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方极乐世界范文

西方极乐世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西方极乐世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西方极乐世界

第1篇:西方极乐世界范文

越念佛号越倒霉,如果你在家庭、事业等各方面遭遇到种种障难,你要反省自己是否在孝道方面有亏失。

佛号指:(宗教界)佛教诸佛及大菩萨的名号。如: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的佛号(称本师释迦牟尼佛)。另,佛教中佛教徒最常持名的还包括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佛号(全称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简称阿弥陀佛),很多佛教徒谈到持佛名号常专指持阿弥陀佛佛号。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西方极乐世界范文

念完阿弥陀佛,或做了好事后——回向曰: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身极乐国。

阿弥陀佛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是汉传佛教中的信仰主流之一。大乘佛教各宗派普遍接受阿弥陀佛,而净土宗则以专心信仰阿弥陀佛为其主要特色。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西方极乐世界范文

一、青莲居士别称的由来:李白号青莲居士,青莲是一个包含佛理的名词,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个意象,在《全唐诗》和《全唐文》中,该词绝大多数都与表达佛教意义的内涵有关。青莲花的洁净芬芳,一尘不染,与李白鄙弃世俗的高洁个性相一致,佛教禅静的内心追求,与李白自由无碍的心灵也是一致的,佛寺所在的世外山川与李白高蹈尘外的仙踪相一致,佛教创造的西方极乐世界与李白理想中日月照耀金英台的美好世界仍是一致,所以熟悉佛教,富于幻想,追求理想境界的李白,是感于青莲一词包含的丰富佛理内涵而以之为号。

二、李白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西方极乐世界范文

情景回忆*****(张大爷的悲惨的故事)

“瘟疫来了,大家快跑啊!!”可是,瘟疫发展迅速,没过多久,村里的人就死了大半,到处都是惨不忍睹的景象,村子被封闭了,连没有病的人也得病了,村子里冒着烟,片地横尸……

在一个小屋里~

“神啊,求求你,饶了我们吧,我们一定更加勤劳,我们没犯什么错误啊,不不不,如果我们没犯错什么错误,老天爷怎么会惩罚我们呢,我掌嘴,我掌嘴……”张永乐打着自己,“永….乐。” 张氏着,“冰……花,我来了。”张永乐几乎是爬着过去的,他紧握着她的手,“永乐……我恐怕是马上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你再去娶个老婆吧,好好地过着小日子……美满的生活,我在天上回保佑你们的,这样,我会死的很快乐。” 张氏苍白地笑了笑,“不,你不会死的,老天爷不会那么薄情的,天啊,有什么哀怨就朝我发泄吧,我媳妇还没有生孩子呢,我看,世界上根本没有神,没有!”他就要崩溃了,“别这么说……神这样做也许有他的苦衷呢,天下那么大……他哪管地过来呢,不要绝望,我们都是神的儿女……我们应该相信他对吧?”“恩。”张永乐抓住了最后一丝理智,点了点头忽然,张氏觉得天旋地转,呼吸急促,她的手耷拉了下来,她也许去了西方极乐世界吧。“冰花!!!!”张永乐痛苦地喊着,好像要把那冷酷的老天给喊下来,只听“哄”的一声,下起了狂风暴雨,电扇雷鸣。

第5篇:西方极乐世界范文

——记洛阳白马寺

王轩宇

洛阳白马寺是我国创建历史最早的第一座佛教寺院,它历史悠久,久负盛名。到洛阳旅游,白马寺是我们选定的旅游景点之一。早上,我和爸爸7:30就来到了洛阳城东的千年古刹——白马寺。

白马寺被人们誉为“释源”、“祖庭”。北依邙山,南望洛水;在郁郁葱葱的长林古木之间,隐隐可见巍峨的殿阁和高高耸立的宝塔;洪钟长鸣,佛香远溢,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神圣之感。

我们来到白马寺山门外,山门面向道路有一座四柱三间的石牌坊,穿过石牌坊即放生池,放生池上有一座三石拱桥跨池南北,池子周围有石栏环绕,水中可见鱼吮残红,随波游荡;池子左右两侧,绿草茵茵,中心设花地,形成一种风格自然的人间?Q土。

白马寺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上以灰色筒瓦覆盖,有三个门洞;三门洞皆以灰砖、青石券石砌成;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是东汉的遗物,为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白马寺山门上镶有一块青石匾额,上书“白马寺”三个大字。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五年,太监黄锦重立在白马寺山门的。白马寺山门前还有两匹青石雕马,该马形象温驯,雕工细腻。此马原为宋朝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后又被白马寺主持和尚德浩法师将两匹石马迁置于寺门前。

进入白马寺山门,在寺院东南角、西南角各有一座方形角楼,东楼悬钟,西楼架鼓;这就是白马寺的“晨钟暮鼓”之处,这“晨钟”这“暮鼓”之声,敲醒了人世间一些人的迷梦,也给人门带来了吉祥如意。

天王殿是寺?鹊牡谝徊愦蟮睿??蕉ィ??怪醒胧卧残巍胺鸸狻保?胺鸸狻绷脚缘窳?芰??蕉怂起肺病<拐?嬗小胺绲饔晁场彼淖郑?贡趁嬗小肮?┟癜病彼淖帧5钅诹讲喙┓钭潘拇笸跸瘢?直鹞?戏皆龀ぬ焱酢⑽鞣焦隳刻焱酢⒈狈蕉辔盘焱酢⒍?匠止?焱酢K?歉髯运?址ㄆ鳎?直鸨硎荆悍纭⒌鳌⒂辍⑺场L焱醯钫?泄┓钭乓蛔鹇?嫘θ荨⒊嘟糯蜃?⒂沂质殖帜钪椋?笫质治詹即?拿掷辗鹣瘛H嗣乓豢吹剿?苁抢止??男蜗螅?陀幸恢只独值母芯酰?殖扑?恰盎断卜稹薄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主体建筑,殿顶九脊、筒瓦覆盖、飞檐挑角,斗拱华盖,大殿的正脊梁上有“佛光普照,佛轮常转”八个大字。大殿内供奉的主尊佛像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他“大慈大悲,佛力无边,大智大觉”,故名“大佛殿”。释迦牟尼左边站立的是摩诃迦叶尊者,释迦牟尼右边站立的是阿难尊者,左右两倾的坐像还有文殊、普贤菩萨,他们作为“智慧”与“德行”的化身,来协持释迦牟尼的,此三尊佛又称“释迦三圣”。

大雄殿中央,置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十分壮观;上有大鹏展翅,蛟龙飞舞。殿内三尊主佛,中间是释迦佛,乃娑婆世界教主。左边是药师佛,为东方硫璃世界教主。右边是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故又称此三尊为“三世佛”。 三世佛两旁是?驮、?力两位天将守卫左右,十八罗汉分列两旁,其造像栩栩如生。

接引殿是寺内最小的一层殿,原殿焚于清同治元年,再建于光?六年。殿内供奉的主尊佛像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手呈接引状。左侧是手持净瓶的观世音菩萨,右侧是手持珠宝的大势至菩萨。这一佛二菩萨称为“西方三圣”,是清代遗留下来的精美地泥塑艺术作品。

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都是白马寺的主要建筑,还有许多景点,由于我们的时间不够用,没有逐一游览。

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相传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夜梦金人,身长仗六,飞绕殿庭。翌晨,即召集大臣,告以所梦;太史傅毅答曰:“臣览《周书异记》,谓西方大圣人出;灭后千载,当有声教流传此土,陛下所梦,将无是乎?”,汉明帝听后即遣大臣中郎蔡?帧⒉┦客踝竦仁?巳顺鍪刮饔颍?萸蠓鸬洹P兄链笤率瞎??∮鲈诘钡赜位??痰挠《雀呱?隳μ凇Ⅲ梅ɡ级?淮笫Γ?眉?蟊痉鹁???蜓约笆湾饶材岚渍狈鹣瘛6?菏拐咔攵?呱??罢鸬┖胙锓鸾獭:菏埂㈣笊?阋园茁硗栽胤鹁?鹣裢?倒?悸逖簟:好鞯奂??裰亓轿桓呱???子?睿?⑶肫潇?雍桦退隆R钅辏?好鞯垭妨⒃诼逖舫俏饔好磐馊?镉?直毙诵奚?海?⑽??前茁硗跃??Γ?忝??庾?略何?茁硭隆

白马寺建寺至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几经风雨,几度兴衰。在人民政府的宗教政策和国家文物的保护下,寺院现在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了洛阳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如果你有机会来到洛阳的话,可别忘记到这儿玩上一玩。

—————————————————————————————

作者所在学校:渭南市临渭区育红初级中学初一•十班

第6篇:西方极乐世界范文

每一种宗教都有独特的信仰对象。一般说来,这些神灵既与基本教义相联系,又长期受到信徒的顶礼膜拜。佛、罗汉和菩萨,构成了中国佛教的信仰体系。在这些信仰对象身上,既有承袭印度佛教的因素,又有中国信众新创造的内容。

佛信仰

对佛的崇拜,经过了从一佛到多佛的演变过程。自释迦牟尼创教到大乘佛教兴起的五六百年间,释迦牟尼始终被认为是唯一现存的佛。这种信仰本质上是与教主崇拜相联系的一佛信仰。

在部派佛教时期,产生了“过去七佛”的信仰。“七佛”是指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之前的6位佛都是古佛,并不是处于同一个时期,彼此相隔的时间非常久远。每一位佛出现于世的时候,人们的寿命都很长,佛弟子都很多,佛法很兴盛。比如,第一位毗婆尸佛是在过去九十一劫(用以表达极长时间的概念)出现的,当时人们的寿命是8万岁,佛一次说法时就有弟子7万人。七佛倡导的教义基本相同。有一个“七佛通戒偈”,表述了佛教最核心的思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由于七佛并不是同时存在,所以“七佛”信仰本质上依然是一佛信仰。

大乘佛教建立了多佛同时并存的新信仰体系。大乘认为,十方世界同时存在的佛数量,比恒河岸边的沙粒还多,根本数不清。同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也就是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佛教不同经典和不同教派,所宣扬和供奉的主佛并不一致。中国佛教也崇拜多佛,比较流行的有阿弥陀佛、弥勒佛、药师佛等。

阿弥陀佛,也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等,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据《无量寿经》等载,很久以前,有位名叫法藏(即后来阿弥陀佛)的比丘,发下拯救众生的48个愿望,经过历劫修行,于西方建成净土,号“阿弥陀”。西方净土世界与现实世界(秽土)相对立,那里没有任何痛苦,只有“妙乐”。众生只要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死后就可以往生到净土世界,获得最终的解脱。

“弥勒佛”是未来佛。根据《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等记述,弥勒菩萨曾是释迦佛的弟子,释迦佛曾预言他将于大约57亿6千万年后,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说法救度众生。中国的弥勒信仰从三国两晋时期就开始流传,到唐代开始衰落。现在寺院中袒胸露腹、箕踞而坐、笑口大开的弥勒佛形象,并不是唐代以前的形象,而是本自五代契此和尚。传说契此常背一布袋,见人就乞物,装入袋中,人称“布袭和尚”。契此在圆寂时口诵偈言:“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后来人们就把他作为弥勒佛的化身。

药师佛金称“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大医王佛”、“医王薯逝”等。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根据相关经典记载,药师佛在本行菩萨道时,曾经发过十二大誓愿,要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和祈求,拯救一切众生脱离生死轮回达到解脱。据说,凡是没有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如果听闻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都能在临终时得到8位大菩萨指示道路,顺利往生东方净琉璃世界。

在佛教经典中还常见有3位佛相搭配的组合,如“三佛身”、“三世佛”等。

“三佛身”有多种不同说法,比较通行的是指“法身佛”、“报身佛”和“应身佛”。“法身佛”是指佛法所成的佛身,这是佛法人格化之后产生的崇拜对像。法身的特点是无形无像,永恒存在。由于法身没有能为人们的感官所把握的形像,所以,人们不能直接接触佛的法身。“搬身佛。是指经过修行实践,成就正果而获得的佛果之身,其形像是相好庄严的,有不同于常人的外部特征。。应身佛”是指为救度众生而根据需要随机应化的佛身,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众生需要,应身佛有不同的形像。

“三世佛”,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的合称,或三个世界佛的合称。其一,“竖三世佛”,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佛。过去佛有多种说法,在常见的寺院塑像中,过去佛是燃灯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是弥勒佛。其二,“横三世佛”,指三个世界的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罗汉信仰

在大乘佛教兴起之前,佛只有释迦牟尼一位,其他人修行的最高果位是罗汉,全称“阿罗汉”。达到罗汉果位,就超脱了生死轮回。罗汉的职责,就是遵照佛祖的嘱托,常住世间,推动佛法流传,护佑众生。所以,罗汉也成为信众的崇拜对象。

到大乘佛教时期,罗汉崇拜并没有被废除,也比较盛行。在中国佛教中,流行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我国南北各地许多寺院中都有罗汉堂,供奉罗汉的画像或塑像。

关于“十六罗汉”,最初见于玄奘所译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记述了十六罗汉的名字和住地。“十八罗汉”是在十六罗汉之外又加上庆友和宾头卢,也有的是加上迦叶和军屠钵叹。元代以后,十八罗汉就基本取代了十六罗汉,成为寺院中塑像的流行式样。

关于“五百罗汉”的来源,说法很多。一般指参加第一次佛经结集的五百比丘,以大迦叶和阿难为上首。除了其中的佛十大弟子外,其余的罗汉都没有名字。但是,在中国流传的五百罗汉都有名号。这是宋代及其以后逐渐在民间增补完成的。

菩萨信仰

大乘佛教兴起之后,修行者的主要样板不是罗汉而是菩萨。菩萨全称“菩提萨堙”,也意译为“觉有情”、“大士”等。菩萨的修行,是以自度和度人为特点。在众多大乘经典中,所记载的菩萨也和佛一样,多得数不清。而且,相同名字的菩萨,在不同经典中的记载也颇有差异。一般说来,菩萨也和罗汉一样,是佛的弟子,地位应该在佛之下。但是,也有一些经典把某些大菩萨与佛并列,更有一些经典甚至把某些大菩萨塑造为佛的老师。由此可以发现,大乘佛教中的菩萨崇拜,远远超过此前的罗汉崇拜。

在我国佛教信仰中,菩萨崇拜是非常流行的,主要菩萨有4位,即观音、文殊、普贤、地藏。他们都源自印度佛教经典,又在我国的流传中增加了新的信仰内容。

观音,也称“观世音”,“光世音”、“观自在”等。观音菩萨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根据佛教的说法,菩萨的可视形象本来无所谓男女,人们看到的或男或女的菩萨形象称为“应化身”,是菩萨根据拯救世间众生的需要而显示出来的。观音菩萨的形象在我国也经历了从男相转变为非男非女相,最后定型为庄严、慈祥、美丽的女相的过程。观音菩萨不仅能够在世间众生发声、发意求救时立即前往拯救,而且能够在看见世间众生身受各种痛苦时就前往拯救。观音化身很多,都是为解除芸芸众生所遭遇的多种苦难而应现的。 文殊全称“文殊师利”,是梵文音译词,意译作“妙德”、“妙首”、“妙吉祥”等。记述文殊菩萨的经典非常多,而且普遍给他以很高的地位。《菩萨处胎经》说文殊本来是佛,为了协助释迦牟尼教化芸芸众生,才变现为菩萨。《放钵经》说文殊是众佛之母。《华严经》认为文殊可以代佛立言,可以“宣如来旨”。《悲华经》说文殊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在我国佛教寺院的塑像中,文殊菩萨的形象是骑狮子,手持宝剑。

普贤又意译作“遍吉”等。大乘佛教各类经典多把普贤描述为修行成佛的样板,大乘经典的总护法,与大日如来同体。根据《华严经》的描述,普贤在修行解脱方面,在成就佛果方面,与三世诸佛都没有任何差别。唐代以后,我国寺院中的普贤形象为骑六牙白象。普贤菩萨为护持佛法、从事修行和拯救众生所发的十个愿望,称为“普贤行愿”,在僧俗信徒中都很流行,并且为华严宗、净土宗和密宗所重视。

地藏菩萨曾被释迦牟尼佛封为“幽明教主”,职责是拯救地狱中的众生,让他们都获得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地藏菩萨曾在佛面前立下誓愿:要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办法,让地狱中的众生都获得解脱,到那时候自己再成佛。这就是地藏菩萨的大愿。以后随着地藏菩萨信仰的流行,其大愿一般概括为;“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觉悟成佛);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按照中国佛教的传说,地藏菩萨降诞在新罗国王族,姓金,名乔觉,于唐玄宗时航海到九华山修道,圆寂后肉身不坏。

在传统佛教的经典中,以上的4位大菩萨并没有成为完整的一组信仰对象。在中国佛教传说中,四大菩萨则相互联系,各有分工:文殊代表大智、普贤代表大行、观音代表大悲、地藏代表大愿。

四大菩萨信仰也逐渐与四大名山联系起来。其中,山西的五台山是文殊显灵说法的道场,四川的峨眉山是普贤的说法道场,安徽的九华山是地藏成道、说法的道场,浙江的普陀山是观音的道场。四大名山原本都是风景秀丽之地,成为佛教名山和菩萨道场之后,不仅是游客观光的旅游胜地,也逐渐成为信徒朝拜的宗教圣地。

第7篇:西方极乐世界范文

砖雕

大佛殿正门南北两侧各有一幅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砖雕,南侧称为“西方圣境”,北侧称为“祗园演法”。砖雕为正方形,边长4.5米,均用“刻活”工艺将51块方砖表面磨光精雕细刻拼接而成,基本属于河州砖雕(临夏砖雕)工艺流派。两幅砖雕边缘装饰图案相似,上方用青砖雕刻筒瓦覆盖飞椽的屋檐,檐下雕饰三踩斗4攒,外层线子砖饰莲花花瓣纹勾边,里层四角雕刻卷草纹间以佛八宝图案作为装饰。中心砖表进行多层次雕刻,贴金描绘的装饰使画中人物错落有致,活灵活现。整幅作品内外呼应,浑然一体,宛如一刀刻成,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图2)

一、祗园演法砖雕(图3)

砖雕两侧对联 “佛日增辉,万善同归登彼岸;常转,十方瞻仰证菩提”,中间横批“入三摩地”。“ 三摩地”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画面中间释迦牟尼佛端坐须弥座之上,座前为左右胁侍文殊、普贤菩萨及帝释天、大梵天两位护法,座后站立侍佛弟子,佛像上方雕有贴金护法神迦楼罗(大鹏金翅鸟),左右为脚踏祥云的无量诸天大众。须弥座下方达官显贵、善男信女躬身下跪、虔诚礼佛,画面富有极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整幅砖雕既有怪石嶙峋、树木葱郁的田园风光;又有祥云缭绕、庄严肃穆的佛国圣境。形象刻画了佛祖释迦牟尼初传时,在摩揭陀国祗园精舍设坛弘法的佛本生故事。

二、西方圣境砖雕(图4)

南侧的砖雕名为“西方圣境”,对联“宝殿巍峨,无量人天咸敬仰;金身显涣,河沙凡圣共皈依。”横批“登极乐天”,祈愿佛徒死后,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画面亭台中央雕刻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和左右胁侍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及侍佛弟子,亭台两侧有往生信徒聆听佛法,台前仙鹤翩翩起舞。砖雕上方宝树林立,左雕佛塔,右刻楼阁,香烟飘渺,飞天环绕。砖雕下方画面最具特色,不但展现了西方圣境中的七宝莲池,而且用莲花中端坐的婴儿来突出《观无量寿经》中佛教徒对佛教信仰,及修善断恶的程度而产生的“九品莲花、三品九级”的往生观念。整幅砖雕用生动的画面和传神的意趣,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庄严、清净、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西方净土世界。

木雕

在清代,全国普遍崇尚建筑上繁琐的装饰,其形式主要有木雕、砖雕、彩画等,其中以木雕最具特色。木雕多以吉祥纹样、珍禽瑞兽、宗教图案等为题材。大佛殿木雕主要集中在斗上的花牵、梁枋、门窗扇等处。

一、檐下木雕

斗做法常常是判断一座建筑建造年代与风格特点最重要的依据,大佛殿一、二斗基本已从斗发展演变为花牵,称为“花牵代”,玲珑剔透的花牵成为建筑特色最鲜明的特征之一。额枋正面以浮雕形式雕刻吉祥云头,花牵全部雕刻卷草纹饰,斗之间雕刻有生动传神的佛教瑞兽狮子、麒麟、狻猊、天马等,构思巧妙、活灵活现。(见图5、图6木雕纹饰及瑞兽)

二、扇――吉祥图案木雕

大佛殿二层其他窗棂扇多以浮雕和镂雕相结合。内容有彰显皇家气派的龙凤呈祥(图7)、凤鸣朝阳(图8),有寓意吉祥的一鹭连科(图9)、富贵吉祥(图10),还有体现浓郁佛教氛围的文字雕刻(图11)。其构思巧妙、内涵深刻,充分体现出艺术的趣味和材质的美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扇――观世音菩萨救八难木雕

大佛殿二层西正间扇裙板雕刻有“观世音菩萨救八难”图案。《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提到因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化身,能救世间苦,解三灾、救八难,现选其中比较典型的几幅加以介绍。(图12救八难木雕整体)

(一)大水难(图13)

画面一人站在大海当中,双手抱拳作揖,半空中祥云缭绕,观世音菩萨坐于莲台之上,身后背光浮现,突出表现了观世音菩萨受感应于危难关头救人于大海落水之际的慈悲形象。

(二)刀兵难(图14)

画面左侧一头戴乌纱官吏坐在方形府案之后,身旁站立一小吏,案前跪一双手被缚的犯人,旁边刽子手双手举起的兵刃断为三节。此幅雕刻没有菩萨出现,只是在犯人面前雕刻两朵祥云用来替代菩萨化身,其中兵刃折断可谓点睛之笔,意蕴深远。

(三)劫贼难(图15)

第8篇:西方极乐世界范文

关键词:净土世界 莲华藏世界 华严经 毗卢遮那佛

人类所居住的现实世界,在佛教看来是一个苦世界,是一个被烦恼污秽所污染的世界。佛教否定了现实世界,必然会塑造一个神圣者的世界来使得现实世界的人获得救赎。这样的一个世界就是佛教所谓的“净土”,这个净土世界是指佛所居住的世界。对于净土世界的塑造是佛教吸引信徒的重要方式,我们所熟知的西方极乐世界便是阿弥陀佛所居住的净土。在佛教所塑造的净土世界中,有一个净土世界是想了解佛教神圣者世界的人们所不能忽视的,这个净土世界就是《华严经》中所塑造的莲华藏世界。

莲华藏世界,即从莲花出生之世界,或指含藏于莲花之中的功德无量、广大庄严世界,又作莲华国。又作华藏庄严严具世界海、妙华布地胎藏庄严世界、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华藏世界海、华藏世界、华藏界、十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十莲华藏世界、十华藏。此世界是毗卢遮那如来于过去发愿修菩萨行时所成就的清净庄严世界,即有关十佛教化的境界。其庄严及构造,在唐实叉难陀译的八十《华严经》卷八、卷九、卷十之《华藏世界品》中有详细记载,本文对莲华藏世界的分析即是以译本为主要依据。

一、莲华藏世界的时空结构体系

1.空间结构

莲华藏世界是毗卢遮那佛历经无数菩萨行而成就的广大功德庄严,其底层有十重微尘数(即无数)风轮,十重微尘数风轮之上为香水海,香水海中有大莲华,称为“种种光明蕊香幢”。其中之世界即为莲华藏世界。十重微尘数风轮从下至上依次为:平等住、出生种种宝庄严、宝威德、平等焰、种种普庄严、普清净、声遍十方、一切宝光明、速疾普持、种种宫殿游行、殊胜威光藏。①

莲华藏世界中,周围有金刚轮山围绕,其内部即是大地,大地中有不可说微尘数香水海,一一香水海中亦各有不可说微尘数世界种(即世界大集团),一一世界种中亦有不可说微尘数世界,其形状各皆不同。最中央的香水海名“无边妙华光”,从其海中出大莲华,名为“一切香摩尼王庄严”,莲华之上有一世界种,其名“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其中有二十重不可说微尘数的世界布列于其间。其最下第一重世界,称为最胜光明遍照,一佛刹微尘数之世界周匝围绕,其中住有净眼离垢灯佛。其次,在上方过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种种香莲华妙庄严,二佛刹微尘数之世界周匝围绕,中住师子光胜照佛。如此,次第上方有世界名一切宝庄严普照光、种种光明华庄严、普放妙华光、净妙光明、众华焰庄严、出生威力地、出妙音声、金刚幢、恒出现帝青宝光明、光明照耀诸世界,从三佛刹至十二佛刹微尘数世界各各周匝围绕,其中亦各住一佛。次第更向其上方过微尘数之世界名娑婆,此世界以金刚庄严为际,由种种色得风轮所持,莲华网住,其形状周圆,以空居天宫庄严之具而覆其上,十三佛刹微尘数之世界周匝围绕,中住毗卢遮那佛,即是我们所住的娑婆世界。又此上方有世界名寂静离尘光、众妙光明灯、清净光遍照、宝庄严藏、离尘、清净光普照及妙宝焰诸世界,从十四佛刹乃至二十佛刹微尘数之世界周匝围绕,其中各住一佛。现将“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上之世界名称及佛号如下列出:

第二十重 妙宝焰佛号福德相光明

第十九重 清净光普照佛号普照法界虚空光

第十八重 离尘佛号 佛号方便最胜幢

第十七重 宝庄严藏 佛号无碍智光明遍照十方

第十六重 清净光遍照佛号清净日功德眼

第十五重 众妙光明灯 佛号不可摧伏力普照幢

第十四重 寂静离尘光 佛号遍法界胜音

第十三重 娑婆佛号卢遮那如来世尊

第十二重 光明照耀佛号超释梵

第十一重 恒出现帝青宝光明佛号无量功德法

第十重 金刚幢 佛号一切法海最胜王

第九重 出妙音声佛号清净月光明相无能摧伏

第八重 出生威力地 佛号广大名称智海幢

第七重 众华焰庄严 佛号欢喜海功德名称自在光

第六重 净妙光明佛号普光自在幢

第五重 普放妙华光佛号为香光喜力海

第四重 种种光明华庄严 佛号金刚光明无量精进力善出现

第三重 一切宝庄严普照光佛号净光智胜幢

第二重 种种香莲华妙庄严佛号师子光胜照

第一重 最胜光遍照 佛号净眼离垢灯

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

一切香摩尼王庄严莲华

无边妙华光香水海

另外,此中央香水海之东、南、西、北及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以及上、下十方各亦有一香水海,从其中出大莲华,莲华之上亦有如上述二十重世界种,又此十方十个世界种周围,各亦有十方十个二十重世界种,周匝围绕,加上中央世界种合计分布有111个世界种。正如八十华严中所说:“诸佛子!如是十不可说佛微尘数香水海中,有十不可说佛微尘数世界种,皆依现一切菩萨形摩尼王幢庄严莲华住,各各庄严际无有间断,各各放宝色光明,各各光明云而覆其上,各各庄严具,各各劫差别,各各佛出现,各各演法海,各各众生遍充满,各各十方普趣入,各各一切佛神力所加持。此一一世界种中,一切世界依种种庄严住,递相接连,成世界网;于华藏庄严世界海,种种差别,周遍建立。”②又《佛祖统纪》三十一卷上说:“上极宝焰,下彻风轮,此华严所明一世界种,竖高则且约二十重,周围则略得十一数,复由此数随方各十,则总之为百十一,如天帝珠网分布而住”。③“宝焰”即是指二十重世界中最上面的“妙宝焰”世界,“风轮”则是指上述十重风轮。“此华严所明一世界种”即是名为“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的世界种,莲华藏世界以此世界种为中心,共111个世界种罗列成如网的围罩,而构成世界网,各皆以众宝庄严,佛则出现于其中,众生亦充满其间。可见此莲华藏世界构造之庄严,及其广大无边。

总的来说,《华严经》构造莲华藏世界先以“风轮”为单位,物质世界之所以成立的四轮之一,莲华藏世界即位于十重风轮之上。其次是“香水海”,即充满香水的大海,即是成立物质世界中的“水轮”,生出莲华藏世界的大莲华即在此香水海中。接着是“世界种”,即是世界大集团,位于莲华藏世界中被金刚轮山围绕的大地之中的无数“香水海”。最后是“二十重世界”,即布列于“世界种”上的微尘数世界。而我们所生活的娑婆世界,就是莲华藏世界111个世界种中其中一个之上的“二十重世界”中的第十三重世界。莲华藏世界,这个不可思议的无限世界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但是它不杂乱,它是有秩序的。晋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卢舍那佛品第二之三〉上这样说:法界不可坏,莲华世界海,离垢广庄严,安住于虚空。此世界海中,性难思议,善住不杂乱,各各悉自在。④之所以莲华藏世界无限大而不杂乱,是因为它是由卢舍那佛⑤法身统一起来的,这个世界是和卢舍那佛法身同等的,莲华藏世界可以说是卢舍那佛的“法界身”。⑥

2.时间尺度

唐译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5〈31 寿量品〉有这样的记载: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一劫,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佛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转音声轮世界善胜光明莲华开敷佛为一日一夜;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一劫,于离垢世界法幢佛为一日一夜;离垢世界一劫,于善灯世界师子佛为一日一夜;善灯世界一劫,于妙光明世界光明藏佛为一日一夜;妙光明世界一劫,于难超过世界法光明莲华开敷佛为一日一夜;难超过世界一劫,于庄严慧世界一切神通光明佛为一日一夜;庄严慧世界一劫,于镜光明世界月智佛为一日一夜。佛子!如是次第,乃至过百万阿僧世界,最后世界一劫,于胜莲华世界贤胜佛为一日一夜,普贤菩萨及诸同行大菩萨等充满其中。⑦“劫”泛指极长的时间,在印度,通常以之为梵天的一日,即人间的四亿三千二百万年。《华严经》以“娑婆世界”,即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现实世界为一劫,此一劫是极乐世界的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中的一劫是袈裟幢世界的一日一夜。如是经过百万阿僧世界的类推,最后世界的一劫,只是莲华藏世界的一日一夜。经过这样的类推,莲华藏世界的一日一夜究竟有多长,已经超出人们的认知范围了,到达一种不可思议的时间尺度。莲华藏世界这样的时间尺度如同莲华藏世界的空间结构一样,其长久、广大让人不可思量,只有让人不可思量的世界体系才是最吸引人的净土世界。

二、最高层次的净土观

净土与佛身是相关的,佛陀观低劣则净土观就低劣,佛陀观若高妙则净土观亦随之高妙。如把释迦身看成为八十岁的父母生身,则其土就是阎浮提秽土。若把佛陀看成是永远真实的存在、等同于法性的法身,则其土是超过三界的灵山净土。⑧在佛教佛身观的历史上,小乘佛教认为佛身有生身和法身两种,即肉身灭、法身不灭,此处的生身指的是释迦牟尼的肉身,法身指的是佛陀所说教法和所制律仪。大乘佛教对佛身理论作进一步发挥,指出当年成佛的释迦牟尼只不过是“从本垂迹”倒驾慈航的应化之身,他在无量劫前早已成佛,这带有否定人间佛陀现实性的趋向,在大乘经典中以《法华论》中的法身、报身、应身之三身说比较通行。法身指我空真如、法空真如所显之法性。报身指佛陀的智慧和悲愿以及辐德庄严所成之身。应身,即应物现身,指佛为普度众生随三界六道之不同状况和需要而显现之身,也指2500年前诞生印度、化导人间、80岁入灭的释迦牟尼。由此可知佛身是经过生身观、报身观,进而由报身观发展到法身观,佛教复杂的净土观大体上是从这个途径发展起来的。《华严经》佛身观的创新在于集中把“三身说”中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法身”限定在毗卢遮那佛这样一个具体的佛身,从而把“法身”、“ 报身”、“ 应身”统一起来,使其具有三位一体的特性。正是毗卢遮那佛这一特性,其所居住和教化的净土世界在佛教所塑造的净土世界中才具有足够的影响力。

佛教历来所塑造的净土世界中最为熟知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这得益于净土宗的传播。华严宗的建立使得《华严经》广为流传,而其所塑造的净土世界即莲华藏世界也随之而流传开来。由于华严宗教义的深奥难解,其信仰者大多是社会中具有一定知识素养和社会财富的中上层人士,故而不像简单通俗的净土宗那样传播广泛。《华严经》中的净土世界在佛教塑造净土世界的历史上虽说不是最广为人知、最有影响力的净土世界,却是最为完善和广大的净土世界。在《法华经》中灵鹫山为佛永远住处,《维摩经》则把一大千世界作为净土,仅对一处,一世界指示为净土;而莲华藏世界广大庄严、包摄十方,净、秽二土全收,总以全宇宙为毗卢遮那如来净土,其所到达之处,真是无所不至。毗卢遮那的净土世界可以说是佛教净土观的最高层次。

真谛译世亲《摄大乘论释》卷十五说:“世间世界,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净土为依何法?论曰:无量功德聚所庄严大莲花王,为依止。释曰:以大莲花王,譬大乘所显法界真如,莲华虽在泥水之中,不为泥水所污。譬法界真如虽在世间不为世间法所污。(中略)复次,如来愿力所感宝莲华,于诸华中最大最胜,故名王。无量色相等功德聚所庄严,能为净土作依止。”⑨法藏的《华严经探玄记》三引此文而说:“华藏之名,因此立也。(中略)藏是含摄义、出生义、具德义。此中通论有二义:一由此土内含摄一切人法等诸法门故,二含摄一切诸余刹故。”⑩澄观的《华严经疏》卷八曰:“莲华含子之处,目之曰藏。今刹种及刹,为大莲华之所含藏,故云莲华藏”。11由此可知,莲华藏世界包含了种种佛刹净土以及各种佛法,莲华藏世界可以说是诸佛报土的通名。

莲华藏世界作为佛教最高的净土观,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华严经》所塑造的净土世界――莲华藏世界在佛教界成为一种典型,凡其后之佛教典籍欲塑造净土世界或求解脱于一境界,在各种选择中,莲华藏世界是作为欲选择寻求最为庄严广大、最为完善、最为神秘的净土世界,在这种选择中,后世佛教典籍都是引用《华严经》中莲华藏世界,没有哪部典籍能超越《华严经》。一向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目的的净土宗,是佛教中宣传净土世界最为得力的宗派,莲华藏世界之说兴起以后,净土宗根据世亲的《净土论》,把阿弥陀佛之极乐世界说成是莲华藏世界。而作为大乘佛教晚期最为流行的密教对莲华藏世界之说很是注重,把《大日经》中所说的胎藏界,《密严经》中所说的密严国,说成是大日如来的莲华藏世界。

三、结语

净土世界是佛教作为救赎世俗世界所塑造的目的地,对于信徒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人生目的。没有净土世界的塑造就没有佛教在中国长足的发展,以往生净土为目的的佛教宗派――净土宗在中国的长远发展足以说明净土世界的重要性。

华严宗之宗旨在于无尽缘起、圆融无碍的义理,关于净土指塑造,华严思想将各种净土兼容并包形成与其思想主旨相对应的圆融无碍的莲华藏净土世界。此莲华藏世界之构造为,由十重微尘数风轮所持香水海中的大莲华。其内部构造为,金刚轮山围绕的陆地上有无数香水海,其中分布着111个世界种,每一世界种中又有二十重世界,每一世界中住着一佛。如此广大庄严的莲华藏世界是由法身佛毗卢遮那主领的,此净土世界融合了佛教历来的各种净土世界,是佛教最高层次的净土观。以往生西方净土为目的的净土宗以及后期佛教主导宗派密宗都借用莲华藏世界为自己的宗派服务,可见其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M】,《大正藏》10册。

[2]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M】,《大正藏》45册。

[3]法藏:《华严经探玄记》【M】,《大正藏》35册。

[4]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M】,《大正藏》35册。

[5]真谛译:《摄大乘论释》【M】,《大正藏》31册。

[6]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M】,《大正藏》25册。

[7]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第9篇:西方极乐世界范文

人们涉足华夏大地上的佛寺庙宇,往往能发现寺庙内各种建筑构件大都有莲花的造型,从石栏柱头到殿堂漏窗,从经堂壁画到垂幛挂幡,都离不开莲花的装饰图案。至于各种佛的塑像,也多半离不开莲花.不是趺坐在莲花座上注目凝思,就是手持莲花降福人间。那么,莲花为何和佛教结下如此紧密的不解之缘呢?

莲花,又名荷花、莲华,盛开于春夏之际,花色有红有白,含苞时,娇羞欲语;怒放时,嫩芯摇黄。素净雅致,皎洁无暇。亭亭玉立于水波之中,迎风摇曳,散发着丝丝清新的幽香。再加上绿盖叠翠,青盘滚动的荷叶,给人以斯华独灵,流光溢彩的美感。荷花是一茎一花,根茎在水域的污泥之中,而花却婷婷高雅地向天而放,形成了污浊与圣洁的对比,故人们赞誉为“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仙子,是人世间富有灵性的观赏花卉。

地处热带气候的古印度人对清新高雅的莲花早就有所偏爱,并有种莲、赏莲的风气。莲花一茎一花的不凡气质,和佛教所主张的不受现实世界秽土的污染,超凡脱俗,达到清净无碍之境地的理想。有着天衣无缝的契合,故佛教在古印度初创时期,便注意民俗爱莲的心理将佛教的主张、教义等和莲花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吸收信徒。

佛祖释迦牟尼的出生便和莲花紧相关联,释迦牟尼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降生时,宫廷里呈现出祥瑞之相,百鸟群集,鸣声相和,四季花卉,竞相开放,尤其是沼池内的莲花,竟突然开放,大如车盖,分外妖娆。故早期的佛教雕塑中,常以莲花的形象代表佛祖,后来出现了佛祖的造像,其形态仍和莲花联在一起,他的坐姿是“莲花坐”:两叠,足心向上;他的底座是“莲花座”,由往上开放的莲花花瓣组成,娴静而典雅。

莲花从佛祖的象征而逐渐引伸为整个佛教的象征。据记载:“如世人认莲华为吉祥清净,悦可众心,今密藏中亦以大悲胎藏妙法莲华为最吉祥。”在佛教经典中,莲花的名字也频频出现,如大乘佛教有一部著名的经典,经名就叫《妙法莲华经》,简称《莲经》,象征教义的圣洁。阿弥陀佛的手中常拿着一朵莲花,寓意莲花能接引众生去西方极乐净土世界,因此“莲邦”成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异名。观音菩萨的手中也往往持有莲花,以莲花比喻洁净,达到净化各种不合佛法之事,普济众生,故佛经中把观音菩萨说成是莲花的化身。佛讲经说法时的座位,称为“莲座”,又叫“莲台”。在我国寺院庙宇中,无论是佛、菩萨、还是罗汉,大都是坐在莲台上的。莲花成了佛教艺术中常开不败的一朵奇葩。

(责任编辑/杨剑鸣)

古币上的龙及花钱

刘 宁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古建筑、古壁画、古玉器以至一天圆地方的中国古钱上,龙都是常见的装饰物。龙纹作为我国独特的艺术瑰宝,俸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与审美观。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西汉时代就出现了铸有龙纹的半两、五铢钱。那时的龙称为一蟠螭一,形如鳄鱼,首长体短,四足拽尾,形象颇为生动。到了宋代,龙的造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一种铸于北宋崇宁年问的崇宁重宝,钱背双龙,细颈蛇身,张口吐舌,四目眈视,相对而舞,显得很有神威。相形之下,元朝大元国宝钱上的戏珠飞龙更能予人以“左盘右蹙如惊电”之感,那简练粗犷的线条,猛厉飒然的造型,充分体现出蒙古游牧民族骁勇好斗的性格。

清朝钱币上的龙已失前朝凶猛威武、叱咤风云的雄姿,显得华美有余而恶意不足。传世有一枚成丰元宝雕母大钱,钱背游龙戏珠环布穿孔,龙身转折有致,极富动感,四周还以云涛海波作为装饰,雕刻精致,栩栩如生。从光绪年间起,清政府开始制造铜元和银圆,龙成为主要装饰图案,龙纹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云龙、火龙、团龙、翼龙、海中游龙、云闻飞龙,有的奔腾飞驰,有的回首而望,有的合嘴而行,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二)

在我国丰富多彩的古钱币宝库中,有一种花钱,它只是具钱币之形和不参与流通,但其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堪称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

古人结婚,有一种向新人抛撒彩果、钱币的仪式,谓之“撒帐”而撒帐仪式所用的钱就是花钱。这种花钱的正面常用具喜庆色彩的祝词吉语,如“同心永结”,“龙凤呈祥”等,钱的背面多铸有龙飞凤舞等吉祥图案。在修房造屋时,有一种反映建筑风俗的花钱,谓之“上梁钱”大多选择黄道吉日作为上梁时间,并精铸一批钱币置于梁上,希望能镇邪驱魔,永保平安。簪花钱是元、明时期女子使用的头饰一般用金银铸造,形制小巧,铸工精细。有人因而赋诗:“新钱铸就黄灿灿,小姑簪花最相宜”贺岁钱是新春佳节馈赠亲友的礼品,钱的正面铸文,如“新年大吉”,“人寿年丰”“福寿康宁”等等。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