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运营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今电商领域,成功者寥寥无几,大多鼓吹快上市,超越马云!哥,低调点!别做梦!根据中国互联网电子商务协会分析报告显示,10000家诞生1家还好电商。所以电商人,想成为赢家必须先成为行家。
为什么说要成为行家呢?
电商是生意模式转型,陆地奔向空中!首先当你踏入电商之路,就开始分析市场走势,寻找突破口!通过调查获取数据得知,先知道做什么。接着开始策划方案。公司规模要多大,产品或者服务信息要走什么渠道,是搜索引擎,还是门户,微信,MSN等,应采取什么推广方式,是事件,软文,视频还是其他营销。如何分阶段分模式传播信息,引流,最终盈利!重点是执行力!最后监控评估,跟踪优化。所以说,一步走错步步错,最终血本无归!
为什么会那么多人走弯路?
首先,电商人分为几种:个人,个人团体,中小企业,大企业,大致上分为这几类。个人能力强的,资金有限;弱的就不用说了成功为0!最少需要有电商认知才能开始投入。因此很多个人,草根站长都是不了了之,偶尔零星几个有点起色,但是一扩大,同时面临后期拓展维护问题,照样倒闭!这就是专业认知不够!那么对于个人团体来说,有点资金有点规模,能力也有,但是没有系统战略,属于土八路打乱战!钱完就over。大企业财大气粗,老大来了,钱不是问题,百度烧吧,直通车烧吧,报纸大大条登出来,好东西啊!结果观众说一句他有病!因为缺乏专业团队专职管理,打战要有诸葛亮,关张赵一并下去,才能赢得当代赤壁之战,在电商史上留下足迹!
关键词:城商行 运营 操作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207-03
一、引言
随着跨区经营和上市步伐的加快,城市商业银行(简称“城商行”)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第三梯队,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不少省市已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主力发动机,其能否稳健运行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商行内部控制管理也越发引起人们的重视,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作为城商行最基础的管理内容,自然也成为了学者关注的对象。然而,从目前已公开发表的关于运营操作风险的文献看,更多地是把大中型商业银行作为研究主体,而且分析也更多地是规范性的陈述,把城商行作为分析对象的非常鲜见,以具体数据进行实证的更少。本文则试图以某一城商行一次柜面检查结果为样本,来分析我国城商行运营管理中操作风险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二、实证分析
1.数据准备。该城商行的这次柜面检查,是对可能存在操作风险的业务进行抽样检查,仅能反映这些不合规操作可能存在损失,但当时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损失。目前国内外通用的评估方法,更多地是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事件进行计量,并不适用于这次检查获得的信息。为满足对其柜台操作风险现状进行判断的需要,利用合规与操作风险间的耦合关系,尝试使用一个相对简单的评估框架。对现场检查中形成的N份检查表的信息进行数据加工,由于检查前未对检查表中各项内容的比重进行定义,不同瑕疵的可能损失程度也没有给出,所以进行如下处理:就每一个样本点(即每一个营业网点),其对应的检查内容只有“无损失”和“可能损失”两种状态,分别赋值为0和1。
判断标准确定方面,采取风险容忍度来测试。事实上,国内同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也与其他风险一样,给出了风险容忍度,在容忍度范围内的操作风险可以被接受。但由于操作风险损失的不可观测性和难以量化,以及小概率大损失的特点,普遍的容忍度区间非常小。加之此次样本点只有N个,我们给出风险容忍度边界值95%、90%、85%,并对合规程度如表1所示规定。
如果样本点和检查项目组成的二维样本点中“可能损失”比重不超过5%的认定为合规,介于5%和10%之间的为半合规,介于10%与15%之间的为弱合规,高于15%的为不合规。
根据样本数据加工结果,我们首先得到每个大项“可能损失”比重如表2所示(共有十个检查大项)。
2.评估过程。这里采用基于最大离差和最大联合熵的分析方法,使用成本型指标规范化方法得到每一大项判断标准向量规范化值为:(1 66.67% 33.33% 0)
每一大项“可能损失”比重规范化标准值向量为:(0 7.82% 0 42.39% 0 78.05% 22.40% 67.08% 0 58.85%)
在认为被检查的各项权重相等、且信息熵最大与加权广义距离之和最小两者一样重要前提下,我们可得广义距离向量为
(24.72% 15.49% 9.53% 12.81%)
最后得到总体合规程度的隶属度向量为
(22.79% 25.00% 26.53% 25.68%)
也就是说,如果给定的风险容忍度如前所述,根据此次检查的结果以及数据加工原则,给出的初步判断为:柜台操作现状为弱合规,即存在相对较高的操作风险暴露。由于在这一评估过程对所获取的检查表数据是经过一些相对简化的处理,不可避免会出现信息丢失、利用不充分的现象,因此,此判断框架及其结果是部分地反映了该城商行运营操作风险现状。
三、运营操作风险的主要成因
1.操作风险内生特点。与预期收益的弱相关性。一般来说风险和收益呈现对应的关系,即预期到收益高时才会选择去承受较大风险,而且会对风险实施控制,一定程度上也视风险为机会加以充分的利用,谋求最大化的利益。但操作风险不符合这样的对应关系,操作风险的发生带来的只有损失,与预期的收益呈现弱相关性。多属于内生性风险。除了外部的一些自然灾害、政治动荡等因素外,操作风险主要根植于日常运营中。人为因素较大的影响了操作风险的发生,而运营操作人员素质在引发操作风险的因素中占据着直接的,重要的地位。
风险覆盖范围广。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不同,操作风险尤其是运营操作风险内容繁多,覆盖的范围极广。既包括员工的工作失误等常发生但带来损失相对较低的事件,也包括发生频率低、但带来较大损失的事件;既有运营操作人员带来的也有上级人员带来的。
2.外部事件诱致。商业银行在经济金融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的经营与经济社会环境密切联,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央行货币政策导向都对其正常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与大中型商业银行一样,城商行运营操作风险的产生同样面临外部事件的诱致,这在经济衰退期表现尤为明显。一方面,紧缩货币政策抑制了信贷融资规模,降低了各经济实体资金的可获得性。“抓大放小”的策略直接导致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资金链的异常紧张。在这种背景下,所有商业银行面临客户恶意欺诈、骗取或盗用行内资金的风险急剧上升。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深入,高仿真技术的广泛应用,降低了制假售假成本,客户欺诈行为屡见不鲜。在前几年实施从紧货币政策期间,银监会通报的案件中此种类型占了绝大多数。另一方面,信贷配额和经济衰退,也极大削弱了商业银行业务增长能力。中小规模经济实体存活率下降,资金周转速度放缓,营业收入急剧萎缩,限制了银行存款的增长,也弱化了“以贷吸存”的扩张模式,基层网点业务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保增长摆在了第一位。与之相对应的,资源的配置也更多地投向了市场营销,内控让位于营销的冲动明显,运营操作风险暴露程度也急速上升。
3.组织管理和科技支持问题。一是城商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还有提升空间。绝大部分城商行的风险管理战略体系已基本适应监管当局要求,但在管理流程上,包括识别、计量、控制、监测和报告环节,还是没有形成系统化、模块化、精细化和常态化的组织管理体系。目前还是更多地使用传统的模式,在内控检查、稽核审计时更多的是注重单个、具体、分散以及显性的情况,缺乏将某一业务、流程或环节在若干个点的情况下有机归纳或能够反映整体系统性问题的办法,尤其是发现隐性问题方面。在操作风险计量上还有很多工作可做。二是条线管理处于起步阶段,流程设计和业务处理还比较传统。不少城商行已经初步建立了垂直条线管理架构,营销、运营、风控条线的边界界定也逐渐清晰,但具体到运营工作,职责还没有进一步厘清,考核机制也还没相应跟上,使得营业网点营销与运营存在比较多的重合点。在柜台还未实现功能转型前提下,运营相对独立性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营业网点负责人的作用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在具体运营工作处理上,大部分城商行除了实现票据提入和事后监督集中处理外,其他业务品种处理还是比较传统,更多地还是在每一个网点内处理完毕。处理分散化直接的结果就是操作风险分布的分散化,与前中后台分离、流水线作业相比,同一网点操作人员的相对固定和处理的封闭性,也加大了串谋的可能。在实际过程中,受此影响对于一些新业务的设计也还是倾向于封闭式而不是便于集中流水作业。三是制度建设薄弱和执行力不强。受人力资源和人员素质制约,制度建设是一根软肋,表现为:规章制度缺乏有效性、充分性、合规性与适宜性,未能及时进行修订,滞后于新业务或新产品。如柜台上一些传统的业务,其操作标准有些甚至就是监管部门规章拿过来就用,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没有真正转化成为行内制度,有些业务甚至没有相对完整的操作指引,结果就造成在执行过程中缺少统一标准,言传身教替代操作规程现象时有发生。制度建设的薄弱直接导致执行力的弱化,制度中某些不具可执行性的条款限制了制度的全面实施,流于形式,透支了制度的可信度,制度的刚性也受到侵蚀,执行力也就大打折扣了。四是信息系统设计缺陷和低体验度。近几年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建设呈几何级爆炸式增长,不少城商行由最初仅面对简单的一两个系统到现在需要处理多达十多个信息系统。系统开发越来越多采取外包方式弱化了系统间建设的相对统一性,有时兼容性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有时甚至出现程序设计有偏误、逻辑控制有缺陷、软件开发流程和业务操作流程不吻合的现象,没有起到应有的规范操作、提高效率、降低风险的作用。而且很多系统上线更多地是疲于应付基本的业务需求,缺少一个相对稳定的层次化统一的信息化战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运营操作人员作为系统的直接使用者,在操作上的体验度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繁琐和不友好的交互界面也带来了更多的操作风险暴露。五是合规意识还不能说已深入人心。尽管经过近十年的稳健快速发展,规范经营和合规文化意识已逐渐渗透到城商行内部方方面面,在业务发展和合规经营之间的平衡点选择上日趋科学合理。但是营业网点在对待不同类型的风险还是有所区别,普遍重视信用风险轻运营操作风险,运营操作风险管理措施力度还不够。此外,对于运营操作人员的培训,更多的是强调业务技能,没有将操作风险及其防范要点拿出来作为不可或缺部分,关于操作风险专项培训和考试还是非常缺乏的。
4.柜员人员因素问题。一是个人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人的因素是运营操作风险出现的根本原因,而运营操作人员既是有限理性的,也有机会主义倾向,是个复合体。一方面,受个人业务能力、知识结构和信息不对称等条件,运营操作人员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可能会欺骗性地追求一己之利,包括说谎、欺骗、盗窃等比较明显的形式,也包括利用有目的的误导、掩盖、迷惑、工作懈怠、不完全的或扭曲的信息披露等相对隐藏的形式。例如,有些人员在工作中一贯的表现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克己奉公,却有严重违法违规案件发生在他们身上;有些员工工作中懈怠懒散、主观能动性低、效率不高,却会在行内利益面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敢于揭发不法行为。这些就是个人人性兼具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的表现。二是业务培训的相对弱化。相对弱化并不是说培训少了,而是培训节奏跟不上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的需要。近几年城商行产品不断丰富和发展,电子银行、三方存管、理财等新产品新服务层出不穷,与之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越来越多,但缺少有针对性的操作指引。虽然有一系列业务操作流程和规章的培训力度和学习教育,但培训学习工作不系统,模拟操作不深入,人员覆盖度不够宽,风险教育不到位,运营操作人员对新业务普遍理解不透彻,对操作风险认识不全面,执行起来就有偏差。加之新产品新服务对运营操作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业务不熟悉就加剧了潜在的风险隐患。三是运营操作人员结构的多元化。一方面,年龄老化,人员梯队结构未形成。由于历史原因,城商行运营操作人员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偏大问题,对新业务、新产品、新系统接受能力弱,因循守旧。以该城商行为例,运营操作人员平均年龄在37岁左右,40岁及以上老员工占比超过40%,30岁以下新员工占比不到30%,部分营业网点近两三年未进过年轻人员,容易出现青黄不接现象。另一方面,双重用工机制、预期收益与实际报酬差异,增大了操作的不确定性。运营操作中AB类人员编制的存在,两者面对同样的工作条件,完成同样的工作量,因用工性质不同,工资薪酬也有差异,导致B类人员不安心工作因素较多。运营操作体力劳动强度大、操作风险控制责任重,处罚问责严格与预期薪酬的不匹配,一旦心里不平衡,就容易出现个别人员内外勾结、监守自盗。
四、政策建议
从上述城商行实证结果看,其弱合规说明城商行在运营操作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监测和报告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城商行普遍对柜台操作风险的管理还处于一个相对薄弱、落后的局面,还是初级阶段。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城商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工作。一是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机制,实行常态化计量和监控。风险管理模式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可以在总的风险管理框架下,整合各业务条线现行管理办法,在借鉴大中型商业银行先进经验基础上,以监管要求为导向,细化柜台操作风险管理流程,搭建运营操作风险检查评价体系,纳入风险管理部门日常管理范畴。二是加大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动向的把握。关注宏观经济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密切留意央行货币政策走向,把握宏观调控调子,遇到经济下行或从紧货币政策时,加大对运营操作风险的关注度,主动强化识别和监控的力度,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三是继续推进条线化管理,稳步推进运营集中化。继续细化条线化管理配套的岗位制约和考核机制,发挥各业务条线主管部门在操作风险管理的优势,依托信息技术的支撑,在系统建设方面加强开发深度,通过流程再造方式实现分散的操作风险集中化管理,用流水线作业方式去替代封闭性操作,尽可能压缩柜台操作风险产生的空间。四是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来提高执行力,建立良好的操作风险文化。城商行总行层面首先树立制度先行的理念,在制度建设上要以“运营操作人员每一个操作动作在规章制度上都能找到依据”为目标,杜绝操作盲点、操作误区。在所有运营工作都有据可依条件下,将事后监督重心逐步转移到事中监督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识别和监控,督促营业网点和运营操作人员贯彻执行,强化制度的可信度和约束刚性,营造合规操作良好氛围,从而为建立良好操作风险文化提供平台。五是继续优化运营操作人员队伍建设。推行人员轮岗机制,适当加强营业网点间运营操作人员的流动性,优化各个网点运营操作人员年龄结构,扩大其接触不同业务品种的机率。同时提高培训的频率和广度,并适当将培训重点放在模拟实操和操作风险防范上,以期降低有限理性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国权,李文立,杨件.基于最大离差和最大联合熵的多方案优选方法[J].运筹与管理,2007(4)
2.谢先萍,曾玲.当前宏观调控政策对商业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影响的思考[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11(9)
3.李宁.浅谈构建国内城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J].时代金融,2012(3)
关键词:数据库;权限;审批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0-0000-01
ORACLE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Using for Operators Business Support Systems
Wang Jie,Wang Wei
(Xinjiang Unicom,Informatization Department,Urumqi830000,China)
Abstract:Billing database rights management system is integrated to solve the communications industry,business and operations support systems(BOSS)and the upgrading of frequently caused extensive database object management rights arising from,a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reas.System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workflow to achieve the right database tables,functions,procedures,views and other objects for the overall management of operations.
Keywords:Database;Authority;Approval
一、绪论
在通信企业综合业务和运营支撑系统维护工作中,涉及到上万的数据库对象;厂商开发人员、维护人员、测试人员和运营商的计费系统维护人超过百人;电信业务需求更新快,每个月都有新的需求出现,导致数据库对象的访问量非常频繁。使用数据库内部的权限管理命令完成上述场景,对于上百人操作数万个数据库对象的权限管理,实际上是不可行的,所以我们决定开发基于工作流的赋权管理模式管理众多的DML操作权限,并采用自动回收机制,减少工作量。
二、数据库权限管理场景描述
因有新的业务需求,项目开发人员在需要对数据库A表新增4条记录,需要对B表的2条数据做修改,需要A表的insert权限和B表的update权限,经过管理人员审批后,赋权10小时,无论开发人员在在10小时后是否完成A表和B表的新增修改操作,数据库管理员收回开发人员A表的新增记录权限和B表的修改记录权限。
三、系统功能概述
采用.net技术实现前台页面控制,数据库使用ORACLE,后台服务程序采用C#语言实现多线程申请、短信提醒、审批、赋权、权限自动回收的功能,并为数据库连接配置文件开发了自定义密钥的加密程序,自动生成配置文件,能够扩展到多个不同数据库的管理。实现了数据库用户信息管理、权限申请、短信提醒、权限审批、权限自动回收、操作日志自动记录、用户已有数据库权限查询等多项功能。
四、ORACLE数据库权限管理改进措施
(一)常见的几个问题。1.问题一:所有人都知道数据库主机的ORACLE账号,这是数据库管理的最大风险。2.问题二:所有人使用一个数据库管理员账户,每个人都能对库内所有的数据库对象做所有操作,这种在开发中造成普遍的混乱。3.问题三:开发人员在开发、调试、维护过程中,经常要创建一些临时表、测试表和其他的数据库对象,这些表或者对象日积月累,形成很庞大的垃圾对象群。尤其是垃圾表,占用了很多的空间,并且导致数据字典增大,数据库效率变低,也给数据迁移,带来很多麻烦。4.问题四:一些存储过程里,有DROP/CREATE临时表的操作,因为这类操作需要赋予应用用户删减、建表权限,这个不一定是个问题,但是会对权限管理造成影响。(二)改进措施。1.收回数据库主机ORACLE账户和口令。所有的数据库级和用户级操作全部由DBA完成,最大限度规避这两级操作的风险2.建立多用户的数据库环境。(三)矛盾与讨论。上述改进措施中,应用管理用户和应用程序用户是在使用过程中有矛盾的两个用户。1.一方面,不收回应用程序用户的DDL权限可能导致:(1)程序版本与实际物理结构之间有差别;(2)各省份子系统物理模型版本不一致;(3)因表结构不一致,数据导入总是不能及时准确;(4)表、数据误删操作频繁,影响开发进度。2.另外一方面,收回应用程序用户的DDL权限可能带来以下几个问题:(1)开发人员从提出需求到DBA响应完成需要一定时间,这段时间可能会被认为影响开发进度;(2)某些程序需要创建和删除临时表,要求赋予应用程序用户DDL权限,因为有临时表的DDL权限,根据前面ORACLE权限的描述,又有了对其他正式表的DDL权限;(3)当物理模型设计不完善时,开发人员对物理模型的修改需求会很频繁,DBA会很疲于应付各种需求脚本,增大工作负荷,进一步延长其他需求的响应时间。(四)更近一步的改进措施建议。上述矛盾的解决方案有三个:方法一、收回应用程序用户的DDL权限,同时要求DBA加快响应速度,完善物理模型和逻辑模型设计,应用程序(包括存储过程)的临时表CREATRE/DROP动作拿到程序以外执行。方法二、通过管理手段,规定开发人员不能自己CREATE/DROP表,应用程序用户为了临时表操作暂时保留以上权限,这类权限留待下次系统升级或者逐步收回。方法三、给应用程序用户DDL权限,赋予CREATE/DROP表的权限,用于其建、删临时表、备份表等。将生产表的属主定义为应用程序管理用户,这些表的操作由DBA完成,不允许应用程序用户修改,但是要对其赋予DML权限。因为应用程序用户有DDL权限,所以也要有一定的管理手段,不允许其自行创建生产表。
因为要兼顾开发进度与风险,所以最终的解决方案倾向于方案三。因此,DML的操作量很大,权限管理压力很重,使用ORACLE提供的权限管理模式满足不了生产的需求,因此我们开发了基于工作流的数据库权限管理系统,将DBA从权限管理的困境中解放出来。
五、总结
数据库权限工作流模式管理、简化赋权操作、符合内控要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思想。我们自主开发的数据库权限管理系统,正是在塞班斯法案的要求下产生的,本系统的设计思想为在美国的上市公司的信息系统的数据库权限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Oracle Database Online Documentation 10g Release 2(10.2).
【关键词】行为;运营管理;精益生产
引言
运营管理就是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传统运营管理的首要前提是“理性人”假设,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化的利益。但是,在实际运营管理中,人是有限理性的,人会根据自己喜好做出“让自己满意”的选择,传统运营管理不能满足实际运作需要,因此,有必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运营管理系统。
1.行为运营管理
1.1 行为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卢因于1951年提出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
其中,B代表行为,P代表个人,E代表环境,f代表函数关系。卢因认为人的行为是受环境和个体的影响,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组织行为学研究表明,群体中所有个体的行为不等于单个个体行为的简单累加,而是群体中所有个体综合作用的结果,因为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与单独一个人行为表现具有很大差距,个体在群体中会有归属倾向,他会调整自身行为以避免与大家明显不一致。
从此可见,研究群体行为应该考虑外部环境因素,群体内部环境,个体表现。群体行为公式应为,其中,P*表示群体行为,P表示个体行为,E1表示外部环境,E2表示内部环境。
1.2 行为运营管理
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三类:(1)人由于有限理性和认知有限造成地个体决策偏差,(2)根植于人内心的社会偏好引导个体改变自己的行为,(3)组织文化和群体行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行为运营管理是结合认知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研究运营管理。Gino和Pisano[1]认为行为运营管理是一个考虑人的行为和认知是如何影响运营系统的设计、管理以及对改进运营系统以及运营系统和人之间的互动过程。
行为运营管理研究人的行为和认知对运营系统的设计、管理与改进所产生的影响。传统运营管理研究认为,决策是由完全理性的决策者来作出,而不考虑决策者的个人行为;而行为运营管理则将人的行为作为运营系统机能和性能的核心组成部分,对运营决策具有直接影响。
2.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及时响应用户需求,并且精简生产中不能创造价值的过程,最终使生产运营系统最优化。精益生产的目标是降低基于过程的成本,去除生产中消耗资源却不创造价值的过程和行为。
詹姆斯.沃麦克和丹尼尔.琼斯总结了精益生产的5项基本原则:(1)重新定义价值,价值只能由最终用户来确定;(2)识别价值流;(3)使价值流动;(4)需求拉动价值流;(5)持续改善。
3.基于行为管理的精益生产
3.1 精益生产实践
精益生产实践的基础是稳定性和标准化;支柱是即时生产(JIT)和自主行动;系统的目标是以顾客为导向,不断消除浪费,以最低的成本、最短的交货期向顾客提供最优质安全的产品;精益生产的核心是员工参与。由此可见,人的行为是精益管理的首要因素,只有透过员工才能实现管理目标。
3.2 精益生产中的行为因素
员工行为是造成浪费和无效劳动的主要因素,精益生产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浪费和一切不能产生增值的无效劳动更重视员工行为。
首先,传统生产流水线上的员工只专注于自己负责的工序,缺乏与上下工序的沟通,导致信息不对称,使得生产线中出现阻塞或闲暇等浪费现象,影响整体生产效率,而在精益生产中员工通过看板沟通,使每个生产工序明确应该在什么时间生产多少零部件提供给下道工序,从而消除不必要的浪费。
其次,企业为了缩短交货期,规避缺货风险,通常增加产品库存,导致库存占用企业流动资金,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而精益生产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组成灵活的生产团队,对用户需求作出及时响应,避免不必要的库存。
最后,在精益生产体系中每位员工都要掌握几道工序的技能,在每个工作地,每位员工同时操作几道工序,以防止传统流水线对员工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这种灵活的工作方式,可以促进员工间的交流,增强员工的集体归属感,使员工行为更符合企业发展方向。
4.案例——佳能生产
4.1 细胞式生产
佳能的产品主要集中于个人产品、办公设备和工业设备三大领域,但是由于忽视员工行为,佳能生产出现很大问题,实际利润减少,纯利润率更是低于无风险利率。
为了扭转不利局面,佳能对生产流程进行彻底重组,把传统的流水线布置改造成细胞式生产——有几个人组成的生产小组从事全部的复杂工程,生产出完整产品。
细胞式生产就是一到四个员工组成一个小组,以人力车取代传送带和无人搬运车,每个员工熟练掌握尽可能多的技能,并且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生产,把无价值活动降到最低,同样减少库存,使企业能更好地响应市场需求,增加生产柔性。另外,细胞式生产也有利于降低产品不合格率,因为每个员工都可以独立完成一件产品,出于自身成就的需要,员工能将由操作不当而产生的不合格降到最低。
对于员工来说,细胞式生产方式增加了员工工作的多样性,克服了由于传统流水线生产工作枯燥乏味而带来的挫折感。在细胞式的生产方式中,员工具有更多的灵活时间,员工间可以充分交流,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使员工认同佳能的价值观。
4.2 效果
自佳能1998年引入细胞式生产方式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劳动生产力平均提高了50%。其中佳能集团在中国大连的工厂因为采用了细胞式生产方式,一年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70%。公司的边际利率润由1999年的2%,提高到了2004年10%,升幅5倍之多。而且佳能每位员工的贡献利润在1999年到2000年单年内升幅高达80%,2004年更是1999年的4倍。产品完成时间由30天将为8天,产品流通由24天将为9天。
5.总结
起源于丰田的精益生产,如今发展成为一种精益管理思想,在现在的企业生产中,精益生产更好的适应了市场需求发展状况,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在精益生产中,仍有诸多行为因素值得去研究,例如,管理层的决策因素,员工的行为因素。在精益生产中,要尽可能的考虑到企业员工的行为和认知,使员工行为有利于企业生产管理。
参考文献:
[1]Gino.F,Pisano.G. Toward a theory of behavioral operations[J].Manufacturing&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8,10(4):676-691.
[2]刘作仪,査勇.行为运作管理:一个正在显现的研究领域[J].管理科学学报,2009年8月,第12卷第4期.
[3]蒋锡麟.精益生产:流程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J].新材料产业,2010年第2期.
[4]常香云,霍佳震.ERP实施过程中的员工行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1期.
作者简介:
刘祝龙(1988—),男,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关键词:建筑信息模型;三维建模;互联网
传统BIM思想,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虽然BIM技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已体现出优势,如三维模型,建筑元素的真实材料及构成,自动产生建筑设计的平,立,剖图等。同时用BIM模型可模拟建筑施工过程以预防在施工过程 中可能发生的事故和拖延。但BIM真正的强大功能是可以将建筑的维护和运营管理过程自动化。这将提高建筑维护及运营管理的较率,以进一步节省建筑维护及运营成本。一般认为建筑50 年的维护及运营成本分别是该建筑最初造价20倍和100倍。对BIM技术的应用,不是基于一个或几个软件工具,它应该是基于一个成熟的和通用的MM建模平台结合建筑设计,施工,维护及 运营的理论及经验而开展的一系列的服务,开发和管理工作(项目)。这里还包括采用先进的建筑项目的采购模式,如PPP或PFI,以及先进建筑项目的管理过程,如设计及施工,设计及建造等等。
新BIM+思想,做为一种数据、容器来看,可应用于VR+电商、室内定位、税收的评估、政府的监管、消防的监管、安监的监管、重大危险源的监管、公共服务、应急预案等。
一、BIM产业链应用项目的研究与分析
服务-建模服务,应用通用BIM建模软件或平台把已建成的建筑图纸转化为建筑模型,或为正在设计的项目建BIM模型。
开发-针对不同建筑维护及运营管理部门的要求,在通用BIM平台上开发各种管理软 件及楼宇自动化系统。
管理-直接应用自己开发的基于BIM的建筑设计、施工、建筑维护及运营软件及平台 为社会提供建筑设计,施工,维护及运营管理服务,从提高(信息)管理效率中创造价值。特别是在维护及运营过程中。
BIM数据采集,这个产业链条前端是数据采集端,数据采集端就有智能装备、采集平台到数据的管控。BIM信息采集软件、BIM信息自动化处理软件、AutoCAD Revit建模软件。
BIM数据管控就是要建力大数据平台,建立数据的分析、数据的管控数据汇聚、数据的萃取、数据格式的转换、坐标的定位、与GIS的融合的BIM大数据平台。有了这些,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BIM数据应用。以BIM数据为基础的,融入互联网+思想,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建各种应用服务与商业模式。
BIM衍生产业链,BIM本身就是一个数据,同视频数据样,核心是视频数据,中间就是数据管控,其次就是视频分析与应用。BIM产业链条衍生的产业方向:数据采集可以可衍生,软件业、智能装备(如:各种传感器以及室内导航等产业)
数据的管控可以衍生:BIM大数据、云平台、大数据中心等。数据应用可以衍生:智能化服务、运维、基于BIM的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加上智能化服务如:VR+电商。以前传统的服务基于劳动力的服务,现在是智能化+信息化的服务,如:建筑物温度传感能源都是我们服务的对象。
BIM能够应用与工程项目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各阶段,实现建筑全生命期各参与方在同一多维建筑信息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共享,为产业链贯通、工业化建造和繁荣建筑创作提供技术保障;支持对工程环境、能耗、经济、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分析、检查和模拟,为项目全过程的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支持对专业协同工作、项目的虚拟建造和精细化管理,为建筑业的提质增效、节能环保创造条件。
二、BIM在施工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利用已经搭建完成的模型和碰撞检查软件,对建筑与结构、设备专业管线之间进行各种错漏碰缺的检查,并导出碰撞检查报告,提出设计优化建议,一方面可以提高设计单位的设计质量,另一方面避免在后期施工过程中出现各类返工引起的工期延误和投资浪费。线上信息共享,第一可以用作施工单位指导现场施工,避免因返工造成的工期拖延和资金浪费;第二是用作管理单位严格按此监管工程质量和可以进行准确的工程量统计;第三可以形成各系统功能控制区域,用作运营管理单位后期运维技术支持。在BIM思想下施工管理各个环节的分工任务,采用BIM工程质量、进度、费用造价等信息在内的多项研究进行分析。
三、基于BIM互联网+电商模式
充分利用BIM在虚拟现实方面的优势,扩大其应用边界。以城市的家装建材市场项目为根据地,实行线上只体验不交易,免除经销商无法实体店自由经营的顾虑,通过线上商品尺寸数据与价格真实与当地建材经销商所售商品壹壹对应的、傻瓜化家装DIY电商软件,让业主可以自行设计家装并自动生成全套预算,从而缩短决策时间,不再刻意提防家装公司与建材商之间的合伙下套,再通过业主在朋友圈对自己Diy作品的炫耀及亲朋好友的热心参谋设计,使得业主及其亲友社交圈层的潜在消费需求得到质的提升,拓宽了建材经销商对目标客户的影响渠道,因为业主的亲朋好友自然是和业主属于同类经济实力消费人群,业主虽然已经买了房,但并不等于他的亲朋就不再需要买房! 这将有利于诚信建材经销商实体店商品的销售,从而刺激当地经销商相应地产项目的招商,顺利实现商铺销售。一旦在一个城市试验成功,获得经验与实操团队,就可以迅速将这种模式照搬连锁到其它三四五线城市的建材市场项目。然后更可以通过对已覆盖地区的业主个性化需求进行定制大数据的整理,得出定制家居工厂的流水线订单,同时各地房开也需要借助这个平台的圈层社交影响力来实现老带新营销,各种房地产广告营销需求自然就找上门来。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商业银行;共享;运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4-0159-03
财务共享是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整合财务标准、流程等将企业分散于各个经营机构的内部财务业务交由统一的财务共享中心进行处理,以此达到降低成本、管控风险以及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通过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强其信息管理能力和沟通速度,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基于共享金融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中心运行模式实现了银行电子审批模式、业务流程集中处理、财务职能转变以及财务管理提升的要求,促进了共享金融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一、商业银行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意义
在经济共享战略下,银行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是商业银行适应共享金融模式首要考虑的问题。结合我国“互联网+”行动战略,商业银行普遍采取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模式,通过实践调查实施此种模式的90.9%的商业银行都获得理想效果,因此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运营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从根本上解决银行低效率运营问题
国外经验告诉我们实施财务共享中心服务模式能够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形成了中心化作业、工业化管理的集约管理模式。而我国商业银行运营管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无法满足金融共享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金融共享模式下客户接触的金融服务渠道更加丰富,与此同时银行产品存在趋同化现象,因此如何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是商业银行占据金融市场的重要保障,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以客户为中心理念发展的,因此通过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发展。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升了银行在共享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能力
基于共享金融模式的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不仅有来自于银行内部的竞争,还需要面对第三方平台的竞争,尤其是以支付宝等三方平台的出现大大削弱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地位。在资金市场环境中,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加严峻。传统的风险控制模式侧重对银行的事后风险评估,而忽视对风险的事中以及事前控制。另外过于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也难以及时纠正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银行经营风险过大。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通过运营互联网技术,借助大数据平台实现对银行财务数据的集中管理,进而达到了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监管控制,强化了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三)增加了银行营业网点的价值
营销网点是银行业务的重要渠道,也是银行实现价值的重要形式。在共享金融环境下,虽然银行实现价值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是网点是银行最昂贵的渠道,应该成为银行的销售中心。然而根据对银行网点的经营管理效果看,银行受到传统业务流程的制约,营业网点的精力仍然是以低附加值业务为主,降低了银行的价值。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整合银行资源,优化了营业网点的资源与简化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网点的销售能力,实现网点创新开展高附加值金融产品的能力。
二、商业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基于共享金融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针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出现的新情况,立足于降低银行经营成本角度,依托互联网技术创建财务共享中心。财务共享中心管理遵循预算控制、内容完整、统一规范以及风险可控的原则,实现了业务细化管理。银行财务共享中心通过建立费控团队、资产团队对银行提供的业务数据等进行审核,以此实现银行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同时也实现了银行工作质量监控机制的完善。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加严峻,单从组织架构看,银行通过设置完善的财务共享管理机制实现了对银行所有业务的监督与管理,将责任明确到岗、做到了全程风险控制的目的。但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银行内部控制管理效果不理想
虽然通过财务共享中心平台大大解放了人工劳动力,尤其是减轻了基层银行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但是对于财务共享中心的人员而言则形成了较大的工作任务。根据不完全统计,虽然财务共享中心通过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财务数据的自动分析与核算,但是仍然需要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由于人员配置、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缺陷导致银行财务共享中心的运营内部控制质量不高。首先是人力资源对中心运营管理的支持力度不够。财务共享中心运营对于财务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就如同国家会计学院教授于长春表示,“未来十年内,会计行业的人才结构将发生巨大的转变。中低级财务会计人员将被高级财会人才取代,初步预计有60%的普通财务会计将被迫面临失业或转行。”高要求的工作对于财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虽然财务共享中心人员是聘请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基于银行的特殊性,开始运行的中心工作人员有部分属于基层银行财务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缺乏较高的专业知识体系,导致中心内部控制质量不高。其次制度建设滞后。通过实施财务共享实现了财务风险的前移,有效的规避了银行风险,但是银行财务共享中心属于新型模式,因此其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滞后性。例如如何正确处理电子银行业务与传统业务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制度。
(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绩效考核体系缺失
绩效考核是促进运营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银行财务共享中心一般设立于银行财务部门,属于银行的内部非经营部门,这样在对财务共享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评价时需要分清经营与非经营的性质。但是根据实践调查,很多银行对于财务共享中心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仍然采取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而没有建立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造成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首先银行对于财务共享中心绩效考核的划分不科W。虽然财务共享中心属于银行的财务部门,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财务共享中心属于具有独立性质的部门,因此采取传统的绩效考核方式,将其划入到财务部门进行考核对象的方式不利于准确的评价其工作质量,也无法准确的检验服务满意度。其次中心绩效考核方式单一。目前采取的员工之间相互评分、领导相互评分的模式往往侧重主观的定性指标,而缺乏客观的定量指标,忽视了对员工积极性的奖励机制,最终影响整个工作氛围。
(三)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理念落后
基于互联网技术而创建的财务共享中心必须要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进行管理,但是实际上基于银行的特殊性质,导致财务工作人员缺乏互联网思维意识。首先财务人员对于财务共享的运营模式存在偏差,很多财务人员财务共享模式就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的共享服务运营,而忽视了其内在的互联网思维方式,导致财务共享中心的工作方式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层面上,造成财务共享价值的丧失或降低。其次缺乏柔性思维。传统的财务共享是以制度为中介的,强调对任人与组织的约束,虽然此种模式能够降低风险,但是过于强调制度标准化容易忽视质量,造成财务共享运营效率不高。
三、完善商业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的对策
(一)基于金融共享丰富共享中心的职能与服务范围
基于共享金融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财务共享模式难以满足服务范围日益丰富的现代银行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开展增加了银行财务工作的难度,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银行资源配置,提高运作效率是银行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针对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需要,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要丰富与完善职能与服务范围。首先要建立系统防范风险的原则。统筹中心自身建设,扩大中心的服务管理范围,将资产管理、会计报告以及分析报表等纳入到中心的管理范畴中,并且要不断扩大职权,集中能力实现业务管理的流程化、规范化。其次扩大共享服务的范围。基于银行业务的不断扩大,银行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不断推行创新性的金融产品,例如网上理财产品、P2P等产品,对于创新性的银行财务业务等要将其纳入到中心服务范畴中。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制定完善的计划目标。只有制定出明确的计划目标才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标准。
(二)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基于银行财务共享中心存在的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商业银行要运用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考核理念,优化银行财务共享中心绩效缺失及人力资源建设问题。首先中心服务要以质量承诺为核心,将客户需求作为绩效考核工作的核心。银行属于服务行业,财务共享中心是为银行内部提供单据审核、薪酬发放以及会计核算等业务的,因此需要中心树立服务意识,将客户的需求作为工作的要求,处处体现服务的价值。例如在网络环境下,中心工作要主动迎合市场的需求,改变以往被动的工作方式。其次内部流程维度。财务共享中心的重要任务就是保证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高流程的运转效益,需要优化内部流程,将内部流程运行效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以银行回单为例,由于在电子银行模式下,通过网银转账的越来越多,银行回单问题也成为财务共享中心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保证客户能够快速的收到回单是提高银行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唯一标识码,实现电子回单与会计凭证的自动匹配,解决了人工逐一整理银行回单、抄录、对应会计凭证编号的方式。此项功能通过优化银行接口需求,节省大量的人工。
(三)创新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理念
首先是创建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本不是一种思维,但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创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新的思维体系。互联网思维并不仅仅指依托互联网技术展开财务共享服务的运营,而是指互联网时代的一些新的思维模式。其中,“用户思维、社会化思维、平台思维”都是我们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用管理中可以引入并应用的。财务共享服务应当构建技术平台,实现业务和财务之间的对接,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对接,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对接,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打造成联通各方的平台核心。其次树立柔化管理理念。柔性运营思维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应对日益提升的管理要求,直观地说,刚性思维是一套直线式的生产线,而柔性思维模式是这条直线上将差异件分流处理,同时允许员工进行生产线上的多流程环节处理,通过组织的柔性、技术的柔性、流程的柔性带来财务运营的多种可能。
(四)提高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设施建设
首先银行要加强对中心的硬件设施建设。财务共享服务的实现及实施效果依赖于强大的信息系统平台。财务系统的设计以及与关联系统的集成关系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作效率和运营效果。银行应持续优化系统平台的建设,持续改进流程,引入工作流管理系统提高处理效率,并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上下游系统业务功能变化及时更新系统平台。其次开展宣传教育,营造内部控制为主的银行氛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导致部分员工从原有财务岗位调整到中心从事操作性工作,工作的内容发生了极大变化。因此管理层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关注员工情绪,通过有效的交流沟通,积极疏导和开解员工不良情绪。最后合理安排财务人员工作岗位。一方面对分行财务人员的安置提供帮助,给予分行财务人员较多的选择权。另一方面为员工提供多样的职业发展通道,同时对中心内部表现优异的员工,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可向总行其他部门或子公司输送优秀人才,让优秀人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以稳定员工队伍。
四、结束语
虽然通过实施财务共享中心模式大大提高了银行工作效率,促进了工作质量,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以下方面有待加强:
(一)财务共享服务改变了员工的日常操作习惯,对员工的用户体验带来较大影响。以员工报销为例,对于报销人和财务审批人而言,财务报销不再填写纸质单据,需要登陆系统填写电子报销单。在线审批,这导致部分员工和领导操作不习惯,对网上报销的便利性有所质疑。
(二)先进技术的应用及信息系统的支持仍需持续加强。共享服务模式下财务作业依赖于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共享服务作业平台以财务管理系统为核心,数十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共同构成。目前,共享服务中心主要的业务需求均已在系统层面实现,但仍有部分需求在系统层面得不到支持,需要持续研发和优化。
[参 考 文 献]
[1]朱凯.跨国公司财务共享服罩行奈侍庋芯[D].苏州大学,2013
[2]徐海波.新常态下人民银行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转型的思考[J].财务与金融,2016(1)
1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必然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是激增,应社会需求,急需高校培养一批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而运营管理岗位的人才培养,属于应用型人才的范畴,绝非工程类和学术类,所以应该纳入高职院校的队伍。
2 基于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基础上的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的发展依托市场信号,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高职院校在调整市场需求的速度上,可以适时调整专业设置。
(1)“订单式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设计。高职院校要优先做好地方性的工作,企业需要什么,培养什么,可以在校期间加入企业具体要求,对企业的后期培训起到铺垫的作用。(2)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与学。能力是体现一个人完成某项活动所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指一种活动能力,能否胜任或是优质完成。应该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的技术型人才而努力。
3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营管理技术人才,不但具备行业所需专业技术知识,还得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客流量大,客流层次不同,突况比较多,对其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4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
(1)素质结构要求。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文、艺术修养,通过参加各种体能拓展训练,达到身心健康,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承受工作压力的能力。(2)能力结构要求。专业核心能力,能看懂列车运行图,懂得正常情况和非正常情况下的调度指挥,正线上列车的行车组织,会使用票务系统,掌握站务基本工作流程,了解线路、列车、电务、通信信号系统,会处理突出事故、掌握事故的预防措施。
5 根据地铁相关企业需求创新课程体系改革
5.1 主要课程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城市轨道交通站务礼仪、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专业英语、管理运筹学、通信与信号系统。
5.2 核心课程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城市轨道交通站务礼仪、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
5.3 素质拓展课程
实操课、职业道德、应急演练、消防安全培训。
6 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和企业需求的学生评价体系
(1)团队精神。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是一个宠大的体系,各岗位之间要进行紧密联系和协调,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统一领导、单一指挥”的精神。(2)能力要求。以实践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以学生为中心,紧密结合专业精心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使其形成科学严谨的作风和品质,为学生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关于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月宣传活动方案的通知要求,苏州农商银行特制定金融知识普及月特色专题活动方案,现就有关活动方案通知汇报如下:
一、组织领导
本行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组 员: XX
由总行办公室负责具体宣传活动筹划、推动、开展情况,各个单位做好分工内工作。
二、宣传活动主题
本次活动旨在针对消费者金融知识的薄弱环节和金融需求,经过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帮助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远离非法金融活动,主动适应数字金融时代的发展,着力做好电信网络诈骗的预防、识别和处置工作,提升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和风险责任意识。
三、宣传活动安排
(一)筹备时期(2021年8月31日前)总行办公室制定活动方案,仔细做好各项预备工作,并依照本方案积极筹备宣传活动工作。
(二)实施时期(2021年9月1日至9月30日)各单位依照宣传工作方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金融知识普及月”的宣传工作。
(三)总结时期(2021年9月底)各单位将宣传工作的开展事情、做法及经验进行总结,以书面形式报送至总行办公室。
四、宣传措施
1.做好宣传前期准备。一是制定宣传口号。充分协调线上、线下多渠道,深入研究宣传对象特点,结合实际案例撰写宣传内容,揭示当前非法金融活动惯用套路和手法,确保重点人群愿意听、能听懂、记得住,切实提高群众的警觉性和防范力。二是制作宣传海波。制作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宣传海报、宣传折页,扩大宣传范围。(落实单位:办公室)
2.做好线上宣传工作。要充分依托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公众号、微信订阅号、抖音订阅号等网络载体,建立精准宣传机制,定期推送各类宣传内容。(落实单位:办公室、网络金融部)
3.推动线下宣传工作。要充分发挥营业网点、助农取款服务点的物理优势,通过在LED显示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厅堂摆放宣传海报、向客户发放宣传折页、工作人员现场讲解等多种方式,阐明远离非法金融活动,主动适应数字金融时展的重要性。结合走访工作,到农村、进社区、到商户进行宣传,做实做细宣传工作。(落实单位:办公室、运营管理部、各网点)
五、宣传活动内容
紧扣活动主题,将宣传内容分为两个系列:
(一)第一系列宣传内容以普及期货金融知识为主,内容包括但别限于金融基础知识、理财产品知识、以及最新的监管信息等。
(二)第二系列宣传内容以防范非法金融活动为要紧宣传内容。内容包含金融风险、非法诈骗风险、洗钱风险等案例信息。
六、材料要求
关键词:奶茶业;运营模式;服务模式
项目来源:辽宁省大学生创业项目B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19日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交流范围不断扩大,奶茶已经由一种单纯的文化演变成为了一种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行业,异军突起。毋庸置疑的是奶茶业的市场前景,现在大家对奶茶,已经像对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不再陌生,而且彻底地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奶茶业从无到有,从有到蓬勃发展的一个过程,说明这个行业是受到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青睐的,不论是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还是从它的市场占有额来看,奶茶业都是一个值得发展和推广的行业。
二、我国奶茶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目前,我国奶茶的发展主要是以奶茶的实体店为主,2012年奶茶行业的持续火暴让我们看到了奶茶的发展潜力,到2013年这种火暴情况也在持续,奶茶的发展潜力将会被进一步开发,市场的规模也随之扩大。目前,奶茶市场发展已经颇具规模,发展趋势呈现如下特点:
(一)奶茶营养成分不断调整,以满足消费者品味的需要。“奶茶会导致肥胖”,“奶茶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类似这样的消息不断出现,充分说明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奶茶的营养与健康。其实,只是那些用奶精和果粉调制的奶茶才会产生这样不利的影响,不是所有的奶茶都是不健康的。但既然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在变化着,奶茶的营养成分就应该与时俱进地变化与调整。
(二)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加剧了奶茶品种的更新换代。每一个市场的成熟都免不了同质化产品的出现,市场的成熟让行业的秘密不再是秘密,一种产品做得很成功,马上就会出现跟风者,他们的产品并不比原有产品差,甚至会比之前的更好。产品越来越类似,进而失去竞争优势。奶茶行业也是如此,甚至比其他行业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奶茶店的制作过程基本上都是开放的,消费者能清楚地看到奶茶的制作,如果有心人仔细观察,那奶茶的调制对他来说是没有秘密可言的。因此,这就使得奶茶必须不停地更新换代。2013年奶茶市场的火暴带来的激烈竞争更加需要奶茶产品的创新。奶熊奶茶每年至少有四次新品推出,始终走在产品潮流前列。
(三)品牌影响效应日益明显。随着奶茶业的发展,奶茶行业间的竞争已经打破了传统的价格战模式,目前,商家的竞争已经不再仅仅依靠单纯的价格竞争,奶茶生产厂家已经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而且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奶茶价格的心理接受底线会越来越高,价格不是他们买奶茶的首要考虑因素。在价格因素减弱的同时,奶茶的品牌影响力将逐渐增强。消费者越来越重视生活的质量,对奶茶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而品牌是品质的保证,消费者将会更愿意消费品牌奶茶。
三、我国奶茶业运营模式分析
(一)运营管理与模式的内涵。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一个简单的实体店运营也可以视为是一个企业在运营、经营和管理。运营模式的官方解释,就是指对企业经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运营管理也可以指为对生产和提供公司主要的产品和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而在过去,西方学者把与工厂联系在一起的有形产品的生产简单来说就是经营方法。企业运营管理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职能是财务会计、技术、生产运营、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是这五大职能有机联系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企业为了达到自身的经营目的,必须对上述五大职能进行统筹管理,这种管理就是运营。而运营管理的对象是运营过程和运营系统。我们都知道运营过程是一个投入、转换、产出的过程,是一个劳动过程或价值增值的过程,它是运营的第一大对象,运营必须考虑如何对这样的生产运营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和控制。如今现代运营管理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大,已从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扩大到非制造业。其研究内容也已不再局限于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与控制,而是扩大到包括运营战略的制定、运营系统设计以及运营系统运行等多个层次的内容。把运营战略、新产品开发、产品设计、采购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配送直至售后服务看作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对其进行集成管理。
以奶茶店的经营为例,一个像模像样的奶茶店要正式开张经营,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从某个层面上来说这也是运营管理模式的一个缩影。首先,经营奶茶店的一个前期投入就包括调查了解该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发展前景、学习经营奶茶店的相关知识、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店面选址、设备和相关原材料的采购等等;其次,在奶茶店开始经营初期,在财务、相关技术、生产、市场营销和人力招聘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工作,比如秉着尽量节约成本的原则在招聘人员方面尽量招聘经验丰富和掌握更多相关技术的人员等;最后,当产品开始投入市场和销售的时候得注意营销手段和产品质量的保证。接下来我简单地拿以街景分销渠道为主要模式进行阐述和利弊分析,由此以小见大地来了解我国奶茶业的运营模式。
(二)我国奶茶业现有运营模式利弊分析
1、我国奶茶业运营模式之分销渠道演变。根据其是否包含及包含的中间商层级的多少,经历了零阶、一阶、二阶和三阶渠道。零阶渠道是将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直销类型。其特点就是没有中间商参与转手。一阶包括一级中间商。由街景将产品批发给加盟业主,加盟业主卖给顾客。二阶渠道包括两级中间商。由街景将产品销售给各区分公司,再由分公司销售给加盟业主,加盟业主销售给消费者。三阶渠道是包含三级中介结构的渠道类型。适合像街景这样的消费面宽的日用品。由街景将产品销售给各区分公司,再由各区分公司卖给各省分公司,各省分公司卖给加盟业主,各加盟店卖给消费者。一般地说,渠道层次越多越难协调和控制,会给渠道管理带来许多问题。
2、优点分析。我国奶茶业所采取的主要运营模式是间接分销渠道,这种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可以利用国内其他组织机构在国外的分销渠道和营销经验,迅速将产品推向国外市场,取得良好的时间效益。我国的奶茶店想要做大做强成为跨国的奶茶知名品牌,那么就要利用好其国外的分销渠道和营销经验,如通过了解国外的分销渠道有哪些,具体都如何分销,如何营销才能又好又快地了解市场和占有市场而又尊重当地的文化和风俗,从而达到更长久经营和壮大经营。
(2)减少了企业所承担的外汇风险及各种出口信贷的风险,对资金的使用有一定的安全性。也就是说,其具有承担风险的这一功能,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随着商品所有权的转移,使得市场风险在渠道成员之间得以转换和分担。
(3)企业不必设置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专门机构或专门人员,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精力搞好生产。顾名思义,所谓分销渠道是指商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中,所有取得商品所有权或协助商品所有权转移的组织和个人,分销渠道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和用户。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用再因为营销产品而花费大量的人、财、力了。
3、缺点分析
(1)主要有全面制,即生产企业授予独立的商“销售权”,商在销售权限内代表委托人搜集订单,销售商品及办理其他与销售有关的事务(如广告,售后服务,仓储等)。商们能否统帅市场直接关系到生产企业的生死存亡。在这种模式下,产品流和所有权分离,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三角债,增大了货款回收风险。特别是多级制,往往生产企业必须投入更多精力进行大量的协调活动,渠道管理费用也直线上升。
(2)经营者希望通过调整服务产出水平使商业与用户组成的系统总成本最小化。影响系统总成本的因素包含很多,如顾客特性、竞争特性、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特性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总成本,想要使其最小化就得从多方面去考虑和把握。
(3)间接分销渠道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流动管道库存,因此渠道越长,分销商越多,流动的管道库存也就越多,因而间接分销渠道加大了实质由生产企业承担的库存成本。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不利于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的。
通过分析企业营销渠道的选择和变化趋势,对企业营销渠道的构建与管理做出一些思考。营销渠道是建立和发展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源泉,而生产商通过营销渠道向消费者提供服务正是企业建立并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根本。营销渠道中多种形式应该并存,各种观点为互补而非替代;任何一种渠道都无法解决所有问题,要根据具体环境,针对营销渠道出现的各种变化,正确选择基本的渠道模式。现代渠道的改革和发展的重心在于服务,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提供优质的渠道服务来赢取顾客;而这街景渠道管理的最重要任务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客户、市场信息处理系统,建立健全以经销商为主体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营销渠道狭义上来看也属于运营管理的一种分支,一个企业如果能在营销渠道和手段上夺得自,那么就算是一个小奶茶店也可以取得良好的和更为广阔的发展。
四、结语
在现在这个信息技术大爆炸的时代,商业发展早已不像从前那般举步维艰,大到一个企业,小到一个小实体店的经营,更为重要的是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信誉。我国的奶茶业发展到如今,已经逐步走向成熟。现如今,绿色、健康、自然已是饮品发展的主流,奶茶行业已经步入强调品质的阶段,因此奶茶企业必须转换管理与运营方式,从而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需求,并推动我国奶茶业的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晓萍编.功能性茶制品[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陆志明.台湾珍珠奶茶生产技术[J].农村新技术,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