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监督体系范文

学校监督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监督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监督体系

第1篇:学校监督体系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体验式阅读教学 有效构建

一、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概况

所谓体验式阅读教学具体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某种方法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体验式的阅读教学可以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感意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进入那种意境,从而品味到知识的独特味道,得到情感的感悟、升华及熏陶[1]。

二、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有效构建

1.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书本是作者或编纂者对某种东西的记载或描述,小学语文课本是汉语知识的开端,通过从小学开始学习语文知识为以后的汉语学习将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阅读语文课本则是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基础步骤,通过有效阅读可以让学生深刻体验到书本作者或编纂者对某种东西的记载或描述里所包含的理解与感悟,是对语文知识的再度体验。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与语文课本之间就好比处在同一条线上的两端,通过体验式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与语文课本之间的距离迅速缩短,融为一体,也就是以学生的亲自体验为主,以老师的引导为辅,通过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体验到书本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内涵及作者或编纂者的感悟,从而得到情感的升华与熏陶[2]。

2.构建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

(1)从情境中得到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情境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意境,首先教师应根据语文知识内容及学生习的兴趣点所在,创建相应的知识意境,通过这种意境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望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思考。其次,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阅读及绘声绘色的演讲,再加上高科技多媒体视频或音频技术的适当运用,将语文课堂学习打造成一个氛围活跃、思维广阔、情景引人入胜的情感基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想象力及语言组织能力。

(2)在对话中得到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切交流。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对话,可以使学生之间进行深切的交流,从而得到更深的体验。首先由老师提出一个观点,设置一个关于某个知识点的对话场景,然后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这种交流是不同观点的碰撞,各种心灵与情感的交融,从而使学生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独特的生命价值,获得情感上的感悟与享受,这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是多方思想碰撞与心灵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是通过阅读体验生活、体验心路历程、感悟人生及生命的历程。

(3)在不断反思中得到体验,使学生得到认识的提升。

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着重点在于体验二字,而在阅读体验过程中需要反思与总结,这种反思可以是对某种抽象真理的反思,也可以是对经验的怀疑,更可以是在阅读过程中对自身某些不足之处进行的反思总结,而在这种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之外,还提升了对自己的认识、对语文作者或编纂者的认识及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相应地学生的体验式教学的目的才真正达成。

(4)在实践中得到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知识课程,要进行体验式阅读教学就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不断实践过程中进行体验,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学生要熟练掌握语文知识,在学校安排的实践活动中,比如班级黑板报的设置,校园广播的安排播报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这样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实践能力。其次,学生在熟练掌握语言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比如在校内写板报稿、竞选演讲稿,或者在家里写信及生日祝语等,同样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当中体验到语言的魅力,在实践当中更能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体验式阅读教学进行概况分析,探讨构建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主要有四个方面,即从情景中得到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话中得到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切交流,在不断反思中得到体验,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及在实践中得到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希望本文的分析探讨对我国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第2篇:学校监督体系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风问题;多维度

一、学风发展历程简介及涉及的核心概念

学风在古代可以被理解成为“个人勤奋”的代名词,学风概念最早源于《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广泛地加以学习,详细地加以求教,谨慎地加以思考,踏实地加以实践。”古人认为学风就是“学习—请教—思考—实践的过程”,为众人所熟知的“悬梁刺股”“映雪囊萤”“凿壁偷光”的故事都可以理解为古人眼中的“学风”。发展到近代,学风可以被理解为“读书救国”,在国家动荡时期,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成为有志青年报效国家的出路。曾在青年时期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伟大的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曾号召青年“读书救国”;数学家苏步青许下“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豪言壮语。这些话语和行动是由外部环境和内在个人志向共同决定的。到了今天,现代学风在曲折中谋求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一代青年进入高校学习,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抱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目的,以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激励自己,勤奋学习,高校学风空前浓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受市场经济和社会全民经商潮的影响,高校出现了“教授卖馅饼”、学生当经理的现象,根据陋室铭改编的“教室铭”在高校“六十分万岁”广为流传,考试作弊现象抬头,高校学风整体滑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升值,学生刻苦学习,但就业压力和市场导向使不少学生热衷于“考证”和实用知识的学习,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高校学风良莠不齐。

二、我国高校学风目前存在的问题

1.学习动机。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学习动机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有的学生有远大理想,为报效社会;有的学生只想获得好工作。有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浓厚兴趣,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学习;有的学生只是被迫于社会压力而学习。有的学生是因为使命感和责任感而勤奋读书;有的学生只是因为争强好胜,虚荣心使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入侵,浮躁、功利的“物本位”意识泛滥共同构成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化的社会环境因素。2.学习方法。进入大学后,小部分学生没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学习效率不高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例如,一些学生课前没有预习需要学的课程,课后又做不到复习,学习进度跟不上老师,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学习基础不牢固,学习越来越困难,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学习兴趣丧失。3.学习行为。大学生学习行为欠缺合作性的表现有两种。第一,离群现象。当代大学生很少部分在课后与老师、同学进行学习心得和经验交流。很多大学生希望有自己的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造成大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团队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欠缺。第二,学习内容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不少大学生经常阅读和学习的书籍基本上都是专业参考书目以及与专业相关书目,很少有学生注重专业知识以外的阅读。4.学习态度。目前,高校中部分学生存在学习态度消极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出勤率较低,课外作业完成质量低,“出工不出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临考抱佛脚,考风不端,沉迷上网,精神萎靡。5.学习目标。学生觉得考上大学是他们的奋斗目标,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感到迷茫、空虚,进入“动力真空带”或“理想间歇期”。有些学生在父母包办就业的情况下缺少自我目标规划,有些缺乏正确的自我定位、盲目跟风,主要表现为“考证热”“考研风”等。

三、解决高校学风问题的多维度探索

1.学生维度:求学学风建设。高校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动机是否明确与大学生的学风建设息息相关。(1)明确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发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正确、高尚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把当前的学习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体验因为克服困难而产生的愉悦心情。相反,学习动机如果不明确,认为自己是为了应付老师或者为了报答父母才读书,上课混日子,造成学习被动和学习落后。(2)端正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调节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强度、力度和深度。如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首先,通过说服转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其次,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消除学习中的消极体验。再次,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专业教师维度: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道德水平、治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起到激励和鼓舞作用。(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精辟地道出了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实现教学良性互动,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手段促进师生间平等、双向互动教学模式的形成。教师应在课余时间接触学生,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提高学生学习该科目的热情,顺利实现教学目标。(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教风促学风。首先,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培养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其次,通过各种途径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再次,教师应严格教学管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高校应明确教师是课堂教学第一责任人,不断完善对教学过程的监督,通过教学督导、讲课竞赛、课件竞赛、评选教学名师、院系教学评估等活动,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考核时注意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考核并重,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考核体系。3.辅导员维度:导学风气建设。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是学风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从辅导员的角度进行学风建设,可以从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教育三方面入手,改善大学生的学风。(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风从本质上来说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个人品质的外在表现,学风建设的关键是解决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即学习动力因素的问题。因此,辅导员要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力量,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辅导员在平时工作中应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感染和影响学生,在工作中抓住“首因效应”的影响,加强对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以期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提升学生成才的动力。(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学生无法继续学业,给高校学风建设带来不小难度。辅导员作为学生生活中联系最多的德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仔细排查,及时发现,积极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者。辅导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素养,在工作中深入班级和宿舍,走进学生内心,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学生,按照流程及时进行相应处理,通过自身心理疏导、转介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学习成效,保障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3)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职业规划教育是树立学习目标的重要方面,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促进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大学生活不再盲目和茫然。辅导员在大学生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应明确各阶段学习的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并促进其不断为职业目标而行动,帮助学生做好四年学习的职业生涯规划。4.管理者维度:督学风气建设。高校管理者在学风建设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高校管理者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优良学风保驾护航,端正考风考纪,以考风促进学风,建立公平合理的奖惩制度,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和纪律观念。学院各部门要对学风建设齐抓共管,建立并完善学风建设考评体系,认真贯彻执行,可以通过组织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学术竞赛、文化体育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推进学风建设。5.社会维度:价值观引领建设。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部分,高校本身就具有社会属性,高校学风不免受到社会环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以及种种腐败问题影响了整个社会风气,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使高校学风渐渐变得浮躁起来。为此,高校可以从社会维度开展价值观的引领建设。(1)形成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社会氛围。建立人才培养、服务、使用、跟踪和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人才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消除就业机会不均的现象,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大环境。(2)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走向。高校应密切关注就业市场需求,把握人才需求走向并以此做出科学决策,指导高校的专业课程改革和课程设置。高校应积极加强与社会各方的联系,“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产品,高校就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实现人才培养的良好对接,使学风建设的针对性更强。

参考文献:

[1]田正平,肖朗.中国教育经典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姚慧.大学生学风建设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

[3]程样国,舒涛,翰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4]杨秀红.大学生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

[5]赵治.试论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电力教育,2010

[6]李宇飞.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再思考[J].江苏高教,2005

[7]王丽静.影响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2

第3篇:学校监督体系范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母体高校 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haring Mechanism and Practice of Independent College

and Mother Colleg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LIU Yu, HOU Zhaohui, ZHU Zhengbin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eyang, Hu'nan 414006)

Abstract Teaching practice is important part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independent college teaching, but teaching practice into a huge construction system. Some independent college admissions professional small scale, set the same parent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you can consider sharing model, the integration of their respective personnel training needs, develop suitable personnel training of both the content and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program, to build, to share practical teaching resources. Sharing mechanism Nanhu College to build its parent university, Hu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emical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gives a good demonstration.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Mother College; sharing mechanism

根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构建适应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独立学院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保障。同时,根据2009年2月教育部的编报《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期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独立学院按照五年工作进度,根据自身不同情况,加强自身办学条件、办学内涵建设,最终接受教育部对独立学院的办学评估。①因此,进行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更是独立学院自身的义务和继续发展的基础。但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需要高投入,很多独立学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教育部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明确了独立学院可以有偿使用母体举办高校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这为缓解独立学院的资源投入压力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解决途径。②因此,依托母体举办高校,建立合理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利用母体举办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师资队伍资源,是基础薄弱的独立学院解决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依托母体高校,实施共享共建机制,建成了高质量的化工类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经多年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共享共建是独立学院建设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可行途径

南湖学院由湖南理工学院于2003年发起创立,设有文学与法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经济与管理系、机械与电子工程系、建筑与化学工程系、音乐系、体育系、美术系等8个教学系和37个本科专业;拥有500多亩完全独立的校园,校舍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1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近5万平方米,基本教学设施完善。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南湖学院具备了“五独立”的基本条件。

要求独立学院为每个学科门类的专业都建设一个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投入大,难堪经济投入的重负;另一方面,各学科门类的招生数量不一,差别较大,投入产出比不均衡。如南湖学院建筑与化学工程系仅有制药工程一个化工类专业,年招生规模约50人。为一个小规模招生的专业建设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实习基地、科技训练在内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显然投入产出比严重偏低,且造成资源浪费。

南湖学院的母体高校湖南理工学院是一所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新升本科院校,其办学实力在同层面高校中处于相对领先地位,以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校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拥有同层面院校中科研教学实力相对领先的师资队伍。近5年,该学科的专任教师主持科研项目5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国家“863”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1项,科研经费超过1500万元,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该学科现设有制药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三个化工与制药类专业。该学科近年累计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用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拥有教学实验室50余间,使用面积4000余平米;添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148台(件),其中万元以上设备105台(件),仪器设备值近1100万元。该学科先后建成了包括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市重点实验室及5个校企联合实验室;拥有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省高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省高校优秀实习基地、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示范点、省重点建设专业、省重点建设学科等一批质量优秀的教学平台。

采取合适的建设和运行机制,南湖学院完全可以共享母体高校化工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

2 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及实践

2.1 探索建立了独立学院参与母体举办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机制

独立学院参与母体举办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可以积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经验,锻炼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有助于独立学院自建实践教学资源或体系水平的提高;同时,独立学院参与建设的实践教学体系,必然反映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有助于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形成。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共建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模式为:(1)建设经费由母体高校负责,母体高校聘请南湖学院制药工程专业骨干教师参与化工类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2)依据双方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实践教学条件现状,制定出适合于双方人才培养的建设内容和方案。(3)建设过程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骨干教师全程参与,帮助其积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经验,锻炼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母体高校化工类的科研平台、产学研基地向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开放,鼓励独立学院学生以课外科技活动或毕业论文的形式积极参与该学科的教师科研活动,参与该学科教师指导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

2.2 建立了独立学院有偿使用母体高校化工类实践教学资源的机制

(1)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按照母体高校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核算。(2)实践教学所需的材料费和维修维护费进行年初预算、年终决算。(3)实践教学涉及的设备折旧费也按照教学仪器设备折旧的相关规定,计算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年度设备折旧额,再以实践教学人时数为标准,由独立学院和母体高校分摊。(4)根据母体高校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计算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教师承担的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工作量,独立学院按照其外聘教师的报酬标准向母体高校支付课酬,再由母体高校按学期分配。(5)独立学院办学取得的适当收益按照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合同约定,实施两校共享。

2.3 建立了独立学院资源共享背景下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1)独立学院有实践教学质量的考核监督权和教学事故认定权。(2)经独立学院提出的实践教学质量问题,母体高校必须认真整改。(3)经独立学院认定的实践教学事故,母体高校必须依据其教学质量管理办法和人事管理规定对教师进行相应考核。(4)母体高校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必须听取南湖学院的意见。(5)母体高校的各级教学督导团有为独立学院承担的实践教学进行督导的义务。

该共享模式既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又为独立学院节约了办学经费,同时母体高校的教学资源也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是独立学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可行途径。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010508

注释

第4篇:学校监督体系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1-0044-01

一、独立院校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涵义

独立院校社会实践新型评价体系真正内涵,就是依据社会实践的预期工作实际目标,在信息系统收集全面的信息的支撑下,一一对照社会实践所要求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要求,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活动。社会实践新评价体系的建立的重要意义在于,更好的开展社会实践工作,加强社会实践的育人功效。

二、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现状因素分析

(一)独立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不断地扩招,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人数不断地增多,当社会实践根据时代特征不断变更主题、不断扩大社会实践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建立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见习基地的时候,同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不到位,企事业单位等缺乏热情和帮助,作为共青团的工作者,感觉到其实施效果相比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认为社会实践毫无意义,敷衍了事的学生仍然不占少数。结合当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现状,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方式,笔者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实效性因素可以从三方面分析。

(二)思想认识程度方面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往往取决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组织者,指导者的对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高校可以通过宣讲,动员等方式,让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企事业单位应积极主动的保障资金、技术、岗位等方面的支持,转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观点认识,进而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三)实践方案制定方面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围绕创新创业、文艺演出、下乡体验、实习见习等方面,与志愿服务、就业创业、专业学习、科技创新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充分利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的制定根据性质目标的不同,让其步骤、过程、实施方式等环节更加符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性。服务社会可以到基层组织去开展,专业学习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与专业对口的方式进行展开,志愿服务可以通过社会各单位的协助开展,如慰问福利院的老人等等。

(四)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

大学生社会实践性评价过程,是一个信息反馈更新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指导、检测、监督、鼓励、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缺失或不完备,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实践的科学性,实践性,极大打击大学生的参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建立完备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是必须的。

三、完善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新型评价体系实效性的对策

建立新型的社会评价体系,最主要进行观念的一系列的转变,加大思想上的建设。

(一)评价主体由“重团队”转变为“突个人”

大部分高校主要采用以团队的方式,建议同学们利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这样的方式既可以扩大社会实践的广义覆盖面积,也可以减少一部分同学认为难于参加社会实践的消极心理而不参加社会实践。但是以团队为主要形式进行评价,很少注意到其他主体的表现和成果,这不利于促进社会实践培养和锻炼每位大学生这一目标的实现。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社会实践工作的监督评价,需要采用突出个人的评价主体,这样才能挖掘更加丰富更具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案例,同时保证社会实践工作评价全面性、客观性、准确性、有效的。

(二)评价内容由“形式为主”转变为“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主”

社会实践评价时,主要考查社会实践主题是否结合时代特点、媒体关注程度是否高和社会影响普及面积是否广,侧重社会实践成果的终结性评价。致使学生和指导教师单纯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形式和宣传力度,大学生的本身的专业技能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心理素质等内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基本上没有纳入其评价范围,对其时间精力的投入也没有量化考核的标准。全面的科学的有效的社会评价体系,需要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力、意志、个性、人格等内容的评价。

(三)评价时机由“终结性”转变为“全过程”

当前大多数社会评价实践的效果检验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客观上讲,社会实践活动如果有相应的效果影响,就需要相应的投入;反之,无投入就不会有相应的效果影响。这种情形下,两者基本是对应的。在活动中较多的表现形式有可能产生不出相应的效果影响,尤其是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形式复杂性的,有时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因此就需要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过程的评价。

[参考文献]

第5篇:学校监督体系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希望特质问卷,信度,效度。

分类号G449.7

1 引言

从20世纪50年代起,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开始关注“希望”(hope)这个概念,众多研究证明个人内在希望特质与其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生活满意度以及社会适应状况有显著相关。研究发现高希望特质的人具有更强的免疫系统,健康状况更好。高希望特质的人更多地使用幽默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紧张事件。他们的生活方式更健康。近10年来。在Snyder的带领下,美国Kansas大学的“希望实验室”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使希望研究成为心理健康领域引人关注的热点。其研究成果对教育、医学,尤其是心理健康与心理治疗领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Snyder等人对青少年群体的研究发现,高希望特质的孩子在生活中更快乐,他们将来也会成为更成功、更富有建设性的人。同时。研究发现,高希望特质的孩子,在希望特质量表上的得分与无助、抑郁、焦虑、孤独等负性情绪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内控、自尊等积极情绪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高希望特质的孩子倾向于表现更多的社会赞许行为。且希望得分与学业成绩有显著相关。Rubv和Rehm发现,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与其希望得分显著相关。从而为教育选拔和教育途径找到了一条新路。

Snyder等认为儿童或成人的生活是以目标为基础的。这种有关目标的思维可以理解为两个组成部分:动力和路径(agency and pathway)。动力部分(agency component)是指启动个体行动,并支持个体朝向目标,持续沿着既定的路径迈进的动机和信念系统;路径部分(pathway component)是一系列有效地达到个人所渴望的目标的方法、策略和计划、组织的认知操作。希望包括动力思维(agencythinking),即一种目标指向性的能量(goal-direct―ed energy)和路径思维(pathway thinking),即用来达到目标的计划和途径m。

中国被试的数据是否支持希望理论的两成分模型。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Snyder的希望特质量表的适用范围是15岁~100岁,且此量表不受阅读水平的影响。2004年廉串德在其博士论文中就这一问题,以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了验证,结果证明Snyder的两成分模型适合中国大学生群体。那么,中国中学生被试群体的数据是否支持Snyder提出的希望理论两成分模型,希望特质量表在中学生群体中的信度、效度如何,我国大陆尚未发现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本研究旨在对此进行探讨。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1.1 初测样本

抽取了河北省三所普通中学,共290名中学生施测,收回有效问卷272份,问卷回收率为93.79%。

2.1.2 正式样本

抽取了河北省三个地区的中学生460名,收回有效问卷422份,问卷回收率为91.74%。

2.2 工具

2.2.1 希望特质量表

英文版《希望特质量表》是1991年由Snyder等人编制的,该量表由12个项目组成,采用4点记分,同质性信度在0.74-0.88之间;动力思维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70-0.84之间,路径思维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63~0.86之间;重测信度在0.80左有。量表总分越高,表示个体的希望水平越高。

2.2.2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量表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由王极盛教授编制,文献研究表明,10个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716-0.905之间;同质性信度在0.601~0.8577之间;分半信度在0.6341-0.8726之间: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7652-0,8726之间,结构效度比较理想。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955。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量表》由台湾学者江南发编制,1998年张青方和郑日昌对其进行修订,并进行信效度验证。本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792;各分量表的a系数在0.416-0.793之间;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604:重测信度为0.867;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655~0.912之间。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865。

2.3 施测程序

本研究包括初测和正式施测两个部分。初测发放问卷290份,有效问卷272份,有效率93.79%,三周后正式施测,发放问卷460份,有效问卷422份,有效率91.74%。

3 结果

3.1 初测量表效度分析

由于初测样本较小。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KMO值为0.886,Bertlatt球形检验的x2值为563,419,df为28,达到显著水平,其显著性为0.000。由此可见,样本适合进行因素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8个项目进行分析,生成2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方差解释率为55%。

3.2 信度分析

采用克隆巴赫内部一致性系数检验各维度的信度指数。

经初步分析显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指标。

3.3 正式量表的结构效度和测量指标分析

3.3.1 测量

本研究修订的《希望特质量表》:初测量表的。分析结果显示各分量表的项目符合测量学的要求,所以正式问卷与初测问卷基本相同,主要变化是对项目2和6的语言表述进行了修改,使其更适合我国中学生阅读。文献研究表明,个人希望特质与心理发展状况及心理健康有显著负相关。本研究选用江南发编写并经郑日昌和张青方进行信效度验证后的《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量表》和王极盛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作效标。

3.3.2 被试

在邢台、石家庄、涿州三地随机选取中学生460名,对其进行集体施测,要求学生按指导语填写问卷,并要求部分被试(120人)施测时填写姓名,以便4周后重测,以检验该量表的重测信度。数据整理后,有效问卷422份,有效率91.74%。

3.3.3统计分析

采用AMOS5.0对量表结构效度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SPSSl 1.5对量表进行信度分析。

3.4 希望特质量表的结构效度

希望特质量表分为2个维度:动力思维(a-gency thinking)和路径思维(pathway thinking),各维度分别包含4个项目。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该构想进行验证。该模型的拟和性分析见表4。

根据Chou等人提出的优良模型拟和的判定标准,GFI、AGFI、TLI、CFI、IFI和NFI的值一般应大于0.900,RMSEA的值小于0.080。从表中的结果可以看出希望特质的两成分模型的各项指标均在一个优良的拟和模型可以接受的范围。因此,从整体上,数据与模型拟和较好,接受希望的两成分模型,所以本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5 区分度分析

分别求出测验中每个项目与所在维度平均数的相关。

从区分度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项目与各维度平均分的相关均在0.600以上,说明问卷中的项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3.6 信度分析

以克隆巴赫内部一致性系数和重测相关系数作为检验各维度的信度指数,结果见表6。

从表6结果可见,量表各成分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在0.700以上,重测信度均在0.600以上。从整体看,量表的信度指标达到测量学要求,可以接受。

3.7 效标关联效度分析

希望特质量表得分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得分、自我统一性得分。

希望特质量表的各个维度得分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各维度得分,以及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量表的得分显著负相关,说明希望水平越高的被试,其心理健康问题越少,其自我同一性危机越低。由此可见,希望量表得分所代表的希望水平对中学生被试来说也是一种积极心理品质的表现,这与希望理论相符合。本研究中所修订的问卷具有可以接受的效标关联效度,可以预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情况。

4 讨论

本研究在已有量表结构的假设基础上。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对量表的测量学结构进行了验证,模型各项拟和指数均达到拟和优度模型的要求,证实了本研究对中学生希望特质这一积极心理特质的分析,即可以接受Snyder的包括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的希望理论两成分模型。所以,本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总之,中学生被试的数据基本符合希望理论的两成分模型。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适用于解释中国中学生被试的心理特征。

从项目区分度分析结果可见。项目得分与所在维度平均分的相关均在0.600以上,说明问卷中的项目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同时,本研究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青少年自我同一危机量表作为希望特质量表的效标,得到的效标关联效度在-0.115至-0.591之间。大部分在-0.30以上,一般来讲,效标关联效度在0.30到0.40之间,就被认为高效度。

本研究对量表结构维度的探讨主要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这一基于理论前提条件下对量表结构效度进行验证性的分析方法。可以更加合理地分析数据和假定理论之间的关系,免去探索性因素分析由于因素个数选取方法不同、共同因素间相关程度的不同而带来的假设结构与数据很难吻合的问题。以及由于所用抽取方法和旋转方法不同导致结论不一致等问题。

第6篇:学校监督体系范文

【关键词】信息素养;测度指标;策略分析

0 引言

信息素养是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和素质,个体的信息素养水平影响着国民的整体信息素养。邱璇(2009)认为信息素养是指个体有效地寻找、评价、利用信息,更好地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由此可见,个体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国家或区域的创新能力与水平,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学生,尤其是高校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发展的未来力量,其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更是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乃至革新,与国家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使命和高等教育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自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ski首次提出信息素养以来,信息素养逐渐成为全球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国内高校学生却普遍存在着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获取能力薄弱,信息筛选及利用能力不强等多方面的不足与缺陷。因此,如何科学测度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敦促信息素养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开展,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提升国家人才的创新能力及整体素质便显得至关重要。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信息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早,Hartsuijker(1986)通过对荷兰初中教育的分析指出,必须将计算机和信息素养教育整合到相关学科的教学大纲中,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Trauth(1986)指出教育工作者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该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开展计算机扫盲工作,全面提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使用和交流的能力。Mayer et. al(2013)提出了培训计划的概念,指出可以通过混合式的学习方法有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及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我国信息素养方面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与信息素养测度的相关研究,从2000年之后才开始被国内的研究者广泛关注。目前,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内涵剖析、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等领域。

对于信息素养测度的指标体系研究:2000年,美国ACRL提出评价标准需反映高度信息素养的内涵要求,该标准由5大标准22条共计86 项具体的评价指标组成,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应用的最为广泛的信息素养标准。龚道敏等研究指出可以通过自身或专家经验的方式来确定测度指标的对应权重,彭瑞霞等认为应该使用回归分析偏差来获取评价指标的最优权重分布。回顾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更多是照搬国外相关测度体系,单纯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式来确定指标权重,从而获得最终的测度结论。结合我国实际,特别是高校学生具体情况构建测度指标的相关分析却鲜少涉及。

2 信息素养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大量阅读与搜集整理,论文拟根据国内高校实际,构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测度指标体系。主要通过五个一级指标、十三个二级指标来具体测度其信息素养水平,指标体系如下表1所示:

表1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测度指标体系

3 信息素养水平提升策略建议

1)强化信息素养水平的测度与评价,激励学生主动提升信息素养。科学合理的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正向激励作用。科学指标体系构建、客观指标权重确立、公平测度结果的基础上,可通过进一步的策略举措,有效督促学生自觉、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水平。

2)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信息素养意识与观念。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不仅与学生相关,老师、学校的引导教育对其信息素养的提升也至关重要。其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环节,而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则与其成效息息相关。可通过进一步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建立,敦促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Anne-Kathrin Mayer et al. Developing a blended learning approach to foster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German psychology education[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3(93): 1259-1262.

[2]陆宝益.中外在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6):71-74.

第7篇:学校监督体系范文

 

一、我省高校法学专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在我省乃至全国的法学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违背法学教学宗旨的不良现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会重视知识点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研究。授课的内容也比较单一枯燥,全部课程几乎都是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很少会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检验学习效果的只有最后一次期末考试的成绩,却没有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笔者自从事法学教学工作以来,通过在所在学校工作中的不断摸索,在充分了解法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我省高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研究探索,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二、我省高校法学专业教育监督的完善

 

在过去十几年里,中国的法学教育蓬勃发展。然而,在这样一个大好背景之下却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法学院的在职教师以及法学专业的学生的数量翻了6倍,但就业率却降低了。目前,法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在高等教育中排名最低。基于就业率这一惨淡的事实,家长们告诫学生不要选择法律专业,许多学校也不得不减少招生指标,缩减了法学教育的规模。同时,自上而下的考核制度也脱离了扩展中国的法学教育的目标,产生了负面作用,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有关部门鼓励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鼓励教授和教授之间的竞争,而竞争成功的标准竟然是达到统一的数字化为标准。比如说,学校设施的规模大小、教授发表文章的数量多少等等。这种标准导致了国内各大高校以及多数教职工过分追求单调统一的发展轨迹,全然不顾及学生的实际需求。这种做法不仅导致了许多高校不辞辛劳在偏远郊区兴建校园设施,而且还使得一些教授不在乎质量只追求数量,盲目炮制低水准的学术文章,导致学术欺诈的风气更甚,为了完成高层制定的目标,不惜牺牲其他更重要的,忘记了办学的宗旨。三、我省高校法学专业教育考评体系的建立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强化教师教学工作制度,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高等学校要努力探索和建立本校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机制”。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照教育部的指导思想,建立规范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为国家的建设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一)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间的相互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校外人士对学生的评价四种。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的自我评价是最基础的一步。作为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学生通过给自己做出评价,也能从中获得对自我的认知和提高。学校可以下发自我评价表要求学生填写。有的学校的法学院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录音录像的方式记录下来,让学生对照这些记录,按照已经设定的目标要求进行自我评价。

 

同学间的相互评价:虽然最了解自己的人是自己本身,但人们往往会忽略自己的缺点。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评价往往需要其他的参加者共同参与,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指出对方的优缺点,也是一个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有非常高的教育价值。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通过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法律研修能力、法律学习方法的掌握、理论知识在实践课程中的运用、是否具备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评估,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校外人士对学生的评价:在学生参与实践课程时,当事人、法官等外界人士对的学生的表现所做的评价是非常的,这体现了实践教学的开放性。(二)对实践教学教师的评价

 

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无与伦比,所以,评价体系中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对于法学专业教师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展开: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教师授课的能力和教学质量、学校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教师的教学魅力与效果等。四、总结

 

法学院毕业生充斥在劳动力市场中,他们找不到工作,前途堪忧,为他们提供培训的机构备受批判。而众多高校依旧执着于完成那些与实际的教育价值并没有太多关联的数字化指标,而产生的学术著作仅具有边际效用。而且,在为毕业生的实际工作做准备这方面并不成功。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理论研究进行系统化,完善高校法学专业教育的监督和考评体系,使法学专业教学在我省高校有统一的规划和指导,以便教师可以更好的指导和考核学生,同时,对锻炼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也会有所助益。

第8篇:学校监督体系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校企合作 能力

一、绪论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格局,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独立学院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正确的定位为前提,要通过科学的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外界环境来实现自身的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分配,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可以共享高校和企业的资源,解决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毕业生就业去向等问题。校企合作实质就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社会用人单位、学生三方合作共同参与的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模式,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形成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能力培养教学特色。

二、产学研相结合,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教学体系构建

要培养出工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设计出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培养方案就成为实现培养目标、企业规格的关键。而构建逻辑性强,相对完整的培养体系则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工作的重中之重。

学院与企业联合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设计培养方案。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由三个相互联系的体系构成:

1、理论教学体系

包括公共基础、人文社科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等课程。

2、实践教学体系

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践、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3、能力教学体系

包括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各种竞赛活动,技能考证,各种协会活动、公益活动和社团活动等。

三、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由于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具有“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性较强”的特点,需要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构建出目标明确、逻辑性强的平台与模块化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在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注意基础、专业平台的架构,在课程结构上逐步形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架构、“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养体系,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以地方经济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充实基本理论与基本技在行业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向建设者的转变。

除了专业主干课程所规定的核心内容――必修课程外,增设若干以行业应用技术为背景的,与专业主干课程相衔接的下游技术的模块化专业课程,让学生能以行业需要为主线,将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为综合技能的构建提供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独立学院机械类专业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能力特点,需要构建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需要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即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不是支离破碎的东西,而是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训练三大模块。

五、能力教学体系的构建

独立学院机械专业本科人才不是“狭窄于技术”工匠,而应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因而,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我们还要构建能力教学体系。其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的拓展,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和身心品质的全方面提升。应将规范化的能力拓展要求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注意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作用,注意科学精神的启蒙对成人、成才、创新创业精神的涵育。因此,将能力教学体系全面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项目化管理、规范化运作的教育体系,是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校内能力拓展训练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灵活开展,可以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结合专业特点,推进大学生工程训练计划,鼓励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工程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与动手积极性。可以通过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构思、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多媒体制作竞赛、英语竞赛等综合性竞赛,通过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各类专业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使学生在学术科技活动的实践中提高能力、获得技能;可以与学生社团工作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化工作,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等。

六、结论

2009年以来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已与工程机械企业、汽车配件企业携手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立足于学校和企业两个培养基地,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们的全面素质、工程意识、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把单纯的“授业型”继承性教育转向全方位的“育才型”创造性教育,实行产学研合作,学院、企业和学生三方参与的原则,实施工学交替,穿插循环地进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逐步建立起培养适合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教育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课题项目: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1JGA151。

参考文献:

[1]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山东师范大学,2008,4.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

第9篇:学校监督体系范文

[关键词]中国顾客满意度测评模型 顾客满意度 学术讲座 测评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016-03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学术讲座作为高校提供的一种教育服务形式,在营造良好校园学术氛围、开阔师生视野、推进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渠道之一。为保证这种服务形式的正常运转,高校每年需要不断投入人力、物力及财力来予以保障。高校学术服务满意度是否能测量出来?学生对于讲座满意度究竟如何?本文尝试从学生的角度,通过引入顾客满意度理论来对高校学术讲座服务满意度进行测评。本文的学术讲座界定为本校或学院主办的,现场且免费的学术型或素质型讲座,不包括校外的、录像、网络视频及商业性宣讲。

二、高校学术讲座服务满意测评模型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学术讲座服务满意度测评模型的借鉴与构建

本文基于对中国顾客满意指数模型(CCSI)的分析,结合高校学术讲座服务的特点,影响学生对讲座服务满意的因素等,对中国顾客满意指数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了一个新的测量高校学术讲座服务满意度的测评模型,见图1:

本模型对传统的中国顾客满意指数模型(CCSI)的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去掉潜变量品牌形象,增加一个潜变量讲座服务,并将其作为学生满意的原因变量,取代原CCSI模型中品牌形象对对顾客满意的驱动效应。且模型中假定讲座服务这一变量外生,不受学生期望和学生感知的影响。第二,在增加讲座服务对学生满意这条直接路径的同时,增加了讲座服务对学生忠诚这一路径。本模型共有6个隐变量,其中讲座服务、学生期望、感知价值和学生感知是学生满意的原因变量,学生忠诚为学生满意的结果变量。

(二)高校学术讲座服务满意度的测评指标体系

基于前文的学术讲座服务满意度的逻辑框架,得出高校学术讲座服务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研究假设与数据

(一)研究假设

如前文分析,讲座服务会影响学生的感知价值和对满意度的判别,同时也会对学生忠诚有影响。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H1:讲座服务和感知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H2:讲座服务和学生满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H3:讲座服务和学生忠诚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感知价值是与学生的期望密切相关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期望越低,学生就会从更大的感知差距中获取更高的满意度。因为学生期望是基于学生对讲座开讲之前学校提供的学术讲座质量水平的长期评价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包括讲座内容与个人兴趣的相符期望、与个人见识拓展的期望以及对主讲人的演讲风格的期望等。如果学生对学校提供的讲座质量并不认同,或者认同度比较低,那么他们在讲座开讲之前对讲座质量的期望就很低。因此本文的研究提出以下假设H4:学生期望和感知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H5:感知价值和学生满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对于学术讲座而言,学生感知主要包括学生对讲座平均质量的感知。由于学生感知的测量通过学生对讲座的内容、进行氛围以及主讲人的演讲的认真态度和学识渊博性的真实感受来衡量,本研究重点研究学生感知质量对学生满意的影响,假设H6:学生感知和学生满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学生满意水平的提高将会带来学生忠诚度的提高。虽然学生满意并不代表学生忠诚,但学生满意度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忠诚度,反之亦然。本研究提出的假设为H7:学生满意与学生忠诚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

(二)数据来源

基于高校学术讲座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笔者编制了高校学术讲座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采取配额抽样的方式,调查对象是西南地区某高校全日制本科学和研究生。于2011年11月中旬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210份,收回204份,去掉缺失值,有效问卷165份,有效回收率为97.14%。使用SPSS16.0作为数据分析工具。

四、研究假设的验证

从表2可以看出,讲座服务与感知价值的相关系数为0.465,这说明讲座服务和感知价值之间具有正相关,验证了H1假设。讲座服务与学生满意的相关系数为0.602,这说明讲座服务与学生满意具有正相关,假设H2成立。讲座服务与学生满意的相关系数为0.435,这说明讲座服务与学生满意具有正相关,假设H3成立。由此可以总结出,讲座服务对感知价值、学生满意以及学生忠诚均有正向影响,其中讲座服务对学生满意的影响最大,达到0.602,说明学校对于前期的讲座服务工作,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提高前期讲座服务水平,这样有助于学生满意水平的提高、学生对聆听过的讲座的感知价值评价的提高,以及有助于学生忠诚的培育。

学生期望与感知价值的相关系数为0.450,这说明学生期望与感知价值具有正相关,验证了假设H3的成立,说明学生期望作为一种学生对学校长期提供的学术讲座的平均质量的主观心理感受,与感知价值――对学校长期提供的学术讲座平均质量的平均感知,是有相关关系的。感知价值与学生满意的相关系数为0.833,这表明感知价值与学生满意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假设H4成立。这充分说明,学生对学术讲座的满意度主要还是基于他们对聆听过的讲座平均质量的感知价值。

学生感知与学生满意的相关系数为0.734,这表明学生感知与学生满意之间存在较强正相关,假设H5成立。学生感知包括学生对所听过的讲座内容新颖性、讲座内容与主题吻合度的感受、内容可信度、对主讲人演讲态度和讲座进行氛围的评价等,学生感知提高了,满意水平就高。

学生满意与学生忠诚的相关系数为0.651,这表明学生感知与学生满意之间存在正相关,假设H7成立,这表明学校应重视提升学术讲座服务的满意度,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忠诚,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学校的讲座信息,提高他们继续听讲座甚至是主动带动身边同学听讲座的意愿。

综上,前文的七个假设全部成立,说明设计的高校学术讲座服务满意度测评模型较好地反映了讲座服务、学生期望、学生感知、感知价值、学生满意和学生忠诚六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顾客满意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内是适用的。高校学术讲座服务不仅具有一般服务的四大显著性特征,其本身还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服务的特征:专业性、长期性、不能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可贮存性等。学生是讲座服务的直接顾客。因此,顾客满意理论可在高等教育领域内适用。

从相关性分析当中,可以得出讲座服务和感知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讲座服务和学生满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学生期望和感知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感知价值和学生满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学生感知和学生满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学生满意与学生忠诚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研究假设得以验证。

(二)建议

首先是在讲座前期宣传工作中,应对主讲人的个性特点和特长有重点地介绍;对讲座信息的介绍尽量全面,选择演讲主题时应该考虑其是否新颖、时效性强;采取一种宣传方式为主,多种宣传形式为辅的方式来宣传讲座信息。

其次是学校应该以学生为“顾客”,开展一些以讲座需求为主题的调查,丰富学术讲座的内容体系,拓宽讲座涉及的学科范围,适当降低专业学术型的讲座,提高文化素质类的讲座所占学术讲座的比例,学术讲座与课堂教学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能够形成很好的互补。

第三,应该避免强制性地让学生参加自己不喜欢的学术讲座,将参加学术讲座与修学分挂钩,以免让学生产生对听讲座的心理抵制情绪,并积极鼓励学生之间跨班级、跨专业、跨院系甚至跨校带动身边熟悉的同学听讲座。

第四,对学术讲座的质量要严格把关,开发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将一些重要的讲座进行摄像录制,挂在网上,及时更新补充,提供能够后期浏览,增进理解与交流的平台。

第五,讲座结束后及时开展反馈调查,了解学生想法和建议,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