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戏剧教学策略范文

戏剧教学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戏剧教学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戏剧教学策略

第1篇:戏剧教学策略范文

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是一种以教育为目标,由指导者与参与者共同完成的即兴的、非表演性的、以过程为主的活动。〔1〕它是一种运用戏剧与剧场表演的技巧,以创作性戏剧、即兴演出、角色扮演、观察、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的课堂教学方法。〔2〕通过教育戏剧策略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性已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Bolton指出,教育戏剧以促进参与者想象力的培养、对自我的认识与表达、价值观的形成、情感与认知评价的改变、美学感觉的养成与生活经验的获得等为目标。〔3〕张金梅通过行动研究发现,戏剧游戏影响幼儿对文学作品理解能力的发展。〔4〕Bell认为,戏剧表演有帮助幼儿建构起关于内容、顺序和时间等要素的“完形”,从而建构文本的意义。〔5〕林玫君也认为,由于很多戏剧活动的主题源于故事、童谣等文学作品,幼儿亲身参与扮演角色后,会对文学作品的内容有更深的了解和体会。〔6〕

为此,研究者们提出了种种戏剧教育活动的策略。Jonothan和Tony总结出四种主要的教育戏剧活动策略,即开展情境活动、叙事性活动、诗化活动和反思活动。〔7〕Ruth则提出了11种教育戏剧活动策略,即想象、模仿、肢体动作、身心放松、戏剧化游戏、哑剧、角色扮演、讲故事、即兴表演、偶戏与面具、将故事戏剧化等。〔8〕陈仁富通过行动研究得出,适合幼儿园的戏剧教学策略有教师入戏、专家外衣、坐针毡、定义空间、戏剧游戏、音效、墙上的角色、静像、论坛剧场、建构空间、口述默剧、角色扮演、仪式、即兴创作、思想轨迹等。〔9〕

本研究主要关注教育戏剧对幼儿文学想象能力发展的积极影响。幼儿文学想象包括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幼儿通过想象,可以在理解文学作品原有内容、结构和主题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结构片段、情节或结尾等。〔10〕发展幼儿的文学想象能力,就是让幼儿通过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学作品学习经验,在大脑中再现作品中的情节、人物、事件、情感、主题等,从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获得美的感受。文学想象经验是幼儿语言发展的核心经验之一,所以,帮助幼儿获得文学想象经验是开展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福建福州市某公立幼儿园两个大班(每班35人)的幼儿为研究对象,以王尔德的作品《巨人的花园》为材料,在一个班(控制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组织开展活动,在另一个班(实验组)运用教育戏剧策略组织开展活动。

(二)问题设计

本研究根据已有关于幼儿文学想象核心经验的研究,〔11〕提出幼儿需学习掌握以下四种有关文学想象的核心经验:对文学作品中环境等背景要素的再造想象;对文学作品中情节和主题的再造想象;对文学作品情节或结局的创造想象;对作品主题、意境等的创造想象。

本研究在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对两组幼儿分别提出四个问题,即“巨人的花园里有什么”“为什么巨人不再让孩子们去花园里玩了”“巨人会设计什么样的围墙来挡住孩子们”“你喜欢巨人吗?你觉得巨人是个怎么样的人?如果你是巨人,你会怎么做”。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参照刘宝根在《幼儿文学想象核心经验的发展与教育支持策略》一文中拟订的评分标准。〔12〕

二、研究实施

对控制组所采用的传统教学方式包括讲述、提问、表演、创编、绘画等方法。对实验组在不同的活动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戏剧策略。

(一)阶段一:故事地图策略

教师在为幼儿读到《巨人的花园》中“无所不能的巨人想把巨大无比的花园装扮成孩子们的乐园”时,对控制组幼儿直接讲述这一故事所描绘的环境,对实验组幼儿则采用了故事地图策略。

故事地图策略是指引导幼儿通过肢体动作、绘画、积木建构等做的方法展现故事的环境。这一策略的使用,旨在让幼儿通过做将作品环境立体化想象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如,为了引导幼儿感受“巨人的花园里有世界上最好玩、最神奇的东西”,教师将幼儿分成一个个小组,以“巨人的花园里有什么”为主题,引导幼儿通过讨论、用肢体造型、绘画、多材料建构等方式再现自己心中的花园;教师在为幼儿读到“巨人用围墙挡住了孩子们”的语句时,则要求幼儿通过做呈现他们想象中的围墙,体验故事中孩子们的无奈与失望。

(二)阶段二:角色扮演和教师入戏策略

教师在为幼儿读到“巨人去旅行,需要有人帮忙照看花园”时,对控制组幼儿直接讲述这一故事情节,对实验组幼儿则采用了角色扮演和教师入戏策略。

这里的角色扮演与幼儿园表演游戏有共通之处,即都是通过角色扮演来展现作品情节的。但也有所不同,教育戏剧中的角色扮演强调幼儿对角色的理解,是经想象后的创造性再现与表达。教师入戏是指教师通过扮演某个角色参与到幼儿的戏剧活动中来,它是教育戏剧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策略。例如,在《巨人的花园》学习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较难理解“巨人拒绝了哪些礼物,为什么拒绝这些礼物,它是如何处理这些礼物的”等情节。于是,教师扮演了“巨人”的角色,以独角戏的形式呈现了这些情节。

(三)阶段三:专家的外衣策略

教师在为幼儿读到“巨人为了不让孩子们再进入花园,决定做些事”时,对控制组幼儿直接讲述故事情节,对实验组幼儿则采用了专家的外衣策略。

专家的外衣策略是指,让幼儿通过扮演不同专家的角色,探究并表达不同专家的看法。例如,请幼儿扮演动物专家,提供各种有关照料动物的信息或方法;或是请幼儿站在设计师角度,设计一堵作品中提及的可怕的围墙。这就要求幼儿站在设计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表达看法,并要求其在建构自己对作品情节理解的过程中既要严谨,同时也要充分展开想象。

(四)阶段四:坐针毡策略

幼儿通常会对文学作品中的某些冲突性情节难以理解,为此,研究者对实验组幼儿运用了坐针毡策略。

坐针毡策略是教育戏剧中常用的旨在引导幼儿探究作品人物内心世界的策略。具体的做法是,让某位角色扮演者(可以是幼儿也可以是教师)坐在椅子上,回答其他幼儿询问的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相关的问题。通过坐针毡策略,幼儿可以对角色的心理活动进行具象化思考。例如,当大家读到“巨人建了高高的围墙阻止孩子们进入花园”这一段时,幼儿都很讨厌巨人。此时,教师自己扮演巨人,并接受幼儿的质问,借机表达“害怕失去的不安与没有朋友的孤独”。这一策略有助于幼儿与角色发生深层次互动,通过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去理解、体会角色的处境与情感,从而理解作品。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实验组与控制组幼儿文学想象经验水平的整体差异显著

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幼儿在四个问题上的得分情况进行的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两组幼儿存在显著差异(t1=-3.195,p

(二)教育戏剧策略与幼儿文学想象能力的发展

1.教育戏剧策略有助于促进幼儿对文学作品环境等背景性要素的想象

例如,当教师为幼儿读到“无所不能的巨人想把巨大无比的花园装扮成孩子们的乐园”时,采用了故事地图策略,以引导实验组幼儿借助肢体造型、绘画、建构等方式,创造性且富有画面感地呈现作品中的背景。又如,当被问及“巨人的花园里有什么”时,控制组幼儿的回答主要有花草、沙袋、滑滑梯、过山车、超大的电瓶车、跳楼机、单杠、摩天大楼等,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实验组幼儿的回答则不拘一格,他们想象中的花园有葫芦树、鬼屋洞、魔法树、独眼龙怪兽、棒棒糖屋、精灵树、天梯、生产馆等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加入了个人创造性想象的东西。他们还能具体、生动地描述自己的想象。这与张金梅的研究结果一致,她认为,将戏剧运用于早期阅读活动,可使幼儿对绘本人物、情节、主题的体验更立体,表达更生动,理解更深刻。〔13〕

C11:“这只怪兽可以打败世界上所有的人。它藏在鬼屋洞里,火车来的时候动两下,火车走的时候它就不动了。”

C1:“花园里有一棵神奇树,如果有危险,就会召唤出四个精灵,他们的武器是太阳、火、冰、还有土。”

C15:“花园边上还有一个探测器,坏人只要一触碰到它,就会被电死。如果你们想进来,先要问守护的人,‘能不能让我们进’。如果你偷偷溜进去,它会探测你的用意是好还是坏。”

2.教育戏剧策略有助于促进幼儿对作品情节和主题的初步想象

有研究认为,通过戏剧表演,幼儿可以将文学作品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从而形成对文本信息的深层加工。〔14〕本研究证实了这个结论。研究者通过角色扮演与教师入戏策略,引导幼儿开展“保护花园”的活动。幼儿开展了清扫、守卫、整理花园等活动。当被问及“巨人很喜欢孩子们,但旅行回来后为什么突然不再让孩子们去花园玩耍了”时,实验组幼儿能够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巨人身上,不是孩子们的问题,这与作品要表达的主题是相吻合的。相反,控制组的所有幼儿都将原因归于孩子们没有保护好花园。可见,教育戏剧策略的运用有助于幼儿与角色产生共情,也即能够站在角色立场去思考问题,即便是作品中没有明确表达出的意思,他们也能够调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并通过想象去做出恰当的判断。

3.教育戏剧策略有助于促进幼儿通过想象创造出新的情节或结尾

创编作品新的情节是幼儿对已有文学经验进行创造性想象的方式。在组织开展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时,教师不但可要求幼儿创编出完整、合理、有逻辑的作品片段,而且可要求幼儿所创编的情节富有文学性、创意性与画面感。〔15〕本实验表明,通过专家的外衣策略,实验组幼儿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能对原有情节进行合理的创编,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例如,在被问及“巨人会设计什么样的围墙来挡住孩子们”时,控制组幼儿的答案基本是原作品的延伸或生活经验的再现,创造想象的成分不多。实验组幼儿想象的画面则非常丰富,除了能讲出围墙上有什么,还能根据所想象出的事物的特性,编构出它是怎么阻挡孩子们进入花园的。幼儿在表达时使用了较多的形容词、动词以及因果复句,使得创编的情节更具新意与画面感。

C1:“围墙上有爆炸邮箱,爆炸出来的是一些鬼怪,小朋友往里走一步,怪兽也会跟着走一步。”

C11:“围墙上有花,很鲜艳,如果小朋友用手碰,就会被花咬一口。”

C31:“围墙上有很多很多怪兽,这是小鱼怪兽,小朋友一摸到它,就会变成石头。”

C32:“围墙上有个时空隧道,里面有三个怪兽,他们有不一样的绝招。一个是会把人弹飞;一个是会飞,会翻跟斗;还有一个手很多,会把小朋友变成木头人。”

4.教育戏剧策略有助于促进幼儿对作品情节、主题、意境等的创造性想象

幼儿对文学作品有了较全面的感知后,才能表达自己对角色的喜爱与否及原因,初步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想要传递的思想,并能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谈论自己的态度或自己可能采取的行动。〔16〕本研究曾采用坐针毡策略,引导实验组幼儿通过询问“巨人”的想法设身处地地想象角色所处的环境,从而辩证地、全面地评价角色。实验表明,实验组幼儿对巨人做法的理解人数远多于控制组。可见,坐针毡策略对于帮助幼儿理解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以及谈论自己的态度或做法是有促进作用的。

四、教育建议

基于研究结果,研究者尝试提出如下教育建议,以促使教育戏剧发挥促进幼儿文学想象能力发展的作用。

首先,鉴于文学作品的背景信息会影响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可运用教育戏剧中的故事地图策略帮助幼儿加深对文学作品背景的理解。

其次,为帮助幼儿完整理解作品内容,可通过角色扮演、教师入戏等策略,帮助幼儿深化对作品情节与主题的理解。

第2篇:戏剧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写作方法 阅读面 素材积累 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42-02

写作其实是将看到的、听到的或者经历的事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以书面的形式展现出来的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承担着思考与表达的重任。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思想可表达,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抵触心理,教师应不断完善教学手段,增加作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促使学生由被动写作到主动写作,以此提高小学生写作的质量和水平,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一、促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素材是作文的基础,小学生的写作活动必须从积累素材开始,只有掌握一定的素材才不会“无病”,写出有内容的文章。为了增强学生积累素材的意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积累素材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让学生真正将素材积累作为写作的前期工作。教师除了在课上渗透素材积累的理念,还应从课下观察学生的学习行动。小学生的分辨能力较差,他们在课下积累素材时很可能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所以,教师应该教授学生积累素材的方法,让学生有选择的,正确的积累素材。

对小学生来讲,家庭与学校是他们吸取经验和知识的主要场所,所以,他们应从生活中、家庭中以及学校中搜集写作素材,用发现的眼光来看待自己身边发生的事物,“以小见大”,用精炼以及生动的语言概括这些“小事”,并将其融入作文。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合理积累素材的技能,语文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时刻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人和事,让学生抽出时间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当然,教师还应建议学生在外出旅游游玩时,多尝试一些新奇有趣的事物,并将尝试后的感受写下来。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建议学生多记日记、周记等,用日记记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学生的旅游经历便会富有意义,不单纯是欣赏风光,吃喝玩乐。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二、帮助学生拓宽阅读面

阅读活动与写作活动在一定意义上是同步的。学生的写作过程其实是再阅读过程,他们的阅读过程其实是为写作打基础的过程。为了促使学生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同步,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教师应帮助学生拓宽阅读面,让学生摆脱教材的束缚,将视野延伸到课外读物和室外活动中。阅读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文中信息,用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也应用阅读增强自己的写作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有选择的阅读书籍,如名著系列、文学系列和散文系列。这些书籍会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与名人先贤对话之后感受文字的魅力。当然,教师还应该偶尔为学生提供一些以娱乐信息、笑话等为主的书籍,用这些书籍放松学生,让学生劳逸结合。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书籍,并将阅读的感受在班级分享。这样会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书籍,不再受教师的束缚。教师用这种方式无形之间便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阅读,将阅读作为放松心灵,丰富知识面的一种途径,而不是被动阅读。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语文教师要适时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从中掌握一些修辞的手法和表达方式,掌握表达技巧,为之后的写作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

小学生初学作文,尝试写作的过程是艰难的。就像刚开始学步,需要有人搀扶一样。教师需要做小学生学习写作的搀扶者,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开始写作,如何提高写作的质量和水平。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只传授写作的理念不教授学生写作的方法。那样只会降低小学生写作的兴趣,增加他们的厌烦情绪。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开展写作活动,教师需要循序渐进,逐渐传授学生具体的写作方法。

以记叙文为例,教师在讲授记叙文的写作方法时,首先应告诉学生记叙文的几要素,让学生先掌握分辨记叙文的能力,再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些优秀记叙文,让学生从中分析这些优秀作品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模仿这些文章的写作方法,在模仿之后逐渐过渡到创新,循序渐进,提升技能。再比如人物描写的文章,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了解任务描写的具体方法,如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并写出这个人的特点,写出他与众不同的地方,让别人能在看过文章之后知道这个人是谁。当然,人物描写的重点并不在这个人的外貌,而在这个人的灵魂,如何写出人物的感情和内心才是最重要的。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由外貌描写逐步过渡到人物的内心和感情描写。这样,学生便会掌握写作的方法,从一次次的借鉴和练习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要想战胜这项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教师应具备不惧挫折的心,并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创新等求取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出高质量与高水平的文章。

参考文献:

[1] 王秀丽.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学周刊:B,2012,8.

第3篇:戏剧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

在小学课程中科学课程是一门具备基础性的课程,其不同于其他的课程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小学科学的学习是以探究活动为中心的,所以本文就对于这种独特的特点来分析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一、前提是正确地对教材进行处理

(一)根据教材来大胆创新

小学科学的教材通常来说就是按照单元来进行设计的,所以在开展教学之前应该根据每个单元的编写意愿来对教学的意图进行设计,并且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的特点以及课程进度来设计教学内容。比如说在《科学》教材中有一个单元为教授生物的多样性,如果是按照教材来进行教学的话,学期安排很可能导致这门课被安排在冬季进行。因为我国冬季大部分地区气温寒冷所以不利于学生去学习生活的多样性,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对教材进行大胆的重新设计来进行教学安排,可以根据季节特点来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这样可以更方便地学习科学知识。

(二)教师把握三维目标

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跟初中的物理以及化学和生物等课程都是相通的,起到铺垫知识面的作用,同时在小学阶段如果可以成功的通过科学课程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话,对于初中以及高中的科学类课程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比如说在小学高年级课程中安排了有关物质的学习,教材中对于学生提出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可以观察到物质的变化等来判断物理变化,这就要让老师去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物质会出现这些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变化产生的新物质跟之前的物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些疑问因为涉及了很多在中学阶段才会去学习的知识,所以老师只需要去引导进行浅层次的学习。

(三)设计探究活动

现在新课改等更加要求学生要深入地去认知世界,通过学生自己在世界中的感悟来进行思考。那么如何来设计探究活动来让学生去进行深入的思考呢?比如说在科学课程中有关如何抵抗物质弯曲的课程中,这一节课的重点就是要去带领学生去思考不同物质的抗弯曲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可以设计两个探究活动来探究物质的抗弯曲能力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比如材料的厚度以及宽度对于抗弯曲能力的影响。在实验中可以分别增加材料的宽度以及厚度来探究变量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但是要注意的是,假如说在实验中每个探究活动都做得非常详细的话,就会导致我们的教学没有重点难点的区别,同时教学课时安排也无法承载如此多的实验内容。所以说就要根据学生的掌握能力来选择重点进行实验。

二、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选择具有启发性的材料

笔者建议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尽可能地选择具有启发性的材料来进行实验展示或者教学安排。比如说上文中体积的抗弯曲能力的教学中,假如我们需要去探讨物质的形状以及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笔者在教学时准备了六张纸张,然后把其中几张折成不同的形状来对比形状与抗弯曲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进行自己的实验之后就会发现其实物质的抗弯曲能力跟材料的形状也有很大关系,他们发现即便不增加材料的厚度或者宽度,只是改变形状就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通过这种具备启发性材料的引入来激起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趣味性材料的选择

不同于中学生以及大学生的理性,小学生具备好奇心以及较为感性的学习思维,所以具备趣味性的材料可以让他们更有兴趣来探究科学的奥秘。教师在对材料的选择上也要注意这一点,应该在形式以及内容上都注重材料的趣味性。比如说在对环形山的知识进行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猜测怎样去创造环形山,然后再向学生提供沙子以及铅球或者注射器等设备以及材料来让学生进行活动,在投掷铅球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原来环形山的形成方式之一就是通过撞击来形成。这里可以看出科学课程的课堂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教室了,而是更为宽广的整个校园,甚至可以走出校园到生活里面进行教学。

(三)设置问题情境来提高有效性

设置科学课程的一个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树立发现问题以及自主去解决问题的习惯。假如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就可以让其避免科学学习的枯燥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说这个教学案例中,在对淀粉以及碘酒等进行教学的时候,假如我们只是通过口头的描述来让学生了解米饭中淀粉的特点,并不如教师把米饭带到课堂中,让学生现场品尝米饭,然后让学生在咀嚼之后说出米饭中淀粉的特点等更加具有情境性。然后再去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米饭会出现淀粉。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带来的效果显然是不一样的,因为从表面上看学生在品尝了米饭可以充分地调动其感官来进行体验,尽管米饭是一种日常食品多数学生都已经品尝过,但是课堂中的品尝可以更具趣味性以及情境性。

结语

从上文中就可以看出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中注重有效性的提高是分为很多方式,可以从教学环境入手来改进,也可以从更新教学观念来进行,同时还应该做到让学生去担当教学主体。对此还需要结合新课改来进行更多的措施。

【参考资料】

[1]裘卫江.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策略[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06) .

第4篇:戏剧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 文学作品 翻译教学 策略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初的文学体裁,是我国文学中最为优美的、最浪漫的文学表达形式,是一门纯粹的语言艺术形式。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心灵之声,语言的精华代表,是语言学习的最高层次。这些古典诗词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启迪智慧。在中华民族对外进行优秀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文化宝库。因此,只有做好古典诗词的翻译教学工作,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古典诗词翻译人员,这样才可以促进我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工作和对外文化传播。

一、关于诗歌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三美翻译理论的总体概述

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大批合格的跨文化翻译交流的人才,担负着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很好地翻译到国外,让外国人欣赏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是我们翻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英语的翻译教学需要有很好的翻译理论做指导,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诗歌翻译专家,他根据诗歌翻译经验提出了三美翻译理论,这对于我们英语翻译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在长达六十多年的古典诗歌翻译的过程中,许渊冲先生通过对自己翻译工作中所积累经验的不断总结,得出了一套他自己特有的,比较完善的诗歌翻译理论体系。在许渊冲先生的作品中,很多都阐述了自己的翻译方法和主张,例如他的《翻译的艺术》和《文字与翻译》这两部作品,为中国文学翻译开创了全新的方法,使得中国的文学翻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诗歌中主要阐述的就是诗歌的意境美,在许渊冲先生的诗歌当中,他是这样来阐述诗歌的意境美的。诗歌的意境美是因为诗歌当时特殊的历史原因或者是人当时特殊的思想情感造就的,古典诗歌被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没有相同的历史背景或者特定的思想情感,就很难引起读者相同的联想和感受,也就很难再现出原诗的意境美。所以,在进行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时候,不仅要传达出诗歌的字面意思,还要传达出诗歌里面蕴含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中,要选择那些和原诗意境相匹配的字词,妙用西方人喜闻乐见的文学词汇,在必要的时候借助诗歌的音乐美和形式美来烘托诗歌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词非常讲究诗歌的形式整齐,因此我们在进行诗歌翻译的时候就要注意处理好诗歌中长短句和词性对应方面的关系,做到最大限度地和原诗保持平衡。中国古典诗词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诗歌的韵律和节奏、韵脚等地方,由于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所以中国古典诗歌又具备音乐性的特点。许渊冲先生在著作《翻译的艺术》和很多关于诗歌翻译的论文中,都反复强调了中国古典诗歌翻译音乐美和形式美的重要性,其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保留原诗的结构、韵律和音乐特征。许渊冲先生曾经说过:“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形式美,以及诗歌的长短对称方面,最好能够做到形似,最少也要做到大体相似。”一般来讲,要想使古典诗歌的译文和原诗做到形式和音乐方面的相似,确实很难,但是许渊冲先生还是不畏艰难,对此进行探索,还是翻译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二、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应突出诗词翻译的意象美

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工作至今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但是对于古典诗歌翻译一直没有停止追求完美的脚步。对于那些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的翻译多达几十种的译本,每一种译本都有它独特的意境美。意境美是诗歌的灵魂所在,是我们翻译教学中的重点任务所在。下面我们就选取翻译教学中一首古典诗词的中英译本为载体,对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的翻译意境美的策略做出探讨。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A Tranquil Night

Li Bai

A bed, I saw a moonlight,

I Wondered if it were not the frost on the ground.

I raised my head and find out the moon bright,

Missed my far-off home and I am drowned.

通过对中英版本的比较分析,我们会发现汉语版的是一首五言绝句。诗歌的表面上看着很简单:在月光照耀之下,游子思念家乡的故事。可是全诗的意境美就在于全诗没有一个主语,是谁在月光照耀下思念那远在天边的故乡,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在英译的版本中,诗歌延续了英语语言的平铺直叙的特点,采用很直白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作者在月光照耀下思念自己故乡的情感,营造出了一种优美的意境,道出了作者那无尽的思念之情。汉语诗歌整齐简洁,用凝练的语言,少量的虚词和连词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优美的意境,英语诗歌则不像汉语诗歌那么整齐统一,这在行数方面就体现出来了,所以在诗歌翻译的时候采用了保留诗歌原来意境的原则,直接翻译,营造出思乡的意境。因此,在古典诗词翻译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培养学生的诗歌意境美的翻译能力,保留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三、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应突出诗词翻译的形式美

形式美主要是对于不同题材的古典诗词来说的。古典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都是按照一定的格律进行创作的,在诗歌形式上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因此在古典诗词的翻译教学中,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诗歌翻译形式美的能力。下面我们就选取一首古典诗词的中英版本,对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诗歌翻译形式美的策略做出探讨。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A Complaint in Spring

Jin Chang-xu

Drive orioles off the tree,

For their songs disturb me.

From dreaming of my dear,

Far off on the frontier!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原诗歌是五言四行,翻译后的诗歌也是四行五言,可以说是和原诗的行数、字数几乎相同,完美地再现了诗歌的形式美。译本中,每行都是固定的六个音节,轻重音节相间,保留了原诗的节拍。细细品味,诗情画意的,很有韵味。诗歌翻译的完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诗歌形式的翻译,因此,在古典诗词的翻译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诗歌形式美翻译能力的培养,以便翻译出更多的具有形式美的古典诗歌。

四、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应突出诗词翻译的音韵美

不同的语言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音韵特征,中英二种语言在余音和语调上本来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可是汉语是声调语系,英语是重音语系。这就导致了在古典诗词的翻译过程中很难保持原诗歌的“音韵美”。但是,诗歌的音韵美是仅次于诗歌的意境美,所以无论是从诗歌的形式还是到英语语言的规则,我们都一直在需找诗歌翻译中的音韵美所在。下面,我们还以第一部分中李白的《静夜思》的中英版本为例进行分析,分析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音韵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就诗歌的音韵美而言,在译本中都是采用英语语言的尾律再现原诗的音韵美。汉语全诗用“ang”韵为主,韵脚分别是“光”、“霜”和“乡”,分别排布在诗歌的第一、二和四行中,在汉语中就是“AABA”的音韵格式,译本中采用单词尾韵进行押韵,分别是“light”和“bright”分别在一三句中,“ground”和“downed”分别在二四句中,使得译本诗歌具有“ABAB”的音律分布格式。总体而言,诗歌的中英版本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尤其是译本的对仗工整,音韵美完整的保留,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过目不忘。因此,在古典诗词的翻译教学中,合理培养学生的诗歌翻译的音韵美,有助于古典诗词在保留原诗歌的韵味的前提下更好地被国外的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五、结语

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对外进行优秀民族文化传播和展示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意象美”、“形式美”和“音韵美”的诗歌翻译能力,但是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要做到这三点并非易事。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就在于诗歌的意境、形式的规律性、音韵的音乐性。如何在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中保留诗歌的原汁原味是我国翻译教学工作一直需要攻克的重点所在,因此,在古典诗词的翻译教学中,应该充分做到诗歌翻译的“意象美”、“形式美”和“音韵美”,这样才可以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诗的诗韵,才能更好地进行古典诗词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让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和接受我国的古典文化,使中国古典诗词继续在世界文学中散发出应有的文化魅力和思想光芒。

参考文献

[1]廖红.解读诗歌翻译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许渊冲英译唐诗枫桥夜泊的赏析[J].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6(5): 36-39.

[2]辜振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许渊冲.谈唐诗的翻译[C].诗词翻译的艺术[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7: 408.

[4]许渊冲.唐宋诗词三百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第5篇:戏剧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 交互工具;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092-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而小学数学作为教学中重要的课程内容,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交互工具,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学习力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基于交互工具的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开展策略进行详细研究,对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具体重要的实际意义。

1 交互工具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和原则

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利用交互工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同时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不同种类的教学过程中去。由于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的教学状态,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将交互工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正确引导学生,促使学生以正确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探究问题,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为了确保教学成效,需要教师在实施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合理利用交互工具。首先要遵循目标性原则,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要遵循有效性原则,积极培养学生兴趣,通过设置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探究和思考问题,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最后,还要遵循过程性原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参与问题的整个分析和解决过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 交互工具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开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合理处理好交互工具适用性与学生信息素养之间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用利用交互工具来解决。如果是信息技术的数学,利用交互工具来开展探究性学习,就需要教师综合考虑数学教材内容和学生信息素养是否具有契合度,以及教材内容和交互工具之间的契合度。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利用交互工具才能有效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优势,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利用交互工具的基础就是要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同时还要有助于学生信息技术的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交互工具,确保整个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得到顺利开展。

合理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利用交互工具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刚遇到问题,教师就帮助学生解决,久而久之便会使学生失去自主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遇到问题,教师没有及时解决,时间一长,同样使交互工具的效果和实际效果相背离。因此,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掌握适当的时机,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合理设计好探究的进度;其次,要考虑学生探究问题所需要的时间;再次,要考虑在利用交互工具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重点问题,何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最后,要考虑何时适宜指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或者合作探讨,何时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等。只有合理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利用交互工具,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合理处理好面向全体和个别关注学生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合理利用交互工具要正确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差异。比如,不少优秀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但是还有部分学习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不能和教学课程同步,还会做一些和探究学习无关的事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正确处理好全体学生和个别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于学习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应多给予一定鼓励和关注,积极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要逐步利用交互工具指导学生完成简单的问题,并逐步将问题的难度系数提高,进而顺利完成整个探究学习过程。

3 交互工具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的开展策略

创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的学习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多提问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小学生只有通过讨论或独立寻找问题的答案,才能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另外,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充分利用交互工具,将问题设置到话题之中,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成为情境教学中的主角,进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比如,小红左手中有3个枣,右手中有5个枣,如何让小红手中的枣一样多?当小红不知道时吗,应如何帮助她?在讲解多个问题时,教师可以应用交互工具设置合理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进而解决问题。

不断优化数学结构,增强数学思维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构建数学模型,从而将实际的问题转化为抽象概念,进而实现探究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构建数学模型能够有效实现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小学数学的学习可以通过自主探讨、合作学习以及模型的构建三方面内容得以实现。由于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智力还未得到完全发育,这就需要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锻炼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

利用交互工具,促进知识的转移 小学数学主要是为学生进行初中数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的学习以基础内容为主。基于此,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数学算法。所以,教师在开展小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交互工具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从一个数学问题可以联想到另一个问题,同时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要能够掌握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举一反三,解决另外类型的问题,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合理利用交互工具,并将其充分应用到整个探究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索问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交互工具,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有效强化知识结构体系,突破重点和难点,提升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凌秋虹.基于“交互工具”进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1(6):95-98.

[2]任海举.基于交互工具的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J].新课程学习,2014(5):46-47.

第6篇:戏剧教学策略范文

摘 要: 在现代社会,随着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人们的性伦理关系和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人们对当代大学生同居行为的宽

>>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策略分析 浅析高校开展大学生慈善文化教育的瓶颈与策略 高校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策略研究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现状调查以及策略分析 大学生廉洁教育与高校公民教育的文化同构性研究 当代女大学生同居现象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社会变迁期大学生同居现象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分析 高校图书馆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渗透分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强化分析 高校排球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研究 基于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承和教育的研究 高校篮球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研究 参与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研究 多元文化教育对高校大学生成长的冲击性研究 高校校园媒体对大学生“三观”的影响以及对策分析 民办高校“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 通过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策略研究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9.06.11.

[2]赵霞,车慧颖.中西性文化的碰撞对大学生的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孙萍.我国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6.

[4]杨雯.大学生同居的道德引导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第7篇:戏剧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文化文化意识教学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汉英社会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英语文章的理解。因此,对于受中国文化教育成长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当在重视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适当展开一些必要的文化意识的教学。但是由干不同的教师对“文化意识”的理解不同,在课堂教学中对有关内容的重视程度和教学方法也不相同。因此,对什么是文化、文化教学应当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有必要作深人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一、文化的内涵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文化”一词在西方源于拉丁文。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后来,其意义逐渐引申,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被称之为文化。在中国的古籍里,“文”即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两字合在一起,则通常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西方对“文化”的定义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二战爆发前,人们已经认识到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文化”被定义为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制度,以及该国在音乐、美术、戏剧、科技和体育等方面的重大成就。这种传统文化被称为“人文主义文化”或“奥林匹克式文化。二次大战以后,随着人类学和人种学的发展,威廉姆斯等开始把“文化”定义为社会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人际交往、家庭生活、价值观念、哲学等一切构成社会意识形态的东西。在国内,对文化意识的解读至少应包含以下要点:首先是对目标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其次是对本国或本民族文化的反思和深人理解。第三是对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分析,重点掌握文化差异以及影响有效交际的文化障碍。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对文化差异变得更加敏感。第四是逐步培养和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最终要形成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

国外对文化教学策略的研究通常区分三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是在外语学习的文化教学环境中,学生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远离目标语的现实生活,文化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供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和掌握。第二种是学习者尽管在身体上远离目标语的文化环境,但是因为计划去该国旅行或工作等原因而在心理上亲近并愿意主动接受目标语文化,针对这种情况的文化教学策略通常叫做同化法。第三种主要是指留学生、移民或者跨国公司职员等,他们已经身处目标语的社会环境中,教学不再需要人为地创设文化场景,而是更多关注如何帮助学习者尽快适应新环境,对他们困惑的文化事件作出解释并提供指导,消除文化冲击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其能够改正因文化理解而造成的行为上的失误与偏差。总之,这三种情况都是从“学习者身处何种环境”这一角度出发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的。实际上,影响教学策略选择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学习者的年龄、身体发育阶段以及受教育的水平等等。

综括中外学者对文化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在中学阶段,有效的“文化意识”教学策略应该包括以下几种:

创设外语课堂真实的文化环境。教室里应当尽可能张贴、装饰英语的海报、地图、剪报、广告等具有显著文化特色的物品,甚至还可以让学生收集并展览外国的电影票、戏票、汽车火车票、铁路航空时刻表、酒店菜单、产品说明书、旅游宜传小册子等等,它们能够有效地营造一种异国文化氛围,帮助学生熟悉目标文化,并缩短其地域上和心理上的距离感。

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文化知识。可以通过上文介绍的文化旁白、文化包、文化丛等方法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异国的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

解决交际中的实际文化问题。这类向题通常是一个外国人在陌生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必须面对的在行为礼仪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困惑。课堂上首先向学生展示问题,然后通过选择题的形式让学生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最后由老师组织全班同学讨论。这种方法正是前面提到的同化法。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中理解外国文化。这一策略可以有许多具体的方法:

①音动型活动。这是全身反应法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例如让学生通过听从指令来演练饭店里的一系列动作:进门、就座、点菜、吃饭、买单、离开等。

②改编戏剧活动。这是国外很流行的一种文化教学策略,通过让学生改编戏剧并体验其中某个角色的情感和心理,从耐达到融人目标文化的目的。

③微型剧。主要包括一系列能够展示丰富文化蕴涵的生活场景或滑稽短剧,通过阅读、观看录象、学生排演等活动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文化。该方法优点是,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随时打断,就某个问题组织师生之间的对话与讨论。

④角色扮演和模仿。该方法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水平,能够在演出中提高自己的体态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认识到哪些行为在文化上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

让学生接触目标文化的真实生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同目标文化真实接触的教学策略已经成为可能,其常见方法主要有:

①笔友或像友。学生通过和国外的朋友保持通信或互寄录象带,经常讨论交流各自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从而实现了解外国文化的目的。

②邀请讲每语的外国人到课堂上讲课、作报告。该方法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真实地感受文化差异,为他们提供和老外用英语面对面进行对话交流的机会。

第8篇:戏剧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教育戏剧 环境教育 传播效果

教育戏剧是一种以戏剧为媒介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学者林枚君概括其过程为,在自然开放的教室中,由一位领导者,运用发问的技巧、讲故事或用道具引起参与者兴趣并透过肢体律动、即席默剧、五官感受及情境对话等各种教学策略鼓励参与者运用“假装”的游戏本能去想象,且运用自己的身体与声音去表达。团体互动中,每一位参与者必须去面对、探索且解决故事人物或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与情境,由此体验生活,了解人我关系,建立自信,进而成为一个自由的创造者、问题的解决者、经验的统合者与社会的参与者。①

今年7月,笔者实习所在的公益机构,组织一次针对26名儿童(10-13岁)的生态教育活动。经过讨论,笔者和同事决定结合已有的有机农场生态探访活动,开展相关主题的教育戏剧活动,并希望通过该活动的实施,探索教育戏剧应用于环境教育的效果。

一、教育戏剧与环境教育的内涵

1、教育戏剧

教育戏剧是在法国思想家卢梭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学习”和“在戏剧实践中学习”,以及后来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实践学习、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赫兹-麦恩斯的创造力等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②

不同学者对教育戏剧的定义稍有不同:Cottell认为,教育戏剧是儿童将自己融入到经验学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要求儿童运用想象力,增加创意表达,通过动作、手势、临时创作、角色扮演等活动探索多面的人类经验。③台湾学者陈韵文认为教育戏剧是指在教育场域中的戏剧活动:它通常由教师指导,将戏剧视为教育工具,由师生共同参与并创造,不以最终展演为目的。④学者张生泉认为,教育戏剧是指运用戏剧技巧从事教育的一个门类、一种方式。

综合多位学者的定义,教育戏剧可被理解为把戏剧与剧场技巧用于教育功能的一种教学应用媒介。教育戏剧中的策略多种多样,主要有:即兴表演、暖身、说故事、戏剧性游戏、定格画面、集体绘画、声音轨迹、扮演呈现等。⑤

2、环境教育

1970年夏天在美国内华达州卡森市林业学院召开的有关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国际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正式表述环境教育的定义:“环境教育是一个价值认识、概念澄清的过程。其目的是发展一定的技能和态度。对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物理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来说,这些技能和态度是必要的手段。”⑥

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出现,环境教育的内涵也相应变化: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与会专家认为,在该会议之前,环境教育主体还局限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会议之后,环境教育从内外部两方面重新定向。就外部而言,环境教育要重新思考它与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社会、科学及技术的联系,从中获得支持和帮助。也就是说现在的环境教育把自然研究与社会研究结合起来,将环境问题置于现实社会各种关系和领域的大背景下,重新思考全球观、目的、目标、指导原则、策略、方法、资料等。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纲要2005-2014》中建议教育者将艺术元素融入可持续发展主题的教育项目中,并提出可将戏剧加入到教学环节中。

研究者Marie为了检验教育戏剧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尝试将教育戏剧策略融入环境教育的课程中,为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做出尝试。研究结果证明,教育戏剧能够帮助儿童更好认识、理解有关垃圾不当处理以及正确回收的知识;同时,教育戏剧对发展积极情绪,帮助儿童表达个人对环境的想法,对自身角色的思考有显著作用;另外,积极参与环保类教育戏剧对于在戏剧之外开展环保实践,以及学习相关技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⑧

二、研究方法

虽然有关教育戏剧的研究多采用“前测—后测”实验方法。具有实证研究的优势,但因为存在无法深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参与情况等问题,所以该方法也存在一定局限。本文采用的是行动研究方法。

笔者与同事经过讨论修改,最终确定教育戏剧方案如下:一、有关有机农业的知识讲解;二、与戏剧情境扮演相关的暖身游戏;三、以故事为背景的教育戏剧创作。

戏剧策略一:集体绘画——所有参与者根据描述,想象美丽村昔日景象,并将之绘制在白纸上。

戏剧策略二:定格画面——参与者分成四人一组,分别扮演老农、庄稼、土地和害虫。四人模拟农民施肥的定格画面。

戏剧策略三——教师入戏。助教扮演专家,再次回到村子里,助教依次走到每个学员身边,让学员以农民身份演出与专家再次相见的场景

第四部分:分享讨论。

借鉴Marie Jeanne McNaughton的研究中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评估标准,按照知识概念认知效果、对所探讨议题的态度与个人生活方式、改善环境状况的实际行动三方面进行教学观察,探讨教育戏剧融入环境教育之后的教学效果。⑨

三、焦点访谈

教育戏剧活动后,笔者随机挑选8名学员进行焦点访谈。问题围绕学员对有机农业概念的认知,对这次生态环保教学活动的态度,个人生活方式的反思以及改善环境的行为几大问题展开。访谈结果总结如下:

1、教育戏剧帮助更好理解有机农业知识

指导者首先询问受访者什么是有机农业,受访者回答比较清楚且不忘与生态环境、人类健康联系。当问到“是怎样记住这些新概念”时,参与者全都提到了在农场的戏剧活动,认为教育戏剧具有很强的学习启发力:“我扮演过“土壤”,在表演“施肥”时,我扮演得很痛苦,因为我感到总是施肥,土壤真的会受到很大破坏。”

2、对有机农业议题持有浓厚兴趣

环境教育并不是教学生死记硬背环境知识和生态道德准则,而是尊重学生的态度和情感,通过陶冶个体道德情操,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他们关心自然、对自然负责的道德品质,因此指导者通过访问了解学员对有机农业的态度和想法。

指导者问学员,农民有没有错。学员听到这一话题,争先恐后开始讨论。有学员说“我一直认为不是农民的错,他老了,没什么文化,再加上没人帮他种田,如果不用化肥,他自己也没办法干那么多农活。”指导者追问:“可是一直使用化肥,对乡村环境影响是很大的,农民生活不能没有收入,可是乡村环境一旦破坏,再恢复很难很难,农民怎样能够种好地的同时保护环境呢?”

该问题引发所有人的沉默思考。不久,有学员打破沉默:“找专家帮忙种田,不是找专家卖化肥给他们。”“农民是种粮食给我们吃的,应该像工作有工资一样,得到很好的待遇。”“应该帮助他们学习更好的技术”。有学员提出,“出台法律,禁止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化肥、农药,只要出现推销化肥的人就是违法的。”另一个学员反对这种做法,认为对农民而言,掌握有机农业技术,争取人力支持,问题还是没解决。

从学员的回答中发现,他们对于有机农业的利弊逐渐脱离了个人的简单情绪和简单是非判断,而是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理性思考,并开始寻找解决方式。

3、从个人和社会角度建立了改善环境的行动意识和目标

环境教育的目标中,将对环境问题的反思转化为实际行动是必不可少的。指导者说,虽然在教育戏剧活动中,故事围绕一个虚构的场景进行,但是相似的故事正在中国的乡村不断上演,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学员们有何针对个人和社会的行动建议?

有学员认为,以后一定在购买蔬果的时候仔细辨认,不吃施过化肥,虽然好看,但不健康的食物;也有学员,在课后向家人介绍了使用化肥农药种植的食物的危害。另有一名对生物知识感兴趣的初中生认为,他在活动结束后,和父母在网上一起找寻有关有机农业的资料,他说,如果有机会能把这些知识早告诉农民,让他们了解化肥使用与有机农业之间的利弊得失就好了。他的话启发了其他人,有人说“组织志愿者培训农民。”有的说“自己要去做志愿者帮助他们种地,还可以尝试最新鲜的瓜果蔬菜。”虽然在短短时间内,以及目前现实条件下,学员们只能在讨论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但是这些想法很多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希望类似的活动能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延续,学生也能被赋予更多亲身设计、参与环保行动的机会。

四、结论与不足

本文针对的是一次以有机农业、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戏剧活动的行动研究,借鉴国外学者研究中的评价标准,考察利用教育戏剧的形式开展环境教育的教学效果。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法发现,不论对知识点的认知、对教育戏剧活动的态度以及课程后改善环境状况的实际行动来看,此次教育戏剧活动取得了积极效果。

然而本文主要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在代表性与效度方面仍有局限。未来应结合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定量方法,了解教育戏剧在环境教育应用中产生的效果;其次,现有研究是针对教育戏剧应用于青少年课外环保教育的,未来需要针对教育戏剧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在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阶段采用更加深入的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①林玫君:《创造性戏剧之理论与实务研究》[M].台北:供学出版社,2003:156-157

②岑玮,《教育戏剧的教育意义与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1(17):7

③Cottrell,J.(1987).Creative drama in the classroom grades 426. Lincolnwood,IL: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

④陈韵文,《英国教育戏剧的发展脉络》[J].《戏剧学刊》,2006(3):39-62

⑤张生泉,《论“教育戏剧”的理念》[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9(3):26

⑥王民、蔚东英、霍志玲,《论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33

⑦Re-orien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

nt..Summary Report of the Inter-re-

gional Workshop[R].1995,Athens

⑧Marie Jeanne McNaughton. Educational drama in the teaching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J].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2004,10(2):142

⑨Marie Jeanne McNaughton.Educ-

ational.drama i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eco pedag-

ogy in action.Culture & Society,2010(3):297

第9篇:戏剧教学策略范文

一、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

1.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

部分教师习惯于一些固有套路的导入方式,以至于学生已经没有新鲜感。比如,有的老师总是从检查预习,认读字词导入;有的教师则习惯从分析课题导入而后分析课文的文本特点等。形式上的单调重复,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正是由于这些陈旧的教学观念羁绊一些老师,使他们不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部分老师应勇于大胆创新,摒弃落后的教学。

2.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透彻

教材简单通俗讲就是教科书,但它又并不是一本简单的书,它的架构、阶段、组元、选文、练习等无不体现着理解、积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各项任务,然而语文教材又不是现成的教学内容,它需要语文老师去提炼、组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要具备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能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优化,不能照本宣科,把教材当成圣经来念。

二、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策略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改变陈旧观念

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需要一些教学策略才完善。那么,教学策略是什么呢?所谓的教学策略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于漪老师说:“课的第一锤要放在学生的心灵上。”这个时候,导入在课堂教学中就显得举足轻重。上一节语文课就如同演一幕戏剧一样,最需要的就是“先声夺人”。

2.教师要钻研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