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二历史必修三范文

高二历史必修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二历史必修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二历史必修三

第1篇:高二历史必修三范文

一、时事新闻导入法

利用发生在身边的国内外新闻时事导入。教材内容编排日久, 难免脱节于现实。但是每天发生的新闻时事都是新鲜的, 教师如能应用恰当, 应该是种独特导入方式。例如: 在学习新人教版高二必修五UNIT4 Making the News时可以选取2-3则VOA和BBC新闻导入。利用时政新闻导入, 不仅避免了纸上谈兵, 赋予书本以时代感, 而且, 使学生感到亲切。

二、名言警句导入法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指出 “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应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作为表达的技能之一,写作至关重要。引用与主题相关的名言警句,可以为写作增添亮点。鉴于此,采用名言警句导入新课可以帮助学生增加写作素材,提高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譬如,在讲解高二必修一UNIT1 Great Scientists 时,可以呈现伟大科学家的名言警句作为导入:“Great spirits have often encountered violent opposition from weak minds.”

三、设疑提问导入法

老师课前先给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对问题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然后导入新课。简单又不乏灵活性。比如,在讲授高二必修五UNIT5 First Aid时,设计以下问题:

① Do you have any idea about first aid?

② What’ s the basic stages of first aid?

③ What equipment is often in use when somebody undertakea first aid?

通过以上问题先让学生了解急救的基本概念和含义,再找到急救的基本步骤和可能用到的工具,引出该单元主题 “急救”。思考和同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自由交谈导入法

教师通过和学生的自由语言交谈导入新课。这些交谈要看似随意,实际与接下来的主题相联系,以便实现从交谈到课堂主题的自然衔接转换,完成导入目的。例如,在教授高二英语必修六UNIT 5 The Power of Nature时,教师可以如此设计:

T: Do you remember the earthquake happened in three years ago?

S: Yes.

T: Where and when did it happen?

S: It happened in Si Chuan province, May12, 2008.

T: Do you know any other natural disasters? What do you think the nature?

S: floods, drought….. It’ s powerful.

五、背景百科导入法

一些题材具有历史性的课文,可以通过、讨论课文历史背景、简介作者等百科知识来切入, 这样可以避免枯燥抽象,提升学习兴趣。如,处理高二英语必修五UNIT2 The United Kingdom时,可以先对大不列颠国的发展演变史进行讨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旅游、风俗习惯等。这样可以使枯燥的课文生动有趣。

六、多媒体影音导入法

影音播放是最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高中生活泼好动,对歌曲、电影也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导课时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和影片,让学生视听共赏,常有出人意料的效果。例如,高二英语选修六UNIT3 A Healthy Life, 可以播放宣传健康的广告视频导入,简短但发人深省。

七、抛旧引新导入法

也叫复习导入式、温故知新导入式,这是新课开始最常用的方法。如在讲授高二英语必修一UNIT3 Travel Journal时,可以先复习学过的泰国的相关知识,而后自然导入:

Country: Thailand

Capital: Vientiane

National flag (picture)

第2篇:高二历史必修三范文

会考时间

2019年冬季甘肃临夏高中会考时间安排在2019年12月12日-12月13日,每场考试时间为60分钟。

一、普通类考试科目及时间安排

  科目 考试日期 考试时间 备注 冬季学考 物理 12月12日 9:00-10:30 1.主要面向高二年级考生,允许高三年级学生及往届结业学生参加考试。

2.思想政治和历史科目为开卷考试,其余科目为闭卷考试。

3.外语不设听力测试。

4.考试时间:语文120分钟,其他科目90分钟。 化学 12月12日 15:00-16:30 历史 12月13日 9:00-10:30 地理 12月13日 15:00-16:30

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试卷的考试科目及时间安排

(一)以藏文答卷为主,加试汉语文的考生

  科目 考试日期 考试时间 备注 冬季学考 藏物理 12月12日 9:00-10:30 1.主要面向高二年级考生,允许高三年级学生及往届结业学生参加考试。

2.思想政治和历史科目为开卷考试,其余科目为闭卷考试。

3.英语不设听力测试。

4.考试时间:藏语文、加试汉语文120分钟,其他科目90分钟。 藏化学 12月12日 15:00-16:30 藏历史 12月13日 9:00-10:30 藏地理 12月13日 15:00-16:30

(二)以汉语答卷为主,加试藏语文的考生

  科目 考试日期 考试时间 备注 冬季学考 藏物理 12月12日 9:00-10:30 1.主要面向高二年级考生,允许高三年级学生及往届结业学生参加考试。

2.思想政治和历史科目为开卷考试,其余科目为闭卷考试。

3.英语不设听力测试。

4.考试时间:语文、加试藏语文120分钟,其他科目90分钟。 藏化学 12月12日 15:00-16:30 藏历史 12月13日 9:00-10:30 藏地理 12月13日 15:00-16:30

(三)蒙文:以蒙语答卷为主免试外语,加试汉语文的考生

  科目 考试日期 考 试 时 间 备注 冬季学考 蒙物理 12月12日 9:00-10:30 1.主要面向高二年级考生,允许高三年级学生及往届结业学生参加考试。

2.思想政治和历史科目为开卷考试,其余科目为闭卷考试。

3.考试时间: 蒙语文、汉语文120分钟,其他科目90分钟。

4.蒙文(含汉语文)试题单独命制。 蒙化学 12月12日 15:00-16:30 蒙历史 12月13日 9:00-10:30 蒙地理 12月13日 15:00-16:30

考试科目

夏季学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英、日、德、法)、生物、思想政治;藏语文、藏数学(翻译卷)、英语、藏生物(翻译卷)、藏思想政治(翻译卷)、加试藏语文、加试汉语文;蒙语文、蒙数学、蒙生物、蒙思想政治、汉语文;信息技术。

考试形式

考试采取无纸化形式,由计算机随机抽取试题,学生在计算机上现场答题,计算机自动评卷。每个考生只有一次考试机会。

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信息技术科目1个必修模块和前3个选修模块的有关内容。必修模块为所有学生的必考内容,同时每个学生必须在“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网络技术应用”3个选修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作为自己的选考内容。

试卷包括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满分100分。第一卷为必修模块内容,满分70分;第二卷为选修模块内容,满分30分。第一卷和第二卷试题要求全部作答,考生根据本人选修模块答第二卷试题。

考场设置

为加强信息技术学考管理,考试管理部门要统筹辖区学校计算机的配置数量,对考场进行适度集中。考点学校负责提供考试所需的计算机教室和设备,并组织学生参加考试。

场次安排

原则上考试每天安排6场,3天完成。每天考试时间为7:30至18:30。如不能按时完成确需延考的学校,须在6月26日前逐级申报延考申请,经省教育考试院同意后方可延考。

模拟训练

为检测学校机房设备运行状况,保证学生熟悉考试环境,信息技术学考组织考前模拟训练。没有采集图像信息的考生不能参加模拟训练。训练时间为5月14日-6月26日,模拟训练数据包从考务平台下载。

考试要求

1.7月1日,考点技术人员负责从考试平台下载考场数据包,导入到相应的监考机,并打印考生登录密码,下发至每个考生。

2.7月3日,各考点准时开考。每天考试结束后按要求将考试结果文件上传至考务平台,并做好数据信息的备份工作。

第3篇:高二历史必修三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结构

随着高考的改革,针对高考的学科知识复习也越来越成为高中课堂教学的重点。历史作为高考科目,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何提高复习质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是目前高中历史老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怎样提高复习质量,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适应新高考模式下的新的考核目标、新的试卷结构、新的题型形式等等。下面谈谈高中中期阶段历史复习的问题。

一、构建有效的复习模式

高二后期,教学内容基本完成,整个高中阶段的历史开始进入复习阶段,这个时期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好复习的策略。科学有效的复习策略,才能收到较高的复习效果。目前笔者针对高二学生历史学习的特点,我采用了一轮复习的策略,这是为学生最后的冲刺打基础。因为在接下来的高三复习中,还会有二轮和三轮复习。三轮复习法是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积累的宝贵经验,我们在创新的同时要继承和发扬这种复习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轮复习法要梳理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巩固好基础才能有效提高。所以高二阶段的历史复习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复习,立足教材、立足考纲安排好高二阶段的一轮复习。

二、优化一轮复习方式

复习是对知识的综合考量,是对知识的有效梳理以便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一轮复习的目标是抓基础,以单元复习为主。在复习中要紧扣课标和考纲,按照必修教材的顺序进行有步骤地复习。注重知识基础的夯实,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一轮复习中要坚持全面、系统、扎实、灵活、规范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科学有效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单元为基础的知识体系构建是一轮复习的关键,通过复习全面落实历史基础知识,关注学生能力和方法的提高。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单元线索,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的能力,形成知识迁移的能力。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复习。

高中历史的一轮复习对学生后续的两轮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老师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完善,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有效的学习能力。

第4篇:高二历史必修三范文

会考时间

2019年夏季甘肃庆阳高中会考时间安排在2019年7月3日-5日,每场考试时间为60分钟。

一、普通类考试科目及时间安排

  科目 考试日期 考试时间 备注 夏季学考 信息技术 7月3-5日 按照《关于做好2019年甘肃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的通知》执行。 语文 7月1日 9:00-11:00 1.主要面向高二年级考生,允许高三年级学生及往届结业学生参加考试。

2.思想政治和历史科目为开卷考试,其余科目为闭卷考试。

3.外语不设听力测试。

4.考试时间:语文120分钟,其他科目90分钟。 数学 7月1日 15:00-16:30 生物 7月2日 8:00-9:30 外语 7月2日 10:30-12:00 思想政治 7月2日 15:00-16:30

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试卷的考试科目及时间安排

(一)以藏文答卷为主,加试汉语文的考生

  科目 考试日期 考试时间 备注 夏季学考 信息技术 7月3-5日 按照《关于做好2019年甘肃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的通知》执行。 藏语文 7月1日 9:00-11:00 1.主要面向高二年级考生,允许高三年级学生及往届结业学生参加考试。

2.思想政治和历史科目为开卷考试,其余科目为闭卷考试。

3.英语不设听力测试。

4.考试时间:藏语文、加试汉语文120分钟,其他科目90分钟。 藏数学 7月1日 15:00-16:30 藏生物 7月2日 8:00-9:30 英语 7月2日 10:30-12:00 藏思想政治 7月2日 15:00-16:30 加试汉语文 7月3日 9:00-11:00

(二)以汉语答卷为主,加试藏语文的考生

  科目 考试日期 考试时间 备注 夏季学考 信息技术 7月3-5日 按照《关于做好2019年甘肃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的通知》执行。 语文 7月1日 9:00-11:00 1.主要面向高二年级考生,允许高三年级学生及往届结业学生参加考试。

2.思想政治和历史科目为开卷考试,其余科目为闭卷考试。

3.英语不设听力测试。

4.考试时间:语文、加试藏语文120分钟,其他科目90分钟。 数学 7月1日 15:00-16:30 生物 7月2日 8:00-9:30 英语 7月2日 10:30-12:00 思想政治 7月2日 15:00-16:30 加试藏语文 7月3日 9:00-11:00

(三)蒙文:以蒙语答卷为主免试外语,加试汉语文的考生

  科目 考试日期 考 试 时 间 备注 夏季学考 信息技术 7月3-5日 按照《关于做好2019年甘肃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的通知》执行。 蒙语文 7月1日 9:00-11:00 1.主要面向高二年级考生,允许高三年级学生及往届结业学生参加考试。

2.思想政治和历史科目为开卷考试,其余科目为闭卷考试。

3.考试时间: 蒙语文、汉语文120分钟,其他科目90分钟。

4.蒙文(含汉语文)试题单独命制。 蒙数学 7月1日 15:00-16:30 蒙生物 7月2日 8:00-9:30 蒙思想政治 7月2日 15:00-16:30 汉语文 7月3日 9:00-11:00

考试科目

夏季学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英、日、德、法)、生物、思想政治;藏语文、藏数学(翻译卷)、英语、藏生物(翻译卷)、藏思想政治(翻译卷)、加试藏语文、加试汉语文;蒙语文、蒙数学、蒙生物、蒙思想政治、汉语文;信息技术。

考试形式

考试采取无纸化形式,由计算机随机抽取试题,学生在计算机上现场答题,计算机自动评卷。每个考生只有一次考试机会。

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信息技术科目1个必修模块和前3个选修模块的有关内容。必修模块为所有学生的必考内容,同时每个学生必须在“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网络技术应用”3个选修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作为自己的选考内容。

试卷包括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满分100分。第一卷为必修模块内容,满分70分;第二卷为选修模块内容,满分30分。第一卷和第二卷试题要求全部作答,考生根据本人选修模块答第二卷试题。

考场设置

为加强信息技术学考管理,考试管理部门要统筹辖区学校计算机的配置数量,对考场进行适度集中。考点学校负责提供考试所需的计算机教室和设备,并组织学生参加考试。

场次安排

原则上考试每天安排6场,3天完成。每天考试时间为7:30至18:30。如不能按时完成确需延考的学校,须在6月26日前逐级申报延考申请,经省教育考试院同意后方可延考。

模拟训练

为检测学校机房设备运行状况,保证学生熟悉考试环境,信息技术学考组织考前模拟训练。没有采集图像信息的考生不能参加模拟训练。训练时间为5月14日-6月26日,模拟训练数据包从考务平台下载。

考试要求

1.7月1日,考点技术人员负责从考试平台下载考场数据包,导入到相应的监考机,并打印考生登录密码,下发至每个考生。

2.7月3日,各考点准时开考。每天考试结束后按要求将考试结果文件上传至考务平台,并做好数据信息的备份工作。

第5篇:高二历史必修三范文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3实践及其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实践的概念,即实践概念的两层含义。

理解:比较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及它们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运用:依据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能用具体实例给予阐释。

能力方面

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使学生养成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以及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

(1)通过实践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的科学实践观。

(2)结合实践第一个特征的学习,使学生在实践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3)联系实践第二个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这是实践的第二个特征,它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因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受意识能动性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终要引起客观世界的改变,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物质关系。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这就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是其他什么东西绝不会具有的,只有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所以说,实践的第二个特征是教学重点。教学中要分析好这个特征,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实践的含义。

教学难点

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的关系。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强调客观性、物质性,第二个特征强调有意识有目的的主观性,学生学习中容易形成这二者是自相矛盾的,或者是用一个特征否定另一个特征的看法。如何把二者统一起来,是理解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教学方法

讲述分析相结合法。

教具准备

投影材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排

[复习提问]

师:1.什么是理想?

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怎样才能转化为现实?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复习,引出新课学习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理想是关于未来的蓝图和设想。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是时代的产物,是现实的发展方向。理想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但不是今天的现实,而是明天的现实。要把社会理想或职业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特别需要艰苦奋斗。需要人们创造性的劳动。

[导入新课]

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师: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要投身社会实践?怎样才能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八课。

[讲授新课]

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板书)

同学们先粗读一下第一课的引语、节标题、框标题。从总体上大致了解一下这一课要学习哪些知识。

(学生阅读后,教师用投影仪或幻灯出示第八课知识框架结构)

(放投影)

这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节中第一课时的内容。

第一节 实践及其作用(板书)

一、实践的特征(板书)

引言中河北农大的师生们为什么要开展走“太行山道路”的活动,这个活动从哲学的角度说叫什么活动,(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知识分子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才能有所作为。这个活动从哲学角度说叫实践。(紧接着提问并板书)

1.什么是实践?(板书)

师:对实践的观点历史上唯物主义与哲学有什么不同?

(1)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关于实践含义的观点(板书)

(放投影)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荀子•儒效》)

师:如何理解?(学生回答)历史上许多唯物主义者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还指出了实践或与实践相近的概念。如行、行动、行为、力行、活动、生活、践履等。但始终没有对实践作出解释。

(放投影)课件展示若干命题,进行判断分析:

①实践是人们的感官与客观世界接触的活动。

②实践是应付环境的本能活动。

③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④实践就是认识,认识就是实践。

⑤实践就是履行诺言的行为。

⑥实践就是经商赚钱的活动。

⑦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

⑧实践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点拨、释题:

①感官与客观世界接触的活动,有的是实践活动,有的就不是实践活动。例如,植树种花与观赏花木,都是人的感官与客观世界接触的活动。然而,前者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实践活动,而后者是认识世界的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

②把实践看成是动物的本能活动,混淆了两者的本质区别。

③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

④把实践与认识混为一谈,划上等号,显然是错误的。

⑤履行诺言的行为,有的是实践,有的不是实践活动。

⑥经商活动只是实践活动中的一种具体形式。

⑦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包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

⑧把实践看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缩小了实践概念的外延,连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都未包括在内。

师生交流,共同导出什么是实践?并说明为什么?教师必须紧扣实践含义的两个方面来说明。

(2)哲学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板书)(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哲学第一次对实践作出了科学的说明,认为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具体内容如下:

①“人们”——实践的主体(板书)

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改造客观世界”——实践的对象(板书)

这意味着实践以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为对象,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中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③“活动”——实践的性质(板书)

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以“盖房子”为例,作为一种实践,盖房子不能等同于房子本身(当然也不等同于设计方案),它是把设计方案变为“房子”的过程。可见,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教师补充分析)掌握实践概念必须注意:

不能扩大其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社会的活动。”

不能缩小其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实践”,我们必须分析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板书)

人类产生以后,整个世界就分为两大领域:物质世界(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主观世界)。人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但人脑怎样反映物质、物质如何“进入”到人脑中形成意识,则离不开沟通这两大领域的“桥梁”——实践。

正因为实践所处的这一特殊地位,使它具备了以下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板书)

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阅读教材)(联系自己的实践活动、理解主体、对象、手段)。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也是客观实在的,人总是处于客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智力和体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它的状况归根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所以,实践主体是客观的。

然而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客观对象,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竟什么是实践的对象呢?

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生产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其中既有自然物,又有人工制成品。改造社会活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可见,实践的对象就是自然界和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在自然界和社会的万事万物中,究竟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当时、当地的实践对象?归根到底不是由人们意识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决定的。

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人们进行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种物质手段,才能把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作用于实践对象,以达到实践的目的,实践越发展,越需要物质手段这个基本要素。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可见,实践的手段也是客观的。

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板书)

师问:人改造自然界和动物适应自然界的活动有什么异同?举例说明(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虽然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动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改造社会的实践,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就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这个关系实质是实践中主客观的关系。(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二者互相渗透。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投影或多媒体展示文字)

A.“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B.“劳动终结时取得的成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

可见,人类从远古开始就从事的实践活动,都是按人的目的、意识、想法去改造客观世界,以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能动性”这个特点,某种活动和行为即使改变了客观世界,也不能被称为实践。所以,这一特征是最能体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教师总结)以上两个基本特征是统一和相互渗透的。由于实践所处的特殊地位——是联系客观事物同主观认识的“桥梁”,因此它同时兼有客观性和能动性两个特征。其中“客观性”使其区别于纯粹的意识活动,“能动性”使其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如果就实践的自身性质而言,它还具有第三个特征。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板书)

旧唯物主义哲学中,有的哲学家把实践看做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哲学认为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中进行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进行的活动,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实践的历史性”是指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范围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投影展示)

A.农业生产中工具和耕作方法的变化:刀耕火种——青铜工具,铁制、木制农具(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化;

B.通信工具和手段的变化:古代的烽火传信和驿书——传统的邮递马车——现代的电话、电报——当代的互联网;

C.建筑方法的变化:中国古代堆土砌塔——现代重型建筑机械。

时代的发展变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注入新的内容。过去自力更生搞建设,在当今时代已远远不够。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各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我国同样不能例外。这同样体现了实践的历史性。

附:重难点分析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是学习的重点。

从全框的内容看,一个是讲了实践的含义,一个是讲了实践的特征。课本中仅对实践的含义略作解释,只有进一步理解实践的几个特征,特别是这个根本特征,才能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

从三个特征与实践的相关性来说,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不是实践单独具有,自然界、人类社会、规律、运动等都具有这一特征。当然,实践这一特征的具体内容,即构成实践的要素则是“特别”的,因而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是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同样,第三个特征,实践的社会性、历史性也不是实践所独有。因而最能体现实践本质的特征,只能是第二个特征: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因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受意识能动性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终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创造出世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物质关系。这就是实践最重要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

[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与第二个特征的关系]是难点。

实践的客观性、物质性与实践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是一致的。这两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实践中主客观的关系。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第二个特征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实践的要素应该是“活”的,而不是“死”的,只有能动地使用它、改造它,才能真正成为实践的要素。我们不能用第一个特征去否定第二个特征,夸大第一个特征而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显然会导致唯心主义。第一个特征与第二个特征并不矛盾,两者相互渗透,统一于、根源于世界的物质性,不能用一个特征去否定另一个特征。

[课堂小结]

本课作为全书的总结,又是全书的根本落脚点。学习本课应把握一个根本观点——实践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强调一个结合——世界观与人生观、价值观的结合;贯彻一个思想教育中心——提高参加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道路的自觉性。第一课时,重点把握实践及其特征,学生重在理解。本课时的学习使我们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及其密切联系。这是学习全课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对这些问题的正确理解将有助于今后的深入学习。(放投影)

 看了高二政治必修3实践及其作用教案的人还看:

1.高二政治必修3意识的作用教案

2.高二政治必修3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

3.高二政治必修3文化与社会教案

4.高二政治必修3在奋斗中实现理想教案

5.高二政治必修3在认识的根本任务教案

6.高二政治必修3价值与价值观教案

第6篇:高二历史必修三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 变化

2010年开始,甘肃省全面推行了高中新课程改革。在这几年中,学校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省市教育部门组织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大集体备课活动;老师们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各项新课程教学竞赛活动相继举行;各校根据本校实际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选修课程……这一切都在为新课程教学做铺垫,为新课改高考做准备。但是这诸多的“新”变化让人应接不暇,很多人无所适从。只有透彻了解“新”在何处,才能去适应它、掌握它、驾驭它。

一、“新”教材观

1.新的编排体例和知识体系。人教版历史教材突破了以前以纵向时间线索编排课本的传统方法,在新教材中以横向时间线索重新编排。三本必修课本分别讲述了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课本内容中更是以专题形式呈现出来。这种编排方法类似于旧课程高考中第二轮专题复习,使得知识结构更加清晰。但是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转变的是从旧教材中走出来,除了熟知各国通史知识以外,还需要尽快适应专题教学。不过这对于带过旧高考的老师来说难度不大,对于新教师来说就需要“两个拳头出击”、“双管齐下”。

2.新的教材难易程度和教材容量。老师们普遍反映学生学的内容简单了,能学习的内容减少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补充的内容增加了。在人教版教材中我们发现,内容更加的精练、系统化、简单化了,是一种提纲挈领式的呈现方式。比如旧教材中介绍以及思想的篇幅差不多多半本书,但是在新教材中就只有一课,学生了解到的知识非常肤浅,对知识的整体掌握有很大的理解上的困难。而在高考中又是考试的重点内容,这就需要在课堂上补充讲解很多内容,但是课时又明显不够。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内容,需要补充的知识一定要精练、具有代表性,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到了自主学习的方法。

二、“新”教师

由于新课程的开展在全国各地呈现“百花齐放”、各不相同的特点,虽然我们可以从较早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宁夏、山东等地学习到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可以通过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逐步探索,但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学习到的理念和方法并不完全适应本校学生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从自身进行改变,从学习到实践,从理念到行动,从课堂到课外,让自己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学模式。

1.理念的转变。以前特别佩服学校一位老教师,他在上课的时候从来不带书,从来不备课,但他的课堂总是能够吸引学生很大的兴趣,成绩也非常优秀。但是当他开始带高一后,有很大的变化。他说:“现在带高一后,感觉以前的知识用不上了,‘老本’已经不够吃了。教材是新的,学生是新的,不变不行了。”相信这种例子在我们身边不少。不管以前是名师还是新教师,在新课程中都得重新学习,旧课程教得好,在新课程中不一定就教得好。我们只有认清形势,及时进行自身理念的转变,才能跟得上新课程的步伐。

2.教法的改变。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笔者于2012年3月23日在高一讲授了必修二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穿越”形式让学生选择想去哪个朝代经商和不想去哪个朝代经商,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又解决了那个朝代商业发展的概况的问题。此外我提前让学生编排了历史小品剧,以两个波斯商人对话的形式展示了古代商业的繁荣,吸引了学生极大的热情,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也证明了及时改变教法是完全必要的、可行的。

三、“新”学生

第7篇:高二历史必修三范文

今年,在教学方面,我担负着高二年级四个班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担任了高二年级的年级组长,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我即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同时也抓住每一个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转眼之间,一个学期马上就要过去,在新旧学期的交接时刻,谦虚谨慎地总结过去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无论是对教学成绩的提高,还是教师个人业务水平的提高,都是大有帮助的,所以,我特将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做一总结如下。

一、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不仅抹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也使教师忽视了教学的反溃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似懂非懂。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体。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时,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把全课分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知识,让学生提前去找答案,去思考。如“英国为什么要发动?”,“如果没有虎门硝烟,会不会爆发?”,“为什么说《》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细小的问题,既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了一个细化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萌发了浓厚的兴趣,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让教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教学中的内容,是指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形式是指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高中历史有别于初中历史的最大地方,就是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事物脉络的掌握,如果只知道事件的发生而不知道事件背后的深刻背景,是不符合历史教学的目的的,但是,传授历史理论,分析事物本质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很难顺利完成的内容,因为学生一般只对具体的事件感兴趣,一遇到史学理论,则开始表现出畏难的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先会采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或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一个问题发散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再形成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逐步深化和升华主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既看到了树木,也不会忽视森林,完成了由浅入深的学习。

三、把“困惑”留给学生

第8篇:高二历史必修三范文

在高中阶段应独立设置历史课程,这一点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那么,高中历史课程如何设置?教师讲授什么、学生学习什么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似乎已经解决而实际远未解决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一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安排

按照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规定,高中历史课的安排是:高一开设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高二开设选修Ⅰ世界近代史,高三开设选修Ⅱ中国古代史。这个方案的主要优点是,让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在更高的层次上再一次系统地学习中外历史,更多地更牢固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清晰地把握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线索。应该说,这是符合认识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的。但此方案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突出的有两点:第一,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二者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第二,初高中教学内容大量重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教学效益的提高都不利。诚然,无论是大纲的制定者,还是教材的编写者,都力图将初高中的历史教学加以区分,并为此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大纲制定者提出了“注意区分高、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的层次性”、的原则,而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思路是:“初中教材偏重历史事件的过程,偏重感性描写,偏重具体生动,内容比较浅显;高中则偏重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偏重理性分析,有一定深度。”、但是,在学科体系、教材体例、教学内容要点无明显差别的条件下,要真正区分高初中历史教材的层次性实在是太困难了。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性出发,有识之士早就指出:“初中、高中历史教材两个循环的编法弊大于利。”

二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目的

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改革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通过中学历史教学来检验。根据这一标准,到底应如何设置高中历史课程呢?笔者的意见是,高一开设中国20世纪史(必修课),高二开设世界20世纪史(限定选修课),高三开设中国古代史(选修课)。本方案的核心是开设中国20世纪史和世界20世纪史,下面围绕这个核心谈一些看法。

为什么主张在高中开设中国20世纪史和世界20世纪史呢?

首先,按此方案中外历史都只讲近100年的历史,时间短了,教学内容少了,历史课内容过多与历史课课时极其有限的矛盾可以得到缓解。 其次,因为只讲20世纪的历史,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可以重新安排,初高中教学内容过多重复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

再次,在高中开设两门20世纪史,是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紧迫的。我们知道,20世纪是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发展最为迅猛、最为深刻、最为动荡的100年。从世界范围看,仅仅是两次世界性科技革命、两次伟大的政治革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两大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历史,就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从中国历史来看,仅仅是,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改革开放这三次巨变就需要我们深入地认识。而且,从思维习惯来说,人们惯常要回顾刚刚走过的那段路程,迫切地希望从刚刚逝去的历史中寻找经验,获得教益,增长智慧。因此,对刚刚跨入21世纪的人类来说,20世纪的历史显示着鲜活的光泽和特有的魅力。新世纪的历史教学应满足人们回顾和反思20世纪的迫切需要,引导青少年去自觉地、系统地梳理与反思20世纪的历史,以明确自己的职责,增强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三、高中历史教学是丰富多彩的

第9篇:高二历史必修三范文

时间飞逝,转眼2007年已接近尾声,回想一年的工作,有很多感触,现将一年来的思想工作总结如下:

一、师德方面: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积极准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按时参加学校的升旗仪式,积极参加学校、级部和教研组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遵守职业道德,顾全大局、服从安排、爱岗敬业、关心学生、廉洁从教。

二、教学方面:上半年,文理分科后,我担任06级分校8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其中,为准备学业水平测试,6个理科班每周三节课。下半年担任分校两个文科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一年来在如何有效的落实基础知识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实践。平时和张老师、孟老师通力合作,认真研究教材,积极参加听课、评课和集体备课,充分做到了备课充分,授课认真,反思及时,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高一期末的学业水平测试中,分校历史基本全部过关;文科班的各项考试历史成绩均名列一二名;两个学期各开了研究课一节,受到组里老师好评;另外,本学期还承担了岳麓书社编写历史必修一的修改意见的任务,代表附中参加了济南市历史年会。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