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风险政策范文

金融风险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风险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风险政策

第1篇:金融风险政策范文

关键词:资本市场;金融风险;规避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6-0051-03

一、我国资本市场中存在的金融风险

(一)银行中长期存贷款市场的风险

1.利率和汇率风险。目前我国银行存款利率不仅比国外银行高,有时甚至比国内同期贷款利率高,出现存贷利率倒挂现象。当前比较突出的是一种不正常利率风险即银行同业以及其他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相互“挖墙脚”,竞相高息揽储。这种违规竞争,使利率风险大增。此外,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频繁,直接影响外汇资产的市场价值,使拥有大量外汇资产和经营外汇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面临高汇率风险。

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没有足够的现金清偿债务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很大,严重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会更大。在我国,人们总是将银行的命运与政府联系在一起,认为银行是国家的银行,政府不会让银行倒闭,不会出现流动性风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将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兼并、破产可能成为现实,所以应把流动性风险同其他风险一并重视并予以控制。

3.资金来源缺口。资金来源缺口大,仅靠财政有限的资金注入无疑是杯水车薪,而通过市场融资目前来看也没有好的途径。

4.不良资产。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育相对滞后,不良资产的价格发现与最终交易都是件难事,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发行债券融资,也不被市场看好。

(二)有价证券市场的风险

1.证券市场结构失衡,债券市场发展缓慢。由于政府对债券市场的严格管制,中国资本市场的债权融资所占比率低,尚不足股票融资的1/3,这和债券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占主导地位截然相反。而且中国企业债券的流通市场极不发达。

2.上市公司退出机制不健全。与国外完善的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相比,《中国公司法》和《证券法》虽规定了上市公司退出的标准,但在实际中出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缓冲即时摘牌带来社会冲击的考虑,实行了ST 和ST*制度。这一制度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特殊时期稳定了市场,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证券市场的淘汰功能。

3.上市公司国有股比重过大。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将股票市场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筹集资金、解脱困境的重要途径,按所有者性质将上市公司股份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并且规定国家股、法人股不得上市流通。以上原因导致了中国现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呈现出国有股高度集中且不可流通,可流通的社会公众股只占很少的比例。

二、资本市场开放政策规避金融风险的建议

(一) 银行中长期存贷款市场

1.构建和完善降低金融风险的外部体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主体,只有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才能从根本上化解金融风险。可以说,企业经济效益不高是形成金融机构不良信贷资产的主要因素,所以加快企业改革,尤其是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转轨建制,解决其经济效益低下问题,是提高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降低信贷风险的重要基础。

2.发行债券,置换贷款。选择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发行特种企业债券,即将一部分贷款转化为特种企业债券,通过向社会发行债券逐步收回贷款,转化一部分不良贷款。其优点是可行,缺点是受企业的吸引力限制,规模不大。

3.正确处理金融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在实现经济转型的同时,调整经济结构和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金融机构要支持国有企业搞好改革。银行要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支持国有企业搞好兼并重组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支持国有企业度过难关,这是当前金融工作的头等大事。因为只有国有企业活起来,经济效益提高了,才能缓解银行的压力,从根本上化解金融风险。

4.发挥市场功能拍卖债权。在国际上,贷款债权同其他类型债权相同,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即可以拍卖转让。这是国外化解和重组债务的一种通用方法。在我国,不允许银行投资,又不允许银行出售债权,那么就使银行除了冲销呆帐以外,根本没有其他转化已有风险资产的出路。所以,应首先允许银行拍卖债权,出售贷款。这可以同目前“抓大放小”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即向中外投资商特别是外商拍卖企业时,可以直接向外商拍卖一部分企业贷款的债权,使外商分担一部分应承担的投资风险。

5.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失业人员没有生活保障,社会就难以稳定,企业必须承担社会保障的任务。而企业的资产绝大部分是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负债,因此,实际上是银行间接挑起了社会保障这副重担。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才能把企业和银行从沉重的社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其实现自主经营、显现活力。

6.商业银行全面推行资产风险管理,督促金融机构降低资产风险,提高资产质量。建立银行信用评级制度。其内容包括资本评级,资产质量评级,资产流动性评级,赢利能力评级和管理质量评级等等。通过对银行进行信用评级,既可使中央银行全面、准确地掌握各银行经营状况,对不同信用等级的银行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也可强化银行对自身经营风险的识别与管理,督促其加强资产风险控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维护银行业的资金稳定,对投保银行的资产风险状况进行严密监督检查。

7.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使利率能真正反映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适当提高银行的资本金比率和呆账准备金比率并改善其流动性。提高流动性比率意味着银行应持有更多的易流通的政府债券和其他高等级债券,银行可以在二级市场卖出这些债券以增加新的流动性,或者它们在与其他银行进行流动易时可以以这些债券作为抵押。政府在其债券首次发行时,应给予银行更多的优先。

(二)有价证券市场

1.证券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在证券发行审批制度方面,应当逐步弱化行政审查职能,加强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审核作用与承销商的责任和推荐作用等,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向“标准控制”的方向推进。在证券发行定价机制方面,应当在保证证券市场整体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承销商的责任,并实现定价技术的不断完善。

2.完善上市公司退出机制。考虑到稳定市场的需要,中国应当积极发挥杠杆收购、管理层收购在“转为非上市公司”中的作用,并将其与“再次公开上市”制度相结合。

3.运用多种手段解决国有股比重大的问题。在增量方面,应当以“标准控制”为指导思想,允许、鼓励符合上市标准的民营企业上市,逐步稀释证券市场中国有股的比重;在存量方面,在进行国有股减持的同时,逐步放宽包括境外资本在内的各种资本入市的限制,以保证市场稳定。

4.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强化金融监管。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为实现利率市场化创造有利条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步伐,在规范证券市场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规模,为企业开辟多种融资渠道筹资渠道,并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保持必要的力度。加强宏观调控,在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低通胀率的同时,继续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保持合理的外贸顺差和充足的外汇储备,从而保持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国民经济的内外均衡,进一步增强我国抵御国际投机势力和国际金融风波冲击的能力。

5.减少银行对股市的风险暴露。近年来我国的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为股票市场的繁荣作出了贡献。银行资金进入股市有两个主要渠道:一是把钱借给了证券公司;二是把钱借给了参与股市的国有企业。银行和企业的国有属性以及我国在执法力度上的不够可能使银行和股市的关系趋于复杂化。而且,银行对股市的风险暴露已经把银行、证券公司、国有企业以及股票投资者的利益捆在了一起,所有这些人都想从高的股价中获利。这样的利益联盟便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它不仅会增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而且会妨碍政府实施有效的金融稳定政策。为增强我国银行业的稳健性,作为一项重要的银行监管政策和实践,银行需要减少其对股市及其他高风险金融工具的风险暴露。

6.选择部分商业银行上市,提高资本充足率和资信度。积极推进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上市,并通过资本市场实行上市银行、上市和非上市银行间的收购兼并,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提高资信度。

金融全球化是各国金融主体所从事的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的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资本市场的发展既给我国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也可以说我们的挑战大于机遇。因此,我国要健康地推进金融全球化,尽可能的规避资本市场中的金融风险。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银行中长期存贷款市场和有价证券市场的规范和治理,包括构建和完善降低金融风险的外部体制,发行债券、置换贷款,正确处理金融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发挥市场功能拍卖债权,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商业银行全面推行资产风险管理,督促金融机构降低资产风险,提高资产质量,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使利率能真正反映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适当提高银行的资本金比率和呆账准备金比率并改善其流动性等措施,采用积极渐进式的开放模式、制定科学灵活的金融开放政策的基础上,全力提升国内经济实力,健全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健全市场体系,转变监管方式,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为更好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规避金融风险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不在是一个投机性市场》[J].国际融资 2006年12月。

[2] 高煜,《市场经济:欧洲的发展与中国的改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1月。

[3] 吴晓求,《资本市场难题怎么解决》[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1年1月。

[4] 章和杰,《有效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一接轨

第2篇:金融风险政策范文

关键词:信用风险;压力测试;Logit 模型

Abstract: In order to find out in time the risk against medium-sized and micro-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Zibo caused by the economic downturn,monetary policy alteration and financial tsunami imp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access the influences upon stability and steadines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Zibo because of macroeconomic adverse change and then come to the correspondent conclusions by taking on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Zibo as an example and applying Logit method.

Key Words:credit risk,pressure test,Logit Model

中图分类号:F830.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2-0046-04

一、引言

在金融海啸冲击不断加深和外贸依存度过高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面临着诸多不确定风险因素,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发挥金融支持经济作用,2009年以来,全国信贷投放规模日益扩大,上半年贷款投放是2008年全年的1.5倍。从淄博市情况看,2009年上半年新增贷款是2008年全年的1.89倍。本文以淄博市某区某农村信用联社为例,分析评估宏观经济要素剧烈变动对淄博市中小法人金融机构稳健性的影响,测试其信用风险承受能力。

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及方法应用

(一)信用风险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的损失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处于经济扩张周期时,信用风险降低,较强的盈利能力可使总体违约率降低;处于经济紧缩时期,信用风险增加,由于盈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二是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信用风险有四个特征:(1)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传染性,一个或少数信用主体经营困难或破产就会导致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整个信用秩序的紊乱;(3)可控性,其风险可以控制到最低;(4)周期性,信用扩张与收缩交替出现。管理信用风险方法主要是贷款审查的标准化和贷款对象的多样化。贷款审查标准化就是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指标考察借款人或债券的信用状况以避免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贷款风险分散化是指信用风险的相互抵消,近年来多采用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的方式。

对于淄博市法人金融机构而言,贷款业务是其主要业务,其信用风险主要归集于信贷风险。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诸多不确定因素对实体经济影响较大,借款人因经营困难或破产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当前在信用扩张周期下,信用风险增大。本文将以贷款风险为分析对象,进行模型构建,对淄博某法人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做出评判。

(二)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是假设在国内国际经济最不利的情形下,评估金融机构可能遭受损失,并判断金融机构在此情况下,能否承受风险因子变动造成的影响。金融机构用以衡量由一些例外但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所导致的潜在损失的方法。压力测试是为一个识别和管理那些可能导致巨大损失的情形的过程,它由一系列的方法组成。包括敏感性测试、情景测试等,可用于估计在极端市场环境下潜在的经济损失。压力测试有助于风险管理者主动降低不可接受或无法承受的风险程度,调险暴露的头寸和结构。目前常用的压力测试包括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两种方法。

1. 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旨在测量单个重要风险因素或少数几项关系密切的因素,由于假设变动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其最简单直接的形式是观察当风险参数瞬间变化一个单位量情况下,机构资产组合市场价值的变动。敏感性测试仅需指定风险参数变化,而无需确定冲击的来源,因此使用简单快速,而且经常是即时的测试。敏感性分析因其快速简单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交易前台和业务部门层面,一些机构风险管理者也用它来计算市场环境变化对机构冲击的最初近似值。

2. 情景分析。情景分析是假设分析多个风险因素同时发生变化以及某些极端不利事件发生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情景一般可分为历史情景和假定情景两种。历史情景分析实际上是利用特定历史事件中所发生的冲击结构测试类似事件发生时,市场风险因素在某一天或某一阶段的历史变化,将导致金融机构目前持有的资产组合市场价值的变化。其优点在于:一是测试结果的可信度高;二是测试结果直观易懂。然而,金融市场的冲击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且考察期公司的资产组合中可能包括历史事件发生时尚未出现的创新品种,历史情景分析的参考价值难免受到影响。假设情景是假设还没有发生的重大市场事件。假设情景分析则通过对机构资产配置和外部市场的分析,以及对历史经验的借鉴,预测发生概率极小的压力事件,据此构造冲击结构进行测试。假设情景与机构独特的风险特性更加匹配,能够使风险管理者对未来的风险关注胜于对历史事件的考量,但需要大量资源投入并涉及相当多的人为判断。因此,一些机构往往邀请资深经理、营销人员和经济学家来共同讨论假定情景设置以保证其有效性。实践中,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同时使用历史情景和假定情景进行分析,如采用过去的市场波动数据作为参考,但又不必然与某一特定历史事件相联系的假定情景。因为对历史事件的使用,有助于校准价格变化的幅度和其它难以设定的参数(如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同时,风险管理者需要在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之间寻求平衡,因为情景表达得越清楚客观,内容可能会越复杂和难于理解。显然,敏感性分析反映了具体风险因素对某个组合或业务部门的影响,情景分析则评估压力测试包含的所有风险因素出现变动造成的影响,因此,更多的金融机构采用情景分析进行压力测试。本文主要采用情景分析对淄博市法人金融机构进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

三、模型构建

(一)Logit 方法论介绍

我国银行业常用的风险因子为违约概率(Probability Default,PD)、违约损失概率(Loss Given Default,LGD)、违约风险暴露(Exposure at Default,EAD)。度量宏观经济对PD的冲击模型有很多,本文采用Logit 回归,主要是这个模型能够保证预测的PD 在0-1 之间。用数学公式可以表达如下:

(二)样本数据的说明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在此选取违约率(PDI)来衡量银行贷款的违约概率。具体定义如下:违约率= 新增不良贷款数/ 新增贷款数。考虑到获取相关数据的难度,我们选取了淄博市某区2004 年到2009 年每个季度的GDP、企业亏损面、固定资产投资额度、贷款利率(选取1 年期贷款利率为代表)、CPI等5个指标作为对宏观经济的描述,与淄博某法人金融机构相应时间段的PDI进行Logit 回归。具体指标和数据列表略。

(三)回归结果

通过对PDI进行LOGIT 转换 ,结果显示,在回归过程中筛选出了两个具有显著水平的宏观经济指标:季度GDP、企业季度亏损面,建立模型如式(2)所示。

经检验,其满足置信水平5%程度下的假设检验,拟合优度较好。(2)式中,K代表企业亏损面;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

四、 结论

(一)假设情景事件的建立

参考国内外相关经济衰退数据,处于谨慎考虑,采用假设情景事件的方法建立假设情景。我们以淄博市某区2009年一季度的数据为基准,构建温和冲击( 基准数据±10%)、中度冲击(基准数据±30%)、严重冲击(基准数据±50%)三种情景。以温和冲击为例,温和冲击是指:GDP 衰退10%,企业亏损面增长10%。

(二)不同压力情景下银行违约率的测度

运用所建立的贷款违约率的模型,基于2008 年末淄博市经济金融数据,可以预测出各个压力情景下年度违约率PDI。根据预测,淄博市某法人机构所在区2009年二季度的GDP为49亿元,企业亏损面为6%。以此为基准计算,三种冲击情况下的淄博某法人金融机构的季度违约率分别为:5.61%、7.64%、10.30%。

(三)压力测试损失测度

假设某法人金融机构的LGD 为45%。根据某法人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显示,其2009年一季度的贷款余额为27.98亿元,贷款损失准备金为1.28亿元,核心资本为2.62亿元,净资本为2.84亿元。运用该数据计算压力冲击下的贷款损失,所得结果如表1 所示。

(四)相关结论建议

根据结果可以看出,在我们假设的压力情景下, 银行依靠损失准备金可以覆盖温和冲击和中等冲击, 但不能覆盖严重冲击,说明某法人金融机构损失准备金不足以弥补严重事件冲击下的贷款损失,在这种压力下可能会发生流动性风险。但通过动用核心资本与资本金能弥补风险损失,资本持有量在安全边际以内。通过对该法人机构开展的压力测试,再结合该行有关经营指标,具体分析其经营状况及潜在的风险点:

一是资本率充足率有所上升,但加权风险资产增加。2009年上半年该机构资本充足率达10.03%,核心资本充足率8.93%,均达到监管标准,资本充足率同比提高0.95个百分点;每股净资产比率同比提高0.05个百分点,表明该社通过增资扩股等方式充实资本,抵御风险能力增强。由于2009年贷款规模扩张,贷款同比多增3.1亿元,加权风险资产大幅增加,相应计提拨备增加,拨备覆盖率提高22.73%,总的资本率充足率有所上升,但核心资本充足率却同比下降0.16%,应进一步关注核心资本充足状况。

二是资产质量总体提高,但贷款形态有向下迁移苗头。自2006年该社成功进行票据兑付以来,资产质量大为提高,违约率由2004年末的13.88%下降为2006年末的7.64%,截至2009年二季度该机构违约率为6.62%,仍处于较高水平。从不良贷款的迁徙情况来看,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比率为0.21%,关注类向下迁徙比例为0.28%,表明2009年上半年关注类贷款转为不良贷款的在增多。进一步分析,该机构最大十户贷款比例达70.96%,主要投向机械、纺织、化工等支柱性行业,不良贷款客户也主要集中于纺织、小化工等行业,而这些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存在信贷集中风险,应加强对贷款贷前、贷后风险的审查监督。

三是存、贷款规模扩大,但机构盈利状况下降。该机构2009年上半年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同比分别下降0.54%、6.38%,而成本收入比率同比上升6.35%,表明上半年机构盈利能力同比下降。从其收入结构分析,贷款利息收入占总入的85.78%,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经营效益不佳影响到贷款利息收入,而随着存款规模的扩大,存款利息支出大幅增加,机构整体经营效益呈现下降。

通过以上测试及经营状况的分析,我们发现该法人机构应继续加强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提高资本营运水平,增强盈利能力,不断加大抵御风险能力。具体做到:

(1)增强风险意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首先要从观念上树立起科学发展观,使全体员工特别是管理者和经营者树立贷款质量第一的观念,把信贷风险防范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客观评价银行信贷风险,改变信贷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好防范风险与提高效益的关系,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营效益水平。

(2)坚持审慎经营,强化内部控制。应加强审慎经营理念,科学设计信贷产品,打好防风险的基础,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监控防线,在业务活动中加强岗位间的制约与控制关系,强化银行管理控制,通过授权管理有效控制信贷风险,规定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各个环节的工作标准,建立科学有效的授信决策机制,防范贷款审批决策错误。

(3)构建预警机制,建立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实际操作中,该机构没有建立数量化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为了把信用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应该建立包括信贷风险识别、信贷风险衡量、信贷风险监控与决策以及信贷工作流程管理四个部分组成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决策层(专门负责风险政策的制定、检查)、执行层(负责具体的信贷业务)和监督层(负责监察业务执行部门的风险控制水平)三个相互关联且相互制衡的层次各司其职,利用风险评级工具精确计量风险,有效地运用复杂的风险管理工具更好地防范风险,通过构建风险预警机制,把信贷风险的事后分析变为适时报警制度,一旦出现风险预警可以更为有效地防范和化解。

参考文献:

[1]李军民.赣州市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压力测试报告[N].科技创新导报,2009,(3).

第3篇:金融风险政策范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 航空公司 风险 对策

一、航空公司的风险

目前航空公司遇到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汇率风险,航油成本,天气风险,相关竞争行业的威胁。

目前国内制造大型客运飞机的能力有限,只能从国外进口,主要是从美国进口,一家飞机动辄就上亿美元,因此汇率风险是一个主要的风险。近期人民币有贬值的迹象,对于航空公司来说的确是一个噩耗,因为这样会产生巨大的汇兑损失。

近期原油价格居高不下,代表原油价格的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达到了接近100美元。这个原油成本是成本中最有影响力的,有时候航空公司的业绩就是要看原油成本。比如2012年的各大航空公司的中期报告显示,同比下降超过50%,南方航空甚至超过80%的跌幅。都是原油惹的祸啊。2011 年航油成本为人民币326.75 亿元,占主营业务成本的43.1%,航油成本较2010 年增加39.1%,主要由于航油耗油量的增加及平均航油价格较2010年上升导致。

近期的天气也是影响航空公司业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各种台风肆虐而来,导致无法运输旅客,多个航班延误,导致经常停运,引起大部分乘客不满意。毕竟航运业也算跟服务业有关系,服务不好的话很难赚到钱。

替代产业的威胁,比如说高铁,随着动车高铁网络的延伸越来越广,安全性比飞机好,逐步有抢占一大部分远途运输的市场,导致航空公司经营进入了霜冻期。

二、实证检验

现在用实证分析看一下南方航空股票与上证指数之间的关系。

先做出一张散点图,其中横轴表示南航股价的波动率,纵轴表示上证指数的波动率。看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图:

从图形可以看出,点比较分散,相关性不是很大。

再用spss做一下相关性的分析:

如图可知,在0.01水平下,具有显著性。也就是说南方航空与上证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真的不好,只有0.264.(相关性为>0.5才算比较相关)

相关系数

可以看出,在0.05水平下相关性是显著的。也就是说,南方航空与上证指数在95%可信率的情况下相关系数是0.157。显然,相关程度很低。

然后进行回归模拟,其中南航股价的波动率作为自变量,上证指数的波动率作为因变量。

说明南航的风险并不是很小,上证指数波动一个点,南航波动0.165个点。也说明了两者之间并不是很相关。

综上所述,可以说南航的市场风险很大,有时候上证指数(代表全部市场)微小的波动,也会导致南方航空剧烈的波动幅度,因为南方航空的股价并不跟着市场一起运动。

三、航空公司风险的特征

1.外部性。外汇风险,原油成本风险,天气风险都是一些外部因素引起的风险,对于国内的航空公司来说只能遭受“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处境。因为原油定价权并不在中国,而且中国还是一个石油的进口大国,不得不受制于国外。

2.可对抗性。不过上面列举的风险都可以利用衍生工具进行对冲,达到套期保值的效果。而且操作性并不是很难,只是就怕一些公司把衍生工具当成投机工具。

3.长期性。这些风险都是一些长期以来都存在的,不光中国的航空公司有,外国的同样。而且外国的风险更大,好多新闻。并不会很快消失,所以说路还很长,慢慢来,不要急于消除这些风险。否则可能欲速则不达。

4.独特性。是航空公司性比一些传统行业比如纺织业等是特有的,比如台风应该不会对纺织业的影响很大,而棉花算是一种创汇产品,可以赚到美元,不想原油那样只能进口,花掉美元,对汇率下降很敏感。

四、针对这些风险的对策

限于本人所学知识有限,主要是利用金融衍生品中的期货合约来进行套期保值。对于汇率风险,可以从外汇期货方面做一下套期保值。预期汇率下跌,可以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卖出人民币期货合约,该合约的交易单位是100万元人民币。比如说,南方航空需要进行保值的外汇是2000万的人民币,只需要卖空20手该外汇期货合约。

对于原油的成本构成的风险,国内还没有对应的期货形式,不过未来就快有原油期货了。为了防止原油现货价格的上涨,目前可以从外盘买进原油期货合约。未来等中国有了原油期货可以从国内买。比如说,预计2013年需要进口燃油140万吨,原油的期货合约是100桶/手(一桶原油大约140斤),这样的话买1万手原油期货合约就可以了。假设价格是4950元/吨,交易保证金为合约价值的8%,那么只需要用4950*140万*8%=55440万元就可进行套期保值,节省了将近10倍的钱而且还起到了保险的作用。

五、研究结论以及展望

后金融危机时代,航空公司风险的确大于一般企业,拥有自己独特拥有的风险。与上证指数也不是很相关,上证指数的变动不会很大的影响到南航的股价。合理运用期货衍生工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货具有较好的套期保值的效果,可以以小博大。本文仅仅研究了期货这一项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的效果。其实其他一些衍生金融工具像期权等也可以很好用,甚至能用更低的价格进行以小博大,甚至做的比期货更加出色。

参考文献:

[1]薛薇 《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

第4篇:金融风险政策范文

区域金融风险差异化的宏观生成因素分析

区域金融风险差异化的经济因素。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实践表明,从地域特征来看,经济发展持续适度的地区,往往是经济有序、风险较低的地区。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以金融集约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可以将作为社会资源价值载体的金融资源通过市场机制有效配置于那些资金利用率高,资金周转速度快的企业和环节中,沉积风险的可能性较小:而简单粗放的增长方式不仅会弱化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会劣化金融资源的市场转化效率和质量,形成风险。三是产业结构的影响。从产业层级来看,地区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会孕育较大的风险,而且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产业的更迭也会引致一定的风险。

区域金融风险差异化的体制因素。在渐进式的改革过程中,体制变革往往容易引起体制结构的内部失衡。体制性脱节和磨擦反映到金融层面的表现:一是体制磨擦带来了金融机构“硬负债”与“软资产”之间的失衡,增加了金融机构所承担的风险二是游戏规则不健全,市场约束不严,给市场主体违规违法操作留下了余地和空间;三是资本等生产要素不能按风险收益原则自由流动。经济转型过程中区域间不同的市场化进程和差异化因素自然会形成不同的体制结构特征,也必然会反映出金融风险的差异。

区域金融风险差异化的政策因素。一是我国金融风险差异化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现行的“一刀切”的金融政策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统一的金融政策难以实现帕累托最优,在非均衡经济结构中会损害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导致区域间金融风险的差异。二是区域金融风险差异化与我国多变的宏观政策有关。在我国梯度推进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往往在区域间存有一定的时滞,而过渡体制下,探索性的改革理念在政策制定上往往表现出短期性和多变性,当走在政策前排的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出现风险苗头时,欠发达地区往往是刚挤进“政策经济”的末班车,这时多变的宏观调控政策往往会给欠发达地区形成不应有的政策风险。

区域金融风险差异化的微观形成原因分析

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的完善和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不同。经济较发达地区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导致的竞争可以提高区域金融效率,完善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可以使金融资产价格较为真实地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金融主体也能较快地对宏观政策和市场变化做出较为理性的反应,沉淀金融风险的可能要小得多。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布局不能完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相对单一的机构布局和过大的经营规模存在着明显的垄断现象,这样既限制了竞争,使风险无法及时转移,而且以国有银行为主的机构布局导致利益主体和风险主体错位,造成对金融资产关切度不够,信用约束软化,质量下降,风险增大。

金融监管效能不同。金融监管效能会对地区金融生态的内部结构和功能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金融监管可以促进金融运行质量的改善,及时预警并逐步释放金融风险,但也很容易对金融业的运行效率产生不良影响。如果金融监管损害了金融业的合理竞争和运行效率,那么对防范风险的作用就只能是短期的,从长期看,则会使金融风险上升。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不同。一是各区域的信用体系和商业文化有所不同,市场主体对经济生态和金融文化认知有所差别,从而导致区域间不同的信用链条和资金链条。二是在司法和执法方面对维护金融机构利益的行事方式不同,进而导致的风险损失也不相同,三是地方政府行为不同,一些地方政府对金融活动的不恰当介入和干预,会使金融机构信用活动失去有序性,带来金融机构行为非自主性,恶化存量风险,叠加增量风险,从而把政府风险转嫁到金融机构。

融资结构不同。不同地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不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金融风险的差异。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欠发达地区融资结构单一,一方面导致企业资本金不足和地区较高的投资杠杆率,孕育着较大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过度依赖银行的融资结构会弱化市场本身对金融风险的调节功能和公众的投资风险意识。直接融资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散银行风险,但是直接融资本身也会滋生和孕育较大风险,尤其是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健全的条件下,包装上市,过度投机和违规经营造成的风险已经并且将在区域间形成较大的差异,其实近几年以兼并重组为主要内容的券商大洗牌就是区域金融风险差异的典型例证。

实体经济主体的产权模式和组织结构不同。企业产权模式和组织结构会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结构和效率,由于不同区域企业产权改革的进度不一,企业组织形式的规范程度不同,其承担风险的能力和滋生风险的可能也存有较大的差异。欠发达地区由于改革的深度不够,很大程度上呈现为产权关系不够明晰的国有企业和组织形式不规范的类似自然人企业,由于市场约束较弱,信用关系不够稳定,潜在风险较大。而以现代公司制企业为主的一些发达地区,由于微观经济主体市场化程度较高,管理水平,发展潜力和赢利能力等方面竞争力较强,潜在风险要小一些。

金融机构自身素质不同。金融机构自身行为和素质也是决定非系统性金融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对风险的识别定价与规避能力,盈利能力,综合抗险能力以及调度资金的能力的不同,都蕴涵了不同的金融风险并在区域间表现出相应的差异。

针对区域金融风险差异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一是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在不改变整体战略部署的前提下,对不同区域实施略有区别的调控政策。

第5篇:金融风险政策范文

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金融风险问题也日益突显。金融风险如果不能被及时有效的防范和化解,将会对国家和地方的经济金融安全造成威胁,甚至会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至今还影响着全球经济的深层次发展。因此,如何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区域金融风险,创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区域金融风险预防机制,对于维护我国金融稳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区域金融风险;预防机制;分析研究

一、区域金融风险的基本概念

1、区域金融风险的概念

区域金融风险是一种不同于宏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金融风险的中现尺度的金融风险。其没有宏观尺度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政治风险引发整体金融风险的特征,也不完全等同于由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为主的微观金融风险。中观尺度的区域金融风险是指国内某个经济区域内金融体系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是由于个别或部分机构的微观金融风险在区域内传播、扩散构成,或者其他经济联系密切的区域金融风险向本区域传播、扩散引起的关联性金融风险,当然也可以是宏观金融风险在本区域内传播引起的。

区域金融风险主要是微观金融风险在区域内的传播、扩散和放大形成的。由于微观金融风险主要是流动性和信用风险,所以具有通过信用关系和货币与信贷市场作为传播途径的特征。信用关系中主要是短期的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个别机构的财务状况通过信用关系联系在一起,加上人们心理预期和选择上的差异,可能将风险成倍地放大,造成系统性的危机和损失。

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各类资金的流动性明显增强,资金回报率高的区域会吸引其他地区资金的流入。如果该区域的资金高回报是源于投机性的泡沫化,那么该区域会很快成为金融高风险区。这种金融风险的区域聚集效应曾数次发生,如海南房地产投机热就形成了大量至今难以消化的不良资产。风险区域聚集的根源在于资金的逐利性,但宏观政策的失误或不配套、地区政府的短视行为等都可能成为诱因。为了扶持某地的发展,中央政府会给一些优惠政策,如这些政策带来的非经营性收益过高,就容易导致投机资金的过度涌入。地方政府为发展当地经济,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或放松管制,也会导致金融风险的区域集中。

2、区域金融风险的特征

(1)区域金融风险的双重性。区域金融体系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双方领导。一方面,区域金融的发展要与国家宏观经济目标一致,配合国家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则区域金融风险势必受到国家金融风险的影响,会因为国家政策取向、国家经济政治环境变化等因素而产生风险。另一方面,区域金融体系是地方经济的支撑,与地区经济密切联系,地方政府会按照地方经济发展的侧重和管理需要制定并要求其执行地方法规、地方性政策。因此,区域性金融体系的双重领导使得区域性金融风险具有复杂性。

(2)区域金融风险的传导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整体金融风险在国际间的传导效应日益加强,然而国与国之间毕竟有货币阻隔、贸易壁垒,资本和商品尚不能畅通无阻的流动,危机期间,政府更是可以采取严格管制以限制资本和商品的流动。然而区域之间没有任何天然的隔绝屏障,金融风险在区域之间具有更强的外部传递效应。一方面,区域内积累的金融风险能够较好的向区域外扩散,在风险聚集的关键时期可以起到化解危机的作用。但另一方面,面对周边区域或全国性的金融风险,区域金融往往会受到巨大冲击。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时候必须将区域经济放在开放经济的假设下,关注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金融稳定状况,监督主要外部传导渠道的资金流量。

(3)区域金融风险的突发性。整体金融风险的爆发一般需要多数经济指标同时恶化,大量机构同时出现经营困难,单个企业的信用危机一般不至于导致全国性的金融危机。但是,区域金融体系化解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局部单位甚至一个企业的经营恶化就有可能导致区域性的金融危机。所以,即使在整体经济状况还比较良好的情况下,区域金融也可能爆发。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时候,更加关注企业单位的微观审慎指标和更具前瞻性的宏观先行指标。

3、区域金融风险的类型

(1)信用风险。这是区域金融风险最集中,最严重的反映。首先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重偏高,资产信贷质量持续下降。信贷资产质量不断下降的另一表现是,国有商业银行应收未收利息大量增加,目前累计达数千亿元,其次,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更低。我国的非银行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信托投资公司不但与商业银行一样从事存贷款与投资业务,也大量染指证券经营业务。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导致金融信托机构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资产增加。据人民银行统计,许多公司的逾期待收贷款占贷款总额比率过高,全国信托投资公司的账面统计资本充足率不足,有些机构的这一指标为负数,成为当前金融风险主要隐患之一。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地区上报的不良贷款统计数据还经过了某些形式的“处理”,真实的不良贷款比例极有可能更大。再加上一些地区银行应收未收或事实上无法收到的利息大量增加,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的问题十分严峻和突出。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上的中介机构,在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之前,设置较为混乱,不但数量众多,与证券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很不适应,造成相互间的恶性竞争和对证券经营市场的垄断局面,影响了市场的效率;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证券业财务会计制度,监管落后,使这些机构经营存在着不少问题。与此同时,随着保险公司数量的增加,在各家公司片面追求保费收入的过程中,不乏随意利用保单圈套社会资金的较混乱现象。而由于法规制度和现实市场环境的限制,迅速聚集的保费资金没有适当正常的投资渠道,这其中的风险积累也值得重视。这就为在某些局部区域发生金融信用危机制造了条件。

(2)市场风险。随着企业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各地相继出现了各种区域性证券交易中心、产权交易中心、权证交易所等多种形式的区域性证券市场。对于这些区域性证券市场,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规范,有关部门也疏于管理,使其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在一些地区,通过这些区域性证券市场直接改制的企业管理混乱,效益甚差而无力分红,催债的趋势日渐扩大。各类企业通过区域性金融市场甚至不通过任何机构批准,各种形式的乱集资、变相集资和企业内部集资在一些地区十分普遍,其中大多数存在到期兑付困难的问题。还有一些地区的农村合作基金会和部分供销社,以招股方式变

相高息吸收公众存款,部分基金会因备付金太少已经引发挤兑风潮。企业债券清偿风险也不容忽视。由于企业效益不理想,不少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券,其中许多债券是由金融机构担保或发行,到期不能兑付时,往往要金融机构垫付,企业经营风险将转化为金融风险。此外,各种形式的乱集资、变相集资和企业内部集资仍较普通,大多数到期兑付困难,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这些问题无疑进一步加大了爆发区域性金融危机的危险,有些实际上已经是区域性金融危机的初期征兆,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3)资产风险。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和经营利润虚盈实亏两方面。巴塞尔协议规定,商业银行的总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以上。总资本包括核心资本(一级资本)和附属资本(二级资本和三级资本),核心资本的充足率要达到4%以上,二级资本不超过一级资本的100%。三级资本不超过一级资本的28%。我国国有银行的总资本充足率与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差距较大,金融风险较高。但我国国有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并不算低,真正低的是二级资本和三级资本的充足率。所以,国有银行宜通过补充附属资本,即二、三级资本来提高总资本充足率。

(4)输入型风险。这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由于国外或区外发生金融危机,从外部转嫁或传输到本金融区的风险,它充分反映出金融风险的“连锁效应”,或称多米诺骨牌效应。具体表现为本地金融机构对外投资、贷款收不回来形成的坏帐,或本地金融机构、企业或个人在外地、国外的存款提取不到,而影响自身的资金周转。

(5)流动性风险。主要体现在银行业、非银行金融业对客户提取现金的支付能力不足。就商业银行而言,资产能否保持高流动性是能否实现稳健经营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国有企业长期处于困境,致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已经受到了相当的影响,个别地区的国有商业银行也在事实上出现过支付困难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区的银行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已难以满足客户提取现金要求。潜在的支付困难因素日益增多,特别是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如城乡信用社和部分县、市金融机构,因管理不善,经营机制不健全,不良贷款率极高,随时都会出现支付困难。一旦在这些中小金融机构中出现挤兑风波或支付危机,就会成为区域性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6)金融犯罪风险。一些地区银行因违规操作、过度投机,已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加之金融业是巨额货币资金的集散地,容易滋生经济犯罪,也是抢劫、诈骗等犯罪活动的重要目标。近年来金融领域内贪污、诈骗等大案要案不断发生,而且金额越来越大。目前,经济越是发达地区金融犯罪案件越多。犯罪分子内外勾结,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大额存单、信用证、保险单等进行资金诈骗。这些现象都说明,金融领域内的犯罪风险在我国不仅普遍存在,而且在一些地区还十分突出。

二、区域金融风险预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预防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作为两个既密切关联又有区别的金融学范畴,直接指明了区域金融风险预防机制的必要性。所谓金融风险,通常是指金融活动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而金融危机是指金融体系出现严重困难,乃至崩溃,或表现为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倒闭,股价、外汇市场汇率的暴跌,货币急剧贬值。某一机构出现支付困难乃至破产倒闭,这属于微观金融风险的“单体释放”,而不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指一大批金融机构都陷入严重困境,并对社会经济运行产生严重破坏性影响的局面。只要是市场经济,就必然存在着风险,只要有金融交易存在,金融风险就必然存在;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尽管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其必然性,但是只要不断地化解金融风险,就不可能爆发金融危机。

金融安全是整个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金融安全良好,全社会都受益,金融安全很差,全社会都遭殃。金融稳定事关政治、经济、社会稳定。金融的稳定能够有效促进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保证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金融体系一旦遭到破坏,爆发金融危机,不但会使一个国家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引发政治和社会危机。

因此,在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局部性、区域性的金融不稳定因素逐渐凸现的形势下,创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的风险及其要素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为决策者掌握和控制区域金融风险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提高防范和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的水平,对于维护我国金融稳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预防机制的可行性论证

(1)区域金融风险的可测性。分析一国的整体金融风险无法直接考察单个企业单位和金融机构,只能依赖于整体统计数据,而数据的加总即使不存在统计误差也会掩盖经济微观结构中的重要联系。在区域金融风险的研究中,关键企业和金融机构数量有限,我们可以单独考察具体企业单位和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而不仅是使用整体统计数据。实际上,在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中,我们以系统论的思想分析各个单位及其间的联系,因为在区域层面上,个体单位之间的影响不应忽视,而概率统计思想在此则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在区域金融风险的分析和识别中,我们可以透过总量数据研究其背后的结构突变,因而可以在总量数据显现风险之前提前识别金融风险,所以区域金融风险具有更强的可测性,这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提供了基础。

(2)区域金融风险的可控性。区域金融风险一般来源于局部经济单位的经营恶化。对于整体金融风险的控制往往不得不改变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等重要经济变量,可能诱发其它经济问题,而对于区域金融风险,相应的控制措施一般不会造成整体经济运行状态的变化,在治理区域金融风险的过程中监管部门具有更强的主动性。因此,区域金融风险的有效控制必须从区域风险水平和风险传播途径人手。首先要争取降低区域的风险水平,以预防为主;其次是控制区域金融风险的传播途径,减小其影响和损失。沿着这一思路,区域金融风险控制有赖于风险监测指标的预警、区域金融监测当局的所能获得的授权、行动决心和经济实力。因此,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并保持其正常运行,是区域金融风险控制的关键。只要观察即时、措施得当,区域金融风险就能够较好的得到控制,这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明确了目标。

三、区域金融风险预防体系的建构

1、目标体系的全面确立

建立区域金融风险预防机制的目的,便是使监管部门尽可能全面、完全、具体地了解影响金融安全的各种有关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不胜枚举,而且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相互作用也因一国的发展水平、开放程度、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周期、市场发达程度和政府干预程度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因此,分析风险的角度不同,所选择的指标也就不同。我国维护金融稳定的框架要求对宏观

经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监测。区域金融隶属于一国之中,其稳定状况不用考虑国外金融经济环境对区域金融带来的影响,只需从区域金融业自身的内在风险大小和区域外部影响因素去考虑。由于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应从金融机构自身状况、金融市场和区域经济环境状况的角度讨论区域金融稳定指标体系的建立。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投资基金公司等。金融监管体系分为银监局、保监局、证监局三大块,银监局主要监管银行业,保监局主要监管保险业,证监局主要监管证券业。

同时,区域金融风险预防机制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应充分体现地方特色。由于我国客观存在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和金融资源分布不平衡等问题,国内各地区的金融风险也存在显著差异,影响金融风险状况的各因素在判断过程中的作用也因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规模、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充分考虑地方经济金融运行的特色是完全必要的。因此,在构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金融运行的不同特点,抓住重点,区别对待,提高预防机制的实际效用。

2、指标体系的完整架构

本文借鉴世界各国金融风险防范经验,结合中国金融业的风险实情,从四个方面构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区域外部经济环境指标、区域银行业风险预警指标、区域证券业风险预警指标、区域保险业风险预警指标。

(1)区域外部经济环境指标。区域外部经济环境指标是用来说明外部环境如区域宏观经济状况、区域企业经营状况、政府调控、企业信用等对金融运行的影响。虽然外部经济环境只是金融稳定的一个外部因素,但外部因素往往也对金融稳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经济是金融的基础,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情况对金融稳定状况起着重要影响,较差的经济环境会阻碍金融机构的稳定发展。具体包括区域宏观经济状况、区域企业经营状况、政府调控能力、企业信用状况等四项二级指标。

(2)区域银行业风险预警指标。区域银行业风险预警指标是从微观的角度反映银行业财务状况,主要用来描述区域银行业风险的大小。具体包括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盈利能力、流动性和管理能力等五项二级指标。资本充足性是用来衡量银行业资本金是否充足,判断银行业抵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资产质量是评价银行业风险大小的重要指标。盈利能力主要是用银行的收入水平和所获利润的大小来衡量经营状况的好坏。流动性指标主要用来衡量银行是否有足够的现金保证客户提存及清偿债务。风险管理能力是反映金融机构风险大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

(3)区域证券业风险预警指标。具体包括佣金收入增长率。成本收入比,违规案件率等三项二级指标。佣金收入增长率反映区域证券市场交易活跃度,体现了证券业的发展程度,指标越高说明证券市场发展越快。成本收入比反映证券机构经营的成本与效率,该指标越高,说明证券机构经营效率越低,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也越大。违规案件率反映证券机构经营的合规性,违规案件发生越多,说明证券机构经营越不规范,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也越大。

(4)区域保险业风险预警指标。具体包括保险深度,保费增长率,简单赔付率等三项二级指标。保险深度反映的是区域保险市场发展程度,体现了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指标越高说明保险市场越发达,越有利于金融稳定。保费增长率反映了区域保险机构的盈利能力,指标越高说明盈利能力越好,越有利于金融稳定。如果保费增长率过低,区域保险市场基本陷入衰退,会对金融稳定造成重大影响。简单赔付率反映的是区域保险机构的赔付能力,指标越低说明赔付能力越强,区域经济愈强。

参考文献:

[1]沈悦,张珍:中国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设置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0).

[2]徐璐:金融危机形成的理论模型[J],金融经济,2007,(18).

[3]陈秋玲,薛玉春,肖璐:金融风险预警:评价指标、预警机制与实证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2009,(5).

[4]崔艳娟,张风海,徐晓飞:区域性金融危机预警体系的构建与检验[J],商业研究,2008,(11).

第6篇:金融风险政策范文

关键词: 区域金融风险;成因;化解

一、区域金融风险的定义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本身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区域金融风险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一种中观金融风险,它是指一国内某个经济区域内金融系统所面临的的风险。金融风险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区域金融风险是整体金融风险爆发的导火索,区域金融风险一直是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区域金融风险通过各种关联因素影响区域经济的正常发展,集聚到一定程度会演变成全局性的金融风险进而引发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开放的前提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转的一个基本要求。

二、我国区域金融风险的成因剖析

1金融机构重规模轻效益的发展思路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企业,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也是利润最大化,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各金融机构普遍采用扩大规模的手段来获取更大的利润。金融机构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的发展模式使得机构规模在扩张的同时,也增大了区域金融风险。我国加入WTO以后,金融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国外金融机构所带来的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国内金融机构加快了引进国外金融工具的步伐,加大了金融创新的力度,但是国内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金融监管的手段并未得到同步提升,导致某些新业务的引进不但没有成为新的利润来源,反而成了金融风险新的发源地。

2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

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的一种自律行为,现阶段相当数量的金融机构缺乏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以商业银行为例,内部控制度不健全表现在对贷款和对外交易支付的授信管理方面,会计核算制度及内部稽核制度不健全,部分银行不按照规定筹措资金,无序竞争,违规揽储,有些不按规定经营资金,挪用资金进行炒股,炒楼等,导致一些分支机构资金在高风险领域运作,极易给银行带来巨大大金融风险,甚至引发区域金融风险。

3“影子银行”体系风险

担保公司,信托公司,地下钱庄,小额贷款机构等各种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功能,却没有受到与银行同样的监管,被称为“影子银行”,由于监管“真空”的存在,部分影子银行存在超范围经营和违规经营的现象,如利用高息吸收社会资金,再以更高的利息贷出,赚取利差,由于一些公司规模小,运作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差,很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的《金融监管蓝皮书: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4)》,中国影子银行体系所涉及的非传统信贷融资规模大致为27万亿元,占银行业资产比例为19%,很容易银行系统性风险,2013年6月银行“钱荒”事件就是影子银行典型的风险信号。

4金融监管存在缺陷

我国金融机构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这种制度使得各个监管机构更注重各自系统内部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而不是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由于监管机构之间的立场和角度不同,缺乏协调配合,容易出现监管套利和监管真空。二,金融监管法律的不完善,虽然我国建立了金融监管法律框架,但缺少与之对应的实施细则,执行中可操作性较差,实际中难以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三,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金融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缺乏,难以满足金融业监管的需要。如近两年兴起的P2P网贷平台,由于目前没有准入门槛,没有行业标准,没有外部监管,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整个行业良莠不齐,卷款跑路事件频发,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

5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活动的不适当干预

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活动的不适当干预是导致区域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获得了大量的权利和财政利益,其经济行为对区域金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不当的政府干预不仅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会增加金融风险。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自觉地将自己至于资金配置的中心地位,强制银行信贷向国企倾斜,导致银行信用活动脱离了效率原则,也是导致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的重要原因,事实上,由于重复建设等导致的银行不良资产在整个不良资产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主动干预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活动,盲目审批项目,扩大投资,这些投资往往资金量大,期限长,有些地方政府将商业银行视为政府的一个部门,对银行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很少考虑,导致投资效率低,同时加大了债务风险,根据审计署公布的数据,随着地方政府融资贷款还债高峰期的到来,今明两年地方债到期量达42万亿,部分省份到期债务高达60%,2014年是地方政府偿债压力最重的一年,以上行为都增加了区域金融爆发的风险。

6经济政策给不同区域带来不同的影响

发达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经济发展走势与我国的整体走势保持一致,因此,国家制定的经济政策时更多的是以经济发达地区作为参考,但是由于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在同一层次,使得单一的经济政策对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对于发达地区可以通过成熟的金融市场,多样性的金融工具等手段迅速调整金融活动,化解风险以促成经济的良性发展,相反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由于金融市场不健全,金融工具单一等原因,在经济活动的运行中无法及时有效的化解经济政策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格局下,单一的经济政策可能是造成欠发达地区经济风险的形成和累积的原因。

三、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区域金融风险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由于一些金融机构的不当经营活动而导致的整个区域的金融机构出现风险的的可能性。2010年浙江温州民间出现借贷危机,2011年河南连发三轮担保业挤兑潮,2012年鄂尔多斯房产泡沫爆发等事件凸显了我国区域金融风险管理的不足,这些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严重扰乱和破坏了正常的金融秩序,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1区域金融风险的双重性

区域金融体系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双重影响。区域金融的发展目标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保持一致,符合国家各项经济政策,因此区域金融风险受到国家经济风险的影响,会因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产生风险。同时,区域金融体系是发展地方经济的支撑,与地方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地方政府会按照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规划,区域金融部门必须予以配合,因此区域金融体系的双重性使得区域金融风险具有复杂性。

2区域金融风险的外部传导性强

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区域间的资金和商品的流通几乎没有任何限制,使得金融风险在区域之间具有更强的外部传传导效应。一方面,区域内积累的金融风险能够较好的向区域外扩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风险,另一方面当周边区域发生金融风险,区域金融发展也会受到较大的冲击。这就要求管理者在构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时将区域经济放在开放动态变化的经济环境中,关注周边区域及全国的金融发展形势。

3区域金融风险的突发性

全国性金融风险的爆发通常会有多个经济指标同时恶化,大量机构同时陷入经营困境,单个企业的金融危机一般不会导致全国性的的金融危机。但是区域金融体系化解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少数企业的经营恶化就可能引发区域性的金融危机。因此即使在整体经济发展良好的情况下,区域金融危机也可能爆发。

四、防范与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的策略

1建立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防范与化解区域金融风险应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建立区域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的首要目标是使区域监管部门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本地区的金融系统运行现状,从而做到风险事件的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理。构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应以金融统计数据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首先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取既能够体现稳定性,一致性,适应性特点,又能够反映预警对象的指标,并且能够随经济环境的改变及时进行调整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既要包含宏观层面的指标如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财政收入增长率,利率,汇率,进出口增长率等,又要包含微观层面的指标体系,如地区存贷款余额,不良贷款比例,地区证券交易额变化率,保费收入变化率,地区财政收入支出变化率,地区GDP,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通过健全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区域金融运行进行监控,及时向监管机构发送警报,使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从而保障区域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2建立金融机构破产制度

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也必然要求有一套完整的市场机制,包括市场准入机制、市场监管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这是任何竞争性行业都应该存在的制度,金融领域也不例外。金融机构破产制度是金融市场退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迄今尚未建立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应尽快出台《金融机构破产条例》。

3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为迅速有效地处置金融突发事件,预防和减少金融突发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维护地区金融和社会稳定,保障地区经济安全,应制定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实行“统一领导、分工协作、职责明确、快速有效、稳妥处置”的原则,做到及时反应,认真负责,措施得力,高效低成本。领导小组应及时收集金融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做好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4加强对区域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

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不同类

监管,及时发现和改正违规经营行为,增强员工贯彻执行各项制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第一,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信贷管理,进一步完善贷款流程管理机制,严格执行贷款操作程序,对客户提交的资料进行认真核实,掌握客户的资信状况和交易背景等,对放贷后客户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严厉打击各种骗贷行为。第二,引导金融机构切实落实内控管理制度,控制操作风险,对贷后资金使用情况加强跟踪管理,防范贷款企业资金链断裂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第三,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制意识和风险意识。第四,督促金融机构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及时向当地人民银行报告经营中发现的异常情况,把风险消灭在萌芽时期。

5建立区域金融创新合作机制

由于区域金融风险的特殊性,可以使区域金融风险通过区域间联合监管化解掉一部分,通过建立区域间信息沟通和共享,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具体可以采取一下措施:第一,建立金融风险监控协会,联系区域内各家金融机构,定期召开交流会,共同探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加强业务交流。第二,实现监管信息的共享,使各自所获得的信息量更多更及时更准确。第三,要加强相互监督,制约机制,金融监管是人民银行的职能,各金融机构要严于律己,自觉接受检查监督,对于扰乱金融秩序,影响稳定的违法行为予以检举和制止。

参考文献:

[1] [ZK#]李嘉晓;秦宏;罗剑朝论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商业研究2006,(19)

[2] 孙颖区域性金融风险剖析[J]统计教育2007,(3)

[3] 陈宏论如何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J]财会月刊,2010,(2)

[4] 纪阳对我国区域金融风险成因及防范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8)

[5] 林宏山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研究与思考――以漳州市为视角[J]福建金融,2013,(2)

第7篇:金融风险政策范文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和内容

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整体市场的一种系统性风险,这种风险不能通过分散投资加以消除,因此又被称为不可分散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即金融市场上存在的风险,即指在金融行业的经营和操作中由整体政治、经济、社会等环境因素对金融价格所造成的影响。比如在黄金交易所的管理当中,就很重视系统性风险,所以在管理部门安排上会严格的设置专业的风控部,即风险控制部门,在风险控制部门中会有专业的分析专家用专业的知识去观察系统性风险的波动,对每日的均线和日线走势和整体状态都会做细致的分析,同时也会时刻关注国内和国际的情况信息。通常来讲系统性金融风险也会包括政策风险、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汇率风险等,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金融行业的整个系统产生影响,所以如何识别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对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作出的判断,而消除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降低经济损失、控制市场经济全局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系统性金融风险中,经济周期波动等因素对金融市场的打击是极其严重的。任何金融产品和经营活动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每个金融机构所承担的风险几乎是均等的,这种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不是常发生的,尽管发生的概率比较小,但是一旦发生,对整个金融行业的打击将是很难弥补的。除了对罕见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要提高防范意识之外,主要的精力要放在常见的几种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引发元素上,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达到综合防范和治理。首先常见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包括政策风险。

任何决策的产生都要经过实践的验证才能够被确切的评价,经济社会的不断变革,会引起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措施的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会影响到金融公司的利润,在金融经营和交易中也会直接影响到投资收益的变化,另外对于证券交易政策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证券的价格,所以从事证券交易的金融机构会随时随地的关注政策的出台和变动,收集市场信息,及时的做出对策和调整。而政府出台的很多政策和法规也会间接的影响到金融的系统,造成金融风险的存在。因此,经济政策、法规出台或调整,对金融市场的交易和资金的供求关系会有一定影响,倘若影响较大的时候就会造成系统性的波动,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全方位的生活细节。其次是利率存在的风险,对金融系统性风险也很大,市场价格的变化随时受市场利率水平的影响,利率的提高和降低,都会影响到金融市场上的资金和供求方面的环节,所以利率变动的风险也是不可小觑的。再者,将目光移到购买人群上,在金融购买力上也存在着风险。

购买力是由购买者,也称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所决定的,消费者有多大的购买力就证明了他有多大的消费水平,但是由于物价的上涨,同样金额的资金,未必能买到过去同样的商品,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不去接触金融产品,不去学着理财投资,因为物价的变化导致了资金实际购买力的不确定性,通胀风险的存在,使得消费者无暇顾及投资理财,当然就会降低对金融行业的关注,所以购买力风险的存在,会直接影响金融系统,如果大家都不去购买金融产品,也就是金融产品即将被淘汰的时候。最后,从宏观环境上分析金融市场的市场风险,市场拥有一双无形的手,能够在市场的整体运行中起到一个内部的推动作用。所以任何被称作市场的,都会普遍的存在市场风险,金融市场也不例外。对于投资者来说,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无法消除的,而对于金融机构会想方设法的消除这种市场风险,所以一般金融机构或经营者会采取金融创新、多样化投资组合等方式进行防范,以此来减少系统性金融风险,降低经济效益上的损失。

二、消除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方式

在完全开放的市场机制下,系统性风险的存在可能会威胁金融、经济的整体发展,这样就需要强有力和高质量的金融监管部门采取合理的措施消除和弥补缺陷。这是金融监管者的责任,也是监管当局对风险管理的重要的任务,在内部环境和外部宏观政策的协调下,将整个社会面临的系统性风险考虑在内,同时站在投资者方面考虑其面对的风险,监管者才能够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手段纵览全局。在防范手段上,监管部门可以要求资本充足率达到一定标准,就是要求银行部门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流动资本达到全部资产的规定比例才可以进行相应的金融交易和操作,从而保证流动性资本的风险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监管者也可以尝试针对客观存在的因素进行约束,直接对投资者等的行动做出特定限制。所以依靠金融监管的力量消除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第8篇:金融风险政策范文

关键词:宏观;金融运行;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190-01

当前,我国的宏观金融运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在对货币供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阐述,下面将分别具体论述我国当前宏观金融运行中的问题、原因及相应的对策。

一、关于当前我国国内信贷收支与外汇收支的平衡策略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资金流通出现了微观的资金紧缺与宏观的资金宽松并存格局,并且,这一态势还在不断发展。这不仅导致了企业资金的紧缺,银行的资金宽松;而且还会使得信贷收支宽松和金融收支紧张等多重矛盾并存,资金的流通情况就会变得复杂,使我们的政策选择陷入微观需求变宽松,宏观需求变紧缩的两难境地。

我认为,要客观的认清问题的原因,准确的把握宏观金融政策的取向,就要从开放经济的条件下的金融格局出发,将国际收支因素当成一个重要变量来分析国内的信贷收支与外汇收支的影响。假如这设想成立,引进“外汇储备”这一变量后,对社会的资金“微观紧缺,宏观宽松”这矛盾的现象做的解释就是正确的。

外汇储备是用人民币来买的, 近些年外汇储备增加了将近1200亿美元,则占用的人民币资金多达10,000亿元。央行的基础货币的供应量中有40%是来购买外汇,减少了国内的资金的供应量。这样,就客观的说明了一个道理:外汇收支对信贷的收支平衡作用大大的增强了。所以,在政策的取向上,必须要从信贷的收支与外汇的收支综合的角度,研究新的政策。这样才能正确的实施央行货币政策的目标。针对这样的问题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有:

(一)制定低利率政策,抑制外资的套利,进而减轻外汇压力;减轻企业的负担,提高企业的效益。(二)要增加进口,提高用汇,刺激国内的投资需求,加速企业的技术改造。(三)坚持实施外汇占款和再贷款的对冲措施。 (四)要提高出口的退税率、降低进口设备关税等措施。

二、关于调整银行的信贷结构,减少金融的风险问题

关于应该如何支持国有企业的“抓大放小”改革,关键就是要加强调整银行的信贷结构。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入结构的调整,从而促进产品的结构、技术的结构、经济的结构调整。对信贷结构的调整,可以综合考虑提高其中三钟贷款的比例。首先要提高企业技术改进的贷款比重,要适当的减少流动资金贷款的比重其次要增加对民营经济贷款的比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进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最后要加强对第三产业贷款的力度,加快第三产业额发展和劳动力商品化的进程,提高市场的深度,为国企实的战略性的重组让路。

另外,银行的信贷结构的调整还得考虑到区域经济的极端的不均衡的事实,信贷的政策安排必须得防止区域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由于属于“抓大”范畴的这部分在占国企总数量5%的大企业,即便产值、利润、设备和职工岗位在70%以上,但是仍旧在区域空间的布局上略显不平衡。假如95%的“小”企业不能发展,5%的“大”企业改组也没有实质性的效果。“抓大放小”战略会造成资源投入上的悬殊差异,必须结合各区域的客观实际来制定其他的配套措施,比如说发挥政策性银行作用以及实行适度的差异的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等等。

三、关于宏观调控的方式转变对我国经济的运行和货币的供应量的影响及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问题

从1998年1月1日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取消其对国有的商业银行长期实行的贷款规模的限额控制,取而代之的是资产负债的比例管理,并且在资产负债的比例管理及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采取 “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新型管理的体制。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这一举措,对于提高金融领域的宏观调控质量和效率,约束和规范商业银行的行为,保持宏观总量的平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宏观的金融调控方式由贷款的限额控制到比例管理过度后,会对经济额运行和货币的供应量的调控产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那么目前将会预见到的以及需要研究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这种比例管理制度的实施加强了对各大商行增加存款的激励,这会不会引发新一轮的“存款大战”和利率大战?会不会再次出现新的金融秩序混乱?如果这样,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措施措施来给予有效的防止呢? (二)这种比例管理在客观上会加剧地区经济的发展资金供给的“马太效应”,那么这会不会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差距? (三)这种比例管理是逐级控制,还是集中一级法人考核?如果是逐级控制那么会容易导致资金的“划地为牢”,会阻碍资金的自由调度和流动,而如果集中一级法人考核可能还会出现管理的“虚化”问题,使比例管理只是流于形式。

四、关于如何对待国内的金融风险和国际金融风险的问题

究竟该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我个人认为,必须对以下四个问题有个理性认识,首先是金融风险和金融经济制度间的关系;其次是国际的金融风险与国内的金融风险在各自的成因上有何区别;再次是国际的金融风险和国内的金融风险在外化形式及结果上有什么不同;最后是防范和化解国内外金融风险的对策选择问题。

我认为,目前我国国内的金融风险有很大的特殊性。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的转轨时期,转轨时期的金融风险和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风险相比,具有不同的形成机制以及不一样的外化形式。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风险是典型的市场风险,市场风险的发生的外化结果就是金融得挤兑,从而引发支付危机,大量的金融机构因此倒闭,从而发生兼并以及收购的产权重组,加速金融资本的集中。而我们国家目前的金融风险不是一种市场风险,而是一种制度性的风险,这样,中国建立的金融风险防范的机制,关键不是技术性因素,更不能完全效仿国外的作法,而是要抓住减少和消除“制度性风险”的生成因素,在金融的制度创新深化的同时,相应的进行整体经济体制和企业组织体制的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难点与改革思路[J].望,2010(08).

[2]我国金融开放进程与金融监管的国内外协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10).

[3]金融宏观调控效果初显[J].金融博览,2009(11).

第9篇:金融风险政策范文

关键词:金融生态 农村金融风险 控制策略

一、农村金融风险的现状分析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金融生态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各种金融要素之间、金融要素和生存环境之间,通过资金融通、利率、汇率、金融产品等金融工具或金融行为,所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而农村金融生态则是指在我国农村地区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金融环境体系。和生物学上,生态系统对各种生物的影响类似,农村金融生态也同样对农村金融风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鉴于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农村金融风险的控制研究离不开对农村金融生态的研究。

在已有的相关文献中,金融风险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而农村金融风险的系统研究却并不多见。综合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农村金融风险是指: 由于经济和金融等因素的变动,使农村金融市场发生超出行业预期的波动,进而导致参与农村金融活动的各方主体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我国农村金融生态出现的问题与农村金融风险的现状分析

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质量欠佳,笔者认为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发展失衡。我国长期重视城市和工业的发展,而忽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这种发展战略使农村经济发展受到抑制,而农业和农村的自身资金的积累能力又不充足。农村金融发展失衡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的需求不足,而相应的市场供给也不充分。第二,农村金融市场化的程度较低。在我国,行政力量干预农村金融的现象比较严重,地方政府往往会对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进行争夺。

近年来,农村金融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农村金融风险的存在还是客观存在的,农村金融风险会削弱金融机构的支付能力,损害存款人的利益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农村金融风险主要表现有以下3点。第一,农村金融供求中的风险。农民或者乡镇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旺盛,但由于缺乏资产抵押和信用担保,在缺乏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很难在农村金融机构得到融资,而在缺乏法律规范的情况下,多余的民间资金又很难找到适当的投资渠道。此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农村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比重逐渐降低,也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资本总是追逐风险更低、而相对收益率较高的项目。2008年,有贷款需求的农户约有1.2亿户,获得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用贷款的农户数仅占33. 2% 。第二,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较高。2008年,全国四大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8. 4%,而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却达到13. 4%。据央行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中,处于经营亏损状态的比例达到85%以上。第三,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加大。在流动性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款业务发展失调,短期资金紧张,这种情况主要是由近年来活期存款的比重增加导致的。另外,农村金融机构的股本金结构单一,增资扩股难度较大。

二、农村金融风险的产生原因分析

农村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面包括有产业发展、产权模糊、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等等。笔者认为农村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为以下5个方面。

(一)第一产业发展的制约

具体表现在农业发展、农村中非农业经营低效率的制约和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制约。在农业发展的制约方面,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落后于其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农业是农村金融运行的主要支持产业,农业增长减速势必会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增长造成消极影响。在非农经营方面, 乡镇企业大多是以个体为主的小型企业,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弱,这就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的不良贷款率处于较高的水平。在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制约方面,单个农户农业经营活动仅能维持生存生活支出,而各种外来风险导致种养经营收入减少,会打破这种均衡,从而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

(二)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问题

产权模糊,资产负债管理不科学,内控制度执行不严和员工的业务水平不高。在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不明晰方面,目前,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公有产权仍然占极大的比例,导致其缺乏自主经营权,难以理顺经营管理中的各种关系。一般而言,金融机构的产权越不清晰,就越容易导致公有企业和公有金融机构相互倚重,共同套取国家利益。在资产负债管理不科学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金水平偏低,其资产和负债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普遍较低,这主要是由未建立科学的资本金管理制度,资产和负债业务规模过快膨胀,风险资产的规模变大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不当等原因导致的。在内控制度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着控制力薄弱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岗位责任制没有得到实际贯彻执行,信贷和财务管理宽松等。在员工的业务水平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员工存在着风险意识淡薄和专业知识技能欠缺的问题。

(三)政府政策的不利影响

具体表现在税收政策、利率政策、财政政策和行政干预等方面。在税收政策方面,随着近年来金融市场改革的持续进行,国家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进行逐步取消。在利率政策方面,央行自1996年以来,连续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使其利差缩小,经营出现亏损。财政政策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在1994-1998年之间,吸收很多保值储蓄存款,而国家财政不予补贴,在客观上给农村金融机构带来巨大负担。在行政干预方面,地方政府为了加速当地经济建设,往往在缺乏详细论证的情况下,迫使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而这种现象往往会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比率。

(四)法律法规欠缺,缺乏监管

农村金融市场的秩序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确立和维护,然而,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缺乏规范,经营主体—各个农村经营主体的地位和职能等内容,没有明确确定下来,这就给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太大的弹性,容易受到市场的强烈干扰和行政干预。此外,还有很多相关问题都需要法律法规明确的规定,否定,势必会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在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监管方面,相关监管单位,存在着管理内容广泛,管理的层次简单,多头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等问题。

第五,缺少风险补偿机制,具体表现在呆帐准备金的计提与核销不足,几乎不存在价格补偿,不存在市场退出和缺乏有效的外部风险补偿机制。在呆帐准备金的计提与核销不足方面,目前金融机构的呆帐准备金远远不能弥补风险损失,导致风险累积。在价格补偿方面,由于多年来我国一直实行较严格的利率管制,农村金融机构几乎不存在什么利率差异。在市场退出方面,正常情况下,当金融机构的资产净值变为零或负数时,应该进入破产程序,但是,目前国内的通行做法是把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吸收合并到其它较好的金融机构,这就导致了风险的积累。最后,目前国内还缺乏有效的外部风险补偿机制。

三、 农村金融风险的控制策略

控制农村金融风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通过对相关领域文献的比较研究和上文分析,笔者结合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并且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3个方面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

具体包括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处置不良资产,强化内部控制,实施人才策略,提高服务质量、开展金融创新和构建良好公共关系。在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方面,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即:拓宽资本金筹资渠道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在处置不良资产方面,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规模十分庞大,应该采取常规清收、分账经营、核销和内部消化等方面积极处置不良资产。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坚持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具体措施如下:制定信用评级标准,做好等级评定工作;严格执行审、贷、查分离制度,建立贷款管理的权力约束机制;完善贷款投放的纪律约束机制,并加大稽核力度;健全贷款风险责任机制,落实贷款的担保、抵押;强化财务费用管理,严格财务内部控制规范。在实施人才策略方面,具体措施如下:加强金融机构各级管理层的人才建设;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建立多样化、高透明的激励机制;增强学校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大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在提高服务质量、开展金融创新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应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拓展新的信贷领域,积极拓展农村金融业务,并且开办中间业务,以分散经营风险。在构建良好公共关系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处理好与地方党政、乡镇企业和农民的关系,为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轻松的环境。

(二)加强法制和信用建设

具体包括4个方面。加快法制建设、加强执法,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强化外部监管及行业自律和规范民间金融。在加快法制建设和强化执法方面,一是明确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关系,二是依法准入与退出,同时,要加强法律宣传,强化公正执法。在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方面,一是政府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信用教育,二是建立相应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以扭转目前农村社会信用环境差、农民守信观念普遍比较淡薄的局势。在强化外部监管及行业自律方面,要正确定位农村金融监管主体的监管职责,抓好风险审慎性监管,充分农村金融自律组织的作用。在规范民间金融方面,应该建立民间金融准入制度,保护正常合法的借贷活动,逐步推进民间金融正式化,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三)提供政策支持和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首先,在政策支持方面,针对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国家应该给予这类金融机构适当的政策支持,包括:税收、财政和金融等方面。在税收政策方面,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三农”方面的特殊贡献和在经营发展上的实际困难,国家应该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基础上,重新给予农村金融机构在税收方面的优惠。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应该拿出专项资金对艰苦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适当的财政补偿。在金融政策方面,央行应该放宽对农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的标准,并且允许合格的金融机构实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包括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内部风险补偿机制和外部风险补偿机制:完善内部风险补偿机制的重点是提高资本充足率,使其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的标准;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外部风险补偿机制包括,扩大国家财政补贴范围,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信用担保制度和建立公开的存款保险制度等。

参考文献:

[1]田新时.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沈冰.我国农村金融的脆弱性及风险防范[J].经济纵横.2006 (10):12-15

[3]湛争勇.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从金融抑制理论的视角考察[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22-25

[4]徐明亮.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7(1): 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