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产品市场预测范文

农产品市场预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产品市场预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产品市场预测

第1篇:农产品市场预测范文

关键词:长株潭;微商;朋友圈;农产品

0 引言

长株潭一体化是指湖南北部平原地区的长沙、株洲和湘潭经济一体化。自2005年提出建设至今已取得诸多突破性进展,交通、物流以及商务流通在十年多时间内实现高速突破,特别随着城际高铁的相继开通,高速便捷的交通环境为三城的农产品互通提供了良好环境。同时一体化的工业化与城市化高速发展为整个区域的农产品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整个长株潭地区自2013年以来出现了新的局面,一方面城市居民对食材的要求相继提升、对食材的需求量也相继提升;另一方面食材安全问题频发、食材价格波动大,其中农产品的安全稳定供应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需求点。而长株潭地区的农产品供应商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又面临着传统渠道的高额成本问题。

与此同时,长株潭地区的微商运营团队开始发展,他们凭借线上渠道的信息直达、交流互通,极大地降低了运营成本。在该地区诸多食品以及化妆品纷纷试水微商运营而取得优异成果,如新兴化妆品品牌“御泥坊”、众多的私家菜馆等等。面对线下渠道难以突破的现状,农产品生产和商们纷纷试水微商途径。

1 长株潭地区农产品微商存在的问题

微商是指基于即r通讯类社交软件――微信和移动互联网平台来实现商务运营的新型电子商务模式。主要可以归纳为B2C微商,商或平台卖给消费者;C2C微商,个人卖家卖给消费者两种。

长株潭地区的农产品微商从业者也主要分为个体微商和平台微商,前者通过微信的个人交际圈将自家的农产品或者小型农场的自产产品卖给人际圈子里的朋友;后者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分级梳流,设置多层,使其成为客服和售后部门,然后收集订单统一发货。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在享受微商平台运营带来的低门槛、低成本、高效率的同时也都暴露了诸多问题。

1.1 品质混乱、信誉度低

长株潭地区的农产品微商普遍存在信誉度低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由两个方面导致,首先是农业生产本身就存在生产标准混乱的问题,不同微商从业者提供的农产品品质各不相同,大批低质产品被传统市场的审核机制所排斥而纷纷涌入微商平台;同时微商平台的市场准入门槛低,低门槛带来低运营成本的同时也缺失了产品的监控环节,品质监控全靠商家自觉。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商家良莠不齐,所提供的产品种类繁杂的同时品质难以得到保证。市场准入机制的缺失以及过度开放的模式导致了普遍的消费不信任。

1.2 过度营销、信息不透明

微信平台在带来消费者和商家之间信息互达的便利,客观上推动了商品信息的透明,方便了消费者的比价购买,但同时过度营销使得产品信息陷入不透明之中。繁复的营销口号和营销主题充斥在产品文案当中,造成消费者的理解困难和理解偏差;大量的低质文案介绍和虚假宣传使得有效信息提取困难;同时对于农产品的检测资料缺失、品质验证资料的举证困难,使得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信任判断困难,绝大部分情况下微商的销售建立在消费者对于商家的个人信任或对分享者的社交价值的买单。过度营销导致的产品信息不透明、沟通障碍使得消费者购买体验差,重购率低。

1.3 价格机制缺失

价格调节机制的缺失是微商模式下的另一大难题,结果就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现象。微商市场价格调节机制缺失,完全的自主定价导致了农产品微商激烈的价格竞争,优质的农产品在低质农产品的低价冲击下生存难以为继,相继退出市场,消费者在长期的劣质消费体验下逐渐对微商的农产品失去信心,使得农产品微商的经营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1.4 品牌薄弱、缺乏特色

长株潭地区农业微商的从业人员基本为农场主或者农产品的二道贩子,学历水平低、营销专业人员少以及缺乏专门的电商销售团队,使得该地区农产品微商销售一片混乱,营销概念不成系统,品牌意识薄弱。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微商的产品信任主要建立在从业人员的个人信任之上,而非产品及产品的品牌价值。同时农产品微商在市场竞争中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产品特色与渠道特色,没有将长株潭地区的湘文化与产品进行广泛的有机结合,缺失产品的品牌价值内涵。

1.5 售后缺失、数据沉积

农产品微商在长株潭地区发起时间较晚,是长株潭一体化的高速发展而快速形成规模的城市需求,绝大部分微商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微商的销售服务大多止步于商品交割完成那一刻,售后的跟踪服务基本属于空缺状态。同时,销售数据是微商销售的另一个重点支撑,该地区的农产品微商对于消费数据的处理具有无标准、无规模、无处理的沉积状态,根本无法对产品线整理、生产计划制定、销售方案策划以及客户挖掘产生支撑作用。

2 长株潭地区农产品微商问题的对策

农产品微商问题有着微商模式带来的共性缺陷,由于模式简单导致的部分市场环节缺位,低门槛的市场准入机制导致的商家鱼龙混杂,政府和行业组织的监督审核空缺、产品长期由市场调节导致的品质良莠不齐和价格混乱。同时农产品的市场供需矛盾又加剧了微商模式的发展,农产品微商凭借其新平台的互通和人脉优势为产品信息对接、服务传递等传统渠道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也丰富了城市居民餐桌的食材供应,为农产品进城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思路。因此,在长株潭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促进地区农产品微商的发展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也需要很好的解决农产品微商现存的问题。

第2篇:农产品市场预测范文

一、支持农业信息产业化的发展,避免资金和资源的浪费

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分散、广泛性,客观上存在着生产的盲目发展,导致农产品类型余缺的不平衡性,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目前,我国对于农业非盈利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特别是农业生产和销售及其他相关的数据化信息服务几乎处于空白。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就要对农业产业信息的建立和发展进行有力的信贷支持,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农业相关部门的大力协作,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经济组织在政府的领导和财政的补贴下,建立起市场价格、各类农产品供需状况,国内外同品种农产品供求状况、各类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预测、气象、良种、病虫害预报和防治措施,各类农产品市场预测,重要农业政策、进出口需求等等方面的服务体系,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详实、及时的信息支持,以引导农业的合理布局和发展,克服农业生产分散性带来的盲目性,提高资源和资金利用效率,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

二、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农业技术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信贷支持

农业发展银行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就在于对农村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动物资源的深度和广度综合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通过开发,促进农村产业和区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均衡发展,这将具有长远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克服趋利性、短期性、分散性、有限性的危害。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健康发展,发挥其带动、辐射、示范作用,从而加快农业产业的开发速度。只有对农业资源的深度、广度开发,才能提高生产能力,解决社会扩大再生产、人口增加、土地减少、消费质量提高对农业产品造成的压力,更好地保障社会需求。

三、促进区域经济依托当地资源和技术向产业化、集约化方向良性发展

在市场的作用下,区域经济差异逐步拉开,并在特定的经济结构、资源状况、人文条件和战略导向下形成不同特征的经济区域。农业政策性金融正是政府实施货币区域调控和产业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农业发展银行应以市场化、区域化发展趋势为契机,对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实施适度差别的区域产业信贷政策,从而有效调动农业资源,推动区域经济优势化、一体化,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第3篇:农产品市场预测范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对策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旨在对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有所裨益。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农业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尽管起步较晚,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大力发展,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 农业信息工作组织化体系建设

截至2009年底,全国所有的省份、97%的地(市)、8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70%的农业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建立了7个省级、78个地级和324个县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覆盖面比较广的农业信息组织机构体系和信息队伍。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经济研究和科研教育部门的力量,建立了稳定的信息分析专家队伍,开拓了信息分析工作新领域,增强了信息的指导性和预测性。

(二)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

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20世纪90代中期起,农业部建立了由十几个涉农部门参加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会商制度。2002年,农业部率先优化配置部内外农业信息资源,逐步建立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系统,使信息整合信息服务工作逐步健全。对大豆、玉米、小麦、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农产品的供求、价格、进出口贸易以及国际市场行情走势等情况开展了定期的监测分析和预测,并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集中,为地方和农民调整生产结构提供了必要的指导性信息。农业部在全国累计布设了8000多个信息采集点,在农业、畜牧、水产、农垦、农机等领域形成了40条比较稳固的信息采集渠道,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200多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600多个农产品主产区集贸市场的市场信息网络。同时,建立了50多个数据库,信息资源涵盖农业、农村经济的基本方面,能够反映经济的基本运行情况。国际农产品生产贸易信息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开通了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开始采集世界农产品生产、价格、库存、进出口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市场准入、投资环境等信息。同时,建立和充实了一批实用性较强的全国性和区域性数据库,农产品市场动态监测预警系统已投入运行,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监测预警功能得到有效加强,以资源扩充为特点的信息化已经具备一定基础。

(三) 农产品电子商务

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电子商务在扩大市场范围、降低交易成本、规避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上凸显优势。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农产品有形市场的重要补充,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农产品交易方式、农产品市场形态、农产品市场空间和农产品市场模式的创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有效规避农业产业链的市场风险。首先,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畅通市场信息流动,解决信息不完备、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市场价格发现。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实现市场的实时对接,避免信息失真误导农业生产者的资源配置,有利于产业协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切实增收。其次,电子商务突破了传统市场的时空界限,扩大了农产品市场范围,加快和优化了农产品流通。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由于网络的无界性,决定了市场的无界性,需求与供给成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交易对象的选择也全球化,农户与龙头企业都可以很便捷地在商务平台上找到合适的交易伙伴,快速实现交易。第三,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降低市场风险,有利于农民增收。电子商务平台使农户、龙头企业、销售终端、消费者共享平台资源,能通畅市场信息、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能对市场交易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跟踪,从而避免市场风险。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很多亟待破解的问题。

第一,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本身起步就较晚,加上长期以来,政府首先偏重于城市信息化建设,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致使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尽管国家和省级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已有了一定基础,但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然困难重重,投入不足问题十分突出。从居民家庭来看,作为重要信息化终端的家用计算机的拥有量还很低,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计算机数量仅仅为7.46台,西部地区更是低至2.49台。同时,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较大的区域差距。

第二,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人才队伍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和支柱,农业信息的提供、传播和最终利用都依赖于人。农业信息人员整体素质较低,队伍建设滞后,难以满足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要求。人才培训机制不完善,培训经费不足;基层信息服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难以跟上信息化发展步伐。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第三,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渠道不畅,绝大多数乡村缺乏网络沟通手段,中西部地区尤为严重。农业行政部门的管理服务工作电子化水平很低,政府和用户双向互动网上事务处理还很落后。

第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很低。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还很狭窄,没能跟上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未能全面渗透到农业生产作业、经营决策、市场服务和行业管理中。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离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第五,信息资源开发共享程度低。我国尚未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各个不同的部门提供的涉农信息分散、封闭且不统一,信息重叠、信息差异和信息滞后等现象时有发生,信息分享和提供效率低下。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整合农业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积极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

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第一,构建农业信息化平台。首先,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技术,建设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农业基本信息数据库、农业灾害信息数据库、农业商务数据库等公用农业数据库,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整理、分析、传输,向广大农户提供最及时的农产品信息和市场信息服务;其次,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过滤、筛选等各种处理,利用预决策技术进行市场预测,及时预警信息,帮助农户及企业化解风险;第三,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将是现代农业集约、高效发展的重要支撑,物联网的应用将使农业实现智能化互动,那将是农业崭新的令人激动的未来。

第二,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加大农业信息化科研投入,提高农业信息化科技水平。加大对农业信息推广和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农业信息传播和服务水平。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及时收集、传播、反馈信息,有效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对农业信息的利用能力。

第三,摸准不同区域、不同主体的农业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农业信息服务。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主体所需要的农业信息是不同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业发展阶段所需求的农业信息也是不同的。针对需求,保障供给,既能够避免农业信息供需不对路导致的信息资源浪费,又能将有限的信息资源有的放矢地投向需求主体,从而提高信息服务效率。

第四,发挥多重主体的作用。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多重主体,要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具体来讲,要充分发挥县、乡信息服务组织和农村信息员的力量,培育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养壮大龙头企业,发挥农村经纪人、农村信息服务示范户的作用,充分利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信息指示作用。

第五,创新农业信息化服务形式和手段。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金农工程”建设和“三电合一”建设,推广农村信息化示范,做好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二是要通过农业网站、农业远程教育、12316呼叫中心、农业信息短信平台、农业信息寻呼等提供农业信息服务。三是发展电脑、掌上电脑(PDA)、固定电话、手机等现代信息终端。四是要充分发挥农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信息栏、黑板报等传统宣传媒体的作用。

第六,建立农产品电子交易系统。完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和农村市场供求信息系统,建立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积极发展B2B、B2C等电子商务平台。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09xjy021),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贵州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战略研究》。

第4篇:农产品市场预测范文

广东供销合作社系统应利用广东农村现有有序农业产业组织、尤其是流通组织的缺档,领办、创立各种农业产业化联合社团,着力建立逐步为农民接受、具有一定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并可进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咨询以及对市场无序竞争进行协调、规范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产业组织的功能就是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咨询以及对市场无序竞争进行协调规范,同时,还可保护农民的利益,使其在不断加长的产业链条中得到其应得的利润。这类组织应是随着全省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的发展,以三高农业为主体、产加销一条龙、农工技贸一体化的综合或单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其形式可以是各种农产品联合会协会,联合进行农产品的多项或单项的技术服务、物资服务、供销服务以及金融服务、生产保险等;可以是各种同业公会等中介组织,组织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使众多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的农民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的较大规模的经营群体,实现规模效益,并逐步形成村、乡镇、县三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在这方面,广东农业产业化进程有需求,而广东供销合作社系统有原有的网络,总体投人不很大,且为建立广东农村产业组织、尤其是流通组织进行的新尝试,并有可能以新形式重组供销合作社系统,进行广东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第二次重建,实为吹糠见米之举措。广东供销合作社应争取政府支持,建议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创造内外环境,扶持和引导农村产业组织的建立、健全和发展。

2.搭建广东农业产业化信息网络

由于受到市场范围、信息渠道以及对相关地区资源、市场了解程度和条件的制约,农民的农产品产销存在种种盲目性,这不仅阻碍了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延伸,而且浪费了农业资源,影响了农民收益。广东供销合作社系统可以通过搭建广东农业产业化信息网络,建立广东权威性的农产品供给、需求、市场价格变动的预测预报信息系统,创建高效的农产品物流运作系统和管理流程平台,提供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配送、销售等信息服务,提供农产品市场预测服务,提供农产品网上交易、递送服务,提供网上货品跟踪服务,提供高效农产品仓储技术设计服务等,帮助农村和农民搞好资源调查、市场调查和区域优势比较分析,引导和帮助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合理组织或引导规划布局,减少资源配置的盲目性和农民利益损失,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增加农民收人,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搭建广东农业产业化信息网络中心的一次性投人测算资本约为3一5千万元,省市两级供销合作社人员投人约为50人左右,年维持费约为150万元左右,这于广东供销合作社系统目前的人物财力是可以通过争取努力做到的。

3.培育广东农业产业化新组织典型

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广东供销合作社系统在土地、房产、经营和人脉等方面,仍有一些可动用的实力,预计经过努力可获得接近两位数的贷款授信,广东供销合作社在保证供销合作社正常运作的同时,应组合广东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的资产(本)经营实力及必要授信,集中促成广东供销合作社在参与广东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一至几件实事,这是广东供销合作社今后赖以生存的事业基础,也是各级政府评价供销合作社功能的重要指标。省市级联合社可考虑按照事业性定位、社团性职能、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定位思路,在省直和全省各市培育三类60个左右农业产业化新组织典型。一类是中枢性农产品研发服务中心。从研发服务重点上可着重面向三高农业发展、绿色产品开发、农产品技术服务、农产品深加工等;从农产品类别上可区别与WTO过渡期结束后国外进人的及临近省区人粤的大宗农产品类别,重点研发地方特色性的、鲜活性的、无公害或低公害的、高值或高附加值的“名、优、新、特”的农产品;从区域覆盖分布上可着重点东西南北轴线,以广州(佛山)、深圳、香港和整个珠三角地区辐射全省,覆盖山区、东西两翼的欠发达地区,可考虑全省分布6一8个中枢性农产品研发服务中心,组合成广东农业综合农产品研发服务网络,以促进广东农业产业化向更高层次拓展。

一类是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要适应广东日益成熟的农产品市场要求,建立区域性、开放型、规模化和有竞争力的物流网络。从初中高级的发展序列和小中大的投资额度来看,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可以是分货型的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进行分货、分装、转运、转销;可以是加工型的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进行收购、分级、精制、配货、包装、存储、销售;可以是综合型的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进行全方位的农副产品收购、存储、运输、加工、配送、,并逐步发展为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可考虑在全省以大宗农产品流向分布20个左右的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且以分货型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和加工型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为主,合理分布,节省投资,分步扩充,逐步搭建广东的农产品物流网络。

一类是县域性农产品“龙头”企业。其形式可以是一项或多项农产品的“公司十基地+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的“头龙”企业,进行农产品的种养、深度加工、营销营运、各项服务等;可以是创办农业产业示范区的农产品生产示范型的“龙头”企业,如以优质水产、珍稀动物养殖、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种植等种养项目,带动区内农户致富;可以是建立专业化、规范化的商品生产基地的集约化、商品化的“龙头”企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各类的种养基地。可考虑在全省树立30余个典型,看准一个,成熟一个,确定一个。基于供销合作社以往做法的经验教训和供销合作社目前的能力,对县域性农产品“龙头”企业应更多的是采取挂钩、引导、牵线的作法,不宜直接全额或大额投人。供销合作社应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发展传统农副产品、形成区域性主导农业产业为指导思想,以开发“名、优、新、特”农产品为目的,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规划、宣传、引导、牵线、搭桥,主动帮助县域性农产品“龙头”企业得到政府支持和扶持,积极联系有条件的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牵头对县域性农产品“龙头”企业提供信息传递、技术推广、深度加工、贮运销售等多种服务,以推动县域性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发育、发展。

第5篇:农产品市场预测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农产品流通;问题;建议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055-01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农产品流通的顺畅对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活跃城乡市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农产品流通状况关系到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率,是实现国民经济高效运转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产品流通的渠道正向着多元化、市场化的方向不断迈进。但是,纵观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发展状况,仍然存在着流通成本高,流通方式较为落后,严重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经济以及国民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因此,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设,对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物流环节效率不高

农产品流通一般经过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产地―>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同时农产品从生产者手中到达消费者手里需要经过多重的检验程序,再加上运输、包装等环节,使得农产品的物流效率不断下滑,质量也在严重下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流通也不断进步,流通环节不断增多,流通渠道也在不断增加。致使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质量下降的同时,农产品的物流效率也在受到严重影响。

(二)农产品流通中信息服务薄弱

首先,市场信息化建设落后。一是信息化硬件建设落后。由于经济效益差、信息意识落后等原因,大多数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致使市场信息情报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一些市场采用传统的广播、板报等方式少量品种、价格信息,有的市场根本没有信息服务,更谈不上为农户生产、产品流通、产品加工提供全面、持续的信息。二是信息资源不能共享。虽然一些县级以上政府的信息网络较健全,信息量较大,但缺乏一个把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联接起来的网络,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快速传递,致使批发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不能很好起作用。 其次,对农民的信息服务不到位。农民习惯于听从行政号召,缺乏对市场的分析能力。虽然当前涉农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络,但主要问题是网络在乡、村出现断层,使农民获取信息成本很高。而且大多数农民因自身素质原因缺乏对信息的分析、选择能力,因而造成农民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

(三)农产品流通滞后于生产,生产又缺乏市场信息指导

一是各地普遍存在重农产品生产、轻农产品流通现象,造成农产品流通滞后于生产。有些人认为农村经济工作主要是要抓生产,流通工作不用抓。有的人虽认识到流通的重要性,却又不知如何抓,最终导致农产品卖难或买难的现象时常发生。自发形成的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产品民间流通组织普遍缺乏管理和指导,他们受利益驱使,在农产品短缺时为从中牟利高价抢购,在农产品过剩价低时为规避风险一哄而散,从而加剧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二是有些地方存在重市场建设,轻市场预测,不注重分析市场需求变化,造成农产品生产滞后于市场。由于市场分析、预测难度较大,因而在农产品流通工作中,各地只重视市场的场地建设,不搞农产品市场分析、预测,缺乏对生产的正确指导。农民由于自身文化素质、掌握信息、市场经济意识等方面条件的限制,不能掌握市场行情,生产决策的盲目性较大,经常出现“什么价高,大家就种什么;种什么,什么就难卖”的尴尬局面。

(四)农产品的交易方式比较落后

由于生产方式多采用家庭承包形式,生产规模小,组织程度不高,农产品交易多采用自产自销。经济发达地区的生产规模稍大些,但多是对手交易方式占主导地位, 现货交易、人货同行, 成本、交易费用高昂, 阻碍市场正常功能的发挥。对手交易透明度不高, 各批发市场之间处于相互独立状态, 缺乏统一、权威的价格信息, 只有增加搜寻的次数才能获得有利的价格。但是, 由于这些搜寻活动不是在集中的市场中进行的, 准确性、及时性、效率性都很差, 给交易信息的搜寻工作带来困难, 交易主体需支付高昂的信息成本。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搜集、加工和传播手段, 也难以有效地降低交易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费用。

二、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建议

完善农产品的流通,要遵循“ 消费引导市场, 市场引导生产” 的市场经济规律,建设适应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的市场体系,完善市场结构。简化市场手续,减少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同时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保证消费安全。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不断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安全以及质量保证。

(一)加大对农产品的支持力度

积极倡导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道路工程的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全国物流网络的发展。建立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仓库等相关设施建设用地的审批快速通道,合理减少审批环节,简化报批材料,调整审批程序,促进农产品流通的畅通,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支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等扶持政策,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

(二)加快农产品流通网络信息体系的建设

整合已有的与农产品流通相关信息网络资源,构建全国集中统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平台,对农产品流通信息进行全面、及时、科学的收集、加工、分析、处理和。同时将此项工作与电子商务、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等方面的建设结合起来。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起点,构建信息流枢纽,并与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合作并网,同时采取适当方式大力解决农民和商户上网问题。

(三)建设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

制定规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标准,制定与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参照国际惯例,将农产品批发市场界定为社会公益性事业,设立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专项基金予以扶持,并在信贷、税收上予以政策倾斜;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监管,加快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进农产品集贸市场走向超市化经营。

(四)构建农产品流通主体组织化计划,培育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

按照农产品流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推动商户企业化,在税费、资金和经营上予以支持;重点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运销企业、进出口企业、物流配送企业和大型食品连锁超市的扶持力度;以市场为依托,组织农产品运销户协会;鼓励以“生产基地+商户”,“加工企业+商户”、“运销公司+商户和配送中心+商户”的形式进行合作;加快农产品流通引进外资的进度,鼓励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

(五)加强农产品流通质量工程建设

首先,加强农产品流通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科学制定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标准、市场准入制度、检测制度和农产品经营者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实行质量公示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其次,推行优质的流通服务。建设优质农产品信息网站,推动农产品流通的冷链体系建设,鼓励生产者与市场商户联合,鼓励商户专营和优质配送服务等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农产品流通环节关系到整个市场的运作体系,与社会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要加大对农产品流通方面的投入,运用现代化高科技,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发展,不断实现农产品在流通效率及流通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晓飞,田野.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02).

第6篇:农产品市场预测范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经济建设;农村发展;又好又快

现代信息技术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农村经济仍然存在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以及农业科技水平相对低下等不足。对于这些不足,学者提出了很多建议,如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开发特色产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等,这些建议对解决农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着建设性的意义,但对农村经济发展与现代技术的关系关注不够,如关于农村的信息资源比较匮乏、信息渠道不够多。由于缺少必要的信息,农民对农产品价格把握不够准确,不能适时调整农业种植品种,造成农产品积压,或农产品产量不足,导致农民增收困难,从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在农村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从而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村经济活动全面发展,带动其他方面的进步。

1 国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总结农村地区经济水平比较高的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可知,现代信息技术在该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贺文慧,杨秋林在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网站上撰文,介绍国外农村信息化投资发展模式时,认为农村信息化投资发展主要采用了由国家调控下的事业性运行和商业化运行两种模式。以事业性运行模式为主导的模式主要是政府进行的公益性投资,提供基础性的、面向农民的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生产与管理等一整套信息服务体系。商业化运行模式主要是一些大的企业建立的信息服务体系,对于特定的服务内容收取一定的费用。

目前的实施目标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备以及网络化,从美国农业部网站经济“研究业务”栏目可以看出,2004年美国56%的农场拥有电脑并接入互联网,其中20%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购买相关的农业项目,29%的人通过互联网购买家庭用品心]。在加拿大,广大农村地区已经建立社区信息接入站点,方便当地居民进入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网站和其他商业和服务信息网络。农民通过上网可以获得一般性的咨询服务,还可就一些具体问题寻求相关信息,并向有关专家直接咨询。日本作为因地制宜发展应用型农业信息化的典型代表,从发展地域农业信息系统人手,由政府拨款,建立起了发达的有地域特色的地域农业信息系统。通过有线电视播放、村内电话、调频广播等方式传播农业信息,并以计算机和多功能传真等作为补充,传递农户和农协之间的发货和销售信息。由于政府不断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大幅度上升。计算机在农业生产部门的普及率已达93%,日本政府还在实施一项意在21世纪使所有农民拥有微机的“绿色天国”计划。韩国的农产品流通信息十分发达,形成了全方位的农业信息网络,和其它发达国家一样,政府和公共机构在农业信息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承担农村的信息主干网的投资建设,韩国计划到2010年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00%。特别是,韩国各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了全国联网。英国也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农业计算机网络。

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农业网站和相关数据库如美国农业部、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等,提供了很多农业生产方面的信息,如农产品的价格行情、种植养殖技术等,通过相关介绍,农业生产者可以浏览相关信息,及时把握市场变化。

美国Doug Rickman等人于2003年提出实施精准农业,解决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确保农产品总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产品品质和质量、资源严重不足且利用率低、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印度Satyaveer Singh提出实施农业行情信息系统(跨数据库信息系统,专家知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在线分布式咨询功能)、价格预测程序等有助于农业生产者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做出决策。In6s Sante-Riveira(2008)等人研究的基于GIS的农村土地探测系统(Rural Land-use Explora―tion System)主要用于土地适用性评估、土地使用区域最优化以及土地使用的空间分布。这些都体现了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对信息技术用于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高度重视。

总体来说,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对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应用方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主要集中在建立完善的网络环境和数据库等信息资源。这些先进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和数据库资源的支持使农业生产者更为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得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行情,及时调整生产战略,有效地减少了农业经营的生产风险,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者的收入水平。

2 国内研究现状与评述

过去很多地区建立了农业技术指导站,引进技术人员指导农业生产。对于很多农民来说,当遇到生产上的技术难题时,往往束手无策,将影响一年的收成,技术指导人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农民技术上的建议与帮助,帮助农民选种及操作,指导农民的生产活动。但是这种传统的技术指导方式往往会受到信息资源数量和时效性的限制,得到的信息可能不能及时地反映目前农民技术上的缺陷,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弥补这一缺陷。

目前我国省、市、县三级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库、知识管理系统和专家系统等也正在逐步完善,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农业网点也已经初具规模,例如,农业部1994年建立了“中国农业信息网”,通过“中国农产品促销平台”实现农户之间以及国际、国内各省市之间的农产品信息共享和交换,帮助农民及时了解相关政策、价格信息以及农产品发展前景预测。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于1997年10月开始运行,基础设施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北京大北农集团和农民日报社于1999年共同创办的中国农网,通过一种综合信息提供平台,使农民获得最新的经济政策和产品信息。

从1990年开始,科技部通过国家863计划,组织实施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该项目依靠计算机网络能够实现远程直接存取大型数据库中的信息和共享主机系统软件资源。建设目标是将通讯、监测、模拟、自动控制和专家系统等多方面的技术有机地结成为一体,综合地服务于农业生产管理。加上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农业专家决策系统与信息技术系统研究”项目,形成了一批农业信息化平台技术和产品技术,研究开发了一批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资源数据库。例如,由北

京示范区组建的“三网合一”的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项目,能对现有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和数据挖掘,形成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依托该库建设农业网站(三农网),实现互联网、电话网和无线网的基于同一数据库的“三网合一”,达到最大利用农业信息资源的目的。张鸿教授(2008)也通过农业经济产出、农村信息化、农业劳动力投入与农业资本投入的相关分析以及农业经济增长模型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作用。此外,针对农产品生产者面临的价格风险,我国一些学者提出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农产品市场风险管理方法的创新。农业部从2005年5月开始,每月定期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信息。总体来说,国内已经建成初步的农业网站和后台数据库支持,但仍然存在信息更新不够及时以及没有全面普及的问题。

3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1 有利于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传统的农耕观念和耕作习惯严重影响了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将会有利于未来农业的发展。典型的如,农业科学院1997年推出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通过广泛收集与小麦有关的科技知识和科学数据,建立知识库,提供小麦生长动态、生长潜力以及产量预测等多媒体信息。通过这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农民能够根据科学的数据预测小麦的生长过程,提高产量。此外通过网络等相关技术,获得所需要的技术,科学种植和养殖,对提高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传统的技术普及方式不适用中国农业地域广、区域性强、生产个体分散的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使农民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使得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增长。

3.2 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目前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在农产品的种植和加工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产品生产加工的自动化程度,在流通和销售方面,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活动,用互联网来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从而达到农村经济效益最大化。

3.3 有助于畅通农村经济信息的流通渠道

目前,农村信息的不流畅,导致农产品的滞销现象比比皆是,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基本处于个体经营、小农生产,没有形成统一的、专业的信息提供、和反馈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制约了农民对于信息的热情。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拓宽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强农民利用信息来增加收入的意识。

4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4.1 为农户提供有效信息,增强市场预测和经营决策能力

对于如何有效增强农户的市场能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及时、准确地向他们提供有效信息。不了解市场信息,或依据失真的信息做出判断,都会导致预测和经营决策失误而蒙受市场风险。如上面提到的产品地区性过剩以及农产品价格的问题,就是因为不能及时了解供求方面的信息和价格变动、政策变动信息,造成重大损失。减少农产品市场风险,有赖于依靠真实、准确、全面、及时的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因此,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农户掌握市场、了解市场、提高市场驾驭能力,减少市场波动对农户生产的影响。

4.2 购置必要的基础设施以及构建和完善农业网点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网站的建立以及相关网络技术的使用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在我国农村中计算机的普及率还很低,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必要的基础设施,农产品价格、供求方面的信息;构建和完善农业网点,及时更新农业相关信息,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使得农村经济向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4.3 加强信息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现在农村中农民的信息意识还很薄弱,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还很模糊,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电视、广播和报纸等传统方式,而通过这些方式获取信息存在着时效性问题,获取的信息不能反映最新的实时动态。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把十分复杂的农业技术,以形象、易懂、易学的方式表现出来,网络以一种崭新的形式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科技咨询和农业教育的发展。

4.4 建立农户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信心。加速观念更新和信息技术应用进程

在具体实施信息技术工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典型的是需要购置大量的现代设备、进行信息技术人才的教育与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户对信息技术的投入与消费;另一方面,农户的信息意识不强,对信息技术之于农村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在应用信息技术时会有犹豫心理,造成信息技术应用上的障碍。因此在实际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农户对信息技术的信心,加强农户信息技术的意识,观念的更新,从而加速信息技术的应用进程,使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 结束语

第7篇:农产品市场预测范文

一、充分认识发展品牌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中,造就一批知名度广、影响力大的农业名牌产品,是抢占农村经济发展制高点,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商品化和专业化进程,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粗放农业转变为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必然要求。r / 第一、发展品牌农业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改变传统农业的“弱质性”,形成优势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发展品牌农业能充分体现农产品生产地区的资源特色和优势,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打开市场销路,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第三,发展品牌农业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品牌意识和追求高质量生活的需要,为消费者提供方便,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第四,创建品牌、树立品牌有利于维护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知识产权,使农业科技人员的智力劳动得到承认,从而进一步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力。

二、我县品牌农业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品牌农业发展现状:

××县位于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南岸,是省会南昌市的东大门,面积1971平方公里,人口79万,辖21个乡镇,具有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交通优越、资源生态一流、特色产业蓬勃的鲜明特点。境内有59.84万亩山,91万亩水,82.62万亩耕地,号称“三山三水三份田,一份道路和庄园”,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境内湖山壮美秀丽,气候四季宜人,森林覆盖率25.6%,具有一流的青山、一流的绿水、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尤其是面积达32万亩的全国最大县域内湖——军山湖,更是××得天独厚的资源财富,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被誉为××的北部明珠和绿色聚宝盆。我县现有绿色食品a标志一个:雨飞牌纯天然饮用矿泉水;有机产品aa标志十四个:永湖牌黑芝麻、军山湖牌翘嘴、鳊鱼、鲤鱼、鲫鱼、中华绒螯蟹、鳙鱼、草鱼、鳜鱼、黄颡鱼、银鱼、河蚌、清虾、甲鱼;十二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中粮江西米业有限公司蒸谷米生产基地、江西省鄱湖实业有限公司藜蒿基地、军山湖清水大闸蟹养殖基地、江西省××县皖赣特种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军山湖东港湖汊鱼蟹养殖基地、江西省××县青岚湖水产养殖基地、××县衙前菌菇基地、××县南台蔬菜基地、××县淑萍大棚蔬菜基地、南昌市马兰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生猪基地、××县新辉煌养殖场生猪基地、江西省国恩宾馆生猪基地、××县茅岗春风良种场基地;三个无公害产品认证:清水大闸蟹、黄颡鱼、鳙鱼:五个典型的“一品”村:温圳镇湖南朱家村养鸡专业村、衙前乡贯坑村菌菇种植专业村、泉岭乡仓头村甲鱼养殖专业村、前坊镇茅岗焦家养猪专业村、三里乡爱国村网箱养鳝专业村;九个农副产品基地:生态畜牧小区、河蟹养殖基地、珍珠养殖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双低油菜生产基地、黑芝麻生产基地、果业生产基地、油茶生产基地、药材生产基地;三个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米加工—中粮江西米业、粮食加工—××县粮友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食用菌加工—××县食用菌开发责任有限公司。

目前,中粮江西米业有限公司大米生产能力居亚洲之首,公司已获得“省级龙头企业”、“优秀农业龙头企业”证书,并被iso9001haccp管理体系认证,生产的“金地牌”蒸谷米远销国内外; “军山湖清水大闸蟹”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证书和“著名商标”、“江西名牌产品”等称号;“香庐峰”牌菌菇是“江西省知名品牌”,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证书;“贤湖牌”大米、黑芝麻也是闻名遐迩、响誉中外的绿色食品。××已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全国淡水渔业重点县”、“国家河蟹生产出口基地”、“特色农业国家绿色食品(黑芝麻)标准化生产基地”、“江西省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南昌市都市型农业绿色环保生物食品生产基地”、“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通过包装和品牌宣传,我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一些历史悠远、具有传统特色的传统农业品牌产品已被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和消费者所熟知和了解,农业品牌效益逐步显现,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发展品牌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 几点:

一是农业创牌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农产品品牌较为混杂,存在“小、散、弱”现象,管理难度大。

二是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意识淡薄,求精求高意识不强。不少农副产品尚停留在出售原成品或初级加工品阶段,加工精度和开发深度不够,科技含量不高。一些传统食品守旧有余,创新不足,影响了产品和品牌的生命力。

三是农业标准化工作滞后,产品附加值不高,科技含量较低。即使是获得注册的品牌农产品,其生产、加工等各环节仍是常规生产、传统做法。

四是对名牌产品广告宣传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使得名牌不名,品牌作用难以发挥。

五是农民营销观念与方式陈旧,产品流通渠道单一。

三、发展品牌农业的对策措施

(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引导和服务、完善创牌体系。

1、转变政府职能,为品牌农业创造良好环境。县里要成立专门机构,认真制定××县农业品牌发展规划,督促有关部门、社会中介组织、各类经纪人和生产基地共同把培植名牌、发展名牌、保护名牌工作落到实处。各类农村投资项目的安排、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退耕还林还草等,都要与品牌农业发展有机地结合,并加大扶持力度。要安排专项经费,对获得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称号的有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给予适当奖励。对申报使用绿色食品成功的企业,应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企业适当的奖励。对农产品注册商标及农产品质量监测认证的费用均应给予适当补助或扶持。

2、加快引导步伐,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尤其要尊重农户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在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下,正确引导,加强管理,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3、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发展品牌农业的合力,为名牌农产品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环境。发改委、农业、财政、税务、工商、技术质量监督、环保、卫生防疫、金融等相关部门,要及时有效地提供政策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尤其在税收、信贷、商标注册及各种管理费用收取上给予农业龙头企业一定的倾斜,为企业提供宽松环境,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二)围绕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

1、突出区域布局。根据我县农业经济布局,要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不搞“小而全”,不搞重复布局,该调整的立即调整,该优化的马上优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把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以科学布局来实现产业开发的规模效应。

2、发展特色农业名牌产品。发展农业特色名牌产品必须紧紧围绕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立足资源、区域优势,培育特色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着力提高农产品的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科技水平、品牌知名度,集中力量扶持、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名牌产品。

3、要切实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基地建设要充分调动农户、龙头企业、区域性合作组织和各方面的积极性,高起点规划,多渠道筹资,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加强粮食、水果、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相关部门要将生产基地建立与各类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农业、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技术推广和技术改造等项目资金捆绑起来使用,并予以重点支持。

(三)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名牌产品宣传塑造力度。

我县著名的农产品种类很多,且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很有地方特色,但就是生产形不成规模,市场形不成影响,其原因就是品牌不响,名气不大。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重视对名牌农产品的“包装”,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扩大名牌农产品的社会影响。二是积极参与各种农产品展销会,开展节假日促销宣传;三是举办名牌农产品文化节活动等,把名牌农产品的名声做大、做响、做强。在宣传工作中注重品牌文化、品牌形象的宣传,从注册商标,到产品包装全过程都要注重品位、档次和预期效果,不断扩大××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加强培训引导,抓好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

1、加大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的宣传引导和培训教育力度,促使其充分认识到农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尽快提高素质、转变观念、掌握技术,改变原有粗放管理和生产方式,自觉地走农业创品牌之路。

2、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起一套规范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使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都有技术标准作为技术依据,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加快建立农产品检测监督网络,使产品品种标准、质量分级、专用标准,生产技术规程、药物残留等符合安全卫生标准;大力开发好绿色资源,建好绿色基地,积极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面积。

第8篇:农产品市场预测范文

一是特色农业基地初具规模。目前全市特色产业面积达到911.5万亩,其中核桃317.8万亩、花椒199万亩、油橄榄24.4万亩、中药材92.24万亩,栽植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在全国占有较大的份额;蔬菜、茶叶、苹果、食用菌等区域特色产业的基地面积也持续扩张,具备了一定的产业优势。二是特色农业产量效益稳步增加。全市特色农业中种植业产量达到300多万吨,其中核桃5万多吨,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花椒3万多吨,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强;中药材12万多吨,占全省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油橄榄鲜果6000多吨,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色农业产业收入占比50%以上。三是特色农产品加工不断深化。认定市级以上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5户,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户。四是特色农业市场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初步形成。培育形成了成县小川核桃市场、武都北茂花椒市场、宕昌哈达铺药材市场、文县中寨纹党市场、礼县盐官牲畜交易市场、徽县泥阳蔬菜批发市场等较大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全市创办农民专业台作经济组织达到1033个,成员总数达到7.23万人。五是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发展较快。先后制定农作物和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规范82项,申报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8个,申报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1个、绿色食品13个、有机农产品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陇南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综合竞争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六是特色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注重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推行核桃的“品种化栽培、园艺化管理”等一批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含量。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以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以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核心,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科技成果应用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分类指导,挖掘资源潜力,注重品牌建设,加大投资力度,着力推动特色优势农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加工、市场化营销、科技化支撑,努力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

围绕上述发展思路将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突出重点,优化布局,推动特色农业的规模化发展。科学划分产业层次,突出重点,把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作为四大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把畜牧、蔬菜、茶叶、苹果、马铃薯确定为区域特色产业力争扩大规模;着力培育包括蚕桑、食用菌、水产、烤烟、银杏等在内的地方特色产品,提高产量和效益。从产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按照“四产区、五基地、多片带”的总体框架,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四产区”就是把陇南建设成全国优质核桃的主产区;以武都区和文县临江片、宕昌沙湾片、康县平洛片、西和大桥片、礼县下四区片为中心,建设全国最大的花椒主产区;以武都为中心,辐射宕昌、文县、西汉水流域的部分区域,打造全国油橄榄主产区;以宕昌、武都、文县、礼县、西和中药材适生区为重点,建设全省中药材主产区。“五基地”就是以礼县、宕昌、武都三县区交界的高寒阴湿区和徽成盆地为重点,建设畜牧养殖基地;以“三江一水”流域川坝河谷地带为重点,建设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文县、康县、武都三县区交界区域为中心,建设茶叶生产基地;以礼县、西和北部区域为重点,建设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以西和、宕昌、礼县、武都为主,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多片带”就是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建立水产、蚕桑、食用菌、银杏、烤烟、蜂蜜等多个地方特色产品生产片带。

第二,做强龙头,延长链条,推动特色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工。采取政府扶持引导、提供优惠政策、启动民间资金、整合利用资源等多种方式,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步伐。要加快建设核桃、中药材产业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整合油橄榄、茶叶的加工企业,建立以利益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的共同体,尽_陕改变企业小而弱、品牌多而杂的局面。加快工业园区和集中区的建设步伐,吸引龙头企业进区入园,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企业的集约发展,实现龙头企业建设的新突破。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对市级、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的评定、推荐、申报工作,使更多的龙头企业跻身更高层次,享受更多的优惠待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做好项目筛选、论证、储备等前期工作,努力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

第三。健全体系,完善功能,推动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化营销。科学制定市场建设规划,把市场建设纳入陇南市区、八县县城以及重点小城镇建设规划之中,加快建设与城镇功能相配套,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大型综合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力争把武都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椒交易中心、信息中心、价格形成中心,把成县小川建成全国核桃集散地,把宕昌哈达铺建设成为中药材仓储、集散基地。积极引导和鼓励能人大户、农技人员、村社干部和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供销组织等创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产业基地与龙头、与市场的有效对接,真正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链条。加快建立市场管理服务体系,依托市、县区农业信息中心,联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做好市场预测预报,及时准确地向企业和农户有关信息,为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提供良好服务。

第四,强化服务,加强管理,增强特色农业的科技化支撑。市级财政每年新增100万元,各县区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对适生强、产量高、品质优的新品种重点进行推广。抓好特色产业综合管理,落实核桃实生苗嫁接和高接换优、花椒综合管理、油橄榄低产园改造、中药材产业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蔬菜设施栽培、茶园和苹果园整形修剪、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和动植物疫病防控等技术。大力推广各种“万元田”和“多千田”种植模式,加快无公害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关键领域的技术推动,逐步用新技术改造和替代传统技术。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全市80%以上的青壮年农民掌握相关的特色农业实用技术和加工营销技能。充分发挥各级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的作用,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台作,大力开展特色农业的科研、示范和推广工作。突出抓好特色农业示范点和科技示范园建设,科学合理布点,相对集中布点,高起点制定创建标准,高水平落实创建措施,

第9篇:农产品市场预测范文

在中国加入世贸之际,农业将是受到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目前我国农产品普遍供过于求,农产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上升,价格却呈不断下降的趋势。1999年我国188种农产品中,除了我国不生产的棕榈油之外,其他的农产品均不同程度地供过于求。在农产品供过于求的背后掩盖着一系列矛盾。一是过剩或相对饱和的农产品仍在低档次、低水平和原料型层次上重复再生产和经过加工与深加工后的农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价值的矛盾;二是从事农副产品流通、加工、技术指导的组织太少和大批的待转型的科研机构、服务性组织与农业发展脱节,找不到立身之地的矛盾等等。从矛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隐藏着机遇,即农产品的加工与深加工、农副产品的流通及技术指导服务等的市场开发,这正是中小企业的用武之地。江西是传统农业大省,有着与全国类似的情况,因此,江西省中小企业与农业的紧密结合,对农产品进行必要的加工、运输、包装和销售,将是江西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可行战略。

2002年初,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挑战,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并相继出台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等等。有利的政策环境为江西中小企业依托农业打造价值链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价值链的含义

价值链(Value chain)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核心企业作龙头,以提高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和多赢原则为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集成技术,达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价值流和工作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从而将核心企业与客户、分销商、供应商、服务商连成一个完整的网链结构,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通过创建价值链,实现企业联盟成本领先、标新立异、目标集聚的竞争优势。

农业产业链实质上也是价值链。它是以最终消费者需求为终点同时也是起点,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等。在每一个价值环节都能产生增值。但要实现增值必须有两个驱动力,一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拉动力;二是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推动力。

价值链的不同价值环节产生是分工的结果,分工的深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机会。按照斯密的解释,分工能够减少工作转换的时间、减少适应工作所需要的学习时间、专一于一项工作带来的技能改进和技术进步、促进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等。斯密还进一步解释:随着市场的扩大,分工会不断地深化。1921年,杨格还揭示了:分工的深化会促使市场扩大。因为分工提高了所有人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了所有人的收入和购买力;同时分工提高了生产率而降低了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由此看出,农业分工的深化促使了市场的扩大,市场的扩大又使分工不断深化。由于我国单个农户的规模小且分散,难以承担起农产品市场上的基本组织,且我国绝大多数的大型企业难以顾及这些相对他们来说的小市场。所以这是中小企业再好不过的市场空隙。

三、农业产业链给江西中小企业提供的机会

从图2可以看出,产业链也是价值链。以农业为基础的价值链可以细分为以下几条子链,也是江西中小企业的增长机会:

(一)以农业为基础的加工业

优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是江西近五年的重点战略。在我国入世之际,关税将逐步降低,要赢得这一调整期,把握市场,就必须将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优先发展。

目前,江西农产品已进入阶段性过剩,生猪年出栏量2300万头,粮食年产量350亿斤。但销售却不尽人意,2001年江西生猪在深圳市场上只销售了20万头。以早稻为主的粮食,2001年每100斤早稻的生产成本是43元,而市场销售价格只有27元。我国农产品加工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70%的农产品需要进行深加工。农产品加工的增值部分是原值的5-7倍,而我国只能达到2-3倍左右。深化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已势在必行,从事农产品的加工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二)以农业为基础的流通业

发展农产品的流通业是江西近五年的重点战略之内容。江西地处华东地区,属内陆省份,邻接福建、江苏、安徽、浙江、湖南、湖北和广东等。江西的农产品不仅可在省内流动,还应向外辐射。但新鲜农产品必须经过保鲜处理,并获得美丽的外观,如水果筛选和保鲜处理等,同时还应进行即能保护农产品又能美化农产品的包装工作,再将其运送到目的地。这不仅能使农产品价值倍增,同时还可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诸如分类、包装、储存、运输等工作同样可以成为中小企业的增长机会。

(三)以农业为基础的旅游业

旅游业是投资少、效益好、创汇多、容纳就业人数多、关联面广的新兴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2000年全球入境人数达7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达6000亿美元,旅游业今后仍将保持世界第一大产业地位。

生态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石油农业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它是根据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是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江西的生态农业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例如:赣南的果业可以开发出果园旅游项目,即可欣赏满园的果色又可品尝可口的脐橙。又如婺源的茶,游客在参观茶园的同时还可品茶和了解茶文化。而中小企业则可在市场与农户之间进行牵线搭桥,这又可谓是极佳的增长机会。

(四)以农业为基础的服务业

江西要建成沿海地区的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以及入世后江西的农副产品要打入国际市场,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以高标准、优品质为基础,以市场为核心。因此,农户们企盼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业的诞生。江西的茶叶为什么重金属高?江西的大米为什么不好吃?等等问题都需要专家技术服务指导,而这些只需少数专家组成技术服务中心即可解决。这也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机会。

四、应用价值链的管理使中小企业增值

企业在价值链中获得价值增值的方式有很多,如提供融资、提供辅助产品、提供解决方案、在价值链下游的合作、价值分享等等。但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价值链要做好以下的主要管理工作:

(一)选择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模式

价值链其实也是协作链,以农业为基础的企业与农户的协作关系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企业+农户的纯粹市场契约模式

纯粹市场契约形式的特点是,企业与农户之间虽然建立了比较稳定的联系,但仍为完全自由的买卖关系,价格随行就市。因为在契约双方之间缺乏合适的风险分摊机制,双方没有形成共同利益,契约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这种形式只适用于交易对象属大宗普通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小、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企业需求量大且没有特别要求的情况。因此,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采用这种形式。

2、企业+农户的中长期契约模式

中长期契约形式的特点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形式,即企业和农户通过中长期契约规定双方在生产、销售、服务以及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摊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长期的经济合作关系,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是当前企业介入农业的主要形式。但农业生产蕴涵着较大的风险性,且难以预料。从而导致双方为达成契约的谈判费用很高。

3、企业+合作社+农户

“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是:企业根据市场预测,通过契约与合作社规定本年度生产的数量、品种及主要技术指标。合作社再把生产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有的合作社还为农户提供购买生产资料的服务及技术服务。农产品生产出来以后,由合作社进行收购、有时还进行初加工、组织运输,把农产品集中交给企业。

4、企业+大农户+小农户

“企业+大农户+小农户”形式中的大农户是指在某种农产品生产方面产量明显高于一般水平的农户。相对一般农户而言,他们的资金实力较为雄厚,市场意识较强。大农户所起的作用与合作社基本相似。但大农户并不像合作社那样和企业一起制定当年的生产计划,大农户只是起到集中收购的作用,只有少数大农户进行必要的深加工。

上述第三、四种形式由于中介组织的引入,制约了第一、二两种形式存在的契约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中小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后三种形式中选择。

(二)培养龙头企业

做强做大是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分散的农户生产要与大市场联结起来,实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也必须有一批强大的企业,即“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将带动整个产业价值链的更多的增值,其意义非同一般。加入世贸组织,政府不能主宰市场,龙头企业就首当其冲地成为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主体。所以政府对龙头企业的培养应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优惠。培养龙头企业,使它们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已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

(三)打造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