子内装修材料等起火后,不仅产生大量烟雾使能见度降低,而且释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如氰化氢(HCN)、一氧化碳(CO)等,使疏散人员在短时间内中毒窒息,无法逃生,被大火吞噬,同时给火灾扑救带来极大困难。

(七)经常进行局部装修,施工期间容易发生火灾事故。商场除了每隔几年有整体装修外,经常出现摊位调整,商家变更等情况,此时都需要进行局部装修。装修期间,往往大量可燃装修材料堆积,有些还要违反规定动火动电,甚至动用电焊,很多特大火灾都是因为装修施工引发,如唐山林西百货大楼火灾、洛阳东都商厦火灾。

二、商场市场消防安全管理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

商场火灾危险性很大,需要在平时加强对消防安全的管理,在对商场的消防安全管理中,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一)按照《消防法》的规定,在商场的主体建筑或内部装修施工前办理消防设计审核或备案手续,防止因为设计问题形成先天性火灾隐患。施工完毕投入使用前,办理建设工程消防竣工验收或备案手续,办理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合格证,确保各项消防设施设备和疏散等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二)加强对用火用电的管理。严格控制用火用电,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格电气线路和电器产品,不私拉乱接电气线路,不违规增加大量大功率电器产品,超负荷用电。严格控制火源,严禁在营业期间动用明火和电气焊,全面禁止商场内人员吸烟,从源头上防止火灾发生。

(三)健全机构,落实责任制。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法定代表人为商场的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协助法人作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并认真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使商场的消防安全管理有章可循,商场的消防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第9篇:火星历险记范文

【摘要】 【目的】 从缅甸蝰蛇毒中分离纯化得到纤溶酶FⅡaa并研究其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方法】 缅甸蝰蛇蛇毒纤溶酶FⅡaa经过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层析分离程序得到,SDS-PAGE电泳测得其分子质量,用纤维蛋白平板法测得其纤维蛋白溶解活性,SDS-PAGE电泳测得其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水解特异性。通过小鼠背部皮下注射FⅡaa 测定FⅡaa的局部出血活性。取昆明种小白鼠42只,体质量(20 ± 2)g,雌雄各半,随机分成7组,每组6只,皮下注射0.1 mL的FⅡaa(5个剂量组:用生理盐水配制成浓度分别为0.025、0.05、0.075、0.1、0.125 mg/mL),生理盐水和粗毒(0.1 mg/mL)做对照。6 h后处死小白鼠,从皮内侧面测量出血点的大小,计算最小出血剂量(MHD)。【结果】 通过三步分离方法得到蛇毒纤溶酶FⅡaa,其分子质量是69 000 u。FⅡaa在纤维蛋白平板和加热纤维蛋白平板上均显示了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纤维蛋白原和FⅡaa (0.2 g/L)保温后,Aα 和Bβ链分别在5 min和6 h后完全水解。γ-链在24 h后部分水解。FⅡaa水解纤维蛋白的过程与纤维蛋白原的水解过程相似。蛇毒纤溶酶FⅡaa(0.025、0.05、0.075、0.1、0.125 mg/mL)的皮内出血点直径(mm)分别为7.7 ± 1.0、9.9 ± 1.4、10.5 ± 1.8、12.7 ± 1.4、13.5 ± 1.3。最小出血剂量(MHD)为6.0 μg。【结论】 FⅡaa是一种可以直接降解纤维蛋白且具有出血活性的α-纤维蛋白酶。

【关键词】 纤溶酶; 蛇毒; 蝰蛇

Abstract: 【Objective】 To purify FⅡaa, a fibrinolytic enzyme from Burmese Russell’s Viper (Daboia Russelli Siamensis) venom, and investigate its fibrinolytic characterization. 【Methods】 FⅡaa was purified from Burmese Russell’s Viper venom by 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y and gel-filtration. Molecular weight was determined by 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 Fibrinolytic activity was determined using fibrin plates technique. Specific cleavage of fibrinogen and fibrin was shown on SDS-PAGE. The local hemorrhagic activity was assayed by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n the back of mouse. 42 Kunming strain mice (20 ± 2) g, bisexual each half,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7 groups with 6 inpidual per groups. FⅡaa (0.025, 0.05, 0.075, 0.1, 0.125 g/L) were each injected subcutaneously in the back with the test samples in 0.1 mL of 0.9% saline, by control of 0.9% saline and crude venom and sacrificed after 6 hours and the diameters of hemorrhagic spots measured on the underside of the skin. 【Results】 FⅡaa was achieved by a three-step fraction with a molecular weight of 69 000. FⅡaa showed fibrinolytic activity whether on fibrin plate or heated fibrin plate. After incubated with FⅡaa (0.2 g/L), Aα and Bβ of fibrinogen disappeared within 5 min and 6 h respectively. The γ-chain was partially degraded after 24 h. The process of fibrin hydrolysis by FⅡaa was similar to that observed with fibrinogen. FⅡaa (0.025, 0.05, 0.075, 0.1, 0.125 g/L) was injected subcutaneously, the diameters(mm) of hemorrhagic spots measured on the underside of the skin of which were 7.7 ± 1.0, 9.9 ± 1.4, 10.5 ± 1.8, 12.7 许多蛇毒特别是蝰科的蝰亚科和蝮亚科中含有能够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酶,它们作用于高等动物的血液凝固或者纤溶系统[1]。蛇毒中能够直接或者间接水解纤维蛋白(原)的酶有凝血酶样酶(thrombin-like enzymes)、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 activators)和纤维蛋白(原)溶解酶(以下简称纤溶酶),三者统称纤维蛋白原水解酶[2]。这些酶中只有纤溶酶能够直接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酶原。目前大约有70多种具有或者不具有出血活性的纤溶酶被分别从Agikistrodon acutus[3]、 Agikistrodon contortrix[4]、 Cerastes cerastes[5]、 Trimeresurus mucrosquamarus[6]、 Vipera lebetina[7]、 Crotalus atrox等[8]蛇毒中分离出来并进行了性质研究。蝰蛇是世界上的主要毒蛇之一,蝰蛇(缅甸亚种)属于蝰科蝰亚科,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9]。蝰蛇毒中含有丰富的血液毒素,至今已从其中分离出多种凝血毒素,如凝血因子Ⅹ激活剂(RVV-Ⅹ)、凝血因子Ⅴ激活剂(RVV-Ⅴ)[10-12]和凝酯酶A2[13-15]和出血蛋白酶[16]、蛋白酶抑制剂[17]。目前国内外均未见同种蛇毒纤溶酶的研究报道。仅Chakrabarty等[16]从蝰蛇(缅甸亚种)毒中分离出一种具有纤溶活性和酯酶活性的出血因子VRR-73,其通过激活纤溶酶原降解纤维蛋白,因此其降解方式是间接的。本文第一次从蝰蛇(缅甸亚种)毒中分离出一种大分子质量的具有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蛋白组分FⅡaa,并进一步探讨了FⅡaa的生物活性特点。FⅡaa是一种新的蛇毒纤溶酶,既可降解纤维蛋白原,又可降解纤维蛋白,其作用方式是直接的,FⅡaa具有较强的出血活性。我们试图进一步开发新的蛇毒资源。缅甸亚种蝰蛇中毒死亡率高,目前对其研究有限,本文为阐明蛇伤中毒机制以及临床对其抗毒素的制备和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冻干的蝰蛇(缅甸亚种)粗毒从广州医学院蛇毒研究所购买。CM-Sephadex C-50、SuperdexTM 75 和 DEAE-Sephadex A-50均购自Pharmacia公司。牛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分子质量标准蛋白购自美国Sigma公司。人凝血酶购自珠海经济特区生物化学制药厂。其它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实验动物:昆明种小白鼠(No. 2004A087,二级),雌雄各半,体质量(20 ± 2) g,由中山大学北校区动物中心提供。

1.2 FⅡaa的分离纯化

FⅡaa的分离纯化步骤均在4 ℃下进行,在280 nm处测定其吸光度。每一个分离步骤结束后进一步测定所有成分的纤溶活性(具体方法见后)。取粗毒1.0 g溶解在5 mL蒸馏水中,在0.1 mol·L-1,pH值6.8的醋酸铵缓冲液中透析,4 ℃下3 000 × g离心低温离心10 min。将CM-Sephadex C-50离子交换柱(2.6 × 80 cm)用上述缓冲液平衡,取离心过的粗毒上清液上样,用上述缓冲液洗脱,待非吸附成分完全洗脱出来后,改用分别含有不同浓度的NaCl (0.5 mol·L-1和1.0 mol·L-1)的上述缓冲溶液共1 000 mL进行联合梯度洗脱,洗脱液用分部收集器收集,每管3 mL,流速12 mL·h-1。具有纤溶活性的成分进一步透析、冻干并进行下一步SuperdexTM 75 (1.6 cm × 80 cm)的分离。分离柱用0.1 mol·L-1,pH值6.8的醋酸铵缓冲液平衡,流速4 mL·h-1。将SuperdexTM 75所得到的纤溶活性成分透析、冻干,用DEAE-Sephadex A-50(1.6 cm × 80 cm)进一步分离。DEAE-Sephadex A-50用0.01 mol/L Tris-HCl (pH 8.0)缓冲液进行平衡,用含有不同浓度的NaCl(从0.1 mol·L-1 ~ 0.7 mol·L-1)和不同pH值(pH从8.0 ~ 7.0)的该缓冲溶液共1 000 mL进行直线梯度洗脱,流速12 mL·h-1 。

1.3 蛋白定量测定

根据Bradford法,用含有考马斯蓝G-250的试剂进行蛋白质浓度测定[18],牛血清白蛋白作为标准蛋白。

1.4 分子质量测定

参照Laemmli (1970)[19]的方法,采用SDS-PAGE 垂直平板式电泳测定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标准蛋白质采用β-牛乳糖(175 000),副肌球蛋白(83 000),谷氨酸脱氢酶(62 000),醛缩酶(47 500),磷酸丙糖异构酶(32 500),β-乳球蛋白A(25 000),溶菌酶(16 500),抑肽酶(6 500)。

1.5 纤溶蛋白原溶解活性的测定

取FⅡaa(150 μL,1 g/L)加入纤维蛋白原(溶解在0.01 mol·L-1乙酸铵溶液,pH 8.0乙酸铵缓冲液中)溶液450 μL中,于37 ℃温育。分别在5 min、15 min、30 min、1 h、2 h、4 h、8 h、24 h各取20 μL的反应液,立即加入5 μL的等量的电泳上样缓冲液,100 ℃水浴3 min,以4%的浓缩胶和12%分离胶作SDS-PAGE。同样以50 U·L-1的人纤溶酶作对照[20-22]。

1.6 纤溶蛋白溶解活性的测定

纤溶蛋白溶解活性用纤维蛋白平板法[23-24]测定。取20 μL不同浓度的纤溶酶FⅡaa于平板表面,每一样品加三点,37 ℃保温24 h,观察透明圈的形成测量其直径并计算面积(mm2)。同样,在将标准平板于85 ℃加热1 h制作成的“加热平板”上重复上述试验。用生理盐水作阴性对照,尿激酶作阳性对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同样经过SDS-PAGE分析[5,25]。取纤维蛋白原(100 μL,10 g/L)和100 μL凝血酶(10 kU·L-1)混合并于37 ℃下温育30 min。形成的蛋白凝块用0.01 mol·L-1的乙酸铵缓冲液(pH 8.0)洗涤3次。加入FⅡaa (100 μL, 2 g·L-1)继续37 ℃温育,分别在0.5、 1、 3、 6、 12、 24、 48 h 取样加入电泳上样缓冲液终止反应,作SDS-PAGE分析。以50 U·L-1的人纤溶酶作对照。

1.7 局部出血活性测定

出血活性的测定参照Kondo[26]的方法进行。取昆明种小白鼠42只,体质量(20 ± 2)g,雌雄各半,随机分成7组,每组6只,清洁背部皮肤并去毛后,分别皮下注射0.1 mL的FⅡaa(5个剂量组:用生理盐水配制成浓度分别为0.025、0.05、0.075、0.1、0.125 mg/mL)、生理盐水和粗毒(0.1 mg/mL)。6 h后处死小白鼠,取其背部皮肤,从皮内侧面测量出血点的大小,以引起平均直径为10 mm的出血点所需的剂量为最小出血剂量(MHD),以此来判断有无出血活性。

1.8 统计学方法

数据表示为x ± s,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FⅡaa的分离纯化

FⅡaa组分经过3步分离纯化程序得到。粗毒经过CM-Sephadex C-50阳离子交换层析得到11个蛋白峰(图1),其中第2(FⅡ)和6峰(FⅥ)具有较高的纤溶活性。 FⅡ进一步经Superdex 75凝胶层析得到3个蛋白峰(图2), 其中主峰即FⅡa具有纤溶活性,将其再经过DEAE-Sephadex A-50 阴离子交换层析得到3个蛋白峰(图3),其中第1峰(FⅡaa)具有较强的纤溶活性。在SDS-PAGE FⅡaa显示单一条带(图4),通过标准蛋白质的分子质量对数及相对迁移率绘得的标准曲线(图5),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得相对分子质量是69 000。从1.0 g粗毒能分离出17.7 mg的FⅡaa。

2.2 FⅡaa的纤维蛋白原溶解作用

SDS-PAGE结果显示,FⅡaa对纤维蛋白酶原的Aα链、Bβ链和γ链均有裂解作用(图6),Aα链在5 min内几乎完全降解,接下来Bβ链在2 h内消失,γ链对FⅡaa的作用不敏感,γ链在温育24 h后仅部分降解。当纤溶蛋白酶与人纤溶酶温育,Aα链、Bβ链均在5 min内消失,γ链在1 h内降解,主要的降解片断产物也不同于FⅡaa,这些显示FⅡaa有不同的作用位点(图7)。人纤溶酶对纤维蛋白原的的作用结果见图7。

2.3 FⅡaa的纤维蛋白活性

采用纤维蛋白平板法测定FⅡaa纤溶活性。不同浓度(0.25, 0.5, 1.0, 2.0 g·L-1)的FⅡaa 20 μL加到纤维蛋白平板表面。结果显示FⅡaa能够溶解纤维蛋白而且具有量效关系(图8)。FⅡaa能够溶解加热的纤维蛋白平板,而尿激酶不能。FⅡaa降解纤维蛋白的过程与纤维蛋白原相似(图9)。SDS-PAGE结果显示,FⅡaa对纤维蛋白的α链、β链和γ-γ二聚体均有水解作用,对α链最敏感,β链其次,而对γ-γ二聚体的水解作用较弱。

2.4 FⅡaa的局部出血活性

FⅡaa(0.025、0.05、0.075、0.1、0.125 g·L-1)0.1 mL皮下注射,6 h后取皮并测量皮内侧面出血点直径(mm)分别为7.7 ± 1.0、9.9 ± 1.4、10.5 ± 1.8、12.7 ± 1.4、13.5 ± 1.3(mm)。最小出血剂量(MHD)为6.0 μg(图10)。

3 讨 论

3.1 FⅡaa的理化特性

蝰亚科和腹亚科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蛋白[8]。本文从蝰亚科(缅甸亚种)用CM-Sephadex C-50离子交换法分离出两种纤维蛋白酶(FⅡ和FⅥ)。有些蛇毒含有不止一种纤溶活性酶如:烙铁头蛇毒[6]和Eastern cottonnouth moccasin 蛇毒[21]。本文将FⅡ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具有出血活性的FⅡaa,其相对分子质量为69 000。FⅥ分离成分更为复杂且纤溶活性低于FⅡ,其分离正在进一步进行之中。

根据其既能水解纤维蛋白原的Aα链,又能水解 Bβ链,FⅡaa可命名为α- 或者β- 纤维蛋白原溶解酶。将FⅡaa划分为α- 纤维蛋白原溶解酶的原因是Aα链对FⅡaa最敏感,延长温育时间γ链也能够部分水解。鲜有报道仅对γ链产生直接裂解作用的纤维蛋白原溶解酶,仅Nikai等[27]从蛇毒中西部菱斑响尾蛇蛇毒中分离出一种出血毒素f,对γ链产生直接裂解作用而对Aα链和Bβ链都没有影响。

FⅡaa的纤维蛋白(原)水解活性产物不同于人纤溶酶,提示两者水解方式不同。FⅡaa可以水解加热平板,而尿激酶不行。尿激酶水解的方式是间接通过激活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的,但是纤溶酶原可以被加热破坏。这就证实了FⅡaa的直接纤维蛋白溶解活性。

纤溶酶是由纤溶酶原在其激活物的作用下转变而成的,对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作用是通过对精-赖氨酸键的裂解作用,纤维蛋白(原)在纤溶酶的作用下产生的降解产物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蛇毒纤溶酶产生的降解产物与人纤溶酶不同,提示其水解机制,作用位点也不同[28]。另外,蛇毒纤溶酶还通过抑制凝血因子Ⅷ影响正常凝血酶的生成,能够水解酪蛋白[29],还可能对凝血系统的其他因子和血小板系统也可能产生影响。其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2 展 望

人们利用蛇毒纤溶酶的直接作用纤维蛋白(原)特点用于抗血栓治疗,蛇毒纤溶酶治疗中风效果显著,人们正致力于其开发应用以及减少其副作用的研究[30]。因为间接作用方式需要激活人血纤溶酶,容易引起出血和凝血系统失平衡等各种并发症和大出血,而直接作用方式可以避免这些并发症。FⅡaa在开发应用上也有这方面的潜能。

缅甸蝰蛇的毒性剧烈,而人们对其复杂的毒性成分特别是纤溶活性和出血活性的研究报道不多,本文能够为其基础和临床研究均可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Markland FS. Snake venom and the hemostatic system[J]. Toxicon, 1998, 36(2): 1749-1800.

Liang XX, Zhou YN, Chen JS, et al. Enzym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FIIa, a fibrinolytic enzyme from Agkistrodon acutus venom[J]. Acta Pharmacol Sin, 2005, 26(12): 1474-1478.

Ouyang C, Huang T.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ibrinolytic principle of Agkistrodon acutus venom [J]. Biochim Biophys Acta, 1976, 439(1): 146-153.

Retzios AD, Markland FS. A direct-acting fibrinolytic enzyme from the venom of Agkistrodon contortrix contortrix: effects on various components of the human blood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systems [J]. Thromb Res, 1988, 52(2): 541-552.

Daoud E, Tu AT, el-Asmar MF. Mechanism of the anticoagulant, cerastase F-4 isolated from cerastes cerastes (Egyptian sand viper) venom [J]. Thromb Res, 1986, 41(6): 791-799.

Ouyang C, Teng CM, Chen YC.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α- and β- fibrinogenases from 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 venom[J]. Biochim Biophys Acta, 1977, 481(2): 622-630.

Siigur E, Mahar A, Siigur J. β- fibrinogenase from the venom of vipera lebetina [J]. Toxicon, 1991, 29(1): 107-118.

Willis TW, Tu AT. Purification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troxase, a nonhemorrhagic fibrinolytic protease from western diamondback rattlesnake venom[J]. Biochemistry, 1988, 27(13): 4769-4777.

Hung DZ, Wu ML, Deng JF, et al. Russell’s viper snakebite in Taiwan: differences from other Asian countries [J]. Toxicon, 2002, 40(9): 1291-1298.

Kisiel W. Moleclar properties of the factor V-activating enzyme from Russell’s viper venom [J]. J biol Chem, 1979, 254(23): 12230-12234.

Furukawa Y, Matsunaga Y, Hayashi K.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coagulant protein from the venom of Russell’s viper [J]. Biochim Biophys Acta,1976, 453(1): 48-61.

Takeya H, Nishida S, Miyata T, et al. Coagulation factor Ⅹ activating enzyme from Russell’s viper venom(RVV-Ⅹ): A novel metalloproteinase with disintegrin (platelet aggregation inhibitor)- like and C-type lectin-like domains[J]. J Biol Chem, 1992, 267(20): 14109-14117.

Tsai IH, Lu PJ, Su JC. Two types of Russell’s viper revealed by variation in phospholipases A2 from venom of the subspecies [J]. Toxicon, 1996, 34(1): 99-109.

Thwin MM, Gppalakrishnakone P, Yuen R, et al. A major lethal factor of the venom of Burmese Russell’s viper (Daboia russelli siamensis): isolation, N-terminal sequencing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Daboiatoxin[J]. Toxicon, 1995, 33(1): 63-76.

Liu KF, Chiou SY, Lee B. Study on snake venoms and their utilization. Identification of physiological effects and enzymatic activities in the venom of 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 (from Fukien) after fractionation by charomatoraphy [J]. Acta Pharmacol Sin, 1980, 12: 153-157.

Chakrabarty D, Datta K, Gomes A, et al. Haemorrhagic protein of Russell?蒺s viper venom with fibrinolytic and esterolytic activities [J]. Toxicon, 2000, 38(11): 1475-1490.

Takahashi H, Iwanaga S, Kitagawa T, et al. Snake venom proteinase inhibitor II: Chemical structure of inhibitor- II isolated from the venom of Russell’s viper (V. russelli) [J]. J Biochem, 1974, 76(4): 721-733.

Read SM, Northcote DH. Minimization of variation in the response to different proteins of the Coomassie blue G dye-binding assay for protein[J]. Anal Biochem, 1981, 116(1): 53-64.

Laemmli UK. Cleavage of structural proteins during the assembly of the head of bacteriophage[J]. Nature, 1970, 227(5259): 680-685.

Siigur J, Samel M, Tonismagi K, et al.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Lebetase, a direct-Acting fibrinolytic enzyme from Vipera Lebetina Snake Venom[J]. Thromb Res, 1998, 90(1): 39-49.

Hahn BS, Chang IM, Kim YS.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iscivorase ⅠandⅡ the fibrinolytic enzymes from Eastern cottonnouth moccasin venom (Agkistrodon piscicorus piscivorus )[J]. Toxicon, 1995, 33(7): 929-941.

江伟建,邱鹏新,颜光美. 基因重组蛇毒溶酶rFⅡ理化特性及纤溶能力的研究 [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5,26(3):245-249.

Astrup T, Mullertz S. The fibrin plate method for estimating of fibrinolytic activity[J]. Arch Biochem Biophys, 1952, 40(2): 346-351.

Chen JS, Sun JJ, Liang LG. Isolation and pharmacodynam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ibrinolytic fraction Ⅱ of Agkistrodon acutus venom [J]. Chn Pharmacol Bull, 1993, 9: 22-25.

Siigur E, Siigur J.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ebetase, a fibrinolytic enzyme from Vipera lebetina (snake) venom [J]. Biochim Biophy Acta, 1991, 1074(2): 223-229.

Kondo H, Kondon S, Ikenzawa H. Studies on the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hemorrhagic activity of Habu snake venom [J]. Jpn J Med Sci Biol, 1960, 13: 43-52.

Nikai T, Mori N, Kishida M, et al. Isolation an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hemorrhagic toxin f from the venom of Crotalus atrox (Westerm Diamondback Rattlesnake) [J]. Arch Biochem Biophys, 1984, 231(2): 309-319.

符民桂,管锦霞. 蛇毒纤维蛋白(原)溶解酶的研究进展 [J]. 蛇志,1996,8(4):33-36.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