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开发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目前概况
“*绿色生态谷”项目坐落于北京市怀柔区西部的*镇四渡河村,南离怀柔城区20公里,北距延庆县龙庆峡80公里,东距慕田峪长城20公里,西临昌平区十三陵40公里,项目建设区沿“怀四路”北上至小西湖和即将开发的黄花城长城景区16公里,平均海拔高度201米,四面山石奇特,“怀九”河水四季长流,有4公里的河道环抱该村,植被面积达80%,拥有宜人的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9-11摄氏度,平均降水600-700毫米,年均日照2980小时,年平均湿度42.8%,无霜期150-180天,四季分明,具有优于国家一级空气质量标准的清新空气,该地区现仍存有古时的尼姑庵、寺庙、道观旧址,村域所属总面积
26415亩,现有人口380户1100人,2004年人均收入为4900元,农作物收入的产值占人均收入的25%,主产板栗,农、林品种单一,相当多的果木面临更新换代,粮食产量不够全村人的口粮,荒山、荒滩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二、项目规划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
1、符合镇域总体规划
随着*镇党委、政府努力打造“怀柔西部生态绿色富民长廊”进程及镇域总体规划的快速进行,新型*、富民*即将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党委、政府为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充分在山水资源上做文章,以发展板栗作为主导产业,搞绿色养殖业和生态旅游业,以产业的集聚带动人口的集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建设环保*:集中体现在开展治村、治路和治河“三治”活动,实施怀四路美化工程,加大怀九河的整治力度,提升全镇环境水平,结合黄花城长城的人文底蕴和地区特色文化,加快黄花城长城开发进度。位于四渡河村的*绿色生态谷工程正是符合这一发展战略的特点,在治河、开通旅游路方面先行,实现治村,农民致富思路明确。
2、符合农村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无论是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内,都涉及农村城市化问题,因为农村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拓宽市场经济,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走环保的路子,发展便利交通模式,提高能源效率实现节能,发展第三产业,合理使用土地,以尽快消除贫困,建立防治自然灾害的系统。为了推进农村经济向农村城市化方向前进,我们在综合治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尽快适应推进农村城市化的需要;我们为了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从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入手,尽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来发展我们的经济,这是与当前的大气候相适应的,符合城市化建设的需要。
三、项目开发的深远意义
项目开发是在“三治”的框架下进行的,不仅符合农村城市化发展要求,更切合镇域发展实际,对推动镇整体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
、项目建成后,可极大地提高该村整体生态环境标准,提高民俗旅游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的双重目标。
2、通过项目的全面实施,可以有效地整合项目区内的旅游资源,提高现有旅游资源质量,可以把荒滩治理成林地500余亩,整合零散土地200余亩,优化更新果树品种5000余棵,搞规模经营,规范项目区内各种旅游接待项目的开发行为,使项目区内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和可持续开发利用,达到珍惜保护利用资源的目标。
3、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利地推动民俗接待的规模和数量,进一步改善提高该村民俗旅游业的档次、规模,促进本村农民就地由一产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起到重要的作用,可实现民俗旅游户再增加70户,达到110户。
4、项目建成后,可解除“怀四路”上的交通压力,由于自一渡河至四渡河路段,路窄、坡陡、弯急,是交通事故易发区,特别是主要因该路段的原因,使这条路雪天不能通车,鉴于该段频频发生交通事故,我们在项目开发中,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上考虑,在沿河道开通一条安全系数高、便于农产品运输、可实现观光旅游具有多用途的旅游公路,既可以缓解该段公路的交通压力,又可以开通四渡河地区的致富路。
四、项目建设思路及内容
1、采取生态治河,保证河道宽90米,形成1.5米深的水面,即涵养了水源,且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2、在河道北岸,沿河道开通一条适合发展要求的符合国家二级标准的公路,沿途绿化,栽种优质品种树木,即缓解赶路交通,又形成集旅游观赏、采摘为一体的综合区域。
3、结合旅游路的开通,将危害四渡河村的村南河道修建护村坝,打通进山旅游寺庙的道路基础。
4、项目一期建设主要工作量:
五、项目资金筹措
庐山云雾茶因其品质优良广受国内外消费者赞誉,凡庐山之游客大多都会带些回去自品或馈赠。庐山云雾作为庐山最主要的旅游产品,在庐山旅游产业链中举足轻重。如何打好庐山云雾茶这张牌,弘扬庐山云雾茶文化,树立庐山云雾品牌,使之成为庐山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庐山云雾茶简介
庐山植茶始于东汉,跟据史料记载,唐朝时众多文人雅士云集庐山,茶叶生产得以发展。相传诗人白居易也曾结茅于庐山香炉峰下,种茶自饮。至于庐山云雾之名据传是从明代起始启用。到宋代,庐山云雾茶已位列“贡茶”名目。1959年,司令品尝此茶后,欣然赞许以:“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
庐山云雾茶之所以能成为“中华十大名茶”之一,首先得利天时,庐山海拔较高,各季节间的温差大,再配以紫外线的照射,促进了茶树体内芳香物质形成,从而确立了庐山云雾那独特的品质 。其次依托地利,庐山各山峰间(特别是五老峰与汉阳峰)终日云雾不散,茶树沐浴在甘露之中,自然所产之茶极佳;再配以陆羽所点之几处极品山泉,更是妙处无穷。再者借势人和,庐山自古人气鼎盛,是十足的“人文圣山”,禅有名僧慧远,道有“茶圣”陆羽,文有白居易、朱熹、周敦颐,武有岳飞、。正是这些人文文化赋予了庐山云雾茶深厚的内涵和底蕴。
二、庐山云雾茶开发现状
(一)茶品生产
庐山云雾茶种植区域有限,已申报通过原产地区域认证保护,环庐山的十二个乡镇所产之茶才属庐山云雾茶。正宗的庐山云雾茶生产因其生产条件苛刻,一般只有产自海拔800米以上的汉阳峰、含鄱口、花径、小天池、青莲寺等处所产的庐山云雾茶视为佳品。除种植的环境要求苛刻外,庐山云雾的采制更有讲究。茶片采回后,需经过杀青、抖散、揉捻、初干、理条、搓条、拣剔、做毫、再干燥等多道工序方成茶品。现阶段,茶品生产企业良莠不齐,严格按照生产标准开展生产的企业并不多。更有甚者为追求暴利粗制滥造、以次充好,大大影响了庐山云雾的良好形象。
(二)市场销售
庐山云雾茶产量有限,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随着庐山旅游业的发展,庐山云雾茶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不良商家为求暴利以次品、仿冒品充斥市场,造成目前茶叶经营较为散乱。好在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整合庐山云雾茶资源及规范其产销行为的重要性,正努力做好云雾茶资源整合工作,实现茶叶生产标准化管理,维护好庐山云雾品牌。
(三)茶文化开发
所谓茶文化是指包括茶园林、茶制作工艺、茶艺、茶道、茶礼仪等与茶有关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作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文化景观、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国家首批5A级景区之一的庐山自古就不乏文化资源,但世人对庐山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却不甚了解。现阶段,庐山的茶文化旅游尚处起步期,开发力度小,与其它旅游项目整合度不高,文化内涵不够,特色不突出。
三、对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整顿市场,打造金字招牌
近年来庐山云雾茶饱受外地假冒茶叶的侵袭困扰,本地茶产品质量也良莠不齐,且无有效的定价机制,报价混乱。整个庐山云雾茶市场商誉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其品牌优势。建议有关部门适时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庐山云雾茶产销规范化管理行动,出重拳打击不良厂商;制定一套有约束力的定价体制,稳定庐山云雾茶价格;建立起庐山云雾茶销售售后保障制度,为购买正品者提供查询渠道,也为不幸购买了次品、假货者提供一个举报、申诉平台。最大程度地保障广大游客利益,树立良好的庐山云雾茶品牌形象,促进庐山旅游业健康发展。
注重完善庐山云雾茶产品体系研发,建立多系列、多层次的产品生产销售模式,对高、中、低层次的消费者都应有对应的产品生产、供应,从而杜绝恶性“炒作”事件的发生。
(二)规划旅游项目,发掘茶艺文化
规范开发以茶园观光、传统技艺采制茶体验、传统茶风、茶俗体验、茶文化节庆等多种茶文化旅游项目,可以举办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节的形式,配以品茶活动,茶艺表演,游园活动、茶文化歌舞表演,茶保健知识讲座,学术讲座、茶产品推介等多项内容以最大程度地发掘庐山茶文化资源。
(三)整合旅游资源,实现互促互补
庐山旅游资源可以集名山、名水、名人、名茶、名泉、名寺为一体来形容,自古多有与茶相关的诗、书、画、故事。桃花源康王谷帘泉作为陆羽品定的“天下第一泉”一直是茶客向往之处。香炉峰作为诗人白居易种茶、饮茶、做诗之处也是茶客来庐山必访之地。作为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之一,庐山禅茶文化历史久远,高僧都与茶结缘。开发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应该整合庐山几千年中儒、佛、道等众家之文化积淀,采众家之所长,为茶所用。
(四)加大宣传力度,拓展旅游客源
旅游业要想发展,最关键的是客源市场的开发,茶文化旅游更是如此。为不使庐山云雾茶这一人间极品“香酒藏深巷”,宣传必不可少,促进庐山茶文化的旅游发展应大力进行形象包装和营销宣传。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平面媒体等传媒,积极宣传以吸引游客;可与相关旅游业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开发高质量的茶文化旅游路线和项目;可积极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茶文化论坛、茶知识讲座、茶产品展览等活动,努力提高庐山云雾茶得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培养茶艺人才,完善人才队伍
培养一批高技能、高素质的科技开发、生产加工、市场营销、导游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是促进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必要任务,人才的保障是建立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产业链的基本要求。可依托九江市现有的茶叶研究机构和中等、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工作,也可根据需要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外出进修或是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山传道、讲学。
一、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一)提升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认识,生态旅游蓬勃发展
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社会共识。上世纪*年代以来,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和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的理念在我国日益深入人心。多年来,广大旅游、生态、环保工作者在推动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科研院所、社团学会等相继开展了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经验交流,研讨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潜力与机遇,推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启动了“生态环境游”活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提高了广大公众对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
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生态旅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生态旅游的年均增长率已高于世界旅游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在我国,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主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自然型世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湿地公园等,近年来,依托于这些区域开展的生态旅游发展迅速。仅以森林公园为例,其游客的年均增长速度已超过了20%。各地涌现出一批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先进典型,并在其行业内外和周边地区产生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社区群众积极参与、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强化保护措施,造就了九寨沟举世无双的旅游品牌。河南云台山景区开发中始终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使云台山青山、绿水与红石相映,实现了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林芝地区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特点、符合林芝实际的生态旅游发展路子,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汤旺河国家公园试点将借鉴国际国家公园建设的先进经验,探索生态旅游新模式。
(二)加强规范管理,管护能力得到提高
出台政策和标准,加强环境监管。近年来,原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旅游局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等文件;国家林业局出台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国家旅游局和我部正在制订《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标准》,进一步规范生态旅游开发行为。
开展检查和调研,指导生态旅游实践。近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和旅游环境保护调研,对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宣传教育等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国家旅游局和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授予深圳东部华侨城“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称号,鼓励典型示范;最近,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还批准开展汤旺河国家公园试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存在违规审批和建设、总体规划滞后等问题的部分风景名胜区,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这些都有利于指导生态旅游实践。
积极探索体制改革,管护有效性提高。针对旅游资源多头管理和无序开发等问题,各地积极探索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新疆昌吉州党委和政府为理顺天池风景区的管理体制,将阜康市、天池风景名胜区、天池自然保护区整合组成新的统一管理机构“新疆天池管理委员会”,解决了景林矛盾和多头管理的状况,提高了管护有效性。内蒙古将“自然保护区覆盖率”纳入盟、市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达里诺尔保护区总结出“体制一体化、运行市场化、利益共同化、管理规范化、合作国际化”的管理模式,促进了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三)加强旅游区环境保护,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近年来,各地普遍加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和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日常监督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实施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项目,使管护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景区内减少了燃煤污染,开通环保型客车,减少了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实行游人“游在景区里、吃住景区外”,大大减少了旅游活动对景区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改变了以往景区内商业店铺林立、环境资源破坏的局面,有效地保护了景区的生态环境。
总之,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显著成效,是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旅游和环保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协同合作的结果。
二、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生态保护监管能力不足,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一些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生态旅游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生态旅游认识不清,概念泛化。一些地区在制定发展规划时,缺乏对生态旅游的完整认识,仅仅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产品,作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这种标签式使用直接导致把大众旅游的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照搬到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不当,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二是相关规划交叉,环保监管能力不足。一些旅游开发项目缺乏全面科学的环境规划,一些自然保护区规划、经济发展规划、企业旅游发展规划都在景区内发生作用,规划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存在相互交叉、冲突的现象。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旅游发展规划中也尚未发挥有效作用,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国内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不到30%。一些景区日常的环境监测和监管能力不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时有发生。
三是社区参与不足,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发挥不够。一些当地社区往往被排除在生态旅游发展之外,不能全过程参与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仅仅出售一些简单的旅游商品,当地社区受益的比例不高。生态旅游区的一些导游、工作人员需要良好的专业培训,把自然生态等科学知识讲解给游客,从而达到通过旅游活动,让游客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
(二)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
首先,生态旅游是提升生态文明理念的有效方式。党的*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生态旅游的核心是保护生态环境,游客在生态旅游过程中丰富认识、陶冶性情,进而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当地社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获得收益,双方互惠互利,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因此,生态旅游发展越普遍、越深入,接受生态环境教育的人越多,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就越高,就越有利于提升生态文明理念。
其次,我国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广阔前景。据统计,到20*年底我国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区2531个,世界文化自然遗产3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7个,国家森林公园660个,国家地质公园138个。这些国家重点保护的区域,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和地貌景观多样,一些地方还同时是自然和历史文化遗迹相融的区域,这些都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正在编制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划定了一批限制开发区域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这些区域维护着国家生态安全,不允许过度开发,非常适合发展生态旅游。
第三,生态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在这个阶段,人们的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将快速增长。生态旅游能够在生态环境、社区和旅游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利关系,有利于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整体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作为环境友好型产业,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时代召唤。
三、努力开创生态旅游发展新局面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的核心,也是生态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方式的主要特征。我们要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通力协作,扎实做好生态旅游发展工作。
首先,要完善生态旅游政策、法规、标准。会前,国家旅游局牵头,联合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明确了生态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与任务,“纲要”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希望各级环保部门认真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还牵头正在制订《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标准》,已在今天的会议上作为征求意见稿印发给大家,会后还将征求各省(区、市)旅游和环保部门意见,希望各地认真研究,提出修改意见,将来作为国家标准印发执行。各地也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一批地方性政策、规章、标准,以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环保部门还要研究制定生态旅游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方法,加强生态环境监管,规范生态旅游活动。
第二,要加强生态旅游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生态旅游,要科学编制规划。应明确规划审批程序和内容要求,确立规划的法律地位,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同时,还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特别是世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等限制开发区域,要根据其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对生态旅游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防止规划和项目设计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三,要提高科技含量,推广试点示范经验。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加强生态旅游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推广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污水、垃圾处理回收利用等先进技术,防止生态旅游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定期开展旅游区环境监测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积极开展生态旅游试点示范,建立一批国家公园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形成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形成辐射效应,推动生态旅游健康发展。
第四,要加强宣传教育,鼓励社区参与。生态旅游专业化程度较高,要加强生态旅游宣传、教育,建立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体系,定期举办讲座、培训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生态环保意识。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内在目标之一,只有尊重当地的特色,才会有景观、文化的差异性,才会对游客有吸引力。我们只有给当地居民持续生存致富的生路,才能够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云南省丽江的纳西族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古代文化——东巴文化,强烈的环保与生态意识是东巴文化的重要内容,他们开创的“丽江模式”就是社区参与的很好实例。
第五,要加强协作,严格监管。生态旅游是一项综合性活动,涉及诸多部门和领域,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要建立联合监管的长效机制,推动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制度的落实。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主动做好服务,联合旅游、发展改革、财政、建设、林业、国土资源、水利、农业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共同推进生态旅游发展。
一、正确对待宗教历史文化
宗教历史文化是中华K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歲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要正确处理好宗教历史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关系,提取其中积极优秀的部分,并使这些优秀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充分展现。桂林宗教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必须严格遵守党的有关宗教政策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坚决杜绝借开发旅游资源之机,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更不允许从事违法乱纪活动。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开发宗教历史文化资源旅游也是促使宗教历史文化本身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发掘宗教历史文化中可以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资源并积极地推向市场,推向社会,使一些古老却无人知其真价值的东西重放光彩,使其为旅游业发展,为宗教历史文化发展开拓一条新的途径。
二、发掘宗教旅游中的文化因素
当今人们由于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大都向往宗教圣地的清幽、和平的境界。那些以旅游者身份前往宗教名山名寺的人们,并不是真要去皈依宗教,而是去追觅凝聚于宗教之中的文化内涵,去领略一种在都市环境下很难体会到的精神文化的熏陶。宗教历史文化旅游的精髓就在于直接接触和感受这种独特的文化,在普通人看来,佛寺、佛塔、道观、以及其它宗教历史文化固化了的艺术成果固然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那些带有神秘色彩的、高深莫测的精神领域的东西更令他们向往。因此,很多到宗教历史文化景点游览的人都抱着猎奇心理,希槊对出家人的n常生活、心理状态有所了解,对各种宗教仪式及所包含的意义有所了解。
(一)宗教生活体验和搞好宣传
宗教庙会是一种最有吸引力的宗教活动,也是发展旅游业的有效方式。栖霞寺、能仁禅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有“浴佛节”,游客如云。如能定期举行诵经、讲法等活动,那么游客就能亲身体验寺庙生活,增加游客对宗教气氛的感受。在法会期间,在寺庙所在景区组织游人与僧众零距离接触,游人便可真切地体味隐伏在青灯古殿里的出家生活,诸如观览僧众n常起居>早诵、夜礼等n常礼仪习俗,这既能满足广大游人的好奇心,又增强人们对宗教知识的认知,让人们能自觉的抵制。各大旅行社要对桂林宗教历史文化进行多元化的促销宣传,如发送融自然风光与宗教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明信片、邮资信封、画册、多媒体光盘和图书等,以扩大其影响力。
(二)展览宗教文物,培训高素质的导游
目前寺庙内珍藏的有些文物未向游人展示,并且寺庙内各种文字注解说明较少,游客每到一处,往往不知其历史和价值。因此如能将有关的文物适当展出、增加详尽的文字注解,既可增加游览项目,又能让游人更好/解这些寺庙曾经在佛教中的地位,强化宗教寺庙的旅游形象。
宗教历史文化知识的讲解,对导游的要求特别严格,除必须具备导游人员基本素质外,还应有较深的宗教知识修养,因此导游人员必须进行宗教知识的学习。在不影响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前提下,可仿效南岳福严寺、西藏大昭寺的做法,聘请寺庙的僧侣担任最点的讲解员,免费给大家做导游。作为宗教界的员,僧侣&寺庙以及周边的景观的理解更深刻、更独特。他们也乐意提供无偿的服务,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董,造福一方。
三、正确开展宗教历史文化与生态旅游活动
桂林宗教历史文化资源特点之一,就是与秀美的山水结合,与自然生态相结合。所以在开发宗教旅游产品时,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找到与生态旅游的契合点,搞好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由于大城市的生态环境曰益恶化,加上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使都市人们渴望到那些淸新幽静、自然生态未受破坏的大自然中放松身心,调节疲惫的身休。因此,生态旅游迅速发展。宗教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借助自身的优势,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注人一股新的活p。但是在宗教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过程中,绝不能以发展旅游的名义,做出开山破石、毁坏林木、破坏环境的亊情。要保持旅游产品与环境的和谐一致。在点开发的寺庙(如栖霞寺、祝圣寺)和节日庆典中,要严格控制香客的烧香攢,最好以栽花种树、文明进香等形式取代传统的“烧高香”的做法,这样既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人在干净的环境中游览观光,也可以减少安全隐患,美化环境。通过景区的标识牌提醒游客检点自己的行为,不做有损于最区环境的事。通过建议游客“惜福”,做到不浪费资源,养成物尽其用、节约资源的4惯。“名山胜地的承要寺#教堂,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而且是具有重大历史文物价值的文化设施。对这类寺观等宗教活动场所,要精心加以维护,使文物得到良好保管,建筑得到妥善维修环境得到充分保护,使之成为淸洁幽静、环境优美的游览胜地=”.
四、处理好旅游活动与正常的佛教活动之间的关系
要充分意识到宗教中存在葑许多旅游文化开发的禁区,这是宗教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证a如果禁区被打开,宗教的神圣性庄严性就不复存在,宗教存在的基石也就动摇。游客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T扰了宗教传统的iH常活动,对佛寺、莒观的功能和宗教人士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冲击。作为桂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历史文化具有脆弱性和非商品性的特征,因此,一定要处理好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保存传统文化精华的关系,决不能把建设丌发搞成建设性地破坏。无论是宗教文化主管部门、旅游部门还是寺观的管理部门以及寺观中僧侣、道士、游客罅,都有责任保护已流传了千年的宗教历史文化。因此,在桂林的宗教历史文化景点,既要利用发展机遇,大力开发宗教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同时乂要保证宗教活动正常有发展。
景区管理处应配合桂林城市管理处对业已形成的诸如花鸟虫龟、古玩字画、书刊音像、邮票钱币、风味小吃、休闲等摊点进行整顿,坚决取缔那些无证经营的浮商游贩,尽量减少非佛教旅游商品的摊贩数ift,在较小面积的地方划定摊位,并严格禁止商贩使用喇叭吆喝兜售。
在进入寺庙、宫观之前,导游和领队应强调游客要尊$:宗教宏大场所的规则;同时,宫观、寺庙也要在寺庙大门侧旁树立醒目的“友情提示”标IH牌,以减少在庄严的仪式进行时,游客的相机闪光灯、大卢喧哗、探头探脑等现象的发生,做到封大程度地维护宗教圣地应有的庄严、肃穆的气氛。
五、改革相关的旅游管理体制
关键词:博斯腾湖 地质旅游资源 开发价值 建议
一、博斯腾湖的地质概况
(一) 博斯腾湖地质旅游资源的类型
博斯腾湖,维吾尔语意为“绿洲”,又称巴格拉什湖,位于天山南麓焉耆盆地东南最低处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地理位置41°56′-42°14′N,86°40′-87°56 ′E ,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吞吐湖,属于地质旅游资源中的湖泊景观,在地质构造成因上为天山西褶皱带内部的坳陷区,属中生代断陷湖。博斯腾湖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25公里,水域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
(二)博斯腾湖的地质演化过程
博斯腾湖的形成演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地质历史上它曾是塔里木古老地块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演化历史可以追朔到距今8亿年左右的前震旦纪;从奥陶纪到早石炭纪,本区总体上为浅海环境;中、上三叠纪地层在本区只见零散分布,表明侏罗纪是博斯腾湖断陷盆地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早侏罗纪,受印支一燕山运动的作用,博斯腾湖所在的焉耆盆地以及大、小尤尔都斯盆地发生断陷,盆地广泛地沉积了千米厚的含煤地层;侏罗纪,本区上升运动强烈,因而白垩纪和早第三纪的地层缺失,直到距今3600万年左右的渐新世,才又开始陷落,堆积了大量渐新世-上新世的河湖相地层;新第三纪末开始的新构造运动,本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升降运动,博斯腾湖南缘的老断裂带和北缘的新断裂带活动强烈,断裂带之间的博斯腾湖开始下沉。开都河上游相对上升,大尤尔都斯和焉耆盆地间的准平原被强烈抬升下切,形成长达50km 的开都河峡谷。山体的抬升,使大气降水增加,并以雪的形式积累在高山之巅或凹处形成冰川贮存起来,冰雪融水和降水源源不断地向博斯腾湖供水,使得博斯腾湖生机盎然。
二、 开发博斯腾湖地质旅游资源的价值
(一) 科研、科普价值
博斯腾湖经历了上亿年的形成演化,湖泊中记录了丰富的原始资料,成为现代研究当地古气候、古水文、古环境的重要资料,其构造演化更成为地质研究者的新课题。目前,对于古气候环境和构造演化的研究甚少,主要是对博斯腾湖近年来水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变化研究较多,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博斯腾湖的研究,还没有终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将对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关注更大,因此,博斯腾湖将会成为一个天然的实验室,供人们去研究和探索。
对博斯腾湖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其研究成果是对广大旅游者进行科学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的珍贵信息资料,这不仅增加了博斯腾湖景区的吸引力,还提高了游客的知识水平,具有很好的科普价值。
(二)巨大的经济价值
据资料统计,2011年1-8月博斯腾湖所在的博湖县接待区内外游客60.7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277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5%、62.3%。同时,博湖县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旅游购物和餐饮消费,活跃了博湖县城乡消费品市场。目前,博斯腾湖已开发的景区景点主要有:莲花湖、阿洪口、大河口、扬水站、落霞湾、白鹭洲、金沙滩、银沙滩等。据统计,在旅游旺季,金沙滩景区瞬间的游客量可达20000人,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博斯腾湖湿地是我国四大芦苇产地之一,总面积约400km2,芦苇年产量约30万吨,成为自治区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同时,湿地因其浩荡的芦苇、宽阔的水域、茂密的绿化,组成了一派如江南水乡的景色,再加上湿地里有丰富的生物群落和珍贵的濒危稀有物种,使得湿地芦苇荡成为人们观光游览向往的好地方,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博斯腾湖水质优良,无污染,水草丰美,湖中天然生物饵料丰富,适合多种鱼类的生长繁殖。湖中现有鱼类32种,主要鱼类有贝加尔亚罗鱼、池沼公鱼、河鲈等。年水产量为7500多吨,成为全疆鲜活鱼类最大的生产基地。博斯腾湖周边有丰富的泥炭资源,是继东北山地及三江平原、四川西部青藏东部的若尔盖之后我国第三大沼泽泥炭资源地。
(三)美学观赏价值
博斯腾湖水域辽阔,烟波浩淼,西南小湖区河道蜿蜒,芦苇丛生,荷花怒放,禽鸣鱼跃,一派江南水乡景色,故有“西塞明珠”之美称。如今,博斯腾湖不仅仅是一个湖泊,它与旁边的沙滩、芦苇湿地等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区,景色优美,环境宜人,在西北干旱的土地上,成为一道独一无二的风景线,让人流连忘返。从旅游美学的角度上讲,旅游审美需求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尤其是对于自然风光的青睐,博斯腾湖的金沙滩有着 “3S” (阳光、沙滩、海水)的独特景观,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客到来,更是广大摄影爱好者的好去处。
(四)休闲疗养价值
博斯腾湖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全年多晴日,夏季湖水的平均温度为23℃,所以在夏季适宜游泳、垂钓等休闲活动,它能适应现代人群新生活观念,新消费理念,同时也适合老年人来这里疗养身体,营造出一个快乐温馨、亲近自然的休闲度假空间,使游人贴近自然、享受自然、理解自然、融入自然。
(五) 生态环境保护价值
西部大开发,生态一词占据重要地位。对博斯腾湖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制定出合理的旅游规划和管理措施,有利于保护博斯腾湖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环境、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样既提高了博斯腾湖的景区环境质量,又满足了游客的审美需求。
(六) 地方品牌效应价值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是巴州旅游的一张名片。对旅游景区进行合理的形象宣传,有利于提高和硕县、博湖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比如,金沙滩的旅游口号是“和硕金沙滩,东方夏威夷”,口号大气而响亮,有效地宣传了金沙滩的旅游特色。未来博斯腾湖各景区的发展更要注重旅游形象的策划,突出与众不同之处。
三、博斯腾湖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建议
(一)开发现状
对博斯腾湖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无限的价值,笔者就几个主要方面作了阐述。然而,是否这些价值都得到实现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近年来,博斯腾湖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博斯腾湖各景区旅游形象不鲜明,资源单一,游览项目少,重复开发,盲目竞争;各景区空间布局不合理,联系不紧密;游览的季节性很强,造成旅游旺季的过剩需求与淡季的过剩供给矛盾突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景区基础设施落后,旅游商品缺乏,缺少历史文化内涵的景点,等等。
(二)建议
1.加快博斯腾湖地质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
博斯腾湖景区的开发应该在巴州政府的领导下,联合和硕县和博湖县,通过制定正确的旅游政策和合理的景区规划,来实现博斯腾湖资源的有序开发。博斯腾湖目前拥有8个景点,分属两个县,对其在开发中要统一管理,进行特色开发,并且要使景区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8个景点中,要突出重点,笔者认为应该重点开发金沙滩、阿洪口、莲花湖和白鹭洲4个景区,金沙滩以水上娱乐为特色,进一步丰富娱乐项目的种类,阿洪口以观鸟为特色,开展一系列大型赏鸟爱鸟的环保主题活动,莲花湖则以赏莲为主要特色,白鹭洲可以将自然和历史交融,修建一个文化主题公园,宣传当地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族的历史文化。在开发过程中,政府还应该在旅游景区的道路建设、通信设施建设、邮电设施建设中提供资金保障。
2.建立科普基地,加强博斯腾湖旅游科学知识的普及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属于中生代构造成因的断陷湖,具有较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科普价值。笔者在游览博斯腾湖了解到,多数游客对于湖泊的成因及演化非常感兴趣,但景区内找不到有关湖泊知识的标志牌。因此,景区应该建立一个科普实验基地,一方面让游客学到了新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为一些地质环境工作者搞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提供场所。这不仅丰富了博斯腾湖的游览项目,还有益于博斯腾湖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改善。
3.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
博斯腾湖地区广泛居住有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居民,可以开发一些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体现地方性,艺术性的特点;另外,博斯腾湖湿地盛产芦苇,可以用芦苇编制一些手工纪念品;博斯腾湖的鱼类资源丰富,可加工制作成各种袋装食品。旅游商品的生产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4.完善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反映出一个景区的发展程度。在博斯腾湖景区,需要在水域较深的地方贴上安全警示牌;以水上娱乐为主的金沙滩景区应该增加游艇的数量;为了延长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应该完善餐饮住宿设施;应该印制博斯腾湖景区的导游图和旅游手册,以备游客使用;加快博斯腾湖驻点导游的培训,提高导游的科学文化水平。
5.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开展生态旅游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博斯腾湖湿地处于西北干旱的戈壁滩中,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因此,对博斯腾湖湿地的旅游开发,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贯彻以保护为主,开发利用为辅的方针,开展生态旅游。
参考文献:
[1]郭威,丁华.论地质旅游资源[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1,23(3.
[2]新疆地矿局.新疆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3]郭志忠.美丽的博斯腾湖[J].西部大开发,2007(1).
[4]金海龙,许豫东.博斯腾湖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J].人文地理,2002,17(4).
一、“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上晓起村
上晓起村位于著名茶乡江西省婺源县东北34公里、海拔600多米的山区,始建于唐代乾符年间(公元874-880年),距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上晓起村是全国农业生态示范村,自然风光极为优美。四周森林茂密,山鸟啼鸣,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中穿过,掩映着两岸的青山古树和黑瓦白墙的徽派建筑,构成如诗如画的迷人风光,恍如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上晓起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由于婺源解放前归安徽管辖,属于徽州文化系统,故而上晓起村的建筑都是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建筑上的砖雕、木雕和石雕都非常精美,村庄的布局和设计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非一般农村可比拟。
上晓起村除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优美外,最具特色的是当地的一切都和“茶”有关,和茶文化有关,不论是村民的生产、生活还是茶乡独有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莫不如是。由于该村山高地少,无法靠种粮食过活,自古以来就是靠种茶为生。至今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村前村后、屋前屋后都种有茶树,村口北边的茶园层层而上至山峰间,村庄南面山顶上还有数百亩高山生态茶园(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村口有一座古老的石坝,将从村中流过的溪水拦截,抬高水面,形成宽阔的“水口”,在“水口”旁边有棵树龄400多年的古樟树,树冠巨大,树梢弯向水面,树下种植着一些茶树,是一座天然的品茶乐园;村口还有一条1000多米长的青石板路,中间有一道深深的凹槽,是明清时期用独轮车运送茶叶、粮食等货物时所磨损形成的,是一条典型的“运茶古道”;村口另有一座气势不凡的茶亭,供过往行人歇息,这是婺源过去246座茶亭中所剩无几的保存最好的一座;村中有两口古井,是早在唐宋建村时所开凿的,地处山脚,实际上是山泉积贮而成,其水甘甜,倒入茶杯可以高出杯口3毫米而不溢出,属于软水,最宜泡茶;村中农民家家饮茶泡茶、种茶制茶,家家都有手工操作的木架石盘的捻茶工具;最为难得的是,村中至今还保留着一架50多年前制作的以水做动力的木制捻茶机,至今还完好无损,可以继续使用,这在全国也绝无仅有,非常宝贵。
正由于上晓起村自然形成的独特的茶文化景观,吸引了众多的茶文化专家学者到此考察。2004年由著名的茶文化专家陈文华教授亲自规划,设计景点,引入社会资金,和晓起村委会、江湾镇政府共同开发上晓起茶文化旅游景点,打出了“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闪亮品牌,并于同年10月以此名义开始接待游客。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陆续接待了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摄影家代表团,第二届全国少儿茶艺夏令营,全国茶文化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研讨会,第二届“婺绿飘香”国际茶会全体代表,香港汇知中学旅游团等团体。国家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国家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鹿心社、上饶市市委书记姚亚平、婺源县县委书记陈德寿等领导同志也先后莅临参观指导,并给予很高评价。中央电视台、省市县电视台、中国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上海旅游报等新闻媒体也先后给予了报道。2005年10月,上晓起村以“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身份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正式在北京登台亮相,向国内外各界人士展示上晓起高山生态茶园的美丽景色,参评的高山生态茶“晓起毛尖”获得了“优质名茶奖”,引起国内外茶业界人士的关注。上晓起“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品牌以及上晓起茶文化旅游开发初步获得了成功。
二、乡村旅游开发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上晓起村虽然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它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多制约的因素。一是耕地少。上晓起村地处山区,山多地少,全村80多户,400多人口,只有100多亩田地;二是交通不便。上晓起村位于村委会所在地下晓起村的上游,不通公路,汽车只能停在下晓起村,需走1公里的青石板路才能到达;三是资源不丰富。除了产茶,其他的矿产品、农产品资源都不丰富。所以,在茶文化旅游开发前,上晓起村农民的收入很低,全村一半人口都外出打工,只剩老人和一些妇女小孩在家。像其他很多的中西部地区农村一样,上晓起村也日渐凋敝,公共设施缺乏,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生活一片沉寂,知名度不高。许多导游常常不带游客上来。
自2004年茶文化旅游开发后,上晓起村开始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首先,经济获得了发展。旅游业给上晓起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一是旅游业本身给上晓起创造了财富。晓起村每年仅门票收入就达200多万元;二是旅游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茶叶的生产和销售;饮食住宿等服务行业;茶礼欣赏、茶艺表演等文化行业。其次,农民收入增加,生活好转。一方面旅游业增加了农民的就业,使一部分农民有了固定的工资收入;另一方面农民也参与到旅游业的经营之中,他们提供餐饮住宿、茶叶销售以及其他的旅游产品。第三,村容村貌整洁干净。为了搞好茶文化旅游,开发者和村委会一起整饬村容村貌,修缮古居,清理垃圾,美化环境;村民们从招徕游客出发,也自觉地清理、修缮自己的房屋,保持卫生、干净整洁。第四,乡风文明。一方面是由于外来游客带来了城市的文明之风;另一方面是因为村民们一门心思改善生活,要干的事多了,要赚的钱多了,自然吵口打架、打牌赌博、封建迷信活动少了。第五,社会生活重新焕发活力。出外打工的中青年人有的重新返乡从事旅游业及相关行业,他们带回来了资金和新的思想、观念,如一颗颗石子投入一潭死水打破了过去沉寂的农村社会生活。从上晓起村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开发乡村旅游不失为一条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乡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抢抓国家实施红色旅游开发的良好机遇,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为载体,突出“陕甘苏区创建地、落脚点”的宣传主题,实现创建红色旅游大县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全面构建旅游产业,形成旅游产品体系,树立旅游形象,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实现我县从红色旅游大县向红色旅游强县的跨越,为全县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发展目标
围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四张名片,编制《*县旅游总体规划》,按照国家审批的红色旅游开发建设方案,完成南梁革命纪年馆、列宁小学后续工程的同时,完成新馆布展及停车场、红色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新建抗大七分校、*、军民大生产基地、*会议旧址四个景点;完成南梁王大沟门至*、林镇*口至*、东*至*3条景区公路铺油工程;开发香包、刺绣、文化衫、十二生肖小贴士、木质小纺车、扑克牌等10种旅游产品;在县电视台开办《走*》旅游系列短片,加强行业管理,制定《*县农家乐评定标准》及《实施办法》,确保全年旅游生产平稳,力争使各景区(点)完成旅游接待人数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00万元。
工作措施
(一)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努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
继续坚持红色旅游为主,生态、文化历史、民俗旅游共同发展的模式,按照县委、县政府发展旅游产业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在规划上要着眼长远、彰显个性、突出特色,搞好《*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建设上要全民参与,彰显红色、突出优字,尽快建设一批好景区、好景点,在管理上要着眼需要,彰显特色,突出安全,积极引导更多企业加入旅游服务大军,在服务上要着眼顾客,彰显人本,突出周到,吸引更广泛的人士来*旅游观光,休闲渡假,努力构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专”的旅游服务体系。
(二)强化宣传促销措施,不断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宣传就有市场,客源就是财富。年内要尽最大努力引导旅游企业积极参与省、市旅游推介会。完善充实《*县人民政府网》、《*旅游网》,通过网络将*旅游资源、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来了解*,让*走向世界,形成强烈的视听冲击。并在县电视台开办《走*》旅游系列短片,积极向各大媒体报送旅游信息,拓展并巩固外界对*旅游的注意力,提升*对外界的吸引力,以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快发展目标。
(一)经济效益目标
目前我国的旅游景区开发在经费和资金支持上尚不能完全依赖于财政资金,相反地不少旅游景区还承担着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旅游业升级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旅游景区就需及时转变经营管理思路,注重经济效益目标,依靠经营收入来维持景区管理和日常运转。基于此,在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进行综合评价时应当关注其经济效益目标,重视经济绩效在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综合指标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尽管经济效益目标在整个评价分析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不应当将其作为唯一目标,与此同时,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也需要伴随着旅游景区经济社会功能的转变而及时进行调整。
(二)社会公益目标
对于旅游景区来讲,公益性是其重要的属性之一。基于旅游景区自身所具有的公益性与公共性,在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综合效益进行评价时,应当关注其社会公益目标。要注重景区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需要兼顾到景区开发建设综合效益中社会价值以及公益性的综合体现,尤其是关注到旅游景区所应当承担的惠及社会公众的社会公益责任。
(三)资源保护目标
对于旅游景区来讲,正是由于其自身所承担的负外部性以及公共性的特征,就使得价格这一因素不能够引导和推动利益主体对景区资源进行切实而有效的保护,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对于本地区经济利益过于追求最大化,常常会导致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在旅游景区资源的保护中应有的职能和作用不能够充分发挥,也难以对进行旅游资源以及旅游景区开发利用的相关主体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和管控,进而有可能在旅游景区开发中出现旅游资源保护政府职能失效的现象。正是基于政府部门以及市场在保护旅游景区资源方面的失灵现象,强化旅游资源保护在整个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综合评价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我国旅游景区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保护,同时对于增强旅游业发展的科学性以及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及思路
在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综合效益进行评价时,通常是采用平衡计分卡的方法,作为一种绩效管理和评价方法,平衡计分卡是基于发展战略,对整个评价体系进行指标分解,将企业的评价目标分解为顾客指标、财务指标、学习和成长指标以及内部业务流程指标等多个方面(见表1)。
财务指标。在进行综合绩效评价时,尽管结果性的财务指标具有不少的缺陷和不足,难以综合系统地反映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综合效益情况,但采用这一财务指标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和体现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以及执行情况等,对于提升和改善旅游景区管理经营绩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平衡计分卡的一项重要指标,结果性的财务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了收益增长指标、成本降低指标以及资产利用指标等。
顾客指标。为顾客提供更为满意、优质的服务,切实满足顾客需求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理念,实施良好、科学的顾客管理也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确保顾客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才能够推动旅游景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在进行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综合评价时,也要关注顾客指标。在进行顾客指标分析时,应当重视顾客获取率、顾客保持率、顾客满意度以及顾客盈利率等相关的顾客指标。
内部业务流程指标。良好有序的内部业务流程管理是提升旅游景区管理绩效、切实满足顾客需求的重要保障。进一步优化、组合景区业务管理的相关流程,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是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内部业务流程指标建设时,将创新能力指标、售后服务业务指标以及生产经营业绩指标等纳入重点关注对象。
学习和成长性指标。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也应当关注学习性和成长性,主要表现在创新、员工以及科教等。在分析评价旅游景区开发的学习性、成长性中主要有景区员工培训支出、员工满意度、员工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程度、员工忠诚度等指标。
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在进行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中要关注评价指标的合理分解,既要注重财务状况,同时也要关注自身潜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价值的创造能力,依靠财务指标跟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合理衔接,有效克服单纯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在进行景区开发建设中的缺陷,实现评价分析的客观性以及全面性。但也应注意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原先是用于传统产业和企业,将该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到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设中,在某一些方面存在着不贴切性以及不相符性。
在进行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综合效益评价时,可以依据资源权重动态指数建立因子模型。采用顶级原型优先分配原则,并将第一层因子作为重要度的权重比例,在第二层因子中各个旅游资源的单体或者复合单体依据重要性以及权重来按照指数递减原则进行设定,在综合权衡基础上统计获得如下公式:
(1)
(2)
(3)
其中,T表示第i级因子的资源重要程度,而F则表示第i阶段因子资源的权重。
(4)
正是基于此,在建立完善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综合效益评价模型体系时,应当围绕旅游景区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和管理目标进行适当的改进以及调整,为建立合理、有效、科学的旅游景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必要的框架支持。
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
(一)围绕评价体系构建框架层次
在构建框架层次时,要包含四个层次的内容:目标层,它针对的是对于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的相关绩效水平的衡量;准则层,主要包括财务、社会、顾客、学习与成长、内部业务流程、资源与社会保护六个基本的维度子系统;指标层,主要由反映各个子系统中具体内容的相关指标构成;指标要素层,基本上由反映各个指标层内容的相关要素构成。
(二)选取合理的预选指标
依据旅游景区的属性特征以及战略发展目标,在进行开发建设综合评价时,选择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确保可以综合反映评价体系所涉及的相关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在选取预选指标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如查阅文献资料、组织专家进行访谈或者梳理实践经验等。
(三)科学确定评价指标
旅游景区要维持其正常管理和运转,就必须依靠经营创收,获得收入,正是基于此,在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时,应当将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后的经济效益情况作为最直接的指标维度,依靠这一指标维度来反映和评价其过去价值的总体实现情况。在进行经济效益指标衡量评价时,应当采用量化的财务指标,主要包括发展能力指标体系以及盈利能力指标体系。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包括总资产增长率和销售增长率。盈利能力则主要包括成本费用利润率以及旅游总收入等。
旅游景区在取得相关经济收益的同时还应对其自身所依附的环境条件及旅游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旅游景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环境保护及资源保护的评价指标也是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维度,在一定程度上这一评价指标也反映了旅游景区现有的发展能力。在进行资源和环境保护相关指标评价时,可设定旅游环境保护、旅游资源保护以及景观质量维护等几个评价指标。旅游资源保护相关指标主要体现旅游资源的保护规划和实施情况、旅游资源的保护现状、旅游资源保护经费的投入强度等,这些评价指标都能够直接反映旅游景区在开发建设中资源保护情况。
此外还需关心景观质量等相关因素,这些都是旅游景区得以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从这个角度来看,景观质量及良好的旅游环境都是确保旅游景区高效保护及规划实施的重要指标。上述各项评价指标中,旅游环境保护的相关指标是环保经费投入强度、环境保护规划及实施情况、环境保护教育及污染物的排放达标率等;景观质量维护的相关评价指标则是由绿化率、景观营造状况、景观环境协调程度等相关因素。
大建制镇;旅游开发;基础设施;投资
酒埠江旅游区经过近十年实施大旅游开发战略,已挤身于国内知名景区行列。
一是确立了旅游开发大战略定位。攸县县委、县政府把旅游开发建设列为攸县经济社会发展三大战役之一,表明了攸县决策层对县情的高度前瞻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精准把握。
二是景区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开发了地质博物馆、酒仙湖、白龙洞、仙境乐园、宝宁寺、仙人桥、天蓬岩、九叠泉瀑布、桃花谷等系列景点;完成了连接景区的网酒公路、S315线拓宽硬化改造以及在建岳汝高速和待建旅游环线等交通配套项目,极大改善了景区的交通条件。
三是树立了旅游品牌形象。攸县申报取得了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湖南省森林公园、湖南省风景名胜区的挂牌。
四是景点投资规模扩大。除上述景点外,攸县政府还立项资建攸女仙境、寒婆坳观光带,并启动宝宁寺后续景点项目的开发。这些项目的建成,将奠定景区开发坚实的基础。
酒埠江旅游区奇山胜水、深洞怪石、幽雅古刹、珍稀植被,风景殊胜,享有“西有张家界、东有酒埠江”美誉。酒埠江景区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当得起一个“奇”字而无纤毫愧色。令人难堪的是,拥有精美绝伦景观的酒埠江旅游区却遭遇尴尬:一是旅游升温战“温而不热”。攸县县委、县政府殚精竭虑开发旅游,投资数亿开发景点与基础设施建设,却始终未见到旅游热潮出现;二是旅游景区建设“开而难发”。攸县众多优惠政策始终难以促成旅游招商投资气候,攸县政府始终未摆脱唱旅游建设投资“独足戏”的角色。
1.酒埠江深度开发面临的困境
旅游开发要升温,就必须找准病,对症下药。
缺重镇依托。酒埠江旅游区主景区所在地酒埠江镇系老工业基地,受产能政策调整和国企改制影响,该镇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历程,境内存活企业半死不活,难以为继。受之影响,该镇市政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市政功能日益褪化,无法承载大旅游功能服务。加上镇区布局不合理,呈南北区分割状,人口分散。整体上讲,该镇的市政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尚待复苏,缺乏投资活力,与其所承载的大旅游之重极不匹配。
人口是软肋。酒埠江镇总人口297310人,其中农业人口241542人,镇区常住人口5000余人,且镇区人口疏散在六、七个平方公里土地上。这样的人口总量与人口密度如何支撑大旅游功能产业的生存?原酒钢宾馆与富安酒店经营一年多倒闭,印证了人口软肋制约的残酷性。可以说,在人口、经济、市场条件均缺失的酒埠江投资旅游产业风险极高,其风险足以让投资者却步。
功能性配套设施缺位。整个酒埠江景区无星级与规模酒店,担当景区接待任务的只能依赖农家乐及私家旅馆。出于接待功能极端弱化原因,酒埠江旅游区始终无法破解“当日游”、“洗澡游”的魔咒,绝大部分游客无法享受“多日游”、“全景游”的快乐,绝大部分景点无法同步发挥效益,不能说不是酒埠江景区之“痛”。
投资热难显现。由于酒埠江镇缺失人口、经济与市场条件,攸县县委、县政府所着力的旅游招商步履艰难,已招项目投资商也顾虑风险迟迟不敢动土。
上述因素的存在,始终影响着旅游区的深度开发,因此必须调整旅游开发思路,实施旅游区大建制镇战略。
2.旅游要发展,大建制镇势在必行
深度开发酒埠江,大建制镇建设是前提条件。
大建制镇建设是深度开发的必然选择。据了解,国内闻名的旅游区均以重镇建设为依托,走出“以镇(区)活景(点),景镇同步开发”建设的旅游开发之路。如:南岳以衡山县为依托,张家界以张家界市为依托,庐山以九江市为依托。酒埠江是旅游区的主景区与门户区所在地,学习知名旅游区成功经验,走知名旅游区成功之路,把酒埠江镇建成整个旅游区的依托重镇,建成景区游客吃住玩乐园,将酒埠江镇打造成与网岭工业重镇并驾齐驱的攸县中东部经济“双子楼”,是旅游深度开发的必然选择。
大建制镇建设是深度开发的必然要求。其一是有利于“一镇二区”的整合。酒埠江镇区为“一镇两区”的自然布局,北为东塘商圈,是以镇政府为中心的商区;南为酒江商圈,以电站为主体的商圈,中间被钢厂、水泥厂、瓷厂破落企业区隔,各商圈自成体系,人为分割,大建制镇将极利于两区整合。其二是有利于“一镇两景”一体化。酒埠江镇区两大主景,一是东塘商圈寒婆坳景观,以地质公园、寒婆坳观光带为主体的景点;二是酒江商圈的大坝景观,以酒仙湖、全国大型土夯坝堤、泄洪道、人工湖、船闸为主体的景点。两景均为景区主景观,加速其一体化建设,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旅游开发效果。
大建制镇建设是增强旅游投资活力的有力措施。旅游开发建设投资大,靠政府单一投入杯水车薪,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建设。实施大建制镇战略能够开创出无限商机,增强旅游景区的投资活力,能有效推动引资招商,此举能扭转只有政府投资旅游的被动局面。
大建制镇建设是推动旅游开发升级的有效手段。一是能有效实现人口扩张。酒埠江镇区人口少、经济基础薄弱是旅游投资的“死穴”,破解之道就是通过大建制镇建设,快速推动人口扩张。二是能有效推动城镇扩容。大建制镇战略的实施,能够消除阻碍一镇二区发展的自然障碍,实现一镇两区的自然链接组合。三是能有效推动旅游开发升级。大建制镇建设能够促进旅游投资开发向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转化;能够优化投资结构,推动旅游开发升级。
3.大建制镇的构想及对策
A.大建制镇设立的优势条件
区位优势明显。酒埠江地处攸县中部,距县城45km,北接黄丰桥南村煤区,东连峦山漕泊,西毗邻工业重镇网岭,是北上南下西进的交通枢纽地;酒埠江镇有大坝与寒婆坳地质公园两大主景,是旅游观光的主游区;酒埠江又是景区的总大门,地理位置格外重要,在景区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功能作用,其优势不可替代。
用地优势突出。酒埠江钢厂、水泥厂、瓷厂均属耗能与环保污染企业,是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对象,企业转型成必然之势。规划引导企业用地可为大建制镇建设提供约1.33km2的用地支持。
环境优势独特。酒埠江莅临景区,自然景观丰富,气候宜人;境内民俗纯朴,古风犹存;景区莽莽森林,飞禽走兽,千年古刹,神奇溶洞神奇百出,是人类居住休闲的风水宝地,把酒埠江建成黄兰煤区与网岭工业园区后花园,是不二选择。
B.大建制镇的构想
下转第022页
上接第005页
建立副县级旅游行政区。将峦山、湖南坳、酒埠江镇划归旅游区,建成总人口过十万,近期常住人口过万,中期人口三万,远期过五万的攸县东部中心城镇。
建成宜居重镇。充分利用景区独特的水主体文化和自然环境优势,合理布局,优选规划,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可将酒埠江旅游区建成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旅游休闲宜居重镇。
建人文景观重镇。挖掘地方旅游文化,累积景区文化底蕴,厚积文化竞争优势,是旅游开发和大建制镇建设的永恒主题。酒埠江旅游区的文脉是水文化,与“攸水”、“攸女”、“大禹治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因此,大建制镇建设要兼顾旅游与文化的双重属性,从规划做起,高标准建设,把建制镇本身做成景观、宜居、文化、休闲、旅游的有机结合体。
C.建立大建制镇的对策
将“经营城市”理念引入大建制镇建设。大建制镇的建设说到底就是旅游区城市化建设的过程,因此,建设中引入管理城市的理念和经验,力求高效优质造城快速增人,走快速科学发展之路。
大规划引导大建制镇建设。科学规划是大建制镇建设成功的关键。因此,要以大规划总揽大建设,要以规划管理投资,要以规划引导旅游招商。大建制镇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要求,也要融合景区的旅游特色与旅游文化,还要考虑到景区长远发展,力求规划稳妥、全面、科学,避免规划失误。
盘活企业用地,以地募资推动大建制镇建设。旅游区内的企业均系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能耗污染企业,如何引导企业转型,用活用足国家产业政策,如何盘活企业用地,通过土地置换与土地流转募集社会资金,对大建制镇建设意义非常重大。
设立旅游特区,用优惠政策引资加速大建制镇建设。继续落实攸县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设立旅游建设项目特惠窗口,为深度开发旅游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行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