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运营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978年,马科斯 ·费尔逊和琼·斯潘思首次提出“共享经济”,认为其是“个人对个人的合作式消费”。随后,共享经济在发展历程中逐渐展示了利用共享平台,合理配置闲置资源,人人参与的繁荣景象。其实,互联网 +共享单车正是互联网 +共享单车企业通过互联网 +建立单车的共享平台,合理配置共享单车,从而达到人人共享单车的交通图景。互联网 +共享单车企业给人的印象是低廉的价格,轻松便捷的交通体验。
如今,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夫妻已经开始承受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家庭以及抚养 4个老人的重担,根据社会调查,80后、90后(尤其是 80后)的独生子女夫妻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而这些压力的根源有经济、时间、精力等。而这两代人将会慢慢成为中国的中流砥柱,如果能解决养老问题,让他们能够放心工作,将会提高我国的劳动力的工作效率,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建立一个能够让老龄人低消费却能乐享晚年的养老场所举足轻重。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无疑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目前,我国还没有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本文提出这一概念完全是借鉴互联网 +共享单车的经验,希望通过这一概念以及下文的分析和建议,能够给我国的老龄化人口一个舒适的晚年生活。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的宗旨是:为老龄人服务。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的创建将会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开放式创新。建立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将会需要政府、企业、个人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上的闲置房产、健身场所等资源,从而让有需要的老年人有望能够随时随地选择入住地方。
互联网 +共享单车企业把共享单车与互联网 +共享平台资本化,通过定位企业的客户价值主张,向出行者传递共享单车的价值,通过共享单车消费者租车,进而向消费者收费,从而获取并实现其价值。其资本运营模式路径如图 1所示。
图 1:互联网 +共享单车资本运营模式路径
三、互联网+共享养老基地的 swot分析
要想顺利建成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必须对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自身的优劣势进行分析,从而选择正确的战略。本文利用 swot分析方法分析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具体情况如表 1。
目前,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只是一个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美好构想。基地创建处于我国老龄化人口达到峰值,养老院的服务供不应求,养老问题突出的宏观背景。因此,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理应适应时代背景应运而生。我国政府一直关注我国的养老问题,所以创建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的企业获得政府认可和政策支持并不难。目前互联网 +的发展能够为资源整合提供平台,但是也要意识到由于目前养老院的供不应求的服务会让人们对基地有所偏见,从中还会迎来一些挑战。深入分析企业的现实情况后,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是必须的,具体的战略如表 1。
四、互联网+共享养老基地资本运营模式
对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进行 swot分析之后,必须做出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方能使基地顺利建成。而资本运营模式的选择对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的成立至关重要。本文对基地资本运营模式的大致构思是,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企业充分运用互联网 +共享平台整合社会闲置的可供养老的资源并把可供养老的资源信息在平台与消费者共享,让消费者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养老基地。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资本运营模式路径如图 2所示。图 2: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资本运营模式路径
(一)实现资源资本化目前,我国闲置的可供养老的资源为数不少,如何使这些资源实现资本化,供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进行资本运营是一大难题。创建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需要房子解决住宿问题,需要医疗解决生病问题,需要公园或者公共用地解决健身问题,需要粮食解决饮食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都通过像目前的养老院一样的模式自己解决,显然不易,并且成本过高。
我国的养老可以根据时间长短划分为短期养老和长期养老。现在的年轻人在城市买房,一般都不与父母同住,有时候老人来探亲才需要住几天,或者有些老人出去旅游需要短期居住某个地方,解决这种老人的短期的衣食住行问题称为短期养老。解决长期习惯性居住在某个地方的老人的衣食住行问题称为长期养老。长短期一般以 1年为划分界限。养老资源资本化是指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企业能够把社会的闲置的养老资源整合起来,能够让企业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
1.短期养老资源资本化。以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企业为中心,与其他有闲置资源的企业或者单位合作,比如与房地产商协商,让房地产商把存量房出租给老人,或者让房地产商在建房的时候规划一些专门给老人居住的房子,所以如果小区有可以出租的房子,可以免去老人探亲住酒店的麻烦。解决了房子共享的问题。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企业还可以对小区居民进行深入了解,比如与小区的居民医生合作,登记每个医生有空的时间,如果基地有老人生病,可以第一时间联系小区的居民医生为老人看病。可以定期在基地举办老龄人交流活动。留有足够的空地供老人活动。短期养老大多是探亲或者旅游带来的需求,其中,探亲不需要解决饮食问题,甚至探亲老人还可以帮忙照看小孩,还能顺便解决没有人照顾小孩的问题。旅游也不需要解决饮食问题,因为一般的游客都会满怀希望地品尝当地美食,所以不需要基地提供。
2.长期养老资源资本化。长期养老资源一般不需要解决住宿问题,因为习惯性居住在某个地方的老人都有自己的房子住宿。这种情况解决医疗和饮食问题是关键。长期养老的老人一般居住比较分散,这时候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企业就要与居住在各地的居民医生合作,登记每个医生的空闲时间和居住地址,一旦有老人生病,就以最快的速度寻求有空的距离最近的医生的帮助。当然,企业要对患者适当收费,以支付医生的就诊费。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企业与医生的合作工作量会非常大。所以可以考虑与医院进行合作,如果能够通过协商,医院能够为老人免费或者低收费提供部分医疗更好。当然,这可以通过与医保部门协商,让医保部门以更灵活的方式对老龄人的医疗费进行报销。比如,病情不重的老人,医生到老人的居住地进行治疗,医保部门可以报销药费,并给出诊医生一定的就诊费,这样能够缓解医院人挤人看病的问题。
长期养老还可以试图解决年轻人上班,无人照看小孩的问题。目前,请保姆照顾小孩的成本非常高,但是老龄人又闲着无聊,如果小孩和老龄人在一起,可以起到相互照顾的作用,也能解决老龄人的孤独问题。当然,这些都需要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企业来运作,比如,企业向需要老人照顾小孩的家庭进行低收费,然后把一部分的收费给老龄人作为他们照顾小孩的补偿。不过,这毕竟是理想的愿景,如果真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所以这里仅仅粗略地提出这一构想而已。
不管是短期养老还是长期养老,都要解决养老资源资本化的问题,而养老资源资本化需要整合各种各样的养老资源,这就需要社会各方的支持。所以,这一点必须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支持创建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呼吁各企业积极参与和配合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的建立,对积极参与和配合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的建立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或者其他方面的优惠,并颁发公益证书。
(二)选择合适的资本运营模式资源资本化后,就要选择合适的资本运营模式。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企业的特殊情况,可以选择特定的资本运营模式。本文主要介绍适合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企业的融资、兼并、股份制合作这 3种主要的有代表性的资本运营模式。当然,还五、结论与展望有其他的资本运营模式,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企业可建成互联网 +共享养老基地的美好愿景的实现需要以根据现实情况自行选择。 社会各方的共同合作,需要整合的社会闲置资源数不胜
1.
融资。融资渠道有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两种。根据数,整合养老资源将会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所以政府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和投融资理论,互联网 +共享养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不可或缺,还需要政府出面呼吁社会基地创建初期主要是依靠天使投资,以后的成长期方能各方的支持。吸收风险投资。在创业初期,仅仅依赖天使投资是远远不互联网 +这一平台能够为信息共享,从而使社会闲够的。所以企业要向政府部门出具创建互联网 +共享养置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运用得好还能够使资源达到帕累老基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争取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托最优配置,能够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如果互联网 +共
2.
兼并。可以兼并一些有养老资源的小企业。互联网 享养老基地能够顺利建成,那么届时我国的养老问题就+共享养老基地企业可以运作小企业现有的养老资源,能顺利解决,我国的劳动力也能放心工作,这样老年人的这样可以降低养老资源的取得成本,从而可以弥补互联老年生活品质将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劳动力的工作效网 +共享养老基地收费低的不足。 率提高,生活品质也会上到新的层次,如此,国民经济有
关键词 互联网 房地产 经营管理
互联网的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能力,是现代经营管理的技术优势。在房地产经营管理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不仅作为服务和销售渠道,还要将其运用到改善房地产业经营粗放现状的各个环节,提升解决房地产行业整体利润率水平趋势性走低的问题所必需的信息的掌握、运用能力,提升成本控制、产品标准化和精细化方面管理水平,进而从根本上改变行业的经营模式。
一、房地产经营管理
房地产经营管理主要涉及房地产建设的投资、开发、出售、出租、维修、服务等方面。基于互联网的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涉及财务管理、经营计划、采购、项目管理、物资设备管理、人事教育、安全质量管理、审计管理、办公自动化等系统。与其他行业相比较,房地产经营管理过程特殊且复杂,正是这种特殊性与复杂性决定了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一)房地产经营活动
房地产开发企业就是从事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的企业,它既是房地产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房地产商品的经营者。房地产开发可将土地和房屋合在一起开发,也可将土地和房屋分开开发。房地产开发需要较多的人力与物力作保证,其开发量大,工期长,各类人员、设备使用多,需通过科学的手段来进行规划统筹,对人员与设备等做到高效统一的管理与安排。
房地产经营的主要业务有: (1)土地的开发与经营。企业将有偿获得的土地开发完成后,既可有偿转让给其他单位使用,也可自行组织建造房屋和其他设施,然后作为商品作价出售,还可以开展土地出租业务。(2)房屋的开发与经营。房屋的开发指房屋的建造。房屋的经营指房屋的销售与出租。企业可以在开发完成的土地上继续开发房屋,开发完成后,可作为商品作价出售或出租。企业开发的房屋,按用途可分为商品房、出租房、周转房、安置房和代建房等。(3)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的开发。(4)代建工程的开发。代建工程的开发是企业接受政府和其他单位委托,代为开发的工程。
(二)房地产经营特点
(1)进行开发的建设计划、销售计划具有的经营计划性。(2)开发产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构成商品性。
(三)开发经营业务的复杂性。
(1)业务范畴庞大、内容与过程繁杂。(2)业务对象多,涉及面广。(3)投资数额大,形成并可回收的利润效益周期长。(4)开发产品单位价值高,不确定因素导致的经营风险大。
(四)信息间的联系频率高
(1)房地产经营管理存在管理对象的庞大,在房地产经营管理中应用互联网技术,制定科学有效的程序,把各个部门、环节及工程项目作整体考虑,合理安排作业,实现人机料法环有序高效配置。(2)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工程过程管理工作与信息分析,及时调整与改进,实现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二、应用互联网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在房地产经营管理中,通常把互联网技术应用在房地产经营管理的前期工作,如工程招投标、工程预算及施工组织计划等。忽视了其在房地产经营管理的整个工期,如在房地产经营管理的质量控制、人机效费成本及工程时效成本等。针对经营管理中所发现的问题的分析与处理机制响应滞后、方法与手段单调粗放。(2)在房地产经营管理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仅仅局限在服务和销售渠道,没有有效开展网络上的招投标、信息以及项目管理等,导致经营管理成本高,效率普遍较低。
(二)原因的分析
(1)市场环境的影响。房地产经营管理涉及的经营条件多变、干扰因素及其影响较多、拖延项目进度的原因较多及资金运用存在的拖欠款等。这些因素的存在,给互联网制定与调整互联网计划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无法实现使用互联网计划进行有序高效的经营管理目的。(2)企业自身条件的制约与传统工作方式的矛盾。企业对互联网计划实施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互联网计划技术知识的掌握不全面,经营管理中的现场数据采集跟踪检测未能得到高效可靠地保证。高素质专业管理技术人员匮乏,经营过程的进度的数据收集、整理、加工以及分析能力比较薄弱。部分项目单位的管理人员又担任技术人员,通常只重视工程技术的改进、进度过程的管理不合理,造成经营过程不愿意接受互联网计划的安排。
三、在房地产经营管理中应用互联网技术的科学策略
推进房地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房地产行业的转型升级,要依靠创新思维催生新的业务增长点,努力向消费者提供简洁实用的产品,努力向客户提供“一揽子”、“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持续提升消费者的用户体验。这正是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优势所在。
(一)提高房地产经营管理信息化素质
(1)应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基础网络。推进房地产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建设总部、分公司和各项目部内部局域网及广域网链接。(2)应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企业网站。通过网站向社会房地产经营管理相关信息,使潜在客户和公众可以随时了解发展情况,在房地产市场赢得更大的市场先机。(3)应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企业数据库系统。建设全面、完善的数据库系统,是房地产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按照一定的标准汇集及时准确有效的企业数据,是房地产经营管理信息化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4)房地产经营管理信息管理系统。一是根据房地产经营管理业务的需要处理相关数据,得到各管理层需要的信息,为各管理层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二是为房地产经营管理数据库采集基础数据提供界面,如人员信息数据要通过该系统录入到数据库。(5)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经营管理业务流程标准化、全员工作流程标准化,是房地产经营管理信息化的体现。通过开展全员信息化素质的教育培训,把互联网技术思维植根房地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并使其融入互联网技术管理中。管理人员能够掌握互联网技术应用,是房地产经营管理的质量保证。
(二)开展信息化合同及材料的管理
(1)注重信息化的互联网技术在合同管理与材料管理中的应用。完善合同的建档、归档、变更及分类并使之更加全面正确细致,完善制作、查询、监控合同、质量控制等功能,对设备材料进度质量等进行系统化管理,使经营过程与管理程序有序进行。(2)注重信息化的互联网技术在提升管理质量与市场竞争力水平等的应用。对标准审核、进度安排、变更设计图纸等信息,通过房地产经营管理信息化网络平台进行有效管理,促进房地产经营管理提质增效。
四、结束语
互联网强大的交互功能,为房地产经营管理提供了新的载体平台。重视信息技术和房地产经营管理业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全员信息化素质的培训提高,重视基础数据的采集工作,重视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透明度高、交互性强的优势,应用到房地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领域,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化工作,不断提升房地产经营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
(作者单位为重庆电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引言
为研究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发展物业服务企业,本课题组选择沈阳市居民和物业服务企业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不同层次业主对物业管理的需求及满意度,以求对物业公司发展成互联网+大型现代管家式物业服务公司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得出结论:物业服务企业的企业领导者要用互联网思维管理和发展企业,并基于“互联网+”概念创建居住区物业服务网络平台,加快物业服务企业的发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实现信息网络化。
一、沈阳市目前物业公司管理现状
本报告结合实际情况,在对沈阳市市已实施物业管理的部分小区和有关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的物业服务管理行业发展状况广泛调研后,对沈阳市物业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沈阳市物业服务管理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目前,沈阳市的物业管理工作在全省是领先的,在全国处于中上等管理水平,但与深圳、广州、上海等先进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当前存在的问题是:
1.物业管理立法滞后,理论体系不够健全
2.物业管理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形成
3.物业管理收费难且不规范
4.物业管理发展的区域性不平衡
5.物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并缺乏专业人才
6.物业管理经营内容不全面
二、调查统计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加上传统物业公司发展成互联网+大型现代管家式物业服务公司意愿的实证分析(业主角度与物业公司角度),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Logistic模型估计,对样本采用Enter方式得出Logistic物业公司可否发展成互联网+大型现代管家式物业服务公司模型的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大多数变量的作用与预期的结论一致,结论如下:
1.业主对物业公司现状的满意度比较低
2.物业公司对其自身的发展前景堪忧
3.不同层次业主的需求
4.业主对基于“互联网+”概念的智能化住区的期盼值较高
5.物业公司发展成互联网+大型现代管家式物业服务公司是必然趋势
三、发展互联网+大型现代管家式物业服务模式的建设措施
1.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协调企业内外资源
目前物业公司普遍存在公司规模小、公司实力弱、公司经营模式单一和公司亏损等问题。像这些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继续正常运行的物业公司,可以考虑被兼并重组。而像某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公司则可以选择性的兼并这些小规模物业公司。公司实行股份制管理模式。这样既可以解决小公司所面临的问题又可以使兼并重组的公司具有公司规模大、公司实力强、公司经营模式多样化、公司经营成本低等优势。物业服务可以按照互联网思维,即社会化思维,通过社会化、市场化的途径,众包协作,按照管作分离的模式,物业服务企业只做各类物业管理和服务的专业的组织者、监管者,将物业基础管理事务、业主服务需求发包给他们去作业落实,从而让所有管理和服务事务都能专业地实施。从而提高服务效率、提高顾客响应速度。使互联网+大型现代管家式物业服务公司做得更大、更强,实现规模效应,增强自身竞争力。
2.互联网+管家式物业服务运作平台
二十一世纪Internet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越来越离不开的平台。例如网上电子商务、社会信息数据库等。“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又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因此,可基于“互联网+”概念创建居住区“互联网+物业服务”模式以提供智能化服务,紧跟行业发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实现信息网络化。将传统的线下服务与线上服务有机整合到一起,实现线上获取信息、浏览预约,线下跟踪服务的智能化体制。“互联网+物业服务”模式提供的智能化服务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a.创建基于互联网的短信信箱系统,实现与业主群组的双向、实时、快捷、低成本的沟通。
b.创建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管理系统。
c. 创建全方位监控的智能化管理系统。
3.丰富企业服务内容
如今业主更关注物业服务的内容、服务的质量、服务的品味等,以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全新理念的物业服务已进入现代居住区,它不仅要安排整个家庭的日常事务,更兼具私人管家的身份,向业主提供物超所值的服务。例如:
a.管家式服务:接送朋友或孩子、代收邮件快递、照看老人
b.家政服务:清洁服务、代买服务、衣物洗熨
c.综合服务:代订礼品、车辆租用、室内设备设施检查服务。
关键词:商业地产;运营管理;互联网
一、我国商业地产发展分析
1.商业地产发展现状
截至2014年年末,我国商业地产建筑面积约为2.4亿平方米,共有约4000个商业购物中心。预计在2015年,我国商业地产新增量将再创历史新高,约新增480个商业购物中心。但是,从我国商业地产的开发来看,更多的集中在二线城市,且由于商业地产的激烈竞争,需要面临较高的空置率风险。
目前,我国诸多商业地产企业越来越重视商业地产运营管理,逐渐向运营理念转变,即通过整合运营管理自身商业地产,打造大型综合商业平台。
2.商业地产发展趋势
商业地产在面临运营变革的同时,亟待将新科技引入商业地产的运营,打造商业地产新发力点。现阶段,科技、互联网、创新已经遍及国内商业地产领域,成为商业地产企业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商业地产实行“互联网+”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商业地产未来发展趋势之一。预计,互联网和商业地产耦合后,商业地产实现智能化运营,商业地产内的所有实体商业将在互联网平台成立线上运营,商业地产的客户不仅仅在商业地产正常营业时间了解相关信息,还可以在其余时间通过互联网平台掌握商业地产的最新动态信息。此外,互联网的引入,还可以增加商业地产和客户的交互体验,在客户消费现场应用微定位技术,产生和客户的交互场景。同时,商业地产商家还可以利用新技术,动态传送商业信息,刺激客户消费行为。
二、新形势下商业地产运营创新分析
1.互联网和商业地产的强耦合
商业地产和互联网经济各具特色,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兼容,具有较强的耦合性。现阶段,我国诸多商业地产的龙头企业纷纷建设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引进信息技术,高效配置商业地产配套措施,如大数据、自动收银、移动互联、智能货架、WIFI、线上APP、电子标签、自动打包等互联网工具,将商业地产的未来运营发展聚焦“互联网+”,推动商业地产新常态发展。笔者以商业地产和互联网的强耦合为研究视角,对商业地产运营创新思路进行研究,希望可以为商业地产企业创造更高价值,为客户带来更多消费满足。
2.互联网形势下商业地产运营创新思路
在商业地产的传统运营模式中,企业更关注产品的营销,关注企业盈利水平。但是,在新形势下,商业地产运营则聚焦于“互联网+”,企业在运营中融入了“互联网思维”,增加客户的互动体验。商业地产作为向客户提供服务的终端,因此商业地产竞争取胜的关键就在于向客户提供服务的效率和客户享受服务的交互体验强度。
商业地产传统运营模式下,商家虽然有市场、产品,但是却很难和客户直接接触,仍存在一定的消费距离。但是,在互联网新形势下,商业地产运营可以实行“互联网+”运营模式,直接和客户接触,缩短和客户的距离,以互联网平台实现和客户线上零距离接触,以用户思维向客户提供服务,增强客户在商业地产的消费体验和情感归属。“互联网+”商业地产运营模式,是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商业地产运营模式革命,可以直接接触客户,快速响应客户反馈建议,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客户忠诚度,做到对客户吸引、留住、黏住的运营效果。
“互联网+”商业地产运营创新的首要要求是理念创新,即商业地产互联网运营提供用户体验服务,向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互联网概念服务,更应该是从理念出发的商业地产互联网化的服务氛围塑造,即强耦合互联网和传统模式的两种文化下,实现商业地产“线上+线下”的蓄客、转化、导流、用户体验的完美运营模式。
“互联网+”商业地产运营创新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亦或互联网模式的应用,是将互联网渗入商业地产的运营,从运营基础做到互联网概念,即实现商业地产“人人营销+实时营销+处处营销”。
“互联网+”商业地产运营创新模式的基础应该是互联网模式平台,在互联网平台基础上,延续商业地产传统模式的收益,如销售蓄水、土地溢价、租金蓄水等效益,此外还应基于互联网运营模式,推广商业地产,在客户的认可支持下,刺激客户消费行为,做好“线上+线下”齐进营销。
此外,商业地产是一个具有较强资本变现能力的行业,在传统运营模式下,往往采取资产置换、IPO、投行、整售、股权交易、散售等渠道解决资金问题;在“互联网+”商业地产运营模式下,可以利用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工具,更快更便捷的融资。
总之,现阶段我国商业地产竞争激烈,诸多商业地产企业为应对新形势对传统商业地产运营冲突,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纷纷在各自运营发展现状基础上,逐渐摸索研究结合“互联网”创新运营模式,聚焦互联网对商业地产运营模式的影响,实行“互联网+”商业地产运营创新模式,从建设“线上+线下”运营平台、实行“人人+实时+处处”营销方式、利用多元化资本渠道等方面阐述运营模式创新思路,顺应商业地产互联网化发展趋势,为商业地产未来运营发展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吴红.基于定位视角的商业地产项目运营模式研究[J].金融经济,2014(22).
1由于多年经营宽带业务的原因,电信运营商有着较为稳固的基础来保证宽带速度质量
2电信运营商和其他中小型互联网企业相比有着较为科学合理的计费方式
在此同时,电信运营商面对中小型互联网公司的冲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互联网用户使用设施的相关体验,机顶盒技术等方面还是要和技术先进互联网公司学习的。网络视频的种类,内容也亟待更新。
二、基于互联网电视相关业务在实际中的探究与体会
(一)相关政策现状
总的来讲,我国当前互联网相关业务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即:互联网终端相关管理,互联网的平台控制和相关内容的监督与管理。互联网终端行管理必须将继承播控平台和电视机终端;互联网的平台控制施行牌照制,其控制要求必须符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要求,要经七家牌照方能开展有关业务。互联网电视在内容上的平台要求对外开放,同样采用牌照制度。重视版权的重要性,未经许可不得与公共互联网进行开放式的连接。国家关于此项业务虽说有相当严格的控制,但互联网产业链的格局已经被定型,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二)互联网电视业务基本建设与商业运行
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电信运营商对互联网电视业务基本建设的探索形式主要采用自我建设和牌照方建设平台模式。所谓自我建设模式,指的就是电信运营商通过建设一个相关管理平台,将牌照方的相关业务进行全局管理,计费。将用户界面统一化管理。自我建设CDN,通过自建平台将具体视频内容进行分发处理。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有一定的保障作用,缺点是前期投入资金较大,运转周期相对较长。照方建设平台模式的特点是计费是由电信运营商来完成,利用第三方平台来相应客户的需求来实现业务逻辑的,对牌照方的相关业务不用加以管理与控制,也不用参与其运营。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资金回收周期较短,不用另外为建设CDN平台做资金预算;其缺点在于没有一定的业务保障。从互联网电视目前商业运行模式来看,普遍采取对用户赠送设备,包月付费的形式进行销售。原因在于我国用户对按内容付费的形式难以接受。相关商家正在通过一定的方式鼓励电视用户养成按内容对商家进行付费的习惯。
(三)运营商应对策略
目前,电信运营商正在筹划将互联网电视平台基础设施加以建设,是因为要应对来自中小型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建设互联网平台的最终目的在于将自主研发的设备终端和来自多牌照内容进行接入,通过开放相关平台的方式吸引合作者。共同研讨新的合作模式。最终能够和中小型互联网企业进行良性竞争。
三、电信运营商对互联网电视业务的思考
(一)改革原有模式调整业务资费
当前,互联网电视业务的发展规模正在不断壮大,电信运营商可以在原有商业模式运行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开创一些新的商业运作模式。随着用户的增多,来自广告的收入也会增加。相对应的,电信运行商也要改变以往宣传广告的方式,改为植入性广告。对用户进行调研,将用户行为进行系统化分析,将广告价值进行定位。
(二)调整互联网电视业务相关内容
从当前情况来看,在互联网电视上的应用就是将智能手机上的应用进行简单移植,这种方式不能满足所有用户的要求。应该对适合互联网电视用户的高价值应用加以综合开发。对于一些差强人意的地方需要进行改进。
(三)调整原有网络计费方式
电信运营商有着丰富的宽带管理经验和较为先进的技术,能够确保视频的播放流畅,满足用户的体验。在进行服务的过程中,如果发生一些网络故障,电信运营商可以对故障进行及时的排除,保证用户的正常使用。在互联网电视的计费方面,电信运营商可以利用电子商务的方式进行收缴,这些优势都是中小型互联网企业不具备的条件。
(四)互联网电视业务中开展新兴业务
当前电信运营商开展互联网电视相关业务都是在营业厅进行受理的,就这一点来讲,是和中小型互联网公司存在差距的。一些诸如多屏互动类型的业务是要专门指派技术人员到用户家中进行安装调试的。在售后服务方面,电信运营商也有明显的优势。
四、结语
互联网经济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互联网对金融市场的深度介入,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建立对企业资本运作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是互联网与金融市场相融合的重要表现形式,企业融资、投资和支付方式因互联网的渗透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互联网金融对于健全我国金融市场、完善我国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市场资本运作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传统的金融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展现出很多独有的特点,对我国企业的资本运营方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互联网金融对企业资本运营方式产生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降低了企业资本运营的成本
互联网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模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交易双方仅需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交易,减少了很多繁琐的中间环节,节省了企业跑网点、线下办理业务和支付中介费用等成本。同时,传统金融模式对于占我国企业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关注不够,而互联网金融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填补了传统金融模式的空缺和不足。
(二)互联网金融提高了企业资本运营的效率
互联网金融极大地改变了金融服务的形式,网络化的平台使得信息传输更加迅速和全面,突破了地域和时间对于金融服务的限制,灵活机动的模式缩短了金融业务的办理时间,提升了企业对资本运营的效率。
(三)互联网金融丰富了企业资本运营模式的选择范围
互联网金融创新了资本运营模式,在金融?C构、企业与个人之间建立便捷的金融流通服务渠道。企业除了可以选择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对接之外,还可以通过个人或企业满足融资需求。
例如,2016年,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小赵,在家乡创办了一家小型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急需一笔30万的短期资金,如果通过向银行贷款需要诸多手续,小赵选择了众筹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对自己的创业理念、创业项目的规划以及回报等进行了详细说明,两天内小赵就获得了30万元启动资金,解决了创业初期的资金问题。
(四)互联网金融给企业资本运营带来一定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资金交易是通过虚拟网络进行的线上交易,网络安全问题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隐患。网络犯罪对企业进行线上资本运营安全产生了威胁。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够健全,企业进行资金运作时,可能会因为对交易对象的信用状况了解不足而导致企业资本在运营过程中的安全受到损害。
例如,近年来很多P2P网站,成为网络犯罪份子从事诈骗的工具,天使计划、蚂蚁贷、淘金贷等公司发生骗贷问题之后,由于无法追回投资人的本息而纷纷跑路,导致不少投资人的资金损失,同时很多将闲置资金投入到这些网贷平台的企业也受损严重。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企业创新和优化资本运营方式的措施和途径
(一)企业需要不断更新企业资本的运营理念
互联网金融正以极快的创新速度影响着我国的金融市场,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企业需要不断更新运营理念,充分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把握互联网与我国金融市场相融合的趋势。企业的资本运营应与企业经营战略相一致,在资本运营方面,企业应以更加长远的和发展的战略眼光来进行规划和操作,不能固守于传统的资本运作方式,对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企业在对其中存在的风险作出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可以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来面对那些高品质的金融模式,尝试更加灵活的资本运作模式。
(二)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资本运营的管理制度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企业资本运营面临着新的课题,为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环境,企业需要加强资本运营管理制度的完备程度来对企业资本运营进行系统规划。在企业贷款、投资等资金配置和流动增值方面,企业必须通过更加完善的规章制度来指导和约束。资本运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资本运营要以企业经营战略为基础,在成本控制、资本结构、资本性质、投资组合等方面,对于常规化的项目要形成制度化的规定,提高企业资本运作效率和行业竞争力,确保企业资本收益的最大化。
(三)企业需要合理选择资本运营方式
资本运营方式方面,企业要根据不同的市场形势和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大型企业的融资数额巨大,对资金安全性要求比较高,适宜采用较为传统的金融模式。中小企业对资金的一般是短期、快速的,需要更加灵活的金融模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以及款项的用途和需求来选择资本运营方式。并且,企业的发展阶段、资本结构也是企业在选择资本运营方式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决策,将不同的金融模式按合理比例的组合使用,是降低企业资本风险和提高资本效益的正确选择。
(四)企业要加强金融风险的防控
互联网金融在给企业带了资金流通便利的同时,也使企业面临一些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来源于网络安全风险和社会信用风险。网络安全以及金融犯罪给企业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企业要将新的金融模式列入风险控制管理的范围,特别是要加强对新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鉴别能力,避免将企业资金置于风险之中。同时,在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投资时,企业也要更加注重对投资对象信用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对其还款付息的能力做出科学评估,将回款的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
在ICT领域,随着民资进入电信业的政策逐渐放开,互联网公司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移动互联网对电信运营商的冲击才刚刚开始。电信运营商过去赖以生存的语音业务收入在加速瓦解,而庞大的设备投资只换来有限的管道业务收入,运营商的用户、内容、平台、服务优势正逐渐被弱化,运营商正在从“主人翁”变成“活雷锋”。360董事长周鸿祎曾发出这样的豪言:互联网已经干掉了许多的传统行业,互联网未来将要干掉的两个行业是电信运营商和传统手机业。转型移动互联网,运营商是要做管道还是提供内容?流量收费、内容收费还是都要收费?不单单是国内,全球电信运营商都走到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十字路口。
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趋势
中国电子学会名誉理事长、原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在 “第六届移动互联网国际研讨会”上这样评价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将进入后互联网时代。后互联网的特点在于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改变了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和平台架构以及合作模式,使其更加集中化、智能化、服务化,同时无线接入能力的提高,也就是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互联网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其实,仅仅三年前的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才确定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由此,2009年成为我国的3G元年,我国正式进入第三代移动通信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概念也正式形成,并随着3G网络的搭建和快速运营而声名鹊起。
(一)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增速超过PC互联网用户
根据百度的2012年第一季度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从2010年7月开始,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增速就开始超过PC互联网用户,并且这个趋势越发明显,移动互联网已经强势崛起(如下图)。互联网初期迅猛发展的时代,催生了无数创建性的应用和创业神话,移动互联网的真正到来,必将同样造就信息传播的再次提速与行业发展大变迁。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行业竞争呈现出新的特点
吴基传强调,后互联网时期,我国电信运营商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在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国有企业构成的小三角之间的竞争,而是呈现出在电信运营商、新兴互联网运营商和走向服务的IT设备商所构成的大三角综合信息服务中的博弈。这三股力量的发展策略和路径各不相同,运营商的发展策略是整合产业链资源,将最好的互联网服务引入到手机上;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策略是将优秀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移动化;终端厂商的发展策略是围绕终端打造综合移动互联网服务能力。但是,“在这样一个更大的竞争中,电信运营商的网络优势、运营经验优势、用户规模优势等都将受到新的挤压,而在创新能力、技术研发、开发平台、新兴的商业运营模式以及在体制、机制和应对市场变化灵活性方面,电信运营商还落后于互联网运营商以及IT、软件和设备厂商。”
(三)作为终端厂商的苹果公司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苹果公司的iPhone、iPad系列在全球的终端厂商中掀起了一股移动互联网革新浪潮。我们都知道,iPhone售价并不高,但一般都与运营商签署比较苛刻的合作协议——要求对方提供高比例的收入分成(20%-30%)以及高额的终端补贴,并坚持通过在线商店向用户出售iPhone应用程序,苹果从运营商手中分走一笔可观的收入。以AT&T为例,签署iPhone服务协议的新用户,苹果每月可从每位协议用户中抽取高达11美元的分成,这开创了通信史上的一个奇迹。而苹果公司的三个云平台App Store、iTurn、iBook分别引领被视为未来移动互联网三大主流模式的应用商店、移动音乐以及移动阅读,从而立身于产品应用领导者的地位,无疑已经成为现代移动互联网企业的标杆。
(四)开放、自由的移动互联网使得多入口竞争成为可能
目前,包括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终端厂商这三股移动互联网产业角逐力量的发展策略和路径虽各不相同,但最终竞争的焦点都在于把控用户第一接触点——入口。而移动互联网的“内容为王”更使得多入口竞争成为可能,于是整个产业链形成了抢占入口的激烈竞争。
由此可见,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中,电信运营商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业务大发展的战略机遇,而且,在运营方式转变不及时,不能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情况下,更将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电信运营商能否顺应潮流,加强技术创新、加快企业转型,是其在后互联网时代重新洗牌中能否胜出的关键。
三大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演进策略分析
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面对互联网公司产品的不断创新,信息网络的不断拓展,云计算应用的不断扩展和深化,三大运营商早已摆脱“通道”与“内容”的理论之争,纷纷表示,采取开放的心态与行动、充分利用网络和客户资源优势、创新企业发展模式,不断加强集约化、专业化和电子渠道的建设,加快探索新形势下的产品发展模式和营销策略,争取在移动互联网发展中保持主动和优势。
(一)以网络建设为重点,优先构建“3G信息高速公路”基础设施
高速宽带对用户的诱惑,以及在此之上,正在探索的互联网内容服务新模式对电信运营商的威胁无疑是致命的。目前,中国移动TD-SCDMA HSPA下行理论数据为16.8 Mbps,TD-HSDPA数据卡上网下载速度达2.8Mbps;中国电信CDMA2000/Rel.A下行理论数据为9.6 Mbps,CDMA-1X最高速率达153.6 kb/s,平均速度在70~110 kb/s左右,EVDO上网卡上网速率达到3.1Mbps;中国联通W C D M A / H S P A 技术的下行理论数据为14.4 Mbps,上行为5.76Mps。最近,谷歌公司在美国堪萨斯城推出了首个光纤宽带网络,其网速可以高达1G,比目前运营商规模商用的最高网速要快上百倍。谷歌此举也被视为互联网企业进军基础电信业的信号。
众所周知,传统话音业务将来会是免费的,Skype和目前的网络虚拟课堂已经证实了这一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应主要靠内容作为业务和利润的增长点。高速宽带为互联网新服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是移动互联网赖以蓬勃发展的基础。我国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初期,网络建设、带宽优化仍然是三大电信运营商的第一要务,我国三大运营商都正在加紧推进“光进铜退”工程,以进一步提高带宽和速率。因此,加快推进网络建设是运营商的重要使命,也将一直是运营商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基础工作。
(二)创新终端发展策略,竞相重塑移动互联网新优势
引入iPhone手机是中国联通最成功的终端策略,中国联通走了一条依靠明星手机提升用户质量的终端之路,3G时代成为联通扭转品牌形象的分水岭。为实现与苹果合作,中国联通作出了不少让步,包括给予一定补贴、包销一定数量的iPhone、内置苹果在线软件商店等。但从长远来看,吃小亏是会占大便宜的:早在2009年的美国,第一季度移动业务收入平均仅增长3%,但与苹果合作的AT&T公司却增长了9.6%,其主要原因就是苹果iPhone手机及其业务的应用;过去两年,iPhone手机帮助AT&T公司从其他运营商处抢到了约300万高端用户,这部分iPhone用户对同期AT&T公司移动业务收入增长的直接贡献达到60%左右。“识时务者为俊杰”,新的形势下需要新的产业链定位,中国联通此举无疑是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正确举措。今年以来,中国联通聚焦精品高端手机的同时力推1000元以下大屏幕智能手机,使得中国联通的终端策略游刃有余。
中国移动的TD终端“3+1方案”,即TD手机、TD上网卡、内置TD上网卡的笔记本电脑,加上TD无线座机,多管齐下,加强了对手机终端的布局和拓展。同时,从TD-SCDMA到LTE,从Windows Mobile到Android,从APP Store(在网上下载大量的应用)到Ovi Store,再到 Mobile Market,中国移动携手TD产业联盟——大唐、中兴、华为、爱立信、诺西、阿尔卡特─朗讯等众多知名厂商,积极推进TDD技术产业链和产品开发的进展。中国电信则利用固网基础、天翼手机、CDMA上网卡、WiFi技术,在天翼套餐中增加了C+W(CDMA+WiFi) 手机上网模式,也充分发挥终端优势在移动互联网之路上争取主动。
(三)加强内容、应用多样化,不断膨胀增值服务“长尾效应”
内容、应用等增值服务快速膨胀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网络的增值离不开众多个人和内容开发商(包括传统互联网企业)的积极参与。比如,建立增值的免费、无线网络社群和城市,打造合作开放的移动搜索平台,这将有助于持续增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使用黏性,培养手机用户随时随地进行手机搜索的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目前,家庭消费服务正在快速发展,如中国移动江苏分公司推出“移动之家”业务,广泛开展智能家庭业务应用;中国联通也推出数字家庭、3G地图、家庭在线、MMS多媒体和视频电话等家庭业务。另外,通过移动互联网搭建“互动式”富农信息科技网平台,开拓电子商务,中小企业信息化,都成为运营商探索移动互联网新应用的有益尝试。
(资深产业互联网专家和社交电商专家,在传统企业从事互联网工作10余年,曾带领多家传统上市公司成功实现互联网转型(2)战略层面,从6大方面对“互联网+”进行全面的阐释和解读;战术层面,总结出传统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4字“互联网+”心法:“柔、软、感、快”)
作者简介
段积超(网名:段王爷),资深互联网专家和产业互联网专家,对互联网和传统产业有深入的研究,致力于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多年,曾成功主持三普药业和格兰仕等多家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向互联网转型工作。他还是大数据和移动社交电商方面的专家,系“中国电子商务100人”、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阿里巴巴认证的第一批电子商务讲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学府的特聘电商主讲教授和高级经营师。
曾任两家500强企业电子商务“总司令官”,历任三普药业产业副总经理、远东电缆买卖宝总经理、格兰仕集团总裁助理兼电子商务总经理,并担任多家企业和政府互联网顾问。现为蚂蚁星球创始人和CEO,旗下有国内第一个“互联网+”智库“蚂蚁国商学院”和房地产互联网金融平台“房星球”。
内容简介
《互联网+兵法》这是一部能指导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战略实现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实战兵法。作者在10余年的传统产业互联网实践中总结出了这套“互联网+”兵法,它的心法秘诀是:柔、软、感、快。“柔”是指战略重构,要“变基因”,增强战略柔性,使战略变“柔”;“软”是指组织结构重构,要“变形体”,增强组织的软性;“感”是指商业模式重构,要“变玩法”,增强品牌感性,使商业带“感”;“快”是指运营系统重构,要“变速度”,加强响应客户速度,使运营变“快”。在这4字心法秘诀之外,本书还在战略层面从6个不同的维度对“互联网+”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讲解,这是企业实施“互联网+”战略的行动指南。
《互联网+兵法》在逻辑上分为两部分:前6章是第一部分,偏重于战略。对“互联网+”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刻解读;介绍了“互联网+”的技术支撑,并指出要执行“互联网+”行动计划必须“天网”(Online)、“地网”(Offline)和“人网”(One)实现三网(3O)融合;指出标准化、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是“互联网+”战略的4大基石;对“互联网+”时代必须掌握的互联网思维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总结出互联网思维的“六脉神剑”。后6章是第2部分,偏重于战术。他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讲解了企业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正确地进行战略重构、组织重构、商业模式重构以及运营系统重构,并对这4大重构进行了结构化解读,总结除了4字“互联网+”兵法。
目录
第1章 一个大时代——“互联网+”时代 ∥ 1
1.1 “互联网+”解读 ∥ 2
1.1.1 “互联网+”是什么? ∥ 2
1.1.2 “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 ∥ 3
1.1.3 “互联网+”的关键是什么? ∥ 4
1.1.4 “互联网+”包含什么内容? ∥ 5
1.1.5 “互联网+”时代来临 ∥ 5
1.2 “水泥+”时代 ∥ 8
1.2.1 产业互联网 ∥ 9
1.2.2 产业电子商务 ∥ 12
1.2.3 工业互联网 ∥ 19
1.3 “土豆+”时代 ∥ 24
1.3.1 消费升级的主体 ∥ 24
1.3.2 消费升级的客体 ∥ 28
1.3.3 新消费人群的精神需求 ∥ 30
1.3.4 高消费 ∥ 35
1.3.5 抢抓促进消费的政策红利 ∥ 38
1.4 “蝴蝶+”时代 ∥ 38
1.4.1 蝴蝶效应和混沌理论 ∥ 38
1.4.2 一切都处在不确定性中 ∥ 39
1.4.3 “非常6+1”新常态 ∥ 39
1.4.4 可能性法则+乱拳法则+快鱼法则VS丛林法则 ∥ 40
1.4.5 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 ∥ 41
1.5 “米+”时代 ∥ 41
1.5.1 什么是米? ∥ 42
1.5.2 什么是“米+”? ∥ 48
1.5.3 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 ∥ 54
1.5.4 传统企业如何笑傲移动电子商务? ∥ 58
小结 ∥ 60
第2章 两型商务—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电子商务 ∥ 61
2.1 传统企业电子商务“五毒” ∥ 61
2.1.1 轻视IT专业技术 ∥ 61
2.1.2 轻视专业运营能力 ∥ 62
2.1.3 轻视商业模式创新 ∥ 63
2.1.4 轻视引进专业电商领军人才 ∥ 63
2.1.5 轻视建立专业电商队伍 ∥ 63
2.2 苏宁为什么能笑傲电子商务江湖 ∥ 65
2.2.1 基于SOA实现内控一体化 ∥ 66
2.2.2 产业互联网,上下游协同 ∥ 67
2.2.3 专业化、信息化的第三代物流 ∥ 68
2.3 电子商务是两型商务 ∥ 70
2.4 电子商务企业是两型企业 ∥ 72
2.4.1 知识型员工 ∥ 72
2.4.2 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两型企业” ∥ 73
2.4.3 重点加强三大核心技术研发 ∥ 74
2.4.4 加强电子商务的知识共享和传递 ∥ 74
2.4.5 加强三大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 ∥ 75
小结 ∥ 76
第3章 3O融合 ∥ 77
3.1 全网融合 ∥ 77
3.2 双线融合 ∥ 80
3.2.1 纯互联网企业想入地,接地气 ∥ 80
3.2.2 传统企业想“上天”,云世界,购无界 ∥ 81
3.3 3O融合 ∥ 82
3.3.1 线上与线下的融合的本质是“3O融合” ∥ 82
3.3.2 3O融合的“三网说” ∥ 84
3.3.3 3O融合的“三军说” ∥ 89
3.3.4 3O融合的63种场景模型 ∥ 89
3.3.5 3O融合对于传统企业的意义 ∥ 91
3.4 如何实施3O融合 ∥ 93
3.4.1 3O融合的“三纲” ∥ 93
3.4.2 3O融合的“六纪” ∥ 94
小结 ∥ 103
第4章 四大基石 ∥ 105
4.1 标准化 ∥ 105
4.1.1 我国电子商务标准化的前世今生 ∥ 106
4.1.2 企业电子商务标准化的内容 ∥ 108
4.1.3 立足产业实际,积极参与电子商务标准化的制定 ∥ 113
4.2 信息化 ∥ 113
4.2.1 什么是企业信息化 ∥ 114
4.2.2 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 114
4.2.3 制造业信息化 ∥ 115
4.2.4 “大智移云物”时代的信息化 ∥ 117
4.2.5 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关系 ∥ 125
4.3 网络化 ∥ 126
4.4 数据化 ∥ 132
4.4.1 数据的分类 ∥ 132
4.4.2 数据化概述 ∥ 133
4.4.3 企业数据化的三个关键点 ∥ 136
4.4.4 数据化管理成为企业管理成功的制胜法宝 ∥ 137
小结 ∥ 139
第5章 五重罗生门 ∥ 141
5.1 五重罗生门论的提出 ∥ 142
5.2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商业模式 ∥ 143
5.2.1 电子商务基本商业模式介绍 ∥ 144
5.2.2 传统企业转型必须将电子商务上升到商业模式层面 ∥ 146
5.3 电子商务是一种产业新业态 ∥ 150
5.3.1 为什么说电子商务是一种产业新业态? ∥ 151
5.3.2 创新催生新业态 ∥ 153
5.4 电子商务是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 155
5.4.1 商务生态系统 ∥ 155
5.4.2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 155
5.4.3 电子商务的生态系统包括的内容 ∥ 156
5.4.4 中国电商的“三个世界” ∥ 159
5.5 电子商务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 165
5.5.1 电子商务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 165
5.5.2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 166
小结 ∥ 168
第6章 六脉神剑 ∥ 169
6.1 互联网思维的几个版本 ∥ 169
6.1.1 李彦宏版 ∥ 170
6.1.2 雷军版 ∥ 171
6.1.3 周鸿祎版 ∥ 171
6.1.4 其他版本 ∥ 172
6.2 互联网思维之段王爷版 ∥ 173
6.2.1 互联网思维再认识 ∥ 173
6.2.2 互联网思维六脉神剑 ∥ 174
小结 ∥ 180
第7章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重构 ∥ 182
7.1 “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 ∥ 182
7.1.1 “互联网+”对零售业的影响 ∥ 182
7.1.2 “互联网+”对制造业的影响 ∥ 184
7.2 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问题 ∥ 186
7.2.1 战略系统问题 ∥ 186
7.2.2 组织系统问题 ∥ 188
7.2.3 商业模式问题 ∥ 190
7.2.4 运营系统问题 ∥ 191
7.3 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对策研究 ∥ 192
7.3.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92
7.3.2 文献综述 ∥ 193
7.3.3 四大重构综述 ∥ 194
小结 ∥ 197
第8章 战略重构 ∥ 198
8.1 战略重构规划 ∥ 198
8.1.1 战略重构四问 ∥ 199
8.1.2 谁来参与战略重构 ∥ 200
8.1.3 如何进行战略重构 ∥ 200
8.2 资本运营 ∥ 201
8.2.1 向资本运营成功者学习,加快传统企业转型步伐 ∥ 201
8.2.2 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一定要进行资本运营 ∥ 202
8.2.3 资本输入 ∥ 203
8.2.4 资本输出 ∥ 206
8.2.5 资本运营四步走 ∥ 207
8.3 平台打造 ∥ 208
8.3.1 学习海尔转型,实施企业平台化 ∥ 209
8.3.2 平台解构 ∥ 211
8.3.3 第三方交易平台推荐 ∥ 215
8.3.4 自建平台 ∥ 216
8.3.5 平台战略 ∥ 218
小结 ∥ 220
第9章 组织重构 ∥ 221
9.1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重构 ∥ 221
9.1.1 组织理念重建 ∥ 222
9.1.2 企业文化重塑 ∥ 224
9.1.3 企业文化的简单化表达 ∥ 225
9.2 组织设计 ∥ 227
9.2.1 组织设计解构 ∥ 227
9.2.2 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组织设计模板 ∥ 227
9.3 考核设计 ∥ 233
9.3.1 “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还需不需要KPI? ∥ 233
9.3.2 考核原则 ∥ 234
9.3.3 云办公和考勤 ∥ 234
9.3.4 KPI指标设计 ∥ 235
9.4 人才队伍建设 ∥ 235
小结 ∥ 242
第10章 商业模式重构 ∥ 243
10.1 商业模式重构概述 ∥ 244
10.1.1 互联网商业核心概念 ∥ 244
10.1.2 “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设计五字诀 ∥ 245
10.1.3 互联网转型商业模式设计的六大系统 ∥ 246
10.2 “互联网+”时代企业价值六维评估 ∥ 246
10.3 “互联网+”时代的市场定位 ∥ 249
10.3.1 需要做哪些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 250
10.3.2 战场(市场)的变化 ∥ 252
10.3.3 市场定位的关键点 ∥ 252
10.3.4 七种定位方式 ∥ 253
10.3.5 充分曝光 ∥ 255
10.4 联盟打造 ∥ 255
10.5 六种互联网化的商业模式解构 ∥ 257
10.5.1 免费模式 ∥ 258
10.5.2 从制造到服务模式 ∥ 259
10.5.3 金融或类金融盈利模式 ∥ 259
10.5.4 众筹模式 ∥ 260
10.5.5 平台模式 ∥ 262
10.6 粉丝商业模式 ∥ 264
小结 ∥ 268
第11章 运营系统重构 ∥ 270
11.1 运营重构六大系统 ∥ 270
11.1.1 运营重构六大系统 ∥ 270
11.1.2 首席运营官 ∥ 273
11.1.3 运营系统设计七字内功心法 ∥ 275
11.2 品牌传播系统 ∥ 278
11.2.1 品牌重塑 ∥ 279
11.2.2 品牌传播 ∥ 283
11.3 快运营A模式 ∥ 291
11.3.1 快市场系统 ∥ 291
11.3.2 快产品系统 ∥ 296
11.3.3 快传播系统 ∥ 298
11.3.4 快销售系统 ∥ 298
11.3.5 快服务系统 ∥ 300
11.3.6 快体验系统 ∥ 300
小结 ∥ 305
第12章 “互联网+”兵法之四大重构心法 ∥ 306
12.1 四大重构的关系 ∥ 306
12.1.1 四大重构的基础是组织重构 ∥ 306
12.1.2 组织重构与战略重构的关系 ∥ 311
12.1.3 组织重构与商业模式重构和运营系统重构的关系 ∥ 312
12.1.4 战略重构与商业模式重构 ∥ 314
12.1.5 四大重构的连接点 ∥ 315
12.2 “互联网+”兵法之四大心法 ∥ 318
12.3 远东集团案例研究 ∥ 320
12.3.1 远东的前四次转型 ∥ 320
12.3.2 远东第五次转型的四大重构分析 ∥ 321
小结 ∥ 330
后记:为了谁? ∥ 331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产业发展 研究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电信网两个领域相互渗透,单一的电信业务和单一的互联网业务已不能满足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和移动中对信息感知的需求,人们希望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并交互信息,而电信网络移动性的特点和互联网丰富业务的优势相互结合,产生了质的飞跃,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移动互联网创新的业务模式、商业模式、终端产品不断涌现,整个市场格局正在构建,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信息通信产业的整体发展模式。
1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现状
(1)移动互联网用户高速增长,2014年将超过桌面互联网用户。截至2010年12月,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到9.4亿,年复合增长率约为69%。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用户规模将达到3亿,连续两年保持100%的高速增长率。据摩根斯坦利预计,未来五年移动互联网用户将始终保持远高于桌面互联网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14年中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将超过桌面互联网用户数。移动互联网吸引大量非PC用户入网,将手机作为唯一终端的用户在整体网民中的比例不断提高。
(2)智能终端数量加速增长,不断向泛终端领域延伸。2010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了创纪录的8 053万部,同比增长96%,占全球手机总出货量的19.3%(数据来源:Gartner)。移动智能终端的软硬件架构逐步向泛终端、跨领域融合设备迁移。电纸书、掌上游戏机、智能电视等采用移动智能终端架构的设备层出不穷。2010年,平板电脑填补了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之间的需求空白,成为智能终端产业的亮点。预计2013年平板电脑的比重预计超过台式电脑。
(3)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成为各方竞合核心,竞争更加激烈。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方在操作系统方面的争夺越来越激烈。Wintel联盟一统天下的格局变为OHA、苹果、微软、Meego等多方混战。2010年谷歌Android系统以惊人的615.1%年增长率一跃成为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领域新的领先者,苹果iOS系统伴随iPhone4、iPad的持续热卖,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Symbian全球市场份额快速下滑。
2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
(1)加强业务互联互通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很多成功的互联网业务提供商把业务向移动终端上转移,互联互通是最终实现用户价值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如果移动互联网的基础业务能够实现互联通,它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给用户带来良好体验的同时,也能为运营商带来更好的利润,虽然互联互通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但是互联互通问题本身更多的是一个政策性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因此,建议政府能够有效督导业务在不同运营商间的互通,同时建议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各方能够通过开放的心态去寻求合作得到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共赢。
(2)加强监管和安全保证
移动互联网与用户紧密联系,用户需要更安全的业务,在保护用户数据隐私和安全方面需要两个方面努力,一是行业管理部门和运营商加强管理,提高移动互联网络本身的安全性,选择高性能的网络安全产品,建立统一的移动互联网业务监管体系,规范运营商和SP的业务经营;二是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组织的共同努力,保护手机用户的信息安全、加强互联网门户的监管和打击不法分子。
(3)新商业模式和积极转型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数据业务取得快速发展,运营商如果想保持其原有的收益,不简单沦为“管道商”,必须积极向提供数据业务提供商转型,而移动互联网应用,与电信应用和互联网不同,很难简单通过时间流量费或免费方式建立业务推广和盈利模式。电信运营商积极探讨并做到运营商、平台服务提供商、应用开发商等产业链合作伙伴共赢,建立新的商业模式,促使移动互联网向着健康的方向的发展。
(4)开展差异化合作
与日本、韩国运营商相比,欧美运营商由于缺乏较强势的产业链地位和对新业务的开发能力,通常采取与传统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展移动互联网业务。对于国内运营商来说,与传统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展移动互联网业务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业务提供方式。可针对不同的互联网业务,与不同的互联网公司国内运营商应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
(5)建立适合网络和支撑系统
从国际标准组织的技术发展目标来看,原有的网络结构已经不适合于未来的全IP化的要求。在选择设备的时候,需要考虑设备的后向演进和前向兼容,使网络逐渐平滑向全IP构架过渡。此外,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一个网络融合的过程,融合后的资费管理模式与现有资费管理模式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融合通信业务提供给用户一个集话音、视频、数据、无线等为一体的通信,用户用一个终端就可以享受顺畅的通信方式。为支持融合业务实施整合,运营商需要充分了解客户需求、现有市场、客户群体以及增值业务和捆绑产品组合,需要建立合适的IT支撑系统构架来更好的适应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