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开发现状范文

旅游开发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开发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开发现状

第1篇:旅游开发现状范文

一、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某某镇位于山区和平原的接合部,岩马水库位于镇中心地带,自然风光秀丽,人文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林果资源十分丰富,品种繁多,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漫山遍野的梨花、桃花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湖光山色,林果飘香,岩马湖周围的梨园花海与蓝天碧水相映生辉,分外美丽,“岩马夕阳”被列入枣庄市自然景观之一。环水库周围的溢洪闸桥头堡、发电站放水塔、岩马公路站等建筑,结构奇特,古朴典雅,与一望无际的碧水相映成辉。四面环水的朱山岛,林木葱郁,果树繁多,是良好的鱼类观赏和休憩基地。此外,寺沟村的降福寺、国旗山庙会、独古城遗址和唐太宗东征传奇、望母山鬼谷子登山望母等人文资源十分丰富。

岩马湖巨大的旅游潜力,引起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广泛关注。20__年,我镇专门邀请山东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进行实地考察和详细论证,制定出了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大打招商引资牌,积极做好旅游开发文章,并于20__年6月1日与澳门华泰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了投资20__万元开发朱山岛合同,建设驻驾山庄。目前,驻驾山庄已建成唐代风格的大殿、旅游餐厅、高档洗浴设备、大型宾馆、岩马女神像等基础设施,进行了高标准的山体绿化和美化,于二0__年国庆节正式对外营业,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全市及周边范围内树立了一定的旅游品牌。同时,岩马湖东岸的九龙溶洞为我市最大的地下溶洞,开发洞长已达400余米,配置了灯光设施。洞内各类钟乳石发育齐全,造型奇特,景观缤纷怡人,光彩夺目,极具观赏价值。二0__年国庆节同时对外开放,门票定价为20元,年平均门票收入为50000元左右。同时,环湖周边还有旱海石林奇观,配套建成了万亩生态林果园和千亩莲藕池,使水上娱乐、溶洞揽胜和湖畔观光相得益彰。以驻驾山庄为主体,以溶洞为支撑,集餐饮、旅游、度假、休闲、娱乐、垂钓于一体的岩马湖旅游区主体构架已形成,岩马湖旅游风景区已开始展现其优美的环境和无尽的魅力。

二、旅游业发展规划

岩马湖是枣庄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水库),某某镇是闻名遐尔的“林果之乡”,山水花木的美景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每年4月梨树、桃树开花季节,自发而来的游客已形成一定规模效应,利用周末休息日来湖区垂钓游泳的游客也有相当数量。

当前,规划开发的岩马湖旅游区内,旅游资源以湖水、山地、果园、溶洞等景观为主,岩马湖的大坝建设较为突出,自然旅游资源景观组合较好。

旅游区的自然景色具有西奇东秀、南舒北幽的特点。野外勘测初步查明,面积为16.7平方公里的湖面,是规划区最主要的旅游资源,同时,湖西南的薄山礁石、湖周山麓的果林带、南部的国旗山、湖周围的文明生态经济村,欧峪村东南的山涧、庙岭村南部伸入湖中的“半岛”等,均是我镇具有良好开发潜力的自然景区。

(一)驻驾山庄及九龙溶洞主景区。镇党委、政府将近一步督促引导驻驾山庄加大投入,搞好周围环境的绿化及基础设施建设,按照3A级景区的标准补充建设,拓宽溶洞规模,争取两年内建成3A级景区。

(二)驻驾山庄旅游景区休闲渔业示范点。充分利用岩马湖2.3万亩大水面和长达40多公里的湖岸线,把休闲渔业建设成为岩马湖最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之一,建成枣庄市其他景区不可比拟的旅游优势项目。严格按照国家休闲渔业示范点的创建要求,加大投入,在垂钓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等方面抓紧抓好,促进休闲渔业和岩马湖旅游综合开发的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渔业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三)望母山度假胜地。利用现有的餐饮基地——隆源山庄,在望母山村南扩大规模,建设望母山度假胜地。建成集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独资民营

企业,建设成为鲁南地区具有较大规模的娱乐休闲场所。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200万元,分四期工程(21世纪科技生态园、望母山度假村、望母湖、娱乐场)建设,总占地200亩。

(四)姚沃村文明生态村。姚沃村位于岩马湖东北岸,与朱山岛驻驾山庄遥相对望,又处规划区纵深处,环境幽静,利于生态旅游的开发。该村全部建成省级果树样板园,盛产“绿色食品”大樱桃及水蜜桃,为市级文明生态村。计划利用三年时间,把该村建设成为农家乐鲜果采摘之地。

(五)国旗山山水景点。国旗山及其邻近水域位于湖域南面,是游人入区和离区的必经之地,山地拔湖而起,山顶视野开阔,整个旅游区内的湖光山色尽收眼中;山下是岩马湖水深最大的水域,湖面宽阔,适宜于开发水上娱乐项目,是规划区内动态性较好的山水组合单元;国旗山西麓有一寒武纪毛庄组紫红色钙质页岩的地质露头,岩石成层性好,年代古老,可开发成一处较好的地质科普教育景点;柏幽谷(秦洚)位于国旗山东南,是一片20世纪60年代初期人工栽种的侧柏林区,如今林木茂密,树形整齐,计划开发森林浴、林中休闲娱乐等项目。

(六)迤逦长龙——岩马湖主坝。岩马湖主体大坝长约1.2公里,高约10米,巍巍壮观,护坡整齐美观,且视野开阔,是极好的观光载体;坝前的湖区目前已是自发的垂钓区和游泳区,可开发为专项旅游区。

(七)鸟鸣翠谷——欧峪山涧。欧峪周围的生态河谷位于湖东侧中部的一个入湖小河两岸,区内桃、梨、苹果等果树分布连片密集。山谷内以欧峪村为代表有庭院种植樱桃的传统,也是全省有名的樱桃产地,以此村为中心适宜于生态庭院和民风民俗旅游景点的开发,远期还可在欧峪上端建一低平的滚水坝,形成人造瀑布,可成为极具吸引的旅游景观。

(八)湖中瀛台——庙岭半岛。庙岭村南部伸入湖中的半岛是一片地势平缓的开阔地,目前以农田和果园为主,对岸望去,葱绿幽静,十分雅致。远期可开发成层次高雅的度假村,如主题建筑设计成船帆造型并伴以湖光景色观览台或音乐台等。目前正在积极进行半岛绿化。

三、旅游产品

目前旅游规划区内服务接待主要依托某某镇驻地,商业网点零星分布,有农贸市场3处,旅游产品以大樱桃、油桃、水蜜桃等新鲜时令水果产品和淡水鱼、池田藕等农副产品为主。玩具类旅游商品有待开发。

(一)湖鱼。岩马湖为鲁南最大的网箱养鱼基地,目前有网箱6000多架,年产淡水鱼近10000吨,主要品种有鲤鱼、罗非鱼、花白鲢、草鱼等,还有最新品种斑点叉尾回鱼。湖域水面积2.3万亩,更有着品种丰富、数量可观的大水面野生鱼,品种除主要的经济鱼类鲤鱼、罗非鱼、鲢鱼、草鱼、鲫鱼等之外,还有名贵的甲鱼、鲇鱼、黑鱼、大银鱼等20多个品种,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垂钓。因此,绿色天然的岩马湖鱼应是我镇旅游开发的主要特色产品。

(二)水果。我镇现有山坡果园6万多亩,年产各类干鲜果品20__0多吨,为全市最大果品镇之一。水果品种比较齐全,有苹果、油桃、蜜桃、扁桃、黄梨、大樱桃、大枣、核桃、山楂、柿子等等。并且5000多人的水果流通大军;有顺发、万发等五大水果包装企业;有宏祥、誉兴等四大恒温库,基本上全年都有各类水果出售。所以,水果为我镇第二大旅游开发产品。

第2篇:旅游开发现状范文

关键词:石屏郑营古村落;旅游开发;可行性分析

一、郑营村概况

郑营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宝秀镇东南部,地处宝秀坝区;北边隔赤瑞湖与宝秀镇相望,南边紧靠郑家山麓,西边近邻张向寨、吴营,可眺望秀山,东边连接张本寨;距县城10余公里。国土面积4.44平方公里,耕地2080亩,总人口2976人,居住着汉、彝、傣、哈等民族。

郑营村是一个有着600余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村落,历史悠久,民风古朴,旅游资源丰富。民居房屋以土木结构的四合院为主,均由对称式严密单体结构组合而成,方位皆座南朝北。其历史文化主要通过民居建筑、宗祠、道观、学校及地理环境等自然景观反映,村内的宗祠、楼阁、学校和典型民居建筑,集宝塔古刹的巍峨壮观、宫殿寺庙的气宇轩昂、楼阁亭台的玲珑别致与古典园林的幽静淡雅。身入其境,使人感受到儒家文化浓厚的熏陶氛围、道德规范礼仪的严格约束和宗法制度的等级森严。1999年1月19日,石屏县郑营村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成为赤瑞湖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郑营村的旅游开发现状

有着600余年历史的郑营村,至今还保存着完整的军营式古村落整体格局,有着明清滇南乡村特色风貌与传统社会人文环境的原生态特点,被称为“云南第一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世界极为罕见的、未经触动的珍贵遗产。

从21世纪开始,有关部门对郑营村进行开发,开发的基本现状如下:

一是开发处于起步阶段。由于郑营古村落开发仅是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把居民进行搬迁,然后把古村落开辟为景点进行售票。这种开发尚处于最原始的起步阶段。

二是村民对郑营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意识淡薄。由于缺乏对自身旅游资源的清晰认识,大部分村民尚未意识到郑营古村落开发将会带来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甚至于简单地认为旅游开发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太多关系。

三是开发目前还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开发商的投资。如何把郑营这座六百多年古村落的旅游资源科学地开发出来,实在是石屏县政府面临的重要难题。既要做到对历史文化遗产最大限度的保护,又要使旅游资源全方位得以开发,还要有充足的资金和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四是开发缺乏村民的参与。当前郑营古村落的开发仅仅是政府的事情,开发商还未介入,村民更没有参与其中。郑营村大部分的青壮年男女除了农忙都在外打工。也就是说,郑营古村落开发至今对于广大村民并无实质性的意义。

三、郑营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分析

(一)独特的旅游资源

1.文化超强生命力的魅力

郑营古村落历经600余年而能够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与同时代那些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古村相比,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而这一奇迹也足以吸引人们前来一探究竟,寻找答案。不但如此,郑营也是一座云南汉文化发展的缩影图,更是云南三大汉文化卷之一的石屏—建水文化圈的一块基石。它饱含着郑营人的勤劳和智慧及历尽沧桑的精神文化财富。这一切造就了郑营古村落在现代文明中独特的魅力。这种与现代文明形成强烈反差的独特吸引力对生活在现代繁华都市里的人们更具有深刻的思考意义。

2.历史文化名村的魅力

郑营是云南省公布第一个历史文化名村,也是第四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的村落不计其数,可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村并不多,在云南更是屈指可数。这就是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的金字招牌。600多年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一个有着珍贵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精神文化遗产的郑营。陈氏宗祠、陈氏民居、郑氏宗祠、司马第、秀山寺、长春玉皇阁、张一甲、张汉、陈均等这些郑营的独特的文化财富彰显着“云南第一村”的魅力。

(二)旅游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开发潜力无可估量

当前郑营古村落的开发只是对古民居经过简单处理后就直接开门迎客,既没有对整个古村落旅游资源价值进行科学专业性的评估,又没有制定标准的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方案,更没有开发商与村民们的参与,因而旅游开发尚处于自发的原始简单卖门票阶段。所以郑营古村落旅游开发潜力巨大,郑营古村落在未来的云南旅游发展中还有着不可估量的前景。

(三)中国文化旅游热方兴未艾

2011年国家旅游局确定的旅游主题是“中华文化游”,这就意味着文化旅游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是国家旅游的火热卖点。对于郑营古村落开发而言,这将是很好的机遇。2010年中国旅游业的强势反弹,已经预示着世界经济危机后中国新一轮的旅游开发热已经到来。世界旅游组织对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旅游发展的看好,更加对中国旅游开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种外部环境对郑营旅游开发十分有利的情况下,郑营更应该大力进行旅游资源开发。

(四)新农村建设的强势东风

自从2005年10月国家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国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至今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郑营的新农村建设如今也是成就显著。2006年,郑营被州委、州政府评为州级文明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完成323国道至郑营村3.1公里硬化路面工程,完成郑营西寨门至大田坝心水泥路面硬化工程,已修复张本寨至郑营的石板路。安全饮水工程已基本实现家家户户安装自来水的目标。截至2010年底,电视、电话已基本普及到户。由于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的推广,郑营村生态环境也相应有所改善。新农村建设这股强劲的东风,显然已经为郑营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创造了又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五)软环境优越

郑营村600多年的儒家文化的潜移默化造就了郑营村温柔敦厚的古朴民风。笔者第一次和朋友到郑营,当时天色已晚却没有住宿的地方,又不知道宝秀镇的具置。后来多亏一家农家乐李大叔的帮助,他用矿灯把我和朋友送了好几里地,直到确定我们可以顺利到达宝秀镇才回。当时我和朋友对这位非亲非故的李大叔甚是感动,为郑营民风之淳朴赞叹不已。郑营淳朴的民风,正是开发旅游业最可宝贵的软环境实力。而这种软环境对游客的吸引力甚至超出了旅游资源本身的吸引力。(备注: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石屏县旅游局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

[1]田里.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2]杨桂华.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第3篇:旅游开发现状范文

关键词:冰雪体育旅游 开发 辽宁

1 前言

目前,体育活动的普及以及余暇时间的增多,体育与旅游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如今,全国已有27个城市打出了“冰雪牌”,体育冰雪旅游在国内正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发展体育冰雪旅游,既能丰富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强国民体质,培养冰雪体育运动人才,又能带动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促使体育产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体育需求,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 概念界定

目前来说,对于冰雪体育旅游的研究很少,有几位学者对冰雪体育旅游的概念做了简单的界定。由于冰雪体育旅游是体育旅游的一种,因此我们根据体育旅游的定义,把冰雪体育旅游概括为:冰雪体育旅游者在旅游中借助冰雪所作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等活动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亦可这样理解: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冬季体育的各种需求,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器材和冬季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冬季体育的诸多功能,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3 辽宁省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辽宁省冰雪体育旅游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然而,辽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有着天然的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再加上近年来辽宁举办了多次冰雪节,冰雪体育旅游开展得红红火火,因此对于冰雪体育旅游的研究更应该跟上发展的步伐,必须加强理论上的支撑。

3.1辽宁省开发冰雪体育旅游的优势

辽宁有着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既有银装素裹的妖娆,又无刺骨的严寒,在冰雪旅游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3.1.1自然资源优势

辽宁四季交替分明,冬季积雪期长、雪量大、雪质松软,冬季温度比哈尔滨要暖,更适宜人们进行户外休闲活动,为冰雪运动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3.1.2地理位置优势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山地面积8.72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辽宁的地理位置相对于冰雪体育旅游开展发达的吉林、黑龙江省更靠近内地,应该更好的发挥冰雪旅游第一站的地理优势。

3.1.3举办冰雪赛事优势

白清寨滑雪场,是我国仅有的几家可以承办国际大型滑雪比赛的场地之一。可以通过这个优势提升其知名度。

3.2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截至2003年末,辽宁省共有滑雪场地10所,占地面积9万m2,2001年至2003年之间共建成8所,占地面积共111万m2。其中几个主要滑雪场为沈阳棋盘山冰雪大世界、沈阳白清寨滑雪场、沈阳东北亚滑雪场、辽阳市弓长岭滑雪场及大连林海滑雪场等。

经过5年时间的打造,棋盘山冰雪大世界目前已成为在海内外知名度颇佳的品牌。将冰雕、雪雕融入冰雪活动中,是近年沈阳棋盘山冰雪大世界为丰富旅游产品而增加的项目,2005、2006年这里的雪雕作品连续两年创世界吉尼斯纪录。

辽宁省滑雪场从规模来说基本属于中等水平;从滑雪场硬件设施来说,雪道长度、宽度设置都很完善,基本都设有索道设施;但是拥有跳台的滑雪场只有一家,即沈阳体育学院白清寨滑雪场。因此辽宁省滑雪场基本只能作为旅游娱乐性滑雪场存在,相互间硬件设施差异性不是很明显,缺乏教学和举办大型比赛的条件。

作为辽宁省唯一拥有跳台的白清寨滑雪场,是我国仅有的几家可以承办国际大型滑雪比赛的场地之一。雪场建有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场地、U型场地、高山大众滑雪场地(初级、中级、高级雪道)。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场地、U型场地均达到国际比赛标准。游客在滑雪的同时,可以欣赏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队精彩的训练表演还可以欣赏到高水平的单板技巧表演,为训练比赛促进滑雪运动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3.3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3.3.1赛事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

体育观赏型产品也称为活化体育旅游产品,是指组织各项体育赛事的观众前往比赛举办地进行观摩并参加各种节庆的旅游产品。白清寨举行过冰雪国际赛事,为辽宁的冰雪体育旅游做了一张名片。

3.3.2休闲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

休闲型冰雪体育旅游产品是指在冰雪体育旅游中能使旅游者既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又能休闲娱乐的体育旅游产品。辽宁娱乐休闲型的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得比较好,有冰上摩托、卡丁、爬犁、雪地滚球、驯鹿拉雪橇等40多种冰雪娱乐项目。

3.3.3节庆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

节庆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是指在体育冰雪旅游项目中包含特定节庆因素的体育冰雪旅游产品。包括具有体育冰雪旅游特色的活动或非日常发生的体育冰雪旅游特殊事件等。

3.4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3.4.1冬季体育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我省由于居民收入的不平衡,对冰雪体育旅游的消费也有很大的差异,很多居民缺乏支付冰雪体育旅游消费的能力。

3.4.2思想观念偏差,对旅游资源缺乏合理认识。冰雪体育旅游业在我省乃至整个国内都还是个新兴产业,还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人们对冰雪体育旅游的本质、特征和意义认识非常浅薄。

3.4.3专业人才教育发展滞后。冰雪体育旅游在于参与性、刺激性、挑战性,旅游者在参与冰雪体育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他们需要有人帮助自己解疑、克服障碍,这就需要具有体育和旅游专业知识的服务人员提供专业技术、安全保护和讲解服务等。

3.4.4缺乏科研基础和科学技术的支持。在国内的旅游类学术著作中对冰雪体育旅游的论述非常少,对冰雪体育旅游的研究缺乏深入和系统性。

3.5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

3.5.1突出重点,开发冰雪节特色产品体系。产品特色是产品的生命力,因此冰雪节产品要具有东北特色。提升体育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特色要结合东北冬季体育旅游的实际,有重点地开发既有东北特色。

3.5.2积极开展广大青少年学生寒假期间的滑冰运动,既锻炼了身体,还丰富了学生寒假生活。上冰活动的青少年人数越多,冰上运动普及程度越高,冰上竞技运动水平也会提高。

3.5.3加强对辽宁省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科研工作,为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5.4建立协调机构,促进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涉及的部门很多,必须有一个综合性的协调机构或权威机构,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以促进冰雪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5.5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要充分利用省内高等体育院校教学资源优势,为冰雪体育旅游市场提供专业人才,已确保对冰雪体育旅游市场的管理更加科学化与规范化。

第4篇:旅游开发现状范文

关键词:昆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宗教旅游是指的专门朝圣的及一般旅游者参观宗教景区景点的活动,是一项富有特色的旅游形式。

随着昆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一向冷清的宗教圣地吸引了大批游客,宗教活动场所逐渐成为旅游热点。一度遭冷落的寺院经济在新的需求推动下,也出现了新的变动趋势。一些与旅游配套的服务设施已在宗教圣地中产生,旅馆、餐饮、娱乐、旅游商品成为寺院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寺院开辟了新的财源,为寺院维持生存注入了新的生机。不仅如此,就连寺院附近的居民也以各种方式和手段积极加入到旅游服务之中,为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昆明宗教形态纷繁复杂、类型齐全、内容极为丰富,是发展宗教文化旅游的理想地区。昆明现已建成一批以宗教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旅游景点,有的甚至成为某一地区的标志性旅游点。到昆明旅游,除了游览世博园、民族村,游客们总忘不了游金殿,登龙门,而位于西山的华亭寺、太华寺更是他们无法割舍的必到之地。

虽然昆明宗教文化旅游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成为昆明旅游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昆明宗教旅游资源尚未能转化为良好的旅游产品,也没有收到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发层次比较低,开发中仍然存在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昆明市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地方政府对宗教旅游的开发重视不够

目前地方政府对自由政策和信教群众在政府宗教部门批准合法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规定,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对党的“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依法加强管理宗教事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缺乏了解和研究,落实不力;对“宗教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继续继承和发扬光大”,形成良好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打开发、大收益,缺乏正确理解和认识,导致“不敢管也怕管,又不会管,甚至不去管,谈宗教色变”的不良现象。

(二)宗教文化旅游项目单一,文化含量不高

昆明宗教文化游览项目单一,许多宗教文化旅游景区仍停留在对宗教观光这一基础层次产品的开发上,更高层次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较少。游客在宗教景点的旅游活动基本上是以观光或求神拜佛为主,而对参观宗教仪式,参加宗教活动和开展“参与式旅游”、“体验式旅游”开发不够。游客在宗教旅游景点游览时多为参观静态陈列式宗教景观,形式单调,大同小异,基本没有以游客为主体的参与性项目。

一些重要景点,说明文字过于简单,没有揭示其深刻的宗教和历史文化内涵,使游客在游览时无法得到更深层次的文化熏陶,降低了宗教景点对不同层次游客的吸引力。在大多数宗教景点,宗教人员所做的无外乎诵经、为进香者祈祷、发放经义小册子、维持秩序等世俗性活动,很少为游客进行讲解。而导游人员虽然有旅游知识,但普遍不了解宗教,也无法为游客提供很好的介绍,两者之间脱节严重。

(三)宗教管理者没有较好地实施综合管理,缺乏整体规划

昆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昆明旅游地的形象。

(四)封建迷信活动到处泛滥

在宗教文化旅游中,由于局部地区对宗教文化中积极因素挖掘整理不够,再加上一些宗教人士和部分导游人员宗教理论知识较差,向游客讲述不出宗教之中蕴含的真善美及人类的大智慧,而只能宣传封建迷信的东西,导致宗教文化旅游成了向人们传播封建迷信的一种渠道。

(五)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宗教文化旅游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在政治上很强的敏感性,因此宗教文化旅游在各地发展很快,但宣传很少。目前,虽然在新闻媒体上和统计资料中很少提及宗教文化旅游,但实际上,宗教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产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宗教文化旅游在迅速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十分突出的问题。

昆明诸多的宗教文化旅游景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开发昆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构想

(一)对宗教文化旅游开发加大重视

首先,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瞻仰宗教文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过程,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振奋民族精神颇有裨益;其次,民族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我们应该善于汲取传统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精华,为旅游业服务。

(二)建立健全宗教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强化政策法规、规划等宏观管理职能,明确宗教文化旅游的管理主体,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和完善行政许可制度,提升旅游部门的综合管理与协调职能。完善旅游行政管理的公共职能,加强对资源保护利用的管理,增强对旅游企业和旅游消费者的服务功能,提高旅游质量的监管能力。建立配套的产业政策,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

可以从华东6市宗教文化旅游成功的经验得到启发,实行和坚持“两条腿”走路,即一是宗教教职人员与经营管理人员分开,使其更加规范,各行其是,共同求生存、图发展。二是宗教与园林、文管、旅游、开发商等部门要认真学习政策和法规,充分认识到宗教问题的特殊性、复杂性,增强贯彻执行宗教政策、法规的自觉性,切实维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宗教场所不能过分强调自身的特殊性,不接受风景区管理部门对其合理化的建议和知道,而造成宗教场所与景区在统一规划建设上的不协调,妨碍风景区的整体开发。旅游风景区管理部门、宗教部门以及文物保护、园林管理等部门要形成一个“大拳头”,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职责,各司其职,互相支持,通力协作,不能只考虑单方面利益,而要考虑全局利益,为昆明的旅游业大发展作贡献。

(三)利用与继承、开发与保护相统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宗教文化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许多宗教建筑、宗教艺术都是国家珍贵的文物,保存到今天,凝聚了开创者和历史保护者的功绩。开发利用宗教文化旅游资源首先要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遵循文物保护法规,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开发,实现开发和保护双赢的良性循环。不仅要保护宗教文化的物化部分,还要保护好宗教文化场所特有的文化环境。

(四)充分认识、评价昆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体现昆明宗教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民族性、地域性都很鲜明的人文旅游资源,其宗教氛围的神秘特性、宗教建筑、教义等的历史文化价值,都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特征。在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要紧紧围绕宗教文化中一些正面主题,根据昆明各个宗教景区的不同特点,开发一些有别于其他旅游活动的特色项目。在开发方式上,要从观赏性开发向体验性开发转变,采取动态参与方式,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对那些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宗教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多渠道进行开发,对已开发的宗教文化旅游旅游资源应不断完善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内涵,丰富旅游商品,吸引宗教信徒和旅游者,如出售各种宗教纪念品,佛教的木鱼、进香袋、数珠、雕像,还可提供斋饭;道教的“八仙过海”、“福禄寿三星”画幅、介绍宗教名胜古迹的书籍等。

由于的不同,宗教派别的差异,全世界的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地,需要服务的内容不同,因此,应有针对性的提供各种服务,如对佛教信徒就应供斋饭;逢佛成道节应供腊八粥;基督圣诞节时应制作圣诞树,举办圣诞晚会,分送圣诞卡等小礼物等。

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一些宗教节日,由于符合人们心理要求,不仅是信徒的节日,也成了民间流行的节日,如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等流行全球。例如南岳的庙会、正月初一头柱香,通过宗教节日的各种活动,吸引宗教信徒和旅游者,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开发昆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也要重视旅游者从静态参观式向动态参与式方向发展这一趋势。除开展一般游览活动外,还要开发井形成多种与宗教规仪活动有关的动态参与项目。如组织有兴趣的游人参禅、浴佛、食斋、放生等佛事活动,尤其是对佛教开光、方丈升座、传戒及佛诞庆日等特定的佛事法会的参与活动。

(五)拓宽宗教旅游项目资金来源渠道,走宗教旅游产业化道路

在发达国家或者地区,宗教项目多由宗教团体或者个人通过投资、募捐等形式开发;西部地区大多为欠发达地区,宗教团体实力不强,因此仅仅依靠宗教团体或者个人不现实。因此,宗教旅游必须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例如可以由旅游开发公司组织开发投资宗教旅游项目,项目建成后,宗教产业归宗教团体,旅游经营产业则归投资商,宗教部门可以保留与宗教直接相关的项目。这里,开发公司可以是内资企业,也可以是中外合资企业,甚至可以是外资企业;资金来源可以是开发方的自由资金,也可以是银行贷款,也可以是境外融资。

(六)加大宗教文化旅游宣传力度

旅游景区景点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宣传促销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措施。在宗教旅游宣传中,必须重视宗教活动的作用。宗教活动不仅是宗教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宗教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和促销活动。因此,通过举办大型的宗教活动,不仅可以向信徒和游客展示西部地区厚重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氛围;而且也大大提高了整个地区的知名度,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学军.昆明基督教教史[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刘鼎寅,韩学军.云南天主教史[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3、杨丽.论云南宗教文化的旅游开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

4、向忠俊.昆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亟待开发[J].云光发展论坛,2005(3).

5、,万俏宇.浅议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J].科技广场,2007(10).

第5篇:旅游开发现状范文

成都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丰厚。蜀绣技艺精湛、风格独特、历史悠久和刺绣技法高超,是成都市4个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手工技艺类项目保护对象,也是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然而,以蜀绣为代表的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受到社会变迁和市场需求的影响,近年来蜀绣在生产规模和商业收益上明显衰减,导致大量熟练的手工艺人改行流散,许多古老的刺绣工艺迅速失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进行适度的保护性旅游开发便成为目前公认的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但是如何协调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商品开发的关系是一个急待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随着我国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蒙古长调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三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逐渐增多。然而,前期研究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等领域,部分成果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品的研究。例如,唐丹(2008)研究了巴蜀年画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马木兰(2008)指出博物馆、主题公园与实景舞台剧是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转型的三种主要模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商品化方面,朱艳(2008)通过对宋锦的发展历史、品种演变、纹样风格、分类及其特征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阐述宋锦的濒危状况,探讨了宋锦研究、保护、传承领域的可行性措施。除了黄修忠(2007)关于“蜀锦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成果以外,前期研究对蜀绣的旅游商品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缺失。有鉴于此,加强其旅游商品开发现状与销售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蜀绣在开发为旅游商品之后,如何更好的提升其销售量是核心问题,对其旅游商品开发及销售等相关问题的研究,理应成为学界与业界的关注热点。因此,本课题从旅游者的视角,采用现场踏勘、文献资料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在系统回顾了前人文献资料以及网络资料搜集与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蜀锦工厂”作为调研地,考察蜀绣旅游商品的发展历程、制作工艺、主要类型、商品销售等基本情况,研究结论对于了解市场需求,促进蜀绣旅游商品的销售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蜀绣旅游商品发展历程

蜀绣具三千多年悠久历史,西汉扬雄《绣补》,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均载。历魏晋南北朝,唐宋趋于兴盛,元明不断发展创新。清代,伴随着工业革命,蜀绣经历革新。1831年,绣行会成立。清末,劝工局设刺绣科,管理蜀绣生产销售。解放后,蜀绣几经兴衰。1951年,成立公私合营的刺绣工厂。1967年合作化中,转为集体所有制的“第一”、“蜀群”、“蜀容”三个合作社,后合并为“成都蜀绣厂”。成都蜀绣厂在蜀绣产品创新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旅游产业脆弱性带来的巨大风险。1989年,国内旅游经济震荡,成都蜀绣厂在顶峰之际,跌入低谷,经营难以为继,经营规模急剧萎缩,位于和平街的成都蜀绣二厂(皇汉绣庄)于2002年破产倒闭,仅存位于浣花溪景区内的成都蜀绣一厂艰难支撑。

2006年,国务院批准蜀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郝淑萍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随即,成都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3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都蜀绣、蜀锦织造技艺、成都漆艺、都江堰放水节四个首批国家级名录项目直接入选,由此拉开了对蜀绣在非物质文化层面上保护的序幕。2009年成都国际非遗节期间,最具四川特色的天府蜀绣艺术馆也在郫县安靖镇正式开馆。蜀绣及其旅游商品的热销将有利于蜀绣这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

二、蜀绣旅游商品开发现状

(一)商品类型及制作

蜀绣旅游商品的类型多样,题材多为花鸟、走兽、山水、虫鱼、人物,其中芙蓉鲤鱼和熊猫题材最具代表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蜀绣品种除纯欣赏品绣屏以外,还有被面、枕套、衣、鞋、靠垫、桌布、头巾、手帕、画屏等。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

蜀绣刺绣工艺分为双面绣与单面绣,技艺以针法见长,共有12大类、122种。例如,主晕针、掺针、柘木针、车凝针、贯针等。蜀绣以本地织造的红、绿等色缎和散线为原料,各种针法交错使用,施针严谨,用线工整稳重,设色典雅,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等细腻而生动的图像,又善于表现山水磅礴的气势。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地方文化艺术等因素的影响,蜀绣在长期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丰富的针法对于造型、色彩表现等作用不同,形成了蜀绣多样化的特色。

(二)商品销售及展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蜀绣这种传统工艺品的喜爱与日俱增,蜀江锦院、锦绣工厂、锦玛绣、成都蜀绣研究所等蜀绣专门生产销售机构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其中,蜀江锦院的前身是拥有50多年历史的成都蜀锦厂,是全国唯一拥有全套手工蜀锦制作工艺和蜀锦历史文化展示的专业场馆,拥有蜀锦织绣博物馆、浣花总店、宽巷子店、金沙店、桐梓林店五家蜀绣直销点。锦玛绣与成都蜀绣研究所均是由原成都蜀绣厂改制后部分技术工人组建而成,其蜀绣产品在成都市各大旅游景点(区)均设专柜销售。

蜀绣旅游商品的展示方式各具特色。按位置,可分为挂墙、柜台、橱窗等;按动静,分为活态展示(现场制作、人员介绍等)与静态展示(陈列、多媒体展示等)。蜀绣商品深受中外游客青睐,主打产品有以熊猫、鲤鱼为题材的被面、枕套、衣、鞋、靠垫、桌布、头巾、手帕、画屏等。

三、结论与讨论

课题采用实证、文献研究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选择“蜀锦工厂”作为调研地,考察蜀绣旅游商品开发的历史过程、制作工艺、产品类型、销售等基本情况。研究表明:蜀绣旅游商品的制作工艺精湛,分为双面绣与单面绣,针法多种多样,分别用于品种丰富的绣品;蜀绣产品的类型多样,可基本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调研也引出了对蜀绣旅游商品开发的一些思考。首先,由于产品缺乏市场需求,蜀绣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企业濒临破产,蜀绣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价值。近年来蜀绣的热销是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旅游经济的高速发展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将蜀绣继承和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并对旅游市场的脆弱性有充分认识。第二,有必要加强对蜀绣商品需求市场的深入研究,进一步丰富商品类型。例如开发“金沙神鸟”等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刺绣商品。第三,应进一步拓展蜀绣商品的陈列与销售方式,加强现场陈列的互动参与与体验性,进一步完善专题网站,特别是针对欧美、日韩、东南亚、港澳台等成都市重点客源市场,丰富英文、繁体字、日、韩文等网页内容,打开国际市场,拓展网络营销。

综上,本课题是针对蜀绣旅游商品开发现状调研的一次有益尝试。调研结果一定程度地反映了成都市蜀绣旅游商品的生产、销售等基本情况,为以蜀绣为代表的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方式,资料搜集方面因蜀绣商品的销售较为分散也相对较少,并且对于蜀绣商品的规格及价格没有系统的搜集和记录,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予以完善,特别是应加强对以旅游者为代表的消费群体在选择购买蜀绣旅游商品时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购物行为进行研究,以更好地提升蜀绣的销售量。

致谢:谨以此文献给曾在成都蜀绣二厂工作的母亲及其同事们。感谢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旅游系2009届姚再斌、李振甲、郑涛、桑安娜、卿海虹、朱锐、杜凤超诸君对调研提供的帮助。

第6篇:旅游开发现状范文

[关键词]体验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恭城瑶族自治县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2-0065-02

作者简介:谢琼(1983-),女,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

基金项目:2011年桂林旅专科研基金项目“基于循环经济的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编号:2011QN07)和2012年广西高等学校立项项目“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编号:201204LX543)的阶段性成果。

一、体验经济与乡村生态体验旅游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最早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提出了体验经济的概念,遗憾的是这一观点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到1999年,美国另两位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中描述了体验经济的特征,即:“在这里,消费是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因为当过程结束的时候,记忆将长久地保存对过程的‘体验’。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一个惟一。”体验经济这一崭新经济形态赢得世人的关注和追捧。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活动的范式和内涵发生变化,体验旅游悄然来到人们身边。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不少学者对它进行了研究,如希腊学者Stamboulis与Skayannis认为体验旅游是一种预先设计并组织的、有一定程序的、顾客需要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的、追求舒畅而独特感受的旅游方式;加拿大学者William则从五个方面对体验旅游的特征进行了界定;宋咏梅等学者对体验旅游的理论架构、等级类型、塑造原则和体验效果的测评模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伍晓奕则是通过对体验旅游与传统旅游的比较概括出了体验旅游的特点。

乡村生态体验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体验旅游的一个交叉研究范畴,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由于大多数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展开研究,因而至今尚未得出一个统一的定义。对此,笔者比较推崇国内学者郑辽吉先生的观点,即:乡村生态体验旅游是以乡村地区的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乡村特有的人文景观为场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习作、购物、度假,并参与传统和新型农业技术实践活动,进而创造游客美好回忆,满足感官、情感以及理性体验需求的旅游活动形式。

本文之所以选择恭城瑶族自治县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尽管该县拥有较好的乡村生态体验旅游资源,但其体验旅游项目却还处于简单开发或待开发状态,这与该县蓬勃发展的旅游经济极不相称,为此,将体验经济理念引入该县旅游开发领域,将有助于实现该县乡村生态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二、恭城瑶族自治县乡村生态体验旅游开发现状

(一)开发现状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近年来因发展生态农业而声名鹊起,成为全国闻名的“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另外,作为广西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该县的瑶族文化别具一格,尤以油茶文化最为典型。在恭城,家家户户几乎每天都要打油茶、喝油茶以及吃与油茶相配的各式糕粑。

2003年以来,恭城瑶族自治县以建设“富裕生态家园”工程为契机,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为依托,打造了一批富有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景区,如红岩新村、社山新村、横山瑶寨、大岭山桃花园等,并以节庆为载体,把生态田园风光与瑶族风情结合起来,成功举办了多届桃花节、月柿节和瑶族文化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恭城瑶族自治县在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上得天独厚,但涉及体验旅游开发的景区数量较少,即使一些市场发育较成熟的景区推出了部分体验旅游项目,但体验效果还是乏善可陈。该县在体验旅游项目开发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1.体验氛围不够浓厚,环境解说不够全面。众所周知,所谓乡村生态体验旅游,就是旅游者对乡村生活及其周边的生态空间如村容村貌、动植物资源、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等元素进行体验。然而,步入恭城的各个乡村景区,映入眼帘的多是按照现代文明理念建造的各式乡村别墅,除了零星的风雨桥等传统建筑外,很难见到代表瑶族特色的建筑。至于一些主打生态农业理念的乡村,也只是让游客走马观花地看看村容、村舍或农作物,缺少环境解说环节。

2.体验游览项目数量偏少,产品性质趋于雷同。在研究体验旅游时,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将体验分成了娱乐体验、审美体验、教育体验和逃遁体验四种基本类型。这四种体验没有绝对的分野,只是不同的人的体验重点不同。从以上理论我们可以得知,在设计乡村生态体验游览项目时,开发者必须设计一些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体验项目,以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体验需求。而在恭城的大部分乡村景区,除了少量的戏水、划船、划竹排等体验性项目外,其余均为徒步观光游,从而让游客不免产生单调感。此外,由于这些景区是在“富裕生态家园”的统一模式下建成的,当游客游完一家景区,进入另一家景区产生似曾相识之感时,更加重了单调感。

3.人文风情缺乏特质,产品开发缺乏深度。乡村风土人情是当地乡村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即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体验。目前,恭城瑶族自治县在人文风情项目的开发上以品农家菜和住农家屋为主,尤以油茶作为主推产品。然而,除了饮食中安排喝油茶环节,游客更感兴趣的油茶制作工具、制作过程等却没有开发成相应的体验性游览项目。当地瑶族的一些民间绝技或民俗活动由于年代久远而濒于消失,这对产品的深度体验开发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三、深入开发恭城瑶族自治县乡村生态体验旅游项目的对策建议

旅游项目是一个较为宏观的概念,它以旅游活动为主线、以旅游产品为核心、以旅游资源为依托,进而构成一个综合的工程体系。目前,结合该县的农业品牌效应和已有开发基础,笔者认为各个景区在开发体验旅游项目时,应结合各自特色进行差异化经营。基于这一思路,恭城县旅游开发部门应着力在以下方面进行完善与落实:

(一)充分挖掘体验资源,筛选开发重点

由于恭城瑶族自治县所辖乡镇数目众多,旅游资源也散落于各乡村,有些甚至“养在深闺人未识”。例如当地的“上刀山”、“下火海”、“咬碗”、“翻云合”等瑶族绝技,在一些乡镇早已失传,或鲜有人问津;而“坐歌堂”、“吹木叶”等瑶族风情表演,也是近年来因旅游业的发展才被人重新拾起;至于其他一些未被人发现的宝贵民间资源,则需要当地开发部门组织人力进行广泛普查,并在普查结果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出适合推向市场的资源,将其转化为体验旅游项目。

(二)丰富体验活动种类,做好体验营销工作

据调查,除了桃花节、月柿节期间住宿爆满外,平时游客在该县的平均停留时间为0.5—1天。因此,要想争取客源,必须要在体验旅游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上下功夫。当地开发部门可根据该县不同的体验旅游资源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客源市场的营销工作,尽量满足不同年龄、性别、爱好和需求的游客。例如农业耕种游和采摘游可重点针对动手欲望强烈且讲究生活质量的城市家庭群体;农业科普游适合针对教师、在校学生和科研人员等求知欲旺盛的知识分子群体;民俗风情游可着眼于活力十足的年轻人群体;美食DIY则适合所有美食爱好者。

(三)凝练体验主题,营造浓厚体验氛围

鲜明的主题和浓郁的氛围是构建整个体验旅游的基石。因此,在进行体验旅游项目开发时,必须利用景区内现有的体验资源搭建合适的体验场景,为游客提供一个真实的体验环境。以该县著名的红岩新村为例,游客来到这里除了感受田园风光和新农村建设景象外,更加感兴趣的就是当地的名特产——月柿。尤其到了每年月柿节举办期间,该县可利用大量的客流,在体验氛围上大做文章,如在村头入口处,用巨幅海报或VCR宣传月柿的功能及营养价值;在月柿林,用文字、图片等形式做一些科普展示牌,解说月柿的种类、繁育及生长过程;在月柿节举办现场,可举办吃月柿比赛、月柿游戏或月柿制作加工等体验活动。总之,所有场景和气氛的营造都应围绕一个主题,做到让游客满意而来,尽兴而归。

第7篇:旅游开发现状范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Yan'an tourism commodities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tourism commodity market, but is also detrimental to th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entire tourism industry in Yan'a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ing status of tourism commodities in Yan'an from the practice, and proposes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proposal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ommodity industry in Yan'an.

关键词: 旅游商品;现状;发展;对策

Key words: tourist commodities;present situation;development;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125-02

0 引言

旅游购物的销售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经济结构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准[1]。合理发挥旅游商品的优势,不仅可以提高旅游业综合收入、平衡旅游业内部结构,而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旅游地整体形象。随着延安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者的购物需求将会不断增强,要实现延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商品的开发是不可忽视的。

1 延安旅游商品开发的现状

延安旅游商品市场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一是生产企业从无到有,产生了诸如忆思园等依托本地土特产品进行生产的企业。二是企业规模有所壮大,生产能力上有了进一步提高。三是旅游商品的种类较以前丰富,利用延安各种优势资源进行产品开发,同时对民间手工艺品进行了深度开发,如剪纸、农民画等。四是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较有知名度的企业和产品,比如甘泉八千里豆腐干、糜子黄酒等。但总体来看,延安旅游购物消费比重偏低,旅游消费结构存在着不合理性,住宿、门票、餐饮、交通等基本旅游消费所占比重过大,其中,门票收入接近50%,购物仅占总消费的16.5%[2]。与全国相比,中高端人群在延安旅游市场占较大比重,以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文教技术人员为主,但旅游花费普遍偏低,主要集中于门票、住宿、交通、餐饮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消费低端化特征。

2 延安旅游商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 延安经济是以能源开发为主体,石油、煤炭、卷烟、电力四大骨干产业发挥着支撑经济全局的作用,农产品加工业,果品、草畜产品、蔬菜、中药材加工业的发展还处于发展不充分的境地[3],而这些行业、部门恰恰是旅游商品生产的基础行业,因此,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也就缺乏支撑力。此外,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也严重制约了延安旅游商品的发展。

2.2 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研发生产能力薄弱

2.2.1 企业资金不足 由于缺乏资金,整个生产、研发、营销等发展滞后,大多数生产旅游商品的企业无力扩大生产规模,还处于“小、散、乱”的状态,很多只能维持现有的生产水平,从而制约了旅游商品的发展。如延安荟萃工艺美术厂资产总额仅22.75万元,延安活性炭股份实业公司资产总额为30.4万。

2.2.2 缺乏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在没有专业人才的情况下,企业就难以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商品。目前,延安从事旅游商品生产制作的人员普遍文化素质不高,致使企业缺乏创新能力。

2.2.3 产品的市场定位未能从旅游的角度去考虑 企业对于农副产品、轻工业产品的开发主要面向的消费群体是本地居民,或者是部分产品外销,专门针对旅游者市场的产品很少,即使有也只是其附加的产品。

2.3 销售网点不完善,营销手段落后 延安目前尚未建立一家大型的销售工艺品、纪念品、土特产品的专业性购物商场或者购物一条街,旅游购物网点少,面积也小,没有形成一定的销售网络。旅游者在购物问题上不仅感到很不方便,而且对目前由导游带领,集中到指定的某一商店购物的方式也很不满意。另一方面,销售环境不佳,易影响旅游者购物情绪。同时,销售员业务技能不高,销售人员对商品的性能、特点等专业的产品知识掌握不全面。

2.4 市场不规范,企业之间的低水平竞争 旅游商品市场管理滞后,导致旅游商品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不法行为,使游客很难买到货真价实、价廉物美的旅游商品。这不仅损害了游客利益,而且严重影响了地方旅游的整体形象。同时,很多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市场利益,不愿意在旅游商品的开发创新上下功夫,通过抄袭、仿制来谋求市场利润,造成相互抄袭、仿造的恶性循环。

3 旅游商品开发的策略

3.1 依托当地优势资源,突出地方特色 延安应从“红色革命圣地、黄土高原风情文化、绿色生态森林公园”三大资源优势入手,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

3.1.1 “红色”旅游商品 延安独特的革命历史为旅游者提供了很多可看、可学、可想的旅游素材,可以使旅游者在欣赏过程中体会崇高理想和忠贞信仰、洗涤浮躁心态、培植革命思想、汲取人生动力。有很大一部分旅游者就是为了来体验红色圣地所蕴涵的特殊历史情感,同时希望自己这种经历有一个实物的载体来承载,所以,迫切需要开发出适合游客各种心理需求的红色旅游商品。

3.1.2 “黄色”旅游商品

①黄土风情文化旅游商品。延安黄土风情文化,充满了简练、古朴、浑厚、朴实和浓郁的黄土气息。表现为书画描绘、鼓、舞、信天游、手工艺、风味食品等多种形式,其中一些已成为延安旅游亮点,剪纸还被誉为“活化石”、“地上文物”。这些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对外来的旅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开发出前景广阔的“黄色”系列旅游商品。

②黄帝文化旅游商品。认祖归宗是中国人永恒的共同情结,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华人开始了有规模的“重返黄帝陵”寻根祭祖的活动,追寻黄帝生活的痕迹、感受远古时期先民的生活、了解原始社会发展的脉络和黄帝时代创造的丰富的文化。对于延安而言,开发符合旅游者心理需求的有关黄帝文化的旅游商品,可以满足旅游者这种文化和精神的追求。

3.1.3 “绿色”旅游商品资源 延安拥有森林面积2770万亩,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广阔的林区出产了各种野生动物和名目繁多的林特产品,都可以作为开发绿色旅游商品的资源。

与此同时,生产厂商、设计单位应在旅游商品的开发过程中,邀请旅游、历史、文化等相关学科的专家或专业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其中,全程参与旅游商品的市场调研、概念开发、市场开发和正式上市,使旅游商品充分体现延安特色。

3.2 加大旅游商品深度开发的力度 第一,扩大产业链条。要加大原材料的生产、初级加工、深度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关联度和协调性,优化产业结构,使最初的原料生产者到最终的商品销售者都得到更大的收益。第二,挖掘资源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延安浓郁的文化底蕴,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实践证明,文化特征越鲜明、文化品格越高的旅游商品,其价值越高,也越受欢迎[4],第三,加大产品的深度开发。开发“两黄两圣”四大系列旅游商品,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革命历史纪念品和工艺品,逐步使延安成为中国“红色旅游纪念品”、“黄帝旅游纪念品”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3.3 完善营销机制,提升营销能力 对许多人来说,旅游的乐趣很大的一部分在于购物[4]。为了促进旅游商品业的发展,应在充分考虑旅游者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增加旅游商品销售渠道,建设一批高标准的旅游购物中心、旅游商品购物街或旅游纪念品商场,为游客提供完善的高品质购物场所,同时,改善购物环境,注意商品的陈列艺术,店面整洁、明码标价、分类排放、指引标志明确。提升购物环境的层次增加旅游者审美情趣,增强旅游者对旅游商品信任度,以满足旅游者越来越高的购物需求。可以邀请各类艺人作现场示范表演,既丰富了旅游内容,又可以提高游客的兴趣和购买欲望,还可以利用观光购物相结合的方式使游客在延安有的看、有的买。

3.4 加大产品的宣传推广 只有好的商品还不足以达到开拓市场、增大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必须做好旅游商品的宣传推广。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对旅游商品进行宣传推广,提高产品知名度和游客认知度,同时也可以培养潜在的消费群体。具体手段,可利用名人效应、企业自身的产品推广促销活动、政府的服务功能,以及利用大型的节庆活动、表演以及重大事件来宣传品牌。

参考文献:

[1]赵黎明,辛长爽.旅游商品开发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36-39.

[2]延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R].2005-11.

[3]王侠.“三化”并举推动延安经济跨越式发展[N].人民日报第十六版经济专版,2003-09-25.

第8篇:旅游开发现状范文

杭州位于北纬30°16’、东经120°12’,处于长江三角洲南翼,钱塘江下游,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是非常适于茶树生长的气候条件。加上杭州茶区内多样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植物资源,造就了杭州茶叶的优良品质。得益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近年来政府的积极引导,杭州的茶叶生产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并且涌现了径山茶、千岛玉叶、雪水云绿等一批新的名茶,使杭州茶叶生产迈入了品牌时代,为发展茶业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杭州茶业旅游的现状

杭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茶叶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使茶融入到整个杭州大环境。梅家坞、龙井、虎跑都与茶有着不解之缘,茶与旅游的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趋紧密,当前杭州茶业旅游呈现多种模式。

2.1观光型旅游杭州的观光型茶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在西湖这个世界级的旅游胜地,空气中到处都散发着西湖龙井茶的清香。位于龙井村的龙井山园占地面积130亩,集聚了千年龙井地域文化的精髓,内部环境优美,茶园风光迤逦,还有相传为乾隆御赐的十八棵御茶,所有的这一切都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此外还有西湖新十景之一虎跑梦泉、龙井问茶等,打造了极其优美的茶业观光旅游。

2.2度假休闲游杭州是繁华的大中型城市,人口密集。为了避开喧嚣城市生活,到乡村度假,融入大自然,是人们的首选。杭州周边茶园密布,有了茶的加入,休闲的元素变得更加丰富。梅家坞茶村是第一个将茶作为休闲产业来经营的村落,经过政府的合理引导和当地茶农的精心经营,目前的梅家坞已发展成杭州人休闲的后花园,去梅家坞喝茶、吃农家饭成了人们的一种时尚。据权威人士估计,梅家坞与茶相关的休闲产业每年带来的产值高达1.5亿元,远远超过了当地茶叶的总产值。在梅家坞成功经验的推动下,龙坞茶村、茅家埠茶村也纷纷亮相茶业度假休闲旅游,生意同样红火。

2.3茶文化专题展示旅游中国茶叶博物馆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专题的国家级博物馆,通过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茶缘等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展示茶文化的无穷魅力,再辅以四周精致的茶园和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的建筑,使其成为杭州的独特一景。茶文化是茶叶的魂,2004年,杭州市提出“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相关的茶文化得到了较好的发掘。杭州的很多景点与茶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尤其是很多的寺庙与茶有着很深的渊源,径山寺便是其中的代表。径山既是茶圣陆羽著茶经之地,径山寺茶宴又是日本茶道的发源地,有了这样的茶文化底蕴,近几年径山迅速上升为热门旅游景点,吸引了包括许多日本在内的旅游者。

3杭州茶业旅游开发的前景

杭州是世界著名的休闲旅游城市,茶业休闲旅游依托杭州旅游大环境,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观光型茶业旅游方面,杭州已有着比较完善的配套设施。但在休闲、游乐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需要提升的问题,在茶业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上仍大有潜力。

3.1巩固传统旅游项目单纯的茶业观光型旅游由于景点本身的局限性,很难有大的作为,因此,要加强与旅游主管部门协作,将其作为主线或附线加入到旅游线路中,使其成为杭州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相信这种独特的旅游资源能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眼球。茶业度假休闲游已进入竞争时代,对经营者来说必须与时俱进,要在服务游客上面下功夫,茶楼的设施要卫生、舒适,而且要讲究“原汁原味”,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档次,要体现茶叶特色、农家特色,使其与周围茶园的氛围融为一体,避免周边环境的城市化,使游客失去融入大自然的乡土感。

3.2开发茶叶科技游杭州市汇聚了国内最有声望的茶叶科研机构,如浙江大学茶学系、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目前,这些茶叶科技资源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似乎还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要化大力气,将这些宝贵的茶业科技资源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出来,这必然会吸引一大批游客,不仅增加了茶业旅游的新内容,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茶业旅游的内涵。如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茶叶检测实验室,中国农科院茶叶所的国家茶树种质圃,杭州市农科院茶叶所的高标准实验茶园,都将对游客产生很大的吸引力。相信将这些茶叶科技资源通过合理的发掘和整合,必将成为今后茶业旅游的一大新亮点。

3.3开发茶叶工业游杭州名茶众多,既有被称为茶叶之冠的“西湖龙井”,也有近年来声名鹊起的“径山茶”“、千岛玉叶”、“雪水云绿”等,不同的名茶有着自己特色的制作方式。可以对游客进行简单的培训,使其参与和尝试采茶、制茶的全过程,而且能喝到自己采制的茶叶,游客一定会感觉到别有一番滋味,成为其旅游过程中难忘的一次经历。此类旅游的开发不仅可以带动茶旅游产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茶叶产品的销售。

第9篇:旅游开发现状范文

关键词 开封 存在的问题 解决对策

开封是七朝古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的显著特点。全市共有文物古迹237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3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开封城下13米深处共埋藏着6座古城,其“城摞城”现象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开封水资源丰富,素有“北方水城”之称,包公湖、杨家湖等许多湖泊留下了富有文化气息的动人传说。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民族英雄岳飞、刚正不阿的包青天、图强变法的王安石、一代清官张伯行、林则徐等故事留传至今。近代又哺育了范文澜、冯友兰、尹达、、姚雪垠、穆青等文化名人,令人敬仰。尤其是北宋时期的开封,是全国乃至全球最繁华的都市。因此也给现代开封留下了浓郁的宋文化特色。

一、开封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从上个世纪80年开始,开封市根据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按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指导思想,将发展旅游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始进行较大规模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不断巩固旅游产业基础。以1999年开封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功为标志,开封旅游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2002年的市八次党代会上,市委、市政府将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列为振兴开封经济的六大战略之一,有力地推动开封旅游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近年来,在不断规范和完善原有旅游景区(点)的同时,先后开发重建了包公祠、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园、翰园碑林、天波杨府、开封府、大梁门等,如今市区已基本形成了以北部的龙亭湖风景区、中部的包公湖风景区和南部的繁塔与禹王台风景区为主的三大景区。作为重要旅游要素的酒店业和旅行社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与此相关的商贸、娱乐等行业也有了长足发展。为进一步推动开封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开封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动员各方面力量,全力推进开封旅游产业化进程,形成了全市人民关心、支持和参与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尽管开封市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力了开封成为国际旅游大都市。通过对国际上不同旅游城市进行比较和分析,有一些定性的标准。

1、信息提供和好客度。与旅游者的交流和互动是从旅游的最初阶段开始的。在典型的城市旅游过程中,旅游者的行程安排都基于他能够获得的有效信息。就开封市的整体服务态度来说,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首先,汽车站和火车站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窗口,但是,无论是售票人员还是检票人员的服务态度都是急需提高的,他们表现出的不耐烦和视而不见都严重影响了一个旅游城市在游客心目中的印象。

2、补充的旅游产质量。饭店、酒吧、餐馆、国会大厦和展览馆必须非常有特色,从而具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这些设施提供的服务要“物有所值”,也就是说,水平与参观的价格相匹配。开封非常有特色的是鼓楼夜市,虽然相比以前有很大改进,但是由于缺乏管理,也是存在很多问题,食品不够卫生,小吃品种不齐全,甚至有些小吃不够地道。而开封比较多的仍然是宾馆,星级酒店并不多。

3、内部通达性和外部的可进入性依赖于城市交通,但也依赖于车站的结构和分布,票务和信息服务和交通设施的快捷和多样性等等。由于开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所以车辆并不算太多,整体来说,道路还是很通畅的,公交车也有专门通往各个旅游景点的。但是,公交车卫生条件并不是很好,要注意提高卫生水平,进而提高整体服务质量。

4、景区景点和节庆活动。开封市的很多景点为了吸引游客,在各个景点都有定期的演出。比如,清明上河园晚上演出的《大宋京都梦华》,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场面很壮观,歌曲和表演都很出色,但给人看过后,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森林公园每天定点都要进行古装表演,但是没有什么特色,演员演技一般,内容通俗,难以吸引观众。

5、景点多为人造,类似度大。开封景点多是在旧址基础上进行恢复重建,很少有遗留下来的古迹,但是进行重建的建筑有没有什么特色,所以难以给游客再想来的感觉。

二、改进措施:

1、政府免费发送的旅游卡片大大激发游客的兴致,让游客了解到更丰富的经典内容和路线,增加游客的行程,从而显著增加停留时间。全面提高开封市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道德修养,完善服务态度,城市居民对游客的积极态度可以弥补城市功能上的缺憾,甚至是比较严重的缺憾。

2、增加娱乐场所的数量,使游客和居民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加大投资,使开封的展览馆更具特色,同时大力发展开封的特色小吃,使开封小吃品种更加齐全,也更加卫生,地道。

3、开封市内的交通网络比较健全,但转车系统仍需改善。应尽快改善的是开封和邻近大城市交通联系,比如郑开大道的建成大大降低了开封到郑州的时间,也带动了开封经济的发展,正在建设的轻轨也将进一步完善郑开之间的网络系统,给开封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