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多元化运营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133-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36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指出:“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少。因此,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进一步明确了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提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的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据此,高职院校商务翻译教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培养既精通英语语言知识,又具有国际商务知识和翻译技能的复合型实用商务翻译人才,即“通识型”人才(戴炜栋,2008: 71),以满足国内外企业对商务翻译人才不断扩大的需求。
然而,现今不少高校商务英语翻译专业教学由于受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影响,不能有效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实用商务翻译人才,主要体现在:1. 教学内容单一、手段单一、考核方式单一、教师队伍元素单一;2. 课堂教学表现为不注重翻译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只是通过翻译学翻译,就事论事,一味罗列现象,未从理论上进行阐述、解释、说明,一味强调授人以鱼而不授人以渔,只限于某一商务项目翻译,即重在“翻什么”,而不注重“如何翻”及其缘由,致使学生缺乏创新能力;3. 仍然遵循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授课方式、模式单一、方法陈旧,不能适应我国商务翻译人才培养要求,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种滞后性在高职教育中尤为明显。为此,本文倡导并试验商务翻译课中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
多元化理论最初由美国哲学家费耶阿本德(Paul Karl Feyerabend, 1924~1994)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反对单一、独断,主张开放型、创新型的方法,也就是“怎么都行”的认识(刘放桐,2000:539)。此理论用于教学,突出全方位、立体式思维,强调多取向、多视野、“多模态教学模式”(冯奇,2011:317),也就是辩证综合的教学模式(田式国,2001:293)。
而所谓商务英语翻译课中实践多元化教学模式,即是贯彻“英语、商务、实践”有机结合的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复合型实用人才培养思路;创立工学结合、课证一体教学体系,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训、技能竞赛相结合,校外翻译专家、行业兼职教师与课程专任教师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从教学内容、形式、方法、考核手段、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开展教学改革;探讨出一套针对商务英语翻译培养目标、商务英语翻译自身特点、高职学生实际、我国商务市场需求实际,适用于高职教育需要,符合职业行业特点的商务英语翻译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为学生商务翻译方面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造就能适应并服务我国外贸新形势、新需求的真正复合型实用商务英语翻译人才。
1 . 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尤其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内容单一、零碎,往往只介绍某一翻译方法,只涉及某一商务翻译现象,不重视理论依据、翻译本质学习;只介绍某一商务项目翻译,不重视对商务英语、汉语基本特点的介绍、对比研究,教学体例上多是由词到句的语法体例,多是采用“知识点+例句”,侧重句法层面,模式单一,使学生学习“只见树,不见林”,学到的知识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理论性;翻译练习形式单一,与教学内容及实际脱节,多做单句机械性练习,较少做活用性练习尤其篇章练习。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教学中设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应体现多元化教学内容,即由商务英语知识+商务翻译基础理论及技巧知识+国际商务、外贸、旅游等知识+常用商务文体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等构成,突出商务翻译知识学习与人文素养教育并重,专业理论教育与实际技能培养并重原则,构建商务英语翻译理论教学体系和商务实用文体翻译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自行编写出了针对商务英语翻译培养目标、商务英语翻译自身特点、高职学生实际、我国商务市场需求实际,适用于高职教育需要,符合职业行业特点的英文商务翻译教材《A Course of Translation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2012年8月北京出版社出版,彭开明主编),以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为学生商务翻译方面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突出商务主题、以综合学习商务英语总体特点为切入点的理念,注重在学习商务(文献、合同、信函、单证等)英语语言(包括用词、结构、语体风格)特点基础上开展翻译理论、技巧探讨,突出商务主题,体现商务翻译特点、学习理据,使教材架构具有系统性、科学性,有利于培养有扎实基础、有发展潜力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2)商务英语翻译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课程,它既注重商务能力的操练和培养,又必须打好语言技能的基础,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1)注重翻译理论及技巧的系统学习,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综合介绍商务英语语言文体特点后,就商务翻译标准(忠实、道地、同一性)、过程(理解与表达)及常用商务翻译方法及技巧专门作较全面、系统阐述,使学生对商务翻译基本性质、要求、过程及手段有一个整体概念和系统了解,而不是零碎的片面的印象,能把握翻译要素及主要注重方面;此外,在方法、技巧章节后,我们对反映商务英语共相的语言现象如缩略词等的构成、表现形式及其翻译作了专门介绍,这种学习具有普遍意义,能有助于学生掌握商务翻译的普遍规律,实践中举一反三,培养真正的商务翻译实用人才。2)致力于突破传统教学通过翻译学翻译、就事论事的方法,重视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将现代科学中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以及正在研究中的新观念、新方法应用于翻译学理论的探讨,运用语义学、语用学、对比语言学、修辞学、文体学、逻辑学、符号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近缘学科,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阐述翻译标准、过程、方法、技巧等,使其成为教学有机部分。
(3)重在双语对比的理念。翻译属于语际间的交际活动,涉及至少两门语言,翻译理论的探讨、方法和技巧的建立和翻译实践都离不开双语的对比研究。我们教学中,注重对英汉语言及商务英语和商务汉语在语言成分、修辞手段、交际功能等方面的基本特点,其共性以及各自异质性表现和双语的对应情况,以使翻译时能自觉地运用这些特点,重视一切难译的地方,认真地研究同一思想内容如何运用不同语言形式进行表达,有效提高实际商务翻译能力。
(4)练习中,注意将翻译实践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机械性练习与活用性练习相结合,句子翻译与语篇翻译相结合。
2 . 实施多元化教学形式
传统翻译教学方式单一,基本上局限于课堂,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作填鸭式教学,满堂灌,结果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学到一些不完整的模糊不清的知识,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实际动手能力。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我们提出实施多元化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与翻译实训、翻译竞赛、翻译讲座等相结合,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使教学生动活泼、充实、丰富多彩、仿真感强,实效,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课堂教学我们改静态、单一方式为动态、综合形式,在有针对性介绍必要的翻译理论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仿真式教学,进行现场模拟、演示报告、翻译点评等实景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外贸谈判翻译、旅游翻译等课堂仿真活动。这样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逼真、收效大。要特别提及的是,我们课堂上进行的翻译点评较有特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课堂最后一刻钟左右时间作佳译欣赏讲评,也就是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有学习价值的佳译就原文风格、内容理解、传译方面作画龙点睛的双语对照讲评,这样能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学到高招;二是对学生作业主要是篇章练习作专门讲评,首先对原文的文体风格及语言特点及翻译中拟注意方面和可运用的方法、技巧作要点提示,然后针对一些大多学生较难理解、传译的句子作重点剖析、订正,最后给出老师自己的译文,学生反映这样学习影响深刻,具有醒目作用。
翻译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通过接受翻译任务及在线作坊翻译实践等进一步巩固、强化、检验课堂教学,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因而课后翻译实训是课堂教学的后续和必然。我们的做法是,在基础性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安排大量的课外实践机会,针对特定教学内容,通过接受企业翻译任务及与实训基地即广州某翻译有限公司等合作实践,要求学生分组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一些较简易的产品介绍、使用说明书、商务信函、广告、导游、合同等英译汉或者汉译英。大家感到,这种学习刺刀见红,能够提高大家的翻译实战能力,立竿见影。此外,我们还不时开展翻译竞赛,以活跃外语学习气氛,检验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比如2011年5月5日开展了商务翻译竞赛活动。竞赛在09、10级商务英语专业(大一、大二)学生中进行,报名参赛人员共43名。本次竞赛为英译汉单向翻译,翻译材料取自徐锡华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级商务口笔译:笔译篇》(2009年)一书,内容为“谈判策略”,篇幅为约1000英语单词,难度适中。竞赛采取闭卷考试方式,时间150分钟。竞赛较为成功,大多译文基本忠实、道地、符合一致性原则,参赛人员全部及格以上,其中70分以上26人,80分以上8人,90分以上4人。考虑到教育部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翻译课教学要求对翻译速度要求每小时300字左右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底子,应该说这一结果较为难得。
在开展分级教学、因材施教过程中,我校翻译课程组为了加速优秀人才培养,采用了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每年选拔各班成绩出色、笔译能力都较强的学生举办Top Class,开办全国商务英语翻译资格认证辅导班,实施课证一体,取得了良好效果,如2010年5月组织09级大二学生参加全国商务英语翻译资格统一考试(初级),72人参考,通过的达60人之多,并且其中获优秀(85分以上)者2人,良好(75分以上)5人。这一做法在江西省高校外语界中属于首创,现已成了本课程固定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实施因材施教,举办精英班是高职院校快出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能有效促进整体教学质量。
3 . 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影响着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英语教学法的选择和使用”(戴炜栋,2008:200)。商务英语翻译课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和实践性的综合型应用课程,传统的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法无法实现培养既精通英语语言知识,又具有国际商务知识和翻译技能的复合型实用商务翻译人才这一目标,而是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法,多视野、多手段开展教学。因此我们探索、设计多种方法服务于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开展翻译教学改革。
(1)实施“①课前翻译实践(课外练习,包括试译本翻译基地的商务翻译资料);②翻译讲评;③学习翻译理论及技巧,开展翻译实例解析(包括翻译范文学习);④课后翻译实践(语篇翻译为主)”的四步教学法,突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2)贯彻“融翻译教学、翻译理论探讨、翻译实践为一炉”的理念,以教学推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如本课程组教师教学中运用自己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国语》等杂志已发表系列翻译理论探讨论文中提出的理解层次观、照应、运用微观整合性和宏观整合性、翻译的多元性、运用图式进行表达等观点、思想讲授翻译标准、过程、技巧、方法等,丰富了翻译教学内容,拓宽了视野,有深度,教学中还利用我们为广州某翻译公司等企业从事商务文献翻译中大量较成功译例及学习商务文献翻译资料发现的佳译阐述翻译理论、技巧,用作翻译实践材料,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利现身说法,使学生印象深刻。
(3)抓好译例案例教学。翻译课中无论是学习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或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都要围绕具体的译例案例。通过译例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分析和鉴别能力,找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找到自己独特的招数。
(4)运用情境教学法。传统翻译教学的素材常常是黑白的文字,而我们《商务英语翻译》课教学中的案例(项目)和丰富的翻译基地视频资源为翻译教学提供了具体翻译的情景,便于学习者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中强调“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并行,重在“授人以渔”。即既注重实用商务文体翻译案例教学,以适应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工作需要,更重视掌握、运用必要翻译理论、方法、技巧等能力培养,使他们在完成学校教育之后,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技巧。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这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根本途径。
(6)运用循环递进法(cycle)(Quirk,1985: 37)。先是提纲挈领,而后层层深化,互参对比。即是教学中通过反复不断对学生进行某一语言知识或翻译知识刺激,不断感知,达到认知目的。如商务英语基本特点首先在第二章作了总体简介,此后在商务翻译标准、专项商务翻译章节中再深入了解;再如在理解一章节提出运用逻辑包括暗含逻辑分析进行理解,而后在增词法、拆译、定语从句翻译、长句翻译等章节中反复出现,加深逻辑推理在翻译中重要作用。
4 . 实践多元化的考核手段
通常翻译课考核与其他英语专业课雷同,都是以课堂考试为主,约占70%,再加上平时作业成绩,约占30%。课堂考试多为应试式,学生按考前老师布置的范围复习,基本知识考核靠背,有些翻译考题取自课本上或老师上课列举的体例,某种意义上流于形式,不能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及实践技能。为了全面、客观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设计多元化的考核手段,即课堂考试+平常作业成绩+校内外实训考核+翻译基地实习成绩+翻译资格证考试等,考核形式由教师阅卷、专家鉴定等构成,强调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商务英语翻译能力进行多角度的评价。考核由三个方面构成:即理论知识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和平时成绩考核。实训考核主要是指考查学生接受企业翻译任务完成情况;就翻译证资格考试我们规定,凡是参加全国商务英语翻译资格认证考试及格以上,课堂考试可免试。
5 . 建设多元化的教学团队
培养复合型实用翻译人才关键在教师,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商务英语翻译师资力量普遍来说非常薄弱,人员不足,尤其具有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技能及商务英语的教师严重稀少,不能适应培养目标的需要,高职院校尤其如此。为了克服这一瓶颈状况,我们教改中通过引进、聘用、派出培训及老教授与青年教师结队等方法,着力建设多元化教学团队,组建一支由能融翻译教学、翻译理论探讨、翻译实践为一炉的“双师型”专任、兼职教师及校外翻译实践指导专家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中注重团队建设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专任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教学能力、职业能力培养及课程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队伍建设。今天我们这支队伍不仅有多年从事翻译教学的教授,还有“双师型”教师,还聘请了广州及南昌两家翻译有限公司商务合同、信函、工程等方面翻译专家讲学、兼课,承担具体的翻译实践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掌握实际翻译工作中的最新动态和技术手段,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我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整体水平。
6 . 结语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课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符合翻译课是一门集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课为一体的综合型应用课程的特点及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是实现培养复合型实用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目标的需要,其理念在于以掌握实用的商务翻译技能、强化商务实际翻译能力培养为主线,着手构建商务英语翻译理论教学体系和商务实用文体翻译的实践教学体系,有针对性地采取理论指导、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动态的、全方位的综合教学形式,以此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性和商务素质。
参考文献
Quirk, Randolf,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New York: LongmaInc., 1985: 37.
戴炜栋.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71,200.
冯奇.外语教学与文化[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317.
刘放桐等.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39.
康佳、TCL纷纷涉足地产开发领域,而海尔、海信、美的、长虹、格力等企业的房地产早已步入正轨。同时,格力空调造冰箱、创维彩电全面进军半导体设计制造领域,就连比亚迪也要从新能源电池、汽车领域杀入家电业。而春兰的新能源业务终于在今年熬出头,澳柯玛在新能源电动自行车、太阳能热水器项目成长迅速。海信科龙也从白电向小家电扩张,格兰仕则从小家电强势切入大家电。
与此前两轮的多元化扩张相比,今年家电企业的扩张呈“混合交融”的新走势。一边是向地产、金融、新能源等热门行业的跨界横向扩张,另一边是围绕产业链一体化,向上游关键核心零部件、下游的网购、专营店等销售渠道的界内纵向扩张。
《中国企业报》记者通过对家电企业公开资料的整理汇总,将对家电业三次多元化扩张进行梳理和总结。
第一轮:产品多元化
源起上世纪90年代的家电企业多元化扩张,原因颇为复杂。有的是为了寻求做大做强的增长动力,有的是要追求品牌、营销网络、售后服务等共享资源边际成本的最大化,有的是想什么赚钱做什么。
这一时期,企业主要集中于家电产品上的多元化,从最初某一个产品向关联的多类产品扩张。像海尔从最早的冰箱,向空调、洗衣机、彩电,最终又向热水器等厨卫家电,产品涵盖到几乎所有的大小家电产品。春兰当年,也是从一家空调厂做大之后,向冰箱、洗衣机等产品发展。而澳柯玛当年只是一家冰箱冰柜生产企业,后来也开始生产空调、电饭锅等产品。而科龙的发展,也是从空调起家,在收购了国内最早的空调企业华宝后,又以容声的品牌进军属于制冷家电的冰箱市场。
类似的还包括长虹、TCL、海信等企业,最初只是一家彩电生产厂,后来通过产品的多元化又向空调、冰箱等领域发展。美的当初只是一家生产电风扇、电饭锅的小家电企业,后来选择空调作为其多元化扩张的第一步,集中资源在空调和小家电两类产品上发力。
当年,以小天鹅、小鸭为代表的洗衣机企业,在获得自身发展的第一桶金后,也快速拉开了向冰箱、空调、洗碗机等多个产品领域的扩张发展。
正是通过这一轮的产品多元化,在国内市场上快速涌现了以海尔、春兰、长虹为代表的家电品牌。一些企业除了在产业上实现了快速发展,还依托品牌、队伍、网络等资源的共享在新进入的领域获得了不错的成长。
总体来说,众多家电企业在首次多元化产品扩张上,取得了阶段性成功,这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整体实力,也让中国家电企业开始逐步掌握与外资企业同台较量的实力和手段。在扩张手段上,基本上以自主发展为主。
第二轮:产业多元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期,一些家电企业在产品多元化上取得成功,树立了企业进行多元化扩张的信心。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经济也处于快速发展期,与家电存在一定联系的领域,譬如电脑、手机通讯、金融证券、新能源等行业的井喷式发展,吸引了众多家电企业的眼球。
在这一阶段,最热门的扩张当属家电企业的跨界发展,首当其冲的正是在3C融合趋势下,家电企业向手机通讯、电脑IT领域的扩张,TCL、海尔、海信、康佳、厦华、长虹等一大批企业,纷纷推出了各自的电脑、手机、数码摄像机等产品,甚至还了未来信息家电的新战略。而海尔、澳柯玛等企业,还将企业的触角伸向了生物医药、金融保险、餐饮等多个领域。
与此同时,这一阶段最热闹的当属家电企业集体造车冲动,春兰、美的、奥克斯、波导等企业纷纷通过收购的方式进军汽车领域。而夏新、清华同方、新科等企业,也挡不住市场的诱惑,从各自所属的外部产业向彩电市场发起了新一轮的冲击。虽然最终这些企业几乎全身而退,但这一轮跨界扩张,喜忧参半。家电企业虽然还继续维持着一定的产业架构和产品布局,但却敌不过那些专业化的品牌和企业。
这一时期的多元化,主要源自家电企业抵不住来自外部其它市场的诱惑,一些企业甚至还抱着“赚一笔就走”的侥幸心理,最终却是“赔了本钱又伤了品牌声誉”。在扩张手段上,或是自主发展,或是通过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
第三轮:混合多元化
最近5年来,在经历了前两次的多元化扩张经历之后,一批大型家电企业又拉开了新一轮的混合多元化扩张大幕,不过与前两次相比,这一轮的多元化显得较为成熟,并采取了“聚集家电主业、兼顾其它产业”的策略,主要是借助资本手段对现有的家电企业和产业进行了一轮全面的资源重组。
以长虹、TCL、康佳、海信为代表的企业,在明确了平板电视主业的基础后,采取了向上进军平板显示器、半导体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向下则借助当前的电子商务大力发展网上商城,并在乡镇建设品牌专营店。
美的在原有的小家电、空调业务基础上,通过并购华凌、荣事达、小天鹅三家企业后,短期内快速拉开了对国内冰箱和洗衣机市场的覆盖,也成为当前海尔在白电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对手。小家电企业格兰仕,近年来在向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大家电的扩张中,也走了一条与美的颇为相似的发展轨道。
近年来,康佳、TCL、长虹、美的、海信、海尔等企业,在立足家电产业的同时,又借助自身在当地的资源优势纷纷介入地产领域,有的进行工业地产的开发,有的则是进行商业楼盘的发展,意在整合旗下的商业资源、资金、土地从而为企业寻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早些时候,长虹、美的、小天鹅、美菱等多家家电上市公司就曾在年报中披露,因为将企业资金用于股市炒股也大赚一笔。这也被认为是家电企业阶段性整合资源的一种方式。
正在展开的第三轮家电业混合多元化扩张,仍在实践过程中,不过有了前两次的经验教训,这将会给企业在当下的扩张带来更多的警示和提醒,最终结果也让我们拭目以待!
观察:家电多元化与专业化的启示
沈闻涧
伴随着中国家电业最大的一面专业化旗帜——格力电器悄然透露出多元化扩张计划,在国内家电业争论长达20多年的“是专业化,还是多元化”发展老命题也宣告结束。
回望整个中国家电产业,已很难找到一家“坚守专业化”的大企业了。而盘数中国家电前30强企业,均从当年的一类家电产品的小作坊发展到现今的多品类、多领域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在短短20多年的发展中,支撑中国家电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力量,便是产品或产业的多元化扩张。
其实,企业到底是选择多元化还是专业化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对于格力空调而言,从企业成立初始其就是格力集团多元化扩张的产物,格力地产、格力小家电、罗西尼表业等均是其同门兄弟。只不过,借助格力电器这个体系,格力对空调项目实施了“专业化队伍、模式、理念”的运营模式。
笔者以为,对于企业而言,无论是多元化还是专业化,行为并无对错,冲突正源于结果为导向。近年来,一些业内人士对于企业多元化扩张的批判,多是源于一些家电企业本身失败的多元化案例。当年的春兰、澳柯玛、小鸭、夏新等企业,或因为多元化而倒闭,或不得不断臂求生存。
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大批坚守专业化经营的企业最终走势也颇为尴尬。荣事达洗衣机、长岭冰箱、威力洗衣机、乐华空调、春花吸尘器、水仙洗衣机等企业,最终或沦落为被并购对象,或关门歇业,或在市场上销声匿迹。
上述多元化与专业化的失败案例再度揭示出,并非企业在道路或方向上出现问题,而是在自身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等手段出了问题,或是未能及时根据社会和商业环境调整运营模式和竞争手段,或是在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管理手段等方面遭遇了“瓶颈”却未能快速突破。
专业化家电企业的发展结束,并非多元化扩张的全面胜利。笔者认为,在现阶段众多家电企业的多元化扩张中,仍需要坚守专业化运营的理念与思路。近年来,美的、海尔、海信、长虹等企业多元化成功的案例表明,在集团多元化扩张的战略架构中,坚持对不同产业和产品的专业化运作是确保多元化成功的基本先决条件。
一、前言
作为提升城市交通水平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在近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研究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管理问题,能够更好地提升该项工作的投融资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对轨道交通的建设起到重要保证作用。本文从概述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二、轨道交通投融资概述
由于具有载客量大、快捷准时、舒适环保、有效利用地上与地下空间等优点,轨道交通已经成为解决现代化大都市交通问题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我国许多大城市已经逐渐步入了以发展轨道交通为主的城市快速交通建设期,地铁、轻轨、城际高速列车等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主要领域。但是,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普遍存在着资金匮乏、建设速度缓慢、商业化经营经验不足等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一项具有耗资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内容复杂等特点的庞大开发项目。首先,资本密集型和高昂的沉没成本决定了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巨大,且线路一旦建成就难以变动。其次,自然垄断的特点决定了潜在进入者进入这一市场具有明显的难度,从而导致市场的竞争性大大降低。再次,由于建设和运营周期较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变化导致的客流量变化以及宏观政策变化等经营风险,投资者难以控制和独自承担。最后,轨道交通所提供的服务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和巨大的外部效益,承担着对所有市民的普遍服务义务,在价格、服务对象、成本分担等方面必须体现公共服务项目的公平性,在节约时间成本、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增加社会经济福利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效应。正因为以上特点,轨道交通建设的初期,政府需要考虑如何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以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并赋予企业独占经营的地位,对企业进行适当的保护。同时,由于企业面临着巨大风险,需要政府从资金补贴、客流培育、票价制度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而当线路运营开始产生效益之时,政府又需要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对服务水准、价格等进行严格的监管,激励企业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
三、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的发展
(一)政府财政资金无偿投入、政府经营的投融资模式
我国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轨道交通投资基本上是由政府无偿投入,即轨道交通全部由政府投资,经营上由国有企业(实际是公共部门)垄断经营,依靠政府财政补贴来达到盈亏平衡,如北京地铁1号线、环线、天津地铁等全部由中央政府投资。政府对项目的投入主要是现金投入,由于资金完全由政府财政投入,投资结构单一,政府财政面临巨大压力。
(二)以政府为主导的负债型融资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由政府财政投入部分资金,其余资金则依托政府提供信用担保,由地铁企业以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债务融资。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有很多采用这种模式。上海地铁1、2号线,广州地铁2、3号线即采用此种模式。这种模式筹措资金操作简便,资金充足、到位快,可以大大缓解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对地方财政的压力。但是融资成本高,巨额债务进一步加大了企业和政府的财务负担,尽管可以缓解政府的即期财政压力,但是政府必须提供持续的补贴,以保证运营的顺利进行。
(三)公私合作模式即PPP模式
公私合作模式即公共部门与私人民营机构合作模式。中文直译为“政府民营合作制”,主要指政府部门与民营机构签署合作伙伴关系,在合同中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最终目的是共同完成某些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建设及运营任务。通过这种合作形式,合作各方可以达到与预期单独行动相比更为有利的结果。与BOT模式不同的是,合作各方在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参与项目。因此,PPP模式是一个完整的项目融资的概念,并不是对项目全局的改头换面,而是对项目生命周期过程中组织机构的设置提出的一个新的模型。
四、建立多元化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的建议
通过对我国投融资模式和轨道交通的运营状况分析知,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准公益性”的特点。基于以上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投融资模式不能按一般的商业性原则对其进行管理和分析,而应该构建一种长远的、可持续的投融资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按投资收益关系分为两大类,一是线路建设和设备购置安装;二是附属设施建设及收益。那么前者是公众关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后者属于增值性收益。现将两者分开考虑分别建立投融资体系,在政策保证的前提下,实现投融资体制、经营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可以放开政策。真正做到谁投资、谁得益,建立真正的利益返还机制,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鼓励和支持政策,最大限度的吸引各种来源的资金,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轻政府资金压力,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环境。
对于与基础设施部分相关的附属工程、附属设施建设,可运用招投标的模式讨论相关开发方案,被选方案应该做到最大限度的服务于相应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程度带动基础设施相关产业发展,同时保证自身合理的利润空间。基于以上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附属设施建设分别筹资与运营的开发建设模式,既避免了投融资模式单一又保证了一定的利润空间,如此往复可以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五、轨道交通投融资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投资巨大,系统复杂,由此对投融资与管理模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在管理模式上,目前国内轨道交通在建城市多采用“一体化”模式,。
(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高投入给地方政府带来较大的财政压力,单靠传统的财政拨款加银行贷款的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引入外部投资者,实现轨道交通建设多元化投资是明显的趋势。
(三)随着投融资模式的变化,在轨道交通发展中,传统的地方政府“大包大揽”的“大业主”模式将逐步演变为“市场化”的“小业主”模式。如通过BT模式将建设管理具体事务剥离,通过BOT模式将建设及特许期的运营都交给专业公司,通过PPP模式实现“公私合营”。这些新模式的引入给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带来了资金、专业的技术及丰富的管理经验,而地方政府一方面设立公司按合同等契约参与市场化运作,另一方面负责对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等事务的监管。
六、“三个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创新
(一)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是投融资模式创新的取向之一。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是以增加资金供给为着力点,通过市场化改革,引进竞争机制和私人资本,形成政府主体与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动态均衡。这一政府与市场共生的多元复合模式,既否定了政府作为单一投融资主体的行政性垄断模式,又否定了民营、外资企业等市场主体作为单一投融资主体的以市场为基础形成的市场性垄断模式。
(二)投融资渠道多元化是投融资模式创新的取向之二。投融资渠道多元化是以优化资本结构为着力点,通过对渠道体系的拓宽与优化创新,推进投融资渠道多元化,实现资金供给与资本结构优化的协调互动。
(三)投融资方式多元化是投融资模式创新的取向之三。任何创新都是对现存的超越,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方式的创新也是如此,需要改进:(一)一些已经为国内外投融资实践证明有效的方式未能得到推广或引进;(二)一些在其它领域证明有效的方式未能为基础设施投融资所用:(三)用于满足不同投资需求和融资需求的创新方式未能开发出来。
七、投融资模式优缺点分析
(一)北京市投融资模式
北京作为首都选择以“政府筹资+银行贷款”为主导的模式,该模式适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早期阶段。此模式能够(下转第36页上接第22页)保证建设资金迅速到位,有利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迅速开展,同时,由政府作为建设主导力量,可以很好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的公益性。
但该模式由于需要政府补贴运营亏损和还本付息,这往往使政府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客观上,为解决北京市日益严重的交通出行问题,又需要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为此京投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方法如BT、PPP、BOT等模式,通过吸引社会资金来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从而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二)上海市投融资模式
上海市采用“市、区两级财政+银团贷款”为主导的模式,政府作为融资主体能够保证申通集团具有一个较好的融资资信等级,利于资金问题的解决,方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迅速展开。同样,上海模式下政府间接作为投融资和建设主导力量也能够很好的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的公益性质。
(三)南京市投融资模式
南京城市交通轨道刚起步不久,处于早期阶段,政府通过多渠道融资和为城市轨道交通建立长期稳定现金流等手段来保障城市轨道交通长期稳定的现金投入,该模式为“多渠道政府出资+商业贷款”可以缓解政府单个部门资金压力,保证资金的稳定投入,从而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稳步推进,但从根源上仍由政府买单,地铁投入过大,长此以往,财政将不堪重负。
八、把握城市轨道交通经济特性,构建可持续发展投融资模式
(一)区别经营性与公益性在资产上的特点,构建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是投融资模式的基础,企业如果有盈利的可能而且构建了清晰可靠的盈利模式,投资决策就有了科学的效益指标基础,融资计划就有了可实现的经济基础,投融资模式也就据以建立,实现自主融资,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和现代企业机制保障。
1.优化地铁建设规划设计是构建盈利模式的起点。地铁建设规划和设计不仅直接决定建设成本,而且直接影响客流、附属资源商业价值和土地增值,从源头上决定投资是否具有盈利性和盈利能力的大小。
2.提高运营效率是构建盈利模式的基础。提高运营效率包括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特别要认识到,增加客流量不仅直接提高客运收入,而且客流量是地铁实现资源开发收入的源泉。
3.地铁附属资源是构建盈利模式的重点。地铁附属资源是地铁投资建设的衍生产出,边际成本收益率极高,只需增加极少的策划和建设成本,就能增加较多的附属资源,产生很大的资源开发收入。
(二)在产权理论的基础上,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化运作,真正实现”谁投资谁得益“目标,解决因多元化融资的利益分配问题
根据产权理论和“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地铁建设和运营投入的产出都是企业法人的投资效益,属于企业法人的产权范畴。作为城轨企业的股东(如政府),拥有的是企业整体,通过股权享有股东权益。企业化运作的方式和理念才是实现多元化融资成功的精髓。
具体来说,政府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之间的管控关系应按照《公司法》和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在公司治理结构下界定、明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房地产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行业,其发展受到诸多国家政策的影响。政府的各方面调控,使得我国房地产行业面临着可利用的土地减少、地价上升、购买力下降等情况,去库存成为当前房地产企业的巨大压力,同时房地产行业的融资渠道变得越来越艰难。这些因素给房地产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危机和挑战。在新常态的经济环境下,中国恒大审时度势,及时转变经营模式及发展方式,用创新的思维,重新部署投资战略,建立多元化的房地产发展战略,保证了企业继续发展壮大而不被市场淘汰。
一、 中国恒大的VIE结构
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y),即协议控制模式,是指境外注册的上市实体与境内的业务运营实体相分离,境外的上市实体通过协议的方式控制境内的业务实体,业务实体就是上市实体的Vies(可变利益实体),其目的是规避我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对于限制进入的规定。新浪是第一个使用VIE模式的中国公司,随后被一大批中国互联网公司效仿,搜狐、百度等均以VIE模式成功登陆境外资本市场。
(一)中国恒大的VIE结构。中国恒大集团由许家印于1996年投资注册成立,原注册名为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房地产业务。2009年11月,恒大地产在港交所上市,股票名为恒大地产(03333.HK)。2016年6月,公司中文名称由“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恒大集团”,股票名为中国恒大(03333.HK)。
中国恒大集团的股权结构是典型的VIE模式,许家印通过BVI(英属维尔京群岛)公司鑫鑫有限绝对控股在港股上市公司中国恒大(注册地:开曼群岛[4-6]),而中国恒大又通过BVI公司安吉有限100%持股内资公司广州市超丰置业,超丰置业又100%持股广州市凯隆置业,而凯隆置业又100%持股下属两家公司,分别是恒大集团有限公司和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从下图可以看出,中国恒大集团作为香港上市实体,通过广州市超丰置业有限公司控制境内的恒大集团有限公司和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而恒大集团有限公司和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恒大真正的业务实体,是其在境内运营的两大平台,前者包括恒大金融、教育、互联网、大健康等多元化资产,中国恒大稍早前剥离的乳业、畜牧业、矿泉水等亏损资产,即是在恒大集团有限公司这个平台内进行;后者是中国恒大的地产主业平台。而作为这两大业务平台的控股公司广州市凯隆置业有限公司,只是连接中国恒大集团与两大业务平台的控股协议,并无实质经济业务。
(二)中国恒大VIE结构的特殊性。中国恒大集团的VIE结构和传统的VIE结构存在诸多不同。
首先,上市顺序不同。新浪最初采用VIE结构是为了成功引入海外资金并在海外上市,其作为国内上市公司,通过一系列操作,后成功在美国上市。而中国恒大已在香港上市,其通过剥离主要经济业务在广州市凯隆置业有限公司名下,其主要目的是在国内A股上市。其次,控制方式不同。传统的VIE结构中,境外注册的上市实体与境内的业务运营实体相分离后,境外的上市实体通过协议的方式控制境内的业务实体。而中国恒大将主要经济实体分离后,是放在了中国恒大100%控股的控股公司名下,之间并无协议存在,而是通过股权控制的方式来控制业务实体。最后,采用VIE机构的目的不同。大部分企业采用VIE结构,是因为VIE结构可以使国家限制外资进入或者外资准入政策比较模糊的行业的企业实现境外上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的限制,可以在无需中国证监会批准的情况下实现境外上市。而中国恒大集团通过内部重组将房地产业务整合并入恒大地产、将其他业务整合并入恒大集团有限公司的主要目的,则是因为VIE结构可以无需改变境内运营公司的股权结构,便于灵活调整上市方案,随时能在境内A股上市。
二、中国恒大的多元化战略
(一)中国恒大的多元化之路。2014年,中国恒大正式提出多元化战略经营模式,而实际上中国恒大的多元化战略开始于2009年恒大女排排球俱乐部的创立。2010年中国恒大又以1亿元接受跌入谷底的广州足球队,成立了恒大足球(后因淘宝的加入更名为恒大淘宝足球)。同年,中国恒大斥资8.5亿元成立文化产业集团,下设电影、院线、音乐、动漫、?纪、歌舞、发行等文化产业公司,并于2015年12月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综合性文化产业第一股(现已终止挂牌)。此后,中国恒大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分别创建了多个全资附属公司:其中主要有恒大粮油、恒业、恒大矿泉水等(现已出售),这些公司作为中国恒大快消业务板块,成为中国恒大多元化发债的主要板块之一。
2015年2月,中国恒大收购新传媒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组建恒大健康产业集团,后更名为恒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恒大健康。
2015年6月23日,恒大地产、腾讯控股共同投资7.5亿港元认购马斯葛75%的股权,其中恒大持股55%,涉资5.5亿港元;腾讯持股20%,涉资2亿港元。
2015年9月18日,将公司名称更改为“恒腾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恒腾网络。
2015年8月,中国恒大通过收购中新大东方人寿50%的股权,主要经营寿险、健康险和意外险等,后更名为恒大人寿。
2016年4月,中国恒大耗资约36.1亿元,收购嘉凯城52.78%的股权。
至此,中国恒大集地产、金融、互联网、健康、旅游、文化及体育为一体,其多元化战略主要分三条线路:一是以中国恒大为中心的集团业务,二是以恒大地产为核心的房地产业务,三是以恒大集团为辅业的多元化业务。
本文统计了截至2016年11月中国恒大拥有的控股企业及股权,详情见下表。
中国恒大的多元化战略使得其资产迅速扩大,自2014年中国恒大宣布正式多元化以来,资产的增长速度非常快,特别是2015年,其资产的增长速度达到了59.5%。
(二)中国恒大多元化战略给其带来的优势。企业的多元化战略让企业的业务延伸到多个领域,这使得企业内部资源可以实现共享,同时也可以分散部分领域的风险。
1.中国恒大多元化战略实现了企业资源共享。从上面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恒大集团的多元化战略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房地产、体育、文化、保险、互联网、媒体与娱乐等六大方面。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形成了极大的联动发展空间,给集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中国恒大多元化战略中的恒大健康,以地产项目为主要载体,依托恒大集团全国大规模的社区资源,为社区提供医疗配套和健康增值服务,覆盖恒大地产社区及周边,服务人群数千万;恒大健康还与恒大人寿等保险、金融机构合作,与国家医疗保险对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并能有效结合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险的“凯撒模式”;恒大健康已与恒大人寿等保险机构合作开发了社区健康管理险种。在恒大人寿的战略中,打造“大健康、大医疗”板块也是重要一环,即从医疗机构入手,逐渐拓展到健康服务产业链的其他上下游,形成以寿险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恒大实体业务转型的主要方向是健康产业和养老地产,这可通过恒大人寿成立相关的保险产品予以配合。
2. 中国恒大多元化战略有效地规避了企业经营风险。房地产行业是我国高风险行业之一,其风险主要来自于投资数量大、投资周期长、变现能力差等方面。现阶段政府对房地产方面的调控力度越来越大,因此,政策变化也给房地产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中国恒大以房地产为核心产业,采用多元化战略,能避免其过于依赖房地产而产生波动的弱点,使企业在遭受房地产的挫折时,通过在其他产品或行业的经营成功而弥补亏损,从而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
3. 中??恒大多元化战略的其他优势。中国恒大通过多元化战略可以扩大已有企业的品牌优势,增加市场影响力。恒大淘宝足球从整体上减少了中国恒大的宣传维护费用。这种品牌效应增加了其他产品的附加值,也为中国恒大节约了时间和资金。多元化战略可以相对减少研究和开发费用,使企业充分利用生产单一产品容易产生的闲置资源,并通过将企业两个或更多个业务结合起来,共同使用生产设备、销售网络、通用技术和广告服务等措施,提高单位经营效益和企业盈利水平。
(三)中国恒大多元化战略的弊端。多元化战略是企业谋求发展规模化、快速化的一种策略,但也正是在谋求做大做强的过程中,整合程度和发展质量会出现一些问题。尽管中国恒大的多元化战略进行的有声有色,但这也给其带来了很多麻烦。
关键词:多元零售;范围经济;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86.02
1零售多元化动因:范围经济的视角
目前,学术上对企业多元化动因的理论分析很多,如资源基础理论、市场势力理论、范围经济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本文拟以范围经济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零售多元化战略中“多元化――范围经济――竞争优势”的效应链条,解释多元零售的动因。
1.1零售多元化的范围经济效应
范围经济,是指企业生产两种以上产品或经营两种以上业务时,其平均成本下降的经济现象。这是建立在多元化基础上、与企业的扩张活动相联系的概念。不同业务由于经营特点的差异,其价值链互不相同,但价值链间的某些环节可能存在关联或战略匹配关系,这构成了范围经济的源泉,各业务价值链交迭的环节越多,成本节约的效果就越大,资源共享范围经济效应也就越显著。
概括而言,零售企业的价值链包括供应商、进货渠道、企业本身、销售渠道和顾客五个部分,其中,零售多元化的范围经济产生于三个环节:
第一,在进货渠道,零售企业通过联合采购,使不同业务共享供应商,共同运输、装卸、保管等,形成采购匹配上的范围经济;
第二,在零售企业内部,不同业务可以共享原有的管理人员、管理制度、管理经验和信息管理系统等,形成管理匹配上的范围经济;
第三,在销售渠道,零售企业可以利用信誉、品牌等无形资产的溢出效应,节省新业务的推广成本,形成销售匹配上的范围经济。
1.2通过范围经济获得竞争优势
如前所述,零售多元化战略的成功运用可以带来范围经济,而范围经济又可以巩固多元化战略,为企业带来以成本节约为核心的一系列竞争优势。下面将从形成范围经济的几个方面分析零售多元化的竞争优势。
1.2.1采购成本优势
面对高企的成本压力和激烈的竞争形势,我国零售企业的利润率不断下降。要想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发展,零售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管理,打造成本优势。而商品采购是企业价值链的起点,采购成本在企业运营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是成本控制的关键,只有做好采购成本的管理,才能提高企业效益。多元零售战略下,不同业务商品的集中采购有助于企业减少采购开支,形成采购成本优势。从采购价格分析,集中采购形成大规模采购量,增强了零售商的买方势力和外部选择价值,使企业在零供关系中更具话语权和议价能力,从而赢得更有竞争优势的价格折扣。从物流费用分析,零售企业可以通过集中采购,合并不同业务的采购活动,共同订购、运输、检查、接收、入库,共享配送中心,从而形成规模效应,降低单位商品的物流成本。
1.2.2管理优势
(1)企业家才能。
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其中,企业家才能是企业利润创造背后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具有不同于其他生产要素的独特性:一方面,企业家才能的获得必以高额投入为代价;另一方面,企业家才能具有耐久性,可以长时期、大范围地延伸到性质相似的其他业务上。零售企业中的企业家才能也符合上述特点。目前,我国的零售多元化形式多为相关多元化,不同业务在管理上存在交叉和类似特点,这为企业家才能的复制提供了条件。实行多元零售的企业增加业务时,不必引进新的管理层,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企业家素质、知识、经验、能力进行拓展,形成管理人员的战略匹配。这种管理资源的共享不仅可以充分挖掘现有管理人员的价值、减少人力资源培训费用、节约管理成本,还可以避免新的管理人员因不熟悉企业文化、管理不善带来的损失。
(2)信息管理系统。
在现代市场的竞争中,信息和技术是两把利器,而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两者的结合体,对企业塑造竞争优势有重要作用。在零售行业,信息的地位更加凸显。随着市场竞争的激化和消费需求的复杂化,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开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推行数据管理和智能管理。但是,建设一个信息系统需高额投资,而且零售行业的运营高度依赖信息,从采购、物流、库存、销售到售后服务,每个环节都需要建设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这就进一步推高了零售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成本。另外,由于技术进步和零售行业的不断变化,信息管理系统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如果在使用期内没有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效用,将造成系统资源的浪费。而多元零售具有提高信息系统使用效率、分摊运作成本的优势。具体来说,不同业务由于价值链间存在交迭,在相应环节可以共享一个信息系统,这不仅分摊了每个系统的建设及运作成本,而且可以保证信息系统在使用期内得到充分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同时,由于企业信息系统服务的业务范围扩大,又增加了投资的回报率。
1.2.3市场营销优势
(1)品牌优势。
不同于制造商,零售商的品牌形象主要以企业为基石,因此多元零售的品牌优势来源于“企业品牌伞”效应。一方面,塑造一个品牌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及时间成本,而多元零售下新业务可沿用企业品牌,这样既降低了新业务的扩张成本,也分摊了零售商企业品牌的建设与维护费用,同时还有利于提升新业务的知觉质量,巩固市场地位,由此形成品牌投资的集约效应。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具有多样性,因人、因时而异,而新业务往往适应了消费者需求的时间变化,与企业原有业务结合起来又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这种品牌活力赋予企业具有创新内涵的品牌价值,有利于强化市场对企业品牌的良性认识。多元零售的品牌优势在开发自有品牌时尤其明显。如屈臣氏,在经营其他品牌护理用品的同时,还经营自有品牌,并以企业名称冠名,通过企业的销售网点销售,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同。
(2)销售渠道优势。
在多元零售大潮中,实体零售和在线零售结合形成的多渠道营销备受关注。这种模式集线下购物的真实性的与线上购物的便捷性于一体,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成本优势。高成本是零售企业的发展瓶颈,而网络零售无需店面及人工服务,且顾客支付预收款之间存在缓冲时间,因此可以为企业节约高额的租金及店面维护成本、人力成本、存货成本。二是顾客优势。多渠道零售模式下,两种渠道并非分兵作战,而是相互配合,面向统一的市场,能够为顾客创造“电子商务+到店消费”的购物新体验。顾客可以在网上搜集商品信息、筛选商品,在实体店体验有形商品,再在网上支付下单,既节约了顾客的时间精力,又降低了其购买风险,加上由成本优势带来的价格优势,多渠道零售模式能赢得更多的现实顾客和潜在顾客,增加销售收入。
(3)差异化优势。
差异化是指企业产品、形象及服务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特征。在零售多元化战略中,范围经济形成的差异化优势集中反映在业务的多样性上,这种多样性能为零售企业带来良性循环效应:业务多样化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这能够提升消费者的好感度及忠诚度,从而带来销售收入的增长;反之,这种销售收入的增长又为企业进一步细化业务、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了条件,由此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差异化优势,提升经营绩效。此外,多元零售企业由范围经济形成的成本及品牌优势,也为企业在商品价格及服务方面的差异化奠定了基础。
(4)抵御风险的优势。
我国零售企业的主元业务基本上已经发展到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在这种形势下,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培育成长型业务,有助于完善企业的“新陈代谢”机制,预防市场衰退或业务萎缩的风险,保持企业发展活力,巩固其市场地位。另外,企业旗下不同业务可以形成效益互补的运营体系,当其中的某项业务经营不佳时,其他业务可为其提供资金及市场支持,形成协调共进的机制,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2零售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1零供双方的博弈将由零和转向正和
传统采购模式下,零供之间的利益此消彼长,双方为掌握渠道话语权而展开零和博弈,由此导致零供矛盾的不断深化。但是,对多元零售企业来说,供应商是共同采购、共享物流的起点,企业如果不主动改善零供关系,将难以获得多元化带来的采购成本优势。因此,在多元化战略下,零售商将加强与供应商的协作,更多地寻求双方在采购、物流、商品采购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
2.2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将不断强化
随着多元零售战略的实施,企业管理跨度拓宽,需处理的信息量增加,信息流程也趋于复杂,这时,要有效地发挥企业家才能和信息系统在不同业务上的通用性,就必须提升信息化水平。可以预见,在多元化战略下,零售企业将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一方面引入决策支持系统,为企业高层的运营管理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理顺不同业务的信息流,根据价值链间的匹配关系重新配置信息系统资源,实现业务间的信息整合。
2.3网络零售将持续升温
网络零售是对传统流通产业的一种变革。这种模式运作成本低、顾客潜量大,且实现了企业与顾客的实时沟通,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可能,在当前的行业背景下是大势所趋。网络零售与实体零售相互配合,能拓展销售渠道,为企业带来成本优势和顾客优势,因此,多元零售企业尽管经营方式各有差异,但触网将成为普遍选择,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抢滩这一平台,争取市场份额。
2.4品牌整合将成为企业营销管理的核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零售企业在产品质量、性能、价格方面的差异越来越不明显,品牌资源已成为占领市场制高点的重要筹码。多元化战略能为零售企业带来品牌优势。但是,品牌延伸如果处理不当,将稀释品牌个性、模糊品牌定位、降低品牌竞争力。为避免上述问题、获取品牌优势,零售企业将加强品牌整合,建立协调统一的品牌管理系统,传达统一的企业形象,通过企业品牌的纽带作用和辐射作用凸显品牌的整体优势。
在当前的行业形势下,多元化战略不失为零售企业走出困境、逆势发展的一剂良药。由多元零售带来的竞争优势,正好能帮助企业解决成本上涨、竞争加剧、消费升级等难题。但是,多元零售战略下的竞争优势并非绝对存在。从范围经济的角度,零售企业应高度关注价值链间的战略匹配关系,开拓与原业务关联性高的业务领域,同时为业务间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形成强劲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李敬.多元化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张栀.从范围经济的角度分析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J].商场现代化,2010,(2).
[关键词]广电产业 多元化经营 战略
[中图分类号]F4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119-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电产业有了长足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传媒产业技术、管理模式的不断革新,以及广电系统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不仅是世界广电传媒产业的发展潮流,也是我国广电产业发展面临的“新科考试”。
一、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是当前我国广电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广电产业的经营性收入主要来自广告,其他经营性收入较少,尽管我国广告市场尚具有一定的潜力,但是从世界广电传媒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仅仅依靠广告不足以维持产业经营收入的稳定与持续增长,因此要满足广电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推动广电产业由原来仅靠广告的一元化经营模式向多元化经营模式发展,拓展多元化的经营渠道获取多元化收入。
当前,多元化经营战略是国内外企业的共识。多元化经营战略又称为多角化经营战略,就是企业尽量增大产品大类和品种,跨行业生产经营多种多样的产品或业务,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和市场范围,充分发挥企业特长,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提高经营效益,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其优点在于可以在比较大的范围内重新进行资源的配置,将一项优势与另一项优势结合,通过交叉宣传降低促销费用,凸显规模经济,同时分散经营风险,一旦市场变化或其他因素导致业绩下降或亏损,也不至于全线溃败。
(一)广电产业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在我国,媒体作为党宣传作用的喉舌,曾经作为事业单位,一直由财政拨款。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官养体制”难以为继。中国广电产业要持续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2002年开始,广播电视业不再有或者很少有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完全依靠在市场中自营收入维持运营和发展。因此,广电产业必需寻求自身多元化的发展运营,以及转变目前很多传媒集团的产业收入比例偏低甚至亏损的现状。
目前,我国各级电台大多都是多元化经营,不但涉足第三产业的经营,有的甚至对第二产业也有所涉足。其中,以与广电媒介业务本身有直接隶属关系的商业销售和技术开发项目为最。还有许多与广电媒介平行相关的音像、电子出版等业务;当然,还有很多从事一些与广电业务无关的或者说是关系不大的产业,如房地产、娱乐业和餐饮业。其他一些多元化经营项目则包括自生产业,媒介、图文电视公司,节目译制,部分有线电视增值业务、购物、影视有线附属器材、金融证券广播,文化服务、声讯业务等。目前已经成立的广播电视集团中,多元化经营已经成为了集团产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广电产业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是行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广播电视节目具有商品性,需求是提品的源动力,供给是满足需求的前提。同时,广播电视产品和一般的产品有着很大的区别,传媒经济学家指出的,媒介产业与其他的产业相比,具有双重产品市场。广播电视业作为准公共产品――私营公用事业的货物,主要是由广播电视台传送的各种节目。这类产品在科技与经济形式上是公共产品,但在文化形式上却更近于私有产品――因为它们的设计都是针对个人在私人场所里的消费,因此称之为准公共产品,以区别于纯粹的公共产品。更特殊的是,对商业广播电视机构而言,这类产品的价值实现并不是由受众直接完成的,而是通过获得广告补偿的方式间接完成的。因此要推动广电产业由原来仅靠广告的一元化经营模式向多元化经营模式发展,以满足广电产业自身的发展需求。
对广播电视媒体产业来讲,其多元性的经营模式就是适应战略环境的要求,通过战略性资产重组以及人、财、物等资源的整合,内部资源向外部其他行业或部门渗透和扩张的战略行为。通过生产和提供多种广播电视产品和劳务,达到以基本业务为主,同时涉足多个行业或部门,以创造优势,降低风险,实现高额利润。
二、我国广电产业多元化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
(一)观念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公益事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其经费支出一直由政府拨款这一主要渠道来解决,这就使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经营意识淡薄,不讲究经济核算,思想中从来就没有投入产出的概念,观念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资源配置过度分散
广播电视实行多元化经营必然要将企业资源进行分散、重组、配置,以期在新行业中产生经济效益。分散的资源配置方式下,企业集团资源的有限性难以保障每个领域都得到充分的资源支持。
(三)经营运作费用过高
广电行业进入新的经营领域,从投入资本、开始运作到产生效益,企业要从头学习技术、制作生产、总结不足、市场营销、管理运作、环境协调等,这个过程中由陌生、不懂而导致的低效率、浪费、机会成本损失以及时间长短等都将使企业“学习费用”过高而最终影响其效率。
(四)产业选择失误
广电行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多元化产业选择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相关多元化产业选择;一类是非相关多元化产业选择。若忽略对一个产业前景、经营者必备条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是否具备一种在该行业能形成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及本企业自身能力的准确概括,而盲目地开始跨行业多元化经营,结果往往达不到预期效应。
三、我国广电产业多元发展战略
(一)勇于创新、开拓进取
广电产业多元化经营要以市场需求及其潜力作为经营战略选择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勇于进行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现代市场要求我们一方面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相关市场及其环境的变化规律,同时注意把握市场变化的脉搏,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突破口。以市场机制激活广播电视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建立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为核心的激励机制,根据考核结果决定领导干部的任免,收入靠业绩,上岗靠竞争。要实现经营、管理、财务上的统一,完成了向现代企业的过渡。同时中国的广电产业,特别是广告资源贫乏地区的广电产业,要能及时抓住资本市场出现的转机,将产业资源最优化的配置,正确的动作,以创造产业发展新的转机。 其次,正确处理专业化与综合化,主业与辅业的关系。专业化与综合化,或者“一元化”与多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两种趋向,并因此而成为现代企业最主要的两种经营战略选择。稳定而具有相当优势的主营业务是多元化经营的基本保障。对于广电产业而言,要以名牌栏目牢牢地吸引众多电视观众,打造自己的节目品牌,不是让节目封存在带库里,而是让它出去在市场上交流,为栏目创造效益;以政策激励让争办名牌栏目的采编人员增添动力,合理调配人才资源,以达到优势互补,形成了一种有偿的人才兼职工作模式。实现以相对具有优势的主业作为主产业,优先发展主业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及时地在其他相关产业中寻找机会,配合主业的发展,弥补主业的缺陷和不足。
(二)以广电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经营战略的生长点
谈到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一定要提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对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是其在主营业务领域取得竞争优势的支柱。没有主营业务充分发展所提供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核心竞争力是没有发展条件的。着力打造广电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谁保持强大的竞争力,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要优先发展广电产业主要核心业务,将人才、品牌和媒体文化作为着力点和落脚点,同时开始主动涉足其他行业,跨行业经营,着眼于科技含量高、盈利预期良好的产业,就是从核心业务的增值运作出发,滚动发展,以此带动相关产业,最后拓展到跨行业经营的多元化经营模式。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物业管理市场蓬勃发展。社会对物业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然而,如何在降低物业服务企业运营成本的同时又能将服务质量提高,是物业管理行业一直探讨的问题。本论文立足于物业服务企业的角度,提出物业公司盈利多元化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法。
论文关键词:物业服务;多元化经营:盈利模式优化
目前,中国的民营物业服务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难以发挥群体优势,物业管理服务费用标准和收缴率偏低等问题,尤其是以管理住宅为主的企业,导致物业公司长期低水平运营,服务质量无法有本质的提高,形成了阻碍物业管理发展的“恶性循环”。而且许多企业存在着经济效益差,亏损严重等问题,使物业管理企业长期处于收不抵支、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竞争能力差、无发展后劲的状态。
为了使物业服务企业能摆脱经营上的困境,就必须在经营管理模式上有所完善、创新、突破。本文就物业服务企业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改善目前物业服务企业的经营现状,使其能得到长足的发展问题展开讨论。
一、物业公司业务扩展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市场蓬勃发展,社会对物业公司的需求不断扩大。据2008年年底不完全统计,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已达20000家,从业人员达到几百万人。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房地产市场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以往的中小型物业,发展成为大型、商住两用型、高档社区型等多形态的地产模块,这就使小区业主对物业管理的要求随之升高。而物业公司提供的服务能否满足业主的需求进而创造公司利润,成为摆在物业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因此就需要物业公司从最初简单的常规服务扩展到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服务,以应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提升自身服务的品质,以实现满足业主需求多元化与经营利润不断增长的双赢局面。
二、物业管理多元化经营的具体实施
传统意义上的物业管理,至今仍影响着物业公司的经营模式,“物业管理”这一概念,既是一个新生事物,却又拘泥于固定经营模式的一种产物。物业管理的核心就是“服务”,物业公司要满足业主不同的需求,并且把常规服务拓展到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服务,就需要物业公司在物业管理中实现两种规模化经营方式,一种是外延扩大再生产方式,表现为外接整体楼盘进行全委托管理,即管理面积的扩张;另一种是内涵扩大再生产方式,就是通过拓展服务范围、延伸服务领域来增加业务,例如开展代收代缴的收入、特约服务的收入、受托经营的收入和咨询服务的收入等。拓展途径为:①专业技术的对外扩张(如成立清洁、机电、消杀、专业公司等),向社会提供专业技术保障;②提供物业管理顾问、咨询、培训等;③各种形式的有偿服务和经营,如家政、中介租赁等等。
1、为业主搭建消费平台。作为全新的经营模式,网络推广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物业公司可以搭建一个整合各种资源的平台在餐饮、购物商场、专卖店、日常用品店等行业,找到口碑较好的企业,与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物业公司搭建的平台,业主在所加盟店中购物可以享受相应的折扣,这样既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也完全可以通过这些企业对外扩大物业公司的自身影响力,并且在这期间物业公司可以得到相关的提成费用,或依托双方的现有资源做到优势互补,信息传递和广告在保证物业公司的经营收入的前提下,通过这个平台使得物业公司、居民、加盟企业都得到了相应的好处。与此同时,在社区网上增加一个新的板块,提供其加盟店的最新信息,供居民浏览参考,使居民可以最快的了解到加盟店的信息。
2、开办代购飞机、车船票等业务。对于部分商住两用型住宅或中高档社区的业主,由于其工作或生活的需要,可能需要经常性的往返于国内或国外,因此对机、车船票的购买要频繁一些。而社会上的专业票务公司良莠不齐,花费大量的时间买票、订票会占用一些经商业主的精力和时间。因此物业公司可以在获得有关方面批准后,在这方面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成立社区购票代办点或引进购票代办点,满足业主购票方面的需求,而且物业公司集体购票在时间和效率上会形成较大优势。
但是,物业公司并非专业的车票代购中心,同时,网上票务订购业务的兴起对该服务的形成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因此物业公司代售飞机、车船票等业务的开办比较适合大中型社区,小型小区居民数量相对较少,导致代购票务的业务相应减少。代购量的减少。一方面加大了物业公司与各个客运部门谈判的难度;另一方面,代购量不多将导致物业公司很难从中赚取一定利益,物业公司会考虑其中的机会成本而做相应的取舍,而大型的社区不存在此类问题。代购收益按照所在地的代购票务的市场价,制定略低于市场价的代购价。
由于国家严格控制,代购业务如果得不到批准,小区物业公司可以与铁路部门协商,在小区引进具有火车票出售资格的火车票票务中心或者由物业服务人员收集小区业主购买票务信息然后由物业公司去火车票售票点购买。
3、雨伞的免费发放。雨伞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用具。赠送雨伞将在无形中帮助物业公司拉近与业主的距离。物业公司可向业主分批派发印有不同商品或服务的广告的雨伞。新颖独特的雨伞可以不仅提高的雨伞的使用率,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还能增加业主对物业公司的信任。
这种途径的赞助资金是物业公司通过与其他商家的谈判而取得的非物业服务性质的收入,所以这笔资金的所有权可以归物业公司所有并归其自主支配。
4、小区户外电子广告牌。电子广告牌可以图文并茂地传达信息,并具有滚动播放功能。物业公司可购买户外电子广告牌并安装在小区合理位置,用以预报天气变化、报告城市交通状况等信息,提醒业主出行时注意天气变化,选择好的行车路线等。同时,户外电子广告牌也是一种良好的广告媒介。物业公司可以在电子广告牌中引入滚动广告,以维持电子广告牌的正常运营,同时实现盈利。户外电子广告牌的使用很大程度上给予业主生活工作方便,拉近物业公司与业主的距离。
以上例子可知,物业公司扩展多元化业务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每一项业务的推出都需要把有关规定的限制、盈利点、困难和问题考虑充分。当然,物业公司还可以使用小区内的丰富资源进行业务上的扩展从而达到盈利上的多元化。
三、多元化经营带来更深层的思考
我国物业行业具有物业服务企业数量众多,经营和管理的方式相对落后的特点。尤其是针对住宅物业服务,由于科技含量少和服务手段的落后,许多方面的服务质量达不到业主的要求,继而产生业主拒缴物业服务费的普遍想象,物业服务企业为维持经营,往往选择采用提高收费标准或者降低服务质量以维持生存,导致许多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纠纷多、矛盾不断升级,形成恶性循环,直至退出项目。本文提出一种经营管理模式可以缓解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问的矛盾,并开拓物业公司在盈利多元化上的思路。具体的实施就是:
这种管理模式一方面是物业公司通过对小区内的业主共有资源的运营,如商业广告的;商机企业引进:如咖啡店营运等,通过不同的方式确定收益模式和收益途径。由此得到收益的渠道;另一方面,在进行此项运营活动之前必须与业主或业主委员会签订合约,得到对住宅物业共有部位运营的许可和盈利分配方案。从这两方面提前化解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存在的矛盾点。采用此种管理模式,必须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事先详细约定:
1、约定共有资源的使用范围。所谓社区共有资源的使用约定,就是对物业公司使用的共有资源的范围进行界定,并由业主对物业公司使用共有资源的途径和方法提出建议并进行监督,明确哪些共有资源允许经营,哪些种类的经营可以进入小区,以保障小区业主的共有权益,防止物业公司过度使用公共资源,降低小区的居住舒适度,确保业主良好的居住环境。
2、建立合理的财务运作方式。建立合理的财务运作方式,主要控制点有三个方面:一是物业公司必须提前和业主约定对共有资源的经营收入中,用于小区物业管理费用占整个收入的最低比例,防止物业公司为牟取私利,过度利用社区资源或降低管理费用,从而激发矛盾。二是物业公司应该定期向业主公开收入来源信息,达到财务信息的共享,保障业主的知情权。三是对这部分收入的监督管理必须形成有针对性的财务监督制度,物业公司与业主委员会要保持及时有效地财务信息方面的沟通。
3、协商机制的预先制定。由于小区业主居住位置的不同以及各业主对生活环境的期望差异,共有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导致部分业主的不满,为了处理不同业主的意见及可能会出现的纠纷,所有的经营行为必须与业主委员会或业主代表达成高度一致,同时。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使双方在处理矛盾时有据可依。协商机制该如何制定,就需要针对小区特点进行磋商,这也是对物业服务企业管理运作能力的考量。
四、新型管理模式的优化
物业管理是服务行业,因此,服务水平的高低、服务技术的好坏、服务内容的规范,就成为业主评价物业管理水准的重要标准。但是,业主往往忽视了另一个方面,那就是“管理”也能够给业主带来巨大收益。物业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对社区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环境卫生和相关秩序。照这个概念看来,“物业”并不包括人,也就是说,物业管理主要的内容是管理物业,而非管理人。明白这个概念,我们就不难看出,物业管理的本质,就是针对物的管理。而由于所有的物都是由人使用,所以,物业管理更离不开对人的服务。物业管理在中国发展了二十余年,最初是作为房地产售后服务的特征而一直保留了下来,在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的“物权产业管理”等概念后发展而成。现今我国物业管理要想打破传统模式,发展创新,就需要引进多元化的经营和管理模式,而多元化经营和人性化的管理是一对双生子,彼此共通共融,缺一不可。
在物业多元化经营当中,由于很大一部分利益涉及到对物业小区共有资源的利用,例如需要使用电梯两侧张贴广告,利用墙体进行墙体广告等等。这部分的广告收益涉及到共有资源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会降低社区内业主的居住质量。
如何提高业主的居住舒适度,同时又能提高物业公司盈利水平呢?下面的利益平衡机制很能说明问题:
一方面,业委会可以很精确的限定物业公司对共有资源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这样就使其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之内,对业主的生活舒适度不会产生本质性影响。另一方面,物业公司在对共有资源进行多元化经营的结果是增加收入,这样,业主交纳的物业管理费将会有所减少,因而对经营的心理抵触就会减少,双方的利益在这一点上达到一致,就会减少因为物业管理费难以收取而使物业企业退出小区管理的现象。第三,共有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可以为本小区内的业主提供生活上更多的便利、便捷,有利于提高居住质量。
物业管理作为一种无形服务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而这些特点要求物业服务企业最好能够提供长期稳定的持续服务:①综合性,物业管理服务不仅包括物业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而且包括对物业管理区域内绿化、清洁、交通和公共秩序维护等内容,服务内容复杂;②持续性,与一次不同,物业管理服务的提供是一个持续的不间断的过程,物业服务企业必须保证物业共同部位的长时间完好和共用设施设备的全天候运行;③稳定性,严格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和物业产权变更的高昂成本,使得物业服务业与其他服务业相比,业主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需要双方就物业的保值增值更好的沟通和协商。
关键词:女儿会文化产业化传播策略转型
一、传播策略的转型
1.活动的内容多样化
“恩施儿女心中的“女儿会”在产生的最初主要是以“赶场”(赶场:人们都聚集到某个地方的买卖交易)的形式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二举行的一种特殊的相亲活动。”[1]每到这一天,未婚的土家儿女穿戴亮丽、成群结队地背上背篓带上货物去集市售卖,俗称“赶场”。姑娘们藉买卖寻找中意情郎,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比较中意,便会以小伙子给出的价格出售,反之则会拒绝交易。寻到中意情郎后,便会去一个地方对歌以加深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儿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许多变化,文化产业化大环境下的女儿会活动内容不再局限于当初的农副产品交换和对歌的简单形式,有了隆重的开闭幕式、大型歌舞晚会、阵容庞大的婚博会、专门的新闻会,以及品种多样化和生产作坊化的产品展销;对象也不再局限于恩施地区的土家儿女,现在是不论民族和国籍都可参与其中;不论年龄,只要你是单身便可以参加;现在“女儿会”跳出了最开始小范围的集市交易,成了一种大型的节日盛会,每一年的“女儿会”都有不同的主题和亮点;虽然还是人们自愿参与的一种赶场,但已经不是原始的模样了,人们的参与方式变为现场报名与网上报名并驾齐驱。
2.传播渠道多元化
“女儿会”的传播渠道从古到今经历了大转型,可以推断在广播未产生之前,“女儿会”主要是人际传播和文字传播。“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2]历史上,甚至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由于传播技术的限制,“女儿会”主要是一种人际传播,人是重要的参与媒介,在整个信息传播系统中,人始终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从传播者那里通过人这个渠道被传送到各种人群,当然在传播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噪音(主要指主观的看法以及信息的附加和残缺)。
“女儿会”传播渠道的变化,是适应时代潮流的体现,任何一种习俗在社会技术的变革中,如不能和新技术和平共处,必然会走上穷途末路。“女儿会”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提高了受众的参与度,让其反馈的模式更加的健全,更有利于其传承和发展。
3.发展模式:自主运营政府主导,企业化运营
1958年农历七月十二,在恩施石灰窑乡以物资交流会、边区挑战会名义召开的女儿会,是建国后石灰窑乡公所组织的第一次女儿会。自此次策划的“石灰窑女儿会”,有了政府的参与以后,女儿会的发展模式自此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是一种自主化运营模式,因为政府的参与,逐步地转化为了政府主导,企业化运营的模式。1995年,湖北省人民政府为推进中国民俗风情旅游年活动,决定在恩施举办1995年中国湖北民俗风情游暨恩施土家女儿会活动、2000年梭布垭女儿会、2004年女儿会暨首届中国魔芋节等,这些都充分地印证了“恩施女儿会”的发展模式的改变,以及现在的女儿会的品牌化经营,有了自己特有的形象标识,这些都从各个方面反映出发展模式的变化。
4.宣传方式多元化
在一个文化产业化的时代,要想推动文化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宣传是很重要的一个支柱。“女儿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数百年,成为土家民族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沟通方式。能够发展至今,与其特殊的记忆模式也是分不开的,历史上女儿会的记忆的宣传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口头形式,辅以文字模式。在全媒体时代的今天,服务于“女儿会”的宣传队伍十分庞大:动态的图像、静态的文字、图文并茂的视频,实现了信息的再传播,可以让每一届的活动都有一个历史呈现,可以让不知道的人们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同时也开始借助明星效应提高恩施“女儿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如2010年请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吴小莉主持“女儿会”的开幕式。
二、问题及策略
1.加强民族特色避免过度产业化
恩施“女儿会”在传统社会里,以人际传播为主,这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受时空限制难以保存。在当今社会,党和政府对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以口语为主的人际传播、以媒介为主的大众传播和以政府为主的组织传播在政府这只大手的整合下,开始在恩施女儿会的传播中形成传播合力,取得空间上传播更广、时间上传播更持久的传播效果。
2.全面运用数字化动态传播优势以扩大传播区域
近些年,多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移动终端的运用一直是宣传重要手段。新的宣传手段不仅打破了信息传递空间上的局限性,还使信息传递的范围更加平衡,而不仅仅局限于恩施州本地,同时也使报道的形式更加多样化。虽然新的传播手段,有利于女儿会的传承和发展,但女儿会宣传的新媒体手段应根据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宣传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国硒都网:hbenshi.gon.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战略管理;平衡计分卡;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全面预算管理开始于20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美国通用电器、杜邦公司率先采用这一方法,并在实施过程中曾卓有成效。然而,随着企业经营的日益复杂,目前大多数企业的预算依然不能与企业战略有效衔接,致使企业
只注重短期经营细节而忽视长期战略执行。本文拟在分析传统预算管理局限性的基础上,从战略视角对企业全面
预算管理进行分析探讨,最后提出基于战略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二、传统预算管理体系的缺陷
(一)预算目标体系单一化。在现行企业预算编制起点的设计和使用中,很多都是以成本为起点、以销售为起点的单一化目标预算编制体系。这些预算起点的模式主要是以企业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为分析基础的,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企业的生命周期特征并不突出,难以将单一目标成本、目标销售指标等直接归结为预算编制的唯一起点。此外,单一化的预算目标体系只强调了结果的关注,往往导致对过程的监控力度不够。
(二)以财务指标为准的预算不能诠释战略意图。传统的预算体系都是围绕着财务目标和财务评价建立起来的,而普遍忽略了非财务指标,因此财务预算往往与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进程关系不大,不能将资源分配与长期战略优先权结合起来,这就导致了企业行为的短期化,不利于战略目标的实施。
(三)传统预算控制模式将制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传统预算一经确定就要求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与预算保持一致,当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将约束企业对环境适应的灵活性。其次,预算责任人在受到预算目标刚性控制的情况下,在预算实施过程中,只追求不超过预算,而缺乏节约成本费用的主动性。第三,传统的预算控制使预算责任人过多地关注短期投入和产出。员工为了更顺利地完成预算目标,而在预先设定目标时就留有余地,没有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可持续增长的潜力。
三、基于战略管理的全面预算体系
随着企业组织的核心正由财务控制逐步转变为战略管理,如果仍依赖僵化的传统预算程序及相关的命令控制型文化,显然会束缚企业自身的发展。因此,我们应结合企业的整体战略多角度、深层次地建立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全面预算体系。
(一)构建基于战略管理的多元化预算目标体系。公司战略决定预算目标,企业预算目标的实质就是企业战略规划在预算期内的量化。然而,公司战略取向是多元化的,所以企业预算目标也应该具有整体性、长期性和多元性特征。在企业的战略明确后,就需要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企业战略框架为指导,结合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构建多元化预算目标指标体系,来完整体现企业的战略意图,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所谓多元化预算目标指标体系,就是企业根据内部资源、外部环境及战略安排,选取多个不同性质的指标作为预算控制标准。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多元化预算目标指标的选取;(2)多元化预算目标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3)多元化预算目标指标体系的建立。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预算。战略预算与传统预算最大的不同在于传统的预算是战略决定预算,预算决定业务目标,而战略预算是由战略决定业务目标,再由业务目标决定预算。战略预算通过平衡计分卡可以建立更为合适的目标。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全面预算管理,是围绕企业愿景和战略目标,从财务、客户、学习和成长、内部运营四个方面构建预算指标体系,考虑到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平衡、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等。它不仅包括衡量有形资产的指标,还包括衡量无形资产的指标。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全面预算管理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不仅包括因果关系,而且反映了企业战略。其中,吸收和维持客户指标是实现财务指标收益最大化的前提;而内部运营(产品开发、服务)指标又是实现收益客户流失最小化的手段;员工的知识技能与成长指标则是内部运营高效的条件。
1、财务预算指标。财务预算指标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其关注点在于企业的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主要包括:经营成果预算指标、财务状况预算指标、现金流量预算指标等。
2、客户预算指标。客户预算指标反映了企业在获得客户、保留客户和提高客户价值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获利和增长状况预算指标、市场占有状态预算指标、拥有客户情况预算指标等。
3、内部运营预算指标。为吸引和留住目标市场上的客户,满足股东对收益回报的要求,管理者需关注对客户满意度和企业财务目标影响最大的那些内部运营流程,并针对其设立相应的预算指标,主要包括:新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预算指标、生产运作预算指标等。
4、学习和成长预算指标。企业成长状况及员工的学习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价值,因为只有推出新产品、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并不断提高经营效率,企业才能进入新市场,才能增加收入与利润,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实现财务上的最终成功。主要包括:工作状况预算指标、人员构成预算指标、教育培训预算指标等。
(三)基于信息化系统的现代预算控制模式。一个现代企业,如果想要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实现公司管理目标,就需要实行全面预算控制体系。而要有效地实施全面预算控制,就应有预算信息控制系统及时地进行信息反馈。利用预算信息控制系统,既能从现有业务采集预算需要的各种数据,又能对业务、财务等系统进行实施监控,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和预算的准确性。
综上,一个企业要想长期有效地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就必须以自身的战略导向为基础,从预算目标的确定、编制、执行、控制、差异分析等各个环节着手,而其中多元化预算目标的制定是关键,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预算是条件,建立现代化的预算控制系统是手段,这样才能以更高的管理效率、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来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汤谷良,杜菲.基于公司战略预算目标体系模型的构建.北京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