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工作民政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我社区现共有人口12741人,截止2011年底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21 户,共有残疾人 119 人,在办理相关手续时,社区本着为民服务的宗旨,以优质的服务为民排忧解难。
二、认真做好低保管理工作,严格按照低保工作要求,及时了解困难居然民生活状况,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居民纳入低保范围,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使广大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了较好的保障。对新增的低保户,严格按照“户主申请一入户调查一民主评议讨论一张榜公布”的程序办理,有效地提高了透明度,堵塞了优亲厚友的不良现象。对低保边缘户,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讲清政策,尽可能给予各类救助,逐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三、在今年的廉租住房补贴发放工作中,我社区共办理了 152 户,低收入家庭认定131户,给35户居民户办理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为38户低保家庭申请了实物配租,保证了低收入家庭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充分把党和国家和关怀送到困难居民家中,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四、在完成残疾人工作方面,我们坚持每月对残疾人召开一次会议,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教育他们要身残志不残,让他们感觉到虽然自己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但党和社区会从各个方面对他们进行帮助。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社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卫生文明家庭评选、社区共驻共建、社区环境治理志愿者服务等形式,使城乡社区环境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乡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明显改观,基本达到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四化”标准。
二、主要内容
为全面提升2010年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质量,市民政局决定,开展以一个主题、一套方案、一支队伍、一轮培训、一次创建、一个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全面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将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一)明确一个主题。各地要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社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广泛发动社区居民、驻社区单位、社区各类组织和广大志愿者,开展以“爱我社区,共建和谐美好家园”为主题的城乡环境治理进社区活动,重点治理社区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等“五乱”现象,特别是要重点治理好本社区管辖范围内脏、乱、差现象,有效改善社区卫生环境,增强社区居民保护环境意识,扩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形成全体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全社会积极支持的良好氛围。
(二)制定一套工作方案。各级要根据当地党委、政府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市民政局的工作要求,指导各街道、社区,制定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全面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方案。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与和谐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与当前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周密安排,精心部署,逐项抓好落实。力争把全市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三)建好一支队伍。在社区内组织以党、团员志愿者、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公共财政购买服务岗位参与者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常年服务队伍,积极组织开展文明礼仪劝导、捡拾白色垃圾、垃圾集中清运和公共设施维护等志愿活动。定期开展社区大宣传、义务大扫除、环境卫生日等活动,发动居民群众清扫住宅区房前屋后、绿化带内垃圾,清理楼道和楼顶垃圾,消灭城市背街小巷的卫生死角,清除建筑物的牛皮癣、小广告,对社区居民进行环境卫生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引导,不断提高居民群众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抓好一轮培训。各级要广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的培训工作。采取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实现全覆盖的办法,市培训到区县、区县培训到街道、社区。各地要严格制定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力争今年内对全市所有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的民政干部、街道、社区干部进行一轮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工作能力。
(五)搞好一次创建。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按照《遂宁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考核标准》和《遂宁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实施细则》(检查得分在90分以上的社区为示范社区、80分以上为达标社区,所辖社区80%以上达到示范社区的标准为示范区或示范街道),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争优创先活动。今年内,全市达标社区要达到80%;船山区、安居区要建成示范城区,蓬溪、射洪、大英县县城所在地镇要建成示范镇;三园区要有30%街道建成示范街道。要丰富创建活动形式,区县对街道(乡镇)、街道(乡镇)对社区要建立“流动红旗”评比等有效制度,充分发挥榜样和先进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深入、持久开展。
(六)建立一个机制。今冬明春,各地要结合第八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选齐配强社区居委会及下属委员会、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居民代表,推进居民群众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社区要指导物业公司管理的居民小区建立小区卫生保洁的定期督查、检查、考核、评比制度。要着力解决单位家属院、没有物业管理公司的居民楼院的环境卫生整治。要积极推行社区和院落居民自治制度,力争使每个社区都制定出符合本辖区实际的居民文明公约、居民卫生公约、居民行为规范等居规民约,引导社区居民树立公共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环境、家庭和个人卫生习惯。
三、工作安排
2010年分三个阶段开展全面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的“六个一”活动。
(一)活动准备阶段(2010年1月—2月)。认真研究制定“六个一”活动的方案和分级实施计划,召开工作会议,明确目标要求,落实人员责任,组织社区开展好宣传发动等工作,为全面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二)全面提升阶段(2010年3—10月)。围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要求,以抓好“六个一”活动为重点,可采取先试点、后推广,先培训、后上岗,边开展边总结边提高等有效的方式或方法,积极牵头,同时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和单位,不断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全面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水平。到年底,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要实现全面提升,大见成效。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0年11—12月)。认真做好自查和交叉检查工作,及时总结开展活动情况,推广先进经验。市局将及时组织区县交叉督查,并命名表彰一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各区县民政局要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这项工作列入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年终工作考评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其它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要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奖惩机制,强化责任追究,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二)搞好协调
各县(区)民政部门要与宣传、卫生、工会、文化、妇联、团委等部门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工作进度,帮助社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健康开展。
(三)培育典型
要及时总结推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组织现场观摩和经验交流活动,推动工作不断深入。大力宣传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充分发挥榜样和先进的示范带头作用,不断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引向深入。新晨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是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市城乡环境面貌,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创建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和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一项民心工程。各县(区)民政部门一定要认识到我们的重要职责,要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组织健全、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同共体。
(二)加强指导。按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实施方案”的内容、工作步骤组织实施,要开展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进行限期整改,使每一阶段的工作落到实处。市局将在适当时候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察。
关于社区管片民警XXX同志工作的表扬信
XXXX派出所:
我镇XX社区辖区东起XX路、西至XX,XX街北侧,辖区有4个居民小区、两所学校、一个市场,户籍3600余户、人口9000余人,外来人口约10000人,人员结构复杂,管理难度大,这也给社区平时的各种工作,尤其是综治维稳动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自贵所何庆龙同志做管片民警以来,为社区工作解开了这道难题,增添了助力,他热心肠、工作认真负责,对社区提出的各项工作配合从来都是有求必应,上级政府要求对外来人口进行排查,明明可以坐在办公室等待汇总结果签字的他,却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走遍了辖区的每个角落,出居民小区 和居民点外,对辖区企业的外来打工人口也都建立了台账,2017年扫黑除恶工作开展以来,他多次和社区工作人员深入居民区开展扫黑除恶宣传工作,向居民答疑解惑,他推动建立的外来人口排查台账直接派上了用场,大大减少了工作量,保一方平安是辖区民警的第一责任,他与社区的网格员建立了联防联控机制,网格员就是他的“移动摄像头”,他变成了信息汇总的“中央处理器”,时刻掌握者辖区的各种动态信息,及时研判可能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并不时的到社区为居民讲解消防安全知识和防盗知识,防火于未然,将风险降至最低,他的勤勉和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来协助社区的管理,正印证了尽职守、敢担当、讲效率、树形象的新时代优秀基层社区民警,对于何庆龙同志对社区和政府工作的大力支持,我镇特向贵所发出表扬信和推荐,以资鼓励,希望何庆龙同志,立足本职,发扬不怕吃苦,敢于担当,勇于在工作中创新的精神,继续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XXXX人民政府
2019年XX月XX日
一、年社会人才工作总结
年以来,我市社会工作人才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人才办的指导下,按照全市人才工作计划,积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市社会工作局面和人才队伍建设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一)积极部署,建章立制,社会工作环境日益优越
今年来,我局认真调研,牵头起草了《社会工作人才规划》,同时,年内将以市委、市府的名义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社区工作人才的要求、待遇等方面作了原则性规定。县统一全县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探索社区经费拨付方式,起草了《县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和社区经费管理办法(讨论稿)》。路桥区已为社区专职工作者办理了住房公积金。临海市的社区工作人员工资自年以来,已经由508元、608元、708元每月,提到了现在的平均年薪3.5万元(含奖金、社保);市已初步拟定社区工作人员的加薪制度,预计自年始社区主任、社区党委书记均可参加乡镇、街道基层公务员的选拔。
(二)加强培训,夯实基础,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不断提升
年以来,市民政局鼓励民政系统和社会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辅导培训,专门组织各县市区慈善总会及有关乡镇分会的专职社会工作人才赴浙江大学培训。同时,在民政系统内部,采取中心组学习会、干部大会、培训班、专家讲座、参观交流等多种方式,分层次组织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学习政策,掌握社会工作相关知识,不断提升试点地区和单位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市近两年接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培训的人数有260人,其中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的16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的24人。
(三)积极探索,夯实基础,不断推进社区建设
通过搭建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为民服务平台,社区工作者发挥自身特色,参与建设了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面向困难群体和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网络、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网络。黄岩、路桥、温岭等地的社区志愿者,以“爱家园、护家园”为主题,在各自小区开展清洁整治活动。还利用“春风行动”、“邻居节”等服务形式和载体,倡导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开展社会捐赠、互帮互助活动。如黄岩组织举行“支持世博、邻里同乐”绣香包活动,对小区内的健身器材进行“体检”。仙居组织志愿者在车站广场举办文艺演出,为居民搭建起增进了解、交流感情的良好平台。
(四)注重宣传,营造氛围,努力扩大社会影响力
年,由阮孟合局长任组长,组成社会工作人才专题调研组,其撰写的调研文章《社会转型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基于市的实证分析》在浙江民政论坛上获得二等奖。大力宣传社会工作人才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面向社会广泛报道全市社会工作开展情况,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老百姓对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在全市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五)发挥优势,多方协作,志愿社工队伍蓬勃发展
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工作队伍的努力,更离不开热衷于社会工作事业的社会各界群众。如今,志愿者已经成了社工队伍的最重要补充,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工作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在9个县(市、区)均建立了义工分会,各级社区志愿组织达724个,义工队伍总人数已发展到28000余人,各类义工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二、年社会人才工作安排
根据我市社会工作人才发展情况,结合各地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任务,年,我们将努力实现三大发展目标,完成七大发展任务,强化三项保障措施。
(一)发展目标
目前市具备社会工作专业背景或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工作者只有40人。按照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育,力争每年新增50名,进一步扩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规模,提升社会工作人才专业能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1、加大外部引进。重点引进具有硕士以上社会工作专业学位;副高及以上专业职称;三级及以上社会工作师;获得省级及以上政府奖励的专家学者;重点机构或紧缺岗位的本科以上专业人员等。
2、加强内部培育。委托具有培训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社工理论与实务的培训,同时鼓励有条件者参加社工职业资格鉴定与职称评定。
3、强化专业服务。推动社区党群工作、社区服务、社会救助、人口计生、医务、学校、家庭等相关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领域与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妇女、残疾人、流动人口等工作领域的社会工作专业化。
全市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在市、县(市、区)、街道的民政、教育、文化、卫生、劳动、、人口计生、公安、司法、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等部门;另一类是针对特定的服务对象,按一定的比例,在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机构、学校、医院、社区等设置社工岗位。
(二)发展任务
为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全面发展,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重点做好七大任务:
1、贯彻职业标准,加强行业规范。根据社会工作者职业标准的要求,推进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的认证工作,鼓励和引导专业岗位使用具备职业资格的人员;同时,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机构准入制度,加强行业规范建设。
2、加强专业培训,提升人才素质。完善培训计划,优化课程设置,邀请社工理论和实务专家,对管理人员进行社会工作轮训,对社会工作人才和社会工作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同时,加强与高校联合,举办高层次的社会工作研修班,对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部门领导岗位、社工机构负责人进行专业提升。
加大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力度。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在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优先录用获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并在社工专业领域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者;通过专题培训、讲座、到社会工作机构实习锻炼等形式,对政府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施社会工作轮训;对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部门的新进公务员进行社会工作培训,要求两年内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3、拓展实务领域,充实专业人才。
(1)在党员服务机构、社区(村)等党群工作领域内充实具有社工资格的社区党群工作专业人员。
(2)在新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中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3)在公办中、小学和民办学校中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4)在一级医院和二级医院中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5)在养老院、儿童福利院、救助站等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机构中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6)在县(市、区)、各乡镇街道(社区)民政管理和服务岗位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7)在县(市、区)、各乡镇街道(社区)残疾人服务岗位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8)在县(市、区)、各乡镇街道(社区)人口计生工作岗位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9)在县(市、区)、各乡镇街道(社区)流动人口工作岗位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4、建立激励机制,强化自身建设。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引入激励机制,探索社会工作职业薪资指导价,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薪酬管理制度,吸纳更多的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健全包括一线服务、项目运营、专业督导与机构管理在内的社会工作人才体系;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的自身建设,提高专业团体的自主管理、自主运作和自我发展能力,强化机构的诚信自律,树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良好形象。
5、开发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质量。研究开展各类社工服务项目,包括养老机构社工服务、福利机构社工服务、社区社工服务、司法援助社工服务、人口计生社工服务、行为矫正社工服务等,拓展项目服务人群,提升项目服务质量,规范项目委托与管理的流程。
6、培育民间组织,加强政社互动。培育更多的民间性专业社工机构,激发民间组织参与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自主创业,建立社工机构间的分工、协作与竞争机制。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成立社工协会,发挥其在实施行业管理、团结社工、发展专业、服务社会方面的作用,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加强政社合作互动,发挥社会工作在整合资源、和谐共建方面的专业优势,使社会工作人才成为联系政府、社会与市民的桥梁。
7、成立评估机构,加强专业督导。成立专业的社会工作评估机构,运用专业手段,从第三方的角度对各类社会工作项目、机构及个人业绩进行评估;在社工实务中建立社工专业督导机制,促进一线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提升。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调动和整合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单位的积极性,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转眼到社区工作已两年多了,在这段时间,无论是在待人接物上,还是在处理紧急事件突发事件上,东安社区的前辈们做出了好的榜样,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认识在改变,我的感受在加深,我的工作能力也在增强。我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社区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做好社区工作的不容易。这两年里,我对社区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到了不少知识,做到了真正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扎根于基层为群众服好务。那么在新时期新形式下,我们怎样做好社区工作,怎样才能给居民带来便利,让群众更满意呢?我总结出了以下三点,概括为对上、对下、对自己三方面。
一、对上:
对上是指社区工作者要对上面的政策、方针加以系统理论化的学习,并认真贯彻执行,对上级指示要及时向居民群众传达,对居民群众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向上级汇报。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职责范围,熟悉社区安全、民政、劳动保障、计划生育等各项政策法规,并认真贯彻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和政策,同时分清是非,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让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新的政策下生活得更好,让他们也能随时了解新的政策,跟随党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一起进步。我们深入了解和学习掌握各种方针政策精神,对我们今后工作的开展为我们更好地服务于居民群众,都具有着及其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其次,做好社区基层调研工作,为各部门提供基本信息和决策依据。社区作为基层组织,是联系党委政府与广大居民群众的桥梁,承担着许多部门的各项上承下传工作。我们只有充分领会各部门的政策,领导的意图,对上级安排的工作及时地完成,对上级的指示及时地向居民群众传达,对居民群众提出的问题及时向上级汇报,不能隐瞒或者不报,更没有任何借口的不完成或不按期完成。针对社区工作的方方面面要形成充分的调研,才能扎扎实实地为居民群众服好务。
二、对下:
对下是指面对我们所服务的居民、群众,我们应该抱以一种怎样的态度,一种怎样的工作信念,以一种怎样的办事效率来为居民服务,让他们感到满意,做到真正的服务于民,造福于民?
首先,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我们只是为群众服务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所以我们对待每一位来办事的居民都应该热情地接待,耐心地讲解,要有奉献精神,真诚、耐心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要把居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他们生气了,我们不能不耐烦,要耐心、仔细地向他们讲解,直到他们明白为止,满意为止。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要及时地去处理,要时刻把他们放在心上。
其次,要多下小组,深入群众,关心他们的方方面面,随时了解社区每一位居民的生活情况,哪一户生活上有困难,哪一户是孤寡老人,哪些是申请低保的,哪些是下岗失业人员等等,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要多和居民交流,正确的引导他们的思想,关心他们的点点滴滴。
三、对自己:
关键词 新兴专业;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6-0005-04
一、背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府工作重心的逐步下移,公众各方面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最后要落实到社区层面。社区因而也越来越需要更多的职业化工作者。在此背景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应运而生。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一般学制三年,大专学历,多设置在高职院校,专业定位于培养面向社区一线管理类、服务类工作岗位的人才。
浙江省Z校是一所高职院校,其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被批准设立的时间是2004年10月,2006年9月开始招生,迄今已招生五届(期间分别于2009年、2012年、2013年停招)。该专业自筹建以来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设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均有所建树,特别是其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和签约率均为100%。然而,该专业在2014年年初却被学校宣布撤销。
就Z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所在区域的相关人才供求来说,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浙委〔2007〕64号)明确指出:“每个社区的专职社区工作者应不少于5人,规模在2000户以上的社区按每400户配备1人;暂住人口较多的应按暂住人口每2000人增配1人,配齐配强城市社区的专职工作者,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浙江省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通知》(浙社建〔2009〕3号)指出:“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社区管理服务搭建良好的工作平台。积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可以说,以上政策为浙江省高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浙江省有10所高校开设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这些高校相关专业每年的毕业生不过千人。而据统计,浙江省专职社区工作者人数缺口在数万人以上。可以说,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浙江省高校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将供不应求。
Z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并非缘由通常性原因而被撤销,其衰亡历程无疑值得深入反思。只有客观、全面地反思其衰亡缘由,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为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甚至更多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二、Z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衰亡缘由分析
(一)客观方面
一是由于Z校属于高职类大专院校,办学层次较低,其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度较小。根据对该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几年来新入学学生的调查,该专业85%以上的新生在入校前没听说过该专业。这直接导致Z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招生难,其历届高考投档线第一志愿填报率都在个位数,该专业学生90%以上来自其他专业的调剂。
二是专业就业对口率较低。浙江省社区工作岗位在招聘时门槛较多,如浙江省内绝大多数地级市在招聘社区工作者时都要求应聘者具备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同时却对考试专业一般不设置限制。这使得Z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时丧失专业优势,专业特长没有机会得到展现。虽然Z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每届毕业生的就业率、签约率均为全校最高,但其专业就业对口率一直在30%左右徘徊。
三是专业建设所获关注不足,外界支持较少。当前,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分配专业建设资源尤其是建设资金重点配置给优势专业、强势专业,而类似社区管理与服务这样的新兴专业则基本没有考虑到。这使得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固守已有的优势专业、强势专业,导致强的专业更强、弱的专业更弱,挤压了新兴专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四是专业评价指标设置不科学、不切合实际。如麦可思公司每年的相关年度报告一直将所谓的专业就业对口率视为评价一个专业发展状况的核心指标。而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12―2013学年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业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浙教电传〔2013〕492号文件),在《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工作及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暂行)》中,专业就业对口率仅占总分的15‰。由于这类所谓权威机构报告的影响,使得Z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成为该校的包袱,长期影响了该校教育教学声誉。从这个角度来讲,其被撤销在所难免。
(二)主观方面
一是专业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专业教师多数来自非相关专业,绝大多数专业教师没有从事基层政府工作或社区一线工作岗位的经历或实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专业的建设发展。
二是没有抓住重大发展机遇。综观国内设置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高校,其专业建设都是起步较晚,彼此差距不是很大,而在某些方面Z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还具有一定优势。只要其抓住机遇,加大发展力度,就完全有可能进入全国同类专业先进行列。2006年11月,为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教育部启动了“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Z校位列其中。但遗憾的是,这个发展机遇在当时没能引起足够重视。
三是专业与行业合作还不够紧密。虽然Z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自组建伊始就积极作为,寻求与政府等相关行业合作,也和当地的街道、社区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但其功能是仅仅局限于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而最为重要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却没有得到重视。
四是专业与其他高校尤其是走在前列的同类专业交流还不够。虽然浙江本省高校设置的同类专业发展也和Z校差不多,但省外还是可以发现某些走在前列的同类专业。如天津职业大学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突出特色在于:学生可在毕业前经选拔进入该校与天津滨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国有企业)合作共建的“宜老社区订单班”,进入该订单班的合格学生可享受第三学年50%的学费资助,并被优先推荐高档宜老社区就业。湖南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2013年主持了国家级项目――“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领衔同类专业发展。这些都值得Z校学习,但受限于专业经费及专业教师发展意识的影响,其与有关高校同类专业的交流还不够,未能有效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定位思考
综合上述分析,导致Z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衰亡的根本缘由在于该专业的定位存在问题。专业定位决定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立、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践改革,最终决定专业的兴衰存亡。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相比其他专业来说是一个新兴专业,其专业定位目前没有统一标准。一些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定位或过于宽泛,如将专业定位于培养政企管理人才;或缺乏现实性,如将专业定位于培养基层政府和基层社区工作人员,Z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定位就是如此。
基于专业存在的最根本价值和意义的角度,从专业要做强、做大的角度,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就需要紧跟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精神,深入行业进行调研,分析行业具体岗位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状况,以此为基础进行专业定位。
经调研,浙江省社区一线具体工作岗位名目繁杂,各地不一,但总体可划归为两大类:传统型社区工作、现代型社区工作。前者涵盖了社区治安调解、社区卫生计生、社区文化体育、社区养老、社区民政救助、社区劳动保障、社区党务行政等方面的工作,其从业人员当前被普遍称为“社区工作者”;后者主要是指社区物业工作,其从业人员当前被普遍称为“社区物业员”。社区物业工作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房地产开发和住宅商品化的发展而出现的。可以预见,随着人们对居住生活品质的日益重视,社区物业工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大,该工作也将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当然,现代型社区工作和传统型社区工作并不是完全分离的,两者是相互联系的,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服务社区、服务居民。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将传统型社区工作与现代型社区工作合并到社区管理与服务范畴是可行且必要的。据此,以就业为导向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定位应该是以社区为工作岗位平台,培养“懂管理、善服务”的社区工作者和社区物业员。
四、专业建设发展建议
痛定思痛,其他院校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或更多专业若要避免走Z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衰亡之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调整专业定位,从偏“管理”转向偏“服务”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定位不仅是培养社区管理类人才,更应顺应时势变化,转向侧重培养社区服务类人才。当前,上到中央政府,下至基层政府,其服务型政府理念和实践正在逐步夯实,作为最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的工作更应强调服务基层群众,更多的社区服务类人才需求也会应运而生。
(二)拓宽生源渠道,从单一“普高生源”转向生源的多元化
据调研,目前设置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且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办得较有特色的天津职业大学、湖南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其招生涵盖了三校生、单考单招普高生、非单考单招普高生。各相关院校专业应该结合本专业实际招生情况,考虑这种多元化的招生模式。
(三)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不断建立健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专业要走出学校,以共赢为合作机制,充分发掘能合作办学的行业单位。其次,专业要加强引进行业兼职教师,并充分发挥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相关政府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物业从业人员的作用,使其或来校兼职授课或开设讲座。再次,要通过与行业的联系加强宣传本专业,增强本专业在相关行业的知名度。此外,还可与行业内有合作意向的单位共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这一方面有利于专业的实践教学,另一方面还有利于行业对专业学生的了解和指导。最后,要逐步与行业共同探索、建立、健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对外交流,拓宽教师视野
要把专业建设好,就需要有优秀的教师。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能够上好课,更应具备一种全局的视野,积极探讨专业的未来发展。为此,要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走出校门,和兄弟院校乃至国外设置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院校进行交流,开拓视野,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水平。
(五)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强调利用“做中学”、“做中熟”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把社区工作招聘考试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和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结合起来,为学生今后参加社区工作招聘考试打下扎实基础。此外,实践证明,专业应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参与竞赛提供指导,让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得到全面锻炼。
(六)积极引导学生就业
首先,新生来校初期应加大专业始业教育,深化学生专业认识。其次,在校学习阶段应引导学生在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消除职业偏见。最后,在学生寻找工作期间加强对其的就业形势教育,使其正确认识职业前景。
(七)加强专业的社会宣传
一个正处于发展初期的新兴专业被社会认可的前提是专业为社会所认知。这就需要加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社会宣传,如采取网络、新闻媒体等静态宣传手段,还可以开展专业的动态宣传,即通过专业和专业学生的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等活动来进行。
参考文献:
[1]刘维娥.“政校企”联动模式下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10):88-90,97.
[2]赵定勇,胡秀强,廖若飞.职业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发展前景和趋势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2):34-37.
[3]周斌.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就业困境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26):67-69.
收稿日期:2014-07-24
作者简介:周斌(1975- ),男,江西金溪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教授。
A Reflection on Declining History of an Emerging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king Zhejiang Z School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Professional Services Specialty as the Case
ZHOU Bin
(Zhejiang Financial Vocational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hina)
XX办公室秘书个人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政府办公室领导的带动下,在全体成员的帮助下,我从文书岗位转到办公室秘书岗位后,紧紧围绕区政府办公室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岗位职能,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作以下个人工作总结。
一、提高工作职能,做好秘书服务工作。
一是围绕区政府中心工作,为领导服务突出超前性。牢固树立为领导服务的超前意识,全面把握领导的思想脉搏,正确贯彻领导的意图,当好参谋和助手。今年,我先后撰写了《关于在我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调查报告》、《关于社区建设工作考察报告》、《关于加强社区建设,做好我区扶贫解困工作的调查报告》等 3 篇调研文章。在陪同领导到**江市社区建设先进区考察后,将先进区的经验写入调查报告,并结合我区实际分析社区建设工作,民政局根据考察报告中先进社区创新精神在我区广泛开展社区建设创新大赛,调动了社区工作者创新工作的积极性。**街道**社区根据考察报告开展了楼道文化,在全市计生、城管、爱卫大检查中都被做典型的文化阵地进行宣传。二是搞好配合,为科室服务突出主动性。在开展重要工作中,我经常与科室领导互通情况,以求统一认识,步调一致,排除干扰,共同围绕中心工作搞好服务、当好参谋,变部门行为为政府整体行为,形成合力,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在防治非典型期间,我和卫生局领导加班加点、协同作战...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三满意机关”和幸福社区为重点,以保证服务对象满意为标准,以促进街道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为目标,旨化措施,使辖区经济和社会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二、工作目标
通过加强软环境建设和纪律作风整治,提高机关干部为民务实、勤廉从政意识,弘扬优良工作作风,树立“人人都是软环境,事事都是软环境”理念,营造加快发展的人文环境、勤政为民的服务环境、科学稳定的政策环境,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权责清晰的责任环境,形成损害软环境可耻,维护软环境人人有责的局面。
三、主要任务
全面落实区软环境建设纪律处分暂行办法,集中整治软环境建设和纪律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规范工作制度和服务流程,推进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一)落实“四制”工作机制,促进作风转变
一是落实首问负责制。首位受理居民群众咨询或办理事项的人员,为首问责任人,街道或社区工作人员要热心接待,耐心受理,细心承办,真心服务,如实受理登记或处理。对超出服务办理的内容,责任人应告知有关情况,并将其引荐到相关业务部门,对不符合政策办理的内容应主动做好解释工作。对属于业务不明确或责任人不清楚承办部门的事项,责任人应及时与上级部门联系,做好沟通工作,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拒绝和搪塞。
二是落实挂牌公示制。街道和社区干部都要佩带胸牌上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方便群众办事。服务窗口要对各项业务的办理程序进行公开,做到阳光下服务,不得以种种借口敷衍服务对象,甚至向服务对象吃、拿、卡、要,事关群众利益和敏感的问题都要公开、透明。
三是落实文明用语(行为规范)制。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要衣着整洁大方、不浓妆艳抹、不奇装异服,保持室内卫清洁有序。自觉使用文明用语,不说脏话和粗话,待人接物要礼貌,回答办事人员问题态度和蔼诚恳、耐心细致。自觉执行街道工作人员行为规范。不利用单位电脑玩游戏、聊天、炒股等。
四是落实工作承诺制。街道机关干部要按照年初工作承诺的内容,认真对照检查落实情况。街道公开承诺领导小组将通过召开调查度会、分析会等推进工作承诺落实到位。
(二)推行“三进”做法,提升服务质量
在软环境建设工作中,要重心下移,街道机关干部、社区干部要深入辖区充分了解单位、企业、居民的需求,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一是进单位。街道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每月至少2次到辖区单位了解基本情况,加强与辖区单位的沟通,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街道经济、民生、党建和安全稳定中来,为建设和谐街道做出贡献。
二是进企业。每名机关干部包保2户以上企业。主要任务是及时掌握企业变化情况,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与企业主要负责人建立良好、稳定的关系,随时掌握企业生产和经营动态。宣传街道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扶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树立街道机关服务经济发展的良好形象。力所能及地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巩固和拓展招商引资成果,在稳商、强商的基础上,实现以商招商,壮大区域税源经济总量。
三是进居民。社区除党委书记外,根据社区实际将辖区划分成若干个区块,每名社区工作者负责一个区块分片包保责任区,责任人在社区班子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坚持每周保证三天深入到责任区走访居民,随时掌握包片区域内基本情况,通过走、看、听、问及时了解片区情况,及时处理发现问题。社区书记、责任人要在责任区内每楼栋每年结交1-2户知心居民,了解居民的需求和困难,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掌握街道不稳定因素,做好化解矛盾工作,切实维护街道的稳定、和谐。
通过落实“四制”机制和推行“三进”做法,切实改进机关干部工作作风,增强为民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优化发展软环境,树立街道新形象,使街道真正成为基层满意、群众满意、企业满意的“三满意”机关。
四、方法步骤
(一)学习动员阶段
街道各部门要组织全体机关干部认真学习本实施方案,掌握其精神实质,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各部门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本部门实际,抓紧动员部署,制定工作计划,迅速启动优化软环境建设工作。学习动员工作要在月底前完成,具体工作计划要及时上报街道主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查摆整改阶段
街道各部门要按照主题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开展查摆整改。要认真查摆在优化软环境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对查摆出的问题,能立即整改的要立即整改;对当前立即整改有困难的问题要落实整改责任,制定详细整改计划,限期整改。要健全完善制度,针对查摆发现的问题,要深入分析原因,着眼于改进与提高,着力健全完善制度。各部门须于X月X日前将本部门查摆整改情况书面上报街道主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总结提高阶段
街道主题活动领导小组在汇总各部门查摆整改情况的基础上,对我街道优化软环境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全面、客观评价我街道化软环境建设工作现状,总结化软环境建设工作做法和成效,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软环境建设工作的意见,促进主题活动向纵深发展。
四、工作措施
(一)落实检查制度。机关的软环境建设和干部纪律作风检查,有两名街道领导进行,社区的纪律作风检查将由主管民政的副主任和社会事务科进行。通过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加以纠正。
(二)落实情况通报制度。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将把“优化软环境建设工作”主题活动纳入承诺制目标考核内容中,对检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表现突出的单位与个人进行重点通报,从而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三)落实奖惩制度。结合每次检查和平时考核情况,对照承诺制和行为规范要求,严格落实奖励政策,年终对为街道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进行重奖,对破坏街道软环境和违反纪律的进行重罚。
五、具体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全体机关干部、社区工作人员要充分认清开展“加强纪律作风建设,优化发展软环境”主题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求真务实,开展好主题活动,力求取得成效。
(二)强化措施,落实责任
党政综合办公室等科室部门要在街道主题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加强对主题活动的组织、协调,明确工作目标、任务、措施,使主题活动如期开展,如期完成。
关键词: 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改革;现状;深圳市宝安区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7-0169-02
0 引言
近几年来,深圳作为全国变革的先驱队,各辖区街道办事处一直努力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街道管理改革模式。在2010年2月9日公布的《深圳民政事业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中,就明确指出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圳民政事业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改革举措就是减少基层管理层级,整合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工作站。
1 研究设计
本次研究以深圳市宝安区街道工作人员和辖区居民为对象分别进行内部和外部满意度的调查。由于街道办事处职能和公共服务的复杂性,并与传统的顾客满意度测评涉及的变量应该有所差异,因此本文对公众满意度的美国的ACSI模型进行一定的调整。由此建立共包含有公众期望、感知质量、街道办事处形象及公众满意度四个变量的深圳市宝安区街道管理公众满意度模型,其中前提变量为公众期望、感知质量和街道办事处形象,结果变量为公众满意度。在结合深圳市宝安区街道办事处的实际工作职责与内容的基础上,构建可供直接测量的街道管理公众满意度测评量表。
2 数据收集与信效度检验
2.1 数据收集
本次研究主要以深圳市宝安区街道办事处辖区居民及街道办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渠道进行问卷的发放,最终居民版问卷共回收181份,有效问卷172份。工作人员版问卷共回收189份,有效问卷181份。
2.2 街道办事处公众满意度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研究将采用Cronbach α来评价量表的信度,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来验证量表结构效度。结果显示自编的两类量表的信度基本符合测验编制要求,且总量表具有非常好的信度。两类量表的方差解释率分别为62.971%和57.553%,预试样本显示问卷具有较清晰的结构效度。
3 深圳市宝安区街道办事处管理现状分析
3.1 辖区居民对宝安区街道服务公众满意度的情况分析 对宝安区街道办事处辖区居民进行的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如表1左侧所示。通过数据分析,不难看出,辖区居民对于所在辖区街道办事处的期望都较高,但对于目前街道办事处所做工作并不是特别满意,这两者之间的差距无疑会给广大居民带来落差感,自然也会降低辖区居民的公众满意度。同时,街道办事处形象在四个变量中得分最低,仅为3.11分,因此本研究对街道办形象变量中的五个维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变量街道办形象下的五个维度得分情况分别如下:公众总体印象得分为3.43分,职能了解程度得分为2.85分,职能机构设置得分为2.70分,办事效率评价得分为3.24分,服务态度评价得分为3.31分。不难看出,职能了解程度和职能机构设置两个维度的得分尤其偏低,辖区居民对于目前街道办事处的职能部属并不清楚,且认为目前街道办事处的职能机构设置并不合理。
3.2 工作人员对宝安区街道服务公众满意度的情况分析 对宝安区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进行的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如表1右侧所示。通过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工作人员对于所属街道办事处的期望、工作质量感知、街道办形象及公众满意度的总体水平都较高。与辖区居民的评分相比,工作人员在感知质量、街道办形象和公众满意度三个变量上都要高出0.5-0.8分,这样的结果也是合情合理的。首先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对其自身开展各方面工作必然非常熟悉,了解工作开展的步骤、进程,乃至是工作开展的各种制约,因此掌握大量相关信息的工作人员在感知质量这一变量上的打分也会偏高。再者街道办工作人员同样对街道办事处的职能部属、机构设置和工作范围等内容都非常了解,因此变量街道办事处形象得分较高也在情理之中。街道办工作人员在公众期望、感知质量和街道办形象三个变量上的满意度较高,自然内部公众满意度得分也高出辖区居民的公众满意度。
3.3 宝安区街道办事处的管理现状分析 与深圳市其他区的街道相比,宝安区的街道却存在“先天缺失”:原特区内的街道是在成立区政府时一并设立的,并不是由镇政府改制得来;而宝安区的除新安、光明街道以外的其他街道均是由镇政府改设的,仅仅是更换了“牌子”,而街道办实际管理的人口数量和管理职责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尽管在成立之初,这种模式使宝安区各街道的财力、人力、物力比原特区的各街道拥有更多的可支配资源,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这种“撤镇改街”的模式逐步暴露其弊端。如果将原来的镇级政府的行政体制不适应宝安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称为“老马拉新车”的话,那么简单地以街道办事处代行原来镇政府就是名副其实的“小马拉大车”。通过对宝安区街道办事处进行走访调研,笔者发现工作任务繁重,权责不对等是街道办事处工作中普遍存在且难以解决的一大难题。此类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主要是根源于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
3.3.1 街道办管理规模庞大,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程度不高 街道办事处管理区域的划分,应根据城市自然条件、居民居住状况,按照便于联系居民和开展工作的原则设立,辖区人口一般以四至六万人为宜①。这样的规模既能够保证街道办事处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又能够经济有效地运转。但是这种最优状态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早已经差之千里了。以2011年底公布的深圳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为例,管辖范围最为合理的是盐田区,每个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平均约为5.28万人/个,而宝安区整个辖区共有10个街道办事处,每个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已经高达40.61万人/个,其管理规模已经严重超出合理范围之内。与城市街道办事处不堪重负的现状相对,居民的自治观念、参与观念非常淡薄,参与程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居民思维方式根深蒂固,对社区民间的非正式组织认识普遍不够,认为遇到难处就应该找政府处理。其次,是因为居民对社区中的民间组织还不够信任,而基层政府也尚未探寻到与之和谐相处之道。
3.3.2 街道办事处管理职责超负荷,工作任务繁重
在我国街道办事处设立之初,设立街道办的初衷,主要为了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精细化程度,而并不是让街道办承担过多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职责。但不难看出,现今城市街道办事处已经完全承担了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三方面职能,其工作已经近乎于一级政府的职责。目前深圳宝安区实行的是“两级政府,四级管理”基层管理体制,即“市政府—区政府—街道办—社区工作站”的模式。在现行的体制下,管理链条很长,层级之间沟通必然存在诸多障碍,也非常容易导致信息的失真。权力和资源都集中在区一级政府掌握,区政府各部门在街道设置的直属机构也一般只受其所属部门的直接领导和差遣,街道办事处难以协调其中事务。同时,职能部门又将大量的工作任务下放街道,特别是城市建设任务。据不完全统计,一个街道一年的建设任务多达数百个,资金投入可达数亿元(含市投区建),建设内容涉及道路、绿化、路灯、公园、排水管网等,其中部分建设任务被列入市、区政府的年度工作白皮书或者是重点工作,加上各类专项督查和考核项目繁多,给街道办事处带来相当大的工作压力。
3.3.3 居委会和业委会的行政化程度加深,自治色彩弱化 在城市街道办事处管理负担过重而资源又不足的情况之下,街道办事处逐步将居委会和业委会纳入了基层管理网络之中,从而形成了“四级管理”。深圳早在2006年就开始进行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在全市范围内设立社区工作站,承担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开展各项工作,并且推行“居站分设”,居委会由居民选举产生,依法开展居民自治。据统计,在深圳各区中宝安区的居民委员会的数量最多,已设立236个居民委员会。
但经实际了解,社区工作站与社区居委会基本属于“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情况,绝大部分社区工作站站长(或副站长)兼任社区居委会主任,由于居委会并未在财力、人力上单独出来,所以居委会需要依靠工作站开展工作。目前社区工作站所承担的职能已经几乎涵盖了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甚至还承担许多的党政事务,如负责辖区流动党员管理、开展党代表工作室制度、推进“城管进社区”工作,可以说其实际功能已经越来越向行政组织靠拢,行政化程度越来越深。在我国现阶段的基层管理过程中,居委会行政化是必然的,但是如果居委会过度行政化,则会使得其对城市基层社会的代表性逐渐下降。居委会过多地承担基层管理职责,必然影响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产生其自身的认同危机和运转不畅。
4 改革的方向
早在2009年,随着中央国务院批准了深圳市上报的《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一级政府,三级管理”的街道管理体制就被正式提出。光明新区和坪山新区也先后成为了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因此,要深化宝安区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就必须通过走“一级政府,三级管理”的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之路。通过对过往的改革经验进行总结,笔者认为宝安区的管理体制改革,应该遵循“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原则,走好以下三个步:第一步,整合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工作站;第二步,调整街道办规模,明确街道办职能;第三步,转变区职能部门职责,由直接管理转变为监督指导。成功进行以上三步改革之后,宝安区也就实现了“一级政府,三级管理”,不仅可以有效整合管理资源,提高行政效率,而且可以强化基层社区的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提高基层政府的服务质量。
注释:
①《深圳市街道办事处工作规定》,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8号颁布,1993年1月25日.
参考文献:
[1]李荣娟,朱光喜.将办事处建成一级政府的依据与构想[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6.
[2]孙雪峰.将街道办事处建成一级政府[J].消费导刊,2009,9.
[3]浦兴祖.特大城市城区管理体制的改革走向——兼谈“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之提法[J].政治学研究,1998,3.
[4]董娟.过渡与转型:管理哲学视野下的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变迁——以我国街道办事处为考察对象[J].公共管理,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