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骨关节健康对人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术;老年病人;围手术期;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a)-139-02
骨关节疾病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膝关节置换术可以缓解关节疼痛,矫正关节畸形,改善患膝功能状态,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我科2003年1月~2006年12月对60例老年病人实施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通过围手术期心理分析,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60例,男22例,女38例,年龄56~80岁,平均(62.4±7.6)岁。类风湿关节炎31例,骨性关节炎29例。其中合并膝外翻2例,30°~60°不等;合并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3例,卧床时间为7个月~10年4个月,平均为2年3个月;其余患者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行走困难。2例伴有糖尿病。手术前2 d,手术后72 h经与病人谈心,了解到病人存在心理负担。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病人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等),心理问题(孤独、抑郁、焦虑恐惧、怀疑、自尊)。于手术前2 d,由同一名护士用统一导语进行询问,并当场填写。回收问卷有效率为100%。
1.2.2心理护理方法
1.2.2.1术前心理护理:①讲解有关手术、疾病的相关知识。我们给病人以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上的照顾,采取耐心、细致的态度,用恰当、礼貌的语言与之交谈,给病人以安慰,阐明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讲明心理因素与手术成功的关系。根据病人的文化修养,理解能力,深入浅出地讲解手术、麻醉原理和步骤。介绍医师、麻醉师、护士的技术水平等,使病人建立信心。②争取家属亲友的配合。家属亲友的情绪和言谈举止可直接影响病人的心情,良好的亲友关系能给病人以安慰和支持。有关研究证明,对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进行术前教育也应包家属亲友在内,其手术后效果要比单独对病人教育好[1]。③为病人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老年病人富于眷恋之情,常不愿意离开自己温馨的小家,尤其是身边住的都是陌生的病人,易产生孤独感。护士应热情介绍医院环境,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动员他们多关心病人,生活上给予细心照料。④进行术前的心理放松训练。让病人在安静的环境中取一个最舒适的姿势,在护士的指导下,一步一步让身体各部位肌肉进行放松练习,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每次20 min。睡前做一些想象,深呼吸等松弛疗法,可听10 min舒缓的音乐。
1.2.2.2术后心理护理:病人因术后伤口疼痛,产生焦虑、恐惧心理,不敢活动患肢,病人回病房清醒后,应告诉病人手术很成功,但术后24 h内切口会疼痛,36 h后疼痛会减轻。护士通过有效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及时疏导,并加强对疼痛的护理,使病人精神放松,消除顾虑,压抑的情感得以释放,积极配合功能锻炼的实施[2]。多巡视、观察病人的表情及疼痛程度。病情稳定后,鼓励病人摄取营养,早期做简单的康复训练。防止出现手术后因急于求成的心理而盲目锻炼、随意活动;防止出现过分担忧活动后致切口裂开、出血、疼痛等心理而不敢锻炼。护士根据术后的不同阶段,给予病人功能锻炼及康复知识的示教,讲解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手术只是整个过程中的一步,术后积极有效的康复锻炼极为重要,并介绍康复病例以增强治疗信心[3],使病人能积极配合功能锻炼。用鼓励性语言对病人的每一个动作给予指导及肯定,使病人对预后充满信心。
1.2.2.3出院前的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向病人说明完全康复需要一段时间,指导正确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告知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措施。病人的家属在护理中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病人出院后,要督促、帮助病人定期到医院复查,并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进行功能训练,避免发生暴力、摔伤等事件。
2结果
26例(43.3%)存在焦虑恐惧心理,15例(25.0%)存在抑郁心理,14例(23.3%)存在自尊心过强心理,2例(3.3%)存在怀疑心理,3例(5.0%)存在孤独心理。针对心理问题采用恰当的心理护理,病人能以平稳心态接受手术,正确进行术后功能锻炼,预后良好。
3讨论
术前病人因紧张、恐惧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较多,导致一系列生理及病理反应,影响手术恢复[4]。26例因担心手术失败,出现焦虑恐惧心理。我们以恰当、礼貌的语言与之交谈,给病人以安慰,讲明心理因素与手术成功的关系。15例有抑郁心理,不愿手术,是因为怕增加家人经济负担,我们找来家属,告之病人的顾虑,让家人认识到家庭支持对治疗、转归的重要性。在医生、护士和家属的共同努力下,病人终于放下思想包袱变得开朗、乐观,最终愉快地接受了手术。14例自尊心过强,渴望得到尊重,不配合手术。对于老年病人,尊重和理解是一项主要原则,我们与病人谈话时不怕麻烦,回答询问耐心,速度慢一些,声音稍大些,对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及行为,以商量、讨论和提醒的方式进行,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使之心情舒畅,愉快地接受手术。2例有怀疑心理,对人工膝关节要装在自己身上表示难以接受,对治疗、预后存有顾虑,经我们耐心解释、说明手术治疗才是解除他们痛苦的唯一途径,以成功的范例对他们现身说法,解除了他们的顾虑,主动配合护士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愉快地接受手术。3例不能适应新环境,有孤独心理,盼望亲人探视。护士主动陪伴、关心病人,缓解了其孤独感。
病人的心理特殊性对手术的效果和术后康复有直接的影响。Anderson等[5]认为,患者的心理活动、对疾病感受的反应,以及护理人员对病人施加的心理影响,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做好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对手术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树森.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6.
[2]吴佩雁,陈丽珊,谢思斯,等.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护理探讨[J].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19.
[3]陈佩珠.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体会[J].河南中医,2003,23(7):23.
[4]陈惠祯,谭道彩.现代妇科肿瘤治疗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8.
关键词:亚健康;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运动养生;现状;发展展望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的概念应为“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道德”“生殖”五大方面都健康的状态[1]。可以看出,健康并不单纯指的是一个人身体上没有疾病,而是指人的身体、心理和行为等诸多方面的完好。人们要达到健康并维持这一状态,就离不开科学的健康管理。
1中医健康管理服务
1.1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的概念
健康管理是一种以现代健康观念为核心,运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对需求人(群)健康状况进行检测、评估、干预的管理服务[2]。中医健康管理是将中医“治未病”传统思想与新的医学模式相结合,运用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结合管理理论体系,实现促进健康为目标的全人、全程、全面的医学服务过程。其内容包括了健康咨询、监测、教育、危险因素干预、养生调治、信息管理等[3]。其管理方法体现了中医特色理论和技术,包括中医食疗、运动疗法等。
1.2健康管理的形成
健康管理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保险业[4]。而后健康管理概念推广开来,进入国内市场,迅速发展形成“健康管理产业”。2007年中华医学会正式成立了健康管理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创刊,标志着健康管理的必要性和价值受到政府和社会群众的普遍重视,表明国内的健康管理产业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2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的现状
2.1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的核心思想
与其他健康管理服务相比,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的特色就在于中医理论和技术。其基石即中医“治未病”思想。中医“治未病”首次出现于《黄帝内经》[5]。其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病已成而后药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雏形,表现出“治未病”的重要性。“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学中主张的“防患于未然”异曲同工,二者相结合,构成了我国医学和西方医学的结合典范。将中医“治未病”和“未病先防”理念应用于现代健康管理服务中,建立特色的健康管理体系,从而为人们维护健康、规避健康风险、降低医疗成本提供有效途径。近年来,中医健康管理服务在国内取得较大进展,如“治未病”高峰论坛、“中国健康管理工程”等。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一个全面的、成体系的中医健康管理应当是可以针对不同健康状况的个人或群体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分类健康管理。对于健康人群,即“未病”之人。可采用中医的“预防”思想和体质辩证具体情况,为其提供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帮助其自主改善生活方式。帮助健康人群形成健康行为的自觉性,达到固本培元的目的;对于亚健康人群、康复人群及高危人群,即“欲病”之人,可采用中医防治、防病的思想,为其提供健康咨询和健康干预,如采用运动养生法,帮助其改善体质,达到“未病先防”,降低医疗成本的目的;而对于已经患有某种疾病的个体和人群,即“已病”之人,可对其进行体质判定和健康风险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协助患者就医。如此一来,通过“未病”“欲病”“已病”健康状态的评估,对个体或人群进行合理的中医健康管理,包括干预、长期追踪等措施。中医“治未病”思想为健康管理系统提供了思想支撑,奠定了中医预防和个性化诊疗的健康管理思想基石[6],也为中医学的预防、诊断、管理、养生保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具体手段。经过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健康管理确实能对人类健康发挥独特作用[7]。以“治未病”思想作为核心基石的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动态辩证观相较于西医简单的对疾病危险因素的评估来说,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估和描述人体健康状态的动态变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管理服务。
2.2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的运行模式
2.2.1信息采集与评估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亚健康人群已毫无争议地成为健康管理的主要对象[8]。中医理论和方法对亚健康状态的调治符合健康管理的要求。有关中医专家提出,可以依据中医体质辨识为个人健康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如王琦教授提出的“体质九分法”,从“欲病”之人的疾病预防入手实现健康管理[9]。体质辨识采用现场问卷方式,结合中医四诊综合辨识法、亚健康症候测试量表等量表,丰富了中医对人体健康状态信息的收集和评估方法,为系统构建中医健康管理体系创造了条件。2.2.2中医保健特色门诊各种特色门诊是当前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运行的主要模式之一[10],如养生技术治疗门诊、健康调养门诊等,针对不同的体质特性、个体的健康危险因素,制定个性化的体质调养方案,内容包括情志、饮食、运动调养等。同时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帮助“未病”“欲病”“已病”之人尽早、准确地发现病变(倾向),对风险进行预警,为防治方案提供客观指标,并开展中医保健特色疗法,形成具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例如,中医运动疗法在中医保健特色门诊应用十分广泛。其通过利用躯体运动或辅助康复器械的生物力学原理帮助个体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运动。以“五禽戏”为例,这种传统的中国健身方法,由华佗模仿5种动物创编,具有平衡阴阳、滑利关节、推行气血、疏通经络之效用。其中虎戏对应肝,习之可填精益髓,强腰健肾,通督脉,祛风邪;鹿戏对应肾,习之可舒展筋骨,增强体力,益肾固腰;猿戏对应心,习之可愉悦心情,畅心智,灵活头脑,增强记忆力;熊戏对应脾,习之可促进消化、睡眠,强健脾胃;鸟戏对应肺,习之可疏通经络,调运气血,调和呼吸,活动筋骨关节。
3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的发展展望
3.1强化中医理论,融合传统健身运动
中医健康管理服务应当重视传承和发扬我国深厚的特色中医文化。在现代健康概念和医学模式以及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以中医的阴阳、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形成融合导引、气功、武术、医学理论为一体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养生运动方法,从健康筛选、促进、管理等多方面入手,为社会人群提供个性化的健康促进服务和计划,以期以最低的医疗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健康效益。
3.2充分运用现代技术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对患者动态的“望闻问切”,还可研制集智能化、系统化、科研化的中医健康管理软件,实现“跨领域”的诊疗服务,从而实现中医和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以先进的科学力量提升服务和管理质量。
3.3建立中医健康基础数据库
建立中医健康基础数据库,可以为开展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提供重要基础。如作为健康评估和健康需求的依据来源。为确保依据的科学性,应在不同的人群水平上开展监测。如基本健康水平、疾病危险因素、生活方式、运动方式等,从而提高健康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3.4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石
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石,强化社区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的开展,通过主动走进社区,以多种方式开展中医健康管理服务宣教,加大宣传,对个人、家庭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诊疗干预措施,提升群众的认可度,塑造中医健康管理的“品牌形象”。
3.5规范评估和疗效评价标准
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的评估方法和疗效评价标准有很多种,但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11]。而为了确保中医健康管理服务向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对其手段和疗效进行标准定义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养生保健操、理疗、药膳等,并制定相应的科学评价体系和规范标准,以制度化促进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4结语