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范文

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市场经济体系

第1篇: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范文

论文摘要: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成为近年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就目前的情况看,各地的区域创新体系无论在技术层次上还是在经济功能上都相差甚巨,异质程度很高。要理解和分析这些发育程度很不相同的区域创新体系及其前景,显然离不开适当的理论工具。通过时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创新层次和创新主体的分析,丈章认为,这两个分析视角有助于建设者们了解自己所在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所在,从而重新确定工作重点。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伴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但绝大部分研究都过于关注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区域,而忽视了那些与世界生产体系的联系并不那么密切的区域以及那些在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的、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区域,但这些区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也有建设自己的区域创新体系的需要。如何构建合适的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以分析和指导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已经成为理论界的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目前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研究中都回进的创新层次和创新主体两个视角出发,通过对区域创新体系进行区域化处理,尝试性地为此类地区构建理论分析工具,以期帮助这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者寻找问题和明确定位。

一、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区域创新体系

在所有前现代的经济中,(以新产品数量衡量的)创新是缓慢的,也不是社会长期锁定的系统目标。然而,在现代经济体中创新却被赋予了明显不同的功能和地位。受篇幅限制,我们无法准确而全面地阐述创新体系功能这个跨学科的问题,只能尽可能简洁地提示我们认为至少不应该被忽略的几点:

首先,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竞争经济,同时也是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按照Luh-mann(1984)的体系理论(SystemTheory),现代经济体系的维持依赖于支付行为的接连发生,但每个生产者都面临着两方面的拒付可能,一是竞争促使产品不断老化(其结果是利润下降),这促使新产品的出现,二是新产品引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此,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必须不断引入新产品,同时尽可能减少引入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这就是说,创新是现代经济体系维系的必要条件,—这个经济体系要么增长,要么死亡。

其次,不断的竞争会推动经济体系自身的“彻底合理化”(Durchrationalisierung),其结果之一就是各种“标准”(主要包括统一的生产标准、消费倾向、教育内容和游戏规则等)的确立,从而明确了竞争的话语权。这一过程也可称为市场一体化:它不仅仅指经济主体在某个市场内的整合(integration),还更多地意味着市场标准的统一(unification)。

再次,现代市场经济推动着全球化,而全球化不仅仅意味着吉登斯所看到的时一空分割的经济含义正迅速消减,还意味着各种“全球标准”的确立。最终,世界上所有的经济实体将可能融合为“一个”而且是充分竞争的经济体,在这个经济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国家竞争力。

第四,技术变迁的系统化,用卢曼体系理论的语言讲,就是科学体系的经济化和经济体系的科学化,即科学和经济体系之间强烈的互相渗透。这一点与19世纪科学以新知识生产为己任与经济负责技术运用相对独立的分工相比,是明显不同的。技术变迁不再是主要由企业独立完成的了,科研机构和政府也日益深入地卷入到技术变迁的进程中。三者之间的紧密合作使得知识创新呈现出所谓“三重螺旋”的格局(EtzkowitzandLeydes-dorff,1998),也加深了技术创新对其所在的整体(而且主要是区域整体)环境的依赖,从而导致7创新的“线性范式”向“网络范式”的转化(Isaksen,2001)。这一转化过程可以了解为创新的区域化过程,亦即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过程。

在“一个”世界经济体形成的过程中,区域差异也在扩大。CookeandMorgen(1998)认为,目前只有在SiliconValley,Emilia-Ro-nlagla和Baden一Wiirttemberg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创新区域体系,因为只有在这些地区科研和经济体系之间的相互渗透才发挥到了极至(PeterFranz,1999)。这种站在全球高度审视区域创新体系尽管多少有些令人沮丧,但对总结理想的区域创新体系的要素特征是有益的。也有学者争辫说,事实上,世界上所有地区都有某种类型的区域创新体系(ToedtlingandKaufmann,2001):不仅仅在那些先决条件较好的地区,而且在老工业区、边缘地区,乃至农村地区都存在一定的区域创新体系。因此,更为重要的研究工作应该放在发现不同的创新类型和比较创新能力强弱的影响因素上,这将有利于我们找到合适的参照体系并认清有关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不足。

笔者无意继续深入讨论区域创新体系的定义,而是给出两个限制性的条件:一是区域创新体系至少应该能系统地支持区域内新产品的出现,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二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它必须有能力在一定时期内维持这种趋势。

二、市场分割与创新层次

除了上述对创新有着不同程度影响的普遍因素外,时具体创新而言更为重要的还是它所面临的现实环境因素,包括:(1)各个区域的发展不仅在层次上而且在结构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2)政治(包括区域政治)依然在很大程度决定(至少影响)着资源的流动;(3)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分割的;(4)资本、技术,尤其是人的流动还是受着各种各样的限制;(5)发明以及创新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受篇幅限制,这里主要说明市场分割对区域创新的影响。

第2篇: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范文

一、市场经济文化与经济现代化分析

1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促进市场经济文化与经济现代化发展在世界经济环境影响下,我国经济环境不可避免收到了冲击与应用。为了满足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必须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彻底转变传统计划经济体质,以市场经济现代化为目标开展经济体制的完善工作。依靠市场经济特征实现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应用,实现健康的市场竞争、市场整合与市场分配,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满足我国新时期和谐社会构建战略目标要求。

2以政策引导及国家宣传为基础,促进市场经济文化的建设针对市场经济文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快政策的分析与探讨。以政策引导为基础、以宣传工作为中心,提高经济体系内各组成部分对经济文化的关注。通过国家政策倾斜、引导工作的开展,保障市场经济文化发展方向。同时,对行业发展、行业法规等进行规范,促进各行各业行业协会的建设,以行业协会为基础,满足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文化的建设。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市场经济文化需求的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针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政治、社会会、文化、经济的并列发展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各因素的协调、促进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核心问题,是我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及政策制定的关键。针对经济发展对市场经济文化的需求,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应对市场经济因素、价值观念等进行分析,以市场经济为背景借助市场本身的调节功能,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文化为依托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引导市场经济规律发展。通过协调文化与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内容,满足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满足我国经济体系转变与改革的需求。

4以市场经济文化为引导,促进经济现代化发展在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现代化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引导,以此为基础实现高度综合的社会发展。通过国民经济工业化、知识化以及劳动生产力、国民收入的持续性增长,实现经济的改善,实现国内经济公平环境的建设。根据市场经济文化对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中应明确经济文化的重要意义。通过市场经济文化构建、引导及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现代化目标实现,促进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目标的实现。

二、以诚信经济文化为重点,促进经济现代化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缺乏经验借鉴,因此需要在不断的发展、完善过程中不断推进,以此实现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针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应规范企业的经营。以企业对市场经济规律的遵循、诚信态度及法律法规的遵守,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以诚信和规则为基石,以规则文化为重点,建立有法必依、坚决执行的市场经济环境。以文化强化、经济强国为中心,针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文化引导、政策规范等实现经济文化与经济现代化的健康发展。

三、结论

第3篇: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水利经济;发展;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一直在进行改革,现阶段改革的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利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利经济一定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使得水利事业良好的发展。

一、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1.市场经济的概念。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

2.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是早就存在的,它是一种交换和交易的场所,但是市场经济不是本来就存在的,它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地演变而来的。纵观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市场经济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由市场经济,第二阶段是现代市场经济,即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的自身力量来调控市场的经济。这样的经济是在很早之前存在的,在这个阶段国家不干预市场经济,对其采取放任的政策,整个市场经济在自由的运行,是无组织、无计划的。这样的市场经济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果,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不好的状况,会有生产过剩的情况,然后导致资源浪费,或是会出现经济萧条。以上两种情况经常发生,那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对市场经济采取了干预的政策,就到了现代市场经济阶段。现代市场经济是在发达的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国在20世纪初开始了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从制度与运行上看,现代市场经济比自由市场经济更加完善,例如现代市场经济的机制是更加健全的,调控手段是更加完善的,法律方面是更加完备的等。现代市场经济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弥补了市场本身的缺点与不足,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有很大的优越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利的。

3.市场经济的特征。现代的市场经济具有以下几种特征:(1)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自主性,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市场主体可以自主调节,使自身的资源向利益高的方向分配,平衡资源,获取最高利益,能够促进经济的进步;(2)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竞争性、开放性以及统一性。市场是从事交易活动的场所,供给与需求、价格、竞争是存在于每个市场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它们之间彼此影响、彼此联系、彼此一寸,体现了市场的作用;(3)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宏观调控的作用,宏观调控对于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现代的经济现状下,宏观调控是非常必要的,它使得经济能够稳定地发展,快速地发展、可控地发展。

二、水利经济的改革探索

1.水利产业的概述。水利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提供有关水方面的公共设施与产品,例如防洪除涝、减灾抗旱、水资源的保护、水污染防治以及生态建设等。水利产业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是具有公益性的,主要是为了社会效益。目前,我国的水利产业发展的较好,这得益于国家的支持。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突出,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很大的优势,据统计,在国内市场份额中大约占据65%,在国际市场份额中占据约50%以上,是有一定的竞争能力的。“十一五”我国的水利投资是18%的年均增长速度,而到了“十二五”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20%以上,与“十一五”相比,有了一定的提高。“十一五”我国的水利投资是7000亿元,到了“十二五”投资是1.8万亿元,也是增长的。2013年我国在水利产业上的投资为4397亿元,2014年已经达到了4881亿元。在水利投资上也是逐年增长的。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水利产业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2.水利体制中存在的问题。(1)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司法不统一。水利产业的工作由很多的部门负责,没有特别明确的分工,职责也没有具体的说明,当有问题发生时,找不到具体的部分负责,找不到具体的解决办法,没有明确的规定,使问题无法合理快速的解决。在司法方面,节约用水问题要找城建部门处理,卫生防疫监督问题要找卫生部门处理,水电调度问题要联系电力部门,这样所有水利违法事件都有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执法的力度不同,方式不同,会有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问题产生。(2)性质不纯。现在的水利产业大致被分为三个类型,它们是生产经营型、有偿服务型、社会公益型。首先是生产经营型,水利产业作为现代的一种产业,是要有现代的经营模式的;然后是社会公益型,水利经济作为一种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种,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来发展,计算投入及效益,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最后是社会公益型,水利产业是具有公益性的,又不单单只是公益事业,所以也是难以划分的。这三个类型没有严格的界定,概念比较模糊,根本无法满足现在水利的生产。(3)投资不足。在水利产业方面有很多资金不足的情况,经常会总有经费不足、工程设施老化、技术落后等等问题发生,由于水利部门的公益性,水利产业有关部门的收入也很有限,有时甚至职工的工资也难以保证。长期下来,就会导致水利产业部门的职工队伍变小,人才流失,致使水利产业工作更难以顺利开展。(4)缺乏竞争意识。现在有的水利产业部门还是传说中的铁饭碗机制,职工会产生一定的懒惰心里,而且受到现在体制的影响,水利产业部门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职责分布不明确的问题,导致职工工作分布不公、思想低迷、缺乏竞争意识的结果,严重影响了水利产业的良性发展。

3.水利经济改革的措施。(1)体制改革。水利产业的体制一定要进行改革,应该理清行业职责,合理分配工作,统一司法问题,做到执法及时,执法公平,执法透明,执法公正,使人民有问题能得到快速的公平的解决,减少怨声载道的情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2)明确水利产业的类型。明确划分水利产业的类型,例如可以分成生产经营型、准公益型、公益型等,让人在此问题上一目了然,不再模糊不清,严格界定水利产业类型,不再阻碍水利产业的生产与发展。(3)投入足够的资金。意识到资金对于水利产业的重要性,水利产业本身是具有公益性的,有的部分无法自己维持,需要政府的支持,只有投入足够的资金,才能改变经费不足、工程设施老化、技术落后、人才流失等等不良状况,资金充足了,才能高效有序的开展工作,且要紧随时代,重视科技的力量,引进高科技的技术、设备,培养高科技的人才。(4)人事改革。在人事任用上,要改变现在的工作风气。工作单位进行公平公正的招聘,让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能力上岗,然后通过绩效考核来任用、升迁或是淘汰职工。而且要根据职责、绩效的不同来进行工资调整,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产生竞争意识。使得水利产业部分有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工作的良好开展。

三、结语

经济在不断发展进步,我国改革的步伐也从未停止,改革意味着创新与发展,不断创新才能进步,在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要通过目前水利产业的现状,找到正确的水利产业改革方式,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对水利产业进行改革,通过不断的改革来振兴壮大水利产业,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水利事业,努力提高水利产业的经济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宇珍.探究市场经济下的水利工程造价管理控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6,(06):187-188.

第4篇: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范文

一、农资市场监管的信用现状

(一)从市场主体的信用来看,农资市场主体失信行为严重。

主要表现为制假售假、无照经营、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垄断等经济违法违章行为。具体而言就是经营主体资格不合法,产品标签不规范,产品夸大虚假宣传,售后服务不到位,农药、化肥有效成分含量不足等违法行为。如有些农民购买农资以自用为主,兼带向亲友、邻居销售,逐渐发展成无证无照经营;有的经营户平时经营日杂店,只有在旺季销售农资,碍于路远、农忙、收费高、手续繁琐等原因对办证办照置之不理。这些行为违反了诚实守信的市场规则,对消费者、其他经营者和国家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和影响。

(二)从经营单位的信用来看,农资市场经营单位信用参差不齐

主要表现为经营主体多,经营规模小,经营布局散,经营行为乱,经营人员文化水平低等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经营单位进货渠道乱,索证索票、进销货台账制度不完善,价格乱、品种乱、竞争乱、管理乱,监管难度大。而且,市场上农资经营以个体户居多,大多缺乏专业知识,文化程度不高,且由于农资经营单位和消费者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致使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农资产品时,对使用农资产品尤其是农药、化肥等需要注意的事项不甚了解,而经营者往往不会主动告知,容易导致农资经营者失信,从而使农民得不到正确指导无法合理使用农资产品造成农业经济损失。

(三)从监管主体的信用来看,监管程序尚需进一步完善

工商部门承担着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资格审查,对农资市场监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农资经营者获得了合法市场主体的“入门券”,就意味着这一市场主体在农资市场经营领域能独立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具有相应的信用能力,并以此能力赢得市场利润,开展市场竞争。从目前执法监管环节来看,监管主体存在着交叉现象,监管部门之间分工合作的联动机制并不健全,容易导致在监管过程中出现差异或者疏漏之处,进而导致监管主体公信力下降。此外,监管执法人员少、执法经费不足、地域广泛、监管难以深入到乡镇,监管力度不够与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的矛盾也较为突出,从而对监管主体的信用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农资市场信用缺失的主要因素

农资市场经济秩序不规范,信用缺失,既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的影响,也有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的因素,还有法律法规的约束力不足等多种因素。分析目前农资市场失信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一)经济利益驱动,是农资市场信用缺失的直接动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作为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任何人类社会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中利益都在发挥作用。农资市场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也离不开利益的影响。透视农资市场乱象的背后,都有着远远高于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经济利益。而部分农资经营主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以不正当手段获得巨大利益、惩罚机制相对软弱的情况下,甘冒风险作出丧失信用的行为。

(二)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是农资市场信用缺失的根本内因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儒家传统经营理念的基础之一,但随着经济的商品化、市场化,道德教育落后、软弱,这些美德被侵蚀,致使真正的市场经济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极为淡薄。加之我国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许多企业对于信用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关系认识不足,致使农资经营者个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受经济利益驱动,偏离了诚实守信的轨道,各种违法乱纪等不守信用的行为滋生。因此,在社会上没有树立起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信用的失衡也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三)法律约束力软弱,是农资市场信用缺失的制度因素

在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一般都有较为健全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包括立法和执法,政府对信用行业的监管、对全社会信用教育的研究开发等。与市场经济浪潮的迅猛发展相比,我国立法、执法明显滞后,涵盖面较窄,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刑法》中虽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正是因为法律对农资市场主体惩罚力度不大,缺乏威慑力,从客观上纵容了违法行为,使得农资市场信用缺失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在对农资市场进行监管执法时,也会遇到法律适用不恰当的问题,特别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约束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缺乏实施细则,加之部分监管执法人员的素质低,专业化程度欠缺,助长了某些人的违规失信行为。此外,政策的连续性与政府信用密切相关,也关系到农资市场信用缺失问题。

三、构建农资市场信用监管长效机制的应对措施

健全农资经营户信用制度,构建农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建立农资经营主体的“经济户口”,根据农资经营者的综合情况,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督导诚信经营。

(一)从信用审查入手,把好农资经营主体市场准入关

1.严格农资经营主体准入退出制度。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和《农业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审查农资经营主体的各种资质条件,坚决杜绝不具备农资生产经营资格的单位和个人从事农资经营活动。同时,联合有关部门,加大对无证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转让经营资格等违法违规行为治理整顿的力度,将不合法市场主体堵在门外。

2.健全农资经营备案制度,实现可追溯监管。建立健全重要农资商品入市备案制度,重点对化肥、种子、农药商品生产许可证、检验合格证、产品标签证等相关手续及其经营的主要产品实行备案管理。指导农资经营者建立健全购销台账、索证索票制度。督促、引导经营者审验供货商的经营资格,验明有关质量合格证明,实现农资商品可追溯监管。

(二)从信用监管入手,搭建农资监管“过滤网”

1.全面推行“两账两票、一书一卡”制度。一是建立农资购销台账制度。建立进货、销货台账,完善进货、销货发票,明晰农资商品的进销渠道,便于商品质量追根溯源。二是建立农资质量承诺制度。要求各农

资经营户自觉推行农资商品准人制度,把好农资质量关,做好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同时,在农资销售过程中,主动向农户出具农资商品信誉卡,落实商品质量责任。

2.根据农资经营主体资质实行信用分类监管。制订农资经营者信用管理办法,以企业登记和各类监管信息为基础,建立健全农资经营者信用档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经营者实行分类管理:对诚信者实行免检等激励措施;将失信者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对严重失信者公开违法行为,对其经营行为进行限制并加强监管。广泛组织农资经营者参与诚信创建活动,营造诚信经营的浓厚氛围。

3.推广农资连锁配送经营模式,实现源头监管。工商部门积极引导信誉好、规模大的农资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推行农资连锁经营,实行统一品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和统一售后服务,实行层级连锁、品牌经营和专卖,方便农民购买农资。如宁波市鄞州区和丰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在鄞州区多家农资经营单位推行的连锁经营模式。工商部门应协助农资连锁企业选址办照,健全管理制度,培育经营品牌,促进农资流通现代化。工商部门通过对连锁企业的监管,从源头上把住了农资商品质量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强化农资商品质量抽检。加大对农资连锁龙头企业的配送中心及小农资店中非当地配送中心配送的农资商品的抽检力度,对群众反映强烈和上一年度出现农资质量问题的单位进行重点抽检。结合辖区农资质量状况,坚持定期抽查与专项抽查相结合,日常检查与留样检测相结合,查处案件与教育规范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农资抽检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依法及时公布抽检结果,搭建牢固的农资监管“过滤网”。

(三)从农资监管联动机制入手,守好农资市场追诉维权关

第5篇: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范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信用管理 体系建议

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自主创新、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收入以及改善我国经济贸易结构等方面起着大型企业难以替代的作用.然而,近期我国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外资中小企业高频率地暴露出一系列信用缺失现象,如金融诈骗、恶意逃债、合同违约、债务拖欠等,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市场经济本身的规律要求,构建完备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对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完备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和顺利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小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健全信用管理体系,才能保证以信用交易为主要市场交易手段的成熟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有利于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快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我国加人WTO后,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连通为一体,在国际贸易中,守信用的企业必将得到长远的利益,不守信用的企业必将被淘汰。同时,完备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将有利于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和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燕、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3.有利于政府执行经济管理职能,提离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

完备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能够使政府有关部门便捷及时地获取中小企业资信和经济信息,不仅有助于贯彻、执行政府调控目标和经济发展战略,而且够实现政府决策建立在准确的市场信息基础之上,及时地制定和调整政府发展中小企业的相关政策,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动态化。

4.有利于提高社会信用管理水平,节约社会交易成本

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各交易方和利益相关者对信息的需求,改变各方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合理地配置资源,实现公平、公正地市场交易,极大地促进社会信用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效地遏制一些人在交易中通过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而谋利的行为,从而有效降低市场交易的风险,节约信用交易成本。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信用建设最大的问题是尚未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进而影响到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具体来说,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信用管理运行的法律环境差

我国针对中小企业制定的法律仅有一部《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需要相对完备的法律作保障,从征信、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以至失信行为惩罚等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全过程都需要专门的法律与其对应。与美国、欧洲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信用立法还比较落后,国家层面尚没有统一的有关社会诚信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这便得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基础薄弱。

2.中小企业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正常获取信用数据途径不畅通

我国征信数据分散在银行、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而且部门之间彼此不能完全实现数据共享,互通有无,加之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缺乏统一的检索平台和社会共享机制,信息获取途径的人为和天然阻碍是导致信息弱势方上当受骗、失信者能频频得逞的客观基础。

3.中小企业内部缺乏基本的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是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机构成部分。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缺少甚至无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不注重内部信用制度建设和践行,导致信用管理混乱,自律性不强,由此带来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受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

4.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

我国至今没有专门的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体系,政府也没有形成对信用行业的监督管理系统。大量处于罪与非罪、刑事与民事、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失信行为,往往得不到明确的界定和及时准确的惩罚,失信成本过低而获利过大,导致失信者侥幸得逞的心态恶性膨胀。再者,我国失信惩罚机制还没有建立系统的信用联防网络和运行机制,失信者的“黑色记录”得不到合法搜集和有效传播,造成了守信成本高、失信收益高的结果。

第6篇: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范文

一、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时代背景

(一)十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成果

1、定量方面的成就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国有中小企业在十六大召开之时, 80%以上已完成公司制改制。国务院确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百户试点企业和各地选择的2700多户试点企业中,绝大部分实行了公司制改造。

2、定性方面的成就 第一,整个国有经济布局得到优化,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及效益状况明显改善;第二,整个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得到调整,不合理状况明显改变;第三,国有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产生了“溢出效应”,带动或促进了非公经济发展。

(二)十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波三折的主要原因

1、对“产权清晰”的不同认识产权结构多元化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假定。但是传统国有企业的单一国有产权安排是非常明了的。如果实现了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国有企业就不再是经典意义上的国有企业了;而这与当时的思想解放程度与力度不能完全达成共识。从而人们尝试在不触动国有体制包括国有产权体系的前提下搞好国有企业。

2、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要求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十六字中,最赋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内蕴的就是“产权清晰”,“产权清晰”直接决定着“权责能否明确、政企能否分开、管理能否科学”。所以要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进行国有产权改革。

3、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必要性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重大决定,即“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同时第一次正式提出并阐释了建立“现代产权制度”问题,认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可以实现以下功能:一是有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二是有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三是有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四是有助于增强企业创新和公众创业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二、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战略地位

1、所有制的核心是产权

所有制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而所有制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实现形态和发展形态却表现为产权形态。这样,就可以把产权视为所有制的核心,即现代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基础。

2、根据制度经济学的原理,产权制度是社会经济制度结构中最核心的制度

按照制度经济学,制度分为制度安排与制度结构。其中,制度安排定义为在特定领域内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组规则;而制度结构指经济社会中所有制度安排的总和。制度安排进一步区分为基本的制度安排和一般的制度安排。而所有制、包括产权制度,是制度结构中的基本制度安排,从而决定并影响着其他一般制度安排。

三、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原则与内涵

(一)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原则

1、建立与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产权制度

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一个越来越以人力资本产权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社会即将形成。因此,建立的现代产权制度必须充分体现每个人的自由选择权、流动权、就业权、劳动权、创新权,以及享一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创造的一切有形和无形成果的权利。

2、建立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此,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必须在结构上是以国有产权、集体产权、社团产权、法人产权、私有产权、个人产权及混合产权等多种不同产权构成的,它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联系融合。

3、建立必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法治要求的产权制度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以高度发达的分工和专业化,密切合作和充分竞争为本质特征”的复杂经济体系,也是由高度非人格化的交易活动组成的经济体系。这就要求,首先,我国的现代产权制度要站在宪法的高度,对所有的财产(包括公有财产与私有财产,有形财产与无形财产)必须给予明确的界定和保护,严格划清政府公共权利与公民私人权利的范围边界,以防止公权侵犯私权。其次,由于这种高度非人格化交易关系产生了十分复杂的交易纠纷,所以要想实现产权的第三方保护,就必须保持司法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现代产权制度的内涵

现代产权制度是权责利高度统一的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产权主体归属明确和产权收益归属明确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是现代产权制度基本要求;流转顺畅、财产权利和利益对称是现代产权制度健全的重要标志。

1、归属清晰

“归属清晰”实际上需要“明晰”的主要是归属产权。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具有多元性,在产权多元化的情况下,相对说来需要“明晰”的主要是国有产权,即解决“谁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的问题,为此必须建立“分级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2、权责明确

现代产权制度,不仅要求在权责利上有明确的、具有人格化的产权主体,而且权责利还应当是对称的,即多大的权力必须与多大的利益及责任相对应。否则,不对称的权责利将导致权力的滥用、逃避责任与利益分配不对等,导致产权起不到应有的激励约束作用。

3、保护严格

依法严格保护各种产权主体的资产不受侵犯。这对于私有产权、非公有制经济来说,意义更为重要。因为产权具有排他性,即各种产权主体都具有独立行使该项产权的职能,不容他人侵权。严格保护各种产权,由于同时维护了公有财产权和私有财产权,从而为彻底“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4、流转顺畅

产权具有交易性或流通性的重要特征,表现为各种产权在不同交易主体之间的有偿转让或流转。宏观上表现为市场经济运行中资源配置的流动和收益分配的调整。产权通过流转得到有效配置,资产通过流动获得增值,从而重新调整了利益分配格局。因此,要想建立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就必须打破我国目前地方、部门分割和封锁的市场状况,从而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

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与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思路

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分析我国产权制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出了我国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总体思路:第一“公共”(特殊)领域,按照分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国有产权的分布,使之逐步集中于“公共”(特殊)领域,即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第二在“公共”(特殊)领域,国有企业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国有产权的转让和流动重组,千方百计降低国有产权比重,转向相对控股或参股,真正实现产权多元化,建立多元产权相互制衡的产权结构。

第7篇: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范文

论文摘要:社会诚信已成为重要的问题。在此,利用机制设计原理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通过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所构建的和谐社会能让诚实宁信的传统美德得以恢复和发扬,各种欺作行为逐渐得以消除,社会生活得到净化。

《圣经》上所罗门王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两个女人抱着一个男婴来到所罗门王跟前,要求他评判到底谁是真的母亲。所罗门王见她们争执不下,便喝令侍卫拿一把剑来要把孩子劈成两半一个母亲一半。这时其中一个女人说“大王不要杀死孩子。把孩子给她吧我不和她争了。所罗门王听了却说“这个女人才是真的母亲,把孩子给她。”这个故事所反映的事实便可用机制设计理论给予回答。

20世纪六七+年代美国数理经济学家利奥、赫维兹引入了激励相容概念从而创立了机制设计理论。如果我们假设人们是按照博弈论所刻画的方式行为的并且我们设定按照社会选择理论我们对各种情形都有一个社会目标存在,那么机制设计就是考虑构造什么样的博弈形式使得这个博弈的解就是那个社会目标或者说落在社会目标集合里,或者无限接近于它。在机制设计理论中机制设计者没有也不可能了解所有信息那么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出有效的制度便是机制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机制设计需要解决信息成本和机制的激励问题。所谓信息成本问题,就是指所设计的机制需要较少的关于消费者,生产者以及其他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信息和信息(运行)成本。任何一个经济机制的设计和执行都需要信息传递而信息传递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因此,对于制度设计者来说,便是信息空间的维数越小越好。所谓机制的激励问题或积极性问题,是指在所设计的机制下,使得各个参与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能够达到设计者所设定的目标。在不同的博弈行为假设下,机制设计理论会有不同的结果。而诚信即讲真话不满足激励相容约束在别人都讲真话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个人,他可以通过说谎而得到好处。那么什么时候或者说在什么样的机制下人们愿意讲真话呢,只有当社会选择的规则只照顾一个人的利益的时候这个人才有动力讲真话,因为这时其他人讲假话没有什么好处,讲真话也没有什么坏处讲讲真话也无所谓。这就是吉巴德—萨特斯维特的操纵定理。通过虚假显示自己的偏好可以操纵最后结果以使自己得利。赫维兹的“真实显示偏好“不可能性定理是一个类似结论。在个人经济环境中在参与性约束条件下《即导致的配置应是个人理性的》不存在一个有效的分散化的经济机制(包括市场竞争机制),能够导致帕累托最优配置并使人们有动力去显示自己的真实信息也就是说,真实显示偏好和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是不可能同时达到的。因为如果一个人愿意讲真话那就意味着讲真话是他的占优策略。因此在机制设计中要想得到能够产生帕累托最优配置的机制很多时候必须放弃占优均衡假设即放弃每个人都讲真话办真事的假定。任何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都不得不考虑激励问题。我们要实现某一个目标,首先要使这个目标是在技术可行性《feasible》范围内的;其次我们要使它满足个人理性即参与性,如果一个人不参与你提供的博弈因为他有更好的选择那么你的机制设计就是虚设的第三它要满足激励相容约束,要使个人的自利行为是他自愿实现制度的目标。

现在我们考虑保证制度得以执行的制度问题即应该提供足够的激励使制度执行者在追求自我利益的过程中也实现我们(作为制度设计者)希望的社会整体利益。从机制设计的角度可以把问题具体化为这样一个激励问题,即人类社会如何选出制度执行者以及如果他们是自利的,容易利用自己的执行权力损害社会利益时,如何设计一套制度监督约束他们。用委托(principle-agent )理论的框架来表述那就是:我们不具有某种特殊的知识只好委托一些人某些事情。我们凭什么知识筛选识别出宣称自己拥有这种知识的人,我们又凭什么使这些人不会利用自己的知识作出损害我们的事情。机制设计理论的着眼点不仅是要指出种种不可能性的困境,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具体环境下走出困境的途径。人类创造了很多能够诱导人们显示并测度他们的效用的技术如拍卖和招标投标制度克拉克一格罗夫斯—莱德亚德机制以及很多局部的效用测度和比较也是可行的。 诚信是一种传统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气。从博弈的观点看,其实任何成型的社会风气实质上都是一种均衡。这种社会风气或习俗一旦建立就不会有任何个人有单方面偏离这种规范的激励。现代经济学中的博弈论告诉我们如果需要做出选择的进程可以分为前后相继的步骤,则理性行为将考虑所有人的初始行为对后续选择及最终结果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动态博弈。这一类博弈的中心问题是可信性即当背离行为发生后惩罚措施是否确实被执行。而这正是现实社会建立诚信的关键所在。在一个人人都尔虞我诈的社会中,如果有谁选择诚实守信则他的利益必然受损所以相互欺骗是一个纳什均衡。而在一个人人讲求诚信的社会中骗人是会受到法律制裁和舆论指责的,所以诚信也是一个纳什均衡。博弈论中的无名氏定理(Folk丁heorem)告诉我们:如果经济个体(市场经济中主要是企业)的生存期足够长,他们之间进行的不是静态博弈而是无限期的重复博弈,而他们又有足够的远见(其贴现因子接近!),则信守诺言将成为纳什均衡。

第8篇: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范文

财政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主要是对国家主体形成财政分配关系,以及其发展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在经济学当中,财政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研究国家取得社会生产份额中的一部分,将其应用于国家职能的实现,例如取得、使用和管理财政资金,以及由此体现的经济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当中的一个分支,财政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与科学内涵。在现代财政学理论体系中,应当注重其跨学科性的特点,综合各个相关领域,确保其良好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一、财政学的基本概述

财政主要指的是国家财政,其主体是国家。政府部门通过收支活动,将一部分社会资源进行集中,对一些社会公共需求进行满足。财政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筹集和使用资金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过程中,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和理论基础。根据不同的财政分配主体,财政学主要可以分为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为对象的资本主义财政学、社会主义财政学。此外,还包括比较研究和分析各个国家不同财政制度的比较财政制度学。如果根据人类社会中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经济体制背景来进行划分,则主要可以分为市场财政学、计划财政学等[1]。在财政学当中,融合了经济学、行政学、理财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二、财政学的理论基础

对于国家来说,财政是一种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工具,在研究过程中,应当基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对于现代财政学来说,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国家学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等。作为一种历史和经济性的概念,财政与国家之间,具有本质上的联系。财政职能是由国家职能所决定的。基于不同的国家性质、具体国情、发展阶段、实施政策等,各个国家为了更好的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秩序,所采取的财政政策也是不同的。国家为了更好的实施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和有效干预,确保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就需要对财政调节功能进行强化[2]。在财政学理论的发展进程当中,需要有选择性的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内容和经验,学习一些较为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论基础。尤其是对于能够反映出市场经济发展变化规律的内容,更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注意不能一味的照搬和挪用这些经验,应当充分认识到财政学理论自身的基础,掌握其实际的应用条件和产生背景。此外,在借鉴经验的过程中,还要充分的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明确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协调性和适应性。

三、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一)科学定位财政学

在对财政学进行科学定位的过程中,应当明确财政学具体的学科范围。在传统的经济学当中,认为政府具有消极的作用,因此对廉价政府和自由竞争较为推崇,这就导致了当时的财政学范围较为狭小。而在现代经济学当中,对于市场中存在的缺陷比较明确,认识到纯粹的自由竞争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作用,以及公共品的提供等职能,应当进行强化,从而使财政学的范围得到了扩大[3]。其中,政府职能的强化,主要体现在出口退税、公共经济、关税壁垒、财政补贴,以及治理污染、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保障、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在政府职能的不断强化中,财政学理论体系也逐渐朝着公共部门经济学的方向转变。

(二)借鉴先进财政学经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中,由于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在财政学体系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些相似于西方财政学的观点和理念。随着对我国现代财政学体系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对西方一些较为先进的财政学内容和经验进行吸收和借鉴。对西方财政学经验的吸收和借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对于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当进行妥善的处理。其中难免会涉及到世界观、思想认识等方面的问题。例如边际分析方法关系的处理、劳动价值论与边际理论的处理、马克思理论再生产理论处理等问题,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此外,对于实践当中面临的问题,以及不同制度背景、历史条件下的各种问题,都需要不断探索良好的解决方法,从而使这些财政学经验能够真正的为我所用。

四、现代财政学理论体系

现代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客观因素主要为市场缺陷,其核心概念使公共商品。在此背景下,现代财政学理论体系主要具有稳定经济、分配收入、配置资源等职能和作用。与之相匹配的,现代财政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微观财政学。

在现代财政学理论体系当中,微观财政学主要面对的是收入分配职能、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等方面的内容,在确保公平和效率的前提下,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等受到财政收支组织结构的影响。针对我国当前的具体发展态势来看,在微观财政学当中,应当全面阐述经济效率、收入分配、资产管理等问题,基于社会主义市场条件,分析社会保障理论[4]。对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论、地区差别等,应当加以注重。同时要细致的分析税制结构、纳税原则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二)宏观财政学。

在宏观财政学当中,主要是基于微观财政学,阐述分析国家在对经济发展进行干预和调节的过程中,如何利用国家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从而更好的保证价格水平稳定和生产能力稳定,进而积极的影响经济增长。其中主要包括了财政杠杆的衡量标准、实际作用、概念定义等。同时,关于财政政策方面,对于其运用选择时效和内在适应性效用等问题,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此外,还着重分析了在开放条件之下,财政政策的外向适应性问题,以及财政政策与其它政策之间的配合与比较问题。

(三)财政学职能。

在财政学职能当中,基于财政职能,对财政学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形成财政职能的理论基础。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政府通过行使财政职能,对公共商品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维持市场经济良好的发展秩序[5]。同时,对于稳定经济、分配收入、配置资源等职能的发挥,应当明确不同政府级别之间的行政划分。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进一步明确现代财政学理论体系,从而更好的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结论

第9篇: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范文

【关键词】电网运行;经济分析;策略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供电企业同样面临着成本控制与管理的需求。为了实现电网运行成本控制目标,电网运行活动中应进行经济分析及应对策略的制定与实施。通过对电网运行的经济分析,了解电网运行成本构成及要点。同时针对影响电网运行成本的各项因素,开展优化与管理工作,实现电网综合运行成本的降低。根据电网运行经济分析的内容,分析活动中应在保障电网供电质量及供电需求基础上、强化电网运行安全性,以此为基础对电网系统中的变压器、线路等损耗进行计算与分析。充分利用技术优化及设备选型等方式降低电网消耗。借助现代城市建设活动中电网改造需求的契机,科学分析及评价电网运行经济性,为提高电网供电经济效益、降低供电损耗奠定基础。

1、强化电网运行基础探讨,提高经济分析科学性

为了保障电网运行经济分析效果,在分析活动开展前应加强对电网运行基础的调研与探讨。针对电网运行特点,确定经济分析活动的重点与方向,以此保障电网运行经济分析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现代科技的发展加快了电网运行系统中各组成的科技水平,进而降低了供电网络的消耗。但是由于缺乏合理配置或参数设置不合理,不同设备的组合中存在着能耗高低问题。因此电网运行经济分析活动应对电网运行基础进行调研,针对不同设备的参数及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评价与分析,以评价结论为基础制定相应策略,实现电网运行经济性。

2、电网运行的经济分析及策略

2.1建立经济分析评测机制,指导电网运行经济分析工作

为了保障电网运行的经济分析科学性,现代电网运行企业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建立经济分析评测机制。以电网运行基础调研及运行设备的基础情况掌握,了解电网实际情况。以此为基础,确定经济分析工作重点,并引用评测机制完善经济分析体系,以此指导电网运行经济分析工作。在评测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中,电网运行企业还应综合分析电力输送的实际情况。以此保障电网运行经济分析工作的针对性,确保经济分析体系与制度能够真正指导电网运行经济分析工作,避免管理体系及评测机制与实际情况不符造成的问题。

2.2完善经济分析管理体系,规范分析工作

完善的管理制度及岗位职责是保障经济分析活动有效性、科学性的基础,是现代电网运行经济分析活动的基础保障。根据现代电网运行的经济分析需求,建立健全的经济分析管理体系。由成本核算人员、电力技术人员组成科学的分析部门。借助技术基础及财务理论,保障经济分析科学性。同时,根据经济分析体系的组织架构,明确各岗位工作人员职责与内容。并以审核机制,强化分析工作及措施制定工作质量。针对电网运行特殊性及电力能源特殊性,确定分析工作内容与方法。综合分析并讨论影响电网运行经济性的因素,明确工作重点及改进要点,实现现代电网技术改进及成本控制目标。

2.3借助城市规划建设契机,加快电网改造脚步

在电网运行中,老旧电网系统是影响电网能耗的重要因素。针对我国现代城市规划及建设对电力供应的需求,供电企业应加快电网改造步伐。借助城市规划建设契机,对老城区改造及新城区建设中的电网系统进行设计与规划,以此实现电力供应能耗降低目标。

在电网系统改造中,电力企业还应注重变压器系统新技术的运用及变压器型号的选择。通过对供电区域用电情况的掌握,合理配置变压器,减少输送能力。例如:住宅区电力需求主要集中在下午5点至晚上9点,早上6点至8点。这段时间是住宅区用电高峰。因此在变压器的配置中应采用自动切换技术,实现低用电量时段单机供电、高用电量时段双机供电需求,减少变压器运行能耗,实现经济运行目的。而工业区供电高峰则为早8点至晚5点这一时段,其变压器的设置也应进行相应改变。

2.4完善电网供电线路检修体系,降低线路能耗对经济因素的影响

在现代电网运行过程中,线路损坏、老旧是影响线路能耗的重要因素。虽然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加快了供电线路的更换与改进,但是不同用电环境及气候因素对线路的影响存在差异,进而造成了线路能耗及线路故障的增加。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降低线路能耗对供电系统经济性的影响。针对供电线路损耗的不同,电力供应企业应完善电网供电线路的检修与管理。通过制度规范及有效执行,降低线路能耗对运行成本的影响,保障电网运行经济性。

2.5注重动力电经济分析及技术改进,提高电网运行经济性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工业开发区的规划实现了动力电的集中供应。针对动力电需求及动力电运用技术要求,电网运行企业还应对动力电供应进行技术分析与改进。运用无功补偿等技术,提高供电经济性及电网供电的经济效益。

3、以全系统经济性分析为中心,制定应对措施

针对用电负荷及用电区域差异带来的经济分析问题,现代电网运行的经济分析活动应以全系统经济性为中心。以保障区域电网及地区电网安全运行为基础、以保障供电质量为重点,利用全网现有输变电设备及技术改进方式,实现系统有功负荷经济分配,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中对电力能源的需求,满足和谐社会构建对电网运行工作的需求。

结论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下,电网运行经济性关系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发电能源的有效利用。针对现代电网成本管理及控制要求,我国各级电力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电网运行经济分析体系。通过对所辖供电区域电力需求、电力设施实际情况的掌握,科学分析并评价现有系统设备使用情况。以分析评测结论为基础,制定科学的应对措施及改进策略,满足电力供应经济性需求、满足现代社会主义电力供应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