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生作业设计方案范文

学生作业设计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作业设计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生作业设计方案

第1篇:学生作业设计方案范文

我校室内设计专业有方案设计、建筑制图、CAD、预算等课程。在教学实施中,每个课程都会安排学生做项目,做设计,但是,以往教学就是就制图而制图,就预算而预算。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下,项目教学被一门课两课时破坏了,往往学生刚开始画开了,但是下课了,课程缺乏连贯性,学生的注意力刚一专注,又要换一个课程、新的项目或新的任务。

由此,我们提出专业课程需要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习领域的研究,在国内,一般是以德国的教学经验做模版,把自己的课程模仿成德国标准的“学习领域”教学。但是我国职业院校大多是以学科体系来划分,每天的专业课都不同,有2节的,有4节的,有6节的,如此,如何执行“学习领域”?

二、案例描述

课程以软件教学为主,教学以3Dmax软件制作室内装饰效果。由于本学期装饰1班的课有“方案设计”“制图”“效果图”与“模型设计制作”,“效果图”与“模型设计制作”正好是职业工作中可以前后联系的工作过程。在企业中,如果要制作模型,一般首先会通过图纸制作效果图,然后客户确认后,再进行制作。所以我把“模型设计制作”的项目以“效果图”课上的效果图作业为要求,而我“效果图”的课的项目则是以李蔚“方案设计”的项目作业为要求。同时,我们又把郭多的制图课也作为李蔚“方案设计”项目完成制图,从而达到课程之间有了一个跨课程的合作。

我在效果图课的讲解中又可以通过按照CAD图纸方案在电脑中制作模型,使学生对三维模型有更多的认识,同时,在3Dmax软件中把模型拆解,分解成模型制作的小部件,比如墙体、底板、小家具等等,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模型是如何制作的。

本节课是一个项目任务中的一门课程的中间环节,我和李蔚把我们的课程组成一个学习领域。

在这里简单介绍下我们这个学习领域中的项目任务是如何进行的。

在课堂中,我们拿出一份空白房型图纸,与一份任务书(方案设计课程项目任务书三)。对于这个任务,要求学生在“方案设计”课中完成室内设计任务;在“效果图”课中要求学生完成以自己的室内设计方案来制作效果图任务;在“模型设计制作”课中要求学生以自己的效果图来完成模型的设计制作。

学生在前期室内设计方案的任务完成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到设计方案是否可行,是否可以制作。在制作效果图的时候可以发现设计方案中的问题、缺点,如果有问题,则可以修改设计方案。由于课程基本是平行的,之间前后就差几天,所以设计方案、效果图、模型之间,应该是能够互相影响的,这样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室内设计。

在课堂中,我比较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对于主动学习者而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他总是处于亢奋的状态,因而胆大心细,注意搜寻和分析信息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遇到困难时,他会调动全身的细胞来寻求突破的契机。所以,我在课堂中把软件的基本操作教给学生后,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我在课堂中,回答学生的制作问题更多,学生在操作中会出现很多错误,每个人的错误是不同的,但是只有出错后学生才能记忆得更深刻,所以我更愿意回答学生“老师,我这个错在哪里啊”这样的问题。

三、案例反思

1.本堂课的成功之处

本课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行动者,体现了室内设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原本样貌。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中,按照做事即工作的逻辑编排起来,并进行教学。这样避免学和做的脱节,使学习不再是“储备”的,而是“应用”的,“学”就是为了“做”并模拟着“做”,使职业教育的学习更有实际意义并提高效率。

对于学习领域教学模式,我们把具体课程打散,把一个工作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学习领域。通过学生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来把实际工作中的过程都经历一遍,原有课程中把具体理论、方法则揉进具体的工作中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职业工作的关联性和过程性。

2.本堂课的不足之处

第2篇:学生作业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3+5”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5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所谓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指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输入理论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以学生为中心,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把信息技术和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和互动化。本文主要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仓储管理实务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1 高职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信息化教学分析

1.1 课程定位

仓储管理实务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此课程之前已开设货物学、物流基础等基础课程,为学生打下基础,在此课程后开设了运输管理实务、配送管理实务等课程,所以该课程在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仓储作业流程、会使用各种仓储设施设备,还能懂管理知识,它对物流管理专业仓储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

1.2 学情分析

仓储管理实务授课的学生是物流管理专业大一的学生,开设时间是在大一第二个学期,共96学时。该学期的学生学习兴趣强,对新知识掌握速度快,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差,对重点、难点问题不会认真钻研,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同时,由于从高中刚进入大学,计算机操作不熟练,技能操作动手能力不强。

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该课程选用了图文并茂、资源丰富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的规划教材。为了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随需学,本课程创建了仓储管理实务微信平台,建立了仓储管理实务名师空间课堂,让学生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时时学,按需学,并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突破重难点。

1.3 教学内容选取

教学内容的选取是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该课程以某一企业的实际案例项目为依托,结合W生的特点,设计了两大项目,即某一企业货物入库作业管理和某一企业货物出库作业管理。每个项目以货物的仓储作业工作流程为主线,共设计17个子项目。本文将以子项目货物入库作业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该子项目是第一个大项目中的第六个子项目,共12课时。

2 基于“3+5”模式的课程信息化教学组织设计

在全球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应试教学模式已经存在很大的弊端,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势在必行。

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所学项目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货物入库作业项目信息化教学设计利用了校内实训基地资源以及校外实训基地资源,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利用了世界大学城网上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采用任务引领法、项目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现场参观法等进行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采用飞信、QQ、仓储管理软件、仿真视频、微信等信息化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设计,本文提出了“3+5”模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组织。

2.1 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教学过程

课前,为了让学生熟知授课内容,利用飞信、微信、QQ等信息化手段,将授课的基本内容告知学生,要求学生登陆世界大学城,进行课前预习,了解学习任务,查找资料,小组讨论。

课上,通过教学课件导出某公司的入库案例资料,明确任务,即物流中心接到的一批货物将进行入库操作,完成货物入库作业设计方案任务。

课后,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世界大学城中“课堂作业”的模块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完成测试,检查学习效果,深化所学知识。三阶段教学过程情况见表1。

2.2 采用“情境导入+项目分析+项目实施+考核评价+学结”的五步法设计

情境导入环节,明确任务、完成任务,即物流中心货物入库作业设计方案。此时的学生并未真正了解完成入库的作业流程,存在很多疑问。因此,利用视频播放某一企业的入库作业操作流程,通过视频的观看与讲解,让学生从感官上有所认识,为后期的讨论打基础。

项目分析环节,通过明确任务,视频初步讲解,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网上查资料,明确每位同学的岗位角色与职责任务;也可播放以前学生规范操作的视频,让学生从视频中获取信息,分析其作业环节,为后期的方案设计做准备。

项目实施环节,通过小组明确任务、成员分工、网上查找资料等环节,让学生开始进行方案设计。教师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通过教学课件对学生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知识点讲解,解除学生疑惑。同时,还可带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让企业专家给学生进行讲解示范,答疑,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入库操作流程,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入库作业设计方案,以电子档形式提交,并制作PPT,以团队的形式进行汇报,将设计结果进行展示。

考核评价环节,学生完成了入库作业设计方案,考核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本项目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的模式。教师根据项目设计完成情况表,对学生入库设计进行打分,成绩占40%。学生互评成绩比例占30%。采用世界大学城的在线考试测评平成知识点考核,成绩比例占30%。

学结环节,以大学城中“课堂作业”的模块布置作业,自主完成知识检测,以世界大学城科研苑、群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深化所学知识。五步法教学设计情况见表2所示。

3 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信息化教学成果

仓储管理实务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进行信息化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肯定。通过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突破了重难点,使物流管理专业在各项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信息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益匪浅。

主要参考文献

[1]贾志颖.基于信息化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

[2]李焦明.高职课程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16(3).

第3篇:学生作业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手绘表现技法 环境艺术设计 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71-01

手绘作为一种古老的表现技法,是设计师记录灵感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也是环境艺术设计最快捷的表现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软件的日新月异,手绘技法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设计学习中,一些学生连最基本的草图表达都没有掌握时,就直接使用计算机软件绘制方案,违背了设计思维设计与教学的正常规律,暴露出多种弊端;包括物体空间的相互关系把握不够全面,设计方案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推敲,设计方案的调整难以在交流中得以实时、灵活地进行。手绘表现技法是学生由掌握绘画技巧到踏入设计领域的桥梁,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教师正确的讲授示范和学生积极的学习领会下,手绘表现技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1 手绘表现技法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技能

著名建筑大师柯布西耶说过:“自由地画,通过线条来理解体积的概念,构造表面形态……首先要用眼睛看,仔细观察,你将有所发现……最终灵感降临。”手绘表现技法既是表达设计思维的工具,也是通往设计灵感的桥梁。对手绘表现技法的学习与运用是构建环境艺术设计能力的重要基础。

教师在讲解手绘表现技法时,首先是线条的属性及绘制方法、然后讲授透视的基本原理(一点透视、两点透视等)和色彩表现技法。再根据设计方案从画面的构图布局,材质的效果表现、设计的表现创意对学生进行综合手绘训练;学生通过手绘表现技法课程中的绘图训练,也可以加强对设计思维和方案本身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对手绘表现技法的学习和运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设计方案的构思、推敲、沟通和调整,进而使方案的设计随之深入和完善。教师将手绘表现技法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手绘效果图的表现技能,也加深了学生对设计方案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设计效果的表达能力。

2 手绘表现技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手绘作品的完成过程伴随着设计方案的产生,是学生设计思维和表达能力全面提高的过程。

首先,在手绘课程中,学生通过对点、线、面、体、快的大量草图练习,对空间关系和用色技法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运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结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从而提高绘制自己脑海中各式各样的物体、空间的能力,加强对设计方案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完善自己的设计思维。

其次,手绘设计作品的绘制过程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能使学生自发掌握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从而积累大量的设计素材,提高设计综合素养。比如设计作业围绕现代风格中宜家风格来设计――居住空间效果图时,学生在设计之前可以在网上搜寻宜家设计、去宜家卖场实地考察分析,了解空间布局文化、家具造型、室内装饰、装饰纹样、室内照明、室内绿化、装饰的材料、装修的工艺及产品造价等,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系统的知识。

最后,环境艺术设计的手绘技法实践过程就是创造过程和创新性设计思维的培养过程:一幅优秀的手绘作品创作是历经着大量设计草图和推敲方案而获得的,更代表设计师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扎实的表现功底。手绘设计表现不仅要考虑到空间布局的的实用性和美观性,还要兼顾到户主的喜好,表现空间的独特性和文化性;通过与甲方的反复沟通,绘制多套方案,并选择其中一个作为最终实施方案……这些都是学生在今后的设计生涯中需要掌握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

3 手绘表现技法研讨设计方案沟通的有效方式

手绘作为图形语言是设计师的重要表现方式,它在表达设计师的设计思维时,比语言文字更为直接和形象。手绘表现技法是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向客户表达设计思维的独特语言。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大脑的创造性思维,手绘表现技法则是手和脑的直接配合。富有创意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案,其灵感的火花必然是在边画边想的反复推敲中碰撞出来的结果。

随着应用软件的不断发展,部分学生认为手绘表现必将被无所不能的计算机所取代。然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手绘技法较为出色的同学得以迅速、直观地将自己的构思呈现给“客户”,并能依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灵活的甄选和修改,而不让设计思维的直观展示成为双方沟通的障碍。手绘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直观而快捷地表达设计构思、沟通设计方案,是设计师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对比及展现设计创意最快捷的手段。在设计师与客户交流的过程中,手绘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得以充分凸显。

综上所述:手绘技法集科学性、艺术性和灵活性于一身,具有设计制图与绘画表现两者的共同特征,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感染力。设计师通过手绘表现在修改设计、表达方案时更为灵活和清晰,特别是在设计方案的沟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手绘表现技法具有重要意义。从设计构思的草图到透视表现图,手绘表现技法能使设计者的理念得以清晰明确地表达,并在这一过程中使设计师产生新的灵感和思考,在针对设计方案的沟通谈判中,亦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景森.设计师应重视手绘表现的训练[J].美术向导,2002.

[2]鲍诗度.中国环境艺术设计[J].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徐刚.试论手绘技能在艺术教学中的重要性[J].教育与职业,

第4篇:学生作业设计方案范文

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化工生产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典型设备的构造、基本操作原理等知识并能够进行单元操作过程的工艺计算。实验教学环节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各化工单元操作原理、流程,使学生掌握典型化工设备的特点、性能和基本操作,加深对化工原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继化工原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后安排的一个总结性、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该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化工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先修的物理化学、机械制图、化工制图等课程理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给定的化工设计任务,即设计出符合一定生产要求的化工单元操作工艺及设备。通过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让学生了解化工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化工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的课程作业,需要学生根据设计任务,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查取资料、搜集数据,进行工艺过程和设备的计算,并对自己的选择和计算结果进行论证和核算。整个设计过程对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及独立工作能力有很大作用。然而笔者在自身教学实践指导中发现,目前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在教学设计中仍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教学质量。在此,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分析一下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一下具体的改进方法。

二、课程开设时间不当导致学生对课程设计认识不足

化工原理理论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主修的第一门化工专业基础课,是工程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隶属于工程设计课程,很多学校通常在化工原理理论课程结束后开设,时间为两周。虽然学生在学习了化工原理理论课程后基本掌握了常见的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典型设备的结构和计算,但学生对工艺和设备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大多数学生仍停留在书本知识的理性认识上,对工程的内容了解甚少,不具备工程观点。因此学生拿到设计任务后,认为课程设计跟平时的课程作业没什么两样,直接按照《设计指导书》中的例题进行依葫芦画瓢,也不管是否适合自己的体系,设计出的设备不合理、不规范。为了让学生对课程设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笔者认为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应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期末,并与化工设备课程设计同步进行。因为在此之前,学生除修完化工原理理论课程外,还修完多门化工专业课程,如化工分离工程、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工艺学等。经过多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工艺和设备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刻,对工程内容的了解也比较多,已具备基本的工程观点,以至于拿到设计任务后不会像以前那样盲目无措。

三、设计过程安排不合理,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收获甚少

第5篇:学生作业设计方案范文

1.教学组织形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

环境设计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读”、“观”、“思”、“操”展开。“读”,即是读书,了解设计历史,重要设计人物、事件、作品,提升理论知识、审美修养;“观”,即是参观、考察、观看,收集资料,提高鉴赏能力;“思”,即是思考、思索,拓宽设计思路,创新设计思维;“操”,即是实操、表现,以效果图、设计方案进行“图形”沟通。艺术设计类的学生个性强,他们思维敏捷、性格活跃,灵活的课程组织形式,活跃的课堂气氛,融“读”、“观”、“思”、“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

2.实践教学环节是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实践活动,假题真做;教师也会经常为了巩固某个知识点而带学生去现场参观或进行真实项目的实习操作,真题假做;或以教师的实际设计项目,结合课程需要进行真题真做,这是由艺术设计类的专业特点所决定的。

二、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2010年6月在全国高校范围和相关专业用人单位进行了一次关于“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评价”的抽样调查。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目前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资源状况及整合利用情况,为研究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材料。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培养不足的比例高达70%。有的用人单位还反映,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好的习惯,没有把基础的东西学好,而是认为学一门技术就可以去用了,结果设计基础很不扎实。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稍微复杂点的地块就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制图不太规范,实际项目工程能力较差。企业和毕业生都普遍认为这是由于在校期间缺乏有效的、足量的实践环节。例如,关于“工作中最有用的技能或知识的来源”的多选题,70.7%的实习生和毕业生认为是参加工作之后逐渐学习到的。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总结出目前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如下问题:

1.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学时不足,学生实践能力薄弱

目前,国内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思路主要受欧美国家设计类专业两大教学体系的影响:一种是巴洛克时期由法国巴黎工艺美术学院建立的“布扎体系”;另一种是现代主义时期由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奠定的“包豪斯体系”。因包豪斯学校类似职业培训学校的性质,其教学体系在国内职业技术院校得到极大推崇,学生经过前期基础课训练并掌握一定的必备知识之后,即进入各工作坊跟随教师进行长期的实践研究和生产工作,从实际操作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真实环境中体会专业技能,该种方式较好地满足了职业技术院校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办学目标。普通高校因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要求学生“厚基础,宽口径”,大多沿用注重基本功,以图纸描绘为主的“布扎体系”教学模式,其中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学时所占比例甚低,仍以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为主,使得专业课程教学面对众多知识点只能“走马观花,略知皮毛”,实践教学则更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学生实践能力薄弱,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满足不了就业市场对学生素质的要求。

2.实践教学内容缺少联系,未与市场及企业接轨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因学科跨度比较大,涉及工种多,加上不少年轻教师缺乏实际工程设计与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中各章节案例演示中,多以网上资料为主,导致各章节内容与市场脱节,甚者出现被动接收到一些错误或过时的信息。笔者所在的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虽与众多知名设计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但在现实中合作关系较松散,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未能完全实现企业资深工程师的参与及指导,学生不能感受到社会尖端的技术和行业水平。相比兄弟院校华南理工大学相关专业同学,在大二阶段即有国际排名第一的AECOM景观设计公司中国区设计总监参与教学及指导,这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视野和行业信心至关重要。

3.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现有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只注重案例的讲解、网上查阅和现场参观,学生固然能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照猫画虎绘制方案,但实际上,每个项目场地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质,学生很难理解和捕捉到这些。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扩招、条件的限制,学校没有创造学生参与施工的机会,使得学生对施工组织、施工管理、工程造价、各类材料等方面知识了解不多,理解不足。

4.未体现地域特色,对行业新技术、新动态、新材料的关注不够

我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目前主要定位于为培养高端设计人才服务,其教学体系与国内其他院校大致相同,但没有针对自己所处的区位资源、学生所面对的就业市场和未来本地区的环境设计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具体目标,未能充分挖掘岭南传统文化和工程技术方面的资源,同时学生过于关注效果图的表现技法,而对行业新技术、新动态、新材料关注不够。

三、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创新性模式

针对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拟从增加课外实践教学学时数、教学内容及方法、考核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具体如下:

1.从“命令式”课堂辅导为主到通过网上辅导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思想的改革

部分学生由于生性胆小,所以在教师面对面地与学生沟通辅导的时候,往往只是一味听从老师的“灌输”,而不善于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教师面对这类学生除了应该大胆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外,还可以积极发挥网络教学优势,通过互联网系统与学生交流。如教师可将自己的QQ号告诉学生,并定好自己上网的时间,学生在该时间段里可以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发送给教师,教师可以通过网上文字、音频或视频聊天的形式,与学生进行直接的交流。学生可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及时修改设计方案,小问题的修改几乎是和语音同步的,其效率之高远远超出面对面的辅导;即使有的学生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在规定的时间上网,也可以在空闲的时间上网给教师留言,教师下次上网一样能够收到学生发来的设计方案或文字信息。在辅导的过程中对求知渴望强烈的学生,尊重其想法,交流思想,介绍优秀的设计书籍等,帮助他们完善知识结构,完善设计方案。

2.从原有完全孤立的单项设计训练到前后连贯、相对独立、系统的集中实践的改革

例如,我院在制定10级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计划时,就有意将室内设计课程方向中的主干课程跟景观设计方向中的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实际项目关联起来。以别墅设计为例,教师讲述完室内设计部分后先让学生完成别墅的室内环境设计;教师讲述完景观设计部分后再让学生完成该别墅的庭园部分,这样操作起来学生对于设计就有了连贯性,也能同时解决设计中内外视线、业主品位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发展的观点进一步理解学科之间交叉的意义,以便他们今后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设计问题。如2007级毕业设计作品,学生会在选题时就结合建筑、景观一起来做,综合能力较强。对于学生本身来说,通过前后连贯式教学,还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从“书本式”同质化的教学模式到立足本土文化,继承传统与重视创新,特色显著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例如,笔者在讲授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原理一》景观设计要素雕塑时,就有意让学生进行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及特定条件的雕塑设计,练习题目为广州援建汶川地震灾区阿坝师专绿地入口的雕塑设计,设计要求该雕塑既要体现出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信心,又要表达出广州对汶川的援建内容。从练习中学生认识到雕塑的设计绝不是简单的买来成品那么简单,而是要根据每个场地的不同及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努力进行创作构思,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及凸显出地域文化特色。

4.从“传统应试型”考核模式到“竞赛型”和“评审交流性”的考核组织模式的改革

第6篇:学生作业设计方案范文

社会实践报告(1000字)

作为当代优秀的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进行社会的接触的必不可少的,大学作为学术的发扬地及学术的教授场所,缺少社会的实践实例,我们大学生专业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运用最终都是服务于社会的,是不可能与社会分离及脱节的,在二零一九年我在重庆库克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在公司的工作中我以初入社会的初学者心态虚心进行学习,向公司前辈学习,同时努力将专业所学知识与公司的工作进行结合,在工作中我参与了家装装饰设计工作及广告图案设计方案和壁纸设计工作,在工作中我积极与团队人员进行沟通,进行工作方案的设计方向,在积极运用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获得设计团队的认可,并使团队设计方案的最优化,公司参与设计方案的团队都对我提出的设计方向和大体方向进行了肯定和讨论,并最终通过了一致认可。在家装装饰设计工作中,客户与公司给出的方案并不满意,在客户与公司负责人员进行商讨的时候,我被团队负责人推荐对客户进行意向调查,在与客户进行沟通,并了解客户的喜好意向之后,我预想出了两套方案供客户挑选,在对其中一套装饰设计的细节进行修改后客户表示满意,并与公司重新达成了合作意向。

在重庆库克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的社会实践期间,我积极参与能够参与的工作,听从公司负责人的安排与工作,对公司负责人所安排的工作完成度较高,公司负责人的满意度也较高。与此同时公司所安排我参与的设计团队也对我的专业知识运用和工作能力进行了肯定,我不仅积极参与团队的工作,提出我的意见和建议,更对团队中所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进行了发掘,使整个团队所设计的作业达到更优,使整个团队的设计作业细节部分趋于完美,得到了负责人的肯定及客户的认可。

在工作中我秉承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所参与的设计作业部分进行了再三的检查,确保没有纰漏。在与公司和团队的人员相处中我以后辈的相处原则学习和请教我所不足的地方。在和公司负责人和团队设计人员的学习相处中我发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不足之处,积极认真的改善我的不足,力求完美。

在此次的重庆库克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社会实践期间,我充分的把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了运用,并在运用的同时积极吸收团队前辈们的建议,使我的专业知识运用更上一层楼,与社会客户的需求相符。更让我在假期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社会需求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宝贵经验,让我的专业方向得到了极大的运用和实践,明确了我的学习方向,让我在学习中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第7篇:学生作业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心理分析;作业设计

一、失地农民工子女不完成作业的心理分析

1.失地农民工子女学习上一种退避行为的具体表现

不完成作业往往是由于经历了多次学业失败,当作业中一旦遇到一定的困难,就会产生消极的防御机制逃避学习,其结果便是学习上的自暴自弃,对学习失去自信心,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学习焦虑、自卑和孤避等一些心理障碍,觉得再努力也无济于事,不如不做。

2.一部分失地农民工子女学习怠惰的一种具体再现

这样的学生不完成作业往往是由于喜欢闲荡,碰到学习、读书总显得懒洋洋的,上课思维迟钝,作业拖三落四,尽量回避,乃至不做,其结果是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抑制了学习动机,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学、畏学、乃至恐学的不良学习情绪和旷课、逃学、不完成作业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

3.教师没有布置适合失地农民工子女实际学习水平的作业的一种具体表现

这样的学生不完成作业往往是由于:一方面有的作业太难,使他们望而生畏,认为做了也是错的,不如不做;另一方面作业量过多,每天回家要做到很晚,根本没有看电视或玩耍的时间,从而使学生产生厌恶做作业的思想。

二、对失地农民工子女的作业设计

根据以上失地农民工子女不完成作业的心理分析,针对学生自身和教师两方面的因素,对失地农民工子女的作业设计制订了以下几种方案。

1.记录归档,培养良好习惯

教师给每位失地农民工子女学生建立作业档案,记录每天的作业交没有交,交了的计“√”,没有交的计“×”,教师批改时合格的给本子上打上“好”,表示认真完成的,只改错,不重做;不合格的给本子上不打“好”,表示没有认真做,要重做,主要表现在:(1)书写不规范,乱写乱画。(2)错的太多,没有动脑筋去思考,完全是为了应付教师、家长。该方案主要是针对失地农民工子女中有学习怠惰行为和退避行为的辅导。

2.分数银行,提高兴趣

教师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为:××银行、……,教师在批改作业时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优差情况给本子上打一定的等级(A、B、C、D、E),以D等为标准,如果达到或超过D等的就不重做,并给超过D等的作业计上1~2分,并存入自己所在小组的银行里面;如果没有达到D等的,就可以到自己所在小组的银行里去把自己以前存进去的分数取3~4分出来补足D等,也可以不重做;如果当天的作业没有达到D等,银行里又没有分数可借,就只能重做。该方案主要是针对学习没有兴趣,缺乏热情,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失地农民工子女的辅导。

3.树立信心

教师如果布置x道题,学习困难的失地农民工子女学生可以把自己认为其中比较难的两道题舍去不做,这样既照顾了学习困难的失地农民工子女学生望尘莫及的心理压力,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克服了焦虑、恐惧、自卑、孤僻的心理障碍,避免了产生逃避或回避的心理,减少了对抗、抑郁、依赖思想,同时还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起学习困难的失地农民工子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又兼顾了优生要有一定的难度的要求,该方案主要是针对学习动机不正、学习习惯不良、耐挫力低、意志品质低、适应能力低、学习困难的失地农民工子女学生的辅导。

4.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合作能力,营造学习氛围

教师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小组长,根据每小组学习困难的失地农民工子女的人数安排相应优生开展“一帮一”活动,即自测前优生对该组学习困难的失地农民工子女进行辅导,包括知识和学习方法两方面。然后由各组的小组轮流出示自测题目(教师给予一定指导)进行自测,自测完后,出题的小组长上台讲解每个题的计算方法和结果,集体订正,各小组长统计出该组一共做错了多少个题,把结果写在黑板上,进行评比。该方案主要运用在期末复习的时候,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学生开展查漏补缺、学方法、找窍门等一系列以提高学习困难的失地农民工子女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的活动,该方案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1)引导学生正确评估学习困难,不要扩大困难,更不要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尤其是多看自己的长处,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

(3)培养失地农民工子女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认识到勤奋、努力是获得成功的最佳选择。

该作业设计方案主要是针对性格内向,不爱交际,对考试焦虑、恐惧的失地农民工子女的辅导。

三、设计方案的实施所取得的成效

1.矫正了失地农民工子女某些不良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如,对学习焦虑、恐惧、逃避、对抗、旷课乃至逃学等等,端正了学习态度。

2.提高了失地农民工子女数学学习效率,结合新旧内容对旧知识进行补救,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失地农民工子女在学习方法上有了较大的改变,知识水平普遍有了提高,彻底改变了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不良现象。

3.改善、融洽了师生关系。以前失地农民工子女因为成绩不好,怕遭老师批评,所以见到老师就躲,学习上有问题也不敢问,现在他们的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树立了自信心,课堂上也能大胆地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了,学习上遇到困难也能及时来问老师了,把热爱老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了,生生、师生之间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学习氛围。

4.失地农民工子女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培养了他们的自强精神,引导失地农民工子女走上了良好的学习轨道。

总之,学生完成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自信心。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如何设计,设计得好,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设计得不好,反而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学生的作业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参考文献:

第8篇:学生作业设计方案范文

高职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改革,引入了项目式教学的课程改革理念,将学生三年大学生活的典型办公应用需求提炼成一个个项目,把所有知识点、技能点融入到了24个项目之中,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进行了反复设计,通过在高职部分班级的大胆实践,呈现出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并得到了课程改革及教学督导专家的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课程改革方向是对的,课程改革非常成功。主要表现在:一是按项目开展教学,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二是项目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幅提高,厌学情绪得到了缓解;三是教学目标明确具体,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运用能力显著增强;四是课堂容量更大,教学资源更丰富,为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

在实施课程改革教学中也反馈出一些不足,值得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重视,并在以后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加以改进,才能保证高职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真正让课程改革取得实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知识灌输”痕迹依然存在,项目教学意识有待加强。

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1]。它彻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2]。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明确:一是项目是主线。整个教学应围绕项目展开,教学中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项目背景交待要真实、清晰,不能羞羞答答;项目分析要透彻,配合项目结果(样文)展示、点评,效果会更好;项目实施是重点,操作方法要合理、可行,要鼓励学生创新;项目小结、创新作业等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知识或技能的“迁移”、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教学中不能省略这些环节,更不能只进行简单的知识总结了事。二是注意角色转换。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才是主体。学生通过独立完成一个个项目,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二、教学偏离教学设计方案,应防止出现“即兴”教学。

不论是课程的整体设计方案,还是单元教学方案,前一阶段经过了反复设计,从项目的发生、发展、实施、总结、提高,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培养,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项目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所以教学中应及时转变观念,必须以教学设计方案为依据开展教学,尽管方案可能有不完善、不科学的地方,但首次实施必须严格按设计方案执行,防止出现大幅偏离设计方案的“即兴”教学,当然以后可以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讨论、修改、完善。

三、演示教学“分解动作”未充分结合学生实际,仍有改进空间。

由于高职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个体差异也导致其接受领悟能力千差万别,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制度改革,生源总体素质逐年下降的情况非常明显。因此,演示教学时,应针对大多数学生,多做些“分解动作”,边教边练,讲练结合不能动摇,坚决不能照搬原来的“老套路”。至于分解到什么程度,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如:关于毕业论文等长文档编辑排版的项目十一、项目十二,对高职学生来讲,既无长文档的实际应用经验,又有抽象的 “样式”、“节”、“域”等概念难理解,通过对比教学,发现将项目实施任务设计成细一些的“分解动作”,教师每演示一步,学生就操作一步,学生不至于因操作失败而失去兴趣,课堂吸收率高,教学效果明显要好。这些好的做法需要教师多参与听评课、多相互交流、多分析总结,更需要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坚决地借鉴和应用。

四、教学实时动态反馈不足,应避免“程序化”的表演式教学。

课程改革实施前,教师已经共同形成了设计方案,教学课件、教学素材、拓展项目也准备完毕,但在教学中不要“程序化”表演式教学,课前仍然要充分的准备,课中要做耐心的巡视指导,要实时地、动态地收集学生课堂上的反馈情况,课后还要认真的分析和总结。不管在教学中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技能这一大类的课程,归纳起来就是“演示、操作、查验”三步曲,教师首先进行演示教学,然后学生依据教师的示范独立操作,那么效果怎么样呢?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查验”,所谓“查验”实际上就是课堂上的实时地、动态地反馈,也就是说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情况,如学生的学习态度、操作过程、操作熟练程度、操作结果、出现的问题等等,并能根据反馈结果适时的调整教学进程,对于典型的、普遍性的问题还必须快速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五、组织教学严谨性欠缺,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值得重视。

课堂组织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创造性工作[3]。教学组织严密,能把学生有效的组织起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其按照课程改革设计方案,有条不紊的参与到项目之中,教学效果肯定不错。但还有一细节问题值得我们重视:一是教学环境的准备不够充分。如:素材存放位置交待不清、多媒体教学控制软件运行故障等;二是不太注重“管教管导”。如:学生迟到、早退或缺席、手机异响问题等等;三是教学语言不精练。如:废话多、重复的口头语多、表错对象等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反而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四是教学进程的把握还需积累经验。尽量防止出现 “前紧后松、前松后紧” 的大幅偏差情况。

高职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改革,虽然已进入到了实施阶段,但课程改革的路还很漫长,提升空间还很大,教师应强化项目教学意识,不断的实践总结,逐步完善课程设计方案,注重课堂动态反馈,重视教学过程组织,才能真正让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李萍.浅谈项目教学法[J]. 企业导报,2011(10).

[2] 要丽娟.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2).

第9篇:学生作业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学生;通用技术;课堂

笔者认为兴趣永远是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源动力,能否激发出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的兴趣就是学生能否爱上通用技术课堂的关键。在这里我想借鉴企业管理中的激励理论,把它运用到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尽量创设紧密联系生活的技术学习环境,让学生产生技术共鸣。接下来就这两个问题谈谈我的想法。

一、巧用激励理论

一个理想的激励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树立一个能满足其需要的特定目标,激发其强烈的内驱力,促使学生进行努力及积极行为来实现目标满足需要。

通用技术第一节课中,我常以中国籍华人还未有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分析其原因,很大部分在于现有教育制度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方面的不足,希望我的通用技术课堂能成为激发大家创造潜能和创新意识的舞台。接着要求每个同学完成一个课堂作业,告诉老师你有什么一直想完成的发明和设计,不管能否实现是否荒唐,那都是自己的技术梦想。通过了解学生的创造需要,我再把相近需要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设定一个任务(一个能够小组完成的发明制作或是一个技术含量高、创新意识强的发明设计方案),并且强调这个任务就是他们的学期作业,80%的学业成绩来源于此。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为学生设定目标,目标必须是学生自主决定的,这有益于满足学生的自身需要,而且难度得适中,易于制作要求为实物作业,不易于实现的为概念设计方案。人都有挑战自我的需求,太难或太易的目标都不能引起学生的成就感。

同时我还不断丰富激励手段,比如创设《通用技术禺山足迹》这本手册专门记录学生的优秀创意设计,每学年展示设计时,最受学生认可的前几名都保留在这本书中,让学生的优秀创意不管经过多少岁月都有斑驳的黄纸见证;同时开设通用技术陈列室,让优秀的制作作品也有自己的归属。同时,运用适当的激励手段会使学生在通用课堂中体验到快乐学习的乐趣,学习永远是在放松的情境中,从而真正对通用技术感兴趣,真正投入到创新与实践的手脑一体化中。

二、创设紧密联系生活的技术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