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西川的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信息传递的几个概念
信息是指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信息传递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信源(信息产生)、信道(信息传输)、信宿(信息接收).
信源就是产生信息的源泉.通信过程中产生和发送信息的设备或计算机都可以称做信源.
信道就是信息传输的媒介或渠道.信道的作用是把携有信息的信号从它的产生处传递到接收处.信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线信道,即电磁波的空间传播渠道,如短波信道、超短波信道、微波信道、光波信道等,这类信息传输的渠道是具有各种传播特性的自由空间.另一类是有线信息传输的信道,即电磁波的导引传播渠道,如明线信道、电缆信道、光纤信道等.后一类信息传输的渠道是具有各种传输能力的导引体.
信宿是相对于信源而言的.信宿是信息运行的最终环节.通信过程中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设备或计算机都可以称做信宿.其功能是接收信息,并选择对自身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
一般情况下,信息提供者和利用者可能不同,信息的提供地和利用地也可能不同,因此,信息只有通过传递才能体现其价值,发挥其作用.通过信息的传递,人们既可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又可以获得各个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2.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信息的传递也一直在发展着.
远古时代,人类靠肢体语言传递信息.随着语言的产生,有了口头传递信息的通信方式.随着文字的产生,就有了在龟甲、兽骨、竹简、帛等上书写文字传递信息的通信方式.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了烽火、驿传的信息传递方式.这两种通信方式在我国古代传递信息的历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8世纪30年代,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迫切需要一种不受天气影响、没有时间限制又比火车跑得快的通信工具.电报便应运而生.1844年5月24日,是世界电信史上光辉的一天,莫尔斯在美国国会大厅里,亲自按动电报机按键.随着一连串嘀嘀嗒嗒声响起,电文通过电线很快传到了数十千米外的巴尔的摩,他的助手准确无误地把电文译了出来.莫尔斯电报的成功轰动了美国、英国和世界其他各国,他的电报很快就风靡全球.
1876年3月10日,贝尔和华生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联合试验他们的电话机时,华生第一次听到了贝尔发送的一句完整的话:“华生,请到这儿来,我需要你!”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用电话传送的第一句完整的话.
从莫尔斯发明电报到贝尔发明电话,再到今天,人们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现代通信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生活和人们交流信息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3.现代通信的主要途径
现代通信主要包括:卫星通信、光纤通信和互联网.
卫星通信是一种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波而进行的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
卫星通信系统是由通信卫星和与该卫星连通的地球站两部分组成.静止通信卫星是目前全球卫星通信系统中最常用的星体,它是将通信卫星发射到赤道上空一定高度上,使卫星运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并使卫星的运转周期正好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从而使卫星始终保持同步运行状态.故静止卫星也称为同步卫星.静止卫星天线波束最大覆盖面可以达到大于地球表面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因此,在静止轨道上,只要等间隔地放置三颗通信卫星,其天线波束就能基本上覆盖整个地球(两极地区除外),实现全球范围的通信.目前使用的国际通信卫星系统,就是按照上述原理建立起来的,三颗卫星分别位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空.
与其他通信手段相比,卫星通信的优点是:(1)电波覆盖面积大,通信距离远,可实现多址通信;(2)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3)通信稳定性好、质量高.卫星传输的主要缺点是:(1)传输时延长;(2)造价高,保密性不好.光纤通信就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 视觉传达设计 影响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到两汉文化高峰的出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招贴艺术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它们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作为外来的视觉传达设计,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下面,就从这个角度进行一定的剖析。
首先,视觉传达设计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传达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画面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传达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例如,构思上的“以一当十”、“以少用多”的精炼,构图上“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对比关系,“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已经在我国视觉传达的设计中得到充份体现。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棣强,创作了大量文化招贴。他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实际上强调的也是老庄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的许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这种思想,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2008年的申奥标志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标志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韵,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前面说过,视觉传达设计属于“瞬间艺术”。好的作品要做到既要让人“一目了然”还要做到让人“一见倾心”,为它所吸引,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这就要求视觉传达设计具有精湛的构思。任何艺术,都不能说明一切,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能使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那就需要做到“以少胜多”“一以当十”。
当然,至今也还有要求艺术叙述一切的观众,他们向视觉传达设计提出对多幅画的要求。这正象向雕塑提出连环画的要求,向快板提出多幕的要求一样不现实。“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是艺术技巧的标志,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能从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任何形象都不过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它能不能概括其他部分。视觉传达设计中常常有充满画面的颜面特写,一双手,一双眼,一个动态,一个表情,只要选择最富于代表性的现象,而且着重于表现它的某些特征,它就能成为“言简意赅”的好作品。尽管构图简单,却要求表现出一定的、能吸引人的意境。在“意境”中,客观事物精粹部分得到了集中处理,达到了情景交融,能牵动人的某种情思,某种体验,某种联想。清代一位学者说过,一幅画“与其令人爱,不如使人思”。好的视觉传达设计要能引人人胜,唤起人的联想。表现意境,就要有手段,我们称之为“意匠”。“匠”字在艺术家心目中有贬意,如“匠气”。但也有褒意,如“匠心独运”,就是人家没有想到的,你想到了。“意匠”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加工的特殊手段,加工手段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者艺术成就的高低。唐代诗人杜甫说的“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说明艺术意境的产生一定要有“意匠”的煞费苦心。“意匠”具体说来就是选材(先取最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强调形象的特征)、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项用恰当的技法),而这一切,恰恰是视觉传达设计者构思时的主要手段。
一、传统戏曲的数字化
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正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所说:“戏曲者,谓之歌舞讲故事也” [1]。历史上,传统戏曲是依托人本身的世代相传、身口相传得以继续。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数字技术和数字图像为表现形式的多媒体技术,将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记录下来,为传统戏曲的数字化保存提供了前提条件。数字化戏曲资源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直观逼真。数字化的记录是真实的。通过数字化的影像或声音来表现剧情内容和主题,直观展现传统戏曲所包含的丰厚历史文化渊源,使受众对传统戏曲的感受更为直接和具体。 2、覆盖面广。数字化记录可以涵盖传统表演艺术的各个领域。数字化资料具有时空的延续性,可以克服传统方法中的弱点,能够立体多维度,相对完整的忠实记录传统戏曲的存在空间和文化背景,使戏曲文化能够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 3、稳定长久。数字化可以把传统戏曲转化为特定形式的物质形态,硬盘、光盘就是这种物质化的体现,并有利于长期保存,进而世代传承。
数字技术对传统戏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更高效、更方便地记录并保存各项戏曲剧目上,而且由于本身数字化的特点,也对传统戏曲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新的观念,对传播的方式和方法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二、传统戏曲微传播的特点
传统戏曲以往的传播方式有报纸、电视等。报纸作为重要的传统传播媒介,具有传播文化知识和教育启发的功能;而电视则集视觉、听觉于一身,通过视频、录音等手段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记录,能够较好的展示传统戏曲所依赖的环境,客观自然地体现戏曲原始自然的韵味。相对于传统的媒体,微传播具有传统传播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便捷性、交互性。一方面,微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时空和信息容量,受众可以使用零碎的时间,随时随地查阅信息;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发动公众讨论和表达意见,远程参与和互动,从而产生巨大的传播效应和广泛影响。
1、微传播体系的发展
数字化技术导致网络的普及与发展,虽然在地理上远隔千里,但在网络平台上处于同一个环境中,进而在一个近距离封闭空间中交流和互动,传统戏曲实现“本质上的近距离”与受众传达表演及交流。在这个新的传播体系中,许多新的表现形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新思路、新方法给予信息传播无限的发展空间。传播信息的结构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传播形式不再是树状的权威机构,而是多元形式的网状结构。尤其是微传播交互技术应用,导致传播信息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信息传播的方式不再是复制,而是共享;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交互的沟通交流。传统传播方式在交互性、可视性、趣味性、资料的丰富性及便利性,通过微传播可以得到解决。强烈的视听感染力、流畅的运行速度、灵活多样的互动控制、强健稳固的运行状态,这些是多媒体集技术与艺术于一身的典型特征 [2]。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戏曲的传播构筑了新的平台,并使得交互传播成为可能。
2、微传播结构体系的变革
通过网络平台,传统戏曲的传播由单向被动变为双向交互式,由主办者延伸到了传播受众。传统戏曲的保护也不仅仅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而是戏曲内容的超时空再现,让观众能随时随地参与其中。与受众的互动沟通,成为传统戏曲微传播中关注的焦点。微传播让观众有能力在网络平台上构建自己的现实,自我认知和学习,这正是传统戏曲网络化传播的重要性所在。
三、传统戏曲微传播的应用
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便携型的多媒体设备作为微传播的主要载体。据《 2013年移动消费者报告》显示,中国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超过美国和英国,居于韩国之后。通过微传播,使传统戏曲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同时又遵从其内在的古典精神,大众传播是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弘扬在新时代下的新要求 [3]。当前以智能手机为主的微传播生态系统已经日益完善,通过微信、微视频、微博等手段来传播传统戏曲的条件已经成熟。
1、微信――人对人的传播
智能手机作为微时展的新型通讯工具,其主要的特征是便携性互动个人媒体。手机的便携性使实时的互动成为可能。这种互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手机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地收发信息,可以进行个体乃至群体间的联络。
微信平台的互动性,使传播者和受众成为对等的交流者,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的交流。建立各类传统戏曲微信平台,给受众提供一个体验式的互动。受众可以参与传统剧目的开发和再创作,提供最新的演出资讯,参与交流讨论,对戏曲演出进行实时的反馈和评价。通过微信平台实现人人参与,拍摄传统戏曲演出及相关活动的图文资料、视频短片,通过实时,真正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用微信平台传播传统戏曲,还可以某一戏剧曲目为中心,通过圈中好友的人对人互相交流和沟通,给予用户前所未有的情感交互体验。微信平台亲切友好的人对人交流方式,定位明确的个性化界面,比起传统网页的大众化,冷漠生硬的表单式设计,更能博得受众的好感和共鸣。而且以微信平台情感化体验作为传统戏曲的代言,能够在传播戏曲的过程中传递情感、增强联系、勾起回忆,不断积累受众对传统戏曲的信赖感和忠诚度,提升戏曲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微信的社交圈交叉传播引发了受众的集体情感抒发,进而演变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这正是传统戏曲得以有效传播的丰厚土壤。此外,微信贴身便捷的操作方式会给用户带来愉悦感,增添生活的情趣,舒缓紧张的心理压力,有利于用户在愉快的交流氛围中对传统戏曲留下深刻的印象。
2、微视频――随时随地传播
微视频是指播放时长介于 3-5分钟的视频,兼顾新闻性、评论性与娱乐性,且更加方便在多媒体融合时代,满足网民使用横跨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多种形式来观看节目的需求。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播放传统戏曲微视频,可以充分利用“受众的零碎时间”。微视频的主要观看时间是在使用者移动的途中或是闲暇的间隙,是使用“碎片化”的时间。人们喜欢在乘坐地铁时,点播一小段生动有趣的戏曲节目,以打发几分钟闲暇空余时光,满足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需要。
在制作传统戏曲微视频时,需要重点突出,短小有趣,时长应尽量控制在五分钟以内,以适应手机流媒体边传输边观看,节省用户的等待时间。同时,当前手机的上网费用主要以流量来计费,短片也有利于减少下载成本,促进传播的普及。
此外,微视频与传统电影,电视等显示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屏幕的微小化。一般手机屏幕在 2-4寸左右,是电影屏幕的几千分之一。在制作相关微视频时,影像语言要向微屏幕方向转变,比如在拍摄时尽量避免远景和大场景,多使用特写,光线要明亮清晰等等。
3、微博――裂变式微传播
裂变式微传播是微博的主要特征之一。当用户在微博传统戏曲信息之后,会引起粉丝的关注并转发,粉丝的粉丝在阅读后又进行转发。转发的过程会引起乘数效应,阅读过信息的用户呈几何级数增长,从而完成裂变式微传播的传播过程。微博的裂变式传播可以在短时间里积累海量的用户群,从而成为社会的热点。在微博传播的过程中,随着转发内容的增加,可以使原先并不熟悉戏曲的粉丝,开始对戏曲的内容有所关注。一方面,是因为跟随自身偶像的意见而行动,粉丝会关注自身偶像所关心的事物;另一方面,粉丝之间可以互相交叉渗透,在对方微博中发帖宣传,开启传统戏曲的某个话题,产生裂变式的微传播,带来双方粉丝数量的急剧增加,从而提高大众对传统戏曲的认知度。
微博可的形式多样,它不仅限于文字信息,还可以链接、图片、声音和视频,可以在微博中使用文字介绍传统戏曲的剧情内容,用图片、用视频展现戏曲的整个表演过程。多种信息在微博裂变式传播方式的作用下,在短时间内让大量受众随时随地了解生动鲜活的传统戏曲,加深了解。
4、云博物馆――随身的戏曲博物馆
云计算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它的到来引发了互联网技术的革命。在云计算的体系中,庞大的数据资源存在于互联网的服务器集群上,移动用户端只需通过互联网发送一个应用请求,远端就会有成千上万台计算机为你的信息请求计算,并将结果发送到移动客户端。这样,移动客户端实际不用做复杂的计算,所有的计算都由互联网上的远程计算机群来完成。
通过云计算,可以最大范围内地实现戏曲信息资源的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共享。通过云计算模式,各级各类戏曲博物馆可以共同构筑信息共享空间,降低运行成本,同时提高服务效率,也有助于各类戏曲博物馆的发展,通过各地方资源的共享、整合和更新,建立一个包含各地方戏曲史料的虚拟戏曲博物馆,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 PDA等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浏览、资料搜索等,最大程度地对戏曲文化进行传播。
四、结语
戏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应当大力弘扬传播。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微传播将成为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微交互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传递信息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拓展传播的空间。微传播和传统戏曲相结合,使传播变为身边的互动传播,极大地提高了受众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使传统戏曲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传承和发展。
注释:
[1]王国维.戏曲考源[M].王国维遗书第十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 .75.
[2]容旺乔.多媒体互动艺术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3]黄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传媒环境下的大众传播
[J]中国艺术,2011,(3):138-139.
文章从识别、传播、表现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视觉传达的传播功能的达成。从人们对物质功能的需要、品牌的内涵和商业价值、设计的个性与风格等角度探讨视觉信息的识别效力;从文化性和情感性分析信息传播的达成;从有效传达信息、视觉流程设计等内容阐明了视觉表现与信息传播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视觉传达;传播功能;识别效力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3)04016105
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信息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也是最普遍的传达方法。人有五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它们是人类获取信息的探测器,其中视觉获取的信息约占全部信息的70%。视觉是全球不同文明所共有的、接收外界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它奠定了视觉文化在国际间传播的可能性。现代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要摆脱文化、语言、种族、地域、民族的障碍,通过视觉符号来传递信息是最便捷有效的方式。
“视觉传达”一词,与“信息”、“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一个将信息视觉化处理,利用视觉符号传达信息、进行沟通的设计;它利用视觉符号投射信息,阐释某个概念、传达某种内容;通过对视觉符号的有序组织,使形与图的组织关系形成语序,构成可以明晰表达信息内容的完整的“视觉语句”;它也是大众传播中最具情绪感染力和精神渗透力的信息传播形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视觉传达经由graphic design(平面设计)发展至visual communication(视觉传播)再到今天的 communication design(传播设计)。依托的媒介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发展到现代以屏幕为基础的多媒体、影视等新的信息交流方式。今天的传播设计是一项综合知识与技术的创造性活动,是以现代传媒为介质的大批量生产的现代文化形态,并在这一基础上构建出新的信息产业和传媒工业。在工业生产、服务及文化传播活动中,它不再仅局限于运用各种传统和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综合表达,同时也在制定品牌和产品设计、服务与传播战略的时候,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视觉设计是一种经济的驱动力,它可以成为企业管理的有效资源,合理的设计甚至可以大规模改进制造技术以及产品竞争力和企业传播的有效性。传播已经成为视觉传达的核心,而传播的成功与否常常直接关系到许多生产活动和文化活动的成败,甚至可以说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一、视觉信息的识别
视觉信息的识别,是视觉传达的保证。为了使发射的信息不被纷乱芜杂的信息海洋淹没,使信息快速、准确地传达,识别显示了巨大的效力。
识别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是外观信息的识别。外观信息的识别指图形、文字、色彩、构图等形式层面,受众在接收这一信息层次时,仅仅停留在感觉上,并没有进入思考层次。视觉最有效的感知部位,在视网膜上只占有很小的比例,此外,视觉还处在一个不断运动的状态之中,这种生理上的特点,决定了视知觉对具有十分明显的新鲜感、整体感和特征感的事物比较关注。从视知觉得到视觉印象,所需要的时间约为0.3秒。视觉所得到的第一印象的记忆时间很短,传播的信息也有限,只能吸引人们一时的注意,但它却是信息传播的基础,以视觉经验的形式左右着后来的印象。就视觉心理来说,视觉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要想建立特别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牢固的记忆,除了让外观信息能经受得住视觉反复注视的考验、获得良性的视觉印象外,还要让受众能进入到第二层次的语意识别。
语义信息的识别指视觉传达信息的基本内容,它包括固定在外观信息中的象征、寓意等内容,还包括基本的情感信息。语义信息识别将受众的记忆领向短时存储区甚至长时存储区,在这里信息经过思考,也就是经过大脑一定程度的加工,会给受众留下一个较短或较长时间的记忆度,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语义信息利用的合理度。比如,信息识别直接关系到人们在使用产品时的效率。阿恩海姆曾经指出:“一种符号必须能为某一类事物或某一类力的作用方式赋予具体的‘形状’。”[1]现代符号学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内在变化与规律都能以可视的外观表象来体现、记忆、联想、理解与交流,产品外部的形态构成与排列组合也是反映各种事物不同属性的一种视觉符号。这些视觉符号实际上体现了一定的指示性特征,暗示人们该产品的使用方式、操作方式,告诉人们,哪里可以按压、可以抓握,引导人们以直观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操作。此时的视觉符号是一种识别标签,通过符号可以使人联想到它所暗示的东西[2]。
遗憾的是,目前市场中仍然有大量符号识别困难的产品,设计师更关注产品的形式美,生产商在乎成本的多少,没有经过与使用者之间的沟通,以一己之见确定产品的操作方法,没有从符号与人的行为方式的联系入手;也没有确立从整体形象到结构秩序再到细节表现的层次关系。特别是面对功能复杂的高科技产品,当各类信息交错在一起时,如果不能用准确、简洁、有序的视觉符号提示消费者,快速完成信息识别,就会让人感到十分迷惑,出现信息识别错误。通过产品造型因素来设计适宜的信息传播的符号系统,就凸显出现实意义[3]。
阿恩海姆说“符号就是为一种较为抽象的观念赋予可见的形式”[1]。视觉符号是受众最容易接触到的传播内容,这些表象上简单的符号实际上蕴藏着巨大的内在价值。合理的语意信息设计可以赋予产品不同的品牌内涵。对于品牌而言,具有商业价值的视觉符号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是品牌识别的视觉核心。视觉符号传达出的产品属性、名称、历史、文化、声誉、品质、风格等信息经过大量复制、广泛传播渗透进消费者的大脑,产生共鸣,转化为记忆,发展成偏好,在大脑中形成深刻的品牌印象总和[4]。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独特的品牌个性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识别作用,制造差异以区隔市场,还可以规避竞争风险。任何企业都无法为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提供全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即使同类产品仍然可以存在差异,通过形象化的视觉概括,可以将产品特征、品牌价值、企业理念等信息生动、具体、感性、形象地转化为视觉符号,来进行细分市场的品牌识别。
第三层是文化信息的识别,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情感信息,是设计师在表达上述内容时所传达的审美观念、情感趣味、设计特色乃至个人风格。设计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层是将受众的记忆带向长时间记忆区的有利工具,设计作品包含的这类信息往往能引起受众的共鸣,体验到深层次的愉悦感,因而也就能给受众留下一个较长时间的记忆度。
二、视觉信息的传播
(一)传播的情感性
传播并非将信息从一个实体或个人分派给另一个,而是启动信息的相互交换,其核心在于包容多种解读,从视觉到理念,从实物到精神,观众能够自由地将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放入其中,传播才有效。艺术心理学认为,艺术是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的,传播绝非板着面孔说教,在信息传递的同时它还要给人以情感上的感染与满足,情感的力量往往最能打动人。尤其是在今天,快速的生活节奏、巨大的生存压力、冷漠的人际关系,人们的情感空间在不知不觉中被挤压得越来越小[5]。
情感是感情的升华,它是在生理性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指同感觉相联系的情绪体验。人的情感变化与外界事物对感官刺激的强度、性质、次数有关;同时也与人的生活经验、对事物的立场和观点、个性与修养有关。人们在与客观世界的接触中有感而生情,人的情感变化是复杂而微妙的。例如,人们依靠感官经验可以对色彩和肌理产生喜爱或厌恶的心理情感,是人们在心理活动中的高层次反映,与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紧密联系。崇高、荣誉等情感是基于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产生的。传播的情感性原则是视觉语言精神功能的体现,传播的情感性可以激发人们更多的联想,大大提高信息传达的感染力。
情感的视觉语言主要依靠象征性的手法来传达,视觉传播的情感性,就是利用视觉符号传达良好的信息,调动情感,亲切自然地表现主题。通过视觉语言的“情感设计”,赋予产品丰富的感彩和浓郁的人情味,从而以情动人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著名的IT企业――苹果公司的传播设计让我们叹服。品牌、设计、体验,多年来一直是苹果公司传播设计的主题。Iphone被《时代》杂志评为2007年最佳发明,这款时尚多媒体手机,至今已推出五代,尽管还存在很多技术缺陷,但是全球众多粉丝却对这些缺陷视而不见,足见他们对苹果的忠诚度。苹果的商业成功证明了合理利用用户的情感所能达到的传播深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技术之外的力量远胜于技术本身。苹果散发出来的浓重的品牌气息,把果粉们联系到一起,创造出一个社会群落,滋生出强大的心理认同感[6]。
(二)传播的文化性
今天的视觉传播已经成为一种经济的驱动力,它可以成为企业管理的有效资源,合理的设计甚至可以大规模改进制造技术以及产品竞争力和企业传播的有效性。而传播信息的成功与否常常直接关系到许多生产活动和文化活动的成败,甚至可以说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自然条件的差异决定了视觉设计的文化特征,在《文化肌肤》一书中,德克霍克认为,由于设计是文化意义上的人造物的可看、可听和有肌理质感的外在形式,所以设计是文化的肌肤,因此设计的本质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文化的传播,商业竞争到一定阶段就是文化的较量。
“文化”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狭义指人类的行为模式和精神成果,包括经济生活模式及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今天,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可以脱离其他文化而独立存在。我们全天24小时都沐浴在各种各样的文化之中,或真实或虚拟。多元文化是全球的大范围多角度的变革,不同文化的融合令人激动不已。在这样一个大熔炉中,任何一个人所经历的文化的交织都是丰富的、复杂的。人们在网络上、街上、礼堂里、体育馆里和他人分享着各种文化,不同的文化元素彼此叠加,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奇的状态。
自然条件的差异决定了视觉传播的文化特征,视觉传播的文化特征反过来又是自然条件最生动的表达。黄土高原的窑洞传递出当地的气候信息,高耸入云的哥特式教堂传递出与神交流的渴望[7]。在不同地域聚居的人们的不同生活模式和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视觉传播最深层的因素,也是其他地域受众乐于接受的原因。民族文化的地域特征往往通过文化符号形式,展现到社会应用的空间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作品是国家的面孔,是浓缩时代的精华,可以看作民族、国家、地区,甚至设计师个人的名片。地域文化的符号运用,在某种程度上,集中体现文化风俗、生活水平、社会风尚等具体的观念、追求、品味和倾向,成为一个民族、国家和设计师的表征。现代社会生活的国际化,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改变了区域的局限。区域性的民族文化,是对国际化的有效补充;而传统文化在国际化的刺激中,也为自身更新带来了契机。
与地理因素相辅相成的另一因素――历史文化传统,是又一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风格体现在文化传统上,“品牌的一般是文化”,历史的文脉总是通过视觉符号得以体现,它是视觉符号形成的源泉,是其形成的内在文化语境。其间的细微差别归根到底是由民俗风情、生活习惯、消费方式等文化民族传统的不同以及随之而来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的,并且不断在信息反馈中调整定型,从而与一定范围的受众建立起相对应的关系。例如,丹麦现代设计师主要出身于两个行业:建筑业和手工行业。两者的结合形成了丹麦现代设计民族化与国际化并重的风格。日本继承了传统手工艺的精华,重视材料的质地、肌理、装饰性和细节处理,形成精致、小巧、高雅、实用的民族设计风格。
文化的竞争往往都是从商业层面开始逐步渗透到其他方面。以本土文化或市场为基础创造出的产品或创意也不断地启发着其他市场,这种来源于文化的竞争不会使一个技术落后的国家相形见绌,反而会令世界更加丰富。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全球视角,每一个人可以面对这个世界,骄傲地展现文化的本土性,不需要为了全球化而丧失其本来的个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差异就是价值。只要我们了解世界并保持原来的自我,我们就可以以我们自己的文化影响别人,而不需要迎合市场[8]。
设计风格的传播与互动,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比较文化现象,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传承,“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设计,才具有真正的世界竞争力。在融会历史传统、经济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不同设计追求和随之而来的设计风格,既是设计这门探索现代生活意境的美的哲学具有无线丰富内涵的必需,也是人类求新求异求美心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随着中国风的劲吹,全球大量设计师参与到中国风的设计中来。需要强调的是,遵循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守旧,能够利用新科技和新材料将传统文化精髓贯穿其中设计出新的作品才会富有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中的优势能在设计中显示出不同时代的创造所保留的美学联系,而并非表象符号的使用。中国设计在考虑产品发展的同时,也应将中国文化传播给全球。我们可以整合全球的创意和想法来思考中国文化,收集世界各种文化中诞生出的接受度,从中提出普遍性,以全球视角创造出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产品,产生最有穿透力的中国设计。
三、表现
视觉传达是一门信息处理的艺术,其核心是通过视觉语言媒介来表达可视和不可视的信息,实现信息快速准确传播。信息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依据,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符号。它既包括世界所有千姿百态的事物与现象,也包括人类已知和未知的所有知识。
(一)有效传达信息是核心
既然传达信息是其本质与目的,视觉语言的表现就必须围绕准确传递信息而进行。信息内容决定了视觉语言的创意与风格,决定了视觉语言的媒介形式和表达方式。面对不同的信息,需要选择不同的角度,来传达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意念。从不同角度萌生出的创意在形式、意境、审美价值上均有所不同[9]。
视觉符号建构的最终目的就是传播,所以传播的过程要顺畅,不能产生误解和歧义。设计师借助符号向受众传达作品的信息特征,同时受众也通过设计者的作品,与自身经历、经验加以验证,最终理解设计的语意。符号运用得是否合理,信息能否被正确解读,这就要求编码和译码的“代码本”(符号系统)必须为双方所熟悉和理解,编码和译码必须遵循社会公认的语法、逻辑规则。即便如此,传播者传送出去的符号信息,也很难在接受者那里得到原原本本的再现,影响编码与译码的因素实在是太多[10]。
(二)表现须遵循视觉感受性和视觉语言传达规律
视觉符号本质在于承载信息,因此传达的信息内容必须符合人们的认知能力。人眼的视觉容量一般用比特作为计量单位,每一秒钟人眼的正常视觉容量约是25比特,若以文字符号为例,差不多是4个字母。人眼的接受程度,使得简洁明了的符号形式在识别上最直观便捷。过多的视觉信息量、不明确的信息符号、过小的信息符号以及缺乏秩序、造型模糊的信息符号都会造成视知觉的劣性刺激,影响信息的识别[11]。
人的视觉信息感知能力,心理学上称为视觉感受性,往往重复寻找、发现、选择、判断四个过程。视觉的信息符号,能够通过一定的视觉反应和视觉经验表达和传递信息,但这些信息常常是孤立的,缺乏综合信息传达的功能。如果把信息符号比喻为文章中的单词,那么视觉语言就相当于有主语、谓语、定语、补语的完整句子。各种信息符号在视觉语言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它们依靠统一与对比、正与负、实与虚、大与小等形式手法,造成视觉信息的强弱和主次,产生规律性和逻辑性,使其符合视觉感知的逻辑过程。如果破坏了规律性,造型、色彩、肌理各自为政,不同的视觉信息混为一谈,视知觉就无法识别和接受。
视觉运动是一个积极的信息感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视线总是注视某一个点,但这个注视点又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人们视觉注意点的连续确定,取决于合理的视觉诱导。视觉流程是视知觉对信息的感知过程,视觉语言逻辑性的建立必须通过正确合理的视觉流程得以实现。各种视觉信息不断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器官,引起视线的移动和变化。而具有逻辑性的视觉流程,通过信息强弱的方向性诱导,形态、色彩的心理暗示,使视觉运动遵循着一定的方向和程序有规律地进行,引导视线以最合理的顺序、最快捷的途径、最有效的感知方式,获取视觉信息,协助视觉语言顺利完成信息的传达。
此外,信息的内涵意义性,在视觉流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被认为有意义的信息,视觉才会去感知。比如,文字表达的信息,对于文盲来说是不会被接受和理解的,因此也就没有意义。信息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人类需求的价值上。不同的对象和内容,其信息意义的大小也不同,所引起的视觉注意值和视觉运动也不同。只有意义强大的、形式醒目的信息,才最先引人注目,并被选择[11]。
在考虑视觉流程逻辑性的同时,视觉符号构成的整体性同样非常重要。设计作品中的符号构成是有组织、有规律的,每一个符号个体都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视觉符号的识别必须从整体性的组合关系中才能得以实现。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ure)就曾经指出这种整体关系的重要性:“在语言状态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符号本身没有特别固定的意思,只有排列成某种顺序的物质单位才能够创造出这种价值。”[12]
(三)视觉语言的美感
视觉美感属于美感当中以视觉生理为基础的一种美感,它一般不受民族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是人类生理所共有的具有广泛性的心理感受。比如,对色彩暖与冷的感受,对空间和造型的简与繁的区别,对整齐有序和变化有规律的偏爱,对灰暗和杂乱的反感等。作为符合视觉生理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它表现在造型的整体与局部、共性与个性、对比与调和、重点与从属、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等方面。它们都以统一变化规律为前提,其中每一种关系又是统一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实有虚,有统一有对比,有规律有变化,有对称有均衡,既熟悉又有新奇的艺术表现,让视知觉感到愉快,不平直乏味。
现代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内在变化与规律都能以可视的外观表象来体现、记忆、延伸、联想、理解与交流。所以,作为信息外观表象的视觉元素,自然也是反映各种事物不同属性的视觉信息符号。视觉元素构成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可视的造型和色彩。人的感官存在联觉现象,事物的同一属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同时刺激几种感官。人得到的外部信息和所积累的视觉经验,大多也是由多种感官综合的体验而得到的。在人的大脑里,这些信息印象相互联系,相互依托,一种感官的刺激会引起另一种感觉神经的兴奋,出现信息的转移。比如,“望梅止渴”揭示了的视觉与味觉的联系;又如,听觉是由声波作用于人的耳膜而引起的感觉系统,而听觉系统和视觉系统往往可以同时感知,语言和文字就是利用这两种不同的感官表达同一信息,并且可以利用不同的媒介符号进行信息转换。再如,超现实主义手法中将千差万别的事物放在一起,就是要把不可视的信息,借助联觉现象表现出来。视觉元素的选择和使用,即是对视觉信息符号的选择和使用,必须建立在对信息深刻理解、对众多媒介形式和表达方式合理过滤和筛选的基础之上。只有正确适合的媒介、恰当的表达形式,才能吻合视觉的生理特点,达到扩大记忆深度的目的。
虽然视觉传达必须以信息内容为前提,但是视觉语言依然是视觉传达的精髓。媒体技术的发展,使视觉语言的媒介形式和表达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传播在其视觉表现方面,日益寻求着与社会结合的最佳方式。过于直接的视觉语言虽然能直接表达意念,但简单图解或者看图说话,让人感觉乏味无趣,视觉图形应该无言自语,简明有力。视觉语言需要独创性、艺术性、趣味性,是“有意味的形式”,只有独立的美感才能产生强大的视觉感染作用。
只注重信息传播,缺乏形式美感的视觉设计不免空洞,而只讲究艺术表现,脱离信息传播的设计也不可取。将艺术表现与信息传播合二为一,找到既符合信息传播,又给人以视觉美感的语言符号,才能实现视觉传达的社会和艺术价值,达到深度传播目的。
参考文献:
[1]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2] 陈文龙, 李俊明.浩汉设计与陈文龙的美学人生[M].台北:高宝,2008:9.
[3] 原研哉.引人兴趣的媒介[M].张朵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
[4] 刘小康.艺术设计[M]//刘小康作品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
[5] 胡家宁.现代传播中的视觉符号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66-69.
[6] 杭间.设计道[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0.
[7]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纪江红,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8] 霍夫曼.全球化设计――未来或者幻想[M].李梁军,编.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8.
[9] 迈克尔・别拉特.设计随笔79[M].李慧娟,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10]赵津晶,徐凤.论广告的编码与解码[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7(6):47-49.
傍晚,腾冲和顺古镇的村头小摊上,几位叽叽喳喳的小朋友争抢着谁能多吃一口豆粉,旁边坐着慈祥的老奶奶,端详着“淘气”的孙儿们;中午,下课铃刚敲响,身着校服的小女生们就冲出校门,直奔向村头的豆粉摊;而清晨,赶着上班的当地人、刚起床的旅人们又拥堵在豆粉摊前,等着那碗热腾腾的稀豆粉。这些市井的剧情每天都在腾冲人的生活中上演,日复一日,年年如是,平实也很亲切!
世家
女人们传承下来的豆粉世家
来到和顺古镇,人们总会不厌其烦地钻进深巷里找到那家“寸大妈豆粉”。其实这里就是寸大妈的家,家门口摆了张小桌子,放一盘豆粉和各种盛放调料的瓶瓶罐罐,另外还有两条长凳,光顾这里的人得端着碗吃,反倒更加称心如意。寸大妈年逾八十,还坚持自己亲自做豆粉,理由好简单,就是因为自己每天都要吃一碗,所以就多做点,这也才有了其他人的好口福,但每日因供应有限,吃到者有点像撞上了大运。
寸大妈这84年的人生几乎就与豆粉形影不离,记忆中从自己一出生母亲就在做豆粉的生意,并且远近闻名,当时父亲打猎是把好手,大家就叫他寸大官,母亲的豆粉摊也就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大官豆粉”。
11岁的寸大妈刚上完小学就回家跟着母亲学做豆粉了。现在她还清晰地记得,每天清晨很早就起床到村头去挑水,然后跟母亲一起做豆粉,天亮时,她们也做完豆粉去外面摆摊了。其中自然有很多辛酸,但寸大妈回忆的时候总是神采奕奕,面留天真,因为豆粉之于自己的人生是那么的顺其自然,什么事情自然起来也便都是快乐。
“价格公道又好吃!”这是寸大妈转述别人对她家豆粉的评价,说着还不时竖起自己的大拇指,生动而可爱。和顺是侨乡,华侨回来都要找寸氏的豆粉吃,而且不能拿回家,一定要在这地摊上吃才有感觉。老一辈的华侨吃出寸氏豆粉,还要问一声“是不是大官豆粉”。寸大妈一生育有六个女儿,其实都学过做豆粉,但因为后来没有从事这个行业,也就慢慢生疏起来。后来有一位华侨来寸家吃豆粉,告诉年事已高的寸大妈应该把这个手艺传承下来。恰逢外孙女小叶中学毕业回来准备创业,于是二女儿母女俩一起才跟着寸大妈学起了这门老手艺。
二女儿说母亲教会的只能是理论,具体的操作要在自己的实践中慢慢去体会,火候如何拿捏、搅拌的力道如何衡量,稍有不慎,出来的味道就差出半里地。二女儿说着还开起了父亲的玩笑,说今年87岁的老爷子跟着寸大妈学了一辈子的豆粉,口诀背得呱呱响,但一次都没做成功过。做豆粉除了技术,还是体力活,因为长期用力搅拌,肩周炎成了这一行业的常见职业病,但寸大妈也在这大强度的体力活中受益。二女儿打趣说,去年老太太胆结石做手术,术前的检查,医生发现她的肺功能评级为中等,就不敢做这个手术,担心老人家术后醒不过来。但二女儿特别肯定地告诉医生没问题,因为老妈妈每天搅豆粉,憋足一口气能搅30下,肺功能绝对没问题,后来手术果然很成功。
因为豆粉的生意辛苦,利润不高,做了三年的外孙女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到城市做起了年轻人更喜欢的服装生意。只有二女儿还在坚守岗位,并在村头支起了露水汤铺,就叫“寸世豆粉”。从她的言语中,能感觉出她对自己这份职业很骄傲,外甥女前几年结婚,客人们都说喝豆粉世家的喜酒,一定要吃到正宗的豆粉。喜宴那天她做了足足两锅,要让每位客人都吃个够,但她远远低估了他们的实力,席间大家其他菜不夹,只吃豆粉,最后大家还是意犹未尽,嚷嚷着没吃好。她说,当然不是每天都能做得叫好的,如果哪天火功不到,自己心里就感觉不舒服。老客户也能吃得出来,他会问:你今天是睡着了还是打瞌睡呢?懂行的人一尝就知道,没做好的豆粉没有弹性,软软的,没有骨架。
现在,寸大妈在自家每日做豆粉,只是不像以前起那么早,也不再做那么多,客人想吃也是自己找上门来品尝。二女儿单立门户,每天4点起床开始磨豌豆,7点左右热腾腾的稀豆粉就可出锅,老公负责拿到他们在村头的豆粉摊上,准备迎接早晨第一波客人。她说,等女儿再大一些,闯出了自己的名堂,再劝她回来继承祖辈们留下来的这份事业,那时她就没有不甘心,也会更踏实下来。
工艺
和很多传统的小吃一样,一碗豆粉看似简单,但包含了多少代人实践和探索出来的技法。原料有说头、工艺有讲究、吃法有由头,吃完了、听懂了,才算吃明白了这碗传统。
“一升豆一盆浆”
制作豆粉的原料主要是豌豆,还会加少量的糯米提香,豆和水的比例很有讲究,老豆粉世家里流传着“一升豆一盆浆”的歌诀,比例配好了是做好豆粉的关键。豌豆的挑选也很重要,腾冲当地人都是用保山的蒲缥豆(蒲缥这个地方产的豌豆),这种豌豆生长在山里,炼出来的粉,粉质很高,更适合做豆粉。豌豆一般在前一天晚上泡上,大概需要浸泡10个小时左右才能拿来磨粉。
“老石磨已成摆设”
磨粉是第二道工序,老一代都是用手动的石磨,但因为费时费工,现在有条件了都改成了机器的,但用的还是石磨,因此对成品不会有什么影响。那些老石磨现在也只能宣告退休,被束之高阁,等待成为用来展示的古董。
“一块滤布三道浆”
磨好的粉还要过滤成浆,传统做豆粉的家庭都会悬挂一个交叉成“十”字的木架,四个角栓住一块滤布的四角,让滤布形成一个网兜状。过滤的时候将磨好的豆浆倒在上面,晃动四个角,豆浆就会从滤布过滤到下面放好的容器里。第一道用原浆过滤,叫做“头浆”,这个其实量很少;然后在豆渣上加水继续晃动,这一道被称作“二道浆”;最后再加水过滤出来的便是“三浆”了。
过滤完的三道浆不能马上制作,要晾一个钟头左右,让里面的小粉沉淀,然后才生火上锅煮,煮的顺序正好跟过滤相反,先是三浆,煮沸再倒第二道浆,之后放头浆,同时把沉淀下来的小粉一起点上去,这道工序俗称“上浆”。
“上浆要大火”
“火候”一词对于制作豆粉也很有讲究,哪道小火慢炖、何时大火顶起,只有反复实践才能得要领。寸大妈的老伴儿每每被问起做好豆粉的诀窍时,都会脱口而出“上浆要大火”,这是寸大妈多年实践的总结,老爷子虽然歌诀背得好,照样没学来手艺的真谛。
传统的做法还是使用柴火灶、大铁锅,第一道放三浆时要大火,涨(当地人称“沸腾”叫涨)起来加第二道浆时就要把火分到两边,等到第三道放头浆的时候,浆变稠特别容易糊,就要用一块铁片或瓦片把火从中间盖起来,只保留四周的火力,小火温着,慢慢涨起来,边搅拌边让豆粉慢慢熟起来。最后上浆时又要加大火力,同时快速搅拌。
“憋足一口气,搅拌三十下”
上浆后豆粉变稠,就要不停搅拌,搅拌的力道和频率都讲功力。不会搅拌的会搅出来弄得满身都是,或者是豆粉起疙瘩、变糊等。“憋足一口气,搅拌三十下”是寸氏豆粉上浆时候的要诀,讲究卯足一口气搅它三十下,然后再重复。寸大妈这一步还能做得有声有色,搅拌时能打出噼啪噼啪的声响,有韵律也很美妙,后来的女儿们也都没能学会。
最后一边搅拌一边要用铲子挑起来绕圈,看流下来的豆粉落在锅里的豆粉上有没有“路”,有路就说明稠度过关了。因为太稀做出的豆粉就会太嫩不好吃,同时也是判断成熟度的指标之一,判断成熟度的另一大指标是闻一闻有没有生味。
“当天做当天吃”
豆粉还讲究现做现吃,这样才能保证新鲜,吃起来豆味也更浓香。当然要保证“当天做当天吃”的传统,制作者的辛苦就要加倍。因为加工过程很长,大概要清晨4点起来磨粉,才能赶上早点摊的第一波客人。尤其是冬天,腾冲的清晨非常冷,有些人就头天晚上把浆磨好、滤好,第二天早上起来再做,这样会损失掉很多新鲜感。当然现在市场上也能批发到豆粉的成品,一些不是专营豆粉的馆子也没有精力自己加工,只有买来成品,毕竟豆粉不是店里的主角,但味道会差强人意。这也是为什么吃货们不辞辛苦硬要找到那几家豆粉的专营小摊,为的就是尝到一口真正的传统。
调料
除了复杂、考究的加工工艺,豆粉的食用还在于调料,豆粉讲究“当天做当天吃”,调料也讲究是当天制作的新鲜货才好。鲜红的辣椒油、白色的芝麻油、焦黄的花椒油、翠绿的芫荽、乳白的蒜泥、油黑的酱油、绛红的米醋……各种绚丽的色块交集缠绕在一起,香味扑鼻。
搭配稀豆粉的调料:麻椒、香料油(芝麻、苤菜根、花生、大蒜、草果、巴果、香油)、麻油(要用绿心花椒做才能比较香)、芫荽(也就是香菜)、腐乳水、酱油、辣椒油;
凉拌豆粉的调料:在上述调料的基础上,还有自家酿的蜂蜜醋、蒜泥、香笋(山里面长的黄笋)、姜沫等。
这些调料都看似不起眼,但很关键,调料的原材料很贵,这也是豆粉生意利润低的一大原因。
芝麻:最好是用缅甸的小芝麻,还必须是老品种的,特别香,现在也很难买到正宗的,要经验丰富的老人才会挑选。炒芝麻也不能含糊,万一火候没掌握好,被专业的食客吃出来,会批评你浪费了芝麻,说你没炒香。有时吃完豆粉,不小心落下一颗小芝麻在嘴巴的某个角落,饭后回味时意外嚼到,满嘴留香,绝对可以算作不小的福利。
蜂蜜醋:是当地很多家庭都会自酿的一种醋。用家酿的米酒、菠萝、红糖、蜂蜜饼(蜂窝饼,现在蜂窝饼太贵,就直接放蜂蜜)在水里一起发酵,发酵的温度要高,所以通常都放在太阳下晒,如果冬天制作,就要直接用开水。发酵的过程中会在表层形成一层物质,当地人叫醋衣包,顾名思义就是包在醋的上层,醋衣包可以一直长,时间越久就长得越厚。这种家庭酿制的醋一般两、三个月左右就很好吃。这种醋一般不拿出去大量卖,因为要保证一直发酵,就要持续加入原材料,并且保留那块醋衣包。
吃法
豆粉是云南夏季消署佳品,不拘一格的腾冲人也吃出了不少的花样。
稀豆粉类
稀豆粉:最常见的吃法,将热腾腾的稀豆粉拌上麻椒、特制的香料油、麻油、芫荽、腐乳水、酱油、辣椒油等一起食用,香辣、爽滑,是腾冲人的必备早点之一。据说除了消暑,还有养胃的功效。
稀豆粉粑粑:必须现场烤制的风吹粑粑,搭配稀豆粉吃法又有不同,可以掰成块泡进已经放有调料的稀豆粉里吃,类似于羊肉泡馍的方法;也可以在粑粑上抹好调料,再倒上稀豆粉,裹着吃,不过要小心稀豆粉被挤出来流到身上。
稀豆粉饵丝:是将煮好的饵丝和热腾腾的稀豆粉搅拌在一起吃,感觉像湖北的热干面,稀豆粉的作用相当于热干面中的酱料,只是这一吃法中稀豆粉的比例会更多,吃起来还是能感受到它的爽滑。
稀豆粉油条:油条,是中国饮食文化爱憎分明的食品之一。自传入云南后,经当地人的发挥,将油条泡入稀豆粉中吃,一来味美,二来泄愤,把秦桧淹入豆粉的大海中,然后才食,快哉!美载!当然油条大多也要在火上烤过为好。这道美食干稀结合,脆、糯、香、辣、烫融为一体,别具特色。
豌豆粉类
凉拌:这是豌豆粉最常见的吃法,好像凉粉的吃法。关键还是上文说到的佐料,红、白、黄、绿、棕、黑等热热闹闹一大碗,正宗的豌豆粉吃起来要筋骨好、色泽亮、口感柔韧鲜爽才能叫声好。
大薄片:腾冲的特色美食还有一道大薄片,就是片得很薄的猪脸肉铺在一盘豌豆粉上,上面再撒上各式调料而成。
皮脆豆粉:将豌豆粉切块,在蛋清里滚一滚,过油炸,颜色发黄后即可食用,外面是脆脆的,里面是软软的。有点像我们日常吃的炸日本豆腐,只是里面的豆粉比日本豆腐更劲道。
豌豆片类
稀豆粉浇到竹筒上,差不多半个小时晾凉后就可以揭下来,用一根细绳从豆粉和竹筒(他们叫竹片,寸大妈叫片片)的夹层穿一下就可分离。然后要用差不多1天的时间晒干,这样更有利于保存。
炸豆片:用油炸,很酥很脆,直接当零食就很好吃,咬起来有些像虾片。做完豆粉锅上留着的那层锅巴同样也能这么吃。
炒豆片:将干豆片泡发回原来湿着的样子,和西红柿、蟹、辣椒等一块炒,就是一道美味的炒菜了。
豆渣如何利用
江泰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船舶风险部项目负责人徐洪霖介绍,航运保险主要包括货运险、船舶险和保赔保险三大类。目前,涉足货运险业务的险企数量最多,竞争最为激烈,发展相对成熟;涉足船舶险的险企数量在10家以内,垄断竞争格局明显;保赔保险的发展十分滞后,真正经营该保险品种的仅有中国船东互保协会一家,且规模不大。
业内专家认为,航运险的健康发展,不仅要改变低端市场竞争过度、高端市场难有突破的现状,还要大力推进产品创新,优化市场结构。
政策发力 航运险逆势增长
“近几年船舶运力严重过剩,航运市场低迷,运价持续下降,影响了险企保费收入。但上海的船舶险保费保持了较高的增速,货运险保费保持平稳。”徐洪霖介绍。
数据证实了上海船舶险的“逆袭”。2009~2012年,上海地区船舶险市场规模从6.8亿元增加到22.62亿元,4年增长了2.32倍;货运险市场规模从11.7亿元增加到13.39亿元,4年增长了14.4%。
此外,2012年,上海船舶险保费收入占全国船舶险的比例达40.63%,货运险占全国货运险的13.16%。两个险种的市场份额都占据了绝对优势。
“这与上海实施的优惠政策不无关系。”徐洪霖解释说。2009年的《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积极推进有实力的金融机构、航运企业等在上海成立专业性航运保险机构。优化航运金融服务发展环境,对注册在上海的保险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这些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保险公司入驻上海。2010年底,我国第一家航运保险运营中心人保财险航保中心正式开业,随后,太平洋产险航保中心、平安产险航保中心相继开业。今年1月,阳光产险、永安保险获批筹建航保中心,这使得在上海专业运营航运保险的企业数将由3家增至 5家。
此外,目前在上海涉足航运险经营的险企总数超过了40家,经营航运保险的专业中介机构有300多家,并拥有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船舶保险公估的公司上海船舶公估有限公司。与此同时,据了解,由人保财险、太平洋产险和平安产险“三巨头”牵头的上海航运保险协会正在积极筹建中,有可能在今年上半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
协会除了对保险行业进行自律管理和服务,还把培育航运保险市场的发展、培养人才,加强专业信息开发和应用等工作列为重要职能。
不仅如此,税收优惠政策使得很多保险公司将上海作为航运险保单出单地。即使是在别的城市承接的保单,有条件的险企也会选择到上海总公司或者航保中心去出单。也就是说,上海承接了其他城市的部分保险。
争加剧 险企短兵相接
众多险企想分食航运险大蛋糕,使得近年来市场竞争不断升级,三大险种的结构分化格局日趋明显。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货运险的竞争最为激烈,甚至深陷价格战泥沼;船舶险则被几家大公司瓜分;而保赔保险基本上被国外公司占据,国内发展十分滞后。
徐洪霖说,险企承接货运险一般采取预约大保单的方式,即航运企业根据全年的货运计划与险企提前谈好合作,期间所有的船运货物都由该险企承保。
“货运险的竞争集中体现在客户资源上,具体的保险条款设计和相关服务相差并不大。”险企能否抢到客户资源,除了看关系铁不铁,还要看费率高低。因此,在产品趋同的情况下,险企间的费率竞争十分激烈甚至有恶性竞争存在。
船舶险尤其是远洋船舶险涉及的标的价值很大,一旦发生赔付将对险企资金带来极大考验,因此一般的险企不敢轻易涉足这个领域。在涉足该领域的几大险企中,人保财险、太平洋产险和平安产险几乎占据了国内大型国有船企旗下的船舶保险,其他险企主要承接民营船企的船舶,所占市场份额很小。
保赔保险业务方面,目前国内开展该业务的主体非常少,大多数船东将保赔保险投到了国外机构。“我们选择将保赔保险投给国际上的保赔协会,主要是因为在国内没有选择。”
一航运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国内仅有中国船东互保协会开展保赔保险业务,理赔和分散风险的能力非常弱,船东也不愿意投保。据统计,即使是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等大型国有运输企业,其保赔保险有80%左右份额投到了国外。
业内人士透露,保赔保险业务的利润率是非常低的,该业务对一般的险企不具吸引力,极少开展这一业务的险企主要是为了完善产品线,将其当作一项附加服务,吸引航运企业的船舶险和货运险业务。
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4、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5、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6、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7、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8、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
9、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
《蒙古帝国的兴亡》
作者:杉山正明
译者:孙越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1世纪的人类,处在信息爆炸的一个新纪元,随着通讯和交通的不断拓展,来自地球村各个角落的人们,常常会在不同的场合汇聚,彼此观察和打量,用自己的眼睛和思想重新丈量那些曾被回眸过无数次的历史,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思维火花。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出版的《蒙古帝国的兴亡》,是由日本熟悉二十多种中亚国家语言的杉山正明教授撰写的作品,该书曾获日本学士院奖。学界认为他的蒙古史研究很有特色,新意迭见。要知道,近些年世界各地尤其是日本,新的潮流不断兴起,而作者将东方的汉文史料和西方的波斯语史双剑合璧,跨越多语种史料的壁垒,从人类的视角来眺望那个曾经跨越亚欧版图的大时代,应该说是一段相当有趣的穿越历程。
事实上,通过不同语种的文献来考察历史,也非首创。20世纪90年代,笔者在四川大学就读时,曾经接触的一位英国女留学生,她就是试图通过对中国古汉语的学习,试图由唐朝古汉语写作的佛经入手,转而研究印度的历史。因为不少印度学者认为,“在印度,玄奘影响的不仅是佛教徒,而是全部的印度人”,是玄奘帮助他们重建了印度史。
本书共分上下两集,从蒙古的诞生、对世界史面貌改变的影响、陆地和海洋的巨大帝国的大统一到其解体沉没的后话等角度切入,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更为“贴肉”的欧亚大贸易圈图景。这其中,自然也不乏亮点。
亮点一:成吉思汗究竟长什么样
说起成吉思汗,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这位在13世纪带领族人开拓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版图的人物,被收录在中国历代帝后像中,人们似乎也早已熟悉了他的面孔。但作者认为,我们见到的或许只是想象图。如果人们仔细看,就会发现成吉思汗画像与忽必烈的画像轮廓基本相同,而忽必烈出生时成吉思汗却说他的脸如中原人一般,似乎暗喻了彼此面貌的差异。更令人好奇的是,史上几乎没有关于成吉思汗容貌的记载,尽管波斯语文献称其是具有西方人特征的彪形大汉。
众所周知,成吉思汗死后,人们一直没有找到成吉思汗陵,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元朝皇家实行的是密葬制度,即帝王陵墓的埋葬地点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在案。本书中提到的关于成吉思汗容貌的描述,又令读者对其产生了更多的神秘和好奇感。
亮点二:重拾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史书
公元1295年,自成吉思汗起家过去了九十年左右,第七代伊儿汗合赞才开始着手编纂蒙古帝国的历史。要知道,合赞时代的蒙古已经发展成横跨欧亚大陆东西、实至名归的世界帝国,但跟随而来的蒙古人却已渐渐遗忘了自己的历史。合赞从心底尊敬着忽必烈,希望能唤醒所有散布在各地的成员对蒙古的认同感。
据文献记载,蒙古人发迹于斡难之时,本来是没有文字的。1204年,成吉思汗征讨乃蛮人之时,成吉思汗命令掌印官回鹘人塔塔统阿教授太子、诸王畏兀字以书写蒙古语,蒙古人至此时便采畏兀字母以书写蒙古语,学界称为回鹘式蒙古文。或许,正因如此,当时势力极盛的蒙古便以蒙古为中心,用波斯语编成了庞大的“蒙古正史”,其内容参考了蒙古皇室的秘藏史料《金柜秘册》、各部落口耳相传的旧辞、熟知蒙古诸事及秘史的合赞口述。尽管合赞没能亲眼看到《史集》的完成,但负责编纂的拉施特在第八代伊尔汗完者的指令下,在既有的蒙古史基础上,追加了当时世界上主要种族的历史,从而史无前例地将人类此前的世界历史进行了系统化整理。
而今,作为本书重要参考的著作《史集》作为研究蒙古历史最基础、最古老的史料抄本,静静地沉睡在原奥斯曼帝国首都(现为土耳其共和国首都伊斯坦布尔)旧皇宫一角的图书馆里。幸而遇见了通晓多国文字的作者的挖掘,今天的读者才能通过中译本,踏上穿越时空横跨欧亚版图的奇妙旅程……
亮点三:立体扫描元大都的前世今生
元代以后明清至今,中国的首都都设在北京,其前身便是元大都。而根据族谱,笔者的祖先,也是在忽必烈时代,铭记着燕山(元大都)的方向,于1281年入闽任仕开族,经历700年风雨,将记忆和血脉传承至今……这样想来,我们就是写就历史的本体。
话说1266年,忽必烈下令兴建庞大的皇城――大都,而真正建造到初具雏形便大约花费了四分之一的世纪。想想即便是经济发达、大兴土木的现代,恐怕要破土动工修建一整座城市,也是十分罕见的大工程,更何况是几百年前。元大都的设计大纲是“黑衣宰相”刘秉忠结合儒道佛三教理念完成的,是忽必烈用以向世人展示其领导下的一个富强新时代的产物。
从外观而言,元大都是正统、理想的汉式皇城。大都外廓周长六十里,采用干支循环一轮刚好是六十之数;街市区域划分采用里坊制度,不再像长安那样在每个坊周围增盖坊墙。这也当时唯一按照《周礼》建造的都城。作为一座完全的计划城市,从集合了中书省等中央政府部门的南侧街道,到分布官办市场的北侧;从东侧祭奠祖先的太庙,到设有祭祀大地之神的西侧社稷坛,都遵循了“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今天人们熟知的四合院,就是当时公开征集中都或各地富庶前来居住的数个居住单位的组合。而仓库和窑场,可见大都既是消费城市也是产业城市,其前所未有的整齐划一和恢宏气势征服了马可・波罗这样的旅行者。
元大都的构建历史和早期思想,或许今天还在通过某种建筑的文化理念,对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着微妙的影响,这的确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亮点四:从白银到“盐引”的划时代经济模式
2、在稀释的甜面酱上加入五香粉和孜然粉,不要搅拌。
3、开锅烧油,烧热后浇在五香粉上,开始搅拌,油太多了的话会很油腻。
炸串的做法:
1、面粉加水顺一个方向搅拌均匀后,再加少量油继续搅拌,均匀后放置一小时备用。不能太厚,要稀一点。
2、把鸡胗,鸡肝,葱,姜,花椒,八角,盐放入锅中加水煮15分钟,出锅备用。
3、把所有材料切片串竹签。
4、甜面酱加一勺纯净水搅拌均匀后加辣椒油。
5、刷面糊,进油锅,油温在140度左右,正反面共3分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