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医学理论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医;基础课程;现代教学模式
所谓中医基础课程的现代教学方法,是指在在教授中医基础课程的过程中,不完全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即所谓按照教师既有的中医知识和理论去解释课本上的理论,而是采用现代医学理论,也就是西医理论,最大限度的去解释中医的各种理论。
1.用现代医学理论讲解中医理论的必要性
中医理论比较抽象、难懂,很多理论对于初学中医的人,尤其是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中医文化的人来说,中医尤为难学。中医学是一门涉及古代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学科。尤其和古代哲学密不可分,中医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天干地支等无一不是古代哲学的体现。而刚刚跨入中医药大学门槛的学子,在进入大学之前,所接受的教育以及知识几乎和古代哲学无关,所学习的知识更多的是偏向现代科学,如数理化、生物、自然等学科。这些学科主要发展于西方,所采用的思维模式也是西方思维模式,这和我国古人的思维模式有着比较大的差距,这也就决定了一个从小更多接受西方思维模式的人进入中医领域后突然要按照中国古代哲学思维去思考和学习中医,是有比较大的困难。这也就说明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虽然学医很困难,但比较起来,西医比中医学起来要容易。主要是因为西医所教授的知识更加直观,更加易于让人接受。以普通感冒引起发热为例,西医对此的解释是,发热是人体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从而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源,作用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点上移,进而产热增加和散热减少,最终引起体温升高。中医对此的解释是是外邪(主要是寒邪)郁闭毛孔,卫阳不能达于肌表温分肉导致恶寒,卫阳不能宣发,郁而化热,故发热。同样是一件事情,中西医解释完全不同,相比来看,西医的解释更加客观、明了、直接,对于接受西式思维惯了的人来说更易于接受和理解。而中医的解释则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初学中医的大一学生往往课下反应听不懂,学了一个学期之后,依然对中医感到很迷茫。甚至很多人学习中医几年,仍然觉得对中医还是一知半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中医难学的因素在里面,笔者认为更多的还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如果能够用比较容易接受,更加直观的西医理论去讲解中医理论,把抽象的中医理论转化成形象的、具体的现代知识,应该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中医知识,中医院校的教师教授中医课程的效果也会提高。
2.中医理论体系与现代医学理论体系差别巨大的原因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到,“在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中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关于简单的位置移动的理论,即天体的和地上物体的力学,随后是关于分子运动的理论,物理学,紧接着几乎合它同时而且有些地方还先于它发展起来的,是关于原子运动的科学,即化学”。由此可见,中西方文明发展的过程是类似的,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宏观走向微观。中国在古代取得了灿烂的文明,当时较之世界也处于领先,然而现代科学却产生于西方。同时,也产生了现代科学的一个分支,即现代医学。而中医理论在从宏观走向微观的时期,受当时科学水平以及其他政治原因与西医从此分道扬镳。因此,造就了今天中医这个非常有特色的理论体系。今天看来,中医理论的知识构架和西医表面看起来差别巨大,中医理论非常抽象、难懂,但因为中医临床治疗的效果卓越,而且这种效果具有可重复性,所以造成了中医一直被有些人诟病不科学,经验主义的同时又长期和西医并存,屹立不倒,并愈加繁荣的这样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也就是说,中医并不缺乏令人信服的客观病例,缺乏的只是更加科学、更加现代,更加通俗易懂的解释手段。而现代医学的理论恰恰可以为解释中医理论而服务。
3.用现代医学理论讲解中医理论的可行性
笔者认为用现代医学理论讲解中医理论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因为尽管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表面看去差别很大,但中西医研究的问题是一致的。古人也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产生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只是限于当时的哲学水平、科学水平并未给予准确的、微观的,直观的,更加令人信服的解释。但是中医所表达的对象和西医是一致的,都是人,说明的问题也是一致的,只不过解释不同。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用西医更加直观,准确的理论去解释中医。或者说,让学生明白中医所说的一个问题,在现代医学中是什么样的问题,古人想表达的是什么。我们要做的是在课堂上加上一个“中医理论转化成西医理论”的这样一个“翻译”工作。
笔者在课堂上曾做过实验,比如解释“伤寒”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根据中医理论来阐述,认为寒邪通过人体肌表进入人体,从而引起人体生病。此种解释抽象、牵强,当学生问起古人如何观察到寒邪进入人体肌表时,教师往往无言以对,只能说这是古人的一种猜测。这样不但不能给学生做出合理的解释,同时也会发现学生多数表示不可理解,或者难以信服。而用现论去解释,如现代医学认为,伤寒并不是真正被寒所伤,只是在温度低的情况下,自身免疫力下降,平时潜伏在人体的对人体不构成伤害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此时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致病,寒邪不过是一种诱因。古人由于观察不到微生物,只看到了“天寒”人体易致病的现象,从而把现象误当成了一种本质。按照此种解释,发现多数学生很容易就明白其中道理。又如中医提到“肝克脾”时,传统解释方法是根据中医五行理论来进行推理,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所以肝克脾。此种解释固然看上去很有中医特色,但学生掌握起来也仅仅是死记硬背,强迫自己接受木克土的事实。而笔者用西医知识,告诉学生,现代医学的情绪刺激,会引起应激性的胃炎、胃溃疡,也就是中医所谓的“肝克脾”的其中一种情况时,学生会很容易地接受,并很自然的把中医和西医知识串联在一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普遍表示在没学中医之前,总认为中医特别难学,而现在觉得中医并不难学。学生们也逐步认识到,中医理论很多是古人对正确的现象用错误的理论进行了错误的解释。而这种错误的理论却成了我们当今特有的一种理论体系。这样学生们既不会抱怨中医难理解,甚至是玄学,也不会苛责古人,反而会古人在当时的理论水平、科技水平下能创造出如此逻辑缜密的中医理论而感到自豪。
【关键词】 中医现代化;中西医融合;西医中化;现代中医学
中医药学的现代化研究,是中医生存与发展的重点。因为,中医学由于受闭关自守政策以及师徒传承模式、四大经典理论等因素的影响,在学术上常常是坐井观天,只知其然,不问其所以然。思维方式显得既陈旧、又僵化,根本无法引入国外新的思想与思维方式,尤其是近代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思维方式等。因此,传统中医学已经显得非常陈旧。而作为当前主要的中医现代化方法中西医结合研究,却由于思路不清、方法不当,始终结而不合。甚至有导致中医西化之嫌,故遇到了挫折,受到了怀疑。这使得政府和国民用不同方式方法,都投入或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关注。所以,探讨中医现代化的方法,是摆在中医药学工作者面前的极其重要的问题。探索中医现代化的方法,事关中医药学的未来和命运。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调整或重新确立中医现代化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才能拯救中医,才能使中医达到现代化。为此,笔者提出用逆向思维,以中医理论思想去研究西医西药的西医中化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和促进中医学的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现论述于下。
1 西医中化的基本原理和内容
西医中化之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医现代化,而中医学的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要把传统的中医学变成一门现代科学,这样就能与现代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相互交流、相互带动,从而获得活力与进步,进而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再创辉煌;为人类的健康与长寿,建功立业。所以,我们必须要按照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观察方法和各项标准,来重新整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保持中医哲理学的优势及精髓,替换陈旧的思想、方法和内容;填补现代医学解剖、生物及化学理论知识;引入现代哲学思想,强化哲理与医理之间的密切关系等。这样,才能让中医与时代同步,才能把中医学变成一门现代学科。可见,中医学的现代化,其本质,又是对传统中医的深入化,也就是要以中医哲学理论为核心,以目前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为参考,对传统中医学的基础医学理论进行具体化、西医化。确切地说,也就是对西医学理论体系进行的中医化,就是吸取西医学的医理,继承中医药学的哲理,就是要运用中医思维研究西医、应用西药,把西医西药中医化,而不是目前的中医西化性研究方法。故称之为西医中化。因为西医学已经拥有或具备了很完备的现代科学知识及思维方法,更具备了医学生理、解剖、生化等人体科学的现代最新认识,与中医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目标和体系相比,只差未融入哲学思想,没有和哲学相结合或相渗透,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思维与研究方法。所以,只要我们把中医西化的中西结合研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立即改变思维和研究方法,充分利用现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运用逆向思维方式,对中西医结合研究进行全面而系统性的西医中化式西中结合研究方法,就能保持中医学原有的哲学性基本特色,又可防止把中医真正被西化;既能充实中医的医学理论内涵,又能使中医学兼具各种优点于一身,使中医学达到真正的现代化。试想,中化后的西医学,和传统西医学还一样吗?同样,西化后的中医学和传统中医学一样吗?那么是该称作现代医学,还是该称它为现代中医学呢?因此,把中医理论具体化、深入化;把西医理论哲理化、系统化,使中医哲学思想之理论精髓与现代西医学理论相互交融,使哲理与医理之间、哲学名词与医学名词之间形成紧密的对应关系,就可以把传统中医学理论变成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并可把它称为现代中医学。从而,就能实现中医的现代化、科学化。这是最简捷、最合理、最容易的中医现代化方法,而且这样建立的医学理论体系,兼有中、西医二者的各种优点于一体,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因而西化也变成了现代中医学的又一大特色,但中医并没有完全变成西医,它仍有着自己哲学思维之特点。这就正符合一些专家的思想。例如,陈镜合在《现代中医之路》中说:“现代中医是指以中医为主的中西结合医。它既不同于不懂得西医的传统中医,更不同于以西医为主的中西结合医。它是源于传统又超出传统,来自中医又超出中医;是以‘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为指导,按‘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结合’的原则……。”其中,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的切入点和核心,正就是西医中化,也就是西医哲化,从而拉开了中医研究西医西药的序幕,引导中西医结合研究与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2 西医中化是中、西医学发展的转折点
发展是所有学科共有的必然性历史特征。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我国传统中医学之理论与临床,面临着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之发展,相协调和相同步的要求,也就是说,必须要让中医进行现代化。因此,在党和政府以及中医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医学的现代化工作,不断向更深更广方向发展。尤其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以中西医结合为代表的中医现代化研究,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无论在中医的教育、医疗、科研以及中药制剂方面,很大程度上都采用了以西医学为特征的现代各种科学或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方法。这使中医之理论思维与实践方法、研究方法都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中医人才既具备了较高的综合技术,又具备了西医学、现代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丰富的综合知识。这些便为我们进行中医学的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基本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的进程[1]。那么,接下来,中医第二次现代化的进程,该是什么呢?是中医药学的完全西化吗?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西医学的未来发展。目前,西医学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从细胞理论产生到现在才一百多年的时间,就已经深入发展到了分子水平。那么如果再发展几百年,它将会深入到什么程度;将会发展到什么水平呢?未来的医学将是个什么样呢?可以预测,再有一百年左右,现代西医学在微观领域的认识和发展将会达到极点或顶点,那时,它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与各种理论,同样也会面临挑战,因此,其发展方向或发展结局与古代的医学一样,必将被迫由微观转向宏观;其科研和思维方法也将由分析式转向综合式;由还原论转向整体论;由具体化转向抽象化。可见,这种规律、这种模式,同远古时期之医学及中医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规律,没有任何差别!而且,这一方式,也是任何一门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必然模式。所以说,我们中医学如果能提前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规律,把微观与宏观研究有机地统一起来,共同研究,协调发展,积极吸取西医学的微观研究方法与成果,再按自己的体系和思维进行宏观的综合整理与哲学研究,用不了50年,就可以赶在西医学的前面,并站在西医学的肩上;必将会成为世界医学的先锋;成为时代科学的楷模;为人类医学的全面进步和自身理论的迅速发展作出贡献。否则,等到西医学发展到一定程度,认识到了中医医哲融合之科学性与优越性,并吸收或仿照之。那么中医也将会像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一样,虽生长于国内,却开花于外国。到那时,传统中医学将会被彻底遗弃,彻底被外国医学替代掉;到那时,中国人可能又不得不到国外去学习现代中医了。由此可见,未来中、西医学的发展趋势和体系,都需要的是现代中医学这种体系模式。只要我们用西医中化理论和方法,进行新型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就能跨入中医现代化的第二进程之中,也就能使中西医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 西医中化利于体现中医内涵的特点与科学性
现代中医学与传统中医学的体系一样,都由哲学和医学两大部分组成,但传统中医学的哲学理论属古代哲学,医学也属古代之解剖、生理和药学等理论内容;同时还有古代其他自然和社会学科理论。虽然特别重视哲学思维与宏观抽象思维方法在医学上的应用,却忽视了医学理论的主导地位。但还是古代医学与古代所有学科的大综合。有学者认为:中医因其具有抽象性的特征,而不能现代化,也无法现代化。那么试想:中医学中的这种抽象性理论与概念,是从何而来的呢?是古人凭空想象的完全抽象,还是以医学规律及概念为基础,而进行的医理哲学化之抽象性认识呢?显然是后者,是我们的古人,在对当时的人体解剖及生理规律认识比较全面的基础之上,又运用了哲学原理和思想,进行的一种医学原理之抽象性解释和描述。并非是哲学概念的随意引入,也并非是无根无据的创造发明;既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无本之木。这就表明:中医学的抽象性名词对其现代化毫无影响。况且,现代中医学的哲学理论应属于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的综合体,医学部分却属多学科渗透的现代之生理解剖、生物、数理和化学等综合性理论知识;思维方式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是直观与抽象的融合,是模糊与具体的兼具。其体系是以医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的哲学思维之应用,因而是医学与现代所有学科的大综合与渗透体。然而,西医学的理论仅仅是医学与现代生理解剖、生物、数学和化学等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而形成的理论,却没有渗入哲学理论,思维模式也仅仅是微观领域的直观、机械方式。因而就是医学与现代多种学科交融的小综合。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现代中医学含有更全面、更科学的学科体系和内容;也具有很全面、很先进的思维方式方法。因此说它才适合于人体科学之复杂与综合的特性。其体系具有似中(医)非中,似西(医)非西,比(传统)中(医)更深,比西更广的特点。所以,从体系上说,中医学比西医更科学更完善[2]。可见,现代中医学的体系模式,是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最具有前途和生命力的学科模式。由此看来,中医学是正宗的科学!只不过还停留在古代科学、近代科学水平罢了。因为,科学是发展的,所以,医学也是发展的;科学都是有历史的,那么医学就没有历史了吗?而一些中医药学的医盲们,要么说中医不是科学,要么说是经验医学等,这些说法,真是荒唐。
4 西医中化有利于西药的中药化
西医西药是从化学合成技术中发展起来的,但到现在却还包含了各种生物制品;天然动、植、矿物成分;微生物制品;基因制品等,也能够变中药为西药。从而显示了极大的兼容性与开放性,为其取得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中医中药为何也不按此思维方法,把所有的西药按中医的理论、思维、概念、机制、用法进行抽象化和系统化整理与研究,从而,中化成中药,为我们中医的临床实践建功立业!如阿托品及其他M胆碱受体阻断药,可概括为性温,味辛,归肺、胃、心经;有温中散寒,理气燥湿,祛风止痛,回阳救逆之功效;从而可仿照附子、细辛、干姜等温里类中药的用法应用于临床,既能扩展阿托品的应用范围(治疗冻疮或感冒及风湿等),还能深化附子、细辛等中药的治疗范围(治疗泌尿系病或急救及改善微循环等)。同时,还为认识与研究这些中药的毒副作用提供了参考,更为西医理论的中医化和中医理论的西医化奠定基础。又如异搏定及其他钙拮抗药,可概括为性寒,味苦,归心、肝(即脑)经;有定惊安神,缓急止痛,平肝潜阳,活血通脉之功效;故可仿照羚羊角、天麻、决明子、冰片等平肝息风类中药的用法应用于临床。同样,既能扩展异搏定的治疗范围(治疗惊风或头痛),也能增加羚羊角、冰片等中药的应用范围(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其实,中药本来也是化学合成工业的先驱,如:发酵业的神曲,炼丹术中的丹药;并且,中医中药从产生就非常重视不断增加自己的药物种类,如:藏红花、西洋参、血竭、冰片等都属于外来引进之品种。回顾中医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发展无不与其药物的发展相适应、相关联。只可惜,由于闭关自守思想的束缚,中医一直没有吸收西药的一个品种,曾有张锡纯的石膏阿司匹林汤,开创了西药中用的先河,然而,后学者却简单地理解为中药与西药的相互配合,即中西医结合。从而,把中药与西药隔离开来,把中医药学引入了歧途,导致了中医中药学的畸形发展。所以,我们要利用中医药理论,吸收并中医化自然界各种能治病的物质,丰富和增添自己的药品成员,完善和发展现代中医药物学,才能实现中药学的现代化。因此,未来的药物学,都应当是资源共享性的,即中医可以按中医方法应用西药和其他各种药物(包括:藏药);西医也可以按西医理论应用中药和其他各种药物。因为,任何一种医学,它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故其结构、功能和代谢也应当是一样的。因而,凡是能够治疗人体疾病的物质——即药物,其具有的治疗范围与作用机制一定是客观的、是固定不变的规律或真理。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或者是藏医,都能够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认识和理解其药理机制、药物性质与功效等,自然就可以按自身的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所以说医分中、西、藏……而药物却是世界通用的。这如同人类的食物一样,虽有中餐、西餐之分,但仅仅是加工与未加工,中式加工方法与西式加工方法的区别,然其成分都离不开蛋白质、脂肪、淀粉,离不开小麦、玉米、大豆等,自然它也是世界通用的。
5 西医中化的作用及意义
西医中化使传统西医理论与临床,得到了进一步的系统和提高,使西医能客观、正确地认识中医学整体联系观等理论的科学性,既促进了中医同时向纵、横两个方向的不断发展,又促进了西医学自身的发展。因为,现在的中西医结合实际上是中西医在医疗工作中的合作共事,或者是中西医的两法治病,无关于学术上的中西医结合[3]。目前的中、西医结合,仅仅是表面上的共存,并非是实质性的细胞水平上的整合;仅仅是中国患者得到了另一种治疗方法,而中国中医学并没有得到新的发展与创新,甚至,使中医学有被彻底西化之危险。所以,寻找中、西医学新的结合点,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当务之急[4]。相反,西医中化的方法,却能使传统中医吸收到现代医学之各种理论与思维,使传统中医学跃居于现代医学之列,也能使传统中药理论与剂型科学地吸收现代医药学理论与剂型之特色,为中医药学的理论内涵,又增添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还能使中医药学的宏观理论具备现代医学微观理论的根基,使中医药学中的基础医学(西医)理论得到宏观性综合。综上所述,西医中化既能促进中医的现代化发展,又能防止彻底把中医西化。既实现了中西医结合向中西医融合之转变,又实现了研究中医向中医研究之转变,还实现了由中医西化向西医中化之转变。同时,西医中化的思想和方法,无论是对中医的现展,还是对西医的未来发展,乃至现代其他自然学科的未来发展,都能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正如钱学森教授所说的“人体科学一定要有系统观”,“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中医现代化的成功,“终将引进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中化西医的思想,正是要让西医走到中医医学与哲学相结合性多维辨证论治的道路上来;正是要提示和引导所有的学科理论,都应当与哲学理论相互交融,并以哲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发展和创新自己的体系模式或研究方法。可见,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超越所有学科常规单纯而直观研究方法及理念的学科体系性革命!所以,我们现在的中医药工作者,要从中医学之医学和哲学两大支柱体系入手,运用现代思维与传统东方哲理思维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与临床两大方面,把中医学现代化,把西医学中医化,既全面又深入地整理和提高中医理论体系,最终达到中西医学两大理论、两大思想的恰当融合。才能使中医学脱离危机,得到发展,从而使中医学真正走向未来、走向世界。为此,笔者即将出版《中化西医》一书,以便更详细地介绍这种思想和理论,介绍这种方法与临床。
参考文献
1 姜爱平,崔蒙.关于中医现代化的思考.中医杂志,2007,48(8):742.
2 中国中医药报社.哲眼看中医.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2.
关键词: 医学哲学; 医学哲学思想史; 医学人文精神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当时盛行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医学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引入中医学,与中医学自身固有的理论和经验相融合,以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命过程,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因而形成了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与中医学固有理论和知识相融合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挖掘和研究传统医学哲学思想,对于我国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1 《易经》、《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形成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有理论准备和积淀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春秋时期的扁鹊秦越人所提出的“信巫不信医”为“六不治”之一,标志巫医相混的时代结束,不科学的巫术开始从医学剥离出去。古人还认为疾病产生于人类“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时昧甘辛之节;六气斯,易愆寒燠之宜。”于是“饮食伺衅,成肠胃之眚,风湿候隙,遘手足之灾”[1]。还认为“暨炎晖纪物,识药石之功;云瑞名官,穷诊候之术”[1],才有了中医中药。“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2],即只有伏羲、神农、黄帝的书才能救助病人,而且许多医学史书籍也都普遍认为“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3]。而《黄帝内经》问世前,医学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哪些人充当医生,许多文献所谈都过于粗疏。笔者认为在这个时期奠定中国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是来自于“六经”之一的《易经》,其充当医生的人也多来自于早期“儒”的社会职业之中。
“六经”之一的《易经》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哲学内容,如阴阳学说、天人合一的理论等,而且在思维模式、方法上也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而后者比前者在支配这一医学的行为上则更为重要。例如:在思维模式上,《易经》提出了"形而上为之道,形而下为之器"的道器论,在由“器”(物)升华为“道”(意)的过程中,《易经》主张要经过“观物取像”、“立像尽意”、“以像喻意”的过程,这里的“像”应该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特色之处,作为哲学体系,在取譬中,它也成为医学的思维模式。在方法上,取像类比是典型的《易经》,也是中医学被广泛应用的方法。“天人合一”原本是中国先民的重要思维方式,并被《易经》中的每一卦相包含。在中医学形成的过程中,吸纳了这一重大命题,以人取譬于自然,因此就有了“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的对应关系[4]。古人把物质世界的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医学的领域,借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想和方法
精气学说,是古代先哲们探求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和调控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此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中,促使中医学建立了精为人体生命的产生本原,气为推动和调控生命活动的动力的精气理论,并对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理论、养生防治理论的构建具有方法学方面的重要意义。
阴阳学说,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石之上的朴素的辨证法思想,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对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排斥、互根、互用、互藏、交感、消长、转化、自和等运动规律和形式,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世界本身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中医学将阴阳学说用于解释人体,认为人体是由各种既对立制约又协调统一的组织结构、生理机能所构成的有机整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学说帮助中医学构筑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并贯穿于其中的各个方面,指导着历代医家的理论思维和临床实践。
五行学说,既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辨证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又是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系统论。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可在不同层次上分为木、火、土、金、水5类,整个宇宙是由此5类不同层次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生克制化运动所构成的整体。中医学以五行学说解释人体,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五志等分归于五行之中,构筑以五脏为中心的5个生理病理系统,并以五行的生克规律阐释此5个生理病理系统的相互关系。五行学说帮助中医学建立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整体思想,构筑了人体脏腑经络的系统模型,并用于解释疾病的病理传变和指导对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虽是我国古代富含唯物辨证法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的限制,仍存在着较多的局限性。人体的生命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尚有许多深层次的规律和机制需要去探索、去揭示,用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尚不能全面和从深层次来阐释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规律和机制。因此,我们对精气、阴阳和五行诸哲学思想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原始朴素的阶段,应该结合现代自然辨证法的研究成果,提高一个层次;对人体复杂的生命过程的研究,也不能仅用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来阐释,而应该在中医学整体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吸收中国古代人文学科的精华,一方面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细微层次的研究,以逐渐揭示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3 天人相应、心身统一、临床诊治整体观与气血变化恒动观是哲学思想的具体应用
3.1 天人相应整体观人与自然界有着相类相通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自然界息息相通,生命的根本在于人之阴阳与天之阴阳的相通相应:“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自然界阴阳五形之气的运动,贯通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于天气”(《素问》)。
医各自优势和研究中西医结合的前提全面了解和正确分析中医和西医形成的历史和现状,是研究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只有把二者进行比较,才能清楚的看出中西医各自的优势,进行相互补充,才能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
1.1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1.1.1产生的时代、特点和作用:中医学产生于古代科学技术时代,以形象思维思辨学为指导,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母体,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体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从宏观整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形神统一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的治疗观为其特点。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做出了贡献。目前在我国医学中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学的“医哲交融”,形成了“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临床实践”为一体,这在自然科学体系中,此种独特的理论体系是非常罕见的。
1.1.2中医学发展的时代机遇:医学发展的大概念,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为中医重新确定了它的重要的地位,提供了时代机遇。表现在:医学模式的转变: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与中医学以人为本的整体观;人口谱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与中医学的摄生、养生、保健学的独特的理论和技术;疾病谱的变化: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的主要疾病,与中医学整体调节;心身健康的心理学与中医五脏和五志相关性的心理学特点;现代医学高度分化的研究方法,需要高度综合,还原论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与中医学对人体的整体性的研究;文化建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与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等。以上种种变化,说明了现代医学所追求的方向,恰是中医固有的特色和优势。时代对中医学的要求,它必然在思想上和理论体系上,将会进一步得到丰富、发展和创新。
1.1.3中医学面临挑战与危机:在国务院国发【2009】22号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可概括为以下表现:中医学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从主流医学变为辅助医学;随着地位变化,作用也发生了变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受到西医药治疗的干扰;使某些证成了“变证”或“坏证”;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缺乏现代研究;自然哲学的指导思想“取类比象”的观察法,有很大的主观臆测的推理性,需要发展和去伪存真;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要求改革中医药院校的教育,任重而道远;目前对中医学发展有两种极端的认识,否定中医药和反对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有碍中医药学的健康发展。
1.1.4中医学的发展:从自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讲,必须做到“两个坚持”:在思想认识上:“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继承是前提,创新是目的。必须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促使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创新,与当代科学技术同步发展。在方法上:“坚持中医、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是发展中医药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
1.2西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1.2.1产生的时代、特点和作用:西医学产生始于近代科学时代,使传统的经验医学进入了实验医学阶段。用实验的分析方法,研究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病因、病理变化,并引进现代的生物物理、化学检测方法,促进了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西医学(现代医学),对生命的认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特别是外科学和急、危、重疾病的治疗等方面,已成为当代的主流医学。
1.2.2西医学发展的时代机遇:21世纪将是生物科学的时代。医学作为生物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而得到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完成,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进入了基因水平。从理论到应用,扩展到多种疾病和遗传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重组DNA,克隆动物,干细胞移植等方兴未艾。分子生物学已成为生物科学中的带头学科。蛋白质、核酸、多酶体系的深入研究、多种细胞因子的发现和应用,实验科学促进了西医学的发展。
1.2.3西医学面临的困境:西医学作为实验医学,其研究方法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表现在:还原论的分析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忽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有“盲人摸象”之嫌;“基因决定论”的片面性,忽视基因突变与环境的关系;代谢性疾病的防治缺乏整体调节机制;医疗方法主要是“对抗疗法”、“替代疗法”,虽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非以人为本的“调动疗法”,以及治疗不当,带来的“药源性疾病”和“医源性疾病”;新技术诊疗方法的应用给人带来了伤害(如放化疗法);器官移植、人工受精、克隆等研究和应用,涉及到诸多的伦理道德等社会问题。
1.2.4西医学发展值得思考的问题:医学模式的转变,在西医学中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转型,仍是生物医学模式,如何扩大医学研究的内涵,注重心理和社会因素在致病和治病中的作用;树立医学的整体观,把“治病”转变为“治病人”;研究方法上,分析与综合的统一;吸收中医学的整体观,发展互补医学(Complementarymedicine)等,值得西医学借鉴和应用。
2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中西医并存的产物
以上分析了中医和西医产生的时代、特点及现状,为讨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2.1中西医结合产生于实验医学向整体医学过渡的时代。任何一门科学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继承发扬、引进借鉴、互相渗透和本身自生殖性的基本原则。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产生也不例外。何谓中西医结合?从“学科”来讲,要有一个定义。作者于20年前,根据对事物下定义的原则,曾给中西医结合下了一个定义,即: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和观察方法,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取二者之长,融汇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简称为中西医结合。用研究、比较、吸取、创建和服务10个字概括地说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和目的,并代表了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整体医学。中西医结合是在研究和发展中医和西医的基础上,是二者在提高中的结合,前进中的结合,是促使中医药现代化和丰富西医学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并推动整体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2.2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时代机遇:如上所述,对中医和西医发展的历史机遇,危机做了分析。中西医结合就是要吸取二者的特色和机遇;并把中西医二者单独存在的“危机”结合起来,进行互补,转变成“机遇”,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生命力所在。
3中医药学发展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思维模式
在明确了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和为什么要创建中西医结合医学以后,就要回答怎么搞中西医结合。方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不同层次、不同途径、不同方法,属于方法学,中西医结合同道做了许多探索,取得了不少经验。作者通过40多年基础理论实验研究和临床医疗实践的体会,特别是通过对肾藏象理论传承与现代研究得到启示,扩展为中医药学发展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思维模式。概括为五句话:以中医形象思维思辨学为指导,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体”,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用”,以临床疾病为切入点,以“法”求“理”。从而达到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创新。以下分别对思维模式的依据加以简要解读:
3.1形象思维是认识事物的突破口。中医学医哲交融,自然哲学是中医学的指导思想,形象思维,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具有其特点。首先,感官是对事物认识的第一性。从事物的表象形状、颜色、大小、轻重等的认识,给人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所谓感性认识,这是第一步;其次,从对各种事物的表象认识,联想其间的关系和属性。如金木水火土与中医心肝脾肺肾五脏的联系,说明其属性和生克制约关系,五色、五味归属与五脏等;第三,从表象可提供对其内在本质的研究。“有诸内必形于外”,外在表现的性质可以反映内在的本质。第四,形象思维的联想和推理,具有原创新思想的超前性,可指导去发现新物质,阐明人体新功能,如经络、气化等研究。中医学有许多原创新思想,后来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在国外而获诺贝尔奖者,不乏其例。
【关键词】藏医与现代医学;月经形成机制;保健;比较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32-02
据史料记载,藏医药学的起源到发展至少有3800多年的历史。早在人类踏遍青藏高原的那一刻起,藏族先民长期与自然界作斗争,了解掌握了大自然运行规律,逐步形成各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和治疗方式,最终形成了藏医药这门独有的理论体系,并有了藏医药学理论著作《四部医典》。其中藏医保健养生理论认为人体的各种疾病形成于三因即“隆”、“赤巴”、“培根”的失调,指出“失调必失衡,失衡必有恙,欲衡则调之,欲调则养之,生生不息,以致久远”。近年来生活节奏的日趋加速,各种妇科疾病不断侵犯妇女,严重威胁着妇女的身心健康。本文通过藏医与现代医学不同理论,分别阐述妇女月经形成机制、规律及经期身心特点,根据这些内容提出科学、合理的经期预防保健措施,以防各种妇科疾病的侵袭。
1藏医学的观点
藏医学中月经是女性12岁后50岁前在每月下旬十六日至三十日随阳盛阴亏使体内血液逐渐增升积聚于卵巢,然后逐渐经子宫左右的两个大血脉流入子宫,并通过“隆”的作用下平均三昼夜内开启宫口排出体外的。经期女性体能减弱,容光消退,双乳、腰部、臀部似有胀感。经期第一天由于隆的作用月经暗红且无味,都属正常现象。
人体“五源”失调后导致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三大基因无法协调而身体处于疾病状态,故疾病分为隆型、赤巴型、培根型;据此推论,月经期处于疾病状态的妇女或体能的各异产生不同症状,分为隆型、赤巴型、培根型三种。隆型月经呈现黄色,经期紊乱,子宫有开口感,肿胀,有时有堵塞的感觉。赤巴型:小腹部隐痛,月经颜色如烟汁,并伴有脓液。培根型月经呈现寒象,有如水一样地流淌。如果出现以上任何一种症状必须加以重视。如出现隆型,应注意保暖,睡眠要充足,饮食上需加营养型;如出现赤巴型,应需解热清凉型,饮食清淡为主,多饮水,注意卫生,勤洗身子和衣物。出现培根型,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小腹和腰部,保持心情要舒畅,少在室内闷坐,多到室外空气清新的环境中活动。饮食以易消化新鲜为主。
2现代医学的观点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女性从青春期开始到生殖机能停止(45-50岁),其生殖器官的结构和机能都呈现规律地周期性变化,最显著的表现是每月(平均为28天)经阴道排血一次,每次历时平均4天,这种定期的阴道出血现象,称为月经。月经是子宫内膜剥落的结果。根据子宫内膜的变化把月经周期分为三期:增殖期,月经周期的第5到14天,从月经停止到排卵为止,此期子宫内膜增生修复,历时10天左右;分泌期,月经周期的第5到14天,从排卵到后到下次月经前,也称排卵后期。此期子宫内膜的腺体分泌增加,促使子宫内膜增生变厚,历时14天左右;月经期,月经周期的第1到4天,从月经开始到出血停止,子宫内膜脱落出血,一般持续3到5天。月经周期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活动的调节,同时与血液中促卵泡素、黄体生成素、雌激素和孕激素等浓度密切相关。
因为月经对女性的生育、身心健康等至关重要,日常生活中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很多女性朋友往往忽略经期卫生保健意识,而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女性经期保健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注意情绪调节,避免操劳过度。月经期因内分泌的影响,情绪波动大,容易急躁和冲动,此时一定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多参加娱乐活动或与朋友交流,保持心情愉快,同时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以防盆腔过度充血,导致经血过多、经期延长、腰腹酸痛等。②进行合理饮食。月经期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有利于营养物质的补充,多饮水、多吃蔬菜,有助于保持大便通畅,从而减少盆腔充血,因为月经期会损失部分血液,因此,月经后期需要多补充含蛋白及铁钾钠钙的食物,如肉、蛋、牛奶等。应避免辛辣生冷等刺激性的饮食,以免发生痛经或月经紊乱等。③避免滥用药物。经期出现轻微腹痛、偏头痛等不适属正常现象,经期过后可自然消失,无需做特殊处理,如果出现严重腹痛或流血过多现象,及时就医,不可自行滥用药物。④保持外阴清洁。经期应注意勤换卫生巾、勤洗内衣内裤,保持外阴清洁干燥。⑤避免。月经期间由于子宫内膜剥脱出血,宫腔内有创面,加之阴道内酸碱度发生了改变,防御功能降低,容易将细菌带入,导致生殖器感染。
3小结
通过藏医与现代医学理论对月经形成机制的比较,发现两者医学理论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观点,两者医学都认为月经的形成机制与子宫密切相关,但藏医学更强调“隆”在月经形成机制中的主导作用,而人的情绪直接影响隆的功能,进而造成月经紊乱甚至闭经。
可见紧张的生活和社会压力与导致月经紊乱有关,在这一方面藏医学有着独具有特色的研究和应用价值。对于经期各种表现的描述和卫生保健措施方面两者医学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宇妥.云丹贡布.四部医典[M].:人民出版社.
[2]周宏.图解四部医典秘法实用篇[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中医学思维模式前提和基础
中医学理论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以阴阳五行哲学为基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构成的具有独特思维理念的理论体系。分析中医学思维理念形成的前提基础和历史条件,理清其优势和弊端才能更清楚地理解和认清中医学思维模式的渊源和真正内涵。
1.1崇古诠释解析的发扬意识 中医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历来就有“崇古”和“厚古薄今”的习惯,以古风、古言为真、善、美的评价标准,以“先王”、“古圣”为最高人格理想,以古代社会为理想社会,所谓“古之治天下者必圣人”(《大戴礼记·诰志》基于此,中医学虽然注重临床实践,但是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则主要是通过对中医经典的不断阐释、解析、发挥、发扬来实现的。中医学术的发展史,也可以说就是对古典医籍的诠释史。确实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解释和再解释之中,诠释、发挥确实也是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从中医学许多典籍名著的名称就可以看出诠释对于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性,比如《黄帝素问直解》、《难经经释》、《伤寒发微论》、《金匮要略浅注》、《十四经发挥》等等,通过对经典名著的诠释,同时适当的结合各医家自己的发挥和理解,大大地扩大和拓展了原著的理论和临床实践范围,进而也促进了中医学科的不断发展。
虽然诠释发挥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和发展方法,但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诠释发挥的前提是以原著作为基础,同时由于诠释者本人的水平和立足点或者表达诠释的语言本身存在不严密、多歧义等等诸多的影响因素,都大大增加了诠释发挥这一研究方法的不确定性。所以以崇古作为前提,然后再以对中医学经典著作的诠释、发挥和发扬作为研究方法,进而去发展中医学理论,就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不可靠性。怎样的思维模式基础才是更科学的?反思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我们很容易发现,当代科学完全就是批判性思维作用的产物,波普尔认为“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就在于批判的精神”,批判性思维强调否定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了人的主体精神,对于当代科学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批判的思维模式和发挥发扬的思维模式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思维模式。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充分运用了发挥、发扬和诠释的方法,如何积极地利用批判性思维发展中医学理论值得思考。
1.2重道轻技思辨的文化意识 中国古代哲学从源头上就比较重视“道”的思想。在国学经典《尚书》中就首先提出“五行”的概念,《周易》则详细论述了阴阳和八卦,从事物功能的抽象处着眼,进而超越具体事物本身,继而从普遍联系角度推广到整个宇宙。《黄帝内经》继承了国学的古典哲学思维模式,注重纯粹的逻辑推导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和辨析,在思维模式上具有了哲学的纯“意识”范畴特征’偏侧重于精神文化内涵。的确“重道”和“思辨”对中医学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学许多典籍名著的名称也可以看出“重道思辨”的色彩,比如《本草思辨录》、《外科心法要诀》等等,同时也出现许多纯抽象的中医学概念,比如说“三焦”、“命门”等等,虽然说这些都仅仅是虚指的人体脏腑器官而已,但是并不影响其在中医学临床中的实践运用,比如“三焦”在临床上对现代的许多肾病浮肿疾患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样附子、肉桂临床可以大补“命门”之火,引火归元,但在人体中并无相应的“命门”实质器官存在,但是也并不妨碍“命门”对于中医理论指导临床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针对现代医学临床所见到的许多束手无策的功能性疾患中医理论更是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临床效果。
重道思辨的中医学思维发展模式突破了事物或者人体的物质本身的局限,对一些疾病能够高屋建瓴抓住其实质解决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致命的缺点。首先“唯理思辩”和“形而上”的中医学理论发展模式过于抽象,比如许多医学概念脱离事物物质本身,同时也失去最为基础的具体实质概念确定,使许多医学专业名词内涵外延模糊不定,鉴定不清,对一些概念的具体所指从历代到时至今日仍争论不休,以至于现代中医学研究仍在花费很多的精力用于一些中医学基本概念的确定,如“心阳”、“肾阳”、“三焦”、“命门”等,而且基于纯粹的“理”的逻辑推理变化过于灵活,本来中医学特色的“藏象”取类比象、类比推理也变得过于随意,再加上中医学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又增添了许多主观臆造的类比成分,结果大大降低了中医理论整体的可信度,同时也使真正的“藏象”在临床实践中增加了掌握和推广的难度。“道”作为中医特色,怎样的发展模式才有利于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值得思考。
2中医学思维模式研究方法和内容实质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核心内容是藏象学说。“藏象”是中医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学最具有特色的部分,同时也是目前学界争议最大的部分。有人认为中医基础理论是不科学的,其中主要是基于认为中医藏象学说是不科学的,需要彻底的抛弃,但是持相反观点的也大有人在。从中医藏象学说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实质入手来分析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思维模式可能开启新的中医学发展思路。
2.1中医学思维模式研究方法 中医藏象学是中医学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具有典型的中医学思维模式方法。参考借鉴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学可以看出,中医学思维模式方法最常用到的是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方法。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导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比如中医学五行归类“木曰曲直”代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火曰炎上”代表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土曰稼穑”代表生化、承载、受纳作用或性质的事物等等。可以看出中医学归纳标准从事物的功能属性出发超越了具体事物本身,同时也是对自然界中的物质依据不同的属性抽象概括成为了五类(五行)。在客观现实中,事物的各个属性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基于此中医学更多用到了类比推理方法,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和相似性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经为类比的对象所具有,但在另一类比对象那尚未发现)也应该相同具有的一种推理模式。因此如果两个事物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那么它们在另一些属性上也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比如人体五脏之一的心脏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由于其属性的相同继而建立了心脏与肢体官窍的特殊联系,进而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形成了中医藏象学说。
2.2中医学思维模式的内容实质 中医学藏象理论目前公认的认为是运用“内外相袭”、“司外揣内”的思辨方法建立的理论体系,是基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认知方法,并结合中国文化中的某些核心观念而产生的,用于解释人体各种生命与健康现象的理论模型系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中医藏象实质就是对人体某脏腑组织器官与自身以外其他所有脏腑组织器官的复杂的不同层次程度的关系的研究和描述。中医学思维模式的内容实质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对人体各种复杂关系的处理,比如中医藏象学说认为“心主神志,在体合脉,在液为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就是说心和神、脉、汗、舌、面的关系,当然心和其他的五脏六腑也有不同层次的关系,心和小肠定位于表里关系。还有君臣佐使是借鉴利用社会学关系建立的一种中医学关系,中医学最基本的阴阳更是一种关系的研究。其次,中医学对关系的性质和密切程度也有粗略的量化描述,比如五行间“生克乘侮”是描述不同脏腑组织器官间的关系,“生克乘侮”定性分类,“生”归属于资生、助长、兴奋一类,“克”、“乘”、“侮”归属于克制、约束、抑制一类,而“克”、“乘”、“侮”就是对脏腑组织器官间的不同程度关系粗略的量的描述,而且也演化出中医学“调理”的治疗思想。所谓调理就是调整各种脏腑器官之间的关系,中医学中许多“证”及治则治法名称比如“心肾不交”、“培土生金”也可以看出其实就是对各脏器间关系的描述处理。由我国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援1988年提出的“五脏相关理论”就是对五脏一对一关系进行的探讨研究,其实质也可以认为是对中医复杂关系的简化研究探索。
3中医学思维模式思路探讨
【关键词】中药炮制方法;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94-01
【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ialectical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ment practice, constantly sum up, gradually developed a unique traditional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it has both a theoretical guidelines, there are a range of processing methods.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various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inner essence and dross coexist doubtful authenticity;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scientific progress, not only gives them new content, but also provide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ways i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efficacy as a starting point, does the use of modern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metho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cessing methods Qucuqujing, discriminating, combining ancient and modern, both foreign soil, multi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carried out some reforms, improve this will not onl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cessing method further scientific, standardized, but also in medicine modernization.
【Key words】Chinese medicine processing methods; reform; ideas
传统中药炮制的方法是建立在古代自然哲学基础上的,是依据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概括总结出来的,它和整个中医药学几乎是同时产生,同步发展起来的。传统的中医药炮制法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充满着朴素辩证法思想和丰富的方法论内容,为祖国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时展和科技进步,传统中药炮制的理论内容、方法工艺等方面,满足不了时代的要求,显露出理论依据不足,炮制工艺欠规范统一,甚至有误传误用现象。从而导致“各地各法,一药多法”等现象出现,极大地影响了对中药炮制方法的继承和创新工作。因此,必须利用现代医学理论和科技手段对中药炮制理论和方法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而做到改革完善中药炮制方法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药炮制进一步科学化、现代化,才能充分发挥传统炮制的优势。
1 必须以中医中药理论为依据 以中西医结合理论为指导 对传统炮制法进行改革完善
中西药学结合、中西医学结合,共同构成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结合,产生统一、新型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中中医药理论体系是把人体的平衡状况和药物对这种平衡状况的影响,从整体方面来考虑的,即讲究综合性;而西医药学自己所具知识的主体是现代科学知识,从微观阐述具优,从理论上、实践中及未来发展方向上来看,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中药炮制法是在中医辩证施治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逐步发展起来的,中药与中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所以根据辩证施治的需要,对中药进行不同的炮制处理和采用炮制品组成复方,是中医学在临床用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2 以中医临床疗效为出发点进行改革
中药的炮制不仅以中药的药性理论为指导,而且应紧紧结合临床。中医通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毒性等方面归纳总结中药的性能,构成了独特的药性理论。各种中药的性能既是客观存在的,但又能通过炮制加以转化与调整。各种药物的用法不同。生用还是制用,在临床上都有不同的要求。生甘草味甘性凉,可以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蜜炙后则甘温主补,其功偏补中益气,润肺止咳,说明了炮制既可改变中药的气味,进而转化其性质,又可产生新的功效。但若仅从单一化学成分通过炮制或药理指标来研究和评价中药炮制的作用,显然是不够的。又如苦杏仁,有的研究根据杏仁油中不含止咳平喘成分,则提出榨油后用杏仁霜于临床,而油脂作它用;然殊不知,此观点忽视了中医用药的整体观念。杏仁除具止咳平喘作用外,其脂肪油尚有润肠通便的功效。咳喘之病属于肺,肺与大肠相表里;大便通畅则咳喘自消。中医用杏仁治疗咳嗽时,既用其止咳平喘之效直达病所,又以其润肠通便之作用促使咳嗽自消。因此改革完善中药炮制方法,只有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医临床疗效为基本出发点,从中医辩证整体出发,才能使之更符合客观临床用药要求及整体作用效果。
3 在中药方剂配伍中突出炮制的作用与特色
方剂是调整体内系统平衡最优化治疗方案,也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大特点。在方剂中,通过君、臣、佐、使配伍组方,达到减毒、增效之目的,更好地发挥每味药的作用。前人所谓“药有个性之特点,方有合群之妙用”,既是此意。有报导将白芍的炮制纳入芍药甘草汤中进行研究改革,初步阐明了上述观点[1]。所以根据炮制品的药效特点,选用适宜的方剂进行研究,更有利于深入阐明炮制原理,这不仅符合中医整体理论,也是改革完善中药炮制法的方向。
4 中药炮制与建立“证”型的关系
中药学其内在的科学性,不论单用还是合用,均要遵从中医药学理论,突出的是与中医药学的机体状况“证”相对应,尤其配合使用时,各药按君臣佐使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复方机体的“证”相对应而发挥治疗作用。传统的中药炮制法是以“证”为基础进行研究的,这是合理,它体现了中医辩证论治的特点,所以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根据中医理法方药的整体观念去建立“证”的模型,研究中药炮制原理,乃是改革完善中药炮制方法之必需。“证”既是机体由发生阴阳动态平衡失调时所呈现于外的综合性特征,也是同病异证,异病同治现象的概括,它揭示出了内在联系和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以证的模型进行炮制药理改革,可使炮制方法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如临床上,发现热证病人的交感神经――肾上腺素系统机能活动是增强的,而寒证病人则相反,是减弱的。动物实验表明:用寒凉药(黄连、黄柏、黄芩等)长期喂养大鼠,也可出现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机能活动降低现象,造成“寒证”模型;而用温热药(附子、干姜、肉桂等)喂养大鼠,则上述的系统机能活动增强,造成“热证”模型。这样的动物模型为我们研究、改革中药炮制提供了借鉴,也开阔了思路。综上所述,现代中药以法炮制是必要的,但改革也是必然的。只有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通过多学科的配合研究,新技术的应用,达到统一,从化学成分分析和药理作用研究阐明中药炮制理论,才能加速中药炮制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中药单味和中药复方现代化的实现,使炮制后饮片逐步向“成药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中药饮片”在中医药学中的作用,同时尽快做到“医知药情,药知医用”,为振兴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2诠释学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基础和主干,在中医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对中医内科学中许多的概念和名词术语,乃至临床理论进行阐释,显得愈来愈重要。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国内中医诠释学研究的兴起,目前有关专家已经意识到从自然哲学视角来思考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因晚近“西学东渐”的冲击,一些中医药研究领域在引入诠释学的同时,“西化”倾向明显,多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模式方法、概念、范畴及学科模式对中医学进行西化的推定,脱离了中华文化的氛围[6]。鉴于此,我们应在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诠释学应用于中医内科学的系统性研究中,用与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相一致的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医内科学,移植复杂性系统科学中的释义和理论,深入阐明其基本理论的概念内涵和辨证论治的哲学思维模式,用现代哲学方法论阐释中医内科学所蕴含的科学理念、原理、规律为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注入新的元素。
2.1对中医内科病证的诠释
2.1.1病证的内涵与外延
所谓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核心病机、演变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中医内科学多以病的主症来命名,如咳嗽、心悸、头痛、眩晕、胃痛、水肿等,也有部分病名与该病的主要病机有关,如郁病、虚劳、癃闭等。证候指医生观察与收集的患者四诊的信息,主要指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还包括中医诊病所重视的体质、性别、年龄、职业、自然环境(天时、气候、物候、地理等因素)、生活水准、人文生态、此前的诊疗经过等状况,以及各种现代检测的结果,它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是四诊信息表达的人体生理病理反应状态环节过程的概括,具有“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和“多维界面”3个基本特征[7]。病与证:病是指疾病完整的过程系统,而证是反映疾病在某一特定阶段的病理变化环节过程。临床诊疗中,常将病、证二字放在一起讲,这样既能包括某病的临床特征,也概括了病因和核心病机。证与症: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即医生诊病时收集到的患者的异常现象,由症状和体征两部分组成,除了包括患者自我感觉或发现身体不适、异常的表现,还包括由医生观察到和体检出的患者的病理征象,如舌象、脉象及通过色诊、触诊收集到的临床信息,也可参考西医体检所得的信息;而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病证研究的重点需要重视对证候动态观察的理解和阐述,通过“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8]、“病证结合,方证相应”[9]的研究思路辨识疾病的证候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以证候为诊疗对象的辨证论治模式进行深入探究,提出“意象诊疗模式”概念并加以阐释[10],从而对证候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探究和动态监测,为病证的诠释提供有意义的科学依据,使中医内科病证更加贴近科学,更加易于被现代医学和现代人所接受和认识。
2.1.2对内科疾病病名的诠释
为了便于掌握,我们将疾病首先分为外感与内伤杂病两大类,内伤杂病再根据五脏、气血津液、肢体经络进行分类,当然,疾病所归属的分类系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引入诠释学方法对内科疾病病名的概念进行现代诠释,即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反复研读,系统的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结合现代科研成果,定义其内涵与外延。《中医内科学》教材所列的疾病绝大部分是常见病、疑难病。首先应该对国家规划教材收集的50种内科疾病进行诠释。诠释过程大体有3个层次,第一是疾病的起源。一般来说,许多疾病病名的提及或症状的描述都是在《黄帝内经》中,这个时期的特点主要以症状或体征描述为主。第二是疾病的充实完善。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别是集中在宋元明清时期,众多医家通过诊疗实践,结合鲜活的临证经验,从不同方面补充完善了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预后转归和流行病学特点,为现代疾病概念的规范奠定了基础。第三是系统发展。这个时期主要是指近现代,首先是语言的转化,将古文演变成现代文进行阐述;其次是增加当代中医学者的新见解、新技术;最后是纳入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的研究成果,其中含医案知识库的发掘与循证医学的研究等,用现代自然科学的语言、术语、概念进行阐述和解释。当然纳入的过程应重视体现中医原创优势与传统中医理论的有机结合。以“肺胀”为例,“肺胀”属现代难治病,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所致。中医古籍对肺胀的记述颇多,有明显的阶段性,后世医籍对本病也不断有充实和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将其作为专门病证,列专篇论述。《灵枢•经脉》篇提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明确了病名,其病位在肺,主要症状有喘、咳及胸部膨满3种。这应该是第一个层次。晋隋唐时期医家开始认识到肺胀属本虚标实之病,详细论述肺胀多由久病体虚,肺脾肾虚损,水停痰凝,气虚气满,痰瘀互结,外寒之邪乘虚侵袭,以致气机升降失调而发。隋代巢元方更是强调肺气本虚,复感外寒之邪是导致肺胀的发病机理,元代《丹溪心法•咳嗽》云:“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提出本病痰挟瘀血证候,并开创活血化瘀法。明清时期进一步整理规范认为,肺胀是一组症候群,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此属于第二个层次。近现代除进一步完善描述其临床症状外,并研究分析肺胀客观上存在着气道高反应性、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肺瘀血等病理状况。若能将其“系统”地纳入,形成肺胀项下的相应条目,则进一步完善和明确了肺胀的内涵和外延。经过发展,肺胀病的概念为:以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一种慢性虚弱性肺系疾患。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惊厥、出血、喘脱等变证与坏病。继之制订肺胀的分期和分级标准,引入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内容等。从肺胀的病名演变过程看,符合诠释学的基本原则,实际上也是按照复习文献资料,临证细心体悟;结合众家之长,归纳整理;通过诊疗实践充实修正;纳入现代研究成果,完善肺胀病的现代诠释[11],应属于第三个层次。
2.2对中医内科专有名词术语的诠释
中医内科专有名词术语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确定的具有中医内科学学术特点,并构成本学科概念体系的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名词、名称、用语,如命门、髓海、阴结、肺胀、消渴、偏头痛、萎黄、脏躁、髓海、蓄血、肝积、淋证、肾风、癃闭、关格、筋痹等。专有名词术语有其自身的含义、使用特点和范畴,而且它在中医内科理论体系的构建与阐释中也极为重要,若不能对之进行明晰的厘定,必然会影响学习者对它的准确把握。历代医家从各自所处的历史背景、认知角度提出专属内科学的概念术语,他们对这些术语的解释是我们理解的基础,借助诠释学对中医内科特有名词进行辨识的验证,对其演变进行哲学审视,揭示术语产生发展的本质及术语原构造者在当时文化环境下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理解和表述,采用现代文献学、考据学等方法,对这些术语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和认识,进而作出科学准确的评判,并用科学语言转换为具体的说明,使说明的内容能进入实验过程,从而矫正部分古代医学术语概念多义性、歧义性、模糊性、隐喻性的不足,进而不断发掘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内在联系。例如,我们在对中医内科名词术语进行诠释时可以参照朱文锋[12]对规范中医诊断名词术语提出的几项基本原则,进行分步骤诠释学研究,一是科学的医学名词术语必须在实质内容上统领其所属内涵,这就要求我们系统全面收集查阅古代、近代医学文献,并结合临床广泛调研,注重名词术语内涵与外延的研究;二是在初定正名的基础上做出注释,进而按其内涵、外延做出定义性注释,定义有困难的先做说明性注释,力求用词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简明性、单一性、派生词能力强;还应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及其他中医临床学科及术语学、汉语言学等学科的专家进行咨询论证、整体讨论,完善其现代属性。
2.3对中医内科临床理论的诠释
中医内科理论方法论的构建与完善是关系中医内科学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如何遵循形象—具象—抽象思维方法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审视,用现代化语言对其进行理论总结、升华而后赋以清晰、明确的科学性表述,使其真正融入到现代医学体系中,是中医内科学界一直都在思索的问题,现代诠释学的引入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中医内科理论进行诠释学研究,必须坚持中医学系统整体与形象思维的特点,重视症状学观察,证候病机的归纳,重理法方药的一致性,通过理解重构、思辩创新来发掘传统内科理论中潜在的知识结构和科学内涵,通过翻译的手段实现理念更新,用逻辑、数学语言加以表述,进行科学语言的转化过程,进而采用模式生物实验加以佐证。同时根据对诠释学的三要素之一——应用的理解,我们明确了实践也是一种诠释,因此,中医内科理论的诠释应以实践观点为基础来重建现代中医诠释学,将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基于循证医学临床数据支撑的诠释,采用适宜的数据统计方法等[13],建立中医内科的临床应用模型,通过应用模型证明中医内科诠释学体系的科学性和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以“通因通用”内科临床治疗理论的诠释为例。“通因通用”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属反治法的内容。原文:“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这告诉我们在诊疗疾病过程中要审证求因,辨明真伪,遣方用药时采取顺从疾病外在表象而治的治法,这便是诠释该理论的第一个层面。医家张子和谓:“君子贵流不贵滞。”着重强调了气机通畅的重要性;高士宗谓:“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此说法不但在前人基础上对“通”的理解做了概念的提升,而且为通法的应用打开了新的思路。在具体临床实践中,医圣张仲景对通因通用治法的应用可谓心思周全,巧妙灵活,其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多处提到“通因通用”治法,如“汗法治汗”的桂枝汤,“下法治利”的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吐法治吐”的瓜蒂散,“活血祛瘀法治胎动不安之漏下”的桂枝茯苓丸,等等,这些用法充分扩展了“通因通用”的临床应用范围,同时也表明该理论的应用已达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医者在诊病时,不再将通法拘泥于下法,凡人体表现出异常通的假象,均可用通法治之,此为第二层面上的诠释。“通”字,《说文解字》谓:“达”也。《辞海》谓:“通,贯通,由此端至彼端,中无阻隔。”就机体而言,在生命活动中,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气机畅达是新陈代谢活动的基本保障,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各方面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异常“通”的症状,因此,凡机体各孔窍表现出非生理性“通”的症状,如自汗、盗汗、呕吐、吐血、衄血、泄泻、下痢、脱肛、遗尿、淋证、崩漏、带下、遗精等均可视之为通证,在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的基础上,辨明真伪,将符合形通而实不通的病例纳入到“通因通用”理论的适用范围之内,以通为用,以通治之,从而完善对该理论的升级,即诠释的第三层面。此外,又如“肺热叶焦”、“宿痰伏饮”、“心肾相交”、“乙癸同源”这些中医内科学生理病理概念中的文化哲学意蕴,也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和阐释;另如,“扬汤止沸”、“增水行舟”、“釜底抽薪”、“逆流挽舟”、“提壶揭盖”、“引火归原”、“利湿退黄”等治疗方法中包含的自然哲学思维以及它们的实质性内涵,更有待作出全方位的现代诠释。
3中医内科学诠释的原则与方法
3.1崇尚国故,熟读经典
诠释的第一要素是理解,只有明确理解了所诠释的对象,搭造出诠释框架,才能发现框架的瓶颈所在,从而为之输入新的科学元素。就中医内科学而言,要想准确诠释内科学的概念、理论,首先就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那么就需要熟读经典,追思前贤学说,只有读懂吃透,才能全面、深刻理解其主旨和精髓。3.2研习原著,勤于临证中医内科学理论学术体系的发展,本身也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经典著作的不断阐释来实现的,因此,临床实践也是一种诠释,它既是诠释的基本手段,也是诠释的目的所在。通过获取临床疗效,一方面可以使中医内科学理论得到充分的实践证明,另一方面又可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医内科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4―0101―01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全球化是必然趋势,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该如何现代化,目前非常流行的做法是以西医的方法来解释中医,动辄中药的有效成分,方剂的临床药理,中医的基因实质。不可否认,成果是相当明显的,因为二者都立足于治病救人,这种方法应当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中医和西医毕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体系,对于中医的实质研究,使我们陷入思想困惑,以至于有人甚至提出了费医存药甚至取缔中医的口号,是中医不科学,还是我们的研究方法有误区呢?
1 对中医的正确认识
我们应该尊重客观规律,以中医固有的规律来研究中医,而不是以西医的方法来肢解中医,那么中医的固有规律是什么呢?我认为中医的固有规律是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全息思想,象思维,他不追求具体的微观实质的研究,而是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疾病的整体动态规律,从整体动态、天地人相结合的观点的角度来治疗和预防疾病。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中医,比如,用中医的性味归经观点来分析西药的有效成分的中医意义,西药临床配方用中医方剂配伍思想来解析,西医的病理用中医的病机来解析,基因组的中医理解,当然不是采用简单的对应方法,而是以中医的独特理论,科学的系统的建立对应关系,从而吸收现代医学成果反证中医的科学意义,为中医理论体系的现代化服务。
2 中医的精髓是易思维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阴阳五行思想,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者不足以成大医。其实,医易是同源的,都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理论和出发点,不要以为《内经》和《周易》只是古代哲学书籍,他们蕴藏着古代科学智慧,完全可以指导临床。王洪图老师的《内经临床发挥》,刘力红老师的《思考中医》,田合禄老师的医易系列丛书都已经证明了他们的科学性,当代中医泰斗邓铁涛先生告诫年轻的中医,要学习中医经典,《周易》《孙子兵法》,从那里可以得到古文的智慧。《易经》理论是科学的,我们应该建立中医自己的评价体系。以中医的理论来评价中医而不是以与中医不同体系的西医理论来评价。
3 中医思维模型的构建
我们应该进一步建立中医的数学和计算机模型或者体系,建立自己的评价系统,中医的现代化应首先着眼于中医现代模型的构建,体现中医象思维的特色。按照中医的思维方式,这种科学体系的构建目标是模型的构建,而不是受西医的影响去追求物质原形的剖析,即使在分子基因水平上,也要坚持这种思维方式。中医之痛在于发展的迟滞,对于新事物的应对的滞后,而不是理论的虚无。因此,要以坚定的信心运用中医思维来着眼于看待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在保持中医特色基础上的进行全新体系的创新。中西医两种医学的结合是高层次的融合,是两种思维方式、思想体系的结合,而不是以西医来取代中医。对于西医的化验指标,我们不应该简单的和中医的症状一一对应,而是应该把西医的指标综合起来,系统地转化为中医的病机模型,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也就是纳入中医的八卦数学和计算机模型体系中。
4 中西医结合的思考
以中医的思想来看待西医的化验和影像指标,完成两个医学体系的转化,八卦的六十四卦和基因组合的六十四组合的巧合固然是某种客观规律的巧合,但我们不应该简单的把中医的证用基因组的概念来解释,认为中医的证完全可以通过基因组的寻找找到证的实质。中医侧重研究人体的功能态,人与天地的相互关系,而不是物质实质。一个证的基因表达并不能代表作为全息体系的证的实质的表达,因为这个功能态的基因实质,对于另一个异病同证的基因实质是不同的。也就是,相同的功能态,不同的基因实质,不同的基因组,可以表达相同的功能态的证。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中西医指标一一对应,而是应该以科学的精神,按照中医的固有规律来研究中医。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把西医的基因组的研究成果纳入中医的证的评价体系的概念中,把基因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中医的病机概念,然后再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基于这种观点,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5 中医如何现代化
有人认为中医现代化包括:①客观化: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医学方法)对中医的基本概念及术语如证、四诊、八纲、脏腑、经络、气血、治则、方药等,以客观的观测指标进行定性、定量、定位的研究。②形式化:用数学方法和实验方法对中医进行合理解构和重建,形成可资检验的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科学理论体系。③精确化(标准化):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整理中医辨证施治规律,建立统一的诊断检测手段和疗效评定标准。④国际化:用现代科学语言对中医的医史医籍进行全面整理,术语实行国际标准化,以便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这种思想很容易误导中医,中医的理论不被西医承认和接受,如果一味的去迎合西医的标准,只能是低层次的现代化,扼杀了中医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