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设计的应用范文

教学设计的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设计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设计的应用

第1篇:教学设计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光伏技术应用》 信息化教学 教学设计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迅速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一次深层次变革。信息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突破了学习围墙,扩展了学习的手段与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有助于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教育新模式。2012年9月,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迫切要求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信息化教学。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文件精神,自2010年起,教育部牵头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各职业院校组织校级比赛,并积极选送教师参加市级、省级、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形成“人人参赛、逐级竞赛”的大赛机制。大赛宗旨是为了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大赛项目主要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信息化课堂教学比赛、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

笔者本人参加了2015年江苏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具体赛项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项目1)的专业课程一组(能源与新能源类),并获得省赛一等奖。本赛项重点考察教师充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能力。本文详细介绍了大赛作品――《光伏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模块“太阳能路灯”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并浅谈了大赛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学分析

1.1教学内容

所用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光伏技术应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太阳能光伏产业校企合作职教联盟、开昂教育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编写。“太阳能路灯”是第8章光伏技术应用实例的第二节内容,也是《光伏技术应用》课程的重要章节。为了让专业课更好地服务于岗位需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的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中引进了企业项目:太阳能路灯设计。

1.2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太阳能技术利用专业中职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联系实际的知识感兴趣,伴随着信息时代成长,是信息技术的原居民,喜欢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喜欢借助各种平台沟通。这个班是校企合作冠名班,企业深度介入专业教学,学生的成绩将于其就业岗位挂钩。

1.3教学目标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职业岗位需求,确立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提升,情感目标是归宿,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层层递进、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1)知识目标。掌握太阳能路灯的结构和原理。

(2)能力目标。学会太阳能路灯设计的思路,掌握太阳能路灯各构件的匹配。

(3)情感目标。形成低碳理念,培养团队意识。

1.4重点难点

(1)重点。太阳能路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难点。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太阳能路灯构件。

2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指南。本次课以学情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手段、以项目完成为载体、以能力形成为根本,构建愿学、会学、乐学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真正还课堂给学生,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提高教学有效性。具体为:

2.1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感受太阳能路灯设计的真实性;

2.2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极域电子教室、视频会议系统等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拉近了学生、教师、企业之间的距离;

2.3通过Flash索引、Flash演示、Flash游戏,把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符合学情分析,赋予知识新的生命。

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本次课分为课前准备、任务引入、任务探究、任务实施以及任务评价五个环节。

3.1课前准备

学案是学生学习的导航,一周前,教师将学案上传网络学习平台,学生登录平台下载学案,学案要求学生收集传统路灯存在的问题,了解太阳能路灯构件及原理,了解学习成绩评价体系等。

根据学情,为了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带领学生,走访企业,让学生切实感受企业的设计、生产过程,了解产品结构、性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3.2任务引入

课堂上,为了迅速把学生调整到最佳求知状态,教师请各小组汇报传统路灯存在的问题,学生争先恐后用视频展示传统路灯存在着:维护成本高、能源消耗大、电缆易被盗、漏电等安全隐患,就在学生争论不休的时候,教师乘势抛出问题:能否让路灯规避上述不足呢?问题情境的创设,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疑问和期待进入主题。

3.3任务探究

太阳能路灯是综合结构,首先要了解各个构件及其工作原理。学生登录平台查看Flash索引,从能量转换的主线出发,了解到太阳能路灯有四大主要构件:电池板、控制器,蓄电池、负载,其功能分别为:集能、控能、储能、耗能。这与太阳能路灯的工作原理一脉相承。

通过极域电子教室监控,教师了解到学生对电池板集能原理难以理解,如此薄片,怎样实现光能向电能的转换?教师引导学生查看平台上的Flash演示,Flas把复杂的半导体材料的电子特性,把光能转换为电能的神奇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学习平台的在线答题系统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好帮手,结果统计:学生对太阳能路灯构件及原理的掌握达到了预期效果。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本次课的教学重点。

3.4任务实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太阳能路灯的相关知识,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学生登录平台,查阅校企合作任务书,详细了解客户需求。谋定而后动,设计目标是否正确、设计思路是否准确、设计步骤是否合理,是设计前必须确定的内容。首先,学生讨论交流,进行需求分析;其次,给设计步骤排序,如果出错,软件会提示,直到排出正确的设计流程。这样教会了学生如何分析问题,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

选择合适的构件是设计中的难点,学生通过网络查询相关资料,确定太阳能电池板的功率、蓄电池的容量以及控制器的类型等。借助极域电子教室,教师远程监控学生的设计过程,将错误捕捉、汇总;学生可以将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远程消息直接发送给教师机;完成设计的同学电子举手。取得理论数据后,学生通过光伏测试软件进行验证。

3.5任务评价

客观正确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本次课的学习成绩由在线答题、设计思路、设计方案三部分组成,综合了主观和客观,结果和过程,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

信息化的评价手段,使教师及时了解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实现了信息反馈的快、细、准,便于教师宏观掌控教学进程;学生通过评价系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了解在班级中所处的位置,为今后更好地学指明了方向。

4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的应用,颠覆了传统教学,延伸了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展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校企交流的疆域,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鲜活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四个转变是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最好诠释:第一,师生、生生通过平台相互交流的多了;第二,学生通过平台向企业技术人员请教的多了;第三,根据家长反馈,学生课后主动学习的多了;更为突出的是,有利于孩子们实现由学生到从业人员的转变,真正体现了专业教学为岗位服务的宗旨。

5大赛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作用突出

5.1增强了参赛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动机

在积极备赛的学习、研究和培训过程中,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的认识不断提高和深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增强、信息化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提高了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诉求。

5.2提升了参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大赛促进了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增强了信息化教学意识、提高了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主动性增强、开拓了视野、促进了教学设计的规范化。

5.3促进了参赛教师个人的持续发展

信息化教学大赛对于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作用显著,参赛教师在经历了信息化教学大赛之后,信息技术应用的频次明显提升,持续发展势头强劲,主要表现在:继续推广应用大赛作品及成果、继续开展信息化教学作品的开发、参与开展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课题或专项研究、拟定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论文等。

5.4促进了参赛教师引领团队的持续发展

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后,在自身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通过多种教研活动形式积极带动周边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以点带面,引导、指导其他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参赛教师主要通过经验介绍、公开课形式、教学研讨等教研活动方式发挥带动作用。

6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职业院校的全体教师,应以大赛为契机,系统、深入、全面地研究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趋势,特别是要探索网络教学辅助平台支持下的新型学习活动,研究和总结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晓玲.浅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考和实践[J].中国市场,2015,(7):159-162.

第2篇:教学设计的应用范文

>> 项目教学法在《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活动元教学设计研究及应用的文献综述 GPS原理与应用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活动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反馈控制原理在国际结算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概率论在“结构设计原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项目化教学在动画场景设计课程的实践与应用研究 实践活动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 认知美学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CAI在机械原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动机理论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PBL教学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课程教学设计实践与研究 差异教学在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EDA仿真技术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设计实践在光电成像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和“项目”双驱动的《PLC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协作化教学模式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结构设计原理》研究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设计活动元

活动元1:“新知识点导入”活动元。活动目的: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动内容:组织讲故事、欣赏图片、观看视频、聆听歌曲、竞猜谜语、问题质疑、朗诵诗歌、新闻趣闻、实验调查等。

活动元2:“学习地理概念”活动元。活动目的:理解并掌握地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与之相关的对象范围。活动内容:运用图示(联系图、示意图、景观图、漫画)、演示(模型、实验、多媒体)、实地观察、联系生活经验、比较、练习等开展活动。

活动元3:“描述地理空间分布”活动元。活动目的:学会从位置(经纬度、相对位置)、轮廓、面积、分布格局等方面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活动内容:在图中找出某地理事物的图例;判断此地理事物分布状况(点、线、面);从总体分布特征(疏密、数量、方位、走向)、极值区位置、变化趋势、分布范围等方面进行描述。

活动元4:“描述气候特征”活动元。活动目的:学会从气温(整体高低、年较差)、降水(总量、年变化、年际变化)两大气候的要素以及两者的组合情况分析气候特征。活动内容:回顾描述气候特征的方法,读懂图文资料,找出并判断气温的高低及年较差的大小,分析年降水量的大小及变化情况,说出气温和降水的组合情况。

活动元5:“探究地理成因”活动元。活动目的:引导学生观察地理事物的外在细节,寻找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得出事物的内在本质,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内容:通过观察,提出质疑;独立思考或分组讨论,利用旧知识和已有的经验结合教师提供的各种资料和演示、实验等作出假设;通过观察、测量、调查、计算、收集资料等探究活动得出结论。

5.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活动元1。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以质疑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情境设置: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大门朝南和南北通透的房子的价位总是比其他的高,有谁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发表见解。启发学生联系季节,夏季炎热而且常刮南风,南面的窗户大有利于通风散热。

(2)季风的概念――活动元2。运用比较法,让学生理解季风的概念,即“季”指的是季节,“风”指的是风向,从中培养学生的读图、比较能力。教师出示《东亚冬夏季风示意图》,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出冬夏季风,判断各自的源地和风向。列表比较冬夏季风的发源地、风向。小结:季风即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变换而有规律改变的风。

(3)季风的主要成因(海陆位置)――活动元5。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教师提供的实验和阅读材料进行观察、测量作出假设,再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夏季,海洋与陆地同时增温,陆地增温快,形成低压,海洋增温慢,形成相对高压,风就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则相反。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归纳等活动,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同学之间的讨论,促进了他们对问题的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东亚冬夏季风示意图》,提出质疑:为什么季风那么有规律,夏季吹偏南风,冬季吹偏北风?思考:为什么拔掉自行车轮胎的气门后,气流总是从轮胎内吹出来,而不是从外吹进去(以此提示学生风向和气压的高低有关)。实验: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一个装水,一个装沙子,各插入一根温度计,用相同火力的酒精灯加热两分钟后再撤走。学生观察、测量温度的变化情况,感受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教师出示《中国的海陆位置图》。学生结合已有的热胀冷缩的知识,通过分组讨论,提出风向和海陆位置关系的假设。学生参阅教材和资料得出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小结:我国位于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临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巨大,因而产生的季风气候也最典型。

(4)冬夏季风的特点(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活动元1,联系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活动元4,引导学生从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入手,观察《东亚冬夏季风示意图》,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创设情境:同学们有没有出现过嘴唇干裂甚至出血的现象?这种现象大都出现在什么季节?前几天出现“南风天”,家里的家具和地板都冒汗了,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出示《东亚冬夏季风示意图》。学生自由讨论,列举生活中和冬夏季风特点有关的事例来说明。学生回顾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列表比较冬夏季风的性质特征、成因。

(5)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活动元3,在图中找出季风区和非季风的图例,通过画图,让学生明确季风区的范围和界线;活动元5,通过对示意图及配合《中国地形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会以山脉为界线的依据,两图配合,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既然我国季风气候如此显著,那季风气候是否遍布全国?教师出示《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质疑:图中我们看到当夏季风到达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时,就止住了脚步,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读图,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及冈底斯山)用彩笔描画并连成一条线。教师出示《我国沿北纬36度附近地形剖面图》。教师出示《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叠加《中国地形图》。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中国地形图和季风区分布图,小组探究冬季风不能到达西北地区的原因。

(6)季风的影响――活动元5。教师提出质疑,学生利用所学的季风的概念、成因、冬夏季风的性质三个知识点,探究、思考、讨论,从中得出结论;通过观察示意图提出质疑,然后运用锋面雨这一原有的知识点,配合教师的板画和动画演示来突破难点,最后再做练习,得出结论;活动元4,从教师提供的数据计算并比较两地气温年较差的大小,以此判断出我国大陆性特征显著这一特征。

降水的分布(时间、空间)。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谁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学生回顾降水的分布这一知识点,再次观察《东亚冬夏季风示意图》,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分组讨论、探究,各抒己见。

雨带的推移及影响。教师出示《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学生观察雨带推移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情况。教师提问:雨带为什么会移动呢?学生运用锋面雨的成因,探究雨带移动的原因。教师运用板图边画边讲,复习锋面雨的形成。教师运用动画演示锋面的移动所造成的降水空间差异。练习:夏季风最早进入南方地区,最迟退出,所以雨季长;北方地区则相反,雨季短,又因为不同年份夏季风强弱不一,水旱灾害频繁。

大陆性特征显著。教师出示“我国冬季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国家”的阅读材料,并让学生比较我国齐齐哈尔与纬度大致相同的法国巴黎,看它们冬、夏季气温和气温年较差有什么差异?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新课程的实施,活动教学以其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为地理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因此,教师要在明确把握课标的前提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根据教材特点、教学资源情况、学生实际等因素,将课标细化成一个个学习任务,并将每个学习任务设计成一个个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独立的活动元,然后将这些活动元有机地整合成教学设计,运用于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徐宝芳.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05).

[2]朱玲.例谈初中地理情境教学学案设计的策略[J].地理教学,2015(19).

[3]张婧婧,孙明霞.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复习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地理教学,2015(20).

[4]蔡汉贞.初中地理启发教学的误区及对策分析[J].吉林教育,2014(23).

第3篇:教学设计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实践应用

如果想要改变课程对知识传授过于注重的倾向,转而强调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作为主流,这样就可以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个过程也是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当前课程实践中对被动接受学习,不懂创新,机械式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勇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还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实施者,就更应该将新课程的理念作为其指导和依据,把它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此外,化学学科还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验使化学更为立体和真实。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设计

实验是探究科学的基础,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要求,我们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

(一)初中化学实验的分类

1.验证性实验

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加强和巩固有关基础知识和内容,培养实验操作的能力,掌握实验的原理作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活动,在化学实验中验证性实验占据了实验中大部分的比重。

2.探究性实验

实验者在已经知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主实验探究和分析等得出结果,进而形成科学概念的认知方式,在化学实验中,这样的探究性实验占据了总实验三分之一的分量。

3.二者的区别

探究性实验是为了通过实验操作来解答一个感兴趣的话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而验证性实验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实践的操作能力,处理数据的技能,学生只要证实其中一个已知结果是正确的,就可以达到实验的目的了。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最大的区别在于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的步骤,只有达到相应的目的,并通过不同的步骤,才能将实验的教学功能发挥到最理想的状态。

(二)初中化学实验的依据

实验需要的主要条件是氧气,而氧气是人类生命活动最关键的物质,没有氧气,我们无法生存,在初中化学实验中,氧气是进行实验的重要依据,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氧气的收集和氧气的检验,检查气密性,实验仪器的组装,实验的反应过程,都是每一次重点考试考查的核心部分,因此,这些操作步骤一定不能出

差错。

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实践应用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从学生自身学习和实验的角度出发,注意培养学习者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实验情感的培养,从而构建一个初中实验教学目标,这是一个以直接经验作为充实的基础,学习间接经验,不断发展和前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在反复实验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和探究实验的过程。

(二)教学环境的设计

环境是决定一个人心理变化的过程,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学习,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会影响学习活动的效果和学习过程。教学环境的设计是基于现实环境的基础之下进行的,实验的进行需要较为开放、可以进行计算机学习的环境,在这样一个有资源、有空间的地方,有利于教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可以得出相关的理论结果。

(三)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对于初中实验教学评价也是一样的,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的目标,对实验教学的评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判断实验教学的合理性,还可以理解学生对目前知识和技能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对理论教学知识和实验教学的方式和手段,设计出更符合现阶段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需求。针对设计出的实验教学方案,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记录其实验的全过程,并进行相关实验教学的评价。教学评价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主体全面综合性发展,对老师备课也是一种挑战性的工作。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奠定初中化学教育发展的基础教学,也是化学教学设计得以发展的前提,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对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并论证得出相应的实验结果。合理而科学的实验是取得正确论证结果的关键,也可以达到实验教学先进科学的教学目标。由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重要实施者的位置,就应该将新课程的理念作为教学实验进行的指导和依据,把它们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从而更好地进行实验,更有利于化学实验的进行及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教学设计的应用范文

1网络教学软件教学的现状

(1)建立实验室的成本较高。以前实验室主要使用的是费用比较高的实验设备,一般来讲,前期投入比较大,而且后期的维护、更新也需要较大笔的费用。而且在实验开展的过程中容易受时间、地点、物力、财力、人力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使得实验教学难以有效地开展,这样大大降低了教学的质量。

(2)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常常跟不上新知识、新科技的步伐,无法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技术和知识,只是跟着老师按照书本中的流程走,被反复使用的教材早就无法适应新的需求,这样很难将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

(3)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实验教学首先得根据理论进行教学,通常都是老师在教材讲,学生在下面认真听。在课堂中,孤立的单元性操作实验和验证性的实验被安排的比较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比较少,这样大大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开拓,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难以形成独特的个性。

(4)安排的实验学时少。通常来讲,实验学时不到总学时的五分之一,甚至还有一些专业设置的实验学时不到总学时的10%,而且学生除了老师上实验课就几乎不进进实验室了,老师和学生对实验都不够重视,学生十分缺乏动手能力。

(5)教师没有进行因材施教。当前,我国高校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学生的数量在渐渐增加,学生的多层次更加明显。以前的教学模式是将所有的学生平等的看待,常常让那些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学到的东西难以满足自己,而那些能力一般的学生又常常会觉得学的很吃力,这样很难达和教学目的相统一。

2网络教学软件中教学的设计与应用

(1)实验界面的呈现。在网络教学的软件中,大多数网络教学都是通过用户的界面来显示的,然后实验者将计算机显示的内容进行大致的浏览。实验者为了掌握网络教学的内容必须凭借用户的界面以及虚拟的试验系统才能够实现。这样,建立一个界面友好、逼真的物理原型、操作方便的人机界面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实践证明,使用虚拟的实验界面不仅仅能够为实验者营造一个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氛围,而且还能让实验者感受到自己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样有利于调动实验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实验情景的设置。营造良好的实验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做到事半功倍。在网络教学软件中安排实验情景,需要对实验者的技术背景、知识水准和对实验的要求等信息进行一定的了解,然后再结合具体的实验特点以及需求,对实验的内容和原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此外,在设置实验情景时还需要增设一些空白之处,这些空白之处可以留给学生进行填补,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实验情景的了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验过程模拟和的仿真。在开展虚拟实验教学时,实验过程的模拟和仿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实验者通过对实验的现象、实验的流程、实验的数据和实验的结果等内容的了解,来具体体会整个实验的过程,这样可以为优化实验的策略以及制定实验的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实验过程的模拟和仿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因果关系的敏感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学生在真实的实验中,遇到相同的问题就会很快进行解决。此外,为了顺利完成实验过程的模拟和仿真环节,应该对以下几个问题加以重视:实验过程的交互性、实验内容的统一性、实验响应的实时性、实验模块的协作性等问题。

(4)实验结果的总结和评价。开展虚拟的实验不仅可以反映实验者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还可以验证实验者对实验假设的正确性。除此之外,实验者通过对虚拟实验的情景和实验真是环境的体验,能够发现自身存在不不足之处,并且在之后能够进行改正,不断提高实验者的综合素质。

(5)在教学内容上添加多媒体。教师应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如果授课内容有需要,可以选择适当的媒体,这样可以使得课堂的效果最佳。例如:应该根据课程的重点来突出设计课件的重点,而不仅仅是将课本的内容直接复制到课件上,同时课件上还要使用较为有创意的内容,将课中的重点、难点头突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筛选图片、音像时,要切合课堂的需要,学生所见和所闻都是真实的材料,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

3结语

第5篇:教学设计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 教学设计; 成本实训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联系纽带,它通过学习任务、教学目标、学生需求、教学过程,学生反馈等一系列形式来展现。信息化教学设计增加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力量。我国学者对信息化教学设计有诸多论述和研究。祝智庭教授提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1]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遵循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借助现代化信息资源和信息手段,将学生放于“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安排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个人的主动建构,通过教师引导,对信息技术资源的利用,学生对知识可以形成主动性建构,并在现实经验和信息资源中调整和丰富新的知识认知。

(二)多元智能理论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观点。这一理论启发教师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存在,一样的教学内容应该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搜索问题或任务,利用信息资源,探讨和深究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兴趣,通过信息技术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课堂时间外,另外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同质学习,并且与同伴线下或线上协作。

(三)系统科学理论

在信息技术日益提高与普及的形势下,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中得到探索答案。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更需要考虑学生学习的方式变化和课堂传授形式的变化,探索更系统、更宽泛、更科学化的知识传送方式。用开放性的思维看待学习方式与传授方式的变化,更客观、冷静地关注教学组织与问题情境设置,关注学生个人体验。综合发挥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作用和有机联系,综合考虑影响“教”与“学”的各种因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封闭式思维。

三、信息化教W设计的特征

(一)信息技术的支撑性

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教学思维,教师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呈现,可以让复杂、抽象性知识更直观、易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有目的地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个体努力或团队协作的方式课前探索,课中提问,课后呈现学习作品,利用信息资源丰富、发展“真实”的学习情境,学生主动构建和完善知识。

(二)学习的自主性

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教师的地位由传统型“教”转变为“导”,督促个别,察看全体,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教授专家型,而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海洋里向学生学习,从学生的优秀层面中寻找知识的不同呈现方式和教学的不同过程安排。教师通过巧妙设计教学过程,延伸课前和课下时间,激发学生主动探寻知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探究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在教师传授的基础上和自己的经验背景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理解现实和构建现实。

(三)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信息化教学模式相对传统模式存在一定差别,信息化教学更侧重于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对学习者的开发,根据教师对学习者专业水平、计算机技术掌握程度、学习方式、智能组合情况、综合能力的协调性等方面的了解,安排教学计划,设定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的变化对原先的目标进行调整,达成原来的目标后,重新向新的目标奋进,在不断的循环中得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自我的不断成长。

四、信息化教学设计在成本会计实训中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具体课程中的应用,最大的改变是教师的传授地位,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唯一的知识“专家”,学生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和问题答案。但是信息化资源本身并不能独立完成对知识的顺利输出,教师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过程能产生更有效率的知识传递作用。所以这要求教师自身对信息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删选,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对信息资源进行优先删选与设计查找,有目的地安排问题任务设置,进行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设定、教学过程的巧妙安排、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展示、课上与课前、课下的有效衔接与安排、学习成果的范例演示、成绩考核的多元化设计等多方面工作。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了解学生,恰当分组

任何一次有效的教学设计,离不开教师对班级、对学情的了解。教师首先用一部分时间观察全体学生的学习基础,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训结合一体,利用理论课时间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知识认知度,对班级学生群体层次有清楚的把握,认识清会计基础非常好的群体和厌学情绪强的学生群体,了解协作意愿强烈的学生个体和性格孤僻的学生个体,为实训分组提供顺利保障。在实训开始前,给定分组原则,跨寝室,看综合,男女搭配,让学生先自行分组,教师根据学生自行分组名单再进行统筹调配,保障每小组搭配合理,协作有力,实力均衡,活跃相当。

(二)设定学习目标,回馈成就感

在成本实训教学设计中,给定小组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目标的完成不单单在课堂内,延伸在课前、课中、课后的付出中,不仅仅依靠个体的力量,还可以依赖小组团队协助力量,学习的目标可以是某一个具体问题答案,还可以是对问题的阐述水平、对知识的剖析视角,展示的成员可以是小组内代表也可以为整个团队,展示的方式可以通过课堂内现场演示,或者小组巧妙应对老师的提问,或者应对其他小组的挑战,或者开展对实训中有些问题的讨论或辩论,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PPT、视频内容来完成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和阶段性目标。

(三)设定学习任务,激发协助热情

有效而成功的教学设计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教师在设计环节的主导性地位依然很重要。教师有目的地进行信息资源的删选,提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把握班级活跃程度,设定适应学生情况的知识目标和成长目标,或者倡导“重在小组讨论,重在成员参与”的理念,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索,探讨无法唯一性的答案;或者引导学生提高对信息技术的了解,激发探索欲望;或者引导学生加强个体认知的探索,增强自己与他人差异性的了解,增强团结协作能力,或者引导学生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教师设定的“任务”,应是真实而有力的,真正能产生对学生的触动,激发个体内在的潜能。并且“任务”要有韧性,既要给予学生成就感,同时,还要激发他们的挑战欲望,保证高水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学习任务既可以在课堂内,还可以延伸在课前、课后,提高教学效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合理安排信息化的教学情境,提供各种资源、O施与终身体验,以利于学生能够达到最佳的学习与发展。[2]

(四)巧设考核目标,提升教学效果

信息资源的遍及让学生也处于信息化协作的网络下,这样的方式可以提供不同的沟通方式和小组互动类型、师生互动类型。教学的课堂既在现实世界中,也在虚拟世界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处时间延伸在课堂45分钟之外。学生的实训考核目标包括:认知能力的拓展程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动手操作能力的大小、团队意识的强弱程度、对知识的探索能力、信息技术的演示水平,小组成员协作效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弱等等。通过学生代表或小组对实训任务的演示,对信息的搜素、收集、处理,对团队成员的带动与组织,对学习方式、学习途径的探索和成果展示,都可以给出一定的实训考核成绩。这些离不开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懈探索和修正,离不开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各项教学环节的巧妙安排。

由于学科差异、教师的不同个人教学习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也因课程之间的差异而不同。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根据现实情况,遵循信息化教学设计原则,选择适当的教学信息资源,不断探索和追寻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祝智庭(著).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第6篇:教学设计的应用范文

1.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漂浮、悬浮、上浮、下沉、沉底等概念.

(2)能够对漂浮、悬浮、上浮、下沉、沉底这五种情况进行受力分析.

(3)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

(4)能根据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

(5)能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

(6)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1.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初步形成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亲切感.

(2)养成主动关注周围世界,乐于思考和想象,乐于交流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对物体浮沉条件的探究,关键在于让学生理清物体浮沉条件的逻辑脉络.

教学难点:由于物体浮沉条件的内容较多,并且对浮力应用的教学有着直接影响,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应该作为教学难点之一;浮力应用于轮船、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牵涉到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容易产生思维混乱,应作为本节的另一个难点.

3教学策略

方法策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法.

媒体策略:PPT、视频、动画、学生小制作等.

4教学仪器

矿泉水瓶子、番茄酱、烧杯、小石块、乒乓球、谷物、橡皮泥、塑料袋、鸡蛋、盐、电吹风、烧杯.

5教学过程

5.1激发兴趣 引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为同学们表演一个魔术.让大家体验到非常不可思议的世界,首先呢,这个叫做什么?同学们知道吗?

生:水.

师:这是水,好.本来要请你们喝喝看这是不是真的水,但是不要喝,因为喝完就没有东西表演了,所以我先把它放在这里.除了水之外呢,这个东西可能各位常常见到,这个叫做?

生:番茄酱.

师:对,需要用到一些番茄酱.这个等会呢,你们可以拿回家蘸东西吃.需要用到番茄酱来表演的魔术,仔细看,第一步呢,我把这个番茄酱放进去,好,浮着,然后呢,把盖子盖紧.这样子呢,我就没有办法碰到里面的番茄酱,这个同学们同意吧?

生:同意.

师:接下来我要跟各位解释接下来要发生的不可思议的事件是什么呢,我要在这种情况之下,让里面的番茄酱移动.这个在魔术的现象里面,各位,请仔细看,……番茄酱……下去!

生:动了耶!

师:……上去!

生:好听话哦!

师:番茄酱为什么这么听话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物体的浮沉条件

(板书:物体的浮沉条件)

设计意图这个魔术选自著名魔术师刘谦的近景魔术.这个原本普通的物理小实验,经过魔术师的改造,充满了神秘感,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由此引入本节课题.另外,这个魔术的原理恰好是潜水艇的原理,也为理解潜水艇的原理埋下很好的伏笔.

5.2进行新课

(1)五种状态:漂浮、悬浮、上浮、下沉、沉底.(图1)

师:用手将乒乓球浸没水中,然后释放,注意观察在漏出水面前上升的过程,物体运动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乒乓球受到哪几个力?是平衡力吗?

生:加速上升,受到重力和浮力,不是平衡力.

师:请在图中画出.

师:用手将小石块浸没水中,然后释放,注意观察碰底之前的下沉过程,物体运动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乒乓球受到哪几个力?是平衡力吗?

生:加速下降,受到重力和浮力,不是平衡力.

师:请在图中画出.

师:一个物体浸没水中以后,如果处于静止状态,我们称作悬浮.物体悬浮时,受到哪几个力?是平衡力吗?

生:受到重力和浮力,是平衡力.

师:请在图中画出.

师:一个物体浸没水中以后,如果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也称作悬浮.这时又受到哪几个力?是平衡力吗?

生:受到重力和浮力,是平衡力.

师:物体上浮的最终结果是静止在液面处,此时称作漂浮.这时又受到哪几个力?是平衡力吗?

生:受到重力和浮力,是平衡力.

师:物体下沉的最终结果是静止在容器底部,此时称作沉底.这时又受到哪几个力?是平衡力吗?

生:受到重力、浮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

设计意图五种浮沉状态是浮力的基本问题,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重要的能力,通过慢节奏的梳理,让学生认清概念,力的关系与状态之间的联系.

(2)通过比较物体的重力与物体受到的浮力判断物体浮沉状态

要求学生对上面的前三种情况进行归纳,如何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

师:观察前面三种情况的受力情况,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判断浸没物体的浮沉状态的基本思路.

生:第一步,先画出受力示意图,第二步,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当浮力大于重力时,上浮;当浮力等于重力时,悬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下沉.

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有一点要提醒同学们注意,这个规律,我们常常“逆向使用”,即从物体的浮沉状态出发来判断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例如,当我们看见物体“上浮”,就可以直接得出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当看见物体“悬浮”,就可以直接得出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当看见物体“漂浮”,也可以直接得出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请同学们做下面的练习.

练习1如图2所示,同一只鸡蛋先后放入甲、乙两杯盐水中,鸡蛋在甲杯处于漂浮状态,所受浮力为F甲,在乙杯处于悬浮状态,所受浮力为F乙.则F甲F乙.(填“>”、“

(板书)方法一:比较物体所受的重力G重和浮力F浮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里是本节的重点,通过学生归纳的方式得出结论,并且结合今后习题中的使用情况,提醒学生浮沉条件的“逆向使用”的问题,并结合上面的练习题提升学生对规律的运用能力.

(3)通过比较液体密度与物体密度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

师:通过这个练习可以看出,我们多了一种快速比较浮力和重力大小的方法.由于浸没在液体中物体,其排开液体的体积跟物体自身的体积相等,即(板书推理过程,后擦去),

F浮VsG物ρ液gV排Vsρ物gV物ρ液Vsρ物因此,物体的浮沉情况也可以用物体的密度跟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来描述.请同学们说一说如何从密度的角度判断浮沉.

生: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如果它的密度小于液体密度,则上浮;如果相等,则悬浮;如果它的密度大于液体密度,则下沉.

师:很好.我们来做一个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将新鲜的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它会沉入杯底,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浮到水面上?等它浮到水面上后,还能让它再沉入杯底吗?

(板书)方法二:比较液体的密度ρ液和物体的密度ρ物的关系.

师:这个原理也是我们常常“逆向使用”的,即从物体的浮沉状态出发来判断液体密度和物体密度的大小关系.例如,当看见物体上浮或漂浮时,则液体密度大于物体密度;当看见物体悬浮时,液体密度等于物体密度.请同学们做下面的练习.

练习2如图4所示,A、B、C三个实心物体放在水中,A漂浮,B悬浮,C沉底,则密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师:人们正是根据这个原理,在用盐水选种时,把漂浮的种子清除掉,保留下沉的饱满的种子.除此之外,物体的浮沉条件还有很多应用.下面我们首先介绍轮船.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密度的比较判断浮沉状态也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通过推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同时提醒学生注意“逆向使用”的问题,并结合练习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

(4)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演示实验:橡皮泥的密度比水大,它在水中会下沉.怎样能让它漂浮在水面上,并能承载重物呢?对照物体的浮沉条件,我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生:通过“空心”的办法增加了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的最大值,即在重力不变的情况下,浮力有了可以增大的空间.当浮力等于橡皮泥的重力时,橡皮泥漂浮.当浮力增加到超过重力时,这超过的部分就可以用来承载“货物”(图5).

(板书)二、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利用“空心”增加浮力

师:下面介绍一个和轮船相关的参数――排水量,它是轮船装满水时排开水的质量.常用单位是顿.例如,一艘轮船的排水量是10000吨,表示此船满载时,货物质量和船身质量之和为10000吨.这个概念和前面的“排开水的体积”容易混淆,注意区别.

师:现在我们来揭秘课前的魔术.表演魔术前要先做准备工作,拿一包番茄酱,第一步,拿出牙签或者用针在上面戳个洞,然后再吹点空气进去,好了,准备结束.接下来把它放到瓶子里,盖好瓶盖.那么怎样让它沉下去呢,方法非常简单,用你的大拇指在后面挤压这个瓶子就可以了(图6),当你放开的时候,番茄酱就会上浮.同学们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生:当挤压这个瓶子的时候,会导致水压增大,这时一部分水从洞口进入番茄酱内,增加了番茄酱的重力,而此时浮力基本没变,重力大于浮力,番茄酱下沉.当放开时,那部分水又流了出来,重力减小,重力小于浮力,上浮.

师:如果我们挤压的力度控制得好,能不能出现悬浮?

生:能.

师:找个同学试试.

生:真的可以悬浮呀.(学生实验)

师:番茄酱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上浮、下沉、悬浮的,潜水艇也是利用这个原理.请同学们对照潜水艇的截面示意图说明它上浮、下潜的原理(图7).

生:当向水舱充水时,潜水艇的重力增加,潜水艇就会下沉;当把水舱里的水排出时,潜水艇的重力减少,潜水艇就会上浮,当把重力和浮力调节得相等时,潜水艇就会悬浮或漂浮.

(板书)2.潜水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浮沉

师: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氢气球上浮的原因.

生: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氢气,那么气球就可以飘在空中(图8).

师:对,氢气易燃烧爆炸,为了安全,现在常常在气球内充氦气,氦气也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下面再请我们讨论一下热气球的升空原理.讨论之前,我们做个小实验.

演示实验:取一个稍大的薄塑料袋,袋口用很细的铜丝框成一个圆口,开口向下,用电吹风吹热空气.放手后,塑料袋热气球便冉冉上升(图9).

师:为什么袋子里的空气被加热后,热气球就可以浮起来?

生:空气被加热后密度变小,所以热气球可以浮起来.

师:对,飞艇也是利用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板书)3.气球、热气球、飞艇――利用“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设计意图把物体的浮沉条件运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让学生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其中强调运用浮沉条件来思考问题.并且在较难理解的潜水艇问题上,利用揭秘魔术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延续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

(5)交流与小结

师:学生讨论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发言,其它学生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轻松的讨论形式,归纳总结课堂所学,并感受学生的初步学习情况.

6课后反思

第7篇:教学设计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 行动导向教学法 《生理学》 血型 教学设计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被提出。行动导向教学以教师的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教师的工作过程为中介,以行动导向的教学活动为过程。行动导向教学的目标是提高职业行动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采用这种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职业关键能力。

“血型”是《生理学》的难点之一,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对“血型”进行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创新和再学习的能力。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1.1.1掌握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及类型。

1.1.2掌握血量的计算方法,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1.1.3熟悉红细胞的凝集反应。

1.2能力目标

1.2.1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分析ABO血型之间的输血关系。

1.2.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1.2.3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1.2.4培养学生思考、创新和再学习的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3.1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1.3.2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2.教学设计思路

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和推进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并让这些时间和空间发挥应有效益,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知识,得到一定的发展。为取得最佳效果,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视频辅助、启发设疑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法,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提出问题、观察方法、激发思维、资料分析、理论联系实际、表达和交流等,从而深化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会学、乐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1]

3.教学过程和时间分配表

4.教学实施

4.1资讯

4.1.1投影一系列流动献血车的图片,提问:见过这种车吗?在哪里见过的?知道它是做什么的吗?

4.1.2播放一个视频:流动献血车来到大学校园里,很多学生主动上车要求献血。医生询问了他们的年龄后,要求他们填写关于健康情况的表格,然后分别为他们验血型,并进行身体检查,医生分别为身体检查合格的同学抽取200毫升血液。

看完这则资料,老师提出疑问:献血前为什么要对同学们做身体健康检查?献血前为什么要询问他们的年龄?献血前为什么要化验他们的血型?献掉200毫升血会不会对身体有严重影响?

4.1.3为学生讲述血型发现的故事:公元一四九二年教皇音诸生人为延长其寿命,以三个健康儿童为献血者,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有证可查的第一次输血尝试,结果是四人全部死亡。但历史的悲剧并未熄灭人们对成功的希望,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兰斯坦纳总结前人失败的教训,通过大量试验,用血型鉴定的方法发现并确定了ABO血型系统,从而打开了输血和血液免疫学大门,并因此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此后他又发现了MN、P、Rh等血型,赢得了“血型之父”的誉称。

讲完这个故事老师提出问题:ABO血型有哪几型?ABO血型系统的分析依据是什么?如何才会发生红细胞的凝集反应?

4.1.4同型输血

播放一个女青年遇到交通意外,失血过多,生命垂危的视频,提出问题:女青年失血过多,生命垂危,你认为应该怎么办?学生发挥想象,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输血、包扎伤口、进行止血……紧扣学生的回答,老师继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都愿意为她献出自己的爱心吗?她可以接受哪些人输的血呢?你的血可以输给她吗?让每个小组学习输血的关系表,然后总结出ABO血型之间的输血关系,并强调,在一般情况下各种血型的血都很充足时,应该输入同型血。(强调输血的原则)

4.2计划与决策

学生自由组合分组,每组7人,每组设组长一名(分配工作)、副组长一名(组织协调);组长、副组长由老师进行调配;组长必须具备组织领导能力;副组长必须具备协调、调配能力。各组学生在组长和副组长的组织下,根据老师前面提出的疑问和学习任务在书本中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和讨论,最后写出总结笔记。

4.3实施

学生根据制订好的工作计划,分工合作,完成自学总结任务,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3.1学生总结出ABO血型系统中血型的四个种类。

4.3.2学生总结出ABO血型系统的分析依据。

4.3.3学生总结出相应的抗原和抗体相遇会发生红细胞的凝聚反应。

4.3.4学生共同学习,对照表格讨论相互之间如何输血,以及输血的原则。

4.3.5创设情境:假如医院现在有一个大失血的A型血病人,可医院血库和血站又缺乏A型血,那么需要大家积极为他献血,你们愿意为他献爱心吗?如果愿意的话,那么我要看看谁真的可以救他,谁会好心办坏事?

(利用投影片一步步演示输血关系表)表格演示完以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这个表格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学生对照表格分析思考并举手尝试。

经过认真倾听、思考,最后总结出规律:O型血的人是万能输血者,AB型血的人是万能受血者。

4.3.6学生看书后抢答、争论:①成年人的血量大约是多少?(占体重的7%―8%)②对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来说,一次失血超过血量的多少,就会有生命危险?(30%)③失血量如果一次超过800毫升,人就会出现什么症状?(血压下降、脉搏加快、四肢厥冷、眩晕、乏力等缺血症状)④健康的成年人每次可以献多少毫升的血?(200―300毫升)⑤从哪年(1998)起我国实行了什么样的献血制度?(无偿献血)⑥什么样的人可以无偿献血?(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

抢答活动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播放每年医院组织的本校教师和学生进行无偿献血的片段,出示老师自己的献血证,讲述一些我国无偿献血的优惠政策等,并列举我国和世界上无偿献血的典型例子。教育学生:要输血就要有人献血,通常每人献血只抽取200―300mL,在人体血量的10%以内,是不会对人体构成危害的,献血后通过人体功能的自身调节,很快就会使血浆和血细胞恢复正常,不但不会损失身体,反而会刺激机体的造血组织功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希望同学们宣传献血的科学道理,提倡义务献血。人人献出一点爱,人人献出一点血,拯救生命垂危的失血患者,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特别是医务工作者,更应在救死扶伤战线上起模范带头作用。

4.4检查与评价

4.4.1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上台进行笔记的总结展示和汇报,并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其他各小组认真听取,并进行评价打分(互评)。

4.4.2每个小组发放1份评分表,对除本组外的其他组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分,包括科学性、新颖性、趣味性、技巧性和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

4.4.3小组成员进行自评。

4.4.4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作一些评价,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表扬。

(教师评价)

评价表

在“血型”的整个教学活动中,注重融入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伙伴,而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发现问题、体验与感悟情境,这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又多姿多彩的生理课堂中,真正做到愉快地“享受”学习。[2]

参考文献:

第8篇:教学设计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2(c)-0000-00

1引言

翻转课堂,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自翻转课堂的概念被提出以来,翻转课堂就不断地应用在美国课堂中,并产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最近几年,翻转课堂的理念也逐渐被国内越来越多的学校所接受并逐渐发展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波新浪潮。随着微课程、视频教学等的蓬勃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关注,并试图进行一些尝试。

笔者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工作,也试图寻找一种更好的教学模式来改善目前的教学状态,就试着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网络安全技术应用》的课程教学中去。

2《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课程教学现状

《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课程是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授课过程中,笔者总结出本课程教学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实训课时不足,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课程涉及的内容广、难度大。虽然有72学时的课时,但是需要讲授的理论知识占了36课时,实训课时只有36课时,学生要在有限的36课时里模拟攻击、防御以及学会各种网络安全设备(防火墙、IDS等)的使用,显得很吃力,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第二、学生基础薄弱,难以专注于接受理论知识点的讲授。

《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课程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课程。这就使得教师讲课时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来接受新的知识点。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弱的话,就会越学越难,甚至有可能放弃该课程的学习。

第三、学生能力不同,教师难以兼顾差异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有来自普中的学生,也有来自职中的学生。两种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却都讲授统一难度的教学内容,因课时限制无法因材施教,导致能力高低不同的学生对本课程褒贬不一,降低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思路

3.1课程改革的逻辑结构

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笔者在经典翻转课堂的逻辑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更适合本门课程的逻辑图如图1所示。

3.2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案

根据图1可知,《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在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辅助以协作学习、项目驱动的教学策略,最终实现课前学习、课中小组协作、教师指导的教学模式。实现这种教学设计重点在以下几个地方:

第一,课前安排。首先,在开课前,将《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课程按照攻击和防守的步骤来设计相应的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可以由一次或多次课程完成。其次,教师需要在每次上课前提供给学习者一定的学习资料,或是网络上相应的微课资源,或是教师自己用视频录制软件录制的演示视频。并根据教学单元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学习任务单”,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

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翻转课堂不是学生自学教学视频的代名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亦然是课堂活动的设计。首先,根据宿舍或者学生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设计“探究式案例和实验”,让学生们讨论、实施和相互帮助解决问题,若仍然解决不了,教师进行指导,并对共性问题进行统一讲解。然后,可以根据学习单元,设计不同的项目需求,一部分小组模拟多种攻击,另一部分小组进行防守。这样既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又考察了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综合应用能力、团结协作及创新力。最后,设计学生成果交流的形式,包括课堂汇报、交流学习体验、作品展览会等。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反馈,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组内评价的有效结合。教师评价的内容包括问题的难易度、独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小组学习中的个人表现、小组学习计划安排、成果展示情况。评价侧重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的考核,同时,强调考核学生在完成实验过程中形成的实验记录、原始数据、活动记录、调查表、交流情况、学习体会等内容。

第三,课后的查漏补缺。课后教师可以把课堂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梳理后与学生的实验记录上传到课程网站。这样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查阅,同时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进行补救性学习。

4结束语

本研究希望对《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课程教学设计方式进行改革,将传统

的“以教订学”的课程设计方法改革为基于翻转课堂的“以学为主”的课程设计方法。通过这种新型的教学设计实践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本研究的关键之处是如何设计《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课程中各个知识单元的“学习任务单”和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并能控制好课堂学习成果交流及总结。这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今后笔者将会继续深入研究,以教学实践结果来验证本研究的可操作性,以期达到研究目的。

参考文献

[1]《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设计》,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

第9篇:教学设计的应用范文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本文着重探讨优化教学设计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G633.91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有很多,其中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如何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及有效的评价方式等,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要素分析

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方法;设计评价形式;构建教学结构等。上述几个环节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其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它对课堂教学的发展起着宏观调控作用。要达到优化和达成教学目标则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其“内在条件”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掌握学生已有水平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并设计相应的“外部条件”。外部条件有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用以及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等等。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措施

1.创新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加工,尤其是实验教学中经常需要创新设计实验,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教材中的实验材料是菠菜,但有学生提出用韭菜叶和水萝卜叶代替行不行?带着问题让学生不仅“质疑”,而且要主动“释疑”,那就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知识,发现韭菜叶中含有丰富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水萝卜叶中含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验证实验。

2.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一个被人称为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上必定会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影响着教学设计效果的体现,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成功的关键。

(1)以问题促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的提出既是学习的起点,又是学习的动力,以问题作为主线指导学生开展探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当前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如:《蛋白质工程》教学这一节,可采用“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的教学模式。新课一开始,思考有生殖隔离的种间生物实现基因交流,通过常规杂交育种很难实现,那该用什么方法实现呢?基因工程的诞生,为克服远缘杂交障碍带来了希望。但一个新问题又出现了,生物产生的天然蛋白质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的结构、性能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于是要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制造出目前从天然蛋白质中找不到的蛋白质,这样人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蛋白质工程则应运而生了。这样,学生也就明了了蛋白质工程的来龙去脉。

(2)以比赛激兴趣

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当下教育时髦的代名词,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丰富,无需赘述。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笔者曾外出参观学习,印象较深的是课堂上各小组会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赛。如曾学习的《种群特征》一课,教师简单讲述了模拟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后,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在15分钟内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及操作过程,并计算出种群密度。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完成各个步骤,最后每组推出一名代表进行陈述。老师和各小组推选的一名学生代表作为评委,对各组的陈述进行打分。同r,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答辩,最后将得分公布于黑板上。得分高的小组学生欢呼雀跃,得分低的小组并没有灰心丧气,他们通过比赛知道了自己方案的缺陷,同样巩固了知识,也激发了他们“复仇”的决心,力争在下次比赛中获胜。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在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可能就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3)以实践验理论

生物学科是与日常生产生活实践最密切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等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而制作过程又需要一定的微生物知识背景,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实验中了解发酵的原理。在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的问题探讨中,提示学生我们进行血常规检查的目的,是了解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这些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在教学中让学生分析相关的保健知识,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一些保养身体的注意事项。

3.尝试转换评价形式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感慨课堂教学评价形式变化不够明显,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和标准上,很难打破“教师中心、知识中心、书本中心、应试中心”的评价体系,不能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如选择题、判断题的讲解,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是如何获得答案却无任何要求。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反而会限制学生对思维乐趣的深刻体验,进而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方式,不断变化评价方法,创设各种学习情境,让学生应用各个感官参与其中,并融合自评、互评的评价方式,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个准确、快速、全面而有效的评价。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教育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保持他的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集中精力,而且要保持活跃的思维有效学习,需要教师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逐步提出目标明确、难易适度、新颖有趣和发人深思的与所学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真正激活学生内在思维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且获得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喜悦,教师以此强化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的兴趣。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学生有所进步,获取的发展是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等待我们不断实践、努力探索的永恒课题。

参考文献:

[1]、王伟强、浅谈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书育人;2012.

[2]、刘群、优化教学设计,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J];教育界;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