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务策划的意义范文

商务策划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务策划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务策划的意义

第1篇:商务策划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跨文化意识;口译策略

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商务英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连接中国和英语国家交流的纽带,可以说,没有商务英语的存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就难以进行。但是由于中国和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容不同,在应用商务英语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问题,产生许多误会,甚至有时候还会因此影响到双方国家的友好关系。因此,为了减少或者避免这些问题和误会的发生,我们有必要研究跨文化意识在商务英语口译中的作用和策略。

1跨文化意识在商务英语口译中的重要性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交流越来越频繁,商务英语作为一种与外国进行口语交流的手段,在应用的时候,如果不能了解对话国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就很难准确地把双方的话语翻译出来,即使翻译出来,也会因为不得体、不准确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由于双方国家存在文化差异,就出现了跨文化意识。在对外贸易交流中,如果口译者能够提前了解和判断对话国的文化差异因素,及时调整自己的口译标准和方法,就可以避免很多失误,也会因此提高商务谈判成功的机率,促进双方贸易的顺利进行。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历史发展背景和文化背景。比如美国和英国就存在浓厚的资本主义文化色彩,而中国则是经历过漫长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萌芽最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欧美国家的人们生活方式比较开放,说话喜欢直来直往,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很强烈,而中国人受封建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说话就比较含蓄和谦逊,思想也比较保守。例如,外国人寒暄谈得最多的就是天气,他们一般会避免谈到婚姻状况;而中国人则不会对自己的婚姻状况避而不谈。由于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不同,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商务英语口译中的负面因素,口译者一定要避免出现因差异不同而造成的失误。

2跨文化意识对商务英语口译者的要求

在商务英语口译中,口译者是应用商务英语的主体,跨文化意识对口译者的要求是首要的,也是必须的。口译者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全面了解对话国的文化知识背景,才能准确地把商务英语翻译出来,表达出对方的真实意图。跨文化意识对商务英语口译者的要求主要有三点:首先,口译者要了解所要谈判对象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发展特点,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对其宗教历史和人文风俗也应有所了解,比如美国的种族歧视政策。由于殖民主义色彩严重,美国对待黑人和白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在对话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尊重美国的历史。还有英国的禁忌,例如,英国人最忌讳谈论女人的年龄,因为在他们看来,女人的年龄是属于自己的秘密,若口译者不了解这种情况,不经意间谈到对方的年龄,就会让对方感到尴尬和不快,一旦碰触到英国人的禁忌,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影响双方的友好交流和关系。其次,口译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翻译的各种素养水平。口译者首先要具备丰富的词汇知识,只有脑子里累积大量的词汇知识,在翻译的时候,才不会出现卡壳的现象。对口译者来说,掌握翻译的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掌握好翻译的技巧,会为双方的商务谈判增添很多色彩,还会促进谈判的顺利进行。口译者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翻译的速度和应急反应能力,以及翻译语言的准确性与得体性,要能跟得上双方谈话的速度,保持翻译的连贯性。在口译过程中,口译者要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翻译的语言要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准确地表达出对方的真实意图。最后,跨文化意识要求口译者必须经过专业的训练,具备从业资格证书。由于现代社会对商务英语口译者存在巨大需求,市场上必然会存在一些水平不高的口译者,这种鱼龙混杂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对外贸易市场的发展。要改变这种良莠不齐的现象,就需要对商务英语口译者进行统一规范的培训。经过专业培训的口译者不仅要精通英语,达到流利自如的状态,还要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应急反应处理能力,在商务谈判中,能准确而快速地进行双方语言的转换,促进双方谈判顺利进行,否则就会造成谈判的失败。因此,每个口译者都必须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方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商务英语口译者。

3跨文化意识在商务英语口译中的策略

跨文化意识不仅要求口译者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还要求口译者掌握一定的口译策略,因为在商务谈判中,经常会遇到谈判不顺甚至双方剑拔弩张的情况,要缓解这种紧张的气氛,就会对口译者的口译策略提出更高的要求。(1)要提高商务英语口译策略,口译者首先需要了解双方国家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要充分考虑到和把握住谈判双方的现实需要和内心期望的理想状态。例如在交易中,对方可能更注重商品的质量而不是价格,因此口译的时候尽量要突出quality而不是price,这样才能促进双方贸易的顺利进行。(2)在商务英语口译中,口译者要避免词汇的错误使用。例如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经常会谈到“打白条”,在中国指非正规的收据,翻译成英文就是issueIOUStoyou.如果口译者不注意,可能就会把“打白条”翻译成issueblankpaper,在英国人看来,就会理解成开“空头支票”,即无效的票据,而不是非正规的票据。因此口译者要避免因错误使用词汇造成的不必要的误会。(3)商务英语口译者不只是单纯地帮助双方进行语言的转换,还要承担起双方贸易谈判促进者的角色。某些商务谈判能否成功,口译者是关键。例如,在谈判中,有时候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不文明的用语,或者双方出现不够理智的情形,情急之下,就会出现一些不文明的,甚至带有侮辱性的语言。如果口译者不假思索,把对方情急之下说出来的不文明的语言直接表达出来,那么无疑就会使对方感到不被尊重,更加剧了这种剑拔弩张的气氛,谈判自然就会中断;如果口译者能够换一种方式,把双方不文明的语言委婉地表达出来,既能让对方明白各自的真实意图,又不至于伤害到双方的颜面,这种紧张的气氛自然就会缓解,就有可能促使谈判继续进行下去,从而完成交易。

4结语

商务英语口译作为中外对外贸易的纽带,已经成为中外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而跨文化意识则是商务英语口译中需要重点研究的对象,需要引起口译者足够的重视。总之,如果商务英语口译者不了解跨文化意识,不能对跨文化意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就不能真正做到跨文化意识对口译者的要求,就无法促进双方对话的正常交流。每个商务英语口译者都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了解对话国的价值体系,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口译的水平和能力,才能确保自己翻译的语言的得体性和准确性,才能为中国对外贸易做出更多的贡献,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陈凤芳.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教学改革再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05):30-32.

[2]高梅.项目课程模式下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J].价值工程,2016(31):144-146.

[3]蒋兴君.商务英语精读课程教学方法及对策探究[J].英语教师,2016(03):52-54.

[4]宋继纯.商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3):47-48.

第2篇:商务策划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商务文本翻译 文化等效 对策

一、商务翻译中与跨文化要素相关的文本类型

作为专门用途英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商务英语翻译属于多文本类型的综合性翻译,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是非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商务翻译所涵盖的文本范围正在不断地扩大,并且已经以产业链的方式逐渐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商务文本翻译质量的优劣将直接与企业在国际贸易和国际交流中存在的经济利益相挂钩。鉴于商务文本翻译的类型多样,文本风格多变等原因,目前商务翻译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翻译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王宁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一书中对翻译做出了新的理解和阐述,即“从仅囿于字面形式的翻译(转换)逐步拓展为对文化内涵的翻译(形式上的转换和内涵上的能动性阐释和再现),因此研究翻译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问题。”就商务文本而言,其文本类型大体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类是侧重于信息传播的文本,即为目标受众提供真实可查的信息,如产品说明、企业宣传材料等;第二类是侧重于劝导性的文本,如商业广告、产品推介等;第三类是侧重于法律约束的文本,如外贸信函、商务合同等。其中,外贸信函、商务合同、产品说明等文本的用语客观、严谨、简洁、明了,所含专业术语较多,与文化相关的因素较少。相比之下,商业广告和企业宣传材料等文本的用语夸张、词藻华丽。这类文本的特点是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为主要目的来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其中所含的跨文化因素较多,文学性较强,语言形式较为复杂。由于商务文本的最终目标是为实现对外贸易交往中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服务的,加之跨文化因素在对外传播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导致商务文本翻译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富含跨文化要素的商务文本更是译者面临的棘手问题和巨大挑战。

二、商务文本翻译中译者所受的制约

译者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桥梁,要准确传递文化信息并非易事。译者常常被比作“带着镣铐跳舞的舞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原作、译作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译者自身因素和读者意识等内外部因素的制约。

(一)原作的制约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再创作活动,它与作家的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导作用的发挥有着明显的限度,其翻译受到原作的严格制约,不可能摆脱原作而随意发挥。原作是原文作者基于自身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而译者有着完全不同于原文作者的时代背景。原作为原文作者和译者相互对话提供了契机,为原文作者和译者相互交流提供了平台。因此,原作者和译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主体间对话的关系。译者在动笔翻译之前,必须充分解读原作内容和原文作者的意图,从整体上把握原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透过原文的语言现象和原文传达的表层含义来深刻领会原文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写作风格,在深入理解原作的基础上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理解原文内涵的前提下将原作的精髓和写作风格展现出来,从而达到原文作者意图与译者翻译文本的一致和统一。

(二)译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制约

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成员,译者的思想、行为必然受到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制约,译者主导作用的发挥也必然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束缚。从原作的选择,到翻译方法、翻译策略的确定,都是译者适应社会文化背景的体现,整个翻译过程都不可避免地体现社会的意志。首先,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干扰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因而译者在解读所翻译的文本时难免会偏离原作。其次,不同的译者对同一部作品潜在意义的理解和阐释也会各不相同,打上各自社会文化背景的烙印。再次,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发展和演变,原作中存在的一些意义空白以及不确定之处会逐渐地被译者和读者所发现和填补,目的语语言的审美标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而译者在翻译中的主导作用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等外在因素的制约。

(三)译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制约

译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包括译者的双语语言功底、双语文化底蕴、译者的个人风格、个人阅历、个人修养、以及译者对原作的创作背景、思想情感、氛围基调等的深刻理解等。作为源语和目的语两种文化间的桥梁和中介,译者在解读原文与阐释译文时,由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同,解读原作的视野也会有所不同。同样的原作,由于不同的译者对原作内容的理解不同,因而对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文化的协调及翻译策略的选择都会存在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译者自身的价值观、文化取向等因素都会对译者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译者必然受到自身局限性的制约,不自觉地在译文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思想与情感,因而译作无法完全抹去译者的痕迹,同一部作品的不同译作也会体现各自译者的风格和特点。

许x在《翻译论》中指出:就译者而言,他可以认同他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以积极方式去选择拟译的文本,去确认翻译的策略或方式,去解决原文语言与“文化万象”翻译所造成的各种障碍;译者也可能不认同他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但在翻译委托人的强权下,消极地在主流意识形态所影响的范围内去实施个人的翻译行为。翻译在社会意识形态直接或间接的干预下,必然不能真实地反应原作的风貌。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干预下,如果译者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对源语与译语中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取向互相冲突的地方施加干预,对原文加以删改。出版社编辑、委托人、出版管理部门在收到译文后,也会根据目的语的主流意识形态对译文进行二度删改,来强化或弱化某种社会意识相态和文化价值取向。

(四)译者的读者意识制约

鲁迅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翻译活动亦是如此,目标读者不同,对原作的解读也就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中目标读者不容忽视,译者必须具有读者意识。在翻译工作开始前,译者需预设译作的目标读者群,拟定读者的受教育程度、文化需求、审美水平等要素,将预设读者与译作的交流与对话纳入到翻译过程中加以考虑。译者如果不具备读者意识,会直接影响译文的成功创作。译者的翻译只有符合目标文化图式才能避免与读者的审美期待相抵触,译者对原作的阐述才能引起读者的感悟和共鸣。

三、商务文本翻译中译者达到文化等效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译者的主体作用,提高文化适应选择度

商务翻译在对外宣传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文化因素在对外传播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译者在涉及到与文化要素相关的商务文本时,需要具备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保障商务翻译的顺利进行和译文的质量。作为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之间的纽带,译者要准确把握源语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文化适应和文化选择中,增强文化敏感性和文化多元化意识。将文化适应与文化选择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紧密相连的整体,将两者结合起来,提高文化适应选择度。因为译者的文化适应选择度越高,其译文的翻译质量也越高。通过反复推敲,综合考虑源语文本的内涵、委托人的翻译目的和要求,以及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和认可等要素,才能避免一味归化或一味异化的翻译方法,采用灵活的翻译方法,做出准确的文化适应和文化选择。在创造性的商务翻译实践中,自觉积极地与异国文化建立平等、互利互赢的文化对话机制,以实现商务文本在对外传播中的经济效益。

(二)培养多元文化意识,从文化差异中寻找契合点

随着文化多元化的深入和全球化发展趋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国之间交往日益频繁,相互的依存性越来越大。人们在对外商务交往中越来越多地接触和面对各种文化理念及行为方式,因此导致的各种跨文化交际障碍和文化误解越来越多。多元文化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如何面对多元文化,有效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需要译者了解文化的多元性,增加多元文化知识,培养多元文化意识。首先,译者要正确认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用包容和欣赏的眼光深入体会不同文化所表现出的不同价值。其次,要以客观、公正、平等的视野去看待和审视商务沟通中存在的问题,认清和辨别文化差异,在文化差异中寻找最佳的契合点。只有辩证地对待包括本国文化在内的世界文化,恰当地处理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才能减少和消除文化间存在的误解、偏见和歧视,促进文化间的理解、交流和融合,才能在商务沟通中使各种不同的文化共同服务于对外贸易的合作与发展。

(三)明确商务文本的预期功能和目的,灵活运用翻译策略

商务文本翻译是目的性极强的翻译类型之一,其所传递的信息能否被接受,能否产生促进文化交流的积极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因此,译者要明确商务文本的预期功能和目的,并据此调整自己在文化适应与文化选择中运用的翻译策略。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结构与源语读者不同,缺乏有关中国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预设知识。译者如果将原文的某些内容直接移植到译文,势必与目的语读者的文化期待相悖,影响译文的可接受性。因而译者必须从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结构出发、以目的语文化背景为参照,灵活运用省略、注释、重构、改写等翻译手段。这有助于译文顺应目的语的文化规范,将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再现于目的语文本中,避免文化流失、冲突等文化性翻译失误,以达到文化传递的交际效果,实现译文预期的功能和目的。

(四)加强受众研究,重视目的语读者的文化需求

读者反馈是评价译文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要达到商务翻译的目的,译者必须具备读者意识,加强受众研究。源语读者有着与目的语读者不同的文化需求,但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以传播者为本位,因循传播者的文化需求,无意识地把源语文化的评价标准强加给目的语读者。实际上,一些对源语读者看似重要的信息对于目的语读者并不重要;源语读者感兴趣的信息,目的语读者不一定感兴趣。在商务翻译中,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是两种具有不同价值的独立文本。为了减少商务翻译的阻力和障碍,使商务文本发挥预期的功效,译者需要迎合目的语读者,既要考虑语言层面的转换,也要考虑文化层面的迁移。以目的语为归宿,选择符合目的语文化的话语模式,重视目的语读者的文化需求、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灵活变通地将源语的文化信息传递给目的语读者,最大限度地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发挥其应有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嵩.从文化转向视角谈商务英语翻译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D].黑龙江大学, 2013.

[2]王立英. 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导作用[D].河北大学, 2010.

第3篇:商务策划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英语口译;文化要素;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3-118-2

0 引言

英语是世界上公认的最为通用的语言,在任何正式或是非正式场合都需要英语作为基本的交流沟通工具。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们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使用一种通用语言就可以将彼此的思想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传达给对方。尤其是在商务洽谈中,英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商务英语口译人员也不断地提出更多适应性的要求。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场合,能够领会其中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还能将意思传达到另一种文化背景之下,这是也是对口译人员的一项挑战。

1 商务英语口译中的文化视角

具有商务活动的特征是商务英语口译区别于其他英语口译工作者最主要的特点。商务英语的口译者需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以专业的商务英语口译人员要具备专业性的同时还要具有准确性和保密性。

随着大经贸、大商务格局的形成,口译已经不仅仅受限于以往的进出口、商务谈判、函电等方面,而是涵盖经济、金融、贸易、商法、营销等一切用于商务活动的场合。由于商务活动本身就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活动,这对商务英语口译人员而言也是需要一定范围的专业性,不仅仅是语言的专业性,也要具备商业知识的专业性,例如。商务规范、公司法规、商务合同等,都需要口译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在实际口译过程中不仅需要口译人员现场将双方的中心思想流利地表达出来,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准确性。有时,由于口译人员一丁点的口语失误就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尤其是牵扯到数学问题的时候。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准确性的时候要同时考虑发音数字,做代表的立场专业术语等各方面的准确性。很多商务活动中都会涉及一点商业机密,此种情况下,口译人员还要做到保密性,切记不可以将自己做代表的一方的商业文件泄漏出去,否则不仅使公司利益受损,对于口译人员自己而言不仅是专业素养的欠缺同时也会受到相关的法律惩罚。

商业活动口译过程中,面对的人员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度和地域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更何况,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对于礼仪和道德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识。就像是对于己方和他方的称呼上都是字字斟酌,但是,如果口译人员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就可能闹出不小的笑话,若颠倒了称呼的方式,会使人觉得很不礼貌。因此,对于文化方面,口译人员也需要做好一定的基本功。呈现出“信达雅”的翻译效果

2 商务英语口译中文化要素翻译的策略

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真的很难胜任这项翻译工作。更何况在商务活动中,还会有来自不同国度的人员。对于他们如何理解我国的文化,以及如何能够在一个彼此能够接受的点上,将双方的思想传达清楚。这就需要口译翻译人员具备不同专业背景知识。衡量翻译人员水平的标准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翻译人员的翻译是否符合文化性。

2.1 培养文化意识

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意识,对于文化意识可以包含很多方面,首先是要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对于社会阶层、社会地位的划分、宗教意识等。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的阶级意识也会呈现出一定的特点。有些谚语、俗语的翻译,都是具备一定的语言环境的。如果只是将字面意思直接翻译过来,就可能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因此,在具备相关背景知识的谚语翻转过程中,就要将这个过程解释清楚,所以,对于口译人员自己本身也就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否则自己都无法理解,又怎么能够将谚语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转达出去呢。

对于口译人员的文化意识培养还要注意文学和艺术方面,每一种表达,都有直白的表述和艺术的表达两种呈现方式,如果只是直白的表达肯定会使人难以接受甚至心生反感,但是如果能有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将同样意思换种方式传达的话,肯定会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因此在实际口译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对于艺术表达的实践。

2.2 尊重本土文化

文化有着不同的背景,也有着其最真实的一面,一件美好的事物,同一个单词由于文化的差异,中文中表达的和英文表达代表的意思就很有可能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例如,汉语中的“龙(dragon)”和英语单词“zephyr(西风)”。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我国语言表达中龙是一种祥和美好的象征,代表人民对其极其敬畏之意,在西方的神话中“ 龙(dragon)”却是一种邪恶的象征,这就是两种不同文化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反应。因此,对于此类事情的翻译一定要尊重本土文化中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如果,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肯定会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

文化本身就存在差异,在口译过程中也要积极地将这种差异减小,这样双方都可以以一种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进行友善的洽谈和合作。如果忽略这个差异,直截了当地将表达者的思想直接抛给对方,是一种十分没有礼貌的做法。所以,针对这类问题一定要避免,保证口译过程中有着和谐的气氛。

2.3 提倡中西融合

随着我国国际化形式逐渐趋于完善,很多知识都有了很好的普及,国际化的全球大融合,对商务口译也是一个很大的福音,也就是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人们对于东、西方的文化都有着一定量的了解,因此,在商务活动中有些基本礼仪也已经达到了共识。同时,对于一些表达以及习惯,不违背各自文化代表性的前提下,可以做到中西合璧。通过双方都能接受的表达方式,或是行动,可以让双方都不尴尬,却又都能够心领神会。例如在谈判翻译时,中方说“我们是不会给你打白条子的,我们会按时付款”。翻译人员翻译成“we shall not issue blankpaper to you,we will pay you on time”这里的白条子外国人是不懂的,这样翻译外方不能了解中方的真实意图。

对于一些十分陈旧的规矩,在不影响商务活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可以双方共同协商,以一种中西融合的方式呈现,这样尊重了中方思想,又能将西方很好的文化融合在内,何乐而不为呢。

2.4 掌握技巧,听众为本

进行口译实践过程中,译员应该善于总结他人和自己的经验,掌握处理文化差异、含蓄语、委婉语、文化盲点、文化禁忌等技巧,尽可能地掌握文化内涵词语的对译,从而确保在商务英语口译中做到胸有成足,临危不乱。处理商务英语难点时,无论是转换、意译、直译,还是阐述、删减、增补,均要重视听众的主观感受,确保听众能够通过译者的翻译,听懂发言人所要传达的信息以及表达的意愿。

3 商务英语口译的未来展望

国际化形式逐渐成为主流,中国海关以及贸易署都出台了很多利于对外合作的政策,这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是福音,对于商务英语口译也是更高的挑战,商务英语已成为现在商务活动的主流,面对逐渐增多的商务活动,我们如果只是固守陈规,不思进取,很有可能就会被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淘汰,同样对于商务英语口译也一样,需要不断自我提升,不断丰富不同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要素翻译策略,才能使商务英语口译逐步走向巅峰。

4 结束语

我国对外贸易工作不断加强,对于商务英语口译的工作也在随之增多,这种蒸蒸日上的态势,对于商务英语口译工作者而言,也是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在有着更多的机会进行商务英语口译工作的同时,还要加深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人员想表达的真实思想,同时作为文化的传播使者如何能够融合不同的文化背景,将不同的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知道,同时,将商务英语口译工作不断发扬光大。

参 考 文 献

[1] 孙艳.交际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16(10).

[2] 徐晓蕾.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电子商务英语翻译[J].现代交际,2016(16).

[3] w继荣.试论引导文教学法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5(03).

[4] 王青.广东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13).

第4篇:商务策划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文化差异 商务谈判 沟通 策略

随着中日两国经贸关系日益紧密,两国企业之间的商务谈判日渐频繁,商务谈判重要性也日渐显现。中国谈判人员要在中日商务谈判中获得成功就必须了解日本文化,从中日文化差异以及对商务谈判的影响入手来修炼自己,提高谈判的水平和技巧。

一、中日之间的文化差异

文化主要包括语言及非语言行为、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四个方面,它们对商务谈判的影响很大。

1.语言和非语言行为

日本人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偏向封闭、内向型,而中国人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更侧重外向、开放型。

在日常交往中日本人多采用含蓄的方式委婉地表达本意,有较多正面承诺、推荐和保证,不常使用“不”和“你”。中国人说话或回答否定问题时则相对直截了当。日本人经常保持一段沉默,常用“以心传心”的无言方式保持着某种默契。在社交活动中,日本人爱用自谦语言,如“请多关照”、“粗茶淡饭、照顾不周”等,谈话时也常使用谦语。除非特殊情况,中国人则一般很少沉默不语。日本人缺乏幽默而中国人说话则很风趣。

日本人的面部表情,总是给人一种有所保留的感觉。中国人多数都会将自己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日本人之间问候时,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都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

2.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主要包括一些社交活动。日本人将送礼看作是向对方表示心意的物质体现。礼不在厚,赠送得当便会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与热心到朋友家或亲戚家做客、与主人亲如一家的中国人相比,日本人则有些过于注重礼节。日本人接待客人不是在办公室,而是在会议室、接待室,他们不会轻易领人进入办公机要部门。日本不流行宴会。商界的宴会是在大宾馆举行的鸡尾酒会。中国则可在办公室、会议室和接待室接待客人,为了表示欢迎还一定要大宴宾客。

日本人的行为举止受一定规范的制约。在正式社交场合,男女须穿西装、礼服,忌衣冠不整、举止失措和大声喧哗。而中国人虽然也注重这些礼仪规范,但要求并不太苛刻。

3.思维差异

日本人对现实持容忍态度的现实主义思维方式,日本人默默地承受现实给予的一切。日本人持有以人与人之间关系为基础的思维方式。他们往往忽视甚至背叛制约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普遍社会规范。

中国人采用系统的思维方法,较日本人更具浪漫主义色彩。中国人思维虽然也重视人际关系,但也不会忽视社会规范的制约。

4.价值观

在日本人的价值取向中占据了最重要位置的是“工作场所”。也就是说,工作场所共同体占据了社会价值的中心。如日本的大公司就像一个大家庭,职工对企业具有强烈的归属意识和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相对较为多元化,既强调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又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日本男人依旧尊崇的传统的等级观念。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男性地位比女性高,男主外,女主内。中国人之间等级的差别相对较小,家庭分工也较模糊。

二、中日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中日文化上的差异影响着两国人员商务活动的正常开展。文化上的差异严重影响中日商务谈判人员之间的沟通,破坏谈判友好气氛,并使谈判陷入僵局甚至失败。

1.存在使谈判双方发生误解的风险

由于两国语言和非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双方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

如日本商务谈判人员经常说的“哈伊”,只表示他听明白了你说的话,并不表示他同意你的意见。中方谈判人员则很容易根据中国的语言文化误解为他已经答应自己的条件了。

2.存在破坏谈判友好气氛的风险

由于日本人没有追求自我表现的冲动,在谈判中他们多数人始终保持沉默的态度,气氛持续紧张。即使有语言上的沟通也很乏味。这对于中方谈判人员来说是一种考验,中国俗语说“买卖不成仁义在”,中国人喜欢热情、友好的商务谈判气氛。日方沉默的“待客之道”会破坏谈判的良好气氛,影响谈判的进程。

3.存在使谈判陷入僵局的风险

由于日本人注重礼节,会出现过度接待的情况。先是参加酒会,然后是卡拉OK、拍摄纪念照、喝酒、聚餐,送礼。在漫长的接待过程中只字不提谈判的实质内容,而且交流缺少幽默,这很容易让善于谋略的中国谈判代表认为是谈判中“疲劳”策略。日本人对外贸易一般多以集体商定为准,所以日方在谈判中耐心有余,他们往往准备充分,考虑周全,洽商有条不紊,决策缓慢而谨慎。日方在谈判中会不断地重复问问题,甚至许多人会问同一个问题,通常让善于言谈的中方谈判人员以为日方不相信自己的发言或戏耍自己而失去耐性。这样一些在谈判中过度接待和过分小心会使谈判中方谈判人员失去信任和耐性,使谈判过程变得艰难,甚至陷入僵局。

4.存在使谈判破裂的风险

日本谈判代表并不注重社会规范的制约,在谈判中总是言行不一致。尽管他们口中答应了,却并不认为应该去履行这个承诺。这对以诚信为美德的中国商人来说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这种“言行不一致”容易使正在进行的谈判因失去相任而终止,也容易使合约成为一纸空文,直接导致谈判破裂。

三、中国商务谈判人员的应对之策

1.谈判团队相互配合策略

日本商人讲究严格的尊卑等级制度,所以中方的谈判团队中不能有女性和过于年青的人参加。针对日本商人的集体谈判决策过程,中方谈判团队要坚持两个人以上出席活动,谈判小组上下级之间和成员之间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上要互相协调、互相呼应。主谈人出现语误或漏洞,辅谈人配角要为其自圆其说,使谈判团体始终步调一致。在谈判中还要根据需要,安排谈判小组成员扮演唱红脸的和唱黑脸的。

2.谈判的信息收集策略

针对日本谈判人员准备充分和习惯沉默的特点,中方谈判人员在谈判前要认真做好市场信息、对手信息和法律信息的搜集,在谈判过程中要少说、多问、多听,在倾听的过程中获取对方更多的信息。

3.谈判的忍耐策略和最后期限策略

针对日本商务谈判人员注重繁文缛节和决策缓慢的特点,中方代表要采取忍耐策略,做好长期谈判的思想准备。不要急于求成,仓促之间暴露自己真实的谈判要价。在经过漫长、艰苦的谈判后,如果日方还不决断,则可使用最后期限策略,通过规定最后期限迫使对方在焦虑中作出决策。

4.谈判的换人策略

日本商务谈判小组内等级意识严重,讲究尊卑等级,有尊老倾向,对此中方谈判代表可采用换人策略,这种方法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换人策略就是在谈判过程中更换谈判者,请比对方级别和地位高的人或年长者出面协商,处理僵局问题。

5.谈判的场外调停策略

日本商人参加的正式谈判氛围比较沉闷,场外调停策略可以有效缓解这种气氛。场外调停策略就是在场外与对方举行非正式谈判,通过沟通获取更多必要的信息,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6.谈判的地点策略

为了避免在日本谈判繁多的仪式,中方谈判人员可以把谈判地点选在中国或第三国。这样还可以使日方谈判代表感到时间紧迫,从而尽早作出决策,同时中方可以掌握更多的谈判主动权,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

7.弹性、全面的书面签约策略

由于日本商人在谈判中言行不一致,而且签约后遇到新情况有毁约的冲动,所以中方谈判人员就执行弹性、全面的书面签约策略。即以书面的合同为履行依据,合同内容既要面面俱到,也要有适度弹性,将履约过程中的细节要求、未来合同期内可以预见的多种情况及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都写入合同,以免情况发生变化后出现毁约。

8.谈判的礼仪策略

日本人在商务谈判中非常注重礼仪,所以中方可以采用礼仪策略来获得对方的尊重和信任。要忍受日本各种复杂的仪式,如谈话、喝酒、聚餐。带点小礼物是必要的,如印有本公司标志的铅笔、领带及其他装饰品。要注重言谈举止的礼貌。

参考文献:

[1]刘 园:国际商务谈判[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01~17

[2]秦明吾:中日习俗文化比较[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08~01

[3]刘 芳:调节文化差异,实现跨文化谈判[J].商场现代化,2008年1月(中旬刊)

第5篇:商务策划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文化差异 商务谈判 沟通 策略

随着中美两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企业之间的商务活动日渐频繁,商务谈判重要性日渐显现。由于中美文化差异对双方商务谈判的影响至深,所以中国谈判人员要在中美商务谈判中获得成功就必须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提高谈判的能力。

一、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

文化主要包括语言及非语言行为、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四个方面,它们对中美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影响很大。

1.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差异。中国自古讲究礼仪,言语当中多是体现自谦和敬人。在听到别人赞扬时,中国人一般表示用谦词来表示谦虚。中国人在交谈中必须使用称谓,以示对对方的尊敬。美国人讲究平等,在美国晚辈可以直呼长辈和上司的名字。对于别人的赞扬,美国人则会表示感谢,接受赞扬。

非语言行为上的差异很大,仅列举以下两例就可见一斑:(1)目不转睛地看。中国人以此表示好奇或惊讶,美国人认为这是不礼貌、使人发窘的行为。(2)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摆动。中国人对此反感,美国人以此表示叫别人过来。

2.风俗习惯差异。风俗习惯主要包括一些社交活动。中国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爱面子,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怕被人笑话、议论和误解。美国人则比较实际,不会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美国人在与人交往时不会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等方面,他们认为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而在中国却经常询问这些内容。美国人喜欢直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中国人则以一种委婉的方式来表达意思。美国人一旦被问及某事,一般必须给予一个比较明确的答复。而中国人提倡“沉默是金”。在美国常见到长辈与晚辈见面时相互拍肩膀、亲吻的情形,而在中国几乎很少见到这样的场景。美国人非常守时,而中国人往往可以理解有原因的迟到。在许多生活习惯上中美之间的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

3.思维方式差异。中美思维差异主要体现在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对立上。中国文化侧重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就是按照整体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世间万物,分析问题总是从事物的总体出发,注重思考整体事物整体功能、复杂关系和运行过程,而不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美国人侧重个体思维方式,它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的要素,逐个地进行研究。

4.价值观差异。中美价值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对立上。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念是集体主义,它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因此中国人以和为贵,并非常重视特定集体的利益或价值。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主义,即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其主要内容是相信个人价值,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

二、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中美文化上的差异影响着两国人员商务活动的正常开展。文化上的差异严重影响中美商务谈判人员之间的沟通,中断谈判议程,并使谈判陷入僵局甚至失败。

1.存在使商务谈判双方发生误解的风险。中美商务谈判人员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语言,除此之外还有非语言性的交流。但由于两国语言和非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双方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

例如“山羊”一词,在汉语里没有什么特殊意义,而goat在英语中却表示“色鬼”的意思。那么“山羊牌闹钟”就变成“色鬼牌闹钟”了。还如对中国人来说,盯着人看表示不尊敬;而在美国,直盯着说话人的眼睛才表示尊敬。这样的不同理解会使谈判双方都误认为对方不尊重自己。

中美之间还有很多语言和非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这为中美双方谈判人员的沟通制造了误解和障碍。

2.存在使商务谈判议程无法统一的风险。由于中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谈判者倾向于采取横向谈判,即把谈判要涉及的问题横向铺开,也就是把几个议题同时讨论,同时取得进展,然后再同时向前推进,直到所有问题谈妥为止;美国人则倾向于采取纵向谈判,即明确谈判所涉及的问题后,逐个把条款谈完,这个条款不彻底解决,就不谈第二个。

横向谈判与纵向谈判是两种完全迥异的谈判方式,如果双方都坚持按自己的方式来安排谈判议程,谈判便无法进行了。

3.存在使商务谈判陷入僵局的风险。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方的谈判者更愿意采取非对立和非直接冲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很少直接予以拒绝或反驳,而是迂回曲折地陈述自己的见解。美国的谈判者则力求阐明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直接,是非分明,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和好辩性。美国谈判者的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会伤害到中国人的自尊心,因为对方不给自己面子。中国谈判者的委婉的表达方式则会令美国人不适应,因为他无法真实地领会中方的态度。

这些差异将使谈判过程变得艰难,甚至导致谈判陷入僵局。

4.存在使商务谈判最终破裂的风险。中国商人之间注重友情,一般可以通融变更合同条款。美国人则注重利益,他们一旦签订了合同,非常重视合同的法律性。如果签订合同不能履约,那么就要严格按照合同的违约条款支付赔偿金和违约金,没有再协商的余地。这两种对待合同的不同态度会为签约后的履约带来困难,并可能使谈判成果化为泡影。

中国人热情好客,对来访的美方谈判人员会悉心照料,热情款待。这种待客方式美国谈判人员会觉得太铺张浪费。而美国人则是平等待客,不会优待客人。这种待客方式很容易让中方谈判代表认为美方不友好。这样不同的认识会使双方难以信任对方而有可能直接导致谈判无果而终。

三、中国商务谈判人员的应对之策

1.专家型团队组合策略。美国人的谈判团队一般由专家组成,他们有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背景,而且美方非常重视合同的法律性。所以中方谈判团队一定要安排谈判、技术、财务、翻译等方面的专家或顾问,特别是法律方面的专家。这样在谈判过程中出现的各方面才能应对自如,在合约签定方面才能保证无纰漏出现。

2.营造氛围策略。中国谈判人员尊重美方的文化习惯能够营造一种平等、融洽的谈判氛围。如美国谈判者喜欢直接谈具体条款,中方谈判者可以从对方的习惯出发调整思维从具体条款开始谈判。这样会使美方觉得中方对他们的尊重,进而他们也会相应尊重中方的一些不同于他们的谈判行为。这样谈判的氛围会变得和谐友善。

3.沉默和倾听策略。针对美国谈判人员准备充分和专业性的特点,中方谈判人员在谈判前要认真做好市场信息、对手信息和法律信息的搜集,在谈判过程中可以使用沉默策略,通过多听多思,在倾听的过程中获取对方更多的信息。

4.务实语言策略。中方谈判者在与美方谈判时,要采取直接、坚决的务实语言策略。在谈判是尽可能直接了当,冷静地争论,避免使用诸如“可能”、“也许”之类模棱两可的回答。语气要坚决而礼貌,要明确地告诉对方自己的态度和意见。

5.多方案策略。针对美国谈判人员自信和注重实际利益的特点,在谈判陷入僵局时中方可采用多方案策略来作出有条件让步。多方案策略就是在谈判前确定多种双方可以接受的要价方案,在谈判遇到僵局时提出来来讨论,可以为谈判提供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6.拖延策略。根据美国人谈判讲究效率的特点,中方谈判人员可以运用拖延策略获得主动权。拖延策略就是通过拖延谈判时间来化被动为主动,迫使对方在谈判要价上作出让步。这样还可以使美方谈判代表有压迫感,从而尽早签署合约。

7.弹性承诺策略。由于美国商人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严格按合同履约,所以中方谈判人员运用弹性承诺策略来保护自己合情合理的要求。弹性承诺策略就是强调合同内容要有适度弹性,将未来合同期内可以预见的多种情况及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都写入合同。这样就不会因情况变化、更改合约而遭遇赔偿。

8.简约礼仪策略。由于美国人的实用主义谈判观念,中方谈判人员可以运用简约礼仪策略。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运用简单而实用的礼仪,达到友善、尊重的目的。在语言上用敬语称呼但不必过于自谦;在行为上温文尔雅;在服饰上男士着西装革履,女士着套装套裙;在接待上简单而随意。

参考文献:

[1]刘园:国际商务谈判[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01-17

[2]周忠兴:商务谈判原理与技巧[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01-01

[3]周桂英: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J].江苏商论,2007(12)

[4]杨欣欣:中美价值观念差异及其对语言文化的影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99(1)

第6篇:商务策划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芒果街上的小屋》 文化缺省 补偿策略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通过翻译,译者将原语文化移植到目标语中,但由于语言、思维方式、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这就要求译者认真审视文化因素。正如Eugene A. Nida所言:“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Nida, 110)译者必须适度补偿两种语言间的文化缺失,帮助读者建立语义连贯,扫除阅读障碍,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刘宓庆也曾表达过类似观点:“译文实际上是原文+原文文化背景+译文+译文文化背景+原作者的气质和风格+译者的气质和风格的混合体。”(刘宓庆,89)译者需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处理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结合原作者的气质与风格,尽可能再现原文的修辞效果和美学价值。

潘帕译《芒果街上的小屋》则是一个很好的体现。《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创作的小说,它通过一个名叫埃斯佩朗莎的墨西哥裔小女孩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一条叫芒果街的芝加哥小街上的故事。它记录着小女孩的成长经历,也折射出墨西哥移民,特别是那些处于边缘地位的拉丁裔女性的生存处境。《芒果街上的小屋》是一本优美纯净的小书,一本诗小说,而译者潘帕,通过运用最清新自然的语言再现了原文诗一般的语言特征,由于作者特殊的墨西哥裔移民身份,文中有许多西班牙语句法表达和背景知识,译者也尽量补偿了这些差异。本文以潘帕译《芒果街上的小屋》为例,着重分析其中翻译补偿策略的运用。

二、文化缺省的补偿策略在潘帕译《芒果街上的小屋》中的具体体现

文化缺省是指作者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在像翻译这样的跨文化交际中,原文作者和译文作者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而不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对于原文读者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译文读者就构成了文化缺省成分(王大来,69)。对于那些造成译语读者意义真空的文化空缺,译者有责任采取必要而又恰当的方式加以解决,帮助译语读者建立起一种语篇内和语篇外的连贯,这样更有助于译语读者与原语作者进行思想和文化交流(张锡伟,19)。

补偿是翻译的一种手法,翻译理论家如Newmark认为,补偿主要是用来弥补译文在语义、声音效果、修辞及语用效果等方面的缺省,而且译文可以在不同于原文的语句中再现这种效果(Newmark, 90)。威尔斯则用这一术语来指代处理“语内和语外层次的结构分歧的”各种策略和技巧(Baker, 45-47)。在这样一本极具文化特色的小说译本中,译者通过运用多种补偿策略将缺省的背景知识恰当地传递给译语读者,同时又保持了原作清新自然的笔调,具体策略如下:

(一)音译、直译加注(annotation)

在翻译民族文化性很强或译语民族中无法找到对应词的术语、人名、地名时,往往可以采用音译或直译加注的方法处理,这一方法不仅可以使译语读者了解原语文化的有关知识,而且可以将全新的文化概念译入译语文化中,给译语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添加鲜活生气(冯庆华,422)。例如:

I like Alicia because once she gave me a little leather purse with the word GUADALAJARA stitched on it. (芒果街上的小屋,2006:277) 译文为:我喜欢阿莉西娅,因为她有次给了我一个小皮包,上面绣着瓜达拉哈拉的字样。(同上,143) 并有瓜达拉哈拉的注释:墨西哥第二大城市,哈利科斯州首府,2005年度“美国文化之都”。始建于1531年,以其优雅民风、深厚文化传统和龙舌兰酒闻名于世,被认为是墨西哥最高贵的城市。(同上,144)

I want to shake like hoochie-coochie. Lucy says. She is crazy. I want to move like heebie-jeebie, I say picking up on the cue. (207) 译文为:我想像呼哧库哧那样摇。露西说。她真是来劲。我想像希比吉比一样晃,我学她的样儿说。(65) 另加注释:Hoochie-coochie,上世纪60年代中期流行的一支布鲁斯乐队,其主打歌曲hoochie-coochie men是广泛流传的布鲁斯经典曲目。heebie-jeebie,一支摇滚乐队名。Heebie-jeebie,俚语,指起鸡皮疙瘩,或头皮发麻的感觉。这两支乐队演唱时,伴唱动作常呈摇摆或颤抖状。(69)

又如:Elenita, witch woman, wipes the table with a rag because Ernie who is feeding the baby spilled Kool-aid. (223) 译文为:伊伦妮塔,算命的女人,用抹布擦桌子,因为喂宝宝的埃妮把酷爱汁洒了。(83) 并加注释:Kool-aid,一种软饮料品牌。此处是音译译名。(86) 瓜达拉哈拉、酷爱汁和两支摇滚乐队都是很具有异域文化特色的两个词语,译者在此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来补偿译文读者的文化缺省,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亏损减少到最低。

“在星期二喝可可和木瓜汁的拉菲娜”一章中,作者讲述了一位被囚禁的女性的故事,拉菲娜因为长得过于美丽,年纪轻轻就被丈夫锁在屋里,只有每个星期二的可可和木瓜汁能让她体味到一丝生活的甜蜜。章节最后一句:And always there is someone offering sweeter drinks, someone promising to keep them on a silver string. (247) 译者翻译成:并且总会有人过来献上更甜美的饮料,承诺把它们用银色绳子系起来。(111) 并加注释:用银色绳子系起来的饮料表达了一种讽喻:可怜的拉菲娜梦想着的不过是要依附于一个更好的男人,住进一座更精美的牢笼,只是晾衣绳换成了银绳子。(111)

Not the shy ice cream bell’s giggle of Rachel and Lucy’s family, but all of a sudden and surprised like a pile of dishes breaking.(167) 译文:不是拉切尔和露西一家人那样羞涩的傻笑,像冰激凌铃声一样,而是突然的、吃惊的笑,像一叠盘子打碎了的感觉,还有其他一些我没法说清楚的地方。(21)另加注释:在美国,冰激凌车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象征。销售员们会摇响铃铛在大街小巷招徕生意。

And anyway, a woman’s place is sleeping so she can wake up early with the tortilla star. (184)译文:不管怎样,一个女人的本分是睡觉,才能和玉米饼星星一道醒来。(37)另有注释:玉米饼星星,指早晨她起来做玉米饼时,在天空升起的启明星。在注释的帮助下,译语读者更能体会到小女孩眼中女人的辛劳。

在上述三例中,译者采用直译加注。直译加注是为了向译语读者介绍原语文化的有关知识,增进他们对原文的了解,以此来补偿直译带来的损失(乐金声,19)。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向译文读者介绍原文隐藏的背景知识;另一方面可使文章意义更加完整全面,更易于译文读者理解。

(二)归化法(adaptation)

一般来说,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原语文化为归宿,另一种是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即异化和归化(王大来,69)。关于归化和异化的问题,李建军这样认为:“从翻译的目的看,文化是输入应该倾向于归化,以保护本族文化的纯洁性,但文化的输出应该倾向于异化,以促使本族文化的外介,扩大本族文化的影响。”(李建军,107)归化法在此译文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

Everything is fine until the nun who knows all the canteen kids by heart looks at me and says: You, who sent you here?(200) “nun”是具有极强宗教色彩的文化词,汉语意思是“修女,尼姑”。译文为:一切都很顺利,直到那个记得所有在餐厅吃饭的小孩的嬷嬷看着我说,你,谁让你来这里的?(58) 译者深刻理解了原文语义,把“nun”译为译语读者熟知的“嬷嬷”,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使译文读起来亲切生动,因为人们对信息的处理、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本民族的文化预设,而译者则巧妙地迎合了这一点。

His feet were fat and doughy like thick tamales. (193) 译者将其翻译为:他的脚又白又胖,像厚厚的玉米肉粽。(51)译者还为Tamale做了注释:一种墨西哥著名食品,由玉米、碎肉和辣椒裹在一起蒸制而成。显然,Tamale和粽子并非同一种食物,但由于粽子是中国人熟知,译为“玉米肉粽”更容易引发读者的想象力,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

(三)释义法(paraphrase)

释义不是逐字逐句移译原文,而是直接向译语读者解释原语词句在上下文中的意味(sense)的一种手段,用译语习语和文化真实地再现原文信息。(乐,19)例如:

We screamed in the weak voice of a parrot for Totchy to come and wash those dishes. (芒果街上的小屋, 222) 译文:我们像鹦鹉学舌一样,用微弱的声音呼喊托奇过来洗碗。“鹦鹉学舌”这一成语直接内化了原文所要表达的信息,生动妥帖。又如:Just another brazer who didn’t speak English. Just another wetback. 译文为:只是又一个不会讲英语的墨西哥苦力。又一个偷渡客。(89)另外,有注释:曾经偷渡的墨西哥人经常游泳过河进入美国,上岸时背上是湿的,这个单词即由此而来。在译文中,译者在透彻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真实再现了 “wetback”的内涵,译为“偷渡客”,即使没有注释,译语读者也能顺畅地读懂这一信息。

(四)增益(amplification)

增益(也叫“上下文增益”)是在译文中明示出原语读者视为当然,而译语读者却不知道的意义。增益过程即将原文表层上省略的成分再现出来,译出它的弦外之音(乐,1992:19)。在《芒果街上的小屋》译文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例如:

I knew then I had to have a house. A real house. One I could point to.(芒,154)译文:于是我明白,我得有一所房子。一所真正的大屋。一所可以指给别人看的房子。(5)这句话描写了埃斯佩朗莎羞于被人问及她家在哪时的心境,译者增益了“给别人看的”来突出她为自己家破旧的房子感到尴尬的感受,因而读者可以理解得更透彻。每次。我从他家房前走过时,他一直在看。(99)译文为:Every time. All the time I walked past his house.(237) “他一直在看”为译者增益的成分,进一步说明埃斯佩朗莎认为塞尔这个小男孩一直看他,生动刻画了她的心思。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潘帕译文《芒果街上的小屋》的研究,大致梳理出他针对文化缺省所采取的四种翻译补偿策略,同时看到了他在忠于原语作者和忠于译语读者之间寻求一个恰当平衡时所做的努力。翻译就是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的,既要尊重原语文化,又要顾及译语文化,因而针对文化缺省这一现象,译者需合理运用不同的补偿策略,对原语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做出补偿,弥补缺省,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参考文献

[1] Mona Baker.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New York:Prentice Hall,1988.

[3] Nida,Eugen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4] 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 乐金声.欠额翻译与文化补偿[J].中国翻译,1992(2):18-20.

[6] 李建军.文化翻译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7]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8] 桑德拉・西斯内罗斯.芒果街上的小屋(中英对照版)[M].潘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第7篇:商务策划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文化差异 商务谈判 应对策略

1.语言与交流

语言被称为反映文化的镜子,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沟通时,会自然而然地按照自己的本源文化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诠释和理解。语言能帮助来自于不同国家的人互相沟通,但是有些词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却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即使沟通双方都持同一种语言。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于某些已有的人或事物的反映方式。在进行国际商务谈判时,如果说参与谈判的双方使用的工作语言并非为其中任意一方的母语的话,最明智和直接的方式就是针对产生歧义的细节或定义提出问题,直到得到让人满意的答复为止。一次商务谈判,只有在双方达成一致,并且乐于履行协议中罗列的义务时,才能被称之为一次成功的谈判。谈判所用的语言承担着让参与谈判的各方明确理解对方意图和所期待达成何种协议的重任,如果谈判结束之后,有任何一方对协议中所列条款产生疑虑,或认为自己因为被强迫或出于脸面才签署了这份协议,那么毫无疑问,这场谈判从沟通交流角度考量是失败的。

在与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对象交流时,时刻注意如下方面,将让你的谈判获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1)除非对方率先提起,避免讨论政治、种族或宗教话题,以免冒犯对方,此乃国际商务谈判的大忌。

(2)避免询问个人隐私。

(3)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与对方交流,避免使用容易引起误解的俚语、俗语及一些隐晦的表达方式。

(4)不断观察并征询对方的意见,了解对方对你陈述的理解程度。

(5)在对方完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之前,不要打断对方,交流时放慢语速,即使有翻译在场。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有类似的表述方式,“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了解你的敌人”。在进行商务谈判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游刃有余地参与谈判的各个环节。

除了口头语言之外,谈判时涉及的谈判者的肢体语言和各种行为会对谈判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谈判者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人士对于时间,人与人之间保持的距离习惯及对方文化中常见肢体语言的含义。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人类时间观念有两种文化模式:单向性时间模式(monochronic-time)和多样性时间模式(polychronic-time)。他认为一些受欧洲文化影响的国家,如英美、德国瑞士、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和亚洲的日本等属于单向性时间模式,而地中海沿岸国家,如意大利、希腊、法国、墨西哥和一些东方和非洲国家则属于多样性时间模式。单向性时间习惯是一种强调日程、阶段性和准时性的时间习惯,要求人们做任何事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只有了解谈判对象对于时间的不同观念,才有可能合理安排谈判进程,取得更好的谈判效果。还要求谈判者了解对方文化中常有的肢体语言的含义,手势、眼神、笑容甚至颔首点头的时机都会影响你向对方传达信息的有效性,有时甚至造成致命的误解,造成谈判破裂。事先通过网络、媒体和书籍了解对方的文化和行为习惯,应该成为谈判之前的一项必备程序。

2.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

荷兰的霍夫斯特德在著名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报告中指出,不同民族文化差异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男性度与女性度”。中国在经过了漫长的数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和长期儒家思想的洗礼之后,形成了其高权利距离、较高的不确定回避指数、较强的集体主义观念和明显的女性主义倾向的文化特色。这些文化差异会集中体现于参与对外商务活动的谈判者身上。面对具有不同文化特色背景的谈判对象时,了解对方特有的民族文化差异和理念,能够与谈判对象缔结更和谐的、有助于沟通交流的关系,避免分歧,进而获得最理想化的双赢谈判成果。

3.不同文化的谈判风格

霍尔提出的高语境文化和低于近文化的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化差异起到的影响。高语境文化包括大部分中东国家、亚洲国家、非洲和南美,这种文化下的国民通常崇尚集体主义,重视直觉,强调社会关系,行动前会深思熟虑。这就意味着此文化背景下的谈判对手非常重视谈判过程中的双方关系,因此在谈判之初就要取得对方的信任。此类文化是高度集体主义文化,强调团队之间的和谐相处,对于个体利益的取得要达成团队之间的共识。谈判者们经常凭借直觉或感受而不是理性做出判断。高语境文化中使用的语言本身远不如语言被使用的语境重要。语境包括说话者的声音、面部表情、姿势、动作,甚至说话者的身份地位和家族渊源等。与之相对应的低语境文化以逻辑性、线性思维为标志,强调个人主义,崇尚行动力,北美、西欧和北欧国家都在此列。谈判者们期待的是直接简洁、高效率的谈判模式。由低语境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提出的书面文字通常直截了当,不会有任何多余的修饰和花哨的辞藻,这点和高语境文化的行文习惯大相径庭,而误解有时因此产生。按照中国文化的特点,谈判时,一般注重原则、忽略细节;欧美国家的谈判者正好相反,他们比较注重细节,却不太执著于原则。中国人处理问题的程序是先就谈判的一般原则取得一致意见,把具体问题安排到以后谈判中解决。这种谈判模式可使我方在以后谈判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这种谈判方式感到很陌生,他们觉得细节决定成败,比较愿意对细节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如一些欧美客户在谈判中会提出价格、包装、交货等细节问题,并期待在谈判过程中解决这些细节问题。对他们来说,最后的协议就是这些小协议之的综合。欧美客户讲究实际,注重利益;而成长于中华文化背景下的中方谈判者们则认为谈判是一种纵观全局的活动,倾向于从整体考虑,着眼于全局利益,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对于原则和细节的主次之分。因此,和欧美谈判者的谈判过程往往是细致而冗长的,一旦双方达成一致,那将是双方利益的共同体现,他们会严格执行协议中的条款,是非常认真和严谨的合同执行者。

4.文化冲突的应对策略

谈判是解决冲突的过程,不同文化有不同解决冲突的办法。在进行一次谈判之前,首先要自问对于这次谈判有何预期,万一出现冲突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东西方文化对于冲突有相悖观点,西方国家认为冲突是具有建设性的,通过对冲突的解决,可以获得更多有用信息,并且能实现一定范围内更和谐、健康、紧密的联系。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崇尚的是“以和为贵”,传统上认为冲突会影响团队成员彼此信任和组织的凝聚力。因此,引起冲突的人会受到谴责甚至责罚。东西方文化对于冲突的不同理解导致对于冲突的不同处理方式。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对于出现的激烈冲突和利益碰撞,我们提出的建议是:喘口气,仔细听,认真想,从对抗激烈的谈判现场中抽离,退一步,在做进一步行动之前先考虑行动的后果。放慢谈判节奏,不要指望一蹴而就地实现己方的既定目标。谈判是耗时耗力的漫长过程,很多重要的商务谈判是经过几轮甚至几十轮的相互磋商才最终取得一致意见的。

5.结语

大批中国学者和对外贸易的从业人员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冲突的目的在于:清醒地认识自我,恰当地了解别人,进而在涉外商务谈判中扬长避短,实现自身的最大商业利益。

参考文献:

[1]曹菱,主编.商务英语谈判.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谢晓莺,主编.商务英语谈判.商务印书馆,2005.

[3]邱革加,杨国俊,主编.双赢现代商务英语谈判.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第8篇:商务策划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消费社会;选题策划;意义建构;受众

迅速发展和不断革新的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在日益同质化的内容中如何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成为传媒结构重点思考的问题。提高选题策划的能力成为增强传媒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本为以亚马逊畅销书的选题策划为例,分析在数字化时代选题策划的新发展,以及消费社会环境下选题策划的突出特点。

德国出版界有一句名言:“出版社的艺术就在于将合适作者的合适书稿在合适的时间带到合适的市场。” 1其中可以从三个层次对“合适”进行理解,宏观角度讲是指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契合的文化内容;从中观角度说指满足文化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就微观而言,“合适”则强调作者、内容、设计等图书营销各要素的有机结合。选题策划贯穿出版过程的始终,需要对三个层次的内容进行综合考量,以达到预期的营销效果,从而实现文化生产力向经济收益的转化。本文着重分析消费社会环境下的选题策划,以探讨目前的文化消费引导路径和效果。

一、作为意义建构过程的选题策划

工业革命带来物质的极大丰富,对物的消费成为当今社会的时尚。消费者对物的消费并不是孤立的。“今天,很少有物会在没有反映其背景的情况下单独地被提供出来。” 2波德里亚认为在当今社会中,消费者并不是因为特别的实用的用途看上物,而从它的全部意义上选择物。日常生活和消费物充满着意义的消费,其通过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实现意义的建构。图书作为文化产品,其选题策划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文化意义建构的过程。选题策划如何通过建构意义最终实现营销目的的呢?

从宏观方面来说,选题策划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选题策划在图书出版的前期就要对社会的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发展状况有深入的了解,进而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图书类别、内容、导向等方面的涉及。在此阶段的选题策划需要寻找与社会主流文化和主导发展趋势相契合的理念,即“卖点”。消费者对图书的选择表征着其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身份,并未单纯的购买行为,如选择专业类的书籍代表着一种权威的态度和偏向学者的身份,选择奢侈品、购物类书籍则彰显着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因为而带来的优越感,选择音乐、朋克文化类书籍则表明着自己热爱自由、富有激情的特质。在选题策划时,根据社会环境中对上述各类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的组合利用来表明图书的定位。在宏观层次上选题策划是通过取材于社会中的符号意义,将此类符号使用到图书设计中,从而建构某种意义,读者通过对文化产品的选择实现身份识别,获得超越物质消费的满足感和。

二、目前图书选题策划的主要途径

以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为理论依据,当今社会选题策划的实质就是对图书消费意义的构建。谈到选题策划中意义构建的方式,也是目前选题策划的主要方式则不尽相同。根据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从社会事件、作者、经济利益推动等方面分析当前选题策划采用的主要方式。

首先,利用“名人效应”进行选题策划。这里的“名人效应”包含两个阶段,一是在作者的选择方面,利用图书作者的个人影响力和号召力进行图书的营销;二是通过其他明星人物的推荐提高图书的知名度进而带动图书销售。其中,前者对图书营销的效果非常显著,也是出版商倾向选择的选题策划方式。明星作者或公共知识精英本身聚集了大量的粉丝,粉丝会因为对作者的喜欢而选择他们的书籍,呈现出作者优先于内容的图书消费特点。图书选题策划时利用作者的影响力进行针对性的宣传,如作者前期在其个人平台宣传、出版社举办学术沙龙和签售活动等图书营销手段。如,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上,柴静的《看见》、陈坤的《突然就走到了》、余华的《七天》以及莫言的著作等都属于这种选题策划方式。它们都利用了作者的影响力进行宣传和营销,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功跻身畅销书之列。

其次,利用其他流行文化消费进行图书选题策划。正如前面所论述的,图书选题策划行为是与社会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在现实图书消费市场的具体表现为电视剧、电影消费带动图书购买行为。这也是文化产业运营中对各行业进行资源综合营销实现深度开发和产业链的体现。其中突出的选题策划是在电影或电视剧热播后马上推出原著或者在影视剧宣传前期同时进行图书的推广,以达到影视剧的热播带动图书销售的目的。

此外,利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符号意义进行选题策划。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微博的流行,社会热点话题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大众知晓度提高,图书出版利用社会热点事件中衍生出的符号语言进行图书题目、内容的修饰,迎合读者对大众文化的消费需求。如李承鹏的《李可乐抗拆记》一书,取材于现实社会中受到普遍关注的强拆事件,在图书内容写作中使用“钉子户”“菜刀”等在社会热点话题中具有表征意义的词汇,将小说与实现联系起来,提高对读者的吸引力,通过选题策划实现文化消费与社会流行文化的高度统一。

三、大数据时代的选题策划发展趋势

“媒介即讯息。” 3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形式也携带着讯息,具有革命性的力量,能够改变人们的信息接受习惯和思维方式。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正在解构着传统媒体时代形成的线性思维方式,并且建构者互联网环境下的阅读习惯。互联网的带动将使社会走向大数据时代,出版业同样无法逃避大数据时代的冲击。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的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认为,“整个商业领域都因为大数据而重新洗牌。” 4对数据的掌握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如,亚马逊通过分析用户浏览和购买图书的数据进行图书推荐,大幅度的提高了图书销售额。大数据时代对图书选题策划的意义在于,通过用户阅读和购买数据对图书市场有更全面的掌握,运用大数据分析图书消费未来的需求趋势,寻找新的图书市场的增长点,同时使选题策划行为有的放矢。另外,大数据时代使图书选题策划更有针对性,能够实现针对个体的个性化策划营销。

总之,“媒体故事提供了象征、神话以及个体藉以构建一种共享文化的资源,而通过对这种资源的占有,人们就使自己嵌入到文化中了。” 5图书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在反映社会实践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参与到所处的文化圈中,实现身份认同的渠道。选题策划在图书出版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对社会文化的整合和图书消费意义的建构,决定着图书销售的成败,所以消费社会环境下的选题策划方式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并且大数据时代如何进行更好的选题策划值得进一步探讨。

注释:

1 赵炎.畅销书策划特点及原则[J].出版发行研究,2001(2).

2 【法】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

3 【加】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南京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0:7.

第9篇:商务策划的意义范文

一、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国际沟通能力培养模式

“讲授—接受”教学模式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目前商务交际英语的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讲授国际商务谈判技巧,然后给学生提供案例进行讨论或设定情景要求学生组织对话为主,所以商务交际英语课程教学模式依旧沿袭以往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的“教材+黑板(幻灯片)+录音机(视频)+对话”模式。虽然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并大幅增加学生对话环节,但是形式仍然过于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积极开口参与的兴趣。而且课程设计过分依赖情景教学,教学安排仍然偏向重视不同情境下的语言应对,缺乏对学生外语逻辑习惯和灵活应用外语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经典句型,却在以后的实践中很少能有用武之地。实际上以商务交际英语为依托的国际商务沟通与谈判是一个双向即时沟通过程,课堂教学无法穷尽所有的情景,所以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构建一套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体现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强化学生国际沟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构主义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首先,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整合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商务交际英语教学设计。给学生搭建一个概念框架,然后启发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分析,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时提示,后期逐渐减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达到无需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在以后的毕业实践工作中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景。其次,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一套市场营销专业商务交际英语教学方法。针对英语口语课上最关键的问题即许多学生不敢开口或不愿开口的状况,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groupdiscussion(小组讨论)、roleplay(角色扮演)、presentation(商务陈述)、market-ingplanpresentation(营销策划案陈述)和interview(面试)等,利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支架式教学法开展商务交际英语课程的各种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商务交际英语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市场营销专业特点,选择各种教学活动的主题,比如与市场营销专业结合最紧密的presentation(商务陈述)环节,可供选择主题有包括产品营销、自我营销、项目营销,然后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通过教学活动主题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主题进行演练准备。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教师向学生介绍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协作学习———就教学活动主题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陈述)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

二、培养模式实施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重视学生国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特点,依托商务交际英语课程构建一套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国际沟通能力培养模式。市场营销专业一般归属于经济管理学院,可以整合学院相关师资力量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开展包括groupdiscussion(小组讨论)、roleplay(角色扮演)、presentation(商务陈述)、marketingplan(营销策划)、interview(面试技巧)等多种形式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设计见表1。表1中presentation(商务陈述)紧密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特点,选择市场营销最常见的三个大类的题目:产品营销、自我营销、项目营销。要求每位同学在一个学期之内必须上讲台一次,学生可以从与他们专业学习相关的三个大类题目(产品营销、自我营销、项目营销)中选择一个进行陈述,然后根据题目类型对所有的同学进行分组,选择同一个题目的同学编排在同一组,同时邀请其他同学做评委对该组同学的陈述进行评价。

产品营销环节即销售人员销售技巧真实演练,选题学生可以选择一种产品,然后以销售员的身份推销该产品,而其他同学作为潜在顾客最终对该环节的所有产品进行选择评价。项目营销则由选择该题目的学生向大家介绍他的项目,最终由作为潜在投资者的其他学生来决定是否投资他的项目。这两个选题都可以与市场营销学课程整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我营销环节则与interview(面试技巧)紧密联系,先由教师讲授面试技巧以及面试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答,然后要求学生模拟真实面试情景演练,由教师和四位同学担任面试官,最后由教师根据该同学的面试表现进行点评,这个环节也可以请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任课教师参与并提供意见建议。Negotiation(商务谈判)环节主要采取roleplay(角色扮演)的形式,先由教师讲授国际商务活动的谈判沟通技巧,然后要求学生分角色扮演,模拟真实情景演练,这个环节可以与商务沟通与谈判课程整合,由两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共同负责,开展综合性实训。其中还可以增加案例分析环节,由教师向学生提供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Groupdiscussion(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由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方案。Marketingplan(营销策划),经济管理学院可以根据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回访调查结果,选取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集中的工作岗位作为学生开展营销策划的背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营销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相关的营销策划案,最后进行策划方案的演示陈述。整个课程教学时间内可以要求学生一共完成一个或两个营销策划案,努力做到就业与专业学习、能力培养三者相结合,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这个环节可以与营销策划课程整合,开展综合性实训。

三、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考核评价体系建设能够对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产生重大影响,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确保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可以建立一套针对商务交际英语课程特点的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试为辅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考核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两部分,满分为100分,其中形成性考核可以占较大比重,比如70%,而课程期末考试所占比重较小,如30%,课程总成绩以百分制计。其中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即平时成绩规划如表2所示。

1.形成性考核

“商务交际英语口语”课程形成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70%,成绩根据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在课堂上的综合表现以及参加包括商务陈述、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营销策划等课程学习过程中组织活动的表现情况综合而定。表2中,presentation(商务陈述)占平时成绩的30%,Marketingplan(营销策划)占平时成绩的30%,Negotiation(25%)(商务谈判)占平时成绩的25%,A&P即出勤率和课堂表现占平时成绩的15%。

2.终结性考试

“商务交际英语口语”课程的期末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30%。考试内容紧密结合所学教材,考核学生所需掌握的商务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和交际能力。同时,商务交际英语期末考试形式也实现突破,考试时间仅为一个小时,并采取不同部分限时答题的方法。其题型安排如下表3所示。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一些教学改革活动已经在浙江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中开展,实践证明该改革深受广大学生认可欢迎。其中我们对04、05、06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分别进行了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70%的同学认为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英语口语水平得到了提高;76.7%的同学认为课程能激发他们用英语交流的积极性;93%的同学对课程的教学方法感到满意;100%的同学对本课程的考试评价方法感到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