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医学发展范文

现代医学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医学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医学发展

第1篇:现代医学发展范文

[关键词]麻醉学 综合性实验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073-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高校实践育人作为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1],尤其是医学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医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不断提升医学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必然要求。

麻醉学是一门与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和其他学科密切结合的学科,它来自于临床医学,同时又对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麻醉学教学与临床医学教学既存在显著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殊性。

一、麻醉学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合理设置,是培养高素质的医学适用型人才的需要

随着外科手术及麻醉学的发展,麻醉已远远超出单纯解决手术止痛的目的,而是涉及麻醉前后整个围手术期对病人生理功能的准备与治疗,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为病人安全地度过手术期提供可靠保障。此外,麻醉工作范围已不局限于手术室,还承担危重病人复苏急救、疼痛治疗等功能,涉及整个医院和其他场所。由此可见,麻醉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及技能。因此,麻醉学课程的设置应符合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备广泛的临床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的麻醉专业人才的要求,以适应麻醉学科的飞速发展。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目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教育质量,推进课程改革,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每个高校必须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办学特点,各专业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特色,自主加强课程建设,改革课程内容及课程设置。麻醉学高等教育的特点是培养具有扎实基础与相关专业知识、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麻醉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在公共基础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课程教学基础上,重视麻醉专业基础及麻醉学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麻醉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现状

目前,全国多数麻醉学专业的实验课都是在基础实验室或机能实验室完成,实验课程的内容多数仅仅为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属简单验证性的重复实验,只是对医学基础知识和麻醉专业基础理论的验证和融合,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感到简单枯燥,特别是进入临床实习后感到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脱节[2],影响实习质量,这种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法律法规的健全,医疗行为规范,人们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患者对医疗服务标准的要求日益增加,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的合法性受到置疑,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的操作机会逐年减少[3];临床见习和实习能提供的医疗教学资源已满足不了对医学生的培养;尤其是麻醉学专业的特殊性,需要急救复苏的病人病情危重,不容许学生在病人身上进行实践。这就要求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必须在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临床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这使实践教学尤其是综合性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传统的临床医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的医疗环境。针对这个问题,许多医学院校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完成理论课后进入临床实践前,借助多种医学模拟设备对医学生进行严格的模拟临床培训,但由于高级仿真医学模拟设备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许多学校资金投入不足,所以模拟设备大多数仅限于局部功能的训练,远远满足不了医学生进入临床后处理“临件”的需要。怎样来弥补医学教学资源和资金投入的不足,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不断改革实践教学的结构和内容,重视综合性实验课的建设以适应现代医学体系的创新和发展,这是现代医学教育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探讨麻醉学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2篇:现代医学发展范文

【关键词】医院药学; 发展; 临床药学; 药学监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药学专业在医院领域中得应用发展成为了一门分支学科,同时呈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其专业结构处于不断调整、分化和重构的活跃状态,从而促使医院药学工作者不断对医院药学的前途进行重新设计。从与临床脱离到与临床紧密结合,不难发现现代医院药学正在由经济管理向药学监护发生着巨大飞跃。特别是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医院药学药学部更包括了药品调剂、调配、药理、药品检验、质控、药物研究、新药开发、临床药学、采购、供应、制剂等诸多部门。是集药品的供应、管理、制剂、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药物研究为一体的综合领域。同时,随着临床药学的兴起,医院药学在内涵上也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

1 医院药学采购药品实现了信息化

从前医院药学以保障药品供应为主要任务和目标。而现在实现了集中采购药品,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信息交易平台,一切操作置于阳光下。它有着信息、资质审核、评标议价、采购交易、监督管理、统计分析等6大功能。不仅确保了药品的质量,而且降低了药品的费用,为减轻患者用药的负担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 医院药学工作范围的扩大

从前的医院药学工作的中心内容是保障临床用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医院药学工作已经包含了药事管理、药品调剂、药品调配、药品检验、质量控制、新药研究、剂型开发、临床药学、药学监督、药物信息搜集及传递、培养和提高药学人员的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内容。

随着临床药学的发展,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的推广都对医院药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医院制剂面对临床

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更趋客观,对疾病的病因亦将得到更明确的解答,这一过程的发展势必将提出对疾病治疗的新的认识,要求药学工作者提供专一性强、毒副反应低、疗效显著的药物。这一趋势的变化,必将现在重点从事的常规制剂生产转向为解决临床急需、特异性强、市场又暂不能提供的临床制剂研究与生产。例如:我院生产的消炎丸,其功能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临床上用于宫颈糜烂、盆腔炎、附件炎及各种炎症。药效学研究表明,消炎丸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并呈量效关系。抑菌试验表明,消炎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为18.75 mg/ml,对白色念球菌最低抑菌浓度为9.38 mg/ml[1]。常规制剂生产将由社会来提供。临床制剂是临床疾病治疗需要的产物,它有其独特的临床疗效。

4 医院药学发展与临床药学的发展

临床药学是医院药学发展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证药品安全有效、提高医疗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重要途径。临场药学工作的核心是合理用药。

目前医药科学的发展使得临床药物治疗中越来越多地需要药师参与。随着临床药学的发展,新药层出不穷,不良反应耐受性随之增加,各种药物合用时的相互作用,药物的一般应用与特殊应用,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与合理性和个体化用药,都需要药师参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为了更好地把药学与临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医院设立了不良反应监测小组,药剂科临床药学室为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运作部门。按规定进行网上上报,纸质报表,留底备查。更加提高了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使临床用药真正做到安全、高效、低价。

5 从临床药学走向药学监督

目前,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当前医疗体制变革之中,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循序渐近的发展道路。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还仅仅停留在实验室或药学情报室,有的单位认为没有精密仪器设备就无法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所以,当务之急是建立更加完善的医院临床药师体制和迅速培养更多的临床药师。

建立以法治为基础的严格的工作制度,以取得医务人员的合作,共同努力,求得发展。我们要在有临床药学室、药学情报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临床医疗的科研合作,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参与临床用药,与医师仪器共同制定给药方案。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监控,将临床药学引向药学监督为中心的工作。药学监督是药师与医护人员及患者共同制定,执行和监控治疗方案的合作过程。

药师在药学监督工作中直接面向临床,为患者服务。药学监督中根本的关系是药师与患者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患者赋予药师执行药学监督的权利给予信任;而药师则承担药学监督的责任与义务,监控药物的使用情况。药师在药学监督中主要职责是鉴别与药物有关的问题,包括潜在和已发生的,例如:未对症用药、治疗剂量不准确、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滥用。解决已经发生的药源性问题,防治潜在的药源性问题发生。

随着社区医疗保健的发展,家庭监护将逐渐成为临床药师的重要任务。临床药师走出医院,为慢性病及出院患者送药上门,指导用药。使药学监督工作深入到家庭病床。

由于药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国家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广大药学工作者,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按照临床药学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展开了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与药学监督的实践活动。药师深入临床,参与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开展血药浓度及不良反应监测,开展新药的药物动力学、生物利用度、生物有效性的研究,及药学咨询服务。结合临床开展药学课题研究,避免了不合理用药和药物滥用所造成的危害,减少了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提高了药物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第3篇:现代医学发展范文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对策

前言

在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会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引导作用,而传统的高校教育心理学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学生对知识探索的需求,也同样无法适应我国高校教育行业的发展。现代教育理念拥有多方面的教学优势,其可以将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较难理解的知识直观展现,使教育心理学变得更加生动。因此,应将现代教育理念充分有效的应用在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心理学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理解能力,优化学习体验,促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现代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1.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已经成为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育心理学的选择性,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强化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兴趣。高校教育心理应不断拓展延伸,发挥出教育心理学的实际作用,但由于教育心理学知识较为抽象,且难点较多,加大了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同时,大多数学生觉得教育心理学知识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缺乏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现代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意义随着当前时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体系也在向着信息化的方向转变。高校教育心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不仅需要让学生理解教育心理学知识,还需要以现代化观念与心理学理论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运用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综合能力,打破传统教育心理学学习壁垒,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现代教学技术将所学知识具体化,进而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为学生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课堂活跃度,深教育心理学学习水平,使学生可以将教育心理学知识有效应用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

二、心理学评估标准的构建

1.建立自我评价体系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标志性之一,在当前阶段,教育心理学以自我评价为根本,因此应不断提高心理学评估标准,使自我评价体系从根本改变当前教育心理学的“片面性”,进而提高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学生的自我评价作用。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应发挥出自我评价体系的实际作用,以监督机制为主体部分,其次,应完善自我评价体系中互评要素,通过实施互评使学生认识到目前自身心理发展状况,以此提高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价值。心理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校完善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其不仅可以产生积极的推动性作用,还可充分体现出教育心理学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发展特点。

2.使心理评估标准合理化心理评估标准合理化主要以教育心理学发展为基础,使整体评估过程及评估对象合理化。高校教育心理学评估主要针对学生内心意识及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并通过教育心理学进行合理引导,使学生可以从内心进行转变。同时,心理评估标准化应突出评价过程中监督机制的作用,激发评价个体自身的潜在动能,进而使教育心理学评估价值不断提高。评估标准合理化是当前心理学评价创新发展的基础,也是心理学评估标准转变的基础,因此高校应以合理化不断完善心理评估标准,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提供保障,进而促进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心理评估标准合理化提高了评价价值,并且为高校后现代教育心理学发展提供基础,使高校教育心理学满足自身发展要求。

三、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1.教育心理学教师现状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多数教师都是以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教育心理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教育心理学内容在教学中有所渗透,但大多实践教学不够规范,这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多数是以讲授的形式为学生授课,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处于被动状态,使学生无法对教育心理学充分认知。因此,若不创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途径,将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知识储备不足在当前的教育心理学中,应将横纵向知识穿插,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部分高校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储备不足,且教龄偏低,导致无法深化教学内容,降低了教育心理学质量。同时,教育心理学知识较为复杂,教师如果缺少知识储备很难将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这样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只能凭空想象。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教师应将现代化教学理念应用在教育心理学中,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使教育心理学更加多元化,使学生可以借由现代化教学设备及网络设备生动的学习所需知识,进而促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同时,部分高校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态度消极,单纯以教科书的内容作为培养目标,导致教育心理学无法发展创新。

3.引导程度不高现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式制约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得教育心理学知识无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独立的理解模式,再加上教师的引导程度不高,使得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无法深化,从而导致学生综合能力下降。如长此以往的持续下去,学生就会对教育心理学失去兴趣,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引导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教育心理学深度学习,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当前学习方式,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不断发展。

四、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策

1.整合教育心理学框架,明确培养目标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实际需求出发,使教育心理学能够切实发挥出实际效益。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是为了满足现今社会需求,只有不断创新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高校才能在当前后现代时期立足。因此,在制定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目标时应加强能力培养,整合教育心理学整体框架,设置个性化发展目标,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出实际作用。高校在整合教育心理学框架时,必须以当前后现代时期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从高校及社会的整体需求出发,准确把握当前时代中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具体需求,并进行相关的调研,将调研信息加以收集,以用来研究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应具有哪些必要条件,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目标变得更加明确。

2.健全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制度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应不断完善发展制度,使心理学发展制度健全,这也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在当前整体教学中,健全教育心理学发展制度十分重要,高校在培养教师授课能力的同时也要使整体发展工作变得具有秩序性、客观性,从而对学生产生良好的约束。在健全发展制度中应对传统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制度进行深化改革,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制度得到有效优化。同时,高校相关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完善教育心理学发展制度,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能够符合实际需求。在健全制度时也应听取学生的意见,将学生的意见有效的融入到心理学发展制度中,使学生心理得到满足,进而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创新发展提供推动力。

五、结束语

第4篇:现代医学发展范文

一、审美特性—强烈的形式感

1.叙事结构

《罗拉,快跑》是形式主义实验电影的代表,它在对电影叙事结构上的颠覆,使其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中的一场“电影叙事的革命”。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广泛的具有包容性的术语,它产生于萨特、海德格尔等存在主义思想和学说中,以颠倒价值、瓦解规范等一系列手段来消解一切常规的世俗。它追求自由,本身并没有明确的美学主张,旨在破坏和颠覆现代主义,使一切神圣的东西平凡化,一切高雅的东西世俗化。后现代主义的文本呈现出一种“精神分裂式”的结构特征。在影片中,时间就是一个可以被挤压和绵延的概念。时间可以中断、分切、随意停顿、复原。故事从头至尾没有交代过情节发生的时间、背景,观众无从得知主角的身份、故事的年代,人物关系上也没起什么变化,罗拉与曼尼的关系、罗拉与父亲的关系等等,这样的人物设置就像是只保留了人物身上最突出的性格与特质,人物纯粹成了一种符号。情节的叙事选取了在一个时间点上,折返出三种可能的剧情结局,这是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罗拉从起点奔向终点,又从终点复归起点,接着继续奔跑。罗拉的不断重复的奔跑是建立在规定情镜不变的基础上,而且每次总在相同的场景中出现折返,就好像游戏设置的环节。同时,故事情节十分简单,在20分钟内找到10万马克,罗拉在奔跑,这个叙事的骨架是单一的,所有的庞杂叙事都以闪回中呈现定格照片的剪接作为其唯一表现手段。

影片导演曾经说过,《罗拉,快跑》是一部关于世界的可能性、生命的可能性和电影的可能性的电影。《罗》的叙事突破了理性建构的秩序,使之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关系网解构,打破了时空观,让元素在时间中流变、绵延,结果就是在流变中事物失去了中心,而由单极向多极扩散开去,形成多元化的特质。在此循环往复中,影片特殊叙事过程中产生的三种结局就代表着元素流变后的无限可能性。这就像后现代主义文化中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念中的“互文性”,文本内部的各语言因素互相颠覆,互相分解,使作品没有了明确的边界和中心意义,导致最后的结局就是终端的在场消失,成了一场无意义的游戏。在后现代看来,“深度”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强加给现实的,对“深度”的拆解,也是后现代的表征之一,同理于此片,《罗拉,快跑》其实也无意于提纯出什么深度的哲学理念,导演只不过是在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时代,用大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创造一种轻松的不同于用传统电影语言来解读的影片。

2.声画合一的有意味的形式

《罗拉,快跑》除了有颠覆常规的叙事之外,还有各种画面和音乐的应用与处理技巧,使视觉影像和听觉造型在特定的观赏语境中发挥出极大的作用,形成该片的一大特色。诸如快节奏多技巧的画面剪辑,具运动感不稳定的镜头,紧张而强烈的摇滚音乐,在真人演出中加入了动画形态,以及在介绍旁支人物时运用的定格照片和快速剪辑,这些技巧无不掌握着影片的节奏,掌控着观众的情绪。例如导演采用分割画面的手段来展现罗拉和曼尼在同时异地发生的情境,取代了一般的采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从两个分割画面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的内心焦急,之后第三个钟表的画面插入屏幕下方,时针直指十二点,那是罗拉必须带着钱到达碰面地点的时刻,也是曼尼准备抢劫超市的关键时刻,这样的画面安排使得情节紧凑,结构清晰,动人心弦。影片中还有大量的闪回镜头,导演将照片定格,快速的剪接在一起,从而极快的就完成了对一个人物未来生命轨迹的描述,这种处理方法也极富新意。从音乐角度来说,跟随着罗拉在片中不停的奔跑着的,就是那些有着摇滚、重金属味道的音乐,节奏感强,象征着罗拉奔跑时急促的心跳声和呼吸声。只是其中有一段,当罗拉和曼尼从超市抢劫成功,拎着钱袋走出来的时候,音乐突然转为了一种抒情的爵士乐,他们逃跑的画面也应用了升格技巧,动作变的缓慢,配合着慢爵士的氛围,制造出一番舒缓浪漫的情调。这段画面和声音的处理十分动人。

二、后现代的电影审美心理

第5篇:现代医学发展范文

1兽医学

兽医学这个专业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畜牧业中动物对环境、食物等因素的过度敏感从而出现一系列不适形成某种疾病的治理和防治。把其治理和防治的手段系统的规范的整理下来便形成了现在所谓的兽医学。随着治理和防治动物疾病的手段的不断提高,兽医学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但是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牧条件,畜牧方式的提高,兽医学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

2兽医学研究发展现状

2.1在世界各地,兽医学都已经被列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兽医学因为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对人类生活稳定和社会卫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众多西方国家比中国早很多年就已经把兽医学列为专门的兽医学学科进行研究,不仅设立众多研究机关,还建设专门性的兽医学学校,培养更多的兽医学人才。中国虽然在兽医学学科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但是现在也已经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并且也逐步发展并形成了研究预防和治疗家畜疾病为主的兽医学学科体系。

2.2兽医诊疗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人类的生活之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逐步加快,或许是因为情感上的孤独又或许是发自内心的对动物的喜爱,尤其在一些大中城市,单身事业青年,以及更多的家庭都选择饲养动物作为宠物,一个或多个。致使动物饲养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此同时,动物的发病率也在逐渐提高,出现了很多新的疾病类型。越来越多的动物都被送到专门的兽医医院接受专业化的治疗,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例如:数字化x光机、彩超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都被引用到兽医诊疗之中。同时也针对减少动物术中疼痛和术后康复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都使兽医诊疗技术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2.3动物中毒病情况日益加剧。各式各样的工业废水排放、良田里的农药残留在污染的环境的同时,还导致了一些流浪动物中毒病情况发生,动物之间病毒的传染是非常迅速的,从而致使更多动物感染中毒病,一些无良商家在动物饲料中随意添加有害物品,严重影响动物的食品安全,所以兽医工作者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之中应当对动物中毒病做好严格的控制。

2.4在兽医诊疗技术中,外科麻醉可以适当的减少动物的痛苦。人类在做某些手术时,也会选择使用麻醉让患者感知更少的痛苦,从而可以使手术更加顺利的进行。随着兽医诊疗技术的发展,外科麻醉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小动物手术中投入使用。外科麻醉也有不同的麻醉手段,不过我们常见的都是以注射麻醉型药品进行麻醉为主。同时,也会采用给小动物吸食麻醉药物的方法,因为其效果好,并且使用方便,也常在小动物手术中投入使用。

2.5在兽医诊疗技术中为了保证动物的正常繁衍生息,兽医产科技术在治疗小动物的不孕不育等产科方面的问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动物和人繁衍的方式是一样的,人类在产科方面遇到的问题,动物同样也会经历,可能是因为跟人类产科方面的经历相似,我国兽医诊疗医诊疗技术在产科方面技术的发展是飞快的,小动物的产科疾病正在得到有效的控制。使一些小动物也可以体会到亲人的陪伴和家庭的温暖。

3兽医学科的发展对策

3.1要加强对兽医学科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兽医学科研究者的综合素质。任何一种学科想要发展下去,都必须有人继承发展,兽医学科应当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建立专门的兽医学校,把有关兽医学科的知识细化成各个领域,培养各个领域高精尖的专门人才。与此同时,兽医学科研究的工作人员应当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单单要精通自己所研究的领域的知识,也要懂得与他人合作,共同促进整个兽医学科的发展。

3.2政府应加大对兽医学科研究发展的支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兽医学科的发展,首先要在政府的监管之下,完善其自身的管理制度,在一些药物的使用和生产上应遵循相关规定。其次,政府应当加大对兽医学科研究的财政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最后政府应当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兽医学科研究的发展。

第6篇:现代医学发展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发展趋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是当前各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结果,是随着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不断提高的过程。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机械制造过程中各种制造手段和制造方式不断的提高和变化,使得其在工作的过程中结合当前电子技术手段形成了当前的机电一体化体系。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其管理手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从传统的机械电气化模式逐步的转向为当前的机电一体化模式,成为当前智能化技术手段和自动控制措施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1.机电一体化概述

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各种机械制造工具和手段的不断充实与完善是当前机电一体化出现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采用当前先进的能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进行电子设计与管理的主要模式,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流程,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国外各种先进技术的大力吸尽和总结,结合我国相应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方式和工艺。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要求,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系。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2)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 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3.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之一。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及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度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者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且必要的。

3.2 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和环境接口等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等。有了这些标准单元就可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了达到以上目的,还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于各部件、单元的匹配。

3.3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第7篇:现代医学发展范文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高等教育教学管理 创新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院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深化改革,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思想,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高等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如何创新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改革面临的紧迫问题。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社会发展客观存在的基本规律,提出了正确指导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一般性、宏观性,包括和涵盖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1];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只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定的、单元的、微观的部分,既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规律和原理,又要把握特性和个性,根据专业特点和特色不断创新。

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形式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活动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主要包括专业建设的管理、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质量的管理、教学制度的管理、教学行政的管理、教学队伍的管理、教材管理、教学环境管理等。它的改革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部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头戏”之一,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教育和教学改革创新为中心环节,以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目的。针对高等教育的特点,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创新。

一、创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高等院校教育在进行科学决策和规划,实行目标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观念创新教学管理理念。任何管理工作都是不断努力去实现目标的过程,这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方式,并且需要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不断地了解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的具体要求,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以与之适应,这是高等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原动力。教学管理理念创新主要体现如下:

1.不断强化学术管理意识。高等院校改革中必须由过于强调教学管理的行政职能转变为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职能,逐步提高学术管理水平,提升教学管理的学术性。

2.不断强化开放管理意识。现代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是一个多职能、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因此,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高等院校改革必须不断强化开放管理,建立更加灵活的管理模式,实行更为开放的管理模式。

3.不断强化民主管理意识。随着我国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在教学决策、计划、执行、控制、检查全过程中更应当注重民主化,实行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科学性和管理效能,逐步实现民主和法制有机的结合。

4.树立管理国际化意识。高等院校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应当正确处理好管理的国际化要求与本土化特色的关系,更新质量标准,建立既符合国情、校情又能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的标准体系,按国际规则办事,同时注重发展优势,保持特色。

5.树立管理现代化意识。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必须具有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内容,创新方法,更新手段,保持先进性。

6.树立可持续管理意识。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必须树立可持续管理和和谐管理意识,应当致力于制定、实行公平的政策,创建具有持续性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进行持续性调整的机制,以实现管理效能整体性提高的目标。

二、创新的教学管理内容

创新的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教学活动和过程的管理。应当从大处着眼,从整体上思考如何建立有助于提高师资队伍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特别是创造力培养的运行机制。因此,为了推进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必须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对管理内容进行改革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对教学行为进行管理。具体包括教学思想的管理、教师的组织管理,以及以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实施的管理。

2.对教学人员进行管理。具体包括教师的培养、教师的选拔聘用,以及教师培训的管理等。

3.对教学对象进行管理。具体包括学生学习管理模式的改革,以及个别化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管理等。

4.对教学资源与教学技术手段应用进行管理。具体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资源的管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应用的管理等。

5.对教学过程主要环节进行管理。具体包括入学测试和入学教育管理、选修课和课程补修管理、多种媒体教学管理、实践性教学管理、学习测评管理等。

6.对教学反馈信息进行管理。即对整个教学系统各个环节和方面的反馈信息实施管理,具体包括教学行为反馈、教学人员反馈、教学对象情况反馈、教学水馈、教学效果反馈、教学评估反馈、教学保障反馈。

三、创新的教学管理机制

创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逐步建立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化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所以要做以下几点。

1.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提供高效的教学保障。高等院校应当致力于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决策、执行、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体系。一是要完善教学工作决策系统,构成结构合理的教学工作决策中心,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研究和决定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对教学工作起到宏观指导、决策论证、咨询作用。二是要完善教学工作执行系统,构建职能清晰、分工明确的教学管理和保障机构。三是要完善教学工作监控系统,通过目标监控、人员监控、制度监控及考核评估,形成立体化的监控体系。四是要完善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系统,建立一支学历教育巡视员和督导员队伍,建立一个由学生信息员组成的信息网络,提供校内经常性信息反馈、校外教学信息反馈和社会人才质量需求信息反馈。在整个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建设中,应当注重发挥各级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协调互动,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

2.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必须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和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应当推行以增强学生自主性为特征的弹性学制和选择性教学机制,主要是推行选课制,有选择性地实行课堂开放,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主讲教师;改革考核方式,打破专业、年级界限,允许跨学科、跨年级选课;实行分层次教学,将必修课和选修课分成不同层次、不同模块提供学生选择,给予学生选择学习进程的主动权,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期限等;允许优秀学生在一年级后自主选择专业;与当地其他高校联合办学,实现学生跨校选课,攻读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学位、双学位,互相推荐研究生,互聘教师等。与此同时,建立基于校园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实行网上选课注册,部分试点网上考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提高教学管理现代化水平。

3.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形成良性运作机制。教学工作评价体系重点是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和院系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及其激励机制,对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效果实行全面评价,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调控。第一,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岗位优质优酬机制;第二,构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建立优秀学生奖励机制和学习创新激励机制;第三,构建院系级教学状态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工作奖优扶重机制。通过建立良好的教学管理机制,探索建立体现竞争和激励的体制和制度,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对院系级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管理状态采取目标管理,实行科学的、制度化的评估,教学投入向对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的方面倾斜,向计划科学、工作落实、质量优秀的学院倾斜,对教学先进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和重点支持。

四、结语

科学发展观为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指明了总的方向,贯彻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做好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共同指南。振兴高等教育事业,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在准确分析、掌握现状的基础上,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树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念,设计全新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与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当然,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是一项复杂而又艰辛的工作,真正将其做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里我从大处着眼提出一些原则的看法。我认为,应有更多的教育学专家和管理者对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以提高我国当前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人才。

第8篇:现代医学发展范文

中医是华夏五千年璀璨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对比西医的发展历程而言,中医在近一个世纪以内,可谓步履维艰,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了西方文化及科学的冲击。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西方科学的发展神速,使得整个世界的评判标准几乎都与其比肩,成为了普遍价值观,而中医的发展和特点正好与西方科学走了完全不同的路线,更加注重人文、道德理念,层次更深,涉及面更广,若是硬用目前的科学体系来评价,这本身就显得不“科学”。该文尝试,从现代物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两个角度研究中医发展,并且分析三者之间的连带关系。

1 现代物理学与中医

物理学在近两个世纪内迅猛发展,俨然已经成为了“科学”理论的奠基者,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下属分支学科:力、热、光、电、以及近代物理学中的凝聚态物理、高能物理、量子物理等等。纵观整个物理学的发展,不难得出所有学科都是要达到一个共同目标:“通过研究客观、自然世界从而获取最终规律”,大到天体,小到物质微粒[1]。而中医自始至终也是在研究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其发展(生老病死)是与整个自然相通的,即通过整体性的角度,结合生命存在、经历的经验提取出整个宏观的规律。从这一点上看来,物理科学与中医是一致的,不矛盾的。例如,物理学在研究气体压强、温度的关系时,利用的是统计平均的原理,认为大量的分子撞?羟奖诓?生了压强,而某一个分子的运动规律是没有特殊意义的。又如,电子衍射(诺贝尔近代物理十大实验之一),完美的验证了德布罗意关系,在大量粒子通过了双缝之后发生了明显的衍射现象,这是从单一粒子的运动中无法获取的规律。中医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都是在围绕着整体性规律对生命的生、老、病、死做了出具体的论述。如:上古天真论,有如此描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指出:“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可见,自然界的阴阳无时不影响着人体,人体的阴阳必须适应自然界,与自然天地相应,才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2]。

物理学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调整,当年亚里士多德被奉为神明,他的理论屹立不倒,直到伽利略出现才产生了新的“真谛”。建国之初,西医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中医受到排挤,原因在于西方的科学无法证实中医的“科学性”、合理性。在笔者看来那是由于物理学本身并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随着物理学仪器的发展,经络、穴位已经被测出,才证实了中医是正确的。所以,物理学不仅仅不与中医相违背,更是证实了中医的科学性。目前在欧美国家,中医诊所随处可见,西方科学并不排斥中医文化。另外,中医的发展也给物理学提出了很多难题和宝贵的研究思路。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也可以让科学更加迅速的发展。例如,中医阴阳学说有,相生、相克理论,太极理论与物理学中正负电荷、两极相斥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量子物理学的发展中,中医思想更是有指导作用。中医看病讲求望、闻、问、切,一人一方,把脉之后再给药,因地制宜,不同条件不同的变化。经典物理学中的牛二规律在量子物理光电效应中全部废弃,为何?情况和条件不同怎能一齐对待。

2 传统文化与中医

中国传统文化是基于道家、佛家、儒家文化体系所衍生出来的,注重精神建设,道德内涵的一种文化体系。道家修真,佛家讲善,儒家讲求仁义礼智信,是更加细化的道德标准。这些都属于精神层面的修养,貌似和生命、物质并没有关系,实则不然。现在物理学已经可以测定人脑所发出的思想是一种脑电波,那么也就彻底打翻了精神与物质之间的隔断。

典籍《黄帝内经》“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始终强调了道的重要性。自古道家炼药、炼丹并提出之则灾“摄生”和“养生”的概念,可谓是中医最早的雏形了。《老子》: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辩证地说明了“不病”与“病病”的关系。“病病”是一种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思想。

佛家重因果轮回,种善因、得善果,强调净化心灵为一切身、心现象的主宰,并将它作为调节心神的一种方法,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神疗法。很多癌症患者根本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精神可以知道导致人的器官衰竭,直至死亡。这点在西方医学中也是被认定的,可以称作心理学影响。很多人称北大哲学系是出寿星的地方,何解?参透哲学的人往往心态豁达,对万事看淡,不淤积情绪,不执着得失。《景德传灯录》中说“安静闲恬,虚融澹泊”,“对境心常不起”,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心常欢悦,无不适之事。”佛家侧重于通过心理修养来健壮人格,与中医养生理念的养心一致。

孔子是所有炎黄子孙的老师,其思想波及范围是整个亚洲、世界,而非仅仅中国。一生倡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用仁、义、礼、智、信、孝、悌的伦理道德来加强人性修养,培养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达到博大宽容、中和平正的人格境界,最终实现“仁者寿”的养生目标[3]。

现代法律仅能约束其行,却不能约束其心,而“心”才是一切的源头。目前全球范围内,药品质量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医务人员道德问题究其根本都属于“精神”、道德层面的问题。病从口入、纵情,人们能不能约束自己靠的不是物质的管制,而是自制。传统文化为中医植入了核心的价值观念,基于这样的理念,中医才能发挥最大的能效。近年来随着西医的发展,更多的中医被迫走向了中西医临床,放弃原有的医学理念,剩下的仅仅是皮毛。若要光大中医,必然要先恢复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见图1。

3 三者之间联系

第9篇:现代医学发展范文

“病证结合”模式论治思想萌芽于《黄帝内经》,为东汉张仲景所继承,并开创了病、证、症三位一体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宋、金、元、明、清时期,辨证论治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疾病诊治的核心,形成了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近代西医东渐,既冲击了中医传统辨病论治的地位,也启发了中医辨病思维,汇通各派医家由此而创造性地探索出衷中参西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本文就临床中病证结合模式的类型、特点、发展问题作以探讨,以期构建中医临床病证结合模式新体系,并引起中医学术界的进一步讨论。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必须对中医学术的整体发展产生指导作用;必须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指导作用,并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中医学只有持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必须依据新的事实和研究成果提炼升华,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1不同临床疾病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类型、特点

我们于2002年提出了[1],临床实践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一种病证结合诊断疾病的思维模式,总结这种模式可以有三种:一是在中医病名诊断的基础上再进行中医证的诊断;二是在西医病名诊断下的中医辨病加上辨证的模式;三是西医病名诊断与中医辨证结合的诊病模式,第三种就是按西医疾病的发展规律进行证的诊断,吸收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的模式。中医病名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模式,这是目前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采用的诊病模式,也是中医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诊病模式,也即是常说的中医疾病的病证结合模式。这种模式对中医学的继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医学发展到今天,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企图脱离现代医学,无视现代医学疾病概念的存在,单纯依据这种模式诊疗疾病往往难以适应临床实践的需求,对患者不进行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似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允许的。因此,此种诊病模式脱离临床实际难以满足临床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渐露弊端。现代医学病名诊断,中医辨病和辨证的诊病模式,此诊病模式是西医诊断,然后按主要症状不同进行中医病名诊断和辨证,此模式是目前中医医院临床工作者普遍采用的一种诊病模式。这一诊病模式吸收了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的知识,显然是符合时展的。但是同样后面又采取了前一模式,又陷入了前一疾病诊断模式的不足之处。在西医病名的限制下按主症不同又诊断中医不同的病,按中医的病进行辨证治疗,仍然没有将病的本质动态表现出来,成为西医诊病,中医辨证各行其是,没有相互渗透与交融,而是两种体系的拼凑。这种诊病模式也是大多数人理解的西医病名,中医辨证的诊病模式。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虽然一些中医工作者从理论上和心理上难以接受这一诊病模式,认为这样有损于中医的地位,好像中医是现代医学的附属物,不愿意这样搞,企图脱离或无视现代医学疾病先进科学的知识,搞所谓的纯中医,但是事实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实际上目前出版的许多临床专著及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以及医疗工作中也都采用了这一诊病模式。疾病和证候结合的诊疗模式已经成为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实践的主要模式,但是在中医药大学的教学中并未被采纳和应用,形成临床与理论教学的背离。

2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必要性

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它既遵循了国际现代医学统一的规则,又继承保持了中医传统的诊疗特色。任何轻视辨病或轻视辨证、侧重辨病或侧重辨证的倾向,都是割裂了完整的疾病诊疗体系,它将制约中医诊疗的能力,制约中医的发展,导致中医临床医学的退化。对疾病进行中医证候分类是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重要理论表现形式,是发扬中医学、创新医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的临床应用价值。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此诊断模式显然有其优点,采用现代医学的诊断,吸收现代医学的诊断经验,对疾病进行了本质上的鉴别,以现代医学做疾病诊断,用中医理论和中医思维进行分析,将中医融化于现代医学的疾病中去,同时现代化的检查手段也与中医的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弥补中医无证可辨的局限性;同时中医辨证亦可以弥补现代医学的不足,如西医诊断无病但患者有自我不适、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疑难病但疗效不佳,或西医诊断为“综合征”,而按照中医辨证论治有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清晰可见,有了疾病的鉴别诊断、预后效果估计。但是这一诊病模式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现代医学诊断不清的疾病,如果按这一模式进行辨证就会无所依据;现代医学许多性质相似的疾病中医治疗是相同的,这一模式又显得重复。

2.1时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医学和中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标准有了科学的、统一的定论,这些标准是统一的,也应该是唯一的。当今中医必须融入现代医学的海洋之中,对于具体疾病的研究,国际有统一的名称和代码(ICD),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迄今为止已十次修订(ICD-10),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临床医学针对的目标是完全一样的,解决一切危及人类健康的疾病,仍沿用中医的病名,肯定是难以得到国际认可的,既然要融入世界医学,其规则是统一的,临床医学研究首先要明确研究的是何种疾病。而目前中医学院教材的编写中仍在采用中医病名,但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2]第二章肺病中引用了“肺癌”病名。并且许多中医概念是参照现代医学概念定义而成的,如“中风”,“胸痹心痛”等,胸痹心痛章节中更是参考冠心病心绞痛的特点书写而成。

2.2目前医疗卫生发展状况的需要

有利于改变目前中医院“姓中”,“姓西”的争论,有利于中医医院的发展。多少年来在中医医院建设和发展上,中医院“姓中”和“姓西”的问题,一直在争论。这存在一个问题:一个卫生部领导下的国家医疗机构,西医医院要搞西医,中医医院要搞中医。但是目前医院的整体布局和建设、医疗法规、医疗制度等等是统一的,基本上是按照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在管理的。许多中医的老专家认为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院采用现代医学的手段诊治疾病,带来了中医院不性“中”了。要知道能够称为一所医院,医院基本功能的建设与完善是必备的。如果医院连一般的急症处理能力都不具备、不具备一般的诊治疾病、防病治病的医疗功能,严格地说就不能称其为医院。这样的医院是很难有发展前景的,同时许多病人的疾病也无法诊断明确,也不可能有病人到这所医院看病。因此,在医院一般功能建设上中医医院不但不能排斥西医的诊断技术和方法,而且还要大力发展,特别一些先进的医疗设备,使医院发展成为能够满足疾病诊断和治疗需求的医院。目前全国许多中医医院与西医医院都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有利于改变目前中医院“姓中”,“姓西”的争论,有利于中医医院的发展。#p#分页标题#e#

2.3有利于西医医院合理使用中药静脉注射剂和中成药

目前随着中医药药品的大力度的生产和发展,上市了大量的中成药和中药的静脉注射制剂,许多大型的西医医院,中成药和中药的静脉注射制剂在临床的应用不亚于中医院,并且许多西医医院的专家凭借着强大的医院医疗设备和技术都参与了中药的临床和实验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一些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疾病方面也显示了中药的疗效。我们不能无视目前西医院大量中药使用的事实,特别是许多西医院的医生,不具备中医方面的知识。中药的应用首先医生必须在精通药性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合理使用中药,不了解中药的结果必然是盲目使用[3]。同时必须关注中成药与中成药、中成药与西药之间的配伍禁忌问题;合理使用中成药还要注意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只有对患者疾病做出正确的中医辨证后才能合理安全的使用该药并使其药效得到完全发挥,毒副作用降至最低限度;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有利于西医医院合理使用中药。

2.4中医临床发展的需要

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医药发展至今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今我们对有关中医诊断,仍然主要采用数百年前甚至数千年前形成的语言词汇来表述,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坚持采用两千年前的语言、病名来进行中医的诊断,在国际上行不通,也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规律,中医理论应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形成开放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使之随着实践与时代变化,不断实现自我改造与更新,赋予新的内涵,从而获得新的提升和活力,才能体现中医药学的生命力所在,故步自封,拒绝发展和吸收新的东西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只要我们按照整体观念和中医理论思维研究现代医学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不会阻碍中医学的发展,相反会促进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的发展。

2.5有利于临床开展病证结合、方证相关研究

在方证相关的研究中,疾病也是一个不容忽视与回避的问题。这里所说疾病是现代医学所指之病。众所周知,国际上评价一种药物与一种治疗方法的效果,都是通过疾病的改善情况进行的。“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特色之一,对于方剂、证候与疾病的研究也应该将其放入大整体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方出发,联系证候,病证结合,解读其间的关联规律,揭示辨证论治的科学内涵,为中医辨证论治赋予新的含义,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4]。证候分类与疾病诊断和药物干预一起进行研究,其结果将使得证候分类更具有使用价值;此外,疾病证候分类不仅有助于找到中医治疗方案的适用患者,同时也能帮助找到西医治疗方案的适用患者[5]。疾病证候分类与药效评价在证候分类基础上,方证相应,中药才能产生确切疗效。因此,中药药效评价应建立在“证候分类”之上,对比分析中药治疗有效和无效的生物学特征,是阐明中药作用机制科学内涵的重要途径。

2.6有利于开展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许多证候模型尚未成熟、证候模型未能与现代医学疾病模型结合起来是证候动物模型难以发挥作用、难以开展中药研究特别是中医新药药理实验重要的原因。中、西医并存是我国医学体系的特点,因此,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是开展这一研究的重要前提。目前中医医院临床诊断大都采用中西医两种诊断模式。中医新药的研究大都是在现代医学疾病诊断的基础上开展的研究,临床报道研究也是如此。所以,将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与西医疾病动物模型结合起来,使疾病模型赋予证候的概念,就能与中医临床相一致,使中医新药药理研究具有鲜明的中医辨证施治特色,并为证候动物模型的广泛应用、健康发展扫清障碍。中药安全性评价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利用健康动物进行安全性评价。这与中药临床实际应用存在很大差异。“对证”用药是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特征,根据中医证候分类理论和“有故无殒”的思想,中药的毒性与证候密切相关,准确的证候分类、进而“对证”应用中药是避免毒性的关键[6]。在“对证”的基础上评价安全性也是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的必由之路。

2.7有利于系统、归纳、总结临床用药思维开展中药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已经发展成当今中医临床实践的主要形式,建立在现代医学疾病诊断病证结合基础上的中医临床辨证组方思维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多种形式,我们不能无视其存在。

2.7.1针对病机与病理结合的组方模式病机与病理结合的组方模式目前自觉不自觉的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虽然目前许多专家认为不符合中医理论,提出反对“见到炎症就清热解毒;见到高血压就平肝潜阳”。根据现代病理研究,结合现代药物研究,运用中医用药理论指导临床用药,这一思维的关键要看临床疗效,我们应当开展病机与病理结合的组方模式的研究,以能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实际上它不仅弥补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不足,也使病证结合论治有了新的发展,中药药性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辨证组方思维模式是容纳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向中药药性理论回归,是中医辨证思维发展和中医理论发展的体现。开发药物的临床疗效不仅依赖于随机或重复临床试验取得的有效率,更重要地依赖于通过连续多次临床试验所获得的更为精确的药物使用适应症,这与围绕证候分类的中医临床经验积累的过程非常相似[7]。利用疾病证候分类理念和方法,明确已有药物的精确适应症是“新”药开发的新途径。

2.7.2针对基本病机的专病专方专药的组方模式基本病机的专病专方专药的组方模式是目前大多数中成药开发的主要模式,也是许多名老中医形成对某病治疗特点和特色经验的主要思维模式,应该承认是辨证论治的升华。

2.7.3中药复方配伍西药组方模式中药复方配伍西药组方模式是我们必须要进行研究和重视的临床用药模式,重视和研究并应用的目的是中西药各自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增效减毒,优势互补,在难治、复杂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独特效果;药物研究专家开展的“方病证、药病证、有效部位与病证、有效成分与病证”的中药复方有效部位创新药物研究发现模式、有效组分配伍组方模式的形成是中药现代研究与传统理论相结合的结晶,是中药发展的重要方向,复方药物也是国际药物研发的方向。#p#分页标题#e#

3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总体设想

按照整体观念和中医理论思维全面把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学术精髓并将其应用于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研究中,继承与创新、提升与发展的原则,是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必须遵守的。临床医学发展研究的目的是提高临床疾病防治的总体疗效,中医药临床治疗显示很好的疗效,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构建,为探索现代医学各种疾病中医辨证规律、总结各种疾病临床有效的整体治疗方案,提高我国临床疾病防治的总体疗效提供了可统一操作的模式。有专家提出,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原来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疾病,西医的“病”(如冠心病、肺炎等)是形态结构系统疾病。中医的“证”(如热证、阳虚等)则是信息控制系统疾病。中医的“证”即信息控制系统疾病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与西医的“病”即形态结构系统疾病同时存在,信息控制系统疾病发展到严重程度可以引起形态结构系统疾病的发生,形态结构系统疾病发展到严重程度也会引起信息控制系统疾病的形成。中医的证和西医的病这两种类型疾病可以互为因果。中西医临床上病证结合治疗实际是信息控制系统疾病和形态结构系统疾病的结合治疗。这两种类型疾病的结合治疗必然优于中医或西医的单一疾病的治疗[8]。目前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许多疾病分型相当混乱,大多是编著者按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分类和选方的,无统一标准,没有共识性的东西。由于此模式目前在人们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习惯,人们还不清楚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规律。因此本诊病模式需要中医学界团结起来,共同协作,积极努力的开展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研究工作,研究工作必须从临床中来,在目前许多医院都建立了电子病历,为开展全国统一协作研究工作成为可能。在现代医学诊断明确的基础上,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疾病辨证规律的研究。进一步摸清每一种疾病的主要本质是什么?也就是说这种疾病的主要病机是什么?也就是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每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中医的哪些证?各证的概率大小及分布情况?这些证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平行的、纵向的、还是因果关系?疾病的主要证型是什么?兼证是什么?证的转归及预后怎样?不同的病具有相同的证型,他们之间有否差异?等等。这些都需要进行临床调查及研究,采用大宗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而不是凭主观臆造。

3.1建立适合我国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

证结合诊治模式的电子病历完善中医临床研究的基础平台根据最新出版的《现代疾病诊断学》,目前具有明确病因、病理、诊断的疾病共计1100多种;《医学综合征大全》收录的临床综合征达到2000多种,每种疾病和综合征都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这一点中西医都要遵循。疾病的诊断标准是我国疾病专业委员会根据国际同类疾病诊断标准,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制定的,诊断标准不断改进和完善,定期的全国专业委员会会议都在颁布具体疾病的国家级诊断标准,标准是权威的、具有法律意义,所有疾病都有最新的诊断标准,任何医院、任何医生诊断疾病都以此作为标准。在疾病诊断标准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临床流行病调查方法、集中高层次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开展现代医学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研究。研究的关键是完善的顶层设计。我们现在进行的国家“十一五”常见疾病的疗效评价研究,均是一个课题组进行的研究,成果很难得到认同。因此,由政府牵头,专家协作,集中全国专业人员对同一个疾病逐渐讨论,求同存已,初步形成某一个疾病的专家共识。研究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的初步方案,在此框架内,收集各医院临床疾病资料,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临床的各疾病“证候要素”的提取和整理,逐步调整,形成基于临床的各个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在经过专家讨论研究、修改,调整,再回归临床应用,逐步达到基本的统一的病-证-方-药。在此基础上开展循证中医学研究。目前中医药治疗许多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偏头痛等疾病有效,但是没有进入现代医学的治疗常规中,缺乏循证证据,无法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不仅是国际的,就连我国的西医指南中都没有纳入中医的治疗方法。

3.2建立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