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怀旧;传统儿童游戏;旅游开发
1引言
怀旧是一种认为过去最好和对过去的渴望,是对过去的病理学精神沉迷,对逝去的事物的短暂而美好的回忆[1],是现代性的产物。旅游作为对现代性危机的回应方式,成为人们“空间逃避”和“时间逃避”的重要途径。因此可以说,怀旧是旅游者旅游动机的重要表现形式[2]。传统儿童游戏承载了特定年代人群的共同记忆,是人们通过怀旧方式寻求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对其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旅游开发,有助于其自身价值的延续和延伸,是怀旧背景下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
2传统儿童游戏的旅游价值
2.1娱乐价值
娱乐是游戏的最基本价值,传统儿童游戏形成于儿童个人或群体的趣味活动中,主要用于打发闲暇时间,每种游戏都有其特定的规则,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儿童也正是因为“乐”的特点才会参与到游戏中。将传统儿童游戏通过旅游的形式展示出来,有助于增强游客的体验性,让游客体会儿时乐趣。
2.2健身价值
传统儿童游戏类型多样,部分游戏具有较强的竞技性,是儿童在课余时间得到体能锻炼的主要途径。例如丢沙包、老鹰抓小鸡、斗鸡、跳橡皮筋等游戏,都需要通过奔跑、跳跃等有氧运动方式来完成,在此过程中,儿童在娱乐之余也达到了健身效果。旅游开发过程中,游客出于怀旧心理,在参与传统儿童游戏的同时也会得到体能上的锻炼。
2.3文化价值
传统儿童游戏是产生、流行、传承于儿童间的特殊文化形式,游戏中的规则、是非善恶、技能、知识运用等反映了儿童对世界各方面的认知图式,是儿童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从广义上来说,它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传统儿童游戏进行旅游开发,游客在体验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其中纯真的儿童文化,有利于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4情感价值
传统儿童游戏是特定年代特定群体在当时的生活环境中主要的精神娱乐方式。因此,它承载了人们对时代和童年的情感记忆,具有较高的情感价值。利用这一价值,将传统儿童游戏转化为旅游产品,游客在旅游参与体验过程中能够找到“回到过去”的感觉,怀旧情结得到宣泄,从而获得较强情感体验。
3基于怀旧视角的传统儿童游戏旅游开发的条件
3.1做好传统儿童游戏资源的调查工作
对传统儿童游戏进行旅游开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好资源调查工作。众所周知,传统儿童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随参与者年龄、所处时代、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可按照参与者人数分为单人游戏和多人游戏;按照年代划分为上世纪80年代游戏或90年代游戏等;也可按照省份、农村、城市等进行划分;还可按照游戏自身特点,分为竞技类游戏、智力类游戏、情景设定类游戏等;当然,还可以分为工具依托型游戏和非工具依托型游戏等。传统儿童游戏的复杂多样要求在对其旅游开发之前必须按照一定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和统计,并记录其规则,为旅游开发奠定基础。
3.2深挖传统儿童游戏资源的精神文化内涵
在资源调查与统计记录的基础上,要对传统儿童游戏资源进行深入分析,深挖其精神文化内涵。每一个游戏项目都有其特定的游戏规则,规则中或涉及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或包含游戏结束时的奖惩办法;很多游戏在进行过程中甚至伴有童谣或儿歌;游戏依托工具的创造与演进则是儿童智慧的结晶。这些无不体现出纯真的儿童文化,可从中窥探儿童精神世界。做好游戏文化内涵挖掘有助于在旅游开发中更好地诠释游客的怀旧情结,深化产品内涵。
3.3调查明确传统儿童游戏的市场需求情况
市场调查是旅游开发的基础,在对传统儿童游戏进行旅游开发之前,要针对70后、80后、90后等不同群体进行市场调查,探明游客对此类旅游产品的态度、参与意愿、选择偏好以及意见和建议。只有充分了解游客所需,采取针对性的开发措施,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4基于怀旧视角的传统儿童游戏旅游开发模式
4.1博物馆模式
游客怀旧情结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引发物,这种引发物可能是传统儿童游戏的工具、规则形式,也有可能是和游戏相关的视频、童谣。因此,可建立以传统儿童游戏为主题的博物馆,广泛搜集各类游戏工具、视频、音频、图片等信息进行集中展示,通过静态展览的形式满足游客的怀旧心理。
4.2主题乐园模式
相较博物馆模式,主题乐园模式则具有“活态性”特点。它主要强调在游戏资源调查统计的基础上,选择参与性、趣味性强,群体性明显的传统儿童游戏,通过提供游戏场地、工具,制造游戏情境,引导游客参与等形式还原游客记忆中的游戏状态,让游客在快乐的游戏体验中得到怀旧情绪的释放,从而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主题乐园旅游开发模式并不限于对传统儿童游戏的照搬照套,而是要求能够对其进行改良设计,可结合现代娱乐设施或嘉年华的旅游发展模式进行开发和运营。
4.3旅游嵌入模式
旅游嵌入模式是指将传统儿童游戏融入旅游游览过程的开发方式。传统儿童游戏可通过不同形式融入到不同的旅游形态中。在表现形式上,主要通过情景再现,引导游客参与体验;设计雕塑、图文解说等旅游小品的形式展现出来,以增强旅游体验性,丰富旅游产品层次。传统儿童游戏可以通过上述方式融入古镇旅游、乡村旅游、民俗旅游等具有“乡愁”气息的旅游产品中。
4.4城市休闲广场模式
城市休闲广场模式主要是通过提供传统儿童游戏的场地、器材和规则说明,引导当地居民特别是当地儿童主动参与,最终达到与游客互动体验的目的。传统儿童游戏通过城市休闲广场进行依附展示或开展,有利于充分利用广场资源,弥补城市建设中“乡愁”遗失的问题;有利于城市文化氛围以及旅游形象的提升。
4.5商品化开发模式
短暂的参与体验传统儿童游戏并不能长时间满足游客的怀旧情结,还必须通过具有时代特征和童年记忆且便于携带的引发物来宣泄游客的怀旧情绪。因此,可将传统童年游戏选择性地进行商品化开发,商品化的主要内容可以是相关书籍、游戏工具、游戏视频画册等。在商品化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商品化内容的代表性,通过文艺、复古的包装来增强商品的时代感和怀旧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家庭主导型;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现状
民族村寨旅游是指对民族村寨社区进行自然与文化的参观访问活动。异文化体验是民族村寨旅游的核心。上世纪90年代民族村寨旅游在我国兴起,至今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近20年来,依托丰富的、原生态的自然和民族文化资源,一些民族村寨纷纷进行了旅游开发,四川省雅安宝兴跷碛藏寨是依托嘉绒藏族村寨进行旅游开发并较为成功的一个案例,本文将以雅安宝兴跷碛藏寨为例,对家庭主导型民族村寨旅游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并对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一. 雅安宝兴跷碛藏寨旅游景观及家庭主导型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模式
(一)雅安宝兴跷碛藏寨的旅游景观
硗碛藏寨属盆周山区边缘,位于硗碛藏族乡境内,夹金山南麓,宝兴县北部,距县城53公里,距成都264公里,全乡幅员面积888.89平方公里,人口5000余人,境内主要居住着藏、汉两个民族,其中藏族占全乡总人口的96%以上。硗碛藏寨处在成都四季风光带与川西风景区两个风景圈层的结合部,北接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四姑娘山),南接茶文化发源地(蒙顶山)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碧峰峡),旅游资源优势十分明显。此外,藏寨处在四川省推出的两条精品旅游线(大熊猫生态旅游大环线和川西民俗旅游环线)的复合地带,非常适合自驾车游客和都市上班族5+2生活出游方式、旅游团队出游和旅行社旅游线路的策划,而跷碛藏寨在环线上的居中位置将成为游客首选旅游目的。
跷碛藏寨的旅游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包括:神木垒风景区、五彩池和跷碛水库;人文景观包括藏族特色建筑、锅庄舞和上九节等。跷碛藏寨的藏族是嘉绒藏族,与甘孜、阿坝的藏族在身材、体态、脸型轮廓都有所不同,其民风民俗也具有地方独立性。村寨、建筑、服饰、餐饮、语言、文化、歌舞、节庆、礼仪、宗教等都别具一格,具有民族过渡地区的显著特征,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二)家庭主导型的旅游开发模式
由于接近成都,交通便利,靠近神木垒风景区,风景优美,又有嘉绒藏族的特色文化,因此,跷碛藏族乡的旅游逐渐兴起。跷碛藏族乡旅游的真正兴起是在2008年,2008年跷碛水电站的修建淹没了居民的居住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跷碛藏族乡发展旅游提供了契机
到跷碛藏寨进行旅游活动的游客主要来源于周边城市,大多进行的是一天一夜的旅游活动。从2008年开始进行旅游接待至今,跷碛藏族乡的旅游开发模式是以“家庭接待”为主,主要经营餐饮和住宿。目前在跷碛藏族乡所有农户当中常年进行旅游接待的占到全村的90%以上。调查得知,跷碛藏寨接待游客数量较多的是在上寨,而下寨接待游客的数量较少,在旅游淡季的时候差距不是很大,但是在旅游旺季上下寨之间的差距就会比较大。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上寨紧靠神木垒风景区,视野开阔,地理位置比较好,而下寨虽然靠近跷碛电站水库,但是对游客的吸引力显然不足,这使得游客大多选择在上寨住宿;从交通线路的设计来看,旅游班车的终点站也是在上寨,这就使得游客大都直接选择在上寨住宿;游客进来之后,都选择在上寨进行旅游活动,很少到下寨游览。
对于这些常年进行住宿和餐饮接待的农户来说,收入农户年收入量可达到15万元左右,收入低的也有7万-8万元左右,经营的主要内容为餐饮、住宿、锅庄舞、上九节等。为了了解这些农户的经营状况,笔者详细考察了一家位于上寨的“农家乐”,主要的经营项目是餐饮、旅游和娱乐,娱乐的主要项目就是锅庄舞,在餐饮接待方面主要是一些家常菜和特色菜,例如当地的特产腊肉、腊肠和野山菌等,每位游客一天平均要消费100元左右,如果要求烤羊或烤鸡的话,消费就要高一些了,烤羊300元,烤鸡200元,当然根据客人的不同要求,每桌的价格也分为不同的档次,价格在200元-500元左右。这家“农家乐”能承担24个人的住宿,客房定价在120元—150元,笔者调查的这家农家乐共有旅游旺季的时候都能住满甚至客房还会不够,淡季周末也能达到客房满员。
二. 家庭主导型民族村寨旅游存在的问题
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很多方面,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2008年才发展民族村寨旅游业的雅安宝兴跷碛藏寨起步比较晚,虽然最近几年有较好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活动单一、参与程度低、缺乏互动性
跷碛藏寨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有:观看民居、参观神木垒风景区、参加锅庄舞会等,总结起来就是“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看民俗表演”,活动内容较单一,缺乏对于民间、民俗文化和自身发展特征的挖掘,不能满足现代人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在旅游的整个过程如果没有导游的讲解很难体现民族文化特色,也不能给游客营造充实、满意的嘉绒藏族印象。行程除了观光外没有任何核心的体验主题,更没有围绕体验主题策划体验活动和创造体验意象,所以不能给游客集中的、强烈的心理冲击。
(二)经济效益问题
民族村寨发展旅游,一个重要的目标是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以旅兴农。目前大多数民族村寨发展旅游以粗放型为主,旅游的发展依靠政府的强势推动,旅游经济的增长单纯依赖于旅游人次的增加。跷碛藏寨旅游产品单一,不仅无法留住游客,更无法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跷碛藏寨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托神木垒风景区,跷碛藏寨主要为游客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人均消费水平低,只有200元左右。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低层次以及旅游产品的雷同是造成经济效益不高的最深刻根源。只有转换经济发展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消费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的局面。
(三)利益分配问题
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还要求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西部民族地区属欠发达地区,当地经济的发展对于贫困地区脱贫解困,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在对跷碛藏寨的调查中发现,起支配地位的是政府和外来企业,由于当地居民收入极为有限,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经营扩展在根本上受到个体所拥有的资源数量和个体自身能力的极限约束,使整个家庭旅馆经营活动只能围绕生计而展开,并以主体性生产的短缺和小生产者的分化赋予整个经济体系脆弱的基本特征。适合于当地居民自主经营的项目多为风险小、利润低且竞争激烈的诸如旅游商品制作与生产、餐饮以及围绕商品销售和餐饮经营的相关生产活动。与之相反,地方政府与外来投资者却能依托公共资源,携带雄厚的外来资本介入到旅游开发中,并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权、使用权的控制和大型项目投资建设,获取高额的利润回报。
(四)民族村寨旅游营销理念匮乏
跷碛藏寨宣力度不够,基本没有发挥网络信息在整个旅游产业价值链中的作用。销售不成体系。农户的自我销售意识不强,在宣传方面过多依赖村委会,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预定和销售系统,没有横向和纵向的网络体系,与当地或周边大城市的旅行社联系不密切,没有形成整体营销。
(五)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
硗碛村寨中提供给游客的标识体系、信息与服务系统不健全,公共厕所、路灯等基础设施缺乏,村寨道路、卫生、排水、排污、防火等问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
三. 建议与措施
(一)突破深度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开发,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宝兴跷碛藏寨旅游目前尚处于粗放型阶段,表现为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绝大多数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据调查,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目的地,吸引的游客多为文化观光和对文化探秘感兴趣的游客和研究性学者,游客数量少,停留时间短,发展旅游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小。因此要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开发。注重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原生和谐性。依托民族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彰显个性,要深度开发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开发增加文化含量、增加知识性、增加参与性的,如民族体育文化旅游、民族农业文化旅游等体验性旅游项目,提升传统文化观光产品的质量,实现旅游产品的系列化、多元化、层次化和精品化,优化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结构,吸引和留住高中低端不同市场的游客,提高游客的重游率,进一步拓展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客源市场,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提高民族村寨的综合旅游效益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政府投入,拨取专项资金用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项目的贷款贴息及补助、规划编制、人员培训、标准制定、宣传促销、示范点建设以及乡村旅游点村寨治理项目补助等。
吸引国外省外资本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特别是要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对民族村寨旅游资源进行规模开发。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联社加大对民族村寨旅游的信贷投入,面向农户和中小旅游企业扩大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规模,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降低贷款门槛。
(三)加强民族村寨参与旅游发展的力度
影响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一大重要障碍是利益分配不均,地方干部利用职权把大量游客安排在自己经营的餐馆、农舍用餐与住宿,导致贫富不均。因此,健全农民旅游协会机能,倡导大众参与决策,是保障利益公平分配的基础。同时采取多种宣传和教育措施来帮助村民建立对于传统民族文化和社区价值的自信,以实现建立在自尊自主基础上的社区发展,而非仅仅是外来援助的恩惠。在社区参与发展方面还应该进一步落实,如知情协商不能仅仅是单方面的宣传和告知,还应当是一种互动过程,包括政府、研究机构和村民之间的互动。赋权作为一种提高村民自治能力的重要手段,应当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始终,村民不仅仅有参与权、监督权,在一些关系到村民生产生活重要方面的事项上,还应当拥有否决权。建立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约束政府和公司的行为。为避免过度商业化,在进行利益分配时候,应当使得村民获得绝大多数利益,并且村民内部的分配也应该公平、使得所有人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好处。
(四)加强民族村寨旅游宣传促销
重视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村寨的旅游资源。如在异地进行有关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等内容的展览;多参加各种异地开展的大型旅游产品推介会,通过多种公共场合以及大众媒体,展示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特色。加快民族村寨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管理系统建设,指导农村家庭旅馆等建立网上预定系统,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孙美璆.西江千户苗寨’政府主导型’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及其成因分许[J].贵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2]罗永常.民族村寨开发的旅游政策选择[J].贵族民族研究,2006(4).
[3]陈志永.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主题选择及利益制衡机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2).
[4]解晓丹.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和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2011(6).
关键词:新农村;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开发基本上都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与人文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中普遍存在缺乏规划、盲目开发与民主保障机制缺失、乡村特色文化受到威胁以及缺乏良好的可实施的旅游参与项目等现实问题。那么,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开发,应该怎么去避免与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明确乡村旅游开发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乡村旅游的开发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力途径。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区域产业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旅游者的各种消费需求,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新动力,为其他部门、其他行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提供了可能。旅游业对调整一、二、三产业经济结构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乡村旅游本身是一种强势的第三产业,在农村发展旅游可以在优化和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的同时,增进劳动力就业,加快农村致富步伐,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乡村旅游的开发会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改善农民生活。乡村旅游的发展会使很多农民加入到旅游的行业来,奉献给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旅游事业,并通过旅游这条途径增加其收入,对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加收入,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农民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开阔了眼界,收获了知识,走上致富之路。
二、做好乡村旅游开发规划,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在乡村旅游的自发发展阶段,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开发存在盲目性,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同时引发恶性竞争。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从政府部门到乡村旅游经营者,都应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时代特征及重要意义,树立新的乡村旅游开发观,将旅游开发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发展乡村旅游上来。要正确理解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和功能优势,认清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充分认识农业不仅是农村的主导产业,而且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协调好旅游业与农业的关系,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政府必须要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制定政策,完善机制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既要使新农村建设覆盖到乡村旅游发展的始终,又要使支持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及新农村建设各项优惠政策倾斜于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开发乡村旅游投资数额较大的企业或农户要给予积极支持与帮助;乡村旅游节点道路连接,要纳入交通规划优先建设;乡村旅游点水源污染及环境治理,要纳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优先解决。条件允许时可设立乡村旅游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奖励。从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管理服务等措施的落实上,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为农村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三、规范乡村旅游服务,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不仅需要加强旅游“硬件”设施的建设,也需要不断提升“软件”服务的质量。要逐步建立健全规范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配套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要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方面规范乡村旅游的接待服务标准,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要积极开展争创“星级农家乐”活动,大力倡导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要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营造整洁、安宁的村容村貌,打造良好的乡村旅游软环境。同时,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把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强,首先必须采取多种灵活适宜的形式,坚持把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职业道德知识、旅游专业知识、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知识及经营管理等知识培训结合起来,使其在创新理念和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民经营管理的技能和水平。
四、加大政策服务与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
加大政策服务与投资,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不断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新思路。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政府必须改变职能,调整思路,首先要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到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布局中,研究好利用好当前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有关政策,用改革发展的思路来破解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土地、资金等难题,结合实际,在明确乡村旅游业范围界定的前提下,规划、出台有助于发展乡村旅游的综合性政策。各级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其次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引进工商业资本,允许农民用林木等资源入股。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部分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仍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体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按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用地规定执行。此外,建设、农业、规划、等相关部门,也应将乡村旅游所需的基础设施优先考虑,提升乡村旅游点交通的通达力,给乡村旅游发展最大的支持和优先。
总之,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开发,依据乡村的特色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形象,无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为我国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区居民;生态旅游;参与模式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017-03
生态旅游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生态旅游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保护目的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人类美丽的家园,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将当地社区居民纳入到整个旅游发展过程中,才可能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大家已经认识到社区参与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各生态旅游目的地却没有考虑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社区居民处于“被”隔离的处境。只有让社区居民成为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主导力量,才能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目的地旅游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研究概述
1.1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涵义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是指社区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参与旅游经济决策和实践、旅游规划与实施、环境保护、社会文化进步等内容中,同时视保护环境和维护传统文化为社区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居民责任,全民的、自觉的参与到旅游发展进程中,通过经营和运作旅游收入来改善社区生活的、特殊形式的生态旅游活动。社区参与最主要体现在参与旅游地的发展决策与旅游收益分配两方面。
1.2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内容
对于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内容,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表1)。但归纳起来,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态旅游发展决策、利益分配、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教育培训、个人发展等。
1.3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基本模式
目前国内生态旅游存在的开发与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见表2)。
2生态旅游发展的社区参与模式
生态旅游的“社区主导,政府参与”的发展模式,是指在村民自我经营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与之相应社区主导经营模式,这与以往政府“主导”下的经营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以村民集体为开发、经营、管理的主体,旅游地社区居民集体投资进行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的整个活过程,居民直接参与旅游开发的规划设计、经营决策、利益分配等环节,并直接从事旅游服务和管理的各项工作,最终实现企业得到赢利,社区得到收入,政府获得税收的目的(见图1)。
表1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内容的主要观点
2.1决策阶段
2.1.1参与主体确定
为了实现生态旅游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始终要把保护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另一方面加强保护,在保护中实现有序利用,同时通过开发利用给社区居民带来实惠和公平发展。在政府引导、企业出资、专家支持、社区参与的前提下,共同确定旅游区规划和设计开发的主要内容。因此,社区、政府、投资商以及旅游专家都是规划的参与主体,尤其要尊重当地社区居民,让当地社区参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2.1.2旅游开发对利益主体的各种影响预见性分析
借鉴其他开发景区已经出现的情况综合分析,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参与意识强烈与参与机会少的矛盾——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进行,社区居民对本地的资源价值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对旅游业的自我参与意识会更加强烈,故要设计出具有市场适应性又符合当地居民要求的旅游产品,并进行有效协调;旅游收益分配不合理,缺乏协调发展——主要可能会表现在社区居民内部、社区与开发商、旅游企业与政府部门、旅游企业之间、政府之间的矛盾,所以必须解决好各个相关主体之间在收益分配上的矛盾,特别是社区居民的利益分配问题;本地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避免这些问题,需要预先模拟现实中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得到解决方案,及早提高利益主体的保护意识。
2.2居民态度的调研分析阶段
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决定了他们对旅游发展的态度,直接影响他们在社区旅游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程度。通过在居民中进行一系列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深入地了解分析各利益主体对生态旅游区开发的态度、利益主体的参与意愿、旅游开发影响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感知。调查包括:村民是否愿意参与旅游区的开发管理,希望以此来增强交通便利性,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村民希望以何种形式参与到旅游中,主要是旅游接待(旅游住宿、餐饮、讲解)、销售旅游商品、文艺表演、交通等;在开发资金的来源问题上,社区居民是否赞成外来投资商的投资。另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在进行重大建设、改造等项目时,是否充分尊重村民参与的权利;在占用补偿、人力投入、报酬等方面是否遵从公平公开合理的原则;在盈利分红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与社区居民商定,不能偏低,切实保障原村民享有应得利益。
2.3实施阶段
2.3.1经营管理模式的选择
社区居民参与式旅游的实施要以各个村镇的社区为基础,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广泛性和积极性,参与要以收益、对资源拥有以及居民权益的保障等方面得以体现。一般的社区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包括以下几种:外来公司+农户模式(旅游合作社形式之一)、个体农庄模式+农户(旅游合作社形式之二)、政府+外来公司+村民旅游组织、股份合作制(公司制)、村民旅游组织独立经营模式。
2.3.2组建村民自己的旅游组织
(1)旅游合作社的组建。
旅游合作社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兴起的新型旅游经营模式,由社区居民和外来投资企业共同入股的形式组建,即社区居民以房屋、土地、森林、农作物、家畜、资金入股等形式加入旅游合作社,参与乡村休闲基地的打造,投资商负责产品打造、市场开拓、客源招徕,社区居民负责特色餐饮、农家住宿、观光采摘、导览讲解等方面的接待,旅游最终收益由双方按股份所有进行分成;按民办、民营、民受益,自愿入社的原则,施行资金共筹、风险共担、自主经营、利益共享、积累共有的“公司+农户”运作模式。旅游合作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资源集约化形式,有利于旅游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而农户也能从中得到更多实惠,可以较好的解决过去公司向农民买地或租地,再投入资金和技术进行开发的“嵌入式”开发模式,造成的公司的开发和获利而农民“守着金饭碗讨饭吃”、“坐吃山空”、“坐山致穷”的矛盾。旅游合作社成立后,全村将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接待、统一种养、统一着装、统一分配、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宣传的标准,不仅为满足游客的活动需求提供了方便,而且也有效杜绝旅游接待活动中农户独自经营造成的要价悬殊较大、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小经营与大市场不匹配等混乱局面,赢得了游客和当地经营户的赞誉。具体形式如图2所示。
(2)村民旅游协会的组建。
这里的村民旅游协会是指非盈利性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性质的村民旅游协会组织,由村民自发成立,代表村民参与旅游的管理、监督、对社区的各项旅游活动进行行业自律管理。这种组织的存在有助于解决公共产品的缺失、旅游信息不对称和旅游业负外部性的矛盾,有助于提高社区参与和旅游区建设的力度以及政府管理的效率,进而实现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项目实施阶段,由社区居民投票选出能够得到大家能充分信任、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经验、可以处理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突发问题和事件、能维护村民切身利益的社区居民,组成NPO性质的生态旅游区村民旅游协会。这个协会应该是得到地方政府认可的一个组织,是向社区赋权的重要措施,是“政府+旅游公司+村民旅游组织”中的核心力量。旅游协会与现有的村委会并不矛盾,是专门负责村民旅游发展事务的组织,也是作为村民旅游利益的代表同政府和开发商进行协调和沟通的唯一组织。投票成立的村民旅游协会,参与旅游区的日常设施维护、环境保护、安全保障、人员调配、利益协调等。村民旅游协会小组下设财务小组、协调小组、治安小组、村容卫生小组、医疗小组等,具体形式参考如下图3。
2.4经营管理阶段
2.4.1直接参与方式
社区居民是旅游开发的重要人力资源,他们可以参与旅游区的管理和服务,包括特色餐饮、家庭住宿接待、文艺表演、娱乐活动接待、旅游商品加工销售、旅游交通等,将当地特有的民风民俗、生活习俗、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到旅游产品中,增强游客旅游过程的新鲜感、差异感和满意度,保障景区的日常运营。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看农家景、购农家物”为切入点,具体形式包括如下: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食品、食物的制作方法、餐具、用餐方式,社区居民可以通过餐饮服务让游客在用餐的同时能深入了解当地饮食的制作过程、用餐方式,满足游客对独特的地方饮食的了解;利用自家住房或闲置用房经过装修布置成家庭旅馆;利用当地种植的蔬菜和水果等资源,开展蔬果采摘活动;社区居民可选择一些有地方特色、兼具纪念性和艺术性的传统工艺品项目,采用家庭作坊式生产手工制品,积累一定资金以后,再开设前店后场、工艺品制作表演,也可亲自指导游客操作;社区可以在景区参与由景区组织的地方文艺表演和文化展示或在制定价格,印制节目单,定点、定时进行演出方面形成景区利益相关者共生;社区居民可利用当地特有交通方式如坐牛车、乘马匹、坐轿子、划竹筏等为游客提供服务,还可以担任向导,引导游客的旅游活动。
2.4.2间接参与方式
(1)特色文化景观营造。
在现有开发条件、经济背景和居民素质之下,难以实现居民的全面参与。然而,基于“不参与就是最大的参与”的原则,需要相当部分的居民进行原有的生产、生活来营造原有的特有文化景观。
(2)产业互动。
不直接参与旅游开发的社区居民,可以为直接参与的居民提供旅游以外的劳务,进行间接参与。
2.5利益分配阶段2.5.1利益分配
按贡献分配原则,在社区居民、旅游企业、政府之间进行初次分配;按社会调剂原则,对社区中的弱势群体采用特殊照顾的方式进行再次分配。
2.5.2培训和教育
旅游业属于倒金字塔结构的组织形式,面对游客的一线服务人员是决定整个旅游产品体系质量的最关键因素,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保证。生态旅游区内的居民不仅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还是直接面对游客的一线服务人员。在生态旅游区开发经营的过程中,当地村民始终扮演着旅游产品体系中最关键的角色。旅游地社区居民文化教育水平都相对较低,同时也缺乏旅游开发经营的经验。因此,必须对有意向参与旅游开发的社区居民进行一定的知识培训。每年聘请旅游专家到社区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岗位培训,培训采取讲授、案例分析、现场模拟、教学课件展示等方式进行。培训的重点是: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面向全体居民的教育、村民优先原则。旅游培训的具体措施:培训之初,在调查中弄清楚并尽可能利用社区成员的兴趣,专长和期望,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发掘和利用社区精英分子,包括民间艺人、经济经营能人等,请他们言传身教,在参与旅游中起到示范效应和带头效应。地方政府应该努力加大对旅游社区的教育基金投入,并采取特事特办的原则,帮助提升社区居民子女的科学文化水平,同时加大义务教育工作的支持。此外,通过联合政府、高校、企业,举办旅游相关的各类培训班,从而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
参考文献
[1]Petty J.The many interpretation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J].In Focus,1995(16):6.
[2]刘纬华.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J].旅游学刊,2008,(1):47-52.
[3]黎洁.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的若干经济学质疑[J].旅游学刊.2001,(4):45-46.
王凤仪(1987—),女,汉族,安徽阜阳人,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经济研究;鲁峰(1955—),男,汉族,山东滕州人,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系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011YJSCX027)资助。
【摘要】 夜间旅游是相对于白天而言的休闲旅游形式,为城市旅游发展和形象改善,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使消费者体验多元化旅游产品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河湖夜游作为夜间旅游的一种类型,能够带给旅游者特殊的亲水体验。本文从夜间旅游的概念出发,以蚌埠市龙子湖为例,运用RMIP模式研究龙子湖夜游现状以及开发策略,注重龙子湖夜游开发中文化元素融入,对打造蚌埠城市名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夜间旅游;河湖夜游;旅游开发
一、夜间旅游与RMIP分析模型
本文以城市河湖为研究对象,选取夜间这一特定时间段,研究河湖在夜态环境下旅游开发问题,运用RMIP模式对河湖夜游进行探索,首先对夜间旅游和RMIP模式进行阐释。
(一)夜间旅游
夜间旅游也就是当下的“夜旅游”,是在当代城市功能完善、人们消费水平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的背景下悄然而生,目前城市夜间旅游日益成为发展城市经济新动力、打造城市名片、建设休闲城市的必要因素之一。宋雪茜从旅游目的地居民、外地游客和旅游目的地三个方面对夜间旅游内涵进行阐释,这是最早对夜间旅游的概念界定。常利萍指出夜间旅游以旅游或休闲为主要目的,其中包括夜间景观、夜间娱乐、夜间休闲、夜间演艺、夜间消费等活动项目。曹新向指出夜间旅游是相对白天旅游而言的休闲旅游形式,它一般指游客从晚上19点到24点的旅游活动,不仅包括外来游客夜间旅游活动,也包括当地居民晚间休闲旅游活动[1]。目前国内对于夜间旅游概念多侧重于时间维度和旅游主体、旅游活动内容界定。夜间旅游虽然在午夜以后有所减少但在24点以后仍有夜游活动,尤其是在新年圣诞等特殊节日夜间旅游持续时间更长,因此概念界定延长夜游活动时间、凝练夜游活动项目,夜间旅游是指从日落到深夜,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进行以休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包括夜间观光、夜间购物、夜间娱乐、夜间餐饮等。在当代,人们多愿意在夜间闲暇时间出游,这种现象在周末更为突出(如图1),夜间旅游开发满足了旅游者夜间休闲旅游需求,实现了与白天旅游差异化竞争,不仅丰富游客行程,延长游客滞留时间,而且还丰富了当地居民夜间生活,由此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延长了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
夜间旅游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时间性,夜间旅游特指从日落开始夜幕下的旅游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严格限制性;我国大部分地区多属季风气候,季节差异大,冬冷夏热,使得夜间旅游呈现季节性特点。第二,休闲性,夜间旅游产生之初是为了缓解旅游目的地居民白天工作压力、丰富游客旅游体验,无论是外来游客还是当地居民,他们夜间出游通常以休闲活动为主。第三,地域性,地域差异塑造不同夜间景色,旅游目的地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开发夜间旅游资源时,应深入挖掘当地文化特色,以文化为着眼点,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夜景氛围[2]。
夜间旅游发展之初由于城市夜间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经济不发达夜间旅游呈现规模小、发展水平有限的特点,被认为是白天旅游延伸;随着夜间需求扩大,城市建设日益完善,夜间旅游成为独立的旅游现象。根据夜游形式可将夜间旅游产品分为表演型产品、参与型产品和景观型产品,依据夜间旅游的活动内容可将夜游产品分为古镇夜游、夜游广场、河湖夜游、夜间步行街购物等。
(二)RMIP模式
针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区域旅游开发出现旅游产品结构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吴必虎(1999年)提出昂谱(RMP)分析理论,在对R性分析(Resource Analysis)和M性分析(Market Analysis)基础之上进行P性分析(Product Analysis),最终提出以旅游产品为中心的规划框架。昂谱(RMP)模式注重基于对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和市场需求状况科学分析下产品创新开发,结合产品创新的外部环境,遵循一定的操作性框架,即所谓有理念、有线索、有格局、有层次的四有产品开发模式,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成功转化[3]。
RMIP模式是昂谱(RMP)分析的延续和发展。杨新军、张祖群在《成熟型旅游地的RMIP拓展研究——西安市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思路》(《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一文中首次运用RMIP区域旅游模式,将形象(Image)正式纳入了RMP模式中。在旅游产品或旅游项目开发和研究中,资源、市场还有形象都是予以考虑和研究的重要因素,其中资源是产品开发的基础,市场是产品开发的导向,形象是产品开发的灵魂,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根据RMIP模型,改进以旅游产品为中心的规划框架(如图2),将形象元素纳入规划框架。
二、河湖夜游
河湖夜游属夜间旅游产品类型,是依托河湖资源发展起来的。桂林以大型舞台表演为核心开发夜间旅游,突破人们对山水观光的旅游形象定式,成为河湖夜游产品开发的早期典范。城市中河湖夜游主要以打造夜间风光带为主,如南京从的十里秦淮风光带、苏州的“夜游山塘古街”、“夜游水乡古镇”;郑州的夜间旅游丰富多彩,黄河风景区从2005年夏推出“沐浴黄河风”大型消夏夜间游活动。近几年,我国城市河湖夜间旅游稳步发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活动内容日趋多元化,水文景观与文化紧密融合,在夜间大环境下带给游客与众不同体验。
河湖夜游除了具有夜间旅游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其独有的特点:第一,脆弱性,河湖自净能力有限,超过河湖自净能力,会出现水体污染;河湖的脆弱性还表现在一旦水体污染就很难治理,还原河湖原貌更是一项巨大工程。河湖夜游应当在对河湖环境容量和游客行为特征进行科学分析基础上,合理调节河湖夜间游客接待量。利用河湖夜游季节性特点,淡季维护河湖生态,以实现河湖旅游可持续发展。第二,连续性,河湖旅游景点大多分散在河岸,形成狭长沿湖风光带。夜间旅游较白天旅游视野受到一定限制可供观赏的景点减少。针对这一情况,河湖夜间通过光、载体有重点地打造夜间景点,通过河湖,将这些景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实现“以点连线、以线织面、整体打造”的河湖夜游开发理念[4]。第三,可进入性,较之其他生态旅游景点(森林、高山等),河湖尤其是城郊河湖可进入性较高;并且大多数河湖免费开放,河湖在市中心或城郊,交通通达性高。
三、龙子湖夜游开发现状分析
龙子湖风景区位于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境内,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有“中原西湖”之称。龙子湖三面环山,山水相依,伴随蚌埠城市化快速发展,已从“城郊湖”变成“城中湖”,龙子湖风景名胜区成为集自然、人文景观和文物古迹于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区。龙子湖自开发就注重对河湖夜景的打造,通过夜间照明技术展现夜态湖泊,丰富旅游者夜间休闲活动。龙子湖夜景打造已经成熟,但仅靠夜景不足以支撑夜游项目的运作,夜景只是景观条件,夜游开发还需要丰富内容提高产品吸引力。
(一)R性分析(Resource Analysis)
龙子湖占地约7.8平方公里,湖面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450~1400米,周围有曹山、雪华山、东、西芦山,形成“三山夹一湖”之势。龙子湖不仅具有优良的自然资源并且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曹山曾是曹操屯兵之地;龙子湖曾是明太祖朱元璋撑篙之处。夜晚龙子湖被山峦包围呈现出与白天不同的景观,龙子湖风景区传说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这就构成了龙子湖吸引力的无形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龙子湖夜间旅游景点的情景式打造。龙子湖地处蚌埠高校区,人文气息浓厚,增加了河湖夜游的文化氛围。近几年,龙湖大桥、龙湖公园相继修建完善,景区亮化工程也顺利完工,龙子湖成为蚌埠市地标建筑之一。
(二)M性分析(Market Analysis)
近几年,蚌埠市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尤其是在蚌埠高铁站建成以后,蚌埠作为独立旅游目的地的地位相对下降,而作为中转地的地位相对上升。2009年蚌埠市过夜旅游人数达531.19万人次,占旅游人数的69.42%,可见过夜游客在蚌埠旅游市场上开始占据主体地位,开发夜间旅游市场能够延长游客滞留时间、满足当地居民的夜游需要,成为拉动旅游经济的新动力。龙子湖距离市区较近,交通通达性较好,并且是到高铁站行程中的必经景点,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龙子湖知名度。多年的自然和社会的演变,景区积淀地域特色的水域景观,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河湖夜游开发就是将核心资源市场化的过程。
(三)I性分析(Image Analysis)
旅游形象是游客对旅游地的认知和评价,是驱动旅游者前往某一旅游地的重要吸引因素。现阶段,各城市都在努力地构建独具特色的旅游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源,以此获得竞争优势。龙子湖旅游开发对于塑造蚌埠山水园林城市形象,打造蚌埠“山魂水韵人文驿站”的文化旅游名片有重要意义。从独立旅游景区角度考虑,龙子湖在形象建设方面较为薄弱,未结合当地景区资源进行形象定位,没有形成运用景区形象宣传景区的意识。这一方面会使景区失去鲜明特色,减弱旅游景区吸引力,削弱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四、龙子湖夜间旅游开发策略
通过龙子湖现状分析,以西湖、秦淮河、京杭大运河等河湖夜游产品为借鉴,提出龙子湖夜间旅游开发的策略如下:
(一)夜间旅游资源的开发
从休闲角度来说,夜间出行环境更加特殊,夜间湖边有更为安逸舒适的旅游亲水体验;对于夜景来说,也有白日所没有的风格特色,因此夜游资源开发空间较大。
1.丰富内容,开发多样化的夜游活动
目前龙子湖基础设施已趋完善,两年一次的花鼓灯舞红会在此开幕,使龙子湖知名度得到一定提升。龙子湖景区仍存在夜间旅游活动少的现状,夜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龙子湖除了一般的夜景观赏外,还需定期开展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夜游活动,如中秋灯会、纳凉音乐会等等,通过丰富夜间旅游活动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2.合理布局,营造夜游氛围
夜间旅游产品的特色和魅力是夜间旅游市场得以健康发展和长期繁荣的最大推动力。要想突出夜间旅游的特色,必须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河湖景点主要分散在河湖沿岸,以河道为载体,将旅游产品串联起来。现阶段,龙子湖周围开发的景点较少,旅游产品的聚集性不强,这种现象在夜间更为明显。因此,在龙子湖夜景开发方面,遵循“以点连线、以线织面、整体打造”的思路,突出“山、湖、亭、树”的亮化风格,以河道为主线,向周边区域辐射延伸的高品位亮化格局;根据龙子湖传说,设计景点展示传说场景,利用照明烘托出景点神秘气氛。
3.深化文化内涵,凸显地域优势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旅游就丧失了魅力,没有旅游文化也就失去了活力。龙子湖是南北分界处,是南北文化交融的地方。挖掘地域文化,突出地域文化,打造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夜间旅游文化就成为龙子湖夜间旅游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夜间旅游产品融入文化元素对于提高夜间旅游产品质量、丰富夜游产品内涵以及延长夜游产品生命周期具有重要作用。
(二)分层次逐级开发夜间旅游市场
蚌埠市夜间旅游除了外来游客市场还有本地居民,考虑到城市交通设施已趋完善,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自驾游不断增多,将龙子湖景区客源市场定位为三级:
一级客源市场(核心市场)为蚌埠市。受地理区位、资源类型,景区开发程度与知名度决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级客源市场将占据主导地位。
二级客源市场(发展市场)为蚌埠市周边县城。在景区夜间旅游活动达到一定规模并且逐渐成熟后,随着周边县城经济发展和人们休闲消费意识增强,二级客源将逐渐占据市场份额。
三级客源市场(机会市场)为蚌埠市相邻城市以及安徽其他城市。这需要极具影响力的大型旅游节事活动才能吸引这部分客源市场前来旅游目的地。
龙子湖应根据夜间旅游开发规模和成熟情况,结合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休闲消费意识,确定客源市场开发范围,并且动态开发客源市场,根据不同时间段、不同发展水平,分级开发夜间旅游客源市场。
(三)基于历史文脉的河湖夜游品牌形象开发
龙子湖作为城市名片,蚌埠地标式景点之一具有较高形象定位,在开发夜间旅游时走“精品化”道路,着力强调旅游景区品质、文化内涵及鲜明个性。
1.文脉在龙子湖夜游开发中的运用
文脉在实际旅游开发中主要用于旅游区形象策划。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旅游文化界引入文脉概念,陈传康、李蕾蕾等(1996)最早提出文脉概念及其应用意义,文脉是指旅游点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人文地理特征,因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四维时空组合。文脉具有地域性和历史性,是当地历史文化精髓的提炼,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连贯性即时间上一脉相承,空间分布具有系统性。文脉能够形成低成本竞争优势,文脉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要素,可以利用天然存在进行文化产品的开发,成本低;文脉同时也能形成产品差异性竞争优势,这是由文脉地域性所决定的[5]。龙子湖夜间旅游产品在具有休闲娱乐性同时还应当深度发掘景区文脉特色,与蚌埠市其他夜游产品形成明显差异,在河湖夜游产品开发中注重与文脉有机融合,形成龙子湖夜间旅游独特优势。
2.夜间旅游品牌形象塑造
品牌形象塑造就是旅游景区通过加工提炼将信息在市场中推广使之具有一定知名度。树立品牌第一步就是形象定位,旅游景区在其市场范围内的准确定位非常重要,这是旅游景区品牌塑造关键。准确的品牌定位是旅游景区扩大市场和客源的重要保障,旅游品牌定位就是在现有形象基础上,创造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立形象的旅游卖点,最终赢得市场客源。龙子湖进行景点开发宣传时首先要准确形象定位,抓住龙子湖文脉,形成地域特有形象,运用主题开发模式深度挖掘河湖的文化价值,突出展现河湖夜游特色,丰富游客体验。
五、结语
河湖夜间旅游开发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市场以及当地文化特征,目前河湖夜游活动日益多元化,游客体验成为夜游开发参考因素之一,通过融入当地文化创造独有河湖夜游,这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河湖夜游在开发过程中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同时进行,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科学规划夜游活动,以实现河湖夜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新向.我国城市夜间旅游的开发——以开封市为例[J].商业研究,2008(11):125-128.
[2]文彤.城市夜间旅游产品研究[J].城市问题,2007(8):42-43.
[3]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关键词:毕摩文化;旅游价值;彝族;美姑县
中图分类号:G122:F59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6)05-0065-05
The Tourism Value and Development of Bi Mo Culture in Yi Nationality
LU Tian-ling WANG Ting-zhi
(School of Tourism,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China)Abstract:Bi mo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culture of Yi nationality, and it is the core of Yi traditions. Today ethnic tourism has been attached more importance to, and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also attrac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Bi mo culture. 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tourism value of Bi mo culture, holding that Bi mo culture has great tourism attraction and marketing potential. Taking Meigu county of Sichuan's Liangsh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it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Bi mo culture tourism.
Key words:Bi mo culture;tourism value;Yi nationality;Meigu county
毕摩文化,有人甚至直接将其认为是狭义的彝族文化,它是指彝族的古代文化,是以毕摩为主体的文化习俗活动,它涵盖政治、经济、历史、考古、教育、哲学、道德、伦理、宗教、法律、语言文字、天文、体育、音乐、舞蹈、戏剧、服饰、口承文学等等方面。目前对彝族毕摩文化的论文和著作主要是从民族学、民俗学、文艺学等学科角度来进行的。但是将彝族毕摩文化作为旅游吸引物来分析其旅游价值的文章还基本没有,本文拟在此前众多学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谈谈彝族毕摩文化的旅游价值,并以四川凉山美姑县为例,对毕摩文化旅游开发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一、彝族毕摩文化的旅游价值
当前彝族文化旅游正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被很多彝区视为带动地方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毕摩文化作为彝族文化的核心,在旅游方面却开发甚少。实际上,毕摩文化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主要包括:
(一)毕摩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认识和了解彝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毕摩文化是彝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具有很高的精神价值。它是彝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史学价值和科学价值,涉及彝族人类社会学、人类历史学、哲学、科技、宗教、医学、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历法等,包罗万象,十分丰富。毕摩文化作为开启彝族传统文化的“金钥匙”, 是彝族原始宗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专家学者们誉为“镶嵌在彝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彝族传统民间文化的宝库”,是“史前文化活基因库”,时刻贯穿着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始终。
毕摩对彝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贡献[1](P84-87)。毕摩文化对彝族文化的另一重要贡献便是各类毕摩经书,这些经书吸收了彝族人民与自然作斗争的许多实践经验,比较客观地记述了彝族社会发展的历史以及彝族历史上形成的光辉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如果剔除彝经中的原始宗教迷信糟粕成分,我们可以看到彝经在宗教学、哲学、史学、文学、医学、天文学等方面的研究中所蕴涵的科学价值。它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毕摩文化在普及彝族文字和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客观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做出了积极贡献。
因此,在对待毕摩文化的问题上,不能简单的将其等同于封建迷信,而应该看到毕摩及毕摩文化对彝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由于毕摩文化涉及到彝族文化的许多领域和深层次内涵,所以毕摩文化也应该被视作为认识毕摩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
(二)毕摩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独特性和神秘性,旅游吸引力突出
特色是旅游吸引力之源,这一点已成为共识。毕摩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独特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彝族信仰以毕摩为信仰核心的多神教[2](P26-36)。这种信仰已经深深渗入到彝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在婚丧、人生礼仪、生病天灾、动土兴建、民族节日等各个方面。尽管自唐末以来,佛教渗入彝区,人们的信仰有所变化,但崇拜以毕摩为轴心的多神教,仍占主导地位。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毕摩的宗教仪式、法器、说唱艺术、绘画、舞蹈等都表现出与其它民族相异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作为与神灵和祖先的沟通者,毕摩文化中充满了“万物有灵”的意识和祖先崇拜特征,又具有很多朴素唯物主义和原始科学成分[3](P25),是一种古老文化在现代的遗存,具有相当的认识价值和美学意义。因此,无论从文化的内容还是形式上看,都充满了神秘色彩,具有巨大的旅游吸引力。
(三)毕摩文化中可供旅游开发的内容十分丰富
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使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放松。宗教旅游则是将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等内容有机结合的一种活动。宗教旅游的“天人合一”正好迎合了现代人对恬淡生活方式和优美自然环境的需要,可以使人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宗教旅游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热潮迅速成为一种时尚。
毕摩文化作为彝族的宗教文化,内容庞博。其中可供旅游开发的内容十分丰富。毕摩的宗教仪式包括有祈愿丰收,希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自然生产祭仪,也有涉及到婚嫁、生育、丧葬中的宗教仪式,更有祈福问吉、攘除病灾、诅咒立誓的仪式[4](P71,78,84)。这些仪式很多十分壮观,富有独特而神秘的气息。除了这些仪式本身可以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外,蕴涵在这些仪式当中的各种艺术形式,也可以成为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如毕摩文化中的舞蹈艺术,其随意性和原始气息使观者莫不震撼;毕摩文化说唱艺术,可谓博大精深绚丽多彩,唱腔或高亢豪放,或悲凉婉转,或纤巧玲珑,如泣如诉,如歌如颂,可谓是逸响伟辞卓绝一方浩歌曼月的说唱音乐;而毕摩文化的美术艺术,也以其绚丽多彩的造型艺术而独具特色,妙趣横生的想象素描,栩栩如生的草扎泥塑和吞口面具,形象简朴的绘画木刻,以及送灵的神座图,都具有很高的美学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毕摩文化的经典文学作品,除占卜预测类外,其他经书,如祭祀经、百解经、祈福经、指路经,一般都为诗体,是经过长期熔炼陶冶出来的韵文,在表现手法上,时而轻描淡写,时而精雕细琢,文辞优美清晰流畅,更具感染力;尤其值得一提的苏尼(另一类彝族宗教职业者,一般不念经,专门从事各种巫术活动)的绝技表演,如开水洗澡、舌舔烧红的铁犁等,明知其为假,却不知其中奥妙,平添许多神秘色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二、毕摩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
彝族文化因其独有的民族特征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重视,彝族文化旅游到目前已有了一定基础。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2004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71.8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2亿元。近年来,凉山州旅游稳步发展,仅 200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州共接待游客20.08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8.38%。旅游收入达到1712.82万元。但总体来说,凉山州的国内旅游市场还不成熟,在全省所占份额较低。
凉山州目前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旅游品牌,如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邛海、泸沽湖和彝族火把节等。但其中以彝族文化为主导的品牌却很少,除了火把节外,外部游客对彝族文化了解很少。彝族聚居的大、小凉山地区因历史条件、旅游交通等种种原因的限制,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甚少,旅游经济潜力远未得到发挥。
彝族文化的旅游开发需要先导产品和品牌型的旅游目的地。而凉山彝区具有丰富的可以成为重要旅游品牌的资源和旅游地。其中,除州府西昌外,尤以昭觉(彝族服饰)、美姑(毕摩文化、大裤脚彝族风情)和普格(火把节)等地优势最为明显。可惜的是,这些旅游目的地的资源优势远未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旅游品牌还未树立。以毕摩文化为例,除了近两年在火把节、西部博览会和美姑县的“毕摩文化节”上进行过舞台表演外,基本没有得到开发。但从这些数量极少的表演来看,当时均引起了轰动,可见其开发潜力是非常大的。
三、彝族毕摩文化的旅游开发措施――以凉山州美姑县为例
下面本文就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为例,来谈谈如何对彝族毕摩文化进行旅游开发。
(一)大力塑造美姑“毕摩文化之乡”的旅游品牌,将其作为凉山彝族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美姑县为例是凉山州乃至全国毕摩最多、最集中,毕摩的知识水平最高,法器最完备,经书最为丰富的地方,因此被中外史学者称为“毕摩文化之乡”。据1996年统计,全县彝族宗教职业者毕摩(仅限男性担任)685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占全县男性总人口的8%,仪式活动频繁多样,约有各种大大小小的宗教仪式200余种,宗教仪式经书115千卷[4](P1-10)。据美姑县旅游局资料介绍,当前美姑毕摩人数已超过8000余人。因此,美姑县可以看作是毕摩文化的核心区域。尽管美姑县还有其它类型的旅游资源,如大熊猫栖息地、彝族风情以及凉山州授予的“美女之乡”、“摔跤之乡”等称号,但无论从文化旅游的内涵和吸引力上,还是从美姑县所处的区域背景来看,毕摩文化都是美姑县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美姑县的旅游开发应围绕毕摩文化这一核心下足功夫,大力塑造美姑“毕摩文化之乡”的旅游品牌,营造鲜明的旅游地形象。
同时,由于毕摩文化是彝族宗教文化的代表,是彝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姑又是毕摩文化的核心地区,所以,无论是凉山州的旅游开发还是美姑县的旅游开发,都应明确美姑毕摩文化在凉山彝族文化旅游中的地位,将美姑打造成为凉山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将美姑毕摩文化体验打造成为凉山彝族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美姑毕摩文化旅游应强调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舞台化表演和民间真实性体验相结合的产品开发形式
旅游品牌及旅游地形象需要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来予以支撑。毕摩文化是开发潜力非常大的旅游资源,需要开发适宜的产品才能将其市场潜力转化为经济优势。笔者认为,就美姑县毕摩文化的旅游产品来说,其开发应强调文化的静态展示和动态展示相结合,以及舞台化表演和真实性体验相结合。
作为旅游吸引物来说,毕摩文化可以向游客展示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其中,物质层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毕摩、苏尼的服饰、法器、经书、绘画、雕刻、剪纸等。非物质层面的内容则更为丰富,对一般游客的吸引力也更大,主要包括毕摩和苏尼的作法仪式、绝技表演、历史上著名毕摩的传说故事以及他们的语言文化传承。因此,毕摩文化也主要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展示。
静态展示部分最合宜的形式便是修建毕摩文化博物馆,它应该是游客了解和认识毕摩文化的橱窗和前瞻。目前美姑县正在修建的毕摩文化园便应当具有这个功能。要求通过图片、实物、雕刻及多媒体等手段集中展示毕摩文化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彝族历史发展与现实生活的影响。展示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文物、毕摩传说、民间经书、毕摩说唱词、法器、绘画、草扎艺术、神枝、木刻、竹编、泥塑、剪纸等。除了毕摩文化博物馆外,还应注重毕摩文化氛围的塑造,例如在毕摩文化园内可以利用自然散落大石块锲刻毕摩经书,使游人置身于隆重的毕摩文化氛围,修建毕摩名人堂,堂内设历史上的著名毕摩塑像和历史传说壁画;县城内的主要旅游者活动区域设置毕摩文化雕塑和小品,可以以著名毕摩雕像、大型草扎、神枝、神签、泥塑等雕塑、经文牌匾等为素材;同时注意毕摩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将其作为毕摩文化旅游展示的一个重要内容来予以关注。
作为动态展示部分,则要求舞台化表演和民间真实体验相结合。其舞台化表演的内容主要包括毕摩作毕与巫舞,毕摩说唱及绘画、草扎、泥塑、书写艺术,毕摩、苏尼绝技表演等等。这就要求在县城等主要的游客集散地设置相应的表演场所,它所面对的市场群体主要是大众游客及滞留时间比较短的旅游者,这些舞台化的表演形式,可以使游客在短时间内比较概括地浏览毕摩文化的动态部分,但舞台化表演经过了艺术处理,不能使游客对这些活动产生真实而深刻的感受。
对于真正的文化旅游者或时间相对充裕的游客,在舞台化表演之外,还需要结合民间真实的毕摩活动,使游客在完全真实的场景和浓厚的宗教氛围中,通过共同参与原生态的毕摩文化活动,体验毕摩文化的独特与神秘。而在美姑县,民间真实的毕摩活动比较普遍,各个重要的彝族宗教节日祭祀、重大事件祭祀、以及日常生活中婚嫁、生育、丧葬中的宗教仪式,都会邀请毕摩、苏尼来作毕。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彝族村寨让游客深入体验毕摩文化的无穷魅力。
(三)加强区域协同和产品组合,共同打造彝族文化旅游核心区
彝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作为彝族文化的核心区,凉山地区可以进行彝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十分丰富。西昌、美姑、昭觉、普格、喜德、冕宁等地或以服饰见长,或以火把闻名,或以舞蹈根据特色,各有各的优势。这些地方共同构成了彝族文化的核心展示区,相互之间可以开发的产品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关系。而从区位和线路上来看,各地之间目前的联系也相对比较紧密,可以构成多条旅游线路和环线,因此在以后的旅游发展中,应该将这些地区纳入凉山彝族文化旅游的区域整体开发中,建立协作伙伴关系,共同提供服务和分享客源,通过区域协同和多样化的产品组合来提高整体竞争力,从而共同打造彝族文化旅游核心区。美姑毕摩文化旅游也将从这种区域协同和产品组合中获益良多。
除了县域间的合作外,毕摩文化与县域内其它优势旅游资源(如大裤脚彝族风情、大风顶熊猫栖息地、彝族美女资源等)的组合开发也十分重要。它们之间相互补充,丰富了美姑县的旅游产品种类,可以构建多种产品组合,增加了美姑旅游的吸引点,对美姑旅游的整体发展和旅游经济的扩大是非常有利的。
(四)充分利用民族节庆和宗教节日,大力加强旅游宣传和促销工作,提高美姑毕摩文化的知名度
美姑县每年都有各种宗教节庆、民族节庆及政府主办的一些大型节庆活动,如年节、火把节、跳宫节、密枝节、美姑彝族风情节、美女文化节等。美姑县的节庆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优势,其毕摩文化品牌具有很强的市场号召力。作为节庆旅游,一方面可以深层次挖掘美姑毕摩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对于旅游宣传促销和树立美姑毕摩文化旅游的市场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美姑应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一些旅游节庆活动以扩大美姑毕摩文化旅游的市场知名度。在节事举办过程中,应采取“市场运作、政府指导”的方针。同时,美姑还应该积极参与到凉山州及四川省的相关旅游节庆活动中,要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美姑县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如举办美姑国际毕摩文化节,参与凉山火把节和西部博览会,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总体来说,目前工作有限,影响范围不大,毕摩文化尚未被游客广泛知晓,仍需加大工作力度。
(五)明确毕摩文化旅游开发与研究保护之间的关系
发展与保护,是彝族文化旅游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美姑毕摩文化旅游的开发同样面临这一问题。随着现代文明的逐渐深入,毕摩文化的生存环境也将变得越来越严酷,如果不加以保护,将面临消亡的危机。而许多旅游开发经验表明,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有益于文化保护。对于美姑毕摩文化的研究保护而言,除了开发毕摩文化旅游以外,还应多进行一些有关毕摩文化的学术研究交流活动。如前所述,美姑县已于1996年成立了全球第一个“毕摩文化研究中心”,2004年,在第五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对彝族毕摩文化作了展现,并正在加紧为毕摩文化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而努力。这些都有既有益于毕摩文化的保护,也促进了美姑毕摩文化旅游的发展。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彝族毕摩文化国际研讨会、凉山(美姑)旅游发展高峰论坛,不定期举办美姑国际毕摩文化研讨会。
四、结 语
毕摩文化作为一种民间信仰,是彝族历代相延续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也仍旧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随着当前民族文化旅游的兴起和壮大,它的旅游价值也不断显现出来。因此,我们需要在更广阔的民俗视野与文化中审视这一文化现象,充分发挥它在旅游经济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张德元.论彝族毕摩的性质及历史贡献[J].贵州民族研究,2002,(4).
[2]陶学良.彝族文化研究鸟瞰――兼谈彝族毕摩文化[J].民族艺术研究.1994,(1).
[3]巴莫阿依.彝族祖灵信仰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
关键词: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理念;目标;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5―0072―08
“原生态”是自然地理和环境科学的一种概念,是指自然状态下的、未受人为人工影响和干扰的原始生态或生态原状,是天然美、原始美、自然美的“代名词”,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所谓“原生态民俗”,则是指在部分偏远地区,由于地理或历史等原因,当地民俗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保存下来的一种较原生的、未经改变的传统文化。一般而言,越是偏远、封闭、落后的地区,保存的原生态民俗就越丰富而完整,也成为最具旅游开发潜力的地区。
“原生态民俗旅游”是以原生态民族社区为旅游目的地,以原生态民俗旅游资源和当地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异质文化、享受乡野田园风光为动机,融观赏、考察、体验、度假、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活动。原生态民俗旅游资源多种多样,包含了原生态民俗的环境及其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各类资源。
原生态民俗旅游资源是黔东南的最大优势。这里的原生民族文化不仅保存完整,而且绚丽多彩、古朴厚重,是“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有“世界上最大的民俗博物馆”之称、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依托丰富的原生态民俗旅游资源优势,黔东南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方兴未艾,地方政府在原生态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及旅游开发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难题,原生态民俗的旅游开发并不理想,文化资源大州并未向旅游大州和经济强州转变。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的基本理念和目标出发,基于黔东南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实践,从文化均衡、产品深度开发、产业化发展、特色强化、促进参与等方面,对黔东南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的基本理念和目标
1、基本理念
(1)文化至上观:“特色是旅游之魂,文化是特色之基”。旅游业是一种文化性很强的产业。从一定意义上说,旅游者是购买文化、享受文化、消费文化,旅游经营者就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销售文化。旅游的文化本质决定了旅游经济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经济类型。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越丰富,其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原生态民俗的主要吸引力在于差异化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旅游开发首先应树立“文化至上”观,在对原生态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做好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文章,真正将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先富民、后富政”、以社区受益为目标的旅游扶贫观;大多数原生态民俗依托的社区都属于贫困乡村,旅游开发的首要任务应是社区群众的脱贫,“先富民、后富政”旅游扶贫观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
(3)以社区能力建设和社区发展为目标的全民参与观;科学发展观强调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公平与效益的统一,只有促进社区居民的全面参与。全面提高村民素质和村寨的自我发展能力,也才能实现真正的、长久的发展。
(4)旅游开发与社区发展一体化的“大旅游观”;旅游开发不能仅仅着眼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与社区的社会、文化发展相结合,才能为“五个统筹”做出旅游业应有的贡献。
(5)以资源的可持续性为导向、注重长远效益和综合效益的旅游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的资源观和经济增长方式,原生态民俗旅游的规划、开发都应以资源的可持续性为导向,追求长远效益和综合效益。
(6)重宏观调控和环境营造、轻微观介入和逐利的服务观。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前提是对政府职能的科学认识和定位。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中的政府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选择扶持社区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摈弃片面追求投资回报甚至逐利的行为。
2、基本目标
(1)为旅游者提供原生态民俗的深度体验与交流,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原生态民俗旅游目的地。(2)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别。(3)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多样化发展。(4)保护原生态民俗社区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历史遗留,保持社区文化的原生性与完整性,增强村民文化自豪感,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5)寻求原生态民俗社区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乡村。
二、黔东南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处理好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均衡问题。
民俗旅游开发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品乃至商品的过程,既是技术的、经济的过程,更是一种文化过程。开发者的文化理念将决定和影响着旅游开发的方向、方式和最终效果。因此,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认清自己要表述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尺度以及要达到的阐释目的,将直接关系到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的成败。黔东南各民族文化都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不乏优秀的、先进的文化特质。象肇兴侗寨五座鼓楼以“仁、义、礼、智、信”命名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体现了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杉木文化”、“树木崇拜”所体现的“人地和谐”、“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生态伦理观念,正与现代国际生态旅游主题理念相一致。如能抓住这一点做文章,不仅可使黔东南原生态民俗旅游与国际旅游接轨,也能为各族人民提供一个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正确方向。
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均衡问题是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成败的关键。这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均衡:
(1)传统性与现代化的均衡。从旅游供给的角度看,文化传统是发展旅游的依托和底蕴,强调和维护传统是必须的。但同时旅游者大都又以现代社会为现实生活背景,在文化寻异过程中会显示出他们对现代化的某种需求。因此,旅游开发中就不可避免地有传统性和现代化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到发展和保护的平衡点。一方面,要保护和弘扬实质性的传统,在推崇设施设备、思想观念、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同时,不忘以传统文化作为底蕴。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发展和创新问题,也就是通常说的不能过分强调原汁原味(比如民族村寨中一些饮食、卫生习惯就必须该),而应在结构完善、功能合理的基础上达到形式的最优。也不能片面强调产品的抽象文化价值,要让客人既能体验传统文化精神,又觉得我们的原生态民俗旅游产品“有看头有玩头有说头”,并非“脏兮兮、臭烘烘”和“落后”的代名词。
(2)本真性和商品化的均衡。由于文化的开发无法避免文化的商品化,而商品化往往又会导致文 化失去本真性,并最终遭到腐蚀和破坏。因此必须正确把握本真性与商品化的平衡。如何把握?首先,不能把经济效益摆在过高地位,为文化的商品化大开绿灯。其次,旅游产品或商品的开发设计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遵循文化法则。第三,在推出“表演文化”的同时,保留一定范围的本真文化不受旅游文化的过度冲击和破坏。目前部分村寨的旅游开发已初显商品化、庸俗化的倾向值得注意。
(3)开放性与限制性的均衡:任何接待地要发展旅游,必须开放自己的社会文化门户,接受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冲击。但每个社会的文化承受力是有限的。世界上许多民族文化旅游接待地发展的事实表明,全面开放是危险的,适当限制是明智的。岜沙苗寨祭树神的神秘禁地一旦变成喧闹的歌舞表演场所,“最后的部落”的最后一丝神秘感也就荡然无存了。当然任何限制都应以不导致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隔离为前提。
2、树立科学的规划观,高水平策划和规划原生态民俗的开发。
加强旅游规划的规范性管理,切忌在没有完善、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前提下盲目进行控制性详规或修建性详规的编制。过去我们许多基层政府在进行旅游规划时,总存在“轻总规重详规”的错误倾向,以为自己有不错的资源,只需设计师告诉我在哪里建房子就可以,仿佛旅游开发主要是建筑师和工匠的事情。对于原生态民俗社区这类以旅游活动和体验为主的旅游区而言,如果没有总体规划对区内资源的全面综合评估,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和科学的市场预测,没有切实可行的项目策划和经济可行性论证,任何规划师的设计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科学规划应该建立在对全州原生态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旅游发展的目标体系和实施步骤,并通过旅游区划进行村寨群的划分,确立各村寨群的旅游形象、功能定位以及村寨间的旅游功能分工,为各村寨群策划各类旅游开发项目及设计系列旅游产品,同时结合周边地区旅游景点开况做好旅游线路规划。要倡导村寨情景规划和体验设计,就每个民族村寨的具体规划来说,一切要从旅游者的需求角度出发,游客来这个村寨是想追求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希望得到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因此,我们的规划师既要了解原生态社区所拥有的体验载体和基质(即差异化的文化与环境,尤其是景观建筑、民情风俗、风物特产、音乐歌舞、故事传说、生产生活形态、特殊文化形态等),也要了解该社区旅游细分市场的体验需求(主要是娱乐性、知识性、参与性、愉悦性、刺激性、成就感、解脱感、归属感、荣誉感等)。规划师应以这种体验需求为导向,将村寨旅游资源中的体验载体和基质加以提升、组合、设计成各种体验性旅游项目和产品。
3、深度开发原生态民俗旅游产品。
要提高黔东南原生态民俗旅游的整体竞争力和旅游综合效益,必须进行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何谓深度开发?一方面,要针对游客个性化、多样化以及参与体验式的需求特点,设计开发出上档次、可参与、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不同层面,推出更多新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用前国家旅游局规划与财务司魏小安司长的话说就是“要从表面转向深入,从平面转向立体,从单一转向综合,从单干走向合作,从个别参与走向全民参与,从大众化走向特色化”。
(1)从表面走向深入。主要指旅游开发层次上要由浅层转向深层。黔东南的原生态社区可供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既有物质文化层面的,也有精神文化层面的。目前的开发仅停留在寨容寨貌、歌舞表演、礼仪祭祀器物、农产品、饮食、服饰等的观光与体验,而对村寨文化的景观美学价值、环境生态价值、社会伦理价值、道德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深层次的资源价值缺乏认识,缺少可供体验的项目和产品。因此深度开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村寨旅游产品的层次,从单一观光旅游转向文化旅游、体验旅游,创造出更多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并逐步深化形成品牌。在努力营造旅游精品的同时,着眼于产品的多样化,追求档次与规模、数量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现代旅游文化的大众性,也决定了旅游开发和经营必须充分考虑大众游客的需求特点,仅仅依靠国外市场或某些细分市场,也不可能把原生态民俗旅游业做成支柱产业。因此,原生态民俗旅游不能搞得“曲高和寡”,否则就有可能出现“高处不胜寒”的冷清结果,要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与旅游需求层次的游客,开发短期观光、度假休闲、参与体验、科普教育、学术考察、采风等不同类型的原生态民俗旅游产品。
(2)由单一向综合转化。单一向综合的转化需要树立两个观点:一是树立综合性的资源观,民族村寨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还有社会性旅游的资源,不仅有观赏性旅游资源,还有度假体验、休闲、探秘旅游资源;二是树立综合的产品观,村寨不仅要有观光旅游的产品,更重要的是要有参与、体验、度假、休闲、生态探险等复合型的旅游产品。有条件的还可推出特种旅游产品。邓敏文先生早在六年前就针对侗族文化开发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诸如开展侗族稻作文化、渔猎文化、纺织文化旅游项目,深化民间歌舞文化、民间节日文化,使游客到侗乡来,不仅可以观光,还可观察和参与侗族人民的劳作,体验侗民族生活,感受侗族精神文化。试想当游客进入侗寨,体验一些常规项目后,再穿上侗家布衣,白天与侗家人一起下田捕鱼、上山打猎,傍晚回到木楼,围坐火塘,品尝香糯,喝着油茶、米酒,吃着烧鱼、腌肉,饭后与侗乡青年男女在鼓楼下吹芦笙、唱大歌、踩歌堂、看侗戏,或跟侗家妇女学习纺纱织布、挑花刺绣,或听老人讲述侗家古老的传说,在蛙叫虫吟声中沉睡侗乡,又在鸡鸣鸟语声中领略侗乡晨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啊,这样的侗寨不就“有看头有玩头有说头”了吗?
(3)由平面向立体转化。强调的是立体开发、立体服务、立体消费。目前原生态民俗旅游产品和服务都很单一,能让游客掏钱的项目不多。是一种平面的概念。强调立体经营有几层含义:一是在时间上尽量延长,季节上争取全年都有。一般而言游客停留3个小时就有一顿饭,6个小时就有一个晚上。如何让客人停留一个晚上,又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个晚上,是目前原生态民俗旅游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村寨旅游几乎不受季节限制,特别是冬半年民族村寨节日众多,恰值自然风光旅游进入淡季,正是原生态民俗旅游的黄金时期。二是在空间上尽量开发更多的景点,不同的村寨可以结合自身的资源特点,从食、住、行、娱、游、购诸方面,从山上、水上、寨中、户内等不同体验载体中提炼出一批深度体验的旅游项目。三是强调服务的立体化,除了旅游六要素方面的消费,村寨还有可能提供其它方面的机会,如商业机会、文化机会、教育机会,甚至生活机会,一旦这些机会成为可能,反过来可以大大促进旅游业本身的发展。
(4)单干转向合作,由小景区转向大景区。原生态民俗旅游的开发不仅仅是某一个或某几个村寨的事,而是涉及到整个社区,必须实施整体联动开发战略。由于资源的同质性,过去各干各的,既零散无序又相互模仿,因而出现产品雷同和恶性竞争。实施整体联动开发就是要从单干转向合作,要 把整个民族社区当成一个大景区来看待,景区内各村寨应作为大景区整体的一部分,各自找准自己的位置,在比较优势的前提下,把村寨最有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提炼成核心品牌,形成一个个有各自特色的主题村寨,形成良好的区域分工与协作关系,营造一个共赢的局面。同时在产品的包装、促销、线路设计上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把整个景区做大做强,增强整体竞争力。针对目前缺乏统一品牌、缺乏联动开发和整体竞争力的现状,一方面应科学分析和充分考虑各县之间的资源特点和竞合关系,整体策划,实施区域联动开发战略,形成联动性产品及环形线路,并统一促销宣传口径,统一包装,编制统一的旅游线路报价,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成真正的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线,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形象。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的民族村寨,要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特色定位,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强化,特别是一些村寨群的资源整合与联合开发更显迫切,要明确各村寨的功能和竞合关系,确定各村寨最适合发展的文化旅游项目,实施串联组合开发,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旅游区,并进行统一的宣传促销和市场开拓,充分发挥村寨群的整体优势。除了前面提到的巴拉河苗族村寨群、肇兴、堂安、厦格、纪堂侗族村寨群,黔东南有开发潜力的民族村寨群还有很多,黎平的地扪、茅贡、高近、流芳村寨群,锦屏的平秋、彦洞、石引村寨群,榕江的三宝、宰荡、大利村寨群,从江增冲、往洞、信地村寨群,还有地跨三县的报京、岑松、寨头村寨群以及仰阿沙湖畔众多的村寨群等。村寨间的充分联合不仅能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和种类,避免“千村一面”、“产品雷同”,延长游客滞留时间,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还能提高区域旅游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同时也可带动更多村寨旅游业的发展,扩大社区居民从旅游业中受益的范围和程度,并能避免少数村寨因游客过多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4、实施“六要素”综合开发战略。促进原生态民俗的产业化发展。
(1)食:饮食是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旅游效益的重要来源。黔东南各民族都有着丰富的特色饮食文化,苗族的酸汤系列、侗族的腌味系列、瘪系列等都极富特色。开发中不仅要从色、香、味、名、形、器等方面予以提升,还要从环境、礼仪、风俗、民族歌舞与音乐等方面进行文化注入和氛围营造。
(2)住:黔东南各地民居各具特色,是各民族艺术、文化、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有巨大的艺术容量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吃住农家、体验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是大多数民族文化旅游者的初衷和愿望。民族旅游村寨要不要修建星级宾馆?如何培训村民做好民居旅馆接待?如何确定民居旅馆的标准和档次?发展原生态民俗旅游业尤其要在“住”字上下功夫,以避免走人误区。依笔者见,大多数旅游者不是来村寨找星级享受的,但过于简陋、“室徒四壁”的民居也不能满足客人的基本要求,淋浴、水冲式厕所等起码的卫生设施和体现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家具、室内外陈设都是必不可少的。应开发不同档次的民居旅馆,如果能将地方生产生活器具、工艺品乃至祭祀用品合理展示,哪怕略作夸张的堆砌,也能增强民族文化氛围和地方特色,强化游客的感受。
(3)行:游客在经过飞机、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长途旅行之后也想感受一番“原始”交通工具的滋味。骑马、骑大象、骆驼,甚至毛驴和牛,坐独木舟、木筏、竹排、滑竿、轿子,在全国都有成功开发的先例,云南高山峡谷间的“马帮”更成为当地人最重要的旅游创汇项目。因地制宜地开发黔东南特色旅游交通,不仅可以丰富旅游项目,也能提高旅游综合效益。
(4)游:观光游览和文化体验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黔东南原生态民俗旅游的主要形式。景点景区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仍然是旅游工作的重点,不仅要从点、线来开发,更要从面、网来建设,近期应选择有条件的若干区域,打造兼有民俗风情、文化考察、娱乐消遣、探险猎奇、医疗保健、商务贸易等多种功能,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娱乐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文化旅游区。鉴于目前景点景区小而分散,尤其是缺少大体量、日常性经营的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体现原生态民俗主题的综合性景点景区的“有星无月”现状,建议在凯里周边地区(最好是巴拉河一带)修建一日常性经营的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黔东南民族风情园”,开展民俗体验、文化考察、娱乐消遣、探险猎奇、医疗保健、商务贸易等多种旅游活动。建议该园以类似但又不同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的模式建设,既是黔东南原世居民族原生态文化的集中体验与展示场所,又是巴拉河村寨群、西江、雷公山等原生态旅游区的“大本营(游客服务中心)”和“游客集散地”,同时还将建成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原生态休闲度假胜地,从而极大地提高我州的旅游接待水平,减少黔东南州旅游凯济效益漏损,提高旅游综合效益,真正打造出黔东南原生态民俗旅游的品牌,从而形成成熟的旅游目的地。
(5)购:旅游购物是旅游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黔东南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众多原创性的民族民间工艺品、艺术品,但长期以来,民族工艺品品牌的保护、挖掘、生产和营销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旅游购物消费偏低,极大地影响了黔东南旅游业的综合效益。笔者认为,实施民族旅游商品的产业化开发是民族文化产业化的最佳途径。通过引入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实现民族工艺品的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发展,将黔东南丰富的服饰、银饰、蜡染与刺绣工艺品、竹木模型、民间乐器、土特产品、保健食品、民族医药产品等打造成精品品牌,提高黔东南民族旅游商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国内国际竞争力,从而满足黔东南旅游发展对民族旅游商品的迫切需要。
(6)娱:在文化娱乐方面,黔东南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各种民俗节日、庆典、传统体育竞技、民族歌舞、民族音乐、婚俗等都是文化旅游者最感兴趣的旅游项目。黔东南有“百节之乡、歌舞之州”的美誉,举办各种节日活动也搞了很多年,但如何办得更成功更有效率,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总之,以旅游六大要素的综合开发为载体,通过恰当的文化注入,将黔东南原生态民俗的整体优势体现出来,将具体的民族文化景观以及渗透在设施、服务中的民族文化审美展现给旅游者,不断创造旅游消费的热点和亮点,延长旅游产品链、服务链和经营链,最终促进原生态民俗的产业化发展,提高旅游产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5、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全方位营造原生态民俗文化氛围。
民族文化氛围是提高旅游者整体地域文化体验的关键因素。原生态民俗是黔东南的最大特色和优势,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氛围营造以突出这一特色。以侗族地区为例,侗族文化资源中最能体现侗族文化特色的不外乎侗族大歌、鼓楼、花桥及侗族服饰。因此侗族文化氛围的营造应重点加强两方面的工作:第一,要鼓励和支持组建民间侗族大歌艺术团、乡村侗歌侗戏队、景区表演队,让侗歌侗戏更多地进入中小学课堂,编写通俗易懂的侗族歌曲进行大众化普及演唱,尤其在职有关干部要求能说唱几句,并考虑在黎平建一座侗族大歌歌剧院,通过不同渠道、不同途径展现侗族文化。纳西古乐能烘热丽江,相信侗族大歌也能唱红侗乡。第二,县城作为侗族社会文化中心及文化展示的窗口,但多 数侗族县城却很难看到侗族服饰的着装,这与我们的宣传和定位在表象上极不相称,特别是以“侗乡之都”定位的黎平县城居民着装汉化率几乎达到100%(全县侗族着装汉化率也达80%以上)。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最直观的表达方式,服饰的汉化显然大大削弱了侗族社会和文化的特色和氛围。近年来黎平、榕江、从江等县节日期间要求干部着民族服装效果良好,值得发扬。此外,在城市风貌上侗族县城的特色也不浓,作为侗族文化精品的鼓楼、花桥的装饰手法,是否可以适度移置于美化城市?是否有必要将老城区现有的建筑风格,逐步微调到符合侗乡特色的文化风貌上来,从而增加窗口的侗族文化氛围。剑河新县城的建筑风格就很好地营造了苗族文化氛围。
6、遵循公平、尊重的原则,促进社区群众的全面参与。
原生态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遵循尊重、公平的原则,充分鼓励和保证社区群众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并从旅游业发展中充分获益。尊重原则是指充分尊重社区的文化、环境、经济模式和传统生活方式、传统行为,尊重当地普通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公平原则是要使旅游收益和成本在社区各类人群和各类参与者中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做到这两个原则的唯一途径则是保证社区群众全面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不仅要参与决策、规划,还要参与项目经营、管理,并在参与中取得旅游收益并获得自我发展的机会和能力。
强调参与,一方面是要改变村寨旅游目前以观光为主的浅层次开发现状,从游客的体验需求出发,结合不同村寨的旅游资源特点,从食、住、娱、学等方面推出更多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让游客充分参与。这不仅仅是一个体验是否充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丰富和提升了旅游产品,留住了客人,大大拓展了村寨旅游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要强调的是村民充分参与旅游开发。当地居民能否有效参与并获益是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过去的村寨旅游开发往往只强调村民参与文化展示与接待方面的旅游活动,参与面不大,参与程度不高,受益不多,出现了许多负面效应。如何形成一套民族村寨社区群众参与旅游开发的有效机制,特别是社区普通群众从旅游发展中获益的机制,是当前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原生态民俗旅游的社区参与层面是无穷的,只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原生态社区的旅游资源潜力,就能找到各种参与并获益的途径和方式。
第一,参与旅游活动。村民除了能提供食宿、导游、信息等的有偿服务外,还能从民族文化展示(主要是民族歌舞表演和各种工艺与技能展示)、物品展览、技能传授等方面创收。比如在民族文化展示方面,可以有选择性地开辟一些家庭作坊,以民间传统技艺(刺绣、雕刻、竹编、篾编、织布、纺纱、木工等)的展示、表演和传授,以及民族工艺品的现场制作为主要内容,吸引游客参观学习、参与,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工艺品的可信度和购买欲,延长滞留时间。在工艺品的开发上,应立即着手以师带徒的形式建立专门作坊,扩大生产规模,组织批量生产,同时也使民族传统技艺得以传承。有关部门要帮助村民建立营销合作组织,并制定市场营销的目标和策略。为扩大参与面,可采取提供低息贷款的方式鼓励更多村民参与工艺品开发。在拓展旅游项目和提高项目的参与性方面,民间传统文化也大有文章可做,侗族典型的农耕文化(稻作、旱作)、纺织文化、杉木文化等都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以稻作文化为例,侗族在稻作方面有独特的传统技艺,是不可多得的人类财富,从犁田到播种,从插秧到收割,从粮食的储备到加工成各种侗族风味食品,这些工序及所使用的各种工具,一年四季都可以展示,并可根据季节组织不同的农事活动让客人亲自参与、体验,如耕田、摘禾、打谷、放田捉鱼、烧鱼野炊、打粑粑等,为增加游人乐趣,还可以开展犁田、插秧、摘禾、捉鱼、打粑、春米等活动的比赛,增强参与性。有些独特的稻作工具,如犁、耙、摘禾刀、弯篓、抽水车等还可做成微缩精致的旅游纪念品,也可将稻作工具工序拍成照片、录像或写成小册子向游人出售,传播文明之光,使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这对城市居民、北方民族、麦作民族来说,无疑是一种吸引和启迪。侗族的风味食品更加丰富,也可作为旅游商品进行开发。侗族纺织文化、杉木文化、渔猎文化等传统文化也同样可以进行类似的深层次开发。
关键词:民风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难点,对策
民风民俗旅游资源作为人文旅游资源中的重要内容,其旅游吸引功能广泛而显著,其魅力是众多旅游者所神往的。因此很多地区都把开发民族旅游作为重点,尤其是西部地区,有着我国众多民族,各族皆有绚烂风情,在这里,民风民俗旅游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西部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成败。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现阶段很多地方在民风民俗旅游开发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致使许多资源还未被开发出来,而开发出的资源,又还不是很完善。究其原因,除了开发条件的限制外,还在于民风民俗旅游资源有着与其他旅游资源不同的内容和特点。
一.民风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内容
民风民俗资源是在特定地理条件下,特殊人群长期特定生活中形成的,因其与其他人群的不同,故在满足人们基本旅游需求——好奇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重要旅游资源。就其内容而言,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传统节日、礼俗、文学艺术、宗教、民族服饰、风味饮食、民居、风物特产。这其中节日、礼俗、文艺、宗教属于非物质性范畴,而服饰、饮食、民居、特产则属于物质层面的内容。
二.民风民俗旅游资源特点
(一)广泛性。虽然民风民俗旅游资源大致可分为以上几类,但也只是窥豹一斑而已。因为世界民族众多,民风民俗又涉及各族各个方面,甚至同一民族因地域及历史原因在民俗表现上亦或有所不同,并且对旅游者来说,凡能对其形成旅游吸引的事物均可视为旅游资源,所以民风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是非常广泛的.
(二)自在性。民风民俗是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因此即使没有任何外在目的(包括用于旅游)也会照常进行,故有其自在性.
(三)体验性。当民风民俗作为旅游资源时,审美者往往需要充分地参与其中才能体验其魅力,尤其是对于精神层面的内容更是如此。
三. 开发难点
由于民风民俗旅游资源有上述特点,旅游者对民风民俗资源进行审美活动时,与对其他旅游资源审美的特征有明显不同,这就使得民风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上形成难点.
(一)旅游者有限滞留与民俗旅游资源广泛存在之间的矛盾.
旅游者在一地旅游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尤其是一般观光旅游,大多是走马观花地对旅游资源进行审美.而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美的外在表现是较少的,物化的层面往往不足以体现一个民族的旅游资源的全部内容.当然,可视性的物化层面也有其特定美.比如服饰,建筑,风味饮食,特产,甚至特殊民族的特定生活环境等.但有些更加独特的民俗文化内容,特别是精神层面的内容则显得内敛而不容易通过走马观花的方式体验到其美感。因此旅游者想要以较短的时间通过观光的方式对内容丰富的民风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彻底的审美是不可能的。如泸沽湖母系社会文化,其吸引力的最核心内容是母系家庭结构及走婚文化,但是,旅游者进入该地区旅游,往往只能看看他们的生活环境,走访一下摩梭家庭,尝尝当地的风味食品,听听导游或摩梭人叙述的民俗,而真正的摩梭生活却无法感受到,尤其是其男女的“走婚”更是一般旅游者无法“欣赏”的,就不用说去体验了。
(二)旅游者对民俗自然性要求与旅游开发规模化、商品化的矛盾
旅游者所要求体验的民俗旅游资源美感是它的自然之美。然而,其自然表现又不适合规模化地开发旅游。因为一方面大多数独特的民族旅游资源都处在一些特殊的地域,旅游条件有限,为了大规模接待来访者,则必须在接待条件上有所改变。而这些改变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其自然状态,包括民俗存在所依托的自然环境和民俗本身表现的自然状态。民俗旅游资源的与众不同往往是因为它处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受外界影响较小才得以保持下来。而开发的第一要务是增强旅游地的可进入性,这使得旅游地居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大增,强势文化必然迫使当地居民审视甚至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民俗的保持将会变得非常困难;同时,由于开发施工以及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另外,有很多民俗现象都是即时性的,比如节日庆典,婚丧礼仪,宗教祭祀等。这些民俗现象的非经常性表现与旅游者的经常性旅游要求之间的矛盾显得很突出。于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要求,开发者往往把这些活动搞成经常性的商业表演,但是很难让旅游者满意。
(三) 旅游者的体验要求与民俗禁忌的矛盾
旅游者对民俗旅游资源的鉴赏与对其他旅游资源的鉴赏有很大不同。尽管不同民俗的存在大多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并且这样的环境常常有很强的独特性和美感,本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审美的对象,但民俗资源美的核心在其精神层面的内容,而这也是旅游者更看重的。免费论文参考网。而精神层面的内容在旅游者来说又是不可能仅凭观光的方式就能获得足够美感享受的。旅游者必须要亲身参与其中,去体验,去品味。但是文化的差异性又使得很多民族都有自己民俗的排他性,隐秘性。因此常常有很多民俗内容是不会轻易展示在外来旅游者面前的。如泸沽湖摩梭人的走婚,一般旅游者既无法看到,更无法参与体验,只能是凭导游的口头叙述,或向当地人打听而已。又如彝族人的祭祀仪式,真正的祭祀是禁止外人观看的。现在的毕摩,苏尼等的表演,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民俗意味了。
四.民俗旅游开发的解决思路
民风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困难,实际上既有其自身特点的原因,也有原有开发思路的原因。特点我们没法改变,但思路可以调整。原来的思路往往只注重开发而轻保护,或是完全把两者对立起来。事实上通过客观的分析民俗资源,因地制宜,是可以找到比较好的解决办法的。免费论文参考网。比如可以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和市场结构,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旅游开发。
(一) 典型民族村寨
这是在某些原有的典型民族聚落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旅游开发,增加旅游接待能力,主要以自然展示来让旅游者体验民风民俗的旅游开发方式。这种方式照顾到了民风民俗旅游资源的自然性,能让旅游者体验到更真实的资源美感,但其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样的地方开发旅游,最大的问题就是开发和保护的矛盾。如果不进行较大力度的开发,则很难满足旅游者在生活方便上的要求,而一旦进行开发,又势必对资源的自然状态造成影响。所以在开发的时候难度较大,处理得不好甚至可能对资源造成破坏,必须要有非常审慎的态度和全局观念。在规划时充分体现以保护促开发的理念,引入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方法,严格进行功能分区,把旅游接待区和民俗展示区分开,同时激励居民积极参与旅游事业,并从中获得实际的利益,使其认识到民俗的价值,自觉地保持和展示民俗文化。
(二) 民族风情园
这是将民风民俗移植在距离旅游市场较近或是可进入性较强的地方以现代化手段仿造的人工建设方式。这种方式改变了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把资源人为的移动到了旅游者身边,极大的方便了旅游观赏,同时也降低了开发建设的难度,并且不会涉及保护的问题。免费论文参考网。但这由于是仿制,虽然形式逼真,却是形似而神非,是完全商品化的体现,不能很好的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要,旅游市场效果难以保证,只能是不得已的选择。
(三)民族文化演艺团体
组建专业的演艺团体,利用专门的演艺场所,以文艺演出的方式集中展示民风民俗内容的方式。这种方式灵活性强,内容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变化,而且专业水平高,美感效果好。但是市场面不够广泛,有销售难度。在非旅游热点地区不宜开展。
参考文献:
〔1〕华国梁.中国旅游文化.中国商业出版社(北京).2003.8
〔2〕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2000.9
关键词:现代农业旅游金华 现状 问题 对策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agriculture, tourism industry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tourism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Jinhua agriculture,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idea and develop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a few principles. Articles on Jinhua agri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gri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dvantages and how the combination of.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 tourism, Jinhua,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现代农业旅游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乡村旅游和以自然风光为主的绿色之旅,而是将传统和现代的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和文化、农村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旅游活动。其基本形式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利用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环境和资源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形成集科研、科普、生产、加工、销售、观光、品尝、娱乐、度假为一体的综性的观光休闲活动,并以此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型模式[1]。农业旅游活动的空间范围广阔、游客容量大、景点分布相对分散,能较好地解决当前国内旅游业所面临的资源局限和空间局限的困扰,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立地条件[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也逐步希求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调节紧张的工作生活,(返璞归真)已渐成为城市居民的时尚追求。为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3]。
一、金华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金华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
金华市是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旅游起步较早,有一定基础,形成一定特色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以乡下休闲、农家餐馆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现代农业旅游发展较快,对丰富城市居民闲暇生活,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拓宽农民致富门路,盘活地方资源,激活旅游市场开始积极作用。
(二)金华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问题
1、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
由于生活习惯、设施设备、卫生意识等方面原因,目前,现代农业旅游的卫生状况还较差。一些农家旅馆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排污排水通道不畅,各种生活用水随意排放;生食熟食混放,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2、规划布局有待加强
由于现代农业旅游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等特点,加上金华市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划,在原先制定的旅游规划体系中,只是将现代农业旅游作为一种点缀,单项建设的操作性差,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故至今金华城市现代农业旅游开发还缺乏统筹规划,开发方向不明,定位不准,功能不清。主要表现在:①盲目投资,低层次建设;②景点分散零乱,连不成线,形不成环,构不成片;③综合服务功能差,旅游效益低下,基本没有功能区建设[4]。
3、规模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农户存在的本位意识较强,使实行资源整合开发的协调难度大,经济好的村不愿搞,经济差的村不敢搞,现代农业旅游还是“抱单”形式,不够规模不够档次。从单个的经营点看,经营的硬件软件都还远远跟不上,家庭老少齐上阵,没有规范的服务,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还停留在以吃为主。从整体上看,由于没有形成独特的品牌,参与性内容少,各“农家乐”乡村旅游相互之间没有互补性。从而,可能导致恶性竞争,托依景区的,会与景区发生抢资源情况;依托其它资源的,由于产品的雷同,则有可能相互之间打恶性价格战。
二、金华现代农业旅游开发原则
(一)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由于现代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有赖于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促使农民做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方式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其更加自觉地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坚持资源的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要警惕早期的破坏性开发行为。要制定专项规划,走边开发、边开放,边收益、边建设的路子,在完成原始积累后,再进行深度开发,逐步做大做强。
(三)应遵循市场运作原则
多渠道筹集开发资金,坚持国家、集体、一起上和“谁投资、可以采用资源入股、谁经营、谁受益”资金入股等形式,的原则,鼓励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努力增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动力,使“农家乐”乡村旅游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路子。
(四)应遵循体现特色原则
要体现“特”字和“农”字,体现原汁原味、返朴归真的特色。特色是现代农业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和持久生命力所在,“农家乐”之所以受到欢迎,其中很大一个方面的原因就得益于其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因此,注重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强化特色意识,进一步突出“农家”特色,增加参与性、娱乐性等服务功能。
三、金华现代农业旅游的开发对策
金华有着“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文风鼎盛之城、山青水秀之乡”
的盛誉,名人学者辈出,一脉婆江、两岸文明、缤纷多彩、源远流长,发展现代农业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察赋。
(一)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开发新型“农家乐”旅游项目
一般来讲,现代农业旅游客源的区域限制相对较大,以近、中程游客为主,对周边城市群的依赖性较强。在长三角辐射圈内、“三省通衙”的金华,借助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通过大交通网建设、干线畅通工程全面启动和乡村康庄建设全面展开,全市城乡交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拉近了与沿海发达城市、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为“农家乐”旅游的客源组织提供了便利。强调一种参与、一种体验,希望在农村、在山区有更多新奇的见闻和感受,特别渴望到大自然去感受真山真水,在宁静、自然中彻底放松自己、释放压力。
(二)利用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优势,开发高品位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基础和保证。金华地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现代农业旅游开发的一大优势。
周边城市及长三角地区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群体针对这一部分客源,金华现代农业旅游的景点必须与现有开发成熟、知名度高的景点如双龙、兰溪八卦村、武义温泉、东阳横店影视城、义乌小商品城等串联成线,开发假日农庄,市民果园,自助农园等。
2)学生和青少年等为主要客源群体针对这部分客源,要发展一批农业观光、科学基地,以现有农业科技园、生态示范园、花卉苗木基地,特种养殖场等为载体,辅以植物园、茶花园、竹海、农技博物馆、昆虫馆等。发掘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文化内涵,改造、提升和发展一批具有科普实践、生产科研、示范推广、体闲娱乐等综合功能的农业观光科普基地,满足教育、娱乐等综合功能的农业观光科普基地,满足教育、娱乐等类型的旅游消费需求。
3)以国际游客以及在义乌工作的外籍人士、高级商务人员和年轻白领等为主要客源群体针对这部分客源,要规划和建设一批生态休闲度假基地。以乡土文物、民俗古迹、森林公园等绿色旅游资源为载体,利用金华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和特色民俗文化,新建度假村,休闲农庄,辅以园林绿化、旅游景观、特色农业等。形成独具一格的、高品位的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三)利用多品种的农副产品优势,开展农业旅游主题活动
金华位于浙江省中部,金衢盆地的东缘,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物产富饶。由于水热条件,土壤条件优越,再加上金华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业发达。特色农业中有许多具有旅游开发价值。主要包括:①畜牧养殖及其制品:如全国知名的金华火腿,金华奶牛及其乳制品业。②各种稀有花木栽培,如佛手、茶花、盆景、桂花等。③各种食用果实,如巨峰葡萄、草毒、源东大白桃等[5]。
结束语
虽然金华现代农业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现代农业旅游产品、产业开发从粗放型向精致型转变。既要讲发展,更要讲基础建设;既要重规模,更要重质量。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旅游文化、旅游管理和知识培训等诸多方面,以更加鲜明的市场定位和旅游业发展的新举措,把做金华现代农业旅游得更好[6]。
参考文献
[1]刘敔.发展昌平现代农业旅游[J].科技潮,2003,(4):60-61.
[2]王晓文、王焕生.论福建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J].福建地理,2003,18(1):29-32.
[3]郑瑛.调整农业结构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J]. 贵州农业科学,2004,32(3):89-90.
[4]杨林.金华市发展名牌旅游农业特产的问题及对策[J].特产研究,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