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程改革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我国高中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关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改革已风起云涌。表面上看,无论是借鉴还是尝试,各类高中学校的教学改革均不甘落后,都有振臂高呼之意,但当教师把视角转向最终落实高中教育培养目标的课堂,不难发现如今的英语课堂教学并没有多少实质的变化。
一、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
当今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原则和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几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是课堂教学的方式都需要改革,但现实情况却并没有取得多在进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平时只注意“点”的示范,未注意到“面”的推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教学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做得最好的某个人或某件事,而是取决于最差的人或事;同样道理英语课堂改革成效好坏不是取决于某个人,而是取决于全方面。那么当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最为迫切的是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从点到面、以点带面地全面铺开。
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是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通俗易懂性。应根据英语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施教对象以及有利于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选择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育者平时只注重课堂理论规范建设,不注重课堂教学实践创新总结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关于英语课堂教学改革,高中学校管理者偏重于理论规范方面的建设,按照某个理论或某个模式规定教师应该怎样,学生应该怎样,这样就限制了教师个体在平时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有的高中学校鼓励教师搞课堂教学创新,但不注重总结、完善,过一段时间后就不了了之,收获不明显。
英语教师平时只注重“教”,而不注重学生的“学”是另一个重要原因。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系统原理”,只有注重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的整体联动,英语课堂改革才可能有所突破。教师和学生是英语课堂教学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两方面必须同步配合,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生效。英语学科是一个与实际接轨且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语言学科,教师教学知识的更新速度应与学科课堂教学的发展相适应。
二、高中教育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有效课堂”“向课堂要效益”为首要原则。
对高中英语教育而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始终不能忽略的是它的价值属性。每一堂课的教学要严格按照即定的课堂教学计划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学生英语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应该说是“有效”的。所以对高中英语教育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重新认识。
课堂效益是指课堂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程度,这显然不能忽略。确保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英语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的实质,也是其终极目标。只有英语课堂教学“有效”了,课堂才能真正与市场接轨,高中教育才能最终完成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使命。
三、高中英语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1.要全面更新教师英语课堂教学观念
就目前高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来说,大部分教师对专业方面留意较多,但对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关注较少。从这看来,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已不再是各种理论细节的讨论,而应该让所有的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都重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让每一位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都必须有现代课堂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只有这样,才能让英语课堂教学观念得到全面更新,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课堂上才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学生才能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让英语课堂的教学时空真正开放,课内、课外才能成为有机的统一,课堂的利用率才能提高;只有这样,英语课堂教学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有效”。
2.着重革新英语课堂设计思路
各专业有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每一门课有课程目标、每堂课有课堂目标,但最终的归结点应该是具有专业特点的结构性“能力”,无论是英语专业的教学计划还是英语课程的授课计划,甚至教师课堂教学的教案都要能着眼于“能力”。很多从事英语教育的教师只是上课传授知识,对专业目标不闻不问,其课堂的有效性显然不够。
对于每堂课的备课环节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的变革。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的教学思路,在备课设计中以能力形成为主,将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融于一体,使课堂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结合。备课内容的主要体现,教案设计等应该包括本堂课的重点、难点、讲解的先后顺序、教学方法、以及最后要达到的效果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着手创新课堂教学科学评价机制
从高中的英语课堂教学管理来看,当前课堂评价的主要依据仍是“教学规范”。就“规范”本身而言,其作为课堂评价主要依据是无可厚非的。但“规范”与“创新”本身是一对矛盾,两者之间是一种交替发展的过程。“教学规范”应该是动态的,更应是发展的,切不可墨守陈规、一成不变,其涵盖的指标在一定时间内必须作相应调整。要改革课堂教学,就必须着手改变这种评价机制。作为价值导向,要鼓励教师的教学创新。要不断审视原有的“教学规范”,提倡多法并举、古为今用,在方式方法上体现一个“放”字,在目的目标上体现一个“效”字。
[关键词]大学;教学改革;课程改革;高级商务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4-0055-03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的趋势下,商务本科专业需要建立专业知识、职业体验和专门技能的链接,本文着重讨论了高级商务英语课程改革。提出教学应贯彻“注重市场需求,强化语言运用能力,突出技能应用”的思想。希望通过课程改革,实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一、课程教学现状
根据课程定位,商务英语课程应该体现商务的主导作用和英语的辅助地位。这也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定位是一致的,例如英国中兰开夏大学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出“商务是中心、语言是工具”的思想。他们认为,英语语言学习是为商务活动服务的。目前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缺少动态的教材和案例,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采用讲授法为主,参与式、小组互动式为辅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及人才培养要求脱节,无法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当今国际化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传统的英语教育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商务英语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我们应改革商务英语课程教学。
二、改革思路
Cook将语言教学的目标划分为课堂外语言应用与课堂内教学目标,改革立足于课堂内,辐射到课烫外。根据行业和学科的语言特征,改革从三个层面入手,实现各个层面动态的有机融合。首先,我们在课程进行之前要根据社会需求,学生问题来组建教改团队。其次,我们要设置课内和课外教学计划,实现动态管理。最后,我们将采用综合考查方式,来检测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教师队伍改革
商务英语学科的教师不但要具备较高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水平,同时还需要具备商科类专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商务英语教师的培训与发展体现三个层次的能力,即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
第一,教学能力,也是最基本的能力。教师不能将自己与社会发展及学生需求分离,需求分析是制订教学方案的前提,是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也是外语教学课程设计的基础。所以,商务英语教师要基本掌握教师的职业技能,如需求分析、课程设计等,以及商务概念和商务情景知识如公司、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等。第二,科研能力是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深化。科研能力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学科的敏感性,有助于把握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第三,管理能力是现代社会中教师所必备的能力,管理是对自我授课和学生学习的管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不仅要求教师能管理好学生,还要管理自身的教学活动。
基于以上论述,为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可以提供以下平台:派出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或讲学,请商界资深专家和外语专业名师来与本校教师共同研讨,开展外语教学实验,并帮助培训师资。鼓励教师转变传统理念,不做只在课堂上讲课的理论型教师。教师和学生应该做到学以致用,如讲授商务英语的教师可尝试“商务师证书”,“外销员证书”,“人力资源师证书”;讲授翻译的获得“翻译证书”等。
(二)课程结构改革
教师队伍的改革为课堂改革提供基础和支持。课程改革分为课内和课外两个模块,从商务基础活动、综合商务能力、商务技能应用三个层次展开。强化学生基本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实验能力、启迪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使学生较扎实系统地掌握各种商务技能。
首先,根据教改团队所作的社会需求分析改进教学方法。
1.实施动态的试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引导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主要策划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景、配置学习资源、引导学习方向、指点学习疑难、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
2.以自主式学习为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根据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反馈,教师可设置动态的实验内容供学生选择,由学生自主选择时间和情景组织学习内容。另外,可以整合学校丰富的人力资源,鼓励学生和教师自主创业。学生可以体验面向企业业务的实际问题,学习与他人配合完成项目。创新实践通过项目实战,可以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实习、岗前特训、项目练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实施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可以将传统教学方式下难以表达清楚的商务理论、实务及理念,进行情境再造,通过情境模型帮助学生建构行的认知结构。例如采用教师和学生自主创业的方式模拟公司运营,通过团队合作,模拟商务沟通、谈判、单据制作、合同签订、国际结算与支付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其次,建立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强化教学成果。
1.根据“学习者学习和工作中的情境为中心”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思路。申请建设商学实验中心,涵盖了基本技能培养课、专业实验课、跨专业实验课、模拟创新实验课组成的实验课程内容体系。根据商务专业的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制定完整的实验教学大纲。试验项目涵盖国际商务知识要求包括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跨国公司管理、国际商法主要业务,突出国际贸易方面的实践环节,如国际贸易术语、合同基本环节、品质和数量的表示方法、结算方式、索赔等。
2.依托我校商科的专业优势,专业联合,整合我校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和国际商学院的学科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及先进的商学实验室设施。学校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先后投入2000万元资金建成山东省高校最先进的商学实验中心。该中心目前拥有实验场地六千多平方米,主要实验设备1500余台套,模拟软件60余套。同时,中外合作,联合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的6位外教和商务资深人士定期举行讨论式授课。实习校企合作,和烟台及省内的数家公司合作,引入BPO合作项目。
(三)优化考核方法
考核的方式应该考虑到行业的准入认证,完成传统的商务英语水平考核的基础上,实行动态的考核机制。首先,考核应该注意理顺两个关系。理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关系,理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关系。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是大学的基本职能。
学生除了要通过学校正常的课程考试,还必须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专业英语四、八级考试。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口译考试、BEC、雅思考试。除此以外,教师通过行业调查和需求调查,将人才需求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可以自主进行各种证书的考取,如导游证、报关员证、外销员证等。围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模拟实验教学和创业实践训练为手段,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个性化培养与素质提高于一体,培养出能较快融于社会实践的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商科人才。为此,学校设立试验学分和实习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总之,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模拟社会实践,因此,课程改革应该立足于服务真实的社会环境,满足于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冯 敏,宋彩萍.英国国际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之现状及其启示――以英国中兰开夏大学国际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47-49.
[2]李玉香.教师发展“大师复盘模式”:以商务英语教师发展为例――顾曰国和Evan Frendo访谈录[J].中国外语,2012(6):81-85.
[3]刘颖,李佐文.“9 0后" 英语专业本科大学生学习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研究,2014(3):47-51.
[4]徐B,史兴松.商务英语教学的任务型设计――以“商务沟通”英语课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1(6):66-71.
[5]武海峰,邹德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以山东工商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实践为例[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4):113-115.
一、高考成绩实行等级评定的理念探讨
分数制和等级制作为两种不同的评分方式,体现了不同的评价思想,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一)分数制和等级制在考试成绩评定中的优、劣势分析
分数制具有分值划分精细、区分度高、可比性强等特点,其优势在于精确、易于区分排名、便于统计分析;局限性在于分数只能反映学生的普通知识水平和基本认知能力,而难以反映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性才能以及态度、品性等非认知因素。由于分数的高区分度便于按分数排队,容易导致师生围绕分数、成绩和应试展开教学活动而忽视学生能力、思想品德、个性、情感等潜质的全面发展。
等级制用数个等级替代几十、上百个分数级差,其相对于分数制最大的特点是“模糊性”。等级制评定方式不便于进行排名对比和定量分析。另一方面,等级制由于有效降低了区分度,模糊了学生考试成绩排序的精确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淡化学生对分数的过分追求,有利于缓解和降低学生的考试心理压力,从而在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实现自主发展与个性化发展。
(二)分等级的相对评定方式切合高考的鉴别属性和选拔功能要求
根据评价标准选取的差异,考试成绩评价又可分为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在绝对评价中,若采用百分制,学生的成绩处于0-100分之间,每个学生的分数独立于任何其他学生的分数之外;也可以将测量得到的分数按照事先规定的分数段标准转换成相应等级。相对评价则是根据学生成绩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来确定其相应的等级或分数。具体的评定方法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照既定的人数比例来划定等级,通常根据学生能力和考试成绩应服从或接近服从正态分布的规律,将各个等级人数所占的比例按照正态分布面积比例法来确定,形成“中间多、两端少”的等级分布。
无论分数制还是等级制,抑或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选择何种评价形式和方式取决于教育评价的性质与功能。现代教育评价理论认为,教育评价具有鉴别、选拔、形成、促进等多种功能。正确地鉴别是教育评价的基本功能,是教育评价促进与发展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高考作为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考试,除了具有诊断教学效果、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水平的功能外,其最重要的功能是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做出鉴别,为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提供依据。因此,高考的性质本身决定了其具有相对评价的属性,高考成绩具有决定作用的是学生分数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因此,高考成绩评定采用分等级的相对评价方式符合高考的选拔属性和要求,既能对考生成绩进行区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学生分数竞争的压力。
二、大学入学成绩等级制评定的国际考察
从国际视野来考察,发达国家的高校招生主要基于学生的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如日本、韩国、芬兰)或资格证书成绩(如英国、法国、德国),此外通常还参考学生的高中学习成绩、面试成绩、教师推荐信等(如美国)。各国对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或资格证书成绩进行评定的方式可分为分数制和等级制两种类型,等级制是使用更广、更普遍的方式。各国对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或证书成绩实行等级制评定的方式通常有三种:(1)建立在标准参照基础上(例如英国的A-level);(2)建立在分数等级基础上(例如爱尔兰的高中离校证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高中毕业证书);(3)建立在考生所处的相对位置基础上(例如芬兰的大学入学考试和韩国的CSAT)。各国成绩评定的等级数不尽相同,从英国A-level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高中毕业证书的6级到爱尔兰高中毕业证书的13级等,参见表1。
(一)标准参照评定方式
标准参照评定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客观的课程命题等级标准进行比照从而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做出等级评定。英国没有全国统一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高等院校招生录取制度是以等级制。
表1中部分国家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或资格证书的等级结构的评分是以资格证书为基础。证书成绩指普通教育证书(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GCE)考试成绩,包括普通水平考试(O-level)和高级水平考试(A-level)成绩,或其他同等证书的成绩(如职业资格证书)。其中,A-level课程成绩是决定学生能否进入大学的主要依据。A-level证书考试形式为“单科结业,授予单科证书”,证书采用分级的等第评定方式,通过的等级为A*、A、B、C、D到E。不同学科的评分要求不同,但都采用外部(校外考试)与内部(校内相关课程的考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明确界定各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及相应的成绩等级标准,对学生的课程成绩做出等级评定。
(二)分数等级评定方式
这种方式是将学生的考试分数按照事先规定的分数段标准转换成相应等级。在爱尔兰,高中毕业证书是学生申请进入高校学习的重要凭证,毕业证书考试结果以等级的形式呈现,按考试分数的百分比进行描述,从A1到E2共13个等级(E2以下没有等级),其中,90%及以上为A1等级,85%-90%为A2等级,80%-85%为B1等级,75%-80%为B2等级,70%-75%为B3等级,65%-70%为C1等级,60%-65%为C2等级,55%-60%为C3等级,50%-55%为D1等级,45%-50%为D2等级,40%-45%为D3等级,25%-40%为E1等级,10%-25%为E2等级,10%以下没有等级。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高中文凭”(HSC)的考试分数和评估分数均根据原始分数转化为0-100的标准分数,学生每门课程的HSC分数分成六个等级,最高成绩是6级(HSC分数为90-100分),学生要求达到的最低标准是2级(HSC分数为50-60分),1级代表HSC分数低于50。
(三)相对位置评定方式
相对位置评定法是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在同类考生中所处的相对位置来确定成绩等级,即按照考生成绩从高到低划分若干等级,规定各等级的学生人数百分比(通常为正态分布),根据学生成绩所处的区间确定其成绩等级。芬兰的大学入学资格考试是所有高中学生学习结业时均须参加的全国性统一考试,考生通过各门课程考试后,可获得大学入学资格证书,该证书记录考生通过的必考和选考科目的得分等级。得分等级为7级,从L(杰出)到I(不及格)。各等级的学生比例如下:成绩最好的5%为L级(7分),成绩次好的15%为E级(6分),依次类推,接下来20%为M级(5分)、24%为C级(4分)、20%为B级(3分)、11%为A级(2分),成绩最低的5%为I级(0分)。如果学生在某一学科考试中得到了I,则整个考试为不通过。韩国的大学修学能力考试(CSAT)是大学入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设必考科目和任选考试科目。2004年10月,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公布了《2008方案》,取消了以往大学能力考试的分数制,改用九等级制来替代,基于正态分布划分成绩等级,各等级有固定的人数比例。成绩报告采用九分制,成绩最好的4%学生被评为1分,成绩次优的7%被评为2分,接下来的12%被评为3分,再往下的17%被评为4分,20%被评为5分,17%被评为6分,12%被评为7分,7%被评为8分,成绩最低的4%被评为9分。
发达国家的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或资格证书成绩的等级制评定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从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角度来看,本质上可分为绝对评定和相对评定两种类型。其中,标准参照评定方式和分数等级评定方式属于绝对评定范畴,相对位置评定方式则属于相对评定范畴。在相对评定方式下,各等级学生所占的比例是固定的,其理论依据主要基于认为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呈正态分布的,因而正常的考试成绩也应服从正态分布。在实际中由于试题难度的偏离和学习者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差异,用严格的正态分布规律来评定学生的成绩等级并非十分准确。因此,各等级学生所占比例的设定一方面根据某种实际需要(如国家希望达到各等级的学生百分比),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水平、试题难度等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
三、关于新高考改革方案中部分科目成绩等级呈现的探讨
作为高考招生录取重要依据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等级设置和比例分配由各地根据教学质量要求和命题情况等确定,需要各地按照改革总体精神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
(一)对新高考改革方案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等级呈现的审视
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中,由于统一高考的3个科目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分别采取分数和等级两种不同的评定方式,为高考总成绩的计算带来一定的困难。那么是否需要将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按照某种方式将等级转换成分数,再计入高考总分呢?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值得商榷。
首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按等级评定后再次转化成分数,有悖国家总体方案设计的初衷。本次高考改革的重点是破解“唯分数论”,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确导向,减轻学生的应试压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高校科学选才。其中,统一高考成绩采用分数评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采用等级评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用书面评语的定性评价方式。等级制评定方式的采用意在模糊同一等级之间的分数差异,消解学生分分计较、分分必争的心理,将学生引导到全面、健康、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这是改革设计的初衷。若将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由等级再转换成分数,并与语文、数学、外语3科分数一起计入高考总分,则又全面回归分数制,再次陷入以分数作为高校招生录取标准的窠臼。
其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实行等级评定后,再次转换成分数将对部分学生造成不公平。当学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等级相同时,他们的原始分数可能不同,再次转换成分数后,同一等级的学生分数变为相同,因而会产生部分学生有加分或减分的情况。这种由于等级转化产生的分值变化计入总成绩后有可能改变考生成绩的排名,从而影响考生的录取结果。
再次,本次高考改革方案中增加了学生对考试科目的选择性,允许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上海、浙江的试点方案中均规定,考生选考科目只需1门在高校选考科目范围之内,即符合报考条件。由于可以自主选择,考生所选的3个科目将不尽相同。即使报考同一院校(专业)的考生,其选考科目也可能并非一样,不同科目组合的成绩之间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学生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选择性决定了这些科目的成绩不能简单量化对比,保持等级制所蕴含的相对模糊性是改革设计的应有之意。
(二)关于新高考改革方案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级呈现的建议
从教育评价的功能来考察,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三部分的呈现方式不同,在高校招生录取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有区别的。基于高考的选拔性质,统一高考成绩实行分数评定,区分度高,便于排名和比较,可以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基本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实行等级制评定,有一定的区分度,应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综合素质评价反映学生思想品德、个性禀赋、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情况,采取档案记录的定性评价方式,是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三者分别采取定量、半定量、定性的评价方式,各自发挥在高考招生录取中的不同功能。高校招生应在对考生的统一高考成绩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比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等级水平,然后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从而对考生的知识、能力、个性、特长、品性等作出全面评价,达到科学选拔人才的目标。
一、教育教学研究方面
1、以课程教材改革为契机,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内容和要求,加大力度推进美术教学改革。
2、结合美术课程教材改革方案的实施,要求美术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新标准,认真探讨并钻研新教材。要求在教学工作中,真正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激发学生美术兴趣,降低教学难点,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活动与培养特长生方面
1、因地制宜,利用本校资源,充分发挥美术活动课的作用,以活动促发展,逐步形成本镇的美术教育特色。各校力争全方位开设美术兴趣班及第二课堂活动。
2、重视培养美术特长生和特优生。结合各类艺术活动,开展各类比赛活动。如“校园写生赛”“想象画大赛”等。让各校各类艺术尖子生脱颖而出。
教学工作安排
九月份1、参加县教研组长新课程培训活动。
2、讨论本学期工作计划。
3、统计全镇美术教师基本情况。
4、参加县美术获奖案例课堂教学实践研讨活动。
关键词:课程改革 实践策略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作为中学校长,笔者一直在 努力探索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牢牢抓住了强化管理和突出特色这两个基本环节,使学校的课改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了明显实效。
策略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制度
在新课程改革中,校长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校长的价值观、献身精神和工作能力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基本保证,而民主型、转化型风格的校长无疑有助于课程改革有力推进及其精神的全面贯彻落实。这样的校长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勇于表明自己的立场,忠实于课程计划但不是做新课程改革计划的绊脚石,敢于面对各种崭新的课程尝试但又不是做亦步亦趋的过于忠实的随从。
作为一校之长,笔者十分重视新课程改革工作。新课程实验一开始,学校就成立了以校长、书记为组长的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课改工作决策;成立了以校长为主任的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研究编排本校的课程方案与课程表,组织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与编制实施方案等;成立了以主管业务的副校长为组长的科目课程小组,负责提出本学科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课方案及其说明,并上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主导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等;成立了学分认定委员会,负责对学生可否获得学分进行判定。
在管理制度方面,我校特别注意对传统的管理制度的反思,从理念、结构、运行程序、教学行为、评价方式等全方位对课程管理制度进行了变革。学校重建并规范了课改的相关制度,主要有《萍乡二中新课程管理制度》《萍乡二中校本教研制度和规定》《萍乡二中学生学分认定实施细则》《萍乡二中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萍乡二中教学成绩分析方案》《萍乡二中继续教育条例》《萍乡二中教师培训制度》《萍乡二中减负措施》等,并且对学分制、选课制、走班制都有相应的规定。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又对这些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从而确保了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且能高效开展。
策略二:重视教师培训,更新课程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是课改工作中的主要力量,教师的价值、信念和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进展。新的课程改革方案,若不能改变教师的知识观,则改革成效堪忧, 只有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改革过程,认同改革理念,在改革中学习和成长,担负起重要的职责,做改革的行动者,架起自下而上的联系桥梁,才能达到改革的目标。基于这一理念,我校十分重视课改培训工作,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
首先是抓好离岗培训。学校利用暑假狠抓了省、市组织的新课程的系统培训,先后有近40名教师参加了省里在南昌、新余、吉安、井冈山等地组织的新课程培训。除此之外,学校不仅组织了高一、高二的教师和全校的行政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参加了市级新课程培训,而且对所有教师都进行了新课改的校级通识培训。学校的校长、副校长也都参加了省和国家级的课改培训,教学处负责人更是多次赴课改实验省区的课改样本校进行学习考察。
其次是抓好校本培训。我校为规范校本培训,制定了校本培训工作制度。校本培训形式多种多样。一是集中培训。校长、副校长利用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培训的契机,为全校教师开办课改专题辅导讲座;组织全校教师收看课改先进校专题报告等等。二是开展“每月一研讨、每周一反思”活动,利用每周三文科备课组活动和每周四理科备课组活动的时间,分年级分学科研究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三是抓好个人自学。为了促使教师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赶上课改步伐,采取多种形式交流教师学习心得,以便达成共识。
第三是抓好计划培训。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课改顺利开展的助推器。我校制定了教师培训计划,通过观看光盘、听讲座深入学习新课程理论和知识,真正从内涵上把握新课程教学理念,努力做到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树立人本意识,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服务意识,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策略三:科学规划课程,打造校本特色
本着学校课程规划应与国家课程改革精神相一致的原则,我们在课程设置时非常注重处理好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关系,并在确保课程全面实施的基础上凸显学校特色。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制订了《萍乡二中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由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研究并确立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向、类型并围绕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心理健康素质、艺术素质等方面,联系生活实际或学科重要模块来进行专题深化的开发。在教师自愿申报的基础上,学校开设了多批校本课程,如笔者的《萍乡傩文化概况》、刘小东老师的《无线电技术》、邓柳萍老师的《生活中的化学》、邓国荣老师的《数学史》,以及历史组的《一百个励志的历史故事》、音乐组的《心中唱首家乡的歌》等。笔者带领英语教研组胡文香、唐汉辉等几位教师开发的《高中英语新课程词汇和常用句型经典荟萃》以及艺教处的《歌声伴我成长》等校本教材深受学生喜爱。
在实验过程中,我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凸显校本特色。通用技术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高中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开设这两门课程,都需要专门的实验场地。花数十万元建一两个通用技术教室在当前还有些不切实际,到校外去开辟实践活动基地又不便管理。正是如此,实验年级的师生大胆创新,看上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前景,看上了往往被人忽视的校园建筑楼顶,看上了最普通的土壤。他们充分发挥学校的智力优势和人力优势,借助市农科所专家的技术支持,建起了菌类中的尖端产品――大球盖蘑菇“空中”实验基地。通过半年的精心培植,蘑菇长势良好,产量丰富。而笔者指导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纯谷壳屋顶露天栽培大球盖菇》还荣获了全市新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一等奖。为此,省、市相关领导和专家多次到现场考察,认为此举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又培养了学生一技之长,值得提倡。
学校另外一个特色是将课程改革与“名师名课工程”有机结合,互相促进,有力推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我校“名师名课工程”实施已有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对课程改革有着良好的助推作用。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在课堂,狠抓课堂教学研究,做好教材整合,是提高课改成效的技术保障,也是课改的主旨。从课改一开始,我校就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课堂教学质量作为关注点,开展以此为目标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抓住了课改的要旨。这一工作不仅使管理者逐步梳理出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也促使教师不断反思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在具体实施中,我校采取了跟踪听评课、随机抽评课等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有效地总结和反馈了实际教学情况,促进了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
策略四:丰富教研活动,提升学业水平
在新课程改革新形势下,全面搞好教科研,注重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的水平自我提升,对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教学研究可以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所进步,可以带动整个学校教学发展;通过教科研,可以凝聚一批人,培养一批人,锻炼一批人;通过教科研,使学校的教学工作扬长补短,创出自己的名牌。其次,通过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将赋予教师个人科研能力,教师可以在教育教学各方面不断获取新知识、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师观,创造性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对此,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新课程改革的各项教科研活动。在2009年参加的省电教馆征集高中新课程教案和课堂实录评比活动中,有15人次参加并获奖,其中获省级一等奖的多达四人次。新课程实验不仅促进了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和科技创新工作,也让学校成为了“国家教育部课程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合作学校”。2010年3月,我校“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音乐子课题顺利结题,并获得了全国一等奖,被评为优秀实验学校。在5月份课题结题的汇报表演中,我校刘琛老师的精彩演出也赢得了评委和专家的一致好评。新课程实验开展以来,有上百人次在全国和省、市级教研论文评比、课件比赛中获奖。而英语组、数学组、生物组等老师分别主持的省级课题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即将结题。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
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时展的要求,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着“奠基工程”的职责。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还是课堂教学。就语文学科而言,近来出现了这样的苗头:新的语文课堂教学似乎就是要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否定,否则,怎能体现出一个“新”字?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我们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变革教学方式,但前提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精髓的基础上,吸纳符合时展的教学理念和要求。而改变了一点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就冠之以“师生互动”、“小组互动”、“自主探究”等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很是令人费解。 新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然而,理解上一旦出了偏差,或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或过分夸张,就会步入误区,出现问题。
一、新课程语文理念
新课程语文理念中强调,“建设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隋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其中重点指出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思维为主,以“自主、合作、探究”为辅的方法的教育模式。我们在研究新课程语文理念,重要的是分析指出语文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所在。可以看出,以新课程语文理念为标准的新课程要求旨在提倡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性,即其社会价值意义.因此.我们在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的教学基础上,应当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与社会性为基础,发挥语文教育的核心推动作用。也可以说,语文新课程理念即是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培养语文素养与语文思维为基础的理念。
二、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改革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进步显着。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由于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立足长远的改革,因此一朝一夕的热潮必然替代不了旧有制度对教育的冲击。改革还需继续前进.我国当前教育现状距新课程改革之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走。分析其原因,总的体现与以下三个方面:
2.1主观上的意识问题。新课程改革,是对当前教育制度的完善与教学方式的转换。教育是教育的终端执行者。大刀阔斧的教改应当先从教师自身“改革”而走,只有教师自身观念的改革,才能带动新课程改革的活跃,否则失去了其现实意义,改革就成为空谈。
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影响改革的主要因素。当前改革也存在与教师队伍中的诸多问题。影响并制约着课改的实施。首先,教师自身意识不足,很多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上不涉足改革,甚至出现有些教师仍借用往年备课资料,教师自身意识的不足,对改革没有形成足够的认同感必将导致教改的阻塞。其次,许多老师进行改革,因为没有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成效不佳,逐渐积极性丧失,教师在思想意识上首先放弃了对课改的坚持。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应当随时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尤其是需要时间累计的语文课程。语文课改更应当持之以恒,以接力棒的方式传达下去。
2.2外部条件的问题
当前许多学校,尤其是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由于基础设施的不足,学校信息化不通畅,对新课程改革尚未引起重视,还停留于以往的教学方式上。另外在外部条件上,师资力量的欠缺与学校自身的宣传不到位,导致新课程改革的闭塞。同时,许多学校对新课程改革措施只采取走过场的形式,未涉足根本,未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课改评价体系。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这导致学校新课程改革气氛不浓,总体进度不高,效果不显着等。学校的指导是对教师课改工作的有效促进,只有学校花力气,带领教师队伍的改制,才能促进学校课改的成效。
其次,在客观条件方面,由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其耗费人力物力巨大,由于经费条件的不足,或者专项资金的欠缺,造成课改的硬伤。使得学校无法进行正常的课改实验。
三、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对策研究
政策条件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必要添加,其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主观作用。只有在相应的政策条件下实施才能保证其理论性的完善,才能有依据地促进新课程的健康发展。当前形式下,新课程改革已事在必行,而政策条件则成为了阻碍新课程改革成功的阻碍。在政策支持方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理论性的将解决问题的对策归纳为以下两点:
3.1政策上理论性的规定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政策上的规定。才能保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政策一方面指导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也限制并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这主要体现在新课程改革无纪律性和无效性方面的实施。因此,政策在对新课程的改革上,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只有政策的硬性规定,结合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完善新课程的发展。
3.2政策上的物质条件地支持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硬件上的支持。由于新课程的实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耗费资金如教学器材的提供教学中实践经费的开支和教师的补助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相对与此,在资金上的苦难也是导致新课程改革出现瓶颈障碍的必然条件,尤其是相对经济条件欠缺发达的农村学校而言。地方财政的供给不足,导致新课程改革渐而远之。因此笔者认为。在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新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当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只有硬件设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才能完成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任务。同时,学校是新课程改革的直接践行者,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第一线工作,最了解当前教育现状。提高新课程改革步伐,还需要得到地方学校的大力支持与普及。首先是教师思维意识的根据.新课程改革缓慢发展重大原因是因为教师思维意识的不跟进.这就使得我们新课程改革不能得到延伸。因此在学校中,学校领导应当对教师进行思想培训,如参加类似演讲比赛,又如参加进修培训等。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教师受长期以来语文惯性教学模式的影响,虽然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方案和策略,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学生个人学习素质不一
有些学生难以在教学课程中紧跟教师的教学步伐,造成学生差距越拉越大,甚至让学生产生厌学等抵抗情绪。尽管学校提出了因人而异的教学差异法,但是由于学生数量较多,学校教学条件不太理想,以至于教师难以一一顾及,从而导致这一现状难以解决。把学生的语文教学按照小组的形式进行,并每组选出一个组长对学生日常学习进行监督、负责。比如,在“两小儿辩日”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分组把课文进行翻译,每组自行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每组中学习较好的负责带领大家共同翻译。如,孰为汝多知乎?这一句中,小组组长可以安排学生查字典:孰、汝、乎三个的现代汉语意思,最后再把整个句子翻译出来。期间,可以让成绩差的学生勤动手,加强对知识的印象。又如,我校在考试中采取以小组整体成绩的形式进行奖励,让学生互相监督、共同提高,不仅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还有利于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改善学习中的不足,提高学生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
2.语文教学大多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教师课程教学仅授给简单的知识讲述,缺乏对问题的探索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知识性水平能力,还要重视语文综合性问题的探究。另一方面,知识起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而语文知识更是无处不在,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生活处处都是语文教学,语言的运用则是最好的教学。学生应该在社会大的环境背景下,学习并运用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探索中文这门语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运用课堂学过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实际运用。因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中,教师要把理论性教学转化为重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比如,学习古诗《舟过安仁》时,教师往往要求学生简单的背诵,以应付考试要求,而我在教学中要详细解释诗歌的意思,即远远望去一叶扁舟上端坐着两个小童,天上忽然下起了大雨,由此他们不再继续划船,转而撑起了雨伞,原以为也是用来遮雨,原来却是做帆。在学生理解的前提下进行记忆,减少学生的背诵压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目标 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不断丰富与更新。新课程改革为课程与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也给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方向。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改革期待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从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从教室中的权威变为平等的合作者,从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最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教师角色的转变最终是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观念、行为和方式等一系列具体变化之上的。那么,新课标下教师要想上好课究竟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一、确定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在指引教学方向、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激励学生的学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教师施教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主要职责不仅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更需要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评价教学是否成功的直接依据应是学生收获了什么,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什么,学生的进步怎么样,而不应是教师完成了什么任务。
2.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比较全面。教学目标要反映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更要体现多元化,不仅有对知识性目标的要求,还要重视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意识等方面的发展要求。
3.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体现多样化。虽然说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施教内容不同、施教班级的差异,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应当不一样。其实,即使是同一堂课教学目标也应是多样化的,同样的班级在同一堂课中,不同的学生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也不应相同。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设标、分类推进、才是科学的原则。
4.课时教学目标要与学段、单元目标一致。课时教学目标是基础,这三种教学目标的关系可以表示为: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这三种教学目标在内容上是依次更加可操作化、更加具体化、更加过程化,在目标要求和水平层次上更加体现阶段性和发展性。
二、选择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方式
1.“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追求创新教育,在课堂上适当穿插图像、辩论、表演等,师生积极互动,当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疑问、有所收获时,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和进一步提升,让学生通过集体交流自己总结得失,自己归纳经验,获得信息与技能,学生才能较好地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同时,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之后,教师应采用“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实现自我思考,以及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充分发挥其自主合作的能力,并且在开动脑筋思考的时候,对已有知识进行加工重组,自己生发出新的问题,从而不断地探索下去,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
2.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成为学生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教师在考虑教学方式的选择时,必须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角色问题。
3.教学方式要符合学科特点。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特色和教学特点,同时每个学科的教学重点和教学内容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要因科而异,根据学科的重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4.教学方式的选择要符合学生实际。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三、巧妙、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新思维;研究
从新课程改革方案的提出到现在各个试点的全面实施已历经十年之久,是历次课改中时间最长、教材变化最多的一次。这就意味着每个教师都将面临新标准、新内容、新目标等一系列的全新课题,那么如何才能做好新课改的教学工作呢?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构建新的教学思路,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建立的几种新思维。
一、教师在课堂上要扮演新的角色
传统教学观念一直认为教师就是每个学科的“知识权威”,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是毋庸置疑的。新课改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扮演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又不能放任自流,因此,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做好学生的组织协调工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另外,还要指导学生为自己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方案的改进
以前教师备课主要是备大纲、备教材、备教参,这样虽然可以加强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突出课本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却严重忽视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特长的发挥。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紧扣教材和教参,把握教学目标,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设计相关的教学情境和问题;确定恰当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安排教学活动;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演示活动、实验以及小组活动做好充分准备;设计对每个教学环节和学生的评语等。教师在备课时要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既符合学生的智能和认知水平又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三、由重“教”转向重“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要求学生适应自己的教学,不太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实际需要。这种以教定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仅影响学生潜能的挖掘和个性特长的培养,还会压制学生灵活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注重学生的学,也就是提倡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的培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主是基础,探究是关键,合作则是对自主和探究的补充和促进。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引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问题;以提出质疑、观察比较、实验分析、交流讨论、归纳整理等环节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探究方法,如要点记忆法、图示法、分类法、比较法、分析法等,通过对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和运用,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变成“会学”。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学习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四、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发展的方向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一般比较单一,主要是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任务也是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传授课本上的知识,照本宣科即可。只要教师抓住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讲解,让学生听懂,再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教学任务就算完成。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能力的发展为本,要求在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又要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所以,课堂教学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多种能力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要求学生预习新课,标注难点,并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解决困难,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际操作,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展示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各种巩固练习,锻炼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五、建立新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既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又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因素。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比较专职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权威。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发号施令,独断专行,学生只能埋头苦学,认真听讲,顺从又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所有命令,更不允许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插话和提问,或者交头接耳,否则就会受到教师的训斥和惩罚,个别严重的情况还会受到体罚。这种专制式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整天提心吊胆,教师专横跋扈,课堂气氛十分紧张。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不仅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会直线下降,学习成绩自然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建立融洽、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而新课程的改革也倡导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要互动合作。这就要求师生互相关心和尊重、坦诚相待,平等合作。教师要真心接纳和信任学生,在生活上关心和理解学生,在学习上鼓励和帮助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敢于想象,勇于提问,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以推动师生的交流互动,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