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范文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

第1篇: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范文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念

在国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与工作的相互结合与渗透,即学习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学习。它的主要形式是英国的“三明治”(Sandwich Education),美国的“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以及目前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提倡的“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integrated Learning)。它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从学校步入职业生涯时就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由于与国外的学分制、弹性学制、师资等教学资源的社会共享、职业证书与学校课程的融合等等相比,我们缺少管理体制、人员结构、教学制度、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有力支撑。因此,我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相比具有更多的内容和任务,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还包括专业建设,尤其是专业建设中的课程改革以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机制。

浙江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做了大量工作,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包括顶岗实习、专业实习两种形式;建设实训基地。从与企业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发展到联合企业合作投资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聘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在生产一线聘用能工巧匠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建设专业以及编写教材;开展科技开发和推广。一些院校发挥自身的师资优势、技术优势,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开发和推广。

这些探索,大幅度的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增强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对照社会发展需要,对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水平,我们的探索还仅仅是初步的,特别市在如何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机制上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

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不完善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社会各界和高职院校都已认识到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但是,这种认识多停留在纸上或是口头上,真正实践起来,仍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整体氛围和环境仍未形成。第一,在高职院校教师的任职资格标准中,没有对实践教学能力做出明确的要求,更没有专门的职业教师准入制度对教师的实践技能做出具体的规定。目前,高职院校每年新聘任的专业教师主要还是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而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很少。第二,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将实践教学能力作为高职教师职称晋升的基本条件,而科研成果和的数量成为衡量教师能否晋升的基本要求,这更加助长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第三,政府没有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义务,使企业接纳教师参加生产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2、动力不充足

目前,高职专业教师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普遍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他们习惯于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授受,而不愿到生产车间进行实践操作。这主要是因为:第一,教师在追求自身职业发展时必然考虑投入和收益,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高职教师还处在“尊重需要”的层面,只有在学历、科研上取得成绩,才能得到更高的地位与尊重,获得更多的收益。第二,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及职称晋升制度与普通高校趋同,主要从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的考量,对于学历、教学和科研成果有硬性规定,但对于实践教学能力水平的提升却没有相关的激励机制,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评判标准。同时,国家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应该达到的技能标准和一定时期内培训提高的要求。因此,增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内驱力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

三、在工学结合环境下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对策

1、完善制度框架

制度是行动的先导,高职院校要想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建设,首先必须有较完善的制度安排,然后按照制度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因此,职业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应建立职业教师准入机制,将实践教学能力作为高职专业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规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任教前必须获得必要的实践技能,或者在取得经由权威机构认定的技能证书后方能取得教师资格。其次,政府部门应运用财政和税收杠杆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为专业教师顶岗实践提供条件。目前,很多企业只关注当前的经济利益,他们认为与高职院校合作无法创造直接利润,与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相悖,因此,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真正能全力以赴帮助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的企业非常少。政府作为优势资源的分配者,可以充分发挥其外部动力源的作用,采取政策倾斜、重点扶持、税费减免等方式,平衡企业的投入和收益,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企业认识到参与校企合作符合其长远发展利益,以此吸引企业支持高职教育,帮助专业教师提高实践技能。

2、提升教学团队建设,为青年教师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学校可以通过校内外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以实践指导能力和教学能力为重点,开展新教师培训,重视年轻教师行业意识、职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提高;有针对性地定期进行校本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的整体实践能力;对专兼职教师实施一体化管理,将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统一编入相应的课程组,专兼职教师结对,在教学、科研合作互动中提高彼此的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定期选派对口专业教师参加全国针对高职高专师资的各项培训,开阔教师的视野。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为教师更新知识、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方便。另外,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各类实验室、专业教室、实训中心、校办企业等,是高职院校最具办学特色的地方,也是“双师型”教师进行长期培训的场所。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验、实训室的建设、维护、更新、改造,积极开展新实验、实训项目的开发及专业开发和课程开发。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过程中,使教师的实践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3、加强教师实践教学的评估与考核

高职院校应重视实践教学的评估与考核,应针对专业特点对专业教师动手技能及实践教学能力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对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对于新进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之前,可首先派送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或安排到校内实训基地相应专业实训室承担实践教学工作,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初步培养与锻炼,经系部考核合格后再承担专业课堂教学工作。对于实践教学能力不足或欠缺的教师,定期派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实习和知识更新培训,提高综合实践技能。鼓励教师参加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促进与推动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4、树立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必然要求的思想意识

第2篇: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教育 实践能力

【论文摘要】在计算机普及的今天,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已经是一种基本技能。然而对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更为重要。如何用科学的内容、理想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的课题。

1、计算机教育中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中职生教育属于就业教育,重在培养操作型、应用型人才。中职生面对着向步入社会的过渡因此其面对实践能力的考验十分迫切。当前.计算机教学中理论知识以及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均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实践的需要因此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与适应多元化社会的考验已不仅仅是理论基础所能承受的。计算机教育归根结底还是为实践能力的提高所服务。因此在中职学生计算机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好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指导二者之间的关系必须意识到职业教育“一切为实践”这个基本点。

2、提高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计算机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更是一项实用性极强的技能。这项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际操作基础之上的。中职学校如何在计算机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2.1教学内容应突出应用教学

计算机知识是一个内容庞大的体系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常规的计算机课教学是按照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尽量系统地介绍给学生。而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是就业教育.应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需要什么才教什么将其作为处理问题和实践应用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把计算机知识当成一门学问一门学科。对于全理论的知识,教师可以舍弃不讲或一带而过。然而中职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计算机技能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而适应就业呢〕其一日常工作、生活中熟练使用计算机需要的基本应用知识如Word、 Excel、 Access等办公软件。其二与本专业有关或工作需要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如广告设计所需的Photoshop等图形处理软件。其三一定的自学能力、特别是自学新软件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才是职业道路上制胜的法宝。其四利用网络从网络上获取新信息、知识的能力。

2.2教学方法倾向于多媒体教学

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可以采取如下两种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讲练结合的模式。这要求整个过程在机房进行教师在讲解的同时可随时让学生练习。具体做法即教师在上课之前制作好课件安排好时间,如什么时候讲课什么时候让学生练习教师用机能统一控制学生用机,以使学生能跟进教师的讲解与操作练习的进程。此种方式具有实效性教师能实时掌控学生实时操作也能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整个过程具有双向性、互动性。(2)运用投影仪和大屏幕的先讲解后练习方式。介于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教学资源的有限即可将一部分偏重理论的课时安排在教室,而对于偏重操作的教学内容安排在机房。如计算机基础知识课安排在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室而操作性较强的如Word、 Excel、 PowerPoint演练等内容则安排在机房进行。

2.3优化评价考核机制

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评价体系上应进行改革,注重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首先改变评定办法。把技能考核与阶段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结合起来并按照一定比例加以评定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加强平时的技能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作为就业教育,还需注意加大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权重。其次.创新考核方法。对于一些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可改传统的笔试为机试,增强考核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已通过实效的考核而达到教学目的.也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4启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利用计算机实际操作本身的趣味性和开拓性来引导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多媒体设计制作中.在不讲解任何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演示计算机制作的成品,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定当被挖掘和启迪从而调动积极性。同样在网络环境教学时可利用计算机交互界面的QQ和MSN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探索、解决问题,采用任务驱动围绕问题方式来进行教学。有了兴趣的引导学生才会有主动学习、探索的动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认知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计算机操作比赛在参赛过程中学生的大量查找资料、充足的实践练习可以促进学生的交流、总结从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参加企业实习不仅能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自身知识面的不足。

2.5学校加大对计算机课的投入

第3篇: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许芳奎(1959-),男,天津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天津300350)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关于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FFB090660)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70-02

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主要教学目标,这一定位也决定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两个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策划者、执行者,发挥着主导作用,所以,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实践表明,对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进行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不仅有助于保证教学质量,还可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一、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内涵

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中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以及标准给出了明确的定位,“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才符合要求:(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当有参加企业实际工作的阅历或相关工作经历,同时还有将企业实际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践教学的能力。

根据教师的职业属性,我们看到教师的实践能力具有以下四方面特征。实践性,即教师的实践能力必须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反映,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教师才能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才能将参加企业实际工作的阅历与经历转化为驾驭实践教学的能力;针对性,即任何能力都应与事物的实际目标相对应,服务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课程所要实现的岗位能力要求相一致,符合企业对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过程性,即事物发展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活动,活动表现为过程,人才培养及课程目标的实现也是一个过程,教师的实践能力需要通过从课程目标、方案设计的确定开始,经过组织、实施、监控、分析评价全过程判断与评价才能反映出来;综合性,教学问题本身就是综合性的,教师的实践能力是教师知识、素质、技能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表现,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多种能力的共同作用。综上所述,教师的实践能力绝不能理解为“动手能力”,应当多角度、全方位地判断与评价。

二、基于实践能力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

教师的实践能力最终应体现在教学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基于实践能力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当是全方位、多环节的评价。根据实践教学的任务和内容,笔者认为基于实践能力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实践教学设计质量评价

实践教学设计主要是指制定课程标准,以及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其核心是规定在专业职能体系中该课程所应承担的那部分能力或技能要求以及实现方法。课程教学的首要环节是制定科学合理、易于执行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目标、课程质量水平,它不仅能体现出每一门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还要反映出该课在学生能力培养体系中应实现的内容。课程实施方案是课程执行时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课程实施的步骤、内容、方法和环境。课程标准与课程实施方案是科学化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其质量好坏决定了课程质量与课程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同时,课程标准与课程实施方案的质量也直接体现了教师对企业实际生产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把握,是教师实践能力的集中表现。因此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设计能力对于教师实践要求至关重要。

(二)教师实践教学实施质量评价

教学过程,即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产品)的实现过程,它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点。在教学实践中实践教学的实施应突出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注重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统一,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从生产者个体角度来看,产品的实现过程应具备以下能力:熟识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产品的特点;掌握产品实现的技术、方法和要求;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等。因此,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应当是学生对工作情景认识的过程、对产品实现和技术方法基本技能掌握的过程、对产品实现和实际操作能力形成的培养过程。

对教师实践教学实施质量评价,一是要进行因素分析,将生产岗位与实际生产构成的相关因素(如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产品、工艺标准、工作要求、工作方法等),以及教学环节因素相比较,以判断教学执行过程的真实性或仿真性。二是要进行步骤分析,将产品生产阶段(如工艺阶段、工序流程等)与教学执行过程相比较,以判断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三是要进行内容分析,将岗位能力要求分解为确定的知识点、技能点,将它们与教学设定不同培养阶段的教学工作内容与任务相比较,以判断教学执行过程是否合理。四是进行方法分析,判断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产品标准、技术工艺标准,是否能帮助学生掌握技术方法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师实践教学效果质量评价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定位决定了教师实践教学效果质量评价的核心是学生形成“职业能力”的评价。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实践教学效果质量评价主要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目标评价。目标评价就是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方法体系来判断教学是否达到了该课程所确定的能力目标,以此评价教师实践教学效果。基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效果质量评价,其指标和方法的确定必须具备职业属性,反映社会生产实际的要求,这就要求指标和方法的设立,一要来源于职业和生产岗位的素质要求、能力标准,根据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实现岗位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技能点,使教学效果质量评价与社会实际生产相一致,达到真正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二要以实际或仿真生产过程为依托,以学生实际设计和操作为基础,以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来评价课程目标是否实现;三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因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应该是统一的、相互补充的,定性评价是定量评价的基本前提,定量评价可以使定性评价更加科学、准确,它可以促使定性评价得到更为大家普遍认可的结论。

2.证书评价。证书评价就是以劳动部门技术工人的系列证书或人事部门技术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之获得情况来评价教师实践教学效果。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不仅是判断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学生就业的重要条件,它能够充分反映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高低,因此,实行“课证融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进行教学,明确学生取得职业证书的相关要求,根据具体要求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上根据职业证书的要求,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围绕职业能力知识结构的组织进行教学,体现“为做而学,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3.社会评价。社会评价就是邀请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或者企业专家等对教师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实践教学效果质量评价不仅需要指标性评价,还需要得到社会相关方面的评价与认可。在教学实践中社会评价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或者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对评价客体会有不同的评价视角及标准,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公正有着不同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科学地确定多元评价主体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发挥各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以保证评价全面、准确;二是在确立评价指标与标准时,应广泛邀请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一起制定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确定标准和方法,使教师实践教学效果质量评价与实际生产要求相一致。

三、基于实践能力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标准与方法

科学构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是以现代质量管理和现代高职教育评价理论为指导,根据评价目标组织各种手段来控制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环节,同时运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来分析判断教学质量的有机系统。确定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原则、制定反映教师实践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运用强调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等对构建基于实践能力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一)确定科学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原则

1.目标明确性原则。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教学总目标,强调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构建必须是在“职业能力”培养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展开,机制构建中各种资源的投入、标准标的确定、手段方法的运用、各环节的协调等都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目标来实施。

2.激励性原则。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构建,一方面是为了规范与控制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保证其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激发教师对教学质量的高度重视,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投入更多精力研究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同时,通过实践性的指标考核,还可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质量。

3.有效性原则。为保证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作用的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中所包含的制度、政策、质量标准、考核评价指标等都要全面具体,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既要能反映教学实际问题,又要能够顺利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达到科学合理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

(二)制定反映教师实践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标准是一种以文件形式出现的对特定结果制定的准则,其目的在于确保活动及其结果符合需要。根据美国的教育评价理论,评价标准的要点主要体现在适当性(Propriety)、有效性(Utility)、可行性(Feasibility)和精确性(Accuracy)等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强调培养的毕业生需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制定反映教师实践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除了应当具有上述特性外,还应有其他一些要求。一是需要以行业经济、技术专家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因为行业经济、技术专家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了解产业行业技术生产特点,特别是对生产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等有比较全面深刻的、切合实际的认识,以他们为主体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能够把教学与生产联系起来,还可以使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更加科学有效。二是需要以相关行业或典型大企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作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因为他们的标准是经过国家主管部门或社会专业职能部门评估、验收、认定的标准,得到了社会及行业的普遍认可,以他们的标准作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能够较好地体现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的实际。三是标准的制定需要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因为,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的教学质量评定可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连续性,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及时给出预防措施或纠正方法,保证教学正常运行,实现教学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

(三)运用强调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强调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是由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特征决定的。运用强调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一要强调以工作任务(产品)的实现来评价教学过程,以学生在完成某一生产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程序性知识和相应的技能的掌握情况来评价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强调评价时把“教、学、做”融为一体,以“做”为中心评价教学,职业能力高低最后是以做体现出来,这就要求在评价中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现场化的情境学习考核应成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方法;三是实施开放性教学,教学质量评价要有利于为学生个性发挥和自主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条件,所以,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互动的、开放式教学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从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角度评价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决定的,这样的评价方式对提高教师教学实践水平,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Z]. 2010-08-04.

[3]陈新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0).

[4]吴家礼.基于人才培养过程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14).

第4篇: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范文

【关键词】英语;小学;多元智能理论;阐述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概念

多元智能理论的概念。

多元智能理论最开始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大约有七种不同的智能,分别是音乐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语言智能、运动智能、视觉智能、存在智能和观察智能。而且这七种智能之间虽然具有各自的不同于其他智能的特点,但他们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的。同时,加德纳提出,人的这些多元智能组合是因人而异的,根据人类的不同特点而存在着不固定的模式,所以就会出现人与人之间智力的不同,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人类不同智能之间的组合可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二、当前小学英语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标出现错误

受多年来我国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大多都是以学生熟练掌握教学内容为主,极大的忽略了对他们进行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重点侧重于他们对单词、句型和语法的掌握,没有对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进行关注,而且检验他们学习程度的方式多以考卷成绩为主,这对刚刚接触英语学习的小学生来说,很容易对他们造成不良影响,让他们误以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且那些牢记单词、句型和语法的教学内容会让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很大,负担很重,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也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二)教师教学手段单一

当前高职教师在教学中依旧采用以往落后的教学手段:板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会在45分钟的课堂里占用很多的时间,而且有些教学内容在板书上是无法直观化的体现的,英语课堂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听力内容,而板书在这个时候就无法很好的体现教学内容,而且一些教师本身的发音等就不是很标准,无法带来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理念脱离实际

在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都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制定统一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缺乏对学生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的了解,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因人而异的进行教学,教学理念与学生实际不符合,使得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得不到更高的提高,而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

三、如何在多元智能视角下进行小学英语教学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多元视角下教学方式的一个比较明显的改变就是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与以往不同。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是现代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件工具,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加入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一方面可以减少教师在黑板上写字和擦黑板的时间,教学的节奏会加快,同样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可以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教学效率也因此加快,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尤其是对英语这样一门枯燥无味的语言类课程来说,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投影仪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明了的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在进行英语的口语表达内容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工具来放映一些事先准备好的英语实际情景对话,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景的学习中更加深刻的领会教学内容。同时,小学生本身就对这些新鲜有趣的科技产品比较有兴趣,合理利用这些工具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尊重学生差异,改革教学理念

教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有效的进行课堂教学。多元视角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应该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不断的积累知识,来将所学内容变得条理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发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之间的这种差异,并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这种差异,根据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不同,来对他们制定出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感到吃力,慢慢的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的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

(三)教学评价多元化

用考试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多年来我国教学的普遍考察方式,但是,多元智能视角下的教学评价要求教师不应该仅仅用考卷上的分数来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和学习程度的深浅,小学英语教学成果的考查内容应该分为学生平时表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等三方面。比如,教师可以把学生平时课堂上的表现记录下来,在教室后面贴一张白纸,如果谁变现的好就在谁的名字后面贴一朵小红花,在学期结束以后,根据小红花的多少来对他们进行评价,这样通过不同的评价内容来全方位的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然后根据他们之间的差异来制定出下一步的教学计划,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四、小结

多年来,我国小学英语教学中都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迟迟得不到有效提高,本文就针对当前我国小学英语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在多元智能视角下的英语教学改革措施,但由于本人学历的局限性,尚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希望本文能给同行和社会热心人士带来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第5篇: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范文

(1.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中南民族大学教务处,湖北武汉430074;3.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针对目前民族院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学生外语基础相对薄弱、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专业发展需求等状况,探索适合专业特性、学生特点的双语教学模式,提出引入CLIL模式,确定内容学习、语言学习、学习与研究技能等多重教学目标,给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双语教学;教学模式;CLIL模式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OYS11005);中南民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学改革专题研究项目OXZX20143009)。

作者简介:杨喜敏,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存储系统及安全;唐菀(通信作者),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光/无线网络协议、软件定义网络、智能计算等,tangwan@scuec.edu.cn。

0 引 言

教育部明确提出:“对信息技术等专业的本科教育要先行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专业课教学”。由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与英语之间的密切关联,课程的双语教学一般使用英语作为第二教学语言。地域和历史等原因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匮乏、英语教育落后,如何在少数民族生源占大多数的民族院校开展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双语教学,面临更多的具体问题。

近年国内专业课双语教学研究主要是对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教材选择、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分析与探讨,前3个方面侧重于学校教学管理,教学模式则对教学方法及师生合作等有更高要求。针对民族高校13个民族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的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的学生认为最需要提高的是教学模式。但是,现有研究对教学模式的探讨还不够深入,往往只重视双语教学的语言目标,对专业培养的实践指导意义不足,民族院校则更缺乏先进、适合自身学生特点的双语教学模式。

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是1994年欧盟白皮书正式提出的一种兼顾学科学习和外语学习,具有多重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CLIL模式将外语作为教学用语来教授非语言类课程,比起广泛采用的综合过渡式和沉浸式等教学模式,能高效地节约时间与资源。但从近几年国内文献和各省市教学研究立项情况来看,CLIL主要被用于英语教学,很少用于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更未出现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双语教学中。将CLIL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本土化,引入到国内高校尤其是民族高校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双语教学活动中,实现专业知识学习、外语学习、掌握学习技能等多重教学目标,是探索适合国情发展、专业特性、学生特点的双语教学模式的一条途径。

1 基于CLIL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双语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包括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5个基本要素。笔者基于多年针对计算机相关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引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CLIL教学体系和理念,明确将专业内容、语言、学习与研究技能同时作为教学目标。由于我国信息技术领域相关专业双语教学所选用的原版外文教材都采用英文,因此,本文中语言学习均指英语。

1.1 专业内容学习

明确教学中的专业授课内容,设定若干教学任务,并根据任务对认知和语言两方面的要求,给出其在CLIL矩阵的相应位置。例如:图1中任务A处于分区1,对语言和认知的要求均低;而任务B对语言和认知的要求均比A高,处于分区3,对认知要求属于高级范畴,语言要求仍属于低级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任务在CLIL矩阵中的分区位置,确定其在专业知识教学中采用的英语使用比例与方式。例如:对处于矩阵中分区1的任务A,只需给出相关的英语专业术语。而处于分区3的任务B,还需通过标出与内容相关的

关键词 句、调整句子难度、增加额外辅助资料等方式,加强学生对专业课程内容的认知。

1.2 语言学习

在确定专业内容学习部分的教学方式后,需要明确相应的英语语言教学目标,设计适合的语言教学方式。同一个英语单词或者缩写词在不同专业、不同场景,甚至同一专业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在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中,set可以有“集合”“设置”“系列”“置1”等意思。在每次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对授课内容中出现的新单词和短语进行类型划分,如:专业术语、通用专业词汇、常见词汇、短语与固定搭配。

此外,针对授课对象不同的语言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可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技巧。例如:在课程初期,学生对所学课程的专业内容和专业术语还不够了解,教师可采用较大比例的中文授课;在授课中用英文反复强调

关键词 和核心内容,强化学生对专业词汇的掌握;对于学生分组讨论或回答的问题,教师给出适当的英语表达示范和提示;课间播放学生感兴趣、发音准确清晰、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英文短视频。

1.3 学习与研究技能

教师须针对不同学习类型和基础的学生,传授适合个体的学习与研究技能。首先,通过调查统计明确学生所属的学习类型。目前国际上对学习类型的分类方法主要有VAK、MI、(CA)2三种:VAK根据适应的学习方式,将人分为视觉学习者、听觉学习者、动觉学习者;Ml根据人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将学习者分为动手型、语言型、逻辑型、自我型、交流型、音乐型、视觉空间型;(CA)2将学习者分为具体实现型、分析型、交流型、被动接收型。然后,从这些学习类型分类方法中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来划分学生的学习类型,并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最终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习与研究技能,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2 教学实践与质量评价方式

采用CLIL模式开展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还须在教学实践和质量评价方式两个环节进行检验和完善。

2.1 教学实践

分析专业课程特点和要求,了解学生专业水平、英语语言程度和学习能力,明确专业内容、英语学习、学习技能三方面的教学预期成果、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确定教学方案后进行课堂教学。课间课后与学生交流,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模式,力求在满足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要求的同时,实现内容、语言、学习技能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2.2 质量评价方式

教育部对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评审指标主要关注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教学效果等方面。CLIL教学模式则侧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且具有多重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管理部门需要改变目前单一的重视双语教学语言学习目标的评价方式,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导向性、要素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注重教学效果。现有高校计算机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结合CLIL的先进教学理念,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价值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探讨将学科内容目标、语言目标、学习技能目标同时作为评价要素的计算机双语教学质量评价方式。

3 教学效果

在2014年大二本科课堂中,基于CLIL的教学模式开始被纳入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双语课程的教学。为考查教学效果,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116个学生(少数民族学生达59人)提交了问卷。5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程度一般,认为自己英语程度比较差或者很糟糕的学生分别占25%和7%。如图2所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双语课程的学习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有一定难度。

图3中列出了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方式方法,学生认为其中最有效的是“用中文讲解核心内容”和“动态调整中英文比例”,而不是游戏互动、音频视频等常用的英语教学方法。这个调查数据验证了分析特定专业学生的学习类型对于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CLIL教学模式提出的专业学习、语言学习、学习与研究技能等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是可行而且有效的。此外,也可以看到强制要求教学过程中的双语比例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不适用,应该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综合因素来实时调整其比例。

从图4给出的问卷数据(多选)可看到,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双语教学引人CLIL模式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学生在专业学习、语言学习、学习技能等多方面都有进步。由于学生在高中和大学公共英语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主要的英语语法,加上信息技术领域相关专业文献中使用的英语语法相对简单,因此,如图4中数据所示,学生在语法上的提高最少。

4 结语

CLIL教学模式应用于民族高校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双语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下一步将在其他课程双语教学中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并给出基于CLIL的计算机学科双语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希望能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双语教学提供科学理论与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5(5): 7-10.

[2]唐菀,田斌,杨喜敏,等.民族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探讨[J]_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2): 67-70.

[3]曲燕,王振波,王建军.中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研究现状[J]高等理科教育,2014(2): 104-108.

[4]罗立彬.国内双语教学研究现状:对近五年相关文献的一个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1-4.

[5]于环赤.双语数学教学及模式分析[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6]曹蔚,高校计算机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7] Mehisto P Uncovering CLIL: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and multilingual education[M]. Oxford: Macmillan Education, 2008: 1-30.

[8]刘波.CLIL理念在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2): 140-142.

[9]盛云岚.二语习得视角下的CLIL模式研究:《内容与语言整合性学习:来自欧洲的研究证据》评介[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2(2): 82-85.

第6篇: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范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14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品读、感悟,交流学习的形式,激发学习的兴趣与读书的愿望,达成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朗读、体悟,学习贝贝面对困难努力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办法,培养自信心;激发学生不依赖大人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性;学会与人交往。

2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级的学习,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比如,认真书写的习惯、自觉的阅读习惯、一定的积累习惯、大声的朗读习惯,有一定的阅读,写话能力。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朗读作为学习课文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朗读的基础上去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读书中多识字,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积累习惯。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应尽力为学生创设交际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体验,展开想象,自由表达。学生们在教学中随着对文章的体悟,感受到了要自信,要独立,要学会与人交往。

3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朗读、体悟,学习贝贝面对困难努力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办法,培养自信心;激发学生不依赖大人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性;学会与人交往。

4教学过程

4.1

第二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谈话——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我想我能行》,齐读课题

2、生读课题。

3、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故事的小主人公贝贝,看看他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以看课文第一幅图导入新课,既有利于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又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活动2【讲授】观察——说写结合

1、(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

2、学生表达贝贝在干什么。

3、句子练习,学生用“一会儿……一会儿……”说句子。

4、学生表达爸爸在干什么。

5、学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交流写话方法。

活动3【活动】精读——深入体会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了一会儿,发生了什么事?生读第二自然段。

2、朗读课文,学生找出爸爸此时说的话,教师指导朗读。

3、再读课文,学生画出贝贝说的话:“不,我想我能行!”

A自由读,体会贝贝的自信、勇敢、独立。

B指名读,读出感情。

C齐读,深入体会理解要自信,要勇敢,要独立。

[设计意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一个渐进的培养训练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读后评价。逐步引导学生读通、读熟、读出感情。体现了朗读训练的层次性和指导性。]

D句型模仿,明理导行。

当妈妈要替我收拾书桌时,

我说:“

当爷爷要为我背书包时,

我说:“

当奶奶要替我盛饭时,

我说:“

当老师要帮助我和小伙伴调节矛盾时,

我说:“

......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句型模仿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明白了其中道理,并能以此指导自己行动。]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画出贝贝的做法的句子。

2、学生圈出表示贝贝动作的词语,师生边读边做动作,谈感受。

3、指导感情朗读。

4、反复朗读、交流体验,体会贝贝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5、你想对生活中的贝贝说些什么?引导学生改掉缺点,向积极方面努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此环节力求使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有机结合。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读课文,自我感受。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积累词语,培养语感。]

活动4【练习】补白——提升思想

1、课文补白:“爸爸注视着儿子,高兴地笑了。他对儿子说:

2、拓展延伸,教师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有效地活跃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高度。]

第7篇: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高校教师;学术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6-0154-04

收稿日期:2012-04-12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SGH0901005)

作者简介:栗洪武,男,陕西榆林市人,教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教师是高等院校发展中最具能动性和内发力的主体,高水平院校建设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这种“素质”通过一定的结构要素形成一种专业能力而体现在其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在高等院校教师素质结构的诸多要素中,其关键要素是学术能力,它是构成一名教师良好专业能力的基石,也是决定教师其他能力的基本能力。为此,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建立起一种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厘清影响教师学术能力的活力要素,构建良性的运行模式,这是提升教师学术能力和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提升高校教师学术能力的重要意义

什么是学术能力?有学者认为,学术能力是学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专门能力,如“问题的发现与提出的能力、文献的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概念的生成与厘定的能力、作出学术命题的能力、设计研究过程的能力以及对学术前沿的敏感”;也有学者认为,学术能力就是指学者在学术事业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各种广泛能力,如“公共演讲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逻辑推理能力,调研能力,倾听与信息处理能力……”笔者认为,对大学教师而言,学术能力是指学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开展学术研究、产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能力,是教师的学术感悟力、学术思维力与学术创造力等构成的总和,也是教师在专业研究活动中能够领跑学者团队、形成个人研究风格、获得学术界认同的重要品质。通过不同角度分析,学术能力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从学术成果的形成过程来看,学术能力包括学术洞察力(决定教师对学术研究活动的选题环节)、学术组织力(决定教师对学术研究活动的规划与组织实施环节)、学术领导力(决定教师对学术团队与学科发展的驾驭环节)、学术研究力(决定教师对学术问题的分析、综合、探究环节)以及学术影响力(决定着教师对学术研究成果的推广环节)等。从学术能力的显露程度来看,学术能力包括学术潜力与学术实力,前者是在教师身上与研究活动中还未显现出来的能力,后者则是指已经得到学术共同体认可的能力;学术潜力是由人格修养、学业积累和科研探索养成的,而由学术潜力向学术实力转变需要学术环境和激励机制作保障。

高等院校教师素质结构的基本要素是学术能力,这是由大学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大学是由科学研究与教学活动构成的特殊社会机构,它肩负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三项使命,其中每一项使命的实现都离不开教师学术能力的发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我国高等教育今后10年发展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体落实到高等院校办学中,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等院校要通过落实这三项使命来实现《纲要》提出的总目标,提升教师的学术能力是关键环节。就高等院校而言,如果没有一流的研究成果,没有对人类社会的智慧贡献,就无法引领人类文明的走向,不能胜任人类学术“象牙塔”的头衔;如果没有一流学术成果的支撑,就没有吸引莘莘学子的东西——新知识和新思想,也就无法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大学”的形象;如果没有一流科学研究成果的产出,大学就无法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科技、新文化的专业服务,也就不能承担起社会“智囊团”、“思想库”的智能责任,赢得社会的青睐与认可。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而言,自身的学术能力具有全方位的迁移力与影响力,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承担着课程开发者与传授者的双重角色,其学术能力直接决定着自己所教授课程的质量,决定着自身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程度与效能水平;教师只有把自己对学术问题的感悟力、思维力、创新力以及对学术问题的见解、研究和思考,融入到所授课程中,释放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用学术的眼光开展教学活动,把教学实践当做一种学术活动来对待,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良性循环——互依、互促、互动的格局才会出现,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会更具活力与生机。

目前,制约和影响高等院校教师学术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学校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声望还不足以吸引最优秀、最有学术潜能的人才长期或终生从事教育事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李春玲通过对我国社会的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进行测量,在排列的81种职业中,大学教师排在第8名,中学教师排在第12名,小学教师则排在第35名。我国教师这样的地位声望从每年高考的录取情况也可窥见一斑。重点师范大学的最低录取线在各省长期处在本省重点线以上的20-50分之间,地方师范院校大都录在二本最低线上,而且师范院校学生家庭农村背景者居多。二是部分教师缺少“职业精神”素养已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著名学者陈平原认为,“当今中国,官员读博,学生打工,教授走穴,老板讲课,好像是‘全面发展’,实际上每个人都‘生活在别处’,没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职业精神’在中国社会严重剥落,已经掣肘了大学的教育及学术水准。”三是高等院校的“行政化倾向”不利于教师长期“定”、“静”、“安”、“虑”、“得”地从事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可以这样说,“行政化倾向”是制约高校发展的一个顽疾,它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谋仕途发展,谋占有资源,哪有心思安心做学问?陕西某重点大学近10年有十五六位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被选聘到省上任副厅级以上领导,近5年之内有8位教授、博士生导师被选聘到省上任副厅级以上领导;另一所重点大学选拔两位校长助理,竟然有13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参与竞聘;有的学校以行政职务为诱饵吸引教授、博士研究到本校来,名日这是“激励机制”。因此,有必要从社会外部环境与大学内部组织建立并形成一种长效的激励机制,以提升高等院校教师的学术能力,并将其作为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抓高等教育质量的奠基工程。

二、高校教师学术能力提升的活力要素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探索逐步实行现代大学制度,与学校党政组织系统并行,建立以若干基层学术组织(院系学术委员会或学部)为基础、以校学术委员会为最高决策和领导的学术组织系统。通过这种学术组织系统的有效运行而形成的激励机制,为教师学术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充分的机制保障,从而使一些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水平与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通过考察这些高等院校提升教师学术能力的激励机制发现,决定教师学术能力形成与提升的现实推动力是多种活力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术能力只有在学者及其学术创新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学者内在的精神环境与外在的学术生态环境自然就构成影响教师学术能力形成的两大主因。高等院校教师学术能力的提升既需要公平公正、适度竞争、人文关怀的文化环境与制度环境,又需要教师自身保持一种投身学术、潜心研究、自强不息和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环境。基于这两方面分析,影响高校教师学术能力的提升有三大活力要素:

一是学者的学术志趣。潜心学术研究、献身学术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远的学术境界追求,勇攀学术高峰的学术志向,是支撑学者从事学术研究的恒久动力,也是激励学者不断提升学术能力的精神动力。学者的学术志趣来自他们探究未知领域的热情,来自他们对科学研究事业的热诚,来自他们对人类、民族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关心,也来自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和良知。从一定意义上讲,学术事业本身要求学者放弃个人利益的羁绊,全身心地投入学术研究活动,自由地开展学术思考与研究活动,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产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所以,淡泊名利、一心一意、心系学术和刻苦钻研,是学者执著学术志趣的行为表现,也是学术能力形成的必需的心理品质。

二是高校的学术制度。高等院校教师生活在形形的学术制度环境之中,这些制度构成一个体系而制约着教师学术能力的发展。在高等院校学术制度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三大制度是:学术管理制度、学术组织制度与学术评价制度。学术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对学者的人事管理制度、对学术活动的监管制度以及对学术事业的服务制度,其主要特点是以学校管理者为主要参与者,承担着为学术活动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和有序运行的制度环境的重要任务;学术组织制度主要包括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制度、学术共同体培养制度及学术委员会制度等,其主要特点是以学者为主体,构成学校学术制度的立足点,体现着学者的学术自治精神,担负着为学者创设和谐的组织生存环境的重任;学术评价制度是学校学术制度的核心,主要包括对学者及其成果的影响力进行客观与公正、规范与标准的评价,它是高校学术制度的关节点。任何制度不仅要求学者在学术活动中如何行动,更重要的是借助于一系列制度的组合与配置建立起一种学术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从而引导学者在学术活动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因此,高等院校学术制度的有效运行,是激励学者参与学术研究活动、产出原创学术成果、坚守学术精神和提升学术能力的制度保障。借助于合理的制度设计与安排,为学者搭建一座稳步提升其学术能力的桥梁,是我国高等院校学术制度改革和建设的艰巨任务。

三是学术圈的学术生态。如果说高等院校学术制度是教师生存的“硬环境”以及人人恪守的“硬标准”,那么学术生态圈中的学术气息、研究氛围、学术传统和文化环境则是教师学术能力提升的“软环境”、“软标准”。所谓学术生态,是指在某一学术圈内倡导并流行的学术精神、学术价值、学术信念、学术操守及其相应的学术行为、学术文化、学术传统和学术成果认可方式等构成的统一体。学术生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学术权力或学术领导力的形成方式,它是构成学术生态圈的一个焦点。每个学者都生活在学术圈中,这个圈子内部的权力形成与运行方式都在有形或无形地干预着学者个体的学术心态、学术观念和学术行为。学术圈中学术权力的形成主要是来自官僚系统还是学术系统,是来自大学校长还是学者大师,直接决定着学术生态的品质和学术环境的氛围,影响着教师学术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所以,用民主、科学的精神引导学术圈的发展,以学者为主体,高扬求真、求实、求新的学术精神,使之成为高等院校学术圈的主旋律,是保障教师学术能力提升的现实要求。

三、高校教师学术能力提升激励机制的运行模式

在上述三个要素的合力作用下,高校教师学术能力的提升与激励活动随之进入一种有序的运行状态之中。这一运行状态模式图示如下:

图1表明,高等院校教师学术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是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通过内因与外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这种激励机制就是教师在自我学术志趣推动下、在外部积极的学术环境刺激下获得持续发展的机制。从内因来看,学者的学术志趣是高等院校教师学术能力形成的能动性因素,是决定他们能否全身心地投入科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准的重要依托。当然,从教师自身层面看,影响其学术能力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学者的人格素养、学术潜质、学术研究的前期积累以及对学术活动的认识视野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术能力的形成。但相对而言,没有学术志趣的激活,他们所拥有的前述学术品质都只能表现为一种潜力,而无法在现实的学术活动中转换为一种研究实力。因之,砥砺、引导和培育教师的学术志趣,是激发他们学术动机的首要切入点。从外因来看,高等学校教师身处的学术制度环境与学术生态环境,为他们学术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充实的环境滋养。从这些学术环境中汲取学术发展的智慧,从资料信息中获取科学研究的素材,是教师学术能力发展的物质依托;在科学、严密、有序、竞争与合作兼有的学术制度环境中,在健康、和谐、纯洁、民主与公正的学术生态中,教师学术能力就具有了生长的沃土,其素养和潜能就很容易得到滋养,最终获得学术能力方面的长足发展。

上述运行模式还要求,高等院校教师学术能力提升激励机制的完善应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开展学术志趣教育,激发教师献身学术事业的信念与情怀。高等院校是对教师进行学术志趣培育的主体,以投身学术研究事业为主题开展多种宣传活动和励志活动等,促使广大教师以专业领域中的学术大师为楷模,确立远大的学术志向,矢志不移地向学术研究的“深海区”迈进,增强对学术事业的深厚情感,从学术研究中收获事业的成功与喜悦,是学校领导者的一项用心谋划的工作。

第8篇: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范文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特殊教育的法规种类和数量都比以前多了许多,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所以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翻阅大量资料,关于特殊教育学校人事干事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问题,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有较强的责任感,认真的工作态度

人事干事是学校行政的重要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方面,要不断完善学校教学管理,还要在学习方面,关注教师的执行力与学习效率,可以说是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所以作为人事干事必须要拥有较强的责任感,认真对待工作上的问题,早发现,早解决。一个对国家与学校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事干事,既可以给全体师生树立一个榜样,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与学习,也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一名对社会建设有用的人。由于人事干事的素质、能力、责任心强弱的不同,给特殊教育学校带来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通过大量事实证明,责任心强的人事干事的学校正能量满满,教师的教学效率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相反,敷衍了事的人事干事的学校的校风十分懒散,没有合理化的管理制度,保障不了教师的薪酬福利,教师就无法安心授课,不但给学校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还耽误了学生的基础教育与未来发展。一名合格的人事干事,必须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以及认真的工作态度,协助校长管好学校事务。

二、独立工作能力,可以沟通协调

人事干事在特殊教育学校里不但负责高级行政管理,还要能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完成上级下发的各种指示。特殊教育学校里的学生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缺陷,由于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认知,会慢慢发现他们和正常人不同,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展,让身患残疾的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人事干事的我们,必须配合教师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并且还要支持教师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不断地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清楚自己的价值,他们也是世界组成的一部分,不可缺少。在老师遇到工作上的困难时,我们人事干事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积极提供解决方案,争取把自己职责内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奉献出自己对学校的一份力量。沟通协调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学校发展的基础,所以,独立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也是人事干事应该具备的能力。

三、科学地配置岗位,保障后勤给予

就业困难是21世纪主要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残疾人就业更难,为了让残疾人不被社会遗忘,我们特殊教育学校必须让他们有立足社会的本事。特殊教育学校不同于普通学校,人事干事在聘请教师方面,应该多考虑该教师是否具有能为学校培养社会型人才的能力。所以,人事干事在科学地配置岗位时要十分慎重,定期对本校教职工进行教学考核,保证学生教学成果的预期效果。

完善教师职工的日常管理规章制度,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任务,首先我们人事干事要知道我国特殊教育的优势与劣势,只有知道了两者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让在职人员定期去参加员工培训,然后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审核教师,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的策划方案。总而言之,科学地配置岗位,保障后勤给予,也是考查人事干事能力的测试题。

四、熟练掌握学校人事管理的业务知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经济的不断进步,我们对人才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多,特殊教育学校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并得出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特殊教育学校里的学生的结论,因此,作为人事干事就更要熟练掌握学校人事管理的业务知识,根据不同的教师,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给予教职工不同的利益保障。为了特殊教育学校的长远发展,人事干事一定要加强行政管理方面的要求,提高工作质量,专心服务教学工作,无论是工资津贴还是专业职称评审都要落实到为学校付出过努力的教师的身上。作为人事干事要熟练掌握学校人事管理的业务知识,以服务教师为本,落实工作内容,再根据不同的教师需求,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促进教师的教学创新,提升学生的教学效率。

五、不断总结管理经验,提高行政质量

第9篇: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核心能力;教学改革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要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参与市场竞争并取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制定营销战略,搞好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市场营销活动。因此,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必须具备适应企业发展和职业变化的核心能力,既沟通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与自我完善能力;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竞争与创新能力。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对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有积极促进作用。

1 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积极响应了教育部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号召,进行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其中教学方法改革是重点,也是难点。目前,以“灌、填和注”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一直主宰着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教学方法改革的专题讨论过程中,深感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当前在实施教学方法改革的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1 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识不强。教育教学改革以来,高职院校受到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但教学基本上还是按照历史的惯性在走,教师依然保持原来的风格,并未从根本上摆脱“教材中心”、“教师中心”、“满堂灌”、“填鸭式”、“布道式”,即“传递一接受”的教育模式。对教学方法改革缺乏使命感,还没有完全意识到传统的、旧的教学方法给教学带来的弊端。

1.2 教师能力水平的局限性。教学方法的改革,意味着教师必须对自己原本已经熟悉和习惯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式等进行重新审视。相比较以前的以教师、书本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照本宣科的满堂灌来说,现今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以自主创新和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多样化教学方式,难免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等提出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对此,由于不少教师本身带有某些“先天不足”,知识的系统性不强、理论水平低、能力欠缺等,或者是未勤于学习和潜心钻研,对教学方法特性的理解,对教学实践中具体教学方法的理解与把握不够,不能进行教学改革总结、深化、提炼和升华,从而使教学方法改革只流于形式。

2 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是目前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是人们普遍的共识。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是适应我国现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2.1 明确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教学方法改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依据(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与相关企业、院校共同设计教学方法,以做为核心,根据不同课程性质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培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高素质(营销)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2 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就是打破传统的课堂理论满堂灌的模式,进行“以岗位素能培养为中心、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的多样化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方法。理论课程《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教学主要采取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法;实践课程《市场调查》、《营销策划》)教学采取现场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方法,课程《商品推销与商务谈判》采取情景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同时融入互动式、参与式、体验式、角色转换式、团队竞赛式等形式多样和生动活泼、主题鲜明、目标明确的教学活动,形成一套有效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系,构建准职业化的现场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

3 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对教师的期待

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的主体,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力军和实施者,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必然对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对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3.1 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要求教

师适应时展,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一是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强调以学生为认识主体,发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并且教育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也不能只面向多数学生,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二是全面发展的观念,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将教学视为一个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开放的系统,实现教学应有的社会功能,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场所,更培养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之所在,是铸造灵魂的地方;三是素质教育观念,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全面开发学生的多种素质潜能,使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发展水准。

3.2 较高的素质、能力。教师靠综合素质与能力引领学生奔向未来,是富有时代精神、把握时代文明发展方向的人。教学方法的革故鼎新,必然要求教师把握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善于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准确把握教学目的,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深入了解学生状况;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较强的教学能力,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既有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也有实践操作技能训练,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渊博的知识,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教师应该具有超群的智慧和健全的人格,给学生以终生受用的生存智慧、学习智慧和创新智慧;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反思能力,注意观察教学过程中不利于创新思维培养的因素,寻求一种调动学生自身内在的和谐发展机制,为学生提供一种宽松的、愉快的、以人为本的学习氛围。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作为一个专业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市场营销专业理论知识;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勤于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4 结束语

教学方法改革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过程性,创新教学方法要兼顾目的性、整体性、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互补性,因此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特点(兼顾所有学生)、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的不断探索与实践,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需要学院的鼎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周光明.大学课堂教学方法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9

[2]高炳学、姜可.《高校课堂教学中激励方法的探讨》[J].经济师,2011.0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