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司实习意见范文

公司实习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实习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司实习意见

第1篇:公司实习意见范文

目 录

一、 员工流失一般概念与公司员工流失现状………………1

二、 员工流失的原因探讨……………………………………2

三、 员工流失的成本分析……………………………………4

四、 减少员工流失的对策……………………………………5

五、 如何减少员工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7

六、 总结………………………………………………………8

七、 附表………………………………………………………9

公司员工流失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员工流失一般概念与翔宇公司员工流失现状

所谓员工流失是指组织不愿意而员工个人却愿意的自愿流出。这种流出方式对企业来讲是被动的,组织不希望出现的员工流出往往给企业带来特殊的损失。员工辞职是员工的权利,但由于对企业有害,企业一般要设法控制和挽留,至少要避免这种现象经常发生。按照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隶属关系来划分,一种流失是员工与企业彻底脱离工资关系或者说员工与企业脱离任何法律承认的契约关系的过程,如辞职、自动离职;另一种流失是指员工虽然未与企业结束契约关系,但客观上已经构成离开企业的事实的行为过程,如主动型在职失业。其中前两种在翔宇公司存在相对普遍,这种流失状态既增加了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量度,也加大了生产部门的管理难度,不利于公司进行有效的品质管控,不利于生产技术熟练积累,进而影响公司生产效能。员工流失从各个方面危害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般来讲员工流失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即群体性、时段性和趋利性。

1.群体性 员工流失往往发生在以下这些人员群体:新兴行业需求量大的,思维活跃的,专业不对口的,对企业不满的,业务管理精英,对未来职业生涯不明晰的,认为受到不公平待遇和人际关系不好的。而我们作为电路板行业几乎正好满足了这一系列条件,新兴的技术门槛不高的专业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的行业。据有关资料显示,仅深圳沙井就有上百家线路板工厂,且各工厂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人力短缺,各工厂相互挖脚,形成了一定数量熟练员工的被动性流失。而部分员工对于现状的不满以及对于找到下家的毫无顾虑更加剧了员工的主动性流失。这里我举一个例子,丝印房的一个熟练员工上午才出厂门,下午就去了九和咏上班。

2.时段性 员工流失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一般说来,薪水结算及奖金分配后,春节过后,学历层次提高后,职称提高或者个人流动资本进一步提高后,最容易发生员工流失。员工流失的这个特点在翔宇公司也表现的比较明显,临近年关以来,公司辞工人数有所增加,几乎每天都有员工离职。而往年也存在公司一部分熟练员工过完年就不再回来的情况。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之一这一理念应该落到实处,空喊口号没有实际意义。可以考虑结存部分奖金用于开年上班发放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3.趋利性 员工流失总是趋向于个人利益和个人目标。这些员工可分为追求物质型、追求环境型和追求稳定型。广大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目标比较明确,追求物质利益表现明显,而这一批人也能吃苦耐劳,自愿加班,便于管理。这类人群只要提供相对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就能留住。而对于有一定学历或者专业技能的员工来说,追求良好的工作环境,融洽的工作氛围和可预期的职业前景都是重要的个人目标。这类员工往往思维活跃,敢于创新,虽然在务实肯干方面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只要能统一于被认可的有强大感召力的企业文化,就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员工流失的原因

企业对于员工的流失应该承担主要责任。绝大多数人是不喜欢变化的,所以绝大多数的员工,在一个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以后,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一般不会考虑更换工作,所以员工流失总是有原因的,虽然员工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当前社会文化背景的因素,也有员工的个人道德素质的因素,但是作为企业这个主体,对员工的流失有着更多的责任。

1.薪酬分配模式落后。应该说,这是人员流失的很重要的原因。显然,薪酬待遇问题是员工决定是否离职时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薪酬待遇高,可以抵消其它很多方面的不足。上个星期召开的员工代表会议上,员工提的最多的就是薪酬问题。具体表现为全勤奖不能放在基本工资里面,应该单独设立;迟到早退两次即扣完全部全勤奖也不合理;加班工资发放不到位等问题反映强烈。针对员工反映这一系列问题,公司可以考虑对线路板行业我司周边工厂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薪酬结构调查,结合我司现阶段生产能力和市场销售状况综合考虑,再拿出一个可行的改善方案。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留住并招揽对公司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优秀人才是公 司长远发展必不可少的策略之一。

2.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及氛围。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氛围,可以给员工提供一个比较愉快、舒心的工作环境,可以构建一个比较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会让员工对这个环境产生留恋心理,反之,如果一个公司内部人际关系紧张,公司整体缺乏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也会影响到员工的精神状态和理想追求,进而产生离职的念头。一般来说企业文化的受众多为有一定学历的或者有一定职业理想的员工,在一般加工工厂员工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下,企业文化管理确实很难落到实处。就我们翔宇公司现在的状况来说,企业文化管理的推行很有难度。广大普通员工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的企业文化,为什么要了解并融入企业文化,怎么样融入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文化几乎是采取了一种不关心不理会不参与的“三不”政策。而公司一些中高层管理者也难有能知悉企业文化内涵和重要性的,大多采取的是一种有无皆可的漠视态度,更谈不上用企业文化来形成企业战斗力了。针对这一情况,首先公司掌门人应该高度重视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任用公司内部合适人选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内部选人熟悉情况,便于结合公司实际,且具有操作上的可持续性)。切实让企业文化这一管理利器更好地为公司发展服务。

3.选用人才不当。一是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这是民营企业最为常见的现象。民营企业往往是家族企业,他们常常将重要的职位交给自己的家族成员,而这样出于亲属关系的选择,往往意味着效率低下和冗员,而低下的效率和冗员又会使有才能的人对企业产生失望,从而选择离开。二是选用人才的失误。在聘用和甄选人才上,未将最适合的人才聘用或是被选用的人才职业道德(或品德)不佳,这也是导致员工日后离开企业的原因之一。公司现在尚未成立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暂时是由行政部兼管。但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人力需求的增多,尤其是合适的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多,一个专业的选材部门就显得尤为重要。专业的选材部门除可以为公司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资源,还可以在一开始就将不适合公司企业文化的应聘者拒之门外,从而规避用人风险和减少员工流失。

4.不注重员工的发展与培训。一个有上进心的员工,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常常会审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发展前景,如果企业不能够给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员工就会考虑作出新的选择。很多企业创业之初,薪酬待遇和工作环境都比不上对手企业,但他能够吸引和留住一批忠实员工,靠的就是掌门人给广大员工勾画出来的美好蓝图。华为在08交换机研发成功之前,曾一度徘徊在破产边缘。创业时期的华为人下至卫生保洁员,上至总裁任正非同吃同住同劳动。正是任正非这种艰苦创业团结拼搏的精神使得最初的华为人愿意相信那个所谓的明天。而郑宝用李一男们也由于当年的艰苦拼搏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企业培训是提高企业战斗力的又一把利刃,世界500强企业每年投入到员工培训的费用无一例外的占到公司收入的很大比重。现在商业上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优秀人才的竞争,一个关键人才的得失可能直接导致企业的兴衰。对于企业员工的持续培训必然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企业培训一方面提高了员工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企业凝聚力。

员工流失的成本

一、员工流失的直接成本:

1.员工招聘成本主要包括:招聘准备工作,筛选简历,面试成本,录用准备成本,办理录用手续等成本。

2.培训成本主要包括:岗前培训准备,培训资料,培训管理成本等。

3.内部员工填补空缺成本主要包括:内部员工填补空缺成本,需要额外加班的成本,主管人员协调完成空缺岗位工作的成本等。

4.新员工适应工作岗位期间所付出的成本。员工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上,要有一个适应期,而在这个期间,公司仍需支付工资,这无疑增大了公司成本。

按照目前深圳的标准保守估计的话,一个员工工作半年即辞职的将给公司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也在元以上,而工作时间越长的员工离职给公司带来的损失也越大。

二、员工流失的间接成本:

1.人员流失使团队士气涣散的成本

员工离职会引起的其他员工多米诺骨牌式离职,因为员工离职之前会有一个考虑和斟酌的过程,在此期间,员工不可避免地要找同事进行商量,从而影响到其他员工的心理。据有关机构估算,一个员工离职会引起大约3个员工产生离职的想法,照此计算的话,如果企业员工离职率为10%,则有10%3=30%的企业员工正在找工作;如果员工离职率为20%,则有20%3=60%的企业员工正在找工作。试想企业员工整天都在忙于找工作并处于观望迷惘状态,那么这种现象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成本将会有多大?

2.人员流失造成企业后备力量不足的成本

频繁的人员流动,使企业今后在选拔中层管理人员时面临后继缺人的困境,进而使企业如果从中层中选拔高级人才,会出现无法从内部填充中层岗位空缺,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影响到企业人才梯队建设。

3.人员流失造成企业核心机密泄露的成本

这些核心机密泄露包括技术的泄密、客户资源的流失、经营管理思想的再利用等等。如果这些离职员工带走的资料和信息流入到竞争对手,后果将更加严重,可能直接威胁到公司的生存。比如,一个关键技术职位上人员流失的同时也带走了关键技术,这个关键技术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很可能会使企业一蹶不振。

4.人员流失造成企业声誉被破坏的成本

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流动频繁,一方面,离开企业的员工,自然会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有些自我的评价,并且大多数是对企业负面的评价;另一方面,企业内外人员会对企业的这种现象有些猜忌和传言。这些评价、猜忌和传言会逐渐破坏企业名声。人们在选择加入企业时,总能会打听到关于企业的一些情况,这使企业面临着很难再次招聘到合适人才的尴尬局面。

如此巨大的、甚至是不可估量的各种人员流失成本,或许真的有很多企业领导者还未意识到人员流失成本这个问题,或许有很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了人员流失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但苦不堪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关心的问题。相信在我们翔宇公司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这也是提报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

减少员工流失的对策

企业的发展要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员工的流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企业在发展中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措施,稳定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具体来说,企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建立良好的选人和用人制度 企业需要在招聘人员的时候,就注意选择道德素养比较高的员工,对于那些一年换一个公司甚至几个公司的员工,务必要谨慎录用。同时,企业应选择那些潜力、价值观与公司制度和文化相一致,能够维护公司声誉并完善公司品格的人。每个公司还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人,就像埃德华兹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所说:“我们要有个性的人,和我们同心同德,与公司文化协调一致,我们要的是白头偕老,像一桩美满的婚姻一样。”对于我个人,我也在这里表个态,在来翔宇之前我也是经过了慎重考虑的,启发于常换工作的人难有成就,而成功源于坚持;感动于公司老板对于人才的珍视,一而再再而三的仔细斟酌;憧憬于翔宇公司的美好未来。

二、创新薪酬的分配模式 在任何企业,薪酬都是一个有效的激励手段,薪酬不仅是雇员获取物质及休闲需要的手段,还能满足人们自我肯定的需要。因此,制定有效的报酬系统,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招聘时的吸引力。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员工,国内外已有了一些较成熟的薪酬发放理论及实践,如期权、红利、股权发放、员工持股等方法。应该看到,无论哪种模式,都需要贯彻这样的一个原则:为公司作出的贡献越大,其得到的实际报酬就要越高,又想马儿跑得好又想马儿不吃草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依据这样的原则,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改善自己薪酬的分配模式。超产奖这一方式的运用也是一个较好的尝试,在获得成功检验之后可以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确定下来。前面提到的年终分红或者叫做新春红包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减员工流失的状况。管理人员按比例投入购买公司设备既可以减轻公司资金压力,提高管理人员收益性分配,也可以增强管理人员的主人翁心态,强化管理人员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随着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我们甚至可以运用期权分配,股权发放和员工持股的激励方法。这些方法已经在无数大公司的发展历程中得到证明,我相信这华彩一幕也必定会在我们翔宇公司盛大上演。

三、构建公平公正的企业内部环境 公平是每个员工都希望企业具备的基本特点之一,公平可以使员工踏实工作,相信付出多少就会有多少回报,相信自身价值在企业能有公正的评价,相信所有员工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企业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公平:

1.报酬系统的公平。要制定有利于调动和保护大多数人积极性的政策,充分体现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突出投入产出的效率原则。同时,正激励手段的使用应多于作为负激励手段的惩罚,奖罚分明以及重奖有突出贡献者。我司现有的业务员制度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司报酬系统的公平公正,一方面公司业务员实际偏高的地位不利于公司整体管理体制的运行,另一方面公司给予业务员的优厚待遇也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其他员工的积极性,同时这种一劳永逸的分配方式实际上也不利于业务员本身业绩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公司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做出适当调整。业务员更应积极改善自身素质,竭诚做事,低调做人,理解公司优厚政策待遇的良苦用心,感恩公司给予的各项回报和荣誉,用更好的业绩打消部分员工的质疑,用更好的业绩回报公司的信任。

2.绩效考核的公平。要运用科学的考核标准和方法,对员工的绩效进行定期考评。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对员工的实际工作进行定性考核和定量测定,并做到真实具体。对每个员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建立各种监督机制,以保证考核工作的公正和公开。通过深入各个部门的学习调研,深刻地感觉到公司现在的各项考核基本流于形式,未能起到导向、约束和促进作用。可以责成人力资源部门(行政部暂代)制定可行方案,切实推进。

3.选拔机会的公平。为了使各种人才脱颖而出,在员工的选拔任用上,应做到文凭和水平兼顾、专业和专长兼顾、现有能力与潜在能力兼顾。把员工放在同一起跑线上去考核,为各类人员提供公平的竞争舞台。结合我司实际情况,具体可以考虑在主管至少在组长一级任用一批有学识有专长有理想的年轻员工,定期培训,长期培养。使其在领会和传达公司战略意图,执行公司各项任务方面起到模范作用,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持续可靠的原动力。

当然,公平还体现在企业管理的其他方面,企业管理若能在各方面都做到公平与公正,将大大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潜能,从而为企业不遗余力地奉献才智。

四、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要想得到长久的发展,必须确立“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整个企业高层必须有一种意识,即人是最重要的资产,员工们是值得信任的,需要被尊重和参与工作决策。当人得到充分信任时,往往能较高水平地发挥才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效益。如果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到每一个员工都树立了一个共同的愿景,形成了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等外在表现形式,那么这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得以延续,使企业保持良好的竞争态势。我们翔宇的企业文化规划是比较明确的,但现有企业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客观的。现有企业文化管理虚而不实,有文不行等问题可以通过订立企业基本法,推动持续的定期培训,发行企业内部刊物,开展各项有益的员工活动等方式得到解决。其中企业立法是主导纲领,员工培训是基本策略,内刊发行作用直接高效,员工活动影响广泛深入。

五、拓展员工的职业生涯,为员工的发展提供方向 开展职业生涯管理,可以使员工尤其是知识型员工看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道路,而不致于为自己目前所处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从而有助于降低员工的流失率。企业不仅要为员工提供与其贡献相称的报酬,还要在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愿望的基础上,制定出系统、科学、动态的员工生涯规划,有效地为员工提供多个发展渠道和学习深造的机会,设置多条平等竞争的升迁阶梯,使员工切实感到自己在企业有实现理想和抱负的希望。例如,惠普公司在因特网上为员工提供技能和需要自评工具,帮助员工制定详细的职业发展计划,这是该公司员工流失率远远低于其主要竞争对手的一个重要原因。建议进行一次公司员工文化和技能水平大摸底,掌握广大员工的各项素质和能力,然后召集这些高潜质员工开个人发展规划会议,结合个人意愿和公司发展规划制定员工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团结一批核心员工,以点带面促进全体员工形成以劳为乐、以厂为家、荣辱与共的价值观念。

如何减少员工流失给企业带来的危害

员工的正常流动无疑会给社会经济带来增加企业活力、激励人才竞争、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但同时,就企业来说,人才的流失、员工忠诚的下降,又会给经营发展战略、企业形象造成重大的损失,有时甚至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一般来说,员工的流动率应该控制在5%范围内,在这个范围内,员工的流动对公司的负面影响不大,但是超过5%就意味着公司在某个方面存在问题,就会给公司的发展带来障碍。

员工的流失对于企业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已经要发生的员工离职,企业所能做的工作就是尽可能的减少员工离职给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离职并不意味着背叛。企业对于员工的离职,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目前很多企业认为员工离职就是一种背叛,基于这种观点,企业对于离职的员工常常采取一种敌对的态度,实际上,这种做法是极为错误的,它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员工离职给企业带来的危害:

1、不利于离职员工和继任员工之间的工作交接。任何一个员工,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对于其所从事的工作总是有一些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而这些东西对于继任者会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如果出现敌对的情绪的话,必然带来员工的不满情绪,于是在交接工作时,离职的员工就会采取一种被动的、消极的态度,仅仅进行一些表面上的交接工作,这显然不利于继任者迅速地进入工作状态。

2、加大员工离职后对企业的负面评价。对于已经对公司不满的离职员工来说,这种敌对的情绪会进一步加大其不满,对于一些修养较高的员工来说,在以后提及该企业的时候可能不会说什么有损企业声誉的话,但是对于很多员工来说,会说些什么就是可想而知了。长此以往,企业的社会声誉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3、如果矛盾激化的话,还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诉讼。目前的很多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都存在着违法的地方,如果激化矛盾,离职的员工就可能一气之下,将企业告上法庭,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为了减少员工流失给企业带来的危害,企业管理者需要端正态度,正确面对员工离职。企业管理者要有大的气度,不要把离职的员工作为敌人对待,只有具备这个态度,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基于这种处理的原则,企业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和离职员工进行一次诚恳地对话,了解一下员工离职的真正原因,并真诚的请员工给公司提一些意见和建议。这样做的好处既可以有效地削弱员工对公司的不满情绪,还可以从离职的员工那里得到一些平时得不到的信息,发现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对于一个即将离职的员工来说,他可以比较大胆的说出平时不愿意说的事情,这些东西往往直接的击中企业管理的弊端,对于完善管理不无裨益。至于由谁来进行这次对话,建议由企业的管理者直接进行最好。

二、请员工妥善处理好工作交接事宜。一般来说,如果没有敌对情绪或者敌对情绪被淡化以后,绝大多数员工能够认真地交接好工作,甚至“扶上马,送一程”,这显然对于工作的正常延续具有极大的帮助。

三、为离职的员工组织一次欢送活动或赠送一件小礼物,这个仪式可大可小,规格可高可低,礼物可轻可重,但是其效果都是非常好的,中国有句古话“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对于一个重情重义的企业,既是在以前的工作中存在着不满情绪,也会在这样的一个仪式中化解掉了。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基本上可以将员工离职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点,而且可以给其他员工展现公司温情、大度、以人为本的形象,对于稳定员工队伍、提高公司的凝聚力大有好处。

第2篇:公司实习意见范文

【关键词】 上市公司; 非标准审计意见; 审计报告

一、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类型总体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9—2011年沪深两市被出具了非标审计意见的公司分别为118家、117家、115家,比例有所下降。

二、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公司类型分析

通过对2009—2011年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类型汇总,可以看出,ST、*ST、S*ST、SST上市公司每年都占公司总数的70%左右,比例较高。ST公司是指连续两年亏损,被进行特别处理的境内上市公司;*ST公司是指连续三年亏损的境内上市公司;S*ST公司是尚未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并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SST公司是指公司经营连续两年亏损,特别处理还没有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ST类公司常会出现连续巨额亏损、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所得税或诉讼案导致的或有事项等,此类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相对较差,持续经营能力不确定,因此,注册会计师为了规避风险,迫于客户的压力或者出于谨慎考虑,通常出具无保留意见加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意见,这既迎合了客户的要求又不需要承担审计责任(如表2)。

三、非标准审计意见相关事项类型分析

根据邢海玲(2009)对2003—2008年上市公司年报事项分类方法,将非标准审计意见所涉及的事项分为六个方面:一是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不确定事项;二是涉及诉讼事项;三是证监会立案调查未获处理事项;四是审计范围受限;五是资产权属及交易事项不确定;六是其他。由表3可以看出,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不确定事项所占比例最高。

四、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分析

以2010年为例,对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进行具体分析。

(一)无保留意见加强调事项类型分析

表4为无保留意见加强调事项段统计表。

1.在强调事项中,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所占的比重较大,有69家,接近全部无保留意见加强调事项报告的79.31%,其中ST和*ST的公司占了较大比例。具体原因有:公司生产经营处于停顿状态,资不抵债,重大借款逾期,巨额亏损,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的不确定性,无法变现资产、清偿债务等。例如,*ST嘉瑞(000156),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其未弥补亏损仍达75 412.53万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亦为-30 136.65万元,25 620.96万元银行借款处于逾期状态,其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2.重大诉讼、逾期担保事项影响的不确定性,涉及该事项的有7家公司,占到8%以上的比例。*ST威达(000603)经营业务对单一公司依赖性较大,缺乏独立性,其未来盈利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可能无法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截至审计报告日,威达公司的诉讼事项仍在审理之中,诉讼结果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3.证监局立案调查,尚未获知调查结果。有6家公司涉及该事项。ST磁卡(600800)因涉嫌违反证券法于2005年10月18日被中国证监会天津稽查局稽查,截至审计报告日尚未收到正式结论。

(二)保留意见类型分析

1.无法函证判断该项估计是否合理有4家。

2.由于审计范围受限,未能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判断有1家。

3.无法对存货和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有1家。

4.母子公司投资关系或关联方异常有3家。*ST沪科,无法对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母公司报表中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已减值到零。

5.项目未启动无法确定其合理性有1家。

6.明显矛盾事项有1家。*ST三联,三联商社公司与三联集团及其所属单位的对账工作截至审计报告日,双方并未确定对账结果和差异情况,协议能否得到有效执行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7.协议尚未履行,导致事项不确定性有1家。

8.案件审理中,事项不确定性有1家。

9.会计准则的采用产生的疑虑有2家。

(三)保留意见加强调事项类型分析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连续负数有8家。

2.立案稽查,截至审计报告日尚未收到稽查结果有4家。

3.不符合《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存在遭受外部处罚风险的有3家。

4.存在的问题等事项未得到落实和妥善处理的有1家。

5.历史原因有1家。

(四)无法表示意见特征分析

1.严重资不抵债,导致无法对公司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的2010年度财务报表是否适当判断的有6家。

2.被审单位出具的解释无法实施更进一步的审计程序确定其存在及合理性的有2家。(1)*ST中华A利息公司解释是由于债务人与相关文件理解差异引起的少计利息差异,无法确定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2)审计判断绿大地的某项资产已出现明显减值迹象,但绿大地公司基于对该项资产的产业规划及经营方式转变等原因而认为该项资产不会发生减值,无法就此事项对绿大地公司财务报告的影响程度进行准确判断。

3.函证结果未收回有1家。*ST广夏未收到回函,一些重要的应收款和存货无法确定可收回金额和盘查程序。

4.客观原因导致需要的信息资料难以获得有3家。*ST中华A贷款卡信息资料因未年检及贷款卡系统升级未更新相关信息等原因,造成难以核对相关担保信息等或有事项是否与披露相符;又如因为重组中达成的关于坏账计提比例的草案能否获得批准具有重大的不确定性,无法评价公司对上述款项计提55%的坏账准备的会计估计以及预计负债的金额是否合理。

5.主观原因导致需要的信息资料难以获得,无法实施满意的审计程序有2家。振兴生化对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因无法获得财务资料导致此事项对公司2010年度净利润和现金流量的影响无法确定。

6.明显矛盾有1家。*ST广夏债权人申报的债权金额与广夏实业公司账面列示应付款项金额不一致。

(五)否定意见特征分析

2010年没有出具否定意见的报告。注册会计师经过审计后,认为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存在下述情况之一时,应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严重违反《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被审计单位拒绝进行调整;会计报表严重歪曲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被审计单位拒绝进行调整。如果审计师出具否定意见,意味着与业务单位的关系破裂,出于谨慎性考虑,一般不会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通过对2010年上市公司年报审计报告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总体情况分析以及出具各种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原因进行系统详细的分析可以看出:

1.财务状况恶化、经营成果不佳的上市公司是被发表非标审计意见的主要对象,这从2010年非标准审计意见在不同公司中分布情况也可以看出,大部分“无保留意见加强调事项段”及“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在ST类公司中。

2.从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看,“无保留意见加强调事项段”比例最大,其原因较多的在于“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重大诉讼、逾期担保事项影响的不确定性”和“证监局立案调查,尚未获知调查结果”。其次是“保留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其中无法表示意见有5家集中在ST类公司。“无保留意见加强调事项段”审计意见涉及的公司数量较多,在非标意见中占的比例较高。这一方面说明上市公司的大部分非标意见涉及事项并未严重到导致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甚至无法表示意见的程度;另一方面,不排除少数注册会计师迫于公司压力,以带强调事项段代替其他类型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反映了注册会计师在风险意识和独立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白宪生,高月娥.关于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对非标准审计意见影响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6).

[2] 邢海玲.非标准审计意见注意领域研究——基于上市公司2003-2008年度报告的数据[J].商业会计,2009(11).

第3篇:公司实习意见范文

本文研究了三类旅游上市公司的发展现状,重点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四个方面,选择12个具体财务指标分析旅游上市企业的财务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上市公司发展建议:抓住机遇,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应积极上市;积极发展主业,培养核心竞争力;加强成本控制,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努力达到财务能力平衡。

【关键词】

旅游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伴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旅游企业的数量也急剧增多,旅游企业中的佼佼者积极利用中国证市场进行融资及资本运营。旅游企业上市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

从有旅游企业上市,学者们就关注着相关问题。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主要有旅游上市公司经营战略研究,包括旅游企业资产重组、多元化经营等;旅游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分析,包括整体业绩评价、不同类别的旅游公司上市的业绩评价体系等;第三类研究成果集中在公司规模、企业社会责任等问题上。

二、旅游上市公司发展概况

在上海证交易所和深圳证交易所成立后不久,就有旅游上市公司出现,截止到2012年5月,我国旅游上市公司共32家,其中在上海证交易所社会服务类上市的旅游企业有13家,其中A股、B股均上市的公司有3家,上海锦江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单独在B股上市。在深圳证交易所上市的旅游公司共19家,其中宋城股份和腾邦国际属于创业板。

本文主要的分析样本是A股旅游上市公司情况,剔除B股、创业板、ST股(因其经营发生过重大变化)和上市未满3年的公司,其后所剩的分析样本数为22家。其中综合类公司9家,资源类公司7家,酒店、餐饮类公司6家。数据来源为上海证交易所、深圳证交易所、证之星、新浪财经等多家媒体的2011年上市公司统计年报。

1、旅游上市公司地域分布相对广泛,上市时间呈阶段性

样本旅游上市公司共分布在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占前两位的省区是北京和广东。北京市共有5家上市旅游公司,约占总量的23%;广东省有4家上市旅游公司,约占18%。从区域上看,7大区域都有分布。其中东北地区1家,华北地区5家,华东4家,华中1家,华南5家,西南4家,西北2家。旅游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东这样的经济发达省区和如云南、四川这样的旅游业发达省区。

从上市时间上看,呈现出2000年前集中上市,2000年后上市数量减少的特点。2000年前,特别是1996年和1997年共有8家旅游公司上市,旅游上市公司的数量达到,探讨其原因在于1993年旅游企业开始接触到股票融资方式及资本运营课题,经过几年的准备,到96年和97年各项工作就绪,时机成熟。而到2000年后,旅游上市公司数量减少,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条件成熟的企业均已上市,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非典对旅游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到了2007年以后,旅游上市公司又出现了较大增长,如2007年上市的旅游公司就有3家。

2、旅游上市公司总量较小,结构合理

截止到2012年6月10日,沪深两市共有上市公司2430家,其中在深圳证交易所上市的有1487家,在上海证交易所上市的有943家。这其中只有32家旅游公司,约占总量的1.32%。在上证指数中2010年也仅有中国国旅入选到上证180指数范围内。

旅游产业具有综合性,涵盖的范围较广。虽然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行社等同属于旅游业,但是他们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方式存在着较大区别。目前上市的旅游公司基本上均衡的分布在酒店餐饮类、资源类和综合类之间,数量分别为6家、7家和9家。

3、旅游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旅游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显示出差异较大的特点,下文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四个方面,选择12个具体财务指标分析旅游上市企业的财务状况。

(1)盈利能力总体不突出,旅游上市公司差别较大。盈利能力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点指标,反映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选取每股收益、主营业务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利润率4个具体财务指标分析后可得出的结论是资源类的旅游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最强,其次是酒店餐饮类,最后的是综合类。究其原因是因为资源类的旅游上市公司拥有垄断性资源,并且拥有自主定价权,此外政府的投入也较大。而综合类因业务涵盖广,在旅游主营业务方面专心程度较差,因此盈利能力也较低。

(2)长期偿债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有进一步改善。偿债能力能反映企业在债务到期时偿还债务的能力。其中资产负债率可以反映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据2011年数据可知旅游上市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为38.3478%,属于较强偿债能力。旅游上市公司的短期偿债各企业情况有差别。流动比率最高的是综合类企业为2.2306,然后是酒店餐饮类为1.493,最差的是资源类企业为1.0472。理论界普遍认为流动比率比较适宜的值为2,可见除综合类的偿债能力为2.2306较为合适外,其他两类的偿债能力较弱。速动比率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速动比率为0.6-1较为合理,大于1说明企业具有足够的偿债能力,反之则相反。综合类和酒店餐饮类旅游企业的速动比率大于1,而资源类旅游企业的速动比率为0.6625,说明短期偿债能力相当弱。

(3)成长能力欠佳,提升空间较大。成长能力各项指标是反映企业成长能力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旅游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在所有上市公司的排名中处于中等水平,这与迅速发展的中国旅游业发展不协调。分析2011年数据可知,总资产增长率方面,综合类旅游公司因为多元化经营在资产的增值方面效果较好,增长率为19.9097;而资源类旅游上市公司因垄断经营主营业务,主营业务收入较好,主营业务增长为37.3819;净利润增值方面资源类旅游上市公司依托无可复制的资源优势,利润增长很快,达93.0948。酒店餐饮类公司净利润增长稳定,为32.2705,而综合类的旅游上市公司呈现微弱增长态势,仅为2.4681。

(4)资产运营能力较好。资产运营能力反映企业在资本运用方面的能力。其中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说明企业的运营能力越强,反之越弱。在旅游上市公司中综合的企业运营能力最强,达到0.7344,其次是基本推入市场经济发展的酒店餐饮类,最后才是更多依靠垄断资源,未完全进入市场的资源类旅游企业。应收账款的周转率越高越好,说明企业平均收账期短,坏账损失少,资产流动快。在旅游上市公司中资源类旅游企业主要依靠门票经济,使得应收账款的周转率非常高,达到84.5072,其次才是综合类旅游企业为55.7426,最后是酒店餐饮类企业,为31.9953。

三、旅游上市公司发展的建议

1、抓住机遇,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应积极上市

近年来旅游业的经济作用日益体现,旅游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庞大的国内外旅游需求,使得旅游企业面临经营的良好环境,旅游企业应该积极利用有利条件上市参与资本的运作。尽管2008年的金融危机波及到了中国旅游业,但是国家适时出台了一系列提升内需,发展旅游业的政策,这些都为旅游企业发展提供基础。

此外中国旅游企业缺乏国际知名的大型旅游集团,旅游企业应积极进行旅游产业的调整整合、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依托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鼓励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积极上市。

2、积极发展主业,培养核心竞争力

目前旅游上市公司经营多元化趋势明显,所涉及的行业包括高科技、房地产、商贸零售等多个行业,有的企业在多元化的过程中受益,而有的旅游企业却出现了资产总量增长而主业业务下降的结果。究其原因是因为主业不突出,忽视核心竞争力培养造成的。旅游上市公司的持续、健康的发展离不开主营业务的精进。只有核心业务定位清晰,提供专业化的产品才可能使公司产品拥有充分的市场定价能力。

3、加强成本控制,提高财务风险管理

旅游企业应该加强成本费用的控制,将成本管理贯彻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旅游企业可以利用信息管理系统,简化流程,压缩开支。同时也应当控制期间费用,尤其是加强对管理费用的控制,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尽可能地降低管理费用。只有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才能在收入增长的同时不降低盈利水平。

旅游企业属于对内外部环境依赖程度较大的产业,加强对财务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注意防范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引发的财务风险对旅游企业十分重要。选择合理的投资项目,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营运资本周转效率。

4、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努力达到财务能力平衡

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跟企业的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相关,所以旅游上市公司应该着重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从而改善自身财务状况。此外旅游上市公司想要取得很好的财务状况,必须在偿债能力、经营能力、成长能力和运营能力等方面达到一种平衡,单方面的成功难以保证整体财务状况的改善。因此旅游上市公司综合能力的提升是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杨彦锋,刘丽敏.中国旅游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及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11(19).

[2]戴学峰.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分析[J].旅游学刊,2000(01).

[3]尹美群,陶蕾.旅游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以中青旅为例[J].财会通讯,2011(27).

第4篇:公司实习意见范文

一、工程项目管理内涵

因为工程项目建设具有独特的、一次性的特点,故蕴含了效果的不确定性。项目管理就是要管理单位运用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从满足和超过项目业主对项目的需求和期望。在工期、投资和质量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以使业主获得最大效益。项目管理主要有下列工作:

l、工程项目计划管理和综合协调

一个大型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过程千变万化,没有一个完整的工作计划和综合协调是无法满足业主的需求和期望的。其主要过程是:收集各方面信息制定汇总成一份连贯、一致的计划书,通过规定的工作实施计划,根据客观变化了的情况,及时、有效地调整计划,加强控制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

2、工程项目各阶段任务划分及目标确定

为保证总体目标实现,必须将工程项目所涉及的全部工作细化,分解到各相关单位、部门或人。确定工作范围、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对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由综合管理部门及时收集信息,分析、调整、控制,以各子项目的目标实现保证总体目标实现。

3、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及过程控制

工程项目从项目建议书批准之日起就应抓进度管理,确定各种项目可完成时间,分析各活动之间依赖关系,确认过程所需时间、制定进度计划,调整和控制进度的变化,控制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特别是复杂大型的工业建设项目,绝不能仅仅控制承包商的施工进度,而应控制影响工程项目的全部条件的进度。如设计,对外谈判签约,设备、材料采购,能源介质供应,生产人员、技术、物资准备等等。

4、投资控制及费用管理

投资控制的目的,是确保在批准的预算内完成工程项目的诸过程。根据资源需用计划及价格测算所需资金,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并分配到各单项工程和各项工作之中。从工程项目设计开始就应严格控制,限额设计,通过控制设计变更和减少承包商的索赔,达到投资控制的目标。

5、质量管理

确定工程项目质量标准,技术要求,定期评价总体项目执行情况,以提高各相关单位、人员满足质量标准的信心。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与质量目标的符合性,制定相应措施,消除导致不满意情况发生。

6、人力资源管理

有效地使用各种人力资源,发挥相关各方面人员积极性。通过组织确定分析角色、责任和相互关系。及时补充急需人员,裁减冗员,开发个人或组织的向上进取心和技能。

7、沟通信息

确保及时正确的产生、收集、、储存和最终处理项目信息,是工程项目所必须的联络方式,任何一个信息疏漏或沟通不及时都会影响整个工程项目进展。要建立信息编码体系,信息沟通的计划及执行情况检查制度。

8、采购管理

工程项目所需物资、设备采购品种多,数量大,处理不当都会影响整个工程项目的实现,必须对采购工作加强管理和控制。首先决定何时购何物,确定潜在来源,然后询价、招标签定合同,督促按时、按质、按量及时供应到位。

9、项目风险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机构要懂得如何识别风险,分析和应对风险。调整对策使正面事件影响扩大,把负面事件影响减到最小。

二、工程项目管理公司的特点

要承担大型工程项目管理任务,项目管理公司要全满足业主的明示和潜在的需求,需要有下列特色:

l、实践性工程项目是一种固定产品,各个项目均有不同特点和要求。该产品形成过程是一种特别复杂的过程,所以要有一批有实践经验的人管理。协调、监督该生产过程,从而使产品达到优质,满足用户需求。

2、独立性工程项目管理单位虽然是非投资方,不负责筹借资金,但所有建设过程均应按一定规律、国家法规去运作,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执行,为客户服务,不受其他干扰和干预,认真细致地履行职责,运用科学分析方法和手段,做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使工程项目经得起历史检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灵活性一个工程项目受各种条件制约和影响,必须有灵活机动的思维方式,面对实际,及时处理,任何定式思维都无法适应项目的千变万化的需要。

4、系统性工程项目从立项到建成使用,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要能运用系统工程理论,随时平衡各种条件,调整各方关系,不因一个小的变更而影响整体工程的进展。真正的项目管理公司要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体系和模式,使项目管理单位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结果商品化。

三、当前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的差距及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工程项目管理公司管理内涵及特点,针对当前工程理企业现状,差距是明显的。虽有部分监理企业承担了一些工程项目管理业务,也是不全面,不系统的。大多数监理企业距工程项目管理相差很远。为什么工程监理事业越发展于原始构思越远呢?笔者认为:

l、监理企业定位及政策不符合推行监理制度的初衷

监理制度的推行本意是改革原有建设管理模式,推行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在计划经济影响十分顽固的15年里,项目法人不肯将投资、进度、合同管理放权给监理人,既然法规规定必须请监理,只有质量管理一项了。由此形成了对质量工作“政府监督、社会监理”的定式。之后的一系列管理条例、文件都十分突出监理对质量负责。近期因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各地发文要求监理负责安全监管责任。这一系列定位、职责的界定,限制了监理企业向项目管理企业发展的进程。

2、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目前的监理单位很难全面涉足真正的项目管理。

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在体制改革中已有很大突破,但各自站在不同角度了一系列规章,硬是把一个工程项目管理肢解成一块块。如:资质管理规定使监理企业无所适从,没有业绩不增项,没有资质不准越级,那么到底鸡和蛋是什么关系?一个大型工程项目要涉及各种资质。只能有一项资质承接一业监理,所谓甲级资质可跨行业往往行不通。又如:把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全过程切割为:设计监理,招投标,造价咨询,审价、设备制造监理,采购招标,加上前期工程咨询资质等各种要求。虽然我们办了几年资质,至今也没有搞全,真是很难跨入真正的工程项目管理单位。

3、工程监理企业自身建设不具备承担工程项目管理的条件

目前监理企业良莠不齐,形式各异。有挂靠的,有出租资质的,有低价抢业务的,也有视监理工程为儿戏的。凡此种种,在社会上形成不良影响,因而相当一部分业主对监理承担全过程管理不放心。凡大型工业项目,业主方也都要组织一套班子来控制工程进度和投资,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高智能人才进监理公司无法发挥作用。长此以往,除少数有实力的监理公司外,将被社会所淘汰。尽管有些监理企业承担了部分工程项目管理业务,也基本上局限于施工队伍的“三控,二管,一协调”,大都未进入前期科研和采购范围,与真正意义上的项目管理有差距。监理企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缺乏适合项目管理的人才,尤其是经济、商务、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不足。缺乏项目经理,双语人才,市场调研人才,方案设计和审查专家,经济评价和投资估算人才,融资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熟悉国际惯例的能从事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人才。由于对监理企业定位影响和企业间不公平竞争,不仅人员素质低,结构不合理,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培训费用少,人员调动困难,很难形成具有核心竟争力的项目管理企业。

第5篇:公司实习意见范文

关键词: 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农村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9-0083-02

要加快农村社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要依靠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持。在时期,我国开始在中国建立一个农村公共服务系统,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农业管理服务体系,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整体的服务体系。与此同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服务组织和形式。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就是其中之一,它的存在对发展农村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公共卫生,社会治安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

近年来,纵观各地机构改革的情况有三种主要类型:一种是保持乡镇畜牧兽医站不变,资产所有属性不变,属于运行机制上的改革,重点是加强内部活力,努力在服务功能改善上加大力度。二是将所有七站八所并入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人员、资产统一管理,统一部署,统一安排。三是职能分离,一些公益的管理由县级畜牧兽医部门负责,药品、饲料销售活动执行社会化管理,原乡镇畜牧兽医人员抽出一部分到中心站,委托承担检疫,品种改良工作,从事经营活动。目前,第三种形式试点的比较多,并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职能的错位,导致原本从事畜牧兽医技术的一部分人员,或者被增加了畜牧兽医职能以外的工作,或者原先的职能被精简过多,原先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业务指导无人过问。从资金来源来看,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资金仍不能得到保障,日常的防疫资金只能维持,不能满足基础培训、课题研究、引进先进的设备等的需要。这些问题影响了动物防疫和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了解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地位。

2 建立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大小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提高畜牧业生产的能力,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加快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抓好动物防疫是农业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畜禽防疫、检疫工作不仅关系到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农户的增收,而且还关系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的公益功能不能被其他组织取代。目前,畜牧业生产水平低,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生产者素质低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草原保护,动物防疫和其他公益事业,一般的商业机构不能做,必须由公共部门承担,这是世界各地的普遍做法。在农村地区,动物防疫的基础就是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这个体系在预防、控制、扑灭动物疫病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预防控制、扑灭动物疫病这项工作是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工作。畜牧业生产和市场的连接靠的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市场,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家庭式生产不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也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无法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直接与农民接触,熟悉市场,了解农民的需求,在有效引导农民扩大生产,提高发家致富的方式,增收对社会贡献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建立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模式对策

3.1 走向标准化、市场化、多元化

在目前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应加强政府对畜牧兽医公共服务的投资,在资金统一管理的基础上,确保正常运行状态,还提供新的疾病的研究,人员培训,引进新设备药物预防研究的事项,鼓励大型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其他投资主体的服务机构办服务组织。同时不断提升市场配置功能,推动畜牧兽医行业产业化发展,设立商业服务组织行业培训,严格按照服务人员的行业标准,实现持证上岗,建立动物诊所,完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

3.2 建立农村畜牧兽医公共服务的管理机制

全国的服务体系改革中成效较高的管理机制,一般来说是用金钱养职位,按岗位定职责,公开招聘,动态管理,整体改制,实现职工身份置换,即乡畜牧兽医站单位人转变成企业的竞争机制,重组服务中心,员工分化,一部分成为公益的主体, 获得政府财政用于畜牧兽医服务的那部分转移支付资金, 另一部分人员则进行较为个人化的经营, 每年除上缴中心外, 其余的收益归个人所有。上级主管部门对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的有权进行监督和指导,并每年进行一次评价,决定现有服务人员去留,以及防,检疫人员竞岗。

第6篇:公司实习意见范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税务内控体系;构建意义和方法

上市公司生产经营规模大,业务复杂多样,涉及的税种、税收政策及调整变化较多,涉税事项形式多种多样,涉税审批、购票、包括固定资产在内的各项抵扣业务量大,有些涉税事项处理极为复杂,有时税收政策的变动对公司税收筹划和生产经营决策影响较大,作为上市公司,纳税已成为影响其经营决策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全面防范税务风险已成为上市公司风险控制的重要工作。2010年4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颁布了《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根据《企业内部控制指引》,上市公司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保护企业财产安全、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具有积极推动和促进作用。在上市公司建立一套完善的内控体系的同时,构建一套适合上市公司的税务内控体系将对防范涉税风险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上市公司的涉税事项和公司内控体系中涉税流程、风险控制点、审批权限等内容探索构建税务内控体系的意义和构建方法。

1 构建适合上市公司税务内控体系的重要意义

1.1 上市公司纳税风险的来源

纳税风险来源于纳税人在计算和缴纳税款方面承担的各种风险,进一步讲则是纳税人因负担税款、违反税收法律规定等原因而可能遭致利益受损的可能性。企业因纳税风险而带来的利益损失更多是和税收政策遵从和纳税金额核算有关。主要包括交易风险和遵从风险:交易风险是指企业各种商业交易行为和交易模式因本身特点可能影响纳税准确性而导致未来交易收益损失的不确定因素。遵从风险是指企业的经营行为未能有效适用税收政策而导致未来利益损失的不确定因素。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发展以及税务征管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大,因对有关纳税事项进行了错误的处理给企业带来的信誉危机和经济损失愈加严重,纳税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变得越来越重要和急迫。

1.2 上市公司构建税务内控体系的意义

(1)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经营发展中涉税事项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也就是建立一个程序化、具有可操作性的内控手册,一旦控制住流程中的关键风险点,即使具体办事人员不懂税务知识,只要能按设计好的程序操作,同样能将涉税风险降到最低。

(2)随着交易内容、核算体系的改变,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税务内控制度。实践一段时间后,企业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对内控制度进行测评,根据业务的变化对内控进行优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交易风险和核算风险。

(3)有助于提高企业纳税意识,也有助于企业财务利益的最大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一定规模,企业会越来越重视纳税工作,纳税工作与纳税意识的加强一般具有客观一致性和同步性的关系。

(4)能加强企业与税务机关的工作联系,便于对办税人员进行税法和税务知识的培训。7 大类23个税种的纳税申报、税款缴纳和账务处理,都需要通过办税人员的计算付款。明确设置税务内控体系能加强征纳税主体之间的直接联系。

(5)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税务内控体系根据税法中税基与税率的差别,根据税收的各项优惠和鼓励政策,进行投资、筹资、企业制度改造、产品结构调整等决策,尽管在主观上是为了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但客观上却是在国家税收经济杠杆的作用下,逐步走向产业结构优化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道路,体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利于促进资本的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2 构建适合上市公司税务内控体系的方法

2.1 建立税务内控体系的方法

第一,建立完善的税务内控制度,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设立专人专岗,收集各项财政税收政策的最新变化,对其整理、分析并确定与企业相关的有效收集涉税业务信息;

(2)构建良好的财税信息的沟通平台,及时将各项信息传递至有关人员有关岗位;

(3)根据企业业务特征、所在行业税负特点、所在地区的税务环境以及有关税法规定等制定企业纳税规划或计划(年、季度、月);

(4)分析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做好采购、生产、销售、工资方法、费用报销、资产处理、利润分配等企业存在(或潜在)的各种纳税环节的分析,并根据税法加以控制;

(5)及时申报纳税、缴纳税金;

(6)做好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企税关系;

(7)建立涉税档案,保管好各类涉税资料、凭证;

(8)建立纳税应急措施;

(9)定期对企业纳税情况进行自检,及时纠正错误。有条件的话,可以聘请有实力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税务中介机构)进行业务指导、监督;

(10)定期对有关领导、员工进行财税培训。

第二,按年度编制办税人员工作手册如表1所示。

第三,编制各税种流程图及风险控制矩阵,标注风险控制点,如上图所示,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流程。

第四,建立完善的税务审批程序。

(1)执行:它是整个办税工作体系正常运作的实际操作部分,主要指办税岗位上的办税人员依照税法和相关会计法规,从企业税收筹划的角度出发来处理税收相关工作。办税人员应当根据确立后的税收筹划方案的主要内容来进行相关的办税工作,具体包括办理税务登记(开业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统一购买账簿、凭证,负责发票(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发票)的领购和管理,负责本单位各种应交税款的计算和纳税申报,缴纳税款、滞纳金及罚款,办理减税、免税、退税事宜,报送会计报表和相关资料,协助税务机关进行税务清算、检查等。必要时还要办理税务行政复议、税务行政诉讼等。

(2)内部监督: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内部稽核制度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办税工作也离不开稽核,这样可以利用企业内部稽核制度建立一个监督体系来监督办税工作,全面防范企业涉税风险。

建立好税务内控体系,并不等于完成了税务内控工作,内控的真正建立,不仅需要单位高层领导的重视,需要在日常工作中贯彻执行,还需要对各涉税岗位进行培训。培训要包括税收政策、内控制度和意识形态几个方面,从而加强领导和员工的法律遵从度,提升员工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税务内控体系的重要作用。

2.2 建立税务内控体系后对涉税风险的管理

(1)建立风险控制环境:包括建立涉税风险控制策略和目标,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纳税文化和要求。企业管理层在建立书面涉税风险控制策略和目标时,应明确以下几点:企业应遵守国家税收政策规定,照章纳税;企业应积极争取和企业相关的税收优惠;企业和分支机构必须要设置税务负责人;企业涉税风险管理部门从交易开始时参与。

(2)评估涉税风险:就是企业具体经营行为涉及涉税风险进行识别和明确责任人,是企业纳税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要考虑以下几步:理清企业有哪些具体经营行为;分析哪些经营行为涉及纳税问题;这些经营行为分别涉及哪些涉税风险;所有涉税风险中,哪些是主要风险;和这些涉税风险相关的工作岗位有哪些;这些岗位的相关责任人是谁等。

(3)制定涉税风险控制策略、设计控制措施。涉税风险控制策略包括:避免涉税风险、保留涉税风险、降低涉税风险、利用涉税风险。上述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是在企业管理层批准或授权的前提下由企业涉税风险控制部门执行的。设计控制措施是指为完成涉税风险控制策略和目标,针对已识别的风险和相关责任人进行授权、调整以及责任的分配等。

(4)信息交流和沟通:加强与上市公司的沟通互动既是个性化服务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个性化服务的前提。上市公司对税法的高度认同和对税务机关的信任,也是影响其遵从行为的重要因素。上市公司通过主动加强与税务机关的互动沟通,一方面深化上市公司对税收政策、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征管措施的认识和理解,交流双方感情、达成充分互信,排除合作障碍问题,共同营造和谐、共赢的征纳关系。加强对风险管理涉及部门和人员的培训和沟通。涉税风险控制策略和目标应让风险管理涉及部门和人员所熟知。涉税风险管理的流程和结果应被书面记录。

(5)监控实施效果:监控实施效果就是再检查涉税风险管理的效果,并对涉税风险管理效果进行总结的流程。涉税风险控制是一个过程,上述活动并没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上述活动是持续进行的,其目的是使企业保持对涉税风险连续的识别、分析、计量、控制及改进的能力,所以上述活动贯穿于企业内部日常经营行为中,以应对企业所处环境的快速变化。

3 结 论

以上是本人结合上市公司的涉税事项和公司内控体系中涉税流程、风险控制点、审批权限等内容探索的一套构建税务内控体系的意义和构建方法,我相信企业通过构建一套完整、系统、高效的税务内控体系对上市公司防范涉税风险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7篇:公司实习意见范文

【关键词】 非标准审计意见;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

截至2008年4月30日,我国A股市场共有1 551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07年年报,117家公司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以下简称“非标意见”),占全部上市公司的7.54%。在非标意见中,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有88份,占非标意见总数的75.21%;保留意见为15份,占非标意见总数的12.82%;无法表示意见的有14份,占非标意见总数的11.97%。非标意见对市场评判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不同程度地表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存在一定的问题,提醒使用者需谨慎使用会计报表资料。因此,对上市公司非标意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假设

李淑华的研究发现,资产规模小、盈利能力较低、流动性较差的上市公司较容易收到“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朱小平、余谦的研究显示,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与公司收到非标意见的概率负相关,现金流量比率等因素与公司收到非标意见概率正相关。唐跃军、左晶晶依据2000―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验证了非标意见与年报披露迟滞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公司的资产规模、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效率等情况,给审计师判断审计风险提供了依据。因此,人们有理由认为,这些因素会影响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

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及理论分析,本文提出5大假设(H):

H1:经营效率低、盈利能力较低的上市公司比较容易收到非标意见。

H2:资产规模与上市公司收到非标意见的概率负相关。

H3:债务杠杆高、流动性较差的公司容易被出具非标意见。

H4:总现金流量金额与公司收到非标意见的概率负相关。

H5:被出具非标意见的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存在显著的时间迟滞。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笔者选取2004―2007年连续4年被出具非标准意见的43家A股上市公司,剔除数据缺失的10家公司,将余下的33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同时选择同一行业被出具标准意见的33家公司作为控制样本。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来自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CCER数据库及巨潮资讯网,并经过逐一整理。同时,笔者对所选取审计意见的统计数据与中国证监会公布的统计数字进行了核对,以确保其准确性。本文的数据处理使用 SPSS11.5 统计软件进行。

三、研究方法与变量设计

(一)研究方法

笔者以连续4年被出具非标意见的33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分别从公司的规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效率等方面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在选取研究样本和配对样本时已经考虑了公司年报披露的时间、公司的行业和规模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另外再选取每股收益、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5个关于财务状况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以控制其他变量对测试假设可能产生的干扰。

(二)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笔者以OP表示审计意见,OP=1表示非标意见;OP=0表示标准意见,意味着审计师认为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不存在重大错报且不存在取证限制。

2.控制变量。企业资产规模也会对审计意见造成影响。资产规模小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薄弱,而且往往容易面临能否持续经营和经营失败的问题,因此比较容易被出具非标意见。笔者以TA表示总资产,取自然对数(即lnTA=X1),预期上市公司规模与非标意见负相关。

3.解释变量。每股收益(X2)指标反映公司的获利能力,获利能力越差,盈余操纵动机越强烈,越容易被出具非标意见。本文预测每股收益对非标意见影响的估计系数为负值。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X3)可以作为企业业绩的预警信号,其相对信息含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因此,笔者预测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与非标意见负相关。流动比率(X4)直接反映了公司的偿债能力。一般地,流动比率越低,说明公司的偿债能力越低,越容易被出具非标意见。本文预测该指标与非标意见类型负相关。资产负债率(X5)指标既反映了公司的偿债能力,又反映了公司资本结构的稳定性。资产负债率越高,公司的偿债能力越差,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也越差。本文预测该指标与非标意见类型正相关。总资产周转率(X6)是考察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体现了企业经营期间全部资产从投入到产出的流转速度,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一般情况下,该数值越高,表明企业总资产周转速度越快,销售能力越强,资产利用效率越高。本文预测该指标对非标意见类型的影响的估计系数为负数。年报披露天数(X7)对审计意见有很好的预测作用,笔者以实际披露日期与当年资产负债表日的时距(天)作为审计意见的一个变量,并预测其与非标意见正相关。

(三)模型构建

笔者基于前面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文献,并针对这些研究的缺陷,设计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在模型设计方面,笔者基本参考了以前的研究,将审计意见作为因变量,以每股收益、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和年报披露天数作为解释变量,并加入一个控制变量,构成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估计模型的表达式为:

lnp/1-p=β0-β1X1-β2X2-β3X3-β4X4 +β5X5 -β6X6 + β7X7+ε

其中,P为非标意见的概率。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收集的数据可知各影响因素的平均值比较如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从被审计公司的资产规模看,标准意见组总资产的平均数为739 467万元 ,高于非标意见组的99 509万元,初步验证了假设2。从盈利能力看,标准意见组的每股收益的平均数为0.5,高于非标意见组的-0.6,说明盈利能力低的公司更容易引起会计师事务所的关注;标准意见组的总资产周转率平均数为1.12,高于非标意见组的0.42,从而验证了假设1。从公司的现金流量状况看,标准意见组的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平均数为0.96,明显高于非标意见组的-0.0625,于是假设4得到初步验证。从公司的偿债能力看,标准意见组的公司的流动比率平均数是1.49,而非标意见组的流动比率为0.85 ,流动比率是标准意见公司高于非标意见公司;标准意见的公司资产负债率平均数显著低于非标意见公司的306.15,因此假设3也得到初步验证。标准意见的公司报表披露时间距资产负债表日平均为84天,时间少于非标意见组的103天,假设5得到初步验证。

(二)逻辑回归结果

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系数值的符号均与预测的符号一致。上市公司的规模对审计意见不存在显著影响,虽然大公司治理结构一般优于小公司,但大公司审计风险高,审计成本和诉讼成本高。安然、世通等事件使审计师已经淡化了客户的规模优势。

总资产周转率与非标意见在0.01水平上负相关,这说明注册会计师较为关注上市公司的营运能力,上市公司的资产周转率较低时,则预示着资产周转速度慢,利用效率低,公司的营运能力较差,这将使注册会计师更倾向于出具非标意见;资产负债率与非标意见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当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较高时,注册会计师则会认为公司长期偿债能力不佳,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因此更倾向于出具非标意见;每股收益和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与非标意见负相关,说明获利能力与财务困境是审计师出具审计意见的重要考虑因素。假设1、3、4得到充分支持。

年报披露迟滞时间与非标意见显著正相关,绩差公司往往到4月底(法定截止日前夕)才披露年报。公司在年报盈亏的性质和数量上都表现出非比寻常的在意,需要在会计上进行“特殊的处理”,这自然容易招致非标意见。同时,为求得注册会计师的认同,公司与审计师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沟通,这又会影响到年报披露的时间,假设5得到验证。

五、建议及对策

(一)优化公司财务结构,降低审计风险

上市公司获得中长期资金主要依靠再融资,不仅途径单一,而且由于不断稀释股东收益,不利于公司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发行公司债券来募集中长期资金,从而优化资本结构和债务结构,提高流动比率,降低流动性风险,降低不必要的借贷成本支出;通过采取固定利息方式锁定未来资金成本,有效降低财务费用;拓展融资渠道,降低单纯依赖银行贷款带来的财务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杠杆效应,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提升股东权益收益,有利于实现股东利益与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二)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内外约束机制

针对上述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要强化上市公司的独立性,使控股股东真正做到与上市公司人员、资产、财务分开,机构、业务独立,各自独立核算,独立承担责任和风险。要求严格执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准则的权威性。同时,要对违反准则的行为进行严惩。要建立资本市场诚信原则及相关的法规,让上市公司大股东与经营者担负起诚信义务,这既是推进上市公司治理和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精髓所在,也是证券市场赖以存在的基础。对上市公司的治理的核心是规范大股东及董事会,特别是董事长的行为,应建立完善的法规,明确大股东等有关法人、董事长和其他主要经营人员所负诚信义务的具体内容与标准,规定在违反诚信义务时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而不仅仅是调整董事会的结构,增加独立董事或外部董事。在美国安然事件中,安然公司拥有多名独立董事,从董事会的结构看,应能达到有效的公司治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因此,只有对企业实施有效的约束机制,才能使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委托人利益最大化,使我国证券市场和审计行业规范、健康地发展。

(三)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提高年报披露的及时性

政府监管部门应制定相关措施,加强公司年报披露的及时性,应对被出具非标类型审计意见的公司和亏损公司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减少公司管理层为达到特定目的而故意推迟披露的机会,保护投资者利益,使其他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获取公司信息。此外,还可以结合国外实践及投资者对信息及时性的需求,考虑缩短年报的披露期限。美国、德国以及日本等国的年度报告披露期相对较短,为90天左右。考虑到年度报表需经审计以及定期报告披露的频率,本文认为我国将披露期限制在3个月内比较合适。

【主要参考文献】

[1] 田利军.审计意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06).

第8篇:公司实习意见范文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战略; 流程

一、前言

近二十年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产业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对公司的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化是公司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国际上和我国日益重视公司的会计信息化建设。2008年12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出台新的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管理规定,用“交互式数据电子化应用系统”(IDEA)取代现行的“电子化数据收集、分析及检索系统”(EDGAR)。IDEA将使投资者可以更为迅速和便捷地获取上市公司和共同基金的主要财务信息。这对我国海外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贯彻我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财政部于2009年4月份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成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该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会计信息化建设顺应了网络化、信息化发展趋势。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该系统产生了企业70%以上的信息,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如何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满足国内外不同监管部门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已经成为提升公司控制力、加强公司治理的迫切要求。

二、国外公司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分析

纵观世界上处于竞争优势的大公司,都把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作为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并且在促进运行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优化管理流程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和经济价值。国外大型公司以资金的充足投入为信息化建设的前提。这可从国际大型石油公司的投资额占销售额的比重体现出来。雪佛龙德士古(Chevron Texaco)公司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每年投资额约占公司总销售额的1%。壳牌公司每年信息技术投入约30亿美元,占销售收入的1.3%。埃克森美孚公司每年信息技术投入约20亿美元,占销售收入的1%。英国石油(BP)公司仅勘探开发板块的信息化投入,每年就有25亿美元。在保证投入的基础上,国外大型公司在信息化建设的实时控制和集成化、信息系统的选用、信息化建设组织保障、信息化人才建设以及对外合作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方面的综合实施保证了会计信息化建设效果的充分发挥。

(一)强调会计信息化建设实时控制属性的充分发挥

实时控制具有过程属性、时空属性和动态属性。国外大型公司强调从内部控制扩展到经营活动全过程,利用实时信息对企业采购、仓储、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全过程的全部活动进行实时控制;强调会计控制所需求的信息具有跨时空的特征,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和任意地点获取信息,每天、每月、每年的经营活动时时刻刻都处于财务控制之下,每一个生产部门、业务部门、管理部门都集中于咫尺之内,监控于天涯之外。

第9篇:公司实习意见范文

关联方交易是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一种商业行为。上市公司中关联方交易行为已成为普遍现象,对其信息披露的监管是监管的重点。通过描述统计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监管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问题,据此提出建议。

关键词:

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会计监管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02702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企业集团尤其是跨国公司与母子公司的大量涌现,关联方交易行为在经济活动中越来越普遍。在“琼民源”利用关联方交易虚构利润的事件发生后,财政部于1997年5月22日了我国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2006年12月25日将该准则修订为《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在中国会计学会2011年1月4日公布的“十大风险领域注册会计师需关注”中,关联方关系及重大关联方交易处于第五位,其市场影响程度可见一斑,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重点与难点。

对于关联方以及关联方交易的界定在不同的规则中的表述有所不同。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中的规定,认为“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而“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行为,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在这个规定中,强调的是双方的控制或者影响程度,依据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1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整体情况概述

通过对2007-200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总体情况进行统计,得到了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整体情况,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CSMAR数据库。

发生关联方交易的上市公司家数占当年上市公司数量的百分比用覆盖率指标来表征,以反映关联方交易行为在上市公司交易行为中的普遍程度。由表1的数据,可以得出2007-2009年三年该指标的数值分别为:57.04%、5976%、60.23%。可见发生关联方交易的上市公司比重呈上升趋势,而且都超过了一半,说明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发生关联方交易行为是比较普遍的。此外,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涉及的金额也十分巨大,2009年达到了15000亿元。如果引入平均数指标,那么可以得出,2007-2009年平均每家公司关联方交易金额分别是:7.61亿元、5.26亿元、9.44亿元,绝对数值很大。由此,关联方交易在上市公司交易行为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也是需要重要监管的地方。

2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情况

充分的信息披露是保证关联方交易公平与公正的关键,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信息披露进行监管是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监管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在财务报告中通过附注方式披露交易双方的各项特征和交易内容,包括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交易要素。其中,交易要素至少应当包括:(1)交易的金额;(2)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条款和条件,以及有关提供或取得担保的信息;(3)未结算应收项目的坏账准备金额;(4)定价政策。

为了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信息披露监管情况进行说明,此处采用同上的样本,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交易金额和定价政策披露情况进行统计。根据统计数据汇总得到表2和表3。

数据来源:CSMAR数据库。

从总体上来看,这三年间发生关联方交易的上市公司对交易信息的披露情况都很好。其中,披露交易金额的上市公司比例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并且呈稳步上升趋势。而披露交易定价政策的上市公司比重也很大但相对披露金额的情况较差,但是也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些结果与我国相关准则、法规对于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强制要求是分不开的,说明了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监管是十分有效的。但是,不能忽视的是仍有小部分的上市公司没有对关联方交易的相关信息尤其是定价政策进行披露。在披露了定价政策的公司中,采用的定价政策繁多,不具有可比性,这与准则本身没有一套公允的定价政策标准有关。因此,对于定价政策的规定应更加细化,更能体现出公允性。

3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监管的问题分析

3.1关联方交易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不完善

在不同的准则中对于关联方及其交易的界定有所差异,而会计准则对关联方及其交易的界定不全面,没有完全贯彻“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这就为上市公司利用准则上的缺陷将关联方交易非关联化提供了便利。而且,对于关联方交易披露要求与形式规定不明确,比如定价政策种类多且没有规定明确的适用标准。关联方交易的核心问题是定价,与国际定价方法相比,我国上市公司的政府定价与政府指导价具有中国特色,导致上市公司关联方定价方法比较混乱,定价方法缺乏可比性,缺乏客观公正性,不利于会计监管。

3.2上市公司披露关联方交易信息的激励力度不够

上市公司应该按照法规规定完整的披露关联方交易信息,而在相关的法规中缺乏对上市公司故意将某些关联信息隐藏不报或拒不披露的惩罚性规定,也缺乏违背义务情况下的追究机制。这样就使得上市公司不披露或者少披露关联方交易会计信息的违规成本较低,不能对上市公司形成有效激励,给会计监管带来了困难。

3.3监管者不能形成监管合力

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不完善会造成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谋取不正当利益带来便利,给中小投资者造成损失,也给会计监管带来了很多不便。对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进行监管的监管者包括内部的股东、董事、监事、高管人员等和外部的财政部、证监会、证劵交易所、中介机构等监管机构。这些监管机构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也由于本身结构存在的问题难以形成统一的监管合力,使得监管效率不高。

4完善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监管的建议

4.1完善关联方交易会计信息披露规范

针对关联方及其交易界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合理确定关联方的界定范围,建议借鉴国际标准,把对主体具有间接联合控制和重大影响的、同受联合控制的两方或多方认定为关联方,对同受一方重大影响的两方或多方依据情况判定为关联方。对于控制的判断标准要进一步明确,并且随着证劵市场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

对于定价政策方面的混乱现状,建议在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准则中依据行业类别分别规定其适用的关联定价方法,制定出详细具体、更具操作性的程序,并规定企业应保持定价方法的一致性,如发生特殊情况需要变动的,应在报表附注中详细披露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经营状况、财务成果的影响等。为了体现定价政策的公允性,可同时披露同时期市场上与本公司销售或提供相同、相似产品或服务的其他企业的平均价格,并进行差额比较,分析该差额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等。此外,对关联方交易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披露,重要性的判断要从质和量两方面来衡量。

4.2加强对上市公司披露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激励

在相关的法规中强化对于上市公司故意不披露或者不按照规定披露的行为进行处罚的规定,对于这些行为加大惩罚力度,不仅对上市公司也对相关责任人实现惩处,增大违规的成本。另外,为了增强激励的力度,要注重赏罚并重,也要规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对遵守规定的上市公司进行适当的奖励。

4.3提升会计监管主体的监管合力

会计监管主体要明确自身的职责,每个主体由于职能所限对于共同的监管目标负有具体的职责,应根据自身的结构功能将职能贯彻执行。为了更好的完成监管职能,各监管主体要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发挥各自的优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监管主体之间还要互相制约、互相监督,共同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管理,确保上市公司完成良好的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

在我国,关联方交易已经成为上市公司进行交易的一种普遍行为。由于各个监管主体实施的有效监管,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情况良好。但是,对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监管还存在以上问题,需要各个监管者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陈学平.如何规范关联方交易信息的披露[J].财会研究,2006,(2):5556.

[3]陈明军.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问题思考[J].会计之友,2010,(5):169171.

[4]王纪平.完善关联交易会计监管之我见[J].财务与会计,2005,(2):1617.

[5]詹秉英.浅谈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识别和披露[J].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5,(15):2829.

[6]陈艳利.企业集团内部交易的会计规制的现状及改进[J].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8,(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