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第1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思政教育;生活化;概述

【中国分类号】G621

思政教育生活化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的重要理念和重要方式。当前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本文旨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内涵的研究

1.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内涵的提出。最早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一词进行阐述,是2004 年李焕明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向社会生活的深层渗透最终成为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自然构成因素。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内涵的界定。

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现实生活为中心,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关心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教育引导中促进大学生生活实践,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

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依据的研究

1.理论依据之一:人本论思想的研究。众多学者论述,人本论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所指的“现实的人”和“实践的人”,是从人的现实社会生活出发的,因而是彻底的“人本论”。思想政治教育从现实的人出发,融入人的生活世界,让人们在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理论依据应当是经典作家的人学理论,而不是学者们所提的“的人本论”。

2.理论依据之二:回归生活世界观的研究。“回归生活世界观”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许多学者们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长点和作用点,离开生活世界这一基点,思想政治教育将变为虚无。

3.理论依据之三:以人为本理念的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理念是对经典作家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应归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依据的新来源。以人为本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接轨的客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贴近大学生生活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生活化。虽然学者没有提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但已经有一部分学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联系。

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回归趋势的研究

胡凯针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回归趋势进行了论述。他认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明显地呈现出一种生活化的趋势,而这两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上,从教条式、封闭式、单向强制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走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主动发挥生活实践的教育作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二是在教育行政、教育政策上呈现越来越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现实生活变化、反映现实生活需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进行的趋势。

四、关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缺失状况的研究

钟平艳、周丽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中,主要提出了三点现存问题: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凌驾于生活之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式理论化,研究内容脱离现实生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活动理想化、单一化;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过多注重教育主体的外在工作性质的现状,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生活本质。

五、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意义的研究

杨治华、钱军在《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一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提高民族的创新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还是大学生现实生存环境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体现了一种正确的教育主体观,在平等的主体交互作用中,启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人格。他们在结合了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情况下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六、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途径的研究

1.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途径研究的现状。关于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目前学者们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四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一是从教学主体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二是从教学目标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2.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途径研究存在的局限性。经过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研究发现,学者们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理论基础、回归趋势等有了比较深刻的论述和论证,但是都没有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指导原则,虽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途径进行了研究,但是观点具有一定的笼统性,不容易掌握,缺少全面具体的措施。

七、国外高校道德教育生活化实践的相关研究

20 世纪初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理论,被众多学者们视为国外将学校生活中融入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开始。英国的道德教育旨在培养良好公民,学校的道德教育通过与各科教学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校园美化相结合、与学生指导相结合,独具特色。德国在道德教育生活化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它的道德教育称为“政治养成”教育,目标在于培养人们在政治上了解情况的意识和做出政治判断的能力,引导人们认定自由民主制度的价值。

针对当前我国的高校建设、大学生自身发展凸显新特点的情况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研究不应当仅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更应当与现实实际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体系,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指导原则,在指导原则指导下,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探索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第2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存在着反差,由此引申出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的三个本源性问题即内涵界定问题、立论依据问题以及判断标准问题,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三个问题上存在研究误区,亟需矫正,而在“实效性”内涵的界定上应追求明确性,在“实效性”问题的论证依据上应要求客观性,在“实效性”问题的判断标准上应注重差异性则是上述误区的合理路径。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矛盾问题

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行分析判定之前,我们必须搞清楚以下几个本源性的问题: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内涵如何界定?二是提出实效性问题的立论依据是否合理?三是判断实效性的原则标准如何确定?此三点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的理论难点,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复杂性,然而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正是在这三个本源性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识误区,因此导致研究的逻辑起点,论证思路,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瑕疵,亟待深入细致的研究。当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存有误区:

1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界定失于笼统

实效性,顾名思义即实际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意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运作对其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实际效果呢?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国教育系统中的性质、地位、功能、作用来看,它既承担着意识形态教育导向功能又承担者一般性教育功能,因此,所追求的“效”,一是通过教育是启发和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使其自觉认同、主动归依到主流意识形态。二是发挥其一般性的教育功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顺利成才。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育功能,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为主阵地,培养大学生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素质。可见实效性的内涵存在多面性和多样性,也是多层次性的,就其目标指向的对象而言,包括个体实效性和整体实效性,同时还包括内在实效和外在实效、直接实效和间接实效、当前实效与长远实效的区分。单纯的定性分析往往失于笼统,掩盖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所研究指向的人的思想性内容又难以量化。实际问卷调查的得出的结论无疑客观性较强,然而也涉及到问卷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问题,抽取样本的代表性问题,以及当前调查结果的时效性问题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实效性问题的真实性、可靠性。

2提出“实效性问题”的立论依据存在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一命题是经过实践检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但认为只要有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有了德才兼备的思政课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领域内的所有问题,甚至是学习、生活、恋爱、工作上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等问题都能一应解决,如果解决不好,出现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做到位,就失效了,这种人为地拔高、任意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的观点不但违反思维逻辑规则,同时也犯了形而上学的认识错误。有的学者的论据同实效性问题并不搭界,以大学生群体当前出现某些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素质、学风等方面的不良现象,来印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实效性问题,实际上,这些不良现象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应对和解决的问题,而非由它的实效性问题所致的结果。还有的学者提出理论依据大多是可能影响实效性的客观性因素,并非当然影响实效性的主观性因素,如教育体制问题、教学内容问题、教材教法问题等,这些都是可能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变量因素,既然是变量的因素,就不一定必然地导致实效性问题产生。

3判断实效性问题的标准欠缺合理

这一问题实际上是进行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探讨的关键问题,即同其他学科比较起来,同其它工作比较起来,为何独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强调实效性的问题?为何似乎其它学科和工作并不存在或者很少存在实效性问题,而相比较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似乎是很严重?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判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原则标准问题,即以何种参照为准绳来判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1以其它实务性工作的社会功效作为判断标准

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起来,其它实务性工作的社会功效是比较直接和明显的,但也并非全部皆是,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相对比较“务虚”的,它关注的是人的思想动态,做是人的思想工作,采用的是说服教育方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些同其它工作在内容和方式上具有明显差别,而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优点所在。它发挥社会功效的方式是以意识对物质,理论对实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来实现的,这样的反作用有的可以立见功效,以对主观世界的改造转变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力量,但由于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反作用并不是立竿见影,也并非一次性完成,需要长期的实践反复验证,而且这种反作用也需要相关条件因素的配合产生合力作用才能实现。

3.2以其它学科教育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功能为判断标准

第3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文

1、研究内容

1.1构建和谐校园的内涵及必要性。总书记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同样适用于和谐校园建设。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我们应密切结合高校实际,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应用到构建和谐校园的实际中。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统筹学校整体利益,实现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有很强的必要性,首先,和谐校园的构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它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其次,校园和谐是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校园的和谐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校园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最后,校园和谐也是高校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都需要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和谐的校园环境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建设谐的校园环境,不仅有利于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而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

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和谐校园建设的作用。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保证和谐校园建设方向的正确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是和谐校园建设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逐步实现校园全体成员的政治共识、思想与行动的一致性;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受到学习、就业等压力的影响,很容易产生各种实际问题或矛盾,需要得到调节,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疏导与和谐,建立良好的师生与同学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和谐校园环境;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校园建设培养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素质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不断进取、努力向上,逐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也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1.3积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1.3.1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一方面要保证所选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是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向学生传授基本原理、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等,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挥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计组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实际需求,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并引导学生把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调查、课程实习等有机结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感染力和时效性。

1.3.2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高校进行和谐校园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尤其是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在新的历史发展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全面建设,加强学校领导部门的支持力度,重视课程精品课程的打造,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开抓,从而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持。

1.3.3积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和谐有序的校园氛围。高校要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和学习作风,从而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校园氛围。首先,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氛围,教学或科研人员,都要在教学中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学、科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时,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创新,并在教学中积极指导学生,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协调发展。其次,是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积极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诚实守信为原则引导学生遵守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从而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第4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一部分,对于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其作为一项新设的学科,再起内容、特点、形势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有待商榷的问题。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尤为重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所谓实效性,就是指最终结果与之前所制定目标的符合程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性方面,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教育内容的实效性,实践固然重要,但我们同样不可忽视理论的作用,只有将理论作为依托,才能更好投入到实践工作中,增加其实效性。另一方面,好要做到教育形式上的有效性,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应采用创新的教育模式,可以让学生进行时事的讨论,组织活动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来。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加强结果的实效性,结果是教育过程最为直接的反馈资源,我们可以通过对教育结果进行评估,来制定更为全面的教育计划,更为准确的确立教学的重点以及价值取向。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因素

学生的个体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从一方面来看,大学生正处于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对一些新事物的理解较为片面;另一方面,学生本身的一些个体缺陷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还扮演着多重身份,当多重身份产生冲突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就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二)、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对于培养全面合格的公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父母作为学生的启蒙者,是学生了解人际关系最早的地方。然而,家庭教育的不足或不完整等情况,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马克思说过,父母的发展能力决定着孩子的发展能力。可见家庭因素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由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学校因素

高校是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如果高校的教育中仅仅进行知识方面的讲解,单通过一些报告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使得空洞的教育不能经受住负面信息的打击。同时,伴随着近年来教育事业的功利化,导致思想教育落后,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社会因素

社会是人生活的主要环境,因此,社会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处处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如此,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风气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优劣。当今社会腐败之风日益横行,功利化也几近深入到了当今的教育工作中。这些消极的因素使得高校大学生容易产生思想信仰的迷茫、价值观的偏差等现象,这些都都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加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整体提高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较大的环境中。因此,我们要着手改善教育的整体环境,为学生思想政治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首先,我们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改善管理制度,增强学生的精神文化;其次,高校应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是学生认识、理解我国文化的精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思想教育,是学生建立爱国主义的高尚信念,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最后,还可以利用便利的网络条件,建立网络平台来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帮助。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内化意识的优化

第5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文

我国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两大核心工作,为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和输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在高校的教育当中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科目,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职业素养教育时,没有将二者相融合。使当前的高校学生出现职业素养与思想政治素养不协调的问题,企业对高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产生怀疑。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素养教育 融合发展

各大高校一直担负着输送各行业优秀人才的重担。在校期间,高校则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而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严重脱节,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以及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

1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以及其重要性

1.1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利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内容对社会成员进行有目的性、计划性以及组织性的思想影响,使其能够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职业素养则包括了职业道德素养、敬业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态度等一系列的思想素养。职业素养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拥有优秀的职业精神,更好的为社会所接受。

1.2培养学生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的缩短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的距离。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做到对学生精神文明的提升。从长远上使我国的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得到统一和提升。而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能够通过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形式与教育宗旨,凸显高校自身的教育特色,形成自身的教育品牌,成为高校创新育人的特色。通过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能够实现高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精神文明水平与思想政治觉悟得到一定的提升,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职业人”。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途径分析

2.1教育过程中严格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要严格的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高校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理念,使学生在个性化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起学生的职业素质,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目标有机的统一起来,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2.2进行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另一种有效途径,就是对二者的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体系相辅相成,在内在的培养过程中都离不开学生自身内在素养的影响以及自身意识与认知的影响。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都是对学生思想内在的改造和提高。因此在课程之间,可以应用创新的教育形式,将职业素养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编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计划。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开设有关职业素养的课程,如爱心与责任、诚信与严谨、积极创新这三个主题设计成为每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得到有机的结合。

2.3引进行业文化元素

当前的职业素养教育,主要是将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思想进行提升,以便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成为符合企业与社会要求的“职业人”,并解决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的问题。为此,高校应充分的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和作用,使学生能够在企业文化的宣讲中领略企业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能够做到在校园中了解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减少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的脱节。并尽可能的激发学生对自身专业所从事行业的热情和兴趣,促进学生对该行业职业素质的培养,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能够得到有效的融合。

2.4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

在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对二者的结合进行一定的制度规范与考核,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教育效果能够得到监督和评价。建立起规范的行业、企业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体系,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能够得到有效的评价和规范。对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一定的表扬和奖励,并对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出现问题的学生的问题进行解决和处理。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竞争的机制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而企业则可以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奖惩记录评价和聘用思想政治觉悟高、职业素养好的学生。为企业用人提供了一项新的标准。

2.5建设专业性的师资团队

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一种创新性的教育形式。需要高校对师资进行建设和创新,从教师自身做起,将自身的教育素养与教育能力提升,使学生能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同时,从教师身上学到高思想政治素质与高职业素养的工作方式与思想。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能够得到有效融合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全面的接受二者的影响和结合。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教育效果能够得到保证。综上所述,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是提高学生竞争力,构建高校特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魏启晋.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7):19-20.

[2]吕姝琦,刘晓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科技风,2015,6(10):235.

第6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创新

新媒体时代从产生到发展已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成为社会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十分普遍,但同其他科技产物一样,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有利有弊。本文从新媒体着手,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新媒体协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特征

(一)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在不同阶段,它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媒体在中国兴起并产生影响,新媒体开始成为网络媒体的代名词。新媒体的“新”,是一个相对概念,相对于广播、报纸等“旧”媒体而言。当今时代的新媒体主要是指以下两个方面: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现在的新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和互联网基础上的,具有传播功能的媒介。新媒体的种类很多,有网络、手机、户外、搜索引擎、播客、虚拟社区等。在这些繁多的新媒体中,有些是新媒体的形式,有些是新媒体的硬件,有些是新媒体的软件,有些是新的信息服务方式。如果站在传播学的角度上看,新媒体主要是指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新兴媒体是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电视媒体为代表,与传统的传播方式有所不同,可以更好的实现用户的互动和交流。另外,新型媒体还包括户外新媒体、车载移动电视等,是在传统的媒体上衍生而来的,信息质量更高,传播的范围更广。随着时间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概念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是新媒体存在着共同点,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性概念、技术性概念,与网络媒体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

(二)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具有无可比拟的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和便携性。新媒体具有个性化信息服务,如手机号、微信号、QQ号等,同时还具有虚拟信息传播,如修改文本、图片、声音等。新媒体受到学生的追捧,能满足人们差异化的诉求,借助于新媒体技术手段,随时随地了解你想了解的人、物、事。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很大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新媒体的特征进行创新。

二、新媒体对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的变化

新媒体使人的感知范围和感知能力得到了提高,个体之间的传播和沟通也更为广泛。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单一,往往在多渠道中完成。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传播方式得到了改变,信息的传播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利用新媒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意见,甚至产生强大的舆论导向,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信息源垄断的问题,但是随着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多样化,这一问题逐渐得到改善,受众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的提升。面对海量的信息,学生一时之间难以分辨信息的真假、好坏,而且大学生还会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引导学生接受和分辨信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舆论同化的影响

在众多信息面前,如国际事物、国内时政热点,大学生的观念、价值取向往往是相似的,或是被舆论同化了,社会舆论同化迹象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新媒体紧密结合在一起,时刻受到新媒体的舆论控制,二是发达国家拥有新媒体的资源和技术,将新媒体延伸到全球的各个角落,输出自己国家的观念、价值,并试图或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空间已经遍布到全球,社会舆论被同化必然是不可避免的。

(三)社会负面信息膨胀

新媒体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接触到的信息更多。对于各种的海量信息,大学生难免产生信息辨知错误的情况。新媒体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具有很强的渗透性。西方发达国家新媒体发展的早,拥有资金和技术的优势,牢牢把控互联网信息的控制权,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新媒体中。我国社会在信息的监督和法律管理层面上存在的漏洞,令部分负面信息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冲击。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新媒体技术已经在互联网、移动通讯上被广泛应用,能让信息的沟通变得更加便捷、及时。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也因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选择的空间更大了。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它必须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一,由于高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年龄差异,因此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和运用能力不同,教育者对于新媒体的接受及运用能力较差,最终导致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的主流思想和主流文化。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文化是多元的,有更强的包容性,它对主流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并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的重视不够,完全没有意识到新媒体对人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这必然会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第二,网络存在的匿名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巨大的干扰。大学生是新媒体时代的主力军,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经常在现实的社会和虚拟的网络之间徘徊。作为极具个性的年轻人,他们有着很强的自我表达欲望,也十分自我。在新媒体时代中,传统的主流文化和新媒体文化产生了博弈,争夺信息的主导权。除了大学生外,社会的其他群体也是博弈的一方,抗衡着主流文化价值。大学生的社会辨知能力低,喜欢追求新鲜的事物,性格叛逆,很容易导致自身的价值观产生偏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加强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主流文化思想。第三,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技术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各种垃圾信息,这些垃圾信息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新媒体技术的负面影响,使得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艰难。第四,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封闭单一,无法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各高校一直都在不断的努力,希望为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工作搭建信息量大而又全面的网站。借用网站的信息传输来改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和理解模式,形成生活的新规则和新状态,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新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主要有三种功能:一是弘扬主旋律;二是倾听学生心声;三是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这些网站积极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是在新媒体技术的传播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也有其局限性,比如网站内容不丰富、传播方式单一、更新速度慢、对社会问题敏感度低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努力借鉴新媒体技术,拓展教育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政治性原则

政治性原则是指要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媒体时代十分复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政治性的原则,提高对新媒体的鉴别和判断能力,应对网络的干扰,坚定不移地站在的立场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定自己的立场,否则会很容易陷入迷茫的状态,无法肩负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目的就是使大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其自身的政治素养。

(二)主体性原则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比较强,必须提高大学生的选择、判断和实践能力。

(三)人本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对学生既要教育和引导,又要尊重和理解。新媒体时代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平等的态度,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高校要把真实的情感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激发出学生的真情实感,实现双方互相沟通理解的目的。

(四)现实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能够应用于实践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从实际出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点,作为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和现实生活越贴近,学生才会越容易接受,才可以提高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辨别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五)与时俱进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出时代性,不断适应时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与时俱进,必须及时接受新理论、新科技,运用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落后时代的需要,体现其存在的必要性,充满生命力,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六)开放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形成开放的思想。这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了解新媒体的变化和发展,接受其传播方式,并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拓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思维,及时接受新鲜事物,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七)价值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时展的方向,价值导向要与时展的主流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于即将接触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新媒体给予的大量信息,他们还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极容易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考虑到社会的主流价值,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使之符合时展的要求。时代是在不断进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不断进步和创新。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面临着一些难题。

作者:郝晓丽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商姚.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对策———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10):89-90.

第7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探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就是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方式、体制、模式等各个方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并促进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一种和谐有序、刚健有为的状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从时间维度上看,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正确把握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开展工作的切入时机和恰当方式;从空间维度上看,要立足于特定环境,正确把握自身所处的具体环境以及工作的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变化的情况下,建立起一种适应时展和形势要求的工作运行机制,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创新和自我超越能力的开放体系,才能实现并促进自身的发展。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是时展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超越了相对狭小的生存空间,它把资源一体化、信息全球化变成现实。这不仅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而且也给个体创造性潜能的发挥提供了无限灿烂的光辉前景。信息化社会以快节奏生活、数字化生存为特征,它所崇尚的人才不只是被动地适应社会,而是能动地驾驭世界,尤其要具备独创性和超前性的应变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当代教育发展首先必须把握住时代精神,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注重多角度的思维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弱化知识性、维持性教学,强化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体现时代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把握时代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一方面要着眼于时展的前沿进行文化创新,培育新的时代精神,推陈出新,为其发展注入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以时代精神推动学生的现代化发展,这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仅要把握时代特点,更重要的是对其所蕴涵的积极的、进步的精神予以诠释、转化和改铸,赋予其时代内涵,体现时代精神,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当今时代,和平、发展、现代性等作为社会深层机理、结构、文化精神渗透于社会运行过程与个体存在方式之中,使人们存在的种种社会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使人的发展、责任、价值等逐渐成为时代性问题。”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必须立足于时展和现实需要,提出现实有效的发展理论,不断对当代社会和当代人进行深入剖析,从各个方面做出全面、正确的判断。做到了这一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才能服务于现实的人、现实的社会。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是立足于现实人的发展需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和日益现代化,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当代新的社会发展观正是反映了这种趋势和理想。新的社会发展观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本位,从这种以人为本位的发展观出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价值,也主要表现于人自身价值的提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与增强。“以人为本位的道德教育是一种赋予人自身以发展动力的教育,而不是使人只是受动于社会、受制于客体。”我国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相当程度上是从社会的视角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而缺乏从入学世界观的视角关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致使我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理论存在社会本位的偏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纠缠于政治经济发展的工具性价值取向,而在人的发展这一本位价值取向上迷失,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在与人和社会关系问题上缺乏整体上的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理论层面上出现片面性的谬误,进而不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实践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实践上无视人的需要、人的权利、人的发展的教育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种现象使培养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走向了自身的反面:造就了异化的人、片面的人、依附性人格的人。”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及个体的自由、权利意识的觉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发生了质上的根本变化。在质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注重对个体的约束转变为促进并实现人的解放,开发人的创造性和求善的潜能,发展人的理性。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是一种科学化、民主化、社会化的发展,促进人的精神解放、个性自由的发展性教育,培养人的创造、开拓、革新精神的变革性教育。在当今时代变革、社会转型的重大际遇中,以新的视角对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建立起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并且行之有效的新理论和实践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时代使命。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路向,揭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思想的深刻内涵,并构建起以人为本的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体系,对于祛除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无人”现象,提高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凸显人的发展的时代要求,突出人的主体性和价值,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体现人由手段逐步成为目的的发展规律,符合时代潮流,展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超越精神,将是十分有益的尝试。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是实现社会与人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

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开始,就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徘徊并确认着自身的属性和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双重属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即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并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功能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激励、育人和开发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所反映和体现的是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双重要求。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

第8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文

一、新常态下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

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全面发展是有别于以前教育模式下的新型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存在两大发展基础:第一、理论基础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即“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都得到充分、协调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第二、现实基础为新常态下科技、经济和教育形式的转型升级。新常态下,塑造能够面向世界化、现代化和未来化的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体系是关系国家未来发展命运的大计。大学生是新常态下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对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常态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内涵为:以平等和谐发展为基础,促进个体发展,通过个体发展带动整体发展,最终实现整体水平的提高。从现实角度讲,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单纯的科学文化知识、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的学习,更要求其拥有正确的政治观、健康的思想和完整的价值观。

二、新常态下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

(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育拥有正确的政治观、健康的思想和完整的价值观的大学生,这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新常态下的创造性运用。新常态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始终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始终以独特的方式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始终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理论指导,为大学生全面发展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始终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宗旨,最终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仅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也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进行了深入阐述,即人的全面发展存在着两大发展条件:第一、生产方式的全面发展;第二、人所受教育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当前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强大助推剂。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渗透性要素,存在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环节,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部分:第一、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价值导向;第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大学生协调处理社会关系;第三、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第四、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诉诸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常态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以下基本矛盾: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社会思想政治的代表者,是主要矛盾,与此同时,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低位同样不容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常态下在教育领域内开展的与政治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教育方式,其直接目的是通过教育进行政治意识宣传,以促进大学生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出的要求,最终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密不可分。

三、新常态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弘扬人文精神教育,坚持人性化教育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是具有独特人格的群体。因此,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坚持人性化教育原则,切记采用强迫、专制的教育方式,应对大学生时常进行鼓励和支持。

(二)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前提,拓展多元化的教育形式。以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往往存在诸多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未得到充分尊重。因此,新常态下,应充分尊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将常规教育方式和互联网教育模式相结合,拓展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学风是大学生治学态度与求学精神的外在体现。高校学风的好坏决定了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风的好坏,与其说受学校师资力量、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不如说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学风建设为主线,针对新常态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困难,制定出适合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学风建设机制。全面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激情,形成大学生的学习纪律性和学习作风,从而在深层次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上的薄弱环节。

第9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文

大学生思政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讨论其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二者的概念时,首先要弄明白它的定义。“评价”有名词和动词两个词性,做名词来讲,是指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做动词来讲,它应该是建立在一定的准则和价值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布鲁姆(Bloom)将评价作为人类思考和认知过程中的等级结构模型中最基本的因素,根据他的模型,在人类认知和处理过程的模型中,评价和思考是最为复杂的两项认知活动,他认为‘评价就是对一定的想法(ideas)、方法(methods)和材料(material)等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他是运用标准(criteria)对事物的准确性、实效性、经济性以及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的过程’,我们注意到评价可以包括准确性评价、实效性评价、经济性评价、满意度评价等。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可以说实效性评价是评价的一个内涵、一个分支。

评价体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我们可以从主体、客体、对象的角度来解析和理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与实效性评价体系的主体。这是一个“谁来评价”的问题,无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或者实效性评价体系都要有明确的主体,是指在评价体系、实效性评价体系和评价过程中起主观能动性的机构或者个体,目前国内所指无外乎相关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机构、科研机构、高校自身以及第三方测评机构。

大学生思政教育评价的客体或者说内容包括教育政策、教育方针、教育原则、教育目标等政策方针类型的内容,也包括如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和手段等教育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还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评价、对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等终端内容。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则是对思政教育评价的客体依据一定的原则、标准、方法,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一体系可以进而细分为目标体系、标准体系、方法体系和反馈机制四部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与实效性评价体系的客体各有侧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标是把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认识和行为实践,以培养具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操、高尚人格、符合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为了考量高校是否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而建立起来的评价体系,应当包括对教育过程的科学性、客观性、精确性、经济性的测评,也要包括教育结果的实效性和满意度;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则更加注重教育结果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将教育要素、教育过程、教育效果、工作特色等的作为评价的标准;而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则更加具体,应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政治标准、知识标准、能力标准、品德标准、心理健康标准和行为习惯标准。

从宏观定位上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与实效性评价体系在内涵上存在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性,前者的内容和涉及方面更加宽泛,后者则相对更加集中,目的性更强,总体上二者都是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求、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与实效性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北大学史瑞根在其硕士学位论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有详细的表述:改革开放之前对这一问题研究处于起步阶段,20世界80年代中期进入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人们开始运用教育测量、评价、统计分析,特别是模糊数学的理论与方法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及实际效果进行质的评价和量的估价活动,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概念;1989年贺忠强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学原理》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问题进行关注。不难看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形成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总体上说有从产生评价到关注实效性评价这一过程。

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开始尝试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具体化。有学者主张将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评价指标、过程教育指标和效果评价指标;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一步细化,主张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2010年教育部思政司公布《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征求意见稿)的一级指标包括组织领导、主体队伍、课堂教学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条件保障、育人环境、特色项目;有的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六体系设计,孙豫峰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必须涵盖管理部门、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过程、教育效果等方面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对于实效性评价的指标包括以下主要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系统,评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从思政教育系统各个环节的工作效果入手,即教育对象、教育者、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相对静态的,是教育过程所追求的效果,具化为政治标准、知识标准、能力标准、品德标准、心理健康标准和行为习惯标准。

从上述研究发展的进程,可以看出大学生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和思政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起步和进展相对较早,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研究多集中在新世纪后,2010年以后则更多的关注新媒体等特定背景之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实效性评价体系的研究。同时二者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李世平发表的题为《关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思考和对策》的文章,在文章中李世平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机制的重要性做了相当具体的阐述,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做为以后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调整和修正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006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探索》中指出评价机制的科学性与否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与实效性评价体系的研究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生命线”工程,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对公民道德素养的养成有重大意义,各级各地各行业都把这项工作放在突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