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医学的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往往强调要道德干什么,有市场经济就够了,市场经济会在竞争中自然产生出道德机制、道德规范来。有人把道德定义成:道德的行为就是不能给你带来眼前好处的行为。市场经济有没有必要谈道德,经济学阵营中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否对呢?道德的重要性突出到怎样的高度?有人将道德定义成:凡是理性的考虑都不会做的那种事。只要是考虑效用函数极大化,就绝对不会干的那类事中,有一类事叫道德行为。当然还有非道德的事也可能处于非理性范围内。我们是将道德作为一次事件来考虑。这就不必与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纠缠于:到底道德有没有必要,道德是否是一个交易的结果,是个充分竞争的行为之后自然就会产生道德规范,还是先有道德规范才有交易这样一个问题。
在一个市场社会(不是市场经济)里,需要不需要一个包括对产权的尊重、对他人权利的尊重、自我约束等等的道德基础?我们知道道德与理性是对立的,是非理性的,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道德行为发生?道德是否是作为社会的基础存在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这些问题。
一、社会的形成与道德危机的产生
(一)完全自私自利的群体不会产生社会
在传统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基础上讨论这么一个问题,一群充分理性的自利的人,是为自己的利益牟利的。但他们如果仅仅在自私的意义上是充分理性的,仅仅是自私的一群人,那么所有的其他人都只是他们的工具,是他们达到自私目的的一种手段。别人是我的工具,同样你也是别人的工具,你的生命、你的财产、你的幸福都是他人利用的工具。在这样一群人中可不可能有市场社会,答案是很明确的:不可能。在一些政治哲学著作中,也都体现了这一观点:即便是一群自利的人,如果他们完全是自私的,那就是野蛮人,就没有文明社会。
(二)乡土社会的形成
在英美传统和欧陆传统中都认为社会是文明社会状态。而一个文明社会或市民社会、公民社会,就意味每个人都必须尊重他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占有权利。道德共识的意思就是人们相互间有一个起码的尊重。这个尊重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即在欧洲进入启蒙时代之前的时期,并不显得很重要,因为分工不发达、社会规模小,秩序扩展得还不宽泛,所以就一小群人而言,他们之间的共识比较容易达成。在这种情况下,不会产生现代社会的萌芽,只是一种前现代的共识:我们面临同样的生存问题,我们拥有几乎同样的生存手段,也就是我们拥有同样的效用函数,那么我们就是一家子。这就是从血缘和地缘关系上形成的前现代社会。
(三)道德危机的产生
当进入现代的时候,前现代社会开始瓦解,黑格尔等思想家认识到了道德危机,或者说是现代性危机,这种危机是从分工开始的。分工以后,人们的知识结构就局部化而固定在了所分工的工作上,人们在具体环境中积累知识,那么每个人判断事物的经验、知识积累就与在其他方面分工的人产生了差异,从而价值判断就会产生差异,利益就会有冲突。有机的意思就是指文明的人虽然是分工的,但他们通过交易、通过市场贸易互相尊重这种有机的关系,并结成个互相依赖、互相依存的社会。因此,在分工的现代社会,人们也能找到共识和基础,这个共识就是制度,是非道德的,因为它不是依赖于共同的前现代的共识,而是依赖分工制度。这个时候,道德共识就会出现问题,生活在其中的思想家们感受不到革命和推动革命的道德基础的危机。在道德基础开始瓦解的时候就会有革命,革命无非是道德共识不能达成的产物,是一种极端的手段。
(四)西方学说对中国人的影响
中国人在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要么沿着英美的思路,提出一些适合中国的问题或中国式的问题;要么就受到欧陆哲学的影响,包括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提出中国式的问题。所谓中国式的问题就是中国人关心的是中国,立足于中国的前途、中国的命运,考虑的是中国人所考虑的问题。也就是问题意识是中国的。像国有企业改革、农业发展问题、关贸问题等等一些很细致的现实问题。在和外国人谈论问题时,问题意识很重要,问题意识只能是本土的。现在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有问题意识的,在许多学者提出一个政策或一个理论中完全看不到问题意识。当然,一些海外的学者也是没有这种问题意识,而只是隔靴搔痒。如果有了这种问题意识,并在这里面提出正确问题,在求解时再参照一些其他社会、其他民族的历史过程、经验,回到西方去看(因为很多学问都是西学)时,就会出现几种倾向,一部分人就到欧陆哲学中去找一个合适的参照系、一个启发,经过启发后回来独立地求解中国式的问题;另一部分人是从英美传统中去寻找启发;还有一些学术训练比较全面的人综合考虑两方面的传统,同时还有问题意识,这三者兼得是不容易的。
二、经济社会要有一个基础的道德共识
(一)自由的概念
1.在欧陆传统里,卢梭有一个看法:田园诗式的野蛮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是充分自由的。因为那时候人少地多,从树上摘果子就能吃,也就是完全没有资源稀缺性,没有对于稀缺资源的竞争关系,所以那时也许是非常美好的,像田园诗式的浪漫的,在这样的标准下,每个人是非常非常自由的,他不必考虑其他任何人与他的竞争关系。但是由于经济学家看到的资源稀缺和对稀缺资源的竞争,产生了残酷的以他人作为手段的生存方式,这时候人就开始不自由了,那么每一个追求自己充分自由的人,如果对自由无限地要求下去,一定会逻辑地把其他人作为自己生存的手段。
2.自由是相对的。每个人都认为自由是好事,可对自由的程度每个人的认识并不一样,你可以追求很大程度的自由,以致追求到你认为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你自己,这就是所谓积极自由的态度,如果你追求的个人自由那么广泛,那么彻底,以致你的主观意志、个人意志的充分自由体现出来后,结果就是你控制了其他人,你把所有的人都作为达到你的个人意志的工具,解放你自己的一个工具,这就很可怕了。总之,这一套是属于政治哲学的内容。这一套之前是属于道德哲学的内容,只有在这两套体系成型之后,我们才能谈到所谓经济生活,经济生活才有一个规矩,才有每个人都在服从的一套规范,都在自己相应的网眼里自由地活动,同时,也充分地信赖其他人也在他自己的网眼中活动而不越轨。
(二)道德事件的发生
1.在欧美国家有一个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这样的说法,在中外都是适用的。不同的文明社会时间、历史、地理差别很大,但都有这样的思想。因为你不服从这一条,你就结不成社会。我们知道欧美有这样的一个斯多葛推理:理性的人不会理性地去做错事,去伤害他人,因为他会理性地推断如果这样做,别人也会反过来伤害你,这就非理性了。这就是理性推理中可以推导出来的道德黄金律。
由此,从欧陆哲学中衍生出来了一种看法就是:真正的自由,也就是自由意志意义上的自由,应该是由普适主义或普遍主义原则来保证的。这就涉及上面提到的用正确推理原则得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规则。
2.今天我们现实生活中面临着道德滑坡的局面,在我们将抽象的理论用来解释现实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中国社会里,什么是道德行为。就是每个人要把自己特殊的环境考虑清楚,你是这个环境的中心,然后按照你确定的理想模式去处理各种关系,去与别人博弈,一直处理到符合你理想模式的程度。你的理想模式就是你的道德准则。这种情况下,一个问题就出来了:从乡土中国到一个现代市场社会的过渡时期,由于我们缺乏强有力的普遍主义原则,怎样才能形成道德共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本来就缺少普遍主义原则的社会,一旦走入市场经济或现代的分工社会,那么原来赖以维系社会的家庭联系就被冲烂了,血缘关系就被淡化了,那么与血缘关系联系的前现代化的共识就瓦解了。而我们又没有宗教生活,没有一个从中世纪带来的遗产,就是把上帝变成法就完事,使社会有一个自然秩序的条件。所以就变成了无法无天的情况,人们就开始追求最眼前的经济利益,用钱来指导人的行为。这时你没有道德准则了,你从小到大,没有人告诉你什么行为是道德的,道德是教育出来的,是一点点在传统中熏陶出来的,可我们的传统正在巨变,正受到冲击,每一个人都开始失落。
3.如果按正常的状态,即便在一个特殊主义社会,也先有一个道德的基准,在这个参照系之下,人们知道向道德方向去努力,就是文明化的过程,而现在我们似乎不是这样,而是有点野蛮化的过程,因为,没有人去指导,人们完全是看怎么自私就怎么来了。人们只是靠理性驱动,他的利益函数、效用函数,力求在目前最大化,今后的事也不想了。严格地讲,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事是要经过多次博弈的,就是说一个充分理性的人应该考虑到无穷远的未来的收益,然后将它折现到现在使效用最大化,这个最大化就有可能是道德性的行为,也就是顾及他人的行为,因为如果毁掉了名誉,以后就没办法与人合作。但我们处在过渡时期,未来贴现值不确定,以致没有人考虑。结果每一个人都越来越短视,所以就会看到我们社会目前的假冒伪劣,这都是不要未来名誉的行为,一个规范的社会不会有这种现象。如果你顾及名誉,你就吃亏,以致生存不下去,结果就很危险了。一旦出现了这种道德风险,影响破坏了互相信任的关系,如果这种道德风险代价太高,没有一个机制来平衡它,那就是逆淘汰,那么最后这个社会里都是坏人,那些稍微好点的人都生活不下去。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坚持这种标准,那就没有贸易、交换、信任可言,市场在这个意义上就崩溃了,结果这个部落几十年以后就会自然消失。
三、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与道德的关系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统计学;现代经济
统计学是发现社会数量关系的一项重要数学工具,不管是对现代经济的发展还是对高中数学的学习都要依靠通过统计学计算出科学的信息数据。统计学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涉及到许多方面:预测、评估、分类等相关领域。同时,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也对统计方法、统计分析提出了相关要求。不管是为了自身提高学习成绩,还是为了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高中阶段的统计学学习尤为重要[1]。
一、统计学对现代经济发展的益处
高中统计学对现代经济的益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点:第一,解决经济学问题,高中数学统计学对现代经济发展其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实际经济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高中数学统计方法、分析计算、最后得出结论。这些结论不仅可以预测现代经济的未来走向,还可以为相应的经济类工程项目提供参考。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统计学的应用及其广泛,人们对于经济活动的评估方式也由定性向定量转变。高中数学统计学的应用,可以使現代经济科学化、合理化。应用高中数学统计学可以让经济的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二、高中数学统计学的应用
统计学是高中数学必修课。通过对高中数学统计学的学习,可以让高中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更加敏捷,思考问题的方式更加严谨,让学生达到全面发展。一方面,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为高中生未来的工作、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另一方面,可为日后的现代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高中数学统计学的应用,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法来进行。
(一)抽样法
抽样法由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方面构成。系统抽样,在抽样的过程中,需要将总体分成若干部分,从每一小部分中进行抽取。例如,某学校要了解高中生的身高状况,依据1∶20的比例抽取样本,把高中生看作一个整体,依据1∶20的比例抽取样本,则要将所有高中生按整体分为20个部分,这样的分法符合系统抽样的应用条件,进而使用系统抽样法来解决生活中在校调查学生身高的问题。分层抽样,例如,某学校高一学生总数500人,高二学生人数总计400人,高三学生人数总350人,要调查3个年级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看法,依据1∶9的比例抽取样本,这些学生是3个不同的年级,可划分为3个部分,依据既定比例抽取,各年级学生对应抽取的人数也会不同,这问题要求与分层抽样法的理念基本一致,因而对于这类问题要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来解决。
(二)样本估计
样本估计是统计学中最常见的,对样本估计的学习最主要的是提高对样本数量的认识,样本数量与估计值准确率相互关联,即样本数量越多,则估计值越准确。例如:某一整体可划分为60个个体,将各个个体进行1~60的编号,同时将它们划分为6个小组,组号分别为1~6,如果运用系统抽样抽取容量为6的样本,首次抽取个体号码为A,在第B次抽取时,个体号码个位数与A+B个位相一致,请问若A=3时,第5组号码为多少?经分析可得出,在A=3时,第B次抽取的个体号码个位数为A+B,由此表明第5组号码的个位数为3,再结合样本估计知识,便可得出具体的号码数字。由此可见,利用统计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无处不在,只有牢记相关的概念、方法,才能准确无误地解决问题。
关键词:设计 色彩 教学
设计学科源于20世纪20年代,经过大半个世纪的不断探索和大量的设计艺术实践,目前,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教学体系。
但是,在设计色彩的教学方面,我们明确地认识到,作为真实地描绘物象色彩的训练,设计专业所要达到的目的并非写实。设计本身的特质,决定了设计的色彩更多的是创造与构成,因此,色彩的形成语言是作为基础课程安排在低年级的基础学习中,并且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教学:写生色彩系统学和抽象色彩构成学。对写生色彩要有不同于传统写实绘画的训练要求,写生色彩系统与抽象色彩系统形成了互补的关系,并且在实际的写生中有意识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这就形成了设计专业色彩教学的基本思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主观的色彩感受与强化,并且将感受鲜明地通过色彩设计加以表达。
一、写生色彩系统学
设计色彩写生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作为设计专业的色彩基础训练,要求我们在一定的色彩理论基础上,结合艺术实践,熟练掌握一般的色彩表现形式与方法。我们将色彩写生课分为两个阶段实施:具象色彩写生和归纳色彩写生。两个阶段同以写生的方式进行。前一阶段是通过对自然色彩的认识和感受来丰富学生的视觉色彩感知、拓宽色域,提高学生的审美规律的认识;后一阶段以自然形、色为依托,以意取象、以艺造象,从而激发学生对艺术本质的探索与创造,锻炼学生驾驭色彩、表现自我的能力。
1.具象色彩写生。色彩表现是通过自然与情感的融合来实现的。在写生刚开始阶段,要强调大胆放开的色彩写生,多画小幅色彩稿,目的不在于一开始就进入深入的刻画,而是注重大体的色彩印象的把握,大的色块的概括。开始还要留意色调、色相和基本形,不要根据所谓的色彩条则和原则进行,应更多的注重你所观察到和感受到的东西,然后无顾果断地画。在写生过程中,最好不要失掉你所感受到的第一印象。它往往是你感受的真实反映。对于色彩训练而言,在初始写生时不要过多顾及形的具体表现,要专心致志地去观察色彩变化的美感。这样就不会被物象的形态转移了注意力,这是开始训练色彩的有效方法之一。之后,还要通过知觉认识自然色彩、掌握色彩之间组合的方式、面积、对比方式以及色调呈现的效果。这样就可以比较理性地认识色谱中的同类色,对比色的色彩结构关系,在不断的写生作业中加以感性地发挥。
随着写生训练的不断深入,在以上的初始写生基础上,要从整体色调出发,表现写生色彩的丰富性,深入体会色彩微妙变化的美。也就是对物象的各种色素进行分割,在物象大的色块里面寻找更加丰富多变的渐进色变化,微弱的对比色变化,平面的色彩逐渐结合物象成立体的形态表现,明暗冷暖的色彩表现。通过繁复的色彩处理在主导趋势的色调中寻探饱和度、冷暖度、明度及色相的阶梯变化,使之能够形成一个关系明晰的色群结构。
2.归纳色彩写生。归纳是手法,也是技巧、观念和思维方式。传统的装饰画与现代绘画的装饰性无不源于归纳的方法。色彩归纳通过概括、提炼、限色所形成的装饰效果是必然的。归纳色彩写生应分为三个课题进行:写实性归纳写生、平面性归纳写生和意象性归纳写生,循序渐进、逐一展开。
⑴写实性归纳写生。写实性色彩归纳是以色彩写生为基础把自然彩加以概括和强化,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色彩关系的完全依赖,以表达作者的主观意愿和感情,并用理想化为手法和浪漫的情调去用色彩。写实性色彩归纳是以具象表现到抽象表现过度的开端。它一方面尊重了写实色彩的客观性,即:以客观物象的形态,色彩关系为表现依据。另一方面,它又注重对客观物象的主观性与概括性的表现,通过形与色的简化处理,建立卷面的秩序感,形成既有一定具象特征,又有某种装饰意味的卷面效果。
写实性归纳表现方法有二种:块面表现法和点线表现法。前者是在保持客观物象的主体感、光感、空间感的基础上,以形、色合一为原则,对丰富的形、色关系通过概括做局部性有限度的归纳,并采取平涂的手法加以平面化的处理,形成色阶的变化,效果如块面状。块面表现的块是指具有立体感的整体;而面是指局部性的转折面,每一个面都是经过形、色归类后所具有典型色彩的特征。因此,色块的变化也随形体的转变、推移而形成色阶。后者是点、线都是造型的基础要素。点和线都可以单独使用,并以限色为基本原则,在制作中要精心编排、步骤清晰。
⑵平面性归纳写生。平面性色彩归纳是一种追求具有平面感的色彩表现形式,是在错综复杂的自然色彩中,有选择地对色彩进行概括与提炼的理性思维方式。通过对构图、形态、色彩等规律的研究,化冗繁为简单、化立体为平面、化写实为夸张。平面性色彩归纳淡化了自然色彩的逼真感,强调个性化的色彩认识与感受,达到加强色彩设计意识的目的。
为了突出画面的平面感,需要改变常规的观察认识习惯,以突破三维空间的限制。为了达到单纯、强烈的色彩效果,除了对用色数量加以一定限制外,常以大面积的平涂手法加以表现。另外,对于某些影响色彩感觉的因素,诸如色块面积、形状和位置等因素,要加以适当的处理。
平面性色彩归纳表现方法主要有:平涂表现法、肌理表现法和其他表现方法。平涂表现法:即:以色彩干净利落、涂平涂匀为特点,运用不同的平涂手法也能产生画面不同的效果。肌理表现法:即以平面化效果为基本规范,运用不同的笔法创造不同的画面效果,如:平蹭、湿染、点、刮、擦等手法。
⑶意象性归纳写生。“意象”的概念出自中国传统美学理论,是指一种“以意表象、以象达意”的艺术境界。
在艺术创作中,是指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某种主观情感意愿与客观物象交融而成的心理形象。意象性别色彩归纳阶段是在有限的时内,展开对装饰性色彩的无限艺术表现的创作性探索。也就是说,在色彩归纳的基础上,拓展自由想象的空间,探索运用各种形式语言表现的可能性、可行性,创造既有装饰美感又有独特风格样式的艺术画面。
意象色彩归纳常用的手法是舍弃客观物象的具体形状,提取某些色彩元素来加以组合、创造、或通过多客观物象以具象到抽象的演变,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在表现形式上,凭借点、线、面和色彩、肌理等抽象形式组合画面,抒发感情,追求画面的韵律和节奏,从而引发人们的审美感受。
二、抽象色彩构成学
抽象色彩构成是在20世纪随着现代艺术和设计艺的兴起逐渐形成的一个全新的色彩系统,它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一道被人们简称为“三大构成”,是现代设计艺术的基础。抽象色彩构成注重色块之间的对比与和谐,不强调现实的具体性表达和细节的再现,而是将物象归纳成比较平面化的图象,色彩也减弱了立体性的明暗关系,只要追求色块冷暖的对比和同类色的和谐过渡,这一点也是基于设计本身的特质,即:色块与色调的表现重于物象的细微色彩的再现。同写生色彩不同的是,这个阶段的色彩概括更加主动,而非现实色调的概括,色彩设计的平面化更加强烈。色彩与图形的结合更加紧密,形式感更强。即使有现实的基本形存在,也会出现非写实的装饰色彩的效果。
色彩在现实中可以依据物质的材料加以实现,材料本身的特质增加着色彩的性质,表面肌理一起构成完整的色彩,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材料这个载体,色彩才能得以体现。如果将相同的色彩配置方案使用在经过不同的表面处理的材料上,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效果。因此,在抽象色彩构成中,作者对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只有运用恰当的材料来表现抽象色彩的意图,才能概括获得准确的色彩效果。而合理与巧妙地运用材料和色彩的组合是提升抽象色彩构成的一种方法,它能起到既丰富色彩变化又保持整体一致的作用。而巧妙地利用色彩的材质的搭配,有时比单纯的色彩变化更能达到良好的视觉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无论是写生色彩学还是抽象色彩构成学,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和长期教学实践中,由于不同的需要和观念的更新,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来的学问。他们以不同的视点来观察色彩、分析色彩、表现色彩,从不同的角度发挥着不同的教学作用。在一些绘画作品中,一定程度上运用了装饰色彩或色彩构成的原理及表现方法。同样,在现代设计艺术领域中也常采用写生色彩的表现方法来传达设计色彩意图。运用写生色彩的认识原理来支持和扩展抽象色彩构成体系。为适应设计专业对色彩教学训练的需求,以写生色彩学的认识论为切入点,以启发和开拓人们的色彩创意为目的,在色彩表现方式上力求多样化,使之能更好的达到教学训练目的。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省级立项课题《现代视觉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绘画教学的反思与突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XJG―07―14―13)。]
参考文献:
[1]周信华、胡家康编著:《色彩基础与应用》,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孙为平主编:《色彩归纳写生》,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
[3]周至禹主编:《设计色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张继渝编著:《设计色彩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5]张 梅、梁 军、卢 岩编著:《新设计色彩》,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赵国志编著:《色彩构成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现代教育技术
一、利用多媒体来打破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表现手法和时间的限制
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有些演示实验的全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伴随这些无关仅要的实验现象,干扰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由于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有限,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给予学生的信息要有选择,使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对所需学习的知识有价值因此,采用摄像、剪辑技术,对实验全过程进行加工,即为学生提供实验的全过程,又突出了重要的实验现象,同时也不失实验的真实性
例如,在讲解“磁场”和“电流磁场”这两节课时,磁场的概念比较抽象,条形磁铁、U形磁铁同各磁极之间和异名磁极之间的磁感线分布以及直线电流磁场的磁感线和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分布形状各不相同传统的演示方法是:将玻璃板放在磁铁上面,将铁屑均匀的撒在玻璃板上,轻轻敲动玻璃板,使铁屑在磁场的作用下形成磁感线分布图形因平面放置,学生看不清楚,巡回让部分学生看清,需要大量的时间,就要影响教学进度利用投影技术,则能够完全改变这一局面上述的几种演示结果投影到大屏幕上,全班学生在同一时间都能清楚的看到各种磁感线的分布情况这样加深了学生对“磁场”的认识,使抽象问题得到具体解决
二、多媒体技术和中学物理实验的整合,突破常规实验条件的局限
在课堂上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不如人意而采用模拟型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模拟一些重要的,在目前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
例如,做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若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受实验仪器和环境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影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误差较大,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并产生迷惑此时如改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利于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的形成
课外实验目前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实际上,它是对课内实验的延伸和补充,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培养学生探索物理奥妙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对激发学生自主实验的兴趣,养成爱观察爱实验的习惯有很大作用小实验所表现的物理知识是最直观,最“原汁原味”的学生做小实验、搞小制作又可弥补课内实验的不足,如,使用的器材不受限制,他可以回家后自找材料,就地取材,人人能做到,而且对这些材料感到分外亲切;从仪器的设计和制造、实验步骤和方法的确定,实验结果的处理等全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这都有利于他们探索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一方面能引起听课学生的注意,掌握物理实验学习目的、原理、现象,实验用来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三、整合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分清主次,要明确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工具作用,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并在教学中的应用只能作为科学实验教学的辅助手段,决不能替代实践活动物理是一门重视实践和创造的学科,物理实验教学更应重视实践
一切能做的实验绝不能用计算机模拟或仿真来替代,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重点放在实验课的选择设计、实验过程的展示分析、实验数据的处理、微观宏观现象的展示方面也不能让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量大的优点成为“满堂灌”信息量大是多媒体技术的一个特点,如果运用不当,课件或链接内容过于丰满,那么只能使得多媒体成了现代化的“满堂灌”所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课前准备时,一定要遵循“适量”原则,切不可贪多求快
【关键词】photoshop;问题分析;改革途径
受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影响,Photoshop被各行各业接受,且Photoshop课程伸入教学领域,成为现代计算机教学的重要内容。Photoshop是一门集艺术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其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可通过摄影图片、艺术设计、图形绘制等手段,将学生吸引入多彩多姿的课堂世界,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但实际教学中,受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生能力基础参差不齐等因素的影响,当代photoshop教学表现出多重问题,且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因此,教学中必须积极把握住photoshop课程教学规律,有效组织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而实现现代photoshop教学目标。
一、photoshop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1.偏重教师作用,忽视学生主体
高效课堂的创建是师生互动的结果,且主要在于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主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在现代教学中应用。如在Photoshop教学中,教师仅仅采用讲述的教学方式,而不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其他教学方式;让学生简单模仿教师操作,或是要求学生仅仅参照书本要求进行绘画、设计,而不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这就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缩小了学生的创作空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坚持本本主义,偏离学生实际
Photoshop作为计算机教学中要内容,但是由于photoshop在图像处理过程中需经过选区、图层、路径、蒙版等程序,且这些操作独立或交叉进行,这加大了教学难度,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掌握度。因此,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掌握能力、审美能力等,进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规划。然而,实际教学中迫于教学时间、课时、教学任务等方面的压力,几乎很少教师关注学生实际,仅从课程大纲、课程内容出发,忽视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结合,造成教学内容偏离学生实际,这不但降低了教学效果,且远期影响了学生学习photoshop课程的积极性。
3.教学设计单一,专业性不突出
Photoshop课程多在计算机、艺术设计、装潢等专业中开设,也有一些学校作为辅、选修课程开设,这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及专业能力具有一定作用。但是,由于这些专业开设Photoshop课程中,教师仅仅注重课程教授与软件应用讲解,而并没有根据专业需求进行侧重点设置,更没有组织学生将专业知识与Photoshop教学内容结合实践,因此,教学中很难真正实现专业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二、Photoshop教学的改革途径
1.强调教师角色转变,调动学生情趣
PhotoShop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教师主宰性课堂为教师主导性课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通过引导——学习——交流——回馈——提升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如在设计教学中,在进行基本理论讲解后,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广告设计,在学生自我设计中,教师充当辅导者,完善学生设计中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并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在学生阶段性创作后,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估,指导学生改进,而不是让学生一味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封闭式的操作,这不仅利于实现开放性教学,且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开启学生学习动力的金钥匙,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PhotoShop中的图像设计、图文美化等功能,让学生感受到PhotoShop学习乐趣,进而刺激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如在PhotoShop教学第一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明星图片、美丽风景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从图片的色彩、创意、结构等角度讲解,开拓学生的眼界的同时,让学生对PhotoShop课程产生神秘感与兴趣,进而刺激学生进行相关理论与技能的学习。
2.把握基础教学内容,实现专业链接
教学大纲、教材、教参是教学展开的依据,教师要在全面分析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将教学大纲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进而增强学生的基本知识与能力,为后期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衡量每一章节在全过程教学中的作用,选择重点性、难点性且应用性的内容展开教学,同时,在传授知识与理论后,及时通过案例教学、实例讲解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中,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上机操作,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根本,由于各个专业所需的专业技能不同,PhotoShop教学中的侧重点应有所差异。教师应根据各个专业要求、专业性质来选择教学内容,如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突出PhotoShop软件重要性、应用性讲解,艺术设计专业中突出艺术设计理论与操作技能,尤其是广告设计、首页设计、图片处理等内容的讲解与实践,装潢专业中则要重点进行风格设计讲解。
3.立足学生实际能力,精心设计教案
教案设计中,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能力,结合学生专业需求进行设计,实现从实际到理论,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实现由易到难的过渡,这不仅符合PhotoShop课程教学的过程性,且适应于学生发展的心理特征。如在照片处理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寻找照片中的不足,确定色彩不足、曝光度不够、画面模糊等问题后,让学生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进而进行修饰。
4.充分利用多种教法,增强实践环节
教师应合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提升教学效果。
其一: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能力将学生分为不同等级后展开不同方式的教学。如在广告设计教学中,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与知识,并能够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教材上的案例操作;能力稍强、知识技能较扎实的学生,可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自我创造,将知识与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各方面均突出的学生,则可指导他们进行创新,完成系统性的广告设计。这不但可满足学生基本发展需求,且坚持了因材施教原则,利于学生能力提升。
其二:启发式教学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目标,启发式教学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结语
PhotoShop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主要内容,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教学大纲、教材要求,分析专业与教学内容的关系,突出教学的实践性,且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结合,而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提升教学效果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杨.解析高校PhotoShop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1(04).
[2]乔世江.浅谈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对高校课堂教学的影响[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8(10).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任务型英语教学 融合 策略
信息时代下,信息技术的使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当中,教育当然也毫不例外的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完美结合是时代的呼唤,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英语教学过程变得更生动更有活力,进一步达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目的。尽管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在渗透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融合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高中任务型英语教学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工作者应该对任务型英语教学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保证高中任务型英语教学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促进高中英语教学的顺利高效开展。
一、训练学生的口语与听力
口语与听力是高中任务型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地对学生进行口语与听力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与听力语感。为此,老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利用计算机互联网上的资源,例如英文MP3、BBC、名人演讲以及欧美经典英文歌曲等等,让学生进行地地道道英语语言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进行口语与听力学习的能力与水平。另外,高中英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于所学习的文章配合图片、声音、视频、文字等因素,让学生根据教学情境进行听力练习和对话演练。
二、创设情境,优化导入环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英语教学情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老师英语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枯燥、呆板的形式,改变了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声音将英语教学内容表达出来,变为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从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讲到有关MaRin Luther King的有关话题时,老师可以播放Matin Luther King著名的演讲词“have a dream”。再如,在Earthquak中加入《唐山大地震》的有关震撼场面。创设情境,优化导入环节是保证高中任务型英语教学同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结合的重要表现。
三、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传统英语教学阅读题材往往比较狭隘,内容陈旧形式单一,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学生英语学习极为不利。多媒体英语教学改变了这种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的弊端,多媒体英语教学信息量大、题材丰富而且广泛,既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英语阅读兴趣,还可以拓展学生英语知识视野。在对多媒体及互联网英语阅读资源进行选择时,老师既要注意时效性,内容应该有时代感,新颖独特,还要注意兴趣性,以增强学生阅读兴趣为目的;既要注意拓展性,互联网所选取的资料应该与课文资料相应,是对英语课文的拓展延伸,又要注意科学性,材料选择应该真实准确,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突破英语语法难点
英语语法是高中英语学习的关键和难点,传统英语语法教学形式由于枯燥单一,导致学生语法学习不科学,不合理,语法学习水平提不上去。通过多媒体技术对英语语法进行教学,可以突破英语语法难点。老师可以制定英语语法教学多媒体课件,通过幻灯片的形式让学生对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等语法进行学习。另外,高中老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网上英语语法视频教学,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利用,让学生学会自主与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结束语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成为辅助英语教学的工具之后,给我们的“教”与“学”都带来了方便、生动、活泼的感受。当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遏制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瓶颈问题,需要我们去摸索解决的办法。我们要按照设想――实践――反思――再设想――再实践――优化整合的工作思路,把理想的教学变为实际的教学。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在渗透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融合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高校英语教学人员应该创新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策略,为我国高中任务型英语教学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1] 朱俊. 信息技术与英语新课程的整合[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0(04).
在进行“中西医的区别”之类的讨论中,如果能摆脱知识体系、诊断方法、药物来源等细节的羁绊,就不难看出现代医学具有的最大优势在于,在其体系下,可以通过卫生防疫、人口控制、生长水平、医疗保险等诸多因素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控。这是传统医学无法做到的,因为现代卫生体系与现代医学同出一源,是近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
因此,技术层面的科学化与制度层面的现代化理应成为传统医学的“当务之急”,否则,传统医学只能离社会民众的卫生医疗需求越来越远,而最终失去其存在的现实意义。以“韩医”在韩国的状态为例,韩医的前景,已足让雾里看花的中国同行叹为观止,但事实上韩国的商业性重症保险,并不包含传统韩医。韩医一般也不出现在韩国公立医院中,而只能供职于私立医院及诊所。同时,大多数韩国民众更认可现代医学的诊疗能力,而主要将韩医视作保健之用。传统医学与现代需求之间的沟壑可见一斑。
那么,技术层面的科学化之于传统中医究竟意味着什么?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本质的差异在于,两者对世界的认识是不同的。观察手段的局限性导致了古代人类认识世界的独特性。世界各地的古人不约而同地将人体与自然环境逐一对应,将自然规律想像成“完美选择”,并认为人体应当与之匹配,否则就会因失衡而招致疾病。这些观点造就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也构成了西方古代医学的主要理论。古人通过生活实践发现一些天然药物的效用,然后用这些理论解释效用的发生,并由此衍生出一定的术语体系,传统医学的创建即告完成。
而目前的中医现代化进程,则绕开了传统中医赖以存在的理论体系。这些研究活动主要针对与中医有关的药物应用,多半不涉及中医传统诊疗方法和疾病理论。虽然其结果经常被用来证明中医药的有效性,但有效成分的鉴别、针对症状的分类都需要在现代医学的术语体系下,由现代技术进行处理,所有活动体现的是“现代科学的世界观”。看似“曲线救中医”,却事实上逐渐取消中医相对与现代医学的独立性。
这样,作为一项技术的中医陷入了两难的陷阱:现代化,则可能丧失独立地位;不现代化,则只能离公众的“医疗需求”越来越远。
问题还不止于此。尽管很多研究者将现代医学的种种细节视为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但现代医学本身并包括在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之内。但中医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西医院校;中医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39-02
0 引言
《中医学>是西医院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是与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平行的一级临床学科。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点,也是我国医疗卫生政策中西并重的具体体现。西医院校所学的《中医学》是将主要的中医理论知识、临床应用知识及技能压缩在一起而成,学由于课时有限,多将中医课安排在一个学期54个学时内完成。因此,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在短短的几十个学时内,讲授从中医基本理论,培育中医诊断方式和辩证施治等如此广泛的内容,亦不太现实。因此,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由于西医院校培养目标与中医院校不同,中医学教学授课内容过多而学时有限,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理解掌握过多的内容。②理论与临床实践脱离,基本没有见习示教机会,造成基础理论与临床分裂。③系统学习过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等知识的西医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西医诊疗逻辑思维过程,对中医学关于五脏六腑及生理、病理等相关概念极易混淆。④中医学教材中医词汇表达晦涩、抽象又不确定,基本理论深奥玄妙,对没有学习过古汉语的西医学生来说难度较大。⑤中医学多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既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如何深化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西医院校中医学的教学质量,探讨西医院校中医学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改革的途径,是我们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为搞好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和对策。
1 明确培养目的,根据培养目的拟定教学目标
把了解和弘扬中医传统文化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力求让学生从中医学中获取揭示生命奥秘的知识。因为了解和认识不同医学体系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认识差异,能增强他们对人类复杂生命奥秘不断探索的兴趣。因此,中医学教学目标可考虑定位为:①弘扬中医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⑦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医学理论知识及其独具的特色和实践优势,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医自学能力和深研能力;③准确理解、把握中医学的整体、形象、想象、辨证施治等科学的中医临床诊疗思维和研究方法,认识中医药的实用价值,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中医,理解中医,宣传中医,运用中医。当然,这个目标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广博知识,努力提高教学能力。
2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材
目前我们五年制临床医学系选择的是面向21世纪系列课程教材中陆付耳、刘沛霖主编《基础中医学》作为通行教材,该教材分为基础理论、辩证论治、证治药方三部分。第一部分中医基础理论涵盖中医学的形成、发展及特点,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中医的病因病机。第二部分辩证论治包涵四诊、中医辨证论治的总论和八纲辨证、病邪辨证、虚损辨证、脏腑辨证外感病辨证以及治疗原则和方法。还有中药、方剂和针灸的概述。第三部分证治药方讲述了表征、热证、寒证、风湿证等十五项证候的诊治方法。该教材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注重中医思维逻辑和方法学培育,是优秀的中医学习教材。我校已应用八年,教学效果显著。
3 根据教材确定学习目标
由于学生对现代医学的教学模式及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定的固有模式,而现在面对的是与现代医学截然不同的中国传统医学,必然会产生疑惑、甚至根本无法接受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去进行中医教学,其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所以在讲课时,首先讲明中医学的特点,说明它与现代医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时,尽快从现代医学的观念中解脱出来,在头脑中建立一种新的理论体系,不要拿现代医学的某些观念去生搬硬套祖国医学的理论。反之会直接影响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学习技能。
4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分授课教师单纯的为应付教学,完成工作任务,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多选用灌输式教学,主观上认为中医对西医院校学生用处不大,对其重视不够;就学生而言,虽然一部分学生对中医学的兴趣逐渐增加,但大部分学生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认同感加之对中医理论深奥难以理解,也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导致中医学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理想。
教育家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学好。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认真备课,精心作好教学设计、安排授课计划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积极改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突出中医学的人文特色。中医学植根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之中,深受我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影响,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与中医学有关的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医学史、中国古典文化及等相关的人文背景知识,使学生通过了解中医学的渊源,进一步加深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于西医院校中医课的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多,使得教学重点突出,提高授课和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在讲课过程中十分强调重点内容,对重点内容详讲、细讲、反复讲,对次要内容,则以学生自学为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的学习效率,而且提高了教师授课效率。教师要克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还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并具备相关的西医有关理论和生物学知识。中医理论多比较抽象,与学生在此之前所学习的西医基础知识联系较少,教师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引导来调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效率就得以提高。
5 建立多种学习途径,满足对中医有浓厚兴趣学生的高端学习需要
中医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学派林立、著作繁多,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理、法、方、药还未达到规范化、科学化、统一化。要使中医药永远立于世界科技之林,必须培育一大批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因此,如何将对中医感兴趣的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后备中医人才,也是我们研究的课题之一。建议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中医名著典籍介绍;讲座的形式开展中医拓展新领域,如:养身、美容、保健、慢性病、亚健康、肿瘤的治疗等等。大幅度削减课时,提出自主学习、比较学习的方法,在中西医基础理论、诊疗思维过程、诊疗方法上进行比较学习的方法,从而形成和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医学对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不仅需要高、精、尖的专才,更需要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通晓文、史、哲、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中医学正是融文、史、哲、医于一体。在西医院校教授中医课程,正是给这些未来的人才指点入门的路。未来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会逐渐模糊中医和西医学的明确界限,会逐渐融合所有医学体系包括中医学在内的优势,摒弃各种医学体系固有的缺陷,形成一种更为科学和合理的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的医学体系。在此之前需要大批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而为西医院校学生讲授中医学课程,无异于在今天交给他们一把打开未来生命之门的钥匙。因此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也应该不断改革,使其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更为科学合理,更好地为培养适应社会和医学学科发展的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陆付耳,刘沛霖,基础中医学[M],科学出版社医学分社,2003,06
[2]寇胜玲,侯梅荣,试论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4,19(3):45-46
[3]吕军影,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3):228-229
刘林: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教授,博士导师。
王向义:宜春学院医学美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导师。
王志军: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院长,教授,硕士导师。
“要么忽略了其生物医学基础的训练,要么忽略了其人文医学的修养。长此下
去,很难造就真正的美容外科专业技术队伍。”
美容外科学(aesthetic surgery,cosmetic surgery),曾称为美容成形外科学、美容整形外科学、整形美容外科学(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等。
美容外科学是一门用外科手术方法,改善或增进人体容貌美与体形美的一门学科,它是以医学人体美学理论为指导,运用医学审美与外科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对人体生理解剖正常范围内的缺陷加以修复和塑造,或对一些损容性疾病施以美容手术治疗,在保持功能完好的基础上增进其形态之美感为目的的一门新兴医学学科。
一、美容外科学的基础
所谓美容外科学的基础,是指美容外科学的生物医学基础,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外科学整形外科学等。
医学是为人类服务的。医学服务社会,社会的需求是医学发展的方向。医学在经历了成百上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三大应用医学。包括临床医学在内的这三大医学门类共同的生物医学基础是“基础医学”。要是没有“基础医学”为其生物医学基础,就不可能存在这三大医学门类的医学,即也没有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的一般诊疗知识和技能,又是内科学、外科学等各门临床医学分支的基础。要是没有这一基础,也就不可能存在有任何内科学、外科学等各门临床医学分支。
整形外科学又是外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凡从事整形外科专业者,不仅要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两个层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应进一步熟练地具体地掌握外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美容外科学既是美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整形外科学的两大分支之一,其母体学科是整形外科学。因此,凡从事美容外科学专业者,务必进一步熟练地具体地掌握整形外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因此,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外科学、整形外科学等都是美容外科学的生物医学基础。从学科发展趋向看,它是循着“外科学整形外科学美容外科学”的学科分化阶段而逐渐成长起来的一门新兴医学学科。在我国,随着当代医学美学理论的渗透和美容医学整体学科的形成,美容外科的实施范围不断扩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整形外科学的实施范围,而且广泛地承袭和融合了整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妇科、皮肤科等医学学科的相关内容。并发展了各母体学科的内容,使其更趋完美,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美容外科学的灵魂
所谓美容外科学的灵魂,是指美容外科学的人文医学灵魂,即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当代美容外科学的特殊内涵是强调:以医学人体美学理论为指导,运用医学审美和外科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对人体属于正常解剖与生理限度内的缺陷加以修整和塑造,以增进人体形态之完美和功能之美感为目的。
现代医学模式的进化:指近代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进化。美容外科学是在现代医学发展的这一特殊历史阶段里,由整形外科学、颌面外科学等现代临床学科分化而重组的一门新兴应用医学学科,是现代医学模式的进化的产物。
爱美人群的审美心理追求:俗话说,人有“七情六欲”。人们常说的欲望有食欲、物欲、权欲、、。实际人们还存在有美欲,美欲是求美者的心理学的核心。美欲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人皆知的,人们所爱之美,一是客观世界之美,二是人类自身之美。从美容心理学角度上说,人的爱美之心,主要是指人对自身容貌美化的心理需求,是人最基本精神需要,是求美行为的原动力。人一旦得到美的需要,就获得了美的享受,它表现为满足感、快乐感、自豪感,增强了自信感。
求美是心理需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而一个人的容貌与体形,对其本人的心理情绪时刻会产生着若隐若现的影响,尤其是女人,更容易受容貌和外形的影响,有时因此产生自卑心理,影响事业的发展。中国人的寿命已从过去的平均30岁,延长到现在的70岁余,许多老年人为了减少容颜的衰老带来的精神压力,希望得到美容外科的服务,从而更幸福、更愉快地度过晚年。
求美的心理需求还包括精神治疗的需要:要求美容手术的人们,其心理极其复杂,有许多问题还需要社会学、伦理学及心理学共同来回答。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对自己身体的影响。在心理学上叫做“身像”,它对人的个性的行为极为重要。一旦人们由于形体上的缺陷对自己的身像产生偏离,他们的精神、情绪、生活就会陷于困境,从而使身像失去平衡,甚至形成精神抑郁症。表现为孤僻、悲观、甚至绝望。一旦施行美容外科手术将其缺陷修复,多数人精神异常随之消失,表现为积极、乐观、上进,与手术前判若两人。美容手术最终目的不是治疗疾病,而是改善其心理状态,增加自信心。
社会交往的需要:求美动机产生的原因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同时又受到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求美动机还要受到外界的环境的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需要越来越强烈。研究人们对美容手术的需求及美容就医者的心理特点与表现极为重要。
社会活动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每一个人都要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在社交活动中,自身形体美已成为自身价值的一部分。
恋爱、婚姻的需要:恋爱,寻找配偶的时候,青年人因容貌不美而无异性求爱,将会竭力求助于美容外科手术改观容貌。中老年人往往借助美容手术使自己容貌尽可能显得年轻一些,以利于维护婚姻或者重新寻找配偶。
寻找工作,职业及适应环境的需要:某些服务行业,首先就是通过自身的美而给更多的人带来一种愉快的心情。礼仪小姐职业对容貌有一定的要求;部分电影、戏剧等文艺工作者为了永葆艺术青春,也需要寻找美容手术,都希望借助于美容外科手术使自己妆扮得更美、更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