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金融学的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学的心得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学的心得体会

第1篇:金融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业绩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一个新的高度,整个报告有38处指出要“科学发展”,并反复提出,反复论述。其核心定义,科学发展就是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县支行的经营实际,我认为,要坚持好科学发展观,首先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业绩观。业绩是考量工作成效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没有树立好正确的业绩观,就很难处理好量和质的关系、局和面的关系、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就会走弯路、走岔路,甚至走错路。长期以来的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经营行若不树立正确的业绩观,就很容易出现短期行为,甚至不惜付出高额成本来获取眼前的蝇头小利,这无一不是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损害。同时,有没有树立正确的业绩观也是考量我们工作是否求真务实的重要指标,单纯地为了出业绩才去抓发展,甚至不顾实际情况,在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采取“拔苗助长”的方式,最终只会得不偿失,阻碍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业绩观,坚持求真务实、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摒弃功利主意思想,与时俱进、认真负责地推动业务发展。

二、着力培养忠诚的优良客户群体,保障科学发展

再好的发展规划、发展战略,都必须以客户作为有效实施载体。而客户群体是否优良,其忠诚度怎样,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发展好与坏、快与慢。结合X支行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起码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精耕细作”。一是要本着培育的态度。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优质客户资源很少,这就需要我们仔细甄别和遴选出成长型、资源型、潜力型优质小客户、“三农”客户,精心培育,良性互动发展;二是要本着帮助的态度。大部分小企业、“三农”客户大多内部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这就需要我们利用银行特有的管理资源、专业知识资源、人才资源和行业信息等资源,帮助客户规范管理、完善制度、分析市场、抗击风险,推动客户又好又快发展;三是要本着服务的态度,把“以客户为中心”真正落在实处,不断地改进思想观念,改进工作作风,改进服务方式,实现从单纯的信贷支持向综合金融支撑转变,从单纯的金融“输血”到培育客户自身“造血”转变,从单纯的扶持功能向综合服务功能转变。也只有在精心培育、尽心帮扶、倾心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与客户建立起来牢固的、互为鱼水的银企感情才牢不可破,客户的忠诚度才坚不可摧,从而保障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三、加强合规文化建设,扎牢科学发展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是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合规文化建设是基础,也是关键。因为合规管理不仅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核心,更是确保业务经营合法守法、符合监管规定、符合自律性原则的主要手段。反思以前“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把“合规”贯穿于业务发展的全过程,让一些当时看起来的小问题成了最后的大麻烦。所以,建立合规文化,让“合规”成为每位干部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是落实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合规文化建设。首先,要努力建立并完善合格的“规”。银行业务拓展、营销策略、内部管理、发展战略、市场竞争、考核激励、工作创新等各方面,都必须要与市场竞争的客观需求相匹配,这就需要我们的这个“规”要不断完善,并随着市场变化进行相应调整,确保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其次,要创建科学的合规管理机制,确保一个“规”在建立好后能够被大家持续地遵守,并始终使其在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保持核心地位。第三,树立“合规就是效益”的思想,把合规理念渗透到每一员工,使遵章守纪、合规经营成为每一员工的自觉行为。第四,就是要把合规管理嵌入到业务经营的每个环节,确保规范发展。

四、打造一支业精技强的干部员工队伍,推动科学发展

发展战略的最终执行者是广大干部员工,推动整个发展进程的也是广大干部职工,所以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打造好一支优秀的干部员工队伍,才能推动发展、加快发展。一是要以提升全行干部员工的业务经营、管理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突破口,通过学习、培训、轮岗等方式,着眼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员工在实践中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技能;二是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让员工的个人发展与农行的整体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把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转化为一种自觉愿望;三是对员工实行有效的激励约束,从正面引导和鼓励员工,增强其发展的动力和压力;四是要科学建立健全一套严谨、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并适度进行人才本土化挖掘和开发,充分发挥本土人才熟悉当地环境、经济、人文、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优势,有力推动发展。

第2篇:金融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96-02

21世纪的金融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贸易和金融自由化是世界经济的主题。中国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国家,要融入世界经济的大环境,其金融业与世界金融业的接轨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培养合格的适合未来金融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在金融学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加强实践教学是应对金融业的迅速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积极参与金融全球化。我国的金融企业不仅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市场上与外国金融机构竞争,而且还要在我国与进入本地市场的外国金融业竞争。为了与世界金融发展形势相适应,这就需要既懂得中国金融市场同时又了解国际金融市场,既具有综合素质同时业务又过硬的金融人才。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将金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金融实践相结合是提高金融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金融及金融投资机构能否合理规划新形势下的人才战略并抢占人才制高点,将是未来各类金融、投资机构在金融、经济一体化环境下塑造国际竞争力的重心。

2.加强实践教学是转变金融学教学模式的需要。传统的金融教学主要采取教师单纯讲授的方式,这种方式与过去宏观金融为主的课程体系有关,教师讲制度多,讲方法少,讲理论多,讲实际操作少。随着金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课程体系随之从理论分析为主的宏观课程转变为业务性为主的微观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改变也就成了必然的内在要求。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讲解,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并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强调案例教学也有利于提高任课教师参与业务实践的自觉性。由此,教师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像“欧洲债务危机会不会演变成全球的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的利弊”等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判断能力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探索金融对外开放条件下的、有利于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模式。

3.加强实践教学是适应金融学课程微观化的趋势要求。随着市场化进程的越深入,金融运行效率越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金融学研究正呈现一种微观化的倾向。金融高等教育应该顺应金融理论研究的微观化趋势,将金融专业课程微观化,并增加实践环节。一方面是现有课程的微观化处理,即去掉脱离实际的过时或无用的知识,补充显示金融实践需要的新知识,并使这些知识更具有操作意义。另一方面是反映金融微观运行的新需要,设立一些新的微观金融课程,例如物流金融、离岸金融、银行结算与会计等。

4.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的需要。加入WTO使中国金融业直接面对国外金融业强有力的竞争,培养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目前,由于金融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与行业的合作还比较粗浅,这就造成了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的素质与行业所需的人才素质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弊端导致人才培养模式还只能局限于专业教育的框架内,使得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实践教学比较薄弱,大多仅仅是通过几门课程和几个实验项目来开展实践教学,普遍缺乏实践操作能力,视野比较狭窄,对金融前沿形势把握能力较差,工作适应期较长,既浪费了相对紧张的教学资源,也不利于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实践教学方面,要实现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的目标,要从实践的内容和途径两个方面进行创新。

二、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的模式分析

由于金融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需要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强调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核心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由教师的“教”与“引”,学生的“学”与“探”四个环节共同组成。如何实现这四个环节的相连,教学的形式相当重要。实践教学方式可采取典型案例分析、实验室模拟操作、课程实践、学年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方式。

1.典型案例分析。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操作的能力。这个实践能力有着广泛的内涵,概括了学生今后经济职业生涯中所需的一切主要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包括快速阅读、做扎记、抓要点、列题纲、查资料、演绎与归纳、计算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发现与抓住问题、分清轻重主次、原因、拟定针对性的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权衡与抉择、总结与评估等);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包括书面与口头表达、辩论与听取、小组的组织与管理等)等各方面。具体操作中,课前事先布置案例课题、学员自主分析;再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课堂指定学生发言,组织全班讨论;最后,总结归纳,内化提升,课后学生进行书面归纳,提交书面报告。

2.实验室模拟操作。利用应用软件,如银行会计、银行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与外汇交易业务、保险业务等软件,建成模拟银行、模拟证券、模拟保险甚至模拟企业等多功能实验室,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的综合作用。通过实验室教学环节,既可加深学生对微观金融理论的理解程度,也可提高学生对金融工具的运用能力。以国际金融学课程为例,国际金融学是一门集理论与操作实务为一体的核心专业课,利用“外汇交易软件系统”展开外汇市场与外汇交易实践教学既方便又有效。通过实践,学生可亲身经历询价、报价、成交、证实和交割等环节,掌握即期交易、远期交易、外汇期权、外汇期货、掉期与套汇等基本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对外汇交易的感性认识。

3.实习基地建设。由于金融对经济的强烈渗透性,以及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专业的实习环节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理想的实习基地应考虑建设在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具有关联的大集团公司,学生在一个现实中可以进行多方位的实际接触,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金融知识和专业体系。

三、金融实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学生自主学习观念的培养须进一步加强

可以在课堂授课的同时在课堂上采取课前热点、课间讨论及课后查找资料的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减少对教师面授课的依赖。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的数字教学平台进行网上辅导答疑、网络作业、网络讨论等活动是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途径。学生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的保障,而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教学资源的使用率和使用质量有待提高

大部分学生仍然习惯于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于教师面授的依赖性很强,导致教学资源的使用率不够理想;多媒体资源本身的趣味性、可用性有待提高;教学资源运营环境的限制。如依托高校校园网的数字教学平台的金融学课程的视频教学,因其直观性、系统性等特点受到许多学生和辅导教师的欢迎,但是由于学校网络承载力有限,导致利用校园网的许多学生很难在线观看。而这只能有赖于客观环境的改善,需要一个过程。

(三)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形式需多样化

教师可以事先布置一个学期的实践课题,并要求要求学生深入金融机构或者进行结算业务的特定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再依据事先划分的学习小组,安排小组间交流心得体会,并据此写出书面材料。课程实践环节学生在每个学期的第10至第15周完成,由辅导教师根据书面材料评定成绩。另一方面,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以在教学中给学生介绍与课程相关的学术文章,并依据不同方向设置专题,引导学生在课余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有选择地浏览。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申四萍,伍海霞.现代管理教学法——案例教学[J].宁夏工学院学报,1996,(9).

[3]邓云洲.案例教学:一种可供教育学教学移植的范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1,(4).

[4]Philippe Aghion and Patrick Bolton.An Incomplete Contracts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Z]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2.

第3篇:金融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字:】《国际结算业务》实训教学 环境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49-01

高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但目前高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存在一定的距离,表现在教学理念上,即重理论,轻实践;重成绩,轻能力,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动手能力差、经验不足,职业素质低,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尝试在高校开展实训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实训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实训即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而进行的专项训练活动。[1]

实训课是为完成特定的目标而进行的专项训练活动所专门开设的课程。

实训课是一种实务课,它与传统的实验课有着本质的不同。实验课强调理论知识的验证,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训课将企业搬入课堂,强调学生的业务技能的培养。学生在学完某一门或几门相关理论课程后,在实验室的模拟或仿真环境下,以业务软件为平台,以业务案例为载体,通过模拟的业务操作,掌握业务的整个流程和基本做法。上海金融学院的实训教学从2003年起步,引进某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软件,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仿真性是实训教学的精髓

仿真性指实训教学能真实再现银行的具体业务运作情境,具体包括实验室环境仿真性、业务流程仿真性、软件和资料仿真性和教学过程仿真性等。

1.实验室环境的仿真性

在实验室的布局上,适当参照银行业务部的布局,如采用开放式的网状布局,使实训者有一个接近或仿佛置身于银行实际环境中的感觉,这种环境可使学生自觉调整自身不同于课堂上课的状态,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实施自己的实训过程和实训操作步骤,主动加入群体活动中去完成实训任务。

2.业务流程仿真性

在仿真银行环境中,以国际结算业务流程为连接线,将国际业务部的各个职能岗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系统性的经济业务使理论与实践连接起来,使每个实验者更深切地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体会到自己在流程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的责任,体会到银行基于流程的运作模式。

3.软件和资料的仿真性

我们在软件的选择上选择了银行的业务软件,而非教学软件;使用的资料是稍做修改的银行业务资料。我们还将银行的一些空白表格,如“境外汇款申请书”“开证申请书”等拿来应用于实训教学中,从而使实训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实用性。

4.教学过程仿真性

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统一上机练习和学生分组上机练习相集合的方法。如信用证中开证行、通知行及议付行的具体业务,要求每一位学生对这几个行的业务都必须掌握,或让几个学生一组,分别担任客户、开证行、通知行及议付行角色,共同完成整个信用证流程。我们还模拟企业的考勤制度,学生每次进入实验室都要签到,其出勤率作为教师评定平时成绩的一项依据。

二、角色的转变是实训教学成功的关键

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满堂灌”,实践证明它已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因此,实训教学首先必须从认识观念上进行创新。

1.师生角色的转换

《国际结算业务》实训课是一门以训练学生的业务技能为目的的课程,技能学不出来,它只能是练出来的。因此,师生的主辅角色必须进行转换。而角色的变化带来了教学方式的变革。

我们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讲解一般占一次课的1/3时间,最多不超过1/2时间,尽可能多安排学生操作的时间。在教学中,采用业务操作演示、重要知识点讲解、业务操作流程的阐明及解答学生操作疑问等形式,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脑、投影仪、教学PPT等),形象直观地表达相关的教学内容,以提高讲授效果。

对学生而言,在银行实验室中,他们是主角,是掌握技能、体验业务的主体。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学生根据教师的操作要求去主动钻研实训操作指导书,在操作中认真思考,亲身体验;遇到问题时,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研究解决,如不能解决,还可向教师提问解决,这样,使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自主、互动的学习方式,结合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去分析、研究、解决所面临的业务问题,并且在软件操作应用中,达到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融会贯通的效果。

2. 学生自我角色的转换

为了全面提高实验者的综合实践能力,我们模拟《国际结算业务》系统在银行中的实际运行过程,让学生模拟银行国际业务部的相关岗位,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相应的“职业角色”的感觉。

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自己已由“学生”向“员工”转换,而不同岗位的设定,使学生从“员工”的角度,深刻体验这个岗位该做些什么,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例如,学生可先后担任前台业务受理和后台业务处理等几个不同岗位的员工角色,第一次在这里可以零距离接触到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具有很好的目的性和方向性。由于这些训练的真实感和实用性都较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家在实验室里认真操作,相互探讨问题,并提出自己对问题处理的观点和建议,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训教学所要求的教师:双师型

实训教师在课程中的作用如同一部戏中的导演,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导致了这部戏的质量。由于目前专职实训教师较少,很多是理论课教师兼职,因此加强实训教师的培训已成为当务之急。实训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还要熟悉实务,并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社会的需求对实训教师的要求日益提高,而“双师型”教师应该是实训教师培养的一个方向。

四、实训教学的考核:比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

我院《国际业务》实训课考试都以上机进行业务操作的形式进行,平时成绩占该门课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只占40%,强调的是平时训练的重要性。平时成绩以平时的练习、测试为主,并综合考虑学习态度、出勤率、上课纪律等因素。整体上,着重看学生对实训内容的掌握程度、操作流程的正确与否、操作细节的把握程度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期末考试是对学生所学内容的集中检验,课程结束时,要求每位学生对自己参加实训课所训练的内容、完成情况、心得体会、对课程改进建议等进行总结,并写出实训报告。

第4篇:金融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诸如此类的学习能再多一些,涉及的面,涉及的人能在深入一些,类似的学习时间再长一些,毕竟这种高质量的学习是大家都愿意接受的,我更是。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财务会计选修课心得总结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财务会计选修课心得总结一

我和财务科的主办会计孙xx,科长朱xx三人,来到位于上海青浦区的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参加了由公司组织的宁沪高速公路财务管理人员培训班,进行了为期四天的业务知识培训。本次培训时间虽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是随学的内容却是极具系统,四天的课件安排涵盖了经济,金融,财务,内控,还有沟通能力与影响力技术,可以说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它既有政策法规和前沿性的理论知识,又有工作实践和案例的深入探索;既有新信息、新知识的大量提供,同时又对今后的工作提出新经验、新启示。

        记忆犹新的是主讲会计准则的刘凤委教授、在讲具体案例分析时,突出多样性和灵活性,通过采用现代教育手段,精心制作课件,尽可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多的知识,帮助我们理解与实际运用。还有主讲国际经济的刘敏博士,将当今国际间的金融形式分析的全面透彻;还有讲内控与风险管理的袁敏教授,用生动的实例加上幽默诙谐的语言,将我带入了一个我原本不熟悉,如今却深度迷恋的内控世界,他们将知识融会贯通,强调理论性与规范性;将案例分析注重启发性与互动性,感谢他们四天来带给我的震撼与沉醉。这次培训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学无止尽”,人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武装自己,才能使自己强大,同样的,一个企业只有不断的进取,才能求得发展。

四天的学习中,我是获益匪浅,记得教我们内控的袁敏老师说的一句话,给我的影响极深,他说,“我们要跳出会计看会计”,也就是说,不要总局限于自己所学的那点东西,要换个角度,换种思维来看,你会发现原来不一样。就说我自己吧,说实话,刚开始第一天拿到资料,一看目录吓一大跳啊,“金融市场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沟通与影响力技术”“企业会计准则热点问题分析”“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这些课程的设置是否太高了,他们都是由学院一流的博士来讲课啊,这些我们都用的上吗?一系列的问号在我脑中闪过,带着疑问,也带着期盼,我仔细听了每堂课,并精心记下了每堂课的笔记,通过学习,让我这个不怎么关心国家大事的人,现如今也能对美国,希腊,日本,中国的经济状况做一个极其简单的小概述了,也明白了在没有强权,互相对等的情况下,如何快速建立信任关系,相互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学习,使我对于原先存在于新所得税、会计信息披露、新会计准则等方面的一些模糊概念变得日益清晰、通过学习还让我明白了财务控制、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意义。

四天的学习是伴着笑声,伴着愉悦的,四天的学习是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四天的学习还是带着嘱托与期望的,四天的学习更多的是责任是寄托,如今短短的四天已过,我们都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即将新的征程,在此衷心感谢学院的老师,感谢公司的领导,还有我们的朱科,奕华姐,感谢你们给我的帮助,这四天的学海生涯将会是我以后的工作动力,也是我人生记忆中最难忘的篇章,我将本着诚信做人,认真做事的原则,坚守操守!

最后想说的是,希望公司以后能多多支持我们会计的培训工作,诸如此类的学习能再多一些,涉及的面,涉及的人能在深入一些,类似的学习时间再长一些,毕竟这种高质量的学习是大家都愿意接受的,我更是!

财务会计选修课心得总结二

经过在恒企近四个月的学习,我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

离开学校十多年,如今又重捧起书本,感受颇深。虽然以前的工作也算是会计岗位,但对会计专业方面的知识是知之甚少,会计职能不清晰,基础科目借贷方向搞不懂,财经法规的一些规定和要求更是一无所知。通过几个月学习,对“会计”这门职业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坚定了自己以后职业的发展方向。

我始终认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事在人为”。学习期间,我坚持提前预习,不缺课,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详细的讲课,尽量在课堂上把书本上的要点掌握,课后再做做题、翻翻书复习复习。要求把知识原理消化理解透,学会举一反三,只有理解透了才会记得牢,也只有理解透了才算真的掌握了。我的决窍没有别的,就是看书——练习——再看书——再练习……以看书为主,练习的目的也是为了有针对性地看书,掌握知识点。所以,我认为,一定要多看书,考试总是不会完全脱离书本知识的。

学习了会计基础这门课程后,我的感觉用受益匪浅这个词来概括是毫不夸张的。对于以后的学习来说,也是心里有“数”。我明白了会计的概念和职能,知道了会计的要素和会计科目,懂得了会计等式和复式记账法原理,学会了主要经济业务事项的账务处理。

至于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从一开始,我们就体会到了学习的艰辛,可在艰辛的同时,也磨练着我们的意志。同学们都说财经法规难,法规上的知识就像一些法律条文,生硬枯燥无味,而且又很绕,感觉有点不着边际,很“飘”,这类课程看书、听课都想打瞌睡。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好好看书,而且必须看书、记要点,光记住了不行,还要会灵活运用,所以必须要求把书上的知识理解透彻,这又需要多看书、多记多背。我在看不进书的时候从不强迫自己去看,那样只会浪费时间。在精神状态不错的时候去看,而且时间不要太久,那样会事半功倍。每天记一点点,哪怕一天只记一个知识点,几个月下来,要记的也差不多都记住了。

电算化重点是实际操作,操作熟练没问题的话,考试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分析自己三科分数,虽然在意料之中过了,但如果在考前复习时再努力一点相信会考得更好。因为之前是本着过了就OK,所以有点满足了,复习也就放松了一点,如果因为这种轻敌心态而挂了,我会后悔莫及。我们应该努力、尽心地去做事。

“天道酬勤”,付出与回报总是成正比的。

努力吧,加油!相信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

财务会计选修课心得总结三

今年选修了税务会计这门课,除了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外,我在网上还粗略的看过其他的关于税务会计的一些知识。以下是我对税务会计的一些心得体会,基本认识和感想。

税务的种类五花八门,计税方式也是多种多样。而我学习了税务会计的一个最大感受就是我们每天的.各项生活都与税务相联系。每个人都在不停的缴纳各种税,尤其要指出的是这是在不知不觉中的。因为我国的消费品的价格中已经包含了税费,没有单独列出来。我认为大多数税务都可以转嫁到最后一环节由消费者承受。最后最大的得益人绝对不是普通老百姓。以前曾听说过这么一个理论,说一件衣服的价格到最后卖到消费者手里时,其中一半都是税费,随着生产加工中税务层层累计,只是累坏了消费者。物价这么高,也没见到有什么减税的政策,不知道税务方面有什么想法啊,估计是避免谈论吧。

税务会计是进行税务筹划、税金核算和纳税申报。主要包括经营收入的确认、成本费用的计算、经营成果的确定、税额的计算、税款解缴、罚金缴纳和税收减免等业务的会计处理,主要是帮助企业核定应缴税款的。会计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丰富的税务知识和很强的实践能力,税务会计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关于缴纳税务的会计工作。

“唯有死亡和纳税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美国人用来强调税收重要性的一句常用语。美国经济发达,各方面的经济制度都比较完善,仍然强调税收的重要性就表民了税收的不可避免。学习研究税收不仅仅是经济学家关心的问题,也和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税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成、申报、缴纳进行反映和监督。税务会计要对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及其缴纳情况进行记录、计算、汇总,并编制出纳税申报表;税务会计要对纳税人纳税义务及其缴纳情况,进行控制、检查,并对违法委为加以纠正和制裁。这种反映和监督,只能在作为纳税人的企业单位里进行,并由纳税人的会计人员去实施。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税收实践,逐步建立起一套税收法律体系。计划经济时代税收被严重削弱,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逐渐认识到依法治税的重要性,增强了税收的强制性,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的现象在税收领域逐渐消失。只有在严格依法治税的前提下,国民研究税收才有意义,高校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税收方面的课程也才有必要。

与财务会计相对,以税法法律制度为准绳,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会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成、申报、缴纳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税务与会计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

税务会计的特点包括法律性、广泛性、统一性、独立性。法律性表现为税务会计要严格按照税收法规和会计法规的规定核算和监督税款的形成、缴纳等行为;广泛性表现为税务会计适用于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统一性表现为不同的纳税人所执行的税务会计是相同的;独立性表现为其会计处理方法与财务会计有着不同,例如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视同销售收入的认定等等。

税务会计的目标,即纳税人通过税务会计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的使用者有不同的要求:企业经营者,要求得到准确、及时的纳税信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并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企业资产所有者和债权人要求得到税务资金运转的信息,以最大限度利用货币的时间价值;税务管理部门要求了解纳税人的税收计缴情况,以进行监督调控,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实现。

税务会计的任务。税务会计的任务是双方面的,既要以税法为标准,促使纳税人认真履行纳税义务,又要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保护纳税人的合法利益。具体包括:按照国家税法规定核算纳税人各税种的税款;正确编制、报送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进行纳税人税务活动的分析,保证正确执行税法,维护企业的利益。

税务会计的作用。有利于纳税人贯彻税法,保证财政收入,发挥税法作用;督促纳税人认真履行义务;促进企业正确处理分配关系;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等等。税务会计的核算对象包括营业收入、经营成本费用、营业利润、应税所得、税款申报与缴纳等等。税务会计的原则。依法原则,即依照税法进行会计处理;确保税收收入原则,即以保证国家税款收入为第一要务;税法中的程序规定优于实体问题的原则,纳税人的纳税义务是实体问题,履行纳税义务的手段为程序规定,税务会计中应遵循程序规定优于实体问题原则,例如缴纳税款时有疑问,应先完税,再进行申诉;接受税务机关的审计监督原则,税务机关有权监督检查纳税人的税务会计核算,纳税人有义务接受监督。税务会计操作程序。通过财务会计现有的会计科目,对企业所涉及到的各个税种进行反映和监督,正确计算企业应交的各种税金,其核算的数额通过财务会计的科目,最终反映到财务报表和各税种的申报表中;设置“税务调整”账目调整应税所得,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不同的核算内容计入该账目,该账目只是作为备查账目,不必登录在财务会计账簿中,在纳税时统一调整。

目的。税务会计以税收法律制度为准绳,为国家征税服务。财务会计在于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本的需要。依据。税务会计以税收法规为依据,对财务会计的数据需作必要的调整,而财务会计以会计准则为处理依据。范围。税务会计按税法规定的要求,有选择地对相关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反映的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概况。财务会计则要对每一笔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反映整个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转情况。

构成一个税种的主要因素有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缴纳方法、减税、免税及违章处理等。不同的征税对象和纳税人是一个税种区别于另一个税种的主要标志,也往往是税种名称的由来。同时,每个税种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其存在依赖于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

在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为了支付庞大的国家机器运转所需要的费用,就由他所统治的人民来缴纳。不过很显然这类保护费是最昂贵也是最保险的。交了费用,承认你是我的人,你的生命,财产等等都受我保护。国家保证你的权利同时还赋予你义务。好比在我的地盘就要听我的游戏规则,别闹事,这样才便于我领导其他缴纳税金的人,维护各项经济生活的有序进行。

从另一方面来说,税收也可以起到宏观调控,引导经济发展方向的作用。比如有的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对海外投资就有诸多的税收优惠。税收优惠政策是指税法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比如,免除其应缴的全部或部分税款,或者按照其缴纳税款的一定比例给予返还等,从而减轻其税收负担。税收优惠政策是国家利用税收调节经济的具体手段,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扶持某些特殊地区、产业、企业和产品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个人来说那点税收可能还不在意,但是对企业等来说,一个百分比下来就决定他们是多交几个零还是少交几个零的事。事关重要不得不谨慎对之。

近几年来,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同时对会计人才的税务知识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许多单位在招聘会计时首先提的问题就是是否懂税收,很显然企业需求的是精通税收实践的会计人才。

作为一个金融学院的学生,我认为会计是一门专业化高,对实践要求高的一个专业。而对于金融来说,会计知识的学习必不可少。尤其是税务这么一个很敏感的领域,就算是作为普通人也应该学习。首先要做到缴纳税款,不能和国家对着干。其次,当熟练的时候,或许可以利用税务会计所学的内容进行合理避税。

将来的将来或许我也会从事会计这个行业,工作中的一个内容恐怕就是去当地的税务局去缴纳税款然后做账。或许我会从事金融类的事务,税永远是个不能忽视的话题,而今天的一切就是为了明日而准备的。

第5篇:金融学的心得体会范文

一、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满足不同专业同学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

经济法体系庞杂,内容甚多,涵盖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将经济法全部的法条讲述清楚,因此教师须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在已搭建经济法体系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重点的加以讲述相关章节和内容。通过泛雅、慕课平台,录制经济法教学视频,可满足不同专业、不同方向对经济法各章节知识点深浅程度的需求,让学生课前预习,可有选择性的深入掌握经济法相关章节的内容,解决高职院校经济法课时不足的问题。在同一结构体系下有所侧重的选取教学内容将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放学。

(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加强把经济法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对于高职生而言,经济法本身所具有的专业性及抽象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依托“互联网+”,摆脱“先教后学”的传统模式,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促使大学生轻松地自主学习。将知识的讲授过程剥离到课外进行,将课堂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的还给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悟化,也有利于职业技能的培养,把所学理论知识切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完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为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法律知识储备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创业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课程,但当前课程设置主要偏基础理论,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因此有必要开设经济法选修课,为非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提供高位阶的法律知识。经济法实践性强,其范围和内容涵括了创新创业的所有法律知识,可作为创新创业类法律版块的高阶位课程,有利于系统构建创业大学生的法律体系,满足部分同学对法律实务处理能力提升的需要,为其后期创新创业打好法律素养基础。

(四)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营造法律先行的良好校园文化

在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双创教育的背景下,经济法课程改革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进大学生对法律的了解,进而筛选出对法律有兴趣的大学生参与到法律实务中来。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法治观念,提高大学生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营造法律先行的良好校园文化。

二、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开始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尽管这方面与国际发展进程还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是我国也已经开始尝试把个性发展和能力发展同时纳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中,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也涌现了诸如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等主流词汇。近三年来,我国学界对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把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区别于本科教学,研究成果多是两者异同点的比较方面;二是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提出适应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法,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经济法课程标准及教学方法方面,然而能指导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成果甚少。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经济管理类专业都设置了经济法课程,但相近专业同一本经济法教科书,同一套教学课件的情况比比皆是,市面上的教材内容大同小异,教学内容同一化,忽视专业的差异性。另外,非经管类学生不开设经济法课程,非经管专业学生缺乏学习经济法的平台,这不能满足创业学生对法律的需求,也不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政策。此外,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还存在着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缺乏,导致教学效果与学习目标脱节;理论教学比重过大,实践教学缺失;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知识内化率低。虽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已开始采用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情景式法、翻转课堂法等教学方法,但教学改革侧重于课堂教学方面,不能系统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针对以上问题,当前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研究不能解决当前经济法教学中不同专业一刀切的现状,没有给出教学改革系统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案,经济法教学体系改革目标不清晰,不能切合“互联网+”的背景开展实践教学。在双创教育的背景下,经济法教学改革应以提高大学生处理与专业工作相关的法律实务处理能力,为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法律知识储备为目标。

三、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和实践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如何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服务于经济法教学,调动高职生学习经济法的积极性?如何有效构建经济法教学的体系,提高学生把经济法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实践能力?本文拟探究在“互联网+”背景下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以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经济法教育的进步,增强大学生的法律防范意识和能力,为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法律知识储备。

(一)修订以职业发展路径为导向的柔性课程标准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活动应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来进行。不同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发展路径上存在不同,对经济法这门课程要求掌握的重点难点不同,因此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发展路径修订经济法课程标准,建立柔性的课程标准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经济法课程,课程定位是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经济法知识,能够处理与专业工作相关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法律事务的能力,但不同方向对经济法要求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不一样,如会计专业重点要掌握税法,会展专业重点要掌握知识产权法、公司法,营销与策划专业需掌握合同法。而对于非经管类专业,经济法可作为创新创业类高位阶的法律基础课程,面向有创业需求和对法律感兴趣的同学选修。

(二)构建以“一依托、二结合、三阶段”为核心的经济法教学体系特色

“一依托”是指依托“互联网+”,通过利用泛雅和慕课网络信息平台录制教学视频开展教学,发挥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二结合”是把课堂教学和实训操作相结合,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法律课程,大学生只有在实操实训中才能融会贯通,活学活用;“三阶段”主要是将经济法的教学贯彻到课前、课中、课后实践三个阶段,课前要求学生根据教学视频自主学习,课中教学以问题驱动教学法、项目驱动法,开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则成为师生进行互动交流的场所。课后以“微教学模式”为主,以“工作室法律实践”为辅检验学习成效,即利用微信、微薄、微群调动学生进行互动式自主学习模式,吸收少部分对法律感兴趣的同学参与到法律类创业实践活动中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公益创业项目广交法律咨询服务室就是一个不错的实践平台,利用第二课堂延伸经济法的学习平台,给大学生们提供法律实践和实战学习的平台。构建以“一依托、二结合、三阶段”为核心的经济法教学体系是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把三者有效的衔接起来是关键所在,它不仅依赖于教学硬件设施,更有赖于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和相关制度的配套支持。

(三)利用新型网络学习平台,供高职院校师生自助式选取所需章节和内容

利用已有的新型网络学习平台,例如泛雅、慕课等学习软件平台,教师可先拍摄录制好教学视频上传到此类平台,让学生在课前根据自身需要选择相关课程视频进行预习。当前经济法的课程一般包括基础法律制度、社会法律制度、经济主体法律制度、市场运行法律制度、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法律纠纷解决途径这七个板块。高职院校应结合专业方向,教师上课在搭建学生经济法基本框架和体系的前提下,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供学生自助选择本专业相关的重点章节,或者感兴趣的知识点,比如会计专业重点需要掌握税法,会展专业需重点掌握知识产权法、广告法,以增强专业综合素质。此种途径可以为学生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同时也为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提供了平台,满足当代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四)优化经济法课程的考核评估方法

如何优化经济法的考核评估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运用经济法内容参与实践、分析实际问题的积极性这是教学改革成果检验的试金石。将应用能力与理论知识同放在评估项内,探索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以优化经济法课程的考核评估方法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目前大部分学校“经济法”课程对学生的评估采用的是“课堂作业、课堂考勤、闭卷考试”的方式,这种方法并没有体现出学习经济法的真正意义。尽管在理论知识考核上是必要的,但是没有把学生对于经济法的应用能力放到考核之内是不合理的,所以应增加经济法实践、实操方面的考核,将应用能力与理论知识同放在评估项内,优化经济法课程的考核评估方法,例如,自定义角色组建不同类型企业,模拟企业的组建、运营、破产、倒闭等系列过程;分小组进行模拟经济法案件法庭,根据学生表现评分作为应用能力评估项;根据“经济法”每个章节的不同内容分别设置不同的小作业,如撰写经济纠纷书等。另外,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有创业意向的同学结合经济法相关知识总结心得体会。比如,成立经济法社会实践工作室,参与到工作室的同学们根据业绩考核适当加减分,充分调动学生运用经济法内容参与实践、分析实际问题的积极性。总而言之,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经济法课程体系改革是必要的。通过结合“互联网+”来进行课程改革,不仅能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模式,更能有效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加优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滨晶.新媒体背景下本科经济法“微”教学模式探析.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6(2).

[2]何文妍.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与思考.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2).

[3]于立华.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